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方法論】10 位創始人的獨門創業心得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0/57269.html

不管你看過多少商業類書籍,都不能為你從零開始創建一家公司做好準備。從尋找合適的投資者到習慣於隨時待命,i黑馬與大家分享10位企業創始人一路走來所學習到的經驗,但是記得,真正的成功還是實打實做出來的。建立一家企業,你並不需要大量風投資金“當我們起步的時候,我認為成功程度是與融資金額相關的,”本地活動票務搜索引擎SeatGeek聯合創始人拉塞爾・迪索薩(Russell D’Souza)說道,“你總是看到引人註目的新聞標題,內容是什麽企業融資了幾千萬美元,這是不是說他們肯定做了一些正確的事情?幸運的是,我的聯合創始人和我現在不再這樣想了。我們意識到,要打造一家大公司,並不需要很多錢,我們只對外募集了400萬美元,有30名員工,已經實現盈利。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再多五倍的投資也不會讓這條路走起來輕松多少。”關鍵在於驅動力Bandpage是一款可以讓音樂家創建粉絲頁面的應用程序,其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J・賽德(J Sider)表示:“他們不會教會你何為驅動力。很多跟我交流的投資者表示,他們在更大程度上是對熱情和驅動力進行投資,而不是優秀的商業計劃。創業的日子充滿了高潮和低谷,只有最具忍耐力的人士才能實現成功,其他人很早就放棄了。”企業天生就比較混亂Warby Parker公司設計精品風格的眼鏡,並在網上以親民的價格進行銷售,“其聯合創始人兼聯席首席執行官尼爾・布魯曼索爾(Neil Blumenthal)表示:每家企業,無論大小,都是亂成一鍋粥。在很大程度上,企業並不是我們想象中或者在教科書上看到的那種漂亮、等級分明的圖表。它是人類組成的網絡,這些人創造和改變流程,他們的職責發生變化,他們總有心情好和心情壞的時候。”小細節造成大變化藍圍裙(Blue Apron)是一家食材配送服務公司,按照每周調整的食譜,為客戶提供剛好足量的食材。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馬特・薩爾斯伯格(Matt Salzberg)表示,他對於小事情所造成的巨大變化感到吃驚。“在網絡產品方面,例如,你可以改變網站上的一小段文字,客戶服務量將因而減少20%。在我們的運營中心,對排班進行略微調整就能夠使產能提高50%。”你工作的時間將大大超乎預期“沒人會告訴你將要工作多少個小時。要習慣隨時候命需要時間,尤其如果你習慣了朝九晚五的生活。”Trustev聯合創始人帕特・費倫(Pat Phelan)表示。Trustev是一家身份驗證公司,專註於預防網絡欺詐。可能並不存在什麽路線圖“我們的初創企業主要圍繞Muse,這是一項非常具有顛覆性的技術,以致於我們只能自創一個詞語來描述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因此我們提出了‘大腦感知’(brain sensing)技術,” InteraXon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艾瑞兒・加藤(Ariel Garten)表示,“真的不存在什麽指南或者路線圖可供參考。將大腦感知技術介紹給大眾是一項獨特的挑戰,並且沒有類似產品作為我們的參考或比較對象。對於像智能手表這樣的東西,你可以手表為基礎,並以此作為參考框架從而理解什麽是智能手表。這是對某種已經存在的東西的叠代。”選擇合適的投資者就像選擇結婚對象littleBits是一家生產類似於樂高玩具(Lego)的電子套件的初創企業,其創始人阿婭•比德爾(Ayah Bdeir)表示:“選擇合適的對象非常關鍵。有時候當你匆忙想要做成某些事情,你開始對所有投資者和所有投資資金一視同仁。”她說:“我收到的建議是,選擇合適的投資者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是合作夥伴,實際上就像結婚一樣。”“你需要那些可以成為你家人的投資者,他們可以讓你依靠,可以幫助你打造事業,不只是給你錢之後就無影無蹤。在不同的時候,當我需要幫助,當我需要支持,當我因為要作出重大決策而迷茫時,他們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我的投資者一直非常優秀。”保持專註比你所想象的更為複雜National Field因為組織奧巴馬2008年競選活動而成名,現在為企業打造私人社交網。該公司聯合創始人愛德華・薩奇(Edward Saatchi)表示:“大家都跟你說要保持專註。但沒人讓我明白,打造一家成功初創企業的全部經歷讓我不能保持專註――它滿足了某人的虛榮心‘如果這樣行得通,為什麽不嘗試所有一切’――專註是必要條件,不過真的很難很難做到。”創業過程中不斷改進BaubleBar 是一家以超低價格銷售潮流首飾的公司,其聯合創始人丹尼爾拉・雅科波夫斯基(Daniella Yacobovsky)表示:“我認為最大的意外之處在於,發現很多你真的不懂的東西,不過這也是最有趣的部分。我們盡力確保身邊都是才能出眾的同事和隊友,他們可以幫助我們解答所有這些問題。”明天會更好在線家政服務公司Homejoy聯合創始人阿朵拉・張(Adora Cheung)表示:“打造一家公司比成立一家公司更有趣。”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福布斯中文網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15

【案例】黃岡網校創始人汪建宏:年入10億的網校是如何煉成?!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9/57256.html

i黑馬觀察到,互聯網教育正在迎來爆發期,連俞敏洪也高呼:“不變革,只有死”。阿里、網易、優酷、騰訊、金山詞霸等傳統互聯網公司都已涉足在線教育領域。而在國外,風靡世界的網絡在線教育平臺“可汗學院”先後獲得了比爾・蓋茨和谷歌的投資。“在線教育這兩年很火,是因為美國有一家公司獲得了1.3億美金的投資。”聚焦K-12在線教育領域(即從小學到高中的12年教育)的黃岡中學 網校校長汪建宏對記者說:“大家都在賭中國哪家公司會火。但你也可以這麽理解,我們看未來其實都是問號。”(i黑馬與很多做在線教育的創業者有過深度交談,他們認為,在線教育在中國的資本熱潮,其實本質上是國外引發的。中國資本還是沒有逃脫模仿矽谷風潮那一套,矽谷熱什麽,中國VC就看什麽。)汪建宏說在線高等教育、在線職業培訓有其成功的模式,但在中小學在線教育市場,“課件、產品做得再好,賣不出去有什麽辦法呢?不只是中小學在線教育,所有線下的輔導班都有這個問題”。他說,這兩年不少VC盯在線教育市場,外界會以為它仿佛是突然間火起來的事,但其實早在2002年黃岡中學網校進入這個行業時,在線教育就開始火起來了。2003年左右,北大附中、清華附中、北京五中、天津一中等七八十所國內知名的中學都做了網校。“我們以為一個牛×的遠程教育時代已經來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小學在線教育市場只開花、難結果,成功的真沒幾家。” 汪建宏說。汪建宏當然不懷疑在線教育是一塊很大的蛋糕,但就其所垂直的K-12在線教育領域來看,他覺得服務、營銷不能止步於互聯網,“必須得跟線下結合。在線下設體驗點,只有通過線下的推廣讓家長得到體驗,覺得你不是騙子,讓他明白這是一個好的產品,他才會有購買欲。我覺得,線下要有人去接觸線上的服務才能走出這個泥潭。”(O2O的關鍵是什麽?i黑馬認為一直是線下!要擊穿互聯網,必須從線下變革。)把網校賣出去的關鍵:線下推廣利用黃岡中學的名校品牌與教學資源,黃岡中學網校切入了中小學在線教育這個被汪建宏稱之為“有大勢”的行業。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中小學補習市場規模有2740億元,而網絡教育市場在2012年的市場規模約為700多億元。“當我在廣東省一不小心做到8000多萬元的時候,才發現它有這麽大的‘勢’。”汪建宏說,“黃岡中學至少會喚起一部分‘70後’、‘80後’兩代人的記憶,大家都知道它是一所名牌中學。”2012年,作為黃岡中學網校加盟代理商的汪建宏,將其所創辦的學路公司以股份置換形式合並了其東家太奇公司的黃岡中學網校項目。汪建宏接盤後的一年內,黃岡中學網校增加了數億元的營收,加盟分校增至200多家,有近100家直營分校。如果不出意料,它的營收將邁上10億級的臺階。2011年,汪建宏在廣東把分校業務做到近一個億時,總校的收入卻只有兩千來萬。10年以前它就是國內第一代網校,兩千萬顯然不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業績。“它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行業,加盟商賺的錢會比我們多。”汪建宏說,黃岡中學網校曾對外宣稱它可以得到300%的回報,“但實際上,加盟商的回報會超出這個數字。我在做加盟商的時候銷售3000萬元,就會有1000萬元的利潤”。汪建宏透露了他們與加盟商合作的相關數據,“他們在總校拿產品的折扣,最高也就兩折”。汪建宏舉例,在一座小城市花10萬元加盟一個區域市場,假如一年的營收是80萬元,除掉房租、人工、工商稅務外,“剩下的全是他的”。黃岡中學網校在重慶的一個加盟商,“一年就有1000多萬元的收入,連辦公大樓都是自己買的”。就算是在湖南湘西這樣的小地方,一個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一年也能有200多萬元的銷售。“但這是一個叫好不叫座的行業。”汪建宏說,“你很難去顛覆別人對它的認知。”名師+名校+同步教學+在線輔導是中小學在線教育行業的主流路徑,黃岡中學網校也毫不例外在走這樣一個路子,但在早期階段它一直走得不順暢,“一直在虧錢”。他後來分析為何有這麽多網校只開花而難結果,是因為如果完全做線上,“也許並不靠譜。這幾年,在線教育還是會有渠道為王的傾向”。汪建宏說,在線教育市場現在以兩種模式為主。一類是像淘寶同學、YY教育這樣的平臺模式,“讓內容在平臺上進行交易,它對資金的需求也很大,人們認為這是一種通吃在線教育的模式。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它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沒有形成強大的內容供應商,它的內容質量也很難得到保證”。另一類就是像黃岡中學網校這樣的內容模式。“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我覺得做內容的總不會被拋棄”。2008年,汪建宏在做加盟代理商的時候,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打法,即黃岡中學網校現在正在踐行的結合線下推廣、集中體驗、線上教學的O2O模式。在他的判斷里,三、四線城市的家長還沒有形成網購尤其是購買教育產品的熱潮。“這些年有人在喊在線教育很火,會顛覆,但其實喊了這麽多年,你會發現誰也沒有顛覆誰。在這樣一個過程里,我們需要和加盟商在線下一起努力,將在線教育推到一個高度上去。”汪建宏說。這個行業很特殊,它的購買者和消費者不是同一個人,孩子的意願與家長的選擇往往並不一致。“你只有得到了家長的信任與認可,才有可能真正把產品賣出去。”黃岡中學網校在線下設有自己的體驗店,是一個“智能學習中心”,有電腦、圓桌、學習顧問、學習測評系統,家長可以和學習顧問一起類似沙龍一般地進行交流和溝通。“電腦就擺在那里,孩子和家長可以去體驗網上的學習形式。”他們簽約了100多名知名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在分校會定期進行巡講,對家長進行溝通式教育。“我們面對的顧客不像小米手機購買者――他們會用大把時間在線搜索有關它的技術參數。但你會發現,其實這種線上營銷模式的粉絲忠誠度也未必很高。”同樣具有名校的品牌,產品也不會差太遠,為什麽學生要選擇黃岡中學網校?汪建宏的回答是,正因為這樣,線下的推廣才變得很迫切。目前,大家對這個行業的認知程度很低,“甚至有人誤以為網校就是教人打網球的學校”。汪建宏自己雖然處在一個有想象空間的行業,但他同時也發現現在很多大家看起來不錯的互聯網公司,它們在早期階段都需要企業自己去推廣還沒有被大眾廣泛接受的產品理念。他舉例說,攜程 在剛出現的時候,讓人們發現在網上訂票便捷而且便宜,“大家一時都反應不過來。最後,它必須得去機場、火車站推廣這種模式”。在他看來,攜程之後的同業者在商業模式上未必比它高明,“只不過,一個公司在切入一個行業的早期階段時,必須得靠自己去推廣,要走很多彎路”。把教育產品做得“簡單、標準、易複制”黃岡中學網校幾乎包攬了黃岡中學所有的特級、高級教師及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我們有嚴格的集體備課制度,網校學生接受的實際上是一群名師的輔導。”不過汪建宏也承認,無論是品牌、教學資源,黃岡與同行並無明顯差異,因而如何讓產品賣出去,形成一個可複制的模式變得很重要。“簡單、標準、容易複制”,汪建宏說這是他追求的商業模式。他直言不諱,一個教育產品並不在於有多創新,而在於其對這個行業能構成多大的顛覆性。“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來上網校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自己的學習成績有所進步。很多人可能會攻擊我把教育產品做得標準化,但從一個教育機構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的學習效果達到最好。”黃岡中學網校極力想把產品、商業模式、學習做得標準化,目的是容易複制和操作,“從而形成規模效應,加盟商只要把這一套產品銷售出去就可以了。怎麽做線下的活動、管理體系、商業模式我們都會幫他們搭建好”。黃岡中學網校結合了加盟商所在城市的特點定制當地的產品,打造了300多個結合地方的教學版本。“我們打造的是一個最古老的學習方法:預習,知道重點、難點問題;聽課,聽完了可以在線測評自己聽課的效果,我們會出一些題目給學生做,學生能立即查詢到答案;然後就是複習;再之後是在線提問答疑,3個小時內老師會回複學習的疑問。”為此,汪建宏不會去設置五花八門的欄目,“這樣會把孩子們攪得很暈,其實我覺得怎麽能用更少的時間去複制知識、有效學習是很重要的事情”。“大家會認為在線教育是不需要服務的,我把產品賣給顧客就結束了,但我們會把這個看作是服務的開始。”黃岡中學網校擁有網上設班、積分獎罰、學習計劃管理、學習記錄管理等功能,以填補傳統網校對學生管理的缺失。家長學校、網上家長會、短信溝通等措施,也使家長成為網校學習的主體。“產品的消費者和購買者是兩個人,我們會對購買者進行‘教育’,如何去做一個合格的家長,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跟隨式創業”容易有現成的市場“一個創業者如果單槍匹馬進入這個行業,要去找老師,建立一個完整的教學和銷售體系會比較艱難。”汪建宏說,大家看到了一個很好的行業。很多人都會為此獨自去創業,但事實上沒有想象的那麽容易。他結合自己的創業經歷告訴人們:“早期創業者其實沒有那麽牛×,教育市場很龐大但跟你沒多大關系。”大家都推崇小米,“但這不意味著雷軍成功了,你就能成。你沒有他的個人影響力,也沒有他手頭的資源,你感覺他在做一件創新的事,但實際上他在行業內已經有了很深的積累”。汪建宏說初創企業最大的問題不是戰略,不是如何去顛覆行業,“現在大家都在鼓勵創新,鼓勵與別人格格不入的創業姿態。但其實初創企業每天面對的最大問題是生存,自己都不明白賬面上的錢夠不夠發下個月的工資。”他舉例說,在潮汕、溫州那一帶的生意人看到別人做什麽自己就跟上去一起做,並且能賺到錢。“所以,對於草根創業者而言,類似潮汕、溫州這種跟隨式創業,我覺得會更容易成功。”2010年,汪建宏在廣東主要的地市都開滿了分校。當時跟著黃岡中學網校做這件事的時候,只是覺得黃岡中學的品牌肯定有影響力。“賺錢了才發現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在當時我並沒有想到要去顛覆什麽,我自己其實就是一個跟隨式創業者。”汪建宏認為,只做黃岡中學網校還是比較封閉,從品牌權屬上應當接觸更多的名校,形成一個眾多名校結合的學習網。“我們還有個想法,讓它與平板電腦、屏幕等硬件產品結合,開發一款專門針對兒童、青少年學習的平板電腦,成為一個專門用來學習的移動工具。”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商界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20

黃記煌創始人自述:如何靠一道燜菜年入20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3/57315.html

導讀:之前i黑馬網曾經報道過一家創新餐飲企業――i黑馬網今天要報道的是另外一家中式餐飲企業黃記煌。它也是04年起步,在短短10年不到的時間里,通過其獨特的菜品體系和加盟體系,完成了200多家直營店和200多家加盟店的布局,整個體系的年收入達20多億元,成為這個細分品類的絕對王者。它怎麽做到的?請看黃記煌創始人黃耕的講述:

我是廚師出身,高中畢業之後就開始做廚師。起初,我在國企里做魯菜和藥膳,89年從國企出來,去南方的個體企業做過,但終究覺得沒有太大出路。91年的時候,我做了一個小型的炒菜館,從四張桌子開始做起,之後逐漸開始涉足火鍋,慢慢有了一些積累。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對中國餐飲業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與了解,發現了傳統餐飲模式的很多弊病。首先,培養廚師太麻煩了。04年正式做黃記煌之前,我已經開了好幾家別的類型的餐飲店。我發現,當店里廚師水平好的時候,生意就好;有的店廚師手藝不好,生意就不好。這讓我十分的苦惱。培養一個好的廚師十分困難,更要命的是,當你把一個廚師培養出來的時候,極容易流失。培養一個廚師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情感,每當流失的時候你就會非常痛苦。傳統中餐最大制約因素是人(廚師)的因素。(i黑馬點評:這和之前i黑馬報道過的新辣道,以及最近流行的黃太吉這幾家標準化程度很高的餐飲企業幾乎如出一轍,他們的核心都在於去廚師化。)第二,我在經營一家有著15年歷史的老店時,發現油煙對(附近)居民影響非常大,居民投訴率很高,(開玩笑說)PM2.5(汙染)中,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餐飲。第三,在做火鍋店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傳統火鍋,為了保證味道的正宗,會把老油回收之後再利用。第四,一般的中餐存在油性過大等問題。認識到這些問題之後,我在想,我父親是一位營養學家,對藥膳很有研究,能否把藥膳和飯館結合起來?(i黑馬點評:結合自身的優勢,這是很多創業能成功地重要因素。i黑馬之前報道的新辣道創始人李劍二次創業之所以選擇做餐飲,也是因為之前做過餐飲,具備自身的一些優勢和可利用的條件。)再加上當時的確想做一個能規模化的東西,而不只是簡單地賺錢。開飯館本身很苦,能不能做一個既能解決上面四個弊端,同時也能讓我輕松點的生意?我從小在家吃一道祖傳下來的禦膳菜。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這道菜不管什麽時候吃,味道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我琢磨,這其實就是一個標準投放量的問題――只要把做這道菜的相關食材配料精確到一定的數值就可以做到。另外,我還發現中國的傳統烹飪工藝中,有一個重要的方式叫“燜”。“燜”一般需要很長的時間。我研究“燜”的時間比較長,然後通過我自己的方法,讓所有的食材基本十分鐘左右可以“燜”熟。奧秘就是不加水燜制(i黑馬註:所謂的食物的成熟過程就是食物的脫水的過程,如果加入水意味著食物成熟過程自然變長)。而不加水燜制除了讓時間變短外,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作用:但凡做過“燜”菜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問題:不同的食材一起“燜”,極容易串味。根源在於,不同食材通過鍋里的水氣(也就是所謂的物理導體),容易混合到一起,味道就不好了。而現在不加水,利用菜自身包含的水分來實現高溫“燜”熟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不加水燜制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讓菜品味道變得更好。因為你只有等食物成熟脫了水以後放入調料,才能迅速滲透到原材料內部,不然就只是附在表面。它其實是食物的海綿效果。你要讓一塊海綿吃進其他的水分,一定要先把海綿弄幹。但這中間還有一個問題,不加水燜制,會不會糊掉?我的答案是不會,核心就在於使用低溫烹制法和可控的烹飪溫度。其實食物成熟的過程是一個脫水的過程,(一般的烹制方法中)食物脫完水之後,溫度還是很高,自然會糊。只有當烹飪溫度和時間掌握在一個合理程度,就不會糊。我們在整個操作上分幾個時間段:一開始火力大,隨後逐漸減少火力,整個烹制過程基本上控制在10-12分鐘。一般炒菜的油溫度沸點都很高,在300度以上,而我們的溫度基本控制在100度到120度。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專門去找廠家訂制符合我們的要求和標準的電磁爐。當然這道“黃記煌三汁燜鍋”,還有一點非常關鍵。那就是我們的獨特的調料,核心方法在於調味的比例。中國菜的特色是五味調和百菜香,利用調味品不同投放量,掌握投放的技巧,是廚師最高的境界。調和好了味道才好。我們調料也是經過繁複的過程,當時我為了調制出一個獨特的味道,把所有味道反複的組合,才得出一個最好的一個點,而正是這種調配比讓我形成一種獨特的方法。我們這個汁液中的成分其實在所有市面都能見到,只是調味的比例不一樣而已。(i黑馬點評:在舌尖的中國之中,其中有一集就叫做五味的調和,這是中國烹飪學中的精髓)於是,我研究出了“黃記煌三汁燜鍋”。它沒油煙,不用煎炒(油性低),根本不需要廚師,極其容易複制。我將這道菜研究出來後,開始在我的店里試賣,看顧客的反應。顧客都覺得不錯,我決定單獨靠這道菜來開一家店。老實說,初期,我的合作夥伴們認為,一道菜就想開一家店,有點天方夜談。但我憑著近20年餐飲從業經驗,認為這個事情值得做。我把玉泉路的一家火鍋店改造成了第一家黃記煌。這是我的一次試水,規模只有300平米左右。按照老北京的風格進行了裝修。一開始,大家都會問,黃記煌是什麽?“三汁燜鍋”是什麽?我解釋也沒法解釋,幹脆一個個跟客人說,你先來吃,如果味道好就付錢,如果味道不好,不用付錢。每一桌客人來了,我都會仔細地介紹:這個菜怎麽吃,原理是什麽。最後大家都把飯錢掏了。這道菜的味道和新穎的吃法,口碑很快傳開了。媒體也開始介入報道,人氣一下子就起來了。我趁著這個機會大做加盟,有著以下考慮:1、 我們的產品表面看起來十分好複制,容易被模仿。如果我先從完善基礎設施(比如上ERP系統)開始,用很慢的節奏做,可能很快沒了市場空間。我們要先用加盟的方式,跑馬圈地,把能看到的市場都給占領了。2、做加盟不需要自己培養人才。做直營店需要培養大量人才,過程漫長。開始我們選擇培養投資人而不是職業經理人,到一定階段我們要做直營的時候,再把我培養的投資人變成職業經理人。3、加盟相對容易。我的加盟商都是吃出來的:很多食客吃了“三汁燜鍋”,覺得特別好,考察後覺得還不錯就選擇加盟了。那個時候,一個加盟商也就交三四萬塊加盟費,門檻較低。我們用3-4年時間,很快發展了接近200家加盟店。當然,(現在回頭看)加盟階段有點隨意。但我認為這就像一個人的成長,小學階段難免有點放任。後來我發現,加盟店越開越多之後,有些店偏離了總部的標準化要求。比如,“三汁燜鍋”這道菜對原料有嚴格的要求,有的店因為做這道菜所需要的部分原料漲價了,就會不放某種原料,或者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做。從09年開始,我對整個公司進行了一系列標準化改造。1、選址和VI統一。加盟店以前在哪里開都可以,統一改為必須開在shopping mall里。街邊店都關了。初期加盟的時候,基本只要掛個“黃記煌”的牌子就可以了,現在要求所有加盟店都更換統一的VI。2、統一管理手冊和加強督察。原來加盟店的管理比較粗獷,以前也有培訓手冊,我們一項一項細化,不斷巡查監督,對於不服從管理的,不再允許加盟。3、統一供應鏈。我們要求加盟商統一使用我們提供的核心調料(不使用就清理出加盟體系),我們再和上遊供應商簽約,讓它們專門生產符合我們體系要求的東西。(核心配料之外),加盟店(其他食材的)采購要求也進行細化,比如一條魚切多少片,厚薄是多少,我們都有嚴格的要求。4、建立專門的培訓學校。開設老板班、店經理班、廚師長班等,強化培訓,實現標準化。5、變革管理體制。在總部下設七個區域管理公司,由他們執行總部的命令與管理,進一步強化對加盟店的管理。以上種種調整,最核心的是,確保黃記煌總部的話語權――如果加盟店不按照我們的標準來做,我們有權利收回其加盟權。(當然,嚴格管理之外)我們要要讓加盟商明白,只有當所有的夥伴一起壯大,你自己才能壯大。做完這些調整後,黃記煌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我們04年還只有一家店,目前黃記煌全國200多家加盟店,200多家直營店,整個黃記煌體系年收入超過20億,其中直營體系收入超過10億。投資人點評:對於黃記煌這家企業,投資人又是如何說呢?i黑馬請來了專業消費品投資機構天圖資本投資經理曾凡華做點評:黃記煌是智慧而富有遠見的。首先,他較早就洞見了中式餐飲的不足,在擺脫廚師依賴、流程標準化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其次,在競爭白熱化的餐飲市場,他獨創出“三汁燜鍋”這種烹飪方式,闖出了一條差異化競爭的道路。在完全競爭、供過於求的行業,“差異化生存”是所有企業“唯一”的生存方式,不是“之一”。最後,他在初創期,樸素的聚焦戰略執行得非常到位――主打三汁燜鍋魚。品項的聚焦,既增加了品牌傳播的便利性,又降低了企業運營管理的難度。燜鍋魚之於黃記煌,類似於炸雞之於肯德基、漢堡之於麥當勞、披薩之於必勝客。不光是餐飲企業,所有消費品牌,要進入消費者心智,都需要思考聚焦的問題。同時,黃記煌也是幸運的。在其利用加盟店搶占市場、大舉擴張的時候,加盟店雖有管理上的偏差與疏忽,但畢竟沒有出現大的失誤,沒有造成大的負面口碑,故其還有機會從2009年開始做出重整,沒有成為“呼啦圈效應”的又一典型失敗案例。連鎖擴張的兩種形態:加盟和直營,本身沒有必然的好或壞,但對不同業態、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有不同的適用性。在企業的管理能力、標準化水平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時,大舉擴張加盟店,其實是一個極具風險的行為。每一個直營店或加盟店都是企業品牌的自媒體,一個店出問題,影響不僅僅限於一個店,而是品牌全部。品牌的競爭,是一個長跑,發達國家的強勢消費品品牌都活了幾十到幾百年,才牢牢占據消費者的心智,才有今天的市場地位。我們中國消費品企業雖然這些年大步趕超,成績喜人,但仍然需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呵護好自己的品牌。只有以這為前提的速度,才是有意義的成長速度;否則只是走向死亡的速度。不管是做消費品企業,還是做消費品企業投資,風物長宜放眼量。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靜靜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75

IT桔子創始人:一年創業感悟,創業公司如何從0到1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6/57405.html

中國有一家知名的創新創業數據媒體――IT桔子。i黑馬曾經和金山網絡CEO傅盛聊過天,他認為創業公司,最難的就是0到1的過程。看起來IT桔子創始人文飛翔已經跨越了0到1的過程,i黑馬十分欽佩IT橘子創始人文飛翔的創業態度,她認為:創業,一方面是充滿想象力的藍圖規劃,一方面是立足現實的謹慎或敬畏之心。這是在七千米以上的高空,廣州到北京的飛機上,應海春的邀請,和大家分享“IT桔子”2013年的感悟:這是一個創業公司從0到1的歷程,是一個4人小團隊努力工作的歷程,是一段為了理想重新上路、累並快樂著的歷程,嗯,也是一個女性創業的故事。為什麽要重新開始很多創業投資圈的朋友,認識我是從17Startup.com 開始的,這是此前在盛大創新院的內部創業項目,我從媒體轉行做產品之後的第一個項目,也是希望拿出來作為獨立公司運營和創業的項目,但最終因為洽談不是太順利,我退出和離開17Startup,需要重新上路。那時候,心情很低落,調整和休息了1個多月,不知道是創業、做投資、還是去公司里做產品或運營,但保持著每天和3個以上人交流的頻率,談了很多種可能,也想過很多種工作,最終的結果是在碰到合夥人SS、得到幾位天使投資人的支持,決定重新開始、在17Startup的基礎上去繼續做我們未完成的產品、服務,追隨內心的指引、做著我熱愛的事情。那到底如何來確認是內心的指引和熱愛呢?1)在關註國內外創業公司、投資上的累計投入時間已經累計超過1萬多個小時,一方面可以證明是真的喜歡,另一方面則說明有了足夠的積累;2)有執念,在一個事情上想了太多太久,發現有很多沒有做完、或者特別想去實現和做到的事情。基於這兩個方面,我選擇了重新開始,從0開始來做一些事情。2013年:從0到1的積累和沈澱我們是在4月份開始做IT桔子的,那時候就2個人、一筆啟動資金,在厚德創新谷租了2個工位,抱著2臺電腦就開始了。從白紙上的原型設計圖開始,第一階段的工作是花1個月來做產品的beta版本和上線,比較熟悉的一個過程,卻因為第一個版本設計的功能太多、延誤了工期,到了5月21日IT桔子首個版本才上線,沒有做太多宣傳,在熟人和朋友圈傳播為主。產品的上線,意味著更多的事情撲面而來,我們想了今年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公司數量做到8000-10000個、搭建可以開發增值功能的基礎,割舍和放棄了一些事情,比如我現在會反思的放慢了微信公共賬號的運營、還比如IT桔子內容的傳播。對於小團隊,優先級、減法是不斷在做的事情,可能會有錯誤或風險,關鍵是要快速變化和調整執行的能力。IT桔子的前3個月一直只有2個人,在安靜地做著產品和內容,近乎於閉關開發的狀態。到了7月份的時候,我們想進入第二個階段,把過往斷開的業內關系逐步聯系起來、還有面向我們的核心用戶群體創業者和投資人樹立品牌並傳播內容,於是開始擴招隊伍。招人是創業公司貫穿始終的關鍵問題,對於那時候的我們,熟人推薦和朋友介紹是最高效的手段,不過並不容易、畢竟很多事情還不清晰,我們花了快1個月的時間找到了第一批的兩個人:文波和大龍,他們都來自QQ上的自薦和交流,能這麽順利的最大原因是誌同道合,他們在創業投資服務上有過積累,也想做很多事情,走到一起是緣分了。不過沒有找到合適的程序員與SS搭配,其實有過2個確認的人選,終歸因為各種變故沒有走到一起。有了4個人之後,7-9月份的第二階段開始了,一方面是內部團隊的磨合,另一方面是對外啟動線下活動。那時候花了很多時間來做內部培訓和團隊建設,如何搭建信息源、如何收集和收錄信息、如何編輯和選取內容、如何更高效和分工來做事情等等,都需要不斷地磨合,這個過程也會伴隨始終,團隊要一起隨著公司的發展而進步,哪怕生意不成功,人是進步的也好。線下活動是我比較熟悉和擅長的,IT桔子要強化的仍舊是細分行業和垂直領域,一方面圍繞這些主題去了解更多的創業公司、幫助我們完善數據;另一方面則和該關註該領域的投資人建立聯系,看今後的合作可能。很幸運的是,活動的操盤手和參與者仍是我們過去的好朋友,因為顧三、小寶、凱哥、bob等一直的幫忙,還有車庫咖啡、聯合創業辦公社一直的支持,線下活動這塊是很順利的開始了。對於我們的挑戰就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我們團隊中要有人可以獨擋一面、負責整個活動;二是活動要做出特色和價值,畢竟現在業內活動太多太多;三是活動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要創收,也算我們一筆可能的收入來源。這3個方面伴隨著整個下半年,目前看完成度在80%左右。十一之後,IT桔子進入第三階段,一方面沖刺我們的內容和數量,另一方面則是新功能的開發,此前我沒有做過的、定位為付費增值的產品。這一階段現在仍在進行中,一方面團隊仍要保持高頻度的內容更新、而且在如今7000+的基礎上增加很有難度,也有疲憊感;另一方面則是全新功能的開發,從構思、原型圖,到討論定稿、開發和打磨,再加上網站的日常維護,10-12月份我們都在經歷多重磨礪。從0到1,IT桔子是在積累和沈澱,無論是產品、業務,還是團隊、架構,我們都只踏出了那麽一小步,談不上成就,只能說是一個很好的開始。2014年:從1開始,期待的提升和飛躍年末之際,一方面總結,一方面規劃來年,現在的我們正在經歷這樣的階段。一方面是充滿想象力的藍圖規劃,一方面是立足現實的謹慎或敬畏之心。IT桔子在達到1之後,如何走到10、20、50……更快速地前進和發展,我感覺到責任和重壓,畫餅之後做餅的過程,沒有那麽容易,而且冷暖自知。不過很幸運的是,現在的團隊、以及明年可能加入進來的人員,都讓我感覺到我們有著很大的機會、去做一些瘋狂的有格局的事情,我很渴望與他們共事、共同經歷並一起來做,這會是我們人生中帶著熱情、責任、價值、自豪的歷程,我充滿著期待。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在路上和攀登的創業者們,我們共同加油!與大家共勉。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文飛翔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39

Kindrid創始人:2013年我學到的創業17件事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7/57450.html

創業公司Kindrid在2013年獲得了得到了明顯的發展,終於在市場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並從4月份開始各項關鍵指標都每月翻倍或三倍的增長,Kindrid創始人從市場研究到產品開發、到beta測試、到實現、到規模擴大都學到了哪些關鍵事情?跟著i黑馬來看一下。1. 沒有哪一個單一的活動會像它們看起來那樣重要。研討會,社交,文章,演講機會,產品功能,競爭對手。這些很重要嗎?當然,但是,我們通常都過度的估計了它們的重要性。2. 時間應該花在開發出一個令人興奮的產品上,而不是試圖在一個無聊的產品中發掘驚喜。3. 人為的劃撥時間和金錢來鼓勵創新和發現什麽是最重要的。4. 當你必須在強迫追趕最終期限和降低產品規模上做選擇時,選擇後者。5. 你的第六感通常是正確的。6. 你可以從一個錯誤的決策中吸取教訓,但一個拖而不決的決策不會讓你學到任何東西。7. 任何決策都是假設,除非市場證明了它。不要為決策方向的反轉而尷尬。8. 堅定使命,策略可調整,產品叠代開發。9. 一個創意的價值直接關系到它的實現的速度。10. 團隊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11. 現有的客戶比那些你期望得到的客戶更值得關心。12. 產品的失敗可以承受,不會損壞你的名聲,但客戶服務的失敗是致命的。13. 吸取好的建議是一種藝術。14. 你的處境上的細微差別是獨一無二的。抵擋住沿用別人的劇本的誘惑。15. 人們喜歡在一個成長中的公司里工作,但人們更喜歡在一個自己在成長的公司里工作。16. 有時候你會感覺到是絕對的失敗。不要氣餒。17. 有時候你會感覺到是非常的成功。不要居功。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lay2000lbs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86

創始人自述:「餓了麼」憑什麼值1億美元?把「屌絲」外賣做透!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7/57440.html

11月27日,O2O訂餐平台「餓了麼」宣佈完成2500萬美元C輪融資,領投方為紅杉資本,投了「餓了麼」A輪的金沙江,B輪也跟投。在該輪融資中,「餓了麼」估值接近1億美元。是什麼讓一家O2O訂餐網站價值1億美元?

如今,「餓了麼」日均成交額10萬單,很多中小餐廳依靠「餓了麼」日營收過萬。獲得2500萬美元融資不到一個月,在一家咖啡廳裡,「餓了麼」聯合創始人康嘉,對i黑馬聊起了「餓了麼」價值一億美金的商業邏輯。

以下為其口述:


2008年,我和張旭豪還在上海交通大學讀研究生。三月份的一天,我們在宿舍裡玩電子遊戲「實況足球」,肚子餓了就買外賣吃,當時覺得外賣真是個好生意,聊了半宿很興奮,就決定在這個領域創業。

我們執行力很強,很快就開始做外賣了,還規定想加入我們創始團隊的必須休學。其實,我們就是把幾家餐廳的外賣業務包下來,網站也沒有,自己印傳單出去發,然後搞一個小型的呼叫中心,聘兩三個女孩子接電話,再有個配送的團隊。我們還經常自己親自去送外賣。最早我們不叫「餓了麼」,叫「飯急送」,www.ele.me的域名是在2010年買的。

就這樣,做了一年。因為我們是大學生創業者,沒有豐富的創業或者工作的經驗,很多東西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所以,頭一兩年就是在揣摩這個行業、揣摩商家的需求,2009年我們的網站上線。

(i黑馬註:「餓了麼」是為數不多,大學生創業成功樣本。正因為興起於大學城,「餓了麼」初始積累的餐館資源,是相對低端的。例如,炒飯、沙縣小吃等等這樣便宜的外賣,這也決定「餓了麼」的基因。

康嘉告訴i黑馬,「餓了麼」以服務中小餐廳為主,佔到80%。這也使得「餓了麼」區別於「到家美食會」這樣的O2O外賣平台。「到家美食會」創始人告訴i黑馬,他們的客單價約為「餓了麼」的一倍以上,晚間為銷售高峰。而「餓了麼」是更加適合大學生、年輕白領的外賣平台,價錢相對「屌絲」。)

2009年,「餓了麼」現在的CTO汪淵加入,我們開始做網站。當時上海交大還有個叫「小葉子當家」的外賣網站做得不錯,是我們師兄做的。大概一年以後,我們在市場競爭上把它壓下去了。說白了,它們執行力不夠強,因為那時候我們產品上沒什麼優勢,但我們執行力可能要比其他對手強出很大一塊。

(i黑馬也採訪了餓了麼創始人張旭豪,他認為是競爭促使了餓了麼進化,以下為張旭豪口述:

競爭導致「餓了麼」跟其他平台沒有什麼區別。我們就想,能不能除了服務用戶,我們還要服務商戶,真正做到一個兩端定餐的網站。我們對餐廳配送流程很瞭解。所以我們決定開發一套後台管理系統,然後幫他把定單高效地處理,餐廳更多的是缺管理,這樣你的餐廳才能標準化,才能成為中國的肯德基、麥當勞,後來我們就做了一個小型的CRM。

我們的CRM定單方便,以前可能一個人一天只能接二三十個電話,如果定單多的話要多很多人,現在只要按一下鼠標就可以打印出來,可以節約人力,並且很多定單在後台也可以看得到,哪些菜賣得好,哪些菜得差,我可以優化,然後哪些用戶是新用戶都可以在後台看得到。這樣一些調整以後餐廳覺得顛覆性很強,不用再手抄定單了,按一下鼠標就可以打印,一下子就跟其他的平台區別開了。)

不管是推廣還是產品上,我們都蠻專注的,那時候有的大學生創業做網站,這個也做、那個也做,最後整出來一個校園網。校園網就啥業務都有,零食、外賣、洗衣……,但我們就專門做外賣。我們一開始就覺得這個行業有機會。

當時,都沒有O2O這個詞,但網絡訂餐需求是肯定的,為啥現在淘寶要做淘寶點點?已經到了這個時點了。我們已經忘了怎麼形成做「餓了麼」的想法,可能是受到淘寶或者攜程的影響,因為它們都是平台思維。我們想做外賣,一開始就不是去做一家餐飲店,而是淘寶的平台模式。

我85年的,本來應該是2010年研究生畢業,因為休學創業晚了一年,2011年3月份畢業。我們在學校的時候,有個上海市創業基金,我們去申請了,最後一輪評委是金沙江的(合夥人)朱嘯虎,我們展示完我們的東西之後,他就給我們每個人遞了名片。一年以後畢業了,他就來找我們,投了我們100萬美元的天使。

等金沙江VC(的錢)進來,我們就開始商業化擴張。2011年冬天我去了北京,張旭豪坐鎮上海總部,我家人都在上海,就我一人來到北京。北京是全國最大的市場,尤其我們是做O2O消費的。

2011年擴張以後,當時在全國類似的網站實際還有不少,也都是創業型的,但一年時間左右,基本上我們就沒有對手了。像北京原來有好幾個網站,基本上我們到北京一年以後它們有些就銷聲匿跡了,有些轉型了。

去年,恆大想做類似於我們這樣的模式,薪酬翻倍在我們這挖了大概20多個人。因為知道許家印很有錢,我們開始還是有點怵,結果他們做了一年也失敗了。

我跟張旭豪是接地氣的創業者,O2O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地推做的比較多,發傳單、掃樓、地面活動,我們現在總共有200人,50人是做地推的。我們本身做的就叫O2O。O2O這個東西本身就是服務於服務業,那你對服務業到底了不瞭解就很重要。很多互聯網創業者,實際對服務業是不瞭解的。我們可以說我們做的不是IT業,我們本身也不是互聯網的圈內人,專業都不是IT。我們以一個更加旁觀者的角度進去,我們需要什麼東西就學習什麼東西。所以我們一開始做的事情是承包幾家餐廳的外賣,去研究、去學習。

第一,外賣這個行業做的是苦活、累活,比團購更辛苦。小區域都是本地化的。一個區域的經驗不一定在另一個區域適用。「餓了麼」把標準化和本地化做了最好的結合,也樹立了壁壘。「餓了麼」最早的(要覆蓋的)商舖(中小餐館),我和張旭豪每一家要跑20來趟,我們特別能夠忍耐。

第二,「餓了麼」所建立的平台體系,不論是用戶端還是商戶端,產品和服務都成熟,而且在不斷創新。

第三,「餓了麼」在長時間的服務和競爭中,形成了很強的O2O能力,還有信仰。

(i黑馬註:在i黑馬接觸的眾多O2O創業企業中,每一家都對行業充滿敬畏。他們不像互聯網公司上來就談「顛覆」。O2O領域區別於互聯網領域的發展特徵是,這場「革命」是由行業內部發起,線下行業積累很重要,互聯網對於O2O真的只是一個工具。)

我認為現在這個行業,強手不少,包括美團外賣,包括「淘寶點點」,我們對這個行業太瞭解了,知道它的脾性,知道我們客戶的脾性。我們積累下來的這些東西還是領先於任何一個(對手)的。「淘寶點點」應該打了有兩個月了,但並沒有看到有什麼起色,我覺得它會越來越難受。

「餓了麼」有2萬的入駐商家,以中小餐廳為主,佔到80%。我們要求BD(商家拓展)人員不要一上去就談業務,因為有的餐廳老闆你跟他談平台模式,他不懂的,有的連淘寶、支付寶賬號什麼都沒有。餐廳老闆整體素質不高,所以(要)給他最簡單的。例如,給他一份報紙,上面寫一些案例——海底撈、黃太極、「餓了麼」什麼的,他就會慢慢瞭解,這幫人找我到底要幹什麼,哦!是幫我來做生意的,那麼他慢慢就接受了。

(i黑馬註:O2O領域的另一大特徵是,O2O做得好的企業可以C端弱一點,但B端要很強,「餓了麼」有200多人的團隊,商務拓展團隊50多人。如果沒有行業內企業的深度配合,是不可能完成O2O閉環的。O2O更像是行業的方案解決商,幫助行業企業梳理信息和資源。)

例如,我們剛開始開(拓)餐廳,遇到的障礙是,有的餐廳沒有電腦,沒有電腦就不可能聯網,那對於我們來說很多事情很難做嘛。我們一開始,跟老闆要手機號,以短信的方式,先給他發訂單,要求他接到短信回覆一下。有些餐廳慢慢看到效果了,之後我們的人就去給他講解,你現在用短信只能訂十來單,連上電腦,每天可以接二三十單,票據什麼的,直接可以打印出來。

對商家所有環節的把握,一般的團隊沒有我們把握得這麼精準。其實我們要做的就是跟餐廳老闆做朋友。因為(中小)餐廳老闆(雖然)文化素質是相對較低,但是樸實的人,當他信任你就會跟你配合,而且配合得相當相當好,這樣我們就能做的非常順。

(另一位創始人張旭豪,描述了當初和學校周圍中小餐飲老闆打成一片的情形,以下為張旭豪口述:

我們閔行校區其實是很偏僻的一個地方,很多中小型的餐廳都沒有接觸過電腦,都沒有上過網,小商家很多電腦有問題,重裝系統都是請我們去弄的。我們當時感覺就有點兒像淘寶初期的時候,應付這些小商販到網上來做生意的那種感覺。所以我們就想把這個模式複製到整個中國了。再以後推動整個創業行業的進程,商務化。這些事是團隊最深的根基。)

實際上有些人對線下行業不太懂,他們覺得經常能看到「餓了麼」,覺得「餓了麼」肯定燒了很多錢(做推廣)。但是你想一想,你在小賣部或者餐廳裡貼張海報,實際花什麼錢?(i黑馬註:因為「餓了麼」團隊是從覆蓋校園的外賣市場起步,學校周邊餐館的覆蓋方式就是在學校刷海報和宿舍發傳單,以及在所謂的校園刊物上打廣告,再進一步就是直接在餐館裡刷小廣告,當然這需要跟老闆混熟)

之後,慢慢的是餐廳直接找我們的,因為他們已經知道「餓了麼」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能給他帶來什麼利益了。「餓了麼」2011年爆發的驅動力是產品及服務在不斷迭代後,滿足了用戶和商戶的痛點需求。

「餓了麼」目前(總訂單中)移動端佔30% ,核心用戶是「宅男宅女」,佔到了總用戶50%的比例。

(i黑馬註:「餓了麼」在移動端的產品做得還不錯,但是移動端流量比率才30%,並不算太高。背後的原因是,「餓了麼」對接的是「屌絲」餐廳與「屌絲」用戶的需求。大學生和年輕白領用戶上「餓了麼」訂餐,一般都是為了選一些便宜美味,能送貨上門的快餐。可以想像的應用場景是:他們一般都是在電腦前有工作或者玩遊戲走不開,直接電腦下單即可,不一定需要手機下單。)


i黑馬O2O分析:

餓了麼,日均訂單為10萬,每單均價30元,入駐商家為2萬。

按這些數據,i黑馬推算出餓了麼今年年交易額為10億人民幣,商家年費收入8000萬。餓了麼1億美元左右的估值,正好是10億人民幣收入的7~9倍,在合理範圍內。但是對比去年6億的交易額,餓了麼增長僅為40%,不像一家互聯網公司該有的增長速率。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模式太重,所以o2o領域公司會增長比較慢。對比一下,美團比去年收入增加300%,如果O2O外賣是增長緩慢的苦活,那麼做外賣根本不利於美團衝擊上市,美團外賣有可能在未來拖累美團上市的節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91

CoVenture創始人:從睡大街到投資20家初創企業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9/57482.html

這是i黑馬看到的最具傳奇的故事之一。之前還在睡大街,轉眼就逆襲。這讓i黑馬想起了無數個白手起家的故事。創業之路是艱辛的,他是如何逆襲的?這是阿里•哈邁德(Ali Hamed)19歲時在康奈爾大學讀大二之前的那個暑假。他沒有打暑期工,也沒有回到自己南加州的家中,而是睡在了聯合廣場公園(Union Squre Park)里。哈邁德曾經是名運動員,到康奈爾大學念書的同時打棒球。他想要成為職業運動員的夢想在那年上半年的一次本壘打失誤之後化為了泡影――他的背部有兩處受傷,再也不能打棒球了。而後,他又陷入了無家可歸的狀態。“我們付不起布朗克斯的房租,所以我只能白天在星巴克打盹,晚上拖著箱子到處湊活。”哈邁德說。他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一項新的興趣之中:技術創業。白天,他想辦法避開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的保安,閱讀計算機編程相關書籍,並把那些書藏在兒童讀物區域――他不希望別人找到這些書。有一段時間,他都不好意思告訴別人自己的處境。“我當時是個正在創業的孩子。”他回憶道,頗有些自憐自艾。哈邁德的第一家公司失敗了。這是一家采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從新聞報道中提取觀點的公司。他損失了所有的錢。為了重新站起來,他說服布魯克林的一名女房東把自家閣樓以每月250美元的價格租給了他。哈邁德白天做著咨詢工作,晚上就睡地板。三年很快過去,一眨眼到了2013年――哈邁德創立了CoVenture公司。這家公司的理念是打造價值約3萬美元的軟件,以換取初創企業5%的股權。今年,CoVenture和六家初創企業進行了合作;每一家企業都成功籌集了額外的資金,這些企業的營收總額約為1000萬美元。其中一家名為Globa.li的公司提供偏遠地區――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精品酒店的在線預訂服務。哈邁德解釋說,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酒店不能在網上進行預訂。CoVenture在短短六周時間內從天使投資人處籌集到50萬美元,現在它正尋求年內再和15家初創企業進行合作。CoVenture的投資人包括Harmonix公司董事長傑森•愛潑斯坦(Jason Epstein)、eLink公司聯合創始人邁克爾•斯隆(Michael Sloan),以及EKM資本(EKM Capital)掌門人埃里克•摩恩(Eric Moen)。哈邁德的聯合創始人賈米爾•格希爾(Jamil Goheer)是巴基斯坦的一名教授。CoVenture在巴基斯坦擁有一支由40名全職開發人員和設計師組成的團隊,在4000平方英尺的辦公室里辦公。格希爾有50%的時間在巴基斯坦,負責監督那里的運營。CoVenture存在的意義是,為沒有技術背景的企業創始人開發軟件,使得後者無需按小時支付工資給開發人員,也無需四處尋找一位擁有編程背景的聯合創始人。哈邁德如是表示。哈邁德目前仍是康奈爾大學的一名大四學生。在康奈爾,他與人聯合創辦了Popshop,這家位於伊薩卡(Ithaca)的公司為未來的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合作空間。“如果你引得太多人關註你,然後又失敗了,那麽所有人都會知道,”哈邁德說,“甚至都很難和朋友們說上話。不過,失敗也會讓你害怕,下一次你再創辦公司的話――如果你還能這麽做――你腦海中還深深印有這種永遠不會忘記的感覺,它告訴你,你不能再次失敗。因為你知道失敗有多糟糕。”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福布斯中文網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707

【每日一黑馬】“愛吧”創始人自述:用大數據做婚戀平臺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31/57522.html

“愛吧”是一款手機婚戀交友軟件,由上海愛相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開發。今年,擁有200萬註冊用戶的“愛吧”終於實現單月幾十萬元的盈利,創始人石慶年告訴i黑馬,他松了一口氣――熬了三年終於迎來了成功的曙光,這太不容易了。截至2013年,“愛吧”用戶累計成功發起約會1000萬次。以下是“愛吧”創始人石慶年口述:對於一個39歲的外企人,我發現我以後發展的瓶頸太多,好像碰到天花板了,我覺得事業上好像也就這樣了,但是自己心里又不太甘心,覺得還要挑戰一下,還要做些什麽,擁有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就出來創業了。我以前在外企做的是2B生意,經常出差,我就想創業以後找一個不用出差的,可以不用東跑西顛的事做。想了想就在2C的生意里面選,但選來選去發現難度很大:做遊戲,我不喜歡;做平臺,我們人手不夠;做電商,錢不夠而且不懂物流;總之那時候我把自己知道的項目全都在紙上羅列出來,最後發現移動婚戀這塊可以做。我以前工作是飛機制造,經常處理數據,對信息處理並不陌生,我之前的經驗是很有用的。還有一點,我們創業時候錢不多,需要一個資金回流快的項目,我們燒不起錢,婚戀這塊可以收到錢,可以保證我們創業能持續下去,就這樣我們開始做“愛吧”這款應用。絕處逢生仔細算來,“愛吧”死了好幾次了,但每次又絕處逢生。2011年一開始做的是PC端產品,是微博里面的一個應用,但微博後來和別的應用合作推出了一款婚戀產品。(我們)沒辦法只能退出微博,把20多個人的團隊裁到了只剩幾個人。這是團隊經歷的第一次大調整。調整完,我們掉頭做移動互聯網,重寫代碼,重建我們的商業模式。做著做著,好不容易有點起色了,但是又一次大危機來了:2012年過年那會,初二到初九,我還清楚的記得,我們放在雲服務器里面的“愛吧”的數據意外丟失了,要知道,那可是我們所有200萬用戶的數據,丟了的話我們的勞動就等於白費了,這對於“愛吧”來說就是晴天霹靂。團隊那會過年的心情都沒有,心情非常沮喪。但我沒放棄,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親自跑到上海,一路上,心里一直打鼓,到底能不能搞回數據。最後協調半天,把原始數據給拿回來了,心里的一顆石頭才算落了地。說真的,那時候放棄做“愛吧”,確實是個好借口。我們的產品是什麽?1.老鄉匯:這是我們軟件里的一個功能,因為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文化,用戶一開始註冊的時候就會填籍貫,填完了我們會在“老鄉會”里推送和用戶家鄉近的對象。文化相似的男女更容易成為一對,而且逢年過節回家的時候還能互相照應。2.車子房子認證:現在人們結婚還是很“現實”的,擇偶觀也重視這個方面,人們普遍還是追求安全感。我們在用戶備註里有這方面的認證,比如一個人擁有(北京)朝陽88平的房子,一輛奧迪SL的車都會顯示出來。最後證明這個認證非常能得到用戶的認可,有車有房的用戶更容易收到邀請和約會,他們是真正要結婚的,這個功能能幫助他們直奔主題。3.企業會員:像很多外企每年也會由單位組織相親會,比如IBM、惠普等,但是他們開完了以後發現效果並不是特別好,沒什麽人在這種相親會上能完成婚姻大事,原因多種多樣。我們幹脆把這些優質用戶拉進來讓我們平臺,他們可選擇的範圍擴大了,IT男就有可能認識女教師,女醫生有可能認識一個外企高管。我們怎麽掙錢?1、線上收費這是傳統的會員VIP收費。最大的特點是,我們有“委托紅娘”服務收費:如果一個人用我們的產品給異性私信,但沒有得到回應,又對這名異性特別感興趣,用戶可以聯系我們,我們人工和對方取得聯絡,我們從中收一定的費用。還有一種線上收費就是用戶在上面成功發起約會我們收取一定費用,以發私信的方式主動求約對方收一定的“郵票費”。2、高端服務收費愛情獵頭:很多人沒有時間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愛吧”專門為這樣的人服務,像獵頭一樣去找符合用戶需求的異性。和婚介所合作:婚介所並不過時,它滿足人們線下見面的需求,不光這樣,婚介所里也有很多人是真正想結婚的,而且對於上年紀的人來說可能不太接受得了移動互聯網,我們和他們合作把中高端的人群資源調出來放到我們的平臺上,幫助他們征婚,這個模式也能掙到一些錢。3、向企業收費我們前面說到,我們和很多企事業單位合作,把想結婚的員工資料放在我們平臺上。這個模式里面我們對員工是免費的,但是會對企事業單位和機構收取費用。這些機構通常有著自己這樣那樣的特殊要求,我們另外收取一部分費用。想讓更多用戶知道自己的產品?想讓更多投資人看到自己的創業項目?請點擊【每日一黑馬】是創業公司最具傳播力、影響力的線上路演平臺!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苑晶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20

騰訊聯合創始人張誌東獨家口述:何以內部創新出微信?!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7/57697.html

為什麽騰訊能抓住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變遷的趨勢,而且它還是一個老牌互聯網巨頭?這原因可以追溯到基因上。中國人歷來缺少與他人溝通信息的工具和場所,互聯網提供了場地後,騰訊推出了QQ。移動互聯網崛起後,人們需要優化自己的溝通工具,從概率上講,騰訊推出“微信”的可能性更高,但這並不意味著騰訊註定推出“微信”。當然,騰訊內部有一定的試錯環境也很重要,孕育出微信需要更細微的種子和支撐環境。騰訊聯合創始人、CTO張誌東認為,“微信團隊的信念非常強烈,這是(微信成功)最本質的驅動力”。2013年11月29日,張誌東向《創業家》黑馬營學員們介紹了騰訊的內部創新。以下為張誌東自述:從微信問世看騰訊創新三年前,美國的Kik Messenger出來後,業界和我們內部都有不同的看法。手機QQ團隊有多年各類手機上開發的經驗,他們覺得這個領域沒那麽急;而廣州做QQ郵箱的團隊感到是特別重要的時機。公司的態度是,當我們早期看不清楚未來的時候,我們允許部門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不同角度的競爭探索。張小龍是QQ郵箱負責人,小龍和他的團隊從企業產品到雲服務經過了艱苦的磨煉。小龍是一個非常純粹的人,他能很用心地觀察用戶感到特別痛的東西是什麽、時機是不是特別適合。他不是太關註市場上有什麽潮流,QQ郵箱團隊也是蠻純粹的,在QQ郵箱的幾年實戰中,經過了全神貫註打磨用戶體驗的歷練。這樣的領軍人物和這樣的團隊再加上技術積累,就有可能為世界創造驚喜。QQ郵箱團隊抽調幾位骨幹,開始嘗試完全不考慮PC,只從智能手機出發考慮用戶體驗, 開始了微信這個產品。後來智能手機的發展速度又超出了所有人的預計,世界上幾個老牌的IM服務商在這個大潮中掉隊了, 如美國微軟msn,韓國的 Daum Messenger ,都沒有能跟上這個智能機大潮。全世界有四家公司把握住了這個時間窗口,騰訊算是其中唯一一家老牌公司。這里最大的原因是騰訊QQ郵箱團隊的信念非常強烈,他們非常敏銳、非常堅持,這是最本質的驅動力。第二,公司內部有一定的試錯環境。雖然內部兄弟部門之間有一些競爭,但也能相互包容和幫助。微信和手Q不會合並。微信的用戶偏向於大學生以上年齡、社會關系比較多的人群,在O2O生活化,在國際化等方面需求較強。手Q的覆蓋人群年紀要更小一點,跨PC、手機多屏幕。 它們各自有廣闊的空間可以探索,會有部分重疊,但也有更多差異化探索的機會。微信的替代者未來肯定會有,但估計長得不像微信。讓世界驚嘆的技術創新做得最好是Google,中國公司跟美國公司比較起來有差距,我們挺羨慕Google。騰訊內部在幾年前嘗試過一個創新中心,脫離現有業務隔離一個獨立的創新部門,但試驗之後不太成功。 和現有業務群無關的創新中心,一來不容易吸引資深同事, 二來也容易被其他部門同事誤解:我所在的部門的名字,沒有“創新”兩個字,難道就不能創新嗎 ? 後來我們取消了獨立的創新中心, 轉為各業務BG內部孵化。目前問題也挺多,在一個體量較大的公司,鼓勵小團隊精神和創新文化,並非易事,我們還在思考和檢討目前的機制。另一方面,我們也在業界積極尋找優秀的創業團隊進行投資和扶持。我們漸進式的創新每天都在持續進行,老騰訊的文化是采用較為扁平式的溝通,不太拘泥上下級,拉一個群,都在群里把問題說完,馬上處理。騰訊本質上是一個服務商,某個角度上和海底撈是有相近的地方,各種消除用戶不愉快的創新無處不在,我們需要每天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每天叠代優化。微信商業化路徑我不太想用商業化這個詞,我更想用生態建設這個詞。微信生態的建設,首先從遊戲開始,因為遊戲可以拉動用戶的付費習慣或者說支付習慣。手遊是大市場,目前先用騰訊的一些產品做實驗,往後會看到更多合作夥伴的產品。以“飛機大戰”這款遊戲為例,很多以前從來不玩遊戲的用戶(通過它)嘗試到了手遊的樂趣,擴大了手遊的用戶群。對於微信和手Q上的手遊,由騰訊互動娛樂事業群在負責。他們最關註的是作品的優秀程度,要求作品質量是行業里最好的。遊戲之外,微信在主力發展一個微信公眾平臺,它的目標是幫助那種具有優質服務能力的品牌,跟它的客戶維持良好的互動服務。建議創業者們重點關註公眾平臺,公眾平臺代表了這種服務性的探索。公眾平臺推出一年多,團隊還在努力完善中。公眾平臺的第一波典型案例,如招商銀行、南方航空,它們的特點是原來就有很多客戶,跟顧客接觸是通過短信、郵件、電話,溝通效率和體驗效果不夠好。他們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可以更加友好地與其客戶互動。估計第二波的典型案例會來自於B2C的垂直電商,比如大眾點評、唯品會、易迅等。伴隨公眾平臺建設的逐步完善,更多規則的透明化、更多API放出,微信應該可以支持更多垂直領域的創新,我相信,小而美的東西會越來越多。最近微信支付的推出,有助於更多O2O的創新。回應一下您(指《創業家》黑馬營5期學員布丁徐磊)剛才問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關系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它們之間並不是直接競爭的關系。支付寶很成熟,非常值得尊敬,它是改變中國人生活的產品和服務。微信支付要走的更多是新的移動O2O領域,並不是在搶同一個蛋糕。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某種程度上應該是友商,市場上多一些不同領域的探索,也符合整個世界更多元的方向。有競爭對手推出類微信服務,我個人感覺是好事,競爭能促進服務進步。相對於同行競爭而言,我更關心的是,微信未來最大的挑戰是在一個較大的規模下,怎麽處理好用戶的需要和社會化問題。當手機變成人的一部分後,當用戶從一二線城市的白領用戶,擴展到三四線城市,以及將來有機會擴展到縣城和鄉鎮, 可能會衍生出來很多社會化的問題,微信是不是能夠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加優質?微信的生態能不能更健康?這是我們每天要思考的。黑馬與導師互動問答黑馬營學員:微信原來可以直接打開鏈接,現在要先轉發才能打開,這對新App的推廣有很大影響。我們擔心大佬相互鬥爭時,讓通過微信平臺的正常推廣也變得很不方便。您怎麽看這個問題?張誌東:安卓的App比較混亂,有不少惡意APK程序湧現,因此微信的內嵌網頁瀏覽,禁止一點就安裝一個來路不明的程序。相信未來通過完善技術,可以做一些更準確的區分,能更好地將惡意App和良好App 區分出來。對於朋友圈,微信團隊主要是反對那種利誘用戶,進行病毒式傳銷的形態。這樣會騷擾用戶和破壞微信朋友圈。他們歡迎所有正常的分享需求。黑馬營學員:這不是因為來往推廣的緣故?張誌東:不是。黑馬營學員:我們很多同學都想知道,千億美金企業的五個老板的生活狀態是什麽樣?Pony(指馬化騰)每天在幹什麽?你每天在幹什麽?張誌東:幾位創始人跟普通40歲人士的生活狀態差不多,生活習慣更差一點,身體更爛一點。這個年齡,上有老、下有小,太太會抱怨你不怎麽管小孩,小孩會說爸爸在家時間不多。 我自己生活習慣不太好,經常晚睡,躺著用手機處理工作,不少時候也連累了同事夜里休息不好。移動互聯網對生活的影響挺大的。Pony是公司CEO,除了各類公司事務,他個人花很多時間在公司的產品體驗上。 還有各類外部事務,需要 CEO 很多差旅,他會更辛苦。我和其他幾位,時間相對自由些,可以在內部人才培養方面多花些時間。黑馬營學員:您對騰訊整體技術架構的未來最關心或最擔心的是什麽?張誌東:最關心幾類技術:第一,大數據。一方面,維護大數據安全架構,隱私保護架構這是大數據服務者的責任。這其實不僅僅是騰訊,像蘋果iCloud、Facebook,這類雲服務者的大數據安全責任都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大數據對整個行業的開放架構也是關心的重點。第二,開放雲。騰訊雲在過去兩年首先服務於PC開放平臺的合作夥伴,積累了運營經驗。今年9月,騰訊雲開始正式面向所有的行業客戶開放。騰訊經歷過很多中國網絡基礎設施不足的陣痛,有很多經驗和教訓的積累,我們是比較適合發展雲計算服務的。騰訊、阿里、百度三家公司目前均在致力發展開放的雲計算平臺。現在看來,我們的雲服務還處於早期,三家公司加起來距離美國的亞馬遜還是有較大差距的,我們要一起努力。第三,各類可能改變生活方式的新技術和應用創新。美國公司在這方面比較領先,期望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公司有機會產生改變生活方式的技術。―整理:鄧超 和陽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張誌東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12

【小敗局】創始人自述:國外同性戀網站Fab轉型電商之敗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8/57739.html

Fab,i黑馬關註這個在不停轉型的公司已久。Fab 的前身是一個同性戀交友社區,2011年轉型為電商網站後,短短兩年時間里經歷了爆炸性增長。去年6月拿下1.5億美元融資時,估值已飆升至10 億美元。它的 CEO 曾豪言公司會成為下一個價值 100 億美元的電商巨頭。可惜,他失敗了。2013年下半年,Fab像進入了過山車的下行道,曾經的風光迅速隕落――未完成銷售目標,一些高管甚至聯合創始人都離開了公司,員工數從700人陡降至 300 人, 網站流量在過去一年里暴跌了 75%。是什麽原因讓一家曾受到萬般寵愛的創業公司,經歷天堂到地獄的大起大落?新年伊始,Fab 的 CEO Jason Goldberg 以一篇 3500 字的長文講述了自己 2013 年品嘗的苦痛教訓:“我得承認,當公司收入年增長達到 500%,並且一夜之間變成媒體的寵兒時,這很難讓人淡定。毫無疑問,我們喪失了理智。” Goldberg 寫到,“在我們應該專註於簡簡單單地讓今天比昨天變得更好時,我們卻在做數 10 億美元的夢。”Goldberg 曾喜歡公開談論公司的收入預測,驚人的數字總是讓媒體興奮不已。而這其實是把雙刃劍,在賺足了大眾眼球的同時,也將市場的期待無限拉升。一旦未能如願,公司便容易招致潮水般的質疑。Goldberg 決定未來不再公開談論任何收入預測的細節信息:除非你確信你的公司將成長起來,並且永遠是對的,並且不會碰到障礙,否則就不要總是提出或暗示收入預測,或者盈利預測,或者流量預測,或者其他任何的東西。Fab 的 CEO 已經意識到自己公開的講話過於頻繁,“盡管你可能會告訴自己,沒有太多消費者真的想了解一家公司的 CEO。他們關心的是產品,而不是你這個人。”在歐洲招聘人員數量過多、速度過快,也讓 Fab 品嘗了苦澀,並最終導致裁員,影響超過 100 人。就在昨天,Tech.eu 報道稱 Fab 除了定制的家具,將在歐洲停止銷售其他任何商品。在 3500 字的長文中,Goldberg 透露了自己在做出公司戰略決策時曾面臨兩難的選擇。2013 年年中,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即削減 Fab 的開支。當時有兩個選擇擺在我面前:保持一貫的成長速度,並希望我能在此過程中繼續籌集到更多的資金。另一個選擇則是縮減成本並掌控我們自己的命運。而我選擇了後者。是的,這是我的錯誤,讓公司處於尷尬的狀況,但繼續前進的決定(應指第一個選擇)是相當簡單的。我不想永遠處於急需現金的境地。這一說法從側面印證了 Fab 的爆炸性增長跟“燒錢過快”息息相關。不過 Goldberg “削減開支”的決定催生了 Fab 2013 年下半年一連串連鎖效應。看盡了潮起潮落之後的 Goldberg 顯得冷靜、低調了許多。在他看來,過去一年的經歷是一個企業家最寶貴的資產,你可以從中學習、調整並理出頭緒。“想要知道 Fab 如何重拾榮耀,2017 年再問我吧 ;-)”考慮到 Fab 在銀行存有數量可觀的資金,Goldberg 的“複興大計”並不是夢。i黑馬評:Fab的同性戀網站話題性,讓其轉型做電商時具備吸引流量的先天優勢。可惜創始人Jason Goldberg不懂得珍惜,在媒體和大眾的關註下逐漸迷失自己。電商,流量只是成功的一部分,Fab獲得資金後盲足擴展,使得其對所有環節都失去了控制。他們的失敗類似於凡客,做電商只懂得做營銷和流量,內功幾乎沒有修煉。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Jason Goldberg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7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