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寧搞財技不賣資產 羅旭瑞玩殘銀行


2000-8-24  NM




▲兩年前,羅旭瑞(中)與滙豐銀行主席艾爾敦(右)為富豪機場酒店平頂舉杯慶祝。今日羅卻忙於與滙豐洽談債務安排。旁為葉樹堃。

   上週二,世紀城市突然宣佈,計劃斥資廿五億元,向大股東羅旭瑞,收購大陸鐵路光纖網絡項目。翌日,股價長期在三毫子打橫行的世城,突然飈上三毫六。然而 曇花一現後,股價又跌穿三毫子。   這個所謂注資大計,原來只是羅旭瑞部署的減債伎倆,目的是替負債仍有百億元的世城系,重新裝扮成「網」樣,然後搵人注資減債,以應付銀行追數。   兩年前,世城系負債曾高達百五億元,已然水浸眼眉,然而主席羅旭瑞一直不肯將資產大平賣,結果減債速度緩慢,至今仍債台高築。他除了對債權銀行採取 「拖字訣」外,還本性不改大玩財技,希望有人「落疊」幫忙還債。        

 

▲現值二十億的九龍城廣場,百利保仍死守不賣,近期更以按揭證券化來重按。

  沉寂多時的世紀城市,上星期突然宣佈注資大計,有意向大股東羅旭瑞購入其世紀數碼三成權益,作價二十四億七千多萬元,悉數以新股支付。要注入這項光纖網絡項目,先決條件是世城要先行發行十五億元新股集資才成事。是次交易安排,再一次顯示羅旭瑞想大玩財技來減債。

  世紀數碼的主要資產,是持有內地鐵路光纖網絡租用權。然而這一紙合約,只可向部委與部委之間提供內聯網服務,根本前景有限;若要向民間提供服務,更要再行申請電訊經營牌,這在大陸而言是非常困難之事。而交易作價之高,更令市場嘩然。

  羅旭瑞注入這光纖項目,其實只是一個幌子,希望吸引新投資者肯認購總值十五億元的新股,令世城減債脫貧。

  一向作風低調兼怕見記者的羅旭瑞,所以近日一反常態頻頻接受訪問,大談這個他認為「無限商機」的投資項目。有份參與這計劃的世城員工,也被他感染, 「現在大陸的電子商貿可以話係零,因為基建支持唔到,當我哋搞好基建後,自然會有需求。你睇電訊盈科合併後,李澤楷都話一定要搞電子商貿與IP Backbone (電訊主幹),就知我哋呢個項目好有potential (潛力)!」

  

滙豐追債 權宜之計

  世城上下齊心推銷新項目,其實關係着世紀城市為數約八億元的債項,將在今年十月底到期所致。早在三、四個月前,中環一族便發現羅旭瑞經常在滙豐總行出 入。原來世城與滙豐牽頭的八億元銀團貸款,早前達成的「暫緩償還貸款安排」,已於四月底屆滿,所以羅旭瑞要不斷跑往滙豐講數,最後給他講掂再次推遲還款。 而滙豐亦開出條件,要求世城必須在十月底前,進行注資集資還債,故此羅旭瑞急不及待,將今年初剛取得的光纖網絡租用權,注入上市公司,然後發行新股減債。

  世城內部消息表示,現在正物色投資銀行,準備在一、兩星期內進行推介(road show )。不過投資界並不樂觀。「你只有網絡嘅租用權,又無擁有權,如果咁易賺,點解人哋唔自己做要俾你做?所以佢話兩年會有盈利,始終係一個問號!」一華資證 券行分析員說。事實上,世城今天市值只十一億元,而認購十五億元新股的投資者,日後只控制世城約兩成股權,而羅旭瑞仍持有六成多,未必很多人落疊。

  世城系遭基金界敬而遠之,是因為羅旭瑞一直愛玩財技,令人捉摸不透。例如專門從事酒店投資並現金多的富豪酒店,卻因為母公司百利保負債高,食不起赤柱豪宅地,而要孭部分權益,令富豪經營範圍弄得模糊。

  另外,羅旭瑞持有的世城系三間上市公司,世城、百利保及富豪酒店,財困已經有三年,欠債高峰期達一百五十億元,然而他沒有努力出售資產,反而大玩財技,結果基金界縮手。

▲兩年前世城系財困消息曝光後,羅旭瑞每次出席公開活動,都有工作人員擋開記者。

不肯平賣資產減債

  世城系減債行動緩慢,這與羅旭瑞不肯大平賣有關。自九八年十一月,世城系財困曝光,打後一年內集團出售的四項資產只套回十二億,對減債根本杯水車薪, 未夠還息。然而,其中百利保為數四十多億元的銀團貸款,當於去年九月到期,開始要還本付息時,銀行才逼到羅旭瑞大刀闊斧,以四十六億元狠狠賣清在美國的富 豪酒店。然而自此之後,羅旭瑞未有再售資產減債。

  例如九七年以五十五億高價投得的赤柱黃麻角道地皮,百利保曾表示會放盤,但一直未有結果。而另一項靚物業九龍城廣場,百利保亦曾委託仲量行求售,據地產代理界消息,曾有「孖沙」出價十多億元洽購,但結果亦賣不出。

  「人哋見你財困,就梗係打落水狗壓價,最終咪傾唔成。佢哋成日都話,所有嘢只要到價就賣,呢句說話有人信,真係玩死好多人!」一地產界人士說。而一世城系內員工則另有解釋:「羅生根本就無諗過要賣(九龍城廣場),只不過銀行逼佢賣,佢做場戲俾銀行睇之嘛。」

  

玩殘銀行激死股東

  事實上,世城系現有七項貴重物業,現值一百二十六億元,足以償還所欠的九十六億元負債,然而羅旭瑞卻選擇玩財技還債。

  對於世城惜貨不賣資產還債,銀行方面似乎無佢符,其中一債權銀行表示:「我哋都好耐無收到乜嘢消息,你最好去問滙豐。」而滙豐銀行的負責人Paul Murphy 則回應:「除非你得到有關公司的同意,否則我唔可以講嘢。」

  雖然世城系三間上市公司,股價轉資產折讓極大,例如是百利保及富豪,均出現逾八成的折讓,然而市場人士敢沾手者少。除非,羅旭瑞肯面對現實沽貨減債,而且不再大玩財技,否則系內股價難有起色。

撰文:郭慧妍 圖片:何少忠[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33

電訊盈科負資產300億 李澤楷慘勝


2000-8-18  NM




▲重田康光,李澤楷,孫正義

  去年十二月,當盈動市值還不足一千億,位列亞洲第三大互聯網公司時,主席李澤楷曾許下宏願:「希望有朝一日,盈動可以成為全亞洲第一!」   當時全亞洲位列一、二位的網霸,正是日本公司, 分別是孫正義的軟庫及重田康光的光通信。今年三月網股泡沫爆破,亞洲網壇大執位,一輪移形換影,虛擬變實質後,李澤楷的盈動今天已突圍而出,透過收購電訊 的壯大,以及軟庫市值大跌八成的此消彼長下,登上亞洲網霸第一位。   然而高處不勝寒。李澤楷今天擁有的,原來是一間負資產逾三百億元的上市集團,大賣資產減債的功夫將陸續有來。而事實上,合併後的新公司「電訊盈科」,因前景不明及眾多大戶出貨而遭龐大沽壓,股價散落十六元以下,跌勢未止。

 

小超人圓亞洲網霸夢

▲李澤楷(左三)要收購電訊,馬上獲得由中銀牽頭的銀行貸款百二億,創了亞洲紀錄,盈動因此亦周身債。

  李澤楷於去年底許下的願望,將於本週四盈動電訊合併完成而實現。新公司市值將飈至三千一百億,拋離市值跌剩二千六百億的軟庫;而原本排亞洲第三位的光通信,市值更只得一百一十八億元。電訊盈科不單成為亞洲最大的網霸,而且更位列全球第三,僅落後於美國在線(AOL )及雅虎(Yahoo ! )。

  李澤楷只用了短短八個月時間,便完成他稱霸亞洲網壇的大業,身家亦因此暴漲至一千一百億。唯其如此,李澤楷並沒有大肆慶祝。這兩星期,他依然要為公司業務四出奔走。上週四乘夜機飛往英國,到那邊巡視寬頻網絡NOW 的業務;本週二返港,翌日便向和黃董事局請辭副主席。本週四,他會一早到香港電訊總部,與高級管理層及工會代表開會。

  原來,電訊盈科成為亞洲網霸後,李澤楷的煩惱才正式開始!

  根據盈動的收購方案,香港電訊股東,每股可換取一點一股盈動新股,或選擇收取七元二角三仙現金加零點七一一六股新盈動,若以盈動週一股價十五元三角計算,香港電訊股東收取現金加股票比較着數,每股可多一元三角。

一千億負債沉重

▲NOW 在英、港、日設置辦事處製作互動節目,未來幾年仍要不斷投資。

  所以,盈動無可避免要動用銀團貸款,斥資八百八十一億元現金,以完成收購。換言之,電訊盈科因合併而令負債升至一千億元,而總資產則只得七百四十億,負資產達三百一十四億!

  由於債高,利息支出沉重,電訊盈科的賺錢能力亦被削弱。根據與融資銀行訂立的協議,電訊盈科每年須還息高達五十億,而去年香港電訊盈利只有十一億元, 即使無需為設備撤銷七十億,電訊全年盈利亦只八十億元而已,夠還息多少少。況且,電訊的流動電訊及長途電話面對激烈割價競爭,難有可觀利潤,iTV 就更難有利可圖。

  至於來自盈動方面的盈利更乏善可陳,去年盈動公佈有三億五純利,但只是投資項目升值的賬面利潤,可謂「有得睇無得使」!現在科技股吹淡風,盈動旗下投資的互聯網公司亦風光不再,好像去年九月與美國CMGI 換股取得的百分之三股份,今日賬面已蝕了四億多。

  至於李澤楷近來經常巡視催谷的寬頻業務NOW ,雖然在六月底已開台,但還在投資階段,一眾分析員估計,未來三、五年都無錢賺。

  由於債台高築,電訊盈科還息還到氣咳,不單侵蝕盈利,而且根本無能力像香港電訊一樣,年年派高息,盈動在收購文件中,亦講明短期內無息派。

前景不明 股價受壓

▲孫正義在今年六月成立日本Nasdaq ,更與美國Nasdaq 主席Frank Zarb (左)手牽手出席記者會。(路透社圖片)

▲孫正義與雅虎的楊志遠不單合作搞日本雅虎,而且還一起與紙板公仔影相。

  電訊盈科財政受壓,市場預期,李澤楷除了會將電訊業務分拆上市套現減債外,亦會出殺手鐧,不斷進行併購去支持股價。然而,有盈動分析員預期,招數已然用老,「投資者唔會再為投資一、兩間細公司而雀躍,除非電訊盈科收購五成中國聯通,或是美國微軟入股一成等大交易才掂。」

  事實上,合併後電訊盈科的股價,有沉重的沽壓。獨立分析員David Webb 表示:「我哋依然覺得電訊盈科每股只值六元,而且市場上有很多備兌證,當股價下跌時,發行商會減持手上的股票作對沖,進一步構成沽壓。另外,大東在本週四 合併後可馬上出售百分之四點九股份(現價值二百億),半年後又可將手上一半股份(約一成)賣出。」再加上盈動員工持有的二億零六百萬認股證,亦可於本週四 行使,由於每股認購價只是二元三角五仙六,行使機會極大,令市場多出兩億股股份沽售。另外,電訊股東換回的電訊盈科股票,下週二便到手,可加入沽貨行列。

  對於電訊盈科股價形勢,李澤楷心裡有數。本月初,大東為配售盈動而找來承銷商;然而李澤楷先發制人,趁盈動股價升去十六元多時,上週一配售私人持有的 二點四億股盈動予盈富基金及其他大戶,每股作價十五元八角,自己套現卅八億元。其後盈動的股價,在十六元水位「死守」四天,最終於本週一跌至十五元三角五 仙,而且跌勢未止。

  雖然成為亞洲網霸,李澤楷看來有排煩,「李澤楷現在最大的對手,再唔係軟庫,而係佢自己——由於佢野心太大,今日佢要面對怎樣搞番好自己間公司。」一位分析員說。

軟庫風光不再

   曾是李澤楷最大假想敵的軟庫,今天亦風光不再。今年二月中旬網股熱潮時,軟庫主席孫正義曾榮登全球十大富豪榜第二位,僅次於首富蓋茨;其控制的軟庫集 團,亦是亞洲第一網霸,當日市值高達一萬五千六百億港元(下同),是盈動的五倍!當時意氣風發的軟庫,除宣佈成立全日本最大規模的百一億元創業基金外,並 有意向政府收購日本債券銀行。

  可惜只半年光景,網股潮退,孫正義今天身家固然縮水八成多,而軟庫集團亦四面楚歌。其中總值二百一十六億元新股集資計劃泡湯,而股價由最高峰的二十萬日圓(四月股份一拆四),跌至最近的九千二日圓新低。

  本來,收購日本債券銀行七成八股權,令軟庫業務由「虛擬」變「實質」,然而收購涉及的七十二億元資金,軟庫至今仍未有着落;加上網股潮冷卻,軟庫計劃分拆旗下五間網業公司的集資計劃,亦不得已於上週擱置。

  這與軟庫「露底」有關。今年三月集團公佈業績時,一直強調集團的「賬面盈利」有二千一百六十億元,部份來自持有的yahoo! 股票市值;但揭開賬簿,集團年營業額三百億元,五成半來自軟件批發生意;而實質盈利則只有六億元而已!「虛擬」本質盡露。

稀世吹水大王

▲孫正義(右)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讀書時與同學合照。

▲日本債券銀行(圖)的七成八股權,收購代價七十二億元,但軟庫暫時未付款。(美聯社圖片)

  自八一年創立至今,軟庫一直在「爭議」中成長。四十二歲的軟庫社長孫正義,在日本有兩個極端的評價:喜歡他的人,會認為他是「電子情報革命家」,將日本僵化了的商法常規打破,破舊立新。例如他大搞創業投資,做其「IT 收買佬」,一直以來花樣百出,令人目不暇給。

  但不喜歡他的人,則封他為「稀世吹水大王」,只會「出口術」,靠傳媒做話題,將一個一個所謂「商業模式」推出,加上所謂「高科技」包裝,利用網股泡沫,發放利好消息來推高股價,然後批股、發債集資去收購。軟庫生產的,只是一件叫「孫正義」的商品。

  為什麼看法如此極端?皆因孫正義所靠的,並非舊經濟主義奉行的企業盈利能力,而是美國風行的「新經濟主義」。他認為「電子情報」革命已來臨,故此新興事業都是一些看似有前景,但大家都是摸不透的「網上前景」。

  最近孫氏揮動魔術棒,成立日本Nasdaq 創業板,以及收購日本債券銀行,都是希望推行自己的構想:建議銀行以「企業前景及現金流量」為貸款基礎,而並非沿用多年的「磚頭」;成立創業板,更可以讓有「前景」無盈利的企業,透過上市集資實行公仔紙換銀紙,然後收購有潛質的事業,這條「橋」軟庫過去五年行之有效。

  其實,細看軟庫所創的事業特徵,多數是與日本大企業拍檔,較少獨資搞生意,正所謂有個好靠山。例如九七年與梅鐸的新聞集團,合股收購一成朝日電視;去 年八月亦找來微軟及東京電力組成speednet 。孫氏認為軟庫是靠食腦去定勝負,而不是靠錢多,但能說服這麼多大企業「落疊」,正正就是他成功之道。

家臣內鬥成隱憂

▲日本雅虎是軟庫旗下最值錢的投資,所持股票現值逾七百億。(美聯社圖片)

▲李澤楷與重田康光(右)在今年初互換公司股份,結果,小超人手上的光通信勁蝕七十六億,現只值兩億。

  所以,軟庫經營手法,一言蔽之,「只要有夢想,凡事可成真」,與香港盈動合併香港電訊後的宣傳語句不謀而合。而軟庫的成功,與集團擁有一個財技專家,「港版」袁天凡的北尾吉孝有莫大關係。

  軟庫開始大動作,乃始於九四年七月,公司透過小型的日本第三交易所(OTC )掛牌買賣,上市時每股一萬日圓,集資二百一十四億日圓。當時做開軟件批發的軟庫,想以收購合併財技來發大。但縱有軍糧,也要有勇將軍才成,而這位人物,就是從野村證券企業部過檔的北尾吉孝。

  北尾在野村時代,因為負責為軟庫搞上市,因而與孫氏認識。九五年六月,他正式加盟軟庫出任財務大臣便大顯神通,透過財技及與野村的關係,令軟庫上市剛兩年,便透過發債、發行新股而籌得三百四十六億元資金,令軟庫有錢做收買佬,收購雅虎。

  然而網股泡沫爆破,靠「虛擬」及收購壯大的軟庫亦窘態畢露,集資無力。今年六月,孫正義於是為軟庫請來另一位財政大臣——前安田信託銀行大班笠井和彥 加盟,結果一山不能藏二虎,北尾與孫正義不和消息外洩,連軟庫股東大會上,亦有股東質詢北尾會否退休。市場預計,軟庫際此多事之秋時北尾一去,將動搖軟庫 的經營和軍心,孫正義有排力挽狂瀾。

光通信樹倒猢猻散

▲光通信旗下的手機分銷店Hit Shop 生意每況愈下,現正計劃關閉四成分鋪。(《蘋果日報》圖片)

  三大網霸中,以光通信最倒霉,由二月份高峰期市值五千三百多億,狂跌九成八,現跌剩「零頭」,只得一百一十八億。

  主席重田康光曾經風光,去年被美國《福伯士》雜誌選為全球第五大首富,現身家大縮水,只得八十億,而且還要為光通信的財政問題煩惱。

  以分銷手提電話起家的光通信,想趕搭網熱尾班車,大舉投資互聯網業務,結果異常黑仔,碰正網股低潮,無法集資之餘,連賣電話本業都蝕大本,預料今年將 會蝕八億五千萬,是成立十二年以來首次見紅。旗下賣手機的門市Hit Shop ,由於未能代理日本時下最受歡迎的Docomo 電話,所以生意額大跌,其中三間特約經營商已申請破產。至於屬下的互聯網創業基金,最近已無新投資,六十名員工中已有廿名離職。以「樹倒猢猻散」來形容今 天的重田康光及光通信,可能是最貼切的了。

撰文:郭慧妍、陳丹莉 圖片:何少忠 插圖:祝健中[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34

6億資產落袋 劉鑾雄辣招出擊


2004-9-30  NM




人稱「大細劉」的劉鑾雄、劉鑾鴻 兄弟,近日心情非常好。兩人一手湊大的崇光上海分店「久光百貨」本週三開幕,兩兄弟不但飛到上海剪綵,還請鄭裕彤、何超瓊等一班富豪及明星到場,場面要多 熱鬧有多熱鬧。不過真正令他們喜上眉梢,還因其辣招套資產的收購建議,快將完成。只要十月中股東大會一過,劉氏兄弟便可以吸走華人置業旗下,包括白加道三 十一號等十一項貴重物業,以及一批瓷器、古董,共值六億四千萬元。過去兩年,華置瘋狂回購股份的同時,劉鑾雄卻一直減持股份,當時無人猜透劉鑾雄的葫蘆賣 什麼藥。原來華置不斷回購,令到股價高企及大股東股權上升,大細劉便趁勢在這兩年內高價配股,套現六億九千萬元;其後大劉再用這筆錢向華置收購資產物業, 令人嘆為觀止。劉鑾雄今次財技表演,足足持續了兩年。○二年九月華置向股東提出回購建議,以每股九角,最多回購百分之八點九的股份。這回購價雖然較當時股 價八毫,有百分之九點八溢價,但仍遠遠低於○一年每股資產淨值六元五角一仙,所以小股東反應並不熱烈,最後接納股份只得百分之三點三。雖然如此,劉鑾雄及 劉鑾鴻已經不費分毫,輕易將持股量由六成八唧高至七成一。當時市場還以為劉氏兄弟只是想透過回購來提高自己持股量,然後伺機以低價將華置私有化。劉鑾雄○ 三年一月接受訪問時,被問到是否有意私有化,他回答說:「當中有很多不方便同你講,是商業秘密。」的而且確,市場明顯低估了劉鑾雄的財技,不知華置好戲在 後頭。

粉墨登場唱好華置此後,華置還不斷的回購。由○二年至今,華置共斥資八億二千萬,回購了合共一百五十九次,回購股份達三億四千九百萬 股。大細劉的持股量,因而一度高達七成五。回購股份以後,華置又着手改善賬目。以物業發展、收租及放貸為主業的華置,去年重估物業價值,回撥了五億多。另 外華置去年瞓身炒股,旗下證券組合,一年間升值了十八億,加上回購後股本縮小,令○三年度每股資產淨值勁升三成七。而華置去年更藉着物業回撥及出售樓盤, 轉虧為盈賺十一億,每股盈利達五十二點一仙。每股盈利及每股資產值提升以後,自然可推高疲弱的股價。打從去年開始,向來透明度不高的華置,突然變得高調, 除了經常派出管理層與傳媒飯局吹風,指公司股價遠低於資產值;連大細劉亦粉墨登場,頻頻接受傳媒訪問及見基金經理。大細劉有意無意放風,稱○三至○六年期 間,華置售樓可套現最多六十億元。一名曾與華置管理層見面的分析員說:「他們口口聲聲要做基金股,自然要執好盤數才出來唱好自己。」這招硬銷果然乖,股價 由○二年回購的八毫子水位,升至今年高位五元一角五仙計,翻了五倍。

套現六億股權不變華置股價水漲船高,有利劉鑾雄減持套現。由○三年至 今,劉鑾雄減持過四次,套現近十一億元現金。雖然其間他亦多番增持,但來來回回,他從股票市場搵了六億元回來。連同細劉在今年四月減持套現的九千萬元,兩 兄弟共套了六億九千萬元。由於公司不斷回購股份,令大細劉的股權上升,故此大細劉雖連番賣股,目前大劉仍持股六成三,細劉持股為百分之九點六,加起來仍維 持近七成三。只是用了兩年時間,大細劉便可以力保股權不變又搵近七億元,的確神乎奇技,但還未算是戲肉。今年八月,劉鑾雄向華置買入十一項貴重物業以及一 間持有中國瓷器、古董的附屬公司,總代價為六億四千萬元,其中物業作價為五億五千萬元,餘額為附屬公司的作價。劉鑾雄如果以減持套現所得的現金來支付這筆 使費,可謂綽綽有餘。今次華置出售物業及資產,將會錄得三億三千萬元除稅前收益,以及六億四千萬元現金,表面看似很「筍」。不過華置過去兩年頻頻回購,大 股東股權因而提高,而大劉亦趁機減持套現,雖則六億元現金又再回流公司,但相比起回購所用的八億二千萬,公司現金流量還是少了二億元,而且還少了一批貴重 資產!

套走六億資產大法

豪宅看法忽熱忽冷華置今次以樓市趨淡為理由,出售白加道三十一號四間獨立屋,認為可以令公司先行獲得 合理的投資回報。至於另外七個物業是屬於豪宅及高尚住宅,包括了帝景園、禮頓山、蔚雲閣、寶翠園及Mayfair(見附表)。華置解釋,這批物業地點分 散,而且無共同終止租約,出售令公司可集中資源,發展其他物業項目。一名半年前見過華置管理層的地產分析員感到十分奇怪:「他們想托高華置股價時,就 sell豪宅概念,又將白加道三十一號物業說成『秘密武器』一樣,如今因為要出售給大股東,又唱淡豪宅。幸好我沒有向客戶推介,否則不知道如何交待。」他 認為華置今次轉軚,已經損害了公司誠信。劉鑾雄在收購協議上寫明,若白加道物業在交易完成後兩年內售出,出售價格若超過收購價的話,劉鑾雄願意將超出金額 的八成分給華置。一名華資投資銀行家解畫:「這樣做即是變相大股東收多兩成錢,但又要說成是益小股東一樣。」況且如果大劉兩年後才賣白加道物業,到時他賺 多少,也與小股東無關。

利福上市幫大股東啃貨大劉今次收購華置物業,仍有待獨立股東投票通過,有關的股東特別大會將會在十月十八日舉行。市 場人士估計大劉今次「實食無黐牙」。「華置第二大股東是誠哥(李嘉誠),你估他會不會提出反對?」李嘉誠目前持華置百分之八點三股份。大細劉「益」股東早 有前科,例如今年三月利福上市集資十五億元,當中五億元是用來向大股東(劉鑾雄兄弟及鄭裕彤)收購上海久百城市廣場五成股權及久光百貨六成五股權。當時市 場質疑,為何不直接將上述資產注入公司,一併招股上市,而是用上市集資來的錢向自己收購資產,有骨水之嫌。當時利福董事總經理的劉鑾鴻以「益街坊」的口吻 回應,出售呎價較市場折讓,發展上海百貨可開拓公司長遠收益,答了等於無答。不過集資的錢已入了他們的口袋,久光百貨亦在本週三正式開幕。要數股民印象最 深刻的,還有八十年代大劉首創的車輪戰供股。劉鑾雄當時擁有三間上市公司:愛美高、華置 及中華娛樂,稱為愛美高系。八六年愛美高系最底層的中華娛樂供股集資,中華娛樂大股東華置因要認購股份,於是自己都要供股集資。愛美高是華置大股東,同樣 因要認購華置股份,所以又要供股。如此一層又一層的供股活動中,愛美高系在八六年至八九年間,連環供股八次,共集資超過五十億元。

散戶基金 也怕怕劉鑾雄在八十年代先後狙擊李兆基旗下的煤氣及嘉道理旗下的大酒店,令他在股市聲名大噪,小股東被他過人的財技吸引,加上又擔心不供股的話,自己股權 會被攤薄,所以最初都心甘命抵供股。之後愈供愈大,不少小股東無力跟隨,索性冚牌投降,令愛美高股價大跌,股票無人問津。當愛美高股價跌至低殘時,大劉便 出手逐一以低價將公司私有化,令小股東非常不滿,但亦無可奈何。最近大劉接受傳媒訪問,談及當年供股的壯舉,劉鑾雄反指股東不理解公司當時剛以二十四億元 買入夏т大廈及皇室堡,但八七年一場股災令包銷商退出,所以華置才要分開多次供股。近年華置致力重建形象,去年開始派發股息,是九八年後首次洹。劉鑾雄今 年四月又罕有地出席業績發布會,親自為業績解畫,但並非人人接受他的新形象。「他的狙擊手形象太深入民心,供股供到股民都怕,實在不知道他下一步會怎樣。 市場上仍有很多優質地產股,不是非買華置不可。」一名基金部主管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55

杜双华再腾挪:日钢入股央企资产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47158.html

离“红海”奔向“蓝海”,日照钢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日照钢铁”)董事长杜双华找到了两座央企“浮标”。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日照钢铁和五矿营口中板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营口中板”)了解到,继今年2月日照钢铁受托管理营口中板之后,前者又取得了后者39.96%的股份。

营口中板是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下称“五矿集团”)控股的五矿发展(600058.SH)控股企业。最新的股权比例显示,五矿发展仍然持有营口中板近50.40%的股份。

记者同时获悉,日照钢铁已经与中国中冶(601618.SH)旗下的中冶京诚(营口)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冶京诚”)签订了相关协议,将对其提供“诊断管理服务”。

对于今后双方是否会走营口中板与日照钢铁合作的路子,日照钢铁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还不知道,但今后合作的路子会很宽广。

日照钢铁打出上述两张大牌的时点值得关注。

目前,“曲折多磨”的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的谈判仍在“进行中”。

杜双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未透露具体细节。

不管杜双华初衷如何,日照钢铁托管营口中板之时起就已经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一家民营企业托管一家央企下属企业。

事实上,在面临重组的大形势下,杜双华已经有产业战略北移的迹象,同时有助于产业向高端延伸。

成营口中板第二大股东

这已经不是杜双华第一次出“奇招”。

2008年年底,山东钢铁准备重组日照钢铁的消息传出不久,杜双华就迅速与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合作,并在短时间内成为该公司当时的“现实第一大股东”,并将日照钢铁的核心资产作价注入开源控股。

事实上,入股营口中板前,杜双华已经“暗度陈仓”,日照钢铁于今年2月受托管理营口中板。

日照钢铁又于4月底以近19.74亿元人民币对价,收购营口中板原来几家中小股东的股权,从而成为营口中板第二大股东。

营口中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营口中板还会有一次增资,引进新的股东。届时,五矿发展和日照钢铁等股东持有的股权将被稀释,但稀释的程度不会很大。

公开资料显示,营口中板注册资本为28.98亿元,建有国内外最先进的宽厚板生产线,2006年到2008年间,累计利润总额超过10亿元。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企业出现亏损。

杜双华告诉记者,鉴于营口中板持续亏损的局面,五矿集团决定对其招标托管,日照钢铁在6家参与招标的企业中脱颖而出。

营口中板相关负责人给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了日照钢铁的托管效果,今年1~3月份,营口中板的亏损额逐降,分别为6039万元、2163万元和251万元。

4月份,营口中板开始实现盈利,当月利润总额2263万元,5月份利润总额为5032万元。

但对于营口中板今年整个年度是否可以扭亏,杜双华很谨慎。

他告诉记者,按照相关规定,营口中板的资产要进行折旧,由于此前投资规模很大,这可能要影响到营口中板的业绩。但明年之后,随着公司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及产能的释放,他对于营口中板公司弥补此前10亿元左右的亏损很有信心。

重组营口中板,曾被认为是五矿集团向实业转型的一个战略标志。营口中板成立于2002年6月,由营口中板与五矿集团及五家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成立。 2007年,五矿集团通过无偿划转方式重组地方国资营口中板,后将营口中板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五矿发展。但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钢铁企业陷入大规模亏损状 态,至今未能脱离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五矿发展进行新的战略调整——上游控制资源,下游建设网络,并适度投资钢铁生产。

五矿集团一位高层告诉记者,公司未来一个核心战略是积极拓展上游资源行业。

2009年,五矿发展收购了南非Townlands铬铁矿探矿权,获得高品位铬矿资源超过2亿吨。今年4月10日,五矿发展发布公告称,营口中板与五矿集团全资子公司五矿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辽宁省第五地质大队共同投资设立五矿矿业营口天宝铁矿有限公司。

五矿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成长性良好的黑色金属领域综合服务商。

这给杜双华提供了机会——营口中板目前年产260万吨铁、260万吨钢坯、150万吨中板,宽厚板项目建成后中厚板产能将达到300万吨。

牵手中冶京诚

同样给杜双华提供机会的还有中冶京诚,后者于2005年8月与营口中板联合出资,双方共同建设中冶京诚(营口)中试基地。该项目总投资120亿元,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350亿元。

记者了解到,中冶京诚之所以选择与日照钢铁合作,是出于日照钢铁与营口中板合作模式的示范效应。

日照钢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营口中板是中冶京诚的股东,日照钢铁与中冶京诚此前也有合作,彼此了解,在日照钢铁托管营口中板取得初步成效之后,日照钢铁与中冶京诚的合作也水到渠成。

中国中冶相关人士则对记者表示,中冶京诚最近的确与日照钢铁进行接洽,但是目前还仅仅是意向阶段,尚没有到披露的时候。

中国中冶的主业为工程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及房地产开发业务,装备制造在公司利润贡献中很小。据上述人士介绍,公司设立这个装备制造板块,并不是为了卖装备,主要是为工程承包服务的。

中冶京诚主要生产转炉、轧机等大型成套工艺设备,为钢铁上游行业。

据上述人士介绍,该公司组建之初,国内钢铁行业新建项目多,所以对高炉、轧机需求旺盛,但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发改委对钢铁项目开始严格控制,高炉、轧机下游需求因此变得有限。

与此同时,中国中冶高层去年进行了调整。当年,中煤能源(601898.SH)原董事长经天亮出任中国中冶董事长。

“此后,公司的战略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上述中国中冶相关人士说,“从战略角度看,公司愿意抽出更多资金来发展其他产业,拓展服务和研发,所以即使 今后中冶京诚(营口)中试基地股权发生变动也是符合公司战略的。事实上,这个板块引进投资者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公司还可以继续借助这个平台进行研发。”

有分析指出,如果日照钢铁最终收购了这个装备制造项目,等于为其拓展了新的行业。

“这两个企业,(产业)都与我不重叠,重叠我就不做这个事了。”杜双华说,“中冶京诚明年不亏,我是有把握的。”

“两钢”博弈

对于日照钢铁与山东钢铁的重组谈判,杜双华对记者表示,还在进行中,但他未透露具体细节。

日照钢铁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日照钢铁服从山东省的钢铁产业战略规划,支持日照精品钢基地的建设,日照钢铁希望在市场化原则下进行重组协商。

上述人士称,在重组完成之前,日照钢铁仍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企业,其在营口方面的举措,不在重组范围之内。

对于杜双华的接连出手,民企和央企的对比形成了反差。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还谈不上“国退民进”,即便出现民企重组央企部分资产,一般也都是央企主动剥离一些自认为经营不好的资产。但牵手“中”字头下属企业,不但有助于改变杜双华作为民营企业家的“弱势”地位,更为将来发展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下,确定企业重组的到底是实力还是政策?

日照钢铁托管、入股营口中板,给山东钢铁出了难题。

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一事可谓旷日持久,去年11月30日曾被认为是完成资产收购交割的大限,然而目前依然没有进展。

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从今年年初开始,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的重组谈判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6

趕超中核中廣核 中電投核電資產率先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28/yNMDcyXzM1MzcyNA.html

作為世界上在建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終於有核電運營資產即將登陸股市了。雖然市場時而傳出有關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兩大核電巨頭核電資產上市的消息,但最先吹響上市號角的卻是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下簡稱「中電投」)。

中電投旗下上市公司上海電力(600021.SH)7月28日發佈公告稱,該公司擬定向增發量合計不超過18.3億股,募集資金擬用於收購中電投持有的上海禾曦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禾曦能投」)的全部股權。

剛 剛成立20餘天的禾曦能投是由中電投與上海電力共同出資成立,前者持股99.97%、後者持股0.03%。中電投核電有限公司持有的江蘇核電30%的股 權、秦山三期20%的股權和秦山二期6%的股權已被無償劃轉至禾曦能投公司,這些資產也是中電投迄今所擁有的全部已投產的核電資產。

如若定向增發成功,中電投的優質核電資產將通過上海電力實現上市,這將是中國核電核心資產首次登陸股市。

核電資產首上市

如定向增發成功,中電投將是國內第一家將核電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的集團

公開資料顯示,中電投持股上海電力42.84%的股份,而中電投旗下中電國際(02380.HK)則持股18.86%。

上海電力公告稱,其擬向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A 股股票,發行對象包括中電投以及其他合法投資者在內的不超過十名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95億元。其中,中電投擬以不少於25 億元的現金認購本次發行的股票。

上海電力本次發行募集資金擬首先用於收購中電投持有的禾曦能投的全部股權,其次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5 億元。

中電投是我國僅有的三家具有核電站控股資質的公司,另外兩家分別為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中電投與其它兩大集團相比,無論是現有的核電裝機容量還是手中掌握的在建項目都處於弱勢。

目前,中電投持股的已投產核電項目僅有江蘇田灣核電站、浙江秦山二期核電站和秦山三期核電站。中電投在三座核電站上的持股比例分別為30%、6%和20%。

中電投今年將這部分資產無償劃轉給禾曦能投,上海電力則通過收購禾曦能投全部股權得以獲得中電投具有盈利能力的核電資產。

本 報記者從中電投瞭解到,目前中電投控股建設的核電項目只有山東海陽核電項目,中電投在該項目上持股65%。此外,在遼寧紅沿河核電項目上,中電投與中廣核 集團等比例持股,同佔45%的股份;在浙江三門核電項目上,中電投持股14%。這三個核電項目正處於建設之中,首台機組分別計劃在2014年、2012年 和2013年投產,但中電投未對這部分在建資產何時會注入上市公司表態。

據中電投山東核電公司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尚未有將山東核電公司資產注入其它公司的計劃,要等到2014年投產之後方再作決定。

上海電力方面亦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近期中電投其它核電資產不會被注入到上海電力,中電投亦沒有明確表示要將上海電力打造成其核電資產的上市平台。

中核中廣核仍在推進中

受福島核電事故影響,兩大核電集團上市進展有所放緩

與中電投上市工作突然提速相比,中核集團與中廣核集團上市工作近期仍在悄然推進。

中 核集團去年成立中核核電有限公司,將旗下六家核電企業全部股份整合重組,計劃將其打造成上市公司。然而,這一工作進度受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影響,進度有所放 緩。中核核電有限公司人士對本報記者稱,目前中核核電有限公司仍在為上市做準備,按照程序對企業進行規範,等到所有程序都走完,則要看市場形勢尋找合適的 上市窗口。

對國際市場窺測已久的中廣核集團在去年通過旗下中廣核華美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華美」)全資收購了美亞電力有限公司,聲 稱將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資本運營平台,加快開拓國際市場步伐。資料顯示,中廣核華美原為中廣核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國際」)的全資附屬公司,主要從 事投資控股,而中廣核國際則是中廣核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兩家公司都在香港註冊成立。

除全資控股中廣核華美之外,中廣核國際還握有香港上市公司銀建國際(00171.HK)15.8%的股權。今年5月12日,銀建國際發佈公告稱將斥資超過7.76億港元收購中廣核華美29.41%的股份,並推動中廣核華美首次公開發售上市。

7月20日,銀建國際董事會總經理高建民表示,中廣核華美最快於今年11月分拆其子公司美亞電力上市。由於美亞電力本身並無核電資產,因此高建民稱將與中廣核集團研究核電方面的合作。

而中廣核集團有關人士則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形勢不適合將核電資產上市,不會像中電投這麼快的推進速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2

央企1700億酒店資產剝離肇始:六大公司接盤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4/0NMDcyXzM1NTI0NA.html

\

8月1日,中國移動集團所屬重慶麗苑大酒店被無償劃轉給港中旅集團。這是在2010年1月國資委提出剝離重組央企非主業酒店資產後,正式啟動資產剝離的實質性進展。

本報記者從一家研究機構獲得的數據顯示,由於歷史原因,大部分中央企業都存在規模不等的酒店資產,全部央企約擁有2000家左右酒店,涉及本次調整的央企酒店資產約1700億元。

本 報記者同時獲悉,國資委已經確定了接盤這些酒店資產的企業名單。接近核心消息源的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包括華僑城集團公司、南光(集團)有限公司、中國 港中旅集團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在內的6家央企,將吸納目前分佈在各大央企的酒店資產。

「整合過程將從現在開始持續三至五年。」上述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在上述6家「接盤者」中,華僑城、南光、中化、中糧等四家公司的集團主營業務包括酒店,國旅與港中旅尚未在主營業務中體現出酒店相關業務。

剝離重組序幕

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中央企業非主業酒店資產剝離重組工作將先行推進

國資委進行央企非主業酒店資產剝離的動作實際早有信號。

本報記者注意到,國資委早在四年前就開始了對央企酒店的調查工作。而從國資委公開提出剝離央企酒店資產,到正式大規模剝離重組,也差不多經歷了一年半時間。

本 報記者瞭解到,2007年,一則名為《關於開展中央企業所屬賓館酒店類單位情況調查》的通知就已經下發給各央企,該通知要求摸查中央企業集團總部及各級子 企業投資開辦的賓館、酒店、接待中心、招待所、度假村等單位。2008年9月國資委再宣佈,選定兩家會計師事務所為電力電信行業賓館酒店的財務進行抽查審 計。

國資委此前為這次工作進行規劃:整個剝離重組計劃將按照行業整體推進,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中央企業非主業酒店資產剝離重組工作將先行推進。

由於之前已經有抽查審計基礎,中國移動集團所屬重慶麗苑大酒店成了先行推進剝離劃轉的央企酒店資產之一。

不過,這僅僅是電信類央企剝離酒店資產的一小部分。去年3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僅中國電信旗下通茂酒店控股,就擁有11家星級酒店,資產約為24億元,佔中國電信總資產0.4%左右。

「國旅現在正在談,但是今年還沒有我們什麼事,能接盤到酒店的幾率並不大。目前幾家都在積極協商中,具體每家進展到什麼程度還不確定。」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副總裁董事會秘書薛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這麼多資產,這麼多人,改資產改人,這才剛剛開始。」一位國資委官員在接受本報記者諮詢時說。,按照國資委的計劃,酒店資產剝離重組工作至少要用三至五年。

剝離方式強調「雙方協商」

剝離央企酒店資產有多種方式,包括國有產權無償劃轉、協議轉讓、市場轉讓等

據本報瞭解,中移動旗下重慶麗苑酒店剝離重組是從7月1日開始啟動的,屬於無償劃轉方式。該酒店位於重慶市沙坪壩繁華商業步行街,屬四星級。

作為先期推進剝離重組的央企酒店資產,從一開始就受到了各家參與剝離重組企業的關注。此案例可能成為央企非主業酒店資產剝離重組的範例。

但也有企業對此模式的複製性表示質疑。「不可能都按這種模式剝離。實際上,央企酒店資產以何種方式剝離,最終結果如何現在都具有不確定性。」一位接盤企業內部人士稱,國資委在「李榮融時代」,對央企非主產酒店業務剝離是強制性的,而王勇時代更多強調「雙方協商」。

「具 體協商是什麼意思?就是不好說。相關主管部門態度並不是十分明確,涉及這麼多央企,在協商時會遇到各種情況,接收時可能也會分類。」上述內部人士表示。而 國資委人士也表示,剝離央企酒店資產有多種方式,包括國有產權無償劃轉、協議轉讓、市場轉讓等,主要思路是要把這些分佈在各大央企的酒店資產,重組到以賓 館酒店為主業的優勢央企中。「國資不流失是前提,如果賣上好價格,招拍掛都行。」

中鐵二局下屬花水灣名人度假酒店和檀木林酒店是西南兩家知名酒店,資質良好,將採取招拍掛形式剝離。

但央企的酒店資產剝離並不容易。在上述人士看來,央企耕耘酒店業務多年,各種關係盤根錯節,有的優質酒店資產,企業不一定願意交出來,而有些資產質量不好的酒店,在劃撥出去的過程中,「接盤者」吸收的願意也不強烈。

而且一些酒店的產權與企業、政府的辦公樓是同一個產權,分割難度較大,這都是剝離重組面臨的現實難題。據瞭解,此前如家集團曾試圖收購中國郵政剝離的一個酒店,但酒店和企業的辦公大廈屬於同一個產權,無法分割,如家最終只能以租賃形式運營該酒店。

接盤者佈局酒店「蛋糕」

即使按照6家「接盤者」均分計算,每家也將會有數百億資產歸於旗下

港中旅接盤重慶麗苑大酒店,也成了六家接盤公司中的「先頭兵」。

按照此前規劃,港中旅有將酒店經營與相關業務進行獨立拆分上市的意向。

目前港中旅擁有管理權的集團獨資、合資、合作酒店以及委託管理的酒店近60家,此外,還投資了北京希爾頓酒店和西安凱悅酒店。2010年,港中旅酒店業務收入為7.65億港元,較上年增長19.1%。

「目前還不確定最終會有多少家央企酒店併入港中旅。」但一位機構分析師表示,即使按照6家「接盤者」均分計算,也將會有數百億資產歸於旗下。「無論以何種形式重組,港中旅都將從中獲益,對於其酒店單獨上市都會有推動作用。」

中國國旅是此次接盤公司中唯一沒有酒店業務的公司,但其董秘薛軍表示,目前國旅正在三亞著手進行一家五星級酒店的建設,與當地免稅城業務相結合。「我們也希望未來能在業務中加上酒店。」

而參與接盤的中糧集團似乎早有準備。本報記者瞭解到,中糧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便開始進行酒店投資與管理,目前中糧旗下擁有4個酒店品牌、16家不同星級酒店。

華僑城總裁辦行政總監關山表示目前尚不能透露相關進程。但目前,華僑城已有3個主題酒店群落投入運營,5個主題酒店群落在建,擁有超過40家酒店的規模。2010年,華僑城集團在包括酒店業務在內的旅遊綜合業務收入上達到了106.78億元。

上述國資委人士表示,通過央企酒店資產的剝離重組,不排除未來誕生酒店大鱷的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8

觀瀾湖騰挪資產 12億土地作價32億注入上市公司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12/1OMDcyXzM1NzA1OQ.html

樹欲靜而風不止。

原本被市場認為極有可能成為觀瀾湖高爾夫上市主體的香港上市公司新昌營造(00404.HK)最近公佈的一則公告讓之前的市場猜測成為幻想。

7 月28日新昌營造發出的一則公告稱,新昌營造將斥資32.48億港元(現金+配股)收購一家名叫新峰有限公司(下稱「新峰」)位於遼寧省鐵嶺縣和江西省共 青城共計約8206畝的土地。公告顯示,新峰的主要股東為王英偉,持有新峰共計35.55%的股份。在交易結束後,新峰將取代觀瀾湖高爾夫球會創始人、駿 豪集團主席朱樹豪,成為新昌營造的大股東。

此前的2月,朱樹豪突然宣佈辭去新昌營造非執行董事兼主席一職,理由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到家族其他業務以及花更多時間在家庭。

2007年底,朱樹豪以7.042億港元收購新昌營造61.67%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由於新昌營造主要業務為樓宇建築,外界普遍猜測,朱樹豪入主新昌營造,是有意注入觀瀾湖的資產借殼上市。

但駿豪方面對此猜測一直諱莫如深,只表示不排除資本運作的可能。

而新峰的主要股東王英偉,於2007年離開瑞安房地產(00272.HK),被朱樹豪招入麾下,擔任駿豪集團常務副主席兼執行總裁,2007年12月起兼任新昌營造董事兼常務副主席,目前持有新昌營造3%的股份。因此,新昌營造收購新峰,實為關聯交易。

若收購新峰順利完成,新昌營造將一舉完成向房地產企業的轉型。

土地價值被高估?

公告顯示,新峰在鐵嶺的用地位於鐵嶺縣凡河鎮大凡河村及新屯村,包括17幅土地,總地盤面積超過180萬平方米,約2706畝。

「鐵 嶺用地設定開發為綜合用途發展項目,規劃總建築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待落實總體規劃後,預計可開發總建築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當中包括佔地約200 萬平方米之多類型中至高端住宅物業,以及佔地約100萬平方米之多元化商用設施。」公告裡這樣描述該土地的規劃用途。

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鐵嶺市國土資源局網站上的土地出讓信息時發現,成交公示文件中對這些土地用途的說明與新昌營造公告中的說法存在明顯出入。

17幅土地中只有2幅商服用地,地盤面積共計241675平方米,公告中則稱預計可開發建築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即100萬平方米,未來將會建成多元化商用設施。

此外,鐵嶺市國土資源局對15幅住宅用地中的11幅土地用途明確表述為「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宅房用地」(其他四幅只說明「住宅用地」),這與公告中所稱的「多類型中至高端住宅物業」大相逕庭。

公告又稱,鐵嶺用地的收購價格為18.28億港元,這一金額由新昌營造與新峰「公平磋商後釐定」,確定這一價格採用的是「直接比較估值法」,估值金額為20.3億港元,如果計入潛在稅項負債,收購價格較估值折讓約12.5%。

但記者根據鐵嶺市國土資源局公示的土地出讓價格計算, 17幅土地的總價僅為4.5369億元,與高達20.3億港元的估值相差甚遠。

17幅土地分別於2010年11月2日至2010年11月11日及2011年1月6日至2011年1月7日期間掛牌出讓,距今不到一年時間。

記者在查閱共青城土地出讓信息時,也發現存在類似估值遠遠超出拿地價格的情況。

共青城用地的位置在共青城江益鎮荷塘村及增瓏村,包括41幅土地,總地盤面積約366.6萬平方米,約5500畝,收購價為14.2億港元,採用「直接比較估值法」,估值金額為15.78億港元,收購價格較除去潛在稅項負債的資產淨值折讓14.4%。

但根據國土資源部網站上所顯示的上述41幅土地的出讓價格,總計僅4.4224億元。

土地出讓的時段分別為2010年10月5日至2010年10月14日以及2010年12月29日至2011年1月7日,距今也不足一年時間。

事實上,新昌營造的公告中也披露,若繳足土地款,新峰在鐵嶺和共青城兩處用地的投資成本不過12.338億港元。相比32.48億港元的收購價格,短短不到一年內,這8206畝土地在「直接比較估值法」的計算下,已經升值163%。

更重要的是,從去年開始,宏觀調控的陰影始終籠罩著全國樓市,多數城市房價均出現滯漲甚至下跌的態勢,土地價格更沒有理由出現如此大幅的上漲。

誰是真正受益者?

上述兩宗土地資產的價值撲朔迷離,新昌營造卻要「花血本」出資32.48億港元買下。在這場「不計成本」的收購中,誰會是最終的受益者?

根據收購協議,新昌營造將向新峰支付18.28億港元用於收購鐵嶺用地,付款方式包括支付3.5億港元現金、發行5億港元的優先貸款票據、配發2.1879億港元的新股以及發行約7.5921億港元的鐵嶺可換股債券。

而新昌營造14.2億港元從新峰手上收購共青城用地的付款方式為支付現金8億港元以及發行6.2億港元的新股。

新峰無疑是這場收購的最大贏家,不僅可以獲得兩筆共計11.5億港元的現金,還有望成為新昌營造的大股東。

另一方面,目前新昌營造的大股東為駿豪集團主席朱樹豪,佔公司55.5%股份,王英偉佔3%,其他董事佔0.6%,若鐵嶺和共青城土地收購均已完成、新股悉數發行且鐵嶺可換股債券全部兌換,則朱樹豪的股份將被攤薄到只剩10.4%,新峰則將佔到28.8%。

由於王英偉持有新峰35.55%的股份,因此直接以及通過新峰間接持有的新昌營造的股份也將達到10.2%。如此一來,王英偉似乎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不僅可以獲得4億港元現金,還將正式取代朱樹豪家族掌控新昌營造。

但是一位熟悉香港資本市場的資深人士對此卻表示質疑,為何王英偉會持有新峰35.55%的股份?為何大股東甘願持股比例被攤薄?這中間是否存在股權代持的可能?

盛富資本總裁黃立沖告訴記者,資本市場上,公司高管充當大股東股權代理人的情況屢見不鮮,這樣做可以幫助大股東「吸出」現金資產,同時暗地裡提高大股東持股比例,更關鍵的是能夠避免大股東因牽涉關聯交易而失去投票權,從而確保收購議案在股東大會上能夠順利獲得通過。

一位香港註冊會計師表示,如果確實存在虛報資產、虛假代持,那麼受損的首先是小股東的利益,公司的形象和信譽也會受損。

香 港一家券商合規部的工作人員則對記者表示,虛假代持肯定違反上市規則,如果上市公司有違反上市規則的行為,那麼它的資格將受到質疑,證監會和交易所會展開 調查,如果問題不嚴重,可能會被要求股票停牌、推遲交易,重新理順資產,上報後才可以復牌;如果違規情節嚴重,則證監會就會移交司法部門,展開民事或刑事 調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89

真正的資產 「貝沁才」© 交流室

http://oozexude.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7.html

人們總愛標籤房地產是資產。不過,一些看似資產的東西真的是資產嗎?

大家想一想:
(1) 住宅是資產嗎?
(2) 你以長達十多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銀行按揭貸款購買的住宅是你的資產嗎?
(3) 那麼,你一次過以現金買下來的住宅是你的資產嗎?

到底它是資產還是負債呢?關鍵在於那東西有沒有為你帶來浄現金流入。浄現金流入還是浄現金流出,正是用來區別你手上的東西是資產抑或負債。

因此,上述問題的答案如下:
(1) 不一定。
(2) 肯定不是。因為它為銀行帶來長達十多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穩定現金流入,恰恰相反,你要為它承受長達十多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現金流出。換言之,它其實是銀行的而不是你的資產,充其量它是你的長期負債。
(3) 也不一定。就算你沒有承受那長達十多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現金流出,但是那些為住宅支付的定期開支(管理費、維修保養費、差餉、水電煤開銷、……等)可能仍為你帶來浄現金流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02

坐擁燙金地段百億資產的全額交割股 高興昌大股東國票金挑戰呂家經營權

2011-9-5  TWM




南部鋼鐵鉅子高興昌呂家即將面臨 史上最嚴厲的經營權挑戰。但大戰尚未正式開打,高興昌已在去年十一月被打入全額交割、甚至爆發出售資產爭議;這個比中鋼還要老字號的鋼鐵廠怎麼了?

撰 文‧劉俞青

再過一個月不到,高興昌這家四十五年老字號的鋼鐵廠,即將面臨最嚴厲挑戰。因為九月二十七日的股東會,另一大股東國票金將強烈主 張股東權益,直接挑戰這幾年經營不善、甚至被打入全額交割股的董事長呂泰榮家族股權。

儘管鋼鐵本業虧損連連,但高興昌名下擁有好幾筆高雄市 區燙金地段的土地資產,粗估市價逼近百億元,開發價值更遠高於此,而這正是引發這場經營權大戰的爆點。

也因此,之前市場已經傳出許多潛在買 家,都是直衝著這幾筆土地資產而來。但直到最後一刻,這些買家並未如傳言浮上檯面,決定仍由大股東國票金作為「代表」,打完這場仗。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 呂家在高雄仍擁有龐大勢力,例如除了高興昌名下資產,據了解,呂家個人在高雄也還有不少土地資產等待開發,將來可能都還有合作空間,因此,非不得已,誰都 不願意站上第一線來得罪呂家。

外患 國票金強勢逼宮

但國票金也表示,礙於︽金控法︾對於轉投資事業僅限金融 相關事業的規定,一定會恪守兩策略:一是這次高興昌的董監改選,將以旗下「國票創投」作為法人代表,以遵守《金控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二是一旦獲得多數股 東支持,不會接手經營,會立刻出售。

國票金的聲明已隱約透露,背後似乎已有買家展現高度意願,等著國票金開價,要從國票金手上買下高興昌的 股權,包括國票金大股東旺旺集團蔡衍明、京城建設蔡天贊、興富發建設鄭欽天、國揚建設侯西峰等,據悉都名列買家行列。

而為了九月這場史上最 嚴峻的股東會,呂家當然不敢大意。根據了解,雙方都已經備妥委託書大戰,呂家已經找好﹁委託書大王﹂張永祥,而國票金則端出官股大股東當做盾牌,表示國票 金的官股股東也認為應該伸張股東權益,兩邊的戰火一觸即發。

而攤開高興昌的股東名冊,如果扣除呂家與國票金這兩大股東合計超過七成五的股權 之後,籌碼其實非常穩定,持有一千張以上的股東只有二十三位,五百張以上也不超過五十位,因此市場人士表示,「這家公司其實沒有所謂委託書大戰,因為勝負 已定,如果沒有意外,呂家應會取得優勢。」目前高興昌董事會共有九董三監,但○八年的改選時,由於國票金對高興昌的股票尚未全部追回,因此董事會席次稍嫌 弱勢,因此在九月改選前的現任董事會中,國票金只占有二董一監。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票金指派在高興昌的一席監察人,為台灣︽證交法︾第 一把交椅的大律師陳錦旋,陳錦旋被稱為「全台灣最會開股東會的律師」,國票金是否利用在法律上的優勢扭轉全局,得等到股東會上才會見真章。

但 確定的是,這次改選之後,國票金席次一定會增加,只是增加一席或二席?或是一舉在董事會取得過半席次?尚在未定之天,但無論如何,未來國票金在董事會上的 發言音量肯定會提高。

事實上,曾經是南台灣喊水會結凍的高興昌鋼鐵呂家,會演變到今日面臨經營權危機,其來有自。

高興昌鋼鐵 是台灣第一家單軋鋼鐵廠,全盛時期的呂家,事業版圖還跨足航運、土地開發,甚至連佳麗寶化妝品的台灣總代理,也是呂泰榮的伯父呂名傳所拿下。

到 了第二代接班,高興昌確定由呂泰榮接掌,而台灣佳麗寶化妝品則在更早即由呂名傳的兒子呂恩政負責,一切都算平靜。

但一個突如其來的轉折,卻 可能扭轉高興昌的未來。

一九九五年爆發國票案,主角楊瑞仁拿著盜竊來的資金在公開市場炒作高興昌股票,後來部分資金追回,總共償還給國票金 三二.六%的高興昌股票,每股成本九.五元。

但這場看似毫無瓜葛的金融犯罪之後,高興昌從此無端出現了另一位大股東——國票金,而且持股不 低,直逼呂家的四成持股。

內憂 出售資產惹爭議

偏偏同一時間,高興昌的本業越來越壞,給了外來者最好的機 會。從○八年至今,高興昌連年虧損,從前年起甚至連毛利率都是負數,高興昌的經營幾乎陷入創立四十五年來最慘澹的狀況。

公司績效不彰,對高 興昌的負面評價也開始在南部鋼鐵業流傳。高興昌之所以大幅虧損,固然與大環境有關,但也有人直言,呂泰榮認真經營政商關係,遠勝過本業經營,或許也是高興 昌績效不振的原因之一。

例如後來扁案爆發,證實吳淑珍就是透過前中鋼董事長林文淵找上呂泰榮的姊姊呂和霖當作人頭,出面買下寶徠花園廣場的 豪宅,呂泰榮的政商人脈可見一斑。

但無論如何,高興昌的本業不彰是事實,去年十一月,因為每股淨值不到五元,這家老字號的鋼鐵廠甚至被打入 全額交割股之列,更引爆許多股東不滿。

為此,高興昌不是沒有努力,根據高興昌發言人林子惠說法,為了拯救委靡的本業,高興昌這幾年陸續出售 轉投資、土地資產,都是為了讓淨值提升。

但這些出售資產的作為卻也引來更多爭議。例如去年十一月公司出售協昌興股票,從原本持股七六.四 六%降為四五.七九%,買方是自然人「周凱芬」。

周凱芬是誰?她是已故的東南水泥董事長陳敏賢的夫人,呂泰榮是陳敏賢生前最麻吉的好友,難 免引來瓜田李下之嫌。

又例如更早之前,幾筆出售土地資產的買賣,公司似乎也都有賤賣之嫌。例如前年公司出售青海段九十四地號的土地共一二四 六坪,僅以每坪二十六萬元成交,確實與市價至少每坪五十萬元的行情,有顯著落差。

儘管爭議不斷,讓九月二十七日即將上場的董監改選因此張力 十足,但對呂泰榮而言,與當年的家族風光相比,如今被打入全額交割、甚至面臨經營權岌岌可危的難堪場面,一家近五十年老店落得如此下場,恐怕董監改選還未 開打,已經是全盤皆輸。

每況愈下

高興昌近三年獲利狀況 單位:億元基金名稱 97 98 99 100/1Q 營收 114.03 64.69 68.89 15.46 營業利益 6.87 -4.86 -2.64 -0.23 稅後淨利 -1.57 -4.20 -7.96 -0.87 每股純益(元) -0.41 -1.08 -2.01 -0.21

出售資產力挽狂瀾

高 興昌近年出售土地資產狀況時間 地段地號 坪數 成交金額(億元)96/7 高雄市青海段61、63號 3008 8.57 98/3 高雄市青海段94號 1246 3.24 98/10 高雄市青海段176號 424 2.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9

[轉載]關於永輝收購資產的聯想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wc1.html

  永輝超市由於獨特的經營模式,曾經引起了我的主意,但是一來武漢沒有永輝的超市,沒法親身體驗下是否有優勢,二來股票價格也一直不便宜,所以一直沒有將它加入到自選股。週末無事,看到永輝超市一則收購關聯公司股權的公告,讀完這則公告不由得讓我產生出一連串的聯想。
 
   公告的主要內容是上市公司永輝超市花了1.88億元收購了關聯公司「永輝商業」100%的股權,這兩家的大股東都是張軒松和張軒寧兄弟倆。購買的這塊資產 到底有些什麼呢?這塊資產賬面值3800萬,經評估後固定資產增值後賬面資產是2.1億元。固定資產中主要是一些房屋和土地,當然這些年房地產漲得厲害, 有增值也屬正常。固定資產評估值為2.4億元,這些資產中有工業用地和廠房,有商業房產和商住兩用房,有的是使用權,有的是產權,有的在福州工業園裡,有 的在永安市,有的還在什麼鎮上,反正亂七八糟我也鬧不清楚到底這增值是否準確。但是有一點,這個「永輝商業」2008-2010年三年淨利潤分別是-61 萬,-53萬和-20萬,2011年前6個月淨利潤是-114萬。這次收購以後,上市公司可以減少一部分租賃費用,但是還要負擔永輝商業的貸款利息及固定 資產折舊,整體會使上市公司利潤減少175萬元。
 
   永輝超市去年才上市,按理說募集資金現在應該都還沒有用完,如果上市之初招股說明書中說要花1.88億元買一個淨利潤是負的資產回來,不知道IPO是否能夠成功?這塊 資產的實際控制人和上市公司是一樣的,我猜測這塊資產可能是當初為了包裝的漂亮一些上市,剝離下來的一部分不良資產。這塊資產和上市公司的控制人一樣,放 在外面經營是負利潤,難道注入到上市公司就會變成好資產嗎?我想這種幼稚的想法可能一般人都不會有吧!如果這塊資產不是大股東擁有的,這種事情會發生嗎? 我想這個想法就更天真了!永輝超市目前正處於快速發展期,大股東就馬上從上市公司抽血,是不是說明大股東覺得上市公司的1.88億再也發揮不了更佳的用途 了呢?由此可以聯想到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發展可能也未必很看好,否則用1.88億去發揮更大的潛力對上市公司不是更好嗎!
 
  
這件收購資產的事情還讓我聯想到資產評估的問題,現在很多投資者說某個公司還有若干隱藏的資產,如果評估出來賬面價值會增加若干,股票的價值應該增加若 干!但是實際上很多資產和這塊資產類似,本身不能產生任何利潤,評估出再多的價值,如果不是馬上能賣掉變現,對於股東又有何益處呢?目前我國的房價和房租 的比例關係已經失調,所以很多土地房產的增值並不能帶來收益的增值,而上市公司的收益已經反映了所有的租金收入,通過評估土地房產的增值來提高股票的價值 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手法。
[转载]关于永辉收购资产的联想     這件事讓我想到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利益不一致有多麼可怕。這就像大小股東都在一條船上,小股東想去的方向大股東並不想去,而船是操縱在大 股東手裡的,小股東其實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上岸另找一條船。大小股東利益不一致的另一個典型案就是非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大股東——國資委並沒 有和我們小股東有一樣的利益願景。國有企業賺了再多的錢,國資委的領導也不會加工資,但是如果國有企業亂漲價引起民怨,國資委領導要緊張,國有企業職工活 不下去了去遊行,國資委領導要緊張,只要這兩條都沒有,國資委領導就安枕無憂了。所以這些國有企業的不可醫治的頑疾就是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利益不一致。
 
    想法歸想法,永輝今天的表現好像一點也沒有受到這則公告的影響,走勢比大多數股強得多,看來我不懂的東西太多了,沒辦法只有將永輝歸入到我不懂的企業範疇裡面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