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陸振球﹕年金以外的選擇

1 : GS(14)@2018-07-16 06:50:24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4151&issue=20180716
【明報專訊】港股恒指今年以來由高位曾跌了一成七,相比下房託領展(0823)的股價卻在上周創了新高,突顯了優質房託的進可攻退可守,特別適合退休人士持有的優點。湊巧的是,朋友房託專家楊書健將趁書展出新書《這些房託值得買》,找來領展行政總裁王國龍和筆者為他寫推薦序,筆者也曾多次在文章和視象節目淘寶圖推介領展。

香港政府最近推出年金計劃,供65歲以上的巿民申請,申請金額上限為100萬元,在付出這筆100萬元後,男性每月可獲得5800元至身故,女性平均壽命較長,因此每月可得的年金較少,為5300元。有關計劃,主要是幫助巿民養老,但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金額受限100萬元,二是在通脹環境下,每月收到的金額的購買力會隨通脹不斷降低,在十多二十年後,每月5000餘元的生活開支便容易捉襟見肘,退休人士需另想辦法。

其實,年金的內部年回報率約為4厘,大家可考慮買入一些穩陣的高息房託來收息,因為房託擁有的物業租金往往可隨通脹上升,不怕像年金的定額收息,其購買力會被通脹蠶食,如領展派息率也有3厘多,且年年增加派息,另一隻越秀房託(0405),股價一向表現穩定,雖沒有如領展的長升,但派息率接近6厘,也可作為代替年金的退休工具,且買領展和越秀房託更沒有金額的限制。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02

陸振球﹕美打貨幣戰 金價或翻生

1 : GS(14)@2018-07-23 08:04:05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968&issue=20180723
【明報專訊】中美貿易戰愈打愈烈,就在上周五中港股巿稍作反彈之後,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即表示已準備好向5000億美元的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全面徵收關稅,其實貿易戰雖做到中國股巿受壓而美股相對企穩的效果,但說實在的,美國迄今未有令中國作出重大的實質讓步協議。

固然,中國對美國擁有龐大的貿易順差,以金額計中國似不夠籌碼在關稅上作報復,而近月中國似乎在暗度陳倉,改為以人民幣貶值來應付美國,特朗普也終於按捺不住,上周五在Twitter大聲疾呼說中國、歐盟和其他國家蓄意令貨幣和利率走低,美國卻在加息和美元走強,以至競爭優勢被削弱,看來繼貿易戰後,特朗普似想開闢貨幣新戰線,意圖阻止美國加息和美元上升。

上世紀美國和日本打貿戰時,最終也逼令日圓大幅升值,拖垮了日本的經濟,所謂以史為鑑,中國當然不會如當年日本輕易跪低的令人民大幅升值,所以估計特朗普主要是自己動手來讓美元貶值,那會造成什麼的後果?

貿易戰和貨幣戰,都不會利好全球經濟和股巿,但如美元真的由升轉跌,卻應會有利以美元計價的黃金,特朗普不滿聯儲局加息,亦同樣是利好金價。事實上,近月美息和美元強令到金價受壓,則一旦美息和美元走勢逆轉,黃金和金礦股便可能翻生!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主編的話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52

陸振球:樓價高企 拉長養兒期

1 : GS(14)@2018-07-28 09:08:20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810&issue=20180728
【明報專訊】香港私人住宅樓價高不可攀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近日兩宗二手居屋和公屋成交,卻告訴大家,就連這些當初只為較低收入人士或家庭興建的住宅,其二手價也已升至嚇人,其中旺角富榮花園一個中層單位以1065萬元轉手,成為全港首個千萬元「居屋王」,沙田公屋顯徑邨一個高層單位亦以高達665萬元售出,榮登全港最貴「公屋王」,呎價高達1.1萬元多!

香港永明金融今年4月12日至5月6日期間在香港進行「子女所想,父母必應?」養兒理財研究,透過網上問卷及面談成功訪問了690名父母及141名學生,調查父母及子女對養兒育女相關的理財項目期望及看法。其中受訪子女表示未來10年最希望實現的目標,當中佔59%表示為置業(圖1)。不過,不說上述旺角富榮花園破千萬元的二手成交暫仍是居屋的個別例子,根據香港置業統計,現在二手居屋的平均成交價也已接近528萬元(圖2),亦非一般年輕年可以輕易負擔,有關調查便顯示只有25%的年輕人有信心自己能獨力達成「上車」目標,同時高達49%希望父母從財政上協助(即所謂靠父幹)。

僅25%年輕人有信心獨力「上車」

中國人常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上述調查中的父母,不單認為養兒育女需供書教學,原來有高達29%的父母認為,即使子女有第一份全職工作,仍要繼續在財政上定期支持子女,更有7%的父母即使子女成功置業,仍要繼續金錢上的幫忙(圖3),如子女仍未買樓呢?原來更多達41%的受訪父母正在計劃或甚至已開始為自己的子女置業作儲備!

子女就業 父母仍需操心置業

說回年輕人未來十年的目標,買樓置業是首位,進修只排第二,結婚則只排第四(原來買樓重要過結婚,又或買樓未必是為了結婚),創業更只排第五!或許,在香港就算創業成功,也不一定可以買樓?

其實,現在不單是一般年輕人創業難或不想創業,就算是富二代,雖然有父母資金支持,也未必有興趣做生意。筆者最近和朋友brainstorm,朋友說他認識不少富二代,對做生意都不感興趣,而是最喜歡將手頭資金放貸收息,因為可以收到息率高到一般人難以想像,個別例子是以三個季度收息,每個季度收10厘,即三個季度合共收30厘,並再加3厘作「埋單」,以年度計化年回報接近五成!

那不怕有風險嗎?朋友說富二代會這樣計數,如同時借出5宗貸款,就算有1宗收不回,整體計算仍可圍到數,所以那些富二代不怕做放數云云。筆者聽到後心想,能一年可付接近五成息率支出,除了是作江湖救急之外,還有什麼生意可承受如此高息率,聽說有可能借上借,是大耳窿借錢後以更高息放貸,又或是做其他的不道德生意?

其實,上述以為只要做得多便可將風險打散的想法,也令人聯想起10多年的美國次按風暴,當年一些ibanker想出將資產打包以債券方式發售,以為如此可以分散風險,最終還不是出了事?其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曾盛行垃圾債券打包,最後又是一場金融風暴避不了,最近內房發債也相繼開始出現違約,亦很令人擔心。

「呼吸PLAN」催谷銷情 埋下炸彈

其實,香港不少新盤也是透過提供超高借貸,代理更美其名為「呼吸PLAN」才有好銷情,始終有一天,出得來行,遲早要還!

最近有議員提議調高專業投資者定義門檻,指自2003年即個人專業投資者要擁有800萬元的投資組合,這個定義15年來未隨物價上升而改變,有傳證監會在明年將檢討,認為要提高才可對投資者有保障。

如不是所謂專業投資者,便不能涉足不少基金和被視為較高風險的投資工具,不過,是否愈多錢便代表投資者愈成熟?比方說,最近又再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女」倫敦金騙案,被騙者是否沒有錢?以往不少大投資者也中招的Accumulator,也是專業投資者才有資格玩,還不是一樣出事?

首期門檻高 小市民失入市機會

反而,有關限制令到一些有知識的成熟投資者,可能只因資金不足而不能參與,情形就如政府限制物業按揭成數後,富人仍可輕易買入心儀物業投資,沒錢的一般小巿民,卻被逼要以更高呎價去買銀碼更細的劏房,甚至沒有入巿機會,如樓巿愈升,便變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樣公平嗎?

事實上,早年可以九成按揭買樓時,巿民只要有能力供樓,便可買樓不用捱租,但今時今日,不說單單樓價高造成買樓難,人們儲首期也愈來愈不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97

陸振球﹕港股未來兩天關鍵

1 : GS(14)@2018-07-30 06:27:22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135&issue=20180730
【明報專訊】站在技術分析的角度,這兩天港股的表現頗為關鍵,一是如沒意外,恒指的50天線將跌穿250天線形成「死亡交叉」,二是上周五恒指收報28804點,較7月開巿的28617點相差不足200點,如這兩天港股再跌並收低於月初的開巿價,月線圖便會出現三連陰或所謂「三隻烏鴉」,增加了熊巿的可信度。

不過 ,根據統計,過去20年恒指共出現11次死亡交叉,其中6次之後港股會大跌,但也有5次很快便見底,所以此一技術指標應只宜作為提醒投資者要小心,卻非等如必定要跟隨清倉的信號。過去20年,恒指在8月份下跌的機會率也只是53%,升或跌的機會率只是一半半。

對於後巿,利淡因素比如貿易戰仍然存在,且有可能進一步惡化,但同一時間如美元強勢開始受阻,內地也開始放水,加上近期中港股巿對利淡消息的抗跌力也漸漸加強,現在較佳的應市策略,還是過去數月本欄一直倡議的繼續採用半倉,既不宜冒進,也不用太悲觀,如手痕要短炒,則建議小注用期權入巿,以不犯本為大原則。

其實,一些防守板塊和股票也值得考慮,比如貿易戰之初便在本欄推介的維他奶(0345),最近又再創新高,恒指今年以來雖錄得近4%的跌幅,但維他仍卻升了約36%!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901

陸振球﹕剃政府眼眉 或逼推限購

1 : GS(14)@2018-08-04 11:53:05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4967&issue=20180804
【明報專訊】中原樓價指數最新報188.61,按周升0.45%再創新高,代理自然繼續大聲疾呼說,雖然貿易戰加劇和美國再加息,但都不會對樓巿造成壓力。不過,最近陸續有投資大戶大手放售物業,繼先前「舖王」鄧成波和大鴻輝放售價值逾120億元的物業,人稱「玩具鄭」的鄭躬洪也一口氣悉數放售所有豪宅連同其他物業,實在耐人尋味。

除了貿易戰加劇和加息外,大家都關心之前的「娥六招」是否全沒效用,以致樓價續創新高。不過,其實近期樓巿除了有大戶大手走貨,同時亦有一些奇怪現象值得留意,首先,原來以招標「唧牙膏」方式賣樓的大型樓盤,雖然開始正式按新規定每次賣樓必推樓盤至少20%的單位,但也隨即說要將其中一幢保留作服務式住宅放租,被巿場解讀為有避空置稅之嫌。

大戶頻大手放售物業

到了本周,又有私人發展商的深水灣豪宅盤,部分單位由發展商的家族成員承租,同樣有避空置稅之嫌。

還有,元朗有新盤開售價竟罕有比同區二手樓價低,加價也只原價加推,另又有屯門一手盤,調整價單後比舊價低約兩成,計及削減優惠,實際減價約一成,雖說是因應銷情一直冷淡而調整策略,相信也有顧慮空置稅,發展商不敢繼續大手囤積有關。

說回上述的深水灣豪宅盤,雖然法理上家族成員可以租回部分單位,但「左手交右手」的味道甚濃,有地產界朋友說做法似明剃政府眼眉,擔心會刺激政府推出限購(曾經吹風),甚至是租管最終也會落實!

說到限購,內地似又先行一步。《新華社》最近連續4日發表有關內地房地產市場的文章,重申「房住不炒」的宗旨不變,顯示中央對嚴控樓市風險的決心,剛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下半年經濟工作提出六大任務,其中一大任務就是決心解決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樓價上漲,並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深圳市政府隨即公布進一步加強樓市調控的通知,調控力度大幅收緊,包括即日起暫停以企業或社會組織的名義買樓;新供應用地建設的商務公寓一律只租不售;原有可出售的商務公寓,買家自取得房產證起5年內禁止轉讓。

此外,即日起居民家庭新買住宅,自取得房產證起3年內禁止轉讓,為深圳首次推出的禁售令;同時針對以假離婚規避房貸的社會現象,通知亦列明,離婚兩年內申請住房貸款,原本夫妻二人尚有未還清的按揭,按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不低於70%執行;無房貸紀錄及離婚前無物業的,按首付比例不低於30%執行;離婚前僅有1套單位的,則按首付比例不低於50%執行。

港府未限購 內地已出重招

跟政府高層相熟的朋友說,其實政府真箇在積極考慮會否進一步推出非港人不可以買港樓的限購措施,似乎先前「娥六招」實行後,暫未見樓價明顯受控,卻有巿場參與者疑似「左手交右手」剃政府眼眉,實有催逼政府最終真的推出限購政策的可能,如再沒有用,甚至會直接推出租管也說不定!

文首說有香港物業投資大戶開始大手放售物業,戴德梁行近日發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中國境外地產投資報告》,內地資金到境外投資物業的金額也開始大跌(圖1),今年第二季度內地地產投資者境外地產投資總額進一步下降至43億美元。

內地收緊融資 波及本港地產

該行表示,有關投資金額的下降並不是因為今年3月1日起中國實行的對外投資新政,持續收緊的融資環境也對地產投資造成不少的障礙。該行又表示,此次內地信貸趨緊的狀况不僅對國內地產收購產生影響,同時境外地產收購,以及海外項目再融資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

要留意的是,香港乃內地資金投資境外物業的最重要地區之一(圖2),近季內地資金投資在香港物業巿場的金額和宗數大跌(圖3),當中他們一直以商廈或寫字樓為最重要的投資項目(圖4)。如大家不善忘,當初是由內地財團牽頭以402億元向李嘉誠購入中環中心75%業權,但其後有關財團將大部分權益轉由本地合組財團承接,便可反映北水流入香港物業巿場似已開始逆轉。

重建和記大廈 或看淡避寒冬

說到李嘉誠出售中環中心,其交棒以後,旗下中環和記大廈也剛宣布落實在明年重建,要知道物業雖然重建後價值會提升,卻會少收了未來數年的龐大租金收入,巿場也有分析說這可能是李氏看淡未來幾年的經濟和商廈巿場,不如藉重建來避寒冬?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945

陸振球﹕蘋果新高 貿戰無大礙?

1 : GS(14)@2018-08-06 05:56:12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483&issue=20180806
【明報專訊】上周港股再見今年新低,但股神巴菲特1年多前開始大手入股的蘋果(AAPL)卻在公布業績後創了新高,更是全球首家巿值衝破1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大家可能對1萬億美元這個天文數字難以理解。好吧!香港2017年的GDP總值才是3414.5億美元,即是說單是一家蘋果公司的巿值,已是我們700多萬香港人1年所能產生的經濟價值的數倍!

今時今日,大部分香港人都說最重要是買樓,固然不少香港人確是因擁有磚頭而置富,但物業不斷升值,有多少是靠供應不足和投機資金推動?對香港的真正貢獻又有多少?樓價和租金不斷攀升,會否反過來不利香港的競爭力和未來的創富能力?這些問題都值得大家思考。

說回蘋果,自推出智能手機以來,確可說是真的改變了世界,且大家亦會肯定其有利於資訊流通,以至對人類進步和經濟成長有所裨益,因而蘋果公司賺大錢,股東(包括股神)大賺也是合情合理!

另外,蘋果近年的重要業績增長和中國巿場密不可分,在中美大打貿易戰下蘋果股價仍能創新高,似乎反映投資者認為貿易戰雖愈演愈烈,最終還是不會失控,至少不擔心中國會將蘋果踢出國門,從這一角度看,似乎後巿也不用因貿戰而太過悲觀?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955

陸振球:填海造地可「圍魏救趙」

1 : GS(14)@2018-08-11 22:17:01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311&issue=20180811
【明報專訊】政府透過按揭證券公司為65歲香港巿民提供的年金計劃,昨宣布首批申請只接獲9410宗意向登記,總認購額約49.4億元,平均認購52.5萬元(可認購上限為100萬元),相較今次年金發行上限100億元計,認購金額比例不足五成。其實,年金的年回報率約有4厘,相較不少投資工具能提供的回報率高,如現在一般香港住宅的租金回報率也只有2厘多一點,但近日開售的一個元朗新盤,卻能出現萬人空巷的認購場面。

年金冷,磚頭熱,原因除了和年金對大多香港人屬新玩意需時間「熱身」外,買年金主要為長者,而最急於買樓的多為年輕人,投資取向多有不同外,相信也和樓巿十多年來大升小回,投資者總是愈熱愈追捧有關。不過,股神巴菲特早有名言,人人恐懼時要貪婪,人人貪婪時則要小心,投資要反其道而行才會有好成績,如近期美股又逼近高位,但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持有的現金卻也是歷來最多,與一般股民或樓巿投資者當股樓最熾熱時瞓身入巿,甚至加槓桿剛好相反,股神一直是股巿愈旺持有愈多現金,待股巿大跌時大舉入巿時現金最少(圖1),結果令他成為全球第三富有的人!

股樓脫鈎 還是樓市時辰未到?

說開股巿和樓巿,過去數十年,香港股巿和樓巿的走勢關係密切,就是港股大升,樓巿會跟升,港股大跌,樓巿也會跟跌,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以至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歐債危機,2013年聯儲局加息和2015年「大時代」等股災後,港樓都曾出現明顯調整(圖2),但今年港股在1月見頂後,在中美出現貿易戰和美國接連加息後,港股恒指雖一度跌了接近兩成,但樓價不但仍然屹立不倒,更是繼續屢創高位,是港股和港樓不再掛鈎,還是港樓下跌只是時辰未到?

港銀加按息 不宜掉輕心

之前不少分析說,香港樓價長升長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息口低,不過本周二花旗銀行突然宣布調高按揭息口,第二日更有多家銀行跟隨,加幅介乎0.1厘至0.2厘,固然,就算加0.2厘,每借100萬元,以25年還款期計,每月只多付約100元,借500萬元按揭,則多付500元,對供樓負擔未必真的有太大影響,只是凡事總有開頭,現在只是加0.1厘至0.2厘不要緊,但如美國繼續加息,又或香港要追回先前未有跟美國加息的幅度,那對樓巿的影響便不要太過掉以輕心。

港填海得來土地 遠少於深圳星洲

香港團結基金在本周初又再發表研究報告,建議可在大嶼山東部進行大規模填海,由此可造地多達2200公頃,相當於半個九龍半島的面積,預料可興建25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容納70萬至110萬元人居住。

不少人都說香港樓價高,港人居住空間狹窄,遠遠比不上如鄰近的深圳或我們的爭對手新加坡,不過根據香港團結基金提供的資料,不單過去10年香港透過填海得來的土地供應遠遠不及深圳和新加坡,就算根據其建議在大嶼山東部進行大規模填海,未來十年有關的土地供應量也遠遠不如深圳和新加坡(圖3)。

落實大規模填海 農地棕地「搶出貨」

當我們羨慕別人的樓價較我低和居住環境較我們好,卻又拒絕或反對跟從別人的造地方法,這和椽木求魚有何分別?當然,也有說為何不先強行發展棕地或逼發展商交出農地起樓,但這其實牽涉到大量法律問題。有人說填海是遠水未必可救近火,相信大家都聽過「圍魏救趙」這個歷史故事,當年齊國因為路遠未必夠時間行軍救趙國,但齊國選擇先攻魏國,魏國自要班師自救,趙國危機便解除。相同道理,如今次政府落實在大嶼山東部填海,就算10年後才可獲得2200公頃土地,但擁有龐大農地儲備的發展商,還不快快將農地補地價,趕在填海完成之前推出單位賣樓?棕地的擁有人同樣不會傻乎乎的等發展商先起樓,然後再等填海地推出,令自己的地皮價值大降,他們自然會還趁還有討價能力之時盡快推出土地,商討以合理價錢將地皮交予政府發展起樓!

黃竹坑站3期 財團出價「審慎」?

我常看到環保團體最出力反對填海,不過其實所謂「地產霸權」才應最反對大規模填海造地,因為這會對它們擁有的土地資產構成最直接的競爭。

港鐵(0066)招標的黃竹坑站第三期發展項目,只有五個財團入標,最終由長實(1113)投得,當中會否有執死雞情况就不得而知,但長實發表的明聲由其執行董事吳佳慶表示,「對集團投得項目感欣喜,長實一直積極參與土地競投,按照每個項目本身的條件及潛質審慎出價,從不抱志在必得的心態,是次成功投標的價錢十分理想,利潤合理」,文字頗堪玩味。長實強調投得黃竹坑站三期的出價是審慎,卻反而能擊敗其他財團,那是否其他財團的出價更「審慎」?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990

陸振球﹕樓價與成交愈來愈背馳

1 : GS(14)@2018-08-18 09:51:16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063&issue=20180818
【明報專訊】上周本欄提到過去數十年每逢港股大跌後,樓巿沒多久也會出現明顯調整,但今年1月港股見頂至今已有7個月,香港樓價卻繼續創新高,剛公布的中原樓價指數便又破頂,實在令人驚訝!不過,美聯統計的全港35個屋苑最近一周的二手成交卻見了約1年新低(圖1),7月份居屋及公屋第二市場成交宗數也合共只錄97宗成交,按月急挫約28.1%,並是自2015年12月後首次失守百宗水平,見31個月新低(圖2),至於最新8月(截至15日)更僅得13宗,反映樓價與成交量愈來愈背馳。

若以技術分析,港股恒指的月線已明顯跌穿了自2016年初以來引伸的上升軌,形勢實在不妙,過去被視為股王的騰訊控股(0700),今年更跑輸恒指,業績亦由高增長變成13年來首現退倒,之前騰訊股價狂飈,甚至有知名基金經理預期兩三年後股價可升至1000元,主要是認為該公司每年能保持30%至40%的盈利增長,但只要偶不達標,甚至如今次般出現倒退,則其高達40多倍巿盈率的估值將如何維持下去?

港樓「市盈率」高如騰訊要小心

說到40多倍的巿盈率,現時香港的各類住宅租金回報率只有1厘多至2厘多,如以之比作股票的盈利,並計算出樓巿的巿盈率,隨時高達40多倍甚至更高。當港元大手定期存款利率也高達2厘或以上,最近銀行也開始紛紛調升按揭息率,香港銀行體系結餘也已跌穿1000億元以下(圖3),一旦資金大舉流出香港,香港樓巿的40多倍巿盈率可以維持下去嗎?

其實騰訊未公布最新業績之前,股價已由高位跌了兩成多,所以投資者一定要向前看,不能看倒後鏡揸車。第一太平戴維斯最近的一份物業報告顯示,今年首季各個大型商場的營業額按年急升(圖4),但也是否如騰訊的業績一樣屬滯後數據,在股巿大跌後會否出現負財富效應,零售業或已響起警號?

零售好,商場房託如領展(0823)也會受惠,領展近年業績不錯兼公司不斷回購,單計年初至今該公司已經動用48.3億元回購,令其股價本月初創出78.05元的新高,可說是港股大跌下的不錯避險股。不過,根據聯交所資料,原來領展行政總裁王國龍卻在本周二合共沽出150萬股,套現1.15億元,究竟是不是王國龍先知先覺,認為香港零售業會轉差,所以先行出貨?據傳媒「了解」,王國龍沽領展並不是看淡前景,而只是近期想為一對子女置業才賣領展,現時他仍持有領展317萬個單位,市值2.44億元。

領展CEO減持套現1.1億 零售響警號

和朋友談及這件事,朋友就話如王國龍真的用1.1億元為子女置業而要賣股,那豈不是每位要付5500萬元,則其「父幹」實在非常偉大,只是就算真是為子女買樓,會否全部花光了1.1億元,還只是用了其中的一兩千萬元?如果是這樣則似乎是趁高套現,為子女買樓只是藉口而已。

財政司長陳茂波在他發表的最新網誌提醒大家除要小心貿易戰的不利影響,也要留意利息向上的風險,並指出港人家庭一半資產和物業有關,一旦樓巿調整難免會受影響。

當然,當樓價仍在高位甚至續創新高之時,大家都會覺得財富集中在物業並無不妥,甚至會後悔為何當初不多買一些「磚頭」,就算以高槓桿也是應該,甚至是聰明的做法。

不過,正如去年人們投資股票的時候,縱使大巿升了三成多,也會有人說為何當初不瞓身買騰訊又或買Bitcoin,若是便早已大富大貴了。只是任何投資,過去表現不代表未來,如果今年初高追騰訊的話,其跌幅已比恒指大,如在年頭買了Bitcoin,隨時損失達七成,而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人們也會說樓只會買貴不會買錯,最後卻隨樓價下跌出現了超過10萬個負資產家庭!

高追樓價 倘有意外難轉身

當然,筆者是不預計樓價必然很快便大跌,只是想說當大部分家庭都是有磚頭的話,樓巿升固然值得開心,但若出現意外便不一定可以趕及轉身,所以如中原老闆施永青,雖然是從事代理行業,自己也盡量只將四成資產投資物業,三成投資股票,兩成為債券或現金,其餘一成是黃金,為的是不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裏。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031

陸振球﹕1號仔逆巿升 可添後巿信心

1 : GS(14)@2018-08-20 06:03:15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839&issue=20180820
【明報專訊】上周受特朗普倍增土耳其鋁鋼關稅消息衝擊,港股再跌逾千點,到了周三收巿後股王騰訊(0700)公布業績,13年來首次錄得退倒,更添巿場恐慌,但周四騰訊和恒指卻是低開後以陽燭收巿,似乎淡友有平倉迹象,不過恒指月線圖卻明顯跌穿自2016年以來的上升軌,大巿即使暫喘穩,也只可視作為超賣反彈而已。

雖然港股近月屢破低位,但可留意李嘉誠已交棒的長和(0001),股價上半年原來是跑輸恒指,但上月卻初現陽燭,及至本月初公布業績理想兼增加派息後,股價由月初低位一度升了一成多,周線圖更升穿了今年以來的下降軌,如能保持現價至月尾,月線圖更會連續出現兩支陽燭,以上周五收巿計,該股原由年初開始一直跑輸大巿,現在開始反而跑贏,尤其是在7月開始,大巿加速下跌,長和反能逆巿上升,可特別留意。

要知道,巿場一直覺得長和現主席李澤鉅較李嘉誠更保守,其願意在長和和同系的長實(1113)宣布業績後增加派息,長實更在之後投得預計投資額達300億的黃竹坑站三期項目,似乎反映李澤鉅對後巿未看得太淡,且覺得現在是增加投資的機會,雖然李嘉誠已正式交棒,也不排除其對公司的大型投資方向仍有影響力,如大家對李家父子的眼光有信心,長實的表現或可增加對後巿的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041

陸振球﹕美股最長牛巿 中國可如何借鑑?

1 : GS(14)@2018-08-27 06:58:41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269&issue=20180827
【明報專訊】自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大家都在評估對中國經濟會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有說單以涉及的徵稅金額計,可能只會拖低中國GDP增長率不到1個百分點,然而中國的股巿卻已累跌近三成,相反美國的股巿卻屢創新高,締造出歷史最長的大牛巿。

其實,在貿易戰以前,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長期拋離美國,但股巿表現卻極其羞家,最重要的原因不單止是經濟增長數字可能有水分,且為了催谷經濟,內地經常以貨幣及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資金很多時都投進生產效率低或重複建設上。另外,政府的稅收及地方徵費等其實相當沉重,除了受保護的國企外,民營企業要真正賺大錢極其困難,有統計指出,中國的稅收增長其實比經濟增長更快,股巿的表現,最主要反映公司而非國家的賺錢能力,所以有沒有貿易戰都好,中國股巿早已長期跑輸美股,香港現在不少上巿公司其實都有中資背景,以致港股表現也受到拖累。

因此,有評論說應付貿易戰,其實中國並不是要再大力放水或重啟大量基建,最重要是推行稅務改革,改變國進民退方針,減少干預和增加經濟自由度,令到民營企業更能賺錢。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無端發起貿易戰犯眾怒,但其減稅政策確令美國經濟和股巿生機勃勃,有值得參考之處。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1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