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由現金流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xueqiu.com/9220236682/28200985自由現金流=淨利潤+折舊+攤銷-非擴張性投資(實際折舊)+營運資本增加。
例如,按照這個公式2013年國投電力的自由現金流(按股權分攤)約50億,這裡面和淨利潤(約34億)的差異主要在於折舊攤銷和實際折舊之間的差異,因為水電站大壩的使用壽命約100年,而會計折舊大約30年折舊完畢,對於1000億的投資,兩者相差23億。但是如果把擴張性投資算進去,計算結果會是負的,為什麼呢?這就要分清楚擴張性投資和非擴張性投資的區別了。
(1)非擴張性投資指維護性投資,代表實際折舊(計算時可取估算的實際折舊和實際發生的非擴張性投資兩者最大值)。比如產線舊了需要翻新一下,其投資收益率低,一般會低於貸款利率,這部分是基本不產生未來現金流價值的的投資。
(2)擴張性投資指為了增加利潤而進行的投資,其特徵是投資收益率高,比貸款利率高,這部分是會產生未來現金流價值的投資,優秀的公司這部分越多反而越好。
國投電力建水電站屬於後者,投資200億,淨利潤(扣除利息和折舊)達到50億,ROE高達25%。而鋼鐵公司新建產線可以認為是前者,因為在產能過剩這麼嚴重且投資回報率難以覆蓋銀行利率的情況下,新建產線難以產生未來正的現金流價值。
有人疑惑為什麼財務費用不加進去,因為財務費用是實實在在的費用,就像實際折舊是代表真實的資產損耗一樣,不能算進去。
淨現金流指經營現金和投資現金流之和減去財務費用,不包括融資現金流和理財之類的投資支出。
淨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的區別:淨現金流在短期可能低於自由現金流,但長期兩者相等,所以內在價值最後的結果相同,但若一直追求短期最高的淨現金流會導致長期的總現金降低。打個比方:月光族雖然現在活得瀟灑,有多少花多少(類似於業務前景廣闊的公司把利潤全部分紅了),但年紀大了沒有積蓄沒有投資性收入,其一生的現金流產生能力比年輕時積蓄投資的人要少許多。
再舉個例子: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自從巴菲特收購後,每年的利潤都不分紅,全部進行再投資,高負債率(2009年有息負債約為淨資產的2倍),經營現金流很好,但包含擴張性投資的現金流較差,巴菲特認為這些擴張性投資在不斷增加中美能源的利潤和內在價值,而不是降低了內在價值。
現金、信用卡、便利超商、貨到付款都是勁敵 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業者賽跑鳴槍!
|
|
第三方支付商機無限大,不論是網路業者、支付業者、銀行業者都積極搶進,但國人大多手持數張信用卡,加上便利超商普及,第三方支付的餅能做多大? 撰文‧張舒婷 延宕已久的「第三方支付專法」,近期終於有所突破。消息指出,由於第三方支付的不少服務內容,皆與金流管理息息相關,行政院傾向由金管會擔任主政機關。 儘管專法姍姍來遲,不過國內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業者,已逐漸邁向百花齊放的階段,除了PChome網路集團旗下的支付連外,還有智冠轉投資的智付寶、歐買尬子公司歐付寶、Yahoo!奇摩的輕鬆付等。 廣義來講,所謂「第三方支付」是指由買賣雙方以外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的交易平台。目前在行之多年的信用卡交易、電子商務付款的業務上,早已看到銀行搶進「第三方支付」的動作。但近來常被提到的「第三方支付」,則是指非金融業者,尤其是電子商務的網路業者,自行辦理第三方的角色,故被視為電子商務的重要里程碑,其實國內銀行早就垂涎三尺,更讓競爭白熱化。 挑戰一 消費者要重新建立付費習慣光是去年,就有玉山銀行宣佈與歐付寶合作、永豐銀行推出「豐掌櫃」,以及第一銀行「第e支付」業務與中國知名網路業者騰訊集團旗下「財付通」合作,提供台灣企業商品透過網路銷售至大陸的收款清算服務。今年三月,全台信用卡發卡量第一的中國信託,也宣佈推出「pockii」平台。 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皆紛紛搶進第三方支付業務,「愈多人一起做,餅就愈大!」歐付寶總經理林一泓樂觀以待。 「二○一三年,台灣使用第三方支付的『非現金消費』佔民間消費比率僅二二%,反觀美國、香港、新加坡等先進國家地區,均在三○%左右,韓國更高達六○%到七○%。」中國信託信用卡暨支付事業總處副總經理徐鋒志一語點出,國內的非現金第三方支付產業,還有無限成長空間。不過他認為,後發的非金融業者,要搶食第三方支付業務的餅,誰能勝出?有待時間證明。 挑戰之一是,台灣地狹人稠,三步一超商、五步一家銀行分行,民眾買賣物品時,超商取貨、ATM轉帳或臨櫃匯款,早已便利十足。 「第三方支付當然能解決一些網路交易的payment(付錢)問題,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像是拿不到信用卡的人,但在國內並不多。」徐鋒志說,國內信用卡持有人約在九百萬到九五○萬人之間,持有簽帳卡者也有幾百萬人,這些人之外,就是第三方支付業務的空間。 只是多數國人擁有信用卡、簽帳卡,也習慣用這些工具消費,顯見卡片才是支付主流;再者,貨到付款、超商取貨者也大有人在,民眾要重新建立起到其他第三方支付工具儲值後再結帳的習慣,仍需要時間。 既然如此,為何銀行業者又要大力搶攻第三方支付平台?答案是:多經營一個支付品牌,打入以前無法接近的客群。 挑戰二 銀行業者搶攻非卡友客群 事實上,在第三方支付的戰場上,兩造廝殺是完全不同的考量。對銀行而言,這只是賺取一%左右手續費的蠅頭小利而已;但銀行眼中的「小草」,可是網路業者眼中的「大樹」,例如現在已正式上線服務的淘寶網支付寶、美國的paypal,毛利動輒二到三成,與銀行業的策略思惟截然不同。 「非金融業者期待開放第三方支付業務,主要是為了加快交易速度,衝高業績。」永豐銀行發言人陳亭如表示。因此,目前加入第三方支付戰局的國銀,必須落實風險控管,將利差嚴格維持在幾個BP(一基點為○.○一%)以內;但網路的第三方支付業者,只要控制在三十個BP就足以承受呆帳風險,雙方情況大相逕庭。 不過,網路業者並不悲觀,Yahoo!奇摩拍賣暨超級商城副總經理王志仁表示,十多年前,電子商務崛起,有人主張「地廣人稀地區才有電子商務發展空間,不適用於台灣」,但觀察國內發展至今,網路交易蓬勃,完全推翻這種說法。 王志仁分析,現代人愈來愈習慣利用零碎時間購買必需品,如此就會極度仰賴行動商務,進而帶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普及率。以Yahoo!奇摩為例,目前電子商務平台已有六五%交易透過輕鬆付完成,估計再過半年就會來到一○○%。 國內第三方支付的餅,究竟能被做多大,雖無定論,但不論是銀行或其他第三方支付業者,雙方皆有的認知是:任何支付工具的誕生或創新,最終目的都只有一個:更貼近消費者,讓交易更安全、迅速完成。 雙方也不諱言,不管是金融或非金融機構提供的支付工具,最大競爭對手不是同業,而是民間消費仍以「現金」為大宗。此外,儘管網路上「實名認證」機制漸臻完善,但駭客入侵頻傳當下,在法制基礎穩健、消費者改變支付習慣前,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
普及一下為什麼銀行業不用看現金流量表 Mario
http://xueqiu.com/7660842159/29052478很多學財會和習慣分析實體企業的投資者非常重視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這是很好的。但試圖套用至金融業,就完全失效了。
打開一家內地銀行的現金流量表,可以在經營活動現金流看到存貸款,同業存拆放,買入返售賣出回購,利息收支,費用收支等等銀行日常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包含了投資債券和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和子公司等活動。籌資活動涵蓋了發行各種類型債權和股權憑證,支付和回購這些債權和股權的本金和利息。
問1:買賣債券與發放貸款在經營上有本質區別嗎?
問2:發行和償付存單、金融債與吸收存款在經營上有本質區別嗎?
好了,這兩大類業務明明是銀行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但卻被分部歸入了投資和籌資活動,這樣得出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有什麼經濟含義?實際上問題出在那張現金流量表是給實業編的,沒對銀行作調整。
那就算把這兩大類調回去就有意義了嗎?分析實體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的目的是分析企業經營活動創造現金的能力,以及分析是否需要不斷從外部融資來支持企業的擴張,隱含著企業潛在的分紅能力。但是這些顧慮到了經營錢的金融業都不存在了。
具體來說經營活動創造現金,實體企業即使能夠銷售盈利,也很怕應收賬款,希望儘早收回現金,進行下一輪生產和銷售。但是銀行就是干出借資金的生意的,利息收入是以借出的天數計的,收回的現金還得繼續放出,不可能躺在賬上。要是哪天錢都借不出去,銀行就麻煩了。為負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完全不能表明銀行收不回賬,我也想不出這個指標有什麼經濟含義。
再來說分紅能力。制約銀行分紅能力的主要是資本充足率,也會受到一定的窗口指導。分紅與現金流或庫存現金卻無關係,因為銀行可以輕易變現一筆流動資產,拆入一筆款項,少買一點債券,來支付僅為總資產0.5%的股息(以工商銀行35%分紅率為例,其他銀行就更少了),基本不影響日常經營。因此沒有了現金流的壓力,只要監管允許,銀行的股息率就可以非常高。
也只有真正經營錢的生意,像銀行和保險,是不看財報裡的現金流量表的。他們有流動性風險表,這個是分析重點,不過是作其他用途的,不是分析經營現金流的。其他號稱是金融子行業的,如券商,基金,信託等等只是服務業,理論上是無法混用自有資金和客戶資金的。他們自有資金的現金流量表本質上與普通服務業沒有區別,還是適用實業的那些分析的。
有1000萬現金,該如何配置資產? 72定則
http://xueqiu.com/1360253499/29549498有1000萬現金,該如何配置資產?
本人今年大三,從外地來北京上學,以前家裡做鑽具生意的,06到08年煤勘市場非常繁榮,家裡財富快速增長,12年以後,煤堪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率低,於是父親決定變賣資產。本人本科學的經濟,但是理財頭腦還是不足,也沒見過大市面,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家裡的錢比較好。
先說說我自己投資的經歷,大一的時候做過紙黃金,10萬元的投入,來回折騰了一年只剩不到8萬元,大二到現在用50萬做股票,經歷了12年底的大反彈,13年中的創業板翻倍,13年到現在的大幅下挫,幾乎不贏不虧。12年在家鄉買了一套房子,100多萬,當時主要擔心樓市再上漲,買一套將來我自己住,不算做投資。在北京不打算買房,因為覺得租售比很高,上漲空間有限,長期來看很不划算,而且說白了,覺得花五六百萬買一套房真心限制了自己的未來。最近接觸美股,覺得美股估值比A股低,而且優秀的標的很多,蘋果,百度,谷歌,伯克希爾哈撒維,這些股票看了確實心動,有長期配置的衝動。
目前家裡財產配置是這樣的,父親非常保守,從不相信基金,私募,信託等等委託理財,所以家裡有400萬左右都是買的銀行理財,基本買的三個月到半年長短的,每次利率高的時候就買長點,鎖定一下利率,低的時候就買短點,流動性好。300多萬參與民間借貸,是的,你沒看錯,因為貸給的都是我父親的朋友,他們大多實力雄厚,利息比較低,在12%到18%不等,因為都是朋友而且時間不會超過一年,所以利息低,但是我個人認為民間借貸真的很不放心,天天看到民間借貸跑路的,到那時候,借條只是白紙一張,若損失,則是全損失,只不過這麼些年一直都沒出問題,我和父親都心存僥倖吧。100多萬在我母親的單位參加集資,是的,我明白,這種單位的集資也是非法的,但是單位的人都是這麼弄的,而且單位信譽比較好,兩年付一次息,10%年利率。因為親戚的關係,經常還會有一些大行的承兌匯票,父親也會給別人幫忙兌錢,到期到銀行領錢,這一年大概會佔用資金100萬左右,收益在4%到6%,幫忙性質,你懂得。家裡有三套房產,總值250萬左右,小地方,房子不值錢,一套父母住,一套期房,是我將來的房子,一套免費給親戚住...。這個我真心沒辦法。汽車兩輛,都是開了4、5年的破車,不值錢,估計要賣也就是10萬元。然後就是我手裡50萬在炒股。沒了。
我最近有購買美股的想法,網上查了一下,兌匯一年可以兌5萬美元?然後可以選擇美國券商網上直接開戶,或者選擇國內券商在香港的代理人,打電話購買。到底那種渠道更安全,有保障呢?因為打算長期投資,所以暫不考慮佣金和手續費。另外如果在美國大量投資美股,收益會牽扯到收稅的問題麼?如果有,是給哪個繳稅?另外美國的各種基金靠譜麼?國人能夠購買麼?如果可以,應該具體如何操作呢,比如銀行開戶,轉賬之類的?還有就是資產應該如何配置比較合理?因為資產基數不一樣,我在網上看,都說富買債,中產買股,窮人玩期貨,所以我應該加大在股票的投資到總資產的20%麼?如果想在國內投資,有什麼好的渠道麼?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私募,網上像王亞偉這種明星聽說過,也知道自己買不起,徐翔很牛但是好像根本買不著,有沒有100萬到300萬投資起點的好的私募,收益穩定,不用太高,能有15%就行。另外我有沒有可能接觸到股權投資或者類似的私募?感覺股權投資回報很豐厚啊,呵呵,我是不是想多了。
最後說一下自己的目標,能夠接受短期波動,5年的時間段,年均收益10%到15%,希望自己30歲能有本金創業,干自己想幹的事,初步實現時間自由,請各位投資前輩指教!
現金分紅股價上漲奧秘與「煙蒂」股投資策略 502的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ee43000101qrwq.html 現金分紅股價能上漲?沒錯,這就是我的觀點。一般A股投資者認為現金分紅不就是把錢從股東的左口袋裝到右口袋,沒有區別,反而是送配股票倒是能使股價能上漲。但我認為送配股票沒有實質意義,而現金分紅對於那些股價低於淨資產的股票來說,是增加價值的。為什麼呢?
舉個極端的例子。
L公司過去賺了些利潤,但是最近幾年不賺錢,公司淨資產為1元,公司決定收縮經營,把以前累計的利潤0.5元返還給股東。然後我們來看在不同市場價格條件下,公司的價值是怎麼樣變動的。
H股市場,因為公司近幾年都不賺錢,股價跌破淨資產,只有0.5元,市淨率為0.5倍,投資者一年前0.5元買了該股,一年後,收到0.5元股息,不賠不賺。問題來了,股價0.5元分紅0.5元,除息後股價應該為0,但是股價卻多少會上漲,因為還有0.5元的淨資產在上市公司裡,如果還按0.5倍市淨率估值,這塊價值還有0.25元。投資者手中股票價值加股息就有0.75元,較一年前投入的0.5元,增長了50%。這就是我說的現金分紅股價上漲的情況,現金分紅增加了股票的價值。
Z股市場,還是該公司,以重置價值或者賬面價值定價,股票價格跟淨資產一樣都是1元,投資者一年前1元買了該股,一年後收到股息0.5元,股票價格除息到0.5元,投資者手中還是1元,收益率為0,跟L公司沒賺到錢是一致的。
A股市場,L公司股票以預期、增長空間、概念等因素定價,股價貴得離譜,賣到10元,市淨率10倍,投資者一年前以10元買了該股,一年後聽到公司利潤分配決定,傻了眼,成長概念變成熟概念,收到股息0.5元,股票價格除息到9.5元,可9.5元,對於只剩下0.5元淨資產,市淨率是19倍,如果還按10倍估值,股價要下跌到5元,這時投資者手中只剩下5.5元,虧損45%。這種情況下分紅減少了股票價值。
對應上述極端例子的現實情況是,港股一些跌破淨資產的股票突然宣佈大幅提高股息,哪怕經營業績是下滑的股價也會大幅上漲,例如映美控股、先傳媒等。而A股市場,市場都喜歡炒作,不喜歡現金分紅(股價高股息收益率很低),還不如把現金留著上市公司,用於發展新業務、收購公司或者搞出個什麼概念,預期貴買貴賣,分紅反倒是抵減了投資者手中股票的價值,所以喜歡送轉股,股價降下來,容易炒作些。
港股中普遍的情況是存在一批ROE在5%~10%的「煙蒂」公司,它們的估值在0.5~1倍市淨率左右,分紅率維持在百分之幾十不等。這些公司分紅理論上也會帶動股價輕微上漲,不過影響因素多,並不容易顯著觀察得到。類似當年大幅折價的封閉式基金,一旦宣佈現金分紅,次日總能刺激基金交易價格上漲。
本人喜歡投資上述「煙蒂」股。成長股並非不喜歡,但是一來我沒遠見能挑到,二來挑到的恐怕是股價貴,然後買完業績下滑的戴維斯雙殺股。而投資「煙蒂」股好處在於,它們基本盈利狀況一般或者由於行業不好,股價紛紛跌破淨資產,都十分便宜,向下空間有限,股息收益率不錯,存在向上空間。
「煙蒂」公司繼續維持經營現狀的話,光收股息,收益率也還可以,實際收益率因為現金分紅股價上漲的情況可能比股息收益率還高些。例如廈門港務(PB:0.57)股息收益率在6%,業務保持穩定的概率較大。而美蘭機場也曾PB跌到0.6倍。
碰上經營狀況惡化的話,往下跌的空間較小,畢竟還有淨資產的重置價值作為支撐。如果股價跌得太殘,大股東可以增持、私有化,上市公司回購股票。如果股價低,股權又分散,資產在別人手中更能發揮效益,則會引來收購。
萬一運氣較好,可以碰上三種上漲因素。一、碰上概念,每家公司總會碰上概念。有的公司行業較好,碰上概念程度更大。例如擁有景區的香港中旅(PB:0.6),管理私募股權基金的中國光大控股(PB:0.65)。有的行業差的也會碰到老樹發新芽。例如搞建築的寶業集團(PB:0.41)有建築產業化概念,工程機械行業則和機器人概念沾邊。實在什麼都不沾的也有錦江酒店碰上國企改革概念的例子。二、公司競爭力變強經營狀況轉好,roe提升推動估值提升。三、行業復甦。「煙蒂」公司所處行業往往處於行業波谷,但行業利潤率因為競爭因素的力量會向社會平均水平靠攏,一旦行業復甦,股價一飛衝天。如果有足夠耐心用十年碰上一次困境反轉的機會,收益率應該也不錯。
本人持有上述所提及公司股票。
18億現金的動向:同程網融資後的「攻城術」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08同程網CEO吳志祥接受採訪時表示,「兩輪融資獲得的不僅是資金,還為同程網拓展市場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有了錢後的同程網將戰略聚焦,主攻其優勢品類門票以及各家OTA都在爭奪的休閒旅遊市場。
吳志祥表示,與門票相關的業務預計今年將投入3億-4億元;在休閒旅遊方面預計投入4億-5億元。而去年年底,攜程成立地面事業部後,也僅計劃投資2億元開拓門票市場。
據瞭解,短短兩個月內,同程網的景區事業部員工數量翻一倍達到1000多人;同時,將現付酒店業務接入攜程後,其500多人的團隊也併入預付酒店部門。
營銷和硬件投入資金到帳後,同程網首先在各大景區展開營銷戰。吳志祥稱,目前已在100多家景區開展了100多場「1元門票」活動,並且計劃今年年底完成500家景區的1000多場此類活動。
春節之前,「雙程」大戰也正是在景區門票業務上展開。當時吳志祥既要拓展門票市場,又要預防攜程的步步緊逼。現在,他表示,兩家的惡性競爭已不存在了。據瞭解,同程網已將景區事業部的1000多人撒到全國數百家景區進行談判,推動其1元門票活動。
同時,同程涉足硬件,免費向景區提供自助取票機。據瞭解,這個項目在去年6月份立項。按照吳志祥的說法,當時是為了應對攜程的競爭,成立了30人的團隊秘密研發,一直未對外透露,直到攜程入股後才公開。目前已與1000多家景區簽訂獨家使用協議,並已在200多家景區投入使用。
吳志祥表示,這是一個通道,目前除了同程網,攜程和部分垂直網站也逐步接入該設備。
無論是1元門票的營銷還是硬件的投入都是一場「燒錢」的戰役。吳志祥表示,他計劃投入3億-4億元拓展這個市場,景區、銀行和微信等相關合作者也將分攤成本。「自助取票設備將增加銀行的用戶使用頻率,而通過移動端支付購票,也為微信支付提供了更多的使用場景,因此都會參與進來。」至於具體承擔比例,吳志祥並未透露。
同程網實施的地面「轟炸」戰略也意在首先完成旅遊行業的線下佈局。未來,作為其戰略投資者的騰訊極有可能借此全面殺入在線旅遊市場。但如何整合如此龐大的線下資源,對於同程網而言依然是個挑戰。
進攻休閒旅遊今年4月份,同程藝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現付酒店與團購接入藝龍,雖然目前兩家解約,但同程將此業務又接入了攜程。
值得注意的是,同程網的酒店預付業務一直由自己獨立運營,與攜程、藝龍合作的均為現付業務。吳志祥表示,現付業務不容易打包,而只有預付業務才可以和門票機票進行打包。
這正是同程網下一步戰略——休閒旅遊。吳志祥表示,門票是入口級產品,通過門票可以帶來流量,同時也可以分析出哪些旅遊線路熱門,進而進行針對性的開發休閒旅遊產品。
門票、酒店均屬單品,而休閒旅遊則需要進行打包。吳志祥表示,同程網在線旅遊的重點是周邊游和出境游,而不關注處於中間的國內長線游。這是其與其它幾家OTA最大的不同。
酒店+門票是同程網推動周邊游的主打產品,出境游則推出機票+酒店+門票。吳志祥表示,周邊游以自助遊為主,而出境游則選擇自助遊+跟團游。但目前的產品均由同程網自產自銷。
出境游的另一競爭對手佰程網同樣採用自產自銷模式,其CEO曾松也曾告訴記者,平台模式最大的風險在於對上游供應商的整合。同時他也坦承,做出境游對於資源的整合難度極大。
整合資源是吳志祥和同程網必須面對的一道檻,儘管攜程入股後,可能在機票酒店方面深入合作,但從目前來看,兩家在該業務上依然獨自運營。吳志祥表示,休閒旅遊產品中的機票環節由同程網負責,而酒店則選擇與國外旅行社合作,未來也會自己進行採購。
目前在休閒旅遊市場,形成規模的OTA也僅攜程、途牛兩家,佰程網目前依然在打造其出境游入口級產品簽證,藝龍則專注酒店業務。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同程網不惜重金專注進攻休閒旅遊領域們,同程正在計劃包機、包船和包酒店房間,進一步控制上游資源。吳志祥表示,計劃投入4億-5億元推動休閒旅遊市場。
兩輪融資近18億元人民幣,根據其目前的投入計劃,已花去一半。去年,同程網營收不過7億元人民幣,今年如此大規模的投入,短期內顯然難以直接帶來利潤。對此,吳志祥表示,作為非上市公司,同程網沒有太大的業績壓力,可以借此快速拓展市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作者:滑明飛
中國人一年在美購房220億美元 偏愛高檔房產 現金購房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1617月8日,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發佈的一份報告,引起了廣泛熱議。報告顯示,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的一年間,中國人在美國購房總額達220億美元,約佔國際客戶在美國購房總額的四分之一,是美國房產的第二大海外買家,僅次於加拿大,也是增長最迅速的海外買家,佔比從2013年的12%上升到了16%。相比其他在美置業的外國人,中國人偏愛購買高檔物業的特徵尤為明顯,在美購房中位數高達52萬美元(2013年,美國全國房價中位數僅20萬美元左右)。

2013年4月—2014年3月在美購房均價前5名國家(資源來源: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 )zero/圖
值得注意的是,有76%的中國人選擇了全額現金支付房款。報告稱,中國已成為美國房地產市場中最重要的海外現金來源。加利福尼亞州、華盛頓州、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依次是中國人最喜歡的購房地點。

中國買家在美購房偏好(資源來源: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 )zero/圖
數據調查顯示,大約一半的中國買家購房主要用於度假和出租,約5%購買者用於商業租賃使用,剩餘39%則主要用於居住。

中國買家購房的預期用途(資源來源: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 )zero/圖
報告顯示,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的一年間,國際客戶在美國購房總額達922億美元,同比前一年的682億美元,增漲了35%。其中加拿大、中國、墨西哥、印度、英國五個國家合計成交額佔總比重的54%。加拿大仍是美國房地產市場中最大的海外買家,但是佔比已經從2013年的23%跌至19%;中國是第二大海外買家,也是增長最迅速的海外買家,佔比從2013年的12%上升到了16%。此外,墨西哥佔比9%,英國和印度分別佔比5%。

國際購房銷量分佈(資源來源: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 )zero/圖
那些不能用現金流衡量的事兒 格隆匯 廬陵書生
http://www.guuzh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55&extra=page%3D1有些現象是人間奇景,沒人能解釋。這奇景就矗在那裡,一年,兩年,三年,五年,仍然矗在那裡。經濟學把一年內起效的叫「短期模型」,超過一年奇效的叫「長期模型」。矗得久了,這事兒就不是偶然的,背後必然有其原因,無論你多麼不屑,多麼不甘,這東西很可能就不是泡沫,而是因為你沒看懂,這麼多年都沒看懂。於是這種投資機會你就抓不住。
多數時候,用現金流衡量一項資產的價值,要比用成本衡量一項資產的價值靠譜。但是現金流只代表一個東西至少值多少錢,很多時候並不代表它最可能值多少錢。如果你只會用現金流模型,那你就陷入了芒格所說的「鐵錘人綜合症」——用一個工具生搬硬套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一) 房價——醉翁之意不在租先從眾叛親離的房價說起吧。你很難解釋,從房租回報率來看,一個限購限貸、存款年利率3%的國家的房價,要比某些鼓勵購房的零利率國家還要貴好幾倍。
這是因為房租回報率並不適用於中國。對中國人來說,租房和買房,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兒,不能互相替代。美國人即使買房了也很少裝修,中國人買房以後都喜歡大裝特裝。除了不能裝修,租的房子也沒法按照自己的喜好更新家具、電器。
中國的另一個「特色」是戶口,中國的政府壓根就不打算把八旗子弟的好學校、好醫院均衡分佈在各個區域。在很多地方,不買房子就沒法落戶口,就沒法上學、看病,所以買房子其實是買一個「體制內」的身份。特別是上學。父母選擇生孩子就不是為了賺錢,他們對孩子的愛是不計成本的,所以他們買學區房也是不計成本的。
其次,房租回報率低,不代表投資回報率低。持有一項資產的投資回報率 = 租金回報率 + 市價增長率。北京的租金回報率可能不到2%,但是北京房價增長率可能有15%,總的投資回報率其實是17%。相比之下,美國的房價絕對不會連續很多年年均增長15%。一隻利潤每年增長15%的股票,和一隻每年增長5%的股票,市盈率是不同的。房價也是這個道理。
對有錢人來說,租房的體驗當然跟買房大不一樣,他們必須買。而北京市區的房子供應就這麼多,沒有土地新增了。賣誰不賣誰,就看誰掏的錢多了,純屬零和博弈。我稱這種模型為:拼錢包模型——為了滿足有錢人的剛需,不看成本,不看現金流,就看誰的錢包更鼓。有點像龐氏騙局,有點像泡沫,卻又不是。北京的房價年復一年平均增長15%,反映的其實就是有錢人財富的增長速度。
房價增長率從經濟學上看,是「名義增長率」。名義增長率=實際增長率+通貨膨脹率。中國這些年的通貨膨脹率不低,每年沒個10%也有8%吧。假設是8%,那麼剩下7%就是實際增長率,其實跟GDP增速差不多。
(二) 車位——非買不可?一個四米見方的地下室框子,憑啥賣幾十萬?幾十萬?那還是白菜價!怎麼也得百八十萬吧?
您別笑,地下產權車位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在很多小區還真是非買不可。以北京為例,全市的車位數不到私家車數量的一半,所有戶數車位比低於1:0.5的小區都已經被汽車填滿了,戶數車位比低於1:1的小區也正在被填滿。隨著學會開車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不會開車的老人越來越少,最終,北京城區的高檔小區,每戶平均將擁有兩輛車,跟美國家庭相近。這個預測並不誇張,因為這些高檔小區家庭的收入不比美國普通家庭的收入低。
如果你覺得對有錢人來說,「租車位」和「買車位」的體驗是一樣的,那你肯定沒有體驗過開車繞幾圈找不到一個車位的生物學短缺焦慮,和私家車位「虛位以待」的虛榮感。當這兩件事同時發生時,其給人帶來的心理學影響,就是芒格所說的「疊加效應」(lollapalooza)。
當車位富裕的時候,車位的售價完美反映了現金流模型:年租金除以4%。可一旦車位開始供不應求了,就適用「臨界點」模型,價格就開始翻著跟頭往上漲,又進入了有錢人的「拼錢包模型」——不看成本,不看現金流,就看誰的錢包更鼓。
雖然在短期內,北京的汽車保有量增速用「搖號」暫時限制了,但是目測我所在的小區,汽車數量眼看著以年增長10%以上的速度把車庫填得越來越滿。於是我選擇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相信虛幻的統計數字。考慮到紐約、香港這些「小廟」的車位價格都在200萬人民幣以上,我覺得北京的好戲才剛剛開始。實證的預測價值比任何虛擬的模型都更有說服力。
(三) 美國名校的學費——噴薄欲出的愛每一年, Payscale都會公佈美國大學投資回報率(ROI)排名。計算方法是用學生畢業後的薪水現金流貼現除以大學四年學費,看看年化收益率能有百分之幾,得出讀大學的經濟回報率。
在我看來,這個算法有3個致命的錯誤:1.沒有考慮學生讀大學四年間少賺的收入;2.沒有考慮讀大學的生活費;3.用大學畢業後的全部收入來計算並不科學,只有大學畢業生比高中畢業生多出來的那部分收入才是讀大學的真正經濟回報。因此,用這個方法算出來的投資回報率,肯定是高估了,而且高估了不少。
但是即便如此,Payscale公佈的投資回報率仍然低得驚人,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美國名牌大學的投資回報率鮮有超過6%的。這還不算,美國名牌大學的學費仍然在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哪怕是金融危機期間也不放慢腳步。
在美國買房或者買指數基金的年回報率都有8%~10%,名牌大學一年的學費加生活費要6萬美元,為什麼要去讀大學呢?
首先,讀大學或許能提高你的生命質量。如果高中畢業,你只能欣賞Rap,不能讀懂狄更斯,但是讀完大學以後,你既能欣賞Rap,又能讀懂狄更斯。從這個角度說,大學算得上是一項改善生命質量的消費。
第二,大學學費體現了父母對子女噴薄欲出的愛,噴著噴著就變成了「拼錢包模型」。如果你認為父母讓你讀大學是為了賺錢,那除非你認為你爸媽生你也是為了賺錢。生養孩子是一家非常費錢費精力的事情,現金流基本鐵定是負的。絕大多數父母選擇要孩子,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出於愛。讓孩子讀大學也是如此。
我在美國參加畢業典禮的那天,就真真切切體會到了這種愛。當校長宣佈畢業的那一刻,在場的美國父母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喝彩聲,像歡迎明星一樣祝賀自己的孩子。在我這個中國學生眼裡,這實在有點太小題大做了。美國大學的考試是如此簡單,我用5成功力就能拿A,有啥可祝賀的?這些父母對孩子愛得實在太氾濫了。
除了愛以外,父母資助孩子讀名校還有炫耀的心理。要知道,有錢人之所以能成為有錢人,是因為他們中的大多人的虛榮心和嫉妒心比普通人更強。那些年薪百萬的醫生、律師,在自己的圈子混,如果提到孩子連大學都沒讀,臉上無光呀。這種炫耀的根源還是心理學的從眾心理。
當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一個美國教授花了一節課的時間都想不起來公式裡的一個符號到底應該用加號還是減號。在我看來,美國的所謂「名校」是世界上最無恥的托拉斯,早該滅絕了。難怪比爾蓋茨大力贊助網絡遠程大學的公益研究,想徹底顛覆美國的實體名校。這個想法能走多遠不好預測,但是真的是找準了消費者的痛點。
(四) 美股——股還是賭?世上有兩種股票。一種是巴菲特看得懂的,一種是巴菲特看不懂的。
看得懂的基本是用現金流模型,看不懂的通常是高科技的,或者乾脆以「市銷率」來定價的。在美股裡,你能找到很多虧損的公司,市值上億美元。這些公司有些可能永遠也沒法盈利,或者即使盈利了也不會分紅,或者即使分紅了股息回報率也不會超過1%。
買高科技股的人,不是衝著分紅去的,而是去賭有下家願意出更高的價格接盤。所以高科技股的估值跟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有關係,跟賭徒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生理週期有關係,跟公司的盈利週期沒什麼關係。對美國來說,納斯達克就是一個合法的賭場:既能滿足老百姓的賭博需求,又能給企業的創新成本買單。一舉兩得啊。
麥道夫——納斯達克前主席,想把股市裡的那一套龐氏騙局搬到私募基金裡去,結果被美國波士頓學院(一個教會學校)畢業的金融分析師揭穿了。麥道夫忘了一件事:願賭服輸,願賭——才服輸。你圈錢的時候給客戶看的是現金流模型,沒問過人家願不願賭呀。
現金觀、創新觀、定價觀:硬件創業應把握好哪些關鍵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30/144534.html導讀:做硬件比做軟件難,為什麼?簡單說,一是資金門檻高;二是商業模式不是特別吸引人,不像做移動互聯網、APP。如果有更好的創業路子,不要輕易碰硬件。如果真的碰上硬件了,大家不要有僥倖心理,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做。具體地說,硬件之難,難在以下幾個方面;而要做好硬件,也要從這幾方面著眼。
7月,黑馬會硬件分會在深圳舉行私人董事會,並邀請分會副會長、方廣資本管理合夥人、華為前高級副總裁、EMT輪值主席洪天峰擔任指導嘉賓。私董會會前,洪天峰就硬件創業的一些要點進行分享,並回答了會員提問。以下是他的口述整理。
重視現金流管理首先,硬件需要的現金比較多,特別是做B2B的。把產品賣給客戶,要採購原材料、芯片,假使採購的款期是一個月,但是客戶半年都不付款,就會造成現金流問題。如何解決?唯一的辦法就是請供應商拉長你的款期,同時讓客戶盡快給你錢。這是一個強化現金流管理的系統工程。
延長款期其實涉及採購問題,如何獲得採購優勢?創業時企業很小,供應商根本不理我們。
其實每個供應商的市場銷售人員都要考核業務的增長性。既然是新公司,就一定要描繪公司的成長願景,讓他看到你的潛力,否則他未必會把好的條件給你,因為這關係到他自己的績效考核。
做B2B行業,現金流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件事上我們需要有一個負責人,並且對他考核。周轉率、現金流,很大程度體現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這就是硬件公司與做軟件及其他公司的一大不同,而且更多了一層管理。為什麼?因為除了人,還有很多物,有了物以後,管理難度會增加,物就是錢。硬件公司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三個要捆綁在一起管理,這很難。既然下決心做硬件,就一定要在管理上多花時間,而不只是在產品上。
沿主流路線做硬件創新 我認為真正硬件的產品,技術根本不重要。中國現在所有做硬件成功的公司都是做進口替代的,華為的交換機也是替代朗訊、愛立信,聯想的電腦、海爾的冰箱都是如此。做硬件一定不要創造,不要無中生有。因為硬件有很多基礎的東西,有很多上游、產業配套——芯片都沒有,怎麼創造?
我們做硬件,為什麼我說不要做別人沒有的東西,因為做獨創的東西,很容易走進窄胡同,要走在技術發展的大路上。如果偏離了技術主流,便慢慢就會走到一個窄軌鐵路,以後肯定是高成本、小縫隙,產業支撐也越來越差。
通信領域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小靈通。華為沒搞,有些公司做了,現在已經倒閉了。做這個東西會使企業投入很多資源,當時會賺很多錢,以後就沒有了。我們要讓公司可持續發展,的確需要抓住一些機會,但一定要走技術的大路。這又是硬件與軟件的區別:軟件,有一台電腦編一下就行了,不需要基礎配套、支撐的東西,但是硬件需要,所以一定要懂技術的主流,走大路,做替代。
硬件能免費嗎
做硬件有成本,而且跟軟件不一樣,軟件只有一次性的研發成本,硬件不僅有研發成本,還有物流成本、上游器件成本、生產製造成本等,所以硬件不可能免費。大家思考下為什麼硬件免費永遠走不通?不管什麼商業模式,公司準備花多少錢來獲取用戶?做軟件、互聯網,我可以貼100塊錢,你貼1000塊錢行嗎?恐怕不行。但是很多硬件的成本是很高的,你叫誰去貼?所以,
你要說免費,你就問問自己公司在獲取用戶上願意投多少錢?這跟做硬件還是做軟件沒關係。硬件本身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不可轉嫁,因為硬件供應鏈長,供應鏈的合作夥伴憑什麼跟你捆在一起?硬件的物料成本無法迴避。
做硬件一定要紮紮實實,就是要腳踏實地,就是要吃大苦,耐大勞,一步一個腳印的,沒有那麼多兩、三年就燒出來的公司。
競爭關鍵是降成本
所有的硬件公司最終都會成為成本競爭,99%以上的硬件公司最後能否勝利,在於你的成本有沒有競爭優勢。華為有八萬多研發人員,其中有近半是為了降成本工作的,成本是設計出來的,不是壓供應商價壓出來的。
原來我們有一個很大的機櫃,一個機櫃採購價2000多塊錢,是個鐵疙瘩,一稱200多斤,按材料價加上5%的加工費。我們怎麼降價?除非鐵降價了,這不是很難嗎?後來我們想這個機櫃為什麼要那麼重?因為要有結構強度,還要有散熱、通風的要求,我們引進了團隊把所有的東西重新設計,包括結構強度、佈局,最後300塊錢,為什麼?從200多斤重變成30多斤重的東西,這是設計出來的。研發人員應該做高精尖的東西?完全不是,許多都是在做降成本的工作。
很多硬件公司怎麼降成本?讓採購人員壓價,這有時是很難的。但中國的硬件公司一定要靠低成本競爭。原來有一句玩笑話,我覺得有一定道理:美國人發明東西,日本人把它做精,韓國人把它做便宜了,中國人把它做得沒錢賺了。這是對的,中國人做得讓他們都沒錢賺,大家都不做了,你熬下來了就不一樣了,就贏了。
硬件公司要熬,用各種各樣的辦法降低成本,最終成本是你的優勢。
技術是否重要?重要。技術是用來滿足客戶需求的,不是用來證明你有多牛,你可以證明你很牛,但是你的「牛」不會是客戶花錢的動力。客戶因為你牛而花錢,說明客戶是你的粉絲,他很欣賞你,但是絕大部分是你滿足了客戶的需求客戶才會買單。
定價策略 一個產品準備推出來,發現怎麼有那麼多人做?這個世界上永遠是同質化競爭,什麼是同質化?相同的「同」,品質的「質」。做硬件的競爭是成本的競爭,價格策略很重要。
以前我們講一個故事「王小二賣豆腐」,王小二有一天得到神的啟示,知道豆子可以做成豆腐,他就做了。豆腐很好吃,所以每塊賣五塊錢,豆腐的成本是一塊錢。王小三看到王小二賺了很多錢,就琢磨豆腐怎麼做?有一天他明白了,做出來的味道差不多,王小三賣三塊錢。吃豆腐的覺得好像差不多,原來吃不起王小二的豆腐,可以吃王小三的豆腐。吃豆腐的人多了,市場慢慢拉起來了。王小四看到王小二、王小三賺錢了,所以他也做豆腐了,賣兩塊錢。最後大家價格都變成兩塊錢,王小二的市場份額從原來的100%變成30%,王小三從原來的50%變成30%。
這都是成本趨勢,維持高價,市場份額一定會下來。與其是這樣的結果,如果我是王小二,為什麼一開始不把豆腐定在兩塊錢?王小三和王小四可能都不會做豆腐,因為沒錢賺。我們做硬件就要這樣,我們要做王小二,但不要像他那麼貪,要把豆腐的價格定低一點。
我們曾經有一個很厲害的產品,但是出來比別人慢了一年多。他出來的時候,外面大概賣1200塊錢,成本是400塊錢,供不應求。我們一把把價格定在500塊錢。500塊錢的結果是一年半以後,在市場佔了70%的份額。我們做硬件,因為有成本、需要配套售後服務,
我們要怎麼定價?我們的定價需要考慮的不是基於成本的定價,而是基於市場的定價。
中國硬件的優勢:研發低成本
中國企業做硬件能不能低成本?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認為是可以的。為什麼?因為硬件需要很多研發工作,中國的研發人員是低成本的。 中國大學這麼多年擴招,可能有很多弊病,但我覺得對中國電子行業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功勞。中國這些年,教育培養了大量的懂得最新IT、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各種各樣科學技術的人才,這些人才跟歐美相比不笨,比他們吃苦,工資比他們便宜。我們跟國外的公司做同樣的東西,同樣的錢,他一個人做,我可以五個人做,我總比他做得快,滿足客戶需求就快。加大研發投入不是我們的包袱,反而會成為我們跟國外公司競爭的一個很重要的武器。只要我們瞄準大方向,靜下心來,加大研發力度,默默、用心地做,做幾年肯定會有所成就,這是沒有問題的,大家不要浮躁。
提問集錦
黑馬會會員:我的公司有40名研發人員,之前給他們定的激勵方案好像沒太大作用。研發人員的積極性、研發成果如何跟公司項目、個人能力掛鉤?
洪天峰:我認為不需要考核,可以公開排序,大家的眼鏡是雪亮的,誰好誰不好,40多人還是看得清楚的。從1到40,前面是優,中間是良,後面是合格,最後是不合格。優、良的漲工資,合格的不漲工資,不合格的降工資。及時、公平、公正、公開、多勞多得,我認為不需要做得太複雜。另外,激勵員工,也要描繪願景,激發大家做事情的價值感。
黑馬會會員:創業多年有很多老部下,近幾年我們也不遺餘力高薪聘請優秀、有經驗的人員過來。作為企業的負責人,是保持團隊一直非常優秀,不斷淘汰掉後面跟不上的?還是說允許在一定的時間內,中等的可以學習,逐漸跟上?
洪天峰:一個團隊業務的發展,我們可以納新吐故,也可以納新不吐故,一個公司在高速發展的時候,不是在崗位上換人,而是有更多的崗位需要有人進去,關鍵是對事不對人。對於某個具體的人,因為他在企業創業過程中有貢獻,我們要給這樣的人多一點關懷,給他們一些學習、提高的機會,他進步了就用。另外,當企業還沒有形成很好的價值觀,大量引入新人,其實會有點風險,要找與你價值觀相契合的人。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