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陆企在台上市首单 扬子江船业“破冰”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27/1556329.shtml

  每经记者 徐冰玉 发自上海
我国民营造船龙头扬子江船业(YangzijiangShipbuilding)于今日(8月27日)在台湾交易所发行台湾存托凭证(TDR),从而成为第一家在台湾上市的大陆企业。
“这确实是有里程碑的意义,今后大陆和台湾资本市场的互通肯定会越来越多。”台湾交易所新闻发言人朱士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从8月27日起,散户可进行抽签申购,昨日,一般投资人已对其进行询价申购。根据台湾交易所的申购原则,存托凭证将于申购结束后的9月1日作出定价,并于9月8日前后在台湾证券交易所(TWSE)正式挂牌上市。
预计募集资金超过40亿新台币
扬子江船业董事会秘书张耀昨天对上市一事表示确认,“我们已经筹备了很久,目前只希望这个事情能最终完成。”
据记者了解,7月27日,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期货局”就已经通过了扬子江船业的上市申请。扬子江船业获准以新股发行普通股1亿股,及以其股东 MediterraneanSuccessGroup持有普通股2000万股申请参与发行TDR计2.4亿份,合两份一股。等到存托凭证承销完毕达到股权 分散标准,同意其台湾存托凭证上市。
“目前来看,TDR的发行价区间是每份TDR在17~19元新台币之间,扬子江船业总计的募资金额约在40亿~45亿元新台币。”温宏俊是台湾永丰金证券的员工,也是扬子江船业上市的承办人员之一。
根据目前两岸的金融条例,大陆和台湾两岸本地注册的公司还无法直接到对方的证交所进行IPO或发行TDR。“我们是新加坡注册公司,目前还没有办法在A股上市,想进一步融资也只能借助其他的平台。”张耀告诉记者。
据温宏俊介绍,募集资金将首先由台湾汇入扬子江船业新加坡总公司,再由新加坡转入大陆。有媒体称,扬子江船业的募资总额将是台交所发行规模仅次于康师傅的第二大TDR发行案例。
资料显示,扬子江船业是大陆第五大、民营第一大的造船公司,世界制船排名第21位。2007年,扬子江船业通过在新加坡注“壳”公司并将其资本注入的方式,作为新加坡注册企业在当地上市,但该公司的生产基地在江苏江阴市,经营历史已超过50年。
“扬子江船业的获利能力非常强,我们很好看着这个企业。”温宏俊说,“这也是我们做的第一档陆资企业。从今年二三月,我们就开始和扬子江船业的人一起跑台湾 ‘经管会’和证交所。(在我们看来)它的获利能力在全球同行中都是数一数二的。”
记者从该公司网站了解到,扬子江船业2010年一季度收入26.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一季度净利润5.86亿元,同比增长21%。尽管2009年全球船运业不景气,扬子江船业的全年总收入仍达到106亿元。
“红筹股”亦或赴台上市
“今年我们预计有8~10家新加坡公司会来台交所挂TDR上市。扬子江船业比较特殊的一点就是它虽然在新加坡注册,其实还是一家陆资公司。”朱士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2009年台湾地区总共发行了14档TDR,其中外资企业仅占一成。对此,朱士廷表示,“这也是逐步开放的结果。其实,在中国台湾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是 很有效率的,中国台湾资本市场的本益比(总市值除以总税后纯益,周转率为总成交值除以总市值)和周转率都优于H股和新加坡股市。”
分析人士认为,本次资本市场的“破冰之旅”与6月份两岸签署的历史性贸易协定,即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有关。2010年8月17日,中国台湾有关部门通过了该协议。而扬子江船业在台交所上市之后,业界预计会有更多的大陆企业赴台上市。
“未来我们希望吸引从香港来的‘红筹股’企业来台湾上市,目前也已经有其他的陆资企业在和我们接洽。”朱士廷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4

骏威汽车摘牌 广汽整体上市梦圆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26/1542981.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骏威汽车有限公司(00203.HK)昨日(8月25日)从港交所摘牌,这标志着广汽(02238,HK)对其私有化的完成。同时,经过8年时间的努力,广汽集团终于实现整体上市梦。
8月24日,骏威与广汽联合发布公告称,港交所已批准撤销骏威股份的上市地位,于8月25日营业时间结束后生效,骏威由此成为广汽的全资附属公司。预计 广汽H股股票将于8月27日寄予股东,股票将于8月30日上午9时30分在联交所开始买卖。至此,广汽努力了8年的集团整体上市已无障碍。
2002年9月,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表示,广汽开始启动集团整体上市。2004年6月,广汽股份成立。2005年7月,证监会批准广汽集团进入上市辅导 期,但一年后,广汽上市计划被无限期搁置。2005年6月,“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2007 年初,广汽集团重启上市,确定“A+H”方案,当年完成投行“选秀”。不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股市随之大跌,证监会于当年9月暂停了IPO,这 导致广汽集团的上市计划不得不推迟。
今年1月19日,广汽集团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计划以介绍形式让H股在港交所上市。广汽已基本完成介绍上市整体流程,成为港股市场罕见的介绍上市成功案例。
据了解,在港股市场上市流程比较繁琐,大致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收购股权、分协议转让和场内收购,目前比较多的是协议收购;二是换壳,即资产置换。港股介绍上市罕有成功案例,分析人士指出,广汽此次成功,主要是提出的资产置换价格非常有诚意。
广汽最初提出的私有化方案是以每股骏威股置换0.37861股广汽H股。该方案5月份提出后,骏威股份遭市场抛售。6月8日,广汽集团发公告上调私有化 报价,换股比率修订为每股骏威置换0.474026股广汽H股。随后,在7月16日举行的法院会议及骏威汽车股东特别大会上,骏威汽车的股东通过了广汽集 团就协议安排方式私有化骏威汽车的决议。
据了解,广汽集团整体上市的资产包括广汽与本田、丰田、日野、菲亚特成立的合资企业的50%的股权,以及商用车、发动机和汽车零部件等。整体上市后,广汽的融资能力将大大提升,从而增加公司在国内汽车行业中的竞争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7

三年大限将至 神华整体上市“蹒跚”起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4/1NMDAwMDE5Mzc1Ng.html

姗姗来迟的中国神华(601088.SH)整体上市终于有了进展。

8月19日,中国神华公告称,决议启动收购控股股东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神华集团”)部分资产的工作。

中国神华是国内最大的煤炭上市公司,也是世界第二大煤炭公司。其于2007年回归A股,并承诺于3年内实现相关资产的整体上市。

但三年将至,中国神华整体上市却迟迟不见实质性动作,此番表态或可为兑现承诺。

不过,多家证券公司分析师均不看好中国神华此次资产注入,广发证券分析师陈亮在报告中直言“股份异动,公司被动公告”。而大同证券分析师于宏亦称,“资产质量不好”。

模糊的公告

在公告中,中国神华称,拟注入的资产范围为神华集团公司所属若干家与本公司主业相关的公司,涉及煤炭、电力、物资供应、信息及技术服务等业务。中国神华计划以A股首次公开发行募集的资金支付相关收购费用。

但中国神华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标的资产,仅给出了大致的估算:按2009年12月31日数据看,目标资产占中国神华总资产的比率低于20%,目标资产带来的净利润占中国神华净利润不超过2.5%。

对于此次中国神华的资产注入的标的资产,市场难言满意。东方证券分析师吴杰在报告中认为,“该资产盈利能力乃至规模都低于我们之前的预期,也排除了是宁煤集团或是乌海能源的可能”。而陈亮更是直言拟注入的资产对中国神华的利润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不过于宏表示,虽然公告上显示的此次资产的盈利能力较差,但“中国神华财务比较保守,而且数据都是2009年底的,实际情况可能要好于公告所述”。

事实上,在公告中,中国神华称“鉴于公司正在进行上述收购事宜的前期工作,以上事项均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与最后收购方案存在较大差别”。

然而,中国神华作为一个“保守”的公司,为何却拿出一张模糊而稍显急切的资产注入公告呢?

陈亮在报告中称,这“很可能是针对本周公司股价异动的被动举措”。其称近来,中国神华免去了三位副总裁的位置,事后有媒体报道称上述高层调整是为母公司资产注入做准备。

上述猜测,引发了公司股价异动, 陈亮称“当公司确实有意启动资产收购,而股价又发生异动之际,公司的唯一选择就是先发布一则模糊的公告,以应对股票市场,避免交易所可能对其实施的停牌”。

而于宏也表示,虽然不能确定中国神华高管调整是否与资产重组有关,但“大多数公司在资产重组前都是从管理层变动开始的”。

另外,中国神华及神华集团近来负面新闻缠身,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分析师向本报记者表示,“不排除中国神华借资产重组来减弱负面新闻的影响”。

8月16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其官方披露,中国神华旗下神东煤炭分公司大柳塔煤矿中擅自扩大产能被叫停,并处10万元罚款。

另外,于6月,审计署发布对神华集团的审计报告,披露神华集团旗下公司骗取国家专项资金,并为当地政府送车建房。

3月,神华集团骆驼山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约30死亡。

三年等待

不过即使是这一“急切”的公告,也已让市场等待了三年。三年前神华集团的资产注入在上市之初就已有承诺。

2007年10月,被市场喻为“煤炭航母”的中国神华如众星捧月般登陆A股,共计募集资金净额 659.88亿元,除煤炭、电力及运输系统的投资,更新项目使用资金166.9亿元,以及160亿元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和一般商业性用途外,尚余333亿可用于战略性资产并购。

陈必亭在A股上市首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公司资产“没有泡沫”,并将在未来2-3年内提前实现整体上市。

而在中国神华的招股书中,对于整体上市更为详细“由于各部分的业务的情况存在差异,神华集团拟采取‘成熟一家,注入一家’的方式,逐步完成煤炭和电力业务资产的整体上市”。

2008年4月,中国神华副总裁王金力向外界表示,中国神华计划今年年底前向母公司收购价值约为110亿元的资产。

不过,三年时间转眼只剩下1个多月,在于宏看来,“三年内完成整体上市的承诺肯定是完不成了”。

事实上,中国神华从回归A股至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购母公司资产的行动。正如网民所言,按神华公布的政策路线,近三年来,难道就没有一个项目成熟?

根据公开信息,神华集团的资产主要是神华包头矿业、神华乌海能源公司、神华宁煤、神华新煤、神华宝日希勒煤业等煤炭资产、煤制油公司及国华电力等电力资产。

在中信证券分析师罗泽汀的报告中,其表示,中国神华所能购买的资产为煤炭和煤制油资产,可购目标资产约占上市公司产量的30%左右。

在于宏看来,神华集团旗下的部分项目“早就成熟”,但却并未装入上市公司,“实在令人不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表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困扰着神华集团的整体上市:股权与矿权之争、盈利情况不够好。

由于神华集团旗下煤炭资产多为改制而来的旧矿产,因此股权及矿权关系颇为复杂。以神华乌海能源公司、神华宁煤、神华新煤、神华宝日希勒煤业为例,经过一系列的改制,神华集团仍没有获得全部股权,“其它股东可能不愿意上市”。

相 对于中国神华,陈亮在研究报告中称,神华集团2009年营业收入为1612元,利润为464亿元,但剔除上市公司后,2009年营业收入仅为399亿元, 而利润才25亿元,“集团资产盈利能力暂时无法与上市公司比肩”。而据证监部门的要求,母公司注入的资产盈利水平应高于上市公司的水平。

不过,于宏表示,整体上市就是“不好资产装入上市”,如果硬比盈利水平,那“国内很多整体上市都做不成了”。于认为在中央政府支持整体上市的背景下,盈利水平应不会成为整体上市的阻碍。

于宏称,由于神华集团开始在煤制油等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数百亿的长期投资会对神华集团造成财务压力,“需要煤炭项目进行现金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8

大陆公司首登台交所:新扬子造船详解赴台上市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yOMDAwMDE5NTIyOQ.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06

光伏之父杨怀进新征途:海润光伏借壳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7/4MMDAwMDE5NjE4MQ.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65

微创医疗上市前自揭家丑:曾向官员行贿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4/1804642.shtml


每经记者 郑佩珊 发自上海
9月即将迎来港股新股的发行高峰。专营治疗血管疾病及失调的微创介入产品的微创医疗(00853,HK)也在这一行列中。和其他新股一样,微创医疗有着 不错的经营业绩。不过,和其他上市公司又稍显不同,微创医疗这次将自己此前多件在坊间看来较为严重涉嫌违规的事件都公布于众。
曾遭匿名投诉“三宗罪”
据了解,微创医疗此次共发售2.52亿股,募资最多将达15.42亿港元。其中,中国香港公开发售占10%,国际配售占90%。公司的保荐人瑞信及派杰 亚洲曾预测,微创医疗2011年度市盈率为16.9倍~21.7倍,2009年的市盈率为25倍~33倍。募集资款项中,50%将用于扩大产品种类及提高 研发能力;25%用于扩充生产设施;20%用于完善销售网络;剩下5%将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提供资金。
公告显示,微创医疗的血管器械业务于今年首季毛利率高达87%。不过,完美的业绩并不能掩盖公司此前的一些不规范行为。
微创医疗的招股说明书中指出,公司于2007年5月至7月收到3封匿名投诉信,分别指至微创医疗的内部管理上的问题。
第一封投诉信指微创医疗部分财务报表是基于伪造合约编制,为的是支付回扣,而与第三方有关的付款被转到公司管理层的账户。
第二封投诉信指出,微创医疗为赴美上市,对2004年、2005年、2006年的会计报表进行了做假、修改。
第三封投诉信直指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指称常兆华促使公司向一名指定供应商采购劣质原材料,而采购价的一部分由常兆华持有。该投诉信指称微创医疗为常兆华私人轿车支付进口税。
对于以上匿名投诉内容,微创医疗表示都已一一核查,但是证据不足,至于最后的支付进口税确有其事,但那是作为给常兆华的公司福利。
曾向官员行贿
另外,招股说明书还指出公司涉嫌对于前药监局医疗器械司司长郝和平行贿。公告显示,当时公司的主要产品Firebird由药监局审批,郝和平的签字是必 要的一步。2003年,郝和平与微创医疗高层接洽,要求其代付若干个人开支,常兆华从个人开支中支付了22万元,另外要求一位高管支付4万元与郝和平,这 笔开销由公司报销。
2005年7月,郝和平因收受贿赂被拘,2006年郝和平被判15年有期徒刑,而公司也因支付50万元的赞助费和非法回扣,被工商部门处以30万元的罚款。不仅如此,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显示,常兆华及其员工不排除会有遭到政府机构进一步调查的可能。
另外,微创医疗还面临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遭索赔的风险,原因是集团多名雇员先前曾为一名或多名竞争对手工作,故无法确保该等雇员在为微创工作时未曾使用,或于未来不会使用前
雇主的专用技术或商业
机密,这可能导致竞争对
手对微创提出诉讼。
律师:自揭家丑利大于弊
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
负面信息,在坊间看来或多
或少会对公司造成影响。
就招股说明书的相关
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致电微创医疗,公司表示目
前全部的对外事务都已交由公关公司打理。
负责微创医疗相关公关工作人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的一些事件,其实是为保障公司的中小股东和投资者的权利,因为问题都是要予以披露的。”
但是,相比其他上市公司,微创医疗招股说明书中的风险提示可能显得让投资者无法接受。
对于这样的情况,该公关人员指出:“投资者是要看公司的未来和成长性的。况且,这些也是以前发生的事情了。”
对此,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认为,企业上市之前的行为,应该受到行政处罚,但从上市公司的角度而言,微创医疗的做法其实利大于弊。公开问题,其实有利于上市公司问题的减少。将公司可能涉嫌的违法行为公之于众,让投资者对于其中的法律风险能自行辨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8

博士蛙上市升四成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30/1OMDAwMDE5OTc1OQ.html

继9月28日超额认购485倍后, 9月29日,博士蛙报收7.02港元,较招股价每股4.98港元上升40.96%,博士蛙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5.949亿元和1.462亿元,同比增长169.3%及257.2%。

博 士蛙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钟政用称,业绩增长是受国内童装市场需求推动,“研发、设计、销售、通路于一体的商业模式不易被复制,未来2-3年公司销售收入年增 长目标为50%。”中国统计局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14岁以下儿童超过2.5亿,为全球第二大儿童消费群体;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儿 童消费品市场大幅增长,由2005年的人民币740亿元增至2009年的人民币165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2.3%。

但儿童消费市场总 体上仍处于“散、小、乱”的局面。“中国有近3亿儿童群体,每年还将增加1000多万个新生儿,但我国童装企业数量大约有6000多家,不到全国服装企业 总数的10%,童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6%左右,儿童的服装拥有量远远低于成人。”钟政用说。钟政用表示,上市后约有3.13亿港元(估计所得款项 净额总额的15%)将用于实施扩展,收购产品、服务、品牌或零售商等。截至2010年6月30日,博士蛙旗下拥有1062个百货品牌专柜、24间街铺专卖 店、33间365博士蛙生活馆及7间主力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97

“掏空”上市公司新动向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0611/t610783.htm

 七种方式占用资金  对外担保依然盛行
  本刊研究员  盛敏/文
据统计,自2005年初至 2006年10月,共有119起上市公司及高管人员受到证监会、交易所和海关等监管部门行政处罚的案例。其中,明确涉及侵占上市公司权益的公司有58起, 绝大部分属于“关联方侵占”的“掏空”行为。在58起案例中,已明确侵占实施主体包括大股东的有41起,包括实际控制人的有4起,包括其他关联方的有41 起,包括高管的有5起,只有1起案例为非关联方侵占。
  关联关系更加隐蔽
统计表明,有越来越多 的公司刻意隐瞒与关联方的关联关系,使侵占更加隐蔽。自2005年初至2006年10月,有7家上市公司因未准确批露关联关系而受到处罚(表1)。例 如,2005年2月至4月,“西昌电力”(600505)为上海朝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正东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正东制药”)提供违规担 保累计金额4700万元。从经营业务看,西昌电力和“成都正东制药”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而监管机构的调查表明,“成都正东制药”实际上是西昌电大股 东、朝华集团董事长张良宾绝对控股的公司,与上市公司存在隐蔽的关联关系。


除隐瞒不报外,有些公司还对实际控制人的情况进行错报。2003年5月,“农凯系”事件曝光后,“海鸟发展”(600634)发布公告称,未发现周正毅 是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依据,因此认为“海鸟发展”与“农凯系”毫无关系。事实上,“海鸟发展”为“农凯系”先后提供了高达2.7亿元的违规贷款担保。至 2006年10月,海鸟发展再次公告,称公司以前对实际控制人的披露与事实不符。
  占用资金方式翻新
在侵占上市公司权益的方式上,资金占用和对外担保最为常见,58起案例中有48起涉及资金占用,有34起涉及对外担保。而资金占用这一方式已经从直接占用衍生出拆借资金、转借贷款、代为偿款、预付货款、延期支付货款、委托代理协议等多种形式。
第一,直接占用。上 市公司对此大多隐瞒不报,虚假披露。如“ST海纳”(000925)2003年年报披露的银行存款为2.32亿元,2004年中报披露的银行存款为 2.61亿元,事实上,2003年9月至2004年4月间,大股东及关联方多次从“ST海纳”在招商银行上海大木桥支行的账户上划走存款,总额为2.33 亿元;公司截至2003年末和2004年中期的实际银行存款金额分别为1.30亿元和4585万元。“ST海纳”2003年中报、2003年年报和 2004年中报所披露的债券投资额分别为1960万元、1876万元和1760万元,事实上,2003年6月30日,关联方上海安正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从“ST海纳”划出1845万元国债投资,上述时点“ST海纳”的实际国债投资金额为0元。
第二,拆借资金。如 “天山股份”(000877)大股东建材集团自2000年7月起连续从“天山股份”借款5400万元,其中3545万元用于买卖股票,截至2004年7月 账面亏损超过2500万元,“天山股份”对此隐瞒未报。又如2004年度“ST光电”(000150)及控股子公司累计向关联方拆借募集资金2.208亿 元,并多次将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拆借给非关联其他单位,涉及金额6500万元。
 第三,转借贷款。如截至2005年12月31日,“ST数码”(000578)子公司深圳市信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向银行短期借款1.18亿元,并将上述借款提供给“ST数码”的大股东深圳友缘。
第四,代为偿款。如“ST飞彩”(000887)于2004年12月替第一大股东飞彩集团偿还到期银行债务共计1.3亿元,占公司当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6.6%,该交易未经“ST飞彩”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也未及时刊登公告披露。
 第五,预付货款。如 “上海科技”(600608)2004年度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将1.1亿元投入“氮化镓基高亮度半导体材料及器件”项目,并委托关联企业南京口岸进出口有 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口岸”)代为采购设备,共计预付账款1.62亿元。后来公司决定终止该项目,但预付账款并未及时收回。2005年3月25日,“上 海科技”又与“南京口岸”草签了总额1.5亿元的电子元器件商品采购协议,并于2005年4月30日支付1.5亿元采购款。但截至2005年6月30日, 公司实际委托“南京口岸”采购的商品价值仅为42.99万元。又如“三联商社”(600898)及下属各家电分公司假借预付货款名义与关联方进行非经营性 资金往来,通过控股股东下属三联家电配送中心有限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下属企业提供资金。
 第六,延期支付销货款。如 “ST金城”(000820)自上市以来至2001年度,由控股股东金城造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城集团”)代销部分产品,“金城集团”并 未及时偿还销售款项,截至2002年末应付金额为4.35亿元。此后,“ST金城”为了掩盖资金被“金城集团”巨额占用的事实,由“金城集团”取得临时贷 款在会计期末偿还上述欠款,再由“ST金城”将款项划回“金城集团”。
  第七,委托代理协议。如2000年“ST精密”(600092)就配股募集资金建设项目与关联方珠海怡安集团签定委托代理协议,并支付了9798.14万元款项,该金额占公司1999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23%。
  对外担保风险频现
资金占用给上市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带来沉重压力,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而对外担保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债务风险,在债务方无力偿还债 务的情况下,承担连带责任的上市公司将承受债务压力或被卷入法律诉讼纠纷。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2004年和2005年间,“ST海龙” (600516)为控股股东兰州炭素集团的多笔汇票和贷款提供担保,在兰州炭素集团无偿付能力的情况下,“ST海龙”代为支付;2005年度,“明星电 力”及其控股子公司为关联方深圳市明伦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累计1.11亿元银行借款提供担保,目前已被贷款银行华夏银行广州分行起诉;2003年8月至 2004年12月间,“ST金城”因被担保人未及时偿还银行借款,被债权人提起诉讼,涉及担保金额6,689万元。■(《新财富》2006年11月号最新 文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65

福記之殤 民企上市公司“猝死”樣本

2010-3-17  每經

福記之殤 民企上市公司“猝死”樣本





  每經記者 陶斯然 實習生 徐冰玉 發自上海  賭局注定成王敗寇!

   總部位於上海,為諸多500強企業提供工作餐。2004年初登陸香港聯交所,年度盈利近8000萬元,四年後,2008年度盈利已達4.2億元,增長速 度傲視整個行業,業內甚至將它看作內地最大的送餐服務供貨商。然而這樣一個曾經被很多人認為有投資價值的企業卻意外猝死,這家公司就是福記食品服務控股有 限公司(以下簡稱福記)。

  值得玩味的是福記的掌門人名叫“魏東”,在中國資本市場,這個名字或許注定要被銘記!

  2009年10月7日福記食品停牌,並于10月20日宣佈進入臨時清盤程序。德勤企業重組服務合伙人黎嘉恩、楊磊明及主管何熹達獲香港高院委任為福記食品的臨時清盤人。

  現在,福記的去向正在成為焦點,然而教訓似乎被人忽視了。

沉浮史

“天 才賭徒”終陷四面楚歌每經記者 陶斯然 實習生 徐冰玉發自上海  2010年3月15日下午兩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位於浦東新區寶安大廈的福記酒樓,門口的紅板宣告著一對新人剛剛在此舉辦婚 禮。兩位前台小姐中,一個在打著電話,另一個正百無聊賴地翻著一本時裝雜誌。當記者向他們詢問福記被清盤事宜時,“我們這裡每天都正常營業,生意也沒有變 化。”前台小姐看了看記者,懶懶地說。

  一切似乎安然無恙。福記,這家集合了酒樓經營、送餐服務、方便食品生產三大業務的餐飲大王,業務經營仍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可是在金融市場,福記早已是一片頹態,昔日的投資者為之唏噓。香港交易所里,曾經上揚至33港元的福記股票(1175,HK)已經以7.68港元的價格停盤5個月。2009年10月,福記突然宣稱,來自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員工正在對福記進行清盤。

  隨後至今,中糧、譚魚頭等食品大鱷,競相出價爭奪福記。

魏東的發家史

  當下,最悲情還是公司的董事長魏東,這個在十年前從一家小飯店起家,短短五年使福記在香港成功上市,個人身價位列2006胡潤百富榜第73名的神話人物,此刻卻只能沉默地任由自己的產業被他人搶奪。

  拒絕了所有媒體採訪的魏東,或許正在黯然神傷“這究竟是為什麼?”  “魏東是一名精明的天才賭徒。”一位長期觀察福記的人士曾如此評價其創始人魏東。

  主修稅務,畢業自江西財經大學的魏東早年並未過多地展現他的經商天賦,自1990年開始,他在南通市國家稅務局做了8年的公務員,然後突然下海。1998年,魏東東拼西湊,依靠銀行貸款200萬元,在南通開了一家餐館。

  他並非無備而來。他將公務員那套嚴謹的制度搬進了餐館里,設立了完整的管理模式,下設總經理、技術總監等職務,並將職能明確分工;同時,營銷上對菜單並不限制,盡一切可能滿足客人需求,最大程度上吸引客源。

   那還是創業的“洪荒”階段,所謂的創業者罕有管理的概念,魏東如此細緻的管理又何愁不能成功?1999年餐館的收益近千萬,經商天賦首次嶄露頭 角;2000年,魏東乘勝追擊,收購了蘇州的兩家餐館,開辦了蘇州新區福記好世界餐廳。毋庸置疑,他依舊是大勝而歸。2000年5月,公司增資至800萬 元,正式以“福記”品牌經營。

  偏安江蘇一隅已經不能滿足魏東,經過一番思考,他決定進軍長三角地區的核心——上海。2001年,魏東 32歲,他來到上海浦東,開辦酒樓。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更是精明商人的天堂。有著良好商業嗅覺的魏東迅速看到了一個潛力更為巨大市場——在那時,上海的 張江、外高橋、金橋等幾個工業園區剛剛興起,由於園區大多遠離市中心且大部分公司都未設食堂,職員的就餐就成為一大難題。

  魏東為此提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送外賣。

  即使現在回頭來看,不得不說,主攻中高檔餐館的魏東,去做最低級的外賣送餐,這是一個多麼艱難的決定。事後,有管理學家分析,以中國的產業工人數計算,工業配餐市場至少有4000億元,餐飲配送潛力巨大。

  魏東的轉型,正是時候。

  2002年,魏東正式進軍餐飲配送行業,並以他的管理天才,推出了日後被業界頂禮膜拜的流程化 “教科書”——福記垂直化模式。魏東將送餐流程自上到下,分為中央採購、開封及用料分配、清洗、切割、醃泡、半加工產品,以及由中餐館、送餐、方便食品組成的營銷終端。

  魏東的“福記垂直化模式”到底強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據當時一些考察福記的風投回憶,當初福記一個終端點只有40人,卻可實現日送餐2萬份的工作量。其人力成本僅占收入的5%,而其他競爭對手在30%以上!令人嘆服!

  就這樣,福記,這艘魏東精心打造的餐飲巨輪終於駛上了快速發展的航程。

  2003年,在進軍餐飲、進軍快餐之後,魏東開始人生中的第三次重要賭博——上市。2003年初起,魏東就通過向國際投行貸款的方式,建立了新的公司,並通過多次貸款和收購于2004年將整個福記的核心資本併入自己的旗下。

  2004年12月,代號1175的福記食品服務在香港主板上市,集資淨額約達2.88億港元。魏東成功了。

急轉直下

  2004年底,初登資本市場的福記每天可以生產10萬份左右的盒飯,不過,魏東的野心遠不止這麼一點,他的目標是超過100萬的日生產、配送量。同時,為了控制整個流程,魏東的福記還要進入上游採購和加工市場。

  要達這些目標,魏東需要錢,上市所募得的資金,遠遠達不到他的要求。2005年,魏東瞄上了可轉換公司債券(ConvertibleBond,以下簡稱CB)。

   何謂可轉債?投資界人士常常戲稱,可轉債對投資者而言是保證本金的股票。它兼具了股票和債券兩者的屬性,結合了股票的長期增長潛力和債券所具有的安全和 收益固定的優勢。其持有人可以選擇持有債券到期,獲取公司還本付息;也可以選擇在約定的時間內轉換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資本增值。通常來講,當公司股價 上漲,投資者對企業前景看好時,就會選擇將債權轉為股權,獲取更大收益。

  相比于銀行貸款,可轉債的融資成本更低。以2007年11月, 簽訂的三年期零息可轉債為例,這份債券的換股價為32.825港元,如未換股,應以本金107.34%贖回,利息率僅為7.34%。而在人民銀行的網站 上,2007年9月15日和12月21日的一至三年(含三年)貸款利率分別為9.47%和9.56%,高過可轉債。

  2005年10月, 距福記上市還不到一年,福記發行6.2億港元的CB,換股價定為10.25港元。2006年3月底,福記的年營業額上升75.2%至7.97億元,送餐服 務營業額達5.55億元,其股價也一路飆升至近20港元,成為當年港股市場漲勢最好的股票之一,魏東夫婦,也以35億人民幣的身家,位列2006年胡潤百 富榜第73位,與百度李彥宏並列。

  2006年和2007年,他又相繼通過投行簽訂了兩筆CB,金額也提高到10億港元和15億港元 (換股價定為32.825元,比當時的股價高出32%)。

  可是,金融市場並非如此簡單,金融工具的使用可能帶來的流動性風險,悄然潛伏下來。

  2006年當年,盡管公司的業績突飛猛進,但其利潤也僅2.5億港元,也就是說,如果2009年11月福記的股價不能達到雙方合同約定的17.18港元,福記就要償還近10億元的債務。

  如此巨大的債務,應該怎麼償還?可是2007年,股市正是一片欣欣向榮,福記的業績也是一片向好,魏東正急著用募集的資金四處投資,哪裡會關心潛伏的債務風險呢?

脫繮的風險

   如果說第一筆CB合同還算成功,那麼第二筆10億港元的CB合同,則讓市場不大不小地吃驚了一下。2006年11月,在上筆CB發行僅僅一年,福記與瑞 銀訂立三年到期的第二筆CB,總價值達10億港元,而2006年當年,盡管公司的業績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其利潤也僅2.5億港元,也就是說,如果 2009年11月福記的股價不能達到雙方合同約定的17.18港元,福記就要償還近10億港元的債務。

  拿著籌來的錢,整個2007年,福記公司雖呈現爆炸式的發展狀態,然而,此時的福記,其實已經走到了懸崖邊。

  2007年底,福記的年報揭曉,其年度盈利已經達到3.4億元,不過,仔細閱讀其財務報表,就會發現,當年經營業務所得現金金額為4.8億元,但其投資所用現金淨額卻已達11.4億元,如果剔除可轉債所帶來的融資收入,福記的流動資金將出現巨大虧空。

  2007年10月,上一筆10億港元的CB發行還不到一年,福記就又瘋狂地發行了15億港元的CB,不僅其約定的換股價高達32.83港元,期限也僅僅只有3年。每年淨利潤僅4億元左右的福記,面臨著3年內陸續到期近25億港元的債務風險。

  國際金融危機成為推倒多米諾骨牌的最後一擊。

  2008年整個股市大幅下挫。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港股全面下挫,福記從最高時的近29.20港元跌至最低時的2.27港元,換股無望,25億港元的債務壓力滾滾壓來。

  2008年底,福記曝出財務報表造假傳聞,財務總監突然宣佈辭職。整個福記,由於缺乏適度的權利制衡機制以及基本的風險管理體系,一下子變得岌岌可危。

  自福記股價下跌,面臨或將償還債券本息的風險之時,當年幫助福記簽訂CB合同的摩根大通大幅減持所有的福記股票。

  福記股票最終一路狂瀉,而後“猝死”。

  在2009年福記宣佈清算之後,曾有財經人士如此評論,“如若當初福記不採納CB這樣的激進手段,而是穩紮穩打發展,又怎會到今日這個地步。”

收購戰

衆大佬火拼 誰是“真命天子”每經記者 李凌霞 發自深圳  福記食品,這家曾經輝煌的企業深陷債務漩渦,另一方面,它的清盤,也令這家國內送餐連鎖企業龍頭旗下的資產及其在香港聯交所的上市地位受到不少同行的垂涎。一場沒有硝煙的爭奪戰已然開打。

爭奪對手

譚魚頭與真功夫的火拼

  有觀點認為,福記的經營模式以及旗下生產線及房產等,都是十分優質的資產。另外,作為國內相對老牌的餐飲類上市企業,福記食品多年的上市地位更是不可多得。

  事實上,在福記食品宣佈清盤後不久,就已經有不少企業和資產開始瞄上了這塊“肥肉”。內地連鎖餐飲的擬上市公司中的譚魚頭及真功夫則更是期望能夠通過收購福記食品而達到“借殼上市”的目的。

  真功夫及譚魚頭近年來在內地的發展都十分迅速。真功夫1994年誕生于東莞長安,是國內米飯快餐連鎖龍頭,目前在全國已發展了346家直營餐廳。而譚魚頭則是內地最大的火鍋連鎖店之一,發源於成都,目前經營著約170間分店。

  同時,該兩公司一直就將上市作為企業的發展目標。其中,真功夫2007年曾獲得今日資本及聯動兩家風投高達3億元的投資,計劃在2011年前完成上市計劃。而譚魚頭則早在2001年,就于香港註冊了公司,以方便公司通過香港,達到與資本市場融合的目的。

   真功夫及譚魚頭這兩大實力強勁的財團參與競購,令福記食品的爭奪戰變得緊張起來。盡管雙方均未明確透露具體的收購作價,但據香港媒體的報道,雙方在為爭 奪福記暗地所做的努力十分激烈。其中黃英豪表示,會考慮再收購福記的一些廠房資產,並將預計的收購價格提高。而另一財團代表之一蔡朝暉則表示,正爭取得到 福記債權人的支持,擬在重組協議中,將債權人可獲得的股權比例提升至10%以上。

  據悉,譚魚頭財團此前計劃,收購目標主要為福記食品的上市地位以及部分餐廳業務。而真功夫財團的計劃則是將福記食品的全部資產全盤拿下。

爭奪方式

實業大佬傍上資本伙伴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真功夫還是譚魚頭,他們想要通過“借殼上市”的目的都並非依靠自己“單打獨鬥”。擅長實業的蔡達標和譚長安,在收購福記食品這件事情上,都選擇了一位或多位在香港資本市場上頗有經驗的資本高手作為合作伙伴。

   與真功夫蔡達標達成收購同盟的蔡朝暉,目前是天行國際的第二大股東,並擔任公司的執行董事職務,對天行國際的持股比例約為29%,而天行國際的主營業務 就是從事證券及貿易等。蔡朝暉的簡歷顯示,在過去蔡朝暉曾擔任過東方銀座行政總裁的職位,並曾在東泰證券及新鴻基證券等金融機構工作過,對資本市場十分熟 悉。

  就收購福記食品,真功夫財團顯得十分高調。該財團特地在香港召開了一個新聞發佈會,對外表示,三方的聯合是集結了資金、財務管理、 企業管理,以及中國餐飲業的運營經驗等多方面的優勢。也是希望能為福記的現有客戶、員工、債權人、股東及可轉換債券持有人達成最為有利的方案,也是一個雙 贏的方案。

  而作為“收購緋聞”的另一方,譚魚頭則聯合同樣在香港資本市場經驗豐富的黃英豪。據譚長安向媒體透露,他與黃英豪早就相識, 並且私交很好。而黃英豪近年來在香港資本市場可謂風生水起,2008年他收購海域化工(02882,HK),後將其更名為香港資源,並在之後引入李兆基等 著名富豪為投資者。2009年,香港資源通過收購,還將在清盤程序的金至尊(00870,HK)收歸旗下。

  如果說譚長安在餐飲經營方面經驗豐富,那麼在資本運作方面,黃英豪則無疑具備更大的優勢。另外,香港美心集團對於福記食品旗下部分資產十分感興趣,而單個力量的收購又太薄弱,所以最終多方的利益促成了他們組成財團競購福記。

爭奪謎局

神秘國企半路殺出

  真功夫及譚魚頭兩家企業參與競購被外界認為目的是 “借殼上市”,同時也被視為收購中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但令大家都始料未及的是,福記食品收購案在收購的最後階段突然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3月8日,譚魚頭、真功夫相繼宣佈競購失敗。同時,市場傳出中糧半路殺出。隨後,《每日經濟新聞》聯繫到了中糧控股(00606,HK)。對於上述收購傳聞,該公司投資者關係部負責人向記者予以否認。

   另外,還有報道稱,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在參加“兩會”期間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中糧集團並沒有參與競購福記食品。他稱“不可能有收購我不知道的,不會 的。”  盡管中糧控股和中糧集團均以“否定”的態度回應記者的詢問,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不排除中糧集團通過旗下的其他公司完成對福記的收購。

  如果不是中糧,那麼這家神秘的國有企業到底是誰?或許,就在近期,答案即將揭曉。

□福記教訓

  十年前,而立之年的魏東下海經商,歷經千辛萬苦,創造了創業五年即上市的神話;而這個潛力巨大,目標成為一家“基業長青”的公司,卻又在短短五年內,如流星一般,在發出耀眼光芒後,暗淡墜落。

  福記的倒下,又有什麼教訓?

   “福記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民營企業,主營業務也還算經營得不錯,而問題出在資金上。福記在資金借貸方面,對股市的預期過於良好,在流動性管理上沒有很好地 控制風險,所以在金融危機到來、股市大幅下挫的情況下,出現了資金斷裂。”複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釗教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這樣評價 到。

  “為什麼中國的民營企業老是長不大,資本金擴大到一定限度,市場份額達到一定程度後,往往會遇到發展的瓶頸。像福記在創業初期成長 也是非常迅速,帶有很強的冒進性。這可能使它在上市後的融資里也延續這樣一種風格。”  “但從這個企業的案例上看,恐怕還有更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首 先,福記總計超過30億港元的零息可轉債債券,是通過境外的金融機構渠道募集的。這麼大的資金在內地是較難獲得的。如果一開始,他可以從內地銀行獲得長期 貸款進行生產性建設,或者內地的金融機構能夠給予他較為低息的貸款,以償還借債度過危機,福記應該可以避免清盤結算的命運了。所以,內地金融機構對民營企 業發展的扶持,還是需要加強的。”  “進一步看,2007年前後,我們在資本市場看到了一個長期的所謂牛市。在那個時候,很多人可能比較熱衷于進行資本 運作,將自己的很多資金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金融市場上去,因為收益更高。其實這種經營理念是有些問題的,資本市場本身的不穩定,企業的投機性經營動機,這些 對於民營企業乃至是整個企業界的發展會帶來很多弊端。”  現在福記賣殼正在進入收官階段,不知魏東作何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74

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 碧生源上市后依旧违规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14/2026208.shtml

 每经记者 黄志伟 发自北京
“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挤在北京的公交车上,乘客常常能听到碧生源常润茶和碧生源减肥茶的广告正进行着轰炸 式的播放。在9点左右的上班高峰期,公交电视上几乎每隔十几分钟就有一段碧生源产品的广告。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在对比国家食药监局官方网站批 准的碧生源产品保健广告后发现,有着多次违规记录的北京奥特舒尔保健品公司在港交所上市之后,并未停止其广告违规之路。
碧生源常润茶和碧生源 减肥茶是北京奥特舒尔保健品公司(以下简称奥特舒尔)的两款主打产品,两者的销售额近几年占到了公司总体销售的95%以上。据国家食药监局官方网站显示, 目前碧生源常润茶仅有批准文号为京食健广审 (视)第2009120183号这一个,有效期至2010年12月29日,其主要内容为产品更换新包装的通报。然而,记者发现在公交车上,部分批准文号已 经过期的广告仍在播放,此外碧生源减肥茶的有效批准文号与被批准的视频广告内容并非完全一致。
违规广告次数多密度大
此前在公司的招股书中,奥特舒尔曾自曝受北京工商局处罚两次,另外两款主打产品碧生源常润茶和减肥茶遭到各省级食药监局公开通报23次。根据其披露的信息,记者查阅了相关省份的食药监局网站并发现,屡罚屡犯、长时间、大密度违规广告发布可以说是碧生源违规广告的特点。
广东省是碧生源违规广告发布的重灾区。奥特舒尔在招股说明书中自曝从2007年到2009年共有19次违规。此外,在北京市食药监局网站上,记者查询到 除了招股书中所报的2007年碧生源常润茶接连两次受到公开警告外,在2008年1月份北京市违规保健食品广告检测中,碧生源常润茶也出现在榜单上。
根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要经过食药监局的审核之后才能发布,而且发布内容必须要和所审核的相符合,不能任意篡改。然而记者发现,碧生源常润茶和碧生源减 肥茶违规的原因恰恰是未经审批擅自发布以及夸大保健功能。据国家食药监局的网站信息显示,碧生源常润茶的功能仅仅为改善便秘,而在碧生源的广告中,却声称 该产品能快速解决便秘、口臭、青春痘、色斑、皱纹增多等多种问题,涉嫌夸大其保健功效和功能。
此外,保健品的广告还要求必须准确,不能进行误导,不得包括虚假描述、断言或保证具备任何特定功能等,也不得出现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宣传治疗作用,但属于保健食品的碧生源常润茶却打出了 “修复肠道内黏膜受损组织”等属于药品疗效的广告语。
广告是维持销量的命脉
对于被公开警告的原因,奥特舒尔将其归结为缺乏对相关法规的了解及进行检讨、监督和管理广告活动的全面机制。然而,两年多的时间里频繁犯规让这种说法显得有些苍白。
“碧生源是钻了食药监部门对保健品管理制度的空子。”一位地方药监局局长表示,按相关规定食药监局对保健食品的广告只有监管权,却没有相应的处罚权,处罚权一般由当地工商部门进行,这中间往往出现空当,让部分违规发布广告的行为逃脱制裁。
违规发布广告虽然可能受到制裁,但却能够带来较好的销售业绩。奥特舒尔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07年公司开始扭亏为盈,其广告额也从2007年的 0.49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1.97亿元,增长了3倍;相对应的是,公司营业额也从2007年的1.6亿元增至2009年的近6.5亿元,同样增长 了3倍。
北大纵横一分析人士表示,碧生源常润茶和减肥茶的配方并未申请专利,其主营的产品也算不上有太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保健品的门槛比较 低,做出类似产品的难度并不大,因此一个产品的优势往往不在配方,而在于品牌以及消费者对它的认识,而维持这个认知就需要持续的广告以及品牌传播的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