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進擊的文化巨人:細說文娛板塊的細分領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3/154525.shtml

導讀 : 本文對內容創業、文娛版塊的脈絡進行了梳理,從二次元、粉絲經濟、AR/VR等細分領域進行分類說明。

泛娛樂是指基於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多領域共生,全消費領域的產品呈現娛樂化調整,打造明星IP的粉絲經濟,核心是IP,在泛娛樂應用角度看,IP可被認為是一種被用戶廣泛認可的創意素材。

2015 十萬個冷笑話、萬萬沒想到等熱門IP走上大銀幕融入主流文化,大聖歸來讓國產成人向動畫電影重拾信心,B站開始走向泛娛樂步伐,諸多研究機構、投融資機構開始關註二次元等亞文化領域,內容風口正當時。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時間的推移,95後、00後已經進入了公眾視野,物質要求被基本滿足的這一代人更具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表達的欲望,用戶和分層和垂直化需求更加明顯。與此同時,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表達方式,令用戶實現了UGC向PGC的轉移,低成本IP獲取成為可能,而快速發展,不斷衍生,IP外延變得異常豐富,讓IP發展更具多樣性。技術革新帶來了更多沈浸式體驗,用戶的愉悅感的追求日漸明顯,也為行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最後,產業的發展讓內容產業鏈不斷變化,也在影響著內容創業的方向。

在對內容創業脈絡進行梳理,也恰逢在筆者在杭州做了兩場關於內容的互動,故與精通二次元以及VR的同事嚴辰旸、費騰對文娛板塊做了簡單的梳理,並將從二次元、粉絲經濟、AR/VR等細分領域進行分類說明。

1.內容風口正當時

經濟發展帶來居民收入的增長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城鎮居民文化娛樂服務類消費支出占比逐年攀升。文化娛樂是大眾的精神食糧,移動互聯網用戶7.3億,其中文化娛樂滲透率高達88%,僅網絡視頻用戶規模4.39億。移動娛樂成為大眾碎片化時間最主要的消費內容。(數據來源:艾瑞咨詢)

宏觀經濟下行,內容作為“口紅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逆勢上升。一方面,文化娛樂領域的退出通道日漸增多,高估值退出案例屢見不鮮(我的同事陳思宇會在後面的文章中分享常規估值方法和案例),另一方面,新項目層出不窮,並根據產業特性迅速做出調整。通過以太優選上線項目可以看出,在宏觀經濟出現震蕩,一級市場資本寒冬到來時,文化娛樂項目經過短暫調整(10月),迅速反彈,並呈現增長態勢。其中,VR內容項目和粉絲經濟項目顯著提升,二次元創業從版權和流量之爭逐漸走向圈子化,平臺渠道也呈現垂直化趨勢。

11

內容行業的一些主要變化

宏觀因素方面,無論是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消費升級,還是宏觀經濟環境促進了大娛樂大消費的概念,經濟因素首先不可避免被提及。95後00後這群自身經濟條件較好,伴隨互聯網成長,更樂於表達的群體逐漸成長,技術的發展讓VR步入VC的視線。

22

33

而今,內容產業鏈也在發生著變化: 首先,群體眾創(段子、小說)/網絡小說、文學、漫畫等令IP獲取成本降低。其次,多平臺發展,網生作品制作可選性多,制作可輕可重。一方面,視頻網站和眾包平臺引入,通過平臺經營方式可整合導演、演員、編劇資源,制作通常較“輕”;另一方面,隨著IP大制作出現,網絡團隊制作的內容亦更有保障,如今,網絡劇單集預算過百萬的制作已屢見不鮮。再次,多業態開發令產業變現周期變短,以原型是小說的IP為例,不同於以往只是從文字的小說改編成視頻的電視劇或者電影,如今IP的開發已經是多業態的趨勢。如早期IP《瑯琊榜》、《花千骨》等,都需要幾年時間,而多業態開發令IP迅速以多種形態呈現,加之垂直社群和亞文化的傳播令用戶垂直獲取成為可能,配合產品差異化和壓爆點等因素,出現了《太子妃升職記》這一快速走紅的現象級IP。宣發層面,除了應運而生的全屏輸出,以及網絡發行平臺的產生,網絡媒介的介入也使用戶的精準營銷也成為可能,大數據的噱頭從《紙牌屋》第一季延續至今。

主要商業模式的融資觀察

IP運營的核心實為由低變現形態向高變現形態的轉化,同時在轉化中不斷鞏固既有粉絲群、吸引新人群。

內容領域的早期商業模式,必須結合內容生態和流量漏鬥兩個維度去判斷,而後期發展路徑則受制於生態金字塔的規模體量,這會直接影響公司估值。如海賊王每周動漫更新(高頻導流),形成強大IP和黏性用戶,遊戲/電影(劇場版)/衍生品等方面變現都堪稱完美,而魁拔在沒有通過高頻介質(動漫/媒體/音樂)對其IP進行持續孵化的情況下強行通過低頻模式(電影)進行導流變現,導致票房較差不理想(雖然我特別喜歡魁拔QAQ)。IP的用戶黏性和階段也會決定應選擇的導流媒介(高頻/中頻/低頻),用戶黏性越低的IP,越需要選擇諸如動漫、媒體等高頻的導流媒介。

基於兩個生態金字塔的配合,我們把內容創業分成幾個元素,包括IP、制作、宣傳渠道、C端、平臺等。通過組合,會產生不同的商業邏輯,如眾籌、電商、社區等,其具體的商業邏輯對應到相應行業當中。對上遊元素,其考驗的是優秀IP的生產能力和調性的把控,中遊渠道會有多種形態的變化,更考驗運營和用戶;而相關衍生品則在於對產品的深入開發,並非簡單制作相關形象。

44

55

2.創新技術的沈浸式體驗:AR/VR

盡管VR從商業角度還過度超前,無論從生產技術或是用戶體驗都尚未達到大規模銷售階段,但依舊不妨礙VR成為了投資人關註的標的。2015年來宣布獲得融資的國內VR公司有36家,包括睿悅信息、樂蝸科技、愛客科技、Ximmerse、TVR時光機、嵐鋒創視、清顯科技、暴風魔鏡、小鳥看看、蘭亭數字、極維客、87870、Sightpano、第二空間、瘋景科技、焰火工坊、uSens淩感科技、熱波科技、完美幻境、贊那度、靈鏡、大朋VR等,官方公布的融資額大多在百萬人民幣至千萬人民幣之間。相對技術的高門檻,VR領域的內容創業或將成為熱點。

66

2015VR融資情況

虛擬現實內容分為分發平臺和內容兩大類,其中分發平臺包括應用商店內容和網站分發類。 應用商店提供各種場景下VR服務的軟件,大多數作為“硬件、軟件、分發、內容服務”的組成部分存在,如暴風魔鏡,Dream VR;網站分發類被認為是VR系統外另一大入口,這類分發平臺主要還是在PC端,面向所有VR頭戴顯示設備的用戶,提供分發內容和相關資訊,如87870,旮旯世界。內容分為遊戲和影視兩個賽道,目前遊戲還以demo為主,可玩性高的較少,比較活躍的開發團隊有TVR,Sureal,TianShe Media;影視賽道分為普通視屏VR方式播放,全景視頻和vr視頻,代表公司有N玩,蘭亭數字,熱波科技等。

目前已經有大量內容公司投入VR內容的開發制作,預計2016年VR內容的數量和質量將會得到質的提升。VR內容的豐富度將為VR內容設備的普及率和活躍率提供堅實保障。 按照內容類型的不同,虛擬現實內容包括PGC、UGC、影視劇以及直播等。

UGC/PGC由於制作門檻和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在未來幾年將成為用戶在虛擬現實設備中最為常見的內容,題材例如短片、風景、廣告、AV等,但由於其內容性質,用戶粘性不強,從長期來看不會是VR的主流內容。

VR直播作為新興的直播方式,可以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觀看需求,有望成為企業客戶經常使用的傳播方式,且演唱會VR直播、體育VR直播等預計將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知曉,如騰訊等巨頭也都在不斷的嘗試之中,然而VR直播的核心仍然在於綁定優質資源方,BD優質上遊資源的能力或將成為核心競爭力。

VR電影/電視劇的技術瓶頸有待突破,制作成本高、周期長、數量稀缺,在短期內會成為視頻內容的主流,先轉型傳統拍攝團隊將有機會獲得拍攝經驗的巨大優勢,成為優秀的投資標的。

VR遊戲開發成本較高,由於遊戲天生的強變現能力,高質量的遊戲內容有很大的投資價值。

3.眾創與圈子經濟:二次元

“二次元是ACGN極其衍生物為主要載體的平面世界中,形成獨特的既直觀和理念 ”2014年的一封券商報告讓資本界迅速關註到這個領域。包括4000W左右的核心人群以及2-3E的泛二次元人群。

然而隨著行業的發展,一度過熱的二次元創業也出現了一些瓶頸:以A站、B站為主的流量入口已經形成,騰訊等大公司也已經圈定了自己的版權版圖,泛二次元用戶變現困難。原有的僅僅依托流量、版權建立壁壘的故事已經無法走通,對圈子的運營或將成為新的方向。

由於二次元中內容-人群分類的特征,二次元人群有著較為深厚的圈子文化,即以特定興趣內容為中心。 圈子與圈子之間有去中心化的關系存在。其本質是亞文化被主流文化收編的過程:從核心走向生態,二次元產生的更多的是文化意向和符號,從中形成廣泛的身份認同和社群關系,從小眾走向大眾:從原有的個人身份認同的作用走向大眾娛樂。

99

3.1 圈子與IP

圈子的形成

從社區的結成來看受眾往往是先有了對內容的共同愛好,進而產生了基於內容的社交需求,形成圈子。這樣圈子往往以意見領袖(KOL)為核心,在不同的圈子內有著不同的稱呼(大大、大觸、大手、高玩)。

意見領袖群體和UGC創作者的群體的重合度很高,二者常常互為表里。其原因還是在於二次元圈子的結成核心在於內容,內容的創造者在圈子內的話語的權重更高。

KOL & IP的產生

進一步的,KOL和UGC創作者也更有可能轉化/孵化IP、CP。

他們的UGC可能會形成本圈子內新的IP(E.G. 九州系列)、,有可能形成新的IP和新的子社區(subcommunity)乃至新的;也有可能和其他圈子發生交互,形成跨界IP和跨界的圈子(E.G. 墨明棋妙)。

另一方面KOL本身也能成為IP,例如B站的UP主,鬥魚的主播、電競選手等。此外,泛二次元平臺也開始了對KOL的運營嘗試,鬥魚和戰棋都推出了以KOL為主體的綜藝節目(《我是演神》和《Lying Man》)

圈子的其他角色

Hardcore(硬核玩家)在圈子內貢獻了主要的的UGC討論和轉載,通過內容的輸出維系圈子的活躍度。會積極轉載討論內容,也會偶爾輸出原創UGC。死忠向消費者,流動性相對較低。對核心用戶的運營能力,是整個圈子運營的關鍵。

Lightuser是主要的內容消費者和討論的參與者,構成了圈子的主體。Lightuser在社區的投入更少,活躍時間更短,而消費了更多內容,流動性更高,對同一內容和圈子的忠誠度更低。

Lightuser之外還有泛二次元用戶,他們屬於圈外人,不參與圈子,但是也會消費圈子產生的內容。由於體量巨大,也是粉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3.2 圈子的互動

圈子的互動呈現交叉聯動、高流動性趨勢

Lightuser和泛二次元受眾有著較高的流動性,尤其是在碎片化信息和各種IP層出不窮的當下,泛二次元用戶的關註點有著嚴重的羊群效應,導致單一IP的生命周期縮短。因此,泛二次元受眾在宏觀上表現出較強的流動性。高流動性和低忠誠度的泛二次元人群則對二次元內容和社區的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內容和社區的競爭,最終都體現在對受眾娛樂時間的占有上。在流量日漸昂貴的今天,如何提高引流和留存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而核心用戶作為內容後續生產和分發的關鍵傳播者,則顯得更為重要。

高流動性的泛二次元人群降低了圈子間的壁壘。在傳統定義上,“宅”指的是專精某一項愛好的人;但是在今天的二次元人群中,同時身兼數職的“宅”屢見不鮮。畫手和寫手可以是同一個人,唱見和MADer也可以是同一個人。傳統次文化的高壁壘被降低了,新的“二次元身份認同”由此誕生。在內容創業中,IP在單一媒體的演繹也早已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

單純的泛二次元人群打法或成紅海

Lightuser和泛二次元人群組成了目前二次元最大的受眾群體。這樣的群體也成為了泛二次元電商最好的目標,市場體量大、消費頻次高的準二次元商品及其電商成為了創業的紅海。而百度貼吧和其他垂直二次元社區類產品成為了二次元人群的主要交流場所。 然而泛二次元人群流動性高,複夠率低,直接變現的可能較小,更應該依托粉絲經濟的運營路線持續維護。

4.明星IP與權力結構: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Fans Economics)泛指在社交網絡時代,架構在粉絲和被關註者關系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通常情況下有著較高知名度的明星、偶像和行業名人是社交平臺上被關註的熱點,並因此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粉絲經濟的本質是在明星IP產生後,構建“粉絲圈子”的權力結構。

粉絲經濟簡單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大眾期、紅人期和親民離散期,三個階段並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在不同的時間結點有新的元素加入,其主要的驅動因素是社交網絡的演變。

10

在大眾期是以日韓、歐美以及大中華區明星為主,主要是通過大眾媒體進行傳播,明星資源是主要壁壘。粉絲的訴求一方面在於沈迷於自己與偶像相似或者親密的幻想,另一方面在於尋找社群歸屬。04年開始,以天涯為代表的社區開始了低成本的造星,伴隨網民的熱議和炒作的方式,個體的網絡紅人開始出現,除了原有的訴求,粉絲無論基於審美/審醜產生,都在通過自身表達的訴求消費著明星IP。伴隨微博的出現,粉絲經濟進入離散期,用戶開始出現小眾需求,自我炒作和主打親民模式成為此時的主要特征,直播平臺,也開始了造星動作,粉絲更要求沈浸感。對於親民路線的明星IP,儀式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提升粉絲與明星之間的連接的認知。

111

111

互聯網的發展使原有的粉絲經濟產業逐漸呈現去中心化發展趨勢,個人造星成為可能,明星核心日趨分散。但是關於粉絲經濟,知名度不等同於認可度,認可度決定了粉絲是否狂熱,是否有支付意願,因此對於粉絲經濟而言,明星IP和粉絲運營的調性都尤為重要:

對於明星IP而言,其核心是建立交流環境。足夠簡單和足夠複雜,維系粉絲長時間的追隨興趣;極高辨識度,無論審美或審醜都能抓人眼球;沒事兒找事兒,有事兒找抽,添枝加葉,柳暗花明的戲劇性。粉絲運營的調性則在於塑造沈浸感和歸屬感。去建立黨同伐異的社群活動;立場、忠誠和情緒更加重要;對於獨立粉絲則應尊重其沈浸感和孤獨感。

5.一些小結和方向

在撰寫這篇簡報的時候,筆者也關註到了一些政策的變化,拋開文明沖突論不談,對於整個泛娛樂乃至文化產業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政策的先天壁壘,或許可以再次激發某些文化產業的繁榮(盡管事實證明昔日動漫行業的政策性繁榮並不適用於每一個創業團隊),然而交流與互通,也很重要,激發源自生活的創作能力,打破原有的壟斷結構,也同樣重要。當然更期待著有朝一日,本土文化的創新力也能輸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實現出海(給我的同事厚明的文章做個預告~)。

煽情結束之後,對本文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對於內容行業創業而言,技術將成為新內容生產的驅動力,沈浸感將成為用戶體驗的核心,然而技術的創新依舊有漫長的道路。內容為王的格局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對核心用戶把握和運營能力是早期勝出的關鍵,先社群再變現是常規道路;跨圈子、跨媒體的整合能力將成為打通整個產業鏈發展壯大的必備能力。然而建立在所有重點之上的,依舊是從用戶的特性出發,去滿足用戶的需求,打造符合需求調性的產品,“要有愛”。

10352564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772

吸金破十億,文化眾籌關鍵點是什麽?風控!風控!風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9/154606.shtml

導讀 : 文化眾籌風口已經開啟,把握本質和關鍵或將能夠成就下一個Kickstarter。

眾籌平臺的出現將我們真切地帶進了一個全民參與投資的新時代。眾籌,特別是文化眾籌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它本身就攜帶著的情懷與投資的雙重屬性,這讓我們冷冰冰的資本市場交易之外看到了些許的溫暖和人情味兒。

《小時代4》、《黃金時代》、《靈魂罪男女》、《監靈神探》等知名影視劇通過互聯網進行眾籌則更是將原本看似遙遠的影視投資帶到了普通投資者的眼前。根據2015年最新公布的《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報告》顯示,僅2015年一年,文化眾籌的吸金金額就突破了9.58億元。文化眾籌的資金規模接近10億元表明:衍生於情懷之上的文化眾籌的投資吸引力是多麽巨大。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文化眾籌的風口是否已經到來?文化眾籌平臺能否成功的關鍵點又在哪里呢?

文化眾籌吸金將破10億,風口已然開啟

眾所周知,2015年是國內經濟面臨眾多挑戰的一年。在這一年里,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步進入到新常態,高能耗、高汙染的產業逐步被淘汰,綠色、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關註。以影視、民宿、旅遊、文化創意為代表的文化眾籌作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它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則昭示了整個市場的火爆。

《美人魚》在春節檔的突出表現,票房節節沖高,讓我們看到了以影視為代表的文化產業蘊藏著的巨大的發展活力,而以《靈魂罪男女》、《監靈神探》、《君臨天下》為代表網絡大電影在影視眾籌平臺的持續火爆則讓人們看到了以互聯網為媒介的新經濟條件下,廣大投資者對於以影視為代表的文化眾籌的青睞。

然而,就在文化眾籌的吸金能力已經達到10億元大關的今天,如果再說文化眾籌的風口到來或許已經為時已晚。投資夾雜著情懷的眾籌不斷秒殺著傳統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以網絡大電影、網絡遊戲為代表的“互聯網+影視”眾籌平臺的突出表現則從另外一個方面告訴我們文化眾籌的風口已經到來。

眾籌作為一種商業模式,自然永遠都擺脫不了和收益相關的話題,而具有人文情懷或者話題營銷性的文化眾籌或許更加能夠激發起投資者的投資熱情。我們原發於長期積累經驗的常識的判斷則能夠讓我們對於項目本身有一個直觀的判斷,這種判斷就是我們參與文化眾籌的原發性動力。再加上投資者對於衍生於文化眾籌精神層面的追求,所以文化眾籌會比其他行業的眾籌有著天然的吸引力。以影視眾籌為例,我們參與眾籌能夠獲得與明星見面、參加新片發布會、座談會的機會,甚至還有可能獲得參演所投項目的機會。

以影視眾籌為代表的文化眾籌的吸金能力或許遠遠不止這些,而處於風口之上的文化眾籌的本質是什麽?文化眾籌的關鍵點又在哪里呢?

文化眾籌的本質是社交,社交是敲門磚

衍生於文化產業的文化眾籌自然攜帶了不少文化的屬性。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軟性力量,它的發展帶有不少人文情懷。人文情懷本身就帶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互,因此,從本質上來講,文化眾籌的本質更加偏重於社交,廣大投資者通過參與文化眾籌獲得最多的或許是互動的快感,有趣的感受還有項目本身散發著的濃濃的個性。

互動的快感。投資者真正參與到文化眾籌項目當中很多時候是出於一種互動的需要,通過參與眾籌項目,投資者希望同項目方、主創人員建立起良好的互動。以時下比較火爆的影視眾籌為例,很多投資者參與其中就是想要通過參與項目可以和心儀的明星或演員建立起一種互動。明星通過實時發布和眾籌項目相關的動態讓投資者及時了解項目進展,而投資者同樣可以通過參與明星見面會、看片會、新聞發布會近距離感受明星的氣質,更有可能獲得參演所投項目的機會。我們將項目方和投資者的這種互動稱做“粉絲經濟”。

以眾籌成功的《靈魂罪男女》為例,很多投資者參與其中主要是原因就是騰訊資深設計師、QQ空間代言人“鵬飛姐”將會參演。因為“鵬飛姐”是網絡紅人,投資者通過參與這部影片的眾籌想要獲得與網絡紅人“鵬飛姐”的良性互動,並以此獲得影片拍攝期間的探班、明星見面會等活動,進而建立起良性的互動。

而阿里推出的“娛樂寶”更是體現了文化眾籌的互動性這種社交特性。以阿里“娛樂寶”里的《小時代4》為例,最低投資金額是100元。阿里影業的相關負責人就表示,阿里娛樂寶就是一個有著很多粉絲權益的理財類的產品。投資者通過投資《小時代4》將會有機會獲得與該部影片的主創人員互動的機會。“娛樂寶”對接的好幾個電影產品,都曾宣傳過這樣的權益:到影視劇組探班,獲得主創見面會門票、電影點映會門票、獨家授權發行的電子雜誌、明星簽名照、電影票等。

可見,這些文化眾籌平臺吸引投資者的關註點更多的還是在於試圖通過這種互動吸引更多投資者的投資,而投資者也願意通過投資眾籌項目獲得這樣一種和明星互動的機會。

有趣的感受。傳統的投資項目就是一個理財工具,項目並不會帶給投資者一些有趣的感受。文化眾籌卻不是這樣。投資者不僅從投資項目開始的時候便能夠獲得一種有趣的感受,而且在項目推進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夠感受到項目本身帶給投資者的有趣感覺。

這種有趣的感受有些是項目本身的有趣。比如,一些文化類眾籌項目通常會利用較為獨特的創意讓用戶感受這種有趣,現在京東眾籌的平臺上就有很多創意類的項目進行眾籌,這些項目本身就非常有趣。而影視類文化眾籌項目的這種有趣更多地表現在題材、內容上。

《大聖歸來》、《小時代4》、《靈魂罪男女》、《監靈神探》……這些已經在眾籌平臺上取得眾籌成功的案例,正是他們在題材上的另辟蹊徑,在內容上的精益求精才讓投資者看到了參與這類項目眾籌可以獲得有趣的感受,因此才會參與其中。從這個方面來講,文化眾籌的社交屬性更加明顯,因為在社交平臺上面,有趣的話題,有趣的內容便會引起成千上萬人的點贊或轉發。

當然,文化眾籌的有趣感受如果僅僅停留在項目的題材和內容上必然無法給投資者以持續不斷的趣味性。根據項目的進展情況,及時向投資者輸出或者讓投資者感受到這種趣味性才能保證用戶的投資者熱情不減,並會持續參與下一個新項目的投資。

濃濃的個性。參與文化眾籌的項目必然有吸引投資者的地方,除了項目自身的背景之外,更多的投資者更加關註的是項目自身是否有足夠的創意,是否足夠吸引人。這便是文化眾籌項目的濃濃的個性。其實,這種個性就是項目的創意。投資者關註文化眾籌更多的就是項目的創意,特別是打動人心的創意可能是促使投資者投資的最關鍵也是最直接的因素。

文化眾籌濃濃的個性除了平臺本身富有個性之外,項目本身的個性更加能夠激發起投資者的投資熱情。以目前世界範圍內影響力較大的Kickstarter為例,它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平臺本身有很強的創意性,上線的項目本身同樣具有非常強的創意性。2009年創立至今,kickstarter推出的成功專案已逾3.8萬件,總募款金額約為4.41億美元,預料還會繼續成長。平臺和項目的濃濃的個性相互輝映才能促進投資者關註,進而促進眾籌平臺的發展。

文化眾籌除了具備這些社交的屬性之外,最根本的還是要讓投資者能夠獲得最根本的高收益。因為眾籌畢竟屬於互聯網金融的範疇,投資者參與投資獲取回報是眾籌能夠稱之為互聯網金融的根本所在。即使是具備了很多社交屬性的文化眾籌同樣不會例外。因此,在文化眾籌風口已經開啟的情況下,如何保證投資者獲得穩健的高收益則會成為文化眾籌平臺成功的關鍵。

風控作為文化眾籌平臺保證獲得穩健高收益的關鍵,無疑將會成為文化眾籌平臺成功的關鍵點。

文化眾籌的關鍵是風控,風控是決勝秘籍

盡管眾籌在短短的時間內便獲得了飛速的發展,但是不可否認在發展過程中同樣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以時下較為熱門的影視眾籌為例,盡管之前有《大聖歸來》、《小時代4》、《監靈神探》、《靈魂罪男女》諸多成功的案例,但依然改變不了影視眾籌項目成功率較低的現實。

據《證券日報》統計數據顯示,受到票房和收益率波動較大的影響,影視類眾籌平臺項目成功率僅在64%左右。因此,如何利用對項目的風控做好項目的把關,提升文化眾籌平臺的成功率將會是未來文化眾籌平臺贏得市場的關鍵。

一、做好項目篩選,避免大幹快上。

受到國內眾籌網站競爭激烈的影響,為了導流用戶,眾籌網站對於項目前期的甄別度勢必會下降。這就導致一些較為粗劣的項目同樣會在眾籌平臺上出現,再加上文化類眾籌項目就對於項目本身就有著很高的要求,缺少項目篩選勢必會造成上線項目質量上的參差不齊,眾籌項目的成功率大打折扣。

以影視眾籌為例,2013年發起眾籌的《大魚海棠》因其預告片在首爾國際動漫節獲得最佳技術獎而獲得眾多粉絲支持,在某眾籌網站上籌得 150萬元的投資,參與人數達數千人。然而主創團隊屢次跳票,電影檔期一推再推上映無期。這種情況的出現很大原因就是由於文化類眾籌平臺缺少對項目的嚴格把控,對於上線項目的題材、內容和團隊認識不清造成的。

因此,必須做好項目篩選,避免大幹快上。以項目篩選作為文化眾籌平臺的第一道關口,從上線的項目上把控整個項目的發展方向,減少信息不對稱對眾籌平臺的影響將會是做好風控的第一步。

首先,從制片方和制作團隊上做好項目篩選。

對於制片方的影片運作能力,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控,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制片方有無運作此類影片的成功案例。另外,還應當考量的是整個制作團隊的班底和演員的口碑,通過基於項目基本情況的把控可以做好項目篩選工作,減少由於制作團隊的班底和演員口碑的負面影響對項目收益造成的影響。

其次,從發行團隊上判斷項目實際推進效果的好壞。

在項目篩選的過程中,我們還要關註的一點就是發行團隊的陣容,這套發行團隊必須具備較強的傳播能力和風險的應對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項目遭遇困境的時候利用能力較強的發行團隊處理好各種危機。

只有從這兩個方面做好項目的篩選才能做到上線到平臺的項目都是優質的,而只有優質的項目才能獲得投資者的青睞,最終保障眾籌項目的成功和投資者權益。

二、做好資金監管與回籠,規避資金陷阱。

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眾籌平臺,投資者最為關心的依然是資金問題。如何做好資金回籠,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做好資金管控,減少或避免資金陷阱將會促進文化眾籌平臺風控更好地發展。

另外,他們還會對上線項目的市場前景、投放渠道、受眾群體進行較為精細的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對上線項目進行資金的回籠與管控,從而推進項目的落地與施行。通過全程參與項目的實施過程,管控資金流向,從而避免資金陷阱。具體來講,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資金的管控。

第一,了解眾籌項目固定資產抵押的情況。

必須全面分析上線項目的固定資產抵押情況,切實做好固定資產的全面歸集和整理,對於是否存在固定資產抵押的情況嚴格把關,避免因項目固定資產重複抵押造成的項目出現問題後資不抵債的情況。

第二,避免眾籌項目使用較為複雜的金融工具。

保持眾籌平臺的單一型結構,減少複雜的金融工具介入造成的混亂,建立共管賬戶,保證專款專用,避免項目款項應用到其他方面造成項目開展後期的資金短缺。

第三,強化項目投資人教育及風險提示。

必須做好投資者的教育,特別是要做好和項目相關的投資者教育,通過教育讓投資者了解整個項目推進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減少投資者對於項目不知情,不了解造成的盲目投資。後期還應及時做好風險提示和預警,保障投資者能夠及時了解項目的實際風險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只有按照以上的方式進行眾籌項目的風險管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眾籌項目參差不齊的現狀,更好地促進文化眾籌行業的發展。

現在,文化眾籌風口已經開啟,把握本質和關鍵或將能夠成就下一個Kickstart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68

出身論vs文化論

  本土派份子梁天琦自揭母親原為內地新移民,自己亦本在內地出生,殊非什麼“根正苗紅”之道地本土香港人,堪稱諷刺已極。但據說梁其後以此自辯:指自己來港已二十四年,又聲稱“只要認同香港核心價值,便是香港人”云云。對此且請大家參看香桐仁“雪地鴻爪”的一篇“蝗蟲卵反蝗蟲”:http://the-sun.on.cc/cnt/news/20160308/00418_004.html我認為,此文簡直有如一面照妖鏡,足以徹底暴露出所謂激進“本土”派成員及其支持者的真面目,尤其在文章一開首,即以大陸文革紅衛兵來比喻這些人,實在深切肯綮。

  另一方面,蕭若元提出,不應以人的無法改變的出身、背境來判別人的優劣,或作出地域性的界定(即所謂出身論),而應從文化論(意指某人只要成功接受了某地的文化洗禮,便應可被接納為某地的屬民)。蕭若元更特別指出,文化認同往往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歷程,故此,某人究竟是否認同某地某種文化,往往亦必須給予其人一段受薰陶洗禮的足夠時間(大意),否則要是盲目排拒給予他這種機會,而在對方初來乍到時便即諸多歧視刁難,把他摒諸門外,認定對方難以“教化”、同化,那顯然就是一種有問題的盲目支持出身論的價值觀。

  然而,這次梁天琦的事件,無論從出身論出發,還是從文化論出發,我們似乎都足以印證出所謂“本土派”的荒謬理據與尷尬立場。若單純從出身論,則梁天琦不管在本地生活了多少年,也壓根兒就洗脫不了其天生的“蝗蟲卵”的身份,如此還有何資格去加入“本土派”的“反蝗”陣營?若從文化論呢,即如香桐仁和蕭若元所指出的,所謂“本土派”也根本就沒有任何足以支持其“反蝗”的堅實理據和說服力!

  可以說,什麼“反蝗”、“支持本土”,說穿了原來不外都只是一場美麗的政治騙局罷了!

     又,最初乍聽到這一則消息後,本來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金庸”天龍八部”中喬峰身為丐幫反遼群雄領袖,後卻揭發自己身世原來竟是契丹人的故事,然轉念一想,把梁喻作喬峰,似乎未免是太抬舉了他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592

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將專門制定“十三五”文化扶貧意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1008.html

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將專門制定“十三五”文化扶貧意見

一財網 王子約 2016-03-13 12:12:00

文化部部長:文化扶貧主要抓基礎設施建設、鄉鎮文化幹部建設、縣級圖書館完善等方面,這些方面都要制定最低標準。

作為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後一個五年,文化建設內容一直是各界關註的重點。13日,文化部部長雒樹剛在回應“十三五”時期的文化扶貧內容時表示,文化扶貧是整個扶貧工作的重要方面和內容,文化部最近專門制定印發了“十三五”時期的文化扶貧意見,將以縣為單位制定文化建設內容。

他表示,文化扶貧主要抓基礎設施建設、鄉鎮文化幹部建設、縣級圖書館完善等方面,這些方面都要制定最低標準。此外,雒樹剛還強調扶貧過程中要主抓內容,要結合貧困地區特點提供更多的文化產品,要發揮當地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地域和民族文化資源,使群眾既創造文化又享受文化。

最後,雒樹剛提出要抓好文化人才建設,大量培養當地文化人才的同時,要組織資源到貧困地區。

雒樹剛說,“十三五”文化建設的總體思路是要讓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更殷實,精神生活更豐富。文化部對此提出了“一個工程,四個體系”。一個工程是指文化精品的創建工程,要以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解決文化產品有數量缺質量的問題。

四個體系包括,要建設中華優秀文化傳承體系,促進傳統文化創造性的轉化,要保護好文化遺產,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此外,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標準化,均等化的要求,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再次,要打造文化產業體系,到十三五末實現支柱產業的目標;最後,要加強外文化交流體系的建立,要把擴大文化開放、提高開放水平作為方向,在借鑒國外優秀成果的同時,又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編輯:楊小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49

BAT入局 文化眾籌如何脫去營銷外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17/154740.shtml

導讀 : 無論是當今的眾籌項目還是眾籌網站都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種營銷手段,很多眾籌項目由於缺少信用保證甚至面臨著無法兌現承諾的風險。

文化眾籌作為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深度結合的產物,它的出現成為眾多互聯網、金融企業爭相爭奪的新高地。互聯網巨頭的強勢介入讓文化眾籌市場更加火熱。BAT的搶灘登陸引領了整個市場風向標的轉變,市場各方開始將關註的目光轉移到了文化眾籌上。

互聯網巨頭搶占市場,文化眾籌風起雲湧

早在2014年3月,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就一款基於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產品,消費者最低出資 100 元,即可投資熱門影視劇作品,享受劇組探班、明星見面會等娛樂權益,同時可以獲得 7%的預期年化收益。乍一看,娛樂寶似乎是一個理財類的產品,但是深入研究你會發現這款產品實質上就是一款文化類的眾籌產品。同一般的眾籌產品不同的是,阿里利用自身的包裝將這種眾籌類型的產品包裝成了一款理財類產品。

就在阿里試圖利用娛樂寶來激發廣大中小投資者的投資熱情的時候,百度推出了“百發有戲”。百度百發有戲在推出的時候將認籌的最低投資門檻降低到了10元,以此來搶占娛樂寶的市場份額,上線兩分鐘之後獲得了1500萬的認購預期總額。

阿里和百度利用較為隱蔽的眾籌手段在獲得影視拍攝關註的同時也獲得了一筆不少的影視啟動資金。這不僅吸引了廣大觀眾的眼球,更是讓人們在電影身上可以獲得一筆收入。盡管綜合測算下來這些收入並不是太高,但是卻已足以令廣大用戶興奮。

而作為BAT中的另外一家,騰訊通過收購盛大文學並最終成立閱文集團也完成了對於整個文化產業的戰略布局。相對於BAT的高調,京東則顯得低調很多,憑借京東金融的平臺,京東一點都沒有閑著。它通過眾籌的形式完成了汪峰“鳥巢”演唱會、《小時代3:刺金時代》等文化產品的眾籌。

傳統公司謀求深度變革,文化眾籌成為切入點

互聯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著傳統文化產業,傳統文化產業也開始通過轉型開始尋求產業的優化升級及深度發展。文化眾籌作為一個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結合較為緊密的環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眾多傳統文化公司謀求深度發展的切入點。

傳統銀行機構作為一個與金融行業密切相關的部門,他們早早便已經嗅到了“互聯網+”的味道,通過文化眾籌介入到金融領域,從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獲取一杯羹成為眾多傳統銀行的首要選擇。

一向以靈活見長的浦發銀行便通過在第一時間介入到了文化眾籌領域。早在2014年12月1日,浦發銀行官方便宣布,該行信用卡中心開始參與出品徐崢的電影《港囧》的眾籌工作,並借助浦發銀行的平臺開始了該部電影的眾籌,並將這部電影看作是浦發銀行全面試水電影、電視劇、話劇、演唱會等各類娛樂領域的試水之作。

如果說浦發銀行作為一家金融機構涉足眾籌產業是出於行業敏感嗅覺的話,那麽深耕文化產業本身的企業涉足文化眾籌則是他們謀求轉型升級的一個強烈信號。《大聖歸來》、《泰囧》通過眾籌獲得巨大成功;諸如和和影業通過擔任《美人魚》的票房保底人的形式進行“另類眾籌”、成功運作過《北平無戰事》、《古劍奇譚》等多部影視劇的新鼎明通過聚米金融開始眾籌網絡大電影等傳統影視投資公司陸續介入眾籌……這些傳統文化公司陸續試水文化眾籌領域則成為傳統文化公司轉型的一個強烈信號。

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傳統影視公司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試水文化眾籌,並期望通過文化眾籌打開一扇窗,從而開啟公司發展的新篇章。

盡管互聯網、傳統金融公司、傳統影視公司都開始介入到文化眾籌領域,但文化眾籌的前景並不被業界看好。

文化眾籌並非一帆風順,路途依然遙遠

盡管《大聖歸來》、《泰囧》、《逗比男生》等電影都通過文化眾籌獲得了成功,周星馳的電影《美人魚》也通過影視投資公司之間的“另類眾籌”也獲得的成功,但是並不能說明文化眾籌已經成熟,這些影視劇的眾籌成功只能是在特殊時間段產生的小概率事件。

據盈燦咨詢數據統計,目前國內共有九家平臺涉及影視類眾籌。從平臺項目發布數量來看,近半數平臺影視發布項目為個位數,項目數較少,影視類眾籌平臺項目成功率僅為64%。對於影視劇缺少較為全面的把控,並對後續的運作缺少嚴格的把控成為文化眾籌受到眾多質疑的主要原因。

以阿里的娛樂寶和百度的百發為例,雖然用戶能夠通過較低的購買門檻參與到某部影片的眾籌當中去,但是換算下來每個投資用戶從中獲得的收益並不算高。以在阿里的娛樂寶上進行眾籌的《小時代4》為例,如果一個用戶投資了100元,用戶便可以獲得7元的收益。從大的方向上來看,用戶通過文化眾籌獲得的收益並不高。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一些電影通過網路平臺進行眾籌,並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眾籌,有時只能算作是一個宣傳的手段,一個營銷的噱頭而已。對此,阿里娛樂數字事業部原副總裁劉春寧直言不諱地表示,娛樂寶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眾籌,而是一種投資,因為眾籌項目不能以股權或資金作為回報,項目發起人更不能向支持者許諾任何資金上的收益。

可見,無論是當今的眾籌項目還是眾籌網站都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種營銷手段,很多眾籌項目由於缺少信用保證甚至面臨著無法兌現承諾的風險。

然而,雖然文化眾籌面臨著諸多質疑,但是依然有專家對此持看好態度。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群飛就表示,眾籌不會顛覆傳統的電影制作模式,因為電影永遠離不開優秀制作人和制作團隊,互聯網介入相信會改進提升傳統電影業,推動中國電影更高更快發展,但顛覆不了電影。

由此可見,對於文化眾籌的看法在業內外依然有一個較為模糊的認識,眾籌模式還需要進一步發展才能被更多人接受,並且更加規範地發展。

這些問題解決,文化眾籌將大有可為

文化眾籌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特別是與互聯網產生深度融合之後,人們對於它更是充滿了期待,而只要解決了如下問題,文化眾籌或將能夠大有可為,成為互聯網金融的下一個風口。

第一,法律問題。作為一種涉及到經濟利益的項目,文化眾籌被人飽受詬病的一個問題就是法律監管的缺失。而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缺少一部比較有針對性的法律對眾籌進行較為嚴格的規範和管理。盡管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讓諸多網站都在開始涉足眾籌,但是由於缺少最基本的法律監管讓他們正在面臨著嚴重的信任危機。

第二,眾籌平臺的背景問題。目前,國內很多眾籌平臺較為獨立,並不能夠與電影制作公司建立良好的聯系。這就導致很多在眾籌平臺上眾籌成功的項目無法進行落地,投資的收益也就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只有解決眾籌平臺的背景問題,將眾籌平臺與影視公司建立較為緊密的聯系,將每一個眾籌成功的項目都能夠真實落地也是現在眾籌平臺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專業性問題。很多文化類的眾籌項目被放到了聚合型的眾籌平臺上進行眾籌,由於這些眾籌平臺缺少專業性的知識,對眾籌項目缺少較為專業的平臺導致很多質量不高的項目在網站上線進行眾籌,導致眾籌平臺上的項目泛濫,投資者的利益也無法得到保障。對於項目方來講,由於這類眾籌平臺缺少較為專業的行業背景,盡管在眾籌平臺上獲得了眾籌成功,但是等到項目真正實施的時候,這些眾籌網站卻無法給項目提供較為專業的資源支持,導致項目在落地實施的過程中舉步維艱。

文化眾籌目前存在的這些問題讓它依然受到外界質疑,而隨著大文化概念的逐漸興起,文化眾籌的概念也在逐漸豐富起來。可以預見的是,以上三個問題如果能夠獲得解決,那麽這樣的眾籌平臺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投資者和項目方的利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文化眾籌”,只有這樣才能將文化眾籌真正打造成為下一個互聯網金融的風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556

董明珠:企業的競爭力不是銷售,也不是技術,而是文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6/154891.shtml

導讀 : 只有具有創新文化的企業,並且深入到每個人心里,那它才能夠有競爭力。

     話題女王董明珠不論走到哪,都不缺乏新聞。3月24日,董明珠做客第22期《廣東職工大講堂》,進行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主題演講。期間,觀點個個精彩、幹貨多多、爆點更是不斷。下面,筆者就將董大姐分享的精彩言論,向讀者一一呈現。

曾有一家美國企業要收購格力,並答應給我8000萬年薪,我拒絕了

董明珠:我可以告訴大家,格力有四個自主創新:一是營銷走了自主創新;二是我們的管理模式走了自主創新;三是人才;四是技術。由於我們這20多年來的沈澱,我們堅守自主創新,我們終於走到了世界500強的隊列里面。

但如果2004年賣掉了,就沒有了。而且我們當時談判的價格是以凈資產9億出讓給外國品牌,那我們今天還可能為國家創造年稅收150億的可能嗎?沒有了。更重要的是,我們被別人收購完以後,我們就喪失了自主創新的能力。所以,當時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同樣也受到了別人的誘惑。美國企業跟我們說,如果我們收購成功,董明珠你的年薪可以拿到8000萬。

如果按照我們當時的條件,大概是它的五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如果僅僅考慮自己的利益,被收購是最簡單的,對我個人也是最解放的一種方式。因為我既可以拿到高薪,同時也不用受到國企制約。不過,最後我還是不同意被收購。因為一旦賣掉,我們中國自己的品牌究竟哪一天才能夠誕生。

其實,從1991年到2004年這14年間,我們已經擺脫了困境,從1997年起格力就一直沒有銀行貸款。這就是我們靠制度,自己創新了一種模式來實現了這樣一個改變。

格力是一家遵紀守法,講誠信的企業,但我把來“偷人”的人給打了

格力僅僅用了後十年的時間,進入到世界500強,不僅是一個數量的變化,而真正是我們的技術變化,就是因為格力能夠有自主研發的技術,有這樣一個團隊,所以我們面臨了第二次挑戰——那就是被別人“偷人”。此前,我曾經在珠海市的創新大會上講,到我這里來“偷人”的人被我打了,因為你不打他不重視,你非要打了,出了人命了,他就關註這個事情了。

靠我們企業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甚至坐在你的廠門口來挖人。我辛辛苦苦每年投入那麽多的研發經費培養一個人才,一個真正的優秀人才培養出來要八到十年的時間,輕而易舉就被你的高薪給挖走了。

我一直講,格力電器最大的特點,它的理念,一是遵紀守法,二是講誠信。但別的企業不講誠信,也沒有法律底線。你說我的經理人,我一年給他60萬的年薪,他到手只有30萬,因為要交稅。但另外一個民營企業說我給你200萬,你來吧,而且不用交稅,你拿發票來沖抵。我們面臨這樣一個外部環境,怎麽辦?所以,我經常說,政府要給我們做的一件事,就是理清環境。給我們公平競爭的環境,我們才可以在市場當中,讓我們這種創新型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所以講到創新,我們真的有無數的話要說,但我們不能乞求環境好了再成長。所以,我們一面要鍛煉自己,一面要呼籲,更重要的是挑戰了自己,才能真正實現創新。所以,2004年,格力沒有賣掉,才可以讓我們現在累計給國家交稅達到640億。家電行業里,格力納稅是全國最多的,在2006年,我們和第二名的空調企業差距是13億,到了2015年,我們和第二名的差距已經達到了500億。

一個企業的競爭力不是銷售,也不是技術,而是文化

我們經常在討論,這個企業的競爭力是什麽?有人說是銷售,有人說是技術,但我認為是文化。只有具有創新文化的企業,並且深入到每個人心里,那它才能夠有競爭力。所以,不是單純的在一個技術領域有突破,這個企業就能做好,關鍵它有一個很好的創新文化。

僵屍企業就該讓他們死掉,他們活著是對創新企業最大的傷害

作為一個企業,政府給你退稅也好,免稅也好,補貼也好,那是政府對你的支持和關心,但你不能躺在這個支持和關心上睡覺。因為你沒有自己的免疫力,你自己沒有生命力,別人天天給你打針,給你灌水,呼吸機,呼吸機一拿掉你就死了。到底是政府問題還是企業問題呢?我想一定是企業問題,而不是政府問題。但我們很多企業寄希望於政府趕快來救我。

2008年金融危機,大家哀聲一片,完了,但2008年過去了,更好了。在今天的形勢下,我認為更有利於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崛起,而那些僵屍企業就是應該讓它死掉,怕什麽,它死掉了我活下去。因為你把那些僵屍企業扶持起來了,恰恰是對我們走自主創新的企業最大的傷害。

美的宣稱自己的空調一晚1度電,買回來卻用了9度電,這就是不誠信

國家標準、國際標準,這都不是標準,只有消費者滿意才是你的標準,才能讓你把產品做成極致。否則消費者不滿意,誰說你好都沒有用。國家給你蓋個章合格了,合格的企業和品牌在街上賣得到處都是,你滿意嗎?

就像美的空調天天忽悠一晚一度電,一晚低至一度電,你以為一晚一度電別人就相信,買回來變成了9度電,這都是不誠信。所以,我想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當然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最大的困難是自己,不是別人。

格力開掉的博士後去了科龍,科龍沒了,現在到誌高,誌高還能撐多久?

2000年的時候,我們說這個企業有技術,扛著塊招牌就是我這里有個博士後,這個企業有個博士後在這里。我記得誌高還在商場里貼個牌子——博士後。但那個博士後就是格力開掉的。

在九十年代末,2000年代初的時候,清華大學當時只有兩個搞制冷專業的博士後,一個到了格力電器,我們也很興奮。中國的博士後50%都到了格力了,格力就應該技術什麽都很先進。但是沒有,我們給他了權利,但他並不是因為你給他待遇好他就滿足了。

他來了以後,技術和產品由他來定,他說這個零部件合格就是合格,他說這家零部件好,這家零部件就采購他的,你說權利大到什麽程度呢?雖然是個博士後,但他不研究產品,他就勾兌,供應商只能求他。所以,過去格力電器在珠海是出了名的,格力等於兩個字——“黑呀”。為什麽黑呀,搞采購要搞關系,技術要過關,我的零部件才能進來。

後來,我當了總經理,我說必須要把他免掉。我一講免掉,大家就有不同的想法。人家說董明珠你要不要考慮一下,你把他免掉,人家會說格力不用人才。博士後就是人才了?我覺得什麽叫做人才?品德是第一位的。如果沒有品德,我認為你就不是人才。當時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他免掉。免了以後,我發現我們的技術越來越好,質量越來越好。結果他到了科龍,科龍沒了,現在到誌高,你認為誌高能有多久?

找個成龍做代言,就天天網上嚷,說格力不用成龍,我們用成龍就好了。如果成龍真的有那麽大的功力,那企業找他就行了。實際上一個企業好壞不是請一個代言人,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世界,你是不是真的把消費者當做上帝。

微笑曲線需要底部作支撐,別人不願做,我董明珠來做

格力的成功離不開“專註”二字,而我們始終專註於制造業。現在除了格力沒有哪一家不做房地產,因為它賺錢,但格力沒有做,我堅守我的原則。

國際分工理論中的“微笑曲線”認為,要抓住兩頭才能笑得開心,但制造業是微笑的底部,那是最吃虧的事情。但後來我想了半天,這個底部沒了,你還能笑嗎?誰都不願意吃虧,誰都不願意在底部,沒有底部上面還存在嗎?”所以,格力在這個過程中選擇了一條堅決走自主創新、自主制造的道路。所以,前期我們經歷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今天我們在全球銷量第一的位置,這就說明前面的付出是值得的。

很多人說格力所在的制造業是傳統產業,在微笑曲線底部,而雷軍所在的互聯網產業是新型產業,在微笑曲線的兩頭,但我覺得雷軍永遠打不過我,為什麽?因為他(雷軍)沒有底部,他笑不長。我把底部一抽,他往哪兒笑?而我們有實力,我能撐起兩邊,這就是實力。

別人的幸福也許是唱歌跳舞搓麻將,而我的幸福是天天賣空調

我們有時候說,你看他現在多瀟灑,現在很多企業家,今天到哪個高爾夫球場,明天到哪個國家去旅遊,而我(董明珠)天天24小時在格力。我告訴大家,我在格力26年,沒有休過一次年假。按照勞動法國家都違法了,要賠錢的。但我覺得我們值得。

所以,這個幸福不幸福是由你自己選擇,你自己感受。天天搓麻將、唱歌、跳舞覺得挺幸福,對於我來說,天天賣空調最幸福。所以,幸福不是一概而論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512

趕走兔子引入狼,“頭狼”史玉柱的“狼文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16/155239.shtml

導讀 : 在講話中,史玉柱講述了狼文化對互聯網公司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剖析了狼文化的四大要素,並自稱將擔當“頭狼”。

640-2

i黑馬 4月16日消息,史玉柱昨日在巨人上海松江總部召開2016年首次員工大會,宣布將在巨人施行狼文化。

從1989年珠海創業開發漢卡至今,史玉柱已創業27年。期間經歷過3次成功、1次失敗,巨人回歸A股被他看成第四次創業。

在講話中,史玉柱講述了狼文化對互聯網公司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剖析了狼文化的四大要素,並自稱將擔當“頭狼”,趕走對公司實質危害更大的“老白兔”,把高薪、股票分給“新狼”。

以下為史玉柱在2016年首次員工大會的講話要點記錄。(摘自巨人網絡公眾號)

No.1  與馬雲激辯兔子與壞人誰對公司危害更大

我跟馬雲探討過幾次兔子與壞人的問題,爭論焦點是:究竟兔子對公司危害大,還是惡劣的壞人對公司危害大?最終,我被馬雲說服了,兔子對公司危害更大。因為壞人有壞人行為表現,周圍的人能擦覺,會警惕、提防他。大家有了提防,他造不成太大危害,或者造成的危害是一時、短暫、一次性的,危害不持久。

為什麽兔子對公司危害更大?兔子人緣好,討大家喜歡,但它不出業績;兔子最愛繁殖,比誰都愛繁殖,不停地繁殖,找同類,生出大量小白兔,形成兔子窩,霸占著崗位、資源和機會。如果一個公司大量核心崗位被兔子霸占,形成了“兔子窩”文化,就失去戰鬥力,失去市場機會。

No.2  為何要在巨人施行“狼文化”?

狼文化,在中國企業中最早是華為提出來的。1989年我在珠海創業階段,就關註華為。我覺得華為走到今天這麽牛,它有兩個核心:一是華為創始人的決策牛,這點我跟任正非有很大的個人差距;二是華為的狼文化,這麽多年一直堅持下來。

成功的企業,嘴里不一定說,但骨子里多數都是狼文化,比如三星、阿里、騰訊,都是狼文化。他們把對客戶的研究、了解,結合自身長處,發揮到極致。如果是一幫兔子做產品,才不會去想這些呢。百度近年也開始呼籲狼文化。所以只要偉大的公司,沒有不是狼文化的。兔子窩文化肯定要失敗的,尤其搞互聯網,競爭這麽激烈,如果不是狼文化,肯定是死路一條。

No.3  “狼文化”具備四大特點

1)有危機意識。狼都怕餓死,狼運動量大,消耗高,它們總擔心自己餓死,危機意識特別強。高速發展的公司一定有危機感。比爾蓋茨說過,“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三星也有類似的危機企業文化。但兔子沒有危機意識,每天都樂呵呵,兔子生活在草叢里,很可愛、很歡樂。能活得久的企業都有危機意識,沒有危機意識的企業活不久;安全感要不得,只有活在危機意識之中才能真正擁有安全感。

2)鼻子尖,嗅覺靈敏。狼善於尋找、發現市場機會。狼鼻子迎著風抽動,時刻利用它的尖鼻子在尋找機會。如果放在我們遊戲研發工作中,對比看我們做遊戲,是否找到好的遊戲類型?是否找到核心玩法?是否找到玩法中的亮點?我們的日常工作,不是簡單靠上級分配、安排工作,是自己找到工作亮點與突破機會。兔子鼻子不靈敏,不會找機會,它很可愛,在草叢里跳來跳去。它的眼睛也不行,整天紅紅的。

3)自發性進攻,不屈不撓。一旦發起進攻,不用頭狼教育,進攻是它們的本能。不怕困難,不達成目標不罷休。兔子不一樣,沒有進攻性,活一天算一天,容易滿足,每天吃吃草,更不存在不屈不撓的精神。

4)團隊合作。狼靠群體,團隊,配合默契。狼群追一頭牛,跑得快的負責前邊堵截,靠左邊的從左邊包抄,靠右邊的從右邊包抄。這都不是頭狼下令的,狼的本能里就有合作意識。我們工作中要發揮這種精神,主動配合,不相互推托。搞一款產品涉及到很多部門的配合,只有都像狼一樣合作才能做成。

No.4  要把兔子趕走,把股票分給“新狼”

1)思想改造。我們不當老白兔,要當頭狼。轉不過來的老白兔,請你去其他公司的兔子窩。我們要多吸收年輕、有創造力的優秀人才,把門開大,招攬狼性人才。去年員工大會我提到過芬蘭移動遊戲公司Supercell,才168人,一年12億美元利潤,他們這168人都是狼。我也要大量找狼,有多少要多少;兔子有多少趕走多少。如果我們能找到168頭狼,所產生的貢獻一定大於1680只兔子。

2)人才的良性流動。一個公司、一個團隊,人不在多在精,人越少越好。上次我們去Supercell,給我們演示遊戲的小夥不到30歲,當時演示的遊戲是2個人用2個半月做出來的,現在這遊戲全球排第一。手遊研發要輕,如果團隊超過7人,很難做成。7個人以上的團隊效率也低,喜歡相互推。我記得《征途》剛成功的時候,人不多;成功之後,各部門都喜歡堆人。老白兔喜歡繁殖小白兔,喜歡養人。

3)把利益與成績掛鉤。團隊人少了,就給漲薪留出大量空間。把騰出來的工資,加給留下來和新進來的有狼性的人。我也不希望靠節省人力成本來提高公司利潤。我要把兔子都趕走,把利益分給“新狼”們。“新狼”包括公司從兔子變成狼的老人,和從外界吸收的新人。兔子別想在我這混3年,拿不到股票。做不出貢獻的,給你一股都是浪費,這是我的基本思想。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趕走老白兔,把這部分股票再發到別的狼身上。把兔窩變狼群,核心是把每頭狼的利益與公司密切相關,這樣才能激發狼性。

4)末位淘汰制度開始強制執行。每個季度搞一次,直到我們團隊聞到狼味為止。我不怕媒體誤讀為裁員。感覺現在聞去,都是兔子味。我希望提高團隊中狼的比例,狼的人數沒有限制。我的標準是,要狼不要兔子。但在狼還不夠多的時候,兔子太多不行。所以要加強流動性,把門打開,把有活力的狼引進來,讓大量優秀年輕人進來,優勝劣汰,“引狼入室”。註意,我們是要淘汰兔子,不是淘汰狼。兔子人緣好,容易被留下來。我會對每個項目進行評測,確保執行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629

當我們在談網紅經濟時,更多是在談“文化金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1/155336.shtml

導讀 : 隨著資本對“網紅經濟”的關註,網紅資產變現有了新方向——資產證券化。

互聯網總是在不斷催生新詞匯,粉絲經濟、網紅經濟、文化金融,不一而足。這些“新詞”成為媒體爭相評論的行業噱頭,更成了資本關註的焦點。人們談到“粉絲經濟”“網紅經濟”時,都會順其自然的把它和“文化金融”聯系起來,特別是隨著Papi醬躥紅吸引1200萬投資,讓網紅資產資本化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網紅經濟逐漸顯露並火熱起來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當掏出手機刷微信微博時,發現大家都在追同一個熱點,同一部熱劇、同一段奇葩視頻、甚至同一碗雞湯,這些現象級的熱點往往會將背後主導人物推上輿論焦點,讓其成為大眾的飯後談資或膜拜對象。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粉絲們“追蹤的對象”不再局限於“明星藝人”,社交媒體、視頻網站催生了一批“網絡紅人”。從第一代的淘女郎賣圖片教人搭配實現電商銷售,到第二代YY、9158的女主播和電競主播(現在仍然很火),靠打賞和平臺進行分紅,再到第三代社交媒體和自媒體催生的段子手寫手,他們都是只要有足夠的粉絲(用戶流量),最後都可以通過內容進行各種變現(流量變現)。

藝人中有歌手薛子謙,依靠強大的歌迷粉絲,寫段子賣服裝開火鍋店樣樣做的風生水起,網紅中有張大奕,依靠百萬級的微博粉絲,她的淘寶小店不足一年做到四皇冠,而且每當店鋪上新,當天的成交額一定是全淘寶女裝類目的第一名,經濟收入直追甚至趕超當紅明星。

由於“網紅”們變現能力強大,“網紅經濟”成為全球範圍內獨一無二的新經濟物種。

網紅經濟光鮮背後是焦慮

我們認為網紅類似於電競、體育、音樂、淘寶紅人,他們都有著粉絲基礎。而粉絲經濟是基於影響力變現,變現模式通過電商、廣告代理等進行,核心都在積累人氣。看上去,一旦成為網絡紅人,錢就會比打工上班來的快且容易。但對大批網紅而言,表面上的光鮮亮麗,背後卻並非那麽簡單。她們其實也非常焦慮。

社會日新月異,時代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網紅就跟藝人一樣,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來一批新人,而前浪很有可能就被拍死在沙灘上,所以網紅們都有一個壓力——如何在爆紅期間盡可能多的產出價值,說人話就是如何賺快錢。

網紅的變現模式其實非常單一。段子手寫手做內容賣廣告,要保證高質量的內容產出,面臨著留住粉絲熱情的壓力,創作靈感枯竭的壓力。網紅們開網店搞副業,要兼顧內容和供應鏈,運營自身品牌、提高價值、通過社交平臺吸引粉絲、維系關系、形成供應鏈、產品輸出與售後服務……而這條路又日趨激烈,要走好,不僅難,也很耗精力。

近日,有網友爆出papi醬給微信好友群發了一條短信,讓大家有好玩的搞笑群拉她進去。她不做供應鏈,從來不出來接受采訪,專心做內容也開始有創作瓶頸,更何況那些什麽都要做的網紅店主。顯然,到了風口,無可適從的網紅,也並非少數。

刷臉之路難長久資本變現需要新風口

在我們眼里,網紅或許已經是一種新興的身份,但在他們自己看來,獨樹一幟的身份話題若不能形成相應的收益,那都是白談。所以,資本變現是急需,資本多樣化變現是剛需。

網紅身份具備的資本可以概括為三大類:智力(段子手、自媒體寫手)、顏值(淘寶模特)、IP(“吾皇”胖貓出了表情、書本、手機套等系列周邊)。如果按照現行的資本推動市場,從孵化粉絲到圈粉,再到依賴廣告、開店變現獲得收益,這種變現方式迅速簡單粗暴,難以長久持續。隨著資本對“網紅經濟”的關註,網紅資產變現有了新方向——資產證券化。

當前,資本化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朗,在互聯網普及較早的國家和地區,電影證券化、音樂證券化、體育證券化已經成功踐行許多年,現在有了專業的網紅經營公司。

簡單的說,就是網紅們擁有的IP、智力甚至顏值也能像股票一樣投資買賣,這種全新的投融模式在國內也有可借鑒之處。目前,內蒙古文交所旗下的數字產權交易平臺(也稱“泛娛寶”)未來也可以實現。在泛娛寶,泛娛樂文化領域內的一切具備收益可能的有形無形資產都有機會進行變現。

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在於,文交所一邊連著投資人和投資機構,一邊連著網紅運作公司、影視制作公司、傳媒企業、演繹公司等文化機構。該類投融資服務平臺,通過權威的評估體系,對電影、綜藝、網紅、明星所蘊含的價值進行評估,然後發行可交易憑證。投資者可以像買賣股票一樣,投資網紅、投資明星,“憑證”可在二級市場隨時轉讓或買入。

至於“網紅資產憑證化的交易模式”在國內能不能持續,泛娛寶這種大眾投資影視、投資明星模式的市場空間是否夠大,關鍵看能否可以為投資方帶來價值、帶來持續回報。但不管如何,這種新的金融模式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席卷而至泛娛樂文化的各大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083

凱文凱利說的未來互聯網金融,或許正是文化眾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1/155337.shtml

導讀 : 文化眾籌又是一個新名詞。

經歷了資本狂歡的互聯網金融市場似乎從來就沒有消停過。相對於P2P市場的混亂,眾籌市場表現得有些不瘟不火,“孤獨地”支撐著互聯網金融的“臉面”。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網絡金融替代市場規模達1017億美元,占據亞太地區融資總量的99%。另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25年,中國眾籌投資有望達到460億至500億美元,而2016年“兩會”,股權眾籌更是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讓眾籌這個源自草根的詞匯有了明確的有關頂層設計的政治註腳。

如今,眾籌已經以一種全方位的視角進入人們的視野之中,未來,或許它真的能夠成為凱文-凱利口中所說的互聯網金融的未來。

繁榮的假象背後,變革即將來臨

眾籌似乎正在改變著中國的社會組織結構,將傳統的發端於上層的經濟模式下放到了蘊藏著無盡潛力的普通用戶市場,最大限度地發掘著原本就蘊藏著無限能量的社會資源。朱江賣股恰恰正是這種現象的最為直接的一種體現。

2012年10月和2013年1月,朱江分別通過微信、微博和淘寶發起了兩場網絡眾籌,短短時間內吸引到了832位個人投資者、11家機構和387萬元資金到賬。盡管朱江的舉動迅速被證監會叫停,但是他籌集了公司的啟動資金,以及更重要的名氣。

這便是眾籌的力量。它借助互聯網的手段產生了“裂變般”的化學反應,它同樣用另類營銷的方法吸引了眾多投資人的關註。

無疑,朱江賣股激發了看似沈悶的社會資源本身蘊藏著的無盡活力,並以一種“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眾籌帶入了人們的視線中。

與此同時,以眾籌為核心概念的外延開始擴展並逐漸豐富起來:以房產眾籌、文化眾籌、科技眾籌、創意眾籌為代表的“眾籌+”通過互聯網的形式開始近距離地接觸到人們的生活,小牛電動車、《靈魂罪男女》、《火鍋青春》等項目將這些概念迅速落地;而以京東眾籌、蘇寧眾籌、聚米眾籌為代表的眾籌平臺開始聚集起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平臺+項目+用戶”的眾籌操作經典模式日漸流行。

根據盈燦咨詢發布的《2015年全國眾籌行業年報》顯示,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國上線運營的眾籌平臺283家,眾籌平臺共融資114.24億元,新增眾籌項目49242個,參與眾籌行業投資人數達7231.49萬人次。借助“互聯網+”的東風,眾籌行業在經歷了2013年和2014年的萌芽期之後,在2015年迎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期。

繁榮背後依然掩蓋不住眾籌市場的混亂,不可否認地,眾籌市場洗牌嚴重。在三月份舉行的博鰲亞洲經濟論壇上,就有與會嘉賓透露,全國開展眾籌業務的280多家平臺之中,有84家已經倒閉或者轉型,存活率僅為70%左右。

井噴式地發展必然帶來大面積的陣亡。眾籌的出現在促使社會資源進一步釋放的同時同樣透露出無法掩蓋的隱憂,平臺同質化嚴重、運營思路單一、項目風控缺失等問題頻繁出現,表面的繁華依然抵不過現實的殘酷,缺少迅速變現的渠道、用戶定位不準、項目落地艱難等原因致使一些眾籌平臺舉步維艱。

眾籌火熱的背後一場醞釀已久的變革正悄然來臨……

平臺、用戶、項目,凱文-凱利的生態鏈到底在哪?

被稱作“矽谷教父”的凱文-凱利(Kevin Kelly)大膽預測,“這個不完美的互聯網實時覆蓋510億公頃的地面,觸及150億的機器,占據40億人類的心智……在白天的一半時間里追蹤我們,並且是貨幣的主要流通渠道。”到2025年,地球上每個公民都將使用這個平臺, “分享、使用以及追蹤新的文化力量將主宰我們的機構和個人生活。”可以預見,未來的互聯網金融將會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衍生於互聯網金融的眾籌無疑成了這種生活方式能夠迅速被用戶接受的一種最為直接的渠道和手段。

隨著以e租寶、金鹿財行、中晉資產為代表的P2P平臺陸續出現問題,以虛擬項目為主體的互聯網金融門類更是處於風口浪尖,作為能夠將投資者的資金與項目直接對接的眾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則承擔起了更加重要的角色。盡管眾籌的作用如此重要,它卻不是當下互聯網金融最為優質抑或是能夠決定互聯網金融屬性的主要方面。因為,從初步細分來看,銀行互聯網支付、第三方支付及衍生的網絡金融平臺、網絡借貸是互聯網金融的三個方面。從這個方面來看,飽受詬病的P2P又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被寄予厚望的眾籌並未出現,這顯然並不符合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規律。

金融樹狀

從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趨勢看,未來將會是以平臺、項目和用戶三者有機整合而成的一個生態系統。而平臺與項目、項目與用戶、平臺與用戶之間的多角度、多維度的動態互動,恰恰組成了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全新的生態系統。

平臺+項目

而能夠將用戶、項目和平臺實現有機對接,並能夠在三者之間建立生態聯系的只有眾籌這個互聯網金融“細分再細分”的門類。眾籌恰恰建立起了用戶、項目、平臺三者的生態關系,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眾籌作為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為最終發展目的的互聯網金融的主要分類一點都不為過。而眾籌行業當下的發展恰恰也說明了這一點。

不管是以小牛電動車為代表的科技產品眾籌,還是以《全金屬裂痕》、《無恥混蛋》等影視項目為代表的文化眾籌,歸根到底,它們更多地是在向人們傳遞一種有別於傳統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作為軟性文化的一種,必須以一種“潤物無聲”的方式傳遞到用戶心中,利用眾籌傳遞的情調則更加容易讓人接受。再加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衍生於文化的產品的消費需求將會進一步增加。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居民消費進入物質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並重時期;超過5000美元時,居民消費將進入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時期。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1月19日發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GDP)為67.67萬億元,世界排名第二,人均GDP為5.2萬元,約合8000美元。可見,我國居民消費已經進入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的旺盛時期。

而目前表現就已經非常迅猛的文化眾籌無疑成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一個絕佳突破口。它以文化作為聯通用戶的橋梁,並通過項目的落地最終實現用戶生活方式的改變,在調動用戶參與的同時,同樣為用戶提供著一種絕佳的生活體驗。

我國眾籌市場的表現恰恰說明了這一點,作為眾籌行業的一個主要方面,文化眾籌的數據表現更是讓我們看到了文化眾籌蘊藏著的無盡的發展潛力。根據盈燦數據公布的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到2015年12月底,我國的眾籌平臺主要是以BAT為代表的綜合類眾籌平臺為主,占據了66.7%,而以聚米眾籌為代表的文化類眾籌占據了15.2%。而隨著眾籌平臺的不斷垂直和細分,文化類眾籌平臺依然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可以預見,文化眾籌或將成為互聯網金融的全新突破口。

吸金、顛覆、哄搶……誰才是文化眾籌的最佳修飾?

咖啡館、網絡大電影、茶館、民宿……這些以文化為主要載體的外衍性的文化眾籌門類已經開始在蘇寧眾籌、京東眾籌和聚米眾籌之類的眾籌平臺上出現。隨著人們消費需求的增加,這類項目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當前社會條件下的文化眾籌已經不再是一種投資形式,更多的是在向人們傳遞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這與凱文-凱利口中的互聯網金融將會成為“未來的生活方式”不謀而合。而文化眾籌的表現也恰如其分地說明了它具備凱文-凱利口中所說的“未來的生活方式”的潛力。根據《2015年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報告》顯示,截至到2015年12月31日,我國文化眾籌吸金達9.82億元。

除了文化眾籌強大的吸金能力之外,文化創意行業本質同樣讓它與眾籌有著一種天然的聚合能力。傳統投資概念中,某個項目的價值體現是在項目完全完成之後才會顯現出來的,而作為一種基於“互聯網+”形態的新常態的經濟模式,眾籌讓項目的價值在項目開始之前便能夠顯現出來。這種全新的經濟模式無疑是對傳統經濟模式的一種完全顛覆。而這無疑激活了項目前端和後端兩個在傳統模式下並不活躍的環節讓投資風險明顯降低。

目前眾籌成功的《全金屬裂痕》、《小主起來嗨》、《靈魂罪男女》、《監靈神探》等項目在上線之後便被投資者哄搶一空恰恰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以網絡大電影為代表的文化眾籌對於廣大投資用戶的吸引力。

因此,無論從吸金能力、操作模式還是喜愛程度上來講,文化眾籌都暗含了互聯網金融未來的基本發展邏輯,更加有望成為當下步履日益艱難的互聯網金融的破解之道。

文化眾籌撬動互聯網金融的支點到底在哪?

既然文化眾籌旨在為人們提供一種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全新的生活方式,文化眾籌同樣能夠避免互聯網金融的問題和陷阱。不可否認的是,文化眾籌依然是互聯網金融中一個體量極小的部分。因此,必須尋找一個阿基米德口中的支點,才能撬動互聯網金融的這個“巨大地球”。那麽,文化眾籌撬動互聯網金融的支點到底在哪呢?筆者認為,創意是文化眾籌撬動互聯網金融的支點。

故事打動人,創意是著眼點。眾籌,特別是文化眾籌作為一種主觀性極強的投資行為,它最大的特點是用創意來打動人進行投資,再通過暖心的故事讓投資者下單。從獲客渠道上來講,創意是吸引投資者打開項目,閱讀故事的關鍵一環。以在聚米眾籌平臺表現火爆的《鬼瞳警探》為例,它的創意就來自於對於文化眾籌行業的深度解析和了解。因為當下的網絡大電影眾籌主要是以靈異、懸疑為主,大長腿、網紅、模特等字眼是吸引投資者關註的關鍵點。然而,投資者在關註項目之後卻少了一個暖心的故事對投資者進行回應。《鬼瞳警探》卻並不是這樣,它使用了一個創意,這個創意就是對當下流行的網絡大電影的模式並沒有拋棄,而是進行了充分改良,在此基礎上用一個暖心的故事做結,讓用戶不僅能夠被創意點吸引,同樣能夠獲得暖心的故事作為回應。這樣,用戶利用眾籌參與投資就變得順理成章。

模式創意是文化眾籌撬動互聯網金融的關鍵。衍生於互聯網的眾籌自然繼承了它的創新基因,而不可否認的是當下很多眾籌平臺在操作模式上缺少創新點。模式創意的缺少讓投資者很難進行複投,一些項目由於操作模式較為雷同,面臨著同質化嚴重,甚至擱淺的風險。而文化眾籌廣闊的外延讓它完全有能夠創新出不同的操作模式,操作模式的不斷創新無疑能夠為文化眾籌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力量。同一般的P2P平臺不同,文化眾籌的每一個項目能夠根據不同特點創新出一套獨特的模式來吸引投資者註意。以蘇寧眾籌、京東眾籌、聚米眾籌為例,這些平臺上上線的項目都不斷創新著源自項目本身的操作模式,讓文化眾籌出現了“千人千面”的操作模式。

參與感創意才能真正帶給投資者想要的生活方式。文化眾籌之所以能夠成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突破口,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夠帶給用戶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參與感正是用戶獲取這種生活方式的渠道。而創新出不同的參與方式,提升用戶的參與感,無疑能夠讓互聯網金融真正成為未來的一種生活方式。

傳統投資模式主要是以淺度投資為主,即用戶只需要投錢即可,並不會參與項目運作,用戶也不會知道自己的錢最後用到了哪里,這種投資模式非但不能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有可能會讓現存的生活模式遭到踐踏。文化眾籌並不一樣,文化本身就是一個附著有很多創新元素在內存在的個體,而由它本身衍生而來的很多創新的東西可以給用戶不同的參與感,用戶參與其中並不是參與一次投資,而是在享受生活。這種生活就是文化帶給我們的那種和現在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正是凱文-凱利口中為我們描繪的互聯網金融的未來。

文化眾籌已經開啟了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的大門,或許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即將打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085

模式!爆款!跨界!哪種才是文化眾籌的決勝之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484.shtml

模式!爆款!跨界!哪種才是文化眾籌的決勝之道?
孟永輝 孟永輝

模式!爆款!跨界!哪種才是文化眾籌的決勝之道?

以文化產業為基礎的文化眾籌的發展似乎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自e租寶出現問題以來,P2P領域就從未逃離過公眾視線,而隨著大大集團、快鹿和中晉系陸續出現問題,互聯網金融的負面消息更是層出不窮。同行業內部不斷出現問題相比,政策大環境同樣在發生著深刻地變化,國家層面對於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大幕已經拉開。

根據融360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金融風險實驗室聯合發布的第五期網貸評級報告指出,2016年一季度網貸行業新增問題的平臺數量在減少,而近四成的網貸平臺選擇停業。互聯網金融的“陣痛期”加速,整個市場調整開始出現。

面對行業問題頻出,政府監管日益嚴格的現實,互聯網金融的調整開始加劇。人們不禁要問,互聯網金融未來的路在何方?在內外部環境都十分不利的條件下,如何才能“斷臂求生”?而從當前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內部的情況來看,眾籌領域似乎是出現問題最少的領域,因此它的發展,特別是以文化產業為基礎的文化眾籌的發展似乎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flynt141100046_副本

文化眾籌吸金能力強大,未來發展不容小覷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節奏的加快,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逐步進入新常態,文化產業作為一項綠色可持續的產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承擔起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發端於文化產業的文化眾籌同樣開始成為人們破解項目啟動難題,吸引項目關註,促進項目發展的關鍵。

根據《2015年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報告》顯示,2014年到2015年是資本進入文化領域最為兇猛的兩年。文化產業資本的持續湧入同樣帶動了周邊領域的飛速發展,文化眾籌領域就是一個較為鮮明的例子。而根據這份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文化眾籌領域的吸金規模已經達到9.58億元,以蘇寧眾籌、京東眾籌、聚米眾籌為代表的眾籌平臺更是讓人們領略到了眾籌的力量。

在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中,文化眾籌領域又被互聯網信息、旅遊業和影視制作發行三大領域瓜分完畢。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這三個行業占據了整個文化眾籌領域64.62%的市場份額。可以預見,未來以民宿為代表的旅遊業和以影視眾籌為代表的影視制作發行眾籌將會成為支撐文化眾籌的中堅力量。

文化消費作為一種軟性消費類型,其本身就能附著很多文化之外的東西。以此為原點延伸開來的文化眾籌則能夠疊加更多東西。藝術品、音樂會、觀影會、藝術評鑒會……這些源自文化本身的消費類型將會極大地豐富文化眾籌的內涵。

已經產生裂變的文化消費本身的市場規模將會呈現幾何級數上漲的狀態,未來文化眾籌的發展完全能夠承擔起整個文化產業金融發展的重任,在豐富文化產業內涵的同時,更大地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從這個程度上來講,文化眾籌未來的發展將會不容忽視。

kostsov131100238_副本

文化眾籌窗口初啟,市場發展面臨挑戰

雖然文化眾籌強大的吸金能力和優異的市場表現贏得了市場和投資人的青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文化眾籌依然處於起步階段,很多環節發展都還不完備,對於市場的探索還處於初級階段。縱觀國內的文化眾籌市場,京東眾籌、蘇寧眾籌和聚米眾籌這些特色鮮明得到眾籌平臺成了當下眾籌市場值得關註的個體。

京東眾籌、蘇寧眾籌從用戶量上吸引了眾多用戶的關註,聚米眾籌則以收益和優質的項目贏得了投資者的關註……這些特征明顯的文化眾籌平臺的陸續上線印證了文化眾籌的窗口已經開啟,並且利用各自的優勢和特點贏得了諸多用戶的關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文化眾籌市場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眾籌平臺的專業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眾籌的出現始終都和衍生於項目本身的平臺有著很大的關系,而國內的眾籌平臺發展又處於一個初始階段,因此,不可避免地,眾籌平臺的專業性有待於進一步提升。

只有深諳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全面了解項目整體狀況的平臺才能對眾籌平臺上的上線項目進行精準把控。而如果缺少專業的了解和專業的運作團隊的話,眾籌項目就會很容易出現問題,最終只能由投資者埋單,這無論是對投資者還是對眾籌平臺都是一個巨大的傷害。以早前在國內眾籌平臺上眾籌成功的《大魚海棠》為例,雖然它當時以158.25萬元創造了國內眾籌平臺上動漫電影的眾籌記錄,但是最終還是由於制作問題而擱淺。這無疑讓正在處於發展期的文化眾籌受到了較多的質疑。

而對於文化眾籌行業有著深刻了解的眾籌平臺卻並不會有這種問題的困擾。以聚米眾籌平臺成功的《愛愛囧事之魔性校園》為例,憑借著聚米眾籌平臺專業的項目運作以及對市場需求的全面了解,這個眾籌項目不僅順利完成眾籌,成功拍攝制作,而且在騰訊視頻順利上線,並創下了兩天點擊破2000萬的優異成績,而投資人不僅獲得了12%的固定收益,而且有可能會獲得最高達到30%的項目收益。

因此,眾籌平臺的專業性對於文化眾籌行業的良性、快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大魚海棠》和《愛愛囧事之魔性校園》的不同表現恰恰說明了眾籌平臺的專業性對投資者以及行業發展的深度影響。

二、眾籌平臺與P2P的區分有待進一步加強。

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之所以會受到如此多的質疑,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金融屬性過於突出,最終導致項目實際操作當中會出現諸多問題。而出現問題的e租寶、大大集團、快鹿集團和中晉系無一不是項目操作過程不當最終才會導致出現很多問題。

而處於初始發展階段的眾籌平臺卻又和P2P有著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這種關系難以梳理清楚最終導致一些眾籌平臺在發展過程中舉步維艱。根據零壹財經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到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互聯網眾籌平臺(不含港澳臺)至少有365家,其中單單在2015年上線的平臺就有168家,同比增長7.0%。值得註意的是,至少有84家平臺停運、倒閉或轉型,約占整個平臺總數的23%。

剖析這些眾籌平臺出現問題的原因,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上線運營之初並未做好市場細分,在與大平臺競爭的過程中又缺少“劍走偏鋒”的優勢,最終導致它們與P2P平臺並沒有太多區別,平臺失敗在所難免。

因此,國內眾籌平臺對於市場的細分程度以及與P2P平臺的區分程度將會決定它們在這個市場上的地位。作為國內眾籌市場上的第一陣容,蘇寧眾籌、京東眾籌已經將它們與P2P之間的細分做得非常到位,另外它們平臺上的以產品眾籌為主的調性也已經基本確立。

值得註意的是,以聚米眾籌為代表的中小型的眾籌平臺則通過對市場的進一步細分以及最大限度地區分眾籌與P2P之間的不同做到了“小而精”。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聚米眾籌平臺目前已經完成了30多部影視項目的眾籌,眾籌成功率達到100%,基本上確立了影視眾籌領域行業第一的地位。

因此,從這個程度上來講,眾籌平臺必須進一步強化它們與P2P平臺的區別才能避免陷入到互聯網金融的陷阱之中。而從一個以情懷打動人的角度來講,眾籌平臺必須緊緊抓住情懷這個情感紐帶將投資者緊密聯系在一起。

三、眾籌平臺內涵有待進一步深挖和強化。

同目前互聯網金融出現的問題一樣,眾籌平臺的內涵有待進一步深挖和強化。雖然很多平臺都在試圖通過對眾籌平臺和眾籌項目進行深度開發和挖掘來找尋項目背後的與金錢關聯度並不是很強的爆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對於眾籌平臺的深度開發和挖掘還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

缺少深度開發和挖掘的眾籌平臺展示給投資者的必然是更多的金融屬性,因為畢竟眾籌只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個極其細分的領域,缺少深度的開發必然導致金融屬性的過度泛濫。在互聯網金融處於風口浪尖的今天,顯然過多地強調平臺的金融屬性並不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因此,必須通過對眾籌項目的深度挖掘來削弱項目本身的金融屬性,將投資者帶入到一個以情懷為主要調性的情境之中。

即便是現在表現較好的蘇寧眾籌、京東眾籌、聚米眾籌,它們對於眾籌項目的挖掘依然停留在項目本身的產品特性上,對於凝聚成這些產品特性的工作人員的辛勤和汗水的挖掘,這些平臺做得並不是特別到位。未來可以預見的是,這些眾籌平臺對於項目背後故事的深挖和強化,並將用戶帶入到一個富含情懷的情境之中將會最終決定它們的平臺最後能走多遠。

根據零壹財經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眾籌市場的總體規模已經達到了100億元。而文化眾籌的吸金規模則已經突破了9.58億元。隨著文化產業發展的被持續引向深入,未來文化眾籌在整個眾籌市場中的比重將會有繼續擴大的趨勢。而當前文化眾籌正處於不斷提速發展的螺旋式上升期,如果以上問題得不到解決,文化眾籌發展將會面臨更多的問題和挑戰,更有可能陷入到當前互聯網金融面臨的怪圈之中。

5432action150700074_副本

什麽才是文化眾籌的決勝之道?

文化眾籌在吸金方面的突出表現讓我們對於它的未來發展充滿了想象,而文化眾籌目前存在專業性不強、缺乏深度挖掘、市場細分不到位等問題又讓我們對於它的未來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人們不禁要問,文化眾籌的決勝之道到底在哪?破解文化眾籌發展難題的癥結到底在什麽地方?

一、模式創新才能解決行業發展難題,傳遞行業正能量。

文化眾籌之所以依然面臨著如此多的發展瓶頸,除了和它處於發展初級階段之外,另外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就在於現在國內的眾籌平臺缺少模式創新,采用的依然是傳統眾籌的模式。陳舊的模式難以帶來實質性的變化,而發端於互聯網金融則讓當下的互聯網眾籌平臺依然保留較多的互聯網金融屬性,而過多地保留飽受詬病的互聯網金融屬性顯然無法促進眾籌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當下很多眾籌平臺都將落腳點歸結到偏資金方面,這個方面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吸引投資者的關註,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顯然並不能夠一直被投資者所接受。因此,必須改變這種硬性的資金誘惑轉而為投資者提供一種較為軟性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將眾籌變成他生活的一部分。

模式創新的原點必須發端於項目本身,通過挖掘項目本身一些軟性的東西,讓投資者在收益之外找到一些能夠打動他們內心的東西。以當下發展勢頭強勁的網絡大電影為例,我們應當逐步弱化收益在整個項目當中所占的比重,轉而提供一些參演的機會,做導演的機會,明星見面的機會讓投資者參與。這種模式對於現在依然處於網絡大電影拍攝外圍的投資者來講無疑多了一個圓夢做導演,圓夢做演員的機會。這種誘惑力對於一個從小都夢想成為導演或者演員的投資者來講無疑具有更加強大的吸引力。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當下火爆的《片場風雲之冤家姐妹》、《監靈神探》、《愛愛囧事之魔性校園》在上線到聚米眾籌之初便獲得了眾多投資者的青睞,但是,真正能夠帶給投資者心靈觸動的參與電影導演,參與電影演出的機會依然很少。另外,眾籌平臺可以借助自身的專業背景以及對於行業較為精準的把控來減少項目失敗對於整個行業的影響,解決行業發展中的難題,傳遞行業發展的正能量。

二、全方位互動打造眾籌項目爆款。

當下眾籌市場面臨的一個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較多的資源放在項目前期的宣傳和眾籌中的宣傳上,對於眾籌項目後續的落地工作,眾籌平臺並不過多地關註,因此,盡管很多眾籌平臺都在進行項目的推薦,但是恰恰忽略了項目後期的運作,這對投資者不僅是一種傷害,對於很多眾籌平臺的聲譽來講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必須全方位打造眾籌項目爆款,確保每一個上線項目都能夠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務,讓打造眾籌爆款不再是京東眾籌、蘇寧眾籌、聚米眾籌這類眾籌平臺的專利。

全方位互動打造眾籌爆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建立起“項目——平臺——用戶”三位一體的互動關系,特別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源集中到以互聯網為媒介的雲端,如何挖掘項目,項目與用戶,用戶與平臺,項目與平臺的關系,如何樹立項目與項目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關系都將是未來眾籌平臺決勝文化眾籌的關鍵。

對平臺方而言,應當從項目前期的考察,項目上線前的籌備,項目上線後的運作、傳播,項目後期的跟蹤、扶植,項目收益的及時回籠,項目本身一些軟性內涵的挖掘都將是全方位打造眾籌爆款的重心;對於用戶而言,基於項目本身建立起來的社群則會成為弱化他們彼此之間金融屬性的關鍵因素,建立社群,通過社群了解用戶需求,實現與項目對接,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減弱金融屬性對於用戶的影響,將用戶以另外一種柔性的紐帶來接在一起;對於項目方來講,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對待平臺和用戶,在保證項目能夠完美落地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讓用戶成為項目的主導,真正讓投資者感受到自己在打造一款眾籌爆款產品。

三、“泛文化”、“亞文化”跨界豐富文化眾籌內涵。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很廣門類,它自身就蘊含著很多的含義,而如果利用文化做好眾籌項目的跨界,將會是決定眾籌項目能夠實現積聚式發展的關鍵。

以文化為中心的泛文化、亞文化的跨界將會讓文化眾籌的內涵更加豐富,更加能夠找到文化眾籌的發展著力點。以當下較為火熱的文化、民宿眾籌為例,這些其實就是文化跨界衍生而來的全新的概念,這些概念無疑極大地豐富了文化眾籌的內涵。

盡管國內以蘇寧眾籌、京東眾籌為代表的很多眾籌平臺依然以科技產品、智能硬件等產品的眾籌為主,但是這些產品顯然沒有以阿里娛樂寶、百度百發、聚米眾籌為代表的文化眾籌的內涵更深,更具影響力。因此,未來以文化為原點發生的泛文化、亞文化的跨界將會極大地豐富文化眾籌的內涵,而這無疑將會成為未來文化眾籌的決勝的關鍵點。

模式?爆款?跨界?誰將成為文化眾籌的決勝之道,我們將拭目以待……

互聯網金融 文化眾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