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資佔中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18.html

中方反佔中,中資卻佔中!!

原來,滬港通臨近,中資正磨拳擦掌,做大業務,於是上演另類佔領中環。

近日,多間中資金融機構或公司,承租中環商廈不下七宗交易,據稱後有來者,陸續有來。

而多間已承租個案之中,以信達租用友邦中心規模最大,佔樓面萬五呎。其次來自中信建投,達萬三呎。

中環人指,中資物色香港總部,有幾大特點: 一,少反價、二,要快、三,物業有靚、要甲級、或簡單講,要屬於Landmark。

打入中環,對中資來說代表打入國際第一部,中資既然承租能力強,結果真正國際投行、歐美金融機構,開始逼出中環:
見報已經有蘇格蘭皇家,友邦中心一半樓面讓出予信達、美林雖然落戶長江一號,但多個後勤部門,包括Corp comm一早絕跡中環。

而部份ibank亦考慮,除後勤外,最不賺錢部門亦要遷出中環,包括研究部。

中資因為擴展業務要佔中,有口痕友話,外資大戶卻因為佔中,而遷出中環,涉及並非政治立場,擔心事故等等,而是特區監管機構,因為佔中,必須要金融機構有後備辦公室Backup office,結果皮費大增,考慮成本問題,決定縮皮。

幾年前叫鬼子佬搬到西九,個個牙痛咁聲,現在輕則鰂魚湧,重則觀塘,隨時荃灣亦有可能!

提到中資物色中環落戶,數速度之快,必然是兩年前農行成幢買入,當日天價,現在有錢賺。建行有現在前中環麗嘉原址,反觀中國首席銀行工商銀行,仍然租用亞太金融中心,並且租用買命名權方式,叫做有個工銀大廈。

「賓卡」話,工行上市無耐,早有中環置業之意,恒生隔離睇過,無著落、農行大廈傾過亦唔巖,結果暫時四大之中,唯一未有物業。

中資佔中最大受惠者,分析員指,要數冠軍房產,旗下花旗廣場,少美林,及日產後兩大租客後,空置率由一成一,升至兩成半。有幸,中資大、小券商搶灘,Dr Lo稍為安心之餘,亦預留彈性,於是盛傳使出逆市減租一招,呎價由八十五蚊降至七十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10

井噴開戶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19.html


滬港通、再加央改,左右攻堅,未到收市,誰敢斷言股市要跌?!

人人計算滬港通效益,潛在受惠股入、潛在指數升幅同時,中國大媽一早先遣部隊,在港開戶,內地媒體形容是「井噴開戶」。

十月啟動滬港通雖則仲有四十數天,但投資機會而言,實太遙不可及矣。

Chinese Dama,呢個名字,外國媒體早有報道,第一期買金熱,中左。

但第二之,落空,賭錯,大媽巴燈指數,僅僅五成而已。

撇除時間,香港開乎為什麼較利用滬港通好?理由太多,太數之不盡了:
一,身份象徵、
二,方便,而又可以避過不必要監管或監查,呢點毋謂講得太白!!
三,匯兌上方便,首先完成沽出港股、毋須要硬性兌回本幣,硬蝕費用!

再者,大部份大媽根本在港早有港元頭寸,俾你,都直接在港開戶啦!!

目前滬港通額度三千億左右,南下每日一百零五億人民幣,北上百三億人民幣,里昂假設,八成買貨、兩成沽貨的話,廿九日用盡、而買賣各佔一半的話,個半月左右亦用清。

但百分百肯定是,由於啟動初期,尤其頭數日,受制內地不非T+0及基於建倉期關係,外界正在開賭,每日觸及額滿,爆燈需時多少:部份估開市後半日,部份更相信頭一小時即爆!!

大媽明知,市況言猶未盡,你要受額度規管、改盤更加添煩惱,落戶香江是最自然選擇。

以內地投資者「收風」能力,消息之靈通、及大媽眼光之準繩,香港很快會出現比高盛、大摩更具能量的策略師,而且他們個個進駐港資、中資經紀行,外資?

算吧。機構投資者年度最佳策略員,中國大媽當選,僅為時間上問題。

里昂、德銀、瑞銀、瑞信,太多太多列出十大滬港通股,留意的話,在在新意欠奉,跟內地味得囉!!!

摩通夠新意,做央改股份指數,無非央改太多、太廣泛,省、市、縣、還有國家級部委央企,隻隻買曬咩!!!

地方國資委會議一出,相關股份必行!! 截至今日為止,至少十五省市召開央改會議,並定出目標,全部聚焦盡快落實混合所有制;

當中重慶要未來三至五年,三分二央企實施添合制、廣西、廣東目標有七成。總之,全國上至中央央企、下至省市,齊齊混合大合唱:
我要混合制!! 混合制,即是引資、引入新股東,簡單而言,即搵新「水」,升定嚟等,依家明固中原因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11

罪與罰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0.html


量寬如果等同於向金融機構送大禮的話,監管及罰款就好比一個重大金融稅,知情識趣者可免,否則隨時你要嘔突。

渣打兩年來,合共被花旗大帝國罰款近十億美元,老實,渣打美國業務兩年合共盈利,肯定不足十億美金,而十億美金呢個數,相當於渣打剛剛半年稅前盈利近三分之一。

莊貝思上次拒絕承認錯誤,美國評論認為,正因如此紐約當局決定報復,是否如此,當然永遠成迷。

紐約當局表明渣打有錯,抵罰、渣打話會改過,均屬姿態表述,最有趣反而是金管局反應。

金管局聲明提及,一直有監察渣打反洗錢監控,雖有發現有待改善之處,但不構成重大監管之處。

換句說話,金管局明示、或暗示,其實並不認同渣打有錯,亦變相對美國當局作出抗辯及還拖!!

中環人認為,基於美國稅同矛頭直指香港監管不善,金記立場不代表金記撐渲打。

而重溫事件薄,渣打在公佈業績當日先被紐約時報報道即將被罰,繼而業績稍為交待,中間似乎帶出兩點:
一,美國明做你、
二,渣打當日交待亦不盡不實,事關當時渣打亦提系統問題,惟現在其實源於風險客戶。

據報,渣打停止本港風險客戶美元結算涉及數百,數字其實不少。金管局對風險客戶界定,明顯跟美國準則截然不同。

到底本港當局是否巡視不力? 相信各界有自行看法,但固中問題仍然在於渣打點可以容許存在數百風險客戶?

因應反洗錢,其他銀行有幾嚴?以大額提取現金為例,英國匯豐攞一千英鎊,都要落Booking。

跨境轉帳方面,據聞部份銀行不問客戶,只睇銀碼,當跨境轉帳觸及一個水平,內部即時預警,並內部查核轉帳人身份。

到底金額多少,以匯報加大拿及澳洲為例,一萬美金!!!

說回渣汀,其實補充無多,CEO下馬,集團大執位,甚至再大撇帳,一切均有可能發生。

反而,本港作為超級資金自由港,人民幣跨境業務,內保外貸等,渣打一役某程度上為金記響下警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12

遙不可及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1.html


若非有世界杯,有天氣熱,令華創啤酒業務超級增長,不然的話,二九一華潤創業第二季成績表,可以形容為極度、異常、十分之差勁。

華創第一季營業額四百一十八億,第二季,四百一十七億,即生意無多到!!

盈利第二季五億七,數字上比第一季好好好好,但其實獨靠一枝大啤。

事關華創啤酒業務第一季核心利潤僅六百萬,到第二季卻有四億一,一來一回三億多,正正是集團一、二季整體核心盈利之分。

華創業務比重用大,最錢最多,但最醜怪,正正亦是零售,而亦因為零售,華創形同盈警,今年唔得,出年都唔得,未來幾年都未必得。

華創零售業務第一季賺四億六,到整個上半年拉勻,盈利只得四億三左右,意味第二季蝕二千多萬。第二季出咩事??市道問題?

非也。而是來自跟Tesco剛進行整合,合營項目投入運作,結果一整合,即出事。

華創當日信逝旦旦,話變相收購Tesco內地業務,有效益,有協同。但大摩早前白紙黑字指出,按目前情況,用一個量化模型量度雙方協同效應,太遙不可及。

其實,老早有人批死,華創跟Tesco談不上協同,但可以視為協助,協助對方離場!!

超市及大賣場,是當日華創希望透過合營項目搞得轟轟烈烈範圍。兩者合共有六百八十三間大賣場,仍然輸俾高鑫九百多間,再者華創未有合營前,多個城市分店數目一早大幅拋離Tesco,唯一例外是上海,對方有四十一家,華創是零!!

強弱懸殊,算吧,但幹什麼要整合經年?當中涉及Tesco分店項目幾大問題:
一,位置差、
二,成本及營運效益,比華創更差、
三,生產效益只及行業七成半。

簡單來說,華創做錯交易,只愛來路品牌,不理營運數字。

華創原本同時睇準Tesco自家品牌產品可以托高毛利,但據稱,內地其實祟尚品牌,「自家」唔會有人理。

更弊,Tesco呢個名,按協議,頂多可以再用多二十四個月。

內地既然講度創新,華創既然硬吞Tesco,含淚奮戰,倒不如直抄對方英國經營模式,就是分店寸土用盡,由賣貨品,同寄賣金融產品都有,Tesco亦因而轉型,索性英國申請銀行牌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13

超前交易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2.html

越近十月,中資股越成為吸資動力,最新一星期,流入區內股市資金,再次由中資佔多。

華爾街日報形容,臨近滬港通,外資越開心,但同時亦憂心。

誠然,外資的確磨拳擦掌,棄QFII,改為選用滬港通直攻內地A股,報道引述多家外資機構客戶平臺表明,滬港通必定玩,但問題繼續驚。

其中一個原因,仍然沿於內地及國際市場監管未接軌,怕存在監管套戥,甚至被Front Running 情況出現。

現行滬港通機制下,「主場先行」,兩個交易所只屬搭路形式,只要額度未爆,交易指示可以輸入,經兩個交易所將指示或南、或北流向,然後由當地市場有者買賣方勾出order。

外資大戶關註之一,正正是基於啟動初期,屬於建倉期,買多、沽少兼且數量可能較多。

基於額度問題,外資行指示盤可能一次過,以便完成交閉,甚至理解為霸Quota。

但問題來了,該批大手買盤指示,一經交易所轉介北上,內地市場特別機構戶,會第一時間得悉有大盤落單,簡而言之,就提供一個Front run機會予內地一方。

同樣來自指示盤問題,可能構成越掃越高現象。皆因,每日受制於額度,假試投資者或機構戶建倉,必需買入一隻股份,本應市價按盤會屬於正常造法,但對一隻超級交旺暢旺,而正被市場追捧股份,市值盤、或較輕微高於市價按盤,獲成交機會極微,但改盤的話,卻需要取消之前交易及自動放棄額度。

為免錯失買入某隻股份機會,滬港通買盤,隨時會較正常市價出現偏離。

小加總裁已表明,會嚴格監控,儘量縮小買盤與最近成交盤之間的價差,從而防止不成交的買盤擠佔額度;

不過監管機構不容許Front run,但內地出名多Front run,如何避免,無人知,但呢一點亦考驗滬港兩地交易所合拍能力。

另一樣,華爾街日報提及交易模式接軌問題,原來在於內地習慣,事關內地投資者交易買賣指示,並非電腦、或透過電話進行,而是靠Faxes,當日牽涉除差異之外,亦涉及追查、以及手文之誤造成的錯盤!!

或者正如報道所指,滬港通好好,但亦好好多問題隨著機制啟動,會越被發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14

央改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5.html

央改等同投資機會,惟並不等同於釋放潛力、提升營運及增加創造力。

內地央改所謂混合制,其實流於夾錢做生意階段,首要目標是錢,提升效益或者次要。

無疑,混合某程度上等於攤薄,攤薄中央大股東、中央企業色彩。但現實而言,淡化政府控
制不等於營運提升,而政府控制或規劃,與效率、創新及股東價值亦並不構成抵觸。

例如,四小龍新加坡:上至銀行、下至商場營運,全部涉及企業均由政府大股東,但相安無事,營運亦拍得著國際一線企業水平。

對內地來說,央企改革目前可能僅處於減肥階段,並且減低中央及地方政府財政壓力。

但更核心問題是資金投入及資金回報並不成正比,而有關問題區內尤為普遍。

要提升內地經濟軟實力及話語權,內地所謂央改,其實更有需要擴散至包括民間資金營運在內的全國性企業層面。

以生產工序為例,十三億人口原本為賣點,但十三億人口最低工資上升,工人訴求等等,代價是延誤、及成本上升。

成熟工業國以日本及南韓為例,每一千名工人,平均同時有三百套機械生產設備配合,內地只得二十三。工序機械人代央企無可能做,但民企可以,若能提升生產力,減省成本及提升
效率後,下一步是自家貨品、自家品牌。

全亞洲,甚至日本,根本OEM起家,所不之處是,別人在數十年OEM打底後,會建立自家品牌,並獲得軟實力,我國來來去去,可以頂盡得聯想,抄襲一律不包容在內!!

南韓及臺灣在協助OEM轉型上頗為成功,有別於中國打反傾銷,南國、臺灣重點以政策、優惠,養企業。提起兩個市場,令其臺灣,除電子產品外,其實近年打造最少兩大單車品牌。

單車平均車價比十年前上升七成六,而臺灣全國六百多間單車製造商,Giant、Merida就成功由七十年代來料加工,變成國際品牌,世界冠軍亦攞個幾次。

真正企業改革,其實是企業,特別管理層從心的變革,而非市場的金錢堆砌而成。

無提升效率,強化品牌的心,做一千幾百次混改,結果其實一樣,難道中國甘於當一個chinese
cheap apple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15

新中信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6.html

人人覺得中移動唔得,結果,中移動得。人人認為中信泰富會好掂,結果,截至目前為止,中信泰富股價「好唔掂」!!

打造新中信、標榜央改頭炮,要打得響亮,並獲超過兩打投資者,認購五百多億總值股份,市場原本共識為,中信新一天,縱使負債大增、但資產亦同時勁升,指數基金要追貨,好好睇睇報答認購新股投資者,267,隨時睇一個Double啦!!

但波係圓、市場變化萬千,新中信的確可以大好河山,三面風光,但亦絕不代表,交易完成等如股價必勁。

市場原先假設,新中信自由流通量上升,從而觸發指數基金追數,涉及最少四億美金,約三十多億港元,但市場同時忽略,中信發行數百億總值新股,攤薄幅度遠大於潛在追貨力度。

而根據過往經驗,註資等於狀大,但不能等同於股價即時上升。
例子一,中糧置地完成被借款後,三個月內落後大市四成、
例子二,招商地產變身之後,三個月內落後大市三成、
例子三,上實二零一零年獲母公司註資,三個月內反而跌一成半。

越多人講同一樣野,其實越代表有關議題已被Front run。

中信泰富交易涉及大規模舉債、大規模發新股,近乎史無前例,或者,或者,對上一個案例為盈科數碼動力!!!

完成重組,大註資後,中信每股資產值按美林計算,會由九,變十二點六元。美林估值準確的話,即中信現價屬大溢價。瑞信預測新中信NAV值十六個七毫六,數字準確的話,中信現價值折讓十二個巴仙,即全港折讓幅度最細綜合企業股。

兩個計算均指向,二六七即使高位回落逾兩蚊,現價仍不便宜,而更大問題是,金融資產為主,持有中信銀行及證券,已相當於每股八個一;市場會有數個即時反應:要買金融股,買阿仔得啦,做咩要買係267?

另一反應是,新中信雖新,但以資產而言,其實等同第二次上市,而第二點,若中信被界定為金融控股公司的話,折讓幅度更應比傳統綜合企業為大。

新中信前景,由金融、尤其手持六成七股權中信銀行左右。去年第四季,信行不良貸款升一成八,撥備幅蓋減少近三十個百分點、一級資本比率降至百分之八點七八。

試問,如果信行要抽水,對新阿媽二六七有無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16

大豆巨災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7.html


誰說央改勝一切,誰說央改成催化?內地可能有此想法,但投資者越不認同,中糧控股正正例子,即使點名成為央改股,業績不濟,格殺勿論。

六零六呢個股份代號或者太邪,善忘的你,或者忘記當日炒得如癡如醉的東寧,股份代號正正是六零六,而換上今日掛相同代號,中糧雖屬國家級,但暫時似比當年的六零六,只談概念,並無效益。

上半年,中糧期貨公允值輸十多億、匯兌輸數億,但更實在是,半年營業額有四百四十九億,但成本同時有四百三十二億,相當於做一蚊生意,要九毫六子成本!!

正因如此,中央點名中糧做央改股不無道理。首先,上半年極蝕,業績公佈後三分鐘,再出一個技驚四座盈警,一個月內蝕近四億。

其次,半年毛利率只有百分之三點四,富智康亦不如,任何一位新創業人士,經營毛利隨時輸盡寧高寧一百條街。

低毛利、巨額虧損,固然代表股價捱沽,但公司層面上,有所謂kitchen sink,做到條數咁醜,或者downside再有限。

中糧老實,價格倒掛,豆價波動,導致業績血流成河,慘不忍睹,反映中資公司其實一個老問題,風險管理差、對沖技巧近零,而最斷正及致命為,中資公司特性,及理念,是資源、商品誠可貴,股錢愈貴念愈追。

中糧半年,甚至全年業績死因,肯定是年初高位買入大批大豆,事件重溫,年初環球大鬧厄爾尼諾現象、中資券商間間預視軟性商品爆升,結果不消幾個月,好景不常,大豆為首農產品商品急跌,年內至今累積跌一成七。

豆價跌,本應對中糧極之有利,可惜中糧背負貴豆包袱。再番查大豆死因,關鍵日子其實在於今年六月三十日,香港近回歸紀念,中糧卻面對大豆巨災,當日大豆期貨急跌百分之六,五年最大跌幅,中糧單單該日,就虧損六億港元。

中糧被大豆累,大豆被芝加哥交易所累,故此中糧最大敵人,其實來自期貨大戶。內地老早睇穿有關問題,不斷收購,不斷希望可以左右議價能力,如是者,李小加滬港通後或另有任務?!

這是最壞時機,這是最好時侯,中糧如果連kitchen sink都搞埋,絕對可以觸發媽媽大發慈悲之心,盡快重組、盡快註資,而最大機會是註入早前收購的萊寶農產品業務。

多間券商提及,萊寶跟現在六零六核心業務最有協同,而更重要是,兩間公司已近海軍鬥水兵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17

蒙牛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8.html


蒙牛盈利大升,毛利大漲,但股價要大跌?

用黃師傅說法,一切盡在魔鬼細節中。

毛利升,蒙牛看準市場留意Margin,無論業績發佈會,分析員會議,一面倒指向margin繼續提升,前景Very Good,但細心留意,蒙牛強調,僅僅是一個Gross Margin數字,扣除所在成本的話,蒙牛淨利潤,即Net Margin查實變動不大。

心水清的話,蒙牛業績上半年有兩件事太明顯:
一,整體經營成本大升、而有關推廣開支更按年急升近一倍,故此,可以將蒙牛盈利大數之好,理解為靠大灑金堆砌而成。
而其次,蒙牛盈利大數,包括併入雅士利因素,若扣除的話,真相大白了。

扣除雅士利,我們簡稱為原蒙牛業績,大概會發現:
一,經營溢利其實下跌兩成三、
二,原蒙牛Ebit僅增長一成半,低於預期、
三,扣除因為洗費上升的毛利率,蒙牛Ebit margin只得百分之四點三,按年毫無改善。

使費及併入雅士利因素,篤大盈利大數及毛利外,蒙牛上半年有兩條數,亦構成重大疑點:包括存貨撥備二億六,第二為應收帳撥備近九千萬。

蒙牛解釋,撥備乃原材料相關,奶價下跌要為早前原奶做撥備,可惜分析員有懷疑。

懷疑原因在於,蒙牛對上一次大規模存貨撥備為二零零八年毒奶事件,期間近六年,奶價一直波動,從無令蒙牛要做原材料存貨撥備,點解今次要?

分析員將存貨撥備,與應收帳撥備看齊的話,不排除另有故事。

摩通提到,蒙牛一直有向經銷商提供補貼,簡單而言,俾錢人地賣自己產品,而當中涉及其實不少產品存貨。

換句說話,夢牛是否一直蛹貼銷售,而其實產品銷售不滯,因而撥備?

分析員認為,若簡單原材料存貨撥備,涉及零問題、若大規模為產品存貨撥備,情況卻截然不同。

一隻三十多倍市盈率股份,風光時可以備受市場愛載,但有疑問或不明朗因素,市場對呢類股份,卻最缺乏耐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18

同股不同權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9.html


千呼萬喚, 港交所終於就引入「同股不同權」制度, 正式向市場諮詢。

表明無預設立場, 港交所話若市場贊成引入, 同股不同權機制, 將對上市規則作出重大修訂, 並開展第二階段諮詢程序。

向市場問的七條問題, 包括若容許同股不同權的話, 應否涵蓋所有上市公司、只限新股, 定只限個別行業如「創新型」及科投公司。

對投資者保障方面, 應否對持額外投票權股東加以限制, 例如持股量不能低於特定比例。

至於會否容許內地同股不同權公司第二上市、及創業板定位,或是否另設新板, 港交所不會於諮詢提出具體建議, 但就歡迎公眾俾意見。

處處強調沒有立場, 港交所強調, 今次諮詢是從香港競爭力角度出發。

但文件又不斷引用數據, 指截止今年五月底, 102間公司到美國上市, 當中近三分一都採取同股不同權架構, 這批公司佔全部內地上市公司市值7, 所以有必要檢討。

港交所雖然強調, 今次諮詢並不是針對阿里巴巴而設, 但就係問題六、就特別提出是否容許海外公司, 以不同「投票架構」來港作第二上市, 擺明就係為阿里巴巴度身訂做, 「路人之心、人皆可見」!

「死硬派」David Webb已不諱言, 市場已有共識就係無需改變,即是簡單答第一條: No! 其他就不需多言, 根本是多此一舉咁話。

值得一提,同其他諮詢文件不同、一開始就提出呢分係「概念文件」,無任何預設立場、包括係咪要改變上市規則或維持現狀,但細讀文件內容、其實又處處都有立場!

搞場咁大「龍鳳」、但反而不斷強調無提倡任何立場,甚至只是概念文件,咁到底概念從何而來?

難道真係小加在夢中、遇見的「創新先生」、「道德先生」所托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2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