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篇文章告訴你,為什麽我們可能茍且於虛擬世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4/155189.shtml

導讀 : 嗯,現在再看看你周遭的事物——你的電腦,你的水杯,甚至你的愛人,是不是有些怪怪的?

 

nikkized14100002933

文/李北辰(ID:李北辰)

4月12日上午10點12分,霍金發布了他在中國的第一條微博,短短一天,粉絲破百萬,成為當日“網紅”。

其實近些年來,至少在公眾心中,作為握有對這個世界“解釋權”的知名物理學家,雖言論稍顯“出位”(譬如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系),但這些亦真亦幻的預想總將人們拽至巨大的好奇,也令不少致力於引領人類走向恢弘未來的科技領袖感到興奮。那麽不妨借物理學家登上熱搜之際,談一個物理學與科技界都魂牽已久的不朽主題:你我身處的這個世界是否皆為幻覺?換句話說,你感知到的一切信息是否只是如《黑客帝國》那般由高階文明虛擬出來的電腦程序?

缸中的金魚

甚至無從選擇樂觀或者悲觀——我們都可能是“缸中的金魚”:從單一的人類視角看過去,圓形魚缸里的金魚可謂命運悲慘,弧形表面讓金魚碩大雙眼折射出的“現實”世界變得扭曲——不過一個極具哲學意涵的問題是:“金魚看見的世界與我們所謂的‘現實’不同,但我們怎麽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們真實?就連我們自己說不定終其一生也在透過一塊扭曲的鏡片打量周遭的世界。”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正是霍金——當然,這個富有理論美感的預見如此令人著迷,懷疑人類正茍且於虛擬空間的學者不勝枚舉。譬如,牛津大學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就曾表示,人腦(據說是宇宙中最複雜的事物)就有可能是整個虛擬程序的一部分(而並非如簡陋的VR設備一般假裝刺激人腦),他甚至斷言,如下三種可能性中必有一種正確:1.所有文明在科技成熟前都滅亡了;2.所有科技成熟的文明都對制造模擬程序沒興趣;3.人類文明正生活在一個電腦程序之中。

你很難將這三種可能性排序,但確實有不少人相信,“人類文明正生活在一個電腦程序之中”是回答費米悖論(簡單講,就是我們為什麽還沒有找到外星生命)的好借口,數十年以來,人類在能力範圍內對外星文明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搜尋(霍金還對此持懷疑態度),但至今尚無回音,我相信就像劉慈欣所言,倘若茫茫宇宙之中只有我們人類獨一無二,這將比真的找到外星人更為科幻。

同樣覺得一切實屬詭異的還有埃隆·馬斯克,“我們在宇宙中一直發現不了生命的事實可看做是支持‘我們本身就是模擬狀態’觀點的一個理由,就像你在玩冒險遊戲,能看到背景中的星星,但永遠也無法到達那里,如果這不算模擬,那可能我們就是存在於一個‘實驗室’里,一些高等生命體正在充滿好奇地觀察我們如何進化,就像(我們)在皮氏培養皿中一樣。”這位地球世界的“鋼鐵俠”在采訪中說道,“如果你再來審視我們當前的技術水平,會發現在我們文明中出現了一些奇怪的事情,這里‘奇怪’是貶義。最終結果可能是全宇宙只存在一個完整的,只屬於一個行星的文明。”

嗯,這已屬於科幻範疇,但仔細想想,倒也符合直覺——因為制造虛擬空間也為人類所愛。不覺得麽?人類醉心於虛擬世界,尤其是如今歸為“第九藝術”的遊戲,我們喜歡細化遊戲的真實度,在我看來,遊戲甚至是除色情之外人類科技的另一個急先鋒,譬如最近火熱的VR,不少人都曾預測VR將在遊戲市場率先爆發(不過由於需要完善複雜的交互,其發展還跟不上人們的期待),而可以肯定,遊戲之於未來的地位將日趨重要,甚至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那麽按照邏輯推演:遊戲的真實度和複雜度必將日趨細化,甚至呈層累式演進:遊戲中的虛擬人物會模擬出自己的世界,這個新世界進而模擬另一個世界,環環相扣,最終發展出高度文明(譬如黑客帝國)——對啊,低階文明如人類尚且如此,高等文明制造出更難以想象的虛擬文明再正常不過。

模擬的“證據”

好吧,一切看似荒誕,但也有試圖“覺醒”的科學家想要把這個程序尋找出來——畢竟,無論多麽逼近,模擬終究有所謂“分辨率”的極限。早在幾年前就有科學家表示,倘若這個宇宙背後的主宰者是一臺計算機,那麽在高能粒子譜中應該會存在一個間斷,而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一種間斷,它發生在宇宙射線中,被稱為“GZK極限”。

而倘若回到物理學的範疇,當然繞不開霍金的名字,在他看來,這個科幻般的猜想化解了物理學家追尋“宇宙終極真理”的尷尬:你知道,一個能解釋一切的萬有理論一直為幾個世代的智者魂牽夢繞,但至少現在看來,事物的各個層面適用於不同理論,沒有哪個理論能闡述宇宙的一切,但“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事件之間就沒有必要存在任何邏輯,不必自圓其說,也不用遵循任何規律。”霍金(以及蒙洛迪諾)寫道,“掌控這個虛擬世界的外星人說不定僅僅因為有趣或者好玩,純粹為了看看我們的反應就會讓全世界突然對巧克力深惡痛絕,或者一夜之間消除戰爭實現世界和平——可是這種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如果外星人堅決不肯違背自洽規律,那我們就沒有任何辦法確定在這個虛擬現實的背後還存在另一個現實了。你當然可以說,外星人生活的世界是‘真實’的,計算機生成的世界是假的。然而,生活在虛擬世界里的生物無法從外部觀察他們的宇宙(我們也一樣),也就沒有理由懷疑自己生活的世界並非‘現實’。”

倒也不乏支持這個論點的“證據”,譬如量子力學。誰都知道這門學科有多詭異,不過若切換到信息學的視角(再加之大膽想象),一切倒也符合邏輯,就像理論物理學家韋爾切克所說:假如我們生活在計算機模擬世界——比如超級馬里奧的世界,我們也能做物理,但會發現物理沒有時空一致性,沒有底層美——比如馬里奧有重力,炮彈卻沒有,這是因為編程者只考慮其頂層需求,不在乎底層自洽。而一個真實世界應是反的:頂層亂成一團,底層卻簡單明了。

嗯,現在再看看你周遭的事物——你的電腦,你的水杯,甚至你的愛人,是不是有些怪怪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383

10年運營總監告訴你,這樣做才能成為存在感更強的運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14/155191.shtml

導讀 : 一個優秀的運營,應該是可以熟練掌握很多“杠桿點”的。

 

545984443902701916

來源:三節課(ID:sanjieke)

i黑馬授權轉載

產品和運營之間的關系,應該接近於:產品負責界定和提供長期用戶價值,運營負責創造短期用戶價值+協助產品完善長期價值。

一個優秀的運營,應該是可以熟練掌握很多“杠桿點”,以便更好地給用戶創造短期價值,借此撬動更多長期價值確立的。今天,我們就重點來聊聊這幾個內在的杠桿點。這幾個內在的杠桿點,也可以被稱為是幾個運營上的“底層工作方法”,因為它們都是完全從自身出發,而無需依賴於外部資源的。

所以,如果你能做好這幾點,你天然就已經可以成為一個“存在感”更強的運營了,無論是在團隊內部還是在用戶面前。

下面,我們逐一講。

杠桿一:讓自己擁有對於新鮮事物的高度敏感

先看一個例子。我有個朋友,他們前幾周剛剛做了一個以拉新為目的的活動,活動特別簡單,大概是這樣的——

 

526908507345839227

 

但,這個活動上線後,在長達3-4天的時間里,參與的人寥寥無幾,少得可憐。

後來,又過了幾天,《瘋狂動物城》這部電影上線了,於是他們迅速行動起來,把這個活動稍微改了下,變成了這樣——

 

321402846509482967

 

於是,改過的活動上線後短短3小時,在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立即引發了數萬人參與。

這里的邏輯看起來很簡單:追熱點,借勢。

可是,你能想象一個連《瘋狂動物城》都沒有看過的運營能做出這樣的案例嗎?

我自己有一個習慣,但凡我在朋友圈、微信群等地方看到有超過3個人都在提一個我此前從來沒聽過的概念,我就一定會專門抽出來至少30-50分鐘的時間,去把這個我從來沒聽說過的東西要徹頭徹尾搞清楚。

你得知道,一個人們存在普遍認知的事物,是往往很可能在將來某個時刻成為你的一個“杠桿點”的,就像我們看到的我那個朋友的推廣。所以,為了贏得一個能夠將來可以有機會使用它、借助它更好與用戶們互動的機會,你就必須先花點時間去充分接觸它,了解它。

以已經過去的2016年3月來說,要是身為一個面向大眾用戶、需要經常跟他們互動的運營,諸如國足出線、瘋狂動物城、阿法狗人機大戰、宋仲基撩妹、A4腰等等這些事件的各種背景、起源和來龍去脈,你要是連其中的一半以上都不夠熟悉的話,我覺得可能會是有點兒問題的——那意味著你的運營彈藥庫里,貨可能偏少了。

這個部分如果我們再多解讀一點,似乎也可以說成是一定要讓自己具備“快速全面的學習能力”。

我曾經在知乎答過一個名為“運營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是什麽”的問題,在那個問題下,我的答案是這樣的——

如果只能說一個的話,我覺得無論對於產品還是運營,最最重要的核心能力,都是“學習能力”。

互聯網實在變化太快,“運營”又實在過於寬泛,你會發現,每一種產品形態、每一種業務類型所需要的運營手段和方式都會是不一樣的。同時,運營也是面向用戶的,你也會發現,面向每一類用戶,比如面向屌絲和文青,面向大學生小鮮肉和中年大媽,你的運營策略、運營方式甚至是文案風格也會千差萬別,很難找到一個可以普遍通用的運營手段。

所以,真的想成為一個高段位的運營,你必不可少的必須要持續學習,接受和了解新事物,不斷貼近和熟悉更多類型的用戶。

所以,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可以很好連接好產品和用戶的運營從業者,你可能需要養成的一個習慣,就是保持對於這種大眾熱點事件、話題和一些新鮮事物的敏感度。你肯定不需要每一個熱點都瘋狂去跟去追,但至少你得做到對於大部分你的用戶會密切關註的熱點充分熟悉和了解。

杠桿二:讓自己擁有對於用戶的洞察

我來講個我自己的真實故事。

四年前,我跟幾個朋友創業做了一個學習類的網站,我們為一群“學習控”型的用戶提供各種五花八門的學習課程——上至如何早睡早起,下至如何2小時內學會打德州。

在創業起初,關於這個網站該怎麽運營,該選擇哪些品類的課程入駐平臺會更好,我們一頭霧水。

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決定要回歸到用戶身上去尋找答案。

於是,為了離用戶更近一些,我花了差不多2個月的時間讓自己成為一個典型的“學習控”。為了做到這一切,我在2個月內往返奔波,參加了大約50場主題各異的線下學習課程和沙龍,與我們的用戶們大量交流和攀談,並嘗試著完成那些我們的目標用戶最常幹的事:記筆記、畫腦圖、寫日記、早起等等,直到我慢慢真的可以讓自己變得很享受這一切。

然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在那之後,我發現,我們網站上線的課程,但凡是能讓我覺得很喜歡的,上線後的銷售額和報名量基本都不會差。而另一部分讓我覺得不太喜歡的課程,往往結局都狠慘淡。

甚至是,同樣主題但講師不同的兩門課,有時候我在看一眼之後大體就能判斷出來哪一堂會更受用戶歡迎。

從那時開始,我自己完全憑借自己的感覺和直覺做出的很多決策,都獲得了成功。

如果一個例子看起來略顯單薄,讓我再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還有一個在創業的朋友,她在做一款“反社交的社交產品”,定位則是面向一群“害怕與抗拒現實世界中負擔沈重的社交,但仍然對美好事物充滿向往,雖然有很多東西想要表達,但又不希望被那些不會理解自己的’異類’看到”的用戶。

是的,就是這麽個怎麽聽怎麽抽象的產品和用戶群,她做起來,卻如魚得水。在她的團隊里,每一個界面展示出來的東西好還是不好,每一篇要推送發布的內容用戶是不是會喜歡,每一處產品的核心邏輯要怎麽來設定,鮮少會看數據做分析,而大部分都會是她來說了算。而神奇的是,她的決策,鮮少出錯,幾乎90%以上她看似拍腦袋所決定的東西,事後都被證明,用戶非常喜歡。

這一切的秘密很簡單。要知道,她本身就是一個“害怕與抗拒現實世界中負擔沈重的社交,但仍然對美好事物充滿向往,雖然有很多東西想要表達,但又不希望被那些不會理解自己的’異類’看到”的人。正因為這樣,某種意義上,她其實是在給自己做一款產品。所以,無須數據,也無須複雜的邏輯判定,很多時候,只需要確保做出來的東西可以讓她自己認可和喜歡。

她知道,只要做得到這一點,這八成就一定會是一個用戶們喜歡的東西。

所以,這就是我想要分享給你的第二個內在杠桿:盡可能把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典型用戶,讓自己大量置身於真實用戶的真實體驗場景下,這樣久而久之,你自然會慢慢擁有一種對於你的用戶們的“洞察力”。而這樣的洞察力,很多時候也會成為一個優秀運營身上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

杠桿三:學會更具有打動力和說服力的表達

作為一個運營,你總是會遇到大量需要跟用戶去進行溝通,進而說服他們接受你的某個立場、觀點的場景。

但,即便是一件看起來如此簡單的事情,能做好的人,也著實不多。

人都喜歡表達,所以我們當中的很多人,都特別喜歡在溝通場景中不斷去強調自己的觀點。但殊不知,很多時候,假如對方對你的觀點完全沒有任何認知的話,“表達觀點”可能是效率最低的方式。

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

有一個你不太熟悉的人某天跑過來給你推薦一部剛剛上映的電影。

他說:這部電影特別好,超級好,我推薦你一定要去看看。

試問,此時你會怎麽回答他?

我猜,你會說:哦。

但,假如他是這樣跟你說的呢——

我昨天剛剛看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播放的全過程中,我先後4次被感動落淚——這是我5年來第一次被一部電影感動得落淚。另外,在電影播放結束時,我們那個全場爆滿的影廳里,有超過一半的人都完全自發的起立為這部電影鼓掌。

感受一下,在後一種表述面前,你對這部電影的興趣是不是會顯著提升?

再來看另一個例子——

某個朋友,某天來找你聊天,他說:前天我去參加了一個會議,那個會議上好多好多人啊,分別有XX公司、XX公司、XX公司等的老大。

然後,有一個著名基金的合夥人,在會議上做了一個演講,這個演講他結合自己對於教育行業十幾年的觀察,從上世紀90年代的教育行業發展講起,具體講了學而思、新東方等著名公司的成長路徑,還有2010年以來這一波在線教育的一些新趨勢,然後他還解讀了很多學習形式發展的變化等等……

怎麽樣?這麽多有點兒沒頭沒腦的一大段話,是不是讓你聽著有點兒昏昏欲睡不厭其煩?

那,假如他換一種說法呢——

前天我參加了一個會議,有一個著名基金的合夥人聊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顛覆性觀點,叫做:教育將死,學習永生。

這一次,是不是感覺瞬間你的傾聽欲望就被激發起來,且特別想聽聽這個人接下來往下都講了些什麽了?

其實,上面兩個例子,沿用了我們溝通方面再普世不過的兩個原則——

假如你是需要短時間內獲得對方的註意力,那你可能需要先拋出一個可以讓對方大吃一驚瞠目結舌或十分好奇的觀點和結論,瞬間擊中對方,然後再去逐一論證你的觀點是否可以成立。

而,假如你面臨著的問題是要說服對方接受一個你的觀點,那麽你可能更需要先從大量事實和一些細節的刻畫出發,通過事實和細節引發出對方的感知、共鳴和認同,再逐步引申出你的結論。

知名文案營銷人李叫獸曾經寫過一篇“X型文案和Y型文案的區別”,如果你好好看看的話,其實跟我們這里提到的,是一碼事。

 

638298379305767401

所以,身為一個好運營,你應該具備的第三個內在杠桿,就是讓自己在用戶面前的說服和表達變得更具有打動力和說服力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384

關於初創公司品牌建設這件事兒,100位創業者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8/155272.shtml

導讀 : 初創公司從產品到品牌,從營銷到媒體,傳播成為了決勝主戰場。

對於創業公司,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創造強勢品牌對於一個企業來講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是企業獲得核心競爭優勢的基礎,也是創造產品附加值的關鍵。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入黃金時代,每年有數百萬家的新增企業,超過千家能夠拿到主流投資機構的天使投資,同品類產品更叠頻繁,創業公司面臨的競爭空前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初創公司如果沒能在早期迅猛快速地打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形成品牌優勢,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搶占先機、失去先發優勢,後期打造品牌的成本也會大幅增加。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初創企業的市場營銷及公關成熟度的狀況,更有針對性地設計真格基金投後服務產品,我們在真格系被投公司內部進行了深入的調研。我們邀請了80余家創業公司創始人和品牌負責人填寫了一份近100道題的“市場營銷及公關成熟度調研問卷”,並實地走訪了60余家創業公司,了解他們在品牌建設、市場營銷、公關媒體方面的情況。

此次調研中,有63%的數據來自10-50人的中等規模被投公司,90%的企業屬於早期初創企業(A輪及之前)。此份問卷共包括91道題,全部由創始團隊或核心高管填寫,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調研中大家平均填寫時間為34分鐘,填寫的數據也經過了創業團隊的多次確認,相較其他調研而言,這次調研受到了更高的重視,同時數據也有更高的準確性。創業者的生活就像每天都在參加百米賽跑,每一分鐘時間都萬分寶貴,我們也非常感謝花這麽多時間填寫問卷、為後來者提供自己寶貴經驗和教訓的創業者們。

最終,基於這次調研我們將結果匯總成了一份20余頁的調研報告。希望這份報告的結果對初創企業如何衡量自身品牌實力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也為創業者在如何建設品牌方面提供參考。

一、創業團隊更重視市場營銷,容易忽視品牌建設,不到10%有專職公關部

目前創業公司在市場營銷和公關方面的部門設置和人力安排現狀是怎樣的呢?

據我們調查,48%的創業公司已有專職的市場部負責市場營銷和推廣活動,有13%的公司設有專職的品牌部負責品牌建設和宣傳,而稍微有點意外的是只有7%的創業公司設有專職的公關部。

1

由此可見,大部分創業者往往陷入一個誤區:應該先做市場再做公關。

當然也可能很大程度上出於“市場”的定義比較泛,很多公司會把公關部門的一些職能放在市場部,但其實對創業公司來說,公關部門的重要性絕不低於市場部。

市場營銷與公關的區別在於,市場營銷是自己誇自己好,公關的目的是讓別人誇你好,兩者所從事的工作是兩個不同的維度和內容。

2

創業公司在產品還沒有確定具體戰術打法的時候,公關能夠成為很好的切入點來協助產品進入市場。而這其中對於 to B 商業模式的公司來說,公關能力更為重要。區別於 to C 商業模式的公司,他們不需要做促銷,在短期內也無法看到回報。但長遠來看,良好的聲譽會成為公司業務發展、產品銷售的強有力的競爭點,品牌效應能夠得到更直觀的反饋和產生更廣泛的影響。另外由於 to B 公司的產品線往往比較垂直,所以公關也需要做的更加下沈,深入至業內以形成深刻影響力,這更凸顯了及時設置公關部門的重要性。

1、對於一個成熟的公司來說,品牌、市場、公關應當如何進行部門設置?

最理想的情況下,市場和公關應該從屬於品牌團隊,一切的市場活動和公關內容都應當是為了擴展品牌、形成品牌效應。講得更通俗一點,一個公司的品牌團隊負責人應當是 CMO 本人,一切圍繞品牌建設服務。

2、品牌、市場、公關三個職能部門的工作內容應當如何劃分?

通常來說,公關部門應當負責面向媒體,市場部門主要負責 campaign 落地,而品牌部門則主要進行大方向上的引導和管理,負責的是對整個公司進行聚焦定位、讓公司產品形成區分度和競爭優勢。因為品牌策略應當與整個公司的商業策略保持一致,所以品牌團隊的負責人應該是跟 CEO 溝通最緊密的人。

拿500強之一雀巢舉例,雀巢的品牌總監只設在瑞士總部,在各個國家的分支機構中只根據產品線設立市場負責人,而品牌總監負責的是雀巢全球的對外形象的設置和定位。

3

3、團隊結構:市場部體系最複雜

市場部通常來說是一家公司最龐大的團隊之一,可細分為六個分支。

市場部下會設有傳統廣告團隊,主要負責 TVC 廣告、平面、報紙、雜誌等渠道的廣告投放;

而 Digital Marketing 團隊主要負責數字傳播渠道,有的公司也會將 Social Media 歸到 Digital Marketing 中。

除此之外,還應設立 CRM 部門(客戶關系管理部門),這對 to B 的公司非常重要;

to C 的公司往往還會設立 E Commerce(電商部),負責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的運營與營銷。有零售業務的公司(比如寶潔的洗發水)還會設立 Retail Marketing,負責零售策略的制定等。

第五個必不可少的團隊是 Event Management 團隊,負責公司所有線下活動的組織,比如展會參展、發布會、路演等活動。

相較於市場部門,公關部門一般不會進行非常精細的劃分,其主要職責是進行 KOL 的關系維護和媒體關系的管理。

最後,相對於市場部門的龐大體系,公關部門將緊追其次,而品牌團隊人最少也最核心。

4、應當在什麽時候開始建設品牌?

作為資源有限、缺乏品牌經驗的創業者,建設品牌應該如何起步?

我們建議先做兩件事:

第一,盡早找到負責社交媒體的合適人選並開始進行內容的生產和運營。這是因為新媒體運營是一個成本非常低的事情,除了人力成本,試錯成本也相對較低,因而盡早開始培養一位社交媒體負責人、早期就積累業內品牌聲譽會顯得如此低成本而高性價比。

第二,將公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更早地籠絡媒體資源、為內容提供信息通路,將內容及時傳遞到市場中去、發出聲音。

4

其實將社交媒體和公關放在並行的路線上是因為他們背後有著相通的邏輯,新媒體運營中生產的內容可以首先通過自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找到有意思的點就能夠更容易地獲得媒體的關註、進入公關渠道進行推廣。

當然,優秀的新媒體運營人非常難找,既要擅長挖掘公司和創業者本身的故事,還要能夠做好渠道的運營,人才永遠緊缺,這恐怕是創業公司頭上永遠懸著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二、融到錢該怎麽花?

對於早期創業公司來說,拿到融資後怎麽花錢是個大學問。

品牌的打造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一環。品牌的投入效果不能立竿見影,所以很多創業者會先把錢花在能夠快速看到產出的方面,比如做研發、磨產品、挖牛人、鋪地推。

對費用的把控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一家公司在品牌市場公關方面的成熟度和重視程度。通常來說,市場方面能夠占公司總預算10%以上的屬於對這方面比較重視的公司,當然根據行業和商業模式的不同,也不能全部用同一個 benchmark(基準價) 。公司的總預算也需要根據銷售額的增加每年進行遞增。

從創業公司2015年市場領域的花費及2016年的預算可以看到,2015年絕大部分公司在這一領域的花費低於50萬元,但2016年大部分公司的市場品牌預算都超過了100萬元,甚至還有多家公司的預算在500萬元以上。雖然這個數字對於成熟企業可能只是一部廣告片的預算,但對於A輪及更早期的創業公司來說,這意味著品牌的打造已經成為首要任務。

5

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品牌的重要性會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會伴隨自身成長而開始逐漸將資源傾向於這一領域。

三、營銷方式發生變化:社交媒體成為最被看重的渠道

1、營銷方式

6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交媒體和會議活動已經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市場營銷方式,絕大部分創業公司已經將傳統廣告作為市場營銷的輔助手段而不再是當年的主要途徑。

對社交媒體推廣的巨大需求,也催生了當下火爆的內容行業。

除此之外,互動營銷、客戶關系管理、公共關系、地推、直效營銷、應用商店推廣等營銷方式也不容忽視。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創業公司在政府關系方面沒有投入太多精力,但對一些政策敏感行業的創業者這方面絕不能忽略。徐小平老師曾說,2015年給他啟發最大的一句話是“Regulation is information(管制就是創業的機會)”。近兩年快速發展的行業如打車市場、互聯網金融等領域,政府關系需要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7

在參與調研的創業公司中,有44%的公司有在運營官方微博,55%的公司在運營官方微信公眾號,大部分創業公司越來越重視微信渠道的傳播。

2、品牌宣傳途徑

8

根據調查結果,網絡媒體、社交媒體和公關活動是品牌宣傳的最主要手段。

其他的品牌宣傳途徑有官網、CEO 訪談、展會展覽、行業評測等,CEO 訪談也是產品、公司進行 PR 的主要切入點。

三、人才是被投企業品牌建設面臨的最大困難

9

在我們的調研中,超過80%的創業者認為“缺乏相關專業人員”是公司品牌建設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預算有限”反而排在了第二位。

其中,“領導層不夠重視”引起了我們的註意,尤其是一些技術導向的公司,創始人可能是一個很好的 CTO,卻容易忽視品牌打造這一環節。品牌建設最基礎的工作是找到公司與產品的價值觀,初創公司早期的公司名稱和 slogan 很多都是拍腦門兒想出來的,隨著公司的發展與成長,業務方向和產品也會不斷進行調整。在我們對創業公司拜訪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公司甚至已經到了D輪的成熟階段,但仍沒有找到公司的核心價值所在,或者產品已經與最初 slogan 傳達的價值觀不太相符。而企業的核心價值,不僅僅只是品牌團隊的責任,更應該由創始人、CEO 和高管團隊共同探討得出。

四、品牌梳理和定位是創業公司最大的需求

在創業公司品牌建設的需求方面,絕大部分創業公司急需進行的是品牌梳理和定位。

resize

此外,在互動營銷層面也體現出了較大的需求量。互動營銷層面可以細分為口碑營銷、病毒營銷、社區運營、品牌植入、直效營銷、移動廣告、電子商務、效果評估、電子郵件等。

除了互動營銷,社交媒體、整合營銷、市場調研也存在較大的需求。

與我們之前調研結果相印證,創業公司在傳統廣告(電視、平面、報紙雜誌、戶外、廣播)方面需求量較小。

10

此外,供應商的需求也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其中漫畫(動畫)、媒介購買、文案策劃是需求量最大的三個方面。

五、如何全面衡量公司品牌實力?

我們根據被投公司的問卷調研結果,為每一家制作了市場營銷及公關成熟度雷達圖,這樣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每家公司的運營現狀和短板:面積越大的公司在品牌方面的成熟度越高。

下面是一家體育領域創業公司的雷達圖,可以看出他們各方面發展比較均衡,稍微有所不足的是目前的需求和未來發展的方向不夠明確。

11

下面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的雷達圖,顯然他們在市場營銷方面比較成熟,但欠缺公關和品牌方面的建設。

13

這個五個維度是如何進行評估的呢?解析雷達圖的過程也是自身評估的過程。

1、綜合現狀

綜合現狀的評估主要包含以下五個方面:

•有沒有對2015年實際市場推廣費用(含公關)進行匯總

•有沒有制定2016年市場推廣預算(含公關)

•有沒有對2016年的市場營銷全年規劃進行制定

•能否用一句話表述出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的核心價值

•是否對核心目標用戶進行過定位

2、品牌

品牌維度的衡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品牌管理職能部門設置情況

•對現有企業品牌形象的自我評價

•與競品相比的競爭優勢

•品牌建設對企業發展的作用

•能否用一句話準確描述當前企業品牌形象

3、市場

市場維度的衡量包括三個方面:

•目前市場部門設置情況

•目前公司在市場營銷上面所做的活動

•當下市場營銷活動的操作方式

4、公關

公關維度的評估包括四個方面:

•目前公關關系部門設置情況

• 是否具備公關危機管理能力並已制定方案

• 現有的媒體渠道和資源

• 曾舉辦過的市場營銷或者公關活動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們的調研中,只有三成的創業公司對危機公關有所預案。

14

5、需求

明確當前需求,也是創業公司品牌公關成熟度的重要考量方面。

此次調研,我們主要調查了創業公司在市場營銷、媒體渠道、公關支持三個方面的需求和痛點。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能夠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優點,明確短板與不足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通過以上五個維度對公司現有的品牌建設成熟度進行自我評估。

六、哪些品牌值得借鑒?

15

我們調查了被投公司對自己品牌形象的理解,請他們描述如果自己的企業是一個人,會具備怎樣的價值觀、性格和外在形象,其中,“生活”“服務”“時尚”“專業”成為品牌形象的關鍵詞。

此外,我們還調查了最受被投公司欣賞的品牌和其特點,不出意外,蘋果和可口可樂依舊是市場營銷的典範。而一些年輕的互聯網品牌如Uber、Airbnb、 小米、錘子等的營銷方式也被很多創業公司認可。

16

以上便是此次我們針對真格被投公司市場營銷及公關成熟度調研結果,希望此份調研結果對創業公司的品牌建設有所參考。當然,用徐老師的話來講,我們希望每一個創業公司都可以成為“網紅”,在市場上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文/真格基金  微信公眾號(ID:zhenfun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806

很想告訴你,這才是成就一家獨角獸公司的關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6/0422/155354.shtml

導讀 : 用戶參與度,是造就一家超過 10 億美金市值公司的關鍵。

 

383206141223359042

矽谷早期投資機構Greylock的合夥人Sarah Tavel,上周二在斯坦福展示了自己針對“非交易性質”消費級公司的一個評估框架,她稱之為“參與層次理論”。Greylock 曾領投 Facebook 的B輪、LinkedIn 的B輪,並參與了 Airbnb 的A輪融資。本文轉載自矽發布微信號 (Guifabucom),已獲矽發布授權。

以下是 Sarah Tavel 的分享:

我們一般迷戀那種經久不衰,並且規模達到數十億美元的公司。先來看個總覽:2000 年後創立的上市科技公司共有 5 家,總市值 100 億美金。

其中,Facebook 創立於 2004 年,2006年時它用戶 700多萬,現在約有 15 億用戶;Linkedin 創立於 2002 年,2004年時它用戶 120 萬,現在全球有 4 億多Members;Airbnb 創立於 2008 年,今年 Airbnb 上已有超過 200 萬房源,為超過 6000 萬租客提供服務,這個規模已經超過地球上任何一家連鎖酒店。

最大一個問題?

對投資機構,最大一個問題可能是:如何判斷一家創業公司有潛力超過 10 億美金估值?

我們認為:這是件考驗“藝術+科學”能力結合的事。所謂“藝術”,是指明白產品如何運作;而“科學”,是指明白如何測量,用什麽方法測量。

公司發展軌跡很重要。創業早期,投資者需要更投入“藝術”的那部分覺察力,去做評估;而隨著公司穩步壯大,量化考核也就是“科學”那部分變得重要起來。

243058627731304338

而這之中,最核心就是理解“用戶參與度”。

449807276484316405

 

「用戶參與層次理論」

以下是我用以評估“非交易性質”的消費級公司的一個評估框架,可以稱之為“參與層次理論”。 

69000081373304484

其中位於底層的是:發展完成產品核心行為設定的用戶數;接下來第二級:留住用戶;到第三級:用戶自發產生“循環效益”情況如何;而到最頂部那級,就是終極目的:打造一家經久不衰、市值超過幾十億美金的公司。

下面我們來逐個分解。

第一級:增加用戶 

很多矽谷公司都在研究如何增加用戶數,並在產品初期有很大下載量。

570722242268055793

但用戶數增加過程表現非常不一樣。如下圖,Snapchat 是波動性增長;Musical.ly 是爆發性增長;而 Yik Yak 曾出現很高波峰值,然後快速下降。

214613185627425472

這里重點是:我們應該關註的,不是整體用戶數增長數量,而是那些完成產品核心任務設定的用戶數增長情況。

打個比方,Pinterest 核心任務是收藏一張圖;Snapchat 是突然發一張自己的快照;Twitter 是發一條推;Youtube 則是上傳一個視頻。

838261757367516994

接下來一個很重要問題是:完成產品核心任務設定的用戶能夠“規模化”到足夠多的量級嗎?

409440201944276791

這個問題真不好說。社交視頻分享軟件 Viddy 在 Facebook 宣傳後,用戶數有難以想象的激增,但並沒有發展出完成它產品核心任務設定的用戶數量。

512179993375897214

Pinterest 則相反:2011 年發展神速,其中有幾件事:1)它產品傳遞的核心價值觀非常明確;2)產品實現複合式發展;3)有超過 50% 用戶每周會使用 Pinterest 收藏圖片。

877155632307387517

第二級:留住用戶

完成第一步後,關鍵就在於如何留住用戶。

768740716000535225

用戶粘性很重要,如下圖:A 公司每月有 500 萬新用戶增長,其中 80% 會每月使用;B 公司則每月有 250 萬新用戶增長,其中 95% 能保證每月使用。

9695171633843771

6 個月後:A 每月有 500 萬新用戶增長,80% 能保證每月使用;B 每月有 250 萬新用戶增長,其中 95% 能保證每月使用。

273674362810672704

再來看 3 年後的數據:

A 依然還是每月有 500 萬新用戶,80% 能保證每月使用;B 依然每月也還是有 250 萬新用戶,95% 能保證每月使用。

但現在:A 已經共有 2500 萬用戶,而 B 已經有 4200 萬用戶。這里的不同,就和用戶留存率有關。

301119900671103874

► 如何判斷這個產品是否能留住用戶?

投資人往往看兩點:1)用戶參與後,產生的“收益”;2)用戶離開後,他們的損失。

164659605886080850

所謂“收益”,就是指用戶用得越勤,收獲就越多,這絕大部分表現在用戶添加自己數據信息給到產品,然後,公司用這些數據反過來為用戶增益去提高產品體驗。

458958257648640868

“損失”則是指:用戶用得越久,他停用後損失就越大,產品已經變得是他需要“依賴”的東西,成為他“身份”一部分,或者這已經是個用戶積累了某些價值的產品。

53120497199192844

比如 Evernote,它的免費版本就好像是在給用戶“試吃”,你在 Evernote 上記了越多筆記,你就越難不用他。

69269447888234851

Pinterest:你收藏越多,你就越依賴,畢竟它儲存這麽多可以反映你個性、愛好的標簽。而且當你關註越來越多,收藏圖片越來越多時,它會給你推送更多個性化、符合你審美的內容。

636351813007492721

另一方面,很多匿名社交軟件如 Secret 和 Yik Yak 可以輕松增加用戶,但卻很難留住用戶,它們失敗在了第二級。

Twitter 則不是,它可以幫你塑造自己網絡形象,你的新 Follower 或新 Follow 你的人就是你的使用收益,而停用後,你整個關系網的消失就是損失。

713196006917370596

總而言之:產品要想留住用戶,需要提供可觀、逐步增長的“收益”,並強調停用後的嚴重損失。

第三級:產生循環效益

有穩定增長的用戶數和讓人停不下來的產品後,接下來一個問題是:這些用戶可以給我們帶來“循環效益”麽?

276080213178238221

最高級循環效益鏈是這樣的,比如 Pinterest:越多用戶通過它收藏 → 它上面有越多內容 → 用戶可以探索到越多他們想要的東西。

713413102526271271

還有另一些“循環效益鏈”,比如:用戶在 Pinterest 上發現一個有意思的東西 → 分享給他好朋友 → 好朋友也很感興趣,繼而註冊;

又如:B 用戶轉發了 A 用戶的收藏 → A用戶收到消息提示  A 用戶登錄 Pinterest 查看消息,不知不覺在 Pinterest 逛了好久。

116426252403884642

但“循環效益鏈”非常難創造,很多產品甚至都不具備。

比如 Evernote,前文提到它可以輕松增加用戶、留住用戶,但卻在第三級落下馬來,它很難實現“循環效益”。其實,它更偏向於為用戶創造價值,而不是去找內在的循環效益。

558222161982543042

Tinder 倒有些“循環效益鏈”。但仔細一想:一段成功的勾搭,應該會讓男女雙方都不再使用 Tinder,循環效益鏈在這里就斷裂。

481540598619055183

一言以蔽之:是“循環效益鏈”推動著一個公司前進。

520428201525165643

Medium 就正在朝著“參與層次理論”終極目標前進。

830761129670111249

現在來看看測量方面最重要的事

我們已經討論了“參與層次理論”的三個等級,而觀察一個公司最直接方式,就是觀察它產品的用戶表現。

這表現為以下兩個指標:1)每周完成產品核心任務設定的用戶數;2)完成核心任務設定的用戶占比總用戶數的比重。

349851786545323095

用戶表現能揭示出產品的發展趨勢、體現產品參與度,並檢驗產品的用戶粘性。

494371824656002914

如果你能監測用戶表現,你在面對投資者時就一定能很好闡釋你產品的“參與層級”。記住:用戶參與度,是造就一家超過 10 億美金市值公司的關鍵。

916848591843058110

425716780986353351_副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198

曾幫Facebook把用戶做到7億的那個人,告訴你如何實現用戶增長,以及怎麽招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6/0427/155445.shtml

導讀 : 向不同的人展示你的產品價值,這才是重中之重

Chamath Palihapitiya出身於斯里蘭卡,六歲時隨家人移居加拿大。1999年獲得了滑鐵盧大學電氣工程學位,之後他進入投資銀行BMO Nesbitt Burns做了一年衍生品交易員。2000年,他跟隨他的女朋友移居加利福尼亞。

11144803497

當時正值互聯網開始繁榮,Palihapitiya以軟件工程師的身份加入美國在線(AOL),並於2004晉升為美國在線的即時通訊部主管。2005年,他又從美國在線離職並加入梅菲爾德基金(Mayfield Fund),但就在幾個月後,他又加入Facebook,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公司增加用戶。

加入之前Facebook遇到了增長瓶頸,但他離開時Facebook時已有七億用戶。但實際上,當Facebook只有4500萬用戶時,他就確定Facebook終將有一天會擊敗MySpace,那可是MySpace有1.5億用戶的時候。

2011年,Palihapitiya從Facebook辭職,拿到Tesla的Peter Thiel還有LinkedIn的Reid Hoffman的投資,創立名為“Social+Capital”的基金,轉型成為風險投資家。

離開Facebook後,他買了GoldenState Warriors金州勇士隊的一部分股份,成為了partial owner. 金州勇士隊在今年的NBA總決賽中勝了騎士隊奪取總冠軍,這也是勇士隊所有球員個人職業生涯里第一個總冠軍。

很多公司都搞不清自己的每一步的成功與失敗到底都是因為什麽,公司快速爆發時大家漫步雲端,公司忽然遇到瓶頸或一落千丈時,大家又茫然失措。而Chamath Palihapitiya顯然不是這樣的一個。他總是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麽,自己為什麽要這樣做。

本文是Chamath Palihapitiya的一次公開演講,他說Facebook的用戶增長他只做了三件事,那麽這三件事是什麽?

關於用戶增長,“我們只是測量、測試,實驗”

讓我們來聊聊用戶增長。每個人都來問這個事情,好像這是一個可以大談特談的事情。當然這也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事情,它像秘密一樣撲朔迷離,好像我們是NSA(國家安全局),做了些沒有人知道的事情,或者我們和政府進行了某些幕後交易。胡說八道!我們只是做了三件看起來很笨的事情。同時我們自認沒那麽自知與驕傲,所以只是執著地持續地一遍又一遍地去做這些非常簡單、單調的事情。而且發現了方向之後,我們會一直做到底,或者幹脆不做。在這過程中從不懷疑自己。

我告訴人們,“你知道嗎?我們只是統計大量數據、計算、測試、試驗。”當然這句話省略了大量的細節,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在宏觀的層面上,這確實就是我們做的所有事情。當我看到許多人把他們的產品裹上一層又一層的複雜的虛飾,試圖讓顧客相信他們的產品是如何地美妙而又智能,對此我感到震驚萬分、難以置信——他們自以為做著最酷的事,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這就像是打磨自己。測試發現許多bug,反複修改卻常常徒勞無功,甚至再次測試發現更多bug,而且你不得不狠心刪掉那些沒用的。這個過程並沒有那麽複雜。我瀏覽一個又一個APP,把自己淹沒在APP的海洋中,我經常忍不住想問的是,“你真的花過哪怕幾秒的時間去體驗你的產品嗎?”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是:大多數產品都缺乏足夠的內部測試。

所以大多數人把用戶增長過於複雜化了,好像只有做些非常規的事情才能帶來增長。但這並不是增長的真正內涵,增長其實源自於純粹而優雅地理解產品價值和消費者行為。當你用那些狗屁不通的東西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時(這同時這是當今矽谷最大也是唯一的問題),你就被市場或者消費者扣分了。

問題是,我們現在處在巨大的長尾時代,有諸多開拓性的成功案例在前,每個人都面臨著艱難抉擇:第一個選擇就是你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忽視外界給你的反饋;第二個選擇是做你看到的,你能拿到投資的,以及別人告訴你的覺得非常有趣的事情。這種武斷的二分法會毀掉一個產品,同時也摧毀人們的創造力。

無論你現在把手頭的東西完成得多好,如果你的產品中沒有一個明確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你一定會失敗。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和你周圍那些胡說八道、天花亂墜的人劃清界限。

我們是如何讓用戶增長的呢?有一次,我們對某個架構毫無頭緒。我有一個下屬,當然現在我不會說他是誰,我曾經無數次想解雇這個木頭。他跑過來跟我說,“Chanmath,易趣的架構怎麽樣?”易趣?那是2000年的事了。我問,“易趣,易趣個屁,我們能從易趣學什麽呢?”他回答說,“我們可以用我們曾在易趣用過的那個架構”。結果,我們只稍稍在那個架構上做了些調整便成功了,然後我意識到,“天吶,當處理複雜麻煩的事物時,采用簡單的方式可能會非常有效。”

當然我得承認,易趣是一個偉大公司,做得非常好。但因為易趣是一個不同的產品,所以我們做了一些微調。不過我們依舊秉承那個簡單的原則:測量、測試,實驗(measuring, testing, and trying things)。我們當時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已經信任和使用我們產品的人也許會放棄用我們的產品。在指標層面上看,流失老客戶聽起來很糟糕,但是別忘了,我們正處在一個異常長尾的時代。

有傳言說,你可以跟很多公司學習,但惠普除外。我知道梅格·惠特曼,她實際上是個非常偉大的CEO。那人們為什麽這麽說呢?是因為惠普現在沒有任何產品創新,那麽難道他們的業績增長是從土里冒出來的嗎?不,當你追溯回去,你會發現,五六年前一個降低成本和優化收入結構的決定讓他們的業績仍在增長。所以你會明白,這就是長尾效應,一個決定需要如此長的反應期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同理,如果給自己的用戶發垃圾郵件、欺騙他們的話,這些用戶會漸漸遠離我們。當然,這種遠離不會立即顯現,而是被分攤在了未來的三年或四年,特別是當你的競爭對手提供了更優異的產品時情況會更糟糕。我們在架構中確定的最重要事就是,拒絕病毒式傳播,我們不做,不討論,甚至不觸碰。我不想看到任何涉及病毒式傳播的企劃,我連聽都不想聽。

別來那些虛的,先解決三個“how”

我最想關註的是三個最困難的問題,這同時也是每一個用戶類產品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吸引人們?(How to get people on the front door?)

如何最快讓他們對產品有“哇啊!”的感受?(How to get them to an "Aha Momen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如何高頻率地傳遞出產品的核心價值?(How do you deliver coreproduct value as often as possible?)

只有當這些都探討清楚了,你才可以向我建議,你打算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戶。這個順序絕不能顛倒。在我看來,這是我們做的最明智的決定。

回顧過去,如何去理解這些規則,不管它體現的明確還是直觀,也不管你所在的行業是不是經歷過快速增長再跌入谷底,忽視這些原則的失敗案例都屢見不鮮。正是因為你沒有對所從事的行業做任何優化,所以你得到的只是最短和最直接的投資回報,這種方式絕不是讓你構建具有價值產品的長久之計。

所以當你經歷過這一切,你明白兩件最重要的事:

第一是“消除自我(ego)”。自我,讓你幻想追求Twitter上推崇的主流生活方式,而並非像一個真正的企業家那樣,致力於開發具有價值的產品並試圖傳遞其核心產品價值。消除自我,意味著你必須接受在短期內不能獲得回報的事實。

第二點就是摒棄常規。那些憑直覺的人跟傻瓜沒兩樣。直覺是沒有用的,因為大多數人無法對未來做出正確的預測。這一點我們都很明確。我們應該停止做某些事,過濾掉那些毫無意義的談論。

大多數人所在的公司缺乏使上述兩點並存的文化。如果你不夠冷靜,或是在你構建的產品中加入過多的個人看法,那你很難避免犯錯,並且因為你不夠客觀,不明白周圍所發生的事,所以很難在你所從事的領域有所提高。

我們需要不相信廢話的人,更需要區分運氣與實力的人。不幸的是,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談論些什麽。

不要在缺乏相關背景的情況下談論某些事,因為這沒用。你就像一個發送垃圾郵件的人,這令人同情,又摧毀了你們雙方的互動體驗。趕收手快吧!

不要提及低層次的抽象理念,這些理念可能會給你獲得短期的投資回報,但它們卻毫無意義。

不要一心關註那些不能給你帶來長期回報的事情。

不要在我面前假裝你真的明白自己在談論什麽,我寧可你說你不知道,甚至我願意跟你一起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這種只關註短期利益的文化,你在忽視相關背景的情況下開始工作,你得到的是快速上升隨後則是大幅度的回落。然後周圍的每個人開始談論,“看看我做的這些,我覺得自己幹了件不錯的工作。”事實上你不是幹了件不錯的工作,你只是改變了眾多變量中的一個。

我似乎是在給你們潑冷水啊。人們很少談論產品核心價值,而大部分產品也確實沒有產品價值,我確實相信這點。但我也相信很多產品是可以具有價值的。所以當你把上述兩個重要結論放在一起時,你又會回到一個基本問題上,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設計的是什麽樣的產品嗎?為什麽要設計這個產品?你真的知道如何設計出顧客感覺不需要但實際上又能真正為他們服務的產品嗎?

“向不同的人展示你的產品價值,這才是重中之重”

我們在亞洲推出我們的產品時,我們組建了一個團隊。我們曾經說過,“我們要國際化,我們要推廣我們的產品,我們要去世界的各個角落。”

我們只在當地市場招聘當地人。我們曾經在日本雇傭一名工人,他說,“我們應該在產品簡介中添加一些特別的元素,因為日本文化有所不同。”我問他,“那你會怎麽做?” 他說,“也許在簡介中顯示血型會更好一些。”

你可能會想,這有什麽意義,是的,這對我們來說也許無關緊要,於他而言卻不一樣。所以我們做出了一些調整,因為我們與當地市場建立的聯系還不夠緊密。我們的這款產品還不足以跟這兒的人產生共鳴。你可能覺得,Facebook確實是有明確的產品價值呀,但在當時的日本,它是不具備產品價值的。

在一個既定的市場中對你的產品進行改造並賦予新的定義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那樣做了,我們突然明白過來,“天啦,不了解還真就是不了解啊。” 每一個單獨的市場,人們給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行為方式不同,說的語言也不同。

因此,關鍵的是,你所認為切實可行的方式也許並不適於任何人,你得去尋找某種認知框架,以幫助你對某些事情進行一些新的調整。這樣,你的產品價值,才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人所認可所接受,而這,才是重中之重。

專註於一點,專註、專註

當Facebook的註冊用戶還不過是4500萬時,我們就知道,我們將戰勝MySpace,那時它們已經有1.15億用戶,即使如此,我們也毫不懷疑。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在做對的事,我們清楚自己的幹什麽。在經過了大量的測試,大量的叠代後,猜猜我們發現了什麽?要讓每一個用戶在10天里加上7個好友(7 FriendsIn Ten Days) ,就是這樣。想知道我們成功的秘訣嗎?這就是。沒有大家想的那麽複雜。

現在我們有完整的團隊,有數百名員工,我們成功將Facebook打造成了一款十億用戶的產品,而這一切,都不過基於這個簡單的規律。我沒法給你說那些複雜的大道理,我們行事的所有原則都是基於這一條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規律,正是這樣一句簡潔優雅的描述,幫助我們抓住了核心產品價值,定義了產品蘊含的意義,去交流,去網絡中搜索,去找到人群密集的部分,然後在此基礎上再重複這個過程。

我們的每一次問答,每一次全體會議,都是圍繞著這樣一句話去展開。我們也會去討論Facebook的變現,討論現在貨幣化平臺的二三級構建怎麽怎麽樣了。但是唯一核心的關註點還是那句話。因為我們將核心的產品價值轉化成了這樣一句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的話,公司的每一位成員便都非常明白自己要幹什麽。

再者我要談談,為什麽從制定發展戰略到各項具體事宜都投入大量精力是有問題的。每個團隊中那個致力於公司發展的人需要有遠見有能力,可以負責產品核心策略的制定。因為當你讓自己的討論上升到更高層次時,你要考慮的是整個公司運營的核心構架,比如股權如何分配、成本如何產生、如何關註焦點問題、雇傭誰或是開除誰。

但當你理解了核心產品價值時,你可以抓住關鍵點並不斷地構建循環來展示產品價值,這是最重要、也是最理所應當的事。現在,我用這樣的理念幫助一些公司,不論是轉變思考方式的CEO們、還是認同這樣理念的創始人都可以既持續又系統地考慮每一個遇到的問題,並獲得成功,每一家公司都是如此。

當然,我也遇到過一些人,他們的問題多如牛毛。比如說,“嘿,我真的非常喜歡……” 他們有勇無謀、喜歡蠻幹還有一點暴力傾向。這再次提醒我,對於人來講,目光長遠是那麽得重要,這一優點總能幫你更好地平衡企業文化的建立和員工工作能力的培養。好好珍惜已經獲得的成果吧。因此,現在當你再次看到那些實現井噴式增長的,甚至已經上市,正在經歷難以置信的困難,痛苦的轉型、螺旋式衰減時,你應該意識到的是,這種局面並不是一個增長性的問題,即使從數據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個增長性的問題。但這,實際上是一個關於產品價值和公司文化的問題。

短期前景的樂觀又如何,如若你不想清楚最核心的問題一切都是徒勞。你還是要回到最最原始的那個點,去思考,人們到這來是幹什麽的,用戶想要的那個"Aha Moment"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我們不能盡快滿足他們?別和我講要幾天後才能給他們,這不靠譜;以小時計也不可以;以分計時算是底線了,但遠遠不夠。你要想清楚如何才能及時的,在幾秒甚至幾毫秒間,準確地抓住人們的需求?這樣你才會贏。

如果你沒法知道是什麽在優化著你在那麽多時間里所做的一切,我想你所在的公司就太糟糕了,他們所做的只不過是垃圾,在破壞互聯網的價值。

為“招人”支點招

接近尾聲了,我想說,我已經把自己最想跟大家分享的都倒出來了,也許你期望的是一堆公式之類的幹貨,但你真的必須深刻地理解我所說的。不要只是當一個毫不知所雲的跟隨者,你需要做的是仔細思考,聚力在核心價值上、分輕重緩急做事並找到和你一樣如是思考的夥伴。這就是我們一開始雇傭員工的價值標準。

再次提醒,雖然聽來有點瘋狂,但還是要提醒各位CEO要把下面這些話記在筆記本上:即關於怎麽招人。我們在招人這塊還是頗有心得的。我把這招分享給我投資的每一家公司,並且在大多數公司這招都有用。這些在我看來是顯而易見的,再明顯不過的。但人們總還是在這些問題上栽跟頭。

一個情商高、有自知之明、目標感強烈的人不會屈服於短期壓力,對成功的執著會讓他樂意做一切嘗試;有進取心、求勝心的人會尊重他人但又不懼挑戰權威。來一間高品質的、近乎完美的酒吧,若你能搞定便大局即定了,有的事上能提高個0.1%的,如今就要提高0.2%甚至1%。這樣的工作狀態多變又富有活力。我們的員工只要不是想重創事業便會一直在這兒上班,他們在舒適的環境中工作或發現問題。要想改變,還真得要些勇氣。

當那個日本小夥子走近我說,“嗨,我認為個人資料中需要增加血型這一條,”,當韓國團隊想出一堆新點子,或是印度團隊想出聰明的方式來實現Facebook的手機客戶端。你必須暫時放棄個人偏見,不遺余力地找到這些打破常規的人;其次,這麽做的原因是不能讓自己活在“我最厲害”的幻覺里。

有太多的問題和產品把重點放在解決極少數的需求。事實是,世界上有70億人口。很多人沒用過電腦直接進入手機時代。他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中,世界的各個地區有著差異化極大的社會經濟模式,那麽你必需足夠敏感、去發現他們的需求。

人們極易專註於短期的效果。思考長遠,再制定一步一步的短期計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你想要建立的是有意義深遠的東西,它們富有文化內涵並且有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這些才是產品的價值所在。

LinkedIn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雷德•霍夫曼(LinkedIn的聯合創始人)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之一。這是一家難以置信的公司,建立至今10或11年之久,他們唯一做的就是碼代碼。Friendster(全球社交網站的鼻祖)冒出來了,他們沒有驚慌;MySpace冒出來了,他們沒有驚慌;Facebook冒出來了,他們仍然處之不驚。他們只想做一個很棒的產品,他們只是不斷工作,沒有尋求任何捷徑。我們必須尊重這樣的企業,因為他們一點一點地勝過他人,結果就是至今仍屹立不倒。

跟優秀的人共事準沒錯,但我發現許多人不願雇傭比自己更優秀的員工。我做的最成功的事情就是為我的團隊招了4名比我優秀的員工。最初的用戶成長團隊由包括我在內六個人組成。

他們是詹姆斯•王(JamesWang),他是Facebook平臺的工程主管;拿俄米•格雷(NaomiGleit)是Facebook 的元老級員工,同時也是最好的產品經理;埃里克斯•舒爾茨(Alex Schultz)是能力提升速度驚人的家夥;哈維爾•奧利(JavierOlivan)幫我一起拓展國際市場;還有布萊克•羅斯(Blake Ross),他不僅是產品經理,也是火狐瀏覽器的最初開發者。雇傭時,所有的這些家夥明顯都比我優秀得多。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搭建一個框架並創造規則,而他們是真正實現它的人。當我離開時,沒錯過Facebook用戶激增,這真是一件幸事。

最後一件事,在感知的基礎上建立真正的價值。現在,我們處於一個易受瑣事幹擾的世界,糾結在緊急的事和重要的事之間。要透過表象找到事情的真正價值所在,各位需要勇氣去做嘗試。

54149444721226668_副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892

VR次元 | 這是全球首份AR報告 2萬字告訴你它為什麽比VR還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6/155420.shtml

導讀 : 相比於VR,AR似乎是一座更大的金礦。

1

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之後,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有潛力成為下一個重大通用計算平臺。

從當前來看,更多的公司選擇從VR領域進行切入,各大研究公司、投行針對VR領域的研究報告也層出不窮,相比之下,AR領域卻稍顯平淡。

騰訊科技旗下VR次元綜合多家研究機構更為細化的報告,發布全球首份綜合性AR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我們將對AR的發展趨勢、未來的挑戰、應用領域、可能創造和顛覆的市場進行分析和預測。

 

第一章 AR與VR

本章導讀:在本章中,我們將重點解讀AR與VR在技術方面的區別,AR硬件類型、發展簡史等。

VR和AR有著不同的應用領域、技術和市場機會,因此區分兩者之間的不同至關重要。

AR是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上,即把數字想象世界加在真實世界之上。最典型的AR設備就是谷歌眼鏡。這種智能眼鏡將觸控板、攝像頭以及LED顯示器結合起來,通過顯示器,用戶可以聯網,並在視野內使用地圖、電子郵件等服務。其他知名的AR產品還有微軟的HoloLens,創業公司則以Magic Leap為典型代表。

AR具備三個主要特征:

1、融合虛擬和現實:與VR技術不同的是,AR技術不會把使用者與真實世界隔開,而是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物體和信息疊加到真實世界的場景中來,以實現對現實場景更直觀深入的了解和解讀,在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場景中實現與現實相關知識領域的理解。增強的信息可以是與真實物體相關的非幾何信息,如視頻、文字,也可以是幾何信息,如虛擬的三維物體和場景。

2、實時交互:通過增強現實系統中的交互接口設備,人們以自然方式與增強現實環境進行交互操作,這種交互要滿足實時性。

3、三維註冊:“註冊”(這里也可以解釋為跟蹤和定位)指的是將計算機產生的虛擬物體與真實環境進行一一對應,且用戶在真實環境中運動時,也將繼續維持正確的對準關系。

VR是讓用戶置身於一個想象出來或者重新複制的世界,或是模擬真實的世界。VR領域主要的產品包括Oculus、索尼PlayStation VR、HTC Vive和三星Gear VR。(有關VR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VR次元發布的德銀VR報告和高盛VR報告)

區分VR和AR的一個簡單的方法是:VR需要用一個不透明的頭戴設備完成虛擬世界里的沈浸體驗,而AR需要清晰的頭戴設備看清真實世界和重疊在上面的信息和圖像。

AR發展簡史

AR技術的起源可追溯到“VR之父”Morton Heilig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所發明的 Sensorama Stimulator。

Heilig是一名哲學家、電影制作人和發明家。他利用他在電影拍攝上經驗設計出了Sensorama Stimulator,並在1962年獲得了專利。

Sensorama Stimulator使用圖像、聲音、風扇、香味和震動,讓用戶感受在紐約布魯克林街道上騎著摩托車風馳電掣的場景。盡管這臺機器大且笨重,但在當時卻非常超前。令人遺憾的是,Heilig沒有能夠獲得所需的資金支持讓這個發明商業化。

2

AR歷史上的下一個重大里程碑是第一臺頭戴式AR設備的發明。1968年,哈佛副教授Ivan Sutherland跟他的學生Bob Sproull合作發明了Sutherland稱之為“終極顯示器”的AR設備。使用這個設備的用戶可以通過一個雙目鏡看到一個簡單三維房間模型,用戶還可以使用視覺和頭部運動跟蹤改變視角。盡管用戶交互界面是頭戴的,然而系統主體部分卻又大又重,不能戴在用戶頭上,只能懸掛在用戶頭頂的天花板上。這套系統也因此被命名為“達摩克利斯之劍”。

3

盡管這些早期的發明屬於AR的範疇,但實際上,直到1990年,波音公司研究員Tom Caudell才創造了“AR”這個術語。Caudell和他的同事設計了一個輔助飛機布線系統,用於代替笨重的示例圖版。這個頭戴設備將布線圖或者裝配指南投射到特殊的可再用方板上。這些AR投影可以通過計算機快速輕松地更改,機械師再也不需要手工重新改造或者制作示例圖版。

大約在1998年,AR第一次出現在大眾平臺上。當時有電視臺在橄欖球賽電視轉播上使用AR技術將得分線疊加到屏幕中的球場上。此後,AR技術開始被用於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制作者將計算機圖像疊加到現實圖像和地圖上面。從那時起,AR真正地開始了其爆炸式的發展。

2000年,Bruce H. Thomas在澳大利亞南澳大學可穿戴計算機實驗室開發了第一款手機室外AR遊戲——ARQuake。2008年左右,AR開始被用於地圖等手機應用上。2013年,谷歌發布了谷歌眼鏡,2015年,微軟發布HoloLens,這是一款能將計算機生成圖像(全息圖)疊加到用戶周圍世界中的頭戴式AR設備,也正是隨著這兩款產品的出現,更多的人開始了解AR。

AR硬件概覽

AR硬件發展的驅動力源於計算機處理器、顯示技術、傳感器、移動網絡速率、電池續航等多個領域的技術進步。

目前能夠確定的AR硬件類型有以下幾種:

• 手持設備

• 固定式AR系統

• 空間增強現實(SAR)系統

• 頭戴式顯示器(HMD)

• 智能眼鏡

• 智能透鏡

手持設備

4

智能手機正是手持設備的代表,這些設備正在變得越來越好——顯示器分辨率越來越高,處理器越來越強,相機成像質量越來越好,傳感器越來越多,提供著加速計、GPS、羅盤等等功能……這些成為了天然的AR平臺。盡管手持設備是消費者接觸AR應用最為方便的形式,但由於大部分手持設備不具備可穿戴功能,因此用戶無法獲得雙手解放的AR體驗。

固定式AR系統

5

俄羅斯一家Topshop內的固定式AR衣櫥

固定式AR系統適用於固定場所中需要更大顯示屏或更高分辨率的場景。與移動AR設備不同的是,這些極少移動的系統可以搭載更加先進的相機系統,因此能夠更加精確地識別人物和場景。此外,顯示單元往往能呈現出更加真實的畫面,而且受陽光或照明等環境因素影響較小。

空間增強現實(SAR)系統

6

大眾公司的SAR系統

與其它所有系統不同的是,空間增強現實(SAR)系統的虛擬內容直接投影在現實世界中。SAR系統往往固定在自然中。任何物理表面,如墻、桌、泡沫、木塊甚至是人體都可以成為可交互的顯示屏。隨著投影設備尺寸、成本、功耗的降低以及3D投影的不斷進步,各種全新的交互及顯示形式正在不斷湧現。SAR系統最大的優點在於,現實世界的反射在這里更加精確,即虛擬信息能夠以實際的比例和大小呈現在眼前。此外在觀看人數較多時,內容也能看清,這個案例可以用來實現同步辦公。

頭戴式顯示器(HMD)

7

佳能的混合現實頭戴設備

HMD代表著另一種快速發展的AR硬件類型。HMD由一個頭戴裝置(如頭盔),以及與之搭配的一塊或多塊(微型)顯示屏組成。HMD將現實世界和虛擬物體的畫面重疊顯示在用戶視野中。換而言之,用戶不會直接看到現實,看到的是現實的增強視頻畫面。如果顯示屏只覆蓋用戶的一只眼睛,這樣的HMD稱為單眼HMD,另一種是兩只眼睛都看顯示屏的雙眼HMD。先進的HMD通常能夠搭載具有很高自由度的傳感器,用戶可以在前後、上下、左右、俯仰、偏轉和滾動六個方向自由移動頭部。該系統因此能夠實現虛擬信息與現實世界的貼合,並根據用戶頭部移動作做相應的畫面調整。

智能眼鏡

8

Vuzix M100智能眼鏡

消費電子行業的許多公司認為,智能眼鏡將會成為智能手機後下一大全球熱賣消費產品。這些AR設備實際上是帶有屏幕、相機和話筒的眼鏡。根據這一概念,用戶的現實世界視角被AR設備截取,增強後的畫面重新顯示在用戶視野中。AR畫面透過眼鏡鏡片,或者通過眼鏡鏡片反射,從而進入眼球。智能眼鏡技術最為突出的例子是谷歌眼鏡和Vuzix M100。不過,目前開發中的最令人激動的智能眼鏡要數Atheer One——該智能眼鏡配有3D景深傳感器,用戶可以實際控制眼前顯示的虛擬內容。

智能透鏡

9

華盛頓大學開發的透鏡中含有金屬電路結構

智能眼鏡絕不是故事的結局。越來越多的研究投入到能顯示AR畫面的智能透鏡上;微軟、谷歌等公司也正忙於宣布自己的智能透鏡項目。

智能透鏡的理念是在傳統透鏡中集成控制電路、通信電路、微型天線、LED及其它光電組件,從而形成一套功能系統。未來或許可以用成千上萬顆LED直接在眼前形成畫面,從而讓透鏡變成顯示屏。然而,還必須克服一系列難題,比如說如何給透鏡供電,如何保證人眼不受傷害等等。

在這一章的最後,我們簡單看下AR技術會應用到哪些領域:

考古:在古代遺跡上顯示遺跡原本的樣子。

藝術:跟蹤眼球移動並將這些移動顯示在屏幕上,幫助殘疾人進行藝術創作。

商業:顯示產品的多種定制選項或者補充信息。

教育:將文本、圖像、視頻和音頻疊加到學生周圍的實時環境中。

時尚:顯示不同的妝容和發型用在一個人身上的效果。

遊戲:運用真實世界環境讓用戶在遊戲中進行互動,獲得不同的體驗。

醫藥:通過虛擬X光將病人的內臟器官投射到他們的皮膚上。

軍事:使用AR眼鏡向士兵展示戰場中出現的人和物體,並附上相關信息,以幫助士兵避開潛在的危險。

導航:將道路和街道的名字跟其他相關信息一起標記到現實地圖中,或者在擋風玻璃上顯示目的地方向、天氣、地形、路況、交通信息,提示潛在危險。

體育:顯示橄欖球場的得分線、高爾夫球的飛行路線和冰球移動的軌跡。

電視:在天氣預報中顯示天氣視覺效果和圖像。

 

第二章 AR的工作原理

本章導讀:在本章中,我們將解讀AR的工作原理、關鍵技術,並以SixthSense(第六感)AR系統為例,更直觀地還原AR工作方式。

AR介於VR和真實世界之間,VR創造逼真的虛擬世界,AR則將圖形、聲音、觸感和氣味添加到真實的世界中。

在介紹AR的工作原理之前,我們先通過一個例子,讓大家有一個簡單的認識。

10

在2009年2月的TED大會上,帕蒂•梅斯和普拉納夫•米斯特萊展示了他們研發的AR系統。該系統屬於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流體界面小組的研究成果之,他們稱之為SixthSense(第六感)。它依靠眾多AR系統中常見的一些基本元件來工作:攝像頭、小型投影儀、智能手機和鏡子。

這些元件通過一根類似繩索的儀器串連起來,然後戴在佩戴者的脖子上。用戶還會在手指上戴上四個不同顏色的特殊指套,這些指套可以用來操縱投影儀投射的圖像。

SixthSense設備利用簡單的、現成的元件來組成AR系統,它的投影儀可以將任何平面變成一個互動的顯示屏。SixthSense設備利用攝像頭和鏡子來捕捉周圍的環境,然後將這種圖片傳給手機,然後將這些信息從投影儀投射到用戶面前的任何平面上,不管這種平面是一個手腕,一面墻,還是一個人。由於用戶將攝像頭佩戴在胸前,因此SixthSense設備能夠增強他所看到的一切。例如,如果他在一個雜貨店里挑選了一罐湯,SixthSense設備將能夠搜索這罐湯的相關信息,例如成分、價格和營養價值甚或用戶評論,然後將它們投射到平面上。

利用手指上的指套,用戶可以在投射的信息上執行各種操作,這些操作將會被攝像頭捕捉到,然後通過手機來處理。如果他希望了解這罐湯的更多信息,例如與之競爭的同類產品,那麽他可以用手指與投射畫面進行互動,從而獲取更多的信息。SixthSense設備還能夠識別一些複雜的手勢,例如你在手腕上畫一個圓圈,SixthSense設備就能夠投射一款手表來顯示當前的時間。

AR的系統結構

11

一個典型的AR系統結構

一個典型的AR系統結構由虛擬場景生成單元、透射式頭盔顯示器、頭部跟蹤設備和交互設備構成。其中虛擬場景生成單元負責虛擬場景的建模、管理、繪制和其它外設的管理;透射式頭盔顯示器負責顯示虛擬和現實融合後的信號;頭部跟蹤設備跟蹤用戶視線變化;交互設備用於實現感官信號及環境控制操作信號的輸入輸出。

首先透射式頭盔顯示器采集真實場景的視頻或者圖像,傳入後臺的處理單元對其進行分析和重構,並結合頭部跟蹤設備的數據來分析虛擬場景和真實場景的相對位置,實現坐標系的對齊並進行虛擬場景的融合計算;交互設備采集外部控制信號,實現對虛實結合場景的交互操作。系統融合後的信息會實時地顯示在頭盔顯示器中,展現在人的視野中。

AR的關鍵技術

目前AR技術的技術難點在於:精確場景的理解、重構和高清晰度、大視場的顯示技術。

1、對現實場景的理解和重構

在增強現實系統中,首先要解決“是什麽”的問題,也就是要理解、知道場景中存在什麽樣的對象和目標。第二要解決“在哪里”的問題,也就是要對場景結構進行分析,實現跟蹤定位和場景重構。

物體的檢測和識別技術

12

物體檢測和識別

物體檢測和識別的目的是發現並找到場景中的目標,這是場景理解中的關鍵一環。廣義的物體檢測和識別技術是基於圖像的基本信息(各類型特征)和先驗知識模型(物體信息表示),通過相關的算法實現對場景內容分析的過程。在增強現實領域,常見的檢測和識別任務有,人臉檢測、行人檢測、車輛檢測、手勢識別、生物識別、情感識別、自然場景識別等。

目前,通用的物體檢測和識別技術,根據不同的思路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從分類和檢測的角度出發,通過機器學習算法訓練得到某一類對象的一般性特征,從而生成數據模型。這種方法檢測或者識別出的目標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個體,而是一類對象,如汽車、人臉、植物等。這種識別由於是語義上的檢測和識別,所以並不存在精確的幾何關系,也更適用於強調增強輔助信息,不強調位置的應用場景中。如檢測人臉後顯示年齡、性別等。另外一種識別是從圖像匹配的角度出發,數據庫中保存了圖像的特征以及對應的標註信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通過圖像匹配的方法找到最相關的圖像,從而定位環境中的目標,進一步得到識別圖像和目標圖像的精確位置,這種識別適用於需要對環境進行精確跟蹤的應用場景。

就現階段而言,識別檢測技術的難點之一是技術的碎片化。這一方面是由於每一類對象都會有其獨有的特征,而不同特征的提取和處理都需要實現一一對應,這對識別檢測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圖像本身還受到噪聲、尺度、旋轉、光照、姿態等因素的影響。近幾年來,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不斷成熟,檢測和識別方法也越來越統一,而性能也在不斷提高中。

跟蹤定位技術

跟蹤技術的方法可以分為基於硬件和基於視覺兩大類。基於硬件設備的三維跟蹤定位方法在實現跟蹤定位的過程中使用了一些特殊的測量儀器或設備。常用的設備包括機械式跟蹤器、電磁式跟蹤器、超聲波跟蹤器、慣性跟蹤器以及光學跟蹤等。光學跟蹤和慣性跟蹤是比較常用的兩種硬件跟蹤方式,HTC Vive就是采用了光學跟蹤和慣性跟蹤兩種硬件來定位頭部的位置。使用硬件設備構成的跟蹤系統大多是開環系統,跟蹤精確取決於硬件設備自身的性能,其算法的擴展性要差一些,且成本相對較高。

 

13

HTC Vive 采用光學和慣性跟蹤設備

視覺跟蹤方法具備更強的擴展性,其系統多為閉環系統,更依賴於優化算法來解決跟蹤精度問題。相比於上述基於硬件設備的跟蹤方法,計算機視覺跟蹤方法提供了一種非接觸式的、精確的、低成本的解決方法,但是基於視覺的方法受限於圖像本身,噪聲、尺度、旋轉、光照、姿態變化等因素都會對跟蹤精度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更好地處理這些影響因素,研發魯棒性強的算法就成為下一步AR技術的研究重點。

根據數據的生成方式,視覺跟蹤技術的算法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基於模板匹配的方式,預先對需要跟蹤的target進行訓練,在跟蹤階段通過不斷的跟預存訓練數據進行比對解算當前的位姿。這類方法的好處是速度較快、數據量小、系統簡單,適用於一些特定的場景,但不適用於大範圍的場景。

另外一種是SLAM方法,也就是即時定位和地圖構建技術。這類技術不需要預存場景信息,而是在運行階段完成對於場景的構建以及跟蹤。其優點是不需要預存場景,可以跟蹤較大範圍,適用面廣,在跟蹤的同時也可以完成對於場景結構的重建。但目前這類技術計算速度慢、數據量大、算法複雜度高,對於系統的要求也較高。Hololens和Magic Leap的宣傳視頻中都展現了這方面技術,而亮風臺對相應的技術也在研發當中。

14

SLAM跟蹤技術

為了彌補不同跟蹤技術的缺點,許多研究者采用硬件和視覺混合跟蹤的方法來取長補短,以滿足增強現實系統高精度跟蹤定位的要求。

2、增強現實的顯示技術

透射式頭盔顯示器

 

15

透射式頭盔顯示器 Hololens

目前大多數的AR系統采用透視式頭盔顯示器實現虛擬環境與真實環境的融合。根據真實環境的表現形式劃分,主要有視頻透視式頭盔顯示器和光學透視式頭盔顯示器兩種形式。

視頻透視式頭盔顯示器通過安裝在頭盔上的微型攝像頭獲取外部真實環境的圖像,也就是通過攝像頭來采集真實場景的圖像進行傳遞。計算機通過場景理解和分析將所要添加的信息和圖像信號疊加在攝像機的視頻信號上,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場景與真實場景進行融合,最後通過類似於浸沒式頭盔顯示器的顯示系統呈現給用戶。

雖然視頻透射式頭盔在顯示上不受強光的幹擾,具有比較大的視場,但由於真實環境的數據來自於攝像頭,因此會造成顯示分辨率較低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一旦攝像機與用戶視點不能保持完全重合,用戶看到的視頻景象與真實景象將會存在偏差,因此會造成在某些領域(特別是工業、軍事等領域)出現一些安全隱患。

光學原理的透視式頭盔顯示器的基本原理則是通過安裝在眼前的一對半反半透鏡融合呈現出真實場景和虛擬場景。與視頻透射式不同的是,光學透視式的“實”來自於真實的光源,經過透視光學系統直接進入眼睛,計算機生成的“虛”則經過光學系統放大後反射進入眼睛,最後兩部分信息匯聚到視網膜上從而形成虛實融合的成像效果。

光學透視式頭盔相對來說結構簡單,分辨率更高,因其能夠直接看到外部,真實感和安全性也更強。其缺點是,在室外強光條件下顯示效果會受影響。目前Hololens以及亮風臺的HiAR Glasses都采用了光學透射式的成像方案。

不難看出,兩種方案各有優缺點,如何選擇最優方案,目前來看,還應基於實際應用場景來進行判斷。

由於光學透射式頭盔跟實際場景結合更緊密,真實感更強,大多數廠家會選擇這種方案。對於透射式頭盔顯示器來說,單純的強調厚薄或者視場大小並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這是由於厚度和視場是矛盾的,要做得較薄,方便用戶使用佩戴,視場就必然變小;想要擁有大視場,則其厚度就必然增大,設備就目前來說也會顯得比較笨重,不易佩戴。因此在目前技術依舊存在障礙的情況下,大家都會采取一些折中的方案。

數字光場顯示

16

Magic leap 光場顯示

隨著Magic Leap的宣傳視頻,數字光場這個概念也變得廣為人知。這種不采用屏幕來做載體的顯示方式,通過記錄並複現光場來完成虛擬物體的顯示。通過呈現不同深度的圖像,使用戶在觀察近景或遠景時,可以實現主動的對焦,這也是光場顯示的一大優點。 

同樣,光場顯示也有不同的顯示方案,一種方案是采用多層的顯示器,如光場立體鏡。如Magic Leap采用的是光導纖維投影儀。這套方案的優勢是可以做到很大的視場角,顯示更加符合人的真實感受。但這一方案同時也具有比較大的挑戰性,光場的顯示需要比較大的計算量,並且需要有相應的手段記錄或者生成想要疊加的虛擬對象相應位置的光源信息,同時還要精細地控制投影的內容和位置,目前這些技術還都處於研究階段。

盡管存在比較多的挑戰,光場顯示技術仍舊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種成像方式。

 

第三章 布局

本章導讀:在本章中,我們將以蘋果、微軟、谷歌三大巨頭為例,看看他們是如何在AR產業進行布局,同時介紹了AR領域知名度較高的創業公司Magic Leap。

從目前來看,絕大多數巨頭和創業公司更願意選擇在VR領域開疆拓土,但這並不意味著AR無人問津。

蘋果

種種跡象顯示,蘋果可能和微軟一樣瞄準了AR領域,並非時下最熱的VR。

17

蘋果已經在AR領域進行過一些並購交易。2015年5月,蘋果收購了一家名為Metaio的德國AR公司。該公司主要開發基於智能手機的AR應用軟件,比如其曾經開發一款讓家具視覺化呈現的工具。該公司被收購之後,實體被註銷,人員融入了蘋果的開發團隊。

18

2014年年底,蘋果收購了一家從事臉部視覺識別的公司——FaceShift,該公司的技術能夠利用攝像頭對用戶臉部圖像進行實時捕捉,甚至可以生成虛擬的頭像。

據悉,電影《星球大戰:原力覺醒》的特效團隊曾經使用了上述公司的技術,讓外星人的臉部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19

此外,蘋果還曾經收購了以色列的硬件公司PrimeSense,該公司主要為微軟的Xbox遊戲機制造Kinect動感捕捉攝像頭。

該公司具備了先進的手勢動作識別技術。在AR領域,用戶一般不會使用手持控制器,因此識別手部動作十分重要,這一技術也能夠用於AR頭盔中。

除了各種並購之外,蘋果也儲備了一些和AR有關的技術專利。這些專利並不意味著蘋果一定會開發某種技術或者硬件,但是可能披露了蘋果未來產品開發的某些思路。

2015年2月,蘋果獲得一個技術專利,主要用於讓智能手機連接AR和VR頭盔。專利描述文字和谷歌、微軟、三星電子和Facebook近些年推出過的產品十分相似。

微軟

微軟應該算是布局AR比較超前的巨頭公司,其在2015年就推出了AR頭盔HoloLens,開發者版已經開啟預訂,售價為3000美元。

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物體,是因為光線被這些物體反彈,最後射入我們的眼中。而我們的大腦需要對這些光進行複雜運算,最後重現你眼睛所看到物體的圖像。HoloLens實際上就是欺騙大腦,將光線以全息圖的方式發射到你眼睛中,就好像物體真的存在於現實世界中一樣。

就像下面這幅圖,HoloLens可以將屏幕投射到墻上。當用戶四處走動時,屏幕依然會留在原地,就好像那是一面真實存在的鏡子。HoloLens可在正確角度向你的眼中發射光線,讓你覺得屏幕真的出現在墻上。

20

HoloLens本身就是一臺獨立電腦,擁有自己的CPU和GPU,以及微軟所謂的全息處理單元,負責支持創造全息圖必須的全部必要計算。

在消費者方面,HoloLens擁有巨大潛力,你可能再無需購買60英寸電視,HoloLens允許用戶將電視屏幕發射到墻上,屏幕大小可隨意調節。如果未來版的HoloLens足夠緊湊,你可以想象到有人邊開車邊接受導航,但司機的實現不再局限於屏幕上,而是可看到前方道路的全息圖。當然,遊戲可能是HoloLens的重要賣點。

在企業方面,HoloLens最明顯的應用就是實現3D模型或設計的可視化。HoloLens也可被用於視頻會議等場合。此外,它的另一個用途可能是支持在線零售店,允許HoloLens用戶看到其產品全息圖。在你購買家具前,你就可以看到家具被擺放在室內的虛擬圖。 

由於HoloLens運行Windows 10操作系統,通用應用將可在其上順利運行。這些應用將被投射到用戶面前,可被便捷操作。對於微軟來說,吸引開發者非常重要,因為這款設備最吸引人的應用可能還未出現。盡管HoloLens的硬件設施令人印象深刻,但其依然需要好的應用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最好的服務。

谷歌

谷歌當前在VR領域比較活躍,如推出硬件產品 Cardboard頭盔,YouTube上線360度全景視頻功能,還提供Tilt Brush、Jump和Assembler等VR小應用,方便幫助開發者創新新的VR體驗,但這並不意味著谷歌放棄了AR市場。

谷歌和聯想合作,推出Project Tango項目。該項目旨在賦予智能手機3D繪圖和創造AR體驗的能力。Tango智能手機將於今年年終發貨,相當於是一個完整功能的AR設備。

除了自身開發AR項目,谷歌還投資了AR創業公司Magic Leap。Magic Leap專註於AR技術的研發,其最終產品很可能是一款頭盔,可將電腦生成的圖像投射到人眼上,最終在現實圖像上疊加一個虛擬圖像。有關Magic Leap的情況,將在下文進行詳細說明。

Magic Leap

Magic Leap是一家知名度很高的AR創業公司。今年2月,Magic Leap在新一輪融資中獲得7.935億美元的投資,阿里、谷歌都參與了本輪融資。據估測, Magic Leap的估值至少達到45億美元,這比兩年前Facebook收購Oculus的價格高出了兩倍。

Magic Leap研發的技術依然處於半透明狀態,沒有任何產品出現,我們目前只知道它主要研發方向就是將三維圖像投射到人的視野中。

Magic Leap CEO魯尼• 阿伯維茲曾公開表達過自己公司的定位:“你可以將我們看作是科技生物學(Techno-biology),我們認為它是計算機的未來。”

Magic Leap制作圖像的方法與人眼的工作方式相同。Magic Leap利用彎曲的光場制作圖像,而不像其他平臺那樣利用立體圖像欺騙眼球。利用其他3D圖像投影方式,如果用戶閉上一只眼睛,3D圖像就會消失。在現實生活中,用戶即使閉上一只眼睛,依然能夠看到3D圖像。Magic Leap便采用這種更為實用的圖像制作方式。

 

第四章:AR市場潛力

本章導讀:在這一章中,我們將通過市場調研公司提供的數據,解讀AR未來的市場潛力,並詳細闡述為何AR未來的市場規模會比VR更大。

盡管過去一年里媒體開始大肆報道AR技術,我們目前了解到的大部分AR解決方案仍處於開發之中。只有少數硬件解決方案得到了大規模生產並能夠買到。

2011年,全球AR營收僅為1.81億美元,而且當時AR往往被人們視作一種營銷噱頭:一種還在摸索實用應用的技術。很少有人認識到AR的潛力,開發相關應用大多也是用來快速打響名聲,或者這些應用的價值僅限於添加視頻效果這樣的博眼球之舉而已。

21

然而最新預測指出,到2017年,AR市場將增長至52億美元,年增長率竟逼近100%。隨著大量資金註入AR項目及AR創業公司,尤其是隨著谷歌、佳能、高通、微軟等大公司的入場,我們已經看到第一批消費級AR產品的湧現。隨著實際商業利益的出現, AR將成為消費、醫療、移動、汽車以及制造市場中的“下一件大事”。

AR比VR更具增長潛力

22

市場調研公司Digi-Capital給出的一組數據很值得研究:到2020年,A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美元,遠高於VR的300億美元。

VR對於遊戲與3D電影來說是一項非常棒的技術,甚至可以說這項技術可謂是專門為此而設計的。但這項技術的體驗主要是在客廳、辦公室或者座位上展開的,因為如果你戴著一個完全封閉的頭戴式顯示器走在路上,隨時都可能撞到路邊的東西。

雖然AR技術應用在遊戲也非常有趣,但在需要真正沈浸式體驗的時候,其所帶來的樂趣或許不如VR技術那麽多,這就像是移動遊戲與主機遊戲之間的差距。但是,AR技術在遊戲玩家眼中的這個缺點,恰恰是讓它可以同智能手機一樣,在數以億計用戶的現實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優勢。人們可以戴著它四處活動,做任何事情。

AR的軟件與服務擁有可與如今的移動市場相媲美的經濟效應,它們都可以利用現有的其他產品的市場,並不斷擴張它們。AR龐大的用戶基礎將會成為電視電影、廣告等行業的主要收入來源。

換句話說,AR技術有可能觸及到更多的人,因為它是對人們日常生活的無縫補充,而不是像VR那樣在現實世界之外營造出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

《增強現實:指向增強現實的一種新技術》一書的作者格里格·基佩爾在書中寫到:“增強現實將具備更多的實際應用價值,因為在現實中,與真實世界中的事物互動的人更多一些。”

在AR技術的幫助下,人們通過專用頭盔看見的三維全息圖像可以為真實世界提供一種有益的補充。當你走過一個雜貨店的走道,你也許會在眼前的虛擬屏幕上看到制作意大利飯所需的食材和配料清單。又或者,當你在閱讀一本有關天文學的書籍時,你周圍可能會出現一幅太陽系的圖像。

但是戴上虛擬現實頭盔之後,你與周遭世界的聯系就被人為隔斷了。你被投影到一個不同的世界中,就像恐龍沖過一片叢林,或者像站在一幢100層的摩天大樓的樓頂上俯瞰著腳下的大街一樣。這跟主題樂園的遊歷過程有些相似,就連虛擬現實頭盔戴久了會讓你感到惡心或者頭暈也跟你在主題樂園中呆久了的感覺很相似。

Meta是矽谷的一家AR創業公司,員工人數大約為100人。Meta CEO梅隆•格里貝茨預計,有朝一日,人們再也不用一邊在笨拙的鍵盤上敲敲打打,一邊緊盯著顯示屏的屏幕,人們可以在漂浮在眼前的全息圖像之間隨意切換和瀏覽,只需用手碰一碰就可以完成各種操作。當然還有虛擬鍵盤,人們可以利用它輸入數據。

人們可以進入他們的全息影像屏幕,提取出人的解剖圖,然後剔除骨骼進行研究。人們也可以通過透視去檢查自己打算購買的鞋子的內部做工。到那個時候,打電話將會變成一種很奇怪的行為,因為所有人都可以在全息影像中進行對話。

格里貝茨說:“VR很酷,但它只是通向增強現實的一塊墊腳石。我們將開發出比Mac電腦好用一百倍且強大一百倍的產品。”

 

第五章:AR面臨的挑戰

本章導讀:在本章中,我們將從技術方面解讀,當前AR面臨的挑戰,包括圖像識別、定位等。

對於AR而言,解決註冊任務是最核心的問題。註冊對精度的要求極為嚴格:由於AR應以實時、六個自由度的形式將虛擬信息和現實信息相融合,即便是輕微的註冊失準都會造成組合視圖難以容忍的失真。因此,移動AR存在兩大難點:註冊必須極為精準,註冊對計算能力和內存的利用必須極為高效。

這個問題是AR面向大眾部署所面臨的終極挑戰。我們斷言,目前大部分已知的註冊任務解決方案其實並不適用於智能手機——盡管看上去能用。因此,所有的AR研究人員都應該為智能手機AR的大空間應用問題開發專門的解決方案。

智能手機是AR大眾市場最具前景的平臺。智能手機生態系統為面向大眾部署AR的純軟件解決方案提供了一切要素。然而不應忽視的是,盡管技術和邏輯取得了種種進步,但是AR應用在智能手機上的大規模部署仍然存在著下列重大障礙:

1、相機質量與成像處理。智能手機通常配備的相機傳感器在弱光條件下表現糟糕:圖像模糊,開始出現明顯色差。相機傳感器硬件通常禁止低層級訪問。API只提供了相機傳感器的高層級訪問,無法控制曝光、光圈及焦距。小型CCD傳感器導致相機采樣噪點增加,進而嚴重影響後續CV算法的發揮。圖像獲取過程中的質量損失很難通過後期處理步驟補償。

2、電量消耗。電池電量近年來並沒有顯著提升。相機傳感器在以高幀率持續運行時耗電量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目前手機的設計用途仍然是拍照,而不是攝影。另外,傳感器和網絡接口也是耗電大戶。運行功能強大的AR應用會讓電池迅速耗幹。因此,AR應用必須只能設計成供短時間使用,而不是一種“常開”功能。

3、網絡依賴性。遠程訪問大量數據受到幾個因素的影響。首先,網絡延遲會導致令人不爽的延遲,拖累AR應用的瞬時表現。其次,訪問遠程數據僅在開了流量套餐時才有可能做到,而流量套餐可能過於昂貴或者無法開通。最後,某些地區的網絡覆蓋可能不滿足條件。於是完全獨立的AR應用成為了唯一的可行選擇,這就意味著需要在設備上占用大量的存儲空間。

4、可視化與交互的可能性。智能手機的外形因素在購買決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實際上,可接受最大設備的尺寸嚴格制約了顯示屏的大小。交互技術同樣存在著類似的限制。多點觸控界面或許是最為先進的交互機制,但它在某些特定任務——如像素級的選取上表現糟糕。

理論上講,針對AR改進未來智能手機需從哪些方面入手已是眾所周知。在實踐中,AR應用的開發者卻要看硬件廠商和服務供應商的臉色,後者做出硬件發展決策的依據是市場預測,而其中可能不含對AR的需求。不過,硬件總體是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的,尤其在移動遊戲或移動導航系統的驅動下——而這兩者與AR在技術需求方面存在許多共通之處。此外,研究人員意識到目前相機控制方面存在限制,更好的相機API也會因此誕生,比如Frankencamera項目。

盡管平板電腦作為一種流行移動平臺也在不斷壯大,但它屬於放大版的智能手機平臺。由於尺寸放大,可視化與交互的限制有了些許放松,但這些設備的尺寸和重量同時也制約著它們在AR領域的應用,原因是拿起來更加累人(比如說,把設備舉起來較長時間可能需要兩只手,反過來制約了交互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目前的平板電腦存在著與智能手機相同的問題。對於不同的AR應用而言,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可能前者更適合,也可能後者更適合。

計算機視覺面臨的挑戰

智能手機的一大優勢在於,定位不必單單依賴於相機傳感器,也可以利用其它任意可用的傳感器,如GPS,指南針,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盡管其它傳感器的使用在核心CV社區中往往被視為“作弊”,但這些傳感器能夠對開發實驗室外快速、健壯的定位功能做出重大貢獻。即便在結合了多種傳感器的幫助下,基於CV的定位仍然非常困難,一系列原因列舉如下:

紋理結構。大多數方法依賴於興趣點外形上的自然特征,要求環境中各區域紋理足夠清晰。興趣點的主要問題在於,紋理的呈現形式至關重要。尤其在室內場景中,常常會有白墻出現,使得基於自然特征的定位方法很難發揮作用。

光照和天氣條件。盡管自然特征描述器通常被設計為不受光照影響,但這一假設只有在描述實際物理特征的觀測研究中成立。不幸的是,室外環境中大量以自然畫面呈現的特征與實際物理特征並不相關。場景中物體投射的陰影會造成斑點、邊角、線條的出現,還會隨著光照或天氣條件變化而動態移動。因此,存在著大量的會對定位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的異常因素和不匹配因素,這與匹配算法的選擇並無關系。

數據庫規模大、易變化。對於室外環境而言,在定位之前必須采集大量數據並處理生成初始模型。利用昂貴設備的實時方法能夠處理這一問題:然而,無法訪問的區域仍然會造成最終模型中的孔洞(即未能構建地圖的區域)。此外,得到的模型僅代表某個時間點的靜態快照。環境中的任何變動,如商店櫥窗的翻新,咖啡店遮陽傘的開閉,停車場汽車的去留,都會讓數據采集生成的模型瞬間過時。另一個重要方面是通信通道(可能是移動網絡)中最終模型的分發方式。由於這些模型通常體積頗大,整體還是拆分傳輸都會帶來技術難題。

失準及丟失的傳感信息。在室外定位中,GPS和指南針提供了關於設備大致位置和方向的極具價值的絕對信息。不幸的是,傳感器並不健壯:在不同的地點,傳感信息的準確度可能會有天壤之別。尤其是在狹窄的城市峽谷里,GPS信息可能會偏差100米,甚至會不可用。類似的是,磁幹擾會嚴重影響電子指南針的讀數,而磁幹擾在人造環境中是不可避免的。

精準定位是AR亟待解決的最為重要的任務。但正如上面所述,仍然存在著一些重大挑戰,仍需針對這些挑戰尋找真正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近來平板電腦AR的SLAM實施證明,如果上述條件(即紋理結構清晰)達到,就能充分實現小規模環境的定位註3。然而,大規模環境的定位僅存在於概念證明研究中。相關問題似乎難以攻克,因此只能等待技術的緩慢進步了。

其他挑戰

除了實現算法研究成果的精度和可擴展性這樣的學術目標外,還存在著一系列嚴重影響AR體驗實用性的實際問題。這些因素僅與AR的實際應用相關,因此在科學文獻中討論較少。這或許會造成“這些問題不難解決或者與AR的成功不相關”的錯誤認識。下面列舉了一些與智能手機有關、同時也與AR一般用途有關的問題:

實際的硬件發展與“AR心願清單”的矛盾:目前智能手機中相機及其它傳感器的質量不足以滿足AR的高要求。硬件進步——如立體相機,CPU/GPU的統一隨機尋址,WiFi三角定位——能夠讓AR應用的開發者極大受益。不幸的是,在AR尚未氣候成熟時,期待手機會針對AR優化純屬幻想。硬件配置的任何變動會增加數百萬美元的開發成本,倘若之後無法滿足市場預期,搭上的錢還會更多。目前,消費者購買手機主要是為了語音通訊,遊戲和網頁瀏覽。這些市場將會驅動近期到中期的手機功能革新。我們必須說服設備廠家AR是手機應用的新興市場,這樣才能為AR爭取到更先進的硬件。幸運的是,如今AR的關註度已成規模,因此不久的將來,手機針對AR的優化或將成為現實。

動態場景與AR真實感的矛盾。目前的AR應用假設場景中的一切事物都是靜態的。然而,現實恰好與之相反。尤其在室外場景中,幾乎所有物體都在變化:行人,光照和天氣條件,甚至是建築物每隔幾年也會刷上新的顏色。定位會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在動態場景中,大多數算法的基本假設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比如說你正在對一個建築立面進行增強,行人路過擋住了部分視野。由於算法缺少阻擋推理,就算增強內容的視覺效果再好,未來硬件平臺的性能再強大,也會出現礙眼的錯誤。動態物體與虛擬內容之間交互的缺失絕對會損害AR應用的真實感。因此,目前CV研究成果中物體動態檢測與跟蹤技術的加入是未來實現高質量AR的關鍵。

內容創作與註冊的矛盾:AR之所以讓人興奮,很大程度上源於終端用戶參與內容創作的發展前景。個人內容創作是促使用戶積極參與而非被動觀察的關鍵所在。然而,目前仍然沒有實現這一概念的基本機制。

盡管手機的交互方法得到了極大改進,但在沒有精準全局環境模型的條件下,如何使用2D界面方便、精準地註冊6自由度內容,這個問題仍未得到解答。就拿增強建築物里面的一扇窗戶舉例,目前的方法甚至都無法搞定簡單的標記任務。尚沒有在開放空間內輸入任意3D位置的機制,更別說明確指出方向了。

目前決定標簽的做法通常利用的是用戶(不精準的)GPS位置,而不是興趣物體本身。對於終端用戶創作真實、理想的內容而言,在用戶附近對任意位置進行精準註冊一定要簡單而健壯——然而,這又是一個超出CV基本範疇的研究難題。

 

第六章:AR應用案例

本章導讀: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探索AR這一新興技術目前在不同領域的運用情況,並預測有可能成為未來主流的最佳實踐。

我們選取了一定數量的AR創新案例,歸納成四種功能類別;每一種都會在個人或公司使用AR應用時為其帶來顯著益處。

情境敏感式信息——在恰當的事件地點出現的信息

第一類是情境敏感式信息,涵蓋能夠根據特定情境輕松獲取互聯網已有靜態數據的各種應用。

23

Wikitude和Metaio公司的Junaio(魔眼)是AR瀏覽器兩個最有名的例子,它們提供的情境敏感式信息軟件能夠識別場所或物體,並將數字信息與現實世界的場景連接起來。智能手機都可以運行這一軟件,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攝像頭的視角看到周圍的數字信息。

這些數字信息可以是附近感興趣的地方,比如博物館、商店、餐館或者前往下一個公交站的步行路線。該軟件通過GPS、WiFi和3D建模實現圖像識別和用戶定位功能。

24

語言翻譯是AR應用中最具發展前景的領域之一。現有的一款應用Word Lens兼容於幾乎所有智能手機,能夠將文本同步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打開應用後,用戶只要將設備對準外國文字即可。設備就會將此信息翻譯成用戶母語並顯示出來。而且翻譯後的文本是同樣的字體,印在同一面墻上——就跟原始文本一樣。

25

面部檢測和AR的結合則是在現實生活特定情境中輕松獲取互聯網信息的另一個例子。Infinity是一款AR應用,它可以分析一張面孔,將其與社交網絡上的頭像進行比對匹配,匹配目標在社交網絡中發布的信息就會顯示在用戶視野中。

這項功能在消費應用領域非常實用的技術也會受到執法部門的歡迎(如掃描人群,尋找通緝犯)。但不難理解,這款應用已經引發了許多人對隱私的擔憂。

26

大眾公司開發的MARTA系統是汽車領域中在恰當地點提供恰當信息的極具可行性的最佳實踐解決方案。

該系統在汽車運轉失常時派上用場,幫助用戶進行汽車維修及維護。它能通過物體識別技術識別出汽車零部件,實時詳細地將所有必需的維修、維護步驟描述並圖示出來,並配有需要用到哪些設備的信息。這款應用可以在多種移動設備上運行。目前,該系統為大眾服務獨家使用,不過可以想象,未來消費者都會用上類似的系統,不太了解汽車機械的人都能修好自己的汽車。

增強感知——成為人類2.0

即便是今天,AR應用所能提供的也遠不止是隨時檢索互聯網信息這麽簡單。下面講述的幾個AR用例通過主要由設備傳感器收集的數據生成新的信息,實現增強現實。這一系列設備能夠增強我們的感知,延伸人類能力,超越目前我們所能取得的成就。

27

已經問世的Recon Jet是一套用於休閑活動的AR系統。該設備便於運動的平視顯示器(HUD)可以與藍牙、WiFi等第三方傳感器連接,提供導航和天氣信息,訪問社交網絡,顯示實時的狀態信息。例如,跑步者可以看到自己的速度,到終點線的距離,目前的海拔提升高度以及心率。目前已有上述功能的Recon Jet計劃未來針對在危險環境中工作或從事體力勞動人群開發可穿戴AR設備,監測他們的生命體征和周圍環境。

28

再舉一個平視顯示器的例子,某些型號的寶馬汽車能夠在擋風玻璃上投影行駛速度等傳感信息。這種增強感知功能自從2004年以來被汽車公司所采用,寶馬正在不斷增加新功能,持續改進其HUD系統。

寶馬目前的ConnectedDrive HUD系統的增強方式是在外部環境真實物體上疊加虛擬標記。這樣導航信息或者駕駛助手系統的信息可以顯示在司機前方道路視野的精確位置上。導航指示可以層疊在道路上,其它汽車或安全相關的物體可以根據情況高亮顯示或標記出來。寶馬夜視系統提供的可視化信息正是HUD應用的絕佳例證。

29

屢獲殊榮的iOnRoad應用是一個類似於寶馬HUD的增強駕駛助手系統,只不過面向平民大眾市場,也沒那麽先進。該應用僅使用智能手機相機和一些視覺算法,提供了諸如碰撞預警、出口監測、道路出界預警以及事故後能派上用場的黑匣子錄像功能。

30

Liver Explorer是AR應用在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中的例證。外科醫生可以通過Fraunhofer MEVIS公司開發的Liver Explorer應用增強感知。該應用能夠為執業醫生提供實時的AR向導和輔助。設備通過攝像頭捕捉肝臟影像,利用AR技術將手術計劃的數據疊加到器官上。

另外,該軟件還能實時響應(如根據系統持續追蹤的血管運動狀態及時更新手術計劃)。這些功能超越了MARTA系統對於情境敏感式信息的定義。如果該應用能得到積極評價的話,未來很可能會改造推廣到更多的手術領域中。

31

在危險情況下,隨時掌握關鍵信息尤為重要。正因為如此,軍方成為了AR應用最大的投資者之一。Q-Warrior Helmet是一款軍事應用。該AR項目希望能為士兵們提供“保持警惕,視野開闊,手搭扳機”的場景意識,以及敵我識別、夜視影像和遠程協調小分隊的增強功能。該頭盔會將每個佩戴者的具體位置信息提供給其他人,軍事組織可以通過它在戰鬥或偵查行動中集結、行軍、分享信息與位置。不難想象,未來類似的系統會出現在其他工作環境危險的職業中(如消防員、執法人員)。

混合現實模擬——在現實中探索虛擬

上述案例以提供靜態數字信息的方式為我們展示了增強現實的應用,然而接下來這一類的AR實踐相比之下更進了一步。通過這些所謂的混合現實模擬,用戶可以在現實環境中動態地更換或調整虛擬物體。

32

最新的宜家應用Ikea Catalog就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例子。借助於這個由Metaio公司開發的AR應用,消費者可以使用移動設備把所選的數字版宜家家具“放置”在自己家客廳里,從而更方便地測試家具的尺寸、風格、顏色擺在某個位置是否合適。該應用還允許用戶調整每一個部件的尺寸和顏色。

33

優衣庫的試衣魔鏡(Magic Mirror)提供了一種更加個人化的AR試衣體驗。2012年舊金山的一家優衣庫門店安裝了這臺大型增強試衣鏡,它能夠識別顧客的身材和所選衣物,因此免去了再試其它顏色的必要。顧客只需換上某件衣物站到鏡子前;根據觸摸屏的提示選擇其它顏色,鏡子中就會投射出顧客身著另一種顏色的影像。

34

佳能推出的MRERL系統能夠實現3D電腦渲染模型在現實環境中與現實世界物體無縫融合的設計過程。舉例來說,汽車領域可以借助於這套系統設計出新汽車的模型。MREAL系統支持多用戶協同工作,同步進行完整規模的產品設計。

這套系統可以用來分析新規劃設計中現實部件如何組合的問題。其實現方式是,渲染出包括現有部件和新設計概念的3D模型,再將兩者組合起來。

例如,可以將現有的汽車座椅整合到新車虛擬設計的投影中。MREAL系統提供的是混合現實,因此用戶可以真的坐到(真實的)座椅上,看到汽車外面的真實環境以及汽車內部的數字虛擬模型——包括全新設計的儀表盤和方向盤。

35

另一個已投入使用的工業級AR應用來自空中客車公司(Airbus)。為了能夠完全依靠數字工具完成新飛機的生產流程,空中客車公司於2009年聯合打造了MiRA(混合現實應用)。該應用利用AR掃描部件、檢測錯誤,從而提高了生產線的效率。

以A380客機為例,由平板PC、特制傳感套件和軟件組成的MiRA應用現在已將組裝機身中成千上萬個支架的時間由300小時降低至驚人的60小時。更為震撼的是,之後發現,損壞、安裝錯位或者遺失支架的數量卻降低了40%。

36

日本的一位黑客利用現有的3D模型和廉價的動作傳感器實現了與日本超人氣虛擬歌手初音未來的AR“約會”。在演示視頻中,初音陪著他漫步公園,初音能夠識別現實世界的物體並做出反應(比如坐在真實的長椅上)。該軟件甚至還能與這位虛擬歌手互動(比如摸摸她的頭或領帶)。盡管這個應用有著明顯的煽動性,但它絕非只是噱頭。由此我們可以想到,不久之後人們或許會有虛擬伴侶的陪伴,在需要時提供幫助(比如,輔助搞定醫療或工程問題,或者以人形界面的形式處理個人日歷、備忘錄、通訊錄等日常數字事務)。

虛擬界面——在虛擬中控制現實

接入互聯網“智能”玩意兒越來越多,獲取數字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於是打算利用AR設備及數據來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我們討論的第四類——虛擬界面,關註的是提供以數字形式控制現實世界物體的新方式的AR技術。本質上說,這類技術讓調整、控制真實物體的混合現實成為可能。

37

手勢是一種隨時與數字世界進行交互的高級方式。上文所說的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SixthSense正是這麽一種手勢界面系統。盡管該系統目前采用的是空間AR技術,它也可以應用於其它各種技術中。借助於該系統,用戶可以使用自然手勢與信息進行交互。為了捕捉用戶的輸出意圖,該系統的相機采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對用戶手勢進行識別和追蹤。

38

基於AR的界面不局限於計算機設備。還能用來控制汽車,娛樂設備,以及加熱系統這樣的家居配套設施。仍在開發之中的家庭自動化系統Revolv正是這樣的例子。結合Google Glass後,用戶可以通過該系統控制家中的所有數字設備(如照明系統和門鎖系統)。於是就形成了可以用語音或指尖控制的增強“智能”家居環境。

39

中國電商1號店的例子告訴我們,虛擬界面也不局限於家中。該公司曾宣布,將成立全球第一個AR連鎖超市。

每一家超市將會有一塊約1.2平方米的貨架,設置在“空白”的公共區域(比如火車車站或地鐵車站,公園或大學校園)。裸眼看去只是空蕩蕩的貨架和墻壁,通過AR設備看到的則是完整的一個超市,貨架上堆滿了數字形式的真實商品。用戶只需通過移動設備掃描商品,添加到網絡購物車中,即可完成購買。AR購物完成後,用戶會在家中收到配送的商品。這個概念類似於韓國地鐵站里基於二維碼的樂天超市,但得到了AR技術的增強。

 

結語:AR是一座比VR還要大的金礦

很多案例已經證明,AR技術在職業場合更有用。第一代谷歌眼鏡在消費類市場遭遇了失敗,但在一些小眾市場,例如醫療健康領域,谷歌眼鏡仍被證明非常有用。微軟HoloLens的橫空出世,讓我們感覺到AR還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AR技術短並不在於遊戲或耍酷,而是在於滿足實際需求的職業應用,這些應用看起來並不是很酷,但卻更貼近現實。相比於VR,AR似乎是一座更大的金礦。

附:報告引用文章

What Is Augmented Reality and How Can Engineers and Designers Use It?作者:Jeffrey Heimgartner

ugmented reality startups and technology trendsetters want to show that virtual reality is merely a 'stepping stone' to breakthroughs that touch more people,作者:Micheal Liedtke  

How Augmented Reality Works?,作者:Kevin Bonsor

Augmented Reality in Logistics,作者:DHL Trend Research

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918

曾幫Facebook把用戶做到7億的那個人,告訴你如何實現用戶增長,以及怎麽招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498.shtml

曾幫Facebook把用戶做到7億的那個人,告訴你如何實現用戶增長,以及怎麽招人
彭縈 編譯 彭縈 編譯

曾幫Facebook把用戶做到7億的那個人,告訴你如何實現用戶增長,以及怎麽招人

他說Facebook的用戶增長他只做了三件事,那麽這三件事是什麽?

文|彭縈 編譯

Chamath Palihapitiya出身於斯里蘭卡,六歲時隨家人移居加拿大。1999年獲得了滑鐵盧大學電氣工程學位,之後他進入投資銀行BMO Nesbitt Burns做了一年衍生品交易員。2000年,他跟隨他的女朋友移居加利福尼亞。

241728221438418349

當時正值互聯網開始繁榮,Palihapitiya以軟件工程師的身份加入美國在線(AOL),並於2004晉升為美國在線的即時通訊部主管。2005年,他又從美國在線離職並加入梅菲爾德基金(Mayfield Fund),但就在幾個月後,他又加入Facebook,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公司增加用戶。

加入之前Facebook遇到了增長瓶頸,但他離開時Facebook時已有七億用戶。但實際上,當Facebook只有4500萬用戶時,他就確定Facebook終將有一天會擊敗MySpace,那可是MySpace有1.5億用戶的時候。

2011年,Palihapitiya從Facebook辭職,拿到Tesla的Peter Thiel還有LinkedIn的Reid Hoffman的投資,創立名為“Social+Capital”的基金,轉型成為風險投資家。

離開Facebook後,他買了GoldenState Warriors金州勇士隊的一部分股份,成為了partial owner. 金州勇士隊在今年的NBA總決賽中勝了騎士隊奪取總冠軍,這也是勇士隊所有球員個人職業生涯里第一個總冠軍。

很多公司都搞不清自己的每一步的成功與失敗到底都是因為什麽,公司快速爆發時大家漫步雲端,公司忽然遇到瓶頸或一落千丈時,大家又茫然失措。而Chamath Palihapitiya顯然不是這樣的一個。他總是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麽,自己為什麽要這樣做。

本文是Chamath Palihapitiya的一次公開演講,他說Facebook的用戶增長他只做了三件事,那麽這三件事是什麽?

關於用戶增長,“我們只是測量、測試,實驗”

讓我們來聊聊用戶增長。每個人都來問這個事情,好像這是一個可以大談特談的事情。當然這也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事情,它像秘密一樣撲朔迷離,好像我們是NSA(國家安全局),做了些沒有人知道的事情,或者我們和政府進行了某些幕後交易。胡說八道!我們只是做了三件看起來很笨的事情。同時我們自認沒那麽自知與驕傲,所以只是執著地持續地一遍又一遍地去做這些非常簡單、單調的事情。而且發現了方向之後,我們會一直做到底,或者幹脆不做。在這過程中從不懷疑自己。

我告訴人們,“你知道嗎?我們只是統計大量數據、計算、測試、試驗。”當然這句話省略了大量的細節,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在宏觀的層面上,這確實就是我們做的所有事情。當我看到許多人把他們的產品裹上一層又一層的複雜的虛飾,試圖讓顧客相信他們的產品是如何地美妙而又智能,對此我感到震驚萬分、難以置信——他們自以為做著最酷的事,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這就像是打磨自己。測試發現許多bug,反複修改卻常常徒勞無功,甚至再次測試發現更多bug,而且你不得不狠心刪掉那些沒用的。這個過程並沒有那麽複雜。我瀏覽一個又一個APP,把自己淹沒在APP的海洋中,我經常忍不住想問的是,“你真的花過哪怕幾秒的時間去體驗你的產品嗎?”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是:大多數產品都缺乏足夠的內部測試。

所以大多數人把用戶增長過於複雜化了,好像只有做些非常規的事情才能帶來增長。但這並不是增長的真正內涵,增長其實源自於純粹而優雅地理解產品價值和消費者行為。當你用那些狗屁不通的東西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時(這同時這是當今矽谷最大也是唯一的問題),你就被市場或者消費者扣分了。

問題是,我們現在處在巨大的長尾時代,有諸多開拓性的成功案例在前,每個人都面臨著艱難抉擇:第一個選擇就是你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忽視外界給你的反饋;第二個選擇是做你看到的,你能拿到投資的,以及別人告訴你的覺得非常有趣的事情。這種武斷的二分法會毀掉一個產品,同時也摧毀人們的創造力。

無論你現在把手頭的東西完成得多好,如果你的產品中沒有一個明確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你一定會失敗。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和你周圍那些胡說八道、天花亂墜的人劃清界限。

我們是如何讓用戶增長的呢?有一次,我們對某個架構毫無頭緒。我有一個下屬,當然現在我不會說他是誰,我曾經無數次想解雇這個木頭。他跑過來跟我說,“Chanmath,易趣的架構怎麽樣?”易趣?那是2000年的事了。我問,“易趣,易趣個屁,我們能從易趣學什麽呢?”他回答說,“我們可以用我們曾在易趣用過的那個架構”。結果,我們只稍稍在那個架構上做了些調整便成功了,然後我意識到,“天吶,當處理複雜麻煩的事物時,采用簡單的方式可能會非常有效。”

當然我得承認,易趣是一個偉大公司,做得非常好。但因為易趣是一個不同的產品,所以我們做了一些微調。不過我們依舊秉承那個簡單的原則:測量、測試,實驗(measuring, testing, and trying things)。我們當時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已經信任和使用我們產品的人也許會放棄用我們的產品。在指標層面上看,流失老客戶聽起來很糟糕,但是別忘了,我們正處在一個異常長尾的時代。

有傳言說,你可以跟很多公司學習,但惠普除外。我知道梅格·惠特曼,她實際上是個非常偉大的CEO。那人們為什麽這麽說呢?是因為惠普現在沒有任何產品創新,那麽難道他們的業績增長是從土里冒出來的嗎?不,當你追溯回去,你會發現,五六年前一個降低成本和優化收入結構的決定讓他們的業績仍在增長。所以你會明白,這就是長尾效應,一個決定需要如此長的反應期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同理,如果給自己的用戶發垃圾郵件、欺騙他們的話,這些用戶會漸漸遠離我們。當然,這種遠離不會立即顯現,而是被分攤在了未來的三年或四年,特別是當你的競爭對手提供了更優異的產品時情況會更糟糕。我們在架構中確定的最重要事就是,拒絕病毒式傳播,我們不做,不討論,甚至不觸碰。我不想看到任何涉及病毒式傳播的企劃,我連聽都不想聽。

別來那些虛的,先解決三個“how”

我最想關註的是三個最困難的問題,這同時也是每一個用戶類產品都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吸引人們?(How to get people on the front door?)

如何最快讓他們對產品有“哇啊!”的感受?(How to get them to an "Aha Moment" as quickly as possible)?

如何高頻率地傳遞出產品的核心價值?(How do you deliver coreproduct value as often as possible?)

只有當這些都探討清楚了,你才可以向我建議,你打算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戶。這個順序絕不能顛倒。在我看來,這是我們做的最明智的決定。

回顧過去,如何去理解這些規則,不管它體現的明確還是直觀,也不管你所在的行業是不是經歷過快速增長再跌入谷底,忽視這些原則的失敗案例都屢見不鮮。正是因為你沒有對所從事的行業做任何優化,所以你得到的只是最短和最直接的投資回報,這種方式絕不是讓你構建具有價值產品的長久之計。

所以當你經歷過這一切,你明白兩件最重要的事:

第一是“消除自我(ego)”。自我,讓你幻想追求Twitter上推崇的主流生活方式,而並非像一個真正的企業家那樣,致力於開發具有價值的產品並試圖傳遞其核心產品價值。消除自我,意味著你必須接受在短期內不能獲得回報的事實。

第二點就是摒棄常規。那些憑直覺的人跟傻瓜沒兩樣。直覺是沒有用的,因為大多數人無法對未來做出正確的預測。這一點我們都很明確。我們應該停止做某些事,過濾掉那些毫無意義的談論。

大多數人所在的公司缺乏使上述兩點並存的文化。如果你不夠冷靜,或是在你構建的產品中加入過多的個人看法,那你很難避免犯錯,並且因為你不夠客觀,不明白周圍所發生的事,所以很難在你所從事的領域有所提高。

我們需要不相信廢話的人,更需要區分運氣與實力的人。不幸的是,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談論些什麽。

不要在缺乏相關背景的情況下談論某些事,因為這沒用。你就像一個發送垃圾郵件的人,這令人同情,又摧毀了你們雙方的互動體驗。趕收手快吧!

不要提及低層次的抽象理念,這些理念可能會給你獲得短期的投資回報,但它們卻毫無意義。

不要一心關註那些不能給你帶來長期回報的事情。

不要在我面前假裝你真的明白自己在談論什麽,我寧可你說你不知道,甚至我願意跟你一起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這種只關註短期利益的文化,你在忽視相關背景的情況下開始工作,你得到的是快速上升隨後則是大幅度的回落。然後周圍的每個人開始談論,“看看我做的這些,我覺得自己幹了件不錯的工作。”事實上你不是幹了件不錯的工作,你只是改變了眾多變量中的一個。

我似乎是在給你們潑冷水啊。人們很少談論產品核心價值,而大部分產品也確實沒有產品價值,我確實相信這點。但我也相信很多產品是可以具有價值的。所以當你把上述兩個重要結論放在一起時,你又會回到一個基本問題上,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設計的是什麽樣的產品嗎?為什麽要設計這個產品?你真的知道如何設計出顧客感覺不需要但實際上又能真正為他們服務的產品嗎?

“向不同的人展示你的產品價值,這才是重中之重”

我們在亞洲推出我們的產品時,我們組建了一個團隊。我們曾經說過,“我們要國際化,我們要推廣我們的產品,我們要去世界的各個角落。”

我們只在當地市場招聘當地人。我們曾經在日本雇傭一名工人,他說,“我們應該在產品簡介中添加一些特別的元素,因為日本文化有所不同。”我問他,“那你會怎麽做?” 他說,“也許在簡介中顯示血型會更好一些。”

你可能會想,這有什麽意義,是的,這對我們來說也許無關緊要,於他而言卻不一樣。所以我們做出了一些調整,因為我們與當地市場建立的聯系還不夠緊密。我們的這款產品還不足以跟這兒的人產生共鳴。你可能覺得,Facebook確實是有明確的產品價值呀,但在當時的日本,它是不具備產品價值的。

在一個既定的市場中對你的產品進行改造並賦予新的定義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那樣做了,我們突然明白過來,“天啦,不了解還真就是不了解啊。” 每一個單獨的市場,人們給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行為方式不同,說的語言也不同。

因此,關鍵的是,你所認為切實可行的方式也許並不適於任何人,你得去尋找某種認知框架,以幫助你對某些事情進行一些新的調整。這樣,你的產品價值,才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人所認可所接受,而這,才是重中之重。

專註於一點,專註、專註

當Facebook的註冊用戶還不過是4500萬時,我們就知道,我們將戰勝MySpace,那時它們已經有1.15億用戶,即使如此,我們也毫不懷疑。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在做對的事,我們清楚自己的幹什麽。在經過了大量的測試,大量的叠代後,猜猜我們發現了什麽?要讓每一個用戶在10天里加上7個好友(7 FriendsIn Ten Days) ,就是這樣。想知道我們成功的秘訣嗎?這就是。沒有大家想的那麽複雜。

現在我們有完整的團隊,有數百名員工,我們成功將Facebook打造成了一款十億用戶的產品,而這一切,都不過基於這個簡單的規律。我沒法給你說那些複雜的大道理,我們行事的所有原則都是基於這一條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規律,正是這樣一句簡潔優雅的描述,幫助我們抓住了核心產品價值,定義了產品蘊含的意義,去交流,去網絡中搜索,去找到人群密集的部分,然後在此基礎上再重複這個過程。

我們的每一次問答,每一次全體會議,都是圍繞著這樣一句話去展開。我們也會去討論Facebook的變現,討論現在貨幣化平臺的二三級構建怎麽怎麽樣了。但是唯一核心的關註點還是那句話。因為我們將核心的產品價值轉化成了這樣一句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的話,公司的每一位成員便都非常明白自己要幹什麽。

再者我要談談,為什麽從制定發展戰略到各項具體事宜都投入大量精力是有問題的。每個團隊中那個致力於公司發展的人需要有遠見有能力,可以負責產品核心策略的制定。因為當你讓自己的討論上升到更高層次時,你要考慮的是整個公司運營的核心構架,比如股權如何分配、成本如何產生、如何關註焦點問題、雇傭誰或是開除誰。

但當你理解了核心產品價值時,你可以抓住關鍵點並不斷地構建循環來展示產品價值,這是最重要、也是最理所應當的事。現在,我用這樣的理念幫助一些公司,不論是轉變思考方式的CEO們、還是認同這樣理念的創始人都可以既持續又系統地考慮每一個遇到的問題,並獲得成功,每一家公司都是如此。

當然,我也遇到過一些人,他們的問題多如牛毛。比如說,“嘿,我真的非常喜歡……” 他們有勇無謀、喜歡蠻幹還有一點暴力傾向。這再次提醒我,對於人來講,目光長遠是那麽得重要,這一優點總能幫你更好地平衡企業文化的建立和員工工作能力的培養。好好珍惜已經獲得的成果吧。因此,現在當你再次看到那些實現井噴式增長的,甚至已經上市,正在經歷難以置信的困難,痛苦的轉型、螺旋式衰減時,你應該意識到的是,這種局面並不是一個增長性的問題,即使從數據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個增長性的問題。但這,實際上是一個關於產品價值和公司文化的問題。

短期前景的樂觀又如何,如若你不想清楚最核心的問題一切都是徒勞。你還是要回到最最原始的那個點,去思考,人們到這來是幹什麽的,用戶想要的那個"Aha Moment"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我們不能盡快滿足他們?別和我講要幾天後才能給他們,這不靠譜;以小時計也不可以;以分計時算是底線了,但遠遠不夠。你要想清楚如何才能及時的,在幾秒甚至幾毫秒間,準確地抓住人們的需求?這樣你才會贏。

如果你沒法知道是什麽在優化著你在那麽多時間里所做的一切,我想你所在的公司就太糟糕了,他們所做的只不過是垃圾,在破壞互聯網的價值。

為“招人”支點招

接近尾聲了,我想說,我已經把自己最想跟大家分享的都倒出來了,也許你期望的是一堆公式之類的幹貨,但你真的必須深刻地理解我所說的。不要只是當一個毫不知所雲的跟隨者,你需要做的是仔細思考,聚力在核心價值上、分輕重緩急做事並找到和你一樣如是思考的夥伴。這就是我們一開始雇傭員工的價值標準。

再次提醒,雖然聽來有點瘋狂,但還是要提醒各位CEO要把下面這些話記在筆記本上:即關於怎麽招人。我們在招人這塊還是頗有心得的。我把這招分享給我投資的每一家公司,並且在大多數公司這招都有用。這些在我看來是顯而易見的,再明顯不過的。但人們總還是在這些問題上栽跟頭。

一個情商高、有自知之明、目標感強烈的人不會屈服於短期壓力,對成功的執著會讓他樂意做一切嘗試;有進取心、求勝心的人會尊重他人但又不懼挑戰權威。來一間高品質的、近乎完美的酒吧,若你能搞定便大局即定了,有的事上能提高個0.1%的,如今就要提高0.2%甚至1%。這樣的工作狀態多變又富有活力。我們的員工只要不是想重創事業便會一直在這兒上班,他們在舒適的環境中工作或發現問題。要想改變,還真得要些勇氣。

當那個日本小夥子走近我說,“嗨,我認為個人資料中需要增加血型這一條,”,當韓國團隊想出一堆新點子,或是印度團隊想出聰明的方式來實現Facebook的手機客戶端。你必須暫時放棄個人偏見,不遺余力地找到這些打破常規的人;其次,這麽做的原因是不能讓自己活在“我最厲害”的幻覺里。

有太多的問題和產品把重點放在解決極少數的需求。事實是,世界上有70億人口。很多人沒用過電腦直接進入手機時代。他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中,世界的各個地區有著差異化極大的社會經濟模式,那麽你必需足夠敏感、去發現他們的需求。

人們極易專註於短期的效果。思考長遠,再制定一步一步的短期計劃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你想要建立的是有意義深遠的東西,它們富有文化內涵並且有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這些才是產品的價值所在。

LinkedIn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雷德•霍夫曼(LinkedIn的聯合創始人)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之一。這是一家難以置信的公司,建立至今10或11年之久,他們唯一做的就是碼代碼。Friendster(全球社交網站的鼻祖)冒出來了,他們沒有驚慌;MySpace冒出來了,他們沒有驚慌;Facebook冒出來了,他們仍然處之不驚。他們只想做一個很棒的產品,他們只是不斷工作,沒有尋求任何捷徑。我們必須尊重這樣的企業,因為他們一點一點地勝過他人,結果就是至今仍屹立不倒。

跟優秀的人共事準沒錯,但我發現許多人不願雇傭比自己更優秀的員工。我做的最成功的事情就是為我的團隊招了4名比我優秀的員工。最初的用戶成長團隊由包括我在內六個人組成。他們是詹姆斯•王(JamesWang),他是Facebook平臺的工程主管;拿俄米•格雷(NaomiGleit)是Facebook 的元老級員工,同時也是最好的產品經理;埃里克斯•舒爾茨(Alex Schultz)是能力提升速度驚人的家夥;哈維爾•奧利(JavierOlivan)幫我一起拓展國際市場;還有布萊克•羅斯(Blake Ross),他不僅是產品經理,也是火狐瀏覽器的最初開發者。雇傭時,所有的這些家夥明顯都比我優秀得多。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搭建一個框架並創造規則,而他們是真正實現它的人。當我離開時,沒錯過Facebook用戶激增,這真是一件幸事。

最後一件事,在感知的基礎上建立真正的價值。現在,我們處於一個易受瑣事幹擾的世界,糾結在緊急的事和重要的事之間。要透過表象找到事情的真正價值所在,各位需要勇氣去做嘗試。

來源:愉悅資本JoyCapital(ID:JOYCAPITAL)

123副本

用戶增長 招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81

“和頤事件”告訴你:移動時代危機公關遇危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093.html

這是一個經典案例,一個企業在遇到危機事件時,危機公關失敗的經典案例。4月初,“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事件引發各界關註,相關的帖子和話題討論在朋友圈被瘋轉,點擊率數以億計。一時間,和頤酒店母公司、剛開始慶祝私有化完成的如家酒店集團(下稱“如家”)陷入了一場巨大的危機。

危機已然發生,如家急需的是如何在事件發生後去妥善處理,並將該事件對如家的沖擊程度相對降到最低。

然而事與願違,在和頤事件發生後,如家的危機公關被業界和消費者集體吐槽——反應速度慢、措辭不當、工作人員言論過激等,有業內人士戲稱,如家這次算是把所有危機公關中的錯誤都犯了一遍。

有專家指出,歸根結底,是如家沒有想清楚如今在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路徑已經發生很大改變,人們通過朋友圈、微博等途徑的“自傳播”會在短時間內大量發酵,此時需要有一個“靈魂人物”來主持大局,用真誠的態度和言語來獲得大眾的內心認同感,並引發人們自願地進行正面“自傳播”,這樣才能化解危機。

在企業公關已經真正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當下,類似如家這樣的公關危機爆發,或許只是企業們適應新機制的一個開始。
 

找不回的黃金時間

從4月6日淩晨開始,“和頤酒店女子遇襲事件”成為各界關註的焦點,一則關於女生“彎彎”入住和頤酒店時被陌生男子拖拽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瘋轉。其實這則帖子在4月5日已經發布。

“發生危機事件後,最佳的處理時間應該是在24小時之內,否則就會處於被動狀態,因為不利的話語都被對方或者公眾說了。不及時表態,有時候會被公眾認為是‘這個企業理虧’,如家恰恰犯了這個錯誤。”勁旅咨詢首席分析師魏長仁直言。

在4月5日,“彎彎”剛發布相關帖子時,如家並沒有任何應對反應,反而正忙著慶祝其私有化完成,直接回歸A股首旅酒店的事,處於興奮狀態的如家,根本沒有意識到一個重大危機事件已經發生。

直到4月6日早間開始,如家才陸續發出聲明,但已錯過了最佳反應時間。

如家的慢速反應讓很多網民都憤怒地認為,如家面對這麽大的事情,過這麽久才出聲明,說明“態度不端正”。甚至於包括Angelababy等在內的娛樂圈明星也開始關註此事,Angelababy在言語中表示了自己對此事的憤怒,也呼籲大家要加強安全防範意識。此時的如家已處於被動狀態。

“雪上加霜”的是,如家發布的聲明不但沒能起到化解危機的作用,反而加重了危機。

如家最初的聲明表示:“如家酒店集團關註到4月3日於北京發生的有關網傳‘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一文,集團已經引起高度重視,並立即跟進調查進展,我們在得知事情的第一時間,試圖與當事人進行聯系。對於目前所了解的‘彎彎’的遭遇,我們表示非常遺憾,這件事情在酒店發生,酒店有相應查明真相的責任,同時我們也正在積極配合當地公安機關進行調查,如家酒店集團對於不法行為絕不姑息。我們希望可以和‘彎彎’取得聯系,希望與‘彎彎’並肩作戰,也希望得到她的配合。我們會持續更新調查結果,希望事情可以得到妥善解決。”

這份聲明一出,馬上被網友們集體“吐槽”,認為如家態度不夠真誠,言語中沒有道歉和認錯的態度,給人感覺非常冷漠。

“危機一旦發生,首先必須真誠道歉,不能再找理由給自己開脫或者推卸責任,且措辭要真誠。然而如家沒有做到,引發了公眾反感。”魏長仁表示。

直到4月6日傍晚,如家才被動地在涉事和頤酒店召開發布會,公開道歉。然而這又引發了新一輪對如家的“吐槽”。

有知情者透露,如家其實根本沒有打算開發布會,只是因為涉事酒店聚集了太多媒體,無奈之下才做了道歉聲明,相當於外界在推動如家做危機公關,而非如家主動采取措施應對。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從4月6日早上開始就有大批媒體到達涉事酒店,等了大半天才等到如家的相關工作人員出面道歉,且迅速結束了聲明,沒有給媒體任何提問的機會,讓現場很多媒體都大感不滿,遇襲女子“彎彎”也表達了“失望”。

管不住的對外發言

事件發酵幾天後,已陷入負面形象的如家又一次遭遇危機,引發眾怒。

4月10日左右,涉事和頤酒店一劉姓經理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於女客人“彎彎”在其酒店遇襲事件,認為其是炒作。

“我覺得是在炒作,真的。一、又沒有死人,二、又沒有著火,三、又沒有發生強奸案,對吧?你這警察出面,對吧?也報案了,對吧?你說,就那麽回事。”上述劉經理對媒體表示。

此番言論立即引起眾怒,大量網友在網絡留言中表示已經無法信任如家品牌,以後也不太願意再選擇如家酒店了。

“在這種敏感時刻,居然有酒店工作人員在媒體面前說這樣的話,直接反映出如家在危機事件管理中對人員管理存在大漏洞。根據業內經驗,如果發生危機事件,尤其是引發公眾關註的危機事件後,企業應在第一時間對員工進行危機公關培訓,嚴格把控工作人員對外的言語和口徑,通常只能有專門的發言人來進行外界溝通,其他員工不能再隨意發聲,以免造成進一步的混亂。如家顯然在這方面做得不到位,這個員工的荒謬言論就是證明。”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認為。

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知情者處了解到,其實在和頤事件發生後,如家已經對員工召開過內部緊急會議,但也想不到會有員工在緊要關頭給自家企業“補刀”。

之後,有接近人士透露,如家當時並未從總部及時派駐專門的公關人員去北京“駐場”,因此對於危機公關的培訓傳播並不十分直接,而涉事酒店的相關員工也缺乏危機公關意識。

“在業內,危機發生後,專業公關人員去事發地直接‘駐場’非常重要,這關系到危機公關能否直接傳達給每一個員工,畢竟不是所有的員工都有自我危機公關意識,他們在態度和言語上的不當會隨時爆發新一輪危機。光靠區域負責人去間接傳達危機公關培訓是不夠的。”長期擔任外企公關事務的負責人宋承敏(化名)指出。

本報記者也通過采訪確認,上述劉姓經理是和頤酒店的一名銷售經理,的確非常缺乏危機公關意識。

想不到的瘋狂“自傳播”

為何如家這樣一個偌大的企業,會犯下一系列危機公關錯誤?

“歸根結底是因為如家缺乏對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路徑的思考。我們可以看到,以前媒體發布會是主要的傳播渠道,很多信息來自於此,但現在是全媒體時代,很多信息的迅速擴展都是依靠人和人之間的‘自傳播’,這次的和頤事件會發酵得這麽厲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群之間通過朋友圈、留言、微博等點擊、轉發和傳播所致。因此,即便如家後來被動召開了發布會,卻依舊無法阻止公眾的‘自傳播’,更何況如家的反應速度和聲明做得也不到位。”長期研究營銷、新媒體互動的費睿互動首席執行官蔣美蘭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在蔣美蘭看來,發生危機事件時,有兩種方式可以有效化解危機,第一,其後有一個更大的事件能“蓋過”原本的危機事件,比如當年家樂福發生危機事件後,汶川大地震接踵而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地震上。“這種化解方式屬於可遇不可求,要看運氣,如果你要制造另一個重大話題則沒有這麽容易。”

第二種化解方式則是認清傳播渠道,讓一個“靈魂人物”以人性化的角度出來做真誠溝通,引發人們的內心共鳴和認同感,引導人們主動來做正面的“自傳播”。

“舉例而言,順豐快遞小哥被打後, 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總裁王衛立馬發聲表示:‘動手打人就要承擔法律上的責任,我不要錢,你給多少錢,我們順豐錢不多,但是我們認為你給我多少錢,我都不會去對這個事情妥協。’王衛甚至在朋友圈表示:‘我王衛向著所有的朋友聲明!如果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順豐總裁!’”蔣美蘭表示,王衛的這個做法就符合“靈魂人物”與達到公眾“自傳播”效應。首先,王衛是企業領導者,他的態度代表“靈魂人物”的態度,他的言語透露出人性的一面,能激發企業員工乃至大眾對他的認同感,大家會認為這是一個值得追隨的企業家,隨後就是關鍵點——大眾會自覺自願地去幫他正面轉播。

而在和頤事件中,如家的“掌門人”孫堅並未在第一時間發聲,一直到幾天後他才在一個官方聲明中出現,且語言並不像王衛那樣具有感染力,此舉不但得不到公眾的內心認同感,甚至又一次讓公眾有了做負面“自傳播”的素材。

事實上,孫堅在如家多年,也算是稱職的職業經理人,然而這次的危機事件正值如家私有化敏感時期,尤其是還涉及到如家回歸A股後的上市公司首旅酒店,孫堅很難以個人的角度單獨發聲,其必須要考慮和平衡投資人及首旅酒店的影響,而這也讓如家失去了公眾對其正面“自傳播”的機會,而且出現了輿論幾乎一邊倒向“彎彎”的局面。

“和頤事件給了企業經營者在危機管理方面的各種啟示,比如反應速度、措辭,尤其是企業必須理解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路徑,要懂得公眾的‘自傳播’效應,這樣才能處理好危機事件。”蔣美蘭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83

香港負資產房暴增14倍 親歷者告訴你銀行如何收走房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089.html

“五一”前夕,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一組數據刺痛了不少香港市民:2016年一季度香港負資產住宅按揭宗數從去年四季度的95宗增加至1432宗,暴增14倍,創2011年10月以來新高。

之所以用“刺痛”,是因為不少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香港購房者都有過“負資產”的經歷。

香港1998年出現首次通縮後經濟開始變差,2003年又遭遇了非典(SARS)侵襲,樓價大幅下挫,較1997年的高位下跌了近70%。2003年6月,整個香港的住宅負資產宗數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05697宗。

戴著口罩的男子從房產中介門口走過

“1997年的時候我買了一套價值742萬港元的房子,從銀行貸了667.8萬港元,可這間住宅到2003年就只值250萬港元了。”在香港一家律師行工作的趙偉(化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最終,由於無法拿出更多現金來彌補抵押品的價值不足,趙偉的房產被銀行收走拍賣。

如今,不少剛工作不久的香港購房者很有可能重蹈趙偉的覆轍。

負資產經歷者決心終生租房

1997年,拿到第一筆年終獎金的趙偉決定在香港完成置業夢想。幾經挑選後,他連夜排隊抽中了位於香港深井浪翠園小區的一套住宅。

“房子是927平方英尺(86平方米),當時每平方英尺的價格是8000港元,總價約742萬港元。”趙偉告訴本報記者,當時的借貸環境非常寬松,首付僅需一成,他覺得非常幸運。

誰料,這套房子竟成了他一生的噩夢。

2003年,金融危機加上非典席卷,市民對香港樓市失去信心,房價開始暴跌,比1997年的高位下跌了約70%。“當時就算是新樓盤,每平方英尺的價格也只有2000~5000港元,很多香港人都難逃負資產的命運。”趙偉表示。

由於房產的抵押價值已經低於未償還貸款總額,銀行便開始向不少業主callloan(要求借款人提前部分還款)。“萬萬沒想到有一天銀行也給我打了電話callloan。”趙偉買房時從銀行借貸了667.8萬港元,而他那套房產當時的價值跌到了250萬港元,是原價的近1/3,他自然也成了負資產人士。

“銀行打電話來時,我還欠銀行500多萬港元,銀行要我再追加300多萬港元,以彌補抵押品價值不足的情況,否則就要收樓。”趙偉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依舊心有余悸,“感覺天要塌下來了。”

香港房價曾多次出現大幅下挫

無奈的是,趙偉家境並不富裕,買房、裝修已經花光了所有積蓄,最後他只能眼看著銀行收走這套精心裝修的房子。“房子也沒有了,還欠了一身債。”趙偉告訴本報記者,銀行以200多萬港元將房子拍賣後,他還欠了銀行200多萬港元。

最近,趙偉終於還清了所有欠款,但受過挫折的他早已決定終生租房。

像趙偉一樣,經歷過負資產的香港人不在少數。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數據,2003年6月,出現了105697宗負資產案例,未償還貸款額高達1650億港元,即每宗平均欠款156萬港元。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上月公開表示,負資產在經濟不好的時候經常出現,樓價自從去年9月以來,已經下跌11%,但趨勢仍不明顯。他會密切留意樓市的狀況,因為如果樓市有大幅調整,將會影響經濟發展,除了樓價以外,還會留意負擔能力、供求等一籃子因素。

多名市場人士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香港房價持續下挫,負資產的個案將會大幅增加。有銀行界人士透露,一旦負資產數量增加至1000宗,就會觸及不少銀行的警戒線。

萊坊高級董事及估價及咨詢主管林浩文則對本報記者表示,負資產的情況會持續出現,但不會像1997年時那麽嚴重,除非樓市在很短時間內大跌20%~30%,“目前香港樓市的買家以自用人士及打工人士為主,只要經濟沒有大幅變差,問題不會很大。”

成負資產人士還是取消訂單

盡管目前負資產情況尚在可控範圍內,但曾經“受過傷”的香港人卻對這個詞非常敏感。在莎莎從事銷售工作的張婷(化名)去年12月以一成首付在香港屯門的“滿名山”小區買下一套房產,總價為500萬港元,對於才25歲的張婷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但這個小區要在25個月後才交房。交完訂金後的張婷開始後悔,因為香港的房價開始跌了。

根據中原地產的數據,2015年12月至今,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已經下跌了7.4%。換句話說,在不考慮其他費率的情況下,張婷的這套房子價值已經跌至463萬港元。而張婷的貸款額實際為450萬港元,因此她當前與負資產的“距離”只差13萬港元了。

市場人士目前普遍預計香港今年房價將下跌5%,若以此計算,張婷這套房子的市值將跌至440萬港元,那麽張婷到今年底就將淪為負資產人士,雖然只是10萬港元的負資產,但對於經歷過風雨的張婷父母來說,女兒的這個選擇確實讓人擔心。

當然,除了可能成為負資產人士,張婷也可以選擇撻訂(取消訂單),但她遲遲難以抉擇。

由於目前香港整體零售市場不佳,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3月31日發布的數據,今年2月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70億港元,同比大跌20.6%,系17年以來最大跌幅,扣除價格變動,2月份零售業總銷貨數量也同比大跌19.5%。

張婷的父母擔心女兒在莎莎的銷售工作前途堪憂,未來很可能連房貸都還不起,於是建議女兒幹脆退了房子。

像張婷一樣糾結的人不在少數,根據香港法律,業主在購買期樓時,在沒有獲得新房的情況下違約,只需要沒收5%的訂金,如果買家認為樓市將繼續下跌,便會選擇撻訂。

有數據顯示,2016年1月,香港的新盤撻訂數據急劇上升,當月有8%的新房訂單被取消,但在2015年全年,僅出現了203宗新盤撻訂個案,只占整體成交量約1.3%,如此高的比例反映買家對後市的看法非常冷淡。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香港部分地區房價下跌幅度達到一成,在新的一手買賣條例下,買家撻訂只需賠付5%的訂金,及時撻訂再買一間反而還能便宜5%。”

地產經紀紛紛轉行

實際上,除了撻訂,更多的投資者選擇了觀望。

根據仲量聯行發布的《首季香港物業指數》報告,香港整體住宅買賣成交量在2016年第一季度跌至6221套,同比下跌39%,是有記錄以來的新低。

根據香港地產代理監管局數據,截至2016年3月31日,香港持有地產牌照的從業員共40364人,假設每位代理人在第一季度只銷售一套房子,那麽只有不到15%的從業員開了工。

不少地產經紀不知所措,為了生計紛紛轉行。一名已在香港葵湧區開設自己地產分行的地產代理蘇鵬(化名)見形勢不妙,目前已經開始找其他工作,他幹地產經紀前曾在一家中資銀行擔任人力資源經理,可惜十幾年過去了,很多業務早已記不清了。不過,蘇鵬告訴本報記者,他願意從頭做起,哪怕一個月只有兩三萬港元的薪水。

成交量持續下挫的情況下,有業界人士呼籲香港特區政府能夠放松樓市逆周期措施。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住宅按揭調查數據,今年2月按揭貸款申請環比減少1571宗至4869宗,創下了1998年6月有記錄以來的新低,並且首次跌穿5000宗的水平。

經絡按揭轉介首席經濟分析師劉圓圓表示,香港樓市正在持續調整,雖然開發商增加了優惠措施,二手房業主也擴大了議價空間,但樓市的調控措施及壓力測試要求仍然阻礙了不少買家入市。

不過,香港署理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早前表示,雖然近月私人物業價格和成交量有所回落,但香港的房屋供求仍處於失衡狀況,樓價與市民負擔能力仍然脫節,金融管理局還不能確定樓市下行周期已經形成,會繼續密切留意市場情況,並隨著樓市周期的演變,采取合適措施,確保銀行體系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58

大數據告訴你在美國住哪兒最長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693.html

如果收入並不高,又想活的相對長久一些,應該住在哪兒呢?

2016年在《美國醫藥協會雜誌》上刊登的這篇名為《2001-2014年美國收入與預期壽命之間的聯系》(《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come and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2014》)的突破性論文,用大數據告訴你一個簡單卻粗暴的新事實:如果是高收入人群,在全美選擇在哪兒居住,預期壽命都差不多,而且普遍高於窮人(美國最富裕人群要比最貧困人群多活15年);但如果是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區域將對預期壽命產生決定性作用。

在以往的研究中,收入與預期壽命之間的關系已經被普遍證實,即掙得越多越可能活得長。然而這份論文首次證明,地理位置對於低收入者的預期壽命起著決定性作用:在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和佛蒙特州,低收入人群的平均預期壽命最高;而低收入人群的平均預期壽命在內華達州最低。

來源:《2001-2014年美國收入與預期壽命之間的聯系》

想長壽住哪兒得好好想

如果選擇住在紐約或者洛杉磯,那麽一位低收入者有可能和他的中產階級鄰居活得同樣長。然而如果是住在美國其他部分的低收入者就遠沒有這麽幸運了,這些人的平均壽命不僅和一些不發達國家中的年輕人一樣短,而且還在不斷變得更短。

這一規律是由哈佛大學、斯坦福大選以及美國財務部等研究人員以大數據分析的方式,基於美國稅務局(IRS)過去15年中14萬億份稅收記錄的匿名數據和美國社保署所記錄在案的死亡記錄進行逐一配對後分析得出的:在2001~2014年期間,美國最富裕人群要比最貧困人群多活15年,其中最富裕的1%男性的平均預期壽命為87.3歲,比貧困男性多活15年;另外,在富人中女性要比男性壽命長1.5歲;最富裕的女性要比貧困女性多活10年,而在貧困人口中,女性比男性要多活6年。

該報告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最貧困人群的預期壽命和生活在盧旺達或者蘇丹的人的預期壽命就沒什麽差別了。

與此同時,就在近15年間,美國富裕人群平均壽命增加了3年,而住在哪兒對他們的預期壽命而言,幾乎沒有任何影響;雖然美國窮人整體的平均其壽命並沒有增加,但住在哪兒對於他們能否長壽卻可謂是“生死”攸關的。

譬如,對美國的最貧困人群來說,住在紐約可以比住在底特律多活六年,但是對於最富裕的美國人來說,住在這兩個城市的任意一個之中,其預期壽命的差別不會超過1年。

對於美國窮人來說,平均預期壽命不容樂觀的州包括內達華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肯塔基州、田納西州、阿肯色州、俄克拉何馬州以及堪薩斯州。

其實在美國地圖上就可以看到,上述州多處於美國中部。上述論文作者之一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卡特勒(Cutler)將之形容為“藥物過量帶”,因為該地區也正是美國阿片類藥劑過度使用的區域。

阿片類藥劑可以有效緩解疼痛,但該類用藥不僅會令人上癮,而且過度使用將會危及生命。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美國每天都會有40人死於過度服用阿片類處方藥。

掙得少也想活得長?

不過該報告也指出,根據分項統計數據看到,盡管存在顯著的收入不平等現象,在一些特定地區中,由於小規模區域政策落實較好,可以幫助貧困人口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因此貧困人口同富裕人口的預期壽命之間的差距也沒有那麽大。

這份報告指出,高收入同長壽之間並不是充分必要關系,譬如人們總是認為,富人會購買質量更高的醫療保健計劃,這保證了人們的老年生活質量。

但是根據這份報告,高級的健康保險等並不能保證長壽,而真正對長壽有影響的是教育程度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抽煙,少暴飲暴食等等。

具體而言,這份研究在作出海量數據分析之後,認為一個地區的醫療保險支出率或人口的醫療保險比例同貧困人群的預期壽命之間關系不大。

對這項結果作出檢驗的公共衛生專家認為,這種較弱的關系並不意味著健康保險沒有價值。

此前的研究早已認定,健康保險幹預對壽命的影響要大大小於個體的行為因素,如吸煙或鍛煉等等 但健康保險確實可以幫助病人過上更健康的生活,而且可以為潛在的病患提供經濟安全。

該研究還發現,事業或者收入不平等對於低收入人群的預期壽命也沒有太大影響。

實際上,真正構成影響的都是那些個人行為因素:抽煙和肥胖(暴飲暴食),其中和吸煙率之間具有更強的關系。與此同時,此次研究的一項重要發現是,貧困人群往往也擁有較長預期壽命的區域,這些區域教育程度較高,而且當地政府財政支出也較高:以紐約等富裕城市為例,紐約對低收入人群具有高比率的社會支出,同時在治理反式脂肪和抽煙方面政策積極。

然而在那些並不富裕的區域又應當如何去做呢?

在數據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區域,阿拉巴馬州的伯明翰地區。在該地區,從2001年到2014年,最貧困人口成年人男性平均壽命上升3.8歲,女性則上升了2.2歲。

該研究發現,盡管該區域的醫療保險人口比例並不太高,但政府會拿出地方稅收的一部分支付醫院,為那些沒法支付醫療保險的人口買單。該地區還禁止在餐館和工作場所吸煙等。而上述報告的作者則希望,盡量發現這樣的特殊區域,並從中吸取經驗,從而在某一天找到幫助低收入者能和高收入者一樣長壽的秘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