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江蘇省檢察院原檢察長談兩高報告:印象最深的是堅決防止冤假錯案

對於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徐安而言,自2008年首次參加全國人大會議至今,已有十年。作為兩屆人大代表,參會十年,徐安親身感受到了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

13日上午,第一財經記者在江蘇團駐地對徐安進行了專訪。“十年前參會時講依法治國,我們還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而如今已大不一樣。”徐安表示。

3月12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聽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下稱“兩高”報告)。按照會議議程,13日,各地方代表團在駐地舉行小組會議,審議“兩高”報告。

徐安表示,“報告過程中多次被代表熱烈的掌聲所打斷”,其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指出,堅決防止和糾正冤假錯案。

“堅持‘疑罪從無’,堅持打擊犯罪的同時,堅持深化司法改革,進一步建立起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現在這些都在全面進行中。”徐安對第一財經表示。

徐安 資料圖

全面依法治國

徐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的“兩高”報告亮點頗多,主要有幾個方面。

首先是強調維護國家安全。“‘兩高’報告首先談的是如何通過履行司法職能和法律監督職能,來有效地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徐安表示。

周強在最高法報告中指出,全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各級法院審結一審刑事案件111.6萬件,判處罪犯122萬人,同比分別上升1.5%、下降1%。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則在作報告時強調,堅決維護國家安全。

徐安告訴第一財經:“這應該是將法律和政治相融合,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其次,在對於國家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服務和保障、服務供給側的供給改革方面,兩院也做了大量工作。

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報告指出,2016年各級法院審結一審商事案件402.6萬件,同比上升20.3%。其中審結股權、證券、期貨、票據、保險等糾紛案件124.8萬件,維護資本市場秩序,防範金融風險等。

在徐安看來,今年的“兩高”報告還特別“接地氣”,對危害人民群眾安危的犯罪活動都加大了打擊力度,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和權利。

去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出臺適用法律意見,堅決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犯罪,各級法院審結相關案件1726件。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徐安認為,“兩高”報告中最值得關註的,是勇於正視過去司法中存在的問題,積極糾正以往的冤錯案件,最典型的就是重新徹底複查糾正聶樹斌案件,改判無罪。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關鍵之舉。

周強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法院依法糾正一批重大冤錯案件,讓正義最終得以實現,以重大案件審判推進法治進步,充分體現了全面依法治國、深化司法改革的成效。

“這反映了司法的進步,維護公平正義,就是從自身糾錯做起,並深刻反省這里面的教訓。”徐安稱。

周強表示:“冤錯案件的發生,讓正義蒙羞,教訓十分深刻。我們要堅決引以為戒,強化辦案責任,健全制度機制,堅決守住防止冤假錯案底線。”

“堅持‘疑罪從無’,堅持在打擊犯罪的同時,堅持深化司法改革,進一步建立起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現在這些都在全面進行當中。”徐安指出,這樣做使人們感到司法確實是在維護公平正義。

今年“兩高”報告均提到的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特別是實行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改革,實行人員分類管理,進一步全面推進司法機關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

徐安表示,在聽取“兩高”報告時,現場多次響起熱烈的掌聲,其中對他觸動最大的一次,是曹建明檢察長專門在報告中提到,從嚴懲治司法腐敗,堅決防止“燈下黑”。

他稱,對於法院、檢察院而言,就是要維護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同時要堅持“疑罪從無”,堅持講事實、講法律、講證據。

(第一財經實習生熊天琪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68

毛大慶:多樣性×文化智力才是創新,最重要的是連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6/161893.shtml

毛大慶:多樣性×文化智力才是創新,最重要的是連接
場景實驗室 場景實驗室

毛大慶:多樣性×文化智力才是創新,最重要的是連接

網絡效應已從比特中溢出,原子被關系重構,“混”才是出路。

本文由場景實驗室(微信ID: changjingshiyanshi)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毛大慶

什麽是聯合辦公?什麽是共享生活?什麽是共享社區?共享經濟 2.0 已進入深水區,人成為這個時代最大的場景。基於人處於自身的情感和情緒的代理中,我們切切實實感受到新的解決方案和新的意義表達層出不窮。

我們不再滿足於 Online 的“屏觸”,也不再滿足於簡單空間的停留,真正打動我們的是空間、人、物之間的關系。網絡效應已從比特中溢出,原子被關系重構,“混”才是出路。

2

3

近兩年,各式各樣的模式創新中出現了三個重要的詞——混沌,李善友的混沌大學;混序,李文的混序部落;混合,吳聲的混合內容。這三個詞都是“混”,“混”的確是關鍵,因為沒有了邊界才會出現新東西。

“混”是有理論的。《為誰留的空椅子:多樣性如何驅動創新》這本書揭示了一個關於創新的新公式,創新是多樣性乘以文化智力,其中多樣性就是“混”。

“混”之後,需要有方法,用文化智力驅動創新。在新的商業模式中,最核心的認知是——精神消費、社群、社群思維、社群經濟,其中最需要找到的物理概念就是 IP。

IP 代表著人的價值取向和消費取向。它從社群里衍生出來,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宗教是最大的 IP,而能夠在這個時代制造商業宗教,所基於的是連接和互聯網。今天的企業,如果沒有能力制造自己的企業宗教,恐怕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基於以上,我們一起來探討精神商業時代社群經濟的新模式和創新能力的新要求:

從微觀上說,消費方式和結構正在發生著改變——從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升級,傳統消費向新型消費升級,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升級。其中需特別註意的是,高凈值人群開始從金融、理財、保險等單點式消費向網狀新增長點消費、複合型消費升級。所有這些升級都在我們身邊潛移默化地發生。

4jpg

全世界都在消費升級,中國的消費升級空間尤其巨大,並且中國消費升級過程中,在精神消費領域的消費產品將是難以估量的。解決用戶的精神饑渴是新商業的最大機會,而核心是能否找到人的精神訴求和真正為滿足精神訴求所創造的新產品。

你的每一個設計都是要找到那一群人共同的精神訴求,社群思維是這個時代最高段位的思維,沒有這個能力,別的模式都免談。滿足消費者在精神層面的剛性需求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備條件。

我們目前做出的共享際,略有一些社群思維。做完之後好多人來取經,來了就拍照,什麽都照,我說照片你拿走,房子也拿走,都做不出來,因為你沒有社群思維。你只是看著房子好,可這房子有什麽用?還是房地產。最終要有社群思維、社群經濟。我個人認為社群思維真的是高於互聯網思維,而互聯網思維是構成社群思維的基礎。不懂互聯網思維,就更沒有資格談社群思維。

社群經濟是下一個時代里不斷支撐經濟發展的原力註入。社群經濟有三個特征,它是人本經濟,是人性經濟,更是人格經濟。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經濟,它強調企業需要塑造魅力人格體,不斷提升品牌人格的正能量,才有機會得到用戶的歡迎和擁戴。

社群經濟是人格經濟,連接和交互是搭建社群的渠道,其中空間、消費、精神三點缺一不可。空間是社群活動投射的載體,消費是空間在物理方式上讓社群鏈接的商業手法,精神是社群在鏈接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價值觀,是最穩固的形成商業護城河的核心。

5b

當網絡只有一個節點時,它是孤立的,是沒有價值的,但當所有人通過移動互聯網連接時,表現出的推動和顛覆的力量將呈現指數級增長。所以,要把你的產品接入到已連接的網絡,嘗試讓產品與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產品產生連接,通過連接再搭建新的社群,這是非常關鍵的思維路徑。

什麽才能夠成為社群?首先有共同的基本價值觀的認同,才能形成精神聯合體,再達成利益共同體,我想這是在連接的時代大家必須要去理解的。當然在用戶社群之上,未來會產生更多新的商業模式,比如 C2B 模式。

6

當然,這個馬雲最近談得很多,他說當企業擁有用戶社群後,跨界延伸的能力增強,即使跨界也無需親力親為,通過集合用戶的需求,倒逼供應鏈,對產品或服務進行反向采購,同時也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誰有更強大的社群,更能夠集合社群,未來就會在新產生的商業模式中占得先機。

在我個人的實踐中,共享辦公只是一個入口,終點其實是在共享生活上。占領了辦公,再慢慢去占領居住,最後去占領消費,把這三者融合在空間里,才是我要做的事情,也是我們要做的共享社區。

共享社區對原來商業綜合體的顛覆是從單一的地產邏輯、空間邏輯,變為空間和人的連接,企業跟企業的連接,資源跟資源的連接,視角轉向為用戶思維,從原來的租戶變成未來的用戶,從原來的招商變成了 IP 的組織和發現,這是我們真正要學會的本領。

7

精神商業中的成功企業,將會具備一系列獨特的能力:能夠打磨出自身品牌的精神內核,打造出極具穿透力和凝聚力的品牌 IP,能夠不斷為用戶貼上精神標簽並反複強化,能夠將用戶群打造成一種真正的精神聯合體,能夠激發它的用戶社群產生出巨大的傳播能量。

從功能商業升級到精神商業是全球商業變革無可逆轉的大趨勢。在功能商業陷入困境的今天,精神商業肩負著一種歷史使命,已經吹響號角。在未來精神商業時代中成功的企業,將會比今天功能商業時代的成功企業更加優秀、強大,因為它的最大能量是連接的能量。社群成為商業的孵化器,社群的真正價值,是讓企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找到生存之道,構建牢不可破的深度用戶關系。

社群生態的運營邏輯,做來做去還是這四句話,產品即場景,分享即獲取,跨界即連接,流行即流量。

8

我們自己的路徑是,先塑造人格化的品牌,孵化小眾社群,再到內容爆發產品引爆,制造流行文化,最後定義生活方式。我們任何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和制造周期,其實都是圍繞這五步的產品路徑圖去發展的。當然,重構體驗、重構價值、重構連接這是永遠沒完沒了要做下去的事情。

9

創新能力,等於多樣性乘以文化智力。文化智力是一個特別高端的智力,它考驗你的合夥人、團隊有沒有能跨越多元文化、高效工作的人,他能不能夠包容,能不能提煉,能不能願意放大差異。同時也考驗領導者能不能駕馭得了這樣的文化環境,能不能包容及不斷放大差異,並從差異里尋找創新的元素。團隊成員是否具備文化智力,可以通過回答這四個問題來驗證:

第一,有沒有文化智力的驅動性?所要驗證的是他有沒有內驅力、有沒有自信、有沒有興趣去擁抱多元文化。如果他的想法就是要趨同,要大同小異,要最大範圍地取得共識,這種人很難產生文化智力。

第二,有沒有文化智力的知識?這在於他認不認為能夠從多樣化的人群中提取他們身上的潛在價值,認不認為這里真的有潛在價值。

第三,有沒有文化智力的策略?關鍵在於他會不會去規劃多樣性,能不能用好多樣性,能不能有計劃地對社交之後的多樣性進行有價值的規劃。

第四,有沒有文化智力的行動力?行動力所強調的是,他能不能把多樣性提取出來,把差異放大,最後快速地把它組建成一個新的產品。

沒有這四種能力的團隊,說白了,再怎麽創新也創不出來。最終歸結到人,多樣性乘以文化智力,才能有創新的產品。

10

我用這些話反思自己做了兩年的這些東西,成功的地方都來源於我們團隊有幾個人,敢於跨越多樣性文化,敢於跨越自己,敢於否定自己,敢於放大差異,最後才能夠創出新玩意兒。希望你多找到一些有文化智力的人,才能夠真的產生出創新產品。

消費升級 社群經濟的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44

【機械】投資:重要的是“合意”-----從機械行業的角度看制造業投資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757&summary=

【機械】投資:重要的是“合意”-----從機械行業的角度看制造業投資


進入2017年,機械企業繼續表現強勁的“中遊複蘇”態勢,這除了房地產投資鏈條的有效拉動以外,也有制造業投資相關的積極變化。此前,廣發宏觀研究小組也指出在投資需求方面,設備投資低位啟動下的朱格拉周期值得高度重視。然而,制造業投資的統計數據和表現形式都有高度複雜性,因此,我們在本篇報告中,重點闡述從機械行業的角度捕捉的制造業投資變化,以及市場高度關註的朱格拉周期體現。


房地產投資:重要的是“合意”


銷售、投資、新開工等指標繼續向好


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7年1-2月房地產相關統計數據,其中,銷售、投資、新開工等主要指標普遍好於市場預期。1-2月,我國商品銷售面積14,05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5.1%,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6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9,854億元,同比增長8.9%,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0個百分點;房屋新開工面積17,238萬平方米,增長10.4%,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3個百分點。


房地產因為牽涉因素較多,我們基於客觀指標,討論其“合意”水平:一是短期的看,相對於銷售,房地產投資是否過度?二是中期來看,相對於居住,新開工面積是否過高?從2017年開年來看,上述指標對比顯示,房地產投資、新開工面積總體還是在“合意”水平。(1)在中國城鎮化發展到當前水平,銷售高增長確實難以持續,但投資仍處於可接納的低增速水平,過於擔憂其回落壓力可能並沒有必要;(2)以新開工面積衡量的“供需”在平衡位置附近,為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提供基礎。



對於住宅新開工面積,我們測算時假定需求包括兩部分,一是現有城鎮人口(2016年底為79,298萬人),每年有5%的人口需要新的住宅開工;二是新增城鎮人口(2016年為2,182萬人),均需要新的住宅開工,把上述兩項加總,按照人均20平方米測算模擬的住宅新開工需求。從歷年分析來看,2010年以前,按照新開工面積衡量的房地產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而2011年以來進入了動態調整、匹配供需的過程。


制造業投資:統計數據的背後更值得細讀


三分天下有其一,重要性不言而喻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6年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為596,501億元,其中,制造業投資為187,836億元,占比達到32%,超過房地產(占比23%)、基礎設施建設(占比25%)。制造業投資變化對於經濟的影響深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上市企業的財務報表看制造業投資


按照證監會SCRC制造業分類,我們統計了制造業中的上市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其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的總和保持增長,其中,2011年反映為階段性的高點(與統計局統計的制造業投資數據在2011年增速反彈相吻合),而在2016年以來的同比增長水平保持在10%左右。



如果從現金流量表來看,上述制造業企業的投資活動現金凈流出額,在2010年3季度增速開始回升(領先資產負債表的變化2個季度)。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4季度又有一波投資活動現金凈流出額快速增加的時期,並在2016年3季度以後增速重新回落,這可能是企業在這一階段又有相對活躍的投資行為,也可能是基數變化所致。



為了回答這一疑問,我們采取更細致的觀察,我們選取了2012年以前上市的1557家制造業上市企業,匯總其“投資現金流出小計”(以下簡稱“指標一”)的情況,總體顯示在2012年以來,投資現金流出的總額仍然保持20-30%的增長,並未出現明顯的減速、加速。但是,如果單就“購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以下簡稱“指標二”)而言,2012年以來均為小幅波動的態勢,並未有明確增長,2016年前3季度合計為4,421億元,還低於2011年前3季度合計的4,581億元。這其中的差別在於,“指標一”包括了其他類型的項目,特別是“支付其他與投資活動有關的現金”,而這個主要就是銀行理財產品的購買。“指標二”則更能反映企業實際的資本支出狀態,並與制造業投資形成的實體需求相對應,比如廠房建設、機器購置等。



總結一下,從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反映的制造業企業資本支出在2012年以來,對應的實物購置需求(以“指標二“衡量)幾乎沒有增長,甚至相對2011年還有小幅萎縮的狀態,這與機械行業相關產品的需求走勢是比較吻合的。



案例:從具體企業的訂單看制造業投資


從機械行業來看,與制造業投資關聯度較高的產品如叉車、金屬切削機床等,在過去10年曾經歷了多輪起伏,其中,比較顯著的是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的需求好轉,而在2012~2015年總體處於小幅波動的狀態,而2016年3季度以來有所回升。考慮到制造業投資是後驗數據,而機械訂單是前瞻指標,我們想選取部分企業作為案例,來判斷制造業投資在2017年可能的走勢和對機械產品需求的影響。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冶金、化工等行業的盈利狀況在2016年有好轉態勢,進而增強了企業的資本支出意願和能力。以杭氧股份為例,作為國內最大的空分設備制造企業,其空分設備訂單在2012年以來經歷了下行過程,但在2016年開始有所好轉,反映在企業的預收款項和存貨(以銷定產)的企穩回升。



陜鼓動力是國內重要的壓縮機制造企業,在大型軸流壓縮機、空分壓縮機等領域具有超過70%的市場份額,並且應用集中於冶金、化工這兩個產業,因此其訂單景氣代表著行業需求走勢。陜鼓動力的新簽訂單在2011年達到階段性的高點,然後進入回落階段,而2016年以來出現比較明顯的恢複。陜鼓動力在季報中披露,2016年前3季度累計訂貨達到48.8億元,同比增長32.1%。



制造業投資的支撐因素探討


短期看企業盈利催化,中期看產業升級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正努力邁向制造業強國,其中,既包括總量的擴張,也包含產業升級,制造業的資本支出也就構成經濟中具有重要影響的環節。從企業的決策體系來看,盈利是資本支出的首要催化因素。以鋼鐵行業為例,固定資產投資總體顯示對行業利潤有1~2年的滯後表現(如果從設備訂單衡量,可能滯後時間更短,考慮到設備訂單從簽訂到交付的時間周期)。而對於產業結構更為複雜、產品類別更加多元化的化學制品工業,其固定資產投資也受到行業利潤的影響,但更多體現為一種產業結構升級的成長性。



機械設備行業進入更新為主的時代


目前,以工程機械、集裝箱、煤炭機械、油氣裝備等為代表的機械產品,普通從前幾年的高點有較大幅度的回落,並進入了更新需求占主導的階段。以挖掘機為例,2016年行業銷量達到70,230臺,同比增長24.6%。但如果按照9-11年前平均內銷量的80%作為測算更新量,2016年的更新需求也有53,142臺,相當於實際銷量的75.7%。



伴隨著煤炭行業的興衰變化,煤機裝備同樣經歷了大起大落的過程,2016年煤炭行業的設備工具器購置,已低於5-7年前平均水平的80%。在煤炭企業效益改善的背景下,煤機裝備的采購在低基數下,2017年具有良好的修複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當機械產品進入更新為主的階段,其短期需求走勢跟隨下遊產業的利潤情況,而持續性更多的依賴於下遊產業的深度,即下遊產業能否持續升級,或者為下遊產業提供不斷改進的設備。


兩種情境下的制造業投資


1862年,法國經濟學家朱格拉提出經濟存在9~10年的波動,這種中等長度的經濟周期被後人描述為“朱格拉周期”,其重要特征是設備投資的周期波動。對於制造業而言,其資本支出的持續性仍然取決於短期利潤驅動、中期產業升級的權重各自如何。如果從結構來看,以“改建”名義進行的項目,其在制造業投資中的占比,已從2004年的不足15%,升至2015年的近30%。



托底作用明顯,投資機會需要滿足更多條件


對於機械行業,特別是下遊需求主要來自於制造業投資驅動的子領域,在當前普遍面臨著需求的好轉。盡管目前持續性尚難以判斷,但從企業跟蹤反饋的訂單強度是比較大的。我們認為,這將對經濟的薄弱環節形成托底作用,以高度依賴於制造業投資的重型機械行業為例,需求的好轉,使企業出現經營危機的概率有所下降。而如果要落實到投資機會,我們更建議關註在此前的下行周期中,仍然保持非常健康的財務報表的優秀企業,例如壓縮機領域的陜鼓動力,叉車領域的安徽合力等,當收入開始回升,企業能夠實現良好利潤、股價能見到相對合理的PE估值概率較高。



行業投資建議、風險提示


投資建議


機械產品需求總體在回暖過程,龍頭企業同時加速擴大市場份額,基於需求改善力度和利潤恢複情況,我們繼給予機械設備行業“買入”評級,建議同時關註機械大周期領域(工程機械、集裝箱、通用機械、油氣裝備等)的龍頭企業,和新智能、新服務領域的優秀成長企業的投資機會。在與制造業投資相關的領域,我們看好需求同時受到下遊利潤驅動和產業升級的子領域,建議關註業務經營、資產負債等保持良好狀態的優秀企業,例如,壓縮機領域的陜鼓動力、叉車領域的安徽合力等。


風險提示


宏觀經濟變化導致機械產品需求變化;原材料價格波動和匯率變化導致企業的盈利波動。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89

雄安的未來不懂,我知道的是現在:貨幣無法收縮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5/162377.shtml

雄安的未來不懂,我知道的是現在:貨幣無法收縮了
格隆 格隆

雄安的未來不懂,我知道的是現在:貨幣無法收縮了

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無數“杜牧”們讀的不是詩,卻是一個千年計劃的“雄安雄起”。

本文由格隆(微信ID:guru-lama)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特姐

一、   煙花三月,江南已經是春和景明,生機盎然,世紀公園里遊人如織,摩肩接踵,一群明眸少女牽著狗從身邊跑過,嬉笑著奔跑著熱鬧著。

回到家中躺著翻了會兒唐詩,看到杜牧的“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句詩後來被裁剪成“春風十里不如你”,就像改良的旗袍,樣子還在,底子已經沒了,讓人覺得意趣大失

杜牧出身名門,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大和七年,31歲的杜牧居住在揚州任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掌書記。貴公子杜牧杜書記“美容姿,風情頗張”,想必是多情公子無情惱,與不少歌女戀愛過,愛不愛不知道,詩寫了很多,上面那兩句據說就是與歌女張好好的別離詩。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詩句里,我們看得見的是表面人聲鼎沸的風流,看不見的卻是背後一個人沈重的落魄。“長空淡淡孤鳥沒,萬古銷沈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杜牧《登樂遊原》),曾經盛大煊赫的西漢王朝,如今只剩下荒陵殘冢,晚唐的日落彼時也註定是無可挽回。曾經的繁華和盛世之音,已無法聽見,只有無端而起的秋風,將所有崇高之理想、遠大之抱負吹得格外冰涼。自幼熟讀史書的杜牧,必定是在歷史的余音里聽到了大廈崩塌之前的破裂聲,在內憂外患的動蕩衰敗之中,將一腔悲憤交於酒肆,將報國之身交於青樓。於是,美酒,佳人,順理成章地成了療傷祛痛的良藥。

一如他盤桓眷念的那座叫揚州的城市。

想當年,地處淮南江北的揚州,正當運河和長江交錯之點,水陸交通方便,貿易發達,商賈雲集,在隋唐兩代都是極為繁華的商業大都市,也是朝廷鐘愛和著力打造的百年古都,其地位至少相當於今天的上海吧?

但僅僅300年後,當姜夔再路過時,已是“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春風依然十里,卻“盡薺麥青青”。

看來,無論百年、千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當下好好活著。當年杜牧的恣意放蕩,或許就源於此。

、   這樣美好的三月,本應該在花下讀詩的美好的三月。奈何樹欲靜而風不止,無數“杜牧”們讀的不是詩,卻是一個千年計劃的“雄安雄起”

繼“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之後的又一個特區”,這句話打在炒房團腦中,那就是10萬+,於是中國炒房團連夜出動了,開著奔馳寶馬前進前進前進進。

政府緊急發通告,停止了交易系統,警告炒房團,然而,已經被激活的投機者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在雄安售樓處熊熊燃燒著。

我自己是絕對不會這麽投機的,也希望朋友們不要這麽瘋狂。當然,如此千年大事在身邊發生,也不能無動於衷吧。既然活在當下,總得想想對自己的影響,以及怎麽應對吧:好歹,杜牧當年還逛遍了揚州的青樓。

1979深圳特區,秉承天時地利人和,無數人奔向南方,當時市場好,優勢突出,門檻低,機會多,草根也可以創業;浦東新區,大批外資和金融機構湧入,提升中國產業結構並分享經濟成長紅利。

雄安新區呢,好像是在等待中央命令把哪些央企哪些機構遷過去,能看到什麽創業機會?

怪不得先行殺過去的是炒房團呢。

顯然,於我等屌絲而言,直接的機會暫時是沒有的

那麽間接的呢?戴上千年計劃桂冠的雄安,其實一片荒蕪。如此巨大的基建工程量,要花很多錢。你花錢,就一定影響到我這個升鬥小民。

是的,我關心的是:錢從哪里來?

三、   數據說話。先看看全國的家底。

第一、全國財政狀況

1111

我來簡明扼要解讀一下上面這張表:

1)上表是2016年的全國財政數據,包括地方和中央的,來自於財政部;

2)可以看到,全國財政是呈現赤字狀態的,缺2.8萬億

3)公共預算收入是15.9萬億,而公共預算支出是18.8萬億,缺口大約是2.9萬億;

4)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讓金,3.75萬億,但是對應的是政府基金支出,3.84萬億,也是收不抵支

5)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數目都小,也是互抵;

6)我把土地房產相關收入單列了一行,總計5.86萬億(企業所得稅里的房產公司所得稅3641億是財政數據里表明的,2500億的個人所得稅是我估計的,會有誤差);

7)全國的公共預算收入15.9萬億減去房產土地相關稅2.11萬億,大約是13.8萬億。可以感受一下,房產土地的5.86萬億收入對於全國財政的影響,當然這並不是一個指標數據。

全國財政是赤字,稅不可能再加,調控下賣地收入也會受影響,財政已經沒有余力了

再看看能不能舉債。先看地方政府債務。

第二、地方債

2014年最後一次地方政府債務審計結果顯示,截止2014年12月31日,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為24萬億,其中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為15.4萬億,地方政府或有債務規模為8.6萬億。從2015年開始,每年按照人大批準的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為限,規定了地方政府債務的最高上限,2015年為16萬億(新增0.6萬億),2016年17.18萬億(新增1.18萬億)。

即使地方政府或有債務規模不變,仍然是8.6萬億,2016年地方政府的債務也達到了17.18+8.6=25.78萬億

下面是債市研究從300多個wind認為是城投的發債名單里面整理出的240家發行人用於統計(扣除了非城投,已發債城投的子孫公司),先看江蘇省的:

2222

再用同樣口徑看幾個典型省份的,如下:

3333

可以看到,各省市的債務率都比較高,前四名天津、重慶、湖南、江蘇的債務率在350-573%

有沒有突然有一種很累、很疲憊的感覺?

再看看國企債務。

第三、國企債務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2月,國企(不包含金融類企業)負債總額89.6萬億,同比增長11.6%。

國企的債務是持續增長的,我們看一下近幾年國企負債余額與增長率,2017年參照前兩月的同比增長11.6%,采用11%:

4444

估計,今年底,不包含金融機構的國企的負債余額也將達到97萬億,意味著,國企今年新增負債大約是10萬億。

而2016年全年,(非金融)國企營業總收入45.9萬億,營業總成本是45萬億,營業利潤是9000億,加上補貼和賣房子等投資收益1.4萬億後,利潤總額是2.3萬億,那麽稅後利潤大約是1.7萬億。

哦,可以說,國企忙乎一年後的利潤,幾乎就是補貼+賣房子等投資收益。

國企債務是持續增加的,每年還完利息完稅後,看起來國企並無多少余力減少負債總額,債轉股也存在很多問題。

最現實的就是,中國A股市場發展26年,也就50多萬億的規模,怎麽消化近100萬億的國企負債?

最後我們來看看能做救命稻草的國債與PPP。

第四、國債和PPP

2014年末國債余額實際數95655億元, 2015年末國債余額實際數106599億元,增加10944億元。

國債余額是指中央政府歷年的預算差額,即預算赤字和預算盈余相互沖抵後的赤字累計額和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特別國債的累計額。分中央政府歷年的預算差額和出現特殊情況需要增加年度預算赤字或發行特別國債。

國債發行目的包括籌措軍費,平衡財政收支,籌集建設基金和借換國債發行,償還資金來源是預算列支,動用財政盈余,設立償債基金(也是從財政收入中撥付)和借新還舊。

所以,國債還是要以財政為基礎的

在立法和財政雙重限制之下,國債每年的騰挪量也有限,還有很多項目要使用。

最後讓我們看看PPP。

PPP本意是為了緩解越演越烈的地方債務,讓民營資本參與公共設施項目的建設,然而,既然是民營資本參與,就存在一個收益問題,項目收益好法律架構清晰的可以吸引民營資本,別的那些呢?其實,收益好法律結構好的項目不缺錢,缺錢的是那種盈利不好的或者有各種法律缺陷的。

我們參照一下一帶一路基建的資金來源。

據國際觀察文章,“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倡議的主要融資來源現在仍是中國政策性銀行提供的雙邊貸款。

中國進出口銀行,2015年發放貸款逾800億美元。相比之下,亞洲開發銀行只發放了271億美元。

2016年9月21日,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2016絲綢之路金融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要註重引入中長期資金。大型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周期和投資回收期都比較長,要研究通過擴大直接融資、開展PPP合作等模式,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特別是中長期資金,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

從上述的新聞可以看到,一帶一路主要資金來源仍然是我們的政策性銀行,PPP模式還在研究摸索之中。

尾聲

做個總結:

1)2016年全國財政有2.8萬億缺口;

2)地方財政難以償還25萬億地方債,現在是采用置換的方法延長期限;

3)國債有財政和立法雙重限制,總數也有限;

4)PPP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存在資金需求與項目資質不匹配的問題,而且實質上還是要以財政為依托的;

5)不包含金融機構的國企債務余額今年底將接近100萬億,預計今年將新增10萬億;

綜上所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盡管一帶一路和雄安未來必是定國安邦的大戰略,但是,面臨的資金問題是很大的。

以我淺顯的見識和理解:恐怕貨幣收縮會變得比較困難。

春風十里,不如看緊你的錢袋子。

雄安 貨幣 特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318

美聯儲做的是加息,但紀要談的都是縮表!債市可得長點心了

4月6日,美聯儲公布了3月會議紀要。3月美聯儲加息25個基點,但第一財經記者翻看紀要後發現,頗令人驚訝的是,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討論的重點竟然都是“縮表”。

所謂“縮表”即是收縮美聯儲在金融危機後迅速擴張至4.5萬億美元的龐大資產負債表,這意味著美聯儲會停止對於到期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和國債的再投資,各界認為這對市場造成的緊縮效應將遠遠大於加息。對此,不僅是美國債市,與美國存在利率聯動性的中國債市也要長點心了。

幾乎所有委員都認為,改變再投資政策的時間點取決於對經濟和金融條件的評估,且表示在縮表前應該明確與市場溝通。總體而言,美聯儲對於美國經濟複蘇的程度表示滿意,因此未來幾次會議上不僅可能加息,更可能持續討論縮表的可能性。

“美聯儲不希望永遠維持這麽大的資產負債表,這等於是央行在代替私營部門買債,他們會逐步縮表,避免對市場造成太大沖擊。”美國知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高級研究員Nicholas Lard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國內機構認為,相比於前次紀要,“多數美聯儲官員認為失業率存在較高的下行風險”,意味著縮表條件進一步滿足,如果縮表討論日趨成熟,可能導致中國資金面和債市承壓。

“縮表”條件正逐步成熟

雖然全球市場顯然已經將今年加息3次納入了預期,甚至全球股市在3月加息後大肆狂歡,但如果美聯儲今年也同步開始縮表,這估計會將如今頗為“自滿”市場的殺個措手不及。

當前,MBS和美債都提上了收縮議程,因為次貸危機後,不僅MBS是非常規資產,長債完全主導的美債持有結構也是非常規行為。

各界目前更為關註“縮表”——在經過三輪QE後,美聯儲要如何收縮高達約4.5萬億的龐大資產負債表?債市會否因縮表而劇烈波動?

有經濟學家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耶倫提及縮表似乎顯得較為鷹派,也許在面對加息困境的情況下,美聯儲可能考慮另辟蹊徑,這點值得關註。”

1.多數委員支持適時“縮表”

3月紀要顯示,當縮表時間成熟,所有委員都傾向於停止國債和MBS的再投資。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美聯儲將等利率回複到更正常的水平後再開始縮表,其官員也曾做過類似表述。多數委員表明,縮表的時間點取決於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當前為0.75-1%)。

同時,委員還討論了利率要到上升到什麽水平再縮表才是合適的。很多委員強調,縮表可能要以一種被動和可預測的方式進行;也有一些委員認為,如果經濟遇到重大負面沖擊,那麽可以重啟到期債券再投資,甚至可以考慮降息。

2. 如何把握“縮表”節奏是關鍵

委員們還討論了漸進式退出再投資還是一次性停止所有再投資的利弊。其認為,前者可以防止對金融市場造成太大的動蕩,也能防止或向市場發出誤導性的收緊信號(事實上美聯儲並無意激進地收緊貨幣政策),但是他們也普遍認為,一次性停止再投資在市場溝通方面更加容易操作,也能更加快速地縮小資產負債表。

3. 美聯儲可能會進行“縮表”測試

至於縮表要如何進行操作,天風證券認為,縮表是循序漸進的,強調計劃性和充分溝通,因而隨後大概率會逐步有指引和測試措施出臺。

例如,早在2016年,紐約聯儲在官網發布聲明,稱其將於5月24日展開小規模國債公開銷售,面值不會超過2.5億美元。幾乎同時發布的另一份聲明則表示,該聯儲將於5月25日和6月1日分別開展兩次小規模MBS出售,總金額不超過1.5億美元。對此,當時甚至有媒體認為,這代表著“美聯儲要打響’縮表’第一槍”。

盡管美聯儲的操作屬實,但民生證券海外研究負責人張瑜當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首先這並不是縮表,也並不突然,美聯儲早在2016年2月已經提前預告市場,其為了將來“早晚要到來”的縮表進程,需要開始進行一些小額操作測試,包括再購買協議、國債購買和銷售、MBS銷售、MBS互換、美元或者非美元的流動性互換操作等。

3月紀要中顯示,所有委員都認為,在正式縮表前,美聯儲應該向市場做好溝通工作,且接下來的幾次會議也會繼續討論縮表問題。

財政、貨幣政策主導美債

至於未來“縮表”對美債的影響,當前似乎並沒有體現在收益率曲線之中。未來,特朗普政府的財政政策和美聯儲貨幣政策將對債市形成共振。

去年11月特朗普當選後,美債收益率直線飆升,市場風險情緒高漲。然而,由於特朗普的醫療改革受挫,打擊了市場對於其未來稅改和財政刺激的預期,再加之美聯儲加息次數並未出乎意料之外,因此美債收益率今年以來持續受挫。

早在美聯儲3月加息後,美債收益率竟然一反常規地跌破2.5%關口,一度刷新八個交易日最低位至2.4950%;4月5日,美國公布的汽車銷售數據遜於預期,且在季度伊始投資人將資金再度配置到美國國債也帶動了需求,導致美債收益率進一步下挫。

截至北京時間3月6日10:30發稿前,10年期美債收益率報2.334%,已經跌破特朗普贏得大選之前的水平。今年以來,美債收益率累計跌超100多基點。

中國債市4月危、機共存

就中國債市而言,機構認為,債券市場四月偏樂觀,季末流動性沖擊和MPA考核影響低於預期。此外,債市最大的催化劑是同業存單量價調整(量和價可能會大幅度的下行),而機構的一致預期的修正可能會帶來債市的上漲。

不過,各界仍然認為,需要警惕中國央行維持貨幣中性偏緊的立場對債市的影響,且近期爆發的一系列信用風險事件也或令市場承壓。更關鍵的是,不乏機構認為,目前聯儲官員密集評論縮表,如果聯儲主動縮表預期在4月日益確定,那麽外匯占款流失的速度可能會進一步大幅加快,或許導致債市承壓。

就資金面而言,近期銀行間市場資金面維持緊平衡。4月5日,央行公告稱,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較高水平,4月5日不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這是央行連續八日暫停公開市場操作,累計凈回籠4100億,當日有900億逆回購到期(含周一和周二順延到期600億)。

4月5日,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多數上行,不過7天、14天資金利率有所回落。截至16:45,DR007、DR014加權平均利率分別較上日下行5.65bp、14.33bp;不過,交易所逆回購利率多數上行,GC001利率最高觸及6.66%,R-001利率最高觸及6%。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應該理性看待此前的流動性緊張,“市場表現出的緊張,很大程度上可能來自資金融出方減少,調劑不暢等等原因。市場對於流動性狀況的反應有時會與央行實際投放操作表現得似乎不一致,譬如3月21日市場感覺較為緊張,而央行3月22日凈投放規模並未放量。”

在他看來,其原因在於,個別或是局部機構資金緊張所引起的市場擾動通常不能與整個金融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缺口大小劃等號。微觀上,由於機構間債權債務關系的存在,各家機構流動性缺口的加和可能遠遠超過市場整體流動性缺口規模。

這其實也可能解釋了為何央行4月1日發布公告稱,“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較高水平,4月1日不開展公開市場操作。”

下一階段,機構認為,3月季末MPA考核過後,短期資金面有望階段性改善,尤其是4月中上旬;不過月初財政投放因素不複存在,隨著逆回購存量的不斷下降,公開市場連續凈回籠效應恐慢慢增加,下一步需關註央行何時會恢複公開市場資金供給。

同時,當前資金外流壓力不大,4月如果美聯儲沒有進一步鷹派表態,機構預計外匯占款流失規模參考2月份在600億元左右,如果聯儲進一步明確加息,預期會提前反映,則可能在1000-2000億元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425

郭樹清上任月余整治銀行業“三套利” 要的是合規!合規!合規!

新任銀監會主席郭樹清的“郭旋風”之稱名副其實,近幾日銀監會連發多文,劍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銀行風險防控,而此次則是將矛頭轉向金融套利,打響金融套利整治第一槍。

第一財經從多位銀行人士處獲悉,近日,銀監會下發《關於開展銀行業“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銀行對“三套利”自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結合自身特點,細化自查方案,合理確定自查及“上查下”的機構及業務比例。

《通知》對“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進行了全面的業務梳理,其中包括同業、理財、票據等業務,要求銀行自查是否存在空轉等,囊括了超90條具體業務的自查。

檢查方式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自查,銀監會各個機構監管部門“上對下”抽查。機構自查和監管抽查的業務範圍均為2016年末有余額的各類業務,必要時可以上溯和下延。銀監會要求銀行在6月12日前報送自查報告,在11月30日前完成問題整改。

整治“三套利”落地

對於“三套利”的專項整治,銀監會在今年年初的工作會議上就提出是2017年工作的重點。“三套利”包括監管套利、空轉套利和關聯套利。《通知》中,對“三套利”的詳細解釋顯示:“監管套利”是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違反監管制度或監管指標要求來獲取收益的套利行為。“空轉套利”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多種業務使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流轉而未流向實體經濟或通過拉長融資鏈條後再流向實體經濟來獲取收益的套利行為。“關聯套利”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利用所掌握的關聯方或附屬機構資源,通過設計交易結構、模糊關聯關系和交易背景等形式,規避監管獲取利益的套利行為。

對於打擊“三套利”銀監會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董事會要切實負責同業、理財(資管)等通道類業務的發展規劃和風險管控工作。銀監會要求銀行對通道業務近年發展情況進行梳理和總結,通道類業務發展速度和規模過高且風險管理能力明顯跟不上要求的機構,應制定切實有效的整改計劃。

對於交叉性金融產品,《通知》也明確資金來源於誰,誰就要承擔管理責任,出了風險就要追究誰的責任,相應監管機構也要承擔監管責任。

銀監會也表示,資金來源於自身的資產管理計劃,銀行業則承擔起風險管控的主體責任,不能將項目調查、風險審查、投後檢查等自身風險管理職責轉交給“通道機構”。

防範外部風險沖擊方面,銀監會要求銀行要“管好自己的員工、自己的業務和自己的資金。”尤其是要建立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債券市場、保險市場、外匯市場之間的防火墻,不得為各類債券或票據發行提供擔保。非持牌金融機構也被禁止列為銀行同業的合作交易對手。

“總體來說,這份文件通知體現了監管層防範潛在金融風險、打擊資金空轉套利的政策意圖,囊括的範圍廣,與此前《資管指導意見》等去金融杠桿的文件一脈相承。不過,該文件更多是一種指導警示性的作用,很多條例細節可能需要下層確切執行的監管機構把握,或者進一步等待具有更多細節的詳細文件出臺。”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分析稱。

嚴壓同業、理財“套利”

在“三套利”的專項整治工作重點中,銀行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無疑是重點檢查的領域。

監管指標套利中,銀監會要求銀行查是否存在理財資金投資非標債權資產總額超過規定上限的情況;是否存在同業融入資金余額占比負債總額超過三分之一的情況。

2013年的8號文中,就對理財投資非標進行限定,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上一年度披露總資產4%孰低為上限。2014年的127號文也對同業負債做了不得超過負債總額三分之一的規定。

不過在李奇霖看來,目前較大的一個問題是本質上屬於同業負債的同業存單沒有納入監管中,可能是銀行加大同業負債的一個隱患。

在整治銀行“空轉套利”中,銀行也需要查找是否存在同業資金空轉,包括通過同業存放、賣出回購等方式吸收同業資金,對接投資理財產品、資管計劃等,放大杠桿、賺取利差的現象。是否存在通過同業投資等渠道充當他行資金管理“通道”,賺取費用,而不承擔風險兜底責任的現象等。

值得註意的是,銀監會還將同業存單空轉列入整治名單。包括是否通過大量發行同業存單,甚至通過自發自購、同業存單互換等方式來進行同業理財投資、委外投資、債市投資,導致期限錯配,加劇流動性風險隱患;延長資金鏈條,使得資金空轉套利,脫實向虛。

李奇霖分析稱,同業“空轉”,針對的便是此前所說的委外鏈條中的同業鏈條,銀行通過發存單或同業存款等同業資金買同業理財或進行委外展開債券投資,使各類資管產品金融工具交互複雜,加大市場的流動性風險。

“如果將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那麽同業存單的擴張可能會顯著放緩,而且市場對此也已經有了充足的準備與預期。”李奇霖表示,目前同業存單在經歷了2-3月的沖量後,開始量價齊跌,可能就表明市場已經做好了迎接同業存單被納入同業負債,監管層對同業鏈條下手的準備,因此,這條對債券市場的沖擊也已經被弱化了,整體影響會低於預期。

對於理財“空轉”,銀監會要求銀行自查是否存在以理財資金購買理財產品,非銀機構利用委外資金進一步加杠桿、加久期、加風險,理財資金為各類監管套利提供支持,利用同業理財購買本行同業存單等現象。

在李奇霖看來,對債券市場“殺傷力最大”便是對理財空轉的監管。其邏輯在於,限制非銀機構利用委外資金加杠桿加久期加風險的行為,對於非銀機構而言,委外業務所依賴的一大優勢消失,委外規模面臨大幅縮減的處境;另一方面,非銀委外投資受限也將倒逼銀行負債端成本下滑,畢竟資產端要做厚收益的難度加大了,債券市場面臨的配置力量也會削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35

你恨的是房價還是你自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1/162498.shtml

你恨的是房價還是你自己?
二說 二說

你恨的是房價還是你自己?

你商業模式的盈利預期還抵不上一套學區房,創業的意義何在?

本文由二說(微信ID:chonger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蟲二。

首先罪惡深重的承認,雖然我沒有連夜趕往雄安,幹擾國家的戰略部署,但畢竟2015年在北京買了房,促使我決心繁榮祖國房地產事業的當然是一路瘋漲的房價!在把自己變為房奴的那個不眠之夜,押上僅有的經濟學知識後,我粗略計算出這筆投資的現金回報率僅為-3.7%,但增值回報率高達61.6%。

房子至少有利於緩解兩種負面情緒:

一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心魔!

切齒房價又悔不當初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幾次歷史機遇全都完美錯過的。

1987年中國商品房均價只有每平408元,第一個真正的商品房小區-深圳東曉花園1988年賣到每平1600元已是豪宅。

1995年工商銀行首次發放房貸,房價才以每年200元左右的速度走高,到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又被打回原形,2004年之後方如脫韁之馬,2007年A股快牛再加一鞭,2009年4萬億推波助瀾,2014年又是一波大漲。

在峰谷之間猶豫不決的人,實際上錯過的是財富代際升級的絕佳機會,畢竟時下的中國鮮少回報如此之高的投資了。

每念及此,我嚼著鹹菜的嘴角都會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

另一種是末日情結!

任誌強和牛刀的爭論引發了有房和無房群體的嚴重對立,前者抱有“我不仇視任何人,但不介意被任何人仇視”的自得,後者異化出“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的心態都不奇怪。

於我個人來說,買房尚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整個人極具正能量了,表現為愛看新聞聯播,喜歡聽專家的分析!對宋鴻兵筆下的共濟會陰謀懷有本能的厭惡。

但講真,為什麽只有中國的房價像永動機?

一般人只註意到房地產在GDP中異乎尋常的發言權。2016年房地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6.5%,全年銷售近12萬億。中金公司對此有個測算,2016年Q3地產服務業對名義GDP增速的貢獻率約為12.3%,對實際GDP增速的貢獻率約為3.8%左右,看似不高,但房地產拉動全產業鏈的能力不可小覷,再加上建築、建材,家電、家具、家裝以及金融業,合計占GDP的比重就達到並超過20%了。

這被認為是房價下跌的現實阻力位,其他不斷被提及的因素還有水漲船高的土地出讓金,貨幣的增發與回籠,不可逆的城鎮化,稀缺的投資產品等等。

但房價真正的底層支撐其實是我們自己!

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2016年的調查,中國家庭人均財富14.4萬元,瑞信(Credit Suisse AG)的數據是15.8萬元,相差不大,共同點在於其中6成是房產為代表的非金融性資產,表面上城鎮人均財富20.8萬元,遠高於農村的6.5萬元,但房產的占比分別為67.62%和57.60%,全都居高不下,區別僅是房產的區位價值不同而已。

瑞信的中國中產報告還特別關註了一個事實,這份報告宣稱中國有1.09億中產,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順便列舉了兩個特殊論據:

首先是傳統的福布斯式收入計量法在中國不適用,因為有太多房二代和自由職業者;

其次這部分人即便失業了,也會以其他形式的資產收入維持生活水平。

換句話說,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財富主要是以房產形式完成積累的,特別是在A股發動機熄火的這些年里。

英國匯豐銀行的調查顯示,中國7成80後和90後名下有房,而無房者中91%計劃在5年內購房,至於資金40%依賴父母資助,說明中國人財富的房產化還在加劇。

中國一線城市家庭更有高達79%的資產是房產,在這個大背景下,唱衰房地產,會不會讓幾輩中國人的財富如冰山般消融?

無房者對房價的貢獻其實絲毫不遜於房奴,這些人早就用“我要房子,我要家”的哭喊以及各種怨毒詛咒表達了對房子的渴望,向整個產業鏈發出了明確的需求信號。

微信圖片_20170411093640

有些人則幻想通過樓市崩盤來“均貧富”,這更不現實。

因為真正的高凈值人群都有多元化投資,分散及規避風險的能力,美國兩房危機時,中產階級的平均財富縮水了40%,但富裕階層的財產反而增加了2%。

微信圖片_20170411093645

無論中美,真正依賴房產保值和增值的絕大多數都是勤勉奮鬥的升鬥小民,這類資產的蒸發和負資產化對最富有的階層根本沒有任何影響!

諷刺的是,房地產繁榮反而有助於解決兩個社會問題:

一是鞏固和擴大中產階層!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強調,如果一個社會沒有中產階級就會很不穩定,在大喊階層固化的今天,誰也無法阻止你以房產增值的方式擠進中產階層,對吧?

微信圖片_20170411093650

瑞信給中國中產設定了十大標準,除了月入50萬,流動資產150萬元以上,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社會地位、禮儀素質、穿衣品味、精神追求等有形或無形條件外,真正的剛性條款就是在一線城市要有一套體面的住房。

抽出這個硬性條件,中國那1.09億中產會縮水幾何?想過嗎?

二是提供了個人資產穩定增值的手段。

按一般的社會經濟學邏輯,你的財富每年增長10%才能跑贏社會平均水平!而現實中有什麽產品可以完成這種速度的增值?

儲蓄?

以目前的利息水平,你懂的。

工資?

數據很幸福,2016年中國平均工資漲幅8%,位居世界第一,即使按光輝國際較為保守的估計,實際薪酬漲幅也有6.3%,在高速增長的亞洲也位居前列。

但這里有一系列如果。

首先是CPI,國家統計局貼心的證實,近三年來居民收入增速“跑贏”了CPI,2015年數據是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扣除物價因素,仍實際增長7.4%。

其次是被土豪平均了沒有?民不患貧,而患不均,邏輯一如之前的段子,“馬雲有1500億,就算分給13億國民每人1億,他還有1487億。”

剩下的全靠老板良心發現。

但2016年有機構調查顯示,有46.34%的創業者表示今年進行了規模不等的裁員。在受訪的328家創業公司中,有20家出現了50%以上的裁員。

在華為清退高齡員工,魅族全員優化四分之一,樂視、滴滴猛料不斷的大環境下,互聯網人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而不是加薪和調級。

然則A股呢?

有個重口味的老段子:

某女士談股市,說中國股市有點像陽痿的丈夫,拋棄他吧,舍不得;廝守吧,天天受氣。好好侍候吧,期望他勃起,衣服還沒脫完,他就不行了。關鍵是你剛穿了衣服準備去偷情,他又在後邊拉著你,有反應了,有反應了,你再等等!

但真正有趣的還是房子與創業的關系。

此前的雄文“在房價面前,你的創業一文不值”,其實把因果顛倒了。

因為,房價才是中國創業者的最大源動力。

多次榮膺最佳雇主的華為一向是HR智慧的集大成者,信奉“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錢”,去年薪酬較2015年上漲了近18%,達到人均63.1萬元,遠高於其他行業,華為員工也有自矜和吐槽,但異口同聲的都是在華為期間實現了人生頭等大事-買房。

薪酬跑贏房價曾是華為最生動的Slogan!

但這一幕從2015年開始逆轉。

那一年深圳房價從每平23979元漲到了32898元,漲幅達到37%,即使華為員工也感到吃力了,而2016年房價更飆到50634元,漲幅高達53%,抗不住的華為才有外遷東莞之議,也才有“別讓華為跑了”的追熱點。

這個鬧劇的現實意義只有一點:任何人,除非做到VP級別,否則不管你的企業如何優秀,僅靠工資性收入不可能跑贏房價。

如此說來,留給互聯網人的選擇豈非只剩下創業自強了?

而且必須是快速建立超級穩定、超級賺錢的商業模式,否則你就算創業也跑不贏房價。

股神巴菲特數十年的投資經歷中,收益率超過5成的只有1976年,他投資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就在20%左右,這已經很高了。

假定你跟巴菲特一樣厲害,經營純利潤能夠達到20%,在房價面前也只是堪堪打平,因為2017年4月第1周深圳新房成交均價61266元,比2015年又上漲了21%。

你商業模式的盈利預期還抵不上一套學區房,創業的意義何在?

即使創業成功,光榮IPO,還是切記要買房。

這樣你在財報不佳,經營不振時,還可以靠賣房維持可觀的現金流和凈利潤。百家上市公司賣房求生,變相輸送業績早不是新聞。

在城市低收入群體看來,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和創業圈也是推高房價的禍首。

前段時間,華為年薪百萬的38歲員工哭訴被裁後還不起房貸,但華為、騰訊、大疆們要對高企的深圳房價又要承擔多少責任?二線城市的杭州在阿里上市後,一夜之間生產了萬余名土豪,有數據顯示,當時杭州單價1500萬以上的豪宅旬日之間被去化得只剩543套。

房子之所以被密集吐槽,根源並不在經濟學範疇,而在心理層面,因為房子讓這一輩中國人承受了嚴重的失落和挫敗感!

但房子不過是人生磨難之一,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這種痛苦你我終究都要承受,早晚而已!

房價 一線城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55

朱嘯虎:投資最重要的是紀律,我的紀律就是3S標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1/162496.shtml

朱嘯虎:投資最重要的是紀律,我的紀律就是3S標準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朱嘯虎:投資最重要的是紀律,我的紀律就是3S標準

不論是創業還是投資,做足功課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朱嘯虎

1、3S原則

我的投資邏輯簡單的說是3S原則。Significant大市場:市場要足夠大,如果是垂直市場就更好;Scalable可擴張:互聯網就是典型,一次投入,爆炸式盈利,一個指數模型;Sustainable可防禦:在中國可防守性特別重要,大公司一定有要上下遊通吃的能力才能守得住。攜程去哪兒、滴滴快的的合並都是為了強化這種可防守性。

在中國,互聯網創業是非常危險的,即使在某一個細分領域成功了,也並不代表一切,很有可能從另外一個你想不到的地方,有對手出來把你滅掉。在美國卻不一樣,每個細節上都有一個公司活的很滋潤,但中國都是一家通吃的。中國的互聯網創業一定要想清楚,你這個切入點,你這個商業模式在這個產業鏈里面是否可防禦。

防禦可以從幾個點來講:首先,你對流量是否有依賴性,如果有自發流量這個可以防禦,如果依靠其它平臺的流量,需要買流量的,是很難防禦的。第二,如果對客戶,對供應商有很強的控制力,這也是可防禦的。第三,戰場縱深也很重要,如果太淺也守不住,管理難度也很重要,你對管理的寬度也是一種競爭壁壘。

怎麽產生自有流量?靠內容、靠社交媒體,如果你有好的內容可以靠社交媒體產生自有流量,這種流量才是值錢和安全的。我們投去哪兒的時候,關心的是它自有流量的比列,如果自有流量比例50%以上,那項目就非常安全。

我們講創業者一定要先拼長板,再拼短板,要搶先獲得融資,把業務優勢轉化成融資優勢,關鍵是速度,不要過分糾結估值和金額,要充分發揮你團隊的長板,把長板發揮出來以後,走向正向循環以後,到B輪再補齊自己的短板。在早期,在A輪、在天使輪的時候必須充分發揮你團隊自己的優勢。

我們每年投的項目不多,差不多就10個,這樣必須講命中率,事先就要做很多功課。我們投的餓了麽、滴滴和映客都是熱門企業,這些項目就符合我的3S標準。

對於早期項目來說,找到正確的投資人非常重要,早期的天使投資和A輪投資人是幫你看方向的。今天任何新的商業模式都是沒有被證明過的,所以早期天使投資人真的是坐在副駕駛上幫你看方向,這也是早期投資的價值。

2、做足功課

投資有投資的標準,堅持標準投的話,其實是投不出去多少錢的。賽道就那麽多,能做成的公司就那麽多如果你(投資人)要成為大風口上的贏家,必須要做好功課。首先要研究一下風口在哪里,然後看哪個團隊在這個方面最有優勢。其實在中國,這個事情並不那麽難,只要把行業里所有團隊都見一面,最多有兩個團隊值得投資,這時,就看你的眼光了。

我對創業者的人格標準很簡單——有闖勁。最好發現4年前的程維、5年前的張旭豪、10年前的莊辰超,當初他們雖然很年輕,但很有闖勁,有決心做一個大平臺。只招年輕人,不考慮70後。當然了,創業者一定要比投資人更懂自己所在的市場,深刻地知道這個行業的核心成功要素是什麽,而且你的團隊要具備這些要素,這樣你才能打動投資人。

我個人比較傾向只投大風口,因為我們最寶貴的是時間而不是錢,你給一個企業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必須堅持原則,只投最有希望成功的企業。

如果你要投到大風口上的贏家,必須要做好功課。首先要研究一下這個風口的關鍵在哪里,然後看哪個團隊在這個方面最有優勢。在中國,只要把行業里所有團隊都見一面,最多有兩個團隊值得投資,這時就看你的眼光了。

在這個行業里,被騙過的投資人太多了,被騙是因為你自己沒做家庭作業。實際上這個行業很小,做盡職調查很容易,關鍵是你沒有做自己該做的事,活該被騙。總之,投資最重要的就是紀律,我的紀律就是3S標準和做足功課,大部分的失敗都是因為你沒有嚴守自己的紀律。

映客也是一樣,映客是我們去年10月份投的,今年春節以後上線的直播平臺基本都沒戲。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創業真的非常難,就3-6個月時間,如果在這3-6個月時間里面你真的抓住機會了,就起來。沒起來,就起不來了。

再比如單車共享,現在ofo拿到融資以後,後面雖然還有很多人想追趕,但是幾乎很困難。今天投資人也非常抱團,盡可能的集中精力。第三、第四名可能沒人願意投,甚至在第一、二名融資的時候都會相互阻擊,所以你千萬一定要抓住這時間窗口,盡快上線、盡快聚焦。

3、真正有潛力的項目,大多數人看不出門路

對於創業者來說,融資太容易的往往不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其商業模式也是非常簡單易懂的,無論是操作難度還是複制難度。

大家都看得懂的商業模式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簡單的把線下的模式照搬到互聯網上,而不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顛覆傳統產業。這樣的模式在碰到真正具有革命性、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的模式時,是毫無還手之力的。

所以我也希望你能夠去思考:創業的模式是否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不是有其他對手從想象不到的角度打過來?

反之,我發現那些真正有潛質的項目,卻往往因為另辟蹊徑讓大多數人看不出門路。

比如說去哪兒,CC(莊辰超)真的是找遍了市面上的所有投資機構,可是沒人相信在百度和攜程之間還能再出一個平臺。沒有人投他,我們是他唯一的一個TS。

比如說滴滴,大部分投資人都在疑問,Uber在美國從專車切入,為什麽滴滴從出租車開始?滴滴見了二十家基金,基本上都見過了,那時候他流動的錢基本花完了。

再比如說唐巖(陌陌CEO)出來融資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投資人(包括本人)還都在回味51.com在做到1億用戶後,被QQ在半年內滅掉的震撼。陌生人交友成立嗎?

4、風口意味著規律

很多人都說我願意賭風口,其實真正的風口往往是規律。

現在大家一提到任何一個風口期,往往拿以下數據作為衡量指標:拿到A、B、C輪基本都是在12個月之內。如果不是這樣的節奏,創業肯定不是在一個風口上。因為這個時候速度真的非常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聚焦在你的核心優勢上面。

但這只是表象,背後往往有行業發展的邏輯作為支撐,很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20%的滲透率。

中國互聯網BAT基本1999年2000年成立的,這是中國互聯網的元年。中國二線的互聯網公司,趕集、58、去哪兒都是05年06年成立的,為什麽05年06年有這麽多誕生?也很簡單,05年左右中國的PC互聯網的滲透率到20%,任何一個市場用戶滲透率到20%以後就開始起來了,做任何事情都能夠事半功倍。

移動互聯網一樣的,如果我們把蘋果第一代07年上市的作為移動互聯網元年,中國今天比較火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基本2011年2012年成立的,同樣2011年、2012年也是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滲透率到達20%。

今天AR、VR也是一樣,現在你看身邊有多少朋友在用?科技界的、喜歡嘗鮮的朋友當中都很少人在用,1%不到。對VC來講,我們看到滲透率是到15%以後可以開始投,10%以上可以關註。對創業者來說至少到5%到10%創業才有機會。今天1%都沒到,這個時間點確實有點早。

當然,我也勸創業者們千萬不要去賭這次的時間點——我們要看到數字,證明這個時間點是真的快到了以後再出手。做的太早很容易成為先烈,而且,即使你熬到了風口來了以後,這個風口也不是你的,比如很多公司做得比滴滴早,他們也熬到了風口來的時候,但思維、DNA 已經不適合那個風口。

5、創業者每輪融資要做應該做的事情

現在講創業者每輪融資該做什麽的非常多,已經成為一個共識了,但我發現還是有不少項目死在沒有做好每個階段該做的事情上面。

A輪要做的三件事:

1.磨合團隊。我們投資的時候,最好這個團隊是要一起合作六個月以上我們才敢投。因為創業的壓力非常大,能不能一起很愉快的合作是非常大的考驗。

2.證明商業模式。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和美國的創業幾乎同步,因此某個商業模式到底成不成立,都還尚未驗證過。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說,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解決什麽問題,給用戶提供什麽價值,而不是只想到一個概念。如果一個 CEO 連這個問題都回答不清楚,那這個公司肯定是沒有希望。

3.控制好燒錢。最好三十到五十萬一個月,才有比較容易有冗余的時間。因為任何一個創業公司一下子找到正確商業模式都很難,百度曾同時嘗試過六個商業模式,第三個付費搜索成功了,這還是比較幸運的,對於大多數創業者則需要更多的時間。

B輪要做的兩件事:

1.驗證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投OFO的時候,因為校園是封閉市場,頻次很高,一輛車每天能用七八到十次,差不多賺個五六塊錢,單車成本是兩百塊錢,多長時間能賺回來,這是算得出來。但到了校外,這個商業模式就還要驗證。

2.驗證商業模式的可複制性。比如,某個商業模式北京證明是可行的,那麽當它複制到三到五個城市,還是可行的嗎?尤其是北上廣深,能夠拿下兩個,基本上可以確認行業第一、第二的地位。

C輪要做的兩件事:

1.擴張。再拿一筆大錢,擴展20多個城市以上,所以創業一定要把握好這個節奏,當然這是正常情況下的創業節奏,如果碰到資本泡沫,這條路還是必須走下去。

我們有一個非常慘痛的教訓,投百姓網,沒有投58,在全世界其他國家,像百姓的打法是成功的,像58的打法全都死掉了。58融了很多錢,最後上市,還把趕集並購了。

2.補短板。創業早期,你沒有資格補短板,先要拼長板,今天任何一個好的商業想法,其實是上百個公司在搞。然後靠你的長板優勢融資,再轉化成業務優勢,不斷地正象循環,到了C輪就像進入半決賽,這時候才有資格補短板。

投資 市場 流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57

ofo 、滴滴、小米的投資人,他說「投資人投的是錢,創業者投的是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5/162801.shtml

ofo 、滴滴、小米的投資人,他說「投資人投的是錢,創業者投的是命」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ofo 、滴滴、小米的投資人,他說「投資人投的是錢,創業者投的是命」

不必為錯過一個案子而沮喪,但是要永遠打磨自己對機會的把握。

創業是一場殘酷的遊戲,不僅對時機、賽道、商業模式的選擇非常重要,勝者還同時要兼具戰略、信念和運氣,或許還要加上一位好的投資人,他/她在提供資金的同時能夠幫助創業者梳理戰略、拓寬視野、補齊短板,無疑會幫助創業者大大增加成功概率。

劉毅然奉行「袖手於前,疾書於後」的投資風格,投資一個項目之前會進行周密的調查和判斷,以及單體模型和市場前景的深入研究。一旦思考清楚,就會迅速出手。盡管作風雷厲風行,但從業 10 年,他始終對風險投資持有一份敬畏之心,畢竟,在他看來,「投資人投的是錢,而創業者投的是命」。

4 月 21 日,劉毅然在「2017 創新中囯春季峰會」上發表演講,以下為這場關於「投資新銳,如何亮劍創投江湖?」主題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元璟資本的劉毅然。我們的「元璟」取自「願景」兩個字,我們有個口號是「助力願景,探索未來」。我們希望找到很有理想的創業者一起實現一些長遠的願景,偉大的變革。

今天這個話題,我講三個過去的成功案例,講一下自己對投資的領悟。 

尋找風險和價值的平衡,考量上行潛力和下行風險

投資永遠不是賭博,而是風險和回報的博弈。以 ofo 為例,在做出投資決定前,我們整個團隊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觀察出行市場,研究自行車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業務模式、發展前景和市場潛力如何。我舉 ofo 的例子是想說,我們主要投 A/B 輪,除了看人之外這個階段我們一定要有一些思考,我們是要思考這個團隊現在的背景、現在做的事情、業務模式以及發展方向?如果團隊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們還可以發展什麽業務,有什麽潛力。

如果一年以前有投資人跟你講共享單車他完全看明白了,這其實是不現實的。在我們去年準備投的時候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在 ofo 方面,元璟早於滴滴是 C 輪第一個出價。在此之前,我們花了 3、4 個月的時間來觀察這個市場。這個自行車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業務、有一個怎樣的發展?對我們來說投資永遠是一個風險跟回報的博弈。

在我們準備投資 ofo 的階段,我們是這麽思考的:ofo 在校園市場的模型和領先位置明確,然後進入城市市場。ofo 從校園起來,在那個時點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更能理解的模式,校園走出了很多很成功的模式,中國國外都有,舉個不恰當的例子,Facebook 天使投資人說它當年在哈佛校園的市場份額是 100%。小黃車在校園處於一個領先位置,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投資的基礎。

我們的風格是什麽?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袖手於前,疾書於後」。開始階段我們思考了很久,但一旦想清楚這個事情了,我們就會出手。我們出手的時候,滴滴還沒有出手。可以簡單地說,當時很多投資機構都在猶豫,但沒有人真的願意下手。這是我們對風險跟回報的一個體會。很多東西我們要同時思考上行潛力和下行的風險。一旦我們思考清楚了,無論什麽階段、什麽估值,我們都會很快動手。

關註可持續發展的業務基礎

關於這一條可以講講滴滴。過去幾年大家看到,滴滴在資本市場上很活躍。我覺得這對創業者來說不一定是一件很好的例子。大家要仔細想一下,當年滴滴和快的雖然燒了很多錢,在補貼這一塊,也不全是他自己融來的股權的錢,也有阿里騰訊補貼做支付的錢。而且做成一個平臺的機遇是千難萬難的。我鼓勵更多的創業者思考,我做這個業務長期發展的基礎是什麽?單體模型是什麽?如果沒有融資,是否可以持續做下去?

我想講的是,即便是滴滴這樣的案子,我們當年也進行了很詳細單體模型分析。在我們當年投資的時候,滴滴和快的還沒有合並,專車也還沒有出來,但是美國矽谷那邊已經有了對 Uber 的充分討論,說 Uber 可以顛覆汽車產業。我們就問自己,究竟為什麽是這樣?

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思考,滴滴未來如果出現專車,它的定價是怎樣?定價高讓司機受益,定價低讓乘客受益,但這兩個定價空間有沒有重合?當時的滴滴有很多戰略上的選擇,比如在補貼、定價點上會偏向乘客端或者是司機端,但當繁華散去的時候,也就是說這個沒有補貼之後,這個業務是否還成立?我們當時算的是大概有 5 到 10 塊錢的重疊空間,在這個空間之內,滴滴平臺、乘客跟司機三個人是共贏的。這就是這個業務持續做到很大很大的基礎,可以切下個人出行市場很大一塊市場。

總結一下,我覺得我的風格是傾向長線投資,我們可以等很久,但同時我也希望創業者可以想清楚,這個業務持續發展的動力是什麽。很多早期的 VC 可能會想說,我投這個案子會有人可以繼續投下一輪,這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最終這個業務是要能夠成立,這個投資才能夠最終退出。

推演產業發展長遠格局

最後,我講一下小米。2011 年我們在投小米的時候,小米團隊的幾個合夥人剛到位,連第一代產品還沒有,還只是一個概念。回頭看我們很幸運,我覺得參與了一個很有時代意義的公司的發展。但回頭問自己,除了運氣之外,我們做對了什麽?我們想對了什麽?

2010 年底、2011 年初的時候,我們對全球互聯網做了一個研究。橫向比較全球各種模式,得出 3 個結論:

1、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早期,利潤池還是在硬件,而不是在軟件。當時很多軟件服務還都很不成型,很不標準;

2、蘋果代表的垂直整合模型才是最優的模型,才能給用戶帶來最佳的早期移動互聯網的平臺。當時有很多傳說其他嘗試的合作模式,比如說 Facebook 跟 HTC、騰訊和深圳手機廠,等等,都是松散的合作模式,各種屏幕規格 / 內存大小等,難以統一。

3、手機通信錄是最好的社交。今天大家可能覺得這些事非常的簡單,非常的顯而易見,但在 5、6 年以前可能只是在全球剛剛冒頭,whatsapp / line 這些剛剛出現。那個時候小米的米聊也是讓我們眼前一亮的產品。我們覺得是有一個機會做成一個非常大的跨 OS 的平臺,移動互聯網的平臺。那個時候騰訊的微信還沒有開始。只不過騰訊反應很快,我們投資後兩個月騰訊就推出了微信。

投資人看案子通常會說我的一個基礎假設是什麽?樂觀假設是什麽?我們很少看到樂觀假設在投資後完美發生。但是小米在我們投後面幾年幾乎完美的做到了我們的樂觀假設,但是做到的形式不完全一樣。大家知道最後米聊因為微信的原因沒有做出來,但是小米在移動互聯網、在硬件上的成就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想。

我們問自己說,什麽是運氣?運氣一定還是做對了什麽事情,還是想對了這個產業發展的趨勢,這個大方向跟你最初的設想很難是完全一樣的,但是你一定是設想對了什麽東西,在一些設想上你可能是超水平發揮了,有一些是沒有思考到的。但是如果一開始沒有想過這個大方向,都不知道怎麽走,你肯定不會有一個大的成功。

我記得很久以前,紅杉創始人講過一句話,風險投資總體來說還是一個令人沮喪的行業。我個人覺得是一個興奮和沮喪並存的行業。風險投資的特點決定了你一定是投很多的案子,然後一小部分案子大成,大部分案子是小成或者是不成。我覺得市場上成功的案子算很少,市場上成功的案子也算很多,我們很難為了一個錯過的案子而沮喪。我覺得我們可以做的是,思考什麽事情是可以複盤的,什麽事情是可以重複的。

比如當年阿里巴巴成立的時候,Joe 蔡放棄香港高薪事業加入馬雲,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事件。他一定是比投資人看到了更多的東西,而馬雲在那時候就能把包括 Joe 蔡在內的十八個創始人團結在身邊,展現了過人的視野和領導能力。

這個也許是可複制的投資考慮,回頭再看當年投滴滴的時候,柳青的加入讓我覺得也是很驚人的相似,她的視野看了那麽多公司,願意親自投入這家公司,你投資人做再多的 DD 也沒有她願意把自己的生命投進去重要。程維為了吸引柳青加入滴滴,團隊跑到西藏去拉練,在山上一起唱歌,唱到動情之處抱頭痛哭。盡管那個時候程維還是一個非常靦腆的人,但是他確實是有這樣的視野和行動力。他在很早就預見到公司未來需要一個柳青那樣的人,也付出實際行動爭取。這又是一個可投資的點,道理其實也簡單,投資人投的是錢,創業者投的是命。

總結起來,我對自己的期望是說,不必為錯過一個案子而沮喪,但是要永遠打磨自己對機會的把握,怎樣可以更多的抓住案子,有些機會可能屬於你,有些機會可能就不屬於你,對於創業、創投都是一樣的。

歡迎關註新消費第一媒體:野草新消費(ID:yecaoxxf)

微信圖片_20170421095551

投資 小米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783

重要的是幅度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ovy.html

    股市這一個多月來,震蕩下行,每每稍微反彈一下,接著跌的更多而創新低……面對這三天弱勢反彈,很多朋友心里發慌,認為馬上又會下跌再創新低。

    有位做長線的青年朋友,這種震蕩走勢讓他一次次地坐過山車,實在有點失去耐心了,於是乎,他想要改變策略。“震蕩走勢,死抱不動,明吃大虧!”他說,“炒股就是炒概率,現在這種走勢,逢高拋,逢低吸,做準顯然是大概率事件,可以積小勝為大勝!你說是不是?”

    縱觀A股,這樣走勢的時段確實很多,然而,迄今為止,我們怎麽好像就沒聽到過有誰是靠這種“積小勝為大勝”的方法而大獲成功的呢?你提到了炒股概率,那我們不妨就從概率角度來辨析一下這個問題吧!
    我們都知道,美國股市牛長熊短,即使如此,據說,有人做過統計,決定其漲幅的時段也只有7%。而A股是牛短熊長,主要上漲波段的時段那肯定就更少了。是不是?這也就是說,如果你錯失了這些關鍵時段,那收益將會大大減少,甚至顆粒無收。而股市大漲和暴漲往往都是發生在短暫的非常時期的,這也是股市不可預測的一個客觀原因。君不見,很多名家預測股市,別看他們平時測得好像還挺準的,但到了這些非常時期,則頻頻出錯,有時錯的離譜。A股大多數時段似乎都處在牛皮市中,漲幾天,跌幾天,這種震蕩走勢看上去很有規律,於是有些朋友運用技術指標進行波段操作,有時屢屢得手,小勝概率較大,還滿以為這樣就能實現“積小勝為大勝”。豈料,股市突然進入非常時期而連續大漲,各種技術指標即刻失靈,這時,你很容易就被震出去,結果“大勝”與你無緣。所以說,你牛皮市中做對次數(頻率)再多又有何用?(其實,還很容易做錯的呢!)股市這個現象揭示出概率論中一條最深刻的原理:

    出現在正確方向上的頻率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取決於出現在正確方向上的幅度有多大。

    重要的是幅度!明白了嗎?

    這條概率論原理還告訴我們:閃電打下來,你必須在場。

    “那就再熬吧!”朋友說。


閱讀鏈接:《關鍵取決於在正確方向上的幅度》(2014-11-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