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喜新厭舊?研究發現學贏家策略不如買入持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647

買入並持有可能不是最佳投資策略。但數據顯示,這種方式比仿效熱門共同基金的策略更有效。(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共同基金巨頭Vanguard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遵循過往贏家的策略投資有危險。Vanguard對九種投資風格過去十年的分析結果均顯示,買入並持有的業績會超過按照以往贏家的方式投資。他們將贏家定義為,三年間年回報率高於業內回報中值的基金。

投資顧問機構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的研究主管Michael Batnick認為,上述研究結果不算意外,因為共同基金本來難以持續錄得超越大盤的佳績。

讓他意外的是,與熱門共同基金相比,九種風格買入並持有的業績平均勝率高達52%。

換句話說,如果要依據過往業績做投資決策,與其學習贏家的方式,不如參考以往輸家的方式。

共同基金, Vanguar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43

【海通策略】「牛」轉乾坤有多遠?——海內外牛市基因探秘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1212290

2014-08-30 海通策略 荀玉根-策略研究


引言:《海內外牛市基因探秘系列1-3》以DDM模型為分析框架,解析主要資本市場過去牛市的成因,以啟示當前,分為美歐篇、亞洲篇、A股篇。本文是系列報告的綜合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295

有一網打盡大牛股的交易策略? 黃祖斌

來源: http://xueqiu.com/9386038954/31240842#comment_28005109

有沒有能一網打盡類似於香港股市的騰訊,大陸股市的貴州茅臺,美國股市的蘋果、微軟、沃爾瑪,韓國股市的三星等所有大牛股的交易策略或者說是投資策略?這個,其實是有的。

最近一年多,我曾幾次提到自己搞的實驗交易,到底是用哪一種交易策略?其實很簡單,我這里公布出來,這反正也不是我的原創,而且我相信,多數知道這個策略的人,根本不會考慮用於實踐。

一個好的交易策略或是投資策略,先不要管別人的交易結果如何,也不要管歷史數據測試的結果如何,先要看看在邏輯上是不是成立,在原理上能不能講得能。香港股市據說有個丁蟹效應,就是演員鄭少秋演的片子上映,香港股市就會有較大幅度的下跌。這個在原理上說不清楚,在邏輯上也講不通,所以再多的人扯這個現象,也只能當作笑料。再比如說所謂的世界杯魔咒,即每當足球世界杯開賽,似乎全球股市表現都不好。其實稍微動動腦子,回顧一下歷史數據,所謂的1987年全球股災,和1986年世界杯差了一年多。這個所謂的魔咒,完全就是扯淡,從邏輯上,原理上,也根本不足於令人信服。

我說的這個辦法,就是買入股價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的股票。不是說股市中追漲殺跌是一幫失敗的散戶的典型特征嗎?其實這個方法從邏輯和原理上,都有令人信服的解釋:

1、所有的大牛股必然創出歷史新高,並不斷創歷史新高。這是最基本的事實,但太多的人忽略了這一事實。許多人在熊市中耐心持股,接受浮虧率不斷擴大的事實,還以價值投資做自我安慰,卻在牛市中稍微有點浮盈就上躥下跳,急於落袋為安。其實如果搞清楚熊市結束前,錯誤的賣點只有一個(熊市最低點),而牛市中正確的賣點只有一個,即牛市最高點。如果能把這個邏輯關系搞清楚,成為自己股市中的一個習慣,則不論牛市還是熊市,戰略上就不會犯大錯誤。

如果以基本相同的金額買入所有創歷史新高的股票,則必然能將所有大牛股一網打盡。雖然必然有一些股票是假突破,很快回落並導致虧損,但股票向下的空間就是100%,向上的空間1000%的股票並不少見。

2、股票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必然有資金沖破了較強的阻力。

一般來說,90%以上的人不敢追高買入持續上漲數個月,漲幅在50%甚至更高的股票。正因為這種心理廣泛存在,所以一般股票如果創了新高,就已經消化了歷史套牢盤和因恐高而獲得了結的投資人的拋售,相對來說,股票繼續進一步上漲的概率較大,潛在漲幅也不小。當然很有可能會有假突破,那就以止損來應對。

如果以基本相同的金額,平均、滾動買入創新高股票組合,以較大的浮盈率作為觸發止盈的條件,以較小的浮虧率作為觸發止損的條件,則就是一個勝算比較高的投資策略。這相當於用比較少的資金購買了一個實現概率較大的期權。假設止盈和止損分別定為20%和8%,以基本相同的金額買入約20只股票則創新高的股票繼續上漲和轉升為降的概率比達到5:2,不考慮交易費用,仍能實現盈虧平衡。

這種辦法相對於價值投資有什麽好處?我感覺優勢是比較明顯的:

1、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上市公司的價值被低估,或因為有新的技術突破、新的優勢產品上市,或凈利潤的較大幅度的上升,都是價值類股票上漲的可能的必要條件。很顯然,股市中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必然上漲的條件。凈利潤上升200%股價卻下跌的例子並不少見,原因可能只是市場預期是增長220%,表現低於預期。茅臺在凈利潤出現負增長之前,股價早就跌得一塌糊塗了。一些事後大漲特漲的好股票,很有可能在一個平臺振蕩好幾年。但只要是觀察股價是否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雖然不能買入接近最低的位置,但卻不必在一只先潛伏較長時間後在短期內大漲的股票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只參與它上漲最快的那個階段。

2、既能抓住價值低估的股票,也能抓住因重組、惡炒而上漲的股票。我小學四年級,即1987年,中國還沒有股市的時候,我就進入了郵票市場。當時看一些雜誌、報紙,或是電臺上的主流觀點,就是集郵是為了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直到後來在一個雜誌上看到一個赤裸裸的說法,就是集郵就是為了高價賣出賺錢。進股市是為了什麽?是為了爭當印花稅納稅100強,還是券商最佳客戶,或是股市勞動模範,股市優秀黨員?都不是,進股市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為了得到一個價值投資者的身份。最近幾年,看到但斌、李馳等全國知名的價值投資者業績停滯不前,甚至所有管理的私募基金全部虧損二三成,這種價值投資者還好意思在那里吹噓?

尤其是那個李馳,我特意到他公司網站上看了發的產品,全部虧損,就這樣還好意思到處旅遊,大發微博。最關鍵是拿著別人的錢在玩。看看林奇,平均每個工作日調研三家企業,每年調研繞地球很多圈,40多歲就滿頭白發了。且不論為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回報,就是這種敬業精神,萬一有大熊市,投資人也會心平氣地和接受虧損。更何況林奇熊市中也賺錢。

同樣是價值投資者,美國的彼得林奇從未發生過年度虧損,而巴菲特每年的業績增長都不太高,但幾乎沒有發生過年度虧損。最關鍵是林奇和巴菲特不是以不虧損著稱,而是以長期的高回報著稱。

既然進入股市是為了賺錢,則只要是上漲概率非常大的股票,就是好股票。我曾經在中南重工停牌前幾個交易日買入,停牌幾個月後複停,4個漲停。從基本面上,根本不可能知道這個公司要重組。但從走勢上看,小幅穩步上漲,並突破了近1年的4個高點。股價走勢說明了有資金在拉升。這樣的股票,即使並沒有重組,並且突破失敗,形成新的下跌趨勢的概率也不大。

對於普通投資人,不大可能有靈通的內幕消息(內幕交易當然也違法),但只要關註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的股票,往往就可能碰上重組股。我最多的時候,有七八只實驗交易股在停牌,目前還有天橋起重、禾嘉股份在停牌。

3、能發現市場中的熱點。一些板塊業績持續增長,估值卻不斷下跌,這是股市中的常態。典型的就是2009年以來的銀行股。從3478點算起,銀行的凈利潤普遍增長了1倍,但市盈率卻從15倍左右跌到4倍左右。當然,投資這樣的板塊很安全,但何時賺錢,真的很難預測。而創出歷史性或階段性新高的板塊,卻能提示出未來的市場熱點。2013年的創業板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久前我的博客中有按買入創新高個股的辦法進行的18個月,100多只股票的交易清單。這個辦法是相當簡單的,這些實驗交易算是初步驗證了這個方法的有效性,同時也得到了一些經驗,鍛煉了心態。

比如我最初是按盈利20%止盈,虧損8%就止損,但最早的兩個股票中,就有鵬博士,在我開開心心止盈後,又漲了一倍不止。但也有很多股票,一到20%的止盈線,就開始轉勢(比如最近的長春一東、方大集團)。所以到底如何處理達到止盈後的操作,就需要經驗,也需要進一步的理論知識。

創新高的股票,每天可能都有近百只,如何選擇勝率較大的一組股票,也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

這個交易策略的心理建設也非常重要,我的心理素質較差。往往市場下跌了,實驗交易股普遍浮虧時,居然不去看了,也舍不得止損。在市場好轉上漲時,不勞而獲的心又蕩漾起來,結果往往是追高買入。另外一些細節也非常重要。我曾在收盤前一分鐘下單買進江海股份,我想的是一定要買進,就比成交價高一分鐘買入,結果鼠標按錯了,於是沒成交。第二天開盤就漲停了,11個交易日漲了近4成。

以上這些經驗,未必是正確的(其實股市中的正確往往是相對正確,階段性正確),所以不公布。有心的投資人,可以克服恐高心理,適當考慮這種交易策略。

價值投資的辦法其實是最沒有辦法的辦法,有效,但收益率肯定不會太高。歪門邪道,在股市中的收益率很有可能超過價值投資。以我最近發現的那種交易策略來看,建倉時間比價值投資的組合要晚一些,但即使算上9月1日投入的資金來算總成本,19只股票的組合,2個星期也已經有3.53%的總收益率,期間股市略有下跌。而後者,約30只價值投資股,算下來小虧0.3%。有部分網友看了我的實驗交易股票收盤價,來觀察到底是哪些股票,並想發現這個策略的奧秘。其實我對一半以上的股票收盤價做了修改。以前說我所有的交易策略都不是原創,但這個,其實真是原創,目前除我老婆之外,我只告訴了三個人,請讀者不要問我,我不會說的。股市賺錢的辦法成百上千,何必在意一兩種?

總而言之,進股市是為了賺錢,只要不違法,不違背道德,賺錢就行,要突破各類陳腐的觀念。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是怎麽死的?在衛國卷入了政治鬥爭,本來子路和他的師父孔子一樣是好武藝,是有機會逃走的,但在逃跑的過程中帽子掉了,子路的教育告訴他這樣失禮,沒有議態,於是回頭撿帽子,結果被敵人趕上,亂刀分屍並做成了肉醬。孔子得到消息,一看到醬就難受得讓人拿走。子路因為觀念太落後而丟了性命,中國股市的環境這麽差,更應該突破舊觀念,爭取更高的收益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518

一茶一坐龔光宇:如何玩轉150萬會員營銷與O2O策略?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4/145433.html

i黑馬:一茶一坐於2002年在上海開第一家店,目前全國有接近一百家連鎖店,每個月來客數大概80萬左右,現有會員大概九十萬,且平均每個月保持3.5萬的成長數字,它是如何做到的?上海一茶一坐餐飲有限公司CIO兼CMO龔光宇分享了他的會員營銷與O2O策略,以下是他在某論壇上的演講文字實錄。
 
\我今天準備一個主題跟大家分享一下,會員營銷跟所謂的現在流行的O2O應用策略,我分享的可能都是一些具體的案例,這之前我還是打一個廣告,一茶一坐是一個從臺灣過來的一個連鎖餐廳,我們主營的是臺灣菜,臺灣的特色茶餐廳,我們1992年從臺灣起源,然後02年在上海開第一家店,目前全國接近一百家連鎖店,我們每個月來客數大概80萬左右,我們現在會員大概九十萬,當然中間有一些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就是我們的會員卡其實大家對於會員卡應該非常非常清楚。
 
我們在2012年剛開始推廣會員卡的時候,事實上剛開始並不是非常順利,不順利的原因是這樣的,因為大家知道去餐廳或者很多的地方都會有會員卡,可能我們的人推薦會員卡的時候通常一個方法就是讓你在里面存錢,我們以前推廣會員卡你要不要成為我們的會員,成為會員的方法就是里面存三百塊或者九百塊,為什麽想到這個方法呢?因為他們認為你卡里面有錢的時候才會忠誠,會員卡里面有錢當然願意回來忠誠度提高了。

如果你的餐飲服務品質很爛,餐品的品質很爛就算里面有錢可能不太會回去,或者退卡或者不要了,真正的會員是一個媒介讓我們有機會通過這個會員卡表達我們的感謝之意,所以我們說有的小朋友跟第一線的服務夥伴告訴他們會員價值在那邊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們觀念改變了,2012年8月份開始之後我們的會員進展速度比較快,我們每個月大概3.5萬個數字在增長,我們有了會員之後我們還需要什麽?
 
我們有會員當然更需要知道會員為我們帶來了什麽,然後他們的屬性,我們經過了一些改造把我們的會員系統跟所有的交易環節連接,會員到我們的店里面消費標上很多的標簽,我們這次做了一個活動,我們給他一個標簽,這次他來喜歡吃什麽喜歡喝什麽花多少錢點什麽飲料,點多少次我們全部後面的數據收集起來,這樣我們越來越了解會員,越來越了解會員之後我們可以做什麽?
 
我們有一個特征的數據庫我們每一天會從門店里面把這些數據拿回來然後進行清晰整理,整理完了之後我們進行匹配,把會員的消費特征讓他多來一次,比如說我們的平衡標準三個月來多少次,每次來的客單價多少,最喜歡點的什麽餐品最喜歡喝什麽飲料每次多少人來,活動範圍是哪里,所有的數據在這里,我們所有的門店點單的時候跟平板點單,平板上面很輕易的知道這個人,我們掃描一下卡號或者輸入手機號碼我們馬上知道楊先生上次什麽時候來到店最喜歡吃和消費什麽,我們推薦點菜的時候非常非常有用。這個會員加入之後有一個生命周期,一定很多會員的行銷計劃跟他進行互動,讓他保持他的黏度跟忠誠度,我們做了很多很多的營銷計劃。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看,我們的常態營銷這些計劃我們回收率可以做得非常好,我們會員常態營銷的大概占24%,我們夏季營銷活動可以做到17%,我們以前做活動最大的是發優惠卷,現在我們用一些比較好的方法,因為我知道他喜歡吃和喝什麽,所以發給他的信息跟他比較有關系的,如果他沒有點我們的產品發給他流失率很高,我們知道他喜歡吃和喝什麽,我們做營銷活動的時候就這麽做。
  
還有一個沈睡會員,大家知道經營會員我們知道會員的生命周期,一茶一坐的生命周期里面來說我們大概半年之後這個會員已經進入了所謂的沈睡期間,他可能不會回來了,我們每半年會做一次所謂的沈睡會員的喚醒,我們通過喚醒的活動可以把會員重新帶到我們的門店里面來,去年沈睡會員喚醒活動取得的成績不錯,我們今年做的進一步的測試,就像我們去年的比較,大概四選一的活動,今年我們又做了一個特殊的測試,我們把會員分兩組,尾號是單數我們送餐品,雙數我們送折價券,結果我們發現收到折價券的比送餐品高了10%,這個消費者還是比較喜歡這個折價券,我們一次一次的會員喚醒和會員的經營活動里面可以得到的一些經驗。
  
我們還有一種叫做常態會員的營銷,因為會員當每個企業公司的會員消費頻次,我們發現會員來一次之後48天之內再度光臨比較高,第一次加入會員下一次再回來48天之內比例非常高,我們抓到48天的比,我們的系統每一天會往前推符合條件48的會員篩選出來,今天發一個短消息給他,並且在他卡里面註一個優惠券,這個優惠券跟消費行為有關系的,每個人收到的優惠券不一樣,這樣消費第三次會有下面一次的,這個常態營銷因為每天進行的,這個跟我們前面講的沈睡會員不太一樣,沈睡會員可能三個月一次,常態會員每一次都在進行,每天保持跟我們的會員進行互動,常態會員的營銷第一、第二、第三次消費這個回收度比較高的,可以達到27%的回收。
  
我們通常送優惠券和餐品他回來,他帶著其他的東西回來,我們送一個東西平均帶2.3個人,而且平均每一次消費客單價69塊錢。2014年我們今年做了一個全新的嘗試,今年四五六三個月我們做了一個新嘗試我們做了三波活動,我們今年把74萬有效會員發短信邀請他們回來,只要他參與了第一次之後,隔一天發第二次給他,只要參與第二次的之後發給第三次,連續三波的打折,我們在五六月份兩個月的時間里面我們創造了將近一千多萬回頭率,大家看到連續第二次、第三次回來的將近兩萬多會員,這些會員非常有價值的,代表這些人第一他有可能非常喜歡一茶一坐。第二,他對這種營銷活動非常非常感興趣,我們把這些會員抓起來以後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參與人,我們做活動這些人一會來,而且他的回收率一定非常非常高。
  
2013年的1月份32萬到現在已經90萬的會員增長,平均每個月3.5萬成長數字,我們年底接近120萬左右,會員是一個值得我們突然經營的一個資產,現在的問題我們怎麽樣擴大會員的數字,我們以前商務會員有一個時間跟空間的限制,我們現在透過一些新的方法可以擴大我們會員的新增速度,就是所謂的微信的會員卡,我們微信上面的公共號,只要關註了公眾號就可以變成店里面的會員,同樣店里會員只是積分規則不一樣但是所有的都是在我們的系統里面,我們所有的營銷活動里面都可以看到,這個是我們的全會員營銷狀況,我們實體卡和電子粉絲會員等等。
  
我們透過這個方法可以最底下原來只是關註一茶一坐的客人,慢慢了解我們,透過微信了解變成我們的粉絲,然後如果你更有興趣辦一個實體卡可以進行累計積分,還有很多的生日營銷,還有很多的生日關懷的活動,最後你願意長期成為支持我們的客人,你就可以儲值,當然可以獲得一些更大的折扣,這個才是我們講從下往上的會員經營,我們以前最高的難度往下,我們從一開始就儲值,所以會員的經營當然就會很慢,我們調整完了之後速度就可以變成很快。
  
我們微信上面做的東西,我想用微信當然一個很大的平臺,所以我們剛開始定位是一個服務平臺,我們先把所有的會員服務放上去,所以你只要成為我的會員綁定微信之後可以在上面看到很多自己的服務,可以查余額和所有的消費行為可以做排隊叫號跳過自動綁定,輸入手機號卡號馬上綁定起來可以看到會員的狀況,並且可以做上面所謂的優惠券,可以在上面使用優惠券,優惠券是一個電子卷有一個號,這個號使用的時候當然形成閉環,所以後臺統計非常非常精準,知道這個營銷活動發出去拿回來多少,我們把排隊系統可以連接一起,排隊的時候通過微信告訴你前面還有幾桌,可以拿著手機放商場,前面剩下三桌可以提前通知你再回來,排隊的時候無聊線上點單,點單之後到後臺,你入桌的時候把點單跟桌號綁定在一起可以直接出單,這個都是微信上面完成。我們透過微信做了很多所謂O2O的活動,我們做了很多線上的秒殺活動,秒殺買的東西還可以轉送給別人,比如說微信支付的店面,買到之後如果這個東西不錯可以轉送給你朋友,他收到一個信,打開之後這個電子券出來了,出來之後接受,如果沒有關註一茶一坐的官方微信他必須要先關註,所以這樣可以增加我們新的粉絲工作。
  
我們中間透過很多的模板消息來通知會員你的購買是不是成功,贈送是不是成功,甚至我們在消費後只要你是會員,消費完了之後我們透過微信發你,請你幫我們做一個評價,完了之後再增加舒展活動。
   
我們做了很多的活動,這個老宣傳跟O2O的關系,O2O當然是希望變現,我們希望真正的店里面的客人還是真正的回到我們的系統里面來,我們前一段時間跟東方衛視配合一個活動,每天播的時候秒殺,這個秒殺花一塊錢買,回來的紀律非常非常高,秒殺活動之外可以做活動,秒殺活動可以做半價了,這個活動哪個月幫我們增加了八十幾萬的營業額,其實花的成本非常非常少的,因為微信自媒體,不需要花任何的所謂的微信推廣費用。
  
我們最近做了很多很多的活動,當然比如說要把微信給人家的一些誘因,你綁定之後我們會送一些東西,我們還有品鑒會,線下參與之後再線上分到朋友圈,然後轉發給我們可以抽獎,世界杯我們會回複哪一隊獲勝你可以秒殺,如果秒殺晚上參與隊獲勝也可以參加抽獎再回複,另外打開之後每天有機會點一下抽獎,你抽到就送給你,這個我們希望把微信線上的活動把消費者吸引到線下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69

政策快評:高層表態第三方治理 環保股配置策略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31&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8 18:58 編輯

政策快評:高層表態第三方治理 環保股配置策略
作者:鄔煜

投資機會:環保產業加速進入B2B-2.0階段
自我們之前根據環保關系論邏輯構建了環保產業的三大階段之後,產業和市場的走向也在印證著我們的判斷,本次媒體渠道得知的高層表態第三方治理,其實就是環保產業加速進入B2B-2.0階段的標誌,在這個階段環境產業和企業也將從治理商全面向服務商轉型。這個階段的顯著特征就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關系在加強,並且政府的大管家職能逐漸削弱,逐漸成為共同監管者,後面的趨勢也一定是公共服務外部的入口在不斷擴大。

從我們之前重構的環保邏輯看,趨勢非常清晰,本次高層表態第三方治理,主要針對工業企業這些汙染源的治理模式重構,繼續加強治理企業和排汙企業的關系,使得環保產業的B2B-2.0階段更進一步;而從市場空間看,由於我國目前工業汙染治理設施的社會化運營比例仍相對較低,只有5%左右,而城鎮汙水處理設施的社會化運營比例已達50%左右,劍指工業汙染治理的第三方治理如果大規模展開,空間極大。
而從投資角度看,產業層面也在進一步驗證著我們之前給出了三大階段的投資主線,維持不變:低點配置G2B-1.0階段、重點選擇B2B-2.0階段、適當布局B2C-3.0階段
G2B 1.0階段:目前大市值的企業基本都是從這個階段走過來的,歷史已經證明了自己,在市場逐漸過渡到2.0階段時,陣痛也已經反映,因此此類企業我們的建議是具備配置價值,合理的估值中樞為當年30倍。典型品種如碧水源、桑德環境、瀚藍環境

B2B 2.0階段:目前算是環保的風口,第三方處理的潛力空間很大,未來市值有較大潛力空間的企業在這里,典型的行業如危險廢物、工業廢物、工業廢水、工業廢氣等,這個階段建議產業投資者和二級市場投資者都要密切專註,並且關註G2B-1.0階段的企業向B2B-2.0階段的轉型和滲透。典型品種如東江環保、萬邦達、雪浪環境、海拓環境(被眾合機電收購);此外還存在G-政府關系削弱下的內部機會,國企環保企業的效率和盈利提升(典型品種菲達環保、中山公用和城投控股)。

B2C 3.0階段:環保產業中最可能密切結合互聯網的領域,但目前尚處初期,但考慮到互聯網滲透的速度快,因此向這個階段努力的企業建議VC/PE多多留意,存在很大的投資彈性,典型行業如固廢收運、環保後服務、智慧環保等

附錄:我們根據媒體資料總結整理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駱建華秘書長的問答要點,核心內容和我們之前一直提到的環保產業正在快速進入B2B-2.0階段不謀而合。

誰汙染,誰治理 轉向 誰汙染,誰付費
從我國的環境起步,工業汙染防治一直走的是“誰汙染,誰治理”的分散治汙之道,這條路已經被目前無數的工業汙染事件證明走不通。在這個背景下,“誰汙染,誰付費”的第三方治理應運而生。

企業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汙企業與專業環境服務公司簽訂合同協議,通過付費購買汙染減排服務,以實現達標排放目的,並與環境監管部門共同對治理效果進行監督。

第三方治理的運作模式
委托治理服務型:指排汙企業以簽訂治理合同的方式,委托環境服務公司對新建、擴建的汙染治理設施進行融資建設、運營管理、維護及升級改造,並按照合同約定支付汙染治理費用。

托管運營服務型:指排汙單位以簽訂托管運營合同的方式,委托環境服務公司對已建的汙染治理設施進行運營管理、維護及升級改造等,並按照合同約定支付托管運營費用。

兩種模式區別在於環境服務公司是否擁有治汙設施的產權,前者擁有或者部分擁有;後者不擁有產權,只接受排汙企業托管,負責其治汙設施運營管理。

第三方治理的優勢
一是有利於環保部門的監管。排汙企業治汙責任通過合同方式向環境服務公司轉移和集中,環保部門的監管對象大為減少,相應的執法成本也將大幅降低。

二是有利於排汙企業治汙效率的提高。排汙企業治理設施轉由掌握專業技術及管理經驗的環境服務公司進行運營,可以降低治汙成本,提高治汙效率。

三是有利於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環境服務公司在工業汙染治理領域開拓新的市場,提供新的服務領域,將由過去單純的設備制造、工程建設,拓展到投資運營服務,為自身成長提供新動力,進而推動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

第三方治理主要應用領域
一是大型工業企業,如火電行業的脫硫特許經營;二是工業集中區,如工業園區、工業開發區廢水及廢棄物處理。

前者由於其生產規模較大,產生的汙染物量大而且相對集中,具備規模效應。後者的核心優勢則在於“集中”所帶來的汙染物量的累積,因而更具備專業治汙的條件。

第三方治理五大障礙

責任轉移障礙:從排汙企業角度看,作為支付治汙費用的一方,實現治汙責任的轉移是其采用第三方治理的原始動機。如果不管排汙企業是否已嚴格履行合同,仍需承擔違法排汙所涉法律責任,其對第三方治理的積極性將大為降低。要解決這個問題,法律上可以從調整責任主體角度著手,由過去的“誰產生,誰負責”調整為“誰排放,誰負責”。需要強調的是,調整責任主體的前提是排汙企業嚴格遵守服務合同所規定的各項條款,如果排放未達標,根源是排汙企業違反合同條款,則法律責任仍屬排汙企業。

稅收障礙:排汙企業如自行解決汙染治理問題,則其治理設施建設運營費用可計入企業生產成本,無須納稅。而一旦委托第三方的環境服務公司投資建設或運營管理,排汙企業向環境服務公司支付的汙染治理服務費用,環境服務公司則需繳納各項稅負。從整體上看,這無疑是增加了全社會的汙染治理成本。特別是發電企業的脫硫項目,實行第三方治理(即特許經營)後,還涉及到雙重征稅問題,即電網企業將1.5分/度脫硫電價支付給電廠須納稅一次,電廠再將此電價支付給脫硫企業又須納稅一次。雙重征稅加大了脫硫成本,不利於第三方治理模式的推行。

融資障礙:第三方治理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如果環境服務公司要負責治理設施的投資建設,就涉及到項目融資問題。由於治理設施附著於工業企業的主體設施之中,其所占土地的使用權也屬於工業企業,作為第三方的環境服務公司不能將設施及土地作為抵押品進行貸款。同時,工業項目能否將企業間簽訂服務合同中的收費權作為質押品獲得銀行貸款,尚不明確。

經濟風險:與公用事業領域的PPP(“公私合夥”或“公私合作”)模式不同,第三方治理模式中,環境服務公司的服務對象是工業企業,是一種企業間的合同行為,合同的履行存在較大的經濟風險,如排汙企業經營不善導致業務萎縮甚至倒閉,排汙企業受上遊企業影響或自身所屬行業整體不景氣導致企業生存困難等。這些風險都會使減排服務合同難以得到有效履行。因此,推行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如何妥善解決這些經濟風險問題需要在制度上進行設計。

技術障礙:目前我國環境服務公司研發力量仍較薄弱、技術儲備尚顯不足,對於處理一些複雜工業汙染問題可能力不從心。對於工業治理項目,特別是化工園區等特殊類型的廢汙水治理技術,國內環保企業優勢不明顯。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大環保科技投入,提高國內環保企業的研發水平,增強環保技術創新能力和集成能力,為第三方治理奠定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98

各種策略,市盈率,市淨率,低價股,熱門股,哪種策略最好?

來源: http://xueqiu.com/2657407918/31549127

各種策略,市盈率,市凈率,低價股,熱門股,哪種策略最好?




申銀萬國股價系列指數,基期設定在1999年12月31日,基期指數為1000點,到現在為止超過14年,應該有相當的說服力。

長期看,在國內傻瓜投資最優勝的策略是買入低價股。低價股到現在的年化收益率11.5%,遙遙領先。

基本結論如下:
1. 大盤股表現弱於中盤股,中盤股弱於小盤股。
這個也是各國的共同特點,長期看小盤股表現更佳。
國內雖然小盤股估值高,但是由於IPO沒有徹底放開,經常容易發生資產重組等情況作為估值的催化劑。

2. 低市盈率和低市凈率勝出。
這點就不多說了,各國均如此。不過需要註意的是,低市凈率和低市盈率方法都略微跑輸小盤股。

3. 有中國特色的低價股指數勝出。
這個也不多說了,低價股常常容易跑出重組的黑馬。個人認為,在IPO沒有徹底放開的情況下,低價股長期勝出的情況將保持。

4.  活躍指數表現最差,各國均如此,追熱門股長期來看結果都不妙。

@管我財 @釋老毛 @黃建平 @DAVID自由之路 @東博老股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25

中概股投資策略:單邊上漲行情結束 洗盡泥沙見真金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69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18 12:23 編輯

中概股投資策略:單邊上漲行情結束 洗盡泥沙見真金

作者:趙文利博士(格隆匯) 許子辰 陳治中


2013年,伴隨著美股整體牛市,中概股呈現單邊上漲行情,進入2014年下半年以來,中概股走勢呈現分化,尤其是阿里巴巴上市前夕,以電商為代表的一批中概股均出現大幅調整。往前看,投資中概股的風險和受益如何?影響中概股行情的因素都有哪些?這些因素正在產生或者將要產生什麽樣的變化?我們邀請到港股、美股中概股資深策略專家趙文利博士和他的團隊分享關於中概股的投資策略。(文中觀點代表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他們認為,2013年推動中概股單邊行情的動力是:1、美股整體牛市;2、中概股從2011-2012年的信任危機中複蘇;3、中概股所代表的行業迅速發展,但是這些因素在2014年不同程度的減弱,往前看,通過個股淘金獲得超額收益的機會將越來越少,而市場系統性的風險不容忽視,因此我們更需要全局性的觀點,註重擇時與選股。

以下是來自趙文利博士的分享:

中概股:洗盡泥沙見真金

中概股單邊上漲行情結束。2013年以來中概股的單邊上漲行情背後有三大動力,首先是美股市場整體的大牛市,帶動各個細分市場上漲;其次是中概股從2011-2012年的信任危機中複蘇,經歷了系統性的估值上升;第三是中概股所代表的行業本身的快速發展。進入2014 年下半年,以上三大動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弱。往前看,通過個股淘金獲得超額收益的機會將越來越少,而市場系統性的風險不容忽視,因此我們更需要全局性的觀點,註重擇時與選股。

中概股的表現,流動性看美股,基本面看產業鏈及A股創業板。在流動性層面,中概股受美股市場影響極大。在2014年1月的新興市場貨幣貶值風潮中,中概股隨納斯達克指數一起經歷流動性引起的回調。在基本面層面,中概股走勢則與A股創業板較為接近。在經歷了3 月份大跌後,中概股企穩回升的時間點在5月,與A股創業板相似,受到中國公司1季度業績的支持,而與納斯達克指數背離。此外中概股中最熱門的行業,例如互聯網、新能源、生物醫藥等,也同樣是美股乃至全球的熱門行業,其行情具有全球性,總體而言美股對中概股的影響更大。

財務造假與VIE結構是中概股兩大硬傷,相應的監管調查與做空是影響中概股股價的額外因素。2011-2012年的中概股危機,實質上包含兩個問題。一是市場對財務造假的懷疑,二是市場對中概股普遍采用的VIE結構所帶來的公司治理的風險的擔憂。監管調查加上機構做空,導致中概股市值大幅蒸發,多家中概股退市。從後市表現看,基本面紮實的中概股,在2013年行情到來後經歷大幅的估值修複。做空造成的誤殺,是絕好的買入時點。

增長還是硬道理,中概股最佳投資方式是尋找增長最快的子行業。中概股不同子板塊有著各自的行情。歷史上看,某一類公司的集中上市,往往代表著其所處子行業正走向成熟。而上市公司股價的表現,也往往與所處子行業的增長密切相關,在行業增長高峰過去後,股價表現也將弱於高增長期。因此中概股最佳的投資方式,仍是尋找增長最快的子行業。

策略建議:我們從擇時和選股兩個角度來考慮中概股的投資策略。

從擇時的角度考慮,推動2013年中概股行情的三大動力都在減弱。美股本身的估值正接近歷史高點;中概股因為被錯殺而導致系統性低估的狀況已經不存在;中概股行業內部的增長也出現分化。此外美聯儲在9-10月份的議息會議將決定未來的加息路徑,對美股和中概股都將造成負面影響。從目前到4季度之前市場將持續動蕩,建議鎖定盈利,精選個股,3 季報後(11月左右)再重新審視是否入場。

從選股的角度考慮,我們選擇能夠從增長最快的細分行業獲益的公司。我們推薦從購物和營銷兩個貨幣化渠道受益的電商(京東 JD US);推薦在互聯網行業大轉型期能憑借其規模優勢和完善生態圈保持用戶粘性的互聯網平臺(百度 BIDU US,騰訊 700 HK,歡聚時代 YY US);推薦在移動互聯網搶先布局的先行者(獵豹移動 CMCM US);推薦受益於消費升級和醫療支持增加的體檢中心龍頭(愛康國賓 KANG US)。


一、中概股行業與市值分布:集中在TMT、醫藥、新能源

從2000年新浪(SINA US)、搜狐(SOHU US)、網易(NTES US)等門戶網站 登錄美股以來,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中概股)隊伍逐漸擴大。根據Wind的資料, 截至2014年6月31日,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有197只,其中17只為主要在香港上市的公 司的ADR。余下的180只中概股經過分析整理,可以分成五大類別:TMT(76只, 其中互聯網44只,信息技術25只,傳媒7只),醫藥(16只),新能源(14只), 消費(32只,包括教育(6只)、食品飲料(8只)、汽車(7只)、餐飲酒店零售 (5只)、服裝(5只)還有周期股(44只,金融(4只)、地產(4只)、能源(6 只)、工業(14只)、原材料(15只))。


從市值來看,中概股市值較為集中,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股票主要集中在TMT領域 (百度 BIDU US,京東 JD US等),此外醫藥(愛康國賓 KANG US,邁瑞 MR US,,藥明康德 WX US,泰邦生物 CBPO US )、新能源(加拿大太陽能 CSIQ US, 晶科能源 JKS US,天合光能 TSL US,奇景光電 HIMX US)和教育(新東方 EDU US,好未來 XRS US),酒店(如家 HMIN US,華住 HTHT US)和個別工業原材 料股(塞斯潘航運 SSW US,埃爾多拉黃金 EGO US)也有市值過10億的股票。     


中概股的整體表現可以參照納斯達克金龍指數(HXC)。納斯達克金龍指數由中概 股及香港上市公司的美股ADR組成,在2014年9月1日,該指數有72只成分股,包括 互聯網(27只),信息技術(4只),新能源(9只),醫藥(5只),教育(4只), 消費品(9只),金融地產(5只)和香港上市公司的美股ADR(9只)。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新上市的熱門股票並不在納斯達克金龍指數成分股內,例如京 東(JD US),獵豹移動(CMCM US)等。因此納斯達克金龍指數不能反映新上市 的中概股情況。


從歷史上看,除了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中概股都經歷快速發展階段。直到2010年 底,美國監管機構SEC對中概股造假問題進行調查,市場對中概股的財務造假情況 產生疑慮。2011年6月的支付寶股權糾紛和2012年新東方的VIE結構變動則引起市場 對中概股普遍采用的VIE結構的公司治理和政策法規方面的擔憂。因此在2011-2012 年,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因為被市場遺棄而存在系統性的低估。
到了2013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全球的科技股行情使得以科技概念聞名的中概股 估值得到系統性的提升。互聯網公司作為中概股的代表估值提升最為明顯,但醫藥、新能源等公司也從關註度提升中收益,經歷了估值擴張過程。中概股的持續上漲引 發了國內投資者投資美股的“淘金熱”。在資金流入推動下,從2013年到2014年初, 中概股中出現了好幾只翻倍股。但隨著尚未發掘的處女地越來越少,“淘金熱”步 入尾聲,超額回報在縮小,而潛在風險在增加。2014年2月底至4月初的全球科技股 行情下挫,則給中概股熱情潑了一盆冷水。到了5月份後,科技股行情轉暖,同時獵 豹、京東、途牛等公司的上市和阿里巴巴的即將上市又將市場的關註焦點重新引向 中概股。



二、中概股表現,流動性看美股,基本面看產業鏈及A股創業板  
中概股表現,流動性看美股,基本面看產業鏈及A股創業板
從歷史表現來看,中概股是一個夾心層市場,既受到美國市場的影響,也同時受到 中國市場的影響。在2010年以前,A股創業板尚未開通,而早期在美股上市的中國 科技公司也往往以美股同行為參考,因此中概股的走勢和納斯達克相關度更大。後 來隨著2010年A股創業板的開通,以及越來越多的小型中國公司在美股上市,中概 股的表現也開始呈現出於A股創業板的關聯性。



總結起來,中概股的表現有兩個特征。一是流動性的影響看美股,二是基本面的影 響看A股創業板。以2014年為例,在1月底的全球新興市場貨幣貶值風波中,美股三 大股指都有回調,納斯達克指數更是回調顯著。相比之下,A股創業板指卻並未受到 影響。中概股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的表現脫離了A股創業板,而與納斯達克指數吻合, 因為這次危機更多地是流動性和市場情緒危機。到了4-5月份,情況相反,4月10日, 納斯達克指數見底回升,而中概股到了5月10日份才見底回升,與A股創業板5月14 日見底回升幾乎是同一時間。因為5月份是1季度業績發布期,中概股和A股創業板表 現都受到了業績的一定支撐,因而中概股走勢脫離納斯達克,而接近A股創業板。



2013年中概股行情的背後是美股大牛市
正因為中概股的表現與美股密切相關,因此對中概股的研究將繞不開對美股的研究。 2013年以來的中概股行情,首先根植於美國科技股行情,而美國科技股行情又根植 於美國股市整體的大牛市。從2013年年初以來,美國股市經歷了大幅上漲,醫藥和 信息技術(包括互聯網)等科技股漲幅居前。而上漲的動力,以估值擴張為主。
  


股市的牛市加上局部的炒作形成了動量股的局部泡沫。泡沫在2014年3月份左右破滅, 市場風格也有所調整,不再瘋狂追捧動量。但總體來看,標普再創新高,而上漲的 動力仍來源於估值擴張。估值擴張是個全市場的現象,不局限於某一板塊。



美股拐點還有多遠?
實際上,美股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已經連續6年維持牛市。在複蘇早期,標普500 指數的上漲有很強的盈利增長基礎,主要來自於金融危機後經濟從底部反彈複蘇。 而從2012年中開始,盈利增長對指數的貢獻在下降,而估值擴張的貢獻在上升。



而目前,美股各板塊的估值均處於歷史高位。因為處於同一市場,中概股的估值也 跟著水漲船高。假如美股市場經歷大調整,中概股將難以獨善其身。這也是前文所 提的中概股系統性的風險在上升,而系統性風險的根源在於美股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那麽,美股的拐點還有多遠呢?從數據來看,歷史上美股拐點都是由盈利拐點引起。 我們選取了標普500自1980年以來的指數走勢和每股盈利的走勢(圖12)。圖中可 見,指數的大拐點,如2000年和2007年,都伴隨著盈利的拐點。



而美股的盈利拐點已經不遠了。近年來美股公司的銷售增速在放緩,但盈利仍有增 長,增長主要依靠成本壓縮來實現。美股公司的凈利潤率因此也已經超過金融海嘯 前的水平,達到歷史新高(圖12)。通過成本壓縮帶動的盈利增長空間有限,倘若 未來美股公司的銷售未能顯著提高,那麽其利潤增速將不可避免地放緩。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美國公司稅後利潤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也已經達到歷史新高。公 司利潤占比的上升意味著居民和政府所得占比的下降。從歷史表現看,公司利潤占 比在達到頂峰後都會向均值回歸,相對應的其後幾年內公司利潤增速將顯著放緩。 目前美國公司稅後利率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大約是10%,相比歷史平均值5.9%要高出 70%。因此美國公司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迎來盈利放緩的大拐點。



三、財務造假與VIE結構是中概股兩大硬傷,相應的監管調查與做空是 影響中概股股價的額外因素  
美股市場的牛市和全球科技股行情是2013中概股行情的首要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 從前圖中可以發現中概股在2011-2012年明顯跑輸納斯達克指數,因此在2013年中 概股有追落後的行情。而中概股在2011-2012年的明顯跑輸,源於中概股的兩大硬傷, 即部分企業的財務造假和普遍VIE結構的脆弱性。當監管機構針對這兩個問題進行調 查,且做空機構趁火打劫發布看空報告時,將對中概股估值造成額外的劇烈波動。

早在2010年4月,美國監管機構就已經開始留意中概股造假問題,並試圖與中國政府 溝通協調調查問題。2010年6月28日,做空機構渾水(Muddy Water)發表報告稱東 方紙業(ONP US)存在財務造假,給出“強力賣出”評級,東方紙業股價在一周內 暴跌50%。2010年11月10日,渾水質疑綠諾科技(RINO US)偽造客戶關系、誇大 收入以及管理層挪用上市融到的資金等行為,綠諾科技股價應聲大跌15.07%。第8 天,綠諾科技被停牌;第23天,被迫退市。到2010年12月21日,新聞媒體報道美國 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在大規模調查通過反向收購上市的中概股公司。進入 2011年,監管風暴愈演愈烈,22家中國公司被起訴,SEC就此事展開了針對中國公 司財務問題的專項調查。危機導致包括多元印刷(DYNP US),艾瑞泰克(CAGC US),中國高速傳媒(CCME US),新華悅動傳媒(XSELD US)等超過50家中 國公司因財務問題被停牌或退市。

就在財務造假調查轟轟烈烈之時,VIE結構帶來的糾紛也浮出水面。2011年3月31日, 支付寶在2011年一季度財報截止之前終止了外資控股的阿里巴巴集團對其的協議控 制(即通過外資通過VIE結構獲取支付寶的控制權和收益)。2011年5月12日,阿里 巴巴集團大股東雅虎在提交給SEC的經營業績詳細報告(10-Q)中指出,阿里巴巴 集團旗下子公司支付寶的所有權被轉移到馬雲控股的第三方公司。受支付寶事件影 響,雅虎股價大跌。支付寶事件顯示出VIE結構在外資股東權益保護方面的脆弱性。

到2012年,另一樁VIE風波出現。2012年7月11日,新東方(EDU US)將其國內運 營主體的股權從此前11為股東集中為俞敏洪100%持有。該項調整本身不影響運營主 體與新東方上市公司(EDU US)之間的VIE協議,市場最初也沒有對此作出反應。 美東時間7月17日,SEC去函新東方調查VIE結構調整,恐慌情緒瞬時在投資者間蔓 延,股價當日暴跌34.32%。美東時間7月18日,渾水發表報告指新東方存在財務欺 詐行為,新東方股價再跌35%。
在這一系列風波之下,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中國企業無一赴美IPO,直至2012 年3月,唯品會赴美上市突圍。但盡管如此,唯品會上市初期並不順利,上市首日遭 遇破發,發行價格6.5美元,上市首日報收於5.5美元。



直到2013年,全球科技股行情啟動後,中概股才同時進行估值修複。科技股的估值 提升加上信任危機後的估值修複,兩者疊加放大了上漲的幅度。此外,估值修複不 局限於中概股中的科技股,所以除了互聯網、信息技術、醫藥等科技板塊大幅上漲 外,新能源、教育、消費等板塊亦有較大的漲幅。



2014年,中概股做空風波又起。美東時間9月9日,美國研究機構Trinity Research Group發布121頁的報告,指控世紀互聯(VNET US)存在財務造假、並購殼公司進 行龐氏騙局等問題。世紀互聯當日下跌20%,並在其後三天內累計下跌超過40%。9 月10日,渾水發表報告,質疑500彩票網(WBAI)所從事的彩票業務在中國監管政 策不明確,屬於灰色地帶。500彩票網當日下跌8%。9月12日,大摩發表報告維持世 紀互聯的增持評級,世紀互聯當日股價反彈28%。

本輪多空交鋒,與2011年渾水做空展訊通信(SPRD US)有相似之處。2011年6月 28日,渾水發表報告就銷售情況等15個問題向展訊通信提出質疑,展訊通信當日股 價最多下跌逾30%,而後美國當地時間中午12點,投資機構Needham芯片分析師 Quinn Bolton力挺展訊,重申買入評級,股價當日反轉,收盤跌3.54%。第二日公司 召開全球電話會澄清質疑,隨後Needham和三星發表報告支持展訊,股價大漲10%。

從長遠的角度看,被做空的公司假如基本面紮實,最後股價仍會回到合理水平。以 新東方為例,2012年被做空前股價22美元左右,做空後股價跌至11美元以下,在做 空一周年,即2013年7月份股價又重新回到22美元。若有其他研究機構支持被做空 公司,則股價可以較快反彈,如展訊通信和世紀互聯。

在可見的未來,中概股的財務造假和VIE結構這兩大硬傷仍然存在。監管風波和機構 做空將繼續成為影響中概股股價的額外因素。對於基本面紮實的公司而言,做空後 的股價下跌,是絕好的入場機會。   


四、增長還是硬道理:投資中概股應選擇增長最快的子行業  
上文提到,互聯網公司數目占中概股的比重在1/4左右,而互聯網公司的市值占中概 股比重則超過3/4,因此互聯網公司的表現對中概股整體表現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我們對互聯網公司的歷史表現做了梳理,將互聯網公司分為8個子板塊,分別是互聯 網平臺(3家),網絡遊戲(8家),門戶網站(2家),電商(6家),網絡視頻(2 家),移動互聯網(8家),在線旅遊(4家),垂直服務商(11家)。總結過往14 年的表現,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每個子行業都有對應的高速發展階段,行業內公司的集中上市往往代表著行業 正走向成熟。2000年,新浪(SINA US)、搜狐(SOHU US)、網易(NTES US) 三大門戶網站上市,代表著中國互聯網時代的開始。2004年騰訊(700 HK)的上市, 和2005年百度(BIDU US)的上市則代表著社交、搜索等互聯網應用開始普及並成 功貨幣化,中國互聯網告別了在門戶網站打廣告的單一時代。網遊公司的大規模上 市集中在2007年和2009年,以巨人(GA US)、完美(PWRD US)和盛大 (GAME US)、暢遊(CYOU US)為代表。遊戲公司的集中上市標誌著繼廣告之 後,遊戲作為互聯網貨幣化手段的成熟。從2010年起,陸續有電商上市,包括2010 年的麥考林(MCOX US)和當當(DANG US),2012年的唯品會(VIPS), 2013年的蘭亭集勢(LITB US),2014年的聚美優品(JMEI US)和京東,以及即 將上市的阿里巴巴(BABA US)。事實上,2010年以來,也是電商收入高速增長, 盈利迅速改善的階段(阿里巴巴是2010年開始盈利)。  



二,在行業高速發展階段,股價表現良好,過了高速增長期,股價表現走向平 庸。從 2000 年到 2003 年,門戶網站的股價一飛沖天,到了 2004 年則開始低 迷。網遊公司股價在 2009-2010年表現仍然不錯,但到 2011-2012年後端遊 增長放緩,直到 2013 年才借手遊的東風重新煥發活力。而早期上市的電商盈 利能力一直受到質疑,加上中概股危機,在 2010-2012 年表現不佳。直到 2013 年後,隨著行業龍頭上市,行業的盈利狀況揭曉,股價表現開始起色。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互聯網平臺屬性的公司(騰訊、百度)在整個過程中表現 一直突出,究其原因是它們能始終從增長最快的子行業中獲益。



我們預計未來互聯網行業的基本面仍然會較好地反映在各子板塊公司的股價表現上。 因此最好的投資標的,可以從增長最快的子行業去尋找。根據艾瑞的研究,移動互 聯網相比PC互聯網將會是整個網絡經濟增長最快的部分。而在移動互聯網市場中, 移動購物會是占比最大的部分,而移動營銷則是增長最快的部分。




電商將從購物和營銷兩個渠道雙重受益,因此我們認為電商在未來幾年中相對其他 子板塊貨幣化能力最強,其股價表現應該會最突出。
此外,互聯網平臺公司能憑借其規模優勢和完善的生態圈保持用戶的粘性,在行業 大轉型(例如從PC端向移動端轉型)的過程中能夠維持自身的領先優勢,其股價表 現也將十分突出。
最後,一些在移動互聯網搶先布局的公司和垂直領域公司,也有希望憑借先發優勢 或是在子領域精耕細作所形成的壁壘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分得一杯羹。   

策略建議  
我們從擇時和選股兩個角度來考慮中概股的投資策略。

從擇時的角度考慮,推動2013年中概股行情的三大動力都在減弱。美股本身的估值 正接近歷史高點;中概股因為被錯殺而導致系統性低估的狀況已經不存在;中概股 行業內部的增長也出現分化。此外美聯儲在9-10月份的議息會議將決定未來的加息 路徑,對美股和中概股都將造成負面影響。從目前到4季度之前市場將持續動蕩,建 議鎖定盈利,精選個股,3季報後(11月左右)再重新審視是否入場。

從選股的角度考慮,我們選擇能夠從增長最快的細分行業獲益的公司。我們認為電 商將從購物和營銷兩個渠道雙重受益,貨幣化能力強,推薦電商龍頭(京東 JD US);互聯網平臺公司能憑借其規模優勢和完善的生態圈保持用戶的粘性,在行業 大轉型(例如從PC端向移動端轉型)的過程中能夠維持自身的領先優勢,推薦互聯 網平臺(百度 BIDU US,騰訊 700 HK,歡聚時代 YY US);在移動互聯網搶先布 局的公司也有希望憑借先發優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分得一杯羹,推薦細分領域內的 佼佼者(獵豹移動 CMCM US)。我們同時也推薦受益於消費升級和醫療支持增加 的體檢中心龍頭(愛康國賓 KANG US)。



附表:
納斯達克金龍指數成分股詳情

  
編號
  
公司名稱
招商行業分類
Wind 代碼
股價(美元)
市值(百萬美元)
日均成交額
  
(百萬美元)
PE
PB




9/16/2014

過去 3 個月
2014
2015
2016
2014
2015
2016
1
58 同城
互聯網
WUBA.N
38.18
3,109  
8.3  
636.3  
200.9  
NA
8.4  
8.9  
7.0  
2
汽車之家
互聯網
ATHM.N
45.09
4,741  
4.5  
43.3  
31.8  
22.8  
14.1  
9.8  
6.9  
3
百度
互聯網
BIDU.O
210.73
73,884  
160.6  
33.9  
24.3  
17.8  
8.7  
6.3  
4.6  
4
北京易車
互聯網
BITA.N
81.60
3,595  
13.6  
50.0  
33.5  
26.0  
20.6  
15.4  
11.4  
5
暢遊
互聯網
CYOU.O
23.93
1,288  
0.8  
NA
15.7  
8.0  
1.4  
1.1  
0.9  
6
中國手遊娛樂
互聯網
CMGE.O
22.73
715  
2.3  
16.4  
10.2  
8.1  
2.7  
2.2  
1.5  
7
空中網
互聯網
KZ.O
6.96
316  
0.2  
NA
NA
NA
NA
NA
NA
8
網易公司
互聯網
NTES.O
86.62
11,320  
10.1  
13.9  
12.3  
11.0  
2.9  
2.4  
2.1  
9
網秦移動
互聯網
NQ.N
5.78
357  
3.3  
4.7  
3.4  
2.8  
1.0  
0.8  
0.6  
10
完美世界
互聯網
PWRD.O
20.91
1,036  
2.6  
9.3  
8.1  
7.6  
1.3  
1.1  
1.0  
11
鳳凰新媒體
互聯網
FENG.N
9.87
760  
0.7  
14.3  
11.4  
8.8  
3.3  
2.7  
2.4  
12
奇虎 360 科技
互聯網
QIHU.N
77.85
9,803  
46.9  
32.3  
19.7  
14.2  
10.0  
6.8  
4.6  
13
人人公司
互聯網
RENN.N
3.38
1,344  
0.5  
NA
NA
NA
1.0  
1.2  
1.3  
14
盛大遊戲
互聯網
GAME.O
6.38
1,713  
0.4  
NA
NA
NA
1.5  
1.2  
NA
15
新浪公司
互聯網
SINA.O
45.32
3,020  
28.6  
68.7  
35.7  
21.9  
1.7  
1.6  
1.4  
16
搜狐網絡
互聯網
SOHU.O
52.92
2,036  
7.0  
NA
NA
32.2  
1.7  
1.6  
1.5  
17
搜房
互聯網
SFUN.N
10.13
4,148  
10.8  
15.0  
11.8  
9.8  
6.0  
3.9  
2.8  
18
久邦數碼
互聯網
GOMO.O
7.35
246  
0.5  
20.4  
14.1  
12.3  
1.7  
1.6  
1.5  
19
優酷土豆
互聯網
YOKU.N
19.16
3,991  
10.6  
NA
113.2  
29.2  
1.6  
1.6  
1.4  
20
歡聚時代科技
互聯網
YY.O
80.74
4,513  
28.0  
30.1  
21.2  
14.6  
10.0  
6.7  
4.5  
21
攜程國際
互聯網
CTRP.O
60.95
7,888  
32.8  
58.4  
36.0  
24.1  
5.8  
5.1  
4.5  
22
去哪兒
互聯網
QUNR.O
29.49
3,497  
4.0  
NA
NA
93.5  
78.3  
NA
27.4  
23
藝龍旅行網
互聯網
LONG.O
17.47
617  
0.3  
106.9  
41.1  
22.4  
NA
NA
NA
24
唯品會
互聯網
VIPS.N
196.57
11,109  
23.7  
71.6  
40.3  
25.2  
28.1  
16.9  
9.8  
25
當當電子商務
互聯網
DANG.N
12.63
1,029  
4.8  
63.6  
21.8  
11.3  
6.9  
4.9  
3.1  
26
易居(中國)
互聯網
EJ.N
10.20
1,407  
4.0  
12.1  
8.4  
5.7  
1.6  
1.4  
1.2  
27
前程無憂公司
互聯網
JOBS.O
31.78
1,890  
1.8  
19.5  
17.0  
13.2  
3.2  
2.7  
2.3  
28
世紀互聯
信息技術
VNET.O
21.46
1,427  
11.3  
62.9  
27.1  
14.6  
4.1  
3.8  
3.1  
29
中國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
CNIT.O
4.42
130  
0.1  
NA
NA
NA
NA
NA
NA
30
藍汛國際
信息技術
CCIH.O
12.61
320  
1.3  
158.0  
57.5  
384.0  
5.7  
5.3  
38.3  
31
和利時自動化
信息技術
HOLI.O
21.56
1,241  
2.4  
15.2  
13.2  
11.6  
2.5  
2.1  
1.8  
32
阿特斯太陽能
新能源
CSIQ.O
6.74
305  
0.2  
NA
NA
NA
NA
NA
NA
33
韓華新能源
新能源
HSOL.O
4.79
3,338  
0.1  
20.8  
20.4  
NA
NA
NA
NA
34
晶澳太陽能
新能源
JASO.O
37.74
2,024  
23.2  
10.3  
8.1  
6.1  
2.6  
1.8  
1.3  
35
晶科能源
新能源
JKS.N
2.48
227  
0.3  
NA
NA
NA
NA
NA
NA
36
昱輝陽光
新能源
SOL.N
9.72
420  
5.9  
10.4  
7.4  
5.7  
0.5  
0.5  
0.5  
37
天合光能
新能源
TSL.N
31.93
982  
7.6  
12.6  
8.5  
6.1  
1.9  
1.5  
1.1  
38
英利綠色能源
新能源
YGE.N
3.28
333  
0.6  
NA
11.3  
9.4  
2.0  
1.7  
1.5  
39
中國明陽風電
新能源
MY.N
13.76
1,102  
9.7  
14.2  
9.5  
7.8  
1.1  
1.0  
0.8  
40
中國循環能源
新能源
CREG.O
3.52
640  
2.0  
NA
40.0  
8.6  
2.4  
2.8  
NA
41
泰邦生物公司
醫藥
CBPO.O
3.04
370  
0.6  
NA
NA
NA
0.7  
0.5  
0.4  
42
泰和誠醫療
醫藥
CCM.N
1.14
69  
0.2  
NA
NA
NA
NA
NA
NA
43
邁瑞醫療國際
醫藥
MR.N
54.28
1,329  
1.1  
19.4  
17.4  
15.2  
5.0  
3.5  
2.6  
44
科興生物技術
醫藥
SVA.O
7.25
326  
0.1  
17.3  
13.7  
12.7  
0.8  
0.7  
0.7  
45
藥明康德
醫藥
WX.N
31.12
3,683  
2.0  
16.5  
14.9  
13.4  
2.2  
1.9  
1.7  
46
正保遠程教育
教育
DL.N
4.93
272  
0.3  
NA
54.8  
27.4  
6.2  
6.4  
5.7  
47
新東方
教育
EDU.N
35.20
2,518  
3.0  
19.1  
16.6  
14.3  
2.8  
2.3  
1.9  
48
好未來教育
教育
XRS.N
15.39
549  
0.4  
26.7  
22.6  
17.5  
6.6  
6.5  
6.3  
49
學大教育
教育
XUE.N
21.92
3,472  
5.1  
14.9  
14.2  
12.0  
3.3  
2.7  
2.2  
50
500 彩票網
消費品
WBAI.N
34.32
2,707  
2.3  
43.9  
33.9  
24.7  
10.9  
8.3  
6.4  
51
華住酒店
消費品
HTHT.O
3.23
216  
0.1  
20.2  
10.8  
7.6  
NA
NA
NA
52
如家酒店
消費品
HMIN.O
29.88
982  
3.2  
33.5  
23.0  
12.9  
7.5  
5.8  
3.5  
53
博納影業
消費品
BONA.O
25.12
1,561  
0.6  
26.6  
21.7  
19.7  
3.0  
2.6  
2.3  
54
中國汽車系統
消費品
CAAS.O
30.02
1,427  
1.3  
18.0  
15.0  
13.9  
1.8  
1.6  
1.4  
55
中國鑫達塑料
消費品
CXDC.O
6.61
401  
0.3  
30.0  
21.8  
16.1  
2.0  
1.9  
NA
56
康迪科技公司
消費品
KNDI.O
10.58
297  
0.3  
NA
NA
NA
NA
NA
NA
57
玉柴國際
消費品
CYD.N
5.67
281  
0.7  
NA
NA
NA
NA
NA
NA
58
華瑞國際
消費品
EVK.A
15.35
707  
14.7  
NA
NA
NA
NA
NA
NA
59
泛華保險服務
金融地產
CISG.O
19.79
738  
0.2  
7.2  
7.1  
6.5  
0.7  
0.7  
0.6  
60
諾亞
金融地產
NOAH.N
6.23
92  
0.0  
NA
NA
NA
NA
NA
NA
61
鑫苑置業
金融地產
XIN.N
93.10
104,302  
3.5  
9.9  
8.7  
NA
NA
NA
NA
62
南太電子
金融地產
NTP.N
181.28
80,937  
3.8  
908.8  
939.4  
NA
NA
NA
NA
63
希爾威金屬
金融地產
SVM.N
134.51
239,595  
3.4  
10.0  
10.3  
NA
NA
NA
NA
64
中芯國際
ADR
SMI.N
43.50
73,461  
1.8  
15.5  
13.8  
NA
NA
NA
NA
65
中石化
ADR
SNP.N
6.27
313  
0.1  
14.2  
10.3  
9.0  
0.6  
0.6  
0.5  
66
中海油
ADR
CEO.N
14.63
809  
0.9  
NA
NA
NA
NA
NA
NA
67
中石油
ADR
PTR.N
3.43
336  
0.2  
NA
NA
NA
NA
NA
NA
68
中國人壽保險
ADR
LFC.N
1.72
294  
0.4  
NA
10.1  
13.2  
NA
NA
NA
69
中國移動
ADR
CHL.N
63.12
257,149  
12.7  
15.1  
15.8  
14.3  
NA
NA
NA
70
中國電信
ADR
CHA.N
63.54
49,910  
0.6  
18.6  
19.2  
NA
NA
NA
NA
71
中國聯通
ADR
CHU.N
17.49
41,816  
1.6  
20.9  
20.3  
15.2  
NA
NA
NA
72
華能國際電力
ADR
HNP.N
48.44
14,834  
1.0  
8.3  
8.7  
NA
NA
NA
N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19

黃祖斌:有一網打盡大牛股的交易策略? 投資人黃祖斌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e1c3e0102v38t.html


有沒有能一網打盡類似於香港股市的騰訊,大陸股市的貴州茅臺,美國股市的蘋果、微軟、沃爾瑪,韓國股市的三星等所有大牛股的交易策略或者說是投資策略?這個,其實是有的。

 

最近一年多,我曾幾次提到自己搞的實驗交易,到底是用哪一種交易策略?其實很簡單,我這里公布出來,這反正也不是我的原創,而且我相信,多數知道這個策略的人,根本不會考慮用於實踐。

 

一個好的交易策略或是投資策略,先不要管別人的交易結果如何,也不要管歷史數據測試的結果如何,先要看看在邏輯上是不是成立,在原理上能不能講得能。香港股市據說有個丁蟹效應,就是演員鄭少秋演的片子上映,香港股市就會有較大幅度的下跌。這個在原理上說不清楚,在邏輯上也講不通,所以再多的人扯這個現象,也只能當作笑料。再比如說所謂的世界杯魔咒,即每當足球世界杯開賽,似乎全球股市表現都不好。其實稍微動動腦子,回顧一下歷史數據,所謂的1987年全球股災,和1986年世界杯差了一年多。這個所謂的魔咒,完全就是扯淡,從邏輯上,原理上,也根本不足於令人信服。

 

我說的這個辦法,就是買入股價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的股票。不是說股市中追漲殺跌是一幫失敗的散戶的典型特征嗎?其實這個方法從邏輯和原理上,都有令人信服的解釋:

 

1、所有的大牛股必然創出歷史新高,並不斷創歷史新高。這是最基本的事實,但太多的人忽略了這一事實。許多人在熊市中耐心持股,接受浮虧率不斷擴大的事實,還以價值投資做自我安慰,卻在牛市中稍微有點浮盈就上躥下跳,急於落袋為安。其實如果搞清楚熊市結束前,錯誤的賣點只有一個(熊市最低點),而牛市中正確的賣點只有一個,即牛市最高點。如果能把這個邏輯關系搞清楚,成為自己股市中的一個習慣,則不論牛市還是熊市,戰略上就不會犯大錯誤。

如果以基本相同的金額買入所有創歷史新高的股票,則必然能將所有大牛股一網打盡。雖然必然有一些股票是假突破,很快回落並導致虧損,但股票向下的空間就是100%,向上的空間1000%的股票並不少見。

 

2、股票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必然有資金沖破了較強的阻力。

一般來說,90%以上的人不敢追高買入持續上漲數個月,漲幅在50%甚至更高的股票。正因為這種心理廣泛存在,所以一般股票如果創了新高,就已經消化了歷史套牢盤和因恐高而獲得了結的投資人的拋售,相對來說,股票繼續進一步上漲的概率較大,潛在漲幅也不小。當然很有可能會有假突破,那就以止損來應對。

 

如果以基本相同的金額,平均、滾動買入創新高股票組合,以較大的浮盈率作為觸發止盈的條件,以較小的浮虧率作為觸發止損的條件,則就是一個勝算比較高的投資策略。這相當於用比較少的資金購買了一個實現概率較大的期權。假設止盈和止損分別定為20%8%,以基本相同的金額買入約20只股票則創新高的股票繼續上漲和轉升為降的概率比達到52,不考慮交易費用,仍能實現盈虧平衡。

 

這種辦法相對於價值投資有什麽好處?我感覺優勢是比較明顯的:

1、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上市公司的價值被低估,或因為有新的技術突破、新的優勢產品上市,或凈利潤的較大幅度的上升,都是價值類股票上漲的可能的必要條件。很顯然,股市中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必然上漲的條件。凈利潤上升200%股價卻下跌的例子並不少見,原因可能只是市場預期是增長220%,表現低於預期。茅臺在凈利潤出現負增長之前,股價早就跌得一塌糊塗了。一些事後大漲特漲的好股票,很有可能在一個平臺振蕩好幾年。但只要是觀察股價是否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雖然不能買入接近最低的位置,但卻不必在一只先潛伏較長時間後在短期內大漲的股票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只參與它上漲最快的那個階段。

 

2、既能抓住價值低估的股票,也能抓住因重組、惡炒而上漲的股票。我小學四年級,即1987年,中國還沒有股市的時候,我就進入了郵票市場。當時看一些雜誌、報紙,或是電臺上的主流觀點,就是集郵是為了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直到後來在一個雜誌上看到一個赤裸裸的說法,就是集郵就是為了高價賣出賺錢。進股市是為了什麽?是為了爭當印花稅納稅100強,還是券商最佳客戶,或是股市勞動模範,股市優秀黨員?都不是,進股市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為了得到一個價值投資者的身份。最近幾年,看到但斌、李馳等全國知名的價值投資者業績停滯不前,甚至所有管理的私募基金全部虧損二三成,這種價值投資者還好意思在那里吹噓?

尤其是那個李馳,我特意到他公司網站上看了發的產品,全部虧損,就這樣還好意思到處旅遊,大發微博。最關鍵是拿著別人的錢在玩。看看林奇,平均每個工作日調研三家企業,每年調研繞地球很多圈,40多歲就滿頭白發了。且不論為投資者創造了良好的回報,就是這種敬業精神,萬一有大熊市,投資人也會心平氣地和接受虧損。更何況林奇熊市中也賺錢。

同樣是價值投資者,美國的彼得林奇從未發生過年度虧損,而巴菲特每年的業績增長都不太高,但幾乎沒有發生過年度虧損。最關鍵是林奇和巴菲特不是以不虧損著稱,而是以長期的高回報著稱。

既然進入股市是為了賺錢,則只要是上漲概率非常大的股票,就是好股票。我曾經在中南重工停牌前幾個交易日買入,停牌幾個月後複停,4個漲停。從基本面上,根本不可能知道這個公司要重組。但從走勢上看,小幅穩步上漲,並突破了近1年的4個高點。股價走勢說明了有資金在拉升。這樣的股票,即使並沒有重組,並且突破失敗,形成新的下跌趨勢的概率也不大。

對於普通投資人,不大可能有靈通的內幕消息(內幕交易當然也違法),但只要關註創歷史新高或階段性新高的股票,往往就可能碰上重組股。我最多的時候,有七八只實驗交易股在停牌,目前還有天橋起重、禾嘉股份在停牌。

 

3、能發現市場中的熱點。一些板塊業績持續增長,估值卻不斷下跌,這是股市中的常態。典型的就是2009年以來的銀行股。從3478點算起,銀行的凈利潤普遍增長了1倍,但市盈率卻從15倍左右跌到4倍左右。當然,投資這樣的板塊很安全,但何時賺錢,真的很難預測。而創出歷史性或階段性新高的板塊,卻能提示出未來的市場熱點。2013年的創業板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久前我的博客中有按買入創新高個股的辦法進行的18個月,100多只股票的交易清單。這個辦法是相當簡單的,這些實驗交易算是初步驗證了這個方法的有效性,同時也得到了一些經驗,鍛煉了心態。

比如我最初是按盈利20%止盈,虧損8%就止損,但最早的兩個股票中,就有鵬博士,在我開開心心止盈後,又漲了一倍不止。但也有很多股票,一到20%的止盈線,就開始轉勢(比如最近的長春一東、方大集團)。所以到底如何處理達到止盈後的操作,就需要經驗,也需要進一步的理論知識。

創新高的股票,每天可能都有近百只,如何選擇勝率較大的一組股票,也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

這個交易策略的心理建設也非常重要,我的心理素質較差。往往市場下跌了,實驗交易股普遍浮虧時,居然不去看了,也舍不得止損。在市場好轉上漲時,不勞而獲的心又蕩漾起來,結果往往是追高買入。另外一些細節也非常重要。我曾在收盤前一分鐘下單買進江海股份,我想的是一定要買進,就比成交價高一分鐘買入,結果鼠標按錯了,於是沒成交。第二天開盤就漲停了,11個交易日漲了近4成。

 

以上這些經驗,未必是正確的(其實股市中的正確往往是相對正確,階段性正確),所以不公布。有心的投資人,可以克服恐高心理,適當考慮這種交易策略。

 

價值投資的辦法其實是最沒有辦法的辦法,有效,但收益率肯定不會太高。歪門邪道,在股市中的收益率很有可能超過價值投資。以我最近發現的那種交易策略來看,建倉時間比價值投資的組合要晚一些,但即使算上91日投入的資金來算總成本,19只股票的組合,2個星期也已經有3.53%的總收益率,期間股市略有下跌。而後者,約30只價值投資股,算下來小虧0.3%。有部分網友看了我的實驗交易股票收盤價,來觀察到底是哪些股票,並想發現這個策略的奧秘。其實我對一半以上的股票收盤價做了修改。以前說我所有的交易策略都不是原創,但這個,其實真是原創,目前除我老婆之外,我只告訴了三個人,請讀者不要問我,我不會說的。股市賺錢的辦法成百上千,何必在意一兩種?

 

總而言之,進股市是為了賺錢,只要不違法,不違背道德,賺錢就行,要突破各類陳腐的觀念。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是怎麽死的?在衛國卷入了政治鬥爭,本來子路和他的師父孔子一樣是好武藝,是有機會逃走的,但在逃跑的過程中帽子掉了,子路的教育告訴他這樣失禮,沒有議態,於是回頭撿帽子,結果被敵人趕上,亂刀分屍並做成了肉醬。孔子得到消息,一看到醬就難受得讓人拿走。子路因為觀念太落後而丟了性命,中國股市的環境這麽差,更應該突破舊觀念,爭取更高的收益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12

基於上市公司操縱動機的事件驅動投資策略 陳欣

來源: http://xueqiu.com/8635721061/31684000

出於上市公司自身、其控股股東或管理層等方面的利益驅動,上市公司可能進行對其有利的會計政策選擇或信息披露,導致這些操縱動機成為影響股票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於公開信息可以清楚地判斷上市公司的部分操縱動機,從而利用相應的事件驅動投資策略獲取超額收益。

                                                               陳欣/文
                  (本文已作為封面專題文章在證券市場周刊2014年第71期發表)

我國上市公司的各類重大事件都是投資者關註的焦點,投資界長期以來也在進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利用各類公告組建事件驅動投資策略。然而,大部分策略依賴於金融工程的方法來測算某事件公告後的歷史回報,預期該策略未來也會產生與歷史均值相似的超額回報率,而未對超額回報產生的背後原因進行深度分析。

基於大量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對多家公司的個案分析,筆者認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許多重大事件公布前後的股票異常走勢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自身或利益相關人的利益訴求。上市公司往往會配合其需要進行有利的會計政策選擇或信息披露,從而影響股價走勢。分析上市公司自身、控股股東、管理層、以及其他關聯方的利益驅動,有助於判斷上市公司在進行信息披露和公布業績時的操縱動機,可以利用相應的事件驅動投資策略獲取超額收益。

2013年11月末齊魯證券的金融工程研究小組發布了“從上市公司利益訴求角度選股”的2014年年度度投資策略報告。該小組選取了上市公司和關聯方對股價的利益訴求較強的三類事件進行分析:股權增發、股權激勵和限售股解禁。他們發現:定向增發實施事件前後各100 個交易日的超額收益分別為9.6%和3.4%,且股權激勵實施後兩年的超額收益高達30.8%,但對於限售股解禁事件並未發現好的策略機會。齊魯證券的研究報告說明業界已開始從上市公司操縱動機的思路進行選股,但對該問題的研究尚停留在事件前後收益率的層面,並未進行系統的深層次思考。

國際對沖基金的事件驅動策略

事件驅動策略(EventDriven Strategies)是國際對沖基金較為成熟的策略之一,它往往依賴於影響公司價值的短期具體事件,如公司並購、破產、重組和重大資本結構變動等等。事件驅動型基金在整個對沖基金行業管理資產規模的比重高達25%以上。該策略的收益與大盤的相關系數一般較低,往往可以取得獨立於大盤的較好收益。例如在兼並套利策略中,會買進被並公司股票、同時賣空主並公司的股票。通常當一家公司宣布收購另一家公司時,被並方的股價通常將大漲,而主並方的股價將略微下跌。但是,由於收購中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被收購方的股價將低於收購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兼並套利基金可以通過自己的判斷和歷史數據,預測兼並成功的概率,並據此進行交易。

在2013年,由於以往市場定價的可循規律多被美國等政府大量幹預所打破,對沖基金使用的許多傳統策略,如宏觀、大宗商品和短倉股票策略的有效性被大大削弱。然而,事件驅動的股票策略仍實現了14%左右的回報率,在所有策略中業績最好。

我國業界的事件驅動策略

我國的制度背景與美國等成熟市場迥異,事件驅動策略的運用也截然不同。首先,我國缺乏個股層面的有效做空機制,實務中多數事件驅動策略僅為買入。即使是同時運用股指期貨進行賣空對沖,也不能較好地控制事件涉及公司的行業等其它風險。其次,我國上市公司各類重大事件的驅動因素及機理與國外市場大為不同,且受制度變動影響甚大,造成事件驅動策略的長期穩定性不佳。比如國外流行的兼並套利策略在我國就無法進行,而破產證券交易策略也由於我國獨特的ST制度變為“炒重組”概念了。

事件驅動策略在我國投資界也被日益重視起來,許多知名券商的研究部門紛紛設置了金融工程組對其進行量化研究。目前我國業界事件驅動策略中包括的常用重大事件有:重大政策、重要會議活動、天災人禍、業績預增、高送轉、定向增發、股權激勵、重組並購、ST摘帽、分析師調研活動等。可以看出與國際常用策略不同,國內常用策略一方面與政府政策高度相關,另一方面多為市場追捧的利好消息。這也是事件驅動策略為何在實務中往往被解讀為“炒題材”或“炒消息”的原因。

規避法律法規的操縱行為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上市公司具備明顯的操縱動機,監管部門難道不能出臺政策來避免此類行為的產生嗎?事實上,在我國市場仍缺乏深層次有效治理環境的情況下,盡管我國監管層出臺了大量法律法規來規範上市公司的行為,仍無法避免其操縱行為。其原因是,許多市場行為很難用簡單的法規條文來進行約束。目前上市公司的大多數操縱行為恰恰是為了規避這些法律法規。

比如,被廣為詬病的IPO發行制度引發了新上市公司對其歷史業績的大量“粉飾”、甚至造假行為。為了避免中小投資者遭受損失,監管層在一段時間內曾設立了隱性的發行市盈率上限。然而這樣的監管政策未必達到了目的。有研究表明,恰恰是在這段時間內,IPO公司上市前的盈余管理程度較其它時期更高。另一個例子是備受爭議的ST制度。ST制度的本意是對於連續虧損的企業給投資者進行風險提示。但該制度引起大量上市公司為避免虧損而虛增利潤、或“大洗澡”巨虧進行跨年度轉移利潤等操縱業績的行為。

此外,現有的不少法規對上市公司在進行與股價相關的重大決策時的定價基準進行了詳細要求。例如,《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中規定授予股票期權時的行權價格不應低於下列價格較高者:(一)股權激勵計劃草案摘要公布前一個交易日的公司標的股票收盤價;(二)股權激勵計劃草案摘要公布前30個交易日內的公司標的股票平均收盤價。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希望能獲得較低的行權價格,在公司策劃股權激勵方案時存在動機打壓股價,便有可能在方案披露前進行負向業績操縱或披露對股價影響負面的信息。再比如,《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中要求定向增發的股票發行價格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股票交易均價,其定價基準日可以為相關的董事會決議公告日、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日或發行期的首日。如上市公司希望其定向增發價格較好,則傾向於將摘要公布前披露的報表業績進行粉飾,並在增發完成前多披露正面消息。

由此可見,在配套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行政管理的方式對上市公司的市場行為進行規範,結果可能是緣木求魚。下面本文將就一些操縱動機較為明顯的公司事件一一進行討論。

基於ST制度的策略

1998年實施的股票上市規則規定連續兩年出現虧損等異常財務狀況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將被進行特別處理:股票報價日漲跌幅限制為5%,股票名稱改為原股票名前加"ST",且公司的中期報告必須審計。公司經營如果連續三年虧損,將被實施退市預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ST制度。

首先,有研究表明ST制度導致上市公司會盡量避免虧損,其操縱利潤的表征是:微虧的公司概率分布極低,但微利的公司概率分布卻異常高。如果上市公司在年末通過業績操縱盡量避免了當年虧損,其下一年初的業績因為此前的透支往往缺乏後勁。比如中國一重(601106.SH)為了在行業困難的2012年報出微利2934萬元,在2012年末進行了業績操縱,但公司2013年1季度的業績惡化就較為明顯,虧損了9358萬元,同比增長-502%。當上市公司前一年已經報告了虧損之後,第二年公司會竭盡全力操縱利潤避免連續虧損兩年被ST。此時,可以根據前期季度財務報告,公司所處行業情況,控股股東情況等因素來提前綜合判斷公司年報虧損的概率。如果判斷公司有較大概率在第二年將連續虧損,一般來說公司將操縱利潤進行巨虧,通過“大洗澡”來轉移利潤至下一年度,減少第三年繼續虧損的概率。因此,公司如果被ST往往意味著其下一年度業績反轉概率較高。比如,鞍鋼股份(000898.SZ)的2012 年年報巨虧41.57 億元,而2013年業績則大幅好轉實現利潤7.7億元,部分原因就是其跨年度的業績操縱。

即使是公司的經營再糟糕,通過業績操縱在第三年也無法避免虧損,其控股股東也不會允許公司被退市。由於上市公司的“殼”價值較高,公司會積極尋找重組或者借殼的機會,其股票仍存在較好的獲利機會。可以看出,我國的特殊制度導致了上市公司圍繞著盈虧平衡的大量業績操縱行為,在很多情況下可以較清楚地提前預測公司的業績走向,從而通過相應交易策略獲利。

基於股權增發再融資的策略

我國長期以來對IPO市場的管制較為嚴格,不僅對發行估值水平,且對發行對融資量進行限制,造成許多公司的IPO融資價格過低且融資量不足。因此,不少公司在上市後不久仍計劃通過股權增發進行融資。我國的增發可分為定向增發和公開發行。由於定向增發對於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並無嚴格要求,自2006年以來超過公開發行變得更為普及。根據齊魯證券研究部的報告,2008-2013年期間向非關聯方定向增發實施事件前後各100 個交易日中,可分別獲取超額收益15.4%和6.1%,大大高於公開發行事件的相應收益水平。

定向增發事件期間的高額收益來源到底是什麽呢?一般來說,上市公司都希望增發能順利以較高的價格完成。一種可能性是管理層選擇市場高估公司股票的時機來進行增發。對美國市場的大量研究都支持了這類假想,他們發現增發公司的股票一般在此後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會跑輸大盤。另一種可能性是,上市公司在增發期間主動通過粉飾、甚至操縱報表業績,以及進行選擇性的正面消息披露來影響市場價格。由於定向增發面對的是特定的投資者,上市公司可以與其私下“溝通”,為了成功增發更容易進行合謀操縱。對於之前盈利能力較差的公司,要使定向增發成功,往往需要在短期內釋放出更多的利好消息,因此公司在增發期間的操縱可能更為嚴重,導致其股票長期表現不佳。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13年京東方(000725.SZ)的定向增發。2012年京東方公布了總額超過600億元的新增投資項目。但由於其股價在當年9月前已跌破凈資產,作為國企的京東方不能以低於凈資產的價格進行股權融資,因此當時公司無法進行定向增發。借助2012年底行業的複蘇背景,京東方采用了較為激進的會計政策對其2012年年報業績進行粉飾,且上調整了其2013年半年報業績預期。不斷釋放的利好導致公司股價表現強勁,最高曾達到2.82元。公司在不久後的2013年7月25日就發布了上市後的第五次再融資方案,計劃定向增募集460億元。定向增發完成後,京東方的股價又迅速下跌至2元附近的區域。

而對於公開增發的上市公司,盡管現有研究顯示其股票在增發期間附近表現平平,但這可能意味著公司的操縱也較少,增發後其股票的長期表現可能更佳。根據筆者近期的研究,在1998-2010年期間,公開增發的公司股票在增發完成後的一年左右平均跑贏大盤約12%,在未來三年期間平均跑贏其同行業類似公司約10%。我們還發現,公開增發公司股票的優異表現對於小型公司更為明顯。這樣的結果顯示公開增發公司的後勁較足,在組建交易策略時可以考慮長期持有。

與關聯方相關的定增及整體上市交易策略

與上述股權增發再融資的一般動機不同,當定向增發涉及從控股股東或其他關聯方融資或購買資產時,上市公司可能會希望增發的價格較低,這樣公司的關聯方能以相同的資金或資產換取上市公司更多的股份。在這種動機驅使下,上市公司在增發期間不傾向於披露促使股價上漲的正面信息,甚至有可能通過各種手段將公司業績下調,或選擇性披露負面消息來打壓股價。

有學術研究發現了與此動機一致的經驗證據:上市公司向其控股股東及其子公司增發新股以收購其資產時,會進行負向的盈余管理;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就會越強;且定向增發前負向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增發後股票價格表現越好。此外,在齊魯證券的研究報告中,向關聯方定向增發的預案公告後的100個交易日中股票的超額收益甚至為負數,較向非關聯方定向增發的相應事件收益要低5%左右;與之類似,向關聯方定向增發實施事件前後各100 個交易日中超額收益僅分別為3%和1%左右,大大低於向非關聯方定向增發的相應事件收益。這些發現都與上市公司存在對關聯方定增期間向下打壓股價的動機相吻合。

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通過定向增發將其大部分未上市資產註入上市公司實現整體上市時,交易的金額較高,對控股股東的重要性也更大,因此其操縱動機也更為明顯。筆者近期對2006-2013年間119家實行定增整體上市的國有企業樣本進行了研究,發現:計劃整體上市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方案公告前往往會采用負向的盈余管理來隱藏利潤壓低股價,導致在重組方案預告前3天至前30天期間的股票累計收益平均為負值;在方案正式公布前2天至方案公告後的5個交易日左右,整體上市公司股票的超額收益率平均可達15%左右。2013年9月中國重工(601989.SH)公告計劃將其控股股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所屬的軍工重大裝備總裝業務資產整體上市。在公告前的大半年時間,中國重工的股價走勢疲軟且走勢整體弱於大盤和行業指數,尤其是在所選擇的定價基準日2013年9月11日達到了九個月以來的最低點。分析表明,為了將整體上市的定價基準降低,中國重工在2012年末進行了較明顯的負向盈余操縱,比如公司的海洋工程產品在營業收入大漲606%的情況下,毛利率卻大幅下挫了17%。

對於民營控股上市公司的整體上市,其實際控制人對於整個流程中的利益謀劃會更為深遠,其中所涉及的業績操縱幅度可能更大。個中的原因很簡單,上市公司母公司的未上市資產大部分都屬於實際控制人的個人資產,在整體上市後所產生的利益也將大都歸其所得。一個較典型的案例是2013年美的集團(000333.SZ)通過吸並換股美的電器(000527.SZ)的方式實現整體上市。其實質是將美的集團除美的電器大家電業務之外的小家電、機電以及物流等資產註入上市公司。筆者的分析發現:美的集團在2011年下半年起對大家電渠道持續實行去庫存,使美的電器營收下降,打壓其股價;同時,集團使小家電業務在高杠桿及延遲渠道去庫存的影響下獲取超額利潤,其目的是增加小家電等非上市資產在整體上市後所占集團股權比例。

因此,對於涉及從控股股東或其他關聯方融資或購買資產的定向增發,可以考慮在發行方案公告後買入並長期持有。對於存在整體上市可能的公司,如果發現其存在有意調低利潤的跡象,在公司整體上市方案未披露的情況下也可買入股票,等待重組消息的披露以及前期隱藏的業績逐步回歸。

基於限售股解禁的策略

大小非限售股解禁日期是市場非常關註的事件,因此圍繞著該事件進行的策略研究也是熱門。一般來說,上市公司的大小非如存在減持動機,當然希望在其股票解禁後能以較高的市場價格出售,以實現利益最大化。一方面,限售股解禁日是公開信息,普通投資者在解禁事件之前就可預期到解禁將帶來對股價的負面壓力。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為了配合大小非解禁,可能會在其計劃減持前進行業績操縱,發布利好消息以促使股價上漲。這兩方面的力量導致限售股解禁日期附近存在大量不確定性,難以簡單使用該日期作為事件進行策略交易。比如,齊魯證券對2008-2013年間所有首發限售股解禁進行了研究,發現限售股解禁前公司的股票明顯跑輸大盤,但在限售股解禁日後則能小幅跑贏大盤。

在限售股解禁策略的研究中,要著重分析大小非減持的意願及操縱能力。大小非的身份及持股比例、控股股東的股權性質、市場大盤的走勢、公司所處行業情況、公司股票的估值水平等眾多因素都可能對大小非減持的意願及操縱動機造成影響。比如,由於審批流程複雜,且受益對象並非管理層,國有性質的大非自身的減持意願往往很弱。與之相比,民營性質或個人持股的大小非進行操縱及減持的意願較強。

筆者對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間30家創業板上市公司進行的90起控股股東減持事件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在解禁日前三個月創業板公司的股票平均跑贏創業板指數;創業板控股股東如果減持可能更傾向於在解禁後的短期內(一至三個月)進行減持;解禁後減持比例較大且自然人股東的減持比例遠遠大於機構股東;在控股股東減持前的短期內公司傾向於披露好消息,而壞消息則大都在減持後披露;許多減持公司在減持前披露業績靚麗的年報並發布“高送轉”公告來拉升股價;自然人控股股東相比於機構控股股東來說更傾向於進行操縱。

事實上,如果使用模型預測控股股東減持動機,可以在2013年期間構建基於解禁日的事件投資組合,在解禁日前三個月該組合的收益平均跑贏創業板約10%。因此,在基於大小非限售股的解禁策略研究中,應從多方面考慮分析大小非減持的意願及操縱能力,才能取得較好的投資回報。

基於股權激勵的策略

上市公司向其高管及骨幹力量授予股票或期權進行股權激勵,對公司的股價將產生長期影響。一方面,被激勵人員與上市公司的利益較之前更為一致,使其在股權激勵實施後會更努力地工作,改善公司基本面。另一方面,被授予的股權激勵對於高管個人來說往往是較大的一筆財富,給他們帶來較強動機進行操縱,從而在股權激勵的授予、考核、行權及減持等過程中獲取對自身有利的條件。

首先,在股權激勵預案出臺之前,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存在的動機主要是獲得較優惠的激勵價格及考核條件。因此,上市公司在股權激勵方案制定的過程中會盡量避免釋放利好,有時甚至會進行向下的業績操縱來打壓股價和壓低考核指標。例如海信科龍(000921.SZ)在2010年底公布的首期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規定授予期權行權的主要業績條件是:各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凈利潤增長率的平均數不低於20%,且各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的平均數不得低於15%。然而,這些指標的設計頗值得玩味。2010年海信科龍的扣非後凈利潤仍在低位,僅為1.85億元,對應凈利率才1.05%;且公司的凈資產在海信集團資產註入後才從負權益恢複,2010年末余額僅為5.41億元,占總資產6.75%。一旦公司的經營改善非常容易達到這些考核標準。

在股權激勵開始實施後,當年公司的年報往往會存在一定程度的業績反轉,引發股價持續上漲。在股權激勵的考核期間,管理層一方面要盡量使公司的業績滿足考核要求,同時也會控制業績的釋放節奏,保留一些後勁供減持期使用。在此期間,公司的股價很難持續大漲。如果公司的前期業績能滿足股權激勵方案的考核條件,上市公司的行為會受管理層的節稅動機影響。當管理層計劃將其持有的期權行權時,會希望股價走低,這樣他們繳納的所得稅會較少。比如,海信電器(600060.SH)在2011及2012年度的兩批次管理層行權前公司均披露了較差的季度業績,且股價都在階段低點。最後,在管理層所獲的股權可以出售時,他們具有最強的動機來釋放業績和披露各種正面信息以推高股價。海信電器的多位高管在2012及2013年年初都成功在最高價附近減持。

此外,由於所有人缺位,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存在較強的代理問題,其管理層對公司決策的影響也更大,導致公司更傾向於發布“福利型”的股權激勵計劃;而民營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更傾向於“激勵型”,對管理層的努力和公司未來業績增長會提出較高的要求。對於這兩類股權激勵計劃,有必要分開進行研究。因此,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對於其業績的波動具有複雜的潛在影響,在構建交易策略時要根據公司的特征及管理層在相應階段的操縱動機進行設計。

基於“高送轉”的策略

上市公司送股、轉增股票既不影響其當期現金流,也不影響其未來現金流,本質上並不應該影響公司價值。但長期以來,我國投資者對高送轉公司的股票趨之若鶩,市場反應積極,導致近年來上市公司高送轉的比例在逐年提升, 10送10這樣的“高送轉”已較為常見。對於如何理解這種我國資本市場較特殊現象的背後機制,學術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但較為確定的是,上市公司時常利用投資者對高送轉公司股票的認識誤區,通過高送轉的公告來推高股價,以達成某些特定的目的。比如近年來創業板控股股東在減持前經常使用高送轉公告進行配合。

那麽從投資策略的角度是否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高送轉行為來獲利呢?筆者在2012年發表的論文中對2006-2010年期間進行每10股送轉5股及以上的公司進行了研究,發現有助於預測高送轉的因子包括:股價、每股未分配利潤與資本公積、股本、是否為次新股、以及上一年是否高送轉等。在每年三季度報告出臺後,可利用這些因素進行建模預測當年公司進行高送轉的概率。然後選取預測概率最高30家公司的股票構建投資組合,在公司公布分紅方案後賣出。在該研究中,使用樣本外數據進行預測的準確率在53%-87%之間,鑒於所有股票高送轉平均概率只有11.3%,預測效果還算不錯。此外,在2007-2010年間基於高送轉概率模型的投資組合的收益在8%-48%之間,平均收益高達27%。考慮到持倉期僅有幾個月,這樣的回報率高得驚人。

上市公司在高送轉公告出臺之前往往還會陸續披露其它利好信息,促使股價上漲。高送轉不是上市公司的目的,而僅是其操縱股價的手段之一。基於高送轉的預期構建的交易策略是否成功較大程度上依賴於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控制者操縱動機的解讀。

基於可轉債轉股操縱的策略

我國的可轉債市場與國際成熟市場的規則大為不同,發行的可轉債一般來說內含美式看漲期權、回售權、特別向下修正權和提前贖回權等選擇權。在股票融資受到較嚴格監管的情況下,我國上市公司往往將可轉債作為股權融資的替代品,期望最終將其轉為股票,而不是還本付息。當公司股票估值低迷,發行可轉債的上市公司往往會向下修正轉股價、釋放利好甚至操縱業績來將股價擡高至轉股價之上,促成轉股。由於小盤股波動性大,對利好信息的敏感度更高,業界普遍認為小盤轉債公司的操縱更強。

在可轉債的發行和存續期間,我國的上市公司存在較多動機對公司業績及股價進行操縱。首先,與股權增發類似,在可轉債發行前上市公司希望能以較優惠的利率募集較多金額的資金,因此存在動機粉飾業績、披露利好消息。這樣的話在可轉債發行完成後的一段時期里,發行公司的股票將缺乏上漲的動因,可能表現疲軟。

我國許多可轉債的條款中都含有修正轉股價格的較靈活條款,比如隧道轉債規定的修正條件是:當公司股票在任意連續20個交易日中有1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低於當期轉股價格的90%時。這樣的規定能極大地增加可轉債的內在價值,但對於中小股東實為不利,會以不利條件大幅稀釋其持股比例。上市公司提出向下修正轉股價格就反映了公司董事會希望促成可轉債最終轉股的強烈動機。在公司治理比較完善的公司,修正轉股價格的議案可能會遇到較大阻力。比如2014年2月民生轉債向下修正轉股價的議案就在民生銀行的股東大會中被否決。

因此,在可轉債存續期間上市公司決定何時促成轉股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可以使用模型預測公司將轉股價向下修正發生的概率,應考慮大股東持券情況、大股東持股比例、可轉債的稀釋比例、可轉債的價內外程度以及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選取預測修正概率較高的可轉債進行投資。另一方面,在上市公司難以通過修正轉股價來促成轉股的情況下,比如公司股價遠低於凈資產,判斷上市公司對業績及信息披露進行操縱來促成股價上漲的動機。可以考慮的因素有:回售條款是否接近被觸發、可轉債的存續期限、可轉債的價內外程度、大股東的股權性質、大股東的資源情況等。基於這些分析,較好的策略是選擇操縱動機較強的公司股票或可轉債進行投資,等待公司釋放業績及利好。

其它基於操縱動機的策略

除了以上本文提及較為普及的幾種基於操縱動機的交易策略,還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其它動機進行獲利。比如,2011 年4 月底,攀鋼釩鈦(000629.SZ)整體上市方案公布後公司控股股東承諾的第二次現金選擇權到期。如果這些選擇權全部被行權,鞍鋼集團將需付出約245億元的巨額資金,攀鋼釩鈦還會面臨退市的風險。攀鋼釩鈦的股票在2010年底之前曾長期低於現金選擇權的行權價,引發大量資金進行套利。而攀鋼釩鈦在現金選擇權到期前通過盈余管理ST摘帽以及海外鐵礦資產的註入等手段將股價拉高至14元以上,成功地避免了選擇權行權。此外,有研究發現,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變更或政治晉升會帶來對公司業績的操縱行為,引發股價的異常波動。面臨食品安全問題或生產安全重大事故等危機事件時,上市公司也可能對業績進行短期操縱,以維系股價與市場信心。

我國上市公司還存在大量對業績及股價的操縱動機,本文無法一一詳盡列舉。但毫無疑問,在對上市公司進行投資之前,對其操縱動機進行深刻分析實有必要。

制度環境引發獲利空間

盡管現有研究發現美國上市公司的管理層也會出於期權行權或其它相關動機進行對其有利方向的盈余管理,但從上市公司或管理層的操縱動機的角度進行選股的策略在美國較為少見。一方面美國市場的公司治理完善、法制約束力強,管理層往往不敢或不能進行過份的操縱行為。另一方面,其投資者較為專業,較多情況下能從其報表中解讀出其盈余管理成分,從而在定價時進行相應的調整。

而在我國A股市場,法律制度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嚴重不足,導致上市公司的各類操縱成為普遍現象。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對於財務報告把關不嚴,造成許多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甚至造假。而多數情況下,中小投資者對此毫無辦法,最多只能“用腳投票”。另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與機構投資者合謀,進行所謂的“市值管理”,利用各項利好或利差信息的釋放來配合機構投資者對其股票的炒作。盡管近期監管層對內幕交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打擊,但此類合謀操縱股價的現象在實務中仍較為常見。最後,我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普遍專業程度缺乏,且投機性強,對財務報表及其它信息披露的解讀不深,容易被上市公司提供的表面信息所誤導。

可以預見,在我國A股市場的制度環境大幅改善之前,上市公司基於其自身或關聯方的利益訴求對公司的業績及其它信息披露進行操縱的現象很難得到本質上的緩解。因此,從上市公司操縱動機的角度進行相應的事件驅動策略投資在今後較長時間內仍可獲利豐厚。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系副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33

格頓研討(1):動態再平衡及其他投資策略 sosme

來源: http://xueqiu.com/2439489334/31717218

1、  動態再平衡有個核心基準就是“初始投資組合”,這個組合反應對當時市場的判斷及未來展望,就我個人體會初始配置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比再平衡策略本身更重要

2、  動態平衡是綜合性的、靈活性的、再平衡其實就是戲弄市場先生的過程:感覺格頓群的短期視野太濃,大家很關註短期或當日波動,這其實是在被市場先生戲弄;我們應該轉變思考與習慣,在長周期中以再平衡策略戲弄市場先生;其實市場變化無法預期也沒必要去預期,知道自己在任何情況下該如何應對才重要,因為這個才是我們自己可以把握的東西。

3、  3、如果遇到下跌在多少範圍內會進行再平衡呢?這個沒有固定公式,靠經驗甚至感覺,甚至隨心所欲地,要有較大波動才會產生再平衡的空間,所以短期波動我們基本可以忽視,只有極端波動或長期趨勢變化後才會吸引我們的註意

4、  再平衡:追求中庸;動態:適當追求超額收益

5、  舉個例子比如2010年7月就買入中石化,盤整了接近4年,中途提供繼續大跌的機會也沒有,倘若一個組合都是如此,如何應對呢?---  首先檢討這個組合的配置結構是否有問題,4年時間做垃圾債也許就50%的收益,怎麽會沒有再平衡的空間呢?

6、  面對未來可能的牛市,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熊市控制損失並積累低位籌碼,否則未來的牛市只是減虧或解套而無法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利潤,很多朋友在幾天或幾月就以所謂動態再平衡的名義耗盡可操作空間(輕易滿倉或接近滿倉),這是對動態再平衡最大的誤用。

7、  知行合一不會從天而降、需要學習、實踐、策略及頓悟。

8、  有策略基準,在實務中更困難的是如何張弛有“度”?---“度”的把握也許更多來自實踐、來自經驗、來自投資的歷史感、來自感覺或運氣,這也是我提倡積極參與實證、積極參與實戰的根源,度的東西可能無法學習,需要親身實踐與觸動內心的感悟,一直覺得“度”就是一種潛意識的反應,就是通常所說的“感覺”,這是一個人多年實踐形成的獨特個體經驗,它難以上升到顯意識層面上明確闡述

9、  巴菲特如果下次開大會把重點放在如何配置資產而不是某某偉大公司的投資經歷才更具有價值,但肯定觀眾或看客會大減,老巴會落寞嗎?我比較反感基金經理把自己搞的像搖滾明星,這是個需要理性或獨立判斷的領域而非情緒化的領域,大眾的喧囂與孤獨的投資之道是無法統一的。

10、我的平衡周期更長,一般中小波動都會忽略,希望自己的平衡策略在一年中能把握一次或二次市場非線性突變的某些機會;也就是說我的配置策略調整,一年也就1次或2次,在市場平穩的時候也許我們一年或幾年都不會進行策略調整;

11、其實很多外在顯性的特征只是動態平衡的自然結果而已,比如我們在熊市大殺的時候可能會顯性比較激進的特征只是調整配置結構的自然反應而已。

12、資本市場不能用簡單的線性對錯來描述並表達的,如果那樣的話,數學家將會是首富;不可否認數學在投資中的重要性,但投資更重要的是人性精神層次的研究。

13、小資金與所謂的大資金真有那麽大的區別? 動態平衡、資產配置小資金為什麽就不能做?我也是小資金做過來的,動態平衡,進退有據真是長期複利的核心,對大小資金同樣有效!就我個人感受,僅僅就證劵市場,幾萬與幾十萬或千萬之間沒什麽區別,我個人設想也許過億才可能會有些差異。

14、如果你有持續收入,所謂的股票滿倉並不是滿倉:因為你有持續的收入再投入,這不就是動態平衡嗎?

15、一個被忽略的概率誤區:1億散戶出幾個明星沒什麽意義,只不過就中彩概率而已,但這幾個明星的示範效應太大,讓人感覺小資金可以高回報,20年20%的複利就是大師水準,這個回報有幾個人能看上?大家看到很多重倉單一個股的成功案例,那麽失敗的案例大家看到多少?  各自的幾率是多少? 幸存者偏差的誤導無處不在。

16、資產配置不只是安全,也是收益來源,按教科書的說法:這就是免費的午餐。

17、價值投資註定屬於少數群體,孤獨、寂寞、忍耐其實才是價值投資的常態。

18、熊市太久但不要忘記牛市的味道、牛市中也不要忘記熊市的折磨與慘痛,我們都在歲月中慢慢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7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