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加大信貸投放 應避免基礎設施建設“大水漫灌”

11日,銀保監會在官網上發布消息,要求加強監管引領、打通貨幣傳導機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其中提到,要“指導銀行保險機構準確把握促進經濟增長與防控風險的關系,正確理解監管政策意圖,充分利用當前流動性充裕、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的有利條件,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擴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

“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這一表述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下一步金融信貸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寬松狀態。

銀保監會此時發出這一重要信號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與金融的良性循環。其中的背景是,國內結構性去杠桿取得了一定成效,進入穩定期,而一些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一些企業因為信貸緊縮的影響,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難。這在民企和小微企業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同時,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也促使必須采用包括金融在內的手段來保持和促進國內經濟的充分活力。

在此需要註意的是,加大信貸投放在保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順利進行的同時,也要防止出現“大水漫灌”現象。加大信貸投放更應多為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融資提供方便。

首先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大會帶來“虹吸效應”。銀保監會表示,要“指導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在建項目融資需求,加大對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金融支持”。這其中有這麽幾個關鍵詞——市場化原則、在建項目、補短板。數據表明,7月份新增基礎設施行業貸款1724億元,較6月多增了469億元。這是應有之舉。因為資金問題導致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尤其是在建項目停擺,造成的影響將比一些企業停擺更大。

近期,一些地方在修訂中長期鐵路規劃,新增了部分鐵路項目,有的項目甚至提前動工,媒體報道稱2018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額將重返8000億元以上。這其中很多是地方政府出於經濟增長要求推動所致。但這些項目是不是銀保監會所說的 “補短板”呢?如果真是補短板,我們當然是支持,否則就要當心“尾大不掉”,不能為了經濟增長就去出臺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事實上,國家層面上對此現象已經有所註意。上個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這個《意見》將很多超前建設地鐵項目的城市拒之門外。

其次,“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應更多惠及民營企業。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六穩”指導方針,其中第一條就是“穩就業”,而民營企業在“穩就業”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民營企業更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民營企業融資門檻高、融資成本貴的現象還普遍存在,遇到風吹草動首先面臨抽貸的也是民營企業。在“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的大環境下,對符合條件要求的民營企業增大信貸數量,顯得十分迫切,“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要重要得多。

再次,小微企業需要重點扶持。銀保監會的公告對此非常明確:“優化小微金融服務監管考核辦法,加強貸款成本和貸款投放監測考核,落實無還本續貸、盡職免責等監管政策,提高小微企業貸款不良容忍度”。

在今年4月份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曾提出,要確保今年實現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目標。具體來說就是,今年要確保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小微企業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戶數、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的“三個不低於”。銀保監會上述信息正是對這一目標的落實,這對小微企業是進一步的利好。今年前7個月,銀行業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增加1.6萬億元,增速持續高於同期全部貸款增速。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鄒臻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95

避免高不沽低不買 宜長期持固定現金 基金經理黃國英(Alex Wong)的博客

1 : GS(14)@2012-04-06 20:23:24

http://blog.yahoo.com/_QV5MGN2N5 ... ticles/610647/inde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622

避免環球經濟崩潰 當務之急 施慧雅

1 : GS(14)@2012-08-17 10:36:2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lumnist/ek2_ek2.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57

避免隔山買牛 可照抄名家投資組合 黃國英

1 : GS(14)@2012-08-21 13:49:02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1574
港股無定向風,日益嚴重,連龍頭大股中移動(0941),也可以一日上落半成,極難捉路。其他盈警、績差,大爆炸的股份,為數更多。偏偏大洋彼岸,美國經濟停滯,失業高企,年尾「財政跳崖」,三歲小兒亦朗朗上口。可是美股卻睬你都傻,愈升愈有。矮仔上樓梯,拾級而升,原來美股又已逼近多年高位。
股神巴菲特以長線投資聞名,不少投資者複製旗下巴郡的投資組合。
用腳投票進軍花旗
外國月光未必特別圓,但當外國股票看似易升,不少投資者便用腳投票,進軍花旗。但隔山買牛,風險絕不低於以往盲炒中資股。HP(HPQ)股東過去一年,已順利蝕逾三成半。自己慣常的操作手法,是精選具品牌價值和議價能力的公司來買。如果沒時間心力鑽研個股,又不甘齋買ETF,快速而較穩陣的起手式,當然是抄功課。從各路名家之選入手,等於過了一重隔渣器,不致在一個遠大於香港的市場中,亂打亂撞。
要香港人走精面,難度不高,但從概唸到執行,還是有點注意事項。鬼佬世界有度好,只要肯睇,多數有人寫過。竟然找到一本名為Tradestream Your Way to Profits的「黐飛大全」,其中一章專教抄飛。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資產配置和槓桿水平。抄飛不外跳過選擇一步,但一樣有風險,跟平時投資無異,所以要自行決定投入某一市場、資產類別的金額。接下來是決定抄誰。任誰也知,抄功課當然是抄個叻的,而且還是長期持續叻。但這只是先決條件,所抄對象的工具和操作時框,更加重要。例如景仰橡樹Howard Marks的投資哲學及長期績效,但其工具公司債、受壓證券,與散戶無緣,可以作罷。
參考對象的操作時框越長、轉手率越低,越為有利。原因簡單:名家倉位,雖為公開資訊,但也是一季公佈一次。如果不停轉動,其實跟無可跟。相反,書中引用研究,指跟從巴郡(BRK.A)季度申報買入,複制股神持股表現,由於其以長期持有聞名,效果不俗。當然,由於巴郡持有大量私人企業,組合表現與巴郡歷來增長,還是有分別,但已經跑贏標普九條街。
以平均注碼入市
確定對象及比重後,便是照單執藥。注意最好以平均注碼,或按比例建立所抄偶像的組合。千萬別憑自己喜好一注獨贏,本地碌卡股神,抄股神本尊抄到爆倉的教訓,宜加記存。同期跟足倉紙,買十數美股,平均可賺7-8%,只有GM(GM)跌1.5%。書中數據亦指,一隻基金最大的持股,未必帶來最高百份比、最高實際金額的回報。最大持股尚且未必是最好,何況是隨心揀來跟?由此可見以組合執行的重要性。
有一項書中沒講,但要留意的,是要跟便應聚焦於官方公佈的報表,參考「偶像」真金白銀落注的投資,而非隨機跟從他們於媒體上的隻言片語。因為記者問的問題,可能並非他們優勢所在。交低大路答案,大家開心,但卻不會付諸實行,所以還是應以其實際投入的資產為準。
2 : cupcakeg2(33144)@2014-05-02 21:06:21

抄到持股抄唔到character, 易攻難守.
3 : Ghenea(42551)@2014-05-02 21:41:34

抄到持股; 學唔到持股的心理質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120

抓緊金融趨勢 避免後知後覺 黃國英

1 : GS(14)@2013-01-31 00:02:04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4476
能夠快而準地找出趨勢,人皆希冀,因為報酬無比豐富,尤其在金融市場,效果最明顯。當然,對趨勢後知後覺,而失諸交臂,我們早有經驗。(西諺有云:“Experience is what you get when you don't get what you want.”)
要增強發現趨勢的能力,可以倒過來想,先找出以往錯過之因。這個問題,趨勢學家林奎斯特(Lindkvist)累積了不少心得。據他所講,trend一詞,起源於挪威文trendr,意思是「轉動」。察覺趨勢,心態上要保持開放,絕對不可以妄下結論。他認為趨勢學、未來學,並不等於風水占卜,他將重點放在觀察,而不是預測,甚至自稱以「不知道」為榮。
散戶往往被分秒股價的變動所吸引,不易察覺到市場趨勢的轉變。
落足眼力也走漏眼
就算落足眼力,很多時候也會走漏,原因是我們的意識,對太緩慢、太細微的改變,很容易視而不見。曾經有一項實驗,是測試人們的知覺,會否錯過緩慢、細微的改變。得出的結論,是「十二秒法則」:如果變化是突然出現,例如房間內突然出現一陣氣味,人們的感官可以即時探測到;但如果將改變的過程,攤長到十二秒以上,氣味改變,甚至是畫面上,顏色顯眼的轉動,也可以避過人們的眼睛。五官知覺,是人類賴以維生的本能,尚且可以輕易受騙;更高層次的心智,構造當然不及知覺嚴密,受到蒙蔽的機會更大。尤其是抽象的概念,非常容易被顯眼的表徵掩蓋。例如思量證券中長線的發展,要留意的因素,可能是現金流、利息、通脹、供應(「印股票」的數量)、整體槓桿水平等。但這些因素變化極慢,最終自然讓路給分秒跳動的價格,可前者才是創造、推動趨勢的力量。
另一對觀察趨勢影響甚大的,是線性思考和依靠現狀,特別是太短期的現狀,推算未來。線性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解決一般小問題,例如有人問你:「2、4、6、?、?」可能不用一秒,你已經會衝口而出,回答:「8、10」如果在一個穩定的、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用這種方法,必然是十拿九穩。但在現實世界,線性思考卻限制了我們的思考,在一個很細的範圍內。失去了想像力,自然很難捕捉到往往出其不意的真正趨勢。
意想不到總會發生
將現況向外推延,與線性思考原理相通,就是以眼見的現實為起點,估計未來的去向,會依照一路走來的軌迹發展。但歷史上重大的發展,從來是飛躍式,而不是按部就班。以交通工具的發展為例,汽車大亨福特曾說過:「如果我問人們想我創造甚麼,他們會說要跑得更快的馬。」倫敦市也曾經因交通愈發頻繁,預期馬糞在市內堆積,將會成為一大困難。最終當然是被汽車解決。凱恩斯曾說過:「不可避免的事,絕對不會發生;而意想不到的事,卻總是發生。」作為趨勢觀察者,當聽到別人發表實牙實齒的看法,只要不盲從,思考一下其他可能性,已經是一大優勢。
2 : chunyu(31323)@2013-01-31 22:31:58

睇完篇野忍唔住發up風, 因爲我也是研究趨勢之人, 也順便講一講人性心理
對於黃國英趨勢的理念, 我深感認同, 亦講了我心中的某些要點

對我而言, 大部份的預測只是一堆廢話 (算命之類的我不算入此列)

我認爲判斷趨勢不是一種預測, 而是盡量觀察所有細微的變化, 再計算一些混沌中發生的事, 實際上這是牽涉大量的觀察及dynamic的計算, 而且需要在每一個時間點掌握到足夠的variables, 知道得越多, 判斷會越準確 (前提是掌握的variables資訊也要準確真實)

情況就像是在蝴蝶效應中, 盡量在蝴蝶拍第一下翼的時候, 你就得計算好及觀察得到這之後有可能形成的風暴,
方法是你可以爲這個蝴蝶效應去寫100個劇本, 再逐步證實最終的劇本是哪一個.

所以, 我認爲趨勢是能確認的事, 若硬要去估未來根本還未發生的東西, 那不如廢話少説, 早點睡還好.



至於人的行爲亦然,
如果趨勢是屬於宏觀的, 讀心術就算是微觀的趨勢,
形成趨勢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人性, 知道並了解人性, 就更易了解趨勢的形成,
對我而言, 讀歷史的最高價值就在於這裡, 人性的本質大概是千百年都不會有大改變的, 如貪婪, 妒忌, 懶惰, 驕傲等..
而會改變的是制度, 當時的道德觀念, 價值觀等

所以要知道別人想甚麼和想做甚麼, 方法和判斷趨勢大同小異,
但背後也是沒有甚麼魔法, 任何判斷都是不能無中生有的.



不喜勿插, 純粹發發up風, 但有興趣的也請指教指教 smil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43

避免放錯焦點 留意沉默的證據 黃國英

1 : GS(14)@2013-02-12 22:34:38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4736
二次大戰期間,歐洲空戰正酣,英國空軍着意加強轟炸機裝甲,以減低傷亡。但增加裝甲,會同時令戰機增磅,更難起飛、操控,當中要有取捨。軍方找來統計學教授華爾德,請其研究對策。
二次大戰英軍分析機身最容易受創的位置,後來發覺不能回來的飛機,才最具參考價值。
證據盡在沒回來戰機
華爾德搜集所有轟炸機曾中彈的位置,紀錄顯示最常被擊中的地方是機翼;駕駛艙和部分機身,則較少受創的數據。收到詳盡的資料,負責軍官便匯報,認為應該盡量加強機翼的裝甲。華爾德一聽,立即飛身㩒停:「並非如此!應該增加裝甲之處,乃是少有中彈紀錄的駕駛艙、機身。」眾人大感疑惑,教授解釋:「炮彈無眼,機身中彈的分布,本應是平均才對,但結果卻不是。要留意的是,研究過程中,能夠收集的數據,全部來自成功返航的轟炸機。中彈紀錄愈多的位置,表示不會一擊斃命,起碼被射中了,還是可以勉強歸來;反而很少中彈紀錄之處,並非代表沒被擊中,而正是戰機要害(駕駛艙中的飛行員,機身的機件),受創的飛機,全部沒能回來。」
席間的機師,大多半信半疑,不少人表示自己有過機翼中彈,得番半條「機」命逼降、僥倖撿回一命的經驗,似乎加強機翼裝甲,才是王道。但其實他們也是間接證明華爾德的論點,也就是少有機艙中彈者,能捱到返歸。最後其意見被採納,傷亡率亦隨之下降。後來據敵後工作者搜集回來的情報,果然一如教授所料,墜毀敵陣的轟炸機,是駕駛艙、機身中彈為主。
上述的思考盲點,可稱為「沉默的證據」、「倖存者效應」。姑勿論名稱為何,結果就是令人將焦點放在錯誤、甚至是完全相反之處。即使我們已聽過不下一百次,這類故事的不同版本,仍然會不慎犯錯。就像早前報章財經版,頭條報道由幾萬元本金,殺到百幾萬的隱世「孖展俠」,故事耳熟的程度極高,但還是能夠引起風潮。一半人躍躍欲試,「佢得我都得」;另一些人則看來無比警世,預告股災,呼籲大家小心云云。其實不論牛熊,也不論買升買跌,總之用極大槓桿操作,茫茫股海中,總有幾人能夠名成利就。一將功成,其餘當然是萬骨枯。費盡心思,研究這些「回來了的戰機」,很難有太大得着,因為其手法的危險之處,都體現在「沒回來的戰機」之上。咁易搞掂,仲有人要儲首期咩?
一將功成無參考價值
順帶一提,如果想了解其他不同的思考盲點,又在農曆新年假期,無懼「意頭」堅持睇書,可以考慮讀一下《思考的藝術:五十二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作者:魯爾夫.杜伯里)。本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所著《快思慢想》,方為玄門正宗,但電話簿咁厚,數天假期難竟全功。「思考」可算是其輕便裝民用版,不妨先睹為快。唯一的「副作用」,可能是以後讀報,便沒那麼有趣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317

陳茂波:覓地避免「見縫插針」

1 : GS(14)@2013-02-18 23:17:27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218/news/ec_ghc1.htm
【明報專訊】政府在施政報告提出,把36幅合共27公頃的政府、機構及社區(GIC)用地改作住宅用途。發展局長陳茂波昨日表示,當局會小心處理改劃GIC地皮的工作,並會考慮城市設計等因素,避免「見縫插針」。
城市設計社區設施納考慮
建築師學會、工程師學會、測量師學會等6個專業團體早前舉行聯合記者會表示,關注政府更改GIC用地作住宅用途,認為政府改劃時,須確保社區用地需要及市民的生活質素。
陳茂波昨在網誌撰文表示,當局會小心處理改劃GIC用地的工作。政府內部的專業部門會先詳細分析改劃的可行性,之後徵詢各部門及社區意見,並須得到城規會同意。而他們在檢視有關GIC用地是否適合作住宅時,會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考慮該地皮是否有明確的發展計劃,並會確保改劃後,社區所需的設施不受影響;改規劃時亦要通盤考慮該地皮的交通、環境、休憩配套、城市設計等因素,避免出現「見縫插針」的情,以及不會為社區帶來負面影響。若有需要,政府會另覓土地給受影響設施,或將設施整合於綜合大樓內。
稱重視專業團體建議
對於有專業學會提出,政府應利用市區鄰近範圍內的「熟地」(完成平整及有基建配套)、改變邊緣地區的GIC用地,以及搬遷部分政府設施到新開發區等以善用土地潛力的建議,陳茂波表示政府十分重視這些建議,並會慎重考慮。
2 : Sunny^_^(11601)@2013-02-19 08:57:18

放寬地積比都夠啦,不過又驚比人話係官商x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324

[10月5日] 程翔﹕珍惜「佔中」成果 避免無謂犧牲

1 : GS(14)@2014-10-05 13:40:40

http://news2.mingpao.com/pns/%E7 ... 00012/1412361898742

【明報專訊】中共打擊「佔中」運動的手法,無所不用其極。不出人們所料,他們在親自動手鎮壓之前,必然先採用一貫的「挑動群衆鬥群衆」的手法,而且還採用內地維穩慣技,以黑社會來代替公安執法。昨天旺角和銅鑼灣發生的暴力打壓和平示威的事件,就被指分別是愛字號和黑社會所為。這樣,中共就可以避免自己赤膊上陣,背負鎮壓和平示威的罪名。

筆者覺得,中共之所以要鎮壓「佔中」,是因為這個運動發展至今,已經取得很大的階段性成績,這是中共始料不及的。筆者認為,迄今為止,佔中運動最少取得3項重大成績:

第一,它有力地粉碎了梁振英政權第一輪鎮壓的企圖,迫使他同意與學聯代表談判。

梁振英在整個政改諮詢過程中,他本人的傲慢使他漠視泛民要求真普選的願望。對權力來源的俯首膜拜使他不敢也不願如實反映港人意見,所以他向中央提交的改革特首選舉辦法的報告,幾乎一字不漏地重複北京當局在諮詢開始前就(由喬曉陽)訂下的條條框框。對泛民提出的15個方案完全不屑一顧。如今他被迫要坐下來談了,這本身就是重大的勝利。可惜由於旺角和銅鑼灣發生變相鎮壓,迫使學聯宣布中止這項談判,否則是有希望解決這次危機的。

第二,它為日後香港市民否決人大常委會831決議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大常委會831決議是一個港人無法接受的決議,因為它設計了一個旨在把港人變成投票工具的假普選制度(引用中共自己在1944年在《新華日報》上提出的關於真假普選的定義)。雖然泛民已經表示會集體否決,但官方「袋住先」的强大宣傳攻勢對泛民可能造成龐大的壓力。經過佔中一役,民意清楚無誤地反對「袋住先」,這就為日後我們否決人大常委會決議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將向全國人民傳達一個强而有力的信息:如果是錯誤的東西,不管是否來自最高當局,人民都有責任、有義務、理直氣壯地予以否决。這事實上也是中國人民從過去60多年來的慘痛經驗中悟出的基本道理。

第三,它為香港未來的民主化廣泛地播下種子,使民主的理念不但在香港,也在中國大陸深深扎根。

在這次運動中,數以萬計的青年學生踴躍投入。數以十萬計的市民更是自覺起來保衛香港的核心價值。持續近一周中環、金鐘、銅鑼灣、旺角的點點燈光,都將化成香港人的集體記憶,成為我們抗拒專政的時代烙印。這對堅持「一國兩制」、捍衛香港這一制不受大陸那一制侵凌,是一個重要的保證。正是因為這麽大規模的民衆投入了這場「捍衛我城」的鬥爭,完全出乎當局意料之外(「建制派」曾估計參與佔中人數不會超過一萬人),才令北京當局感到非鎮壓不可,因為當香港的民主愈扎根,中國的民主就愈有希望。在政總廣場上,筆者看到大陸來客感謝香港為中國民主化所作的貢獻,就知道我們在做,內地為民主奮鬥的朋友也在看。

香港人通過佔中運動,向全世界展現了一個文明理性、克制忍讓、據理力爭、不畏强權的形象。國際輿論都高度評價香港人在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優秀公民質素,有力地戳破了中共及其「建制派」喉舌强加給佔中運動的種種罪名。

但是,人們也必須承認,「佔中」客觀上也對生產和生活造成干擾和不便,而市民對這些不便的承受程度會與日俱減,這就不可避免地、而又自然而然地造成「佔中」的對立面,使中共策動的「代理人鎮壓」變得有所本,使佔中的成果日漸流失。而且,在互聯網時代,社會運動出現「偏平化現象」,「領袖」人物對群衆的動員工作來說已經不是那麽重要,「領袖」對群衆的掌控能力也大不如前,這就使運動容易趨向極端化。佔中運動也不幸出現某種極端化趨勢,例如禁止上班的職工出入政府總部、或者禁止警察的正常交班或取得食物補給等,都是運動極端化的表現。

為了鞏固「佔中」運動已取得的上述成果,為了挫敗中共的變相鎮壓,「佔中」運動應該適時調整策略:

一、盡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這是「佔中」運動的成果能否得到鞏固的關鍵因素。須知道,曠日持久的街頭鬥爭,一方面消耗自己(所謂「師勞力竭」也),一方面滋長反對聲音,此消彼長,對自己就很不利,艱苦得來的成果就很容易丟失。

二、民主鬥爭是長遠的持續的鬥爭,切切不能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必須看到,香港目前的鬥爭,是民主與專制的鬥爭,我們面對的真正對手不是梁振英,而是在背後支持他的中共及其「一黨專政」制度。不終結這個制度,中國大陸固然不會有民主,香港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但終結「一黨專政」制度,不可能單靠一次街頭運動就可以成功。筆者明白對於堅持街頭抗爭的朋友來說,「一鼓作氣、再衰三竭」的道理,但歷史證明,我們面對的真正對手,是一個嗜血的政權,它不可能在我們「一鼓作氣」的情况下就能自動退出歷史舞台,所以,人民同它的鬥爭,是應該轉入長久持續的模式。

三、在佔中運動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時刻,在中共開始推動群衆鬥群衆,由代理人出面執行鎮壓策略的時刻,「佔中」應該把轟轟烈烈的街頭運動轉入深耕民主、做紮紮實實的基層教育工作。這些教育工作,務必讓每個香港人知道什麼是「一黨專政」,它對中華民族有什麼禍害,對香港有什麼禍害,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它等等。這些深耕民主的做法絕不下於轟轟烈烈的街頭抗爭。

筆者不以人廢言,毛澤東提出的「有理、有利、有節」的群衆鬥爭方針是值得參考的。論「理」,我們勝在「有理」;論「利」,我們的抗爭也已經取得勝利;要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果,就看我們能否做到有「節」。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881

避免丟空 銅鑼灣舖短租接短租

1 : GS(14)@2015-03-13 11:49:0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313/news/ea_eab1.htm

【明報專訊】繼全球最貴舖租的銅鑼灣羅素街,出現金行罕見短租個案後,崇光百貨對出一段怡和街,由於乏長租客承租,有業主為免丟空舖位,索性將舖位短租接短租租出。坐擁逾230個舖的「舖王」大鴻輝,其持有的怡和街18號舖位,繼早前短租1個月作糖果專賣店後,最新再短租兩個月成手機配件特賣場,為近期市場罕見。據悉上址短租每月約20萬元,較長租意向大減七成半。

  較長租80萬大減七成半

怡和街18號地下及1樓,地舖面積約800方呎,1樓面積約1400方呎,於農曆新年前一個月獲短租客承租作糖果特賣場,最新再獲手機配件短租客承租兩個月作特賣場。市場消息指,上址短租每月約20萬元,較業主意向月租80萬元大減75%。

舖位業主為大鴻輝,上址原由九龍表行以每月約73萬元承租,惟租客早前突然遷出,業主指租客拒絕遵行地政署要求拆除違規平台,推卸拆除責任兼提前終止租約,業主現入稟高院興訴訟。該舖去年曾一度以意向月租約90萬元放租,及至去年10月意向月租亦下調至約80萬元,減幅約11%。

大鴻輝創辦人及主席梁紹鴻稱,該舖現時以短租形式租出,目前暫未有長租客承租,現時叫租80萬元,短約期後如仍未有長租客承租,將會繼續按月短租。他又指,現時租金已是很低水平。他又預期,市場上個別舖租或會再下調逾一成。

業主梁紹鴻:現時租金已很低

從事批發業務的短租客黃先生指,公司於今年1月下旬租用上址作糖果銷售,該店已於2月下旬(即農曆新年前)撤退,舖位其後由另一租客再以短租方式承租2個月,作手機配件特賣場,租期暫時到4月屆滿。

糖果店後 手機店再短租

事實上,去年至今怡和街同一路段已有不少空置舖位,部分業主意向租金一減再減,當中包括怡和街英光大廈地下及一樓5號舖位,面積共約5900方呎,前租客為電訊公司於去年10月遷出,業主一度叫租約250萬元,後減價至150萬元,現再減至120萬元,累積減幅達52%,但至今仍未租出。

至於崇光百貨另一面的駱克道街舖,亦漸見有零售舖位搬遷,其中駱克道525號地舖連,面積約2000方呎,現時由皮具店租用,惟租約將於本月下旬到期,上址業主早前曾以120萬元放租,及至近期意向租金減至90萬元,減幅25%,亦暫未獲長租客承接。

明報記者 劉詠怡
2 : GS(14)@2015-03-13 11:49:2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313/news/ea_eab2.htm
零售不景 亞坤撤通宵營業
2015年3月13日

【明報專訊】銅鑼灣風光不再,就連去年初踏銅鑼灣謝斐道的新加坡連銷餐廳亞坤,亦因人流轉弱而於今年1月初取消24小時營業,現時營業時間至凌晨一時。該公司香港區負責人謝明光(Kevin Chia) 表示,公司初期實行24小時營運,為試驗性質,經數個月營業後,發覺區內人流較以往為差,「有做無做都無咩分別」,故決定取消通宵營業。該公司原本計劃於一年內連開6舖,謝明光昨被問及發展步伐時亦表示,「唔急,睇定先」。

  另方面,由永倫集團持有,距離「亞坤」舖位只隔一個路口的銅鑼灣伊利莎伯大廈,近日正進行翻新工作,丟空半年的地下G03至G06號地舖連1樓,新近亦於市場上放租。香港置業至尊旺舖助理營業董事許諾謙表示,上述舖位地舖面積約2800方呎,連一樓3.9萬呎樓面,合共41,800方呎,為銅鑼灣現時最大面積舖位租盤,業主現叫租約330萬元,而業主同時接受分租地下舖位及一樓物業,分租地舖每呎叫租約100元,而樓上單位意向呎租約79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441

避免激怒中國 安倍不拜靖國

1 : GS(14)@2015-04-23 02:14:23

安倍晉三昨日向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奉上祭品,但沒親身前往參拜,避免在出席亞非峯會前激怒中國。安倍正努力尋求再在亞非峯會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在中方仍未答允前,又適逢靖國神社春祭,安倍不敢到靖國神社參拜,以免令剛解凍的日中關係再度急凍;但為了討好右翼分子,惟有以「內閣總理大臣」名義向靖國神社奉上常綠植物真賢木。安倍2013年12月底拜靖國,激怒亞洲多國,連美國也感到失望。路透社/中央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22/191208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8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