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快思慢想 巴黎

http://blog.yahoo.com/_6TLACXZVBOZGXZUIY5NCVMWRHY/articles/1240651/index
巴黎:

金句:不管你的感覺如何,你的行為也要冷靜和仁慈




前幾天看了篇經濟日報對天下文化出版社的老總訪問,說閱讀的重要。

老實說,巴黎自已也為年輕時慚愧,因為那時對閱讀毫無興趣,
也不明白沒有閱讀的自已當時的腦是用來裝什麼東西。


第一次看書是為了結識現在的太太,刻意向她借看"飄"小說,又硬食了接近三小時的同名改編電影"Gone with the Wind",才能有共同話題,打退所有無耐性對手,奪得佳人。並且養成了不怕看厚書、和文藝小說的習慣,最後就什麼書也看一餐,真係多得老婆大人令我堂堂正正成為讀書人。

書中未必有黃金屋,但書中一定可令你結識到顏如玉的佳人


不過找一本好書也不是容易的事,這也許就是為何讀到一本好書會快樂的原因。

當天經濟日報順道介紹了天下文化翻譯的“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Daniel Kahneman),對於一些學術性的書,
這類書講求知識,因此我是不太注意作者的學術背景,而通常這類作者也不像小說作者能運用很引人入性的寫法,讓你一路路看下去。我只記得這作者曾在Ted Talk中有一個有趣的心理例子的短說,後來才知他原來也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一看這書,才發現好看到不得了,但昨晚實在太疲倦,也實在太想看下去,唯有躺在床上看下去,就這樣睡著了。


今天中午決定到書局買中文版,等我可一頁頁揭,享受享受一番。

這本書讓讀者能對潛意識和理性在我們身體的運作、
為何IQ並不等同理性、如何影響我們、為何作錯誤決定有更深的了解,和有很有趣和有力的解說。

如果Blog友有看秘密一系列的書,知道運用潛意識的重要,這本書就能作為你對潛意識是如何運作的認知補充,讓你知其用也知其所以用。

不能錯過的一本好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96

《快思慢想》教我的投資事:人為什麼會捨不得停損? 投資理財-分享站

http://rich.infosharecity.com/%E5%BF%AB%E6%80%9D%E6%85%A2%E6%83%B3/

通常會在書店中用包膜封起來的書幾乎都賣得很好,而《快思慢想》就是這樣的一本。作者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博士(Daniel Kahneman)。書本裡面探討是人的兩種思考系統,一個是用類似本能反應的思考,另一個是較會深思的思考,不過後者卻常被前者本能思考牽著走。從這本書中可以吸收到許多影響人做決策的原因,其中當然有很多都跟我們投資行為相關,富朋友推薦想要學習投資的人可以花點時間來閱讀這本書,從書中學習人會做出錯誤決策的原因。像「捨不得停損」就是經典的應用實例。

如果你有過投資經驗,幾乎都會面臨該不該停損這種關鍵時刻。這個決定很難,就如同要承認自己做錯事一樣,要接受自己投資虧損是件不容易的事。正確的停損決定是少數人能夠理性做到的事,多數人寧願繼續看著損失而不行動,然後就是更多的損失、更多的不知所措。為什麼會如此?是想賭一把?不願面對事實?還是覺得投資會漲回來?我想借鏡康納曼博士書中內容來解釋這行為。

 

理性思考是本能嗎?

人在做決定時,會因為偏好而對某事物加分與扣分。比如選購一台車,喜歡高調、時尚、流線車型的人,與喜歡低調、安全、省油車種的人,評估一輛車的焦點與方式就不同。不需刻意,你的腦袋自然會做出你決定,即使自己沒有察覺。同樣的,當我們面對一件不確定的事情做評估時(譬如該不該停損?),權衡的也是結果在你心中所佔的影響。想知道結果是如何影響著我們,請試著回答下面的選擇題,用直覺思考你會選擇哪一個?

  • 選擇A:你確定會得到100萬元。
  • 選擇B:你有1%的機會什麼也沒有,89%的機會得到100萬元,10%的機會得到500萬元。

如果你的答案是A,那麼你是屬於人多勢眾這邊。但如果以數學上最大利益來衡量,選B對你而言才是有利。我們直接跳過計算期望值數學這部份,選擇B確實會比選擇A多更多賺錢,B在機率上比較有利,雖然它有1%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就是因為這1%影響很多人做出選擇)註1

康納曼博士在《快思慢想》對這現象有不同的問法:在下列各自獨立的問題C與問題D中,你分別的選擇是什麼?

  • 問題C:選61%的機會贏得52萬元,或選63%的機會去贏得50萬元。你選哪一個?
  • 問題D:選98%的機會贏得52萬元,或選100%的機會可以贏得50萬元。你要哪一個?

假如你仍像大部份人一樣,問題C選擇61%的機會贏52萬,問題D選擇100%贏得50萬,那麼理性來說你就陷入邏輯上的矛盾。但先別緊張,這只是邏輯上不合,以大眾心理來說很合理。以邏輯來看,問題C如果選61%得52萬的人在問題D中應該也要選98%得52萬才合理。為什麼?因為你仔細比較兩個題目,會發現問題D只是把機率提高的問題C而已,題目中兩個選項都提升了37%的機率,獲得的金額還是一樣。然而,因為50萬元的那個選項從原本63%的機率上升到100%確定可以拿到,這100%確定的條件就足以趨使我們心裡偏向選擇拿較少報酬,但一定可以拿到的選項。

 

人喜歡確定的報酬,但討厭確定的損失

「確定」能帶給人安心,所以當一件事情有確定的選項時,往往會讓我們對確定選項投於較多的關注,如同前面說我們會因個人喜好而對某些事情加分,我們都會給確定選項加不少分數。然而,確定有分確定得到與確定失去,這兩者給我們的感受完全不同,說到這相信你多少已經能夠理解,我們討厭確定損失的感覺,誰都不喜歡輸。

來看書中一個例子(我有稍做修改):

兩個球迷計畫要開100公里的路去看籃球比賽,其中一人已經買了兩張票,一張票自己用,一張送給另一個人。到了比賽當天氣象報告說晚上會有暴風雪,會影響兩個人回程的路,在暴風雪中開車並不是件值得愉悅的事。你認為哪一個人比較會不顧風雪阻檔,冒險去看這場球賽?是花錢的人還是沒花錢的人?

假設這兩個人都已在心中預期要去看球賽,所以看不到比賽兩個人都會失望。不過沒去看球賽也會造成實質的金錢損失,換句話說,花錢買票的人比沒花錢買票的人損失更大,因為他花了錢又沒看到球賽,要承受兩種打擊。當然,如果花錢的人執意要去而另一位卻不去有失贈票之禮,也許以後就再也沒有免費的票了,但這部份我們先不納入考量。

可是,花錢的人真的「要」因為購票的損失來決定該不該去嗎?以理性來說,錢已經花掉,已經是過去式,當前所要考量的並不需把「已成定局的因素」考慮進來,花錢買票者決定要不要去,理智上應該問自己:「如果這張票是別人贈送,我並沒有付出任何金錢,我還該去看球賽嗎?」這個困難的問題需要紀律與習慣才能達成,跟心理直覺違背是件難克服的事,這也跟我們在投資上做停損決定時很類似。註2

回想一下,當你手中的投資已經是虧損,假設是股票投資,股價已經比你投資時的價格低不少,後勢看起來你也不知道何時會再漲回來,也有可能跌更多損失更大。能確定的是虧損已經造成,那麼在當下決定要不要賣掉時,就與上述花錢買票而要放棄去看球賽的人感受相似,此時你做決定很大部份會受心理因素影響。你會考量過去已經投資的金錢損失,還有原本期待賺錢的感覺被打拍掌,這跟承認錯誤一樣都不好受。該不該停損的決定不單是理性判斷這檔股票當前的情勢,還加了許多心情在裡面,更別說之後的情勢是未知的。而股票市場也很現實,有可能在你猶豫的短短時間內,股價就繼續破底,甚致當天變成跌停你想停損也停損不了。註3

 

停損也意謂著確定的損失,這完全違背大部份人的心理。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也說過:「人喜歡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所以停損在心理上是件變成是件想避開的痛苦事。關於這點我們下一篇文再繼續分享。

繼續看下一篇:人為什麼會捨不得停損?(2)

註1:此為Allais Paradox所發現的決策矛盾。


註2:這就是心智帳戶;我們會因為付出一件事而在心中開一個帳戶,這帳戶雖沒有實際金錢存在裡面,不過對這件事所投入的所有無形與有形成本,我們都會放進這帳戶裡,做決定時也會因而拿出來衡量。

註3:股票跌停就表示很多人搶著用當天最低價賣出,此時多數人要脫手而很少人要接,賣掉跌停股就變成很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52

《快思慢想》教我的投資事:人為什麼會捨不得停損?(2) 投資理財-分享站

http://rich.infosharecity.com/thinking-fast-and-slow-2/

前文提到人會對確定的事給予更多的關注。也就是說,我們會對確定的快樂加更多分,對確定的痛苦扣更多分。以心理層面來看,「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是我們人的本性,但這樣一個自然的人類行為,卻是讓人在面對投資虧損時,遲遲不肯做出正確決定的關鍵原因。

買彩券與買保險都是為了一點機率

哪個讓你比較焦慮?

請想像你有1%的機會贏100萬元,你明天會知道結果。接著再想像你幾乎確定會得到100萬元,只是有1%的機會什麼也得不到,一樣是明天才會知道結果。現在比較一下這兩種情況,哪個讓你感覺比較焦慮?心理學研究中第二種情況下所產生的焦慮比第一種情況還明顯。

「會不會那麼巧就跟100萬擦身而過?」第二個讓你焦慮的疑問會出現在夜晚睡覺時,如果把100萬元換成是醫生開刀至死,那焦慮就更大了。這兩種極端的機率事件(99%得不到與99%能得到)又再度觀察出確定性帶給我們的心理影響。1%的機會贏100萬會讓我們聚焦在希望上,1%的機會得不到100萬會讓我們擔心失去的風險。這種得與失及機率高低的組合,康納曼博士在書中提出以下這四象限(註4):

快思慢想

  • 每個象限第一行代表事件機率
  • 第二行代表機率所帶來的情緒
  • 第三行代表人會對風險所做出的選擇

用日常生活中實際情況來說明較容易懂:

快思慢想

對照上下兩表,我們能看出為何人會買彩券與買保險。如果有5%的機會獲得1萬元,而你只需付出5元的話,此時比本金高出2000倍的的報酬,就會驅動人去做出尋求風險的行為。這就是為何博弈事業可以蓬勃發展的原因,人們願意用小成本來賭一個大夢想,即使在數學上中獎機率幾乎是不可能。(但極微機率不表示不會發生,購買彩券人數夠多就一定會有人中獎,而少數中獎的人就會影響更多人繼續買彩券。黑天鵝效應與隨機致富的陷阱類似觀念。)

買保險則是另一側的例子,比如說意外死亡險。意外死亡險可以讓你用較少的金額去擔保你發生意外死亡後,留給後人一筆保險金安家。然而人一生發生意外而死亡的機率有多高呢?或者該說意外死亡人數佔所有死亡人口中比例很高嗎?當然不會有人為了這個微小機率而去冒險說自己不會發生。這也是保險公司賺錢的方法,因為以數學機率來說,我們付出的保險費都比期望值高很多。不過人生不是數學就能完美解釋的事情,所以該買的保險我們會去買。(以保險的角度來看,花錢買保障是種價值衡量,而不是只有價格衡量。)

除了右上角,其他三個事件比較容易懂,不過右上角正是我們討論人捨不得停損的關鍵。試想下面一個問題:

  • 如果有場賭局,你已經確定90%的機會輸掉5萬元,但有10%的機會完全沒有損失。你可以有另一個選擇,就是立即退出這場賭局只需失去4萬4仟元。如果由你來選,你會選擇退出還是繼續賭?

上面的問題事件就是右上角的例子,也是前面文提到的:人不喜歡確定的損失,所以會尋求更大的風險去避開確定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繼續賭,必輸但損失只少那麼一些的結果並不吸引人,「搞不好我會是那10%」是普遍人的想法。

 

停損與不停損都是輸,何不賭一把?

或許人在衡量該不該停損時,表面上「何不賭一把?」這念頭不會真的出現,不過我們也別對自己太有信心,「搞不好會漲回來?」這樣的聲音其實跟賭一把差別不會太大。當帳面上出現幾千到幾萬元的損失時,唯一能確定的是當下賣出就是虧損,這種心裡上的不舒服正是影響我們理性處理停損的原因,如果再加上有其它選項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即使機會微小)規避風險,那麼就會有人願意去承擔更大的損失機會來換取沒有損失,也就是上面四個象限中右上角所說:當幾乎確定損失的事情發生時,人會尋求更大的風險來避開即定的損失。

所以停損為什麼是投資中一再被拿來告誡的原則?就在於很多人還是沒做到。這之中雖然還涉及停損的技巧、資金計算、策略落實、時機點、判斷趨勢、風險報酬比……等,但富朋友仍認為心理因素才是執行停損時最大的影響關鍵。透過這篇文章較深入的了解人對於確定損失的心態轉變,將能夠幫助自己在面對投資停損時有更強大的心理支撐。


註4:此為展望理論,是行為經濟學的理論,為康納曼博士和已故好友特沃斯基共同提出的,在行為經濟學發展上有一定的影響力,特別是在康納曼以此理論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後。

補充1:康納曼博士在《快思慢想》中提出人的決定系統可分為快思系統一與慢想系統二,前者似本能思考,後者似深思。什麼是本能思考?請看這個問題:有兩個人同時去面試,一個外表長得比較好看,另一個人長相較普通,你覺得面試官會選擇哪一位?答案已經出來,甚至在你看完問題不到一秒你的系統一已經做出答案。這就是系統一的優勢,快速找出腦中各種可能的經驗與資訊,然後給出答案。然而,系統一這樣的優勢可能引導系統二誤解,照理說這個面試問題提供的資訊非常不足,題目中並沒有告知兩者的身高,兩個人的年紀大小,兩者的性別,過往工作經驗也沒說,這四點絕對會影響面試官做決定,但我們在看問題時系統一只會想快點找出答案,因而掉入快思的陷阱裡。

補充2:系統一快思判斷會造成誤解的例子也可以看下圖。你能相信這兩張桌子的長寬大小是一樣的嗎?(可以用尺在螢幕上量看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