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里仁「賣不掉的好東西」 創十億營收

2010-6-21  商業周刊





一般的商業行為,都以獲利為最大 目標,而且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有一家公司卻是從生產者角度出發,以利他精神為經營方向,更精準的說,這家公司是從賣「賣不掉的好東西」開始。

特 別的是,這家公司以這樣的理念,從一間十坪不到的小店面開始,十二年來,已經有七十家直營門市,五百位員工,年營業額超過十億元。

這是「里 仁」,一家販售標榜有機、健康、自然環保的蔬果與加工食品、日用品,也是全台最大的有機、健康產品的專賣店。

聽起來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它如 何茁壯發展至今天的規模?

時間拉回十三年前,一位佛教人士日常法師成立了「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帶著一群佛家弟子推廣有機的理念,並 向農友們宣導有機耕作,然而,因為缺乏經驗,種出來的菜就像網球拍一樣,坑坑洞洞,還有果肉不紅、口感不甜的「貧血西瓜」,以及「拇指牛蒡」、「五爪胡蘿 蔔」等,可想而知,這些賣相不佳的農產品銷路當然不好,只能靠基金會的人發揮善心購買。

壓低售價,採取契作產銷

在經驗累積和 專家的協助下,有機農產品的種植技術有了改善,加入有機耕作的農友也逐漸變多,產品供應量隨之增加。然而接下來的問題是,農民們栽種了有機作物,卻不知道 可以賣給誰。

為了能讓有機產業持續發展,民國八十七年,基金會董事長賴錫源成立了里仁公司,賴錫源表示,透過這個通路平台,不但讓有機作物 有了出口,也讓消費者有購買有機產品的管道。靠著這些努力,里仁的產品從「賣不掉的好東西」逐漸變成「受歡迎的好東西」。

一般來說,超市通 路販售的有機農產品多為進口,而里仁因為和國內農民契作,價格相對壓低,經由口耳相傳,吸引越來越多消費者上門。

里仁雖是販售商品給消費者 的通路,卻是從生產者的角度出發,來決定所販售的商品品項和內容。

研發新品, 解決盛產難題

里仁商品部經理韓敬白舉例,民國 九十一年,稻米盛產,導致大量滯銷,有機米的情況更為嚴重,「都已經要收割新米了,倉庫裡卻還堆滿上一期的穀子。」當時里仁得知這樣的情況,開始和農友們 一起想辦法如何「消耗」滯銷的有機米。起初鼓勵大家多吃飯,後來發現這個做法速度太慢,最後,里仁找了多家食品廠商,研發出米饅頭、米麵包、米餅乾、米果 等新產品。

這些新口味的米類製品,出乎意料的大受歡迎,在里仁店鋪熱賣,韓敬白指出,當時曾經一天就用掉一千公斤的有機米,不但幫農友們解 決滯銷問題,也替有機米找到新出路。

三年前的中秋節前夕,一場強烈颱風使得花蓮地區災情嚴重,尤其是當地以有機、無毒方式栽種的柚子,禁不 起風雨摧殘,落果滿地,里仁為幫助農友,向他們收購這些柚子,「但肯定是賣不出去的」,於是里仁便找廠商合作,研發成「文旦柚茶」販售。

去 年,柚子盛產,這回除了「文旦柚茶」之外,里仁還找上有三十多年經驗的鳳梨酥工廠鴻福,希望鴻福可以仿效鳳梨酥的做法,利用柚子為原料製成柚子酥,老闆鄭 芳榮表示,柚子要剝皮、去籽,處理過程更為複雜,後來經由其他廠商的合作,才成功做出「文旦柚酥」。

看起來,里仁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幫農友們 解決盛產、賣不出去的農作物,但是,要如何保證消費者一定埋單?

故事行銷,打動顧客的心

韓敬白指出,這些不使用或盡量減少農 藥和化肥的有機作物,對環境、對人體都是正面的,而里仁也會在店內透過店員和顧客講解每項作物背後的故事,「消費者是會被感動的!」他說。

「至 少和我們合作的農友,可以有較穩定的收入,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業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支持。」韓敬白說,里仁不擔心店內商品賣不出去,「唯一的風險大概就是農 友不願意再栽種有機作物,賣給我們。」

韓敬白特別說明,里仁不是「有機商店」,他表示,所謂的有機,是要通過農委會認證的,標準較嚴格,而 有些作物只能盡量做到不撒農藥、不用化肥。至於里仁的加工食品,則是在製程中盡量少用化學添加物。

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世雄指出, 目前國內有機相關產品約有五十億元的市場,許多大企業也看好這商機,紛紛投入這塊市場,如統一集團旗下的統一有機及聖德科斯、中天生技轉投資的棉花田生機 園地,經營者越來越多。

而隨著有機風氣盛行,里仁近五年來每年以十家以上的店數成長,如今在全台已有七十家直營門市,韓敬白強調,「絕對是 有那個(需求)量在才會一直開店啊!」

打破商場既定規則還能成功,除了需求,更應該說是一種回饋與利他的情感推動了里仁的今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20

郭台銘股東會逃不掉的三大難題


2011-6-6  TCW




六月八日鴻海股東會即將登場,但是今年有三個數字,考驗著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如何回答小股東。

第一個數字,是代表鴻海獲利能力的營業利益率。今年第一季營業利益率一‧七四%,創下鴻海上市以來的新低紀錄,代表鴻海賺錢能力越來越弱。

第二個數字,是長期投資的法人最關心的股利數字。今年鴻海預估配發股利一‧五元,殖利率僅一‧四八%,還低於競爭對手廣達的五‧八%(以五月三十一日前五日均價計算),營業利益率、股利都雙破上市來新低。

第三個數字,是小股東最關心的股價。鴻海股價在成都爆炸案後,五月二十三日盤中一度跌破百元,就算沒有爆炸案,今年以來鴻海股價都在百元保衛戰。反觀今年蘋果概念股宸鴻TPK、大立光股價都紅通通,如果你在去年股東會隔天買進鴻海,至今報酬率是負一一%。

鴻海股東會前,郭台銘交出這樣的成績單,不得不令小股東關心三個問題。 利潤下滑!

蘋果訂單也沒能補血第一問:營收與利潤,何時有起色?

今年原本看好大吃蘋果(Apple)iPad 2訂單的鴻海,沒想到營業利益率也跟著營收成長率一樣,從二○一○年第一季的三‧六六%砍一半,來到一‧七四%,郭台銘握在手上的這顆蘋果看來一點也不甜。

曾任好樂迪及錢櫃企業財務長,現為暢銷財經書作家的郭恭克認為,鴻海過去衝營收、衝代工市占的思維面臨挑戰。

他以諾基亞(Nokia)和蘋果做對比,諾基亞手機市占率二五%,蘋果才三‧九%,諾基亞還是賺不贏蘋果手機部門。試問,鴻海到底要蘋果化?還是只能諾基亞化?他直指,「企業的獲利不是來自於接單多少,市占率多大,而是來自他創造的價值。」

三十多萬名股東都在期待,郭台銘在股東會上,會端出什麼牛肉,讓破底的營業利益止跌回穩?

配息小氣!現金流不足,負債比攀升

第二問:股價與股利,何時可以回來?

在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投資哲學中,鴻海現金流可能也不及格。

股神巴菲特曾說,「一家企業的價值是由它所能產生的自由現金流量來決定的。」

今年鴻海將配出上市以來最低股利,僅一‧五元。面對外界噓聲,鴻海以保留現金擴充產能為由回應。

郭恭克仔細分析鴻海財報,今年第一季鴻海母公司馬上可變現的約當現金僅剩下三百一十七億元,全部拿來配現金也僅能配出三元,股息殖利率了不起二‧九%。

這代表企業體質的負債比卻持續攀升。最明顯的例子是,二○○三年,鴻海負債比為五六‧三%,但到今年第一季合併報表攀升到六三‧五%。

雖然鴻海的營業利益率、負債比、現金流量三項代表企業風險的指標,鴻海都在弱化。郭恭克認為,「大家都以為鴻海的信評很高,但是其實它財務指標都在往下走,中華信評實在應該考慮調整評等。」

郭恭克斷言,過去很多退休族把它當成核心持股的思維應該改變了。

管理出包!工廠分散,治理更難

第三問:從集中到分散,管理出了什麼問題?

為了解決缺工,以及工資上漲的挑戰,郭台銘去年展開大遷徙計畫,將深圳龍華廠三十萬大軍,打散到各地。

五月二十日,發生三死十五傷公安事件的成都廠,是專為蘋果而設,當初號稱七十六天建廠生產,創下鴻海建廠最高效率,郭台銘還自豪的說,「成都的速度就是鴻海的速度。」

一位美系外資分析師指出,鴻海在成都,招工、建廠都是由中國政府負責,驗收可能沒做徹底,急著生產,導致這次事件。從集中到分散,這是郭台銘面對的新管理難題。

台大EMBA執行長黃崇興認為,廠區分散,鴻海必須從管理勞力,轉變為管理知識。因為企業到一定大小,集中生產成本不會降低,甚至會提高,鴻海勢必得開始進行分散生產。

他點出郭台銘的挑戰,「治大國如烹小鮮」,這考驗郭台銘的就是,找出一套最適方程式,快速計算出生產成本、運費及關稅,以找到最好的生產地。

黃崇興舉例,就像是做成衣的利豐集團,「你不會看到利豐集中在一個地點生產吧?但是它卻有能力知道接的每張T-shirt訂單,放在哪裡生產最便宜。」

遷廠只能讓日漸走低的毛利止跌,「各地的勞工薪資會因為他去設廠逐漸拉平,最後他是要搬到月球或火星去嗎?」郭恭克打趣的說。

股價是最能反映投資人對未來的評斷。

宣稱自己不會為鴻海股價抱屈,也不會喊冤的郭台銘,去年談到GDR(全球存託憑證)定價還發下豪語,「別說一百元不發,就算到一百五十元,也不一定會發行。」

去年股東會後,鴻海股價再也沒有看到一百五十元價位,就連對鴻海最樂觀的花旗環球證券,給鴻海的目標價都僅有一百四十八元。更遑論郭台銘自己訂下的,「兩百元的退休價。」

鴻海集團為全球最大科技代工廠,郭台銘如何回答這三個問題,不僅鴻海三十多萬小股東關心,更將是台灣科技代工業面臨困境的最佳解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3

美國版餘額寶是如何垮掉的? 金石

http://xueqiu.com/1175857472/26960896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者 蔡凱龍

中美兩國在金融體制、互聯網技術上有諸多差別,但互聯網本身是無國界的,而金融的本質與服務人的金融需求也是一致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通過分析介紹美國互聯網金融的幾個具體形式,期望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未來發展帶來一些啟示。

  大名鼎鼎的第三方支付先驅Paypal在1999年創立第一支MMF(Money MarketFund,貨幣市場基金),到2007年規模到10億美元。不僅僅Paypal,美國市場上MMF規模蓬勃發展,在8年內從政策開放時的一片空白到2008年3.75萬億美元規模。

  但在2008金融危機時,撐起MMF快速成長的兩大基石──現金級別流動性和保本紛紛垮掉。由於MMF為了提供給客戶比市場無風險基準利率更高的回報,不可避免投資在短期的政府債券、企業短期商業票據等高質量短期資產。

  在2008-09年金融危機期間,以往被認為安全的資產全部陷入困境,大量MMF 破天荒第一次Break thebuck(1元MMF不值票麵價),不再保本了。投資者習慣假定MMF是保本的,哪怕損失一點都會產生極大恐慌。

  在當時金融危機環境下,Only Cash is theKing(只有手裡持有現金才是王道)。不開玩笑的說,那時候投資人晚上摟著老公老婆還不夠,還得摟著現金才睡得著覺。大量投資者的蜂擁贖回讓另一塊基石──流動性也垮了。

  最後美國財政和美聯儲不得不聯手對其中一小部分MMF提供暫時擔保,保住72個MMF的命運。當時MMF市場也被毀得差不多了。後來再加上美聯儲為了刺激經濟,把短期利率壓倒接近0%,Paypal和其他在金融風暴後倖存的MMF都大幅虧本,先後都無奈地退出這個市場。

  最近國內MMF的發展可謂如火如荼,7%甚至10%的MMF鋪天蓋地而來。但是投資者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謹記金融界(6.51, 0.98, 17.72%)最重要一條金科玉律:No Risk NoReturn(任何高回報都伴隨著高風險的)。

  由於新事物沒有嚴格的監管,國內的業者為了搶奪MMF這個大蛋糕,用了各種各樣辦法「創造」出較高的回報率:協議存款,用回購方式加大槓桿,買賣上時間差,收益和成本的不同計價方法,甚至自己倒貼錢的方式等等,這些都是以投資者承擔較大隱形風險換來的,這種方式在美國的監管體系裡是不可能被允許的。

  業者為了讓投資者放心,有的MMF還提供企業擔保。但是這些擔保在真正危機和風險來臨的時候,企業還能獨善其身嗎?他的擔保有多少可信度呢?Lehman(雷曼兄弟(0, 0.00, 0.00%))在倒掉以前夠大牌,它擔保的企業債券最後還不是慘不忍睹!只有央行和美聯儲動用國家信用的擔保才是唯一可以靠得住的。

  不過,國內MMF倒是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國內利率水平整體偏高(一年SHIBOR,即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都可以在5%),這給老百姓擺脫低存款利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雖然目前短期看不到市場下跌的趨勢,但是利率本身也會上下波動也是一種風險。美國的經歷對國內MMF從業者的啟示在於:注意市場和信用風險的防範,加大教育大眾其產品風險並徹底公開其操作方式,同時注意監管的變化。

  (本文作者介紹:互聯網金融千人會華爾街分會秘書長,特許金融分析師(CFA),金融風險管理師(FRM),現供職於德意志銀行美國戰略科技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01

IM進化論:騰訊也難逃被顛覆掉的命運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5/58249.html

在一定程度上,騰訊代表了中國IM領域的過去和未來。但有句俗話,後來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生死騰訊”也總會變為生和死,因為騰訊很可能會有被顛覆掉的一天。騰訊的IM接口是個龐然大物,總有一天它會到達整個互聯網生態可以容納的極限,到達時間的臨界點後,互聯網的反噬作用出現,一群群IM小怪獸一點點的將這頭大怪獸吃下去,瓦解掉。 最近我在思考IM的進化未來,在中國也只有騰訊是代表了,我這次試著從其發展歷史來推演其未來。IM的發展歷史讓人敬畏,而其未來又充滿了無限可能,以下是我的思考。我希望能從它的過去深刻的推演出它的未來。 一,通訊錄雲端,“雲”的雛形QQ誕生之 前,國內最火的IM通訊軟件是一款以色列人做的ICQ,用戶可以根據該軟件與好友聊天。但是可惜的是,ICQ並沒有很強的前瞻性思維,其對於即時通訊的落 腳點依然只是”通訊“二字,認為只要達成通訊一切就OK,所以ICQ是沒有任何好友保存的。這種思維在我們現在看來好像有點笨的不可思議,但如果我們感同 身受的進入那個時代就會發現那依然是一個電話通訊主導的時代,電話手機號都是沒有服務器保存通訊錄的,當時只要讓電腦做到能即時通訊就已經非常好了,所有 落腳點都到了“即時”上,其他功能都不重要,都可以被忽略之,ICQ的做法也很正常。 所以從那個時代的角度看過去,騰訊牛就牛在,居然把好友全部保存到服務器去了,按當時的服務器來說,這麽做其實代價極高的。而就是因為這麽一個簡單而又不簡單的決定,迎來了QQ用戶爆炸式的增長,直到服務器吃不消並放緩QQ發號數量。 而QQ的這一改進其實是革命性的,IM不僅僅再是通訊工具,而是有了“雲”的雛形,所有人都可以隨時出現或者退出在互聯網的這個雲端,QQ本質上是一個互聯網的超級接口,我們進入,即可連接到在線的所有人。 QQ的出現也意味著,IM從“即時通訊”跨向了“雲雛形”。 二,虛擬形象,“雲中人” 1)QQ秀 只是有即時通訊當然是不夠的,騰訊接著做的就是將人的虛擬形象進行打造。QQ的第一炮就是QQ秀,將個人形象可以通過QQ秀展現出來。那時候的90後們是 非常有趣的,他們在現實中無法表達的情緒,都會在QQ上盡情釋放,他們會把火星文放在資料里表達自己,他們聊天時會專門先用火星文翻譯器翻一遍再發送,他 們會用文字組合成各種有趣的圖案做為自己的QQ資料。 而此時的QQ已經有了這樣的90後個性需求基礎,所以其推出QQ秀必然大獲全勝。當然現在的90後門,已經走上工作崗位,有的成了殺馬特,有的成了小清新,不再玩火星文,但是那些剛接觸QQ的小孩們還是很吃這套,他們依然玩的不亦樂乎。 QQ秀是什麽?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看到QQ的接口又一次被擴大,他是小孩們虛擬形象的樂土。 2)QQ空間 有句話說的好,“騰訊是和小孩一起長大的,騰訊知道小孩想要什麽。”對於這句話我無比同意。QQ空間的推出實在是驚人之作,在免費博客大行其道無法賺錢時,騰訊卻賺得盆滿體缽。 原因也很簡單,90後們的QQ空間會有人來看,他們在意別人如何看自己,他們需要一個虛擬的舞臺展現自己,他們在乎自己的形象他們在乎自己的小天地。於是乎,利用強關系鏈的QQ空間又贏了。 QQ空間,代表了虛擬形象的二次滿足,其出現是一種IM進化的必然。 另外,QQ還有一堆可以豐富個人形象的東西,比如QQ圖標,VIP等等,都很好滿足了需求。我們從宏觀的層面去看IM進化,我們會發現IM的接口又一次被擴大,這次是個人虛擬形象的擴大,QQ從通訊的簡單連接跨越到了人的形象的連接。 當然,這里連接的只是一群願意玩QQ的人,而有另外一部分人則沒有覆蓋到,這部分人則在微信時代被全部覆蓋到。朋友圈就是個人形象的聚合物,我們很多人都玩的不亦樂乎。 三,移動時代,“雲落地” 1)實名制 那天凱文凱利和傅盛羅振宇的錄制現場我恰好在,其中談到了未來的隱私保護的問題,而KK的回答則是未來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實名制,他也非常認可實名制上網。 乍一聽,好像是KK被我朝官員靈魂附體了,但這確實是KK說的,沒有被附身。KK到底想說什麽呢,在我刷了下朋友圈和QQ空間後突然發現一個驚人的現實――我們已經是實名制了。 微信就是一款超級徹頭徹尾的實名制產品,這不是哪個中央政府在控制,這是群體意誌。我們已經身處於自發而成的實名制時代!仔細想想,這是一件多麽有趣的事情。而微信就是這個時代實名制互聯網的接口,你必須以真實身份接入進去。 聯網的智能手機隨時貼身攜帶+LBS,讓我們不得不真實。之前的接口是讓人的形象進行著虛擬的展現,但微信這個接口則是讓人一個真實的人出現在“雲”里。 2)永久在線 QQ有次改版將手機QQ的在線狀態取消掉,隨後居然爆發了全國用戶的吐槽和攻擊,強烈要求改回原版,最後迫於壓力只能又改了回去。這里面其實涉及的是用戶多年以來在PC端的使用場景,從而積累的用戶習慣。 手機QQ的方向當然沒錯,不過QQ的命運已經基本開始由盛轉衰,微信已經拿過IM的接力棒。移動時代的用戶使用場景是,說得誇張點―沒睡覺就等於在線。而基於這樣的一種場景,微信作為一個移動時代的超級接口,將最初的“即時通訊”發揮到了極致,直接OTT掉了運營商。 最後我們總結下IM在移動時代的進化:我們看到這是虛擬世界向現實世界的全面降落,互聯網的“雲”已經徹底降落至我們的腳下,而現實也在不斷對虛擬反噬,二者已經合一。 微信作為一個超級接口,將人的虛擬形象擴大到了真實形象的塑造,由虛擬踏入了現實。PC時代,我們可以隨時退出”雲“中,但現在只要我們一睜眼就已是在線,就已經身在“雲"中,再無”退出"二字,再也無處可躲。 “母體”已經著落,你會吞下哪顆藥片呢? 四,IM未來將會如何進化? 1)旺盛期 毫無疑問,騰訊未來幾十年甚至可能百年以內都不會消失。IM的接口功能會更加擴大,他會像一塊磁鐵一樣,吸入所有人更多的信息,所有人會更加依賴IM所帶來的附屬形象。 而IM則會更加聚合各類資源,讓IM成為移動時代的超級入口,比如物聯網,遊戲,支付等等。 不用懷疑,此時的IM會成為互聯網的巨獸,將吞噬掉整個互聯網的半邊天,稱霸一方。 2)衰落期 以下有點科幻,也很有趣,想想我都挺激動的,很想活到那天。 我之前寫過一篇《互聯網進化,未來BAT3們將如何消失》,其中談到一定是更開放的生態將騰訊取代。為什麽? 我們再仔細看下,IM接口的膨脹變化,從最初的簡單通訊,到虛擬形象,再到真實形象。接下來會是什麽? 更真實的大聚合。 人的形象是永無止盡的,微信只是負責展示了某人想展示的一面,而互聯網的連接作用會讓隱私瓦解,詳見我那篇《互聯網沖擊下,失去隱私的人類未來會怎樣?》。瓦解隱私則需要的不是自己的貢獻隱私,還有他人貢獻你的隱私,以及物聯網對你隱私的瓦解。 未來每個人都會有一片”雲“,這個雲可能如同比特幣一樣去中心化,是人的聚合形態,他人會用這片”雲接口“上傳關於某人的信息,而這種上傳並非來自他人的 主動,而是雲時代的物聯網自動搜集聚合,通過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等。同時這種聚合會有真實效驗機制,公鑰私鑰加密機制一定會被再上升到物聯網的另一個高 度,不再是簡單的驗證數字簽名然後解密而已。 雲的特征是:免費的,私有的,終身的,生物DNA驗證的,唯一的,不可複制的,不可逆轉的,不可刪除的,永久保存的...... 那時候其實和即時通訊沒什麽關系,或者說所有一切都將是IM,都是即時通訊的超級系統,所有一切都是聚合你形象的一部分。 理解起來有點抽象。說的簡單點的話,騰訊的IM接口是個龐然大物,總有一天它會到達整個互聯網生態可以容納的極限,到達時間的臨界點後,互聯網的反噬作用 出現,一群群IM小怪獸一點點的將這頭大怪獸吃下去,瓦解掉。隨後這群小怪獸活蹦亂跳,在無序中湧現出有序,他們一個個手牽手,等待高智商的後人重新編寫 去中心化的遊戲規則,對他們進行召喚,讓他們全部聯結在互聯網中,好像他們的前輩比特幣一樣能和人類一起永生永世...... 更多有趣,更多歡樂,更多不可思議,歡迎關註我的微信公眾號:“首席發言者”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承哲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17

【敗局】「營銷教父」葉茂中炒火之後死掉的那些公司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4049-1.html

創意就像毒藥讓人上癮,在毒品和人性之間,總是有人義無反顧選擇了毒品。因為他能讓人很快看到快樂,這種刺激來得太快、太強烈,讓人忘記正確地思考。

當然,這個比喻是有點過分的,但意思大概沒錯。過度的關注創意,而忽視更關鍵信息的輸出,則必然會導致我們所看到的叫好不叫座、短期爆發而後繼乏力、因缺乏核心競爭力而遭遇市場淘汰等狼狽的市場後果。

==================

葉茂中策劃的品牌通常有一個特點:火得快、消失也快。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幾個品牌的起落。


1.海王金樽

有點歲數的人應該都還記得當年張鐵林代言的這個廣告,皇帝和群臣天天「乾乾干」,皇后萬分著急,給皇上吃了海王金樽,然後廣告語出來了:「要干更要肝」。典型的葉茂中式廣告,找名人——朗朗上口的廣告語——鮮明的記憶點短期內引爆知名度。


2.海王銀杏葉片

30歲的人60歲的心臟,60歲的人30歲的心臟,健康在於選擇。不得不說,這個廣告創意十分吸引人,事實證明很多人都記得這個廣告。但另一個事實是,大多數人都不記得這個廣告來自哪個品牌。


3.北極絨保暖內衣

這個廣告就更出名了,「地球人都知道」已經不再是個廣告語了,更成了家喻戶曉的流行語。可惜的是,但是現在北極絨已經從消費者的視野中消失了。

「四兩撥千斤」的誘惑

我們常常會從企業老闆那裡聽到一句話「我的產品賣得好不好,就靠你這個廣告創意了」。葉先生深諳老闆的心思,常常能出奇制勝、緊緊抓住老闆和消費者的眼球。我們知道,老闆對於推廣有兩個典型的心態。第一就是「自己的產品什麼都好」,他們總是希望策劃公司能把自己產品的所有優勢都寫進去,都在廣告中說出來;第二就是「四兩撥千斤」,他們非常渴望用一個big idea來撬動市場,迅速當上市場老大。

不管十年後如何,但是葉茂中過去的案例告訴企業的老闆們:「我有這個能力,我能用創意幫助你迅速撬動市場,四兩撥千斤。」好吧,不是有很多人能夠拒絕這種誘惑,在這一個個看似極具挑逗性的創意和巧舌如簧之下。

廣告播出之後,看上去一片繁榮景象的背後,是令人擔憂的空洞、虛無、泡沫。而眾多的企業老總們,也總是很莫名其妙,一切看似很美妙,怎麼突然間就不行了呢?是的!僅靠創意,而缺乏實質性買點的輸出,實在只是一碰就破的幻象。

要創意,更要買點


「獨特的創意」和「準確的買點」永遠是一支好廣告的兩條腿而缺一不可。葉茂中和趙本山真是一對好搭檔,在北極絨之後,他們又再一次聯袂禍害了蟻力神。「誰用誰知道」這句廣告語,如預期般地紅遍了大江南北,但由於缺乏品質和消費者買點的支撐,現在的蟻力神已經成了「虛假宣傳」、「詐騙」的代名詞。這個案例再次證明了「一個創意救不了一個品牌」的論斷。

先有「產品」、再有「產品特點」、後才有產品「買點」。

我們曾經多次討論過,「買點」不是航空材料,也不是納米技術或者高科技隔熱技術,而是這些所謂的「特色」、「獨特性」背後的、消費者能感知到的利益點,如感受到更快的速度、更清涼的體驗等等,這是「買點」,也是一個企業能帶給消費者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這些,卻正是過去十幾年間葉氏廣告中所真正缺乏的。

光有好創意,還是得死

產品所擁有的獨特的屬性,我們可以稱之為「賣點」,消費者所能接受的、並從中獲得好處的,我們稱之為「買點」。一個廣告宣傳的成敗,第一要素取決於是否正確地傳遞了而品牌的「買點」,第二要素才是創意的好壞,是否很精彩、很吸引眼球。

「創意」考驗的是我們的感性,「買點」考驗的是我們的理性。我們要感性還是要理性?或許你會說,消費者總是很感性的。沒錯!正因為如此,無論是北極絨也好、海王金樽也好,都能紅極一時。但是消費者終歸是理性的,市場終歸是理性的。缺乏產品的實質性支撐、缺乏有別於競爭對手的「買點」,哪怕是再絕妙的「創意」也終歸是曇花一現。

葉茂中先生說過一句被奉為經典的話:沒有好創意就去死!但是,在海王金樽、海王銀杏葉片、海王銀得菲、蟻力神、北極絨等案例的背後,我們卻不得不說:光有好創意,還是得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195

天使是如何死掉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9763.html

天使是如何死掉的

第一財經日報 金慧瑜 2015-08-31 22:22:00

原先“大煉鋼鐵”的環境很大程度上耽誤了靠譜公司的資源、競爭力、人力、技術,創業投資從瘋狂到降溫,對於社會整體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也是一件好事。

“對於融資來說,很快冬天就要來了,我對我所投的企業是這麽說的,你們現在能融的話,趕快融錢,而且要準備12~18個月的現金流。”在創業邦主辦的“2015創新中國總決賽暨秋季峰會”上,當軟銀中國資本主管合夥人宋安瀾對臺下數千名創業者說出這番話時,會場內外的創業者似乎並沒有被這份寒意侵擾。

天使不能隨便投

“我們肯定是在放慢速度。的確現在很動蕩,至少從對於資金和投資人負責的角度來說,如果行業或者整個局勢在調整,我這時候還不知道怎麽回事,完全還按照原來的節奏去做,我們肯定不會這麽做。”賽富基金合夥人羊東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和二級市場不同,一級市場中投資人停下來的成本很低,偏理性的投資人在變化中也會變得謹慎一些。

“我不覺得這是災難性的、和之前美國房地產等危機相比擬的海嘯,有太強的沖擊性,但(中國經濟)總體仍在一個緩慢的轉型過程中,而且這個轉型一定是要經歷的且結果是巨大的,我覺得也有一種可能是行業投資人會集體放緩,但程度如何、多長時間都很難預測。”羊東說。

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認為,這一輪二級市場的動蕩會間接影響一級市場的估值。

“從融資角度來說,融資受各種因素影響,二級市場是其中一個因素。短期來看,二級市場會間接地影響一級市場的估值。前段時間我們都覺得B輪、C輪估值很高,我個人感覺B、C輪估值會往下走,比對A輪的估值影響要大。但這只是一個平均估計,不代表個案。”鄧鋒對本報記者表示。

風和投資董事長吳炯也認同這樣的觀點。他說,他們關註的是特別早期的初創階段,還是會保持比較穩健的步調,不管股市好壞,每年還是會投那麽幾個項目。但對於相對晚期的企業,特別是接近上市的企業來說,會有比較大的影響,需要對市場特別關註,而且越到後期,盈利模式也會越受到關註。

不過羊東卻認為,投資數量上會集體下來,而且天使們可能會“感覺最痛苦”。

“我也呼籲過很多次,但是大家瘋狂的時候也不聽:天使一定要投得少,投你熟悉的人、真了解的事。不能違反行業規律,如果不靠譜項目投資多了,一定會失敗率變高,最後受傷。”羊東認為,現在A輪、B輪投得少了,大家一保守,可能馬上很多企業都死了,這時候會消滅一大批特別不理性的天使。“幫忙不添亂,就投我熟悉的、就投我的朋友,這是標準天使的做法。”

而不同領域的項目也會面臨不同的境遇。

“最近市場調整很大,投資者在某些領域里面,不一定不投,但決策的周期會長一些,大家在經濟預期比較緊的環境下,會偏向做一些低成本的事情。舉個例子,可能會從消費互聯網端向企業端看一些機會,這是最容易拿到錢的、更安全的領域,另外我們要看中3~5年生意的機會。”DCM合夥人曾振宇表示。

“過去有些不是特好的項目也能融到資,但現在不好的項目、一般的項目就比較難了。”鄧鋒表示。

創投降溫有好處

羊東認為,投資人的節奏放慢,意味著創業者一定得在某個領域內提供一個相對壟斷、把握得住的服務和產品。“第一肯定會賺錢,容易賺錢;第二生存壓力解決後可以不斷試錯發展,通過燒錢的模式很考驗融資能力,成功也是特別小概率的事件,而且會稀釋大量股份,對創業者來說,還是應該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賺錢、成長。”

吳炯表示,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首先還是要“深挖洞、廣積糧,準備好過冬的糧草”。

“如果今天正在談的一些投資,在今後三五個月內能拿到融資,那就趕快把錢拿到手。阿里巴巴在2004年的時候,融過500萬美元,用的是比2000年略低的價格,就是為了儲備過冬。”吳炯說,同時要開源節流,“所有這種補貼很厲害、燒錢很厲害的公司要小心,如果完全靠燒投資人的錢,自己不能造血,在資本市場轉冷的情況下可能會有危機。”

晨興創投合夥人劉芹對本報記者表示,冷和熱是資本市場的天然現象,就和季節一樣。“我們是長期投資,其實資本市場非常冷的時候,應該是我們非常積極的時候,市場非常熱的時候恰恰是我們非常緊張的時候。”

他說,對於創業者來說也一樣——“冷”會給你非常好的機會去凸顯你自身的價值,“熱”的時候你也要抓住。在今天的情況下,就看你是追逐短期利益還是長期效應,其實後者是不會受到太大影響的。

羊東覺得,創投市場從“瘋狂”到“降溫”也是好事。

“大家現在經常抱怨找不到人,大學生剛畢業,應聘一個前端工程師,寫點APP小程序,月薪就要2萬元,微軟幹了五六年的,或者博士畢業的也就兩三萬元,兩者的技術水平其實差很多。這造成了一種浪費,大家都用這麽高的成本創業,大學生在學校里就創業,也不學習、用大煉鋼鐵的方式、自嗨的方式去折騰,這種情況的確是個需要反思的問題。”

羊東認為,原先“大煉鋼鐵”的環境很大程度上耽誤了靠譜公司的資源、競爭力、人力、技術,創業投資從瘋狂到降溫,對於社會整體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也是一件好事。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44

王思聰發尋物啟事助理手機被打爆 他掉的“黑卡”到底有多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291.html

王思聰發尋物啟事助理手機被打爆 他掉的“黑卡”到底有多神!

一財網 霜月 2015-10-16 17:26:00

昨日,王思聰在微博上發了一條求助帖,稱自己的卡包掉在飛機上了,里面有各大銀行各式各樣的黑卡,然後貼出了助理的電話以及加了一句:“思聰必有重謝!”

昨天,“國民老公”王思聰陷入了窘境,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關註。事情是這樣的,王思聰在微博上發了一條求助帖,稱自己的卡包掉在飛機上了,里面有各大銀行各式各樣的黑卡,然後貼出了助理的電話以及加了一句:“思聰必有重謝!”

這下網友們都沸騰了,王思聰是什麽身份,他的酬勞想想都驚人啊,就連小編都恨不得丟下工作跑去機場掘地三尺,更不用說網友們了。聽說王思聰助理的電話都被打爆了,逼得“老公”轉發了自己的微博,並強調:“非誠勿擾,有點公德心行嗎?”

然而網友們似乎並不在意,而是紛紛調侃:“快買下那架飛機,紀念下逝去的卡包。”

也有人表示不解,王思聰所說的黑卡是什麽,為什麽從來沒聽說過?

這里,小編來給各位科普下,這個黑卡到底是個啥?

這種卡是美國運通公司1999年發行的限量頂級卡名為“百夫長卡”,之所以稱為“黑卡”,因為其顏色是黑色的,但質地卻是鈦金屬,沈重的質感和光澤宣稱了她內斂而尊貴的屬性。在中國只有工行和招行發行。擁有它的都是相當有錢有地位的人,一般都是世界級富豪,身份都不公開,很神秘的。

運通黑卡

對於黑卡卡主,是沒有“信用額度”這一說的。有人曾經問花旗銀行的負責人,如果黑卡卡主想刷卡買架飛機行不行?得到的答案是:沒問題。

最關鍵的是,銀行對持卡人的承諾是——只要在地球上合法的事,都會想辦法滿足客戶。具體怎麽個滿足呢?據“傳說”:什麽讓飛機返航,火車停車這些都有出現過。有記錄的是在2004年印度洋海嘯後,有在港卡主要求,協助其滯留島上的朋友,公司立即將現金及機位送到卡主朋友手上。

只要擁有這麽一張卡,還怕什麽堵車,分分鐘喊來直升機想去哪就去哪。

那麽就有人要問了,要怎麽才能拿到這樣一張卡呢?

小編表示:“你就死心吧”,這卡的能量的確強大,但是要拿到它的門檻也高的離譜。據了解,想成為工行黑卡持卡人,必須是胡潤財富排行榜成員或者中國香港馬會會員,最起碼年消費額要在200萬元以上,而且這200萬還不包括大額購車、購房款。就算滿足了所有基本條件,也不一定能成為黑卡的持卡人,因為此卡不能主動申請,必須由分行行長及以上級別人士寫推薦信才有可能通過,私密性非常高。

此外,黑卡的年費高的驚人,就拿工行和招行發行的黑卡來說,收取年費標準均為18000元人民幣每年。想想我們手頭上銀行卡幾十塊的年費,都不知道被拉了多少個檔次。

看完這些,小編突然想到昨天王思聰的父親王健林剛剛從馬雲手上拿下了“首富”的頭銜,王思聰的黑卡就掉了,這怎麽看都不是在尋物而像是在赤裸裸的炫耀啊,不然他一個電話讓銀行幫他找不就好了麽。突然悲從心生,人家掉個東西都能炫富,我們掉個東西,就真的只有“徒傷悲”了。

(一財網綜合百度百科、新浪微博、新藍網報道)

編輯:顏靜潔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02

那些死掉的創業公司和不死的創業精神——178個創業失敗案例分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analysis/2016/1205/160190.shtml

那些死掉的創業公司和不死的創業精神——178個創業失敗案例分析
真格基金 真格基金

那些死掉的創業公司和不死的創業精神——178個創業失敗案例分析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人們往往給成功者戴上光環,以為是他們的行為導致了他們的成功,其實也有可能他們的做法是錯的,只是幸存下來了而已。

本文由真格基金(微信ID: zhenfund)授權i黑馬發布

在分析了了 178 家創業失敗的公司,並對於這些公司的創始人、投資者、競爭對手、早期員工等等進行訪談之後,我們發現大部門死掉的公司都是在融資之後的 20 個月,或者融資額到達 130 萬美元的節點。

缺錢、被更大的玩家擠出局、產品沒能滿足市場需求、招不到合適的人、欺詐、投資者退出、供應鏈等等問題都可能引發一家早期公司的出局。

在此,我們從 178 個案例中精選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與大家分享。

SunEdison:從華爾街之星到破產

SunEdison,太陽能電力公司

11

“從本質上講,SunEdison 是一家沒有什麽新意的建築公司,通過風險管理從投資者那里獲得信任。但是後來這家公司的高層領導們卻不願如此,他們想要做一家科技公司。”

Walgreens 關閉 Drugstore.com

Drugstore.com, 美國在線藥店

12

美國連鎖藥店 Walgreens 想要確保他們可以投入更多的資源給 Walgreens.com,而 Drugstore.com 以及 Beauty.com(之前收購的兩家在線零售商)則會分散公司的資源和註意力。

說到底,電商最重要的是不斷獲得新的顧客、提高交易頻率以及交易規模,當這兩個域名退出海淘的歷史舞臺時,Walgreens 已經開始在以上這些方面發力了。

百萬融資退還 VC,GoZoomo 關店

GoZoomo,網上二手車平臺

“我們試圖建立起快速擴展的企業,但後來意識到這樣的業務模式並不能很好地運行。早期企業獲得的投資最好是能用在更好的用途上,而不是把資本放在銀行里,然後期待幸運降臨。”

Picturelife 在被收購 18 個月後關閉

Picturelife,照片存儲服務

“雲存儲不再能引起用戶的興趣。當谷歌和亞馬遜都搶占了雲照片存儲的市場,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的玩家會面臨巨大的挑戰。”

為什麽我們關閉 Hivebeat

Hivebeat,校園社交活動平臺

我們已經嘗試了所有我們想要嘗試的事情,但也清楚的認識到了錯誤在哪里:

我們並沒有找到真正的產品和市場的契合點,而是打造了一個對於利基行業太過平常的產品——它並不是一個“10 倍”的產品,也就是雖然比競品更漂亮,但是在利基市場中並不夠出色。

無論是產品還是營銷,我們試圖在同一個時間做太多的事情。

基於交易的商業模式難以預測收入,這使得我們的增長曲線看起來像過山車。

Uber 競爭對手 Karhoo 在 2.5 億美元的融資後死掉

Karhoo,專車服務公司

在過去的 18 個月里,倫敦,紐約,新加坡和特拉維夫等世界各地的 Karhoo 員工不遺余力地努力使 Karhoo 取得成功,很多人甚至是不要薪水的工作。不幸的是,公司的財務狀況非常糟糕,而且沒有辦法找到新的支持者。

Karhoo 的業務模式需要一定的用戶規模和密集的資本作為基礎,然而,它似乎沒有達到所需要的消費者量級。

億萬富翁維諾德·科斯拉的生物燃料夢想失敗

KiOR,生物燃料公司

關於公司的失敗該由哪一方負責,創始人化學工程師,還是首席執行官……各方都莫衷一是。但是大多數人都同意 KiOR 在困境時期做出的雇傭決定是非常糟糕的。實驗室里的博士研究員占多數,但卻缺乏具備技術操作經驗的人來使用能源設施,這給 KiOR 造成了很大影響。

Prismatic 關閉新聞應用

 Prismatic,新聞閱讀 APP

“四年前,我們開始建立一個個性化的新聞閱讀器,希望改變人們消費內容的方式,”  Prismatic 團隊在一篇博客中寫道。“對於你們中的很多人,我們做到了。但我們也意識到內容分發是一個艱難的業務,而我們的成長速度沒能追趕上用戶不斷升級的需求。”

PepperTap 的故事

PepperTap,印度線上日用品配送公司

“隨著我們進入中小城市,發現物流網絡更加的分散和低效——這需要更多的資源和投入才能進一步改造,但我們無能為力。雖然印度城市2線和3線城市正在實現當日達的城際物流配送,但是 3 線城市之外的地方盡管已經通過互聯網實現了與電子商務的連接,但是,很多人有時候需要等待 30 天才能收到他們的訂單。”

從Edtech的失敗中學到的

SharpScholar,學習者實時分析工具

教育行業中的利益相關者們,從學生,教師到行政管理人員和政府,相互之間聯系非常緊密。這意味著如果老師想使用新的工具或軟件,他必須要得到學生、學校政策和預算、甚至管理部門的批準。

“在 SharpScholar,我們創造了一個高度依賴的產品 ——產品的使用需要學生和管理員的批準,但這也導致了各方之間的關系在原有的基礎上變得更加複雜。我們獲得的經驗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或消除產品使用者之間的複雜關系,教師們並不喜歡經過別人批準才能實用的工具。”

遺憾退場的外賣公司

Take eat easy, 歐洲 O2O 外賣公司

我們告別的原因包括:

(1)我們的收入不足以支撐大量的開支;

(2)沒能完成第三輪融資:在今年三月,被 114 家 VC 拒絕之後,我們終於和一家法國的國有物流公司簽訂了 TS;不幸的是在 3 個月的盡職調查之後,他們撤回了條約。

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都不能以一次成敗論英雄——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奮鬥。而創業帶給人的強大內心和精神狀態將會是陪伴一生的財富。

本文僅摘錄部分內容,更多案例請點擊閱讀原文

創業 創業經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262

當私募基金遇上CRS:躲不掉的金融賬戶信息收集與披露

自2017年1月1日起,中國大陸啟動與部分國家和地區的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CRS)《共同申報標準》工作的相關程序。其中,要在2017年完成的最主要的工作有兩件,一是從1月1日起,中國境內金融機構需完成對新客戶開戶流程的改造,對新開戶賬戶展開盡職調查。其次是在12月31日前,完成對高凈值(2016年12月31日金融賬戶加總余額大於100萬美元)存量個人客戶的盡職調查程序,識別其中的非居民賬戶。

CRS出臺之後引起了高凈值人士的廣泛關註,但其實CRS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高凈值人群,諸多金融機構也都將受到影響,其中就包括私募管理人。然而,在中國人民銀行2014年發布的《金融機構編碼》中並沒有明確規定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是否屬於金融機構,僅僅出現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與2012年頒布的《證券投資基金法》中的表述一致)。

目前,私募基金已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的一股重要力量。據基金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為17433家,備案私募基金數量達到4.65萬只,認繳規模達10.24萬億元,實繳規模7.89萬億元,總規模已接近公募基金。

那麽,私募基金管理人是否屬於CRS下有義務進行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的金融機構?為執行CRS而開展的盡職調查將會對私募基金及其管理人產生怎樣的影響?私募基金管理人盡調的主要目標又是什麽?應當如何展開盡調,以及若未按規定開展盡調將面臨何種後果?帶著這一系列問題,第一財經記者在業內采訪了相關機構、法律界人士。

私募基金管理人屬於盡調義務主體

事實上,在CRS框架下,並非所有傳統意義上的金融機構都需要進行盡職調查。中倫律師事務所(上海)高級合夥人陳芳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只有屬於CRS下所規定的四類金融機構,即存款機構、托管機構、投資實體和特定保險機構才有進行盡職調查、識別及信息報送的義務。私募基金與存款機構、托管機構和保險機構關系不大,而CRS所規定的投資實體有三類:為客戶投資或者運作金融資產的投資實體、受專業管理的投資實體和以金融資產投資或交易為目的而設立的投資實體。

目前,我國的私募基金主要分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以及其他私募投資基金。陳芳律師稱,對於主要投資於公開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債券、期貨、期權、基金份額、非公開交易的企業股權等金融資產為主的私募基金,無論其采用合夥企業型、公司型還是契約型基金的形式,由於其設立的目的均是在利用金融資產進行投資、再投資或交易,均滿足上述第三類投資實體的判定標準。

因此,這類私募基金需要對金融賬戶持有人(如基金投資者)履行盡職調查程序,進行非稅收居民身份識別,並進一步進行信息申報的工作。

然而,陳芳律師解釋稱,由於各國金融監管體系及對金融機構的分類差異,僅僅依靠CRS中的標準來判斷在實踐中操作難度較大。因此為指導和規範金融機構的盡職調查工作,國家稅務總局以《標準》核心內容為基礎起草了《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管理辦法》),其中對有義務進行盡職調查的金融機構範圍、調查對象金融賬戶、需進行信息收集申報的賬戶信息等進行了明確規定,以指導相關金融機構展開盡職調查。

《管理辦法》第六條對金融機構進行了分類,明確規定“證券投資基金、私募投資基金等以投資、再投資或者買賣金融資產為目的而設立的投資實體”屬於“投資機構”。不僅如此,《管理辦法》第七條以列舉的方式明確規定符合第六條規定的金融機構包括“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從事私募基金管理業務的合夥企業”,進一步明確了該等私募基金管理人屬於在我國需要進行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的義務主體。

私募機構盡調工作尚在起步階段

第一財經記者近日問詢多家私募機構後發現,目前已有規模較大的外資私募機構按照CRS的標準向客戶發送郵件,進行相關信息的征集。記者從某私募機構發出的信息收集表中獲悉,征集的主要信息包括:客戶個人信息(姓名、出生年月、現住地址等)、客戶的稅收居民身份信息(其目前所居留的司法管轄區和稅務編號,或者具有同等功能的識別編號(Tax reference number & Tax reference number type)。同時,如果賬號持有人持有多個身份,還須羅列出所有居留管轄區的全部信息。

然而,對於眾多小型的、主要服務於國內客戶的私募機構來說,大多都尚未開始進行收集信息的工作。某機構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其財務部門目前尚未收到稅務局下達的通知,因此並沒有進行任何對賬戶信息排查及收集的工作。

中倫律師事務所律師助理孟言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對大部分境內金融機構來說,其主要客戶都是中國的稅收居民企業或個人,這些信息無需報送,但作為履行盡職調查的一部分,必須對所有賬戶持有人進行調查才能識別出非居民金融賬戶。由於目前《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管理辦法》還在征求意見稿的階段,所以大部分的中資金融機構準備工作還未全面鋪開,相對而言,外資金融機構基於集團的要求很多早已根據OECD要求就緒,只需再按照中國最終出臺的相關規定的不同要求進行修改即可。

私募基金管理人應如何展開盡調?

《管理辦法》對於盡調程序進行了非常細致的規定,並對個人賬戶及機構的盡調程序進行了進一步的區分。通過對《管理辦法》的深入研究,陳芳律師認為,對私募投資基金來說,無論其基金份額持有人是非居民,還是非居民作為控制人通過消極非金融機構間接持有基金份額,私募基金管理人都應當在盡職調查完成後,識別出其中的非居民金融賬戶,收集並報送該等賬戶相關信息,為下一步與其他國家稅務當局交換信息奠定基礎。

對於個人賬戶,《管理辦法》對2017年1月1日後的新開個人賬戶和截止2016年12月31日由金融機構保有的、由個人持有的存量個人賬戶規定了不同的盡調方法。

陳芳律師解讀《管理辦法》稱,對於新開個人賬戶來說,考慮到賬戶申請人為開立賬戶本就需提供若幹身份材料到場或委托其代理人簽署相關賬戶開立文件,此時要求其一並簽署稅收居民身份聲明文件,在實踐中具有相當的可操作性,可以此種方式識別該賬戶持有人是否為非居民個人。而對於存量個人賬戶,則主要以金融機構依據現有客戶資料進行主動審查為主。對該等賬戶的盡調主要通過電子、紙質記錄檢索進行,識別其中是否存在《管理辦法》第十六條規定的非居民標識。在進行主動檢索識別後,還需要與客戶經理確認是否存在其負責的客戶為非居民個人的情況。

關於非居民賬戶的定義,《管理辦法》第九條明確將其定義為在我國境內的金融機構開立或者保有的由非居民持有的金融賬戶或有非居民控制人的消極非金融機構持有的金融賬戶。而居民則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稅收居民個人(在中國境內有住所並習慣性居住或在境內無住所但居住滿一年的居民),另一類是稅收居民企業(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或依照外國法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因此,不屬於上述範圍的個人、企業和其他組織為《管理辦法》中所述的非居民,但明確排除了政府機構、國際組織、中央銀行、金融機構或者在證券市場上市交易的公司及其關聯機構。

孟言倫則對機構賬戶的盡調作出了解讀,他表示,對於機構賬戶的盡調程序與個人賬戶類似,《管理辦法》將新開機構賬戶與存量機構賬戶區分進行,但不同的是,對於機構來說,不僅要核查賬戶持有人是否為非居民企業,還要核查其是否為有非居民控制人的消極非金融機構。根據信息表明為消極非金融機構持有的賬戶,再根據至2016年12月31日賬戶加總余額是否超過600萬元的標準進一步進行區分審查。

對於“消極非金融機構”的定義,《管理辦法》雖然有三條判斷標準,但實則只有兩類機構會被認定為消極非金融機構:一是不屬於積極經營活動的收入或據以產生前述收入的金融資產的轉讓收入或金融資產的價值占收入或總資產50%的非金融機構,二是稅收居民國(地區)不實施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標準的投資機構。

同時,《管理辦法》也對如何判定非居民“控制”消極非金融機構亦作出了相應規則,對公司、合夥企業、信托、基金的控制人進行了分別規定。其中,基金的控制人是指擁有超過25%權益份額或者其他對基金進行控制的個人。

值得註意的是,控制人是指對消極非金融機構實施控制的個人,因此僅非居民個人能被認定為非居民控制人,而非居民企業則不會被認定為控制人。即使非居民企業達到了控制標準,對消極非金融機構實現了控制,該等由非居民企業控制的消極非金融機構持有的賬戶也不能認定為非居民賬戶。

未按規定開展將受處罰

《管理辦法》對未按照要求建立實施監控機制及進行盡職調查的金融機構制定了嚴格的罰則。特別是對於故意錯報、漏報客戶信息的,以規避《管理辦法》規定為目的、幫助客戶隱藏真實信息或者偽造信息的,以及存在違規行為且拒絕糾正的金融機構,稅務機關將記錄相關納稅信用信息,該等機構納稅信用級別不得評為A級,情節嚴重的則將直接判為D級。

孟言倫表示,鑒於《管理辦法》為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的部門性規章,而國家稅務總局並非金融機構的主管部門,無權直接責令金融機構停業整頓或者吊銷其經營許可證或對金融機構的董事、高管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進行處罰,對嚴重違規的金融機構,其只能向有關金融主管部門建議采取上述措施。

同時,根據《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辦法》中的相關規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屬於行業自律協會,證監會才是依據《證券投資基金法》有權對私募基金管理人進行罰款、采取市場禁入措施等處罰的監管機關。但是根據《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基金業協會視情節輕重可以對私募基金管理人采取警告、行業內通報批評、公開譴責、暫停受理基金備案、取消會員資格等措施。對於情節嚴重的,基金業協會也只能移交證監會處理。

陳芳律師也認為,若私募基金管理人在此次非居民金融賬戶涉稅信息盡職調查中發生違規行為,按《管理辦法》的規定,稅務機關可以向證監會建議采取處罰措施。即使僅在基金業協會層面對私募基金管理人采取暫停受理基金備案措施,也會對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業務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若情節嚴重的,不排除基金業協會會註銷其私募基金管理人資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445

*ST昆機甩不掉的包袱:“造假”子公司內鬥難休

雖然自揭子公司“造假舊賬”,卻又以“子公司失控”為由試圖撇清責任,對於退市警報已經拉響的*ST昆機(600806.SH)來說,仍然留給市場諸多懸疑。

3月20日晚間,*ST昆機自爆四大財務問題:存貨不實、銷售收入確認違規、費用少計、子公司“多套賬”塗改票據,所涉金額上億元。而在這之中,子公司財務造假問題最為嚴重,若被證實,則無法辯駁。

而這家子公司後被證實為*ST昆機的控股子公司——西安交大賽爾機泵成套設備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西安賽爾”)。為還原這家遠在西安的造假子公司究竟有何面目,第一財經記者趕往西安。記者在當地調查了解到,在財務造假背後是這家子公司管理層多年內鬥不休,經營難以為繼,已成為*ST昆機甩不掉的沈重包袱。

對於控股子公司財務造假的“鍋”到底誰來背,目前尚無定論,但*ST昆機首先難辭其咎,其所披露的2014年、2015年西安賽爾相關財務數據亦多處“打架”,無法自圓其說,*ST昆機至今尚未有合理解釋。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臧小麗認為,作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失控已是責任,以此推卸財務造假則難以成立。

“造假”子公司內鬥難休

在西安交大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西側,坐落著一排日久年深的紅色建築樓,其中的三層辦公小樓和其旁邊的一幢廠房,屬於*ST昆機的控股子公司西安賽爾。就是這家已有15年歷史的企業,數日前剛剛被大股東自曝涉嫌“財務造假”。

“審計人員在對我公司某一控股子公司審計時,發現‘多套賬’以及賬面記錄以銀行承兌匯票從第三方非金融機構借款的業務,所附票據存在塗改痕跡,審計人員懷疑虛構業務及資金來源不明,子公司對此未作出合理解釋。”在3月20日晚間公告中,*ST昆機如此自曝子公司造假痕跡。第一財經記者從接近*ST昆機的人士那里獲得的錄音中透露,*ST昆機財務總監金曉峰證實該子公司就是西安賽爾。

金曉峰表示,該子公司此前提供給審計機構的材料系偽造,具體還在查實。*ST昆機實際上對這家持股45%的控股子公司早已失去控制,實際控制權掌握在西安賽爾創始人兼董事長王尚錦手中,而*ST昆機派駐的財務總監實際上已被架空,相關責任應追索於子公司。

第一財經記者前往西安賽爾總部,試圖聯系王尚錦了解“造假”內情,但多次被拒之門外。“這個問題公司也正在自查,目前還沒有結果,就不方便對外說什麽了。”西安賽爾行政部人士這樣回應記者。但第一財經記者從西安賽爾內部調查了解到,西安賽爾確實多年由王尚錦控制,“家長式”管理已引發公司多年內鬥。

公開資料顯示,生於1942年的王尚錦已75歲高齡,曾任西安交大能動學院教授,博導,風機及壓縮機專業學術帶頭人,也是“全可控渦”三元葉輪核心技術發明人,西安賽爾研制及開發新產品的主要負責人。在西安交大能動學院的一樓大廳名師名家的照片墻中,至今仍有其一席之地。記者從學校獲悉,王尚錦目前已從學校退休,但在能動學院仍有辦公室,第一財經記者多次撥打其辦公室電話均無人接聽。為聯系其本人,記者又周轉於西安交大退休辦,工作人員幫助多次撥打王尚錦手機聯系本人,亦未有接聽。

“他的辦公室就在公司三樓。”西安賽爾一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王尚錦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公司大小事務其均親力親為,甚至大年初一都曾來公司加班。但由於其多年不願放權,管理層之間矛盾頗深。

西安賽爾與西安交大則關系頗深。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該公司在西安總部廠房設備實際上屬於學校,管理層也多數來自西安交大,其中不乏王尚錦的學生,“看上誰就用誰”也是王的“家長式”管理作風。而這家公司目前管理層之間的主要矛盾則來自於總經理金元俊與王尚錦之間。

公開報道顯示,2014年8月,50歲的金元俊被西安賽爾董事會任命為總經理,替代原總經理田國光的職務。上述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田國光、金元俊同樣均來自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而目前公司銷售和技術上均為“老板(王尚錦)的人”,三年來,金元俊與王尚錦在公司管理權上分歧較大,矛盾不斷。

“之前在長沙開會,老板夾著本子去,金元俊直接讓他走人,不用開了,搞得比較尷尬。”該人士回憶稱,管理層之間的內鬥已成為公開的“秘密”。

而對於公司管理層之間的矛盾,上述行政人士的回複則是“領導之間的事並不清楚”。對於公司內鬥不休,又陷入財務造假風波,第一財經記者後又以郵件方式聯系王尚錦本人,但截至發稿,對方均未有回複。

甩不掉的“包袱”

實際上,西安賽爾創立於1992年,曾經風光一時無兩,但如今伴隨公司管理層的內鬥和行業沒落,已進入連年虧損,成為*ST昆機甩不掉的包袱。去年10月,*ST昆機曾公開掛牌轉讓其所持西安賽爾的股權,但最終未有成交,而西安賽爾內部人士認為,這與王尚錦“不肯放權”不無關系。

西安賽爾的歷史可追溯到1992年,“小打小鬧”的形式一直持續到2001年。彼時行業形勢大好,西安交通大學產業(集團)入主*ST昆機,主張公司“由單一的機床向非機床項目多元化發展”,並開啟了收購之路。

此後,昆明機床、賽爾技術團隊共同出資,西安賽爾改制成西安交大賽爾機泵成套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目前西安賽爾的股權結構中,*ST昆機占45%,長沙鼓風機廠、王尚錦、田國光分別占20%、18.6%、16.4%。雖然王尚錦持股僅有18.6%,但其一直為西安賽爾多年的主理人,公司最初的核心專利技術也源自王尚錦之手。

在*ST昆機入主西安賽爾之初,受益於鋼鐵行業的繁榮,後者在行業中也位居前列。此後隨著鋼鐵和煤炭行業的不斷過剩,西安賽爾業績也每況愈下。

記者在西安交大發現,西安賽爾的三層老式辦公樓與僅有的一間廠房聯通,廠房內不足十臺設備,與其他制造業不同,該廠房非7×24小時運轉,為數不多的工人也僅在周一至周五上班。記者還了解到,西安賽爾總部現已是西安賽爾的研發基地,公司的主要規模生產基地實際在湖南長沙的子公司——長沙賽爾。記者致電長沙賽爾總裁辦,工作人員稱目前公司正常經營,母公司財務“造假”與公司並無太大關系。

作為四家子公司之一,西安賽爾對於*ST昆機來說曾舉足輕重,如今卻成為甩不掉的包袱。

在收購最初數年,西安賽爾為*ST昆機貢獻凈利潤在30%~40%之間,遠超其他子公司。但2013年西安賽爾的凈利潤僅剩72.18萬元,之後進入持續虧損。年報數據顯示,其2014年虧損1630.18萬元,2015年擴大虧損至2189.75萬元。此外,年報信息顯示, 2014年、2015年,西安賽爾在*ST昆機應收賬款總額中的占比居首、均超過30%。

對於這家連年虧損的子公司,*ST昆機早有脫手保殼之意,卻始終未能如願。

“去年四五月就有幾家買家過來考察,最後也談了,但因為老板不管被誰合並、跟誰合作,都必須要掌權,沒能談成。”西安賽爾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曾有杭州某上市公司有意接盤西安賽爾,但最終均未談成,後來*ST昆機公開掛牌轉讓也未能成交,拖延至今,財務造假被曝出。

財務數據“打架”

盡管*ST昆機以對子公司失去控制為由,有意將子公司財務造假“甩鍋”給西安賽爾,但這一“如意算盤”恐難實現。專業的審計以及法律人士均認為,西安賽爾作為*ST昆機控股的並表子公司,且財務總監為*ST昆機所派,*ST昆機應對西安賽爾的財務數據負責,並承擔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ST昆機最新公布的西安賽爾財務數據與此前的資產評估報告、年報數據存在“打架”現象。3月20日的公告中,*ST昆機稱,“多套賬”子公司2014年、2015年的總資產分別為34692萬元、28331萬元,凈資產分別為7101萬元、3353萬元,銷售收入分別為10785萬元、9198萬元 ,凈利潤分別為-1477萬元、-3748萬元。

在2015年的年報,主要控股參股公司分析章節中,西安賽爾的銷售收入、凈利潤與上述公告指出的子公司數據一致;但在2014年年報中,西安賽爾與上述數據則存在一定誤差。

此外,在2015年的年報中,西安賽爾出現了“兩套財務數據”。在重要非全資子公司的主要財務信息中,*ST昆機披露的西安賽爾2014年、2015年凈利潤為-1630.18萬元、-2189.75萬元。與主要控股參股公司分析章節中的數據出現出入。但2016年10月時,*ST昆機公告轉讓所持西安賽爾的股權,評估報告中的財務指標又顯示為2015年凈利潤-2189.75萬元。

目前,西安賽爾的財務數據真真假假外界難以辨清,若3月20日公告中的財務數據被坐實,或意味著過往三年,西安賽爾均存在嚴重財務造假,而*ST昆機難辭其咎。對此,第一財經記者試圖與*ST昆機取得聯系,但從3月24日開始,*ST昆機董秘辦公室電話就已無人接聽,有投資者也向記者反映了這一狀況。

從專業的角度來看,一位審計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存貨不實、費用少計、銷售收入確認違規,對公司而言可能會以會計規則處理上的裁量空間來自我辯解,但是子公司“多套賬”、塗改票據,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如果事情屬實,則無法辯駁。

“虛構業務、虛構資金往來,是虛構銷售收入的一種常見方式。審計機構在進行審計時,會對公司提供的資料進行核實,並對各數據之間的財務邏輯進行核實,同時還會從眾多客戶中抽查部分客戶,以核實業務真實性。但是審計時間有限、人力也有限,很難做到核查每一個客戶、走訪每一個客戶。所以在這方面造假的現象還是經常存在的。”該審計人士如是稱。

而對於子公司的財務造假問題,臧小麗認為,作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失控已是責任,以此推卸財務造假則難以成立。

“披露報表的是上市公司,也是合並披露,上市公司應該承擔法律責任,且目前失控一說能否成立尚存疑問,上市公司委派的財務總監也應該對財務情況負責。”臧小麗稱。

事實是,對於*ST昆機的財務造假問題,首先承受損失的則是該公司的一眾投資者,盡管股價在6個跌停後開板,但3月21日至今30%的跌幅已讓部分投資者損失慘重。第一財經了解到,已有部分投資者在社交平臺上為向*ST昆機財務造假造成的損失進行索賠準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1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