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自由與責任黨 利世民
1 :
GS(14)@2013-08-06 23:42:49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806/18365791
昨天寫奧巴馬不惜破壞就業復蘇,也要推出醫保改革,只求史上留名;有讀者留言說:「自由與責任黨只有在漫畫才能夠得勝。」正是吾道不孤!漫畫《加治隆介之議》裏面的自由與責任黨,在港台日本都有許多人嚮往。偏偏在現實世界,卻見不到這樣的政黨。
政客本身參政,動機往往是出於希望使用公權力去達到某種目的,久而久之,權力帶來的利益誘惑太大,結果天下烏鴉一樣黑,政治都是同樣重複又重複的「理想幻滅再死撐」。經濟學有一門專研究政治運作,叫公共選擇學派,我認真考慮開講。
福利不等於慈善
話說回頭,若說政治有宿命,順理成章的問題就是:「像美國這種民主普選的國家,一定會走向花少數人錢討好大多數的福利社會嗎?」
福利絕對不是少數人向大多數人進貢。相反,那是人民有錢出錢,想要希望的人,卻失去希望,換來只有社會棟樑的自我感覺良好,和政府官僚的自我肯定。我不是說社會不應有關懷,但是福利和慈善的分別,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已經被混淆了,就正如福利和權利,被畫上了等號。
清楚地將自由與責任的關係說出來,是公民教育的第一課。就算沒有公民教育,有家教的家長,也不會讓子女有自由而沒有責任。自由既是與生俱來,對自己負責任,也是自然法則最基本的一條。
連自己的責任也負擔不起,社會棟樑又憑甚麼去改變世界?人可以有遠大理想,但世界上沒有人有責任去完成你的理想。有理想,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感召他人,但自覺在道理的無上高地,要別人服從你的理想,就是專制。
民主未必導致福利社會,但在沒有責任意識的地方搞選舉政治,結果會很糟糕。所以,除了爭取普選,更重要的工作,其實是公民教育。
利世民
利字當頭:捱義氣 接誠哥貨 利世民
1 :
GS(14)@2013-10-01 17:32:37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930/18444204
先賣百佳,再拆港燈,下一步,會是電訊嗎?客觀上,誠哥確實在減持香港的資產。但這又是否代表他在撤資?另一可能性是他老人家想套現。背後究竟有甚麼盤算,值得一眾投機者作多方面思考。
要環保卻不能加價
時間上,將港燈從電能拆出來,實為妙着。電能自今年5月的歷史高位回落至現水平,反映了聯儲局最終退市對收息股股價帶來的影響。畢竟,過去幾年追逐收息資產的遊戲,總有一天會完結,雖然沒有人說得準,現在是否轉變策略的最佳時機,只要越來越多人相信退市只是時間的問題,資產轉移的活動,總會先於聯儲局的官僚決定。
另一個電能分拆港燈早走早着的原因,是政策風險。
香港的電力公司賺錢,不是靠發電。事實上,現在的框架下,電力公司是特許營運商,政府承諾了電力公司可以獲得若干投資回報率,投資連本帶利,由所有用戶根據用電量來攤分。所以,賣多少電不是電力公司盈利的最主要決定因素,政府批准的投資額,才是這盤生意的關鍵。
今年是香港電力行業的最重要一年,除了利潤保證框架的中期檢討,也有幾個關於電力和環保的公眾諮詢。一直以來,電力公司都不介意多搞甚麼環保,反正羊毛出自羊身上。
不過,消息指這屆政府,既要電力公司做環保的面子工程,又對電廠廢氣排放的要求極為嚴苛,甚至快到達工程的極限,可是政治壓力下,政府又不想讓電力公司加價。如果你是誠哥,你會不會繼續做這盤生意?
站在道德高地上,社會棟樑可以說誠哥算到盡。不過,你、我、他何嘗不是一樣?誰要是覺得自己是不一樣,願意為環境和公眾犧牲,大可盡其家財接誠哥的貨,讓港燈成為社企,好嗎?資本主義的真,源於沒有人可以在道德高地上自我感覺良好。
利世民
利字當頭:行會的維基解密 利世民
1 :
GS(14)@2013-10-29 01:26:50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28/18482456
上星期五,行會成員羅范椒芬一句可能是沒有用心的說話,將香港電視(1137)股價送上半天,臉書上許多朋友都說:「保密制呢?隨便公開發表股價敏感消息,香港現在還有沒有規矩?!」
羅范好歹也是個前高官,應該知道甚麼是恰當,甚麼是引人上當。假如,只是說假如,星期五湧入的真金白銀,要是埋怨羅范的說話誤導,她又會道歉嗎?不過,道歉又有甚麼用?
行會有所謂的保密制。政策未推出,固然要保密;畢竟,任何政策都可以被人front-run,快人一步理想達到。不過,政策決定之後,一切假如已成定局,保密又是為了甚麼?教科書說,保密制讓行會成員暢所欲言,毫無保留也沒有顧慮地服務香港。這種話,你信嗎?恕我這個人多疑,政府的propaganda,我永遠都不會盡信。
「個個都有利益衝突,要是將行會決策揚出來,你覺得這個政府還可以運作下去嗎?」這個說法,聽上去言之有理,不過,我更加信紙包不住火的傳統智慧。過去十年八載,許多行會內幕最終都洩漏了出來;也有理由相信,洩密者正正是行會中人。
有利益才能守秘密
一大班人守同一個秘密,說到底,我想到的例子,有《天龍八部》裏的「帶頭大哥」及一眾江湖人物。其實,做的是好事壞事不是重點,秘密要守下去,必須要有共同的利益,並大過個人的成本,否則秘密還是會像世界所有的事情一樣,成為了交易的籌碼,而且永遠是第一個將秘密洩露出來的人,換來的利益最大。
行會成員的共同利益,是管治的權力。傳統行會,每個成員都貢獻一點政治實力,換取集體共識,讓權力一加一大過一。從前的政治實力,是商界和上流社會。如今,政治實力的定義雖然有點改變,除了工商專業上流社會,也有地區和北京;但從今屆行會的人選,卻有幾個人甚麼都不是。沒有政治實力的交換和放大,共同利益既創造不了,各自為政是最良好的下場,互相背後放箭,也是意料中事。
利世民
利字當頭:駭心競爭力 利世民
1 :
GS(14)@2013-10-30 11:23:27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30/18485181
「究竟應該怎樣去繙譯marketing這個詞語?」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很是困擾我。
香港無論大中小企、高中低層,都會看不起「推銷員」;不知道那個蠶蟲師爺,想到將sales叫做marketing。又有一班人,不做個人推銷,工作主要是宣傳;但在差不多先生小姐眼中,推銷和宣傳,反正差不多,結果負責宣傳的,也叫做marketing。
嚴格來講,宣傳也是marketing的份內事。不過,按照教科書的定義,marketing涵蓋的範圍,應該還有定價、產品設計和分銷網絡等,可是在香港這個好像競爭很激烈的市場,marketing的功能似乎很狹窄。
昨日和宋漢生在有線的〈Money Café〉上講growth hacking,宋老闆見到我劈頭第一句就說:「乜呢個節目可以講咁抽象嘅題目?」電視清談節目,有兩種:一是重複又重複面孔,老生常談一輪,觀眾和嘉賓因而自我感覺良好。另一種,就是在找新題材新角度,內容未必人人都覺得中聽,但思想衝擊帶來的是眼界和知識的增長。
成功在於growth hacking
說遠了。Growth hacking,宋老闆是行家,我是因為聽過他的故事,才想到要將概念在香港推而廣之。簡單講,有定下量度準則,不斷實驗和修正,提高效率的marketing,就是growth hacking。假如要讓我下一個定義的話,我會說以工程的觀點和手法,甚至是駭客那種不滿制度漏洞的心態,去做marketing,就是growth hacking。
Growth hacking有多重要?大陸有校內網,將facebook抄到十足十,但沒有人用,為甚麼?這個年代,產品的設計和結構,要被人抄襲,是幾星期,甚至幾天的事。但真正分別成功和失敗,在於growth hacking做得好不好。老套點說,這是所有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不,應該說是「駭心競爭力」。這個年代的科網公司,真正成功的幾乎所有成功都繫於growth hacking。厲害吧?
未來十年,每間公司、每個人的成功,都繫於hacking。說到底,Hacking is thinking,不去思想,又憑甚麼妄想成功?Marketing是宣傳?算了吧。
利世民
利字當頭:一個小老闆的自白 利世民
1 :
GS(14)@2013-11-30 16:16:07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128/18527459
我這份人就是賤骨頭,每隔一段日子,就心思思想創業的點子。今年又無端端搞起生意來,忙到天昏地暗之餘,還欠下一屁股人情債。
以前也有創業的經驗,但失敗居多。輸一點錢,幸好拍檔不嫌棄,仍然是朋友。成功的,全身而退,人繼續輕身上路。我也怕壓力,但有一點我比別人幸運,就是不用太擔心收入,但也有前輩說,像我這種沒有背水一戰決心的人,永遠都不會去到盡,發揮每一滴生命的能量。
最新搞作,是一份免費的閱讀文化雜誌。拍檔兄弟都問,這個年頭還有誰會閱讀?我們班底私下有激辯連場,最後我仍然相信,有沒有市場,要等產品推出之後才知道;700萬人的城市,找百分之一對知識有追求的同道中人,不是過份的理想吧。
創刊號快要面世。坦白講,進步的空間,多的是。本來,十劃還未有一撇的時候,說創刊要做到盡善盡美,驚天地泣鬼神。可是,原來甚麼事情,第一次做,總有未如人意的地方。俗語有云:「泥水佬造門,過得自己,過得人。」Guy Kawasaki的《The Art of the Start》也講過,產品只要有自己的靈魂,就要讓市場去主導接下來的進化。
做生意的第一堂課,不是如何去做個完美主義者,而是學會如何用盡手上的資源。資本家眼中每一分一毫雖然珍貴,但總不及能夠賺錢的人才。市場大把錢,我們小本生意,想贏就要靠人才。生意經驗越多的人,應該越認同這句話。但人才難求;要是沒有人才,木材都要化腐朽為神奇。指點別人做事要溝通清楚,雖然是老生常談,可是到來真的時候,三幾個人的預期也不易管理。一百幾十人,甚至成千上萬人的大企業,要做到上下一心,又談何容易?
見到產品面世,想到林林總總的產品如何由概念變成具體實物。資本主義是令人感動的,如果你曾經在其中活過。
利字當頭: 當一個城市破產 利世民
1 :
GS(14)@2013-12-09 23:42:51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209/18542560
底特律破產,財經投機者最關心是裁決意味遊戲規則有甚麼改變。
暫時觀察有兩樣:一,法院判決確立,州政府和市政府的債券是沒有抵押債務,債券持有人也沒有任何優先權。二,前州政府和市政府員工的退休金,一樣沒有任何優先權。
兩項判決加起來,等同鼓勵其他負擔不起退休金開支的地方政府,倣傚底特律,破產推倒從來。另外,由於地方政府債券的持有人沒有任何權力去清算政府資產,換言之,地方政府債不再屬低風險投資。
任何在過去六年生活在地球上有一般理解能力又關心時事的人都知道,政府債券絕對不是低風險玩意。但是認為政府債零風險的人,還未算是不食人間煙火。社會棟樑和工會首領,到今天仍然堅信政府有能力養起所有人退休開支幾十年,另加送各種免費午餐,這種數學修為,反映教育制度有嚴重缺陷。
美國的地方債市場,其實早就有資金流出的現象,而地方政府的債息也不斷上升,意味它們要籌措資金的難度越來越高。有些州在今年11月的選舉後,增加了地方稅即時增加收入還是其次,向投資者顯示政府財政穩健才是重點。今次是市場採取主動,反擊民粹政治的自然結果。當然站在社會棟樑的角度,資本主義向萬能的偉大政府施加任何壓力,都是大逆不道。
政客總是喜歡以黃大仙的形象示人,反正埋單找數的永遠都不是自己,問題一天不曝光,民粹政治令所有人都自我感覺良好。但是像底特律爆煲後,所有政府運作的權力,就轉移到一名完全不是民選出來的官僚手上。無錯,民粹政治的結局,就是斷送民主,連美國也不例外。明知一個城市破產後的代價是高度自治,社會棟樑和工會首領還要推甚麼全民退休和福利社會,用心何在,留待大家想像。
馬世民嘲辣招無效 撐填海換地
1 :
GS(14)@2016-11-27 13:00:26【本報訊】特首梁振英不斷指其任內成功打擊樓價上升,不過長江實業地產獨立非執董馬世民(Simon Murray)昨日批評,政府推出雙倍印花稅(DSD)「辣招」,對打擊樓價上升無效,笑言只知加稅會推高物價。他其後又明言支持靠填海換地,指本港未來4至5年土地供應極少,縱有環保組織反對,但凡事都有後果。
指倫敦紐約同樣上車難
馬世民昨於公民實踐論壇發表演講,指特區政府雖然未至於垮掉(collapse),但他批評政府施政的確有失誤,推出政策之前未有好好分析。他舉例指,香港年輕人埋怨樓價高、上車難,但政府忽視樓貴的部份原因源自土地競投政策是價高者得;他又指倫敦、紐約或居於任何國家首都的年輕人,都正在面對同樣問題。馬世文進一步批評政府推出辣招,以為可透過增加印花稅來降低樓價,但他質疑成效,反問「(加辣)後是否有減低樓價?」他笑言只知加稅推高物價,認為加稅或只會令建築商暫時減少建屋量;又指香港已經很久沒有填海,上一次大型填海工程已是20年前的啟德,而本港未來幾年土地供應極少,為何不靠填海來增加可用土地?(Why don't we make more land available by reclamation?)問及中國在亞洲商業、金融及貿易方面是否具侵略性,馬世文稱並不認同,指過去幾年仍然有很多國際公司到中國做生意,自覺跟中國來往很安全,但他形容中國幅員遼闊,「總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記者周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27/19846979
也說亮話:蘇世民書院
1 :
GS(14)@2017-12-18 03:48:23周五應邀在北京為國際慈善公益學院講課,擔任高盛2017亞洲慈善高峯論壇講者,並借機會拜訪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Schwarzman College),行程緊湊、眼界大開。2015年才開學的蘇世民書院除了網頁介紹碩士課程以培養世界領袖外,可能更重要的是盡力讓未來的中美關係在互相理解的情況下進行。2016級畢業生約45%來自美國,35%來自世界各地,20%來自大中華(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筆者當然特別關心香港學生情況,介紹的副院長說每年都有3-5名香港學生,他們的語言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為學院和其他同學的學習帶來貢獻。讀財經版的朋友對蘇世民(Stephen Schwarzman)應該不會太陌生,他是全球其中最大規模資產管理公司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的創辦人和CEO,前香港財政司梁錦松曾經是該集團中國區主席。蘇世民先生捐款1億美元,清華和他再向外共同募捐4億美元促成此事。所有經收錄學生由學院提供學費、住宿費、學年始末往返北京交通費、其他生活費用等等,非常慷慨。1901年,滿清政府在八國聯軍進北京後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割地賠款,1909年「庚子賠款」退款造就第一批中國留美學生,並創辦清華大學的前身「肄業館」。到今天,美國商人主動捐款,將一批一批美國優秀學生送來中國,瞭解國情,建立個人關係,認為世界格局未來很大程度上將由中美互動影響,百年滄桑,國人這條路走來不易。筆者和學院的緣份始於今年初夏,學院兩位香港學生姜、陳同學籌辦夏天香港遊學團,他們特意先來拜訪(其實是面試,要看看筆者是否有足夠的份量),敲定主題,最後在仲夏的一個夜晚,我和約30位蘇世民學人見面交換對慈善事業的看法。除了整個流程安排井井有條外,姜、陳同學事後一周內便出版遊學報告,總結一周和香港政、商、學、善各界的交流。其他講者筆者不敢評論,自己的那部份,同學總結後,連我都覺得有所裨益,果然青年才俊、後生可畏。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11/2024088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