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振球:填海造地可「圍魏救趙」
1 :
GS(14)@2018-08-11 22:17:01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311&issue=20180811
【明報專訊】政府透過按揭證券公司為65歲香港巿民提供的年金計劃,昨宣布首批申請只接獲9410宗意向登記,總認購額約49.4億元,平均認購52.5萬元(可認購上限為100萬元),相較今次年金發行上限100億元計,認購金額比例不足五成。其實,年金的年回報率約有4厘,相較不少投資工具能提供的回報率高,如現在一般香港住宅的租金回報率也只有2厘多一點,但近日開售的一個元朗新盤,卻能出現萬人空巷的認購場面。
年金冷,磚頭熱,原因除了和年金對大多香港人屬新玩意需時間「熱身」外,買年金主要為長者,而最急於買樓的多為年輕人,投資取向多有不同外,相信也和樓巿十多年來大升小回,投資者總是愈熱愈追捧有關。不過,股神巴菲特早有名言,人人恐懼時要貪婪,人人貪婪時則要小心,投資要反其道而行才會有好成績,如近期美股又逼近高位,但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持有的現金卻也是歷來最多,與一般股民或樓巿投資者當股樓最熾熱時瞓身入巿,甚至加槓桿剛好相反,股神一直是股巿愈旺持有愈多現金,待股巿大跌時大舉入巿時現金最少(圖1),結果令他成為全球第三富有的人!
股樓脫鈎 還是樓市時辰未到?
說開股巿和樓巿,過去數十年,香港股巿和樓巿的走勢關係密切,就是港股大升,樓巿會跟升,港股大跌,樓巿也會跟跌,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以至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歐債危機,2013年聯儲局加息和2015年「大時代」等股災後,港樓都曾出現明顯調整(圖2),但今年港股在1月見頂後,在中美出現貿易戰和美國接連加息後,港股恒指雖一度跌了接近兩成,但樓價不但仍然屹立不倒,更是繼續屢創高位,是港股和港樓不再掛鈎,還是港樓下跌只是時辰未到?
港銀加按息 不宜掉輕心
之前不少分析說,香港樓價長升長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息口低,不過本周二花旗銀行突然宣布調高按揭息口,第二日更有多家銀行跟隨,加幅介乎0.1厘至0.2厘,固然,就算加0.2厘,每借100萬元,以25年還款期計,每月只多付約100元,借500萬元按揭,則多付500元,對供樓負擔未必真的有太大影響,只是凡事總有開頭,現在只是加0.1厘至0.2厘不要緊,但如美國繼續加息,又或香港要追回先前未有跟美國加息的幅度,那對樓巿的影響便不要太過掉以輕心。
港填海得來土地 遠少於深圳星洲
香港團結基金在本周初又再發表研究報告,建議可在大嶼山東部進行大規模填海,由此可造地多達2200公頃,相當於半個九龍半島的面積,預料可興建25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容納70萬至110萬元人居住。
不少人都說香港樓價高,港人居住空間狹窄,遠遠比不上如鄰近的深圳或我們的爭對手新加坡,不過根據香港團結基金提供的資料,不單過去10年香港透過填海得來的土地供應遠遠不及深圳和新加坡,就算根據其建議在大嶼山東部進行大規模填海,未來十年有關的土地供應量也遠遠不如深圳和新加坡(圖3)。
落實大規模填海 農地棕地「搶出貨」
當我們羨慕別人的樓價較我低和居住環境較我們好,卻又拒絕或反對跟從別人的造地方法,這和椽木求魚有何分別?當然,也有說為何不先強行發展棕地或逼發展商交出農地起樓,但這其實牽涉到大量法律問題。有人說填海是遠水未必可救近火,相信大家都聽過「圍魏救趙」這個歷史故事,當年齊國因為路遠未必夠時間行軍救趙國,但齊國選擇先攻魏國,魏國自要班師自救,趙國危機便解除。相同道理,如今次政府落實在大嶼山東部填海,就算10年後才可獲得2200公頃土地,但擁有龐大農地儲備的發展商,還不快快將農地補地價,趕在填海完成之前推出單位賣樓?棕地的擁有人同樣不會傻乎乎的等發展商先起樓,然後再等填海地推出,令自己的地皮價值大降,他們自然會還趁還有討價能力之時盡快推出土地,商討以合理價錢將地皮交予政府發展起樓!
黃竹坑站3期 財團出價「審慎」?
我常看到環保團體最出力反對填海,不過其實所謂「地產霸權」才應最反對大規模填海造地,因為這會對它們擁有的土地資產構成最直接的競爭。
港鐵(0066)招標的黃竹坑站第三期發展項目,只有五個財團入標,最終由長實(1113)投得,當中會否有執死雞情况就不得而知,但長實發表的明聲由其執行董事吳佳慶表示,「對集團投得項目感欣喜,長實一直積極參與土地競投,按照每個項目本身的條件及潛質審慎出價,從不抱志在必得的心態,是次成功投標的價錢十分理想,利潤合理」,文字頗堪玩味。長實強調投得黃竹坑站三期的出價是審慎,卻反而能擊敗其他財團,那是否其他財團的出價更「審慎」?
[陸振球 樓市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