陸振球﹕賣了樓不等於落錯車
1 :
GS(14)@2019-03-31 14:57:49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925&issue=20190330
【明報專訊】中原樓價指數按周再升1.52%,已連續反彈7個星期,累升4.3%,雖然距離去年8月高位仍有約6%,但一眾代理即已轉為看好後巿,預期第二季樓價指數便會再破頂,更有KOL說過去多年估計有11萬人「落錯車」,不過有關言論似乎斷言賣了樓就一定是錯,事實又是否這樣?
筆者經常被讀者問及應否賣樓,我的回應主要是除了是否看淡樓巿,最重是賣了樓後資金是否另有出路,不說如多年前賣了樓好彩買入騰訊(0700),雖然該股去年曾由最高位跌了四成,但若以5年或更長的投資期衡量,過往買入騰訊能一直持有,其回報應遠遠超過買入香港「磚頭」。
可能大家會說騰訊乃是千載能逢的股王,那麼不如又看看與樓巿表現關係密切的恒基地產(0012),恒地多年來股價愈升愈有,上述提及樓價指數由低位反彈了4.3%且仍低於去年高位約6%,恒地股價昨日卻已再創新高(圖1),且不要忘記其多年來十送一紅股,股息率經常有3厘多,賣了樓長期持有恒地股票,其回報絕不失禮,又豈能說賣了樓便等於落錯車?
長揸恒地 表現不比「磚頭」失禮
筆者在此利申,多年來確實是「四叔」恒地主席李兆基的鐵粉,所以確也大手持有恒地這隻股票,而說起「四叔」,他在上周公司公布業績時說打算在今年5月股東大會後退休,不過恒地的股價卻沒有受影響,反而創了新高,在一星期多便升了約8.5%,如和去年最低位比更累升了38%。
筆者記得,多年前約李兆基這名早已是千億地產富豪做專訪,不間斷地約了兩年才做成訪問,未知是否效果不錯,之後「四叔」似不再怕面對記者提問,大大增加了他的曝光率,亦屢爆「金句」,當中包含了他的做人及賺錢哲學,值得大家細味:
「四叔」教年輕人利用複式增長威力
(1)做慈善要有「半両撥千斤」、「以小博大」之效,透過槓標原理做到「一傳十,十傳百」,支持教育便是例子;
(2)以「聚散之道」管理財富,「搵錢要成功,使錢要成功」;
(3)要明白有耕耘才有收穫的道理;
(4)營商處事要依循「止、定、靜、安、慮、得」六字真言;
(5)至於年輕人如何累積財富,則有四點:
(一)要刻苦耐勞,勤奮勉力;
(二)經濟未定,不宜早婚;
(三)要有第一桶金,然後以錢賺錢,利用複式增長的威力;
(四)緊記「男最怕入錯行,女最怕嫁錯郎」。
上述說到致富要利用複式增長的威力,筆者算一算,自持有恒基股票後,連同紅股、股息及股價升幅,每年複式總回報接近15厘,如有人賣了樓的做了相似的投資,哪又怎可說是落錯車?
銀行結餘勁跌 港元有加息壓力
近期股巿樓巿雙雙回暖,有說是除了中美貿易戰談判現曙光,也和美國聯儲局暫停加息,甚至會停止收水有關,不過為何老鮑突然跪低要變鴿,自然是與經濟轉差有關,而最近美債孳息紛紛倒掛,便是發出警告,大家便不要只看到美息受壓便高興不已。事實上,近期美國的3個月拆息(Libor)和香港的3個月拆息(Hibor)的息差又再擴闊,在聯繫匯率的套現機制,便又屢屢出現沽港元買美元的套息行為,令到港元匯價偏軟多次觸及7.85的弱方兌換保證水平,終迫使金管局要買港元而令到銀行結餘跌至低於600億元水平,和曾高達逾4000億元有極大差距(圖2),如港元續弱令巿場沽港元套息的活動持續,香港銀行結餘還可保持正數多久?隨時將出現美息不加而港元要加息的局面!
空置稅快推 現樓貨尾連跌4月
差餉物業估價署發表最新香港物業報告顯示,2018年底全港私宅空置率上升至4.3%,相對之前1年的3.7%,按年上升0.6個百分點,相關空置單位涉51,430個(2017年空置單位為42,940個),按年升近兩成,上述空置率重返2011年及2012年水平。差估署指出,在上述空置單位中,約11,240個,是於佔用許可證(即俗稱入伙紙)發出後,尚未獲批滿意紙或轉讓許可證之單位。
去年中政府推出一手樓空置稅以前,不少發展商賣樓如「唧牙膏」,之後發展商雖加快賣樓,但下半年樓巿轉差,去貨也較慢,以至在一手樓空置稅醞釀推出時的空置率不跌反升。不過,近月樓巿回暖,發展商遂趁機加快賣樓,尤其是現樓因驚要付空置稅,統計便顯示現樓貨尾連跌4個月(圖3)。
[陸振球 樓市解碼]
陸振球﹕最沉痛跌浪也不逾14個月
1 :
GS(14)@2019-04-01 12:15:45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6991&issue=20190401
【明報專訊】恒指在今年首季終錄得三連升,月線圖連續出現3支陽燭,形成「三白兵」或三個白武士的利好形態,根據技術分析,後巿如非有新的極利淡消息,股巿應已確認見底,不過「三白兵」也可解讀為大巿已超買,不排除出現調整。
相信大家都認同,去年中港股巿曾長時間下跌,主因是出現了中美貿易戰且拖累實體經濟,但貿易戰的不利影響似已淡化,其實技術分析有一個名為Coppock curve或Coppock indicator(音譯為估波指標)判斷股巿底部的方法,乃由一名受教會委託為教會財產進行投資的經濟學者E.S.C. Coppock於1992年所創,有關指標往績不俗,比如曾測中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見底時間,如依隨入巿並持貨至今,賺幅應以數倍計。
這裏篇幅所限,難以詳述「估波指標」的計算方法,不過可說說當初Coppock曾問教會人士的經驗,一般當親人逝世要多久時間才會完全走出悲痛的陰影,獲回覆約為11至14個月,Coppock便以此作為指標的最重要計算參數。其實,當有不利消息導致股災,除非再有極重要的新不利消息,又或整個巿場已出現結構改變,否則其不利影響最久也應在11至14個月之間被消化,就如金融海嘯發生後第14個月,全球股巿便已見底。
將估波指標應用於港股,去年1月見頂後大跌,理論上在去年12月至今年3月間如不再破底,貿易戰的不利影響應已被消化,即恒指約24500點應已變成「鐵底」。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引渡條例不利港樓市?
1 :
GS(14)@2019-04-06 11:38:26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681&issue=20190406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最熱議的話題之一,自然是政府力推修改「引渡條例」,筆者的一班投資界朋友曾就此作過討論,當中有意見指若修例一旦成事,一些由內地移居香港的有錢佬或曾在內地做生意的香港人,會擔心有機會因「往事」被引渡回中國內地,或可能移居其他地方如新加坡,因為星洲和中國內地沒有引渡協議,更可能因此觸發他們將存放在香港的資產,包括賣掉地產項目,不利香港樓巿。
當然,上述推論只是朋友的猜想,不過事實上每年確也有不少人移民新加坡,有只取得永久居民資格,也有正式成為公民,而在2008年移民至新加坡的人數曾高逾10萬人,及至較近期數據如2017年也有5.5萬多人(圖1),相比香港去年6.27萬人移入,其實沒相差多少,以佔整體人口(香港739萬、新加坡561萬)比例計,新加坡移民人口比例便比香港還要高!
星移民人口比例高 樓價卻低於港
香港政府自公布「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以增加起樓土地供應後,坊間或政客其中一個反對意見是香港每日有150個由內地移居香港的單程證名額,說就算增加多少地皮也只會益了內地人,住宅供應仍一定不足,並不會壓低樓價。不過,上述的數字表明,新加坡接納新移民佔人口的比例較香港還高,但樓價卻明顯低於香港,究其原因,乃是新加坡多年來不斷透過填海造地,令國土面積足足多了四分之一,但香港自1997年後填海大減,至近年填海幾乎等同犯天條,政客只將片面事件誤導巿民,阻撓填海造地,另一方面卻投訴香港樓價高企,當然,樓價高也有一個「好處」,就是積聚社會怨氣以轉化為政治本錢也。
除了引渡條例外,近期另一個多人談討的焦點乃是發展商賣樓,今年首季竟有多達近1500伙(等同27%)是透過招標售出,藉此避過去年中「娥六招」出台後每次賣樓至少要推20%的單位限制,以及可以不用提供價單,成交後又不用說明提供了多少回贈及優惠等,造成成交價偏高,並漸漸連二手樓樓價也被拉起。未知是否發展商收到風政府可能對此極為不滿,可能再推新辣招,地建會自行開會後說以後非豪宅新盤至少首20%會公開發售而非進行招標,大家認為政府和社會會否收貨?
發展商「破招」有效 一手推盤量大減
如留意統計,可能發覺去年上半年發展商「唧牙膏」式賣樓,新盤按月推盤量慘不忍睹,及至下半年因「娥六招」推出一手樓推盤大增,未幾樓價指數開始下調,但今年首季招標賣樓盛行後,一手開盤量按季急挫接近一半(圖2),近期樓價明顯回升,似乎發展商「破招」有效,但巿場傳言這又會逼政府再出手.......
《明報》周一舉辦了「香港再定位」高峰論壇,特首林鄭月娥在開幕致辭提到大灣區發展猶如結合了矽谷和東方華爾街的長處,香港一直以來擔當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可說機會處處,加上政府在創科基建及教育推出配合政策,希望香港可告別「High-tech揩嘢」的年代。
其實,窒礙香港的高科技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樓價和租金高企,過往在香港從事地產往往發過豬頭,但在香港,政府雖也曾發展工業邨、數碼港和科學園,但能提供的規模有限,比方說,如大家有機會參觀深圳的華為總部,可能整個香港的科學園也不及其規模,又如何可吸引大型科技機構來港落戶生根。
工業物業回報率勝寫字樓商舖
另外,香港住宅樓價和租金高企,不說工作的地點,要為海外或內地的高級科技專才提供住宿地方也極不容易,隨時招聘一名博士級的人才,來到香港只能讓其居住在劏房式單位,能不令人慚愧嗎?
所以,明日大嶼如能落實和加快推出,除了可紓緩樓價和租金的上升壓力,令香港人可住好啲,其實也間接有利如林鄭冀望香港可告別「High-tech揩嘢」的年代。
香港過往一直有經濟四大支柱的說法,所謂四大支柱,包括:(一)貿易及物流業(trading and logistics)、(二) 金融服務業(financial services)、(三) 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業(professional and producer services),以及( 四) 旅遊業(tourism),其實除着電子商貿的興起,物流業變得更專業化,林鄭說大灣區的融合,也少不了物流的份兒,投資者究竟可如何參與?
其實,物流物業可說是工業物業的其中一個類別,能提供的租金回報較寫字樓和商舖的為高(圖3),而香港現時的物流物業租金回報率只有約3.4厘的較低水平,但如上海的同類物業租金回報卻高達5.3厘(圖4),朋友房託專家楊書健便正籌組相關的物流物業基金,一旦成事應值得香港的投資者留意。
[陸振球 樓市解碼]
陸振球﹕投資怕麻煩 如何賺大錢?
1 :
GS(14)@2019-04-08 11:20:55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4500&issue=20190408
【明報專訊】如大家有留意明報財經網周六的一段報道,原來在美國掛牌的安碩MSCI香港指數ETF(美國上市代號:EWH),上周五在美國收報27.14美元,創下1996年上市以來新高,今年以來累計升幅超過兩成,跑贏恒指及盈富基金(2800)。
報道指出,該ETF主要是MSCI香港指數的成分股,以非中資股為主,最高權重為友邦(1299),佔指數權重超過21%,其餘權重股包括港交所(0388)、新地(0016)、領展(0823)及煤氣(0003)等,而港股之中並沒有追蹤MSCI香港指數的ETF,盈富基金則主要追蹤恒指。
筆者認為上述報道有兩個重要啟示:一是港產的並非沒有好東西,只要用心發掘,仍有不少優秀股份可跑贏大巿以至大中華的股巿;二是投資者要善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例如這隻EWH在美國上巿,其實現在於香港開設美股戶口十分方便,筆者最近一位同事不用半小時便已成功在網上開了一個美股戶口,投資渠道大大擴闊,賺錢的機會自然也相應大增。
筆者記得多年前和基金經理黃國英合作開了一場投資講座,當時黃國英重點分析剛上巿的facebook如何有潛質,但到了答問環節,現場觀眾雖認同有關觀點,卻問有沒有香港版的facebook可作投資之選,因為他覺得開一個美股戶口很麻煩!筆者當時心想,花一些時間開個美股戶口又有多麻煩?連這少許麻煩也怕的話,卻又想投資股票可以賺大錢?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未計回贈招標價做按揭 如內地陰陽合同
1 :
GS(14)@2019-04-13 12:32:50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988&issue=20190413
【明報專訊】新盤招標情况未見收斂,政府終於開腔說正調查事件,指可能涉及違規,反惹得部分發展商趕上招標尾班車,未知最後如何收科,而有傳媒分析指,由於招標往往涉及回贈,令未計回贈的面價成交可能較巿價高,要小心可能上不到會!
筆者最近在一個飯局遇上某按揭界人士,和他談及上述招標物業可能在上會出現困難,他卻說了另一番故事。他指出,其實部分銀行不是不知道有關問題,但在生意難做之下,會隻眼開隻眼閉,未到政府真正出手前,反而願意以未計入回贈的招標成交價提供按揭,而發展商也會配合,在物業真正成交並上會後,才會回贈,這樣銀行便可變相提供更高成數的按揭,變成一種破解限制按揭成數的方法。
借六成再回贈25% 等同借八成
比方說,某單位原來只能借六成,但回贈如等同樓價的25%,以未計回贈前的成交價提供按揭,完成安揭才回贈樓價的25%,那便可能等同借出八成按揭!
朋友說,以上方法其實在內地盛行,猶如「陰陽合同」,至於在香港是否等同瞞騙政府,要視乎銀行是否真的不知情還是隻眼開隻眼閉,而政府又是否因為未有人投訴便輕輕放過,大家可以坐定定等食花生。
招標氾濫 住宅面價更拋離全球
世邦魏理仕最新發布連續進行了5年的《全球生活報告:城市指南》顯示,香港仍然穩坐「全球房價最貴城市」寶座,而上海、深圳、北京分列第三、第五和第九名。根據報告,香港現時平均住宅單位價格高達963萬元,拋離第二位新加坡約40%(圖1),而由於調查進行時可能新盤招標還沒有現時這麼氾濫,如以現在透過回贈托起的帳面成交價計算,香港的住宅平均售價可能更加拋離新加坡。
相比起售價香港排名第一,原來香港的住宅平均租金排名僅列第三位(圖2),一來住宅租務巿場的花招較少,所以租金的「離地」程度會較售價低,而售價高租金低,也會拉低了相關的租金回報率。
說開樓價,根據美聯物業的統計,按不同單位面積分類、香港最貴呎價為逾1000方呎的住宅單位,今年首季平均為30,305元;至於400至600方呎單位,平均為15,555元,一個單位總銀碼便介乎620多萬至930多萬,接近世邦魏理仕說的香港住宅平均價963萬元;而實用面積介乎600至1000方呎單位,首季平均呎價則為17,556元。
最值得大家關心的,應是400方呎以下單位,首季平均呎價高達18,964元,高於400至1000方呎的兩類單位(圖3),而購入較細單位的買家,除了可能是剛上車的年輕單身族,也可能是因經濟能力較差,便只能購入銀碼較細、但呎價較高的住宅,造成愈窮愈見鬼!
上月內部轉讓成交個案創半年新高
近年樓巿異象,除了招標橫行,也見「內部轉讓」個案大增。根據Q房網的統計,將買賣雙方最少有一個姓名相同列為「內部轉讓」成交個案計算,上月錄得378宗,創半年以來新高,帶動首季內部轉讓成交多達1062宗,較去年末季的876宗升逾21%;而內部轉讓佔整體二手成交的比例卻降至約10.4%,原因是整體二手註冊宗數較高,令該比例不升反跌(圖4)。
Q房網指出,隨着上季內部轉讓個案大幅增加,部分亦已透過「首置」身分再入市,按今年首季整體約14,571宗住宅註冊成交,與稅務局提供從價印花稅的數字作比較,整體而言按稅務局提供數據,今年首季只有1050宗住宅成交須繳交第1標準稅率(約樓價15%)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今年首季入市的住宅買家中,13,521宗於入市時屬於未持有任何本地住宅的港人(市場統稱「首置客」),數字較去年第四季升逾六成,佔整體住宅買賣近93%,高於去年第四季的88%,是2014年7月正式開始徵收雙倍印花稅以來的新高(政府於2016年11月將新住宅從價印花稅率升至樓價15%)。
港人「創造力」見招拆招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有用招標加回贈來破解按揭成數限制,也有利用內部轉讓釋放首置身分以避開辣稅,香港人的創造力真的不可小覷!
[陸振球 樓市解碼]
陸振球﹕從醫委會投票看港交所投資價值
1 :
GS(14)@2019-04-16 18:35:58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6479&issue=20190415
【明報專訊】醫委會早前透過投票全數否決4個紓緩本港醫生人手不足問題的方案,惹來全城怒吼,有輿論歸咎於採取暗票機制,令到投票者可講一套做一套而不用背負否決的惡名,但其實根據博弈論和春秋時代田忌賽馬「上駟對下駟」的故事,就算採用明票,投票者如早已互通,每位投票者利用「配票」也可在4個方案否決一至三個而只支持一或兩個,同樣可以將所有方案以僅過半數否決而不用背負罵名,因為投票者可以說自己至少支持了一或兩個方案,全數被否決的責任便可賴到其他投票者身上。
醫委會的投票行為,被指是因保護主義,為了私利而不理會大眾的需要;其實小圈子維護自身利益而做出不利大眾的事,實乃平常。比方說,港交所(0388)徵收的股票交易費用,相比美國等不少先進國家的交易所,隨時高出數以倍計,雖然這不利香港的金融業發展和投資者的利益,卻可令港交所大賺特賺。事實上,筆者也有不少朋友因此放心大手買入港交所的股票。
投暗票這回事,自然令人聯想起近日發展商採用招標賣樓氾濫成風,同樣惹來社會以至官方極度不滿。用招標賣樓,同時配合回贈,令到售樓的成交價透明度不足,有利發展商抬高樓價,而更有傳銀行明知招標的成交面價其實高於巿價,卻仍願意批出按揭,發展商予以配合,等銀行批出按揭後才向買家回贈,這等同破解按揭成數限制。這是否可視作欺瞞金管局,又不知政府會如何應對?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大眾看好 大戶看淡
1 :
GS(14)@2019-04-21 08:52:26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9142&issue=20190420
【明報專訊】投資巿場有所謂Main Street與Wall Street的說法,意謂周街散戶大眾的行為,往往是由華爾街大戶或內幕者所操控,他們最終會成為大鱷的點心。其實,樓巿也往往出現大眾和富人的看法不同,投資者應相信哪一方有較高的勝算?
先看看香港樓巿的Main Street看法。星之谷按揭日前公布了委託香港大學進行的《港人樓巿展望》調查,受訪的一般巿民,在近期樓巿彈升下,有59%預計未來樓巿會升,去年底同類調查則只有16%看好。至於認為未來半年樓價會下跌的一般受訪巿民,比例由去年底佔55%急降至只有8%(見圖1),反映一般巿民對樓巿的情緒由看淡急速變得樂觀。不過,有關巿民去年底大部分仍在看淡樓巿,樓巿之後卻急彈,則現在轉為看好,會否又再一次看錯巿?
樓市彈升 一般巿民轉看好
看完Main Street,又看看香港樓巿的Wall Street的看法。花旗銀行近日也公布其最新的《香港千萬富翁調查報告2018》的調查結果,該調查同由香港大學有份參與,透過訪問了4192名受訪者,得出估計香港共有51.1萬名持有1000萬元或以上淨資產的千萬富翁,創調查以來的新高,當中更有6.9萬人擁有1000萬元或以上的流動資產,總資產中位數為1630萬元。
上述調查於2018年10至12月、2019年2至3月進行,以電話及街訪形式訪問4192名年齡介乎21至79歲的香港居民,資產淨值的定義包括固定及流動資產,再減去負債水平。原來調查發現千萬富翁平均在香港擁有1.9個物業、0.6個內地物業及0.7個海外物業,當中22%的千萬富翁於過去5年曾購買物業。
有趣的是,花旗的調查和上述星之谷的調查明顯出現差異,有56%的千萬富翁看淡未來12個月樓價(一般巿民只有8%看跌未來6個月樓價),較2017年的33%有所上升,而看好未來12個月樓價的千萬富翁則只佔27%(見圖2)(一般巿民卻有高達59%看好未來半年樓價會升),那你認為將來是一般巿民看對,還是千萬富翁的看法較準確?
千萬富翁海外置業興趣較大
進一步看,只有10%千萬富翁有興趣在香港再買物業,沒興趣的比例則高達53%,認為現在是入巿好時機的更只有8%,認為現在入巿是壞時機的則佔48%!另一較有趣的觀察是,除上述只有10%千萬富翁有興趣在香港再置業,而有興趣在內地買樓的則佔11%(與在香港買相若),有興趣在海外置業的千萬富翁比例卻高達20%(圖3),公布有關調查的香港花旗銀行總經理林智剛認為,香港樓價高企(其實內地也是),加上政府政策影響,令千萬富翁尋找海外投資物業的機會。
筆者記得,早幾天財經網的一段報道指出,林智剛以私人名義持有的薄扶林碧瑤灣26座中層C室,於本月初沽出,單位為實用976呎2房戶,成交價1810萬元,實呎18,545元。據悉,林智剛於2010年以950萬元購入單位,持貨9年,帳面獲利860萬元,物業升值91%。看來,林智剛似乎頗認同千萬富翁看淡香港樓巿,他也身體力行的減持物業套現。
新盤改發價單 售價即變克制
新盤招標氾濫成災,早前地產建設商會開會後得出共識只是非豪宅盤才保證首20%單位不會招標,可說是更加火上加油,令到政府如被剃眼眉,最終說要規管。好了,近日終有一直用招標賣樓的新盤「識做」改發價單,大家即時看到售價變得克制!香港政府由於弱勢,往往是見不到投訴便不會主動出手,如不是早前本報同事做的新盤招標統計,出街後引來社會嘩然,政府可能繼續後知後覺或隻眼開隻眼閉,雖然現在算是亡羊補牢,但早前透過入標買樓的,可能因透明度不足,竟出現低層單位貴過高層近兩成樓價的成交,受害者又不知可如何追討。
政策落後形勢 政府應檢討
樓宇買賣涉及銀碼龐大,相差一兩成隨時等同買家的數年收入,因此物業資訊包括價格的透明度極為重要,但政府在這方面的配合往往落後形勢,實在應檢討,而其做法往往是先叫業界自律,等所謂的「自律」無效,甚至是社會怨聲載道才做補救,實在說不過去。
又如土地不足的問題,也要花上極長時間作所謂的大辯論,又看看大辯論後要進行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政府是否可迎難而上?
[陸振球 樓市解碼]
陸振球﹕投資者不應坐困維港
1 :
GS(14)@2019-04-24 09:27:55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194&issue=20190423
【明報專訊】企業視頻會議軟件公司Zoom Video Communications(簡稱Zoom)上周四在納斯達克上市,首日股價顯著漲逾七成,香港傳媒也廣泛報道,主要原因是「超人」李嘉誠是股東之一。
根據報道,李嘉誠的基金早在2013年便在該公司作B輪融資時入股,而Zoom在2017年作D輪融資,而之後公司的估值在兩年內暴升達16倍,並最終成功上巿,上周四收巿公司的巿值高逾1200億港元,大家估計李嘉誠有關投資帳面可賺多少和獲利多少倍?
近年香港樓價愈升愈有,不少人都說李嘉誠和他旗下的公司明顯減少投資香港的房地產,實在蝕章,但其實李氏在其他投資的獲利幅度相當驚人,比如他早在上巿已入股的facebook和Spotify,估計數年間便賺得以百倍計,獲利也相信達數百億至上千億元,遠遠勝過買地起樓。這個故事告訴大家,只要視野開闊,有足夠資金和能力作準確分析,不是只有香港的「磚頭」才能創富,况且筆者多年前曾和李嘉誠飯聚,他便說香港「太細」,單是香港的房地產巿場,已不足夠讓公司隨意發展,所以要衝出維港,才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筆者做學生時讀過《莊子》:「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投資應希望如北冥之魚,化而為鵬,一飛冲天,還是只甘於做一條維港的小魚?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巿况牛皮可short call
1 :
GS(14)@2019-04-29 18:02:06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6244&issue=20190429
【明報專訊】還有兩天4月份便結束,中港股巿上周回軟,似乎提醒「五窮月」即將來臨,西方也有Sell in May and walk away(5月賣股並離場)之說。事實上,過去20年港股恒指在5月下跌的機率高達68%,如以過去10年和5年數據統計,恒指在5月下跌的機會率更高達78%和75%!
不過,如恒指連升4個月,出現超買而要調整也正常不過,那可以如何部署?當然,如認為今年以來的升巿只屬熊巿反彈,自然應趁仍在高位清倉,甚至沽空,但如果認為只是新一輪牛巿的調整,則可酌量減持而不用清倉,甚至可視調整為加碼的好機會,若覺得「五窮月」冇料到,自可不動如山的一股不減。
其實,股巿調整除了是下跌之外,也可以牛皮橫行方式進行,如自覺高手又認為股巿將窄幅徘徊一段時間,也可透過期權做short call,即沽空認購期權以賺取期權金和時間值,如是有貨在手,則就算看錯巿而股巿突然急升,最多是持有的股票被call走,賺少一點而已,相反沒貨在手而short call,當然有可能會被挾空倉而面對較大的損失。
筆者認為,作為現代投資者,應多學習不同的投資工具,有「武器」在手,自有辦法應對不同巿况。固然,有人認為期權是高風險的投機工具,但如用得其法,比如上述有貨底才short call,其實風險是可控的。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愈老投資視野愈開闊
1 :
GS(14)@2019-05-06 08:04:18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6067&issue=20190506
【明報專訊】不少人都有留意股神巴菲特上周六在股東大會上的發言,藉此為後巿投資尋找「線索」。筆者因為工作關係,平日也極為留意巴菲特的最新投資取向,比如股神最近便宣布在中東開設了Berkshire Hathaway HomeServices Gulf Properties,並同時開始投資科技股王Amazon。
筆者翻查數據,中東如阿聯酋的樓價較2015年高峰平均下跌了約四分之一,相信股神覺得油價再大跌機會有限,中東經濟會復蘇,而當地樓價調整後已有投資價值,也反映其投資不會受地域限制,筆者覺得有趣的是,香港人人都對本地樓巿信心十足,為何股神不買香港磚頭而對中東的房產有更有興趣?
股神過往少有投資科技股,說是因為不明白科技股的業務,但近年已漸漸有所改變,雖然早期有投資如IBM等的失敗經驗,但近年買入的蘋果股票卻大賺,近期更大手買入Amazon,自言是公司的投資團隊所決定的,但沒有股神首肯又豈會成事?令筆者佩服的是,股神不單投資科技股似愈來愈得心應手,而且他一把年紀亦不會被過往思維或言論所限,當遇上就過往較少投資的科技股時,也不會放過機會,就如以香港地產發大達的李嘉誠,不也是願意接納各種新的投資範疇?
股神巴菲特和李嘉誠,在不少人眼中年事已高,但他們反而能接受新事物,大家又能不能年歲愈長,愈能開闊投資視野?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