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造假屢禁不止!官方再曝兩地虛增財政收入5億元
近年來遼寧、內蒙古等地財政數據造假引起市場關註,並被中央部委嚴令禁止,審計署近日揭露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虛增財政收入5億元。
4月18日,審計署披露的2017年第四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顯示,2017年3月,在相關資產未履行國有資產處置程序、轉讓雙方未簽訂轉讓合同、未辦理資產過戶手續的情況下,銀川市財政局將銀川通聯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繳納的4億元預付款作為“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上繳國庫,虛增財政收入4億元。
2017年11月,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財政局通過先征後返、資金“空轉”的方式將拆遷補償款等1.5億元列入非稅收入。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上述造假手法並不新鮮,比如讓企業先繳稅款然後以各種名義返還,或者財政部門先將財政資金以支出形式撥付到繳款單位或財政收入征收單位,然後再將這些單位收到的財政撥款以稅款、行政性收費等各種名義(無實際收入來源)再次征收入庫,如此通過資金”空轉”來虛增財政收入比較常見。
近些年虛增財政收入現象備受關註。
據《人民日報》報道,2017年1月17日,時任遼寧省省長陳求發在遼寧省十二屆人大八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對外確認,遼寧省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財政數據造假問題,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數字、數字出官”,導致經濟數據被註入水分。為了擠掉當地財政“水分”,2015年遼寧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2014年同比下降達到33.4%,降幅超千億元。
在2018年1月3日的中共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自治區黨委“自曝家醜”,承認自治區政府財政收入虛增空轉。經財政審計部門反複核算後,調減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億元,占總量的26.3%。
去年12月審計署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中,雲南、湖南、吉林、重慶4個省份的10個市縣(區)虛增財政收入15.49億元。
國家行政學院馮俏彬教授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財政數據造假最大的動機還是政績。
官員要提拔重用,需要一定的政績,而政績的體現莫過於光鮮亮麗的數據支撐。而且,以GDP增長率、財政收入增長率為重要指標的領導幹部考核模式,也間接成為數據造假的誘因之一。
除了政績外,預算編制方法不當,一些地方不切實際設置過高財政收入指標,迫使那些財力匱乏的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任務而虛增收入。
總體來說財政收入造假勢頭得到了遏制。山東財經大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潘明星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遼寧、內蒙古自曝虛增財政收入其實具有很好的示範作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意味著以前唯GDP等數據考核論英雄的時代過去。
財政部近些年三令五申要求嚴禁地方虛增財政收入,並采取一些舉措來引導地方做實財政收入。比如由於不少地方過於依賴中央的轉移支付,而虛增財政收入的地方會導致收支缺口縮小,中央的均衡性轉移支付規模也相應減小,從而弱化造假動機。通過完善財政管理績效考核激勵機制,加大對考核結果的應用,強化考核的正向激勵作用,引導地方做實各級財政收入。
對財政收入造假的監管也在不斷加強。
財政收入質量已經成為財政部駐各地專員辦的日常監管重點。審計署也將虛增財政收入納入審計重點督查範圍,並加強整改,上述吉林省白山市及所屬6個區縣虛增財政收入2.79億元已經全部完成退庫。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級人大強化對政府預算收入執行情況的監督,推動嚴格依法征收,不收“過頭稅”,防止財政收入虛增、空轉。推動依法規範非稅收入管理。
馮俏彬認為,中央向地方傳遞未來經濟發展更加註重質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數據的焦慮,而一些自曝家醜的案例也會起到警醒作用,讓地方在未來定調任務時更加理性。未來虛增財政收入現象減少值得期待。
*ST昆機面臨退市判決,造假賠付承諾或成“空頭支票”
自揭造假舊賬兩年後,*ST昆機(600806.SH)走到了退市的懸崖邊。按照進度,上海證券交易所將會在5月16日前對其最後“宣判”,即作出是否終止股票上市的決定。
財務造假加四年連虧,*ST昆機早已對外默認退市定局。造假被查明,處罰下達多時,對於這家A+H股的老牌上市公司而言,一切或許已然告一段落。但對於3萬多名*ST昆機中小投資者而言,虧損的噩夢遠沒有結束。
5月16日,有持股*ST昆機的投資者向第一財經記者稱,*ST昆機管理層於今年初曾對投資者給出承諾,公司會保護股民利益,對於退市以及此前的財務造假,還計劃成立賠付基金。彼時,*ST昆機曾表示,正在估算賠付範圍和額度,細化方案。但從目前來看,這一承諾很大可能將被證實只是一張“空頭支票”。
正在幫助*ST昆機投資者進行造假索賠的證券律師認為,公司所稱的賠付並不現實,以A股市場的經驗來看,先行賠付幾乎只適用於造假上市的企業,上市後造假的企業目前沒有賠付先例。此外,*ST昆機財務狀況糟糕,到2018年一季度凈資產虧空的窟窿近1億元,不具備賠付能力。目前來看,漫長的主動索賠是*ST昆機投資者追回部分損失的唯一途徑。
一周內面臨“退市”判決
不出意外的話,上證所將在*ST昆機披露2017年年報後十五個交易日內,作出是否強制其退市的決定。
*ST昆機已於4月28日披露了2017年年報。也就是說,*ST昆機在A股或許只剩下最後一周的“緩刑期”。若最終被上證所認定為終止上市,自終止上市的決定之日後的五個交易日屆滿的下一交易日起,*ST昆機股票將進入退市整理期,並在風險警示板交易30個交易日後終止上市。
根據公司4月28晚間披露的2017年年報顯示,其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3.5億元,此前2014~2016三年,則分別虧損2.04億元、1.96億元、2.09億元,連虧四年名副其實。
除了財務指標觸及強制退市的規定。*ST昆機財務造假也早已板上釘釘。
2017年3月20日,*ST昆機新管理層自爆公司過往存在四大財務問題:存貨不實、銷售收入確認違規、費用少計、子公司“多套賬”塗改票據,所涉金額上億元,隨即引發市場的軒然大波和監管層的強烈關註,自曝造假兩天後,證監會正式就此展開立案調查。
經過8個月的調查,2017年11月16日晚,*ST昆機造假事實被認定,監管層對公司原任及現任董事、監事或高管做出處罰決定。
據證監會查明,*ST昆機共有三大涉嫌違法事實,其一是2013~2015年間,該公司通過跨期確認收入、虛計收入和虛增合同價格三種方式虛增收入約4.8億元;其二是2013~2015年,通過少計提辭退福利和高管薪酬的方式虛增利潤約2961萬元;此外,2013~2015年間,*ST昆機年度報告中披露的存貨數據也存在虛假記載。
“之前公司曾表示過,財務造假加上連續的虧損,肯定會退市。大股東沈陽機床過去一兩年也沒有拿出什麽有效的重組措施來保殼,反而是公司以造假保殼。”*ST昆機的一名投資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股民,均知曉退市已是定局,但上市公司之前一直試圖安撫投資者,主動稱會有重組以及賠付,不過退市近在眼前,承諾卻轉眼成空。
“我並沒對公司會賠付抱希望。”該投資人表示,其在*ST昆機此次停牌前已將大部分股票忍痛割肉,否則進入退市整理被“絞殺”在所難免,虧損更多。
對於向股東承諾重組和賠付一事,第一財經記者於5月16日下午致電*ST昆機董秘賀喜,但截至發稿電話未能接通。*ST昆機證券事務辦公室一工作人員對此表示,因領導均在外出差,對此事無權回應。
漫長索賠
退市局面難以逆轉,索賠成為*ST昆機股東(A+H股)追回損失的唯一途徑。而最終能追回多少損失,結果也難以樂觀預計。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臧小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ST昆機要面臨的不止財務造假所引發的集體索賠。
“下月中旬,在北京會有一次開庭,是針對*ST昆機此前向紫光卓遠轉讓股權中的信披虛假稱述。”2015年~2016年,*ST昆機大股東沈機集團曾試圖向紫光卓遠轉讓股權,但在公告中未披露“3個月自動解除”協議和“獲得雲南各部門支持”等必須披露的生效條件,後因此被證監會警告,處以40萬元罰款,時任董事長、董秘也被證監會警告並分別罰款15萬元。
2017年4月,*ST昆機曾披露因上述股權轉讓中的虛假稱述,被40名股東集體索賠,涉及6916.31萬元。
上一輪索賠尚未開庭,這輪財務造假的索賠又進展如何?臧小麗介紹稱,針對*ST昆機的財務造假索賠人數更多、規模更大,很多證券律師均有代理,也將陸續立案開庭,目前總人數難以統計,要以上市公司披露為準。
翻閱公告記者發現,*ST昆機到目前僅披露了一例因前述財務造假引發的索賠。2018年4月11日,*ST昆機披露,鄭如以“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為由,向雲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據了解,鄭如在2017年1月5日起至2017年3月17日,陸續以自有資金累計買入*ST昆機210.56萬股。但後因財務造假,*ST昆機大幅下跌,為規避風險、降低損失,鄭如在2017年4月10日前陸續割肉,本金損失超過313萬余元。
相比仍然持有*ST昆機的投資者而言,割肉的鄭如免除了退市整理期的煎熬,卻也要面臨漫長的索賠期。
“主動賠付不太可能,目前A股主動賠付的只有造假上市的萬福生科、欣泰電氣這樣的個別案例,*ST昆機屬於上市後造假,我們代理的這類案子中還沒有先行賠付的。”在臧小麗看來,*ST昆機股東想要追回損失,目前只有像鄭如一樣,走上主動索賠這條道路。她同時坦言,一方面公司財務狀況不好,最終能拿到多少賠付“不好說”。但另一方面,這類案件勝訴概率高,投資者應該為自身合法利益進行爭取。
5月15日,*ST昆機披露了今年前四個月的經營資料及H股複牌條件。未經審計數據顯示,2018年1~4月,公司實現營收1.34億元,至4月底的銀行存款約0.46億元,應收賬款總額2.83億元,並有銀行貸款2.45億元。
實際上,*ST昆機已資不抵債。截至今年一季度,*ST昆機身背17.31億元負債,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權益窟窿近1億元。值得註意的是,在5月10日的股東大會上,*ST昆機提請向沈機集團借款,金額不超過2億元,該方案最終獲得通過。
區塊鏈將減少欺詐和IPO造假
近日,匯豐銀行宣布利用區塊鏈技術完成了全球首筆貿易融資。匯豐銀行與荷蘭國際合作,通過R3的分布式賬本平臺Corda,成功為美國食品和農業企業嘉吉集團(Cargill)一筆從阿根廷出口到馬來西亞的大豆貨物交易,提供了信用證。
區塊鏈技術,也就是分布式記賬技術的崛起,將對具有9萬億美元規模的貿易金融行業構成巨大沖擊。區塊鏈對傳統商業領域的顛覆作用正在顯現。同時在公司治理方面,區塊鏈也將發揮作用,比如在財務和IPO防欺詐方面。
區塊鏈的三個應用領域
先談一下區塊鏈的應用領域,我認為主要在三個方面:第一,缺乏信任的領域;第二,缺乏效率的領域;第三,缺乏信息的領域。
在缺乏信任領域,我們以鉆石交易來看,如果你是一個買家,你首先要知道這個鉆石是不是真的,其次,你想知道這個鉆石的來源是否符合倫理要求。區塊鏈記錄信息就可以做到這一點,它使整個體系變得透明。
信息缺乏領域的例子包含了一些我們正在測試的案例,主要是聚焦於客戶的資信調查,比如說對文件的驗證、溯源等。應用的例子比如是許多監管機構所要求的know-yourcustomer(KYC)文件。 KYC流程的存在是因為人們對交易對手方了解不夠充分,並需要更多信息來建立信任才能繼續進行。
為確保客戶能夠獲得關於市場上可用選擇範圍的建議,經紀人會要求客戶提供文件以涵蓋KYC流程所需的信息(例如身份證件檢查),然後向承銷商提出,後者會在同一客戶身上開展KYC。承保人通常會使用再保險人來轉移風險,然後再保險人將重做整個KYC程序。
這意味著出於同樣的原因,它們各自在相同的源信息上重新執行相同的過程。顯然,這會導致重複循環的低效率。而區塊鏈可以減少執行上的重複,降低整體上在KYC程序上花費的成本和時間。
這里又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區塊鏈使用過程中會不會出現信息的過度披露?區塊鏈需要一個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相關方共同參與,其中最大的挑戰在於讓所有的參與者都投資、信任這個技術。
區塊鏈可分為公共鏈和私有鏈,它們都是類似的底層技術發展出不同體系。公共鏈為任何人提供開放的無限制邀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可以在分類賬中看到共享信息,它現在最好的例證就是比特幣。而私有鏈實施會員制,需要經過許可才能使用和進入,一般的企業通常會使用私有鏈,本文中介紹的例子都屬於私有鏈。
除了必須受到邀請才能進入外,私有鏈上的信息也可以只針對區塊鏈內的特定人群開放,相關方可能只能看到與他的交易相關的那部分信息,這對於一些存在敏感信息或者隱私性保護需求很強的行業和商業領域,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在銀行領域。
在KYC的例子中,分布式賬本可記錄組織或外包服務提供商所持有的所有客戶的個人文件和有效性證據,並且所有文件都將被加密,只有客戶擁有鑰匙。客戶可以將密鑰提交給他們想要開展業務的下一個機構,該機構將能夠依靠最初完成的驗證。這既能消除拖延,降低整體上在KYC程序上花費的成本和時間,又解決了一系列有關隱私和數據保護的監管問題。
提高貿易融資效率
在缺失效率領域應用非常好的例子是貿易融資。貿易融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領域,涉及到來自於很多國家、很多方所要提供的信息,完成貿易融資的整個過程可能需要1到3周,即便在現在的數碼時代,仍有很多的文本、材料需要簽名,紙質的版本都是通過快遞送來送去,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將顯著加快這一過程。
分類賬將包含進口商和出口商之間的合同、信用證、運輸收據以及一系列更詳細的文書工作,如監管文件(如海關)和保險。進口商、出口商、銀行、航運公司、監管機構、航運/港口當局和其他相關利益相關者等多方可以訪問賬目。
分類賬中的各方在將內容合法地添加到分類賬之前,對交易事件的數字記錄達成共識。 最後,為了完成交易(即向出口商付款),一旦滿足某些前提條件(例如進口商收到貨物),智能合約就會觸發指令。其中加密可以限制授權方訪問交易的相關部分。例如,進口商與他們的銀行之間在創建信用證方面的事件對於出口商來說是不可見的。
除了匯豐銀行近日完成的交易外,其實早在2016年9月,英國巴克萊銀行就率先利用區塊鏈技術完成了全球首筆出口貿易結算交易。該筆貿易金額為10萬美元,借助區塊鏈技術提供的記賬和交易處理系統,這次結算僅用了不到4小時。這些例子證明區塊鏈在貿易融資方面的應用是可行的。
為會計師帶來新的機遇
那麽區塊鏈會不會取代會計的職能呢?我認為區塊鏈可能會取代一些低端的會計事務,比如簡單的記賬和交易的簡單處理,其實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技術也會消除低端會計工作,而分布式計算技術相反會給會計師的工作帶來很多機遇。
分布式記賬技術可以提供完美的審計追蹤路徑。也就是說一旦把數據在區塊鏈上記錄且加以驗證,那麽這些信息將是不可篡改的;另外就是實施交易和交易記錄這兩個流程在區塊鏈上不是相互割裂,而是統一的。這對於防範欺詐是非常有用的。
比如多年前法國興業銀行“流氓交易員”傑羅姆·科維爾隱瞞炒賣歐洲期指,造成銀行損失49億歐元,成為史上最大宗交易醜聞。科維爾被控違反誠信、偽造和使用虛假文件、不誠實使用銀行計算機等罪名。科維爾之所以能夠犯罪,是因為他改變了後臺系統的一些數據,進而影響了前臺的交易的數據。
例如在出售股票時,一個數據庫記錄交易發生時的交易細節,然後將這些詳細信息手動重新輸入到第二個數據庫中。結算是對交易細節進行檢查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轉移股份並交換資金。以上涉及手動重新輸入相同的信息,在多個數據庫之間進行檢查,以及在由於人為錯誤或更新數據庫延遲而導致差異的情況下進行協調處理。這些因素會導致大量的低效率。在股票市場,這可能意味著在交易結算之前的幾天延遲。
如果使用分布式記賬技術,交易的執行和記錄是同時進行,並需要各方達成一致,共識機制可以有效防止參與者之間的勾結,使得流氓交易員難以單方面破壞網絡。
分布式記賬技術是以同步的方式來記錄的,也需要經過區塊鏈上大多數參與者的同意,且不能被修改,在治理IPO造假方面,區塊鏈也可以發揮較大作用。
如果再往長期看,它未來還會改進公司的報告制度。使用區塊鏈或者分布式計算技術在信息生成方面,能夠使得信息生成更加經濟、及時,而且這些信息也是不可更改的。在企業財務信息傳播方面,我們可以使用單一的信息源,而這個信息源是可信任的。其實我們已經看到了在這方面場景的測試,比如歐盟正著眼於使用分布式記賬技術來實現財務信息的分發。分布式賬本技術可以為不同版本的和跨機構的財務信息設立一個可識別的框架,大家更容易去理解,這樣公司就會生成更多參與度更高的財務報告。
雖然區塊鏈技術將給會計師工作帶來巨大的變革,但我認為會計師工作的三個領域是不可能被分布式記賬技術所取代的:第一是對商務決策做出貢獻,第二是加強會計師作為企業倫理捍衛者的角色,第三是與業務部門進行合作的能力。
市場和商業環境本身會最終決定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最佳的使用場景到底在哪里,從長期而言,我認為它會為會計師提供更多機遇,有助於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增值。
(作者系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專業洞察總監。本文由本報記者孫維維根據對Maggie McGhee的采訪整理,經對方審定)
IPO造假深水区:曝光利润操纵八大手法
1 :
GS(14)@2010-11-21 12:35:40http://bbs.esnai.com/frame.php?f ... .com/forum-4-1.html
IPO造假深水区:曝光利润操纵八大手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2日 07:46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杨 冬
昨日,在北京召开的2010年第6次保荐代表人培训会上,监管层再次强调,要谨防IPO申报企业存在的利润操纵和财报造假问题。
据某大型投行负责人透露,对于利润操纵,监管层目前的态度是从严审核从重处罚,如果申报企业存在财务作假、重大事项隐瞒或遗漏的问题,不但企业过会无望,相应保荐机构也将受到监管提醒、监管谈话、暂停业务甚至取消保荐资格的处罚。
不过,虽然监管层“重刑以待”,但仍有部分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恶意闯关”。
证券时报记者通过对多位投行人士和会计人士的调查发现,IPO申报企业涉嫌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法有八种。
手法1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当一家企业进行财务作假时,首先想到的办法往往是运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手段,此种方法最为简单易行同时也最为隐蔽。
记者获知,为了解决关联交易中利益输送过于明显的问题,投行一般采用“卖”的操作手法,即把关联公司股权转让给第三方,拟上市企业由此开始与转让后的公司或第三方展开隐蔽且通常是大宗的交易。
“通过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处理,既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提高毛利率,还可以变相冲减费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原关联企业向拟上市企业低价提供原材料,或高价购买产品,或对企业财务费用进行报销。”独立资深财务人士孙进山指出。
对于此类操作手法,一位投行人士指出,监管层在审核的过程中,重点会关注交易的程序是否有问题,以及交易的价格是否公允。如果交易的价格明显高于或低于公允价格,就有理由进一步认定是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如果最终被认定,监管层将要求企业注销原关联公司或者直接否决IPO申请。
手法2
隐蔽的非关联方利益输送
由于拟上市企业对于重大关联交易负有详细披露的义务,因此有企业开始进行隐蔽的、灰色的非关联方交易以规避披露义务,进而实现操纵利润。
据一位投行人士透露,此类较为隐蔽的利益输送手法主要有:员工减薪、供应商减价供应、经销商加价提货甚至囤货,PE股东通过皮包公司为拟上市公司报销费用或虚增收入、地方政府通过减税或增加补贴收入等形式。
该投行人士以员工减薪以及供应商减价供应为例说明:“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会向员工和供应商等关联利益方做出承诺,即实现上市后进行利益补偿,然后双方达成默契从而进行隐蔽的利益输送。”
此种操作手法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警惕。据了解,比如一家企业存在严重的税务依赖时,过会的概率就不会太大;如果进货或销售价格明显不符合市场水平时,预审员将会要求保荐机构对此进行详细核查并予以充分解释。
手法3
明显的关联方利益输送
虽然重大关联方交易历来是监管层核查的重点,但仍有拟上市公司频繁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
以近期一家被暂缓上会的拟上市企业为例,预披露招股说明书显示,该企业于2005年成立伊始并没有购买厂房和设备,而是转向关联方股东进行低价租赁;在2005年末和2006年初,该企业两次与关联方股东签订大额销售合同;此外,该企业于2008年还向关联方低价购买多项专利。
深圳某券商投行部总经理指出,这是典型的关联方利益输送,被监管层认定为缺乏独立性且涉嫌不当的关联交易。
手法4
开发性支出资本化
新会计准则规定,从2007年年报开始,开发性支出可以有条件资本化。由此,部分拟上市企业开始利用这一规定进行不当的降低费用进而增加利润。
孙进山指出,技术开发费用只是在能够认定技术开发成功或确定持续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时,才能进行资本化,即计入无形资产而不用计入当期费用。但实际操作中,企业将研发周期进行延长,进而将开发费用在各期摊销,最大程度上降低每期摊销额,进而减少对利润的冲减,可以视作是虚增利润的一种。
监管层在审核时对此操作手法十分关注。据投行人士介绍,监管层审核时会剔除开发支出资本化对利润的影响,进而审核企业近年利润增长率是否符合上市条件。
手法5
毛利率作假
投资者有时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拟上市企业:毛利率在逐年攀升,净利润也在持续增长,但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却在不断下降或明显低于行业水平,同时现金流量表中提供劳务销售商品所得的现金却越来越少。
如果是这一类企业进行招股,那么投资者就要保持充分的警惕性。
此类企业在A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如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红光实业。数据显示,1995年该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竟达到118%,但同期存货周转率却明显低于行业水平,1996年末存货总额甚至同比增长了110%;该公司最终被曝光财务作假而受到重罚。
一大型投行负责人指出,此种行为既不属于财务包装,也不属于适当的利润调节,而是赤裸裸的财务作假;监管层在审核此类企业时,会关注毛利率水平是否明显偏离行业公允水平,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流动是否对毛利率和利润的增长构成支撑。
手法6
偷税漏税
对于一家拟IPO企业而言,偷税漏税是比较低级的利润操纵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此类企业并不少见。
据投行人士介绍,偷税漏税的手段一般是虚增费用或隐瞒收入,多发生在企业申报IPO材料的前几年,但通常企业会在上市前一年补缴此部分税款试图符合审核要求,但此时会造成申报材料前2年至3年期间净利润基数较小,客观上造成上市前一年企业利润增长率大幅提高,这从表面上符合了创业板企业连续两年保持净利持续增长的上市条件,但实际操纵中,监管层会剔除这一因素对利润增长率进行还原。
手法7
提前确认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是拟上市企业操纵利润的惯用手法。据深圳一位注册会计师介绍,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提前确认收入与应收账款的增加息息相关,一些企业为了到达上市目标,与经销商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计入应收账款,从而增加收入和增加利润;或者企业直接利用开具假发票、白条出库等手段进行收入虚增。
一位投行人士指出,在IPO审核过程中,如果预审员认为收入存在虚增的行为,会让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详细核查并出具报告。
手法8
推迟费用确认
对于企业利用推迟费用确认的手法“调整”利润,上述深圳注册会计师指出,一些企业将本在当期发生和了结的费用刻意延迟到下期确认,或分期进行摊销,这都会造成降低成本进而虚增利润。
“一些拟上市企业绝对利润很小,不符合上市的条件,但同时此类企业的利润‘调整’空间也最大,推迟费用确认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法在这些企业中最为常见,监管层应对的办法通常是对企业的行业地位和产品占用率进行核查,如果较低,存在刻意‘调整’利润的行为。”一投行负责人表示。
我赴美国上市公司三成涉嫌财务造假
1 :
GS(14)@2010-12-27 14:57:00http://bbs.esnai.com/frame.php?f ... .com/forum-4-1.html
SEC核查名单隐现 中国概念股“壳恐慌”蔓延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卓铭 冯书琴 北京报道 2010-12-22 22:55:35
核心提示:被点名四家会计师事务所曾为大量中国赴美上市企业做财务顾问或审计业务,上百家在美上市公司也因此遭遇诚信危机。
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SEC)开始意识到,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存在普遍的造假问题,并已经从会计师事务所入手调查。
12月21日,SEC对一家加州的审计公司进行了处罚,该公司涉嫌为一家中国能源企业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SEC将打击面定位于通过反向收购方式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公司,以及为这些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审计事务所。
“一般的反向收购理论上是募集不到资金的,这些公司在支付上市费用后,能获得的也就是一个在美上市的名号而已。”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上市”之后,一些中小企业从股价操纵中获利,进而造就了大量问题企业。要实现这一目的,业绩粉饰和审计造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SEC公司财务部总会计师Wayne Carnall表示:“这些上市公司100%的业务都来自于中国,而给它们做审计的事务所可能都不会说普通话或者广东话。”
SEC上市公司审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审计长Martin Baumann也指出:“一些审计公司签发了很多财务报告,但他们只做了很少审计工作。”大量审计业务被怀疑外包或者造假。
被SEC点名的四家会计师事务所曾经为大量中国赴美上市企业做过财务顾问或者审计业务,上百家在美上市公司也因此遭遇诚信危机。
多家企业卷入
来自彭博社的信息称,在众多问题公司中,
Frazer & Torbet(飞腾)、Kabani & Company Inc.(柯邦宁)、Goldman Parks Kurland Mohidin(GPKM)和GHP Horwath是SEC的重点调查对象。
飞腾和柯邦宁早已是问题缠身。本报记者了解到,飞腾的前身为马施云飞腾公司,2004年度,马施云为中国节能技术公司(CESV)出具了无异议的审计函,但2006年,该公司就因报表存在重大问题被SEC暂停了股票交易。今年下半年,飞腾所服务的西安西蓝天然气公司(CHNG)也承认,其一季度的资产负债表中漏登了一笔银行贷款。而柯邦宁审计的陕西杨凌博迪森公司(BBCZ))则是最早一批破产的在美上市公司。
但这几家事务所的业务却异常繁荣。根据美国Audit Analytics网站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GPKM、飞腾、柯邦宁拥有在美上市中国企业客户数分别为11家、11家和10家,位列所有外资事务所中的7-9位。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排名最末的安永也仅拥有14个客户。进行反向收购的中国企业大量聘用这些小型事务所,如新奥混凝土、中国生物制品、中国阀门、天星生物、艾格菲、维康科技等。
反向收购类似于借壳上市。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美国实行注册制,IPO资格并不是很难获得,但公司业绩不佳的话,能否发出股票并募集到资金就是个大问题。而反向收购可以避免这种尴尬。虽然一般不能募资,但同样实现了上市的目的。”
这些企业在中国大多不为人所知或存在夸大宣传。如中国生物制品(CBPO),其宣传材料称“血液制品生产总量位列国内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但根据中生所今年的批签发数据显示,华兰生物仍是国内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中国生物制品的实体山东泰邦仅列次席。
聘用这些小事务所的也不乏部分知名企业,如凯雷系投资的盈丰科技(CREG)、海虹控股旗下China Healthcare Acquisition等。
而且,在“粉单”市场上,几家事务所也多有参与。粉单市场是一些不符合上市资格的公司的临时避难所,当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OTCBB等主要交易所挂牌公司没有按时申报审计财务报告而被下市或除牌时,就将被挂到粉单市场交易。上述四家事务所手里均有多家上市公司被列入粉单市场。
PCAOB今年7月12日指出,有40家会计师事务所在为中国企业出具审计确认函,这些事务所的合伙人数量都在五人以下。
借壳或存猫腻
华尔街日报曾撰文指出,经过上述这些事务所审计之后,罗仕证券、罗德曼投资银行(Rodman & Renshaw)等公司开始介入进行推荐,这些投资银行在推高上述公司股价后全身而退,失去外包装的劣质公司很快就会现出原形。上市公司、事务所和投资机构构成了完整利益链条。
艾格菲的财务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作为国内第一家在美上市农牧公司,艾格菲三年之内坐了一回过山车。
2006年10月31日,南昌百世腾和上海百世腾同时和壳公司wallace mountain resources Corp签订换股收购协议,收购完成后,百世腾牧业集团又注入江西汇杰,实现集团通过反向收购方式登陆OTCBB。2007年7月,三家公司又向纳斯达克提交升板请求,并于8月22日获批进入纳斯达克主板,上市首日股价为8.3美元。
升板之前,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稳定保持在50万-100万美元左右。进入纳斯达克之后的2008年,公司大举投入养猪领域,当年利润等各项财务指标也随之大幅提高,一度吸引了高盛等知名机构参与其中,“高盛来华养猪”也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艾格菲股价一度飙升至20美元以上,
但艾格菲当年的募集资金几乎全部用于投资扩张,两年过后,养猪风潮不再,公司股价也跌至2.42美元,仅为最高点的十分之一。GPKM正是其审计机构。
已经退至粉单市场的废水处理企业绿诺科技问题则更为明显,被指出“40%的客户合约都有问题”,导致其股价在今年11月累计下跌80%。但审计公司飞腾并未在以往的审计中指出这些瑕疵。11月22日,绿诺科技承认审计舞弊,并接受退市。12月13日,天星生物宣布由Crowe Horwath代替飞腾出任公司的独立审计,更早之前的12月8日,西蓝天然气也换掉了声誉不佳的飞腾。
目前,通过反向收购但不能升板的企业约有300家,大量企业成为财务顾问和投资机构获利的工具。而美国并未对这些机构采取实质性的严厉惩罚措施,中国节能科技退市案中,飞腾公司及一名合伙人仅被罚12.95万美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3/wOMDAwMDIxMjIwOQ_2.html
2 :
GS(14)@2010-12-27 14:58:31BORN /
CBP /
CCME /
CEU /
CGA /
CSKI /
KGJI / /
ONP /
SKBI /
TSTC / /
ZSTN
BORN
中国新博润集团(“博润”)是一家中国领先的玉米食用酒精生产销售商;始建于2000年12月,于2004年正式涉足于食用酒精行业。博润拥有坐落于山东省寿光市和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两家工厂。山东工厂占地面积102,909.28平方米,员工474人,拥有年玉米食用酒精生产能力16万吨;大庆工厂占地面积219,156平方米,员工388人,拥有年玉米食用酒精设计产能33万吨。博润产品包括玉米食用酒精以及在酒精生产过程中加工出的副产品DDGS饲料、玉米胚芽以及液态二氧化碳。博润于2010年6月11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上市,首次发行570万股,每股7美元。1ADS=1普通股
公司网站:
公司地址:山东省寿光市渤海工业园南首(羊口镇以南)
公司电话:0536-5451199
CBP
哈尔滨仁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经过近十年的迅速发展,现已形成以哈尔滨仁皇药业为核心的专业生产、研发、具有特色化经营、集团化管理的黑龙江省内剂型最全的高科技生物制药集团。到2005年末集团总资产达6亿元,员工总数1600余人。公司已形成的年生产能力为:片剂40亿片、软胶囊10亿粒、硬胶囊10亿粒、水针制剂10亿支、粉针10亿支、口服液4亿瓶、颗粒剂10亿袋,品种达200多种。 目前,集团拥有八家分公司,其中哈尔滨仁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红分厂是仁皇药业专门生产加工刺五加等中药材提取的专业工厂。该厂地处黑龙江省的完达山山脉,富产天然野生刺五加等中草药资源,拥有全国最大的刺五加生产基地,并拥有国际先进的中草药提取和喷粉设备,年可加工提取刺五加等浸膏5000余吨、刺五加等干粉1000余吨。刺五加浸膏、刺五加干粉是制药企业、保健食品企业及食品饮料企业生产用原料。
公司网站:
http://www.renhuang.com/
公司地址: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平大街281号
公司电话:0451-57609066
CCME
中国高速传媒实际运营的公司为福建分众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要业务是利用城际巴士车载电视做媒体广告,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巴士车载电视媒体,覆盖全国35座一级城市,辐射316座二、三级城市4000多条客运主干线,近23000辆城际巴士、机场巴士、旅游巴士车载电视独家广告经营权。 2010年6月3日,中国高速传媒股票转板至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交易。
公司网站:
http://www.ccme.tv/
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东街33号武夷中心2层
公司电话:0591-28377988
CEU
中国教育集团(CEU)是中国教育服务公司,提供在线学习资料和职业、家庭教育培训等服务(内容包括数据、文件、影音资料等)。 其旗下的网站为:
www.edu-chn.com;
www.pk1234567.com;
www.360ve.com 。公司于2004年9月美国OTCBB借壳上市,并在2009年7月20日成功转板纽约证券交易所,其2008年净利润为991万美元,市值为1.1亿美元,市盈率为11.03倍。
公司网站:
http://www.chinaeducationalliance.com/
CGA
中国绿色农业公司2007年注册于美国。公司控股陕西鼎天济农腐殖酸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天济农)。鼎天济农拥有国内首条全智能化年产能力10000吨腐殖酸液肥生产线和国内腐殖酸行业一流的研发实验室,从事腐殖酸有机液肥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以腐殖酸技术的咨询、服务为主,同时开展化肥、农药的代理销售和自主开发。2009年3月9日,中国绿色农业公司正式以“CGA”为代码在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全美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功从OTC实现转板。
公司网站:
http://www.cgagrijn.com/
公司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181号A座工业写字楼A区三层
公司电话:+86-29-88266368
CSKI
中国天一医药集团致力于医药产品包括生物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旗下包括在中国的多家全资子公司,有哈尔滨天地仁医药科技公司、哈尔滨富尔斯特生物工程公司、黑龙江天龙药业公司和山东蓬莱金创医药公司等等。公司的多个畅销产品,包括速美减肥贴和诊断试剂盒,销往全世界20多个国家。公司目前进行的研究包括脐血干细胞库、多种抗癌药物、抑内皮素和生物诊断制剂。该集团于2008年9月15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上市。
公司网站:
http://www.skyonemedical.com
公司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赣水路30号帝王大厦1706室
KGJI
武汉金凰珠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8月,是集研设计、生产、制造、批发于一体的大型黄金首饰生产企业。 2009年12月29日,金凰珠宝于美国OTCBB板上市交易;2010年8月18日转板美国纳斯达克交易。
公司网站:
http://www.kingold.com.cn
公司地址:湖北武汉江岸经济开发区特15号
公司电话:027-65660720
ONP
河北省保定市东方造纸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注册资本7503万元,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妥善经营、合理运作、奋力打拼,2008年底,公司占地 258.06亩,拥有员工613人,固定资产达亿元,形成了两大基地(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八大车间,九条生产线,生产的产品有20多个品种,上千种规格,主要有箱板纸、瓦楞纸、书写纸、复印纸等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拥有几百家客户,目前公司已成为河北省大型造纸企业之一。于2009年12月17日从OTCBB转板AMEX。
公司网站:
http://www.orientpaperinc.com
公司地址:中国河北省徐水区南环路
公司电话:86-0312-8605508
SKBI
西安天星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动物生物制品、兽药、 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天星生物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兽医保健及医疗产品的生产商和销售商。该公司于2009年6月26日正式登陆纳斯达克。
公司网站:
http://www.skystarbio-pharmaceutical.com/
公司地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二号杰座广场10601室,710075
公司电话:86-29-88193188
ZSTN
郑州市神阳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网络工程施工,光接收机及放大器组装、生产;有线电视、广播电视器材、工业监控产品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维修;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软件设计开发和网络建设;数字电视设备的研发,GPS定位器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安装与维修等。
公司网站:
http://www.shenyangkeji.com/
公司地址:郑州市中原区互助路28号,450006
公司电话:86-371-67977527
CADC
新奥混凝土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公司是高级建筑材料的领先提供商,其产品应用于大型商业、住宅和基础设施开发项目。公司主要为各种技术难度高的大型环保建筑项目生产和供应高级预拌混凝土材料。公司还计划开发和生产创新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公司网站:
http://www.china-acm.com/
公司地址:北京市三台山甲一号
公司电话:010-65836781
CBPO
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是中国唯一一家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血液制品企业,目前,公司控股山东泰邦生物、贵阳黔峰生物,参股西安回天等三个血液制品企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血液制品生产总量位列中国第一,是一个年销售额近10亿元,年利润近3亿元,年税收贡献约2亿元,现有员工约1500名的企业集团。公司2006年7月在美国OTCBB上市,2009年12月2日成功转板纳斯达克。
公司网站:
http://www.chinabiologic.com
公司地址:山东省泰安市虎山东路14号
CVVT
中国阀门科技注册地美国内华达州,通过其子公司河南开封高压阀门有限公司和河南郑州蝶阀有限公司,开发和销售应用于发电,石油化工,化工,水利,天然气,冶金等行业的高端金属阀门。公司成立于1959年,当时为国有企业,因此公司产品在中国阀门行业中有较高知名度。公司的产品集合了高端的研发技术,拥有多项产品和生产技术专利。中国阀门科技的产品在中国多个生产行业中销售,拥有较高的本土市场份额。另外公司的产品还出口至其他亚洲和欧洲国家。2007年该公司在OTCBB上市,2009年11月16日,转入纳斯达克。
公司网站:
http://www.cvalve.com
公司地址:
公司电话:+1-650-281-8375
CHNG
西安市西蓝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西蓝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8日,是经西安市人民政府核准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要是以城市气化工程建设、天然气城市气化规划、设计、安装、运营;综合开发、输配,燃气设备及气具的批发零售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燃气专业运营企业。 2005年12月7日在美国纳斯达克OTCBB(柜台交易)板上市,2009年5月31日转板到纳斯达克主板。
公司网站:
http://www.xltrq.com
公司地址: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唐延路旺座现代城B座19层
公司电话:86-29-88350960
CFSG
中国消防安全集团,下属首安工业消防有限公司以总承包服务为主要形式,为冶金、电力、石化等工业企业以及交通、国防等特种建筑与设施提供消防安全解决方案,包括设计,实验,安装等。 下属天津天消安全设备有限公司系原公安部天津消防器材总厂改制重组而来,是中国最大的消防安全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生产火灾探测器,报警控制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
公司网站:
http://www.sureland.com/
公司地址:北京东三环北路丙2号天元港中心B座25楼
公司电话:86-10-84417400
3 :
GS(14)@2010-12-27 14:59:37附:27 Red Flags for Chinese RTO Stock Investors to Look For
By Maj Soueidan
Over my investment career, I have never been one to over analyze risk. Let’s face it - dwelling too much on the negative will paralyze your portfolio. Any micro cap stock can have some mud on it, but with U.S. firms I've generally been accustomed to believing the numbers filed with the SEC.
Unfortunately, if you are an investor in the reverse takeover [RTO] ChinaHybrid® space you can not ignore the fact that fear and uncertainty, as opposed to fundamentals, are currently strong motivators of stock performance. This could continue through the 2010 audit season, so it makes sense to understand the red flags commonly identified by short sellers that feed this fear and uncertainty. You need to know what you are investing in and the type of potential risks to your portfolio. You can also profit from this knowledge by:
[ul][li]Shorting stocks that you feel may come under attack[/li][li]Bottom fishing for the ones that have been unfairly punished due to guilt by association[/li][li]Feeding on the scraps of the companies that you feel will successfully resolve issues[/li][li]Buying stocks that you believe have successfully addressed issues.[/li][/ul]I have included the following check list to help investors understand the risks present in the ChinaHybrid® space as well steps companies should take to establish credibility. The list is a work in progress that will be amended as we move through the ChinaHybrid® purification process.
Red Flags Commonly Used to Insinuate Fraud
A. Financial
[ul][li]SAIC documents do not match SEC.[/li][li]SAT documents do not match SEC.[/li][li]Low R&D expense, especially when company has unique technologies. (China New Borun (
BORN))[/li][li]Unusually low accounts payable position. (ZST Digital Networks (
ZSTN))[/li][li]High margins compared to competitors.[/li][li]Allegations of low credit rating when SEC filings look pristine. (China MediaExpress Holdings (
CCME))[/li][/ul]B. Internal Controls/Corporate Governance
[ul][li]In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s, especially when issue exists for an extended period of time. (Skystar Biopharma (
SKBI)).[/li][li]High CFO turnover. (China Sky One Medical (
CSKI))[/li][li]Resignation of several members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BORN)[/li][li]High auditor turnover, especially if company goes back to old auditor.[/li][/ul]C. Ownership Structure Issues
[ul][li]A significant delay in meeting registered capital requirements upon an RTO transaction. This could imply that original players were not comfortable infusing capital into a company. (Weikang Bio-Tech (
WKBT.OB)) [/li][li]Desire to switch ownership structure to a variable interest entity, or VIE, from a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 or FIE. (Orient Paper (
ONP), China Energy (
CHGY)). This could insinuate difficulties in securing capital from original players of the the RTO transaction.[/li][li]Illegal corporate structure as defined by PRC law. (China Education Alliance (
CEU)
note)[/li][/ul]D. Share transactions
[ul][li]Several equity offerings within a tight time period.[/li][li]Company raises money when it has excess capacity[/li][li]IPO that priced well below desired price, yet company does not cancel or delay offering. (BORN)[/li][li]Company raises money despite adequate cash balance. (Renhuang (
CBP)
note)[/li][/ul][ul][li]Company raises money despite contradictory comments in filings and press releases. (Telestone (
TSTC)
note)[/li][li]Equity offerings at low valuations when balance sheet is healthy and at least 30% EPS growth is expected. RTO stocks in general.[/li][/ul]E. Miscellaneous
[ul][li]High land right use. (Lotus Pharma (
LTUS.OB))[/li][li]Company won’t disclose sellers related to certain transactions. (China Green Agriculture (
CGA))[/li][li]Company won’t disclose address or names of retail locations, distributors and subsidiaries.[/li][li]Lies about date of establishment of acquired business.[/li][li]Negative commentary by media outlets in PRC. (Kingold Jewelry (
KGJI)
note)[/li][/ul][ul][li]IPO rejected in the PRC if firm claims to be a leader. (
KGJI)[/li][li]Inadequate Website. (China Education Alliance (
CEU)
note)[/li][/ul][ul][li]Low executive salary.[/li][/ul]I have also also included what I feel are steps companies should consider to establish credibility, as well as my thoughts on clues that an equity raise is on the horizon. You can see
more on this here.
http://seekingalpha.com/article/242575-27-red-flags-for-chinese-rto-stock-investors-to-look-for
被猎杀中国概念股的27个特征imeigu.com 2010-12-23 15:48:12 来源:
i美股 原文链接 作者:
Maj Soueidan 共 4 条跟贴
练就火眼金睛,识别哪只股票容易被猎杀,能避免投资风险,甚至能获得收益
(i美股讯)近期一些在美国借壳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频遭华尔街做空者猎杀,股价的暴跌使得此前买入这些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美国GeoInvesting网站评论人士Maj Soueidan撰文教你如何避免踩上这些问题公司的“雷”。
以下为原文摘译:
在我的投资生涯中,我从来都没有过多地去分析风险。任何市值较小的公司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但如果我们对其潜在的风险太过大意,将会使我们的投资组合遭受损失。我相信,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中,这类问题公司很多。
不幸的是,如果你投资了通过反向收购在美国借壳上市并出现问题的中国公司,你就要正面这一事实——恐惧和不确定性是目前影响这类公司股价走势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这样的事情贯穿了整个2010年。因此,了解那些被卖空者“揪”出来的“问题”公司是很有意义的。首先你需要弄清楚你的投资目标,然后搞清楚在你的投资组合中潜在风险的类型。接下来你就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获得收益:
1)做空你认为将要受到“围攻”的股票;
2)抄底买入那些因关联“获罪”而受到不公正“惩罚”的股票;
3)买入那些你认为可以或者已成功解决问题的股票。
以下内容是我针对在美国借壳上市的中国公司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汇总,希望能帮助投资者更进一步对这类公司做一了解。
一、财务方面:
1)公司提交给中国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的文件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不匹配。
2)公司提交给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跟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不匹配。
3)公司研发费用支出低,尤其是当公司拥有专利技术时。
4)跟竞争对手比,利润过高。
5)公司财务报表中,应付款项太少(神阳科技(ZSTN,6.61,-3.78%))。
5)SEC文件内容看起来不错,但公司信用评级受到质疑(如
中国高速频道(CCME,15.75,-0.88%))。
二、公司内部控制方面:
1)失效的公司内部控制,尤其是公司所遇到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天星生物(SKBI,8.58,+1.66%))。
2)公司CFO更换比较频繁(如
天一药业(CSKI,6.90,-1.29%))。
3)公司若干董事会成员辞职(如中国新
博润(BORN,11.99,-4.39%)集团)。
4)负责公司审计工作的机构更换比较频繁。
三、公司所有权结构问题:
1)在完成反向收购后,公司的注册资本长时间无法达标。这也就意味着,公司的原始股东很难为公司注入资金。
2)期望将公司所有权结构从外商投资企业转变为可变利益实体(是指没有持投票权的股本投资者或未能向这些实体提供足够的财务资源的公司)如
东方纸业(ONP,6.35,-0.78%)。这也就意味着,公司很难从反向收购交易中的原始股东手中获得资金。
· 3)按中国法律标准,公司结构是违法的。
四、股票交易:
1)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了若干次新股增发。
2)公司产能过剩,但仍坚持通过股票交易来筹集资金。
3)明知IPO价格可能低于预期,但仍坚持实施IPO。
4)公司现金充足,但仍坚持通过股票交易来募集资金。
5)不顾外界媒体对公司SEC文件的负面评论,仍坚持通过股票交易来筹集资金。
6)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每股收益预期不低于30%,但仍然低价发行股票。
五、其他:
1)公司没有披露某些交易中的卖家(如
中国绿色农业(CGA,9.44,-0.32%))。
2)公司没有批露零售店、分销商和子公司的地址。
3)隐瞒公司收购交易日期。
4)中国媒体给予公司负面评论(如金鑫珠宝)。
5)公司声称是中国行业领先的公司,但IPO在中国被拒。
6)公司官网上的信息不够充分。
7)公司高管薪酬过低。
本文作者Maj Soueidan 这篇文章发表在GeoInvesting网站,该网站是一家专门针对在美上市公司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评论的网站。
(i美股 辛伟康)
4 :
GS(14)@2010-12-27 15:00:08SEC严查"借壳上市"中国概念股及其审计公司
imeigu.com 2010-12-22 09:03:27 来源:i美股 原文链接 作者: 共 0 条跟贴
近日,美国SEC开始对中国小市值公司尤其是借壳上市公司开展“严打”,借壳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深陷财务审计风波。而为这些借壳上市的中国公司做财务审计的事务所,有些连中文都不会,而且一些审计项目承接下来以后转包给中国本土的审计公司。
(i美股讯)最近,一些所谓中国“问题”公司跳过“IPO”阶段,转而以反向收购的方式迅速进入美国资本市场的“曲线救国”策略,已经引起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关注。现在,SEC将审查的重点瞄向了为这些“反向收购公司”提供财务审计服务的审计公司,Frazer Frost(以下简称Frazer)就是其中之一。
不懂中国话也能做中国公司审计?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份,SEC公司财务部门的总会计师Wayne Carnall就在上市公司审计监督委员会(PCAOB)会议上发表了对“反向收购”的看法,“SEC已经确定了数以百计的小公司是走的这个路径(反向收购),而这些公司的财务报告往往又都由美国小型审计公司完成。”他还明确的指出“这些通过“反向收购”上市的公司,100%都来自中国”
据悉, Frazer曾经为数家中国“反向收购”上市公司做过财务审计,包括新奥混凝土(CADC,3.86,-3.26%)、中国生物制品(CBPO,15.66,-2.13%)、中国阀门(CVVT,10.36,-6.67%)、天星生物(SKBI,8.44,-1.40%)、西蓝天然气(CHNG,5.18,+0.58%)和中消安(CFSG,6.79,-0.15%)等。而在美国审计行业内,也不乏Frazer的同行,Fountain Valley,Kabani & Company Inc,Tarzana,Goldman Parks Kurland Mohidin和GHP Horwath都曾参与中国“反向收购”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
Carnall对上述审计公司的资质深表怀疑,“看看这些公司的规模,再看看他们的员工水平!我甚至怀疑他们的员工里是否有人会讲普通话或者广东话!”
公司审计项目也有“外包”业务
但事实上并非所有审计公司都亲自过问这些中国“反向收购”公司的账目。Frazer的员工曾亲自为中国节能科技公司(China Energy)做审计,其他一些公司则是将项目转包给中国本土的审计公司。
在4月份PCAOB的会议上,审计长Martin Baumann就已经指出了这一问题,“我们发现一些审计公司签订了许多财务报告,但他们实际上只做了很少的审计工作(言外之意是公司将审计项目转包出去了)。”
在SEC近日发布的报告中,明确指出Frazer在有关中国节能能源的财务审计过程中“未能尽到专业怀疑态度和应有的职业谨慎”,而审计工作的合伙人Dean Yamagata则被勒令禁止从事审计工作2年。目前Frazer和Yamagata均对以上指控予以了否认。
但为就此事与SEC达成和解,Frazer和Yamagata同意赔付12.95万美元,并承诺雇用独立咨询师,以加强自身在欺诈检测、独立审计和其他审计方面的能力。
同时,Frazer还承诺,在提交独立咨询师的书面推荐之前,不再染指来自中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公司的审计工作。
Frazer和Yamagata的代理律师Lawrence West也向公众表示,“Frazer公司和Yamagata先生都决心要以最高的职业标准来要求自己,并将努力同独立咨询师合作,使公司的政策和程序趋于完善。”
尽管做出如此表态,仍然有中国公司选择逃离。就在数天前,天星生物宣布更换独立审计,换掉的正是Frazer。
值得一提的是,Frazer还曾签订过绿诺科技(RINO,3.55,+0.28%)的财务报告,这家来自中国大连、从事废水处理的公司此前被指“40%的客户合约都有问题”,从11初开始估计累计下跌了80%,并最终于11月中旬停牌。绿诺科技11月22日承认审计舞弊,12月2日被退至“粉单市场”。
美国上市公司审计监督委员会PCAOB成立于2002年,目的是监督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工作。 目前PCAOB正努力寻求一种方法,以使美国审计公司能够为其“外包”给中国本土审计公司的审计项目负责。
(i美股 Roy)
注:文中所述Frazer Frost,前身为洛杉矶审计师事务所Moore Stephens Wurth Frazer & Torbet,Moore Stephens为中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China Energy Savings Technology)的2004-2005年报出具了审计确认函。然而,公司资产负债表存在的种种疑问导致美国证交会于2006年暂停了中国节能科技的股票交易,并最终对其提起欺诈诉讼,该公司现已注销。
http://news.imeigu.com/a/1292979807506.html
5 :
GS(14)@2010-12-27 15:00:34SEC's Smart Step at Fighting China Fraud
By Eric Jackson, Senior Contributor 12/22/10 - 08:12 AM EST Stock quotes in this article:RINO, CEU
Tweet
Eric Jackson is a contributing writer to TheStreet whose views on these stocks are independent of TheStreet's news coverage.
Chinese Stock Probe
SEC Probes China Stock Fraud NetworkShort Sellers and China StocksChina RTO Regulation Shows CracksDealmaker's Long Trip Through China RTOSEC's Smart Step at Fighting China FraudChina Stock Fraud News Already Priced InHow China Small-Caps Can Come Clean: OpinionWhat Probe Means for China ETFsFree Pass for FraudM&A Wizard Says He Was FleecedShort-Seller Cuts Through China Red TapeMarket Activity
RINO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RINO China Education Alliance Inc| CEU NEW YORK (TheStreet) --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took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this week by punishing a small U.S. audit firm for work it had done for a Chinese company.
The SEC's settlement with Moore Stephens Wurth Frazer & Torbet LLP of Orange County is related to overstatements of financial results that China Energy Savings Technology made in 2004 and 2005.
Last month, I wrote in RealMoney that there were many small U.S. auditors operating in China that are basically a joke. They are not performing audits in the manner an average person would expect them to be done. In many cases -- not just a few -- I believe that these audit firms are simply signing off on numbers given to them by management to bank their auditing fees (which can be up to $300,000 for one year from one client) and in the hopes of winning new clients from that company's pre-IPO investors.
These cases appear to be isolated to the smaller-capitalization Chinese companies who initially go public in a reverse takeover (RTO) of an existing shell company on the over-the-counter (OTC) exchange with the intention of later uplisting to the Nasdaq or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The SEC's action on Monday likely is the tip of the iceberg of its investigations into this area.
I recently reached out to the SEC and asked to share some of my observations on how I've seen many of these RTOs operate over the last year. Last week, I spoke with several senior people from the Commission. Judging by the number of people on the call and their seniority, it's clear they are looking deeply at this area.
Unlike some, I think it's unfair and incorrect to assume all Chinese stocks that have less less than $500 million in market capitalization and have gone public via RTOs are frauds.
However, I do believe that fraud is common in this population. In my opinion, the biggest issue is the veracity of these companies'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for that, I blame the auditors.
There definitely is a web of American investo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associated with these Chinese RTOs who have a vested interest in seeing these companies go public: investors, lawyers, auditors, investment banks and stock exchanges.
Chinese Stock Probe
SEC Probes China Stock Fraud NetworkShort Sellers and China StocksChina RTO Regulation Shows CracksDealmaker's Long Trip Through China RTOSEC's Smart Step at Fighting China FraudChina Stock Fraud News Already Priced InHow China Small-Caps Can Come Clean: OpinionWhat Probe Means for China ETFsFree Pass for FraudM&A Wizard Says He Was FleecedShort-Seller Cuts Through China Red TapeMarket Activity
RINO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RINO China Education Alliance Inc| CEU All of these parties deserve criticism -- as do the Chinese founding CEOs who agree to this. (Sometimes they're complicit; sometimes they're just naive.)
In many ways, it falls on the SEC's shoulders (or short-sellers) to blow the whistle on frauds. The SEC has to start somewhere, and I think that going after the accountants makes the most sense.
There are several U.S. audit firms doing business in China that are very small (e.g., one or two partners and/or one office). Several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frauds already (e.g., Frazer Frost, associated with RINO International(RINO))
From my experience talking to people in China (such as management teams and other accountants), I believe it's fairly common for these U.S. firms to hire third parties (locals) to come in and audit their Chinese clients. In other words, they outsource the actual audit work. These "audits" are perfunctory and basically take management's word on the numbers. The auditors back in the U.S. bless the numbers and get paid by the company. These auditors also seek other referral business from the company's pre-IPO investors (an unspoken quid pro quo).
Several of these small auditors have been censured by the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 (PCAOB). But such censure essentially means, "You did a bad thing, now get back to work." What's the point of that? The accused audit firms dispute the PCAOB's findings, don't change and the cycle goes on. And these PCAOB censures are just for the work the firms do in the U.S. -- not what they outsource and do in China.
Here's a 2007 PCAOB report on Sherb & Co., in which the board told Sherb:
"The [audit] deficiencies [we] identified in one of the audits reviewed included a deficiency of such significance that it appeared to the inspection team that [Sherb] did not obtain sufficient competent evidential matter to support its opinion on the Issuer's financial statements."
This was for a U.S. audit, not one done in China. In the same report, Sherb responded to the PCAOB's criticisms by saying it was "dedicated to achieving the highest level of audit quality. In that regard, we feel we share the PCAOB's goal of using the inspection process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audit quality and as a result the reliabi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
Well, I guess that PCAOB took that to mean the case was closed. No action was taken against Sherb. Sherb's five current Chinese clients include China Education Alliance(CEU), which recently came under fire from a short-seller for having a nonfunctioning office and Web site.
Chinese Stock Probe
SEC Probes China Stock Fraud NetworkShort Sellers and China StocksChina RTO Regulation Shows CracksDealmaker's Long Trip Through China RTOSEC's Smart Step at Fighting China FraudChina Stock Fraud News Already Priced InHow China Small-Caps Can Come Clean: OpinionWhat Probe Means for China ETFsFree Pass for FraudM&A Wizard Says He Was FleecedShort-Seller Cuts Through China Red TapeMarket Activity
RINO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RINO China Education Alliance Inc| CEU The SEC oversees the PCAOB and the securities that get sold in this country. I believe the Commission needs to directly (or get the PCAOB to) audit these audit firms and shut them down if it finds they're operating in a "pay to play" manner. That's exactly what the SEC has done with Moore Stephens (although this fine and ban was for only one office of the company, not its entire network of offices).
If the SEC finds evidence of misrepresentations in these Chinese companies' financial statements (or disclosures around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it should seek to delist them. I believe the SEC also should force the exchanges to start asking more difficult questions before accepting these uplistings from the OTC.
If I worked at the SEC, I would begin by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audit firms and their work in China:
Frazer Frost
Moore Stephens (not just the Orange County office but all of its offices)
Kabani & Co.
Sherb & Co.
Child Van Wagoner & Bradshaw
Marcum Josephson (formerly Stonefield Josephson)
Alliott AGCA Inc.
Jimmy CH Cheung & Co.
China will continue to receive enormous interest from American investors -- both institutional and retail -- in the coming decade. There are many ethical and well-managed Chinese companies. But there are bad apples -- not just over in China, but also right here in the U.S. among the service providers like these small auditors. The area deserves to be cleaned up, and I'm heartened to see the SEC move this week to do so.
http://www.thestreet.com/story/1 ... ng-china-fraud.html
6 :
GS(14)@2010-12-27 15:01:05SEC开始中国股票欺诈调查 投资者损失数百亿
imeigu.com 2010-12-22 09:12:04 来源:腾讯财经 原文链接 作者: 共 2 条跟贴
腾讯财经讯 北京时间12月22日上午消息,据熟悉调查进展的知情人士透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正在调查美国公司和个人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谋划的股票欺诈行为。该委员会怀疑,他们通过欺诈等途径骗取了美国投资者数百亿美元的资金。
知晓调查的个人知情者透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目前的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参与中国企业进驻美国股票交易所以及为那些出售新股票的公司筹资的股票推介者、投资银行家、核数师和法律公司。
2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撤销了对审计公司Moore Stephens Wurth Frazer & Torbet LLP及其合伙人之一的Kelly Dean Yamagata提起的诉讼,双方达成和解。起诉原因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怀疑该公司对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节能科技公司(China Energy Savings Technology)的审计存在可疑问题。根据和解内容规定,Moore Stephens Wurth Frazer & Torbet LLP将被暂时禁止接受来自中国的新的审计分配,并缴纳12.95万美元的罚款。
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中国节能科技公司一直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一系列欺诈投诉的重点对象。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共事务办公室发言人约翰·海涅(John Heine),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该委员会正在进行的新调查,他声称该委员会的政策决定了它必须进行积极的调查。据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人员所问的问题,暗示出了他们的调查方向。那些问题表明,该委员会怀疑股票操纵者已经设计出一种股票欺诈的模式,并利用该模式骗了一个又一个的投资者,而这种模式很可能是利用了中美两国监管协调的基础性疲软。
金融网站TheStreet.com(TSCM)报道称,该网站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分析,其中包括对擅长中国股票领域的投资专业人士的采访,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文件、公司声明和市场数据的回顾。
消息人士在接受TheStreet采访时透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尤为关心的问题是,一些中国企业通过“反向收购”(即“借壳上市”)等“走后门”行为,在美国股票交易所上市。
近来,很多“反向收购”的企业遭到了欺诈投诉,其中包括工业公司——绿诺国际和中国节能科技公司在内。TheStreet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投资者已经遭受了数额高达340亿美元的损失。
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收到了大量关于调查中国股票存在欺诈行为的呼吁。很多投资专业人士认为,此类调查是势在必行的。
美国资深注册舞弊审查师彼得·汉弗莱(Peter Humphrey)就是其中一位。据汉弗莱估算,美国主要股票交易所,即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内三分之一的中国企业,都可能存在虚报利润的行为。
分析人士指出,相比较而言,拥有一支支股票的投资者是这种股票欺诈行为的最大受害者,同时数百万其他美国投资者也冒着遭受损失的危险。
值得肯定的是,部分中国小规模的企业,已经在美国确立了公开商业声明的力度,公开表明完全可以经受严格的投资专业审查。然而,由于语言、距离和文化存在诸多障碍,这些在美中国企业缺乏透明度和完全的公开化,这就导致个人投资者很难分辨好坏。
据报道,由于担心美国投资者的利益缺乏保护,美国国会早在今年年初就催促政权交易委员会赶紧开展相关调查行动。消息人士透露,美国众议院金融机构委员会也正在幕后忙碌,并可能会在2011年举行有关中国企业审计问题的听证会。该委员会担心,一些公司假公济私和可能存在的欺诈行为已经大为普遍,而薄弱的国际准则让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正逍遥法外。(米娜)
7 :
GS(14)@2010-12-27 15:02:06中国在美上市“问题”公司如何自我救赎?
imeigu.com 2010-12-23 22:46:37 来源:i美股 原文链接 作者: 共 0 条跟贴
一位专注于中国概念股研究的美国投资者Pic Pearson 近日在TheStreet撰文表示:在中国在美上市的有些小公司确实存在欺诈行为,而投资者对整个中国概念股的信心不足和估值偏低,其实是这些公司一手造成的。如果这些公司能知错就改,立即采取有效地措施,他们的股价也会随之上涨。而那些执迷不悟的公司只能被投资者遗弃。
(i美股讯)今年11月19日,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公布了一则消息:
“根据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建议以及在跟管理层商议后,公司董事会做出以下决定:本公司将重新公布2007财年,2008财年、 2009财年及2010财年前三个季度的财务报表,原因是在这些财报中发现了错误。在公布这一决定后,投资者将不要再依赖公司之前所公布的错误财报信息。”
如果这是一家市值比较小的中国公司,我们很容易预测到可能出现的结果:纷至而来的欺诈控告将会使该公司的股价大跌30%-50%,在未来一周之内,该公司将会面临5至10起诉讼。但这家公司不是中国公司,她是绿山咖啡公司(美国一家知名特种咖啡生产商)。奇怪的是,该公司的股价没跌反而一日大涨10%,因为投资者认为他们校对后的财报看起来还不错。
2010年,对在美上市的中国小公司来说是一个“多事之年”:频繁的修改财报数据和收到欺诈指控(甚至被确认为明目张胆的欺诈)。其中涉及到的公司(无论结果是好还是坏)包括福麒国际(FUQI,6.48,+0.47%),绿诺科技(RINO,3.85,+8.45%)、东北石油(NEP,5.41,-1.46%),天一药业(CSKI,6.90,-1.29%),中国生物(CHBT,13.77,-3.23%),海洋食品、中国教育集团和东方纸业(ONP,6.35,-0.78%)。
至于原因我将会在下文作详细说明,但得出的结论很简单——很明显,确实有一些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存在着欺诈行为;由于这些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显得比较稚嫩,使得他们很容易成为人们质疑的对象(即使他们根本就没做过任何欺诈行为)。因此,投资者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也使得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普遍被低估。
在我看来,这些中国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上表现出的不成熟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不重视提交给中国工商管理总局(下文统称为“SAIC”)的文件;
2)使用不知名的财务审计机构;
3)公司网站信息不准确或者已经过时;
4)不专业地使用的电子邮件服务(如yahoo和Gmail);
5)对投资者不负责
尽管这些都不能被绝对指控为欺诈,但他们确实消弱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并且使公司容易被卖空者“盯”上。
不重视提交给中国工商管理总局的文件
最近卖空者“围攻”了几家被指控存在欺诈行为的公司,任何熟悉这几起案例的人都知道,卖空者发起的第一波攻击就是举证这些公司向中国SAIC提交的文件跟美国SEC文件不匹配。起初,许多投资者盲目地相信了卖空者的这种“伎俩”,认为这就是证明这些公司实施欺诈的证据,并随后大量抛售这些公司的股票。但这一问题事实上绝非像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有关SAIC文件和SEC文件之间存在差异的报道很多,但根据我的经验,我做了以下结论:
1)由于中美会计计算方面的不同和子公司和国际业务在营收、利润方面会计计算方面不同所导致SAIC文件上财务信息的细微差异不应该成为我们“担心”这些公司的理由。
2)如果上述差异过大,我们的担心就是有必要的。我曾跟许多中国公司的CFO打过交道,他们表示,他们从未对SAIC文件太过在意,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文件只是一个繁衍了事的行政文件,经常会会被分配到非财务职员手中,甚至外包到第三方代理机构。除此之外,这些文件都未受美国或者中国审计机构的审查。
在我看来,如果这些文件中的财务信息偏差很大,就会投资者给予红色警告,自然这类公司就会成为被“关注”的对象。部分原因是这种偏差会反映出公司管理层的草率,而另一方面这个公司将会因此成为猎头(短期投机者或者直接做空者)“攻击”的对象,
真正至关紧要的文件是这些公司提交给中国国家税务局(下文统称为“SAT”)的文件。中国政府比较关心财政税收,因此这些公司的高官也就比较重视这类文件。如果SAT文件和SEC文件不匹配,一般会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不幸的是,不像SAIC文件,SAT文件不对外公布,实际上想要得到这些文件是很困难的,不过在有些情况下,还是有机会看到这些文件,这类文件将会是判断公司是否存在欺诈行为的一个明确指标。
结论有点复杂,许多投资者都忽视了这一重要的细微差别。中国这类小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种,即外商投资企业和可变利益实体(是指没有持投票权的股本投资者或未能向这些实体提供足够的财务资源的公司)。需要指出的是,属于外商投资企业结构的公司向SAIC和SAT所提交的财务信息是要在中国进行核对和审查的,并且彼此之间要求绝对相匹配。如果他们存在偏差,极有可能会在美国遭到欺诈指控,或者在中国遭到骗税指控。这两个结果对公司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而如果他们相匹配,外界对这类公司的质疑可能大大减少。
另一个好消息是,现在有许多公司的管理层已经开始认真地做起他们的SAIC文件,从而确保这些文件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公司的财务盈利能力,当然也必须跟SEC文件相匹配。我在跟这些公司管理层交谈时,我也强烈建议他们作自己的SAIC和SAT公开文件(在其网站上披露)。不过这种建议到底是否可行还有待观察。
聘用不知名的审计机构
许多中国小型公司都是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在美成功上市。因此,他们会雇用一些不知名的、便宜的、规模较小并且愿意为他们工作的会计公司。随着这些公司的不断成长,他们会重新聘用知名的会计事务所,其中就包括我们通常所提及的“四大” ,而那些仍然在聘用不知名的会计事务所的公司现在已经曝露出危险的信号。
不过可喜的是, 这些公司已经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做出一些变化。 我希望在2011年初,我们能看到一波更换公司财务审计机构的浪潮,并希望在明年3月份或者4月初,这些公司能在2010-10Ks中公布这些信息。届时必将大大提高投资者对整个中国概念股的信心,并将“好”“坏”公司区分开来。那些不愿更换审计机构的公司到时只能坐等股价大跌了。
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有几家公司已经付之行动更换了他们财务审计机构,如西安宝润(CBEH,7.46,-0.80%)聘用毕马威会计事务所,万得汽车(WATG,8.18,-0.37%)、UT斯达康(UTSI,1.95,-2.01%)、中汽系统(CAAS,14.01,+1.23%)三家公司聘用普华永道。
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国交易的中国公司超过500家,不要指望所有公司都能聘用四大会计事务所来充当他们的审计机构。对于那些小型中国公司来说,我想“top 10”会计事务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德豪会计师事务所、何均富会计师事务所等,他们在中国都有着不错的口碑。
公司网站信息不准确或者已过时
我们必须牢记,许多这类公司的管理层英语都不咋地,因此他们一般不会太在意公司英文版网站。通常他们会将设计公司网站的工作外包给其他代理公司来做,而且都是一次性的工作,网站信息一般很难更新。这是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上我也投资了这类公司。在和这些公司管理层交谈时,我也强调,他们糟糕的网站让他们错失了许多投资者,这样会对他们的股价不利。
根据我的经验,很多中国公司仍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也看到,一些财务数据很好的公司,他们的网站却看起来很糟糕。通常情况下,公司会聘用一个固定的公关公司来“美化”公司的网站,但由于都是一次性的工作,无法保证网站信息的更新。我希望在2011年,这种情况能有所改变。
当然,一些知名公司的网站是看起来也是很糟糕的,同样,也有一些“有问题”的公司的网站看起来却很“赏心悦目”。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如果公司想要讨好股东,糟糕的网站是无法被接受的。糟糕的网站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需求,进而影响公司的股价。
不专业的使用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
如果投资者想要向给在纽交所、纳斯达克或者美交所上市的中国公司CFO发送电子邮件时,只能发到如[url=mailto: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url]这类地址,这势必会消弱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通常,人们提及“欺诈”首先想到的是就是公司在地下室经营的场景。我是极力主张公司向专业邮件依赖的转变,我甚至恨不得给这些公司买一个域名,通过它来向公司发送电子邮件。但这些公司给出的理由是:他们的管理层已经使用yahoo邮件很长时间了,因此他们不愿做出变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各类大中型企业中很常见,中国的投资者对这种事也习惯了。但对于在美上市的公司,这是投资者无法接受的,因为它会损害公司在投资者的形象。我的观点是这是一个面子工程,公司应该注意一下。
中国中小企业对投资者的反应差别很大。昨天,我给一家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发了电子邮件,他在一个小时内就给我打电话,而且很多东西都讲得很清楚。但也有些公司反应就很慢。有些可能是因为语言的缘故。但是对绝大多数公司来说,他们应该对投资者询问做出快速回复,或者可以花点钱雇佣专门的公关公司来处理。
我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在美上市的有些小公司确实存在欺诈行为,而投资者对整个中国概念股的信心不足和估值偏低其实是这些公司一手造成的。如果这些公司能“知错就改”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他们的股价也会随之上涨。而那些“执迷不悟”的公司最终只能被投资者所“遗弃”。
本文作者为Pic Pearson 是一位专注于在美上市中国公司股票研究的投资者,目前持有东方纸业的多单。
(i美股 辛伟康 译言)
http://news.imeigu.com/a/1293115597777.html
8 :
GS(14)@2010-12-27 15:02:41“绿诺财务事件”的反向并购利益链2010年12月24日 00:1521世纪经济报道【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陈植
从转板到退市,大连绿诺国际(RINO International)在美资本市场道路上又回到了“原点”。但中国企业一度热捧的“反向并购”、赴美借壳上市模式,其中的利益链“猫腻”却因此浮出水面。
除了手续费等诸多“阳光”收入外,中介机构协助中国企业赴美借壳上市的最大收益来源于股票溢价。因为从美国柜台交易市场(OTCBB)转板至纳斯达克,既不难达到转板所需的财务要求,又能够制造令投资者信服的“业绩神话”,一些不甚知名的小投行即能完成相关操作。
于是,在暴利引诱下,一些中介机构开始“忽悠”部分中国企业反向并购上市。但一些企业在此过程中事实上并未募集到企业正常发展所需的资金。
“合同效应”福与祸
导火索源于,绿诺国际向SEC递交的2009年年报所列示的1.93亿美元营收,与其向中国审计机构递交的同期1100万美元营收报表。财报虚假问题由此显现。
“可能有中美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的因素。如美国会计准则对于某些已产生收入但还没收到现金的合同,某些情况下允许计算到公司运营收入;有些已收到现金但尚未履行完成的合同则可能被计入公司既得收入,而不是应收账款项。”一家美国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表示。但他对于绿诺国际两份财报运营收入相差超过90%的状况,仍感“不可思议”。
事实上,绿诺国际2007年登陆OTCBB,所谓的“合同效应”功不可没。当时一位参与这家企业在美借壳上市 的人士透露,多数美国对冲基金与机构投资者看好绿诺国际持有大量合同,一旦合同执行将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
绿诺国际也兑现了“承诺”。资料显示,2008年上半年,绿诺国际实现销售收入5400万美元,税后净利润达1600万美元。
然而,“合同效应”一旦进入纳斯达克,却难以发挥神奇效用。
“严格说,OTCBB不是公众持股市场,有些机构投资者或对冲基金会容忍企业经营方面的一些瑕疵,只要企业利润能实现高成长,最终完成转板。”上述律所合伙人表示,“但纳斯达克却是公众持股的交易市场,企业财务报表的任何不合规数据,都将被散户投资者视为企业经营不诚信。”
曾协助绿诺国际登陆OTCBB的财务顾问,致富资本集团(Chief Capital Group)董事总经理胡诚向记者回应:绿诺国际2007年10月登陆OTCBB市场前后,公司财务绝对不存在问题。
“我们当时专门聘请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注册的一家审计公司,由合伙人带着自己团队,到中国为绿诺国际做详尽的财务报表,”胡诚表示,“我们主要负责审计绿诺国际2005-2006年财务报表,后来绿诺国际为了转板到纳斯达克,基本更换了投行与会计师事务所。”
目前,绿诺国际已被纳斯达克“退市”,转进美国场外交易粉单市场(Pink Sheets)交易。
转板背后的“诱惑”
尽管SEC已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查中国公司通过反向并购实现在美国借壳上市过程的“种种财务问题”,但依然无法阻挡中国企业参与反向并购登陆美国OTCBB市场的热情。
记者了解到,中国企业通过反向并购实现在美OTCBB上市,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融资型反向收购(Alternative Public Offering,APO),即中国企业的海外控股公司完成与美国OTCBB市场壳公司反向收购交易(买壳上市)同时,向国际私募股权投资者定向募集资金;二是SPAC模式,即一家在美国OTCBB市场上市的壳公司先进行千万美元级别募资,再收购一家中国企业作“资产注入”。
2007年10月,绿诺国际通过APO模式,反向收购一家名为Jade Mountain.Corp的OTCBB市场的壳公司,并更名为大连创想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借壳上市的同时,绿诺国际还完成2500万美元的定向融资,股价约为4.48美元/股。
“多数中国企业和绿诺国际目标一致,仅把OTCBB当成跳板,最终转板到纳斯达克。”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尽管企业如此转板可以选择不同的上市标准,但记者了解到,最核心的公司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企业净资产达到500万美元、年税后利润超过75万美元或市值达5000万美元;流通股最低达110万股;最低股价为4美元;持股达100万股以上的公司股东超过400人;必须有3个以上做市商。
“达到转板的财务条件并不难。多数协助中国企业完成OTCBB上市的投行(多为做市商)与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通过缩股方式变相提高公司股价,一方面要求中国企业积极并购提高短期经营业绩,再找到一些对冲基金充当临时股东,最终实现转板的财务要求。”他表示,相比在纳斯达克直接IPO,从OTCBB市场转板的最大优势是,部分规避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中小公司业绩持续高成长的担心,他们可以先在OTCBB市场通过一系列所谓的资本运作制造所谓的业绩神话。
“次贷爆发后,美国投资者都倾向直接认购那些拥有稳定高盈利预期,及由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型投行做市推荐的中国公司。一些不知名的投行为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IPO所做的路演推介,基本无人问津。”一家外资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指出,所谓的业绩神话,或源于投行与会计师事务所的“人为修改”,或是企业通过并购同类公司实现盈利短期大幅增加,而不是企业本身经营绩效高成长。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协助中国企业以OTCBB为跳板进而转板纳斯达克或纽约证交所(NYSE)过程中,投行等中介机构同样赚得盆满钵满。
记者了解到,以APO模式为例,费用主要包括OTCBB壳公司收购价,约在 20~40万美元,个别干净的(无其他隐性负债)、很快实现反向并购的OTCBB壳公司价格高达约50万美元;在登陆OTCBB后,中国企业每年还将花费10-20万美元上市维持费用,主要支付给做市商等。
但这并不是相关投行等中介机构的最丰厚财源。
绿诺国际2007年登陆OTCBB并定向募资2500万美元过程中,美一大型商业银行与旗下对冲基金按4.88美元/股参与认购,成为最大出资人之一。按绿诺国际去年底转板纳斯达克后的最高股价,接近35美元/股测算,上述机构的此项投资最高浮盈接近7倍。
2006-2008年期间,专注于APO投资的美国对冲基金平均年回报率达到147.63%。
“正是APO投资的超高回报率,不排除投行与中间机构合谋包装在OTCBB市场的中国企业,实现转板纳斯达克的高投资回报。而诺绿国际涉嫌财报虚假,只是冰山一角。”前述美国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表示,“在OTCBB,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一直不高。”这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从OTCBB市场转板的中国企业都有频繁更换审计所的“习惯”。
在纽交所上市的在线旅游服务供应商深圳旅程天下控股集团(Universal Travel Group)自2006年来也更换了5家不同的审计机构。过去四年,绿诺国际更换了3个审计师和4个首席财务官,并两次调整以往的财务数据。
在APO与SPAC模式运作中国企业赴美借壳上市的高回报诱惑下,新加入的投机者蜂拥而至。
“现在运作中国企业反向并购登陆OTCBB市场最积极的,已不是投行等财务顾问公司,而是股权投资基金。他们甚至不需要企业拿出真金白银支付借壳上市费用,以企业相应股权折让支付,以使其享有股权增值的超额收益。”一位财务顾问表示,“但SEC开始调查中国反向并购赴美上市过程的财务报表问题后,为提高中国企业登陆OTCBB的成功率,我们已要求企业年利润至少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约450万美元),行业更偏向传统消费类等收入相对稳健的企业。”
“但部分中国企业是被忽悠反向并购上市的,他们募不到足够企业发展的资金,却不得不承担高昂的上市费用。”上述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指出。
http://finance.ifeng.com/usstock/Special/20101224/3107330.shtml
造假蛋課程全屬騙局
1 :
GS(14)@2010-12-28 15:43:00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5&art_id=14809762
內地假雞蛋鬧得人心惶惶,但至今未見可以假亂真的人造雞蛋。不過,全國各地一直有許多聲稱教人製作假蛋的課程,吹噓可以傳授用幾分錢(人民幣.下同),就可以造出與真雞蛋相同的蛋,更揚言「學會這門技術,雞也可以下崗了!」中央電視台記者暗訪卻揭發,原來這些課程全是騙局。
央視《焦點訪談》前日播出《假蛋真相》節目,記者暗訪多間聲稱傳授假雞蛋技術的培訓公司,其中一家公司職員以兩隻真雞蛋騙記者說,當中有一隻假雞蛋,其後開價 1,200元傳授製蛋秘技,但記者還價後,最終以 900元成交。記者將資料交由專家分析,發現騙徒的人造雞蛋成份包括海藻酸鈉、氯化鈣、硬脂酸和色素等製造果凍材料,根本做不出可亂真的生雞蛋(圖),揭穿這些公司的目的是騙培訓費。記者舉報時各部門均推卸責任。中央電視台
造假數大省
1 :
GS(14)@2011-04-26 21:59:2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426/News/eb_ebl4.htm
【明報專訊】張在榮到上海出任星展中國行政總裁之前,有3年半時間出掌星展直接投資部,到過中國內地不少省市找尋值得投資的項目。他說,內地31個省市,有如31個小國家,不同省市有不同規矩,必須認識清楚。有一個省份,他姑隱其名,更是出名造假帳,境外投資者必須提防。
個別省分 造假帳成風
「那個省甚至有專業人士開公司,幫其他公司造假帳。那些帳目十分冠冕堂皇,你看了之後不能看出什麼問題來。」
.....
「有時我碰到一些公司,資產負債表中還有大量現金,但仍走來問我借錢。他們會搬出一大堆道理來,說競爭對手財雄勢大,需要借入多些錢作『子彈』。我的經驗是,當你覺得有些地方不合邏輯時,還是不要沾手。」
2 :
鱷不群(1248)@2011-04-26 23:23:35帳目十分冠冕堂皇,熱門帳目是非常神奇,難道會爆冷?
看了之後不能看出什麼問題來,是那些疑似好股,雜誌賣廣告,每月都有財演推介,帳面賺多多錢,但不抽水資金鏈就會斷裂,好像花很多錢擴產,但總感覺支出與重點項目不相稱
3 :
亞力士(1473)@2011-04-26 23:27:49fxxking 幫?
4 :
GS(14)@2011-04-27 22:38:392樓提及
帳目十分冠冕堂皇,熱門帳目是非常神奇,難道會爆冷?
看了之後不能看出什麼問題來,是那些疑似好股,雜誌賣廣告,每月都有財演推介,帳面賺多多錢,但不抽水資金鏈就會斷裂,好像花很多錢擴產,但總感覺支出與重點項目不相稱
呢D嘛,我地舉一批都有,下一次在此開搞個假數系列
渾水新目標展訊通訊否認造假
1 :
GS(14)@2011-06-30 23:20:00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630&sec_id=15307&art_id=15388622
展訊:指控毫無根據
在美國上市的展訊,本周二股價一度急跌 33.66%至 8.59美元,全因渾水在其官方網頁向展訊主席表示,對展訊 2010年和 2011年的財政報告表示「非常關注」( most concerned),認為展訊的財務報告有造假之嫌( misstatement);同時,渾水亦向展訊主席詢問該公司的銷售情況及管理層人事變動。不過其後買盤湧現,展訊股價跌幅大為收窄,收市僅跌 3.54%,報 12.49美元。
2 :
GS(14)@2011-06-30 23:20:50http://www.muddywatersresearch.c ... Letter_06282011.pdf
Open Letter to SPRD Chairman re: MW Concerns
Published: June 28, 2011
Muddy Waters, LLC has begun researching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Inc. (NASDAQ: SPRD), and we have taken a short position in it. (Please see our disclaimer below.) We have identified a number of issues in SPRD’s filings, and we believe that there is a high 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 in the reported financials. Our concerns are gravest regarding 2010 and 2011 numbers. The below link is to an open letter we have written to SPRD chairman Li regarding our concerns.
3 :
GS(14)@2011-07-02 11:35:00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702/News/ea_ead1.htm
【明報專訊】渾水研究(Muddy Waters Research)「玩殘」美國及香港上市內地民企,有「渾水金童」之稱Carson Block亦轉趨高調,繼早前接受本港一財經媒體訪問後,日前更兩度接受《彭博》通訊社訪問,其中一次更為電視專訪。Carson Block揚言正研究多家可疑企業,但未有透露再度「發功」的時間表。
上月27日市傳渾水將發出一份有關雨潤食品(1068)的報告,觸發該股遭基金洗倉,公司主席祝義材即晚須3度向投資者及分析員解畫,足見渾水對上市民企的殺傷力。
頻受訪玩高調 自稱非刺客
渾水創辦人Carson Block昨日在香港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說,為了爭取資本,即使是好的企業,亦有不少會在財務報表方面「抄捷徑」。他表示正研究多家可疑企業,但何時公開這些資料則沒有時間表。他在前日接受《彭博》另一個訪問時則表示,渾水目標不是如忍者或刺客般將一些公司的股價拖低,而是希望逼使他們提高公司透明度。Carson Block上月22日剛接受本港財經媒體Finance Asia訪問,指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水分較少,相對安全;一周後即兩度接受外國通訊社訪問,作風日趨高調。
4 :
GS(14)@2011-07-02 11:36:01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5931
[神州股票資訊]下一步會發布關於IPO欺詐的報告專訪Muddy Waters創始人Carson Block
5 :
GS(14)@2011-07-02 11:50:48http://phx.corporate-ir.net/phoe ... =1580560&highlight=
展訊新聞發佈會
6 :
greatsoup38(830)@2011-07-02 12:46:20http://news.imeigu.com/a/1309279911519.html
(i美股讯)北京时间6月29日凌晨消息,MuddyWaters今日发布针对展讯通信的质疑报告及致展讯通信董事长兼CEO李力游的公开信,并披露对其的空头仓位。受此影响,展讯通讯在周二盘中交易中急剧下挫,一度跌幅达30%。以下为MuddyWaters公开信件中披露的质疑要点:
1.展讯财报中称2010年营收突然大增 229.6%,而2007-2009年展讯营收基本保持平稳。你能想象2009年多位高管离职后,展讯还能大幅提高销售额吗?根据公开资料,展讯2009 年2月CEO Ping Wu离职,一个月后CFO Richard Wei离职;
2.2009年,联发科技(MeidaTek)在中国大陆手机芯片市场占有大约90%的份额,移动终端芯片是它至今最大的利润来源--现在约占到总营收70%。
假设联发科技现在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只有70%,展讯通信占20%(相当于增长了近15%,这个预期看上去是部分根据展讯所提供的数字得来的)。据联发科透露,它在2010年的营收下降了1.4%,此前我们也知道,中国官方在2010年对黑市芯片进行了整顿--那展讯2010年的份额到底是怎么涨上去的呢?
3.展讯通讯披露的2010年营收是不透明的。该公司 2009年通过20-F披露了RF收发器(RF transceiver)和基带半导体部分的销售数字,但是2010年20-F并没有讨论上述两部分产品收入。相反的,展讯在2010年20-F中讨论的是所有捆绑销售的半导体产品。
4.2010年,展讯通信没有缴纳任何所得税,这与过去几年情况不一致,同时也不符合中国的税收政策。下表展示了2008-2010年展讯通信的税前利润、预缴所得税和现金税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必须按月或按季预缴所得税,并在15日内递交预缴税回执。假设2010年展讯通信的税前利润达到7530万美元,那么它为什么没有支付任何所得税呢?
5.展讯通信2009年的惊人转变。展讯通信的CFO 及审计机构存在疑点:2009年10月,展讯首席财务官David Wu辞职,他担任此职位仅仅4个月的时间。这已经是2009年第二位辞职的CFO。2009年9月,审计委员会的Ken Lu从董事会辞职。同期,德勤被展讯辞去审计职务。改换另一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担任;
假定展讯的确获得了惊人转机。那CFO们的辞职及更换审计机构,是否由于他们对展讯的财务数据感到不安?如果不是,那么CFO们辞职及更换审计机构又是为了什么原因?
6.我们对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存在疑问。
第一,截止2010年底存货的44.8%是"递延成本",意味着存货已经交给客户,但是没有作为营收被计入。我们认为该公司审计机构没有对大部分的递延成本存货进行认真清查。
第二,为什么截止2010年底的存货、预付款项、应付款项、客户提前预付款和应计费用及负债较2009年和2008年均出现大幅的波动?
第三,请问对于上述每一款型该公司审计方采取了哪些措施,以证实数字的准确性?
7.展讯的预收货款和递延成本过高原因不明;
8.展讯花3258万美元买入上海摩波彼克半导体有限公司(MobilePeak) 48.44%的股份,同样是让人质疑的。波彼克看上去是一家急需流动性的公司,而展讯宣称还将在今年三季度结束之前购入这家公司剩下的股份。
从波彼克递交给工商总局的文件上看,这家公司几乎不盈利、在运营现金流上表现得也很糟糕。它的投资者包括红杉资本、KPCB和IDG,但很明显,它只能依靠展讯为其提供流动性。展讯到底为什么要分两次收购波彼克?这是一家明显从现有投资者处已借不到钱的公司,是为了解决后者急需流动性的问题吗?
9.自从展讯通讯上市后,其内部人士就在不断抛售股份。我们注意到展讯最近公布一项价值达1亿美元的回顾计划,请问如何让我们相信展讯会在内部人士不断出售的情况下回购股票?
我们期待您的回应,我们的邮箱是
[email protected],为了方便你回复,下面是我们列出的具体问题:
1)请问在展讯营收快速增长情况下,为什么董事还会对 CEO Ping Wu失去信心?
2)请问CFO魏先生是自愿离开CFO的职位吗,这种假设是否成立?
3)如果第二个假设成立,那么为什么他在财报公布前1 个月宣布离职?
4)2010年展讯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营收增长情况?
5)2010年展讯RF收发器、基带半导体及其他产品的销售情况?
6)如果展讯通信有753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为什么没有任何的现金交税行为?
7)考虑到展讯通信在审计人员,审计委员会和CFO的巨大变动,这些变动难道不是因为展讯通信的账目存在问题?
8)如果没有问题,他们每个人辞职的原因是什么?
9)能否解释为什么运营现金流量比以往增加如此之多?10.审计师在审确认计这些账目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10)审计师在审确认计这些账目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11)为什么客户的预付款和递延成本这么高?
12)是否因为MobilePeak急需流动资金,展讯通信才对其展开收购?
13)为什么展讯通信收购的企业很明显无法从现有投资者手中再次融资?
14)请问展讯如何能保证MobilePeak的收购将比Quorum 系统的收购更加成功?
15)我们是否可以这种认为:展讯股东的钱被用来购买那些内幕人士正在出售的股份?
MuddyWaters致展讯通信CEO质疑信件(全文下载)
(i美股编译)
7 :
greatsoup38(830)@2011-07-02 12:52:58http://news.imeigu.com/a/1309362026587.html
(i美股讯)北京时间6月 29日消息,展讯通信在今晚召开的电话会议上,回应MuddyWaters有关2010年存货大幅增长相关的质疑。
质疑一:截止2010年底存货的44.8%是"递延成本",该“递延成本”已经交给客户,但是没有作为营收被计入。我们认为该公司审计机构没有对大部分的递延成本存货进行认真清查?
展讯回应:第一,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为了增强关键客户和新客户的信心,展讯通信授予其30-90天质量检验时间,从装运开始直到产品符合客户的所有验收要求,公司才会确认该笔收入,这种做法符合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要求。
第二,在确认收入前,货款已经100%到账,并且记入客户的预付款项。
第三,随着公司市场份额和营收的增加,客户的预收账款及递延成本也就显著增加了。
第四,每个季末所有与递延成本相关的营收都在下个季度得到确认。
质疑二:为什么截止2010年底的存货、预付款项、应付款项、客户提前预付款和应计费用及负债较2009年和 2008年均出现大幅的波动?
展讯回应:存货增长主要由于新产品线的引进和维持现有产品线,另外存货水平和市场份额及销售额的增长基本保持一致。
质疑三,请问对于上述款项该公司审计方采取了哪些措施,以证实数字的准确性?
展讯回应:首先,全部过程都有会计记录和审计师审核;
其次,审计师完成审计所有的过程,包括实地清点和就出货量与客户确认;
此外,CEO李力游表示不需要对展讯通信的存货做减值处理,并且审计员审计完存货科目的会计处理方式后没有提出疑义。
质疑四,2010年,展讯通信没有缴纳任何所得税,这与过去几年情况不一致,同时也不符合中国的税收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必须按月或按季预缴所得税,并在15日内递交预缴税回执。假设2010年展讯通信的税前利润达到7530万美元,那么它为什么没有支付任何所得税呢?下表展示了2008-2010年展讯通信的税前利润、预缴所得税和现金税收。
展讯回应:第一,2010年,本期税捐包括中国征收的86.2万美元和美国征收的1000美元,扣除在5万美元中国递延所得税,展讯通信的预缴税款为81.3万美元。2010年展讯通信的税率较低主要是之前几年的财务亏损沉淀导致的。
第二,2011年5月27日,展讯通信在年度税务申报截止日期前缴纳了2010年的企业所得税,总金额将近500万美元,其中不含利息和罚金。
第三,余下的负债主要是公司间尚未到期的专利税费用。
第四,审计师们完成了与税款预缴和支付相关的审计程序。
第五,2008年、2009年,尽管公司遭受了财务亏损,还是有部分税款已经到期。这是由展讯通信的税务结构决定的,例如一些子公司的经营建立在成本加成基础之上。2009年底,展讯通信关闭了部分子公司。
(i美股 陈群超 李雪)
8 :
greatsoup38(830)@2011-07-02 12:53:19展讯召开电话会议回应浑水 CFO因个人原因离职
http://news.imeigu.com/a/1309358761213.html
新浪科技讯 6月29日晚间消息,展讯通信(NYSE:SPRD)董事长兼CEO李力游召开电话会议,回应早前浑水研究公司(MuddyWaters)提出的质疑。
以下为电话会议主要内容:
展讯通信董事长兼CEO李力游:今天的电话会议有两个主题:第一,回应一些机构对我公司历史、管理以及账户方面的质疑;第二,介绍我们首次季度派息的详情。
首先来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在2008年—2009年间经历了困难时期,由于产品质量和执行问题,展讯在2009 年第一季度几乎丧失了所有客户。2009年第一季度,展讯的营收是820万美元,亏损了830万美元;2009年第二季度,展讯的营收是1620万美元,亏损了1310万美元。
我在2009年2月被任命为CEO。随后,我们在客户支持方面增加了员工,提升响应时间,并在产品测试上下功夫,以实现更好的软件稳定性。2009年第二季度,展讯6600L平台设计完成并量产。
如今,我们在2.5G和TD产品门类要更广,在40纳米工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国内TD市场和国际市场实现了增长,在本地竞争和成本结构上建立了优势,质控项目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
下面我将谈到管理人员和审计师变动的情况。
我在2008年5月加入了展讯,负责新产品设计和质量把控。2008年12月,我被提拔为公司总裁,在 2009年2月被任命为CEO。武平担任展讯董事会主席直至2010年6月。
在对审计服务提供商进行定期检查后,我们从德勤换到了普华永道。此次更换不涉及任何与账户操作或管理分析有关的问题。在我们最新的20-F文件中,两家公司都证实我们的财务声明符合美国GAAP原则。
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变动与账户操作或内部控制无关。包括CFO在内的管理人员离职是由于个人原因或不适应工作。审计委员会成员Ken Lu离职是由于其职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填补WCDMA方面的产品空白,我们考察了三家公司,收购MobilePeak是因为他们的技术先进,且能很好地和展讯进行整合。
2011年6月11日,展讯董事会批准了一项自公开市场回购总价最高为1亿美元美国存托股票(ADSs)的计划。目前为止,展讯已回购144万股美国存托股票,占流通股的3%。
公司董事会已批准一项季度现金派息计划,首次季度派息将于2011年 7月26日进行,派息对象为截至2011年7月11日营业结束时的公司普通股的登记持有人(包括美国存托股持有人),此次派息相当于一个季度合计向股东支付245万美元。(新铁)
9 :
greatsoup38(830)@2011-07-02 12:54:07http://news.imeigu.com/a/1309368690859.html
美国当地时间6月28日,尽管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均以涨幅超过1%的红盘报收,多数中国概念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但这仍不妨碍空头对单只股票的做空行动。
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上海展讯通信(SPRD.NASDAQ,下称“展讯通信”)便是这样一只股票,而它也是做空中国概念股而扬名的浑水公司(Muddy Waters)的新猎物。
对于展讯通信,浑水公司此次的做空行动,采取了此前做空中国概念股的一致套路,质疑财务数据、发布报告,进而做空,不同的是,展讯通信股价大幅下跌之后,同日盘中也随即被拉起,走出V形走势。
在此背后,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调查,在美国市场,不仅机构和个人均可以成为市场的空头,此外,对于专业做空的“猎杀者”而言,做空有时有章可循,又有时无厘头。
展讯通信做空行动
和此前在其网站上公布的嘉汉林业(Sino Forest)详尽财务质疑报告不同,浑水公司这次公布的报告并没有明显的事实依据,只是向展讯通信董事长李力游发出一份公开信,称“我们发现展讯的监管文件存在许多问题,我们相信自从武平离职后展讯的财报很可能存在实质性虚报”。
自此,28日晚,针对展讯通信的做空行动开始。
浑水公司在信中提到,2009年展讯通信的利润在第三季度为3840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92%,比第二季度上升137%。
在2009年2月份,该公司当时的首席执行官离开公司,同年4月,公司首席财务官辞职。浑水公司提出疑问称:“为什么董事会在销售如此强劲的时候对武先生(首席执行官)失去信心。”
此外,该信并就展讯通信销售额、运营现金等问题提出了诘问。
展讯通信中午左右最低下跌34%,下探到8.59美元。不过,很快在下午1点左右又大幅反弹,最后报收于12.49美元,较前一天下跌3.54%。
模范资本投资公司(Paragon Capital)董事总经理凯文·派莱克(Kevin A Pollack)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嘉汉林业的报告,浑水公司在投资者心目中立刻成为了名人。但是浑水公司在展讯通信上的调查远没有对嘉汉林业来得扎实和深入。
“可能是卡森·布劳克(Carson Block,浑水公司负责人)或者浑水公司意识到股价下降已经结束,是回升的时候了,或者其他卖空者真正仔细读了报告,并意识到这些声明并不那么有毁灭性,或者其他投资者认为股价很便宜,并开始买进。”派莱克说。
据了解,美国银行27日重申了买进展讯通信的评级,美国另一家投资机构杰弗瑞(Jefferies)28日早些时候也给予买入的评级,并认为目标价格为19.25美元。
本报记者联系了该公司最大股东之一——银河集团(Silver Lake Group,LLC)。该公司新闻发言人吉尼·法伦丽(Jenny Farrelly)拒绝对浑水公司的报告和公司业绩进行评论。
另据雅虎财经数据,除了银河集团拥有展讯通信3.79%的股份,它的其他主要投资者还包括亨茂美国投资顾问公司(Hamon U.S. Investment Advisors Limited)、达孚大中华基金(Dreyfus Greater China Fund)、富达母公司(FMR LLC)等。
相比于展讯通信的股价跌幅和走势,本月初,浑水公司发布报告,指责嘉汉林业财务报告做假,则造成该公司股价跳水85%以上。
中国概念股的股市猎人
与一次只能放空数千股股票的个人投资者不同,在美国市场,真正能够影响到股价走势的力量,是来自于专业投资者的做空行为,而这中间,一些中国概念股卖空专家对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才是真正的股市猎人。
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的创始人安德鲁·来福特(Andrew Left)便是这样一位人物,香橼研究也是除浑水公司之外,另外一家以做空中国概念股闻名的机构。
就在来福特的猎物泰富电气(HRBN.NASDAQ)股价下跌51%当天,本报记者打通了来福特的电话,正在回家路上的来福特掩不住自己的得意,兴奋地告诉本报记者,他正准备带上妻儿去饭店吃上一顿,而在前一天,他卖空的中国生物(CHBT.NASDAQ)应验停牌。
不论是香橼研究还是浑水公司,研究报告都是它们做空的武器。
香橼研究的记录显示,6月2日,来福特撰文质疑泰富电气的私有化“子虚乌有”,认为该公司股票仅值7美元或者更低,建议投资者抛开私有化收购要约来对该公司进行估值。
在此之后,来福特持续撰文,矛头直指泰富电气。6月16日,泰富电气股价暴跌51.17%,报收6.98美元。成交量也从日均122万股暴增至 1466万股。
此前,泰富电气一直在15美元徘徊,就算来福特以每股15美元卖空,那么他每股赚8美元左右。
来福特承认自己卖空泰富电气,并且已经挣钱。但是他并不肯透露泰富电气大跌当日,他的仓位情况。
据香橼研究网站,来福特从2006年以来,一共卖空18家中国公司,其中17家股价一泻千里。
来福特并不懂中文,他说自己雇用了一名翻译,并且在美国和中国有很多中国人“朋友”,其中有些甚至从未谋面。这些人给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他声称,自己卖空股票的逻辑就是“常识”。
“如果声称的业绩太好,那就可能不是真的。”来福特多次接受采访时总提到这点。
相比于香橼研究,浑水公司有自己专业的公司网站,并且提供专业化的报告和实地调查。
嘉汉林业就是这家公司最近收获的“猎物”。浑水公司6月2日在网站上发布了该公司业绩存在欺诈行为,并指控其为“庞氏骗局”。第二天嘉汉林业股价下跌了近三分之二,市值蒸发23亿美元。6月8日再度大跌,4.01美元的收盘价,比该公司被质疑前的18.21美元,累计下跌78%。
做空风险高于做多
在美国市场上,做空者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个人,卖空者几乎都有相似的手法,发布不利于公司的报告或者消息,打压股价,然后从卖空的股票中狠狠挣上一笔。
就卖空手法而言,在具体操作中,其风险比做多高。
对于做多者来说,股票下跌总有限度,最多股价归零,但是对做空者来说,股票上涨的空间则没有限制,也是因此,做空者一般进行短期操作。
做空者的风险,也来自于股票的上涨。股票一旦上涨,做空者就会亏钱,而且股票上涨后,许多做市商会要求投资者在股票账户内存入更多的资金,以防投资者大幅亏损后,无法还钱。这就对做空者的流动资金有很高的要求。
有些做空者就是因为无法调度到足够的资金,即使最后该股票价格真的下滑,但是他也无法获利,因为资金不足缴纳保证金,卖空者只能被迫提前“割肉”,同样会亏损累累甚至血本无归。
另外,做空者还可能面临被公司起诉发布虚假利空消息。
在美国,除了前面两家公司高频率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外,还有许多基金也会卖空中国概念股,但是他们大多非常低调。
彭博公司的资料中,有一个数据库专门列出通过反向并购上市并最后转板成功的中国企业名单,共有78家公司,截至6月17日,据本报记者查询,18家公司的股票卖空比例超过10%,其中有些公司已经停牌。
附表_截至6月17日,卖空持股超过公司总股本10%的公司
资料来源:彭博公司
代码 名称
HRBN 泰富电气
CHBT 中国生物
CAST 双威教育
FS 大连傅氏
TSTC 东方信联
PUDA 普大煤矿
CSR 安防科技
LLEN 龙腾矿业
UTA 旅程天下
GFRE 海湾资源
WATG 万得汽车
ABAT 中强能源
CCME 中国高速频道
CSKI 天一药业
HOGS 众品食业
HOLI 和利时自动化
CGA 中国绿色农业
CVVT 中国阀门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周佳)
10 :
greatsoup38(830)@2011-07-02 20:46:25http://bbs.esnai.com/thread-4729250-1-1.html
MW错杀展讯显示财务外行
夏草
(2011.06.30)
被视为“中概股杀手”的浑水公司(Muddy Water)刚刚结束一轮厮杀;这一次,它的猎物是展讯通信(SPRD.NASDAQ)。一封来自浑水公司的公开信,导演了展讯通信惊魂30分,(2011年)6月28日上午11点20(美东时间,以下同)左右,展讯通信放量下跌,半小时内近三成市值蒸发,最大跌幅达到34.78%;但多头力量迅速回补,午盘后股价上演V形反弹,最终收盘仅微跌3.54
但这次Muddy Water失手了,展讯通信6月29日早8点召开电话会议逐条反驳了Muddy Water的指控,6月29日展讯收盘大涨10.17%报13.76美元;Muddy Water对展讯质疑失败在于:一是对行业的外行,二是财务的外行,导致对展讯基本面及财报作出了错误判断。
财务造假
Muddy Water质疑展讯涉嫌财务造假主要有两点:
l
存货异常
We note that the sizes of five balance sheet / cash flow statement accounts grew tremendously in 2010. These accounts are among those that we consider high risk because they are primarily evidenced by paper ocumentation, rather than their physical presence (as in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The abundance of paper accounts on the balance sheet was one of the early signs to us that Rino International Corp. was a fraud. It is clear that auditors in China are having significant problems evaluating the veracity of documents.
As discussed infra, we note that 44.8% of SPRD’s 2010 year-end inventory is “deferred cost”, which means that the inventory has been shipped to customers, but has not yet been booked as revenue. We therefore assume that
the auditors did not lay eyes on most (if not all) of the deferred cost inventory.The cash flow statement accounts that bother us the most because of their unusual sizes in 2010 (compared to earlier years) are shown below – note that all are operating cash flow accounts.
As a general matter, can you explain why the size (in absolute value terms) of each of these accounts is much larger than in the past? What processes did the auditors undertake to confirm the sizes of each of these accounts?
Among the accounts shown in the prior question, we are most concerned about the increases in inventory (especially the deferred cost sub-account) and advances from customers. We believe that having enormous simultaneous increases in advances from customers and deferred costs is implausible.
A blogger recently stated that SPRD’s new clients are being given up to 90 days to inspect the chips because SPRD is a new supplier,4 which is the reason for the deferred cost. If SPRD agrees with that assessment, we are a bit perplexed as to how SPRD would maintain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its existing clients – presumably they would be unhappy with th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being given to new clients. We note that MediaTek has no deferred cost account, and thus does not appear to extend this policy. The rationale that new customers want the inspection period because SPRD is a new supplier also strikes us as odd because SPRD and its main competitor
MediaTek are fabless semiconductor companies. SPRD’s chips are assembled by TSMC. Supplier-specific product defects would therefore be more likely due to design issues than manufacturing, and SPRD’s 20-F indicates that clients test the designs before ordering. Why have each of advances from customers and deferred cost become so significant?
Clarify:
•Starting from Q4 2009, granted key customers and new customers a quality inspection period of 30-90 days to give customers confidence
• Revenue recognition is delayed following shipment until all acceptance provisions are satisfied, and in accordance with accounting practices under US GAAP
• 100% payment is received prior to revenue recognition and is recorded as advances from customers
• As market share and revenue grow, balances of advances from customers and deferred cos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 100% revenue in connection with deferred costs as of all quarterends was recognized in the subsequent quarter
Inventory levels
• Real inventory increased due to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s and the need to maintain current product lines and tracks to level of revenue increase Inventory accounting
• Provided full access to accounting records and full support to auditors
• Auditors completed adequate audit procedures, including physical counts and confirmation with customers regarding shipments
• Do not expect to write off inventory
l
税收异常
SPRD’s lack of any cash income tax payment in 2010 is inconsistent with prior years as well as the PRC’s provisional tax payment requirements. The table below shows SPRD’s pre-tax income, income tax provisions, and cash taxes paid for 2008 – 2010.
The PRC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requires that companies pay provisional income tax on a monthly or quarterly basis. Companies must file a provisional tax return within 15 days of the close of the month or quarter
along with the provisional payment.If SPRD generated $75.3 million in pre-tax profit in 2010, why didn’t it make
any cash tax payments?
Clarify:
(单位应为US$ 000)
In 2010, Spreadtrum had a low tax position due to financial loss carryover from previous years
• With permission of China government,Spreadtrum made payment of 2010 corporate income tax of approx. $5M on May 27, 2011,which is before the annual tax filing deadline,and with no interest or penalty
• The remaining liability is accrued to cover intercompany royalty charges, which are not yet due
• Auditors completed relevant audit procedur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tax provision and payment
• Some tax payment was due in 2008 and 2009 despite financial losses due to company’s tax structure, e.g. some subsidiaries operate on a cost-plus basis. Some of these subsidiaries were closed at the end of 2009.
SPRD reported that revenue increased 229.6% in 2010, after generally being flat in 2007-2009.
公司冶理
Can you please explain the sales increase in light of the following 2009 management changes:
o Founder Ping Wu resigned as CEO in February 2009. According to a July 2010 interview in a respected business publication,1 Mr. Wu resigned because the board had lost confidence in him. SPRD’s sales cycle is four to nine months2 and the turnaround began almost immediately after Mr.Wu resigned – revenue grew quarter over quarter in Q3 2009 by 136.6%.Therefore, the improved sales pipeline would have been evident under Mr.Wu. Why would the board have lost confidence in Mr. Wu when the sales pipeline was so promising?
o We note that CFO Richard Wei resigned in April 2009, which was one month before SPRD completed a $44 million financing. Because it would be unusual to fire a CFO during the financing process, is it fair to assume that he chose to leave? If “yes”, why would he have left with such strong sales in the pipeline?
The near simultaneous turnover in 2009 among SPRD’s CFO, audit committee, and auditor is troubling. In ctober 2009, SPRD’s CFO, David Wu, resigned after only four months in the role. This was the second CFO in 2009 to resign. In September 2009, audit committee member Ken Lu resigned from the board. In September 2009, eloitte Touche Tohmatsu was “removed” as auditor, and replaced by another Big Four auditor,PriceWaterhouseCoopers Zhong Tian.Given that the turnover occurred while SPRD was in the midst of a stunning turnaround, did the resignations and removal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discomfort about SPRD’s accounting? If not, what were the reasons each resigned (or was removed in the case of Deloitte)?
Clarify:
Leadership changes
• May 2008 – Dr. Leo Li joined Spreadtrum to work on new product design-ins and address quality issues
• November 2008 – Promoted to President.
• February 2009 – Appointed as CEO. Ping Wu continues as Chairman until June
2010.
Auditor changes
• Switched from Deloitte to PwC in Q3 2009 as a result of periodic review of service providers. Both are reputable accounting firms, and the change was not due to any issues in accounting practices or disagreement with management. As shown in our
most recent 20-F, both firms found that our financial statements comply with US
GAAP.
Management and board member changes
• Changes in personnel not due to accounting practices or internal control issues.
• Some of the management turnover during this period including CFOs was due to personal reasons and in other cases there was not a good fit.
• Audit committee member Ken Lu resigned due to increases in demands on his time from career changes
市场份额
MediaTek (2454.TW) had approximately 90% of the mainland China mobile handset chip market in 2009. Mobile handset chips are by far its largest revenue source – currently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70% of revenue.
Estimates now place MediaTek’s mainland market share at only 70%, with SPRD at 20% (an increase of about 15 percentage points). (It appears that these estimates are based in part on SPRD’s reported numbers.) However,
MediaTek reported that its 2010 revenue decreased by 1.4%.For MediaTek, which relies heavily on mobile handset chips, to have reported a sales decline of only 1.4% while seemingly losing 15 percentage points of
market share to SPRD, the mainland China market for mobile handset chips must have grown substantially in 2010.However, we note that both SPRD and MediaTek faced headwinds as mainland China authorities cracked down in 2010 on gray market handset manufacturers. At the high end of the market, Qualcomm (NASDAQ:
QCOM) only grew its 2010 revenue 5.5%.By how much did SPRD’s mainland China markets (by product type) grow in 2010?
Clarify:
Industry growth factors:
• Growth in OEMs
• Growth in emerging markets, with increasing business with foreign
carriers and private label brands
Spreadtrum growth factors:
• Improvement in product quality
• Market share growth domestically and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市场评论
Muddy Water's attacked SPRD's some financial matrix, growth ratio and tax issue. I think these guys do not know how to attack a chip design company. So that its report does not show strong force.
It is very easy to attack a chip company, just
1, showing the technology trend(for example they are old technology);
2, showing the competition landscape( for example, big player and more advanced chip are designed);
3, showing the problem of its chip(for example, are losing market shares, are losing design win in key customer, one rumor that OVTI losing iPhone 5 has cause OVTI drop from 35 to 22);
etc.
All these points have more power than financial stigma. However, it seems that Muddy Water's 'analyst' does not know these. Let me give MW some homework to do:
1, do research on SPRD 2G chips, market share trends, 2G market trends
2, do research on 3G - TD-SCDMA, SC8800G, market share trends, 3G market trends,
3, do research on MRVL/联发科/联芯/Huawei/etc TD Chips, TD-LTE chips
3, do research on SPRD's big customer, their technology plan
Unless these guys can show these information in their report, otherwise, the report is just junk and just bring opportunity for you.
经验教训
展讯2008年底至2009年初可谓四面楚歌,创始人武平也无奈出局,CFO辞职,紧接着新CFO也离职,审计师发生变更,审计委员会委员也辞职,如果没有深入了解企业实际情况,一般会认为这家公司没救了,审计师及CFO变更往往意味着公司财报存在重大问题,事实上SPRD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亏损;但新的管理层在李力游领导下绝地反击,2010年收入增长230%,净利润也从上年的亏损0.19亿元变成盈利0.67亿元,市场份额也从之前的5%迅速提升至20%,而行业的领导者联发科市场份额从之前的85-90%下滑至70%。
Muddy Water显然不认可市场的统计依据,错误地认为市场总额受打击山寨机影响没有增长,联发科销售额没有下降,以此质疑展讯收入的真实性,但事实胜于雄辩,市场总额2010年增长36%,展讯市场份额迅速扩大,两者结合导致了展讯2010年收入井喷。
Muddy Water发现展讯2009年报“存货”中出现“递延成本”项目,且该项目由年初的0.04亿元迅速增加至年末的0.6亿元,2010年度展讯存货由年初的0.25亿元迅速增加至年末的1.33亿元,2008年度、2009年度、2010年度存货周转率分别为4.93次、2.62次、1.46次,存货周转率迅速下滑一般意味着存货质量下降,尤其是芯片行业,存货减值速度非常快,存货余额企高要么是少转成本、要么是少提减值,但事实上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08年存货周转率快可能是多转成本、多提减值(大洗澡)导致存货虚减所致,而2010年存货周转率慢可能是推迟确认收入导致存货虚增所致,事实上,展讯将商品所有权已转移的存货成本计入“递延成本”,更有可能是稳健的会计政策导致,展讯不是虚增收益而是隐瞒收益。判断存货是否正常不但要看存货周转率,还要看关联科目,如预付账款、预收账款等等,从展讯预收账款迅速增长看,存货及预收账款双增长往往意味着收入确认被推迟,但Muddy Water显然不理解此中玄机,还一相追问:Why have each of advances from customers and deferred cost become so significant?
但是展讯的所得税澄清确实还有不清楚的地方,2010年度展讯的新增企业所得税税款863万元,为何之前都没有预缴?该公司“应交企业所得税”从年初的307万元增加至年末的1302万元,净增995万元,因为报告期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为零,即使是2011年5月缴纳了500万元,“应交企业所得税”余额仍有800万元,这些欠税为何可以不缴?展讯应该更清楚说明为何不预缴、清缴之后为何还有800万元欠税?
11 :
greatsoup38(830)@2011-07-02 20:47:26老杳:混水质疑展讯通信的问题无新意
imeigu.com 2011-06-29 08:59:46 来源: 老杳吧 原文链接 作者:老杳
老杳为集微网(老杳吧)创始人,手机中国联盟的秘书长,为行业资深评论人士。老杳吧是一家以报道集成电路资讯为主要方式的互联网门户媒体站。以下为老杳在展讯通信昨日遭疑股价出现剧烈波动后对此事件发表的看法。
一篇浑水(Muddy Waters)向展讯通信发出的公开信导致展讯通信股价开盘后大跌29%,不过盘中展讯急速攀升,终盘展讯下跌3.54%以12.49美元收盘,成交量更创纪录的超过3600万股.
纵观浑水提出的15个问题,基本没有新意,不是展讯的员工,作为手机中国联盟的秘书长,老杳有必要也有责任出面就自己的一些理解试着给予回答:
1)请问在展讯营收快速增长情况下,为什么董事还会对CEO Ping Wu失去信心?
看来浑水还是没有好好研究展讯的历史,武平离职是在展讯业绩最差的时候,2009年1季度展讯营收只有870万美元,不存在在告诉增长的情况下对武平失去信心,这么基本的信息都不掌握出具这份公开信显然别具用心.
2)请问CFO魏先生是自愿离开CFO的职位吗,这种假设是否成立?
据老杳所知CFO魏先生离职不是自愿而是被辞退,如果说展讯犯错只能说任人不准,选人不当,与其他无关.
3)如果第二个假设成立,那么为什么他在财报公布前1个月宣布离职?
CFO是在试用期间被辞退,如果推迟辞退转正之后势必会多支付违约金,这一点在大陆非常普遍.
4)2010年展讯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营收增长情况?
看看展讯在大陆客户的增长就会明白,否则也不会有众多手机界人士购买展讯的股票.质疑的没有道理;如果再认真对比一下联发科的财报就会更清楚.
5)2010年展讯RF收发器、基带半导体及其他产品的销售情况?
财报上已经很明显.
6)如果展讯通信有753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为什么没有任何的现金交税行为?
回家好好研究一下大陆的政策吧.
7)考虑到展讯通信在审计人员,审计委员会和CFO的巨大变动,这些变动难道不是因为展讯通信的账目存在问题?
CEO变动肯定会对人员进行调整.
8)如果没有问题,他们每个人辞职的原因是什么?
已经回答.
9)能否解释为什么运营现金流量比以往增加如此之多?10.审计师在审确认计这些账目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公司从2009年实现盈利,并实现营收和利润连续九个季度增长,而且展讯本身也是大陆政府重点扶植的企业,营运现金增加很正常.
10)审计师在审确认计这些账目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财务问题,不懂!
11)为什么客户的预付款和递延成本这么高?
运作问题,不明白.
12)是否因为MobilePeak急需流动资金,展讯通信才对其展开收购?
可笑,作为手机基带公司收购WCDMA基带提供商还需要理由吗?
13)为什么展讯通信收购的企业很明显无法从现有投资者手中再次融资?
做企业被收购是创业者的梦想之一,而且作为WCDMA提供商如果没有GSM技术很难长远发展,被展讯收购是最好的结果,再说这两年半导体界的并购还少吗?
14)请问展讯如何能保证MobilePeak的收购将比Quorum 系统的收购更加成功?
这个问题好像应当是公司的秘密,现在展讯公司运营远比两年前正常,何况收购Quorum本身也很成功,填补了在RF领域的空白,并成功成为三星的供货商.
15)我们是否可以这种认为:展讯股东的钱被用来购买那些内幕人士正在出售的股份?
据老杳所知很多业界人士购买展讯的股票都在10美元以上,根本谈不上用股东的钱收购知道内幕人士的股票.
http://news.imeigu.com/a/1309309186801.html
12 :
greatsoup38(830)@2011-07-02 20:48:29Muddy Water failed to get the sense for chip design company
Muddy Water's attacked SPRD's some financial matrix, growth ratio and tax issue. I think these guys do not know how to attack a chip design company. So that its report does not show strong force.
It is very easy to attack a chip company, just
1, showing the technology trend(for example they are old technology);
2, showing the competition landscape( for example, big player and more advanced chip are designed);
3, showing the problem of its chip(for example, are losing market shares, are losing design win in key customer, one rumor that OVTI losing iPhone 5 has cause OVTI drop from 35 to 22);
etc.
All these points have more power than financial stigma. However, it seems that Muddy Water's 'analyst' does not know these. Let me give MW some homework to do:
1, do research on SPRD 2G chips, market share trends, 2G market trends
2, do research on 3G - TD-SCDMA, SC8800G, market share trends, 3G market trends,
3, do research on MRVL/联发科/联芯/Huawei/etc TD Chips, TD-LTE chips
3, do research on SPRD's big customer, their technology plan
Unless these guys can show these information in their report, otherwise, the report is just junk and just bring opportunity for you.
Position disclosure: Bot some around 9 and set stop at 9 and may sell anytime
http://bbs.imeigu.com/viewthread.php?tid=14407
13 :
greatsoup38(830)@2011-07-02 20:48:48联发科中国2G手机芯片市场占有率降至71%
11月2日消息,据台湾媒体报道,联发科于10月初启动的新一波价格战,暂时缓解了其在中国手机芯片市占率下滑的压力,今年第4季度联发科市占率将守稳7成附近,而展讯市占率将升至25%,晨星则有机会拿下5-7.5%。至于明年市况如何?目前已有业者大胆预估,联发科的占有率将掉到5成,展讯扩大为3成,晨星则可以拿下2成,中国手机芯片“三分天下”态势将确立。
供应商表示,过去由于展讯及晨星还不成气候,联发科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几乎高达85-90%,几乎处于独占状态,下游客户常常一遇到缺货,都是捧着现金哀求联发科多给一些配额,那时就算有现金也不见得可以拿到联发科芯片。不过展讯今年年初推出6600L芯片后,让整个市场版图出现戏剧性变化。
供应商表示,展讯6600L推出后,刚好碰上联发科MT6253出问题,今年第2季度开始展讯确实逐步吃下不少原先属于联发科的板块,今年第3季度展讯的量一直往上冲,而联发科却是往下掉,根据最新统计,今年第3季联发科的市场占有率下滑至71%左右,而展讯的市占率,则由从去年上半年的5%,一路增加到今年第3季度的20-22%左右。
业者表示,展讯所推出6600L芯片,其实是把联发科最热卖、最长卖的MT6223拿来修改后推出的产品;反观联发科因一时轻敌,等到对手也推出相当不错的产品时,反而措手不及。
现在展讯及晨星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有业者甚至预估,联发科10月启动的价格战在以后将成为常态,因为不仅展讯,晨星也在虎视眈眈。
http://labs.chinamobile.com/news/44140
14 :
greatsoup38(830)@2011-07-02 20:49:00其实我更怀疑展讯推迟确认收入,而不是MW怀疑的少转营业成本
Starting from Q4 2009, granted key customers and new customers
a quality inspection period of 30-90 days to give customers
confidence
• Revenue recognition is delayed following shipment until all
acceptance provisions are satisfied, and in accordance with
accounting practices under US GAAP
• 100% payment is received prior to revenue recognition and is
recorded as advances from customers
• As market share and revenue grow, balances of advances from
customers and deferred cos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 100% revenue in connection with deferred costs as of all quarterends
was recognized in the subsequent quarter
15 :
greatsoup38(830)@2011-07-02 20:49:28本帖最后由 zhoujiliang 于 2011-6-30 14:56 编辑
2010年度展讯的新增企业所得税税款863万元,为何之前都没有预缴?
看利润表,剔除商誉减值准备金、长期资产减值损失、承诺损失准备,08年大概亏损2500万美元。09年亏损1900万美元;两年亏损递延到2010年弥补,才有可能解释2010年没有预缴所得税
但看其所得税明细,中国税法下09年就有应交所得税项了,说明2010年第1季度就该预缴所得税了,两者似乎存在矛盾。
回复 zhoujiliang 的帖子
亏损还要缴税怀疑是子公司盈利,这涉及转移定价的税务筹划
16 :
greatsoup38(830)@2011-07-02 20:49:53浑水:此前对展讯财报有误解 质疑旨在寻求对话
imeigu.com 2011-07-01 07:44:33 来源: i美股 原文链接 作者:
(i美股讯)北京时间7月1日,周二通过公开信质疑展讯通信的浑水公司创始人布洛克昨日在接受彭博社电视采访时对此事首度进行公开发言,该公开信导致展讯通信股价在周二现惊魂一跌,但展讯立即给予了回应,随后两个交易日大涨。布洛克说:“展讯能够在所有质疑的问题上提供较为满意的答案,这说明是我们误将疑点当做危险信号。随着所列示问题的公开回复,公司的透明度获得提升,股价自然也要上涨。”
布洛克表示其发布展讯公开信的目的是基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提高企业的透明度,而不是推动股价的下跌。他表示,在6月28日他有持有该股票空头,若股价下跌将从中获利。
“我希望在我们发布做空报告推动股价下跌前能够向公众指出问题,这样可以公司和有着同样疑惑的人们交流。毕竟这种纯粹推动股价下跌的行动让我感到不舒服,当我们采取做空行动的时候我们就像是一个忍者刺客(ninja assassins)”。
6月28日,浑水在其网站上发布一封致展讯通信公司CEO的公开信,信中对展讯通信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15个问题待展讯回应。鉴于此前浑水发布的中概质疑报告的杀伤力和影响力,该公开信导致展讯通信当日出现惊魂一跌,盘中最多跌34%,但上演V字形大逆转,当日收盘仅微跌3.54%;第二日,有分析师出来力挺展讯,展讯也召开电话会议对浑水提出的质疑进行了一一回应,在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里,展讯通信大幅反弹。
和此前浑水公司发布的中概质疑报告(比如针对嘉汉的报告)不同,此次对展讯通信的质疑只是一份公开信,而非证据充足、论证严谨的调查报告,此外,目前浑水是否已经平掉此前的空仓上不得知。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