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九九四年九月,我出了一本書《一九九五閏八月》,描述中共可能攻打台灣,一時一紙風行,成為台灣人最關心的話題。 一個老友不斷的打電話給我,約我吃飯,見面時,這位老友一臉憂心,問我「中共真的會打來嗎?」「如果中共真的動武,台灣會怎麼樣?」我告訴他,這只是那位作者根據資料分析所做的預測,真的世界會如何,誰也不知道,我不知道中共會不會動武,也無法判斷台灣未來的命運會如何? 我對這位老友的理解,他跟我一樣是個上班族,應該沒有存太多錢,如果海峽真的動武,其實他並無法有任何應變,只能留在台灣,與台灣共存亡。這是我分析外在環境的變動之後,對自己的應變措施,所得到的結論。 我自己分析,如果台灣真的淪為戰場,如果我有足夠的積蓄,那我就該及早移民離開台灣,可是如果我沒有足夠的錢,那我就什麼事也不能做,也不用做,只能在台灣,與台灣共存亡。我出《一九九五閏八月》的目的,就是說出了兩岸領導人如果各自堅持己見,互相挑釁,最後就有可能走到兵戎相見的絕境,出書的目的只是提醒兩岸領導人互相留餘地,不要擦槍走火,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至於如果真的動武,那只有聽天由命! 當我想清楚這些結論之後,我就繼續安穩的過日子,不再為台灣未來擔心! 我把我的想法和這位老友分享,勸他不要為此擔心,但他仍然不能放下,愁容依舊,離開時對我的豁達仍然不以為然。 我發覺這世界上有許多人會對不可能改變的事情憂心忡忡,讓自己無心生活,無心工作,整天無所適從。 我也曾經如此,記者出身讓我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有較諸一般人更高的敏銳與敏感,常常在想未來會怎樣,也因此常會杞人憂天,為未來感到憂心,甚至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及工作,可是後來我發覺這樣子不是辦法,我必須找出更好的對應方式。 其中有許多次我所擔心的事並沒有發生,因此我的憂慮其實是不必要的。之後我又自己找到一個可以讓我自己安心的對應方式,那就是先假設如果最壞的狀況發生,我能做什麼事,然後預為準備,預先因應。只要做好因應作為,我就可以不要擔心。 可是在預想最壞的狀況發生時,我發覺我似乎也找不到任何可能的因應方式,我無法做任何改變,只能等待事情發生了,再見招拆招,甚至只能聽天由命。 當我遇到這種不能做任何改變的事時,我就知道我就算擔心受怕也沒什麼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兩岸發生戰事,我既無錢移民,以趨吉避凶,也無法做任何事,讓這件事不要發生,那我就會不去想,不再擔心。 我們經常想太多,可是想了也不能改變任何事,那就不如放寬心,豁達一些過日子吧!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何飛鵬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
| ||||||
如果你眼前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在年薪至少四百萬的國際企業工作,另一個是成功機率極低的研究,你會選擇哪一個? 美國《富比世》(Forbes)雜誌公布今年度三十歲以下傑出青年名單,在科學類別出現一個台灣人名字,他不僅與NBA火箭隊球星詹姆斯.哈登(James Harden)等知名人物齊名,更被《富比世》封面以「他們正在改變世界遊戲規則」形容他們。 潘世昂,這位台灣七年級生能夠躍上國際舞台,主因是他正嘗試推翻主宰兩個世紀的蒸汽發電方式,若他的研究成功,便能大幅降低發電成本,這也是為什麼,他的研究還在進行,就已獲《富比世》選為具有潛力「改變世界」的科學家。「蒸汽機的這個機械原件設計,是受限於它體積要大,」台灣大學機械系助理教授黃信富說,各國都在想辦法突破。潘世昂投入該領域,並不好走。 如今,他的研究能夠躍上國際舞台,是用一路堅持的傻勁,換來的。 出身高雄的潘世昂,目前在美國高智發明(Intellectual Ventures)旗下擔任首席科學家。他擁有一張漂亮的學歷,從高雄中學、史丹佛大學到哈佛研究所……,在老師、朋友眼中,他就像是一個天才型學生。 「我們那時(高中)都覺得,他是未來最有機會在研究(領域)發光發熱的,」目前在北一女擔任教職、與潘世昂認識超過十年的高中同學廖紹棠說。 為病父選擇休學轉戰華爾街,掙扎金錢理想 熱愛科學的潘世昂,從大學到研究所一路選念物理,但在他的履歷中,卻有一項很不「科學」的經歷:高盛策略分析師。 「那個是有點被情況逼的……,」潘世昂說,原來打算大學畢業後,到哈佛物理研究所繼續進修,不料,還沒畢業,在台灣的父親卻被發現罹患癌症,讓潘世昂不得不暫停學業,返台照顧家人。 姊姊潘世祺說,父親去世時,兩姊弟都還在美國念書,身為家中唯一男丁的潘世昂卻主動說要休學,為的是轉戰華爾街高盛,分擔姊姊高達新台幣百萬元的學費。 休學,這在資優生字典裡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字,更何況是進入一個他想都沒想過的金融領域。 「你(會)覺得你(在華爾街)做的事情很抽象……,那個感覺有點hollow(空虛),」在潘世昂眼裡,華爾街充滿挑戰,但最大的壞處就是:找不到工作的意義。 為理想選擇出走放棄誘人年薪,擁抱發明 發明可以改變人類生活,那金融呢?他告訴自己:「你幫一個公司,你幫它降低借款利率,讓他員工繁榮(有錢)一點,你做這件事情,有可能對人有幫助……。」 在理想與金錢中掙扎,潘世昂只好用這個想法,說服自己接受高薪的工作。等了一年,直到姊姊從耶魯法學院畢業、找到工作,他馬上辭職,重回科學的懷抱。 當時潘世昂二十二歲,高達新台幣近四百萬元的年薪,知道的人反應都是:「幹嘛回去念書、拿微薄獎學金?」不過,潘世昂卻不這麼想,「我年輕的時候我想做其他的事情,我照樣可以賺錢,就是夠了。」 「想到宇宙的龐大,人類比起來很小……,人類腦袋竟然可以解開謎題,這是一個滿感動的過程。」潘世昂接受《商業周刊》兩小時的越洋專訪時,只要聊到有關科學話題,聲量便會放大,情緒也特別激動。 明明可以走捷徑,潘世昂卻選擇難走的路,這樣的另類選擇早在他學生時期就有跡可循。 廖紹棠回想,就讀高中時,教育部有一個兩年「基礎科學人才培育計畫」,鼓勵各校資優生到大學找教授指導研究論文,但不同於奧林匹亞等國際級競賽,可以保送國手進台灣大學,此計畫對升學並沒有太大幫助。 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報告,多數參加學生寧可花時間在學校課業,也不願放太多心力在此,「我回想我那兩年,差不多在前半年之後就沒什麼進展,」廖紹棠笑說。但,潘世昂總能在課餘翻原文書、研讀艱深的資料,兩年來從不間斷,「他是有一個長遠規畫,不被外界所左右。」 高雄大學統計所前所長黃文璋,當時是潘世昂的數學指導教授,他曾訓練過無數個奧林匹亞國手,但很多資優生參與研究計畫,是為了履歷。他說,潘世昂和其他資優生最大不同在於,他研究不是為了考第一名,而是真心想找到問題答案。 念書不為第一、在華爾街工作不為錢,在講求功利的時代,潘世昂的選擇,都異於他人。 尤其是,做研究,比的不是高分,而是誰的氣長。 當時高中時期一起參賽的戰友,不是到Google等國際企業上班,就是進入明星學校擔任教職,潘世昂卻選擇一條短期內看不到成果的發明之路。廖紹棠形容他就像是一個長跑型選手,不為任何目的,花好幾年堅持在同一件事。 「世界上大概還有二十億到三十億人,沒有可靠的電力,所以那些人的生活條件都還在十九世紀的那種環境下,這很慘、很不公平……,」現在,潘世昂有九五%的時間投入研究如何降低發電成本。 視功名成就為無物,這位資優生憑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傻勁,才成為全球三十歲以下年輕人,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台灣之光。 |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20 10:02 編輯 協合新能源(182):視而不見的利好改變 作者:王雅媛 上星期五,協合新能源(182)宣布股權變更,高振順先生原持有20億股,其中5億給管理層,13億進行配售,每股為0.6港元。高先生持股占比從原先占比22%降至2%。公司管理層加上5億股共持有25億股,占比從23%升至28%,另外13億股進行配售,據說買家都是長線基金。 公司估值一直比其它新能源股為低,除了是因為之前沒國家背景之外(之後引進了華電福新),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先生手上的20億股。協合新能源改名前叫中國風電,中國風電當時是借殼上市,而提供殼資源的就是高先生。 現在一只主板的殼,價格起碼近五億,因此單是算殼價,上市公司大股東已非常富有。再加上近年殼買少見少,除非是一些需要白武士解救有問題的殼,不然買賣殼基本上是屬賣家市場。高先生本身已擁有不少殼,以他的富有程度,單是出售殼賺取的利潤已不足以吸引到他。一般這麽富有的殼主更看重的是殼易手後,股價再向上升的獲利空間。很多時候,殼主的做法是不會把全部股權出售,而是保留某個不影響大股東份量的股票,之後等待新東家註資,股價上升到某個滿意程度再沽出。往往在市場行情好時,初期保留股票那部份的利潤可能比出售殼賺更多。 至於中國風電,有可能是因為高先生很看好新能源的緣故,所以當時為公司提供了殼資源後,他仍持有20%以上的股權。而在這次易手前,高先生股權數量基本上是跟大股東相當接近。投資者一直擔憂的是高生是以搞財務出名,他股權上跟大股東這麽接近,害怕某天會出現重大不確定性。 2013年12月中國風電宣布獲華電福新(00816)認購8.8億股新股,占擴大後股本約10.61%。每股認購價0.43元,較前收市價0.49元折讓12.24%。當時引入國企減輕了市場對於高生股權不確定性的擔憂,曾炒作過一波預期華電福新進駐後會加快高先生全面退出。但是預期卻一直沒兌現,之後股價亦開始走弱。 這次配股,拿大部份的都是被動型財務投資者,不可能對公司的營運造成太多的左右。因此,這次高先生減持屬一個重大利好,完全解除了市場對於公司管理內部出現不確性的擔憂。不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第二大股東華電福新並沒有增持。 筆者認為現在資金並不熱衷於新能源的股票,因此投資者對於這個重大利好改變的反應是選擇性地視而不見。不過當下次風再吹到新能源板塊的時候,協合新能源的走勢就可能跟之前的中國風電不一樣了,估值有機會趁機被重估。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來自王雅媛港股圈)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我的公司是一家傳統的內容產業,面臨數位衝擊之後,公司面臨了變革的挑戰,我們必須進行數位轉型,否則只能逐漸衰亡。
可是就算面對這樣明顯而無可爭議的方向,我的團隊還是充斥著反對的聲浪。在討論變革的方向時,許多人質疑變革的必要性;當決定變革的方向時,有人唱衰變革的成功可能,當實際執行變革時,仍有人表面配合,實際上消極抵抗,拖慢了變革的腳步。
這是組織中常見的現象,專業經理人自以為在組織中服務了已十年、二十年,自覺得對組織十分了解,當然對組織的未來也可以表示意見,因而當組織面對環境變遷,必須進行組織變革時,難免會出現激烈的爭辯。
可是不論有任何歧異的意見,經理人永遠要記住一句話:反對只能在變革醞釀期,一旦變革的方向確立,不論方向與方法經理人有多麼不贊同,都要全心全意徹底遵守。
我的經驗是在變革的討論及醞釀期,可以充分表達不同的反對意見,就算措辭強烈也無妨,因為討論就是要正反並陳,徹底找出各種可能,不可預設立場,這樣才能真正找出可能方向。
而當確立變革方向,並進一步研議執行步驟時,此時經理人就應該收歛反對立場,不能再提不同的意見,除非執行方案有明確的窒礙難行,但提出的也不是反對意見,而是正面的解決方案。
當組織變革進入執行時,不但不可以有反對意見,還要百分之百全力以赴的執行,尤其不允許被動配合,消極怠惰,拖慢了變革的腳步。
當我在公司變革的過程中,發覺有人被動、消極時,我絕不能忍受,我會採取三步驟來改變消極、被動的人。
首先我會向這種人直接挑明說清楚,舉證他消極被動的事實,告訴他我清楚了解他的心態,並明確給出時間,要他限期改善。
接著在限期改變的時間內,我會盯著他的工作態度與方法,並檢查其工作成果,務必見到改變的成效。
最後,如果改變無效,我就會撤換經理人,把他調離第一線的主管職位,或者就直接資遣,讓他離開公司。
大多數被撤換的經理人,以離職居多,因為他不學習、不改變,而老的經驗未來也可能無用武之處,只能離開。
經理人通常擁有豐富的成功經驗,也難免自以為是,遭遇改變,很難主動配合。但經理人永遠要知道當組織遭遇環境巨大改變時,通常是組織的危急存亡之秋,全員同心協力,都未必能共度難關,如果還有人三心兩意,就更不可能成功。
在公司變革期,經理人要有move or die的認知,不改變就離開,反對只能在改革醞釀討論期出現,之後就不能反對,只能全力以赴。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何飛鵬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5-27 11:22 編輯 中國動向(3818)改變模式打造品牌,現金充足投資業務 作者:楊嵐 馬莉 中國動向成立於2001年,時任李寧公司總經理的陳義紅主導創立李寧子公司北京動向,目標瞄準國際運動服飾多品牌代理。2005年陳義紅以自有資金購買北京動向80%的股權,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2005年為收購Kappa品牌在中國大陸及澳門地區的品牌所有權和永久經營權,摩根士丹利作為戰略投資者為公司註入3800萬美元,並取得20%股份。 集團於2007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IPO共計發行15.81億股,首發價每股3.98港元。當當前公司股價格每股1.93港元(2015/5/25),值總市值107億港幣,遠低於團集團07年發行價。 集團最大股東為的由陳義紅先生為實際控制人的PosedionSportsLimited,持股40.23%。上市以來集團實際控制人共進行兩次減持。分別是2009年7月22日,陳義紅先生及其妻子通過PoseidonSportLimited和ColourBillionLimited共減持1.4億股,占已發行股本的2.48%,減持價格5.02港元。第二次大股東減持於2013年6月19日,陳義紅先生通過Posedion減持公司2.5億股股份,減持價1.4港元,占已發行股本的4.51%。 公司其他大股東為海外投資機構Prime Capital Management Company Limited和Hermes Invesment Management。 ![]() 公司上市後,沒有定向增發記錄。公司目前僅有兩位執行董事,分別為公司創始人及實際控制人陳義紅先生(集團主席、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以及陳先生女兒陳晨女士。集團年報披露的高管人員目前有一位,為擔任Phenix株式會社社長的孫建軍先生。公司未向以上三位高管發行購股期權。 二、服裝主業重挫後轉型待重生 中國動向服裝業務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和日本。在中國大陸,公司其主要從事Kappa品牌的設計、開發、市場推廣和批發零售業務。在日本,中國動向於2008年收購日本Phenix公司,獲得其旗下全球滑雪及戶外運動服品牌【Phenix】和【Kappa】品牌在日本的所有權。目前集團在中國的Kappa業務占到集團主營業務收入的65%。 ![]() (一)從高速發展到急速下滑,原有商業模式遭挑戰 2010年前,集團在中國的業務高速發展。自集團2007年上市以來,受惠於中國大陸經濟以及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高速發展,中國動向以其Kappa產品在體育品牌中獨樹一幟的時尚性,具有差異化的市場推廣模式,成功地在體育和休閑交界的藍海市場占據大片市場。集團在2007年至2010年間,采取純批發的【主要經銷商】模式,通過在全國各區域指定唯一經銷商的方式,降低了同一區域內品牌的無序競爭,有效提高了經銷商效率及忠誠度。在此策略下,集團於2007年至2010年間在國內大面積鋪展銷售網絡,同期Kappa品牌在國內收入CAGR達到30.4%。 與此同時,為保持產品的時尚型和差異化優勢,集團通過並購Phenix公司、與著名設計師MichaelMichalsky先生以及知名海外機構,如UniversityofArtsLondon(UAL)和WGSN合作,不斷提高自身的設計、制造和產品采購能力。在集團一系列的努力下,其Kappa產品在市場一直享受著品牌及時尚性為其帶來的溢價。因此其產品毛利率水平也維持在63%左右的高水平。 然而自2010年以來,集團在中國區收入開始出現大幅滑坡。2010年以後,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增速放緩,國內外各大廠商的競爭日趨激烈。受累於其原先的輕資產、純批發的運營模式,中國動向在渠道控制以及對終端市場變化的反應上開始落後市場。 因此自2011年開始,前期大幅擴張留下的經銷商高庫存、低店效等問題開始影響中國動向。面對此困境,集團於2011年主動減少了經銷商銷售訂單,並且對經銷商存貨進行了一次性回購,以減輕經銷商壓力。同時,集團被迫開始大幅關閉低效門店,並且與原先第二、第三大的分銷商百麗和寶勝國際終止了合作關系。在終端價格方面,集團也開始給予經銷商在產品折扣方面更大力度的支持。這些因素均導致集團主營收入和毛利率自2011年開始持續下滑。 ![]() ![]() (二)Kappa業務觸底後全面轉型 自2013年開始,中國動向開展了一系列內部改革,力爭使其主業找到新的盈利模式。 1、管理團隊變化 集團於2010年任命SandrineZerbib女士為集團首席執行官,但Zerbib女士於2011年11月辭職。此後集團創始人陳義紅先生便一直擔任集團執行董事與首席執行官,秦大中先生則一直擔任集團首席運營官。秦先生於2014年12月辭任集團執行董事與首席運營官職務。 目前集團僅有兩位執行董事,分別是陳義紅先生本人以及負責集團品牌運營的陳先生女兒陳晨女士。另外集團聘請了有豐富零售業務經營的孫建軍先生加入高層團隊,顯示出集團對發展零售事業的重視。目前,集團整個管理團隊精簡高效並且利益高度一致。 2、集團業務進行全面調整 集團從品牌端、生產端、供應鏈、零售終端等各方面,對Kappa在中國的業務進行了全面調整。 在品牌端,集團通過線上線下的配合,持續提升品牌曝光度。在線上,集團借助社交媒體,強勢發布產品和品牌信息,及時傳遞產品理念和動態信息。在線下,集團通過店鋪形象的提升、內部推廣與陳列的改變,以及圍繞店鋪的各種公關真人活動,對品牌進行了成功的宣傳。 在生產端,集團與日本在太倉共同設立生產基地。目前該生產基地由日本人管理,主要以針織生產以及打版為主。同時,由於國內目前梭織水平不及日本,集團未來規劃將該生產基地向梭織發展。這一生產基地的存在,有效地降低了集團的生產制造成本。 在供應鏈端,集團建立起了一套強大的供應鏈體系。目前,集團已可以做到對大部分門店單店配送,並提供最高一周補貨兩次的服務。高效的供應鏈系統覆蓋了集團70%以上的門店。這使得集團可以在研究貨品上市的表現後進行針對性補單,並直接將產品從工廠運送至門店。 與此同時,集團也開始了對產品的滾動式開發。在對現有產品進行補單的基礎上,集團會針對原有受歡迎的產品進行升級,以進一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目前升級產品的總量已占到了集團整體排產量的7%。 在終端零售方面,集團從原有的輕資產大批發模式轉為現在的【自營零售+經銷+加盟連鎖】模式。2014年,集團下屬的自營或間接運營的店鋪已達到350家,其收入達到中國大陸總銷售額的34.8%。 集團自2011年已開始著手加強對分銷渠道的控制。其與部分核心經銷商共同出資設立邁盛悅合,主要經營Kappa、Nike、Adiddas等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在國內的代理經銷。作為集團目前最大的分銷商,中國動向持有邁盛悅合22.05%的股權。2014年邁盛悅合與集團之間的交易額達到3.25億元,占集團總收入的25.8%。 ![]() 在投資邁盛悅合的基礎上,集團近年也開始了一系列的渠道改革工作。首先,在原有的經銷模式上,集團開始緊密貼近客戶,針對不同區域和渠道的客戶建立不同的銷售模式。其次,在設立自營零售店後,集團開始通過強大的大數據信息系統來監控零售店鋪銷售數據,對產品銷售商的各類數據分析和監控(比如排產、銷售、售罄率等)。集團希望以此對市場需求進行快速反應,保持產品上下架與市場保持一致。另外,集團還會針對終端不同的消費需求,制定和執行零售培訓計劃,來滿足不同需求的消費者。 同時集團也重新開始渠道的擴張。2014年集團在凈開店126家的同時,對原有地理位置不適的門店進行了替換。2014年集團共置換10%的門店,這些新替換的門店總計增加流水23%。集團預計2015年全年門店數量擴張至1270家左右。 3、集團服裝業務觸底回升 基於上述一系列改變,集團在中國大陸的業務開始有所好轉。集團同店銷售在2014年Q4實現低雙位數增長,而2015年訂貨會的訂單量也同樣出現低雙位數增長。同時,在毛利率較高的補單方面,Kappa中國區業務同樣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 受惠於高毛利率的補單量提升,集團2015年Q1的同店銷售增長達到28%,遠遠超過集團訂貨會訂單的增長。 庫存方面,集團也顯示出明顯的改進。目前集團庫存整體庫齡在7-8個月左右,新品庫齡在4-4.5個月。在庫存結構上,從13年70%的滯銷品,轉變為14、15年60%-70%為新品。同時,目前集團的SKU也出現了下降趨勢,從以前的10個系列下降為了目前的5個趨勢。 集團未來著重關註單店頻效的提升。。隨著轉型的深入,集團預計主營業務會在14年見底,並於15年開始回升。受困於行業發展,集團不再單一專註於主營收入的高速發展,而是希望在運營效率和費用控制上取得巨大提升。 為此,集團希望繼續提升供應鏈物流的配送以及對市場信息的回饋效率,融合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在產品開發上努力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增加銷售提升店效。同時,在銷售網點的擴張上,集團希望在未來三年內將店鋪數增加至2000家。 (三)日本業務相對穩定,受日元貶值影響較大 集團的日本業務在日元計算下一直處於盈虧平衡的狀態。在Kappa品牌方面,集團在日本通過舉辦各種高人氣公益活動,通過簽約知名球星以及植入各種流行雜誌的做法,大幅提高Kappa在日本的受關註度。在Phenix品牌方面,圍繞品牌的產品理念和特殊功效,配合不同的雜誌載體,集團努力突出Phenix運動產品獨特的專業性、極限運動的功能性和時尚感。 然而,受近兩年日元兌人民幣快速貶值以及日本市場銷售不旺的影響,集團日本業務營業收入並表後出現明顯下滑的走勢。 ![]() (四)主營業務盈利能力大幅滑坡後開始企穩 集團整體收入和利潤水平在2011年之後墜崖式滑坡。由於在中國和日本兩地業務均不斷萎縮,集團2014年主營業務收入只有2010年巔峰時期的29.6%。2014年EBIT的大幅上升則主要歸因於集團在發展自營零售業務後毛利率的提升。 ![]() 2010年後毛利率大幅滑坡。。集團自2007年上市至2010年間,由於產品在運動品牌中獨特的時尚性元素,一直保持了60%左右的高毛利率水平。2011年開始,由於市場競爭劇烈、需求下降、庫存減值增加等因素的影響,集團毛利率下滑明顯. 三項費用率在在11年大幅上升後逐步企穩。。集團營業收入自2011年開始下滑巨大,而集團從前純批發的模式導致經銷商店鋪的大面積關閉未能使集團的期間費用有明顯降低。這使得集團期間費用率在2011、2012兩年增長明顯。 ![]() ![]() 三、集團賬上現金充裕,投資業務穩步發展 (一)集團投資業務逐年壯大 中國動向賬上資金充裕,財務狀況良好。止截止2014年年12月月31日,集團總資產113.09計億元,其中現金及短期投資總計53.26億元,占比達到47.1%。同期集團賬上凈資產103.6億元,截止5月25日市值107億港元(約合85.6億元人民幣);集團常年沒有銀行計息負債,資產負債率一直維持在低於10%的低水平。 ![]() 受惠於其充裕的賬上資金,集團近年在投資業務上頻頻出手。其穩健的投資風格以及和阿里集團良好的關系使其投資業務的收入逐年上升。2014年,集團7.31億的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收益主要來自於出售阿里巴巴上市後集團所持有的股份。 ![]() 在集團投資業務收入不斷擴大的同時,其投資業務公允價值的上升也使其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比例不斷上升。截止2014年12月31日,集團賬上可出售投資為45.8億元,已占到集團賬面總資產的40.5%,總市值的55%。 在集團資產負債表上45.8億元的可出售投資包括了: 集團於2011年9月與雲峰電子商務基金簽訂認購協議,出資1億美元投資於阿里巴巴集團。2014年9月,阿里巴巴於紐約聯交所上市,集團在出售持有股份的30%後獲利6.86億元。作為雲峰電子商務的長期合作夥伴,集團目前持有雲峰電子商務基金股權的公允價值為32.29億元。 2011年9月,集團與中信夾層基金簽訂認購協議,在中國進行權益及債券投資;該投資目前公允價值為2.38億元,屬於固定收益類項目,每年能為集團帶來穩定的現金流。 2014年9月,集團與元信東朝簽訂認購協議,投資於制造業;該投資目前公允價值為1.65億元。 2011年9月,集團與上海磐信簽訂認購協議,在中國進行權益及債券投資;該投資目前公允價值為2.02億元。 集團其他的7.46億元投資包括:雲峰基金(由馬雲和虞峰發起設立的私募基金,在中國進行股權投資)、小米、陌陌、螞蟻金服、德邦創新資本等。 (二)現金流較穩定,高派息率最大化股東收益 受困於2011年後業績低迷,集團經營性現金流出現大幅下滑。其中,2011年由於集團為減輕經銷商庫存進行一次性的庫存回購活動,該年集團經營性現金流幾乎為零。2014年受限制性銀行結余的下降和應付稅款增加的影響,集團的經營性現金流又一次出現明顯滑坡。 ![]() 受惠於集團充裕的現金情況,集團在歷史上一貫給予股東較高的回報率。團集團2014年派息息0.1308港元/股,參照2015年年5月月25日收盤價,股息率達到6.8%。 ![]() 同時,到由於其輕資產的運作模式,中國動向在上市後到2010年之前均保持了高達20%的左右的ROE水平。在2011年業績滑坡後,其ROE均徘徊在極低的水平。2014年受惠於出售阿里巴巴股份帶來的高ROS,集團2014年ROE反彈明顯。同時,由於集團投資業務和現金的快速增加,集團賬面資產總額快速提升,這使集團資產周轉率出現下滑。 ![]() 四、業績觸底反彈投資業務穩定,現金充足留下想象空間 1、集團服裝主業重新調整後預期開始反彈。受行業不景氣及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集團在中國區主營業務收入自2011年開始大幅下滑。面對此情況,集團從原本輕資產的【純品牌+批發】模式轉型成為【自營零售+經銷+加盟連鎖】的運營模式。同時,集團在品牌、生產、供應鏈端均進行了大幅調整,力爭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及毛利率水平。集團調整已初見成效。2014年Q4和2015年Q1,集團同店銷售、補單量均出現增長,存貨庫齡則明顯下降。 2、投資業務穩步增長。集團在投資業務上不斷有所建樹。目前集團賬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45.8億元,其中包括投資雲峰基金、雲峰電子商務(專門投資於阿里巴巴股權)、中信夾層基金、元信東朝、上海磐信等權益、債券投資。集團過去兩年投資於金融資產的收入分別為1.4億和2.8億。2014年集團由於出售阿里巴巴上市後股份獲得的一次性收入更是達到6.86億元。集團目前手頭現金充裕,並且在各個領域投資已日趨成熟;憑借其與阿里集團良好的關系,我們預計集團未來在投資業務上的盈利將穩中有升。 3、主營業務觸底回升,現金充裕前景充滿可能性。雖然近幾年集團主業業績並不理想,但是隨著集團商業模式的改變以及對供應鏈及零售終端的調整,我們預計從2015年開始集團主營業務將會觸底反彈。同時,集團賬上擁有52.73億元的現金、45.8億元的可出售投資;這為集團未來繼續發展投資業務或者進行其他轉型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目前集團市值約合83.3億人民幣,14年底賬上凈資產103.59億元。我們預計集團2015年及2016年EPS分別為0.061和0.070元,當前股價對應15、16年凈資產PB分別為0.82X和0.81X。 來源:銀河證券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
2013年5月,教育部通知,要求“為保證中小學正常教學秩序,2013年秋季學期各地仍沿用2012年使用的教材版本”。廣東江門卻強制要求當地180多所學校放棄正在使用的英語教材,去選用只有當地10多所學校在用的另一種英語教材。 (新華社發 趙乃育/圖)
“大家都知道教材背後有利益。”是的,大家都知道。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清楚教材背後的潛規則。我想把它揪出來。
一本中小學教材如何產生,到最後來到小朋友的課桌上?就像維修師傅一樣,把機器的每個零件翻出來,看是哪一節壞了,就能知道爛教材為什麽能存活下來。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帶你跟隨南周記腳步,聆聽在調查過程中來自一位教材圈內人的自白。
《逐利的教材》能獲得月度新聞獎我感到很意外。這是我來到南周的第一篇報道,評報會上引起許多爭議,我想,就在這簡單說說選題初衷和做題感悟吧。
2013年暑假,那時我還是南方日報的記者,央視曝出江門市違規更換英語教材的新聞,省內媒體紛紛跟進,江門市教育局先是站出來“喊冤”,後隨著教育部一紙責令,江門突然偃旗息鼓。真冤假冤?我決定去看一看,有料的話就給省里寫個內參。
那天一大早,我和實習生一行從廣州坐車前往,到了江門直奔教育局,一看表,10 點鐘,到機關堵人是個不錯的時間。教材更換直接涉及的是教研室,我們佯裝來辦事的普通市民,和一位行政大媽打探教研室在哪屋。
但或許因為還處在輿論風口,大媽很警覺,“都開會去了。”她說。我想先不急著強攻,就從大媽的辦公室出來,逐層樓溜達。很快找到了標著教研室的辦公室,燈開著,沒人。看來大媽沒騙人,但這會肯定不是在外頭開,否則怎麽亮著燈,桌上還有好幾個手提包。於是我們調頭回去找大媽,那大媽一看我們進來,臉一沈,但剛要開口就被我打斷。“我剛跟××× 教研員說好了,就在您這等他開完會。”還好,提前搜集的相關報道中出現了一位教研員的名字,我順勢拿來唬她。她或許是怕給自己惹麻煩吧,想趕緊把燙手山芋支走,就說:“他們在頂層會議室開會,去那門口等他吧。”
總算找到突破口。順著她的指示尋去,一段通往頂樓的樓梯盡頭就是兩扇掩著的門,側耳一聽,里頭確實有說話聲,這會議室位置還挺奇特。我們就靠在樓梯欄桿上站著等。大約12 點,門開了,一位留著寸頭、方臉的男士先走出來。咦,這不是教育局黨委副書記黃明亮嗎?我在江門市教育局官網上看到此人的肖像照和簡介,主管教育宣傳。我們趕緊追上他,自報家門。他一聽來意,蹙了蹙眉,但還是邀請我們進辦公室坐下。
“哎,教育部都定性了,我們也照著要求改正了,實在不想再糾結於這件事了,你們也別追蹤了,沒什麽意義。”剛坐下,黃明亮一邊客氣地給我們倒茶,一邊委婉地下“逐客令”。“黃書記,但你們當初決定換教材總有個理由吧。”不知道是不是問題激起了他內心的委屈,黃明亮竟開始滔滔不絕起來。他還翻出了江門市前幾年初中英語的成績表,及更換教材的投票記錄等,聲明更換理由是現階段使用的仁愛所英語教材水平太差,影響學生成績,而更換程序符合教育部相關文件規定。
如果這本教材質量確實堪憂,那麽以前又是如何被選作該市教材的?如果更換教材程序正當,卻被打上“違規”標簽,背後是教材出版業的蛋糕之爭嗎?教育部又扮演著何種角色?過去就曾耳聞,教材選用中間有很多黑幕,地方行政操控把持選用權,權力尋租,利益交換,比比皆是。江門事件,難道親歷了一次“狼來了”的悲劇?
一連串問號蹦出來後,我感覺,中小學教材遠比我想象的複雜。後來,因為某種原因,這份關於江門教材更換事件的內參黃了。領導告知的是,先放下吧。轉眼就是一年,2014 年9 月,清遠、河源因更換教材風波再起,十萬學子手拿兩本教材上課。一樣是更換,一樣是仁愛版英語書,一樣是教育部發文,一樣是地市喊冤。和江門事件如出一轍。
“大家都知道教材背後有利益。”是的,大家都知道。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清楚教材背後的潛規則。我想把它揪出來。
2014年8月28日,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新華書店教科書發放點,工作人員在整理分類教科書。 (新華社 趙玉國/圖)
我用了最笨的辦法。一本中小學教材如何產生,到最後來到小朋友的課桌上?就像維修師傅一樣,把機器的每個零件翻出來,看是哪一節壞了,就能知道爛教材為什麽能存活下來。於是依次從編寫、審定、出版、發行、選用入手,在編輯的指導和幫助下,我開始展開大搜查。
采訪對象有教材主編、教育部教材審定委員、地方教育部門里頭的教研員、一線骨幹教師。他們處在一本教材問世的不同環節中,但共同之處在於,都是這個行業潛規則的實施者、參與者、獲利者或見證者,就是“內人”。因為過於敏感,這些人的頭銜和姓名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掩飾,因此從刊出的稿件來看,未必能看出采訪對象個個是“江湖中人”。這也是寫這篇稿最大的遺憾吧。如果哪怕有一位“圈內人”願意,稿件文本形式以一位潛規則獲益者的自述展開,或許將有更好的呈現。
值得慶幸的是,采訪對象是富有正義感的一群人,他們都很誠實,並不諱言自己作為曾經或現在的圈內人所經歷的種種。比如編寫者給審定者送錢送禮盼後者手下留情,出版社每年請地市教研員度假旅遊開拓發行市場,各省級出版集團爭搶教材發行地盤,形成地方壟斷割據,利用手中權力開圖書公司、辦教育培訓機構、幹預學校教材教輔征訂的教研員,等等。
到最後,聊了一圈我發現,這是一條環環相扣的利益鏈,避開哪一個不說,都不足以道明真正的教材江湖。
無奈之處在於,很多時候矛頭直指地方政府和教育部。比如,教育部有禁止地方行政幹預教材選用等明文規定,但在教材市場地方壟斷的局面下,各省並沒有恪守這些三令五申。廣東省政府曾明文規定:“2008 年秋季至2009 年春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免費課本的選用和政府采購工作,由廣東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承擔和統一供應”。
廣東不是個例,絕大多數省份的省級出版集團在教材選用上有絕對發言權。江門、清遠、河源的教材更換風波發生後,多位采訪對象直言,仁愛收買了相關主管部門。雖然這個疑點真實存在且非常可疑,但他們不是事件直接相關方,並不能提供指控的證據。直到有一天,一位退休的教研員向我講述了廣東一本教材從教育部審查組的初審“死亡名單”中“複活”的真實故事。當時參與審查的一位廣東籍專家向這位教研員親口講述了這個奇怪的現象,原本初審已經淘汰的教材,又出現在二審的桌上,誰被買通了?我也沒能調查出來,留給讀者判斷吧。
稿件刊出後,我的采訪對象來電,感慨了大半個小時,她說:“其實像我等這些教育系統圈內人,都對這池渾水再清楚不過,但仍希望它的醜陋能被更多普通老百姓所看見,即使最終改變不了什麽。”掛了電話後,她不停地給我發微信截圖,是她把文章轉載至微信朋友圈後收到的幾十條回複。“總算見報了!希望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位留言者這樣說。此後不久,報社收到了讀者關於教材亂象的舉報信,希望本報給予關註。我想我會的。
(相關報道:《逐利的教材》,刊登於2014 年11 月27 日,獲2014 年11 月南方周末新聞獎)
請記住,我叫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南方周末每日網絡專稿。
要嚴肅,有知識;要八卦,有內幕。每天一篇,無需翻墻,盡享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們只想,讓知道成為一種享受。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蘋果曾經改變過音樂行業。現在,它準備再來一次。
6月9日,在舊金山Moscone西廳會場舉辦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 上,整場keynote已經進行了1小時40分鐘的時候,蘋果現任CEO Tim Cook終於說出了已故蘋果創始人喬布斯那句著名的One More Thing,向在場觀眾宣布蘋果將在本月底正式發布Apple Music。
根據蘋果的介紹,Apple Music的主要功能體現在3個方面。首先是革新音樂服務,包括My Music、For You、New 3個內容。在My Music里用戶可以搜索iTunes里的音樂;For You強調通過算法加人工推薦的方式給用戶推薦他們可能想聽到的歌;New則是蘋果給音樂分類後,讓用戶自己找到想聽的音樂,強調蘋果解決音樂推薦的問 題。
其次是一個7天24小時不停播的電臺,名為Beats 1。蘋果高管、iTunes負責人Eddy Cue在臺上介紹說,“網絡電臺並不是真正的廣播,而是一個播放列表。Apple想做的是創建一個全球性的24小時廣播電臺。”據稱這是一個會從紐約、洛 杉磯和倫敦發出信號,由人工控制(非算法)的音樂播放電臺。
接著是一個新的音樂人社區。蘋果鼓勵音樂人直接在Apple Music平臺上發布自己的作品、歌詞等等,甚至錄視頻、拍照等都可以。Eddy Cue說這是希望幫歌迷與音樂人建立更直接的聯系。為了更直接地表達對音樂人的重視,此前《紐約郵報》報道蘋果花1900萬美元(約合1.18億元人民 幣)簽下的說唱歌手Drake(本名Aubrey Drake Graham)上臺介紹Apple Music。如果你在視頻直播里聽到現場的歡呼聲,你就知道這個黑人說唱歌手在美國有多紅,而蘋果的1900萬美元也算沒有白?花。
這一切 都與此前的傳聞吻合。在WWDC之前已經有不少關於蘋果將發布流媒體音樂服務的傳聞,直到6月7日,索尼音樂公司首席執行官Doug Morris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全新的流媒體音樂服務“明天就會發生”。這使得這個One More Thing來得並不那麽意外。
雖然沒有往日神秘,但蘋果這個One More Thing的影響力依舊巨大。仔細看看蘋果發布的Apple Music,你就會發現,蘋果不止想挽回被Spotify、Pandora搶走的流媒體音樂用戶,它還想通過建立一個音樂人與粉絲互動的社區再次改變音樂行業。
流 媒體音樂服務對蘋果來說已經不能用“發布”這個詞了。早在2013年的WWDC時,蘋果就已經推出了流媒體音樂服務iTunes Radio。憑借自己iTunes Store里豐富的音樂資源,蘋果學習了其競爭對手Spotify、Pandora所采用的電臺模式,即通過用戶選擇加推薦的方式來給用戶推薦音樂。這種 電臺模式的賺錢之道也很簡單,如果你想聽到更多歌曲就每月付9.99美元(約合62元人民幣);如果你不想花錢,就要忍受歌曲中插播的廣告。
當時蘋果推出這一流媒體音樂服務就被視為是對競爭對手們—Rdio、Pandora、Spotify等的回應。歸根結底,是蘋果已經建立起的通過iTunes售賣音樂的模式受到了來自流媒體音樂服務不可小視的沖擊。
數 據說明了一切。2014年年底,尼爾森音樂統計(Nielsen SoundScan)發布的音樂行業年終統計報告指出,2014年數字音樂專輯銷售數量下降至1176億美元,同比下降9%,單曲銷售數量下降至12.6 億美元,同比下降6%;而與此同時,這份報告指出點播流媒體音樂以及視頻音樂內容業務增長了54%,2014年全年音樂流媒體點播量達到1640億 次,2013年這個數字是1060億次。
此消彼長的勢頭不言而喻。世界就是這麽殘酷,對蘋果來說同樣如此。
最早用 iTunes模式奠定了自己在數字音樂領域地位的蘋果必須立刻做出反應了。所以你能看到,除了在2013年就嘗試推出電臺模式的iTunes Radio,2014年,蘋果以30億美元(約合186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Beats Electronic以及Beats Music,這是蘋果公司歷史上金額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案。
這筆收購案的目的顯然不是Beats最出名的耳機,而是流媒體音樂服務 Beats Music。當時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在接受矽谷技術媒體Re/code采訪時說,“蘋果重視音樂,而Beats Music將采用專業人士人工挑選和維護作為賣點,蘋果將其收購後可以獲得這個專業音樂維護團隊。這是計算機算法和其他同類服務所不具有的。”
另 一方面,Beats創始人Jimmy Iovine本身就是音樂制作人,在音樂行業內享有盛名。而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熱愛音樂是眾所周知的。實際上根據公開報道,Jimmy Iovine與喬布斯是好朋友,並且在早期蘋果推出iTunes時曾經幫助喬布斯與音樂行業的人接觸。當年蘋果與U2樂隊合作推出特別版 iPod,Iovine也幫過忙。
所以6月30日Apple Music正式上線時,你可以在里面看到Beats Music的影子。甚至也可以說,蘋果把此前推出的iTunes Radio和收購來的Beats Music打包成了新的Apple Music。
“我 覺得蘋果已經到了必須這麽做的時候了。想一想,上一次我們買一整張專輯,或者在iTunes上買單曲是什麽時候的事了?”一個叫Sergey Kudryavtsev的開發者在WWDC的會場里對《第一財經周刊》說,他說他的手機里同時裝著Pandora和Spotify。他不喜歡付費,為了省 錢寧願聽“亂七八糟的廣告”,但對於這兩個軟件給他推薦的歌曲,他覺得難以忍受,“有時候會給我推薦很奇怪的歌,所以如果Apple Music上線了,我應該會付費購買的,如果一切如蘋果所說,它挑選音樂的方式似乎更好一些。”
在價格方面,蘋果宣布Apple Music將會在6月30日正式上線,收費標準為每月9.99美元,而且上線的前3個月免費。如果家庭中不超過6個人使用,則包月費用為14.99美元(約合93元人民幣)。
它的競爭對手Spotify和Rdio也同樣有針對家庭用戶的定價:2人共享時價格為14.99美元,5人共用時則為29.99美元(約合186元人民幣)。
相比之下,蘋果的定價方式顯然更有競爭力。不止一個開發者對《第一財經周刊》說如果自己購買Apple Music,必然是沖著這個“家庭套餐”去的。
從 匹茲堡市來參加WWDC的開發者Josh Pressnell就持這樣的觀點。“我算是個音樂愛好者吧,我太太也是。所以14.99美元的收費對我們來說很合適。”他對買專輯的看法也印證了音樂專 輯銷量總體下滑的現實,“除了最喜歡的樂隊,我是不會去買誰的一整張專輯的。當我聽完一首歌,我希望給我的是另一首我喜歡的歌,也許它並不是同一個人唱 的。”
如果說Apple Music的前兩個功能是蘋果改變自己的行為,那麽為音樂人與歌迷建立聯系則意味著蘋果將取代唱片公司和各類社交網站,直接作為音樂人與受眾接觸的平臺。
蘋 果在介紹Apple Music的一開始就表達了自己的野心。Jimmy Iovine上臺後用誇張的口氣指著身後PPT里提到的媒體平臺:YouTube、Instagram等等。Jimmy Iovine說,這些年,音樂人想和粉絲接觸,就要通過這些社交媒體平臺,在每個平臺上申請賬號、發布不同的內容。“而在我加入蘋果之後,我問大家,我們 能不能做一個更好的、只有蘋果能做起來的生態系統?”
這個生態系統的第一步恐怕就是一個屬於蘋果的音樂社區。如果任何音樂人都可以在這里發 布自己的作品、過去可能只會發在Facebook上的生活瑣事、出席活動時必須發在Instagram上的照片等,這個集成平臺對各大唱片公司來說恐怕就 意味著它們的控制力進一步被削弱了。
依靠蘋果在音樂行業里的影響力,接下來的問題可能就是蘋果打算如何維護這個社區並讓它有價值了。
“我覺得蘋果這次傾註了不少資源,你看到了嗎?他們居然發布了Android和Windows版的Apple Music!”一個開發者在被問到對Apple Music的看法時激動地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是的,蘋果在宣布推出Apple Music時提到,Android用戶和Windows用戶都將可以使用Apple Music,相比兩年前幾乎沒什麽反響的iTunes Radio,蘋果這次是認真的。
偷窺! 有錢人都在用的理財App 你有使用App嗎? 身價不俗的達人們說:用對它,能有效克制投資心魔;美國學者研究:用對它,有助改善你的消費行為;聯準會最新報告:用對它,能夠導正你的財務決定。 你天天都在使用App,但,更要學會如何用對App!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紹華、林心怡、周思含 研究員•戴致安他們剛剛拍完婚紗照,按理來說,應該處在浪漫破表的心理狀態,但準新娘此時卻來了一段頗為務實的告白:「結婚是這樣的,一開始你會想,婚紗 要穿得多美多華麗,婚戒亮度要足以和愛情爭輝……,然後,你慢慢和現實妥協,一項一項降低要求。」她接著說:「如果照我以前的標準,這套婚紗的背後起碼得 再加上兩排碎鑽,才能讓我的『耀眼度從雙肩直達背脊』;再說,婚紗照也不可能只在北海岸繞一圈隨便拍拍……。」準新娘就是故事主角「小蓮」,她不願意用真 名受訪,說是怕被男方家長發現,他們的兒媳婦,原來先前是個不折不扣的「敗金女」。 一年前,她還是個卡奴……服飾非名牌不買 月領六萬仍欠十五萬卡債半年前,小蓮已經停用她的信用卡了,但若把時間前移一年,她不但刷起卡來毫不手軟,還是個症狀不輕的「卡奴」,幾乎沒有存款,只有 不斷滾動循環利息的卡債。「總之,每個月都無法付清,循環利息、前期餘額再加新增款項,每月的卡債總額,通常會在十五萬元上下。」今年三十三歲的小蓮,在 貿易公司擔任業務工作,與同儕相比,薪水絕不算低,每月底薪五萬元,加上獎金,常常能拿到六萬元以上;這兩年,年終獎金更都超過二十萬元。但即使如此,花 錢的速度總是比賺錢更快。 「直到現在,我都還搞不清楚,錢究竟去了哪裡?」說這話時,她大概忘了手裡正拿著一只名牌包,那是她在三十一歲生日時買給自己的生日禮物,要價七萬元。「不只包包,鞋子、衣服、皮夾、首飾,她也都非名牌不買,錢就是這樣不見的!」未婚夫補充說明。 大概是從三十歲開始,小蓮驚覺自己進入而立之年,「想要改變財務狀況,開始存錢。我試著學那些理財達人記帳;但,誰有時間每天晚上回想今天花了哪些錢 啊?」她也試過隨身帶著小冊子,花一筆就記一筆,每周再騰到電腦的記帳軟體上,「然後就會很想暈倒,一個月還沒過一半,帳面數字已經嚴重超支,愈記愈挫 折,沒多久就放棄了。」「直到我遇見它,人生從此獲得救贖,哈哈!」小蓮拿出手機,擺出搞笑的購物台來賓姿勢,雖然有點尷尬,一旁的未婚夫還是捧場地乾笑 了幾聲……。而這支手機,正是我們找上小蓮的主要原因。 五月二十二日,金管會宣布雙卡利率上限降至一五%的適用範圍擴大,除了循環信用,刷卡分期、卡債轉信貸等也納入,預估受惠人數超過百萬人;數字的背後,代 表台灣還有超過百萬人正困於卡債漩渦。小蓮本來也是其中一員,但她已在今年年初成功脫身,靠的,就是利用智慧型手機控制預算,而這宛若神蹟的改變,已被美 國聯準會作為重點研究項目。 一個App,扭轉她的命運……半年還完卡債 一年存到五十萬結婚基金二○一五年三月,聯準會在費心思量升息時間點的百忙之中,發布了一份並未受到太多關注的報告:《消費者與行動金融服務調查》,這份 報告的關鍵發現之一,是「智慧型手機正在改變美國人的消費與財務決定……;它已成為美國人控制消費的重要工具。」聯準會之所以要苦思何時升息,是因為美國 利率已經位居歷史低點太久;利率之所以長期留在谷底,是為了刺激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的沉悶經濟。至於那一場金融海嘯的源起,究其核心,正是美國人太愛 亂花錢,借出了超級大量的次級房貸。 於是,你大概可以了解,聯準會熱中於這項調查的原因:智慧型手機簡直正在扭轉長期以來的世界經濟大問題啊! 讓我們把目光從全球經濟移回台灣準新娘小蓮身上,因為預算不足,而放棄「讓耀眼度直達背脊」的她,堪稱是完美呼應聯準會報告的經典案例。 「去年七月,我開始用手機App(應用程式)記錄消費,半年之後,它的確改變了我的消費習慣,甚至是消費態度。」她以難得的嚴肅表情這麼說。 這是一款由美國人開發的財務預算App,名為YNAB,四個字母的含義非常直白:你需要一套預算(You Need A Budget)!使用者必須先利用電腦下載預算程式,然後編列預算;接著,下載它專屬的手機App,每一次當你透過App記錄消費時,預算表立即同步更 新。 有效記帳,是App改變小蓮的第一步。「因為在消費當下就用App記錄,解決了以前『懶得回想』的問題。使用App第一個月,其實卡債持續增加,但我沒有 太多挫折感,反而因為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的完整記帳,有點小得意。」月底,她開始擬訂下個月的預算表,卡債、日常生活費、固定開銷,「三大項目中,卡債的部 分不用多想,反正還愈多愈好,固定開銷則是動不了的部分。所以我的策略很簡單,盡量減少生活費。」去年七月,小蓮的生活費花了四萬三千元,八月,她就大砍 超過一萬元,只給自己三萬兩千元的預算。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原本我是花了錢才用App記帳,但在大砍生活費預算之後,變成在消費前就先提高警覺地打開App,看看還剩多少預算可用,因為這個動 作,少買了一雙上萬元的高跟鞋。」她回憶去年八月的某一天,在百貨公司專櫃裡幾乎已經掏出信用卡,但隨手用App查看預算餘額後,決定收起信用卡,多給自 己一天考慮期,「一天之後,已經失去購物衝動了。」阻止衝動購物,這是App改變小蓮的第二步。 除了查看預算之外,小蓮也開始使用消費品比價App「iCheck」,「可以找到較便宜的商品、計算生活必需品的消費總額,也有助於控制消費。」接下來, 她每月生活費多半都能控制在收入的三分之一以內,符合理財教科書提示的「三三三法則」;卡債償還的金額則是每月四萬元以上。至去年底,小蓮終於還清卡債。 「有趣的是,經過半年修煉後,我的消費習慣已經自動跟著預算走,以往每個月用來還債的四萬多元,現在多半轉到計畫性的存款帳戶。」消費習慣完全轉變,是 App對小蓮的終極貢獻。今年二月領到的二十三萬元年終獎金,加上半年來的存款,一年前還是卡奴的她,如今戶頭裡已有五十萬元;加上未婚夫一路走來存下的 五十萬元,兩人共同建立了約百萬元的結婚基金。 「它是最有效的財務工具」聯準會:它改變了美國人亂花錢的壞習慣我們無意推薦這款需要收費的預算App,但重點在於,它的確成功地在半年內重建了小蓮的財富基因;而這樣的故事,正在美國廣泛上演。 根據聯準會在一四年針對一七七五位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調查,其中有六三%受訪者會像小蓮一樣,在大額消費前,利用手機App查看預算或帳戶餘額;其中,又有五三%的受訪者會因預算不足,而停止這項消費。 不只如此,四七%的受訪者表示,在進入店家消費時,曾經使用手機App進行比價,比完後,超過半數的消費者會決定停止購買,轉到更便宜的商店再做考慮。此 外,在「App曾經顯示帳戶餘額偏低警訊」的受訪者中,有絕大多數的受訪者會設法存錢或減少消費,什麼都不做的,僅有一七%。 「在行為財務學的理論中,有所謂的『有限理性』之說,人性使然,你往往會在關鍵時刻忘記對自己的承諾;所以,需要利用各種方法或工具不斷提高『自我承諾』 的強度。」鑽研行為財務學的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說:「黏著度高的手機App,近來的確成為美國相關學者的研究新寵,也被認為是『史上最有效』的控 制財務紀律工具。」一四年十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行為財務學教授班拿滋(Schlomo Benartzi)發表研究報告,下載並且使用財務預算App的美國人,每月平均消費金額會比使用之前減少一五.七%;「你或許有很完整的理財知識,甚至 也有專業的個人財務顧問,但怎麼樣都比不上有一支手機隨時盯著你。」他說。 新的調查數據不斷出爐,今年四月,美國尼爾森顧問公司針對三千六百名智慧型手機用戶進行調查,雖然僅有一八%的受訪者表示,正在使用帳戶或預算App;但 在這群使用者當中,有高達六九%的比率,「明顯感受到App正在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有趣的是,並非只有「財務出現問題」的人才會積極使用理財App重 建財富基因,在聯準會的調查中,「有錢人善用App」的比率其實更高,年薪超過新台幣二二五萬元者,使用的比率超過五五%,年所得超過三百萬元者,則有三 成使用App。 身價破億投資高手 靠App克服恐懼和貪婪 強化自己持股信心事實上,本刊採訪多位身價頗高的財經界專家、名人,其中不少都屬「App重度使用者」;只不過,他們使用的目的並非進行預算或帳務規畫, 反而是「財經資訊掌握」、「股市評價分析」等投資App,深受這些高資產族群的喜愛。例如國際票券總經理蔡佳晉的手機頁面上,就有多達十二個財經資訊 App;而瑞展產經研究公司董事長陳忠瑞,則經常使用「愛挖寶」及「FX 168」掌握國內外市場動向;先鋒投顧董事長林寶珠,習慣利用「天天基金網」追蹤陸股基金動向與相關投資資訊,「它甚至可以預測基金的淨值變化,比很多台 灣的基金網站還細緻。」你不免好奇,這群高度專業的財經名家,家中或辦公室裡,多半已有功能強大的財經資訊及股市分析系統,為何還需要仰賴App?關於這 個問題,大眾證券投資事業處副總經理張智超的回答,再度把App的角色拉回到了行為財務學層面。 身價上億的張智超,雖然已是專業投資高手,對於投資紀律的把持也已超乎常人,但他每天還是必用「財訊快報」和「彭博資訊」App。他表示,當股價出現波動 時,你必須很快地掌握市場訊息,「這個動作不是為了持股部位的迅速因應;相反的,是強化自己的持股信心。」張智超解釋,恐懼和貪婪是兩大人性弱點,當股市 急漲或急跌時,兩大心魔特別容易出來攪局,如果能快速掌握市場波動的「消息面」原因,就能立即確認手中持股的漲跌,是否與公司基本面有關;或者,是否屬於 非理性的市場反應。釐清之後,往往能夠堅定自己的持股信心。 「原理是一樣的,都是一種『自我承諾』的強化效果。」郭迺鋒說,對於年輕族群而言,App具有「緊盯消費紀律」的功能,而當你存下第一桶金、開始「用錢賺 錢」時,則可以利用App,時時刻刻提醒你把持「投資紀律」,「你為何要買這檔股票?投資的理由改變了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利用App不斷重複提醒自 己。」曾在達方電子擔任輸入元件事業部部長的胡國材,就是利用App讓自己的退休金不斷加值。今年四十八歲的他,七年前就決定離開職場,「之前從未買過股 票,退休之後,有時間、有閒錢,我才開始研究股票。」前兩年,胡國材用「做白工」來形容自己的操盤績效,小賺大賠,整體財富不進反退。「後來接觸了價值投 資哲學,獲利逐漸穩定;但,報酬率是『低得很穩定』,一年最多賺一○%。」 年賺二○%的退休族 自製App克制衝動 「勿忘買進初衷」分析原因,「當你的持股部位愈來愈大之後,市場上稍有風吹草動就會緊張,很容易忘記自己當時買進的理由,追高殺低。」大約是三年前,他開始思考如何把自己的選股理念轉化為App,隨時提醒自己「勿忘買進初衷」。 為了開發這款名為「台股價值站」的App,沒有軟體背景的胡國材報名資策會的課程,甚至掏錢向經濟新報社買資料,「花了一年才完成,但很值得。這款App 獲得了三項專利,包括個股評價方式、個股合理價值預估模式、個股掃雷系統。剛上架時,也得到了蘋果官方推薦,到今天,下載量和使用率仍然在iOS榜上有名 呢!」他略顯得意地說。 不過,更讓胡國材感到心血沒有白費的原因,還是在於投資報酬的提升。「這兩年,每年報酬率提高到兩成左右。」在創投業擔任企業價值分析工作的陳小姐,是 「台股價值站」的使用者之一,「雖然我一直都在研究公司基本價值,但是聽到明牌,心裡還是會癢癢的。」她分享心得,「App的好處是,當你聽到明牌之後, 可以很快地看到這檔個股的基本面,立即為你的衝動下單情緒潑上一盆冷水。」從攸關年輕人能否存下第一桶金的「消費紀律」,到關乎能否成功理財的「投資紀 律」,愈來愈多的調查研究證實,App絕對具有重建財富基因、改變財富命運的正面威力;但是郭迺鋒也提醒,「它其實是一把兩面刃!」之所以能扭轉習慣,是 因為App具有超強的黏著力,「但如果你下載了鼓勵花錢、方便消費的App,結果就是一八○度的不同。」他的提醒值得注意,五月二十四日,我們打開台灣 Google Play熱門免費App下載排行榜,前兩百名沒有理財或財經相關App,九成都是遊戲。「今年以來,金管會陸續推動的『數位金融三.○』和『金石計畫』, 都與行動金融服務有關,未來,台灣人至少會更常利用手機App查看帳戶吧!」郭迺鋒說。 無論你的財務狀況如何,是時候打開手機、好好檢查一下你下載的App了。某種程度來說,手機裡App種類,就是你的財富基因強度,從下載一個緊緊黏著你的理財App開始,改變你的財富命運吧! 靠App控制消費 敗金女半年存款多50萬 ── 小蓮近一年每月開銷與存款從2014年7月開始用App規畫財務,每月開銷迅速降低卡債還清,開始存錢除了存款,另加年終 獎金23萬元 6月預計存43000元,累計存款已近50萬元愈有錢 愈愛用App為財富增值《今周刊》調查,存款200萬元以上者,92%有使用理財App,未使用者僅有8%。 聯準會調查顯示,55%的App使用者是所得較高族群,年薪較低的使用者僅占13%。 App正改變你我的消費習慣! ── 聯準會發布的《消費者與行動金融服務調查》Q1. 63%會用App查預算夠不夠進行大額消費前,你是否會用App查看預算餘額? 是 63.4% 否 36.4% 拒答 0.2% Q2. 若預算不足,53.1%會中止消費 是 53.1% 否 46.2% 拒答 0.7% Q3. 發現預算不足時,大多數人會採取行動App警示預算餘額不足時,你會怎麼做?(複選)設法存入更多的錢 75% 開始減少支出 28% 什麼都不做 17% 資料來源:聯準會《消費者與行動金融服務調查》行為財務學老師 教你選對「帶財App」── 好的理財App的四個條件1.視覺鮮活 每天用筆記錄最能讓人印象深刻,但卻麻煩,App的好處是夠方便,但若要解決「印象不足」的問題,就得靠視覺呈現,能讓你一眼看出自己的財務問題。 2.條件設定 就是要提供「自我承諾」的發揮空間,預算App可設定對自己的消費承諾;投資App最好也能設定選股標準、停損停利條件等。有了條件設定,就像你對自己承諾了財務行為的準繩。 3.主動示警 即使沒有打開App,它也要不時主動提醒你,簡單說,這個功能一方面能叮囑你遵守自我設定的財務行為承諾,另方面,也隨時提醒你別被手機遊戲占用太多時間。 4.每天都想用 可分兩個層面來看,第一是「增加拉力」,如App可設計目標達成率的競賽,讓你每天都想來看最新進度;第二是「減少阻力」,專家表示,App的任何功能最好都能在三個步驟內完成。 註:以上四個條件為綜合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及專業部落客Tim哥、阿湯意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