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改變,振興一個國家
2015-07-06 TWM
一八五三年七月八日,美國東印度艦隊直駛日本東京灣,強迫幕府開港通商。隔年,十九歲的坂本龍馬目睹美國巨大軍艦,體認到世界之大,後來他力推維新,這一變,也順勢翻轉了日本的命運。
變化來臨,有的人反應快,有的人反應慢;有的人不見不聞、不反應。反應快的人以變應變,帶領新潮。
一八五三年七月八日,美國東印度艦隊由司令馬修.伯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帶領四艘軍艦,共計六十三門大砲,強行開進日本江戶灣相州浦賀海面,也就是現在的東京灣神奈川縣。
老美來幹什麼?
他們要來談「開港通商」。日本當時是採取「鎖國」政策,外國商人只能通過長崎的一個口岸和日本貿易,限制很多。荷蘭、英國、法國都跟日本談過,但談不出頭緒。美國在太平洋的另一邊,這回可是來者不善,挾帶著龐大的武力,就是要強迫開港通商。
開港通商
終結兩百多年的鎖國
這四艘軍艦,船身是黑色的,所以稱為「黑船來襲」。黑船比日本最大的船還要大上十倍,嚇得江戶城一片騷亂,許多人跑去神社祈求,希望神降巨風摧毀黑船。當然沒用,美國可不是十三世紀的蒙古軍,風怎麼吹得走?幕府不敢拒絕,推說要等天皇批准;伯里相信,帶船走了。
第二年,他帶了七艘軍艦,再度來到日本,迫使日本簽訂《神奈川條約》,後來加簽《下田條約》。日本兩百多年的鎖國局面,自此終結。英國、荷蘭、俄國都跟著進來。
黑船來襲的當天,一個高知鄉下的下級武士,聽人說有黑船來襲,冒冒失失從江戶趕去,想要驅趕黑船。當他看到美國軍艦,腦中一片漆黑。當下知道世界之大,決心放下劍術、漢學,改學西學。他就是十九歲的坂本龍馬。
坂本龍馬曾經跟好友檜垣直治說:「以後在室內亂打亂鬥的狀況會變多,所以我現在喜歡小太刀(編按:刀長六十公分以下)。小太刀靈活,比太刀(刀長超過六十公分)實用。」幾天後,直治佩著小太刀來找他,他掏出一把手槍,說:「這個比小太刀更有威力。」後來,直治弄了把手槍,再來見龍馬,這回龍馬手上拿著一本書,一部《萬國公法》,說:「手槍只能殺死敵人,這本書可以振興日本!」龍馬是日本維新的第一推手,他提出《船中八策》:一、天下政權當還給朝廷,政令須由朝廷發布。
二、設置上下議政局,設置議員討論政務,政務必須公開決定。
三、有能力的公卿諸侯以及一般百姓賜予官爵、委以重任,並消除有名無實的官位。
四、外交關係必須由公議決定,要制定新的、合適的規約。
五、覆核古來已有的律令,制定和完善新的法律。
六、擴張海軍。
七、設置禁衛軍,保衛都城。
八、金銀貨物的貿易往來,要和外國制定公平的制度。
厲行求變
帶領日本維新的思想
整個「明治維新」(一八六○年代到一八八○年代)的政治綱領,就是出於龍馬的《船中八策》。他是日本第一個帶妻子度蜜月的人,還是長崎蛋糕的發明者。可惜後來被政敵刺殺,死時才三十一歲。
龍馬有厲行求變的精神,所以能走在時代前端,帶領日本維新的思想,鼓動浪潮。
反觀同時期的中國,正是缺乏龍馬這種氣魄的人物,以致抱殘守缺,不能全面革新,而招致百年的悲慘命運。其實龍馬的求變思想也是源於中國。
有一次薩摩藩武士西鄉隆盛對他說:「你前天所說的和今天所說的不一樣,這樣你怎麼能取信於我?你身為天下名士,必須有堅定的信念!」龍馬則說:「不是這樣的,子曰:『君子從時』。時間不斷在推移,社會形勢天天在變。順應時代潮流才是君子之道!西鄉,你一旦決定一件事之後,就只想貫徹始終。但是這麼做,將來你會落於時代之後的。」所以,不是中學或西學的問題,而是你腦袋能不能變通!同樣看到黑船,坂本龍馬改變自己,也改變了日本。不變的人,等著被龍馬改變!
大麥克指數、McJob 麥當勞改變世界9件事
2015-06-29 TCW
|
|
1. 牛津、韋氏字典都有的單字:McJob ● 2001年被蒐錄在牛津字典,定義為「低薪、沒什麼指望的工作(A low-paid job with few prospects)」,兩年後韋氏字典也蒐錄此單字● 早年台灣高中生、大學生曾對到麥當勞打工趨之若鶩,並使高學歷人士開始願意到餐飲業工作● 1990年代中期後,因台灣勞工短缺、工資上揚,麥當勞打工也成為台灣低薪代名詞之一 2. 每年送15億個玩具,是地表最大玩具通路 ● 根據《紐約時報》2001年估計,麥當勞透過「快樂兒童餐」每年送出15億個玩具,比生產芭比娃娃的美泰兒、製造彩虹小馬的孩之寶都還要高出許多,是全球最大的玩具通路 3. 7所漢堡大學 1年培育7,500人
● 有美國最大職業訓練中心美稱的麥當勞,有個漢堡大學(Hamburger University),於1961年成立,總部位於美國芝加哥近郊●
目前全球共設立7所漢堡大學,累計有超過33萬名麥當勞經理、中階主管、店長從漢堡大學畢業●
現在每年有超過7,500人接受訓練,許多課程的學分已獲美國教育機關認可,可列為大學或研究所的正式學分 4. 非正式經濟指標:大麥克指數
● 《經濟學人》雜誌在1986年推出的半幽默非正式的經濟指數●
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因在一百多國販售,使用相同材料,由當地加盟體系向供貨商議價,在各國售價不同,比起品牌手機、汽車等全球統一定價產品更適合當指
標。若以兩國大麥克的當地貨幣售價相比,跟匯率做比較,可用於評估匯率是否被高估或低估●
例如台灣單點1份大麥克新台幣79元(約合2.55美元),美國為4.79美元,1美元兌新台幣的理論值就是79除以4.79得到16.49元,比起現在
的31元,新台幣被低估達47% 5. 產出全球化代表詞:麥當勞化 ● McDonaldization,由美國社會學家George Ritzer提出,指的是:速食餐廳的經營模式與對生活形態的影響,改變了你填飽肚子的方式麥當勞化包括4大元素: ? 效率——讓快速滿足各種需求的服務業興起,改變雙薪家庭填飽肚子的方式 ? 量化——將服務與商品以金錢、時間來量化,人們開始習慣計算煮食、外食交通所需時間,勞工也被期待更快速完成更多工作 ? 可預測性——在不同地區(國家)、不同時間所提供的服務都被標準化 ? 控制——證明消費者生活形態可被商品、服務控制,就連全球簡報方式都能被軟體控制 6. 它,改變農夫種馬鈴薯、農場養牛的方法
●
麥當勞是美國最大牛肉買主,每年光在美國市場,就要採購超過10億磅牛肉,換算等於550萬頭牛。麥當勞也是全球最大的馬鈴薯採購商之一,每天在全球供應
的薯條達900萬磅,相當於半座艾菲爾鐵塔●
為提升食物品質,他們改變農夫種馬鈴薯和工廠加工薯條的方法,如在固定溫濕度中儲放3週才能加工;為全國乳品工廠帶來新方法,要求改變農場養牛方式;發
明、改造廚房器具;率先使用新的食品包裝、運送方法……,對食品加工及運送的現代化,影響巨大 7. 1年賣250億個漢堡的速食霸主 ● 全球119國有3萬6,258家分店,營收274億美元,高居第一● 員工數逾180萬,在美平均每8個工作人口就有1人在麥當勞打過工● 平均1天有6,900萬名顧客上門(約是台灣總人口3倍)● 若以每人買1個漢堡估算,1年可賣掉250億個漢堡 8. 它是全球有最多店面的包租公
● 1982年成為全球擁有最多店面的公司,加盟店中一半是由麥當勞負責找開店地點,或買下、向地主承租,再轉手租給加盟主●
剛上市時曾以房地產商自居。根據麥當勞年報,2014年底麥當勞擁有的不動產、機器設備價值高達152億美元,其中土地價值44億美元。當年度來自加盟店
的租金營收為61億美元 9. 敢砸錢,是全美廣告預算最高的餐廳 ● 2014年總共花8.08億美元廣告費,是美國廣告費用最高的餐廳,也是消費品牌前10大廣告主之一
|
|
90後天才設計師龔華超:用“拉酷”改變對中國的山寨偏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7/151165.shtml

我對90後沒有偏見,哪一代年輕人不叛逆、不個性?十年前炒80後、現在炒90後、再過幾年炒00後----這是媒體和VC消費標簽的老把戲,認真你就輸了。
但我對“創業”這兩個字一直抱有深刻的敬畏,這活兒真TMD不是人幹的!利用標簽炒作固然可以短期獲得勢能,但拼到最後,還是要靠紮紮實實的產品,其它都敵不過時間的無情考驗。
估計有許多人會大喝一聲:哼,龔華超算老幾,你敢妄稱他是天才設計師?來看一組硬邦邦的榮譽。
2011年12月,龔華超在南京理工大學念大二,他設計的“觸板數字貼膜”榮獲國際紅點獎(Reddot Design Award)的 “best of the best(最佳中最佳)” 概念設計獎。紅點設計獎由產品設計獎(product design)、傳播設計獎(communication design)及概念設計獎(design concept)三大獎組成。其中概念設計獎著重點在於產品在成型前的的設計創意概念,將目標瞄準未來,致力於成為未來設計方向和潮流的晴雨表。
2015年5月,龔華超在清華大學讀碩士,他聯合設計的“防塵鵜鶘杯(Dustproof Pelican Cup)(已受專利保護)”獲得第62屆德國iF國際設計獎(iF Design Award 2015)的概念設計獎。

紅點設計獎、德國“iF獎”與美國“IDEA獎”是國際公認的全球工業設計頂級獎項,並稱為“世界三大設計獎”,號稱國際工業設計“奧斯卡”稱號。連續兩次獲獎,足以證明年輕的龔華超的工業設計能力,在國內已經躋身頂級水準。
但這個年輕人的雄心不止於此,他的夢想是要改變外國對“中國人只懂山寨、不懂設計”的偏見!夢想說說很容易,嘴皮子一碰就行了。做起來卻很難,他沒去打工,拒絕了許多大公司的高薪聘請,而是將自己課余做設計賺來的全部血汗錢投入,果斷投入了創業大潮,創辦了拉酷公司( www.ilaku.cn )。目前公司發展順利,已經拿到天使投資。
拉酷目前的核心產品就是鍵盤智能膜,主要用於頁遊、端遊。產品形態:硬件(貼膜)+軟件(應用),使普通的筆記本觸摸板擁有更豐富和便捷的功能。

“我一直相信它是一個好的東西,不僅是因為紅點獎那麽認可它,更因為可以讓很多人的生活方便一點點。也可以帶來三贏局面,讓合作方在現金、黏度、傳播和運營等方面獲益。當它可以與全球24億臺觸摸板大規模融合的時候,它將縮短複雜交互的路徑,讓操作一步到位,微微地改變世界。”龔華超平靜地說。
初見龔華超,第一感覺是他本人比網上交流中更顯沈穩,成熟平和,邏輯縝密,表達能力非凡,不像是一個還沒畢業的研究生,有超出同齡人的沈穩和理性。這位CEO,是一流的設計師,更是持續創新者。矽谷已進入了設計師引領創業的時代,比如百億級創業公司Airbnb的創始人都是設計師,而龔華超也完成了從設計師到創新創業者的轉身。
從學霸到公司創始人
91年出生的龔華超,擁有這些閃光的頭銜:七項設計創新世界冠軍(包括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紅點設計至尊獎獲得者”、“德國iF設計大獎”)“挑戰杯金獎獲得者”“環球旅行者”“多項發明專利擁有者”“清華大學工業設計碩士”“拉酷創始人”。
從這些標簽初識華超,他是國際水準的持續創新設計師,是保送清華的碩士,是每個月都能“下好幾個蛋”的年輕發明家,持有數項發明專利並將它們實踐。也是一個90後創業者。
龔同學是一個實打實的學霸,在軍工背景的南京理工大學的機械學院讀本科,從大一開始就是年級第一,拿滿了三年國家獎學金。直到開始自己創業,到清華讀研時,也一直是專業第一名的學霸,就連選修的平面設計,也超過平面設計專業的同學拿到第一名。設計才能也在本科期間開始變現,他做設計賺了一百萬,這些錢自己沒有花掉,而是幾乎都用在了創業上。“因為我想做更大的事情,我要改變外國人對中國設計的山寨看法。”
大二就拿到國際設計界奧斯卡,獲獎不斷,設計費賺到手軟。這位設計天才出身藝術世家,爺爺是畫家,父親是玉雕界的工藝美術大師,從小習畫,藝術基因與後天努力齊備。還是個名副其實的“創二代”,從小見證父親從一個純手藝人到擁有自己的玉雕工作室的創業過程,耳濡目染埋下了創業的種子。“父親是一個非常勤勞的人,幾乎無休,他熱愛自己的工作,每個細節都要雕刻到完美。我敬佩父親那種巨匠才有的認真。”
在學設計之前,龔華超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編程,後來又參加計算機的奧賽,本科學了兩門編程語言,統統考到將近滿分。藝術基因和工科興趣,在他身上產生了微妙的化學反應。讓他走上了與一張膜死磕到底的創業之路。
很少有設計師能為自己的一個想法、一件作品堅持這麽久,甚至以它為基礎來開一家公司,龔華超這種死磕到底的執著勁兒讓我非常好奇,設計是愛好和專業,那堅持一款產品做到底是為什麽呢?他是這樣回答的:“有一次遇到一個朋友,他說你怎麽還在折騰那張貼紙啊?我想想對啊,我就是在做一張貼紙,聽到他這麽說我的確受到了一點打擊。但是我又想,它不只是一張貼紙,它是一個軟硬件的巧妙解決方案,更能和電腦融合。況且,如果我能把一張貼紙賣給全世界的話,又有什麽是我賣不出去的呢?”這時龔華超的臉上是創業者的堅定和自信。
一張膜的無限可能
2011年,龔華超發現蘋果電腦沒有數字小鍵盤,這對於他這樣在設計時需要經常輸入數字的人來說很不方便,而蘋果筆記本電腦的觸摸板非常大,這讓他萌生了把觸摸板變成小鍵盤的想法。他去找學校權威的老師問有沒有實現的可能,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他沒灰心,繼續研究自己的想法,完成了智能鍵盤程序編寫。“當用它上打出第一個字的時候,我並沒有狂喜,而是很平靜。我早就知道,老師是錯的。”
實際上這項設計沒有任何電路,是通過智能算法程序實現鍵盤的功能。而算法是多變的,這也就決定了它的功能是有極大的想象空間。它重新定義了觸摸板,觸到了很多蘋果電腦用戶的痛點。還沒有量產時候,龔華超就把它的產品介紹放在一個簡單的網頁上,並且完全沒有宣傳這個網站。意想不到的是,留言接連不斷,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人聯系尋求購買、批發、甚至是投資。“網站後臺留言幾乎集齊了世界九大語系。”龔華超驕傲地說到。
為了實現它的量產,龔華超帶著希望到深圳尋找合適的代工工廠。在深圳停留的兩個月,每一次失敗、修改、尋找新工廠都是對耐心的消磨。“那是中國最好的工廠,但坐守兩周之後我很失望。表面塗層竟然用力摩磨就摩掉了。一路上說出來都是淚。”但他沒有放棄,一直到找到深圳的遠郊,這家工廠做出了極為耐用的產品。“孩子終於生下來了。”並且聽說龔華超這麽堅持,這家工廠的經理在結賬的時候,賬單上竟然是免費,“他對我說,他年輕創業的時候也是一路執著。”
“它就像是我的孩子。產品在不斷地擴展功能、更新叠代,整個過程像是看著自己的孩子一點點長大、成熟又學習了新本領,不斷變得更好。拉酷用智能軟件和一張工藝極為苛刻的膜,給人機交互帶來了無限的實現可能。”
中國創造世界未來
“中國創造,世界未來。”是龔華超印在名片上的一句話。這句話好霸氣,是這個年輕的中國90後創業者的大擔當。龔華超認為:“外國人認為中國是山寨民族,甚至很多中國人都覺得中國產品山寨檔次低,不敢買中國的東西。清華的一位老教授,用十年時間做了一把舒適漂亮的辦公椅,在米蘭家具展上展出。老先生差點被帶槍的保安趕走,因為老外覺得這麽好的椅子怎麽可能是中國人設計的,一定是抄的,備受侮辱。Copy to China複制到中國看似省力,但我認為中國現在開始一定要做原創的產品,因為這是一種責任。”
“這件產品就是中國原創的,能讓很多人的生活更方便。而且不只是中國人能用,黑人白人都會用。未來,筆記本會融合它的智能軟件,並重新定義觸摸板,以後人們會說,這是中國人做的!拉酷未來會做更多中國原創,影響世界的產品。”
成為90後創業先鋒需要哪些特質?
王冠雄:怎樣能發現生活中需要設計的創新點?
拉酷龔華超:熱愛生活,保持積極。我喜歡旅行,去過五大洲,並且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不是抱怨,而是想去努力巧妙解決。我從小充滿好奇心,小學就讀完了四本百科全書。父親常帶我看discovery頻道,發現生活中有什麽不方便的問題就和我討論,問我能不能發明點什麽去解決它。
王冠雄:學校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麽?
拉酷龔華超:首先,學校是創業者很好的學習場所,創業能夠幫你發現你的不足,你在這個人生階段有機會高效地在這個系統里吸收營養彌補不足。在學校還能認識了很多人,特別是到清華後,到處是智商高又努力背景又好的人,都非常有能力,是學習的對象。老師們也支持創業,氛圍非常好。此外,學校是年輕人的庇護所,就算創業遇到問題,學校的生活成本很低。學生創業,有學校這個庇護所,比拖家帶口的創業者更敢向前開拓。
王冠雄:一天睡幾個小時?多少時間在公司多,少時間在學校?忙到什麽程度?
拉酷龔華超:差不多每天睡六七個小時吧,有90%的時間在公司,晚上會在清華經管旁聽會計、管理、營銷和戰略類的課程。深夜回到家,都是用盡最後的力氣爬到床上,時常都不知自己是如何睡著的。那時,做設計項目賺到了第一桶金,常常是熬到兩三點。那段日子鍛煉了和客戶溝通的能力,也發現很多創業項目很有意思。堅韌,甚至是反脆弱在創業中很重要,雖然有的時候很辛苦,但都是自我成長很有價值的過程。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冠雄,微信公眾號-王冠雄。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觀點及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改變世界的10大頂尖孵化器:最火的比名校還難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30/151746.shtml
提到孵化器,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個小紙盒或者小溫室,提供適合的環境、營養條件,可以孵化出小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企業孵化器也正是這樣。
研究表明,小企業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資金不足和管理不善。企業孵化器大多通過提供場地、相關的商業服務需求和設施,甚至投資,來為小企業提供幫助。在一些企業孵化器里,資深的行業領袖通過導師、咨詢師等角色,指導小企業解決產品、服務、市場推廣、管理、運作等方面的問題。此外,在限定的時間和地點,創業者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人脈等資源,大大提高了創業公司的生存幾率。
世界上首個企業孵化器的創辦者,是美國的曼庫索(Joseph Mancuso)。當時,紐約貝特維亞當地最大的設備制造商MasseyFerguson倒閉,曼庫索的家族集團接手了倒閉的大樓。曼庫索沒有選擇傳統的經營模式,而是把大樓分割成小單元,以較低的價格分租給小企業,並提供融資、咨詢服務。偶然間,他從樓內這些活蹦亂跳的“小雞”身上獲得靈感,將這種自己獨創的經營模式命名為“Incubator(孵化器)”。最初的五年,這個孵化器創造了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
上世紀80年代,孵化器在美國大量湧現,並傳播到歐洲、亞洲等地。據美國企業孵化器協會(NBIA)統計,全球範圍內約有7000家孵化器。亞洲由於集中了目前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全球孵化器總數的三分之一都在亞洲,而中日韓三國的孵化器發展尤為繁榮。
在中國,孵化器也被稱為高新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簡稱創業中心,以科技型居多,支持創新企業為主。中國第一家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於1987年成立。至今,中國的孵化器已經達到1500家。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究竟有哪些孵化器產生了改變世界的魔力?
1、YCombinator
要說眼下當紅的孵化器,非2005年創建的Y Combinator莫屬。創始人Paul Graham本身就是大神級的互聯網創始人,人脈資源甚廣。YC的成員可以接觸到不少行業巨頭,獲得與重量級投資人接觸的機會。YC憑借創始人個人魅力,以及孵化出的存儲服務公司Dropbox、開創共享經濟模式的房屋短租界巨頭 Airbnb,吸引了大量的關註度。6年間,YC孵化了300家創業公司。YC牛氣地表示,“我們能給你的建議(來自導師的)是用錢買不來的,因為夠資格給建議的人,已經不缺錢了。”
2、MassachusettsBiomedical Initiatives
專門幫助生物科技創新企業,1985年至今,已經有三個分部。MBI已經推出50家企業,共募資達6億美元。他們提供昂貴的硬件設施,例如可在華氏-112℃儲存樣品的冰箱。MBI孵化出的企業包括:致力於對遺傳疾病治療的GenToros、開發用於治療的核酸化合物的 ZATA制藥等。
3、Houston Technology Center
HTC一次孵化60家公司,集中在兩個關鍵領域:能源和納米技術。在過去的10年中,HTC共孵化了1000家創新公司,募資達到10億美元。其成功的孵化企業包括NanoRidge材料(NanoRidge Materials),可使用碳納米管制造比鋼的硬度強10倍的金屬合金;水電綠色能源(Hydro Green Energy),該公司生產的水電不是靠水壩,而是靠河流或溪流的自然流動。
4、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該中心的鼻祖是1970年成立的施樂公司,至今PARC仍然是矽谷的創新源泉。其最大的成就包括激光打印、以太網(Ethernet)、光纖計算機和多光束激光等。
5、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TIC目前在扶持38家技術公司,並已在過去24年培養了350家。哪怕在金融風暴期間,TIC的畢業公司也籌集到了4800萬美元。其孵化企業包括無處不在的網上食品服務Peapod,目前已經成功上市;The Whitewater Group,是微軟Windows的先驅,現已被Symantec收購。
6、The Icehouse
自2001年成立以來,該孵化器與奧克蘭商學院、波士頓咨詢集團、Telecom andGen-i、安永集團、惠普和微軟合作共推出75家技術公司,並通過其在新西蘭最大的天使投資人網絡已籌得5000萬美元。其中包括奧克蘭的Nexus6,該公司開發軟件和小型硬件用來實時監測哮喘患者;M-Com公司,手機銀行軟件制造商,也在奧克蘭。
7、The Research Park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這家孵化器的設置很特別,它讓成功的公司和創業公司在同一個屋檐下運轉。在這里的前沿行業巨頭包括雅虎、索尼、雅培制藥和高通等,可以同時孵化40家初創公司。這里的公司聘請工程學校的400多名實習生,並制造了現代互聯網瀏覽功能(馬賽克,然後是網景)和磁共振成像。
8、The Advanc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at Georgia Institute ofTechnology
這個孵化器最大優勢就是,不差錢。自1980年以來,該中心已推出了120多家科技公司,外部融資總金額超過了10億美元。該中心還有配套基金支持,該基金每3美元的私募資金中,就有1美元投入該中心扶持的公司,單個項目的投資金額最多可達100萬美元。在這里,很多公司的高管都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校友。
9、MGE Innovation Center
從1984創立至今,該研究園共孵化超過126家公司,雇用人數達3500人。畢業企業包括麥迪遜精確科學(Madison's Exact Sciences),它開發用於檢測結腸癌的非侵入性的DNA測試,並已於納斯達克上市,擁有近1.6億美元的市值。
10、The Environmental Business Cluster
該孵化器成立於1994年,主要是培育清潔能源和其他環保技術的企業,現已幫助150家企業將產品推向市場,還能幫助企業籌集資金。其畢業企業包括位於猶他州的風塔制造商——瓦薩奇風(Wasatch Wind),以及加州的輪胎回收商——雷德伍德橡膠(RedwoodRubber)等。
小結
美國不少孵化器都是依附於大學的,以扶持創業初期的小企業為主。著名的孵化器已經具有明星效應,如果能夠脫穎而出,不僅會得到媒體,更重要的是得到早期投資者的關註和親睞,因此一些最火的孵化器,甚至比常春藤名校還難進,成為一個個讓夢想高飛的“聖殿”。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陳一佳,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MPV或成下一個消費熱點 “二孩經濟”改變車市結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1322.html
MPV或成下一個消費熱點 “二孩經濟”改變車市結構?
一財網 李溯婉 2015-09-06 16:51:00
智研數據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油價的提升,MPV類多功能車成為一種全新的汽車家庭式消費。這種家庭式消費的增多,必將大大加速MPV進入家庭用車市場,家庭購車成為MPV市場的購車新焦點。
繼SUV之後,乘用車領域另一細分市場MPV的戰火也正在升級。在9月4日正式拉開序幕的成都車展上,東風汽車(600006.SH)旗下的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下稱“東風柳汽”)正式啟動全能家用7座MPV風行S500預售儀式,在一定程度上向MPV盟主上汽通用五菱發起“宣戰”。與此同時,長安汽車(000625.SZ)、福建奔馳等車企也攜帶多款MPV產品搶灘市場。
智研數據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油價的提升,MPV類多功能車成為一種全新的汽車家庭式消費。這種家庭式消費的增多,必將大大加速MPV進入家庭用車市場,家庭購車成為MPV市場的購車新焦點。
“同鄉”對打
東風柳汽自主品牌東風風行是靠MPV起家,但近年來的風頭被生產基地同在柳州的“同鄉”上汽通用五菱搶走。目前,銷量位居第一和第二的MPV品牌五菱宏光和寶駿730皆來自上汽通用五菱。而東風風行此次推出的風行S500,被業內認為是公開從寶駿730口中奪食。

風行S500
東風風行在成都車展上公布風行S500的預售價格為6.5~9.99萬元,而寶駿730的官方指導價為6.38~9.28萬元。由此可見,風行S500在價格上將與寶駿730貼身肉搏。而東風風行在銷量目標上與寶駿730貼近。2015年1~7月,寶駿730的銷量為18.10萬輛,月均銷量是2.59萬輛。東風風行內部人士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風行S500預計月銷量將在2~3萬輛,主要面對二三線城市。而二三線城市也是寶駿730的主戰場之一。
東風柳汽總經理助理兼乘用車銷售公司總經理姚利文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采訪時談到,2015年1~8月,東風風行全系累計銷量達15.83萬輛,同比增3.2%。在新車助力等利好因素下,東風風行不僅有望順利達成25萬輛的年度目標,還有望挑戰30萬輛的目標。“從目前走熱的情況來看,我覺得下一個風口是MPV,國內家用MPV市場的潛力巨大,有待挖掘。”姚利文說。
隨著MPV市場競爭加劇,對手未必來自外部,將來也可能出現“同根相煎”的局面。在成都車展上,東風風行的展位對面是同屬於東風汽車集團的東風裕隆,由於有明星周傑倫前來站臺助戰,東風裕隆無疑成為本屆成都車展場面最為火爆的展位。東風裕隆副總經理白清源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未來家用MPV的銷量會大幅度增長,該公司也會在這一領域推出自己的產品。
MPV或為下一個熱點
多用途車MPV是從旅行轎車逐漸演變而來的,它集旅行車的寬大乘員空間、轎車的舒適性和廂式貨車的功能於一身。目前,歐美及日韓等MPV市場發展成熟。在歐洲,MPV車型的市場份額達到30%。MPV在日本也最受歡迎的車型之一,市場份額約占25%。韓國MPV的市場占有率也達到20%左右。目前,中國MPV的市場占有率還不足10%。
自2009年以來,我國MPV銷量整體保持逐年增長的趨勢。2012年,我國MPV銷量為49.34萬輛,2013年為130.52萬輛。2014年,MPV市場累計銷售185.60萬輛,同比增長40.5%。根據中國工業協會統計,2015年1~7月,國內汽車銷量為1335.33萬輛,同比增長0.39%,其中MPV銷售112.89萬輛,同比增長12.81%,增速僅次於SUV。“單獨二孩”政策已於2013年11月正式實施。日前,又傳出“二孩”政策有望將於2015年全面放開的傳聞。這對於多功能乘用車MPV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尤其是7座的MPV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二孩”家庭量身定制。
眾多車企紛紛加快MPV的戰略布局。不僅是位居MPV銷量冠軍及亞軍的上汽通用五菱和東風汽車短兵相接,銷量排名第三位的MPV生產企業長安汽車也在發起猛攻。2015年以來,長安MPV主力產品歐諾前7月累計銷量9.44萬輛,同比增長17%,歐力威前7月累計銷量也達到2.82萬,同比增長5%。長安MPV新車歐尚將於11月在國內上市,將挑戰寶駿730以及風行S500。根據長安規劃,未來2~3年內,還將繼續將推出5~6款MPV車型,全面覆蓋MPV各個細分領域。
從目前MPV產品布局情況來看,自主在整體市場布局中仍以低端產品為主,而合資企業則搶占高端MPV市場。在本屆成都車展上,福建奔馳攜旗下唯雅諾Viano、威霆Vito和淩特Sprinter等全系車型亮相,全面布局高端MPV市場。
當下,不僅多款MPV車型陸續上市,同時越來越多企業也紛紛公布MPV產品規劃。福特未來將會把旗下全新MPV車型Tourneo帶到國內,新車定位於高端MPV車型,預計2017年上市。東風汽車旗下合資企業神龍的產品規劃中也提到,東風雪鐵龍與東風標致都缺乏高端的SUV和MPV,神龍認為兩者都具有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特別是家庭人口變化背景下的MPV市場。伴隨隨著第四工廠的建立,神龍有望基於EMP2平臺分別推出兩個品牌的MPV車型。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中国城市新版图将深度改变中国
http://www.xcf.cn/tt2/201509/t20150928_758413.htm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倪鹏飞和李超的研究报告,看“中国制造2025”和“高铁时代”双轮驱动下的中国城市新版图。
在以“大改革”和“大调整”为基本共识的“新常态”模式下,2014年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以及区域空间格局酝酿着变革调整的契机。
可以预期的是,“中国制造2025”和“高铁时代”的双轮驱动,将会对未来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那些把握转型发展先机的沿海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集中地区、高铁枢纽等,将会迎来一个相当长的机会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倪鹏飞和李超的研究报告,看“中国制造2025”和“高铁时代”双轮驱动下的中国城市新版图。
一、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
根据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以及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可以分析包括港澳台在内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的现状与格局,以及港澳与内地共289
个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现实状况及其与理想城市的差距。通过各区域的统计描述比较,可以更为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
1、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
2014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
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其中,与2013年相比,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深圳取代香港跃居综合经济竞
争力榜首,无锡取代佛山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中,天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最高,而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优势明显。
2、可持续竞争力十强
2014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门、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厦门。
虽然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被深圳赶超,但是相对于内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在知识城市、和谐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信息城市等六大分项竞争力方面,香港的等级排名均较为靠前。
杭州、南京、厦门等三个未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的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上却具有很大优势。
与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分布较为相似,可持续竞争力十强仍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表明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述三大城市群将继续担当中国转型发展的火车头。
3、城市竞争力的区域格局
从全国各大区域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分布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东南地区(包括香港、澳门)、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而可持续竞争力的区域排序依次为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其中,东部沿海(包括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集中了中国当前最具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
随着距海距离的增加,环渤海地区、东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均出现单调递减的总体趋势。
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则随着距海距离的增加出现小幅上升的趋势,可持续竞争力则呈现出正“U”形特征。
二、中国城市的问题与挑战
1、区域分化逐步加剧
近几年来,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分化状况逐渐凸显,并呈现“俱乐部趋同”的阶段特征。
2014年,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城市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方面均要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城市,大量生产要素和资源仍然出现“孔雀东南飞”的态势。
在2012-2014年间,虽然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差距收窄,但是可持续竞争力差距在持续扩大,这与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有关。
东部一些城市密集带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市发展潜力有待挖掘;部分特大城市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而大量中小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等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由于资源集聚能力较强,其竞争力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地级城市。
2、城市转型面临“高端挤压、低端蚕食”压力
中国大多数城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所释放出来的政策红利以及以低要素价格为主要特征的后发优势。
但是,长期依赖后发优势的产业升级虽能利用较低廉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借助于对所引技术的模仿性创新来降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和依
靠借鉴先发国家经验大幅度削减制度创新的实验、风险耗费,但易受先发国家或跨国公司的资本、核心技术、规则、专利等的控制与限制,且可能面临较严重的资
源、环境问题和付出巨大的资源、环境成本,甚至长此以往可能被锁定于低端技术路径依赖的贫困陷阱和“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恶性循环之中,最终产
业难以获得持续升级,甚至出现停滞与倒退。
特别是以佛山、东莞为代表的出口加工业城市,当产业和技术的积累程度日益接近西方国家生产和技术的前沿时,就会引发西方国家和跨国公司的警觉,从而进行技术和价值链的封锁挤压。
而与此同时,其他“金砖国家”、“薄荷四国”和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政策优势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FDI向其转移,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纺织服装、笔记本电脑及其配套产业等形成了巨大的吸附影响。
过去三年内,诸如佛山、东莞等出口加工业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均出现小幅下降,转型发展正面临阵痛期。
3、知识城市和宜商城市建设非朝夕之功
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在创业氛围和创新环境方面仍然面临很多约束条件。各地通常将精力和优惠政策倾向于大企业集团、知名品
牌,而对于草根创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关注不够。虽然国家在2014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便利措施,但是创业难、融资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建设方面,各地主要面临着高等教育质量不高、区域发展不均衡、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产业转化率低、辐射功能相对不足等问题。
由于投入绝对值少、人才匮乏、以前的科技投入欠账较多等原因,中小城市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数量极低,严重影响中国知识城市的全面转型。
而在沿海发达地区,许多城市政府仍希望更强大的产业政策、数量化的转型指标强力推动转型,加大投资,保持增长,这实际上已经不符合发展阶段的内在规律。
4、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2014年,许多主张大拆大建、大兴土木的地方主政官员相继落马,宣告了以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为核心的传统城市发展建设模式的破产。摊大饼式的造城运动,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而且引发了巨大的环境问题。
根据住建部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估算,“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浪费4600亿元,每年由于建筑过早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增量约4亿吨,约占中国垃圾总量的40%。
如果考虑建筑再建过程中所需的建筑材料以及拆除时的碳排放量,建筑过早拆除将致中国每年新增碳排放量10%。而这种造城运动的后果极有可能是建设了一批缺乏凝聚力和发展后劲的空壳城市。
5、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指数数据中环境质量的各分项指标得分相对于前两年继续呈现下行趋势。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拳治理下,城市环境质量仍未得到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当前的城市环境状况不满,改善环境的呼声愈加强烈。
2015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媒体也将2015年寄予厚望地称为中国环保分水岭。
但是环境治理的效果仍然取决于各城市政府在多大程度上牺牲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国家层面的生态建设制度框架的设计、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排污权交易的实现等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长效机制。
三、“巨手”托起中国城市新版图
2014年是高铁快速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深度调整的节点之年。“四纵四横”快速铁路网主骨架初具规模,全国铁路动车组列车开行范围扩展至28个省区市,通高铁、动车和城际列车的地级以上城市共计146个。
高铁的建成和运营将以“时空压缩”效应为特点,通过加速沿线地区和有关区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进而对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与分布、企业区位
选择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机遇、城市之间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以及国家区域管理机制等,产生系统性、战略性的深刻影响。
1、高铁对城市竞争力格局的影响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对于铁路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中央地方各级政府都有清醒的认识。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许多省份政府组团拜访中国铁路总公司,积极争取对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区域层次上,改善交通条件均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通过将中国地级和地级以上城市划分为处理组和参照组,可以发现:通高铁的城市,其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均值水平要高于未通高铁城市71.15%,其
可持续竞争力均值水平要高于未通高铁城市56.91%。伴随着2015年底快速铁路网基本建成,即将来临的高铁时代对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的影响不可估
量。
2、中国城市新版图
1999年以来,中国开始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了由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构成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由此形成支撑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四大战略区域。
然而,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交通网络在中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全面覆盖,交通网络化不仅缩短了东、中区域之间的时间距离,更重要的作用是大大提升了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和便利程度。
网络化的交通体系让东部发达省(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广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外溢的辐射效应得到有效发挥,中部地区以其天然的区位优势成为东部地区经济腹地的条件。
从时间距离收缩地图来看,无论以上海还是北京为中心,以城市为载体的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均显示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空间紧密压缩,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东中15个省(市)空间距离发生明显收缩。
而时间距离地图反映出东北、西北、西南目前仍然是群带状的城市体系或点线状的城市体系,城市沿一条主线展开,能够连接的城市节点比较少,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区域合作范围均受限。
综合来看,快速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加快了东、中合为一体的脚步,共同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区的趋势逐步增强,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在高铁时代将面临边缘化的压力,成为未来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
未来中国城市空间体系将逐步呈现从东中部中心地区到东北和西部外围地区的“一团五线”发展格局:东中部是中心区域,北至京呼线、东南临海、西抵
东经110°山区绵延带的群网状城市体系聚合成“一团”,形成“巨掌”,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汇聚于全国性中心城市,犹如经脉交汇于掌心;东北和西部是外围
区域,群带状城市体系延伸出“五线”,京哈线、陇海-兰新线、长江下游延伸线、沪昆线和南海沿线形成五根“手指”;京广线作为纵贯南北的大动脉,构成手掌
和手指之间的关节线,向东对接东中部的网络体系,向西发散出西部的群带体系,使指掌间收放自如、行动统一;包昆线作为外围的南北大通道,实现西部群带体系
的互联互通,构成手指中部的关节线,使指间行动彼此兼顾,纵横联动。
專訪“新興市場之父”麥樸思:市場調整不會改變投中國的觀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2813.html
專訪“新興市場之父”麥樸思:市場調整不會改變投中國的觀點
一財網 秦偉 2015-09-29 14:58:00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及股市的長期前景仍好,也不認為近期市場調整是任何經濟或市場崩潰的前兆,市場調整不會改變我們投資中國的觀點。”麥樸思表示。
最近幾個月,全球範圍內的股市震蕩,令資金持續流出新興市場,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速和股市表現的擔憂也再度加深。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富蘭克林鄧普頓新興市場團隊執行主席麥樸思(Mark Mobius)認為,新興市場長期跑贏發達市場的趨勢並沒有改變。
.jpg)
“新興市場之父”麥樸思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及股市的長期前景仍好,也不認為近期市場調整是任何經濟或市場崩潰的前兆,市場調整不會改變我們投資中國的觀點。”麥樸思表示。
第一財經日報:8月全球股市大幅下跌,資金撤出新興市場,你的客戶對於新興市場和前沿市場的看法是否也有改變?近期,你管理的基金是否也因市場表現惡化而遭受贖回?
麥樸思:我們的客戶仍然對新興市場的投資充滿興趣,尤其是前沿市場。當然,基金管理行業整體經歷資金流出,因為人們擔心市場可能會繼續下跌。但歷史告訴我們,這類資金流出是暫時的,當市場恢複活力,資金就會流入。
過去幾年,新興市場一直跑輸發達市場,不過,我們認為這在未來將會扭轉。回望過去10年,其中7年,新興市場都能跑贏發達市場,我們相信新興市場的強勢表現將會回歸,原因很簡單,中國和印度這類新興市場國家仍然保持7%左右的增速,即便是巴西這種經濟面臨困難的國家,雖然消費需求縮減、原材料價格下降,但在年輕人口和豐富的農業、礦產和石油資源等因素的支持下,經濟增勢也能夠恢複。
過去10年,新興市場經濟體總體經歷了比發達市場強有力的經濟增長趨勢,我認為這一趨勢還會繼續。這種經濟增長,加上人口繼續增加和城鎮化進程,需要更多基礎設施。同樣,非洲的前沿市場總體經濟增速在過去幾年里平均比新興市場更高,這一趨勢也會繼續。我們團隊仍然相信非洲總體有很好的長期潛力,鑒於我們仍然堅信經濟增長是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現在唯一面臨的挑戰就是在投資時如何利用好這一增長趨勢。我們相信基礎設施將是非洲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在所有基礎設施中,電力又是重中之重。
無論大宗商品的價格未來走勢如何,新興市場對基礎設施的需求都會繼續。基於此點,我們對自然資源股,以及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司都有投資興趣。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股市近幾個月經歷大幅下挫,且波幅很大,你現在如何看A股市場?是否已經觸底?對投資而言,估值是否還是一個有效和可依賴的指標?
麥樸思: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市場的底部。今年早些時候,我曾經預測會有至少20%的跌幅,但跌幅實際上更大。市場可能繼續下跌,但跌幅有限,因為事實上很多公司看起來已經是很合算的投資標的。
估值還是有效的指標,但在眼下的環境,市場氣氛是更好的參考因素。全球市場氣氛現在都比較壓抑。
第一財經日報:一些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感到擔憂,作為在中國市場最有經驗的海外投資者之一,你如何看待中國經濟,什麽因素可能令海外投資者轉變看法?
麥樸思:我們不認為中國經濟會出現所謂的“硬著陸”。對於這樣一個大體量的經濟體來說,現在的經濟增速已經很高,而且仍有很多積極因素。
人們需要認識到,中國仍然有不錯的增速,現在中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你不可能預期中國仍保持兩位數增長,對這樣規模的經濟體而言,即便是6%或7%的增幅已經很高。在這種增速下,經濟的很大部分控制在國有企業手中,中國還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都意味著硬著陸基本不可能出現。
能夠讓中國經濟更有活力的刺激因素包括加快經濟放開的步伐,更快向市場經濟推進,也就是讓私有部門有更多參與,國有企業更加市場導向型等措施。三中全會提出清晰的改革方向,一旦落實,這些改革將給中國經濟帶來積極的巨變。
人們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給予很多關註,看衰的觀點一直重複指出中國經濟增速增幅下降,但常常被忽略的一個重要因素是GDP的實際美元增量在增加。2010年,當中國經濟增速為10%時,GDP增量約8440億美元,當2013年增速為7.7%時,增幅已經達9860億美元。我還想強調一點,對中國這樣龐大的經濟體來說,也不能小瞧6%或7%的增速。就算是看到經濟增速下降的幅度比過去更大也沒有什麽好驚訝的。但中國政府顯然會盡全力避免GDP增速過快下降的情況發生。
我們必須記住,中國已經著手推進一項徹底的改革計劃,其中包括反腐和從政府主導轉變為市場導向的經濟,盡管這些改變可能導致暫時的波動,但隨著經濟逐步接近市場主導型,將會拉動消費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市場結構帶來的規則將令整體經濟更強,並進入新的增長路徑。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央行宣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次性貶值後,全球市場陷入動蕩,一些人認為人民幣貶值是導火線,你認同這一觀點嗎?
麥樸思:我們必須記住,人民幣貶值與其他國家貨幣兌美元匯率下跌之間的關系很小,我們也不認為人民幣會大幅貶值。 因此,6%左右的匯率跌幅,與其他新興經濟體貨幣30%左右的跌幅相比非常小。
至於我們現在所處的股票市場,可以說是熊市,因為中國市場已經下跌超過30%。中國政府試圖阻止下跌的措施,反而帶來大量不確定性,從這一角度,還可能繼續下跌。總體而言,股票回報已經下跌,一些公司的盈利也受到打擊,因為過度和低回報資本投資令價格競爭加劇。比如,在互聯網購物領域,利潤空間在收窄,有大量現金的公司願意虧本銷售以贏得顧客。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政府近期公布了更詳細的國企改革框架,你怎麽看?有什麽機會?
麥樸思:這是根據三中全會的計劃制定的。 我們相信,國企更商業化的管理體制會有積極影響,最近我們與一家中國油企的管理人員見面,他們表示正在實施績效工資體制。這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積極改變。
第一財經日報:A股和H股的波動都很大,哪些因素可以幫助市場穩定下來?
麥樸思:現在,全球市都很波動,在任何一個市場,我們都需要適應這樣的波動。中國也不例外。不過,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及股市的長期前景仍好,不認為近期市場調整是任何經濟或市場崩潰的前兆,不會改變我們投資中國的觀點。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拿到樂視投資的易到 能改變專車市場格局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9211.html
拿到樂視投資的易到 能改變專車市場格局嗎
第一財經日報 劉佳 張曉媚 2015-10-19 22:48:00
2015年第二季度,滴滴快的、Uber和神州專車分別以82.3%、14.9%和10.7%的比例占據中國專車服務活躍用戶覆蓋率的前三名,易到用車排名第四,市場份額為2.7%。
10月19日,易到CEO周航在給內部員工的郵件中公布,易到完成D輪融資,公司將重組為“管理層+攜程+樂視”的股權結構,其中樂視將作為戰略投資者身份投資易到,並會取得控股地位。
幾天前,有微信公眾號爆料,樂視將成Uber中國單一股東,結果Uber中國相關負責人否認了該消息,之後樂視也發表聲明進行否認。近日該公告又傳出消息稱樂視汽車即將和易到用車達成股權收購交易,樂視汽車將斥巨資成為易到的單一最大股東,並擁有控股權,而樂視投入的資金據稱在7億美元左右。
周航在郵件中表示,樂視將作為戰略投資者身份投資易到,在完成一系列交易後,公司會重組為:“管理層+攜程+樂視”的股權結構,其中樂視會取得控股地位,但易到依然獨立運作發展。周航表示,公司依托兩大有戰略價值的股東,將免受短期資本市場感觀或態度的影響轉而更加專註於業務本身,更遵循商業規律。作為戰略股東,尤其是樂視,將在資金之外長期持續地註入更多戰略資源以支持公司的長期發展。
關於此次交易金額和估值,郵件並沒有透露,截至《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發稿,易到公關尚未回應具體信息。
專車市場混戰多年,作為國內最早開展專車業務的互聯網公司,易到用車在競爭中未能保持行業地位。隨著騰訊、阿里陣營的滴滴快的的合並,以及“獨角獸”Uber的挺進中國市場,易到用車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越來越低。
易觀智庫產業數據庫最新發布的《中國專車服務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5年第二季度》數據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滴滴快的、Uber和神州專車分別以82.3%、14.9%和10.7%的比例占據中國專車服務活躍用戶覆蓋率的前三名,易到用車排名第四,市場份額為2.7%——而上一季度,易到以17.5%排名第二,Uber則以8.1%排名第三。
從今年以來,易到的確在尋求一些新的“賣點”,但效果並不明顯,市場知名度也並不高。比如今年5月其和海爾金融產業聯合成立重資產平臺“海易出行”,打造出行產業鏈,首批合作對象為特斯拉;之後又宣布和奇瑞汽車、博泰集團共同出資成立新公司,打造“互聯網智能汽車共享計劃”。
而此次樂視控股易到用車,再次攪動專車行業暗流湧動的“一池春水”。
比起國慶期間樂視將投資Uber的傳言,從樂視汽車的需求和易到目前的發展境遇來看,樂視入股易到顯然更加靠譜。
事實上,樂視與易到用車此前已展開合作。今年9月,易到用車就曾與樂視定下億元“賭局”,稱“9·19”樂迷節期間,若樂視總銷售額超過10億元,易到用車將拿出與超出金額相當的優惠券贈送給樂迷,封頂1億元。隨後樂視銷售數據顯示,活動期間營業額達17億元。
在控股易到後,樂視成為了繼騰訊、阿里、百度、京東之後,另一家加入“互聯網+出行”服務市場的互聯網公司。
在汽車共享與社會化領域的布局,不僅將補足樂視所謂的開放汽車生態,也將進一步消除公眾對於樂視造車初衷的疑慮。
此前中國的“互聯網+出行”經歷了幾輪“燒錢大戰”的洗牌,目前這一市場只剩滴滴、Uber、易到、神州和PP租車等幾家公司在拼殺,而滴滴占據了其中大約七成的市場份額,易到用車僅占8.4%的市場份額。
樂視控股易到,是否會給 “互聯網+出行” 市場格局增加變數?
按照樂視董事長兼CEO賈躍亭的設想,樂視未來不僅是要造幾款互聯網電動汽車,而且要用全新的思維和格局觀來變革傳統汽車業,打造出“電動化、智能化、互聯網化、社會化”的下一代汽車。
有分析人士稱,若能將易到用車收入囊中,樂視將加速實現其開放的汽車生態閉環。目前,整個樂視已經形成了“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生態系統,未來樂視商城等平臺能夠為易到提供更多的出行場景。同時,收購易到之後,易到專車或許將成為樂視各類內容、產品展示的入口之一。
而易到也稱,依托樂視的戰略資源,二者展開下一步的業務合作。首先,公司將加大資金投至用戶體驗與市場推廣,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到真正高端和個性化的專車。同時他們將率先展開和樂視在營銷層面的交叉互動。
接下來,易到會逐步深入和樂視生態各個環節進行合作,包括:手機、電視、內容、商城、會員、影視植入……
此外,隨著汽車戰略的浮現,最終易到將和樂視汽車戰略深度融合,在電動、智能、共享乃至無人駕駛的未來汽車世界里,樂視和易到都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中國老朋友”之子將如何改變加拿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1423.html
“中國老朋友”之子將如何改變加拿大
一財網錢克錦 2015-10-23 10:05:00
賈斯汀-特魯多本周當選加拿大新一屆總理,將於下月初正式上任。雖然沒有正式上任,他已經給美國總統奧巴馬打了個電話,告訴奧巴馬加拿大將撤回正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空襲“伊斯蘭國”戰機。
賈斯汀·特魯多本周當選加拿大新一屆總理,將於下月初正式上任。
雖然沒有正式上任,他已經給美國總統奧巴馬打了個電話,告訴奧巴馬加拿大將撤回正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空襲“伊斯蘭國”戰機。目前這些戰機正在當地執行美國領導的空中打擊任務,特魯多似乎在向外界傳遞一個信號:新總理上任,加拿大要“新人新氣象”。
當然,輿論早就註意到特魯多的新氣象。實際上,撤回戰機在新氣象中還算不上特別重要的因素。因為一來,有媒體報道,加拿大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只有六架戰機執行任務;二來特魯多雖說將要撤出戰機,但並沒有說什麽時候撤,而根據原計劃,這些戰機本來就只是執勤到明年三月份就回國。是否提前撤出,象征意義大於實際影響。

輿論關註特魯多,更集中在特魯多的家世和他的自由派色彩,將會給加拿大帶來什麽樣的影響。
特魯多家世值得一說,因為他的父親皮埃爾·特魯多在1968年當選為加拿大總理,制造了“特魯多風潮”,也是加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總理之一。常有人把他和美國的風雲總統約翰·肯尼迪相提並論。
老特魯多還可以稱得上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中美關系還沒有解凍的時候,老特魯多領導的加拿大在1970年就與中國建交,而且他還三次訪華。在任期間還給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加拿大“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樹了紀念碑。
因為時隔近半個世紀父子兩人先後當選總理,所以加拿大媒體也在談論,是不是可以說他們有了個“特魯多王朝”,或起碼是特魯多政治家族,就想美國的肯尼迪家族一樣。
能否稱得上是“王朝”還不好說,但是特魯多和他父親一樣是個色彩鮮明的自由派,則是肯定的。
正是因為特魯多自由派色彩如此鮮明,所以美國和加拿大的媒體把他和奧巴馬相提並論,甚至有報道里把他稱作加拿大的奧巴馬。有意思的是,他的競選口號是“真的變革”,也和奧巴馬2008年競選口號“改革”相呼應。
奧巴馬當年競選獲勝,輿論普遍稱那是美國自由派的真正勝利,終結了令人厭煩的保守主義者布什的八年統治。而特魯多成功當選,輿論也普遍認為,讓加拿大自由派“受夠了十年”的保守主義者蒂芬·哈珀政府終結。加拿大將迎來很徹底的變革。用特魯多許諾的話就是,“這次是要真的改變,朋友們,是真的改變。”
他將會怎樣改變加拿大呢?當然是改變哈珀時期的內政外交。哈珀是個有名的保守主義者和強硬派,他當政時期,削減稅收,取消不少政府項目,通過嚴厲的反恐法律,和加拿大的地方政府關系也很緊張,在移民和氣候問題問題上強硬,也不賣俄羅斯的賬。加拿大自由派認為,本來他們的國家在世界上的形象就是“自由化”、“人道主義”、“國際和平主義”的,結果所有這些都被哈珀近十年的執政給破壞了。
所以從目前來看,年輕帥氣的特魯多上臺後,與哈珀相比,幾乎將要反其道而行之。特魯多已經承諾,他的政府將會增加對富人的征稅;在氣候變化方面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在移民問題上更加溫和,更多接納難民;修改反恐法案;讓大麻合法化——都是純正的自由派觀點。至於和地方政府關系方面,加拿大媒體已經有報道,在獲悉特魯多當選之後,多名省長都表示很“樂觀”。
如此看來,如果這一切真的要實施,特魯多和哈珀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一如既往地重視經濟發展——當然,現在有哪個國家哪個政府敢不重視經濟發展?
當然,奧巴馬當年勝選時,也曾雄心勃勃,要將布什政府的政策翻個底朝天,然後兩屆八年將做滿,發現其實挺不是那麽回事。外交上自不必說,想結束戰爭卻偏偏結束不了;就是內政上最大成功“奧巴馬醫保”,在國內執行過程中也屢遭挫折。
“中國老朋友之子”能否如願把一個“自由、人道主義”加拿大帶回國際舞臺,也還真不好說。
編輯:孫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VR在改變世界之前還要搞定這些問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06/152691.shtml
導讀 : 真正讓VR廣泛應用、沖擊大眾市場的道路卻不那麽清晰。殺手級應用會是什麽樣的?什麽樣的使用場景能夠更早的成為主流?
VR在遊戲和互動娛樂方面的前景已經很清晰了。對於很多人來說,那是讓他們這麽多年沒有放棄的原因。但是VR還有更多的潛力——成為一個像手機一樣改變世界的真正全新的計算平臺。
雖然這一願景已經持續了幾十年,並且在虛擬現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真正讓VR廣泛應用、沖擊大眾市場的道路卻不那麽清晰。殺手級應用會是什麽樣的?什麽樣的使用場景能夠更早的成為主流?哪些會滯後一些?
本文將和大家聊一聊各種消費級應用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
技術基礎
VR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很多技術的集成。這些技術大多處於不同的發展成熟階段。不同的消費級應用對於這些領域的應用也不太一樣。所以任何對進入市場時機的分析必須以對技術的了解為基礎。
我認為,VR作為一個通用的計算平臺有四個廣泛的技術領域。
●意圖捕捉 是一種能夠在任何時刻可靠和流暢的理解用戶需求的能力,或者叫做輸入方式。迄今為止,消費級VR在這方面相當缺失。最近Valve Lighthouse 和 Oculus Touch 的進展將極大的改善這一處境。
●人物捕捉 包括感知、編碼、重現使用者的外觀、行為、情緒、非語言暗示等目前應用程序需要的信號。這是技術領域最不成熟的一塊,尤其缺乏消費級的解決方案。
●環境捕捉 指的是感知、編碼、重現真實世界的環境。這些技術在飛快的向成熟發展,Jaunt VR、NextVR、GoPro、Matterport這些公司都在進行緊鑼密鼓的研發,很快就會出現完整的商品。
●環境渲染 是很多人想起VR時想到的:以高質量渲染虛擬的世界,其中包括了所有相關的感知方式。Oculus 的演示表現了消費級產品的出色渲染能力,這也標誌著現代VR的來臨。
當然,所有這些領域都包含了很多獨立的技術,任何對於一個VR應用近期潛力的真實評估都需要比這里列出的更加詳細的細節。例如,環境捕捉就可以分為相對簡單的360°全景視頻和全景幾何捕捉——後者需要應用更加複雜的計算機視角技術。
設計元素
單純的技術不能夠決定對於VR的某一種應用是不是將要進入黃金時間。我們還需要許多產品研發社區的知識才能讓這些工具顯示出非凡的效果。從廣義上說,這是設計的問題,它可以被分成下面三個部分:
●可用性 包括了UI/UX的所有方面。用戶如何才能簡單高效的讓別人理解他的意圖?這也是伴隨著意圖捕捉這一技術挑戰所出現的問題。
●敘述 指的是我們講述故事、小說或其他什麽東西的能力。這些都充滿了信息,引人入勝,並且能引起人的共鳴。
●信息呈現 指的是我們在描繪想法、數據、圖表和其他抽象概念需要的專業知識,思維導圖,信息圖表,技術圖紙等等。
就拿電容觸控來說,我們花了許多年在設計和界面上,才達到現在的效果。盡管熱切的開發者會盡快通過這個階段,但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其他媒體的設計準則不再全部適用,有些需要調整或者重新思考。很多聰明的大腦已經沈浸在了這個問題中,更多的人也清楚的意識到了這個挑戰。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所有的設計領域——可用性、敘述、信息呈現——在VR中都還處於起步階段。
應用程序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技術和設計的必要元素,那麽再來看看應用程序吧。我們在圖表中用線的粗細表示了應用對於這些領域依賴的強弱。
有些應用擁有很高的技術門檻,如果這些技術基礎沒有改進,這些應用就無法真正進入市場。在這些領域,新企業如果想要起步,就需要進行這些基礎的研發。個人通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還沒有消費級的解決方案能夠處理實時人物捕捉問題。一旦這些技術被開發出來,這塊空間就將向大家敞開。
其他領域則更多的受限於我們的設計知識——我們不知道什麽樣的體驗才是最好的。生產力工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快 Oculus 和 Vive 都將把優秀的手勢識別輸入控制器推向市場,而剩下的主要技術障礙——意圖識別——也將不複存在。但是 VR 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 和 Photoshop將是什麽樣的?它們如何工作?我認為我們對於可用性和界面設計的不了解才是我們面臨的主要障礙。
那麽什麽樣的應用可以投向市場,或者可以很快的投向市場,什麽樣的還需要等待時機?這里是我自己總結的關於產品的時間線。
短期(9-18個月)
●遊戲:當然最強的依賴就是渲染了,這一塊已經相當成熟。對於其他技術的依賴較弱嗎,並且使用一些早期的技術就可以工作。敘述手段在短期內可能會有一些問題,因為人們需要去學會怎樣建立和展開故事線。
●直播:除了渲染,主要的依賴就是環境捕捉了——但是這一塊發展真的很快!其他一些則不在本文討論的範疇內,例如內容運營,分布式平臺等等。
●不動產:這類應用的門檻在於快速廉價準確的捕捉室內環境。Matterport(室內環境建模軟件)這類的軟件就是這樣。
●新聞:高效的VR新聞需要將敘述技術和環境捕捉相結合——這兩個領域都需要更多的發展提高。不過使用現有的技術進行早期的嘗試也能夠成功,然後再慢慢的結合最新的技術成果。
中期(1.5-3年)
●生產力工具:這類APP的存亡取決於它們激發、捕捉和響應我們的意圖的能力。精準高效的輸入解決方案即將投入使用,不過設計和開發人員還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弄清如何更好的利用這些輸入設備。雖然這類應用被列入中期,但是很多重要的作品都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完善並面世。
●社區:和其他人交流感興趣的話題——這也是互聯網最初和最持久的應用。在VR中實現它需要很好的人物捕捉(主要障礙)以及出色的產品設計,不過這類應用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就可以使用了。
●影院:故事敘述不受主要的技術壁障現實,並且全景相機正在迅速的發展。現階段最主要的難點就是創意——如何在這個媒介中講故事。Oculus 、Google 以及許多傳統工作室和制作公司已經在努力的探索這一領域了。
●教育:這有點難分析,因為不同學科的需求不同。歷史和文學與影院和旅行有很多相似之處,而細胞生物學和技能訓練則更像遊戲。
●旅行:這幾乎全靠環境捕捉——讓我們感覺我們真的在哪里,這需要盡可能高的保真度和盡可能多的感官渠道。
更遠一些(3-5年)
●商務會談:需求很複雜,從高還原的人際關系,信息和思想的呈現,到可靠的產品設計。目前的會議解決方案例如GoToMeeting體驗非常糟糕,在個人和公司轉而使用這類技術前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個人通信:這類應用還很遙遠,它需要能捕捉細微動作的人物捕捉技術,包括所有人類使用的非語言交流方式。除非有重大的技術突破,否則不會出現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來取代現有的通信方式。
●擴展知覺:另一種很難分析的應用——通過數據展示以及感官輸入這樣全新的視角向我們展示現實和虛擬的世界。這需要等待設計準則的成熟以及最合適的數據流才能變得實用。
關於虛擬實境(metaverse)
我決定不將虛擬實境作為應用包括進來,它會成功還是失敗取決於它們能否滿足前面已經提到的一個或幾個需求——不管是社區、通信還是商業。
我們還缺少些什麽?
在這篇分析里,我主要講解了不同VR應用的技術和設計需求——這也是決定能否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的主要因素。但是在VR成為一個新的計算平臺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其他問題需要解決。其中一部分如下:
●中間件,引擎,分布式平臺,授權工具。這些都是一些幕後的模塊,它們對於將應用推向市場很重要。當然,它們中的很多都在短期內會產生機會。
●市場規模,貨幣化,商業模型。所有這些應用都擁有廣闊的市場,有一些的市場特別大,而有一些則有明確的貨幣化的道路。不得不說,基於不動產的商業和基於體育在線直播的商業是完全不同的。
●消費者的廣泛接受以及頭戴設備的滲透。有一些應用需要廣大的消費者作為基礎。而有一些則只需要早期的用戶就可以啟動。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roger,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