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商百佳城市分析:粵蘇數量最多 浙閩地級市全覆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29530.html

電商百佳城市分析:粵蘇數量最多 浙閩地級市全覆蓋

一財網 林小昭 2015-06-08 17:36:00

從覆蓋面來說,浙江和福建的覆蓋面最高,轄內所有的地級市都入圍電商百佳城市,這也說明這兩省電商發展程度最高。江蘇全省共13個地級市,其中12個入圍百佳城市,說明江蘇電商的發展程度也很高。

6月8日,阿里研究院發布2014年中國“電商百佳城市”榜單。根據“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發展指數(aEDI)”,阿里研究院排名形成2014年中國“電商百佳城市”榜單,深圳名列榜首,廣州和金華分列第二和第三位,第四到十位依次為杭州、中山、廈門、珠海、東莞、北京和蘇州。

這是繼去年之後,阿里研究院基於阿里巴巴平臺海量數據,第二次對全國近30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樣本的電子商務發展狀況進行全面分析。

從地理分布來看,“電商百佳城市”廣泛分布在31個省市區,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和山東五省,合計占52%。其中,廣東和江蘇的“電商百佳城市”數量最多,各有12個,浙江11個,福建9個,山東8個。

粵蘇浙閩之所以入圍城市多,很大程度上與產業、產品結構有關。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包括浙江、福建、廣東等在內的省份,輕工業十分發達,而輕工業是比較容易在網絡上銷售的。而重化工業如鋼鐵、石化、汽車等產品是不適合在電商平臺銷售的。因此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省份,入圍的城市自然就比較少。

抽樣數據顯示,在各地淘寶村網店銷售額最高的商品是服裝,第二是家居,第三是鞋,第四到第十位依次是:箱包皮具、汽車用品、手機、床上用品、玩具、服飾配件和生活電器。而這些產品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和福建等東南沿海省份。

從覆蓋面來說,浙江和福建的覆蓋面最高,轄內所有的地級市都入圍電商百佳城市,這也說明這兩省電商發展程度最高。江蘇全省共13個地級市,其中12個入圍百佳城市,說明江蘇電商的發展程度也很高。

浙江實現全覆蓋,這並不讓人感到意外。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浙江全省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網絡銷售額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第三方網絡零售平臺和網店數約占全國的七分之一;全國約有80%的網絡零售、70%的跨境電商交易和60%的企業間電商交易依托浙江的電商平臺完成。

作為沿海山地最多、平原最少的省份,福建的電商百佳城市也實現了全覆蓋。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過去福建“八山一水一田”、自然地理條件比較差,現在電商恰恰可以克服過去的這些障礙。此外,福建當地濃厚的商業氛圍也十分重要,“過去福建人跑到全國各地做生意,把福建的輕工產品推到全國各地,現在這些人坐在家門口就可以做生意了。”

相比之下,廣東入圍的城市盡管達到了12個,位居全國榜首,但相比全省21個地級市而言,其覆蓋面不足六成,遠落後於浙閩蘇。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分析,這跟廣東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有關。廣東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差距很大,東西北大部分地方經濟發展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報告顯示,廣東入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區和歷來商業意識十分濃厚的潮汕地區(汕頭、揭陽、潮州),廣大粵北、粵西地區幾無入圍。

值得註意的是,近兩年,縣域電商和跨境電商發展勢頭強勁,成為眾多城市電子商務的新增亮點。其中,縣域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城市有泉州、金華、臺州、溫州、嘉興、麗水和寧波等,其下轄縣或縣級市大部分都入圍2014年“電商百佳縣”。以泉州為例,下轄的7個縣全都入圍電商百佳縣,數量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此外,金華、臺州和溫州各有6個。

隨著跨境電商的海外需求回暖、以及國務院、商務部等發布一系列促進政策,眾多城市將跨境電商列為重點方向。阿里研究院分析發現,全國外貿網商密度最高的城市是深圳,廣州和廈門緊隨其後,第四到十位依次為寧波、東莞、中山、佛山、杭州、溫州和青島,而這些城市均是我國外貿出口的傳統強市。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373

浙閩豫川四省明年試點用能權交易

發改委發布《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的試點方案》,浙江、福建、河南、四川被確定為用能權交易試點省份。發改委要求這四個省份2016年做好試點和頂層設計工作,2017年正式開始試點,2019年取得階段性成果。

試點內容主要包括科學合理確定用能權指標、推進用能權有償使用、建立能源消費報告、審核和核查制度、明確交易要素、完善交易系統、構建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落實履約機制等。試點方案提出,試點地區要通過探索創新,推動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改革任務取得積極進展,形成若幹可操作、有效的制度成果。在試點地區建立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監管體系、技術體系、配套政策和交易系統,推動能源要素更高效配置。

用能權有什麽用?

“十三五”期間,我國逐步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汙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

在“四權”中,用能權概念相對較新,它是指企業在一年內,經確認可消費各類能源量(包括電力、原煤、蒸汽、天然氣等)的權利。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建立健全“四權”初始分配制度,是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一項重大改革,是用市場化機制激勵節能減排減碳的一項基礎制度,同“雙控”行動是相配套的。

楊偉民表示,任何人、地區、國家,都有這四種權利,也就是發展權在資源利用上的體現。同時,資源同人類需要相比,又是稀缺、有限、不夠用的,任何人、地區、國家,都有不濫用、節約集約使用、保護我們共同家園的義務。如何妥善處理資源有限和需要無限的矛盾,是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四權”初始分配制度,就是要把經濟手段和行政辦法結合起來,更好地激勵節能減排減碳。

例如,我國已承諾到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這等於有了一個棚頂,從現在開始到2030年,每一個地區應該增加多少,可以根據人口、發展階段、產業結構等給出一個大體的約束性的控制。據此,又可以分解到具體的企業和其他單位。

“這樣,沒有用完碳排放指標的地區或企業,就可以將指標拿到市場上拍賣,獲得收入。這對那些經濟總量少、生態重要的地區而言,也是一種生態補償,也有利於體現社會公平正義。”楊偉民分析。

借鑒碳交易,推進用能權交易試點

在用能權交易之前,已然廣泛存在的碳交易雖然有諸如交易平臺混亂、定價機制不合理等問題,但對試點地區用電權交易如何進一步規範、試錯,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試點方案明確指出,要完善政策引領,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新和運用金融產品,為用能權交易市場參與者提供靈活多樣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記者了解到,2014年9月9日,全國首單碳排放權質押貸款項目在武漢簽約。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興業銀行武漢分行和湖北宜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三方簽署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和碳金融戰略合作協議,企業利用自有的碳排放配額在碳金融市場獲得了銀行4000萬元的質押貸款,用於實施國家推薦的通用節能技術,最大限度實現節能減排。

這個案例較好地說明了在碳交易市場上高效、安全、便捷、靈活的交易方式。在用能權確權後,只要有流動性,用能權交易商業模式的金融創新同樣也可以實現。

財政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陳歡指出,我國低碳發展目前仍在初期階段,其所涉及的商業模式、所采用的新技術有一些還不成熟,有一定的風險。這就導致一些社會資本不太願意進入這個領域。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些機制,讓社會各方都參與進來。碳交易市場在政府的政策下形成,可以發揮吸引商業資金的作用。

中創碳投總經理、中信證券交易與投資首席科學家唐人虎表示,碳排放交易市場越活躍,越有利於社會總體排放指標的下降,也越能夠促進發展方式的改變,推動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我國在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場時,可以借鑒外國的成功經驗。但更重要的是,要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建設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碳交易市場。在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更多的應該是汲取其他國家在建立碳交易市場過程中的教訓,從而避免走彎路。

以上業內人士對於碳交易市場的建議同樣適用於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市場。本次試點方案指出:“在試點工作中,要鼓勵創新,允許試錯,寬容失敗,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試點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實踐中存在的漏洞,要及時糾正,不斷調適制度,逐步完善政策措施。”

可以預見,通過用能權交易,將引導和調控企業的用能結構加速調整,進而引導產業結構升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8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