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雲端:雜誌有價

1 : GS(14)@2012-07-25 12:35:0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25/16544463
《爽報》去年推出之際,我已在本欄憂慮香港免費報紙市場。七雄逐鹿,很有機會如丹麥年前的免費報紙市場,過度競爭,印刷過量,廣告收入無以為繼。果然,《爽報》、《晴報》加入市場之後,一叠叠免費報紙開始滯留於各處地鐵站。每朝返工的打工仔,親眼見證了免費報紙的飽和。
免費報紙巨額投資亦反映在傳媒集團的賬目,經濟日報(423)去年盈利下跌五成,應與《晴報》推出有關。蘋果兼爽報老總張劍虹上月底也在專欄透露,《爽報》廣告增長未如人意,要暫且減印,稍息再戰。一葉知秋,免費報紙為紙媒開拓的藍海已告一段落,市場有待整合。這個年代,賣 Hard News的報紙都碰上困境,但獨有一類紙媒越做越好,就是時裝雜誌。
南早高價購香港版《 ELLE》
南華早報(583)早前一單交易透露了雜誌行業的端倪。南早上月宣佈,收購時裝雜誌《 ELLE》香港版七成股權,作價7500萬港元,是近年甚少涉及本地傳媒的併購交易,意味整本《 ELLE》香港版估值達1.1億港元。
《 ELLE》這宗交易在大眾中未受太多關注,但一本雜誌能以如此好的價錢成交,傳媒圈中亦頗為哄動。騰訊(700)上周收購財新傳媒兩成股權,以財新旗下《新世紀》、《中國改革》公認為中國水平最高的財經、時評雜誌之一,市傳的交易價也只是5000多萬人民幣左右。以此換算,財新估值大約是3.4億港元。僅是《 ELLE》香港版的估值,已及得上涵蓋整個內地市場的財新的三分之一。
《 ELLE》的估值有根有據,2011年廣告市道回春,全年盈利增長八成至約1300萬港元。以此換算,《 ELLE》歷史市盈率大約是8.3倍。以 Hard News、娛樂新聞作賣點的雜誌,近年也加開新戰線,與《 ELLE》這類雜誌分羮。行內人眾所周知,現時一期三本《壹週刊》,吸金能力最強的,不是標榜時事議題的 Book A,也不是尺度踩界的 Book B,而是夾在中間那本印刷精美的時裝書《 Next One》。
雜誌翻生的情況在世界各地發生,據羅兵咸永道估計,北美雜誌的收入在金融海嘯穩步上揚,估計至2014年,雜誌的收入能收復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失地,重返2006年的高峯水平。報紙的收入則未能擺脫劣勢,估計至2014年,行業收入也僅得06年的六成左右。
雜誌廣告影響更勝電視
為甚麼廣告商踴躍在雜誌落廣告?以時裝、消費掛帥的雜誌大賣精美的頁面廣告之外,也含有大量植入式產品推介。據美國雜誌協會的調查,雜誌比電視廣告,更能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定。若你翻開雜誌也不難發現廣告商以雜誌廣告輔助互聯網、 facebook的推廣活動,背後也有原因。據研究結果顯示,雜誌在芸芸媒介中最有效帶動讀者上網搜索品牌資料,甚至勝過互聯網及社交網絡的宣傳效力。想不到走入互聯網廣告年代,雜誌也出其不意受惠其中。
紙媒能否靠雜誌闖出新天?我還未敢下定論。近年奢侈品的銷量開始有見頂的迹象。這班米飯班主是雜誌起死回生的關鍵,他們能否持續豪爽打廣告,將成一大考驗。雜誌今天的估值,絕對可以一夜間改變。
丘亦生
2 : GS(14)@2012-07-25 12:37:52

蘋果兼爽報老總張劍虹上月底也在專欄透露,《爽報》廣告增長未如人意,要暫且減印,稍息再戰。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26/16460205

《爽報》印數由昨日起下調至每日六十萬份,究竟肥佬黎點解有此決定?《爽報》創刊九個月,廣告增長未如人意,與其一直開住水喉燒住銀紙去等廣告,不如先行忍痛減低印量一段時間,趁機重整廣告策略,同時調整版面加強內容。《爽報》在減印量的同時,亦揼本改用十六頁書紙,令版面更乾淨清爽,目前試行在中環派發,如效果理想的話,或會擴大使用。
肥佬黎係咪對《爽報》冇信心?《爽報》會唔會執笠?沙膽虹夠膽話肯定唔會。肥佬黎上禮拜同我哋開會,還強調免費報紙係我們的前途,吩咐一定要把《爽報》做好,而且有信心一定可以做好。沙膽虹亦相信,現在暑假在即,出門旅行的人一定多,是報紙傳統淡季,先減一減印量亦無妨,當我們將廣告策略調整好,隨時可以將印量加回來!
《爽報》印數是一定會加回來的!
沙膽虹
3 : GS(14)@2012-07-25 12:39:17

免費報紙巨額投資亦反映在傳媒集團的賬目,經濟日報(423)去年盈利下跌五成,應與《晴報》推出有關。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625498_C.pdf
白報紙成本佔本集團的經營成本總額約13%,較截至二零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上升73%。白報紙成本上升歸因於白報紙價格於本財政年度內有所上升,加上本集團推出免費日報晴報令使用量亦告上升所致。
4 : GS(14)@2012-07-25 12:39:56

騰訊(700)上周收購財新傳媒兩成股權,以財新旗下《新世紀》、《中國改革》公認為中國水平最高的財經、時評雜誌之一,市傳的交易價也只是5000多萬人民幣左右。以此換算,財新估值大約是3.4億港元。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7434
其實市場前日已傳出騰訊將投資財新傳媒的消息。有指浙報向騰訊轉讓其持有財新傳媒19.77%的股份,價格為5647.6萬元(人民幣.下同),但當時相關人士均表示對事件不知情。
5 : GS(14)@2012-07-25 12:42:12

南華早報(583)早前一單交易透露了雜誌行業的端倪。南早上月宣佈,收購時裝雜誌《 ELLE》香港版七成股權,作價7500萬港元,是近年甚少涉及本地傳媒的併購交易,意味整本《 ELLE》香港版估值達1.1億港元。

...
《 ELLE》的估值有根有據,2011年廣告市道回春,全年盈利增長八成至約1300萬港元。以此換算,《 ELLE》歷史市盈率大約是8.3倍。以 Hard News、娛樂新聞作賣點的雜誌,近年也加開新戰線,與《 ELLE》這類雜誌分羮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61917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710291_C.pdf
代價:
代價。
代價將以現金償付。代價乃參考雜誌刊物之性質及受歡迎程度及網上據點、代價、目標公司之業務前景、市場環境及經營狀況,以及與本集團現有業務產生之策略性協同效益後,由買方及賣方集團經公平磋商而釐定。
代價相當於轉讓業務之按比例部分(即根據資產注入協議注入股本11,000,000 歐元之70%)。

...
有關轉讓業務之財務資料
截至前兩個財政年度於每年轉讓業務應佔之若干財務資料載列如下:
(經審核) (未經審核)
截至二零一零年
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
截至二零一一年
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
(千港元) (千港元)
除稅及非經常項目前之淨盈利 8,738 15,698
除稅及非經常項目後之淨盈利 7,292 13,263
於完成時,將擁有轉讓業務之目標公司之資產淨值將約為11,000,000 歐元。
6 : GS(14)@2012-07-25 12:45:00

雜誌翻生的情況在世界各地發生,據羅兵咸永道估計,北美雜誌的收入在金融海嘯穩步上揚,估計至2014年,雜誌的收入能收復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失地,重返2006年的高峯水平。報紙的收入則未能擺脫劣勢,估計至2014年,行業收入也僅得06年的六成左右。
http://www.pwc.com/gx/en/global- ... er-publishing.jhtml
http://www.pwc.com/gx/en/global- ... ne-publishing.jhtml
7 : GS(14)@2012-07-25 12:46:41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8 ... 26c01b1374d8e1ea285
copy and past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84

金融雲端: CEO的公主病

1 : GS(14)@2012-07-30 14:10:2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30/16557902

股神畢菲特曾形容企業的話事人,很容易自我洗腦,以為自己都是公主,可以憑一吻把青蛙變成王子,還念念有詞,不斷以「一加一等於三」、「二加二等於五」來催眠自己,結果往往是冒進地高價收購,忽略了執行及財務風險。最近中港三宗大型併購,便可能因為不聽老人言而吃虧。
中海油(883)上周公佈,以總代價179億美元(約1396億港元)收購加拿大油企尼克森公司( Nexen),出價較尼克森20天平均價高66%,加上與中石化(386)同日收購另一家加拿大油企 Talisman的出價高出數成,市場普遍認為偏貴。
[Nexen] Nexen
洗腦式理由 撐高價併購
內地財經雜誌《新世紀》引述中海油的消息人士指,作價不能純粹按估值模型計算,因為尼克森還有很大的未開發資源潛力,而且中海油財力充裕,可以加快尼克森現有項目的開發速度,釋放優質資產的產能。
這番說法,似曾相識,幾乎位位被置疑出價過高的高管,均有這一塊自圓其說的擋箭牌。中信証券(6030)月中以12.5億美元代價全購里昂證券百分百股權,市場一樣滿腹狐疑,以2.2倍市賬率收購一家去年虧損1000萬美元的證券行,是否化算。管理層的回覆,離不開長遠戰略價值及意義重大的陳腔濫調。
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李小加上月為以180倍市盈率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 LME)解畫時,亦只能以一堆套話如捕捉中國增長、提升長遠盈利來辯解。
無論多華麗動聽的詞藻,對我來說,都會喚起10年前的記憶,當日滙控(005)以過千億收購美國消費融資集團 Household,其時的主席龐約翰形容合併是天作之合,事後方知道是滙控股東最㷫烚烚。
失敗個案多 股東戒心大
我知道,不能對任何高價併購一概而論,或許收購是得到國策支持,又或者市場看不到禾稈下的珍珠,但併購要做得好,要充份發揮效益,是一門相當複雜的操作,失敗個案隨時比成功個案多,而出價過高絕對為成功的定義增添難度。
上述三宗交易,無論收購方的管理層如何游說,市場顯然仍有戒心,交易公佈後三隻股份的股價均明顯下挫(見表),反映街外股東在股海已有一定歷練,有不俗的抗洗腦能力。
「寧以中等價錢買入上等企業,勿用上等價格買入中等企業。」這是畢菲特犯過錯後,提煉出的教訓。今時今日,患了公主病的 CEO,恐怕未必聽得入耳。
丘亦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73

金融雲端:三年又三年的自「肥」大計

1 : GS(14)@2012-07-31 11:50:2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31/16561929
不知從那時起,越來越多上市公司 CEO都愛上了內地的計劃經濟模式,內地有五年規劃, CEO也照辦煮碗,訂立甚麼三年大計、蛻變大計,不過,與中央的強國意志有別,公司高管的大計卻頻遇滑鐵盧,自己肥自己佬。
滙控挑戰多 達標有難度
滙控(005)可說是鍾愛訂立目標的機構,昨日的中期業績新聞稿內,目標這字眼出現了九次。該行於年前便曾訂立目標,打算在2013年,把股本回報率提升到12%至15%,將成本對收入比率降到48%至52%,及把核心資本一級充足比率提升到9.5%至10.5%。
不過,經過歐債危機的洗禮,以及要為多宗違規事件賠款補鑊,現時幾個指標之中,僅核心資本一級比率達標,而最新的股本回報率只有10.5%,成本對收入比率則企於57.5%,均與目標有一段距離。
歐智華昨日仍表示,滙控有機會達標,並計劃在2013年底前,再削減8億至18億美元成本。不過外界均認為,擺在面前的挑戰不少,滙控要衝線有一定難度。
利豐訂計劃 屢敗又屢戰
同樣喜歡三年又三年大計的,還有利豐(494),該公司去年啟動了新的三年計劃,擬把核心經營溢利於2013年翻一番至15億美元,至今進度同樣未如理想,去年度的核心盈利僅達8.82億美元,仍有一條街的距離要追趕。
不過,利豐早慣於屢敗屢戰,其對上一個三年計劃於2010年完結,原希望把收入催谷至200億美元,但結果只有160億美元,而營業溢利亦未達標。
當然,最牙煙的是去年定下蛻變大計的思捷(330),公司原來打算在四年內豪擲185億元重金打造「 The New Esprit」,預計2010/11至2014/15年度五年間,新造型可以帶來8%至10%的營業額複合增長,不過最近連主理醜女大翻身的舵手也突然撤退,令思捷置於變身中途的尷尬局面。
管理層往往訂下一個令自己有機會肥佬的目標,看似不合邏輯,但我覺得這一着除笨有精。因為一旦為未來數年設定清晰的路標,便可導引市場的目光,令股東不那麼短視,因為中間的過程儘管有低潮,但有了一個可望亦可即的目標,起碼可以叫股東放長雙眼,不用每半年業績來將一次軍,叫公司被經濟周期牽着走。
設定路線圖 提高能見度
再者,路線圖訂明了,有助鼓動上下員工的士氣,推動大家朝向目標的彼岸進發。日後公司達標,高管在收取巨額花紅時,亦顯得更理直氣壯。
食得鹹魚抵得渴,高管當然要承受不達標的風險,因為即使托詞宏觀環境如何如何差勁,也會令人懷疑管理層的判斷,而且市場還會比較同業的表現。換另一角度看,也擔心管理層在達標壓力下易於犯錯,作出衝關式的不負責任決定,如裁員或作出不成熟的併購。
我認為,高管肯像對待情人一樣對待股東,作出承諾,並以此來鞭策自己及接受監督,畢竟是好事,有助建立公司方針的信譽及能見度,減低風險溢價。當然下巴輕輕的話,情人也會冇情講。
丘亦生
2 : GS(14)@2012-07-31 11:59:2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022819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22717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730252_C.pdf
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08032712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0324215_C.pdf
49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091514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0612524_C.pdf
330 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616

金融雲端:滙控一屁股屎

1 : GS(14)@2012-08-01 10:45:1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1/16565005
滙豐控股(005)日前公佈上半年賺82億美元,按年下跌9%。業績倒退,是因為大笨象為英美等地的違規事件,撥備近20億美元。由於英美監管當局仍然對滙控窮追猛打,又有民事索償訴訟緊咬不放,滙控這區區156億港紙的撥備金額,肯定還未足夠。
違規事件 恐越揭越多
我認為這些違規罰款,絕非昨天一些證券分析員所言只是 One-off Items,而是反映滙控管理上有根本問題,將來被揭發的違規事件,恐怕會越來越多。
困擾着滙控中期業績的,既有歐洲經濟低迷,導致歐洲業務上半年由盈轉虧,也有一連串違規事件,包括要為英國多項不當銷售投資產品,撥備13億美元,用來向客戶作出補償及繳付罰款;另外要為美國和墨西哥滙豐防範洗黑錢不力,預留7億美元,應付可能的罰款。但這7億美元之數,與外界估計的10億美元總罰款,仍有一段距離。
今次撥出的20億美元,已佔去2009年辛苦供股集資回來的177億美元的11%。但曾經標榜「環球金融」的滙控,未來因應環球各地違規問題而要付出的代價,應該遠不止於今次的撥備金額。
英國針對銀行操控同業拆息的調查,在成功懲罰巴克萊(罰款4.5億美元)後,調查範圍已廣及滙控等其他銀行;美國、新加坡等各國政府也紛紛仿效英國,調查銀行有否操控拆息市場。歐美銀行業在金融海嘯後,聲名狼藉,歐美政府針對銀行違規操作,是順應民意而行,懲罰絕不手軟,滙控行政總裁歐智華難以安枕。
歐智華去年上任後,不斷出售非核心業務,撤出多個沒有經營優勢的市場,賣產收益上半年貢獻了43億美元,稍為抵銷了歐洲業務大倒退和巨額撥備的影響,否則滙控的業績會更加難睇。
管理監督不足 種禍根
儘管如此,證券行似乎普遍對滙控業績收貨。高盛、摩通和花旗等大行,都認為撇除所有一次性因素後,滙控第二季稅前盈利與它們的估計相若,甚至更高一些。
不過當所謂個別事件、一次性問題,不斷重複出現時,其實就不會是 One-Off。由大做次按生意的美國滙豐融資,到放任洗黑錢的墨西哥滙豐,都是滙控在市道好景時,為了擴張版圖,收購回來。滙控過去以聯邦形式管理環球業務,讓近80多個地區主管,自由發揮「地方智慧」,不過,總部未有發揮有效的管理和監督能力,種下禍根。
滙控不只管不好海外眾多收購項目,連總部所在地英國的本土收購,一樣弄得自己焦頭爛額。
去年12月,滙控因為英國附屬公司 NHFA違規向老人家銷售高風險投資產品,遭金融服務管理局( FSA)罰款,並要向客戶作賠償,合計損失近5億港元(部份金額列進今次半年賬目中)。那時候我在本欄寫過,根據 FSA的調查報告, NHFA長期違規銷售,是源於滙控處理新收購時竟然漫不經心,任由在2005年買回來的 NHFA「冇王管」多年,銷售合約由自己原來的法規部門審核,滙控的干預好像從來不存在,令違規銷售問題不斷累積。
FSA的報告,甚至要教導滙控日後應該如何跟進收購交易:「……(金融企業)需要確保收購新業務後,實行適當的系統和控制,作有效管理和監督。」
即使是在總部所在的英國本土,滙控對收購對象都是如此放任自由,自招禍端,它對分散在數十個國家的環球業務的監督,又怎可能有效和到位?多年累積下來的問題,又有多少還未曝光?
去年的文章,題為「滙控大小失控」,今日請容我再直接一些,但粗俗一點:滙控一屁股屎,豈是一兩下手勢能夠清理乾淨?
丘亦生
2 : wilsonchui(9055)@2012-08-01 17:59:17

HSBC 同妖股無分別
3 : GS(14)@2012-08-01 18:33:34

現在唔識玩,淨是知他的人才死的死,走的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643

金融雲端:國米變糙米

1 : GS(14)@2012-08-03 13:30:5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3/16572526
中國人在體壇中又再聲名大噪。說的不是中國羽毛球隊「爭輸」的糗事,而是國企中鐵建(1186)入股國際米蘭。從此這隊世界級的國米染紅,變成中國人有份的紅糙米。相信不久,國米球衣印上民族品牌贊助商的名字,應該夠強國憤青威風一段時間。
國際米蘭昨日宣佈,獲一班中國投資者入股,成為第二大股東,中鐵建旗下的中鐵十五局並將承建國米2017年落成的一個新球場。據彭博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是次入股國米15%的,包括中鐵建及當年有意收購英超球隊利物浦的中國商人黃健華,作價相當於球會估值達5億歐元(約47億港元)。
球會表面風光 蝕錢居多
根據 Sky Sports的說法,此次入股,足以讓國米立刻還清所有的債務。我從來也對公司併購很挑剔,這宗中意聯婚也不例外。據福布斯資料,國米2010/11財政年度的轉播、球衣及商業贊助等收入,加起來接近24億港元,但在龐大的球員開支下,球隊錄得經營虧損6.5億港元。
國米的艱苦經營並非孤例,心頭越大的球隊,業績越慘。英國報章月前就披露,2010/11年球季,20隊英超球隊的收入雖然高達277億港元,但加起來虧損達43億港元,超過一半球隊蝕錢,應屆歐聯冠軍車路士也勁蝕近8.4億港元,要靠班主貸款超過10億港元支撐。曼城在新東主連年泵水買球員之後,終於修成正果,奪得英超冠軍,但是2010/11一季就負出沉重的代價,勁蝕近24億港元。
[國米球星史奈達] 國米球星史奈達
中鐵建搞足球 九唔搭八
中鐵建在高鐵工程是大阿哥,搞基建固然內行,但搞足球絕對是外行人。中鐵建又不是消費品牌,與球會業務風馬牛不相及,兩者聯盟本來就已是怪事。再者,歐洲名牌球會都是給中東及俄國富豪消遣的玩意,他們花費巨資買球員,往往是不計成本,只顧成績,為求名氣。經營球會並非一家國企應該觸及的業務。過往,國企總有「戰略投資」作高價買資產的解釋。但國米有何戰略價值呢?確實令人摸不着頭腦。
經營較完善的英超班霸曼聯,近排安排在美國上市。 Glazer家族進取地把球會估值定於約30億美元,足足是公司收入的6倍。事實上,截至今年6月底全年,如撇除稅收抵免,曼聯業績是處於經營虧損的狀態。曼聯大股東 Glazer家族獅子開大口,《衛報》的評論指,除非你認為有另一個億萬富翁,向 Glazer家族開出無法抗拒的價錢收購曼聯,否則股民沒有認購的原因。
我認為,這個說法適用於任何球會買賣,再說得白一點,所有球會東主就是要找一個比自己更笨的買家。我不信中鐵建是這個笨蛋,中鐵建晚上發通告否認這樁交易,更顯得整件事耐人尋味。
金融中心 fan pag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08

金融雲端:去火星採礦

1 : GS(14)@2012-08-07 12:16:2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7/16581368
昨日金融新聞乏善足陳,反不及火星的圖片叫人吸引。美國太空總署( NASA)第五部火星越野車「好奇號」,昨日成功降落火星,把地面清晰的影像傳回地球,正式展開長達兩年的科學探索,包括火星的生物迹象。
政府削經費 科學研究難
這個耗資25億美元、以核能推動的好奇號,是史上最大膽及最昂貴的火星探索計劃。好奇號不但能用激光儀器來分析石頭的化學成份,也配備鑽嘴以研究地底的化學紀錄,是流動實驗室,有助進一步勘探火星。
好奇號的成功,固然令太空總署的火星探索計劃,有成績交差及爭取更多資源,亦為中國及俄羅斯的火星計劃,設下最低標準。
本來昂貴的基礎科學研究,在歐美經濟陷於低谷的今天,是很難有市場的,但近期出現的多項成就,如歐洲核研究組織利用巨型粒子加速器發現「上帝粒子」,加上今次成功登陸,都在民眾間加了分,但要逃過政府削減經費的一劫,可能比登陸火星難度更大。
民間組公司 股東陣容勁
幸而民間有取而代之的勢頭,4月時一家叫 Planetary Resources的公司宣佈成立,其宗旨竟然是要到外太空開採資源,並運回地球出售,情節有點似電影《阿凡達》,而這家公司的股東,正正是《阿凡達》的導演占士金馬倫,其他股東也星光熠熠,包括 Google的行政總裁 Larry Page及執行主席 Eric Schmidt、前微軟高層 Charles Simonyi及曾競選美國總統的德州富豪 Ross Perot的兒子等。
雖然構思有點異想天開,但絕不是「是但噏」,公司打算後年先發射一系列小型太空望遠鏡,以尋找合適的小行星作開採目標。再用十年時間,發射另一批太空船去勘探有關目標。
勘探成本貴 豪賭中豪賭
現時太陽系已知的小行星近9000枚,集中在火星及木星的軌道上,但也有不少較接近地球的,足以讓人類捷足先登。它們多為行星形成的時候分裂出來,故此資源含量豐富,尤其一些稀有金屬如銥。
不過,最困難的莫過於開採的部份,做法可以是用無人太空船直接開採,或將其移至較近地球的距離再開採。
太空總署的研究便估計,要用無人太空船攫取一枚重500噸、直徑7米的小行星,並將其移至環繞月球的軌道,令其可以被勘探及開採。估計要26億美元的經費,以及到2025年方可成事,這還未計開採的成本,之後如何把礦物運返地球,更是一件超大的難題。
亦有研究估計, Planetary Resources要有合理的成功率,公司的出資可能要高達1000億美元,即使超級富豪,都已經不能當成一個玩意,而是輸身家的舉措。
我是普通市民,這類比高大空計劃更名副其實的計劃,在我眼中比豪賭更似豪賭,但始終着眼點是改善世界,試想想外太空的探礦計劃一旦成功,將可能徹底解決資源枯竭的問題,更可能藉此引發種種創新,社會的格局可能一下子改變,正如有史學家認為,當年煤的廣泛使用,促成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
你聽過從前有一對兄弟夢想學雀仔飛,夠癲未?他們最後發明了飛機這件東西。
丘亦生
金融中心 fan pag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67

金融雲端:廣播窄路(之一)

1 : GS(14)@2012-08-08 14:50:1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8/16584580
對於執政者而言,免費廣播服務,不論是電視台抑或是電台,從來都是一個政治的問題。
因為有政治考慮,由以前的英治時期,到97後的特區時代,廣播政策是一貫的保守。我以前寫過,由於免費廣播電視台「影響人心」的能力異常巨大,不是其他媒體可比,無論是港英還是特區政府,由於沒有足夠的管治合法性,所以一直避忌和拖延開放市場,把香港免費電視台數目,長期控制在兩家的水平,比大部份先進經濟體為少。
即使進入數碼化年代,可以容納更多頻道,本來是開放市場引入更多競爭的大好機會,政府也斷然拒絕。這與政府自許的自由開放經濟環境,格格不入。
政府發牌 諸多阻撓
直到不滿 TVB獨大的民情爆發,在公眾和其他經營者的壓力下,曾蔭權政府數年前才接受財團提交新免費電視牌照申請,卻不撥出大氣電波,變相提高了進場門檻,也大大削弱了新經營者與 TVB競爭的能力。當王維基、有線寬頻(1097)等新經營商,蓄勢待發之際,政府最終扣牌不發,交由梁振英政府拍板,至今牌照發出無期。除了政治考慮,我想不到其他原因可以解釋政府的異常表現。
香港的免費電視競爭局面突破無望,香港電台服務也好不到哪裏。自從由李嘉誠控制、政治安全系數甚高的新城,在90年代初啟播後,香港逾20年沒有新電台頻道。在這20年的空白期,世界各地的電台廣播,早已因為數碼化而大增頻道,換了新天。
在亞洲,新加坡1999年已開始電台數碼廣播,目前的網絡覆蓋了99%人口,提供逾20條頻道,當中包括7條收費頻道。韓國的數碼廣播覆蓋逾75%,不但有大量頻道面世,容納了更多元的內容,也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數據服務,是亞洲數碼廣播服務的領導者。
在歐洲,挪威在1995年已有數碼廣播頻道,目前覆蓋率有80%,頻道達20條;比利時的電台頻道,1997年起逐步數碼化,目前覆蓋100%;丹麥在2002年開始有數碼頻道,覆蓋現已去到90%;荷蘭計劃在未來兩年,把目前的70%覆蓋率,增加至80%至100%。
還有廣播業的老祖宗英國,在公營廣播機構 BBC和地區電台的努力下,覆蓋已達85%,電台百花齊放。
DBC股東風波 不尋常
香港落後於人十多年之後,在2011年才發出三個數碼廣播牌照,其中一個給了新城,一個給了有中資背景的鳳凰。最後一個由香港數碼廣播( DBC)拿下。也只有 DBC,作出了較像樣的投資,總算是香港超過20年來,電台、電視免費廣播行業唯一的新血。
所以,啟播不到一年的 DBC,近日鬧出股東風波,有股東以電台經營不善、不願再注資為由,而不惜任由公司清盤,放棄得來不易的廣播牌照,特別讓人失望。
根據報道,拒絕再注資的幾名股東,不接受其他股東注資攤薄他們股權,也不同意引入新投資者。也有消息指,他們甚至放棄全身而退的建議,不接受其他股東以成本價買斷他們的股權,堅持公司要作清盤準備。
合夥做生意,有股東中途變卦,不願繼續出資,可以是純商業的決定。但在財務上有更合理的退出方案,卻棄之不用,寧願玉石俱焚,就有違營商理性,顯得事不尋常。
這不尋常的股東紛爭,我明天續談。
丘亦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801

金融雲端:渣打引爆英美大戰

1 : GS(14)@2012-08-10 14:02:4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0/16591446
先是巴克萊,繼有滙控(005),今次是渣打(2888),一個月內,多家英國銀行接連被指違規,連一向冰清玉潔的渣打,也被美國監管機構貶為流氓銀行,英國政界及監管機構再也按捺不住,發起倫敦城保衞戰,誓要保住國際金融中心這金漆招牌,以免被塑造成三不管的犯罪地帶。
競爭對手 口和心不和
渣打的二萬億元洗錢案,驚動英國政界,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率先彈出,在雜誌撰文,指美國對英國銀行窮追猛打,已開始有保護主義的意味,更直指有人妒忌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故此出手打擊。負責調查英國銀行的國會成員 John Mann,也指渣打事件反映的是美國監管機構的反英情緒。
為何巴克萊、滙控的案件,沒有激起這種同仇敵愾的情緒?一來巴克萊操蹤 Libor,證據確鑿,而且是英美兩地監管機構合作處理,滙控的洗錢案,情節雖然跟渣打相似,但滙控早已認低威,毫無保留道歉,明顯與監管當局達成共識。
相反,今次渣打事件,令管理層大為意外,銀行管理層上周公佈業績時,還指自己的競爭優勢正是行為良好,清清白白,怎知事隔一周,便被打成大壞蛋。再者,作為地方監管部門的紐約州金融服務廳自把自為,未等及隸屬中央的聯邦監管機構便公佈調查結果,違反一致行動的通例,而且在批判渣打上,遣詞用字去得很盡,令事件塗上揮之不去的政治味道。
渣打事件有可能成為英美金融中心競爭轉趨惡性的轉捩點嗎?查實監管機構尤其是中央銀行,素來跟對口單位的相處,即使不敵對,也大多漠不關心,要他們齊心,除非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如金融海嘯,即使最近歐債危機,也各有心事。他們的政績,在於搞好自己的主場,面對對手的競爭,當然口和心不和。
釘牌機會小 股價跌過龍
英美兩地金融業雖然有較多合作,但倫敦善於鑽營美國的法規漏洞,藉此搶去華爾街不少生意,倫敦儼如美元的離岸交易中心,近年紐約在爭取新股上市方面,亦因為美國收緊監管,而被倫敦追過,兩地的猜忌與日俱增,在所難免。正如最近有保守黨說,若果美國監管機構再針對英國銀行,英國應該開始將其金融交易改以歐元或英鎊報價,以避過美國監管機構的管轄範圍。
不過,我仍認為,英美爆發金融保護主義的機會不大,一來紐約倫敦兩地已經過百年競爭,地位各有升跌,但都有誰也取代不了誰的厚實根基,而且兩地的互補性很大,美國會覺得讓倫敦搶生意,總放心過讓其他意識形態分歧更大的國家乘虛而入。這個凌駕經濟利益的格局不變,兩地的競爭會很克制,不會因為一場風波而拳拳到肉。
按此路進,渣打今次被釘牌的機會不大,因為之前眾多類似的個案,銀行也沒有遭此極刑,即使紐約金融廳極欲出位,但其所持論據,在詮譯法律上,並非沒有商榷之處,過份逼虎跳牆,可能引發渣打的全力反撲,所以最可能的演變,是賠錢和解了事。
經此一役,渣打的形象固然受累,過去基金以為循規蹈矩的渣打,是官府嚴打的避風港,這因素一直利好股價,今勻貞節牌坊被毀,股價有損傷在所難免,但跌近三成顯然過份,若如外電盛傳和解費為七億美元,僅相當於其出事前市值的1.2%,我相信,渣打往後的股價應該很堅挺。
丘亦生
2 : Sunny^_^(11601)@2012-08-11 14:34:31

美國等錢使...+上趕走英國銀行,美國本土既銀行未多D生意囉...
3 : GS(14)@2012-08-11 14:37:09

都可以咁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848

金融雲端: Google教你調控經濟

1 : GS(14)@2012-08-13 10:48:3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3/16598480
大數據( Big Data)可說是近年炙手可熱的課題,互聯網及手機網絡上浩如煙海的資訊,如何可以化成有用的訊息,作為業務上的機會,或政策上的指引,是一條價值萬億的問題。無論如何,這股趨勢已不可擋,繼有對沖基金分析 Twitter上的留言情緒來炒股後, Google也成為中央銀行的借鏡對象,不但用來改善預測經濟的能力,更可能用來預防下一波金融危機。
單單今年6月份, Google已錄得1190億次搜尋,這個超級數據庫,如何變成有用的資訊? Google的首席經濟師 Hal Varian(在學術界名氣甚大,其中級教科書是不少修讀經濟的本科生指定讀物),數年前已發表報告,講述如何可以透過 Google的搜尋關鍵字數據,來改善汽車銷售、房屋銷售的預測。他發現,越多人搜尋及瀏覽汽車資訊,往往預示汽車銷售會上升,又或搜尋失業救濟等字眼越多,也可能意味失業率上升。
關鍵字搜尋量 預視需求
最新一期《商業週刊》便報導,越來越多中央銀行,開始追蹤關鍵字趨勢來研究經濟。好像英倫銀行收集 Google上關於求職津貼的關鍵詞數據來預測失業率;西班牙央行則用旅遊相關搜尋,來預測英國遊客入境數字;連紐約聯儲局亦採用 Google的數據,來提高按揭轉按數字的預測準繩度。
Google現時透過 Google Trends,發放一至三日前的搜尋字統計,雖然並非即時數據,也已經較收集傳統的經濟數據快了不知多少。
除了搜尋字外,最近有學者亦使用 Google的搜尋器原理,來研究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銀行與網頁如何相提並論?因為 Google為用戶尋找最相關資訊的方法,是先計算某網頁有多受歡迎,而受歡迎的準則,是有多少網頁連結至該目標網頁,越多連結者,間接代表網頁的資訊有用,故此會給予較高的分數。
同理,某銀行對系統帶來的風險,不一定關乎資產規模或問題貸款的多寡,而是與其他銀行的連繫網絡,若它出事會拖多少銀行落水,以及這些被拖落水的銀行的脆弱程度。換言之,是網絡效應主宰系統性風險。
銀行連繫網 揭系統風險
據《彭博社》報導,研究只使用了有公開資料的銀行互相持股關係,再放入修訂了的 Google搜尋運算法計算,已發現2008年時,巴克萊、美銀、摩通及蘇皇,比花旗、德銀有更大的系統性風險,即使後二者的資產規模及生意均大得多。若能進一步掌握銀行間的資產負債資訊,計算便可以更準確,令銀行會帶來的系統風險清晰化,監管當局出招時便可以打在要害。
當然,這些新數據目前大多是補足原來的統計方法,仍不能取而代之,有效性亦要觀察,而且 Google數據佔整個互聯網的訊息量,份額正因為 facebook等社交網絡的出現而減低,不過,大數據的世紀已經來到,你的行蹤、購買習慣、交友網絡、情緒、健康狀況、政治取向都已一一記錄,相信不出數年,連人口普查也開始變得多餘。
丘亦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20

金融雲端:監管黑洞

1 : GS(14)@2012-08-14 13:56:1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4/16602555
中聯辦干預香港政壇已是人所共知之事,但最新傳聞指中聯辦插手香港資本市場,干預香港交易所(388)的決策。早前中國高精密(591)因業務涉及「國家機密」為由,未能核數而停牌。本報昨日就引述消息指,在中聯辦與李小加會面後,高精密的「停牌令」即於不足1個月內解封。
國家機密擋箭牌 陸續有來
中聯辦對香港資本市場的影響力,擇日再議。但單是港交所讓高精密以「國家機密」為由避過核數師正常審核,事關重大,將影響到香港的市場監管。如此下去,以「國家機密」為拒絕核數的擋箭牌只會越來越多,中國高精密一定不是孤例。
近年,內地更多性質敏感的核能、資源業務欲到港上市。在清盤邊緣徘徊的泰山石化(1192)終於尋得白武士,有關交易仍有待各方批准。白武士是廣東振戎,屬央企珠海振戎子公司。珠海振戎屬國資委旗下重點國企,獲得中央軍委授權專做「軍品易油」生意。
「軍品易油」即是以中國的軍備或軍事貿易的貸款換取石油。中國是伊朗石油最大的買家,當地石油佔中國石油進口約一成,當中不少由珠海振戎經手。年初,美國為向伊朗的核能計劃施壓,制裁三家與伊朗有生意來往的油企,珠海振戎便是其一。
廣東振戎如成功入主泰山石化,勢會向泰山石化注入資產,如此一來,公司交易極可能踩進國家機密的界線,隨時又可拎到免死金牌,部份業務不能讓核數師查數。此外,在內地規模數一數二的中廣核,去年在香港市場買入殼股,易名中廣核礦業(1164),日後若注入相關核能資產,隨時比民企高精密從事的航天儀錶業務更「機密」。
高精密過關 衍生規管問題
獨立股評人 David Webb曾經指出,高精密等所謂涉及「國家機密」的公司,即使向核數師交出的銷售資料,根本不涉合約性質、產品,不覺得有關資料屬於「機密」。他舉美國波音公司為例,波音向美國政府銷售大量武器也不見核數報告出現問題。我同意 Webb的觀點,以「國家機密」避開審計,不如當初不要上市。
高精密於去年10月停牌,前核數師畢馬威指出,集團會計賬目與畢馬威取得的資料不一致,高精密業務牽涉「國家機密」為由拒絕提供所有賬目資料,畢馬威因而對業績提出「保留意見」及辭任。高精密其後委任的獨立顧問中磊,單單從稅局職員口頭確認銷售等賬目無誤,依然沒有全盤審核賬目。港交所卻破格讓高精密過關,指是「罕見例子」,允許其復牌,只會牽引出更多規管問題。
每當新股表現差時,港交所習慣搬出「披露為本」的說法,強調港交所任務是確保上市公司向投資者披露適當資訊,至於股份質素高低,貴客自理。然而,「披露為本」底線,就是資訊要真確全面。上市公司業績要按規則得到核數師審核,背後的精神是靠核數師背書,畫下印記,投資者才會信服數據。即使香港未有集體訴訟的法制,但投資者若被錯誤投資訊息誤導,蒙受損失,仍可追究上市公司,以及核數師的責任。此外,亦有證監會把關,懲罰違規的持牌中介人。
欠決策理據 港交所要交代
但中國高精密的先例一開,整套「披露為本」準則變到模糊。萬一高精密的股份出了事,牽涉在內的核數師,也大可打出「國家機密」的理由,堅稱自己因受制於「國家機密」,當初未能全盤查數,卸盡一切責任,其他受證監會監管的中介人也可如是辯解。偏偏股東及證監會,卻無法向當初一口承諾賬目無誤的內地稅務局追究。有寃無路訴,變相讓高精密變成無底的監管黑洞。
這樣一個黑洞,關乎香港市場監管問題,絕不是港交所以「罕見例子」就可以打發。無論中聯辦有否施壓,港交所也應向公眾詳細交代決策的理據。
丘亦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