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購物狂的受難曲
1 :
GS(14)@2012-08-15 18:49:33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5/16604849
「當我購物時,世界好像變得美好,但慢慢又不再那麼好了,所以我又要再購物。」這是電影《潮拜購物狂》中女主角的對白。在商業世界中,其實也有不少購物狂,他們的世界也不見得會隨收購而變得美麗,隨時越見黯淡。我說的是利豐(494)與惠普( HP)。
利豐上週公佈中期業績,核心盈利勁跌22%,遠差於市場預期,結果被基金洗倉,上週五跌近兩成,為上市20年來最大跌幅,本週跌勢仍未喘定。市場關注,利豐近年收購不絕,單單今年已斥資逾20億元收購六家公司,但上半年銷售額僅升4%,竟然低於過去五年的14%複合年增長率,如果不計自然增長的部份,新收購帶來的果實,可謂相當有限。
惠普與利豐 血拼多碰灰
同一時間,科技股惠普上週表示,要為四年前收購的 EDS,作出80億美元的巨額撥備,相當於收購價的六成,金額大出市場意料之外,意味昔日出價太高。
惠普與利豐恍如難兄難弟,近年一樣密密掃貨,收購交易一宗接一宗,據統計,自2001年以來,惠普共斥資670億美元來作收購,差不多是惠普現市值的兩倍。不過,連年東征西討的惠普,不時碰得一鼻子灰,2010年以12億美元收購智能手機商 Palm一役,便因為一年後便決定終止開發其手機操作系統 WebOS,變相承認失誤。去年底再重鎚百億美元收購數據分析公司 Autonomy,誰料未幾公司已發盈警,轉勢之快,連惠普高層也難掩失望之情。
分期付款 遠勝大額撥備
本來併購交易是會工多藝熟的,掌握了竅門之後,執行風險及整合能力均會有所改善,有助減少買回來的公司出現水土不服、併購者消化不良的情況。可是利豐與惠普的經驗都顯示,購物狂也會有陰溝裡翻船、入錯貨的時候。
惠普過去三年,自 Mark Hurd因為性醜聞離職開始,已三易行政總裁,公司政策不斷轉變,削弱了整合新收購業務的力度,是可以理解的;至於利豐,本想在淡市出擊執平貨,誰知歐美經濟低迷之深之久,令人吃驚,導致新收購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等收穫要花更多耐性。
暫時看來,利豐的情況要比惠普為佳,始終利豐用分期付款,而且作價可按業績調整,即使物無所值,也可以變相減價來彌補損失,減價部份甚至可以當盈利入賬,比起惠普以大額撥備來清瘀血,明顯更懂得保護自己。
股價殘礙融資力 響警號
不過,即使財政上仍有餘力,但見勢色不對仍然勇往直前,始終有碌爆卡的一刻。利豐之前訂下,2013年核心營運溢利要達到15億美元的目標,但今年上半年只有2.2億美元,主席馮國綸對傳媒表示對達標仍抱有希望,並會繼續動用彈藥併購。我不明白,利豐近年倚賴收購來揠苗助長,效果並不顯著,繼續依法施為,為何又可以否極泰來?
利豐及惠普,股價都處於低位,已是市場給予公司的警號,因為低股價等於發新股的成本高,用股本融資收購的能力弱,相當於被 Cut了 Credit Line,希望這個訊號,能讓管理層心癢掃貨時,可以忍忍手。
丘亦生
金融雲端:李澤楷返嚟,你擔心嗎?
1 :
GS(14)@2012-08-16 11:38:41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6/16608845
去年9月,電盈(008)分拆香港電訊(6823)之際,我翻查電盈的股東通函,發現李澤楷於分拆前四個月密密做 Deal。前兩天,電盈又宣佈,斥資不多於1.95億元,投資內地私募基金 Vision Knight Capital。這項交易正正應驗我之前的預測:那個喜歡做 Deal多於經營的李澤楷,已經返番嚟。
我之前分析,李澤楷會通過八號仔重施故技,很大程度是電盈終於放下固網電訊的包袱。事實上,拆出的香港電訊股價不俗。我相信李澤楷自覺滿意,認為向電盈小股東提供了選擇,已經有交代,使他更心安理得地在八號仔大展拳腳。
八號仔變身做 Deal平台
電盈去年完成的 Deal,包括與湖南廣播電視台合資設立 NOW芒果頻道,與海潤集團合資製作公司,又入股內地視頻平台 PP Stream。我早前估計,種種跡像是李澤楷將會通過八號仔,試圖打造一個有故事可說的概念,當中三大故事元素,肯定是「中國市場」、「互聯網」和「電視」。最新投資的這宗 Vision Knight Capital亦不例外。 Vision Knight Capital就是由電盈非執董衛哲主理的私募基金。電盈早前出讓持有的 PP Stream部份股權給 Vision Knight,可知雙方關係不俗。
Vision Knight最新動向是在今年3月,入股內地網上廣告公司好耶集團( Allyes),報導無透露金額。好耶是內地數一數二廣告代理商,符合電盈的投資主題。李澤楷的心頭好沒有變,電盈仍朝往「中國市場」、「互聯網」和「電視」的投資故事進發。
李嘉誠今年初公開分身家計劃當中,預留大量現金給李澤楷。李澤楷手上大把本錢。我相信,李澤楷目前正忙於找投資點子。填得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就是聽經紀及下屬 Sell不同的投資項目。
電盈股東最關心的,當然是手上大把子彈的李澤楷,會不會在顧此失彼下,心急入錯貨。李澤楷剛入主電盈時有一項投資,比較少人談及。我覺得這單 Deal,同時是電盈最好及最差的 Track Record,很具代表性,或者股東可以參考一下。
QQ上市前曾入股沽得太早
這宗交易與騰訊(700)有關。1999至2000年之間,電盈買入騰訊兩成股權,當時騰訊還未上市,這手貨的成本是110萬美元,當時電盈是少有投資內地科網公司的先行者。2001年,電盈將手上股份全數賣給騰訊現時的大股東 Naspers。電盈不足一年獲利1150萬美元,成為 Pre-IPO的投資奇葩,也是電盈最成功的 Deal之一。
讀者看到這裡,相信明白我為甚麼又說這是最壞的投資。騰訊後來上市,市值由2000年的幾千萬美元,爆升成4200億元市值的股王。電盈手上的騰訊股份賣早了11年。如果電盈仍然保留著騰訊的股份,今天的市值近800億港元,接近電盈目前市值的四倍。
電盈賣出騰訊股份的時候,李澤楷大概35歲。如今46歲的他,是否仍保留了這份捕捉投資的觸覺?等待最佳收割時機時,會否變得更成熟、更有耐性?我期待著答案。
丘亦生
2 :
lailai12345(31908)@2012-08-16 17:01:37你都咪話唔驚
3 :
GS(14)@2012-08-16 23:14:24條友成日喜歡做刁
金融雲端:難看的政治劇本
1 :
GS(14)@2012-08-17 11:55:47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7/16611996
「業內競爭激烈,收入已達飽和,讓更多新經營者加入,會加速業內白熱化競爭,損害整個行業的發展。」
這套說辭,你猜是誰說的?所指的又是香港哪一個行業?
經常獲得政府獨家消息的《星島日報》,週三有一則報導,不太為人注意。我看過之後,除了憤怒,還是憤怒。
「啟播僅一年的香港數碼廣播,最近因經營困難而瀕臨結業。據悉,審批經年的三個新免費電視牌照,新政府亦會重新考慮是否批出。行政會議消息透露,雖然行會未有對此作出決定,但新政府不批出新牌的機會極高……」
據瞭解,前廣管局向特首同行政會議,提交同意向三家申請電視機構發出新牌照的建議已逾一年,曾蔭權任內未能發出新牌,延至新政府,據悉會重新作出考慮。
抽 DBC水 拒發新免費電視牌
政府內部反對發出牌照的意見認為,目前電視媒介經營已頗艱難,業內競爭激烈,廣告額似已達飽和程度,擔心再發新牌照新增三個新電視台,會加速業內白熱化競爭,損害整個電視行業的發展,甚至導致電視台步上數碼廣播後塵。消息人士指,特首梁振英率領的新政府上場後,有自己的政策主張,並不一定要履行曾蔭權舊政府所訂下的政策。」
政府高層認為競爭已「白熱化」、主要收入已「飽和」的行業,竟然是由 TVB一台獨大的香港免費廣播電視業,除了 TVB會認同外,政府以為還有誰會相信這些一味靠嚇的荒唐說法?
我之前寫過,香港廣播政策從來都涉政治考慮,缺乏管治合法性的掌權者,沒有膽量開放市場讓媒體百花齊放,不受政府和權貴駕馭。
我相信,新免費電視牌會「導致電視台步上數碼廣播後塵」的抽水式隨口噏,是梁振英政府為正式放棄發出三張新牌照作準備,放風營造輿論,試圖掩飾封殺新經營商進入廣播電視業的政治目的。
這些反對開放市場的陳套理據,一直以來只有 TVB高層說得最落力。 TVB總經理李寶安曾提出,香港電視市場狹窄,免費電視廣告收入十多年來零增長,增發牌照會導致惡性競爭。
如今政府照單全收,聲稱電視廣告市場飽和。但香港媒體的整體廣告收入近年其實有顯著增長,免費電視停滯不前,是自己節目差,不爭氣。根據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 Nielsen)的統計,香港廣告客戶的全年總開支,2006年比1997年增加了一倍。餅大了,但免費電視分到的比重,由近一半降至三成多;反而報章分到的廣告開支,由於免費報章帶來了激烈競爭,佔比由33%升至36%。
所謂惡性競爭 人人都受惠
在香港,一些受保護行業,但凡有新經營者加入市場,引起減價戰,導致盈利率下降,都有人說要慎防惡性競爭。過去20年,香港經歷最激烈的所謂惡性競爭的行業,是電訊業。由國際長途電話開始,到流動電話服務,最後開放固網通訊,電訊業每一次開放市場,引入更多新競爭者,都會惹來原有營運商的反彈,祭出惡性競爭這個藉口。
但經歷所謂惡性競爭後,香港的電訊服務價格急降,普及率大升,產品更多元化,消費者明顯受惠。競爭最劇烈的流動通訊業,最初投得牌照的財團,甚至沒有一個要損手離場,通過合併或賣盤,都得以全身而退,並有不俗的利潤。
以香港免費廣播電視業已飽和為由,擱置發出新電視牌照,是比 TVB節目《反轉三週半》更難看、更粗製濫做的政治劇本。如此輕藐香港人的智慧,政府與 TVB令我同樣憤怒。
丘亦生
金融雲端:沒有割喉的價格戰
1 :
GS(14)@2012-08-21 15:45:06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21/16622034
上週把國美電器(493)、蘇寧等家電零售股震散的疑似價格戰,越看越似一場鬧劇。大家都是嘴上講曬冷,但埋牙卻變成佛山無影腳,虛招連連。
今趟價格戰源於內地最大網購商京東商城,其 CEO劉強東於上週二上午,在個人微博上宣戰,要以三年零毛利為代價,以保證所有大型家電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至少10%。幾小時後蘇寧的購物網蘇寧易購應戰,宣佈啟動史上最強的促銷,與京東隔空叫罵,國美其後接戰,宣佈旗下1700家門市價格與其購物網看齊,變相門市減價。
家電商口講割喉 埋牙無影
減價戰在網上鬧哄哄,被形容為「三國殺(內地一個人氣紙牌遊戲)」,不但格價網的點擊率大增,亦令市場擔心國美盈利會大出血,股價一蹶不振,至今蒸發兩成。
不過,說好的減價戰,只是曇花一現,內地媒體報導,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真正降價的商品只有很少,價格並非如預期般的「幾百塊幾百塊地降」,反而時升時降,或者乾脆說缺貨。
查實劉強東打的這種曬冷割喉牌,看似七傷拳,打傷對手之餘也犯本傷及己身,但查實在博弈論文獻中,卻反而有止息干戈的奇效。因為京東商城的宣戰,無疑向敵手傳遞一個訊號,即你減多少,我會照跟,而且要比你再便宜一成。
表面打真軍 實虛張聲勢
若這個說法可信,則對手割價將沒有得益,既搶不了市場,而且會蝕得更慘,於是大家便像當年美蘇核武軍備競賽般,在足以毀滅地球多次核子戰爭陰影中,反而和平共處,不敢輕舉妄動。
甚至有經濟研究指,保證低價這種背水一戰的行逕,實際上有助商家的合謀定價行為,因為合謀定價是一個鬆散聯盟,如何確保成員不挑機不出貓,偷偷減價?保證低價的承諾,便相當於把無數的消費者變成情報員,滙報任何作弊的行為,間接確保合謀機制的運作。
由此路進,市場對內地家電的減價戰便毋須過慮,因為這種虛張聲勢、事先張揚的叫陣,極可能只是煙幕,反而讓大家不會動真格。
當然,內地素有打減價戰的戰績,而京東商城的 CEO劉強東,素有賭身家的勇悍,而且業務極需擴大規模才能站穩陣腳。而另一邊廂,蘇寧早前亦已恫嚇說要幹掉京東的上市大計,還先後安排逾百億元人民幣融資備戰。國美也不示弱,其主席黃光裕早前出售地產項目「國美商都」,套取數十億元彈藥。
無阿爺撐 民企開戰屬高危
表面上,大家勢兇夾狼,隨時子彈橫飛。不過,在內地,你知我知,打減價戰最無後顧之憂的,是國企,一來有阿爺照住,財力源源不絕,斷無生命危險,高層為交成績,可以放手一博,但民企無此優待,資金鏈繃繃緊,現在內地經濟已不算好,胡亂衝入沙場,最可能戰死的是自己,還是打打口水戰提高人氣為妙。
丘亦生
金融雲端:蘋果不靠泡
1 :
GS(14)@2012-08-22 21:10:43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22/16625189
就算你覺得悶,我都要再講一次:蘋果的後喬布斯年代,精采依然。蘋果前晚股價再創新高,市值衝破6235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最值錢公司,比微軟、英特爾及 Google的市值加起來,還要多逾百億美元。雖然年前蘋果市值超越微軟時,教主曾經說過有超現實的感覺,但我認為,蘋果的現股價,絕非超現實,而且遠未到高處不勝寒的地步。
去年10月初喬布斯因病去世,當時不少人預言失去教主的蘋果,將會光環盡斂,敵手的股價立時急升,但馬後砲看來,當日看扁蘋果走去換馬的,只能怪自己死蠢。
[庫克] 庫克
股價新高 三星被 KO
這10個月的時間,蘋果的股價升76%,同期諾基亞的股價蒸發掉43%, HTC跌掉63%,號稱最強橫的三星,其55%的升幅也被蘋果清脆俐落地 KO!
我預期,這兩年高喊蘋果太大、產品乏驚喜、後浪威脅猛的,仍會繼續發聲,不過,這些統統說服不了我,且讓我列舉幾個理由:
一)仍沒有人提蘋果泡沫。蘋果股價創新高,並不像微軟於99年般,是在科網泡沫的推波助瀾下出現的,相反,看看 facebook的股價如何跌掉一半, Zynga及 Groupon如何蒸發掉七八成市值,便知道大家對科網股絕無不切實際的非分之想。
管理層未沖昏頭腦
蘋果的新高,不是出現於潮漲時,而是在潮退中。按彭博社的估計,蘋果今年的市盈率為15倍,15倍是怎樣一個概念呢?與標普500指數現時的14倍市盈率相近,略低於 Google的16倍,又明顯低於 facebook的41倍、港交所(388)的26倍及領匯(823)的24倍。怎麼說也很難說蘋果的股價偏高偏貴吧!
二)蘋果管理層沒有任何在泡沫中的亢奮跡象。行政總裁庫克( Tim Cook)接手後,沒有動用千億美元現金去隨處收購,甚至沒有想過借錢提升槓桿去催谷業績,他唯一大手筆的使費,是開始向股東派股息!管理層沒有被股價沖昏頭腦,知道要把船駛向何方,這是令人安心的訊號。
三)微觀而言,市場有沒有對蘋果投放不切實際的期望呢?雖然今次股價炒上,是憧憬 iPhone5、 iPad Mini甚至蘋果電視等新產品的推出,但我還感受不到市場對新產品有過份期望,甚至美國不少科技網,已在撰文批死 iPhone5會如何令人失望。沒有太大期望,為當前股價掃除了之後貨不對辦的風險。
蘋果上月公佈的季度業績,遜於預期,股價一度回吐,但純利其實仍升21%,這是在人人忍手等新 iPhone下做出來的成績。
當然,蘋果總不成日日像神九般股價飛天,衝得過急時也要唞一唞,但若要我在蘋果與 facebook間二擇其一,唔使諗,我還是信蘋果。
丘亦生
金融雲端:迷你倉的財路
1 :
GS(14)@2012-08-23 13:22:40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23/16627458
樓市越炒越熱,連200萬元樓下的細價樓都行將絕跡,沒有能力置業的,居住面積不斷壓縮,劏房、板間房已成為香港特色,連高官也被其高回報吸引,不惜以身試法,在這種微型化生活的趨勢下,迷你倉這門生意的潛力,絕不迷你,最新一期《經濟學人》更以最佳商業模式,來形容這門生意,成功引起我的好奇。
迷你倉在美國原來是大茶飯,每十個家庭便有一個用迷你倉,而且即使經濟不景氣,也無礙盈利及現金流的增長。幾家上市的迷你倉房產基金,自2007年以來股價升30%至1.4倍不等,比起領匯(823)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較大規模的 Public Storage,市值近2000億元,比起領匯的700多億元大幾倍。
現金流強勁 不怕租霸
《經濟學人》認為,迷你倉的成功,在於美國打工仔往往因為轉職而要搬屋,因此需要有一個暫時的地方儲起雜物,再者,現代人實在有太多不捨得丟掉的雜物。
更重要的,是現金流強勁之餘,壞賬風險低,因為客人寄存的物品在你手上,一旦拖欠租金,大可立即清走甚至拍賣貨物,空出位置轉租,不用面對租霸的問題。
我記得,本版版主蔡東豪曾經在《壹週刊》撰文,提到完美商業模式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源源翻頭生意,服務可以重複製造,擴充規模而不影響質素;二是固定成本低;三是相金先惠。
迷你倉的服務,至少符闔第一及第三個條件,固定成本方面,由於迷你倉會避開黃金地段,可限制租金開支,我沒有本地經營的數據,但看過一些美國的業界資料,顯示出租率低至35%,已可收支平衡,似乎固定成本不是一個重要因素。
港人購買慾與居住面積的比例,肯定較歐美惡劣,正如前特首曾蔭權也因為要另覓豪宅安置太太做女的衣物而闖禍,難怪連領匯也忍不住容許旗下商場樓面改作迷你倉。當前本港樓價之高,已令將雜物堆放於自住的「豪宅」絕不化算。
多元化經營 添競爭力
唯一令我較保留的,是這行業的進入門檻較低,難以悶聲發大財,人人都可以加入割價競爭,令供應可以很彈性,要維持競爭力,經營商必須花錢大打廣告,但這卻可能把原來的厚利削薄了。一些頭腦靈活的經營商,開始加入富本土色彩的元素,如提供更衣室讓顧客換衫、雜物運送服務,又或兼營紅酒倉等,來增加賣點。
看來,要成為公認最佳商業模式前,迷你倉最需要的,是衍生出一套不是人人學得來的絕活。
丘亦生
金融雲端:香港勿變東方威尼斯
1 :
GS(14)@2012-08-30 13:25:41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30/18003687
「總會有一個上限,超過了負荷便要停一停……我們再也無法容忍大批旅客湧入所帶來的不方便。」說這話的,我但願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可惜不是,是威尼斯公共運輸局長Enrico Mingardi。
水都威尼斯一個小小的地方,卻要每年招待近2000萬人次的旅客,雖說旅遊業是當地的經濟生命線,沒有人想當地旅遊業式微,但人滿之患,又確實為這個小城帶來衞生、環保、文化遺產的保養,以及各種污染問題。
無怪乎當地居民會把旅遊污染,視為比水浸及酸雨更大的威脅。「The City is Dying」的吶喊,他們嗌得比香港早。
威尼斯欲限旅業 保生活質素
多年來,地方政府想盡各種措施,希望控制旅客的人流及數目,如1990年開始,已數度考慮是否限制遊客入城數目,2008年時該市推出了供居民專用的水上的士,以確保本土居民能使用這交通工具,翌年又提議禁止不過夜遊客入城,擺明不歡迎高達七成的低消費即日遊旅客。事實上,基於逼爆的恐懼,威尼斯之前甚至放棄申辦2000年的世博,雖然明知此舉將會喪失巨額旅遊收入。
對我來說,這不是趕客,不是有生意不做,而是保障當地居民有一個合理的生活環境,讓威尼斯有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威尼斯常駐人口長期萎縮,居民爭相出逃,住宅都被外來人口買來當度假屋而搶貴,高樓價令家庭式小店無法維生,反映其早已不是一個適宜本地人長居之所。
從威尼斯的現狀,我擔心香港的未來,深圳公安局早前公佈,9月1日(本週六)起將「一簽多行」擴大至非深圳戶籍人口,令額外410萬人可更自由訪港。
在我眼中,這意味過去自由行引發的一些尖銳問題,將會更加尖銳。昨日《主場新聞》網站一項統計,去年來港旅客的人次超越4000萬,較倫敦等其他大城市的訪客數字(不計境內居民)高出甚多,特區政府可曾評估一下,離樽頸是否不遠?
不要誤會,我不是抹煞自由行對香港的重要性,旅遊連同相關配套服務,為香港帶來大量職位,但即使主題公園,都要有人流管制,因為人滿之患,會令遊覽經驗大打折扣,輪候時間長了,地方污糟了,空氣混濁了,遊玩的心情也沒了。旅遊業要長做長有,能不理會旅客的體驗?
香港寬自由行 身不由己
每一項公共政策,都不可避免會帶來原先估計以外的後果,昔日推出自由行時,香港正值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自然廣為接受,而自由行亦適時成為香港經濟的甘霖,但幾年下來,旅遊污染的效應顯露,地鐵連非繁忙時間也逼爆車廂,名牌藥房趕走戲院茶檔,樓與奶粉成搶購對象,較無形的是文化的衝擊,簡體字的入侵,以及雙方生活習慣差異引發的爭執。
牴觸情緒的醞釀,令市民對再開放自由行早生戒心,這在早前的自駕遊已有苗頭,到今次突然殺出一簽多行擴大版,加上梁振英對自由行的取態前後矛盾,港人覺得整件事的指揮棒根本不在自己手裡,是再一次飯來便要張口的被配合行動,怎不來一個民意大爆發?
威尼斯已變成純粹的遊客之城,原居民買少見少,我城的命運又如何?
丘亦生
金融雲端:阻擋金融業赤化
1 :
GS(14)@2012-08-31 11:17:18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31/18004532
有線電視前日舉辦的九龍東立法會論壇,在口水橫飛的論壇中,主持人提出一條財經問題,「最近有一單新聞,財經人士議論紛紛,就是中國高精密(591),你點睇?」大有機會當選立法會議員的金融小說家、左派工會領袖,以至大狀,統統都被這條簡單的財經新聞考起,場面突兀。
最可惜主持人搞錯了資料,最後解畫時誤把中國高精密風波,以及標準水務的官司混為一談。《金融中心》有需要為此再度發聲,疏理清楚所謂何事。
[圖為證監行政總裁歐達禮。] 圖為證監行政總裁歐達禮。
證監抗「國家機密」立功
兩件不同事件,卻有著一樣的「國家機密」元素。中國高精密去年以「國家機密」之名,拒向核數師交出賬目,畢馬威因無法核數辭職。高精密後來另覓獨立顧問及核數師,但企硬不讓核數師審核,竟然得到港交所的通融。我當時已撰文,批評港交所(388)放行,萬一高精密盤數日後出事,將會引發監管黑洞。幸好高精密復牌數日,已於上週被證監會運用權力勒令停牌。
同屬民企的標準水務09年底申請上市,當時為其核數的安永發現會計資料有矛盾因而辭職,標準水務及後放棄上市,市場以為已告一段落。直至證監週一公佈向安永興訟,外界才知道,證監會鍥而不捨向安永追查審計底稿,但安永卻以國家機密為由,不肯交出資料。證監會今次不惜對簿公堂,目的就是杜絕核數師日後有樣學樣,當正「國家機密」是免死金牌。
證監會連環出招制止「國家機密」的問題惡化,總算維護了香港市場的尊嚴。香港市場的監管責任,素來都是由證監會及港交所共同承擔。「國家機密」的抬頭,非一日之寒。港交所攬著監管權,但為做內地生意,越來越寬容,新股濫竽充數。上市後股份表現差劣,港交所卻以「披露為本」監管作擋箭牌。然而,口口聲聲要與國際接軌的港交所,多年來都沒有積極支持在香港推展「集體訴訟」的法制改革,保障投資者的集體追索權利。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多年來爭取「集體訴訟」的長路漫漫,恍如港人爭取普選。
勿只為賺錢 斷送國際地位
接軌不成,反而屈服於國情。如我早前所言,由同意國家機密不審核,到接納中國會計標準,這種國情滲透港交所的現象,已經成為常態。港交所底線低無可低,要由證監會執爛攤子。
在前線目睹回歸15年金融業變化的中環精英,也憂慮這種為求生意而拜倒於國情之下的做法,會斷送香港國際中心的地位。《金融中心》版主蔡東豪經常提及的溫布頓效應,要點是維持一個Level Playing Field,不妥協於國情。想用國家機密為由迴避審核的公司,可以留在內地上市。既然來得香港,就要遵守香港的規則。
丘亦生
金融雲端:智能手機不育疑惑
1 :
GS(14)@2012-09-04 12:45:46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04/18007359
未來兩週,將是新智能手機空群而出的月份,諾基亞、摩托羅拉、蘋果均會相繼推出新機,不過,風光背後,智能電話要提升功能卻越來越困難,絕對會拖慢繁殖新一代手機的時間,有效近50年的摩爾定律似乎到了盡頭,而突破的關鍵,在於一家公司、一家與ASM太平洋(522)極有淵源的公司。
荷蘭上市的ASML,是世上首屈一指的電路板印刷設備生產商,最近獲得幾家IT巨擘的注資,其中英特爾最大手筆,注資41億美元,當中包括入股公司的15%股權,及10.4億歐元的研發費用,至於台積電及三星則宣佈分別投資14億及9.75億美元。這幾家公司都是ASML的客戶,為何這些大客願意出錢又出力,拱手送上近500億港元,來扶腋ASML長大?
智能手機芯片技術 遇樽頸
關鍵在於智能手機的芯片技術已到樽頸位,英特爾的創辦人摩爾曾揚言,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目,能以每兩年倍升的速度增長。在同一面積上的晶體管數目越多,代表計算能力越強,功能越強大。可是,要把更多的線路擠在一起,需要極強的線路印刷技術,現有的印刷技術使用可見光,波長太長,要突破20微米(五億分之一米)的線路寬度限制,猶如用粗毛筆繪精密地圖。
而ASML掌握的技術,是改用波長較短的紫外光,這等於搵來一支鉛芯筆,先天問題迎刃而解,不過紫外光也有尚未解決的技術障礙,主要是很容易被其他物件例如空氣吸收,故此要在真空操作,而且按ASML最新開發的生產設備,每小時只可生產20至30塊晶圓,若要廣泛應用,生產力起碼要上到100晶圓。再者,這種技術的設備,較現有設備貴逾倍,差不多每台造價逾一億美元。
儘管如此,這已被視為業界的希望,把技術的樽頸推遲,令智能手機的改朝換代步伐不致減慢。幾家芯片用量最高的公司,已急不及待,希望幫ASML一步登天,盡快改良這種技術,以達到可以大量生產的地步。
ASML正處於很微妙的狀態,它的議價能力很大,一來開發費用以高達10億美元計,公司已估計要額外聘請1200個工程師,可見注碼驚人,而且一旦成功,其客戶可以坐享其成,要作出這樣大的投入,可想而知,管理層必定左度右度。而今次這種安排,無疑可以把客戶拖下水,分擔龐大研發費用的風險,亦保證了新產品的客路。難怪三巨頭入股後,ASML的股價一路看悄,過去一年已升近倍。
ASML獲巨頭看中 股價飛昇
交易反映,高新科技研發的成本越來越高,很多時已到了不是一家公司可以承擔的地步,競爭對手、上下游公司共同參與開發,已成為一條出路。正如蘋果是三星的大客仔,但同時間又對簿公堂,又或如手機網絡商共用網絡基建來互相競爭,這種又傾又砌的關係,媲美政治圈的敵友難分。
我見有傳媒把ASML誤報為ASM太平洋的母公司ASMI,查實ASML是ASMI與菲利浦於1984年成立的合資公司,基於不明的原因,ASMI於四年後退股,雙方分道揚鑣。多年下來ASML的市值已去到1852億元,是 ASM太平洋的5倍。
丘亦生
2 :
GS(14)@2012-09-04 12:48:26http://www.asml.com/asml/show.do?lang=EN&ctx=33254&year=1984-1990
ASML founded in 1984
ASML is founded as 50/50 joint venture between Philips and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ASMI). The company is temporarily and inauspiciously located in a wooden building next to one of the Philips factories in Eindhoven, the Netherlands. The first PAS 2000 stepper (PAS = Philips Automatic Stepper) ships to Philips Elcoma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Materials).
1988 - Entering Asia
After Philips starts a joint-venture foundry in Taiwan, ASML begins to make in-roads into the Asian market. In the US, ASML grows from a few employees based in Tempe to 84 employees in 5 locations. ASM International withdraws from the ASML joint venture and is bought out by Philips.
3 :
GS(14)@2012-09-04 12:48:42http://en.wikipedia.org/wiki/ASML_Holding
ASML Hold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ASM_International_%28company%29
ASM International (company)
4 :
GS(14)@2012-09-04 12:50:08http://wafer-fabrication.blogspo ... -profiles-asml.html
It all started in 1984 as a "spin-out" of Philips and ASM International.
In 1990 ASMI divested the operation into a separate company because of the money-losing lithographic business at that time.
"In retrospect, it may have been the biggest blunder in ASMI's corporate history. ASML, after a rough patch in the early 1990s, began to find favor outside of its traditional base in Europe with American and Taiwanese chip makers." (1)
The company went public in 1995 and acquired SVG in the US in 2001. The lithographic market started in the US, but soon the Japanese producers Nikon and Canon dominated the market until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In 2003 that picture is changed completely:
"While - in 2003 -- ASML and No. 2 player Nikon are embroiled in bitter legal battles ov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anon, the No. 3 lithography player, has declared publicly that its goal is to unseat ASML from its top spot within five years." (2)
5 :
GS(14)@2012-09-04 12:51:27http://benjaminwennink.com/Docum ... nt%20-%20Report.pdf
Business Analysis
ASML
金融雲端:假如是《TVB焦點》
1 :
GS(14)@2012-09-07 12:45:25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07/18010064
昨天終於翻看近日突然爆紅、惹來四萬宗投訴的電視節目《ATV焦點》,果然名不虛傳。節目內容歪理連篇,邏輯狗屁,想要保皇親建制,但論述水平奇低,徒惹反感,只會起反作用,相信很多與節目無關的亞視中人,也會感到面目無光,難堪難受。
儘管備受批評,亞視一於少理,《ATV焦點》繼續一連多集抹黑反對國民教育運動和學民思潮。亞視這種手法,不但惹怒港人,紛紛向通訊事務管理局投訴,據報章報導,演藝界很多幕前幕後人士,也群起表態,杯葛亞視,拒絕參與亞視節目製作或亮相亞視,罕有地展示出香港演藝界支持民間抗爭的政治姿態。
[亞視播出的《ATV焦點》,內容歪理連篇,惹來四萬宗投訴。] 亞視播出的《ATV焦點》,內容歪理連篇,惹來四萬宗投訴。
亞視收視低 影響力有限
亞視收視率低,影響力有限,即使政治立場保守,節目胡言亂語,對社會造成的傷害也許不大;演藝界要杯葛之,機會成本亦較低。但如果那個節目不是《ATV焦點》而是《TVB焦點》,不是亞視節目,而是在無線電視(TVB,511)播出,那會是一個怎樣的境況?
TVB在免費電視市場一台獨大,是香港最賺錢的傳媒機構,演藝圈中人公然對抗的代價,遠比抵制ATV巨大得多。
TVB仍然是最多香港人收看的媒體,即使互聯網媒體崛起,改變了傳媒生態,但免費電視仍然是最普及的媒體,千家萬戶最方便的資訊和娛樂來源。對於基層家庭而言,上網和收費電視不是必然可以負擔的消費,他們尤其倚賴免費廣播服務。如果TVB選擇討好建制中人,服務權貴,肆意貶損、壓抑社會上健康的反對力量,造成的傷害,也就非同小可。
在幾近獨佔市場的情況下,TVB霸權大有餘地罔顧民情,向保守的政治勢力靠攏,謀求另一種好處,會否這樣做,只在乎老闆陳國強等人的一念之間。
無線霸權大 隨時被統戰
在北京和西環的統戰工作越來越全面的情況下,《TVB焦點》的出現,不是天方夜譚。
過去幾天,有線寬頻(1097)、城市電訊(1137)和電訊盈科(008)三家申請了免費電視牌照的企業,股價顯著上升,傳聞與發牌有關。但也有消息指政府只會多發一張新牌照,務求在姿態上回應多發牌照的社會要求,卻又其實延續保守的廣播政策,繼續嚴格限制經營者數目,維持原有經營者的影響力。
我一直說,香港廣播政策從來都涉政治考慮,缺乏管治合法性的掌權者,沒有膽量開放市場讓媒體百花齊放,不受政府和權貴駕馭。如果政府不發出新免費牌照,又或減少發出牌照數目,香港人不應該默然接受,讓TVB霸權在香港千秋萬代下去。
丘亦生
2 :
moneylover(32561)@2012-09-07 15:52:39我一直都觉得媒体应该是完全中立的。但是近年(因为近年开始看报纸、电视新闻)我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内地的不用说了,对共产党当然是报喜不报忧了,意料之中。但原来香港的传媒也没有多少是中立的。拿起一份报纸,看头条标题就可以将其分门别类。TVB新闻还算是好的,遣词造句还是中规中矩,希望不要变质。其它的也不说了,费事被人话我诽谤。
3 :
Sunny^_^(11601)@2012-09-07 17:59:19你們看,apple話人唔中立既同時自己又好中立??
用了"歪理","邏輯狗屁","抹黑反對國民教育運動和學民思潮","胡言亂語"
4 :
GS(14)@2012-09-07 22:39:262樓提及
我一直都觉得媒体应该是完全中立的。但是近年(因为近年开始看报纸、电视新闻)我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内地的不用说了,对共产党当然是报喜不报忧了,意料之中。但原来香港的传媒也没有多少是中立的。拿起一份报纸,看头条标题就可以将其分门别类。TVB新闻还算是好的,遣词造句还是中规中矩,希望不要变质。其它的也不说了,费事被人话我诽谤。
希望你多多發表意見,橫豎就算如何過份,我都想力求平衡的...
生果有時是過火了...經濟算是中立偏左啦...
5 :
GS(14)@2012-09-07 22:39:413樓提及
你們看,apple話人唔中立既同時自己又好中立??
用了"歪理","邏輯狗屁","抹黑反對國民教育運動和學民思潮","胡言亂語"
蔡生右毒上身無辦法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