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BI:全球最重要的100張圖表(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745

61、小企業活動 VS 大企業活動

Pantheon Macro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Ian Shepherdson提供的下圖展示了全美獨立企業聯盟(NFIB)小企業活動指數與ISM製造業與非製造業加權平均指數走勢。

Shepherdson指出:

這兩者間的差距沒有消除,美國經濟就不可能正常復甦。

62、股市估值隨經濟增長而調整

Jefferies全球固定收益策略負責人David Zervos認為:

以歷史標準看,美股還很便宜。

63、美聯儲的兩難困境

Macro Beat全球宏觀投資經理Naufal Sanaullah認為:

下圖右半部分顯示,美國國民的工資在回升。同時,經濟復甦也越來越普遍。

這些進展對美國接近非加速通脹失業率(NAIRU)是好兆頭。

就算美聯儲大規模購買資產有成本,而且部分產生金融市場扭曲,美聯儲很擔心的可能還是源於債務上限的大規模財政緊縮風險(左半部分圖所示),特別是又一次在截止期前一天、或者技術性違約後不久才拿出任何一種解決方法。

這是種本不必在財政和貨幣兩方面存在的政策困境。

64、股市崩潰後GDP怎樣增長

Renaissance Capital全球首席經濟學家Charlie Robertson認為:

如果像下圖預計的那樣,2014-16年美國不可避免地經濟衰退,這對美聯儲縮減QE會有影響。

美聯儲肯定要維持寬鬆的政策,如果不能如預期在2014年縮減QE,那些投資者不喜歡的國家(如土耳其)應該開始再次勝出。

65、中國家庭首選購置什麼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王志浩指出:

很多人相信中國是一個迅速擴大的龐氏騙局,正坐在巨大的房產泡沫頂上,這個泡沫全都與這個投資成癮的經濟體有關。

我們認為這種看法大部分都不正確,或者至少是誇大其辭。中國不是鄂爾多斯。

下圖顯示,中國二線城市和大約250座較小城市2012年土地銷量明顯下滑,但2013年已經大幅回升。

如果中國有數百萬空置公寓,出現像鄂爾多斯那樣的鬼城,為什麼開發商(大多是私營企業)還在買地?

原因很可能是,從2012年年中起,大多數城市的住房市場就已復甦。

公寓的銷量在增加,大部分城市的房屋存量下降,開發商的動物精神重新激發,又回到市場置地。

一線城市的房價已大幅上漲,比如北京的房價同比上漲了大約40%。

我們不會否認,部分城市存在泡沫,像鄂爾多斯那樣的泡沫已經縮小。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價已經持平。

房產市場持續復甦將支持中國繼續以7%左右的速度增長。

如果好奇中國的家庭為什麼不消費,那是因為他們首選購買的是住房。

66、數據中斷

Calculated Risk創始人Bill McBride稱

美國政府關門使我們陷入盲目狀態。短期內,這和關門相關帶來的普遍麻煩相比還是很小的不便。但如果持續下去就是嚴重問題。

(華爾街見聞註:發佈圖表時美國政府關門才持續一週。)

正如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所說:「如果不能衡量,就不能管理。」

我們需要精確又及時的數據為決策者、商人和分析師提供幫助。

我們應該致力於改善房產與經濟方面的政府數據,不應該讓妄為的思想意識挾持它們。

67、美國政府債務違約簡史

TF Market Advisors創始人Peter Tchir提供的下圖展示了1790年以來美國債務違約的歷史。

1933年以來,美國政府從未出現債務違約,2013年應該也沒有可能。

預計一旦違約危機解決後會短暫反彈,然後美國又要面對更麻煩的問題,比如有跡象顯示增長在加速放緩。

68、股價VS盈利

BTIG首席全球策略師Dan Greenhaus說:

有人可能認為多種政府措施認為推升了股市盈利,下圖很有說服力地告訴我們,和最近12個月的市盈率相比,標普500還不算「泡沫」。

 

69、道指VS歐洲道指

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首執行官席Joshua Brown指出:

今年第三季度,道瓊斯歐盟50指數(FEZ) ETF、歐元區斯托克50指數代表的歐洲道指完勝道瓊斯指數。

由此得到的教訓是,估值和預期比某個地區當前預計的增長率更重要。

今年春夏,歐洲的預期都格外低,美國基本上與緩慢增長的現實相反,逆勢而上。

這也再次證明投資全球多樣化的重要性——在今年7月的高峰期,大家都在美國市場逐鹿,那時候就應該看看其他地區。

 

70、新興市場合理調整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金融學教授Aswath Damodaran認為

今年新興市場表現令人失望,在你放棄這一市場以前,應該留意到,這也許源於投資者最初並不在意這一市場的風險,現在市場就在調整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51

BI:全球最重要的100張圖表(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063

71、從刺激轉變到投資

Macrofugue Analytics編輯及主要作者Matt Busigin認為:

對全球經濟最為重要的國家是美國。美國經濟最重要的環節是成功地從刺激轉變為投資。

財政政策和私人部門之間的轉換體現為政府在國防投入方面的赤字(藍線)與資本耗用相關投資(紅線)的對比。

赤字收縮的速度比投資增長的速度快的時候,經濟會下滑。

因此,下圖是目前最重要的,因為它體現了美國政府由刺激性的公共支出轉變為公共淨投資。

 

72、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擴張的長征

德意志銀行G10外匯策略全球負責人Alan Ruskin指出:

美國的超級寬鬆貨幣政策在危機前後「出口海外」:從2008年起,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從2.6萬億美元增至2.7萬億美元,增加規模幾乎和美聯儲的相當。

73、搜尋全球動物精神

以下圖表由IMF提供的31年間名義GDP數據製作,彭博電視與廣播節目Bloomber Surveillance主持人Tom Keene稱它體現了全球動物精神:

動物精神的天堂可能是在1994-2004年這十年。四年為期的移動均線顯示名義增長為2.2%,也就是經濟增長與價格通脹的綜合增長。

綠色方框的位置意味著那段期間的動物精神比我們如今高一倍多。

Keene反思的問題是,現在我們要怎樣恢復更好的真實增長狀態,同時還要讓中產階級和太多至少還抱有希望的窮人承擔經過衡量的一定程度通脹。

74、銀行貸款的需求在增加

Kames Capital固定收益投資經理Stephen Baines認為:

美聯儲的高級貸款官員對銀行貸款操作的觀點調查讓投資者能深入瞭解銀行業的投資組合總體持倉。

微觀的層面看,我們可以判斷一家企業有沒有可能借款/再融資。

宏觀層面看,可以判斷銀行業是否會充當經濟總體增長的推動力或者拖累因素。

目前銀行的貸款需求增加,所以調低了信貸標準,信用利差也在縮小。這對企業活動給予了正面的支持。

75、美聯儲無法解決的問題

德意志銀行首席美國經濟學家Joseph LaVorgna認為:

以下美國勞動力參與率長期走勢的圖表告訴我們,就業增長的潛力在下降,而且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

最重要的是,美聯儲無能為力。

 

76、隱含波動性期限結構有過異常動向

Condor Options研究負責人Jared Woodard指出:

隱含波動性期限結構比VIX這樣的隱含波動性指數變動得更慢,所以更有意義。

本月初,隱含波動性期限結構接近反向(大於1.0),這在價格波動性低的環境下是很異常的現象。

這無疑說明,股票投資者對債務上限預見的風險反應非常強烈。他們已經在採用低成本的對沖。

77、對中國而言最重要的圖表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汪濤指出,下面這幅圖表可以衡量中國目前的經濟環境、政策方向和風險。

它清楚地說明了三點:

1、在2011年年中信貸急劇減少之後,從2012年下半年起,信貸增長勢頭強勁。

2、2012年年中以來,許多貸款來自非銀行機構。

3、信貸增長的強勁勢頭不會持續,至多維持幾個月,增長應該會減弱,即使只是逐步放慢而已。

78、很多投資者痛恨的圖表

Richard Bernstein Advisors創始人Rich Bernstein指出:

許多投資者還認為新興市場的增長是全球最好的,但統計數據顯示並非如此,目前還是全球發展最差的。

下面這幅圖表分地區暫時了預計盈利增長率,發達世界現在超過了新興世界。

79、歐元區邊緣國家股市成熱點

彭博電視記者、電視節目Bloomber Surveillance主創之一Sara Eisen提到了一個對比:

過去那些年,投資者想知道歐元區邊緣國家的股市要多久會下跌,現在他們想知道多久可能上漲。

特別是西班牙的股市。現在已經突破了區間,這意味著投資者看好邊緣國家的前景。

西班牙已經大幅改善了,這是歐洲央行注入的廉價貸款在起作用,還是國內真正的改革和進步?

目前有待觀察,不過下圖是看多的行情。

80、全球價格最高和最低的股市

Cambria Investment Management首席投資官Meb Faber認為:

在預計股市未來回報方面,(本月剛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的週期性調整後市盈率(CAPE)有很強的預測能力。

重倉美股或者以市場規模設定全球投資組合投資權重的投資者要認識到,美股是全球定價最高的股市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52

BI:全球最重要的100張圖表(九)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273

81、從消費板塊看到的好消息

IG Markets高級市場策略師Brenda Kelly認為

觀察從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期開始非必需消費品和必需消費品之比可以發現,在復甦有起色的時候,非必需消費品通常表現會比必需消費品更好。

兩者的比例走勢表明美國在經歷一定程度的回升,這是源於零售商、餐飲業、當然還有汽車銷售的業績提升。

82、工業金屬和美債帶來的壞消息

IG Markets高級市場策略師Brenda Kelly指出:

黃金與貴金屬板塊過去幾年的表現可能讓不少人開心,但工業用金屬還沒能趕上這種前進的腳步。

一般來說,在經濟體發展時,工業金屬的價格會走高,債券價格會下跌。

30年美國國債與工業金屬指數的比例讓人能深入瞭解美國經濟的現狀。

83、價格與政策的循環反應

FridsonVision LLC首席執行官Martin Fridson認為,現在最重要的圖表要能追蹤短期內標普500每日走勢。

全球的市場都圍繞著美聯儲的QE政策而動。而QE對實體經濟影響甚微的跡象越來越多。

所以,不主張開始縮減QE的理性派會認為,縮減QE將使市場做出負面反應。

簡而言之,市場關注著美聯儲,美聯儲也在關注市場。可目前還不清楚,股價到哪種水平才算發出美聯儲開始縮減時機適宜的信號。

因此,投資者唯有等待,擔心產生太多的貸款會以通脹或者資產泡沫的形式造成傷害。

84、衡量銀行業規模

高盛全球市場研究所高級投資策略師Abby Joseph Cohen指出:

美國金融服務業規模龐大,而銀行資產約相當於整個經濟體規模的81%,這一比例比其他許多國家的銀行業小得多。

下圖列出了銀行業規模與國內GDP之比最高的22個國家地區,美國排名墊底。

如果看到那些國內銀行存在問題的小國家(如塞浦路斯、馬耳他)排名靠前,也不算意外,因為他們的銀行業和經濟規模相比實在太大。

可是即使同為發達經濟體,如德國、法國等許多國家的銀行業資產與GDP之比也比美國高數倍。

85、衰退預警信號響起警報

Bloomberg Briefs經濟學家Rich Yamarone提供的下圖顯示:

1948年以來,無論何時,只要四個季度的國內產品實際終端銷量同比增長速度低於2%,經濟體最終都會陷入衰退。

美國經濟分析局(BEA)數據顯示,2013年第二季度,美國的上述增長速度只有1.6%。

86、經濟衰退、盈利衰退與市場下跌

金融服務機構Orcam Financial Group創始人Cullen Roche認為,該機構的美國衰退指數是美國經濟增長的先行指標。

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必須小心衰退的潛在風險,因為盈利式的衰退下滑通常會發生在經濟衰退內部。

一旦發生那樣的盈利下滑,最大的市場常會下跌。

過去50年,標普500年同比下降30%,這就是大範圍經濟衰退時期的現象,不會讓人意外。

今天的衰退指數與經濟環境還勉強可以應付的形勢一致,這種環境並不存在利潤衰退或者市場大跌的風險。

87、美股過於高估

美國股市的估值引起許多爭論,特別是以席勒(Robert Shiller)的週期性調整後市盈率(CAPE)來看,估值和盈利相比是五年裡最高的。

不過,今年9月的CAPE還是比危機前的巔峰期——2007年5月的27.5倍低。

知名金融博客Abnormal Returns創始人及編輯Tadas Viskanta建議,不要糾結在這個指標上了,我們來看看另一個衡量市場估值的指標。

晨星市場估值圖表顯示,美股估值過高,這與危機後大多數時期美股的估值截然不同。

其他指標也顯示美股估值太高,這種高估值使美股市場更加難以抵禦債務上限鬧劇等外部衝擊。

範圍廣泛的市場倒未必下跌,但它們需要比如盈利和利率等其他因素至少保證市場穩定。

 

88、長期看美股實際增長

Armored Wolf首席投資官John Brynjolffson認為:

美股的回報高,是可靠的回報,它們並非經歷一定階段的疲弱以後會走強的類型。

雖然將近12年都呈溫和增長,現在依然高於趨勢線,預示著會提供溫和回報。

美股20世紀的表現是反常的,不能代表21世紀的表現。

實際上,各國股市的回報有時是100%虧損的。

89、美國石油出口創歷史最高水平

Oppenheimer首席市場策略師John Stoltzfus認為

美國石油產品出口變為指數式激增始於2005年9月。時至今日,能源出口已是美國出口最大的推動因素。

美國能源部報告,2013年7月底,美國日均出口石油389.2萬桶,創歷史新高。

雖然美國國內石油需求依然強勁,新技術和頁岩資源已使美國擁有了能源獨立的潛力。

90、印度人愛買黃金

US Global Investors首席執行官Frank Holmes常說,好的政策可以推動經濟增長,市場隨之產生正面反應。壞的政策起到反效果。

今年第二季度,印度的黃金購買量增至創紀錄的高水平,這就是印度國內政策產生的影響。

同時,一些印度人不但是出於愛家人和朋友,他們買黃金也是為了儲值。

與美元投資黃金的回報相比,印度盧比投資黃金的回報高得多。

過去三年,美元計價黃金價值累積增長12%,印度盧比的接近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53

法國葡萄酒重要產區遭遇惡劣天氣 葡萄酒產量創10年新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533

今年,法國多處葡萄酒產區連續受到強降雨、強冰雹襲擊,葡萄總產量可能會跌至10多年來最低水平。

波爾多是世界5大葡萄酒產地之一,最近幾年,隨著市場對高檔葡萄酒的需求增大,波爾多特級葡萄酒的價格飆升至3000美元/瓶。

今年8月,波爾多葡萄酒子產區Entre-Deux-Mers和Cotes de Castillon邊緣地帶遭到惡劣天氣強力襲擊,成為波爾多產區的「重災地方」。

法國農業部預計波爾多產區2013年葡萄酒總產量會下跌19%,跌至4.4億升。

Entre-Deux-Mers是波爾多最大的子產區,擁有250個葡萄酒莊園,每年產量超過1200萬瓶(這其中主要是低端酒為主)。

Entre-Deux-Mers葡萄酒莊主聯合會主席Stéphane Defraine預計今年惡劣天氣對波爾多葡萄酒產區造成的銷售損失至少為3億歐元。

位於Entre-Deux-Mers北部 Bonnet莊園發言人Vincent Cruège接受WSJ採訪時表示,該莊園擁有300公頃,受災面積高達280公頃。

偏低的葡萄酒產量給葡萄酒生產商造成了不少的壓力:一方面酒產量無法滿足全球的需求,另一方面,葡萄的質量會影響到葡萄酒的競爭力。

法國其他地方的葡萄酒產區倒是沒有遭到類似波爾多的損失,但也受到了惡劣天氣的影響。

科爾多省(隸屬勃艮第產區)特級葡萄酒生產商Jean-Michel Guillon接受WSJ採訪時表示,勃艮第高端葡萄酒產地沒有遭到惡劣天氣襲擊,他同時稱勃艮第產區不少酒莊未能倖免,因此要承受很嚴重的經濟損失。

不過,惡劣的天氣對海外投資者進駐法國葡萄酒業提供了機會。

勃艮第產區的部分莊主表示要提高價格。AF Gros莊園 Caroline Parent-Gros認為提高價格是需要的,因為他們需要對莊園進行治理,但提價的幅度有限。

勃艮第產區是優質黑皮諾紅葡萄酒的主要產地,但近年來也受到來自美國和新西蘭黑皮諾紅葡萄酒的競爭。

2012年, 法國葡萄酒出口總額71.6億歐元。 法國農作物辦公室FranceAgriMer表示,今年法國的庫存葡萄酒量已經處於12年來最低水平。

不過,歐洲整體的葡萄酒產量到沒有受到影響,西班牙等國葡萄酒還迎來了豐收年。歐洲農業集團Copa-Cogeca預計今年歐洲的葡萄酒整體產量可能會提高15%。歐洲葡萄酒生產國中只有奧地利的產量也受到惡劣天氣的影響,今年產量可能會低於四年來的平均產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883

「現在最重要的是看有無連鎖反應」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736

如果連續有另一些大的財團也採取相應的措施,就會對香港的投資者造成一種連鎖反應。

范博宏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及財務學系聯席教授、經濟及金融研究所所長)

李嘉誠做出這一系列投資策略調整,根本上是年紀大了,要退休了,而他在市場上的一些政商人脈,還有聲譽等,沒有辦法,也不容易傳給下一代。而他經營的地產、港燈等,都是管制類行業,跟政府打交道很重要,更不用說中國內地的事業了。

從公開資料看,他的經營團隊看不出有能力承接他的這些無形資產。

所以,這是一個比較優勢改變的問題,是一個接班的佈局——他的下一代經營團隊和兒子在這些市場內會喪失他們的比較優勢,而在歐洲,特別是英國這些開放的市場裡面,做生意比較市場化一點。

從港英時期,政府就扶持一些大亨,而大亨轉而控制香港的經濟,用這種方法治理香港。香港傳統上的大宗交易都是幾個商人坐下來談談,小圈子裡完成。以前的利益集團只有英國政府和這些大亨。

香港回歸後,基本還是這套。但最近有一些變化,因為香港的政府和經濟與內地越來越接軌,已經不止一個利益集團,社會上也開始分成富有的集團和廣大的「蟻民」。在他們的分化抗衡下,有矛盾衝突。而政府也要權衡,不能再那樣照顧以前的既得利益者。未來的政商環境,對於大亨的後代都是有挑戰。

李嘉誠現在在香港的資產主要分兩類:一是管制類的,像港燈這樣需要和政府打交道的;還有一類,是勞動密集型的,像百佳超市、碼頭等(碼頭雖然沒賣,但出現的罷工事件對李打擊也很大)。這些生意,李嘉誠出面,可以鎮得住,但是他兒子能鎮得住嗎?我看很難。所以倒不如趁著現在業績還不錯的時候,趕快賣掉。

鄭宏泰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

從李過去的所有投資來看,他都是深謀遠慮的,如果只是看到他撤資,就簡單化了。

這次的舉動是「一石幾鳥」。

首先,是配合中央走出去的戰略的,是一個「苦肉計」——你們香港人不喜歡我,我就出去,但中央肯定也是支持的,因為中國要走出去。

其次,這也是李嘉誠的無奈之選。這麼多年來,李嘉誠在香港人中的形象,由「李超人」變成了「萬惡的資本家」。

我曾經研究過亞洲四小龍,在東方社會,為什麼以前少工潮,少罷工?因為崇尚儒家文化,華人老闆就像一個大家長,對工人都比較仁慈。但現在,香港競爭加劇,注重市場效率的西方企業制度開始佔據上風,一到經濟不景氣,企業就要裁員,這直接引發矛盾。

從商業上看,這本無可厚非。但李嘉誠的生意,通常都是一環扣一環的,一種生意緊密地扣著另一種生意,所以,很容易導致很多矛盾集中到一起爆發。

李現在已經85歲了,年歲已高。從這個角度而言,他拋掉一些容易引發矛盾的產業,也是緩解社會壓力、化解矛盾的一種方法。

對李家來說,這個投資策略的調整也很好。李在2012年已經解決了家族財產的傳承問題,但還有一些遺留的尾巴,有一些財產,比如百佳、港燈等,財產價值不大好量化。現在進行拆分上市,客觀上也是解決家產紛爭的最好方法。因為上市之後,值多少錢,非常清楚,不至於引起紛爭。之前香港一些財團,比如周大福上市,某種程度上,也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對家族來說,投資多元化,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保證家族企業分散風險,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

我倒是覺得,李此舉對香港是一個正面的作用。他真的走了,會有新的人來接手,有利於促進競爭。

馮邦彥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導)

早在香港回歸前,和記黃埔就已經明確講,它有五大產業,「金木水火土」——「金」是電訊科技、「木」是零售、「火」是石油等資源、「土」是房地產,「水」是碼頭,等等。實際上,它早就已經多元化了。

所以說,李嘉誠此舉,不是現在才有的,香港回歸之前,他的整個集團就已開始國際化部署。經過這麼多年,李嘉誠旗下的公司實際上已經非常國際化,公司整體資產在香港的比重已經不高。當然,註冊地在香港,公司上市在香港,這個他沒有動。

現在值得關注的是,他在減持香港和內地的一些有價值、穩賺錢的資產,這背後是什麼目的?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當前他從全球的企業發展戰略考量,可能覺得,經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歐洲業務更具發展潛力,而香港業務因為已經比較成熟了,空間已經有限。作為上市公司,為股東賺取最大利潤,去選擇一些更具成長性的地區和產業,低買高賣,是一種本能。因此,不能說是撤資,只能說是企業經營策略的調整,是一種資產的調配。

第二種:李嘉誠最近在香港的經營也碰到很多困擾,比如國際貨櫃碼頭發生大罷工,導致一部分人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李嘉誠。另外,香港現時也有一些不穩定因素,比如「佔領中環」、「普選」等問題,李嘉誠會不會考慮到這些不利因素而做出選擇呢?我們只能猜測。

現時的這種策略調整,也不一定是李嘉誠做出的。最近上市公司的年報會議,李嘉誠都沒有出席,而是大兒子李澤鉅出席,所以不少人判斷,這些策略是兒子做出的。

有人認為,他撤資是對梁振英政府不滿。不過,即使他對梁振英不滿意,並不會影響到他的投資策略,他主要看的,還是香港的發展、投資環境或者企業成長的空間夠不夠,以及長遠的發展前景。

所以,不能一下子就把他的這種做法上升到是一種政治性表現的高度。但是他背後有沒有一些這樣的考量呢?肯定是有的。香港如果還是一個高成長的地區,你說他會不會離開?

現在要重點關注的,是他的行為會不會在香港引起一些連鎖效應。如果連續有另一些大的財團也採取相應的措施,就會對香港的投資者造成一種連鎖反應。有人會覺得,這是不是他們發出的一種信號。

因此,執政者,如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府就必須關注這些問題。如果引起連鎖反應,那對香港就不是很有利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70

【投資雜談與思考:投資最重要的問題】 耐力投資

http://xueqiu.com/7096399426/26085655
有一本叫《投資最重要的事情》,很值得一讀。 當然,還有非常多的很有價值的書都需要讀。這裡,我將這個書名,改一下,作為這個帖子的題目:「投資最重要的問題」

以下的問題,是我們大部分人最常思考的問題,然而,很多時候卻沒有一個明確肯定的答案,或者根本沒有徹底想清楚,或者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下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在這裡重新整理一下,以作為自我檢查和重新思考的清單:

(這裡的問題主要還是面向股票市場的投資,其它渠道的投資問題沒有涉及到)這些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我覺得卻是很重要的。

1. 什麼是投資?我為什麼要進行投資?(保值、增值、快速發財致富、養家餬口、養老、實現自我價值、。。。?)

2. 對我來說,可選的,或者最適合我的投資渠道有哪些?(實業、黃金、房地產、證券、外匯、。。。?)

3. 我為什麼要選擇做股票投資?(而不是其它投資渠道?)

4. 我適合參與股票市場嗎?為什麼股票市場大多數人都在賠錢而我認為我可以賺錢?我比別人的優勢在哪裡?(聰明、勤奮、好學、理性、保守、悟性高、運氣好,。。。?)

5. 我所理解的股票是什麼?(一份有形的真實權利?一種無形的交易商品?)

6. 我正在進行的是股權投資還是商品交易?為什麼?

7. 如果把股票當做一種權益來投資,我最終會得到什麼?如何體現?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能?

8. 如果把股票當做商品來交易,我能得到什麼?如何實現?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能?

9. 什麼是成長股?什麼是價值股?構成成長股和價值股核心要素是什麼?它們有什麼本質上的異同?

10.投資成長股需要瞭解哪些信息,具備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

11.投資價值股需要瞭解哪些信息,具備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

12.我投資的標的真的是成長股嗎?我所投資的標的真的是價值股嗎?為什麼?讓我確信的依據有哪些?這些依據是可以確認的事實,或者是根據事實所作出的推斷、還是我自己的直觀感覺和猜測?

13.除了知識、信息、技能之外,我的性格特徵適合哪種類型的投資或者交易?(我很容易衝動嗎? 我很理性嗎?我很有耐心嗎?我很固執嗎?我的想法很容易變化嗎?我很堅持原則嗎?。。。 )

14.在投資的過程中,我給自己設定了基本的原則和紀律嗎?這些原則和紀律是確定不變的還是經常調整變化的?我總是遵守我的原則和紀律嗎?或者我每次總是有藉口違反自己的原則?

說明:很多時候,人們會用「投機」這個詞來與「投資」做比較。其實,「投機」這個詞本來是一個中性詞,只要是不違反法律和道德的「投機」行為,尤其是股票市場上的「投機」行為,都不是壞事,它只是市場參與者所選擇的一種方式而已。但是,我們的傳統教育卻將「投機」這個詞賦予了太多的貶義或者負面含義,所以,我在這裡把它換成「交易」,看上去更中性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626

試論心態和技術何者更為重要? Tess

http://xueqiu.com/6920515637/26193359
關於心態和技術的問題,一直是投資者中間,更準確的說,是股民之間討論的主題之一,這個問題的性質,一直未曾有人準確地指出過,只有在纏中說禪的博客中曾經說「技術好的一般心態都好!」這顯然是他閱歷廣而觀察到的,但是他並未對此進行理論闡述。本文的目的,就是證明技術決定心態,股民中間流傳的所謂炒股主要靠心態的說法是荒謬的。

斯賓諾莎說過一句為馬克思所經常引用的話:「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這句話真可謂真理之見,我國有一句與此意義差不多但是表述得範圍有些窄的話,叫「藝高人膽大」。只有技術更高,才有有更大的膽子,這才是正常的情況。

不妨讓我拿走鋼絲來說明一下吧!假設兩個一百層高的樓房間車上一根很細的鋼絲,讓你從上面走過,你會覺得如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肯定非常害怕,畢竟每個人都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假如把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放在上面,都會嚇得面如土色,這時無論你怎麼告訴自己要鎮靜,你都難以做到。

有的人會說,也有少數人,他們天生膽大,可以從這條鋼絲上輕易走過,但是,這樣做的結果,不過是從鋼絲上摔下來,落個拜見閻王爺的後果。不信,咱們可以看看那些玩雜技的,假如我們挑出任何一個普通人,不經任何訓練就進行這樣的運動,一定是凶多吉少。

但是,世界上還是有很多走鋼絲的人,雖然我見識短淺,還舉不出例子,但是我可以舉出一個其他的例子,就說我聽說有個蜘蛛人,他就是經常徒手爬全世界各地的高樓的,這個事情的危險程度和走鋼絲類似,我想多數人都沒有那個膽敢去嘗試一下徒手爬高樓的。而這個人之所以敢爬高樓,一定是對此進行了無數次的鍛鍊,掌握了很好的技巧的緣故。

本人從小就膽怯如鼠,以至於至今還沒有學會游泳,雖然說我們家住在水庫邊,幾乎所有人都會游泳。但是我從很小就被迫騎自行車,所以如今我騎車如飛,經常從極窄的車叢中穿行,偶爾把人家後視鏡碰歪,但是我行我故。無他,只是因為覺得技術還行罷了。

拿到股票上來說,其實也是一樣。就譬如那些技術分析者,我在兩年前,遇到一個自稱多年的老股民,雖然他看起來很年輕。他說他炒股的時候,只要超過前期高點他就買,只要低於前期低點他就賣,雖然他一直挨耳光(意思是虧錢),但是他就傻傻地做下去,最後肯定是賺錢的。理論對不對並不重要,關鍵是堅持。

其實,再也沒有比這個股民所說的更加荒謬的了。假如方法是錯的,那麼至多是虧完為止就是了。這就好比一個凡人,不懂醫術,偏要給人開刀,而且懷著相信自己正確的無比堅定的信念,結果不過是把人治死罷了。

其實我們觀察各行各業,凡是技術好的,都會更加鎮靜,凡是技術不好的,都會非常慌亂。所以有個詞語叫做「有條不紊」,只有那些具有精湛的醫術的醫生才能在做手術時有條不紊,才能把病人從死神邊拉回,只有那些熟練份額飛行員才能在槍林彈雨中穿行,不僅不被擊落,還會擊落敵機,只有熟練的軍事家才能在潰敗時能及時重組隊伍,重新構建堅強的陣線,只有具有豐富閱歷的人才能洞察人生是非,閒看大起大落,而能始終堅持理想。而那些小白,遇到這些事情時,都會做個逃兵,不是手足無措,就是當鴕鳥把頭藏在沙子裡。

因此,有幾句話都說的很好。「預期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磨刀不誤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些諺語都是說明了技術對於成功的重要性,有了網,捕魚就輕快了,有了快刀,就能砍柴看得又快又好了,有了柴火和魚,就能回家讓老婆熬魚湯了鮮美地享受一頓了,而不怕回家被老婆扭耳朵了。如此而言,還有什麼比更好的技術更重要的事情呢?

古代人沒有技術,對於自然界缺乏認識,出門不知道天是否會下雨,地震了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還被日蝕嚇壞,看到颳風就以為樹是大妖怪,成天生活得惶惶不安,而今天,由於掌握了自然界的規律,所以人類就以為自己比天還高,那些最傑出的科學家甚至想向上帝挑戰,法國的拉普拉塔竟然要計算出宇宙在任何一個時刻的狀態。這都說明了技術的重要性。

因此,我想這個問題再也沒有進行爭論的必要了。凡是對投資的規律進行了深入的科學研究,對於人類有史以來的投資學知識進行了全面總結,並且在市場中進行了多年檢驗的人,心態肯定是最好的,而那些智商很差,對股市的瞭解完全得自周圍的幾個文盲,對股票的瞭解僅限於看了幾天的K線,縱使他聽過多少次心態比技術重要的格言,他也難逃揣揣不安的境地。

當然,談到這裡,還沒有談為什麼股民們會覺得心態比技術重要。這個問題,其實是因為人們普遍懶惰,以為不用花任何功夫,只要內心默念鎮靜鎮靜,就能發大財一樣。心態是個自我控制的活,這些人認為更簡單些,而學習浩如雲煙的金融學知識,顯然不如在家空想三分鐘省事。

這就好比,和尚們都喜歡在寺廟裡打坐,默唸佛門清淨,要清心寡慾,但是還免不了出去偷腥,於是就認為自己是心魔作怪,於是心裡繼續回去打坐,空羨人家如來佛的成就。但是,人家如來佛可是熟讀婆羅門的文獻,知道全宇宙有三個物種,有四大洲,飛蟲走獸無所不知,來生往世無所不曉,所以才能看破紅塵,而你能做到這些嗎?如來佛的法力無邊,是由於他的學識淵博的緣故,所以六耳獼猴作怪的時候,諸菩薩和神仙都束手無策,只有如來佛能識別出來,這個功夫,不是靠打坐練出來的,而要經年累月鑽研學問才成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366

投資——最重要的是投資紀律 比爾星馳

http://xueqiu.com/8649729552/26214487
投資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很多人說是如何發現好公司,如何給公司估值,也有人認為會買的不如會賣的。我認為投資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這些,而是嚴格遵守投資紀律,再好的操作計劃,如果不能得到完全的執行,也不會有很好的結果,好運不會常常有。
 大多數人目前困惑的依然是何時該買,買什麼公司,什麼價格買,這裡給大家推薦下兩位民間高手小小辛巴和水晶蒼蠅拍的方法,當然投資並不是數字遊戲,一加一等於二這麼簡單,涉及到的變量非常大,任何一個小小的因素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結果。
@小小辛巴 的五檔買入法(轉載自小小辛巴博客)
1.五檔逢低買入法是一種抄底交易方法。

一聽到「抄底」這兩個字,在漫漫熊市中熬久了的我們,大多會打一個寒戰,然後面色慘白地說:「下跌不言底啊!」

實踐證明,沒有多少人能夠抓到真的底。不管是用平底買入法、底部區間買入法、恐慌尖底買入法、市場底與個股底雙重確認法、向上趨勢形成法······只要是在漫漫熊市中,任何底都可能跌破,下場基本一樣:生當做被套,死亦為床罩。橫豎都是死,閉眼睡大覺。

千萬人有千萬次失敗後,得出了一條公理:抄底的人都死在抄底的路上。

公理不好挑戰,但我是逆修,雖千萬人吾往矣,我從來未放棄過抓底價的努力。

底價預判,是一種綜合判斷,要在對企業價值充分瞭解的情況下,綜合大盤位置、類股特性、個股利空、估值分析等多種因素進行研判,確定一個底部價格區間,給予股價充分的波動時間和空間,這裡面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鑑於我之所思未必適合於他人,且不能確保我的方法完全正確,而常看我博及我書的兄弟們大多對我的套路已充分瞭解,這裡我就不展開了,重點講五檔逢低買入法的交易策略。

五檔逢低買入法,是指對某隻個股進行充分研究,綜合各種因素分析,大致估算好底價區間,然後設定好五檔逢低買入區間(應有一定的價格寬度,間隔10%左右),這五檔相當於一個層層設防的大網兜,層層向下買入,股價下跌總有窮盡(指大部分股票),「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只要五檔設置得合理,多半會在五個檔區內形成底部。

如圖(不熟悉電腦畫畫,股價走勢畫得像兒童畫,還請兄弟們見諒):
查看原圖
這種方法的最關鍵因素還是估值與底價的把握,過於謹慎的話,可能一股都接不到,比較好的結果是在第一檔接到一部分,完美的結果是接到了二、三檔,最糟糕的是,底價設得過高,五層防線全部打破,統統套牢。

這種方法可以說是兼顧原則性與靈活性,原則性表現為倉位比例與安全價格已經設定了,風險已經進行了預先控制;而靈活性表現在給予股價足夠的波動時間與空間,交易者不易受短期價格波動所左右,同時,因為買入期較長,如果企業出現重大變化,交易者可以隨時調整計劃。

2、保持良好心態

博友「sunkey」2012-10-27 22:54:30提問:

「先生好,看了先生系列博文以來,受益良多。我的困惑如同前面幾位博友類似,為什麼是五檔買入法?而不是三檔之類。採用五檔,一般很難買到後面幾檔,其結果就是看好的股票,買入量總是不足的。

看先生的策略也類似,五檔,每檔1%,是否也是買入量不足呢?

先生有無回顧自己的過去?哪些是五檔買入成功了的?可否介紹給大家學習一下?

確實很困惑,看好的標的,如何才能買足自己計劃的數量而風險小?五檔雖然風險小,但是很難達成滿足自己計劃的數量。」

之所以困惑,是因為患得患失,想贏又怕輸,既擔心買多了被套,又擔心買不夠量。

我承認,五檔買入法的策略,如果用在單買個股的交易上,很難操作,因為,對我而言,我的第一檔就是底價,我希望只買到第一檔,如果把資金分成五份去買個股的五檔,就會產生只買到20%的問題。

當然,我也經常過於樂觀,所以股價的下跌有時會超於預期,結果又跌下兩、三檔,那麼這種情況下,最多也只能完成40%或60%。

剩下的資金也就變得沒有發生效率。

但是把五檔買入法用在組合操作上,卻有它的優勢,假設你設了十數個個股底部的五檔下接區,而通常來說,各個不同行業的股票並不是同時跌到底部的,有的早一年,有的晚一年,在具體操作中,有的接到一、兩檔即見底,有的接到兩、三檔,有的發現錯了停止計劃(時間夠長,足夠研判),也有的會傻傻地買了五檔,全部被套(應該是少數情況,常看我博的兄弟們,分析與操作水平並不差,有不少還強於我),總體而言,剩餘資金可以運用得較靈活,剩得多可以把範圍拓展到15個上下,剩多少的話可以把範圍限制在7、8個左右。

由於運作時間較長,可以慢慢思考,比較理性客觀,不容易患得患失,既不會擔心資金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又不會心急火燎地只盯著某個愛股,擔心錯失機會,每天看著股價圖大罵:「怎麼還不跌!怎麼還不跌!求求你,跌下來讓我買一點。」

有良好的心態,才有良好的操作,沒有最完美的策略,只有追求完美的人。

3、與其百步穿楊,不如百發百中

    神射手的水平表現在兩個方面,從質量上來說,質的表現為神準,一箭封喉,百步穿楊;量的表現為穩定,百發百中,隨射隨中。

沒有人生下來就是一擊斃命的神射手,大多要經歷百發百中的階段,只有心理素質足夠強大時,才能成為一箭定江山的人物。

雖然五檔逢低買入法,作為抄底方法,有靈活性與原則性兼具的優點,理論上來說,用於單押個股的操作,也無問題。但使用者必須要不斷提高分析水平,準確設定第一檔的底價,而在患得患失心態下,很難確保計劃達成。所以,很多人在計劃失敗後,不認為自己沒水平,因為他們確實發現了某隻大牛股,也確實發現了一些機會,只是因為市場中某些稍微超出預期的變動,干擾了自己的心態,才導致失敗。

因此,很多人總結教訓時,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要戰勝自己(以解決患得患失心理)。

在我看來,如果自己本就無敵,何需戰勝自己。

最關鍵的心理問題出在單押一隻上。

如果,只有一次一箭定生死的機會,哪怕是養由基那樣的神射手,也難免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射偏。

相反,如果用一百支箭去射一群獵物,可以氣定神閒地慢慢射,決定成敗的就是射術,而不是我們的心態,如果真的能力夠強,百發百中也不是不可能。

我想,大部分人只要認真訓練,都有可能成百發七、八十中的優秀射手,何必夢想去做那種一生只射十幾箭,箭箭都是神蹟的事情。

4、與其死命追魚,不如架網等魚

同樣的策略,不一樣的心理出發點。

用五檔交易法,去單押個股,相當於拿著一個叉子去拚命追叉一隻自己想要的魚,力度、技藝、經驗都要求相當高,失敗率等同於黑瞎子熊在水邊撈魚。其出發點是基於預測,也即希望股價做底在自己劃定的範圍內,從而實現自己的倉位分佈,所以才會冒出希望計劃實現的心理,這樣很容易滑入賭股價漲跌的投機領域。

而將五檔交易法用在組合上,雖然也有預測成分,但其本質是等待低價的客觀事實出現了才行動,有安全低價撞進來就接受,沒有,也就算了,反正還有其他股票作備選方案,「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這種心理,相當於用網撈一群魚,或者說架網等一群魚,一網下去,進網的可能是魚,可能是蝦,也可能是螃蟹,有點類似於等待上天賜給的安全機會,雖然也存在偶然性,但成功性會高很多。

不得不承認,對於原始人來說,織網撈魚相對於用叉抓魚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自從掌握了織網撈魚技術,人類也就從不斷挑戰自己的叉魚技術的不良心態上脫身出來,而把注意力放到了提高織網技藝上來,從而成為魚界無敵的存在。

所以說,自己本就無敵,何需戰勝自己。

5、入界宜緩,貪不得勝

「入界宜緩」是流傳在南宋年間的象棋十決之一,主要指在對方勢力強的地方,要徐徐圖之,不求一擊而得逞,是一種以靜制動的後發制人策略。

至於為什麼只買了一檔1%?因為我還在等第二、三檔,因為我們在漫漫熊市這個艱苦困境中做危險的事情。

常看我博的人都知道,以這種方式交易,只是把它當作整個佈局中的一個小棋子。

我通常採取的是均衡佈局,也就是穩定增長股、週期波動股、小盤成長股、現金各佔四分之一,具體比例會根據個股機會與大盤整體位置進行適度調整。

我所交易的股票貌似很多,但用分類管理來看,並不多,重倉的穩定增長股是相對集中的,也就是兩隻:桂林三金、貴州茅台;

週期波動股三隻:中國神華、招商銀行、中國石油;

小盤成長股略多一些,堅瑞消防等,打算控制在10到15只左右。

我寧要10個最低價附近百分之一、二,也不要一個搞不清價格高低的百分之二、三十。

說實在的,我希望每個只買到1%,個個都是歷史最低價,就再也買不到更低檔位的。但現實證明,有不少我還得往下買到2、3%,有的甚至是一個根本估算錯誤,只能取消原計劃。所以,最終這十隻上下,加在一起到底是20%,還是30%,完全取決於市場所給予的機會,以及這些股票困境反轉真實底部在哪裡。

因為百箭射群獸、一網捕眾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追求的是總體成功率,十隻裡面只要兩三隻能翻兩三倍,剩下的兩三隻表現平平,甚至有兩三隻全部虧光,從長期來看,總體收益還是要好過其他類別的組合。

如果哪位兄弟有耐心的話,可以去翻找我公佈的交易情況,統計一下,客觀來說,成績不是很理想,大約合計虧損10%上下,但考慮到從2011年到現在,整個市況如此低迷,只要買股,就很少有不大賠的,也還算湊合了。

如果允許我狡辯的話,鑑於我整個買入計劃尚未完結,總不能要求我一買就成功吧。

  @水晶蒼蠅拍 的建倉方法(轉載自水晶蒼蠅拍新浪博客,與原文略有不同,我把它稱作兩步買入法)
  肯定有人會說找好股票很重要,也肯定會有人說有個好價格很重要,這2點肯定都是對的,正因為都是對的,所以才讓人撓頭。首先我得說,這恐怕是股票投資上經常會碰到的「困擾」,很正常。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市場的定價都是基於「過於樂觀」和「過於悲觀」的,所謂的「合理價格」倒更像一個匆匆趕路的。那麼一個「好企業」總是等不到「好價格」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第一,總結一下"等不到"的原因。到底是因為市場確實是過於亢奮,還是自己真的設置了一個太苛刻的「安全邊際」?你對他的估值後定價的依據是什麼?憑什麼你認為他在「市場理性」時應該進入這個價位?有什麼證據來支撐你的這些理由?如果所謂的「安全邊際」只是來自於一廂情願,那麼恐怕首先需要調試的是自己。
第二,如果第一個問題回答不太清楚,那麼可以考慮下面這個:就是先不管當前的價格,先問問自己對這個目標股到底看多遠看多高(為什麼看這麼高是問題的關鍵)。對我個人而言,我喜歡10倍股是大家都知道的,因為我就是認為中國正處於盛產10倍股的歷史階段---或者說如果中國都不具備這個環境了,那麼全世界人民大概也都可以歇歇了。而同時我認為廣闊的成長前景是另一種最好的安全邊際,所以找到一個未來可以看得很高的東西是降低長期投資風險的一個基本策略。
第三,確立了你的東西是符闔第二條的,進入這一步。任何定價的評估肯定脫離不了自己對大市場環境的評估,如果評估未來中長期大概率是熊市,那麼謹慎的定價及分批買入是更穩妥的。如果相反,認為後市的中長期機會是遠遠大於風險,但是短期波動又確實是拿不準,那麼我覺得更需要鎖定的是一個長期的利益----在做這一步的時候,問問自己,是更擔心買入後被套30%還是更擔心這個股票從此一去不復返?

第四,足夠的後備措施。我的買入一般比較乾脆利索,能高度說服我自己的,基本上2,3下就滿倉了(指在我組合中的預期倉位)。但這也可能帶來一個危險:買入後市場開始逆向進入非理性,把你買的東西真暴搓個30%,雖然心裡上早就有此準備,但真就這麼接著也挺鬱悶的。所以應該對於不是明顯特別低位的買入,應該保有後期跌幅超過20%以上以後的較強的補倉手段。

----這裡有個前提因素,就是買入的價位向下算20%一定應該是這個股票的「非常便宜的區域」,而不是指一個低素質概念股的100PE下跌個20%(那後面請準備繼續再跌個70%也很正常)。這個條件非常重要,為什麼這個「度」掌握在20%以內為宜?因為跌幅超過20%,就需要上漲25%才能夠回到原點,這已經是一個中級別市場漲幅的層級了,如果跌幅遠遠超過買入成本的20%那麼其後期的上升負複利壓力就變得太大了。

比如15元買入30萬達到了目標倉位,市場突然的恐慌而大幅下跌30%,這個時候9.5元買入15萬,成本被攤平到大約11.9左右。這個時候有2點是比較確定的:

第一,這個股票基本上已經跌無可跌(除非大熊市來臨,那麼說明你前面第三步的判斷失誤,需要調整整體策略了)。

第二,未來漲到多少可能還是不確定的,但至少15元肯定不是一個頂部。

那麼,當股價再次回覆15元的時候,如果不願意持有加倉的籌碼可以選擇賣出15萬。這時候30萬的初始籌碼,經過了「低吸-高拋」的過程,其持股的成本已經下降到了10.8元以下。這就等於你當初在10元左右完成的建倉沒有什麼差別了
 
以上就是兩位高手的買入思路,其實核心思想都是一樣的,不論是五檔買入還是兩不買入,都是為了防止主觀判斷失誤和市場情緒的負作用影響,對於我個人來說,我覺得資金量大的人可以更多考慮辛巴的五檔買入法,資金非常少的人,可能拍子的兩步買入法更合適些,但這裡的前提是不管採用那種方法,你一旦制定好了操作計劃,就應該按照計劃執行,該加倉的時候加倉,該觀望的時候觀望,嚴守紀律才是成功的基石,切不要因為股市的短期漲跌打亂了自己的操作計劃,要知道是沒有人能夠預測短期市場走勢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52

圖解世界上最重要的交易大廳之紐約聯儲的前世和今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545

世界上最重要的交易大廳在哪裡?高盛總部?你錯了。它位於紐約33 Liberty大街的第9層,也就是紐約聯儲所在的地方。Brian Sack是前紐約聯儲的執行副總裁,他掌管著高度機密的資金流,決定著每天信貸市場、股市和其它市場的命運。2013年,Sack離職去了量化基金巨頭D.E.Shaw,負責宏觀投資。接替Sack職務的是Simon Potter。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紐約聯儲的前世和今生吧。

下圖:1930年紐約聯儲的交易大廳,當然那時還沒有計算機。

下圖:如今交易員同時用多台顯示屏監測公開市場交易的情況。

下圖:Blake Gwinn與同事在紐約聯儲的操作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99

後IFRS時代 資產負債表比EPS重要 潤泰獲利暴衝背後的兩堂投資課

2013-11-25  TWM
 
 

 

撰文‧周岐原

潤泰全、潤泰新該怎麼認列獲利?EPS(每股稅後純益)到底是多少?成為當前股市最熱門的話題。

十一月十四日,潤泰全、潤泰新在盤後公告,依三十一號公報以市價認列轉投資高鑫零售獲利,損益表上的獲利隨之暴增,前三季EPS分別高達五十四.一九元、二十八.八三元。驚人的獲利數字讓市場訝異不已,因為潤泰全的表現,甚至超越前三季EPS繳出四十六元的股王大立光!

毫無意外,訊息發布隔日,兩檔個股就吸引大批買盤進駐、股價均告漲停,令它們的市值在短短一個交易日內,增加約九十五億元。

然而,潤泰全、潤泰新的營業現狀和獲利,實質上並未改變,因此休息一個周末後,投資人情緒恢復冷靜,十一月十八日的股價,又雙雙回檔超過三%,引發市場對IFRS(國際會計準則)實施後,應如何認列獲利的關注。

EPS超越大立光

只是帳面數字

「這個案子,真的讓外界摸不著頭緒,」一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高層私下說。他指出,本案的性質是認列轉投資獲利,和其他公司在IFRS實施後,以市價不動產認列價值不同,可說沒有前例可循。

出現這個罕見的「利多」,原因與答案都藏在高鑫零售的股權架構裡。由持股分布來看,法國歐尚集團(Auchan Group)與潤泰集團共同持有吉鑫控股,持股比率分別為五一%及四九%,吉鑫控股則持有高鑫約五二%股權;因此可以說,法國歐尚集團是高鑫「最終的控制股東」,對於這個上市主體,具有實質控制力。

而歐尚集團自二○一四年起,財報將適用IFRS制度,因此在一三年八月十四日,歐尚與潤泰集團重訂股東協議,視為不具控制力的潤泰集團,於是依照規定認列高鑫的轉投資獲利,才出現這次的EPS大幅躍升。

但重大訊息內容中,潤泰集團此次認列獲利,並未處分高鑫股權,這也令證交所高度關注,究竟潤泰與歐尚的新協議,有無影響潤泰對高鑫的控制力?「我想,主管機關最關注的是,若只有『換約』,能不能認列這麼大的利益?」會計師說。

其實,兩家公司獲利暴衝只能算是帳面數字,並沒有帶來實際現金流,如果要依據此EPS預期公司能配發高額股利,絕對不切實際。不僅如此,見到數字就搶進的投資人,未來還得面對風險。

此次潤泰全、潤泰新分別認列三九○、二五八億元獲利,不過未來,高鑫股價若呈現永久性下跌,兩家公司可能也需要提列減損。影響所及,不但當期損益表可能出現重大投資損失,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淨值部分,也有可能出現巨幅減少。

事實上,國際間已採用的新版本,就是為了修正台灣現行舊版本所造成的上述風險,其差別,在於新版本不再認同「失去控制權就必須一次認列價差損益」的概念,簡單的說,無論控制權是否有變動,只要屬於長期投資,都仍維持每年固定認列投資損益的作法。

新遊戲規則

要留意資產負債表變化

其實早在三年前,第七二六期《今周刊》就率先發出提醒,IFRS這項影響投資決策巨大的「新遊戲規則」,已悄悄在台股發酵。當時震撼散戶的企業,是上市公司藍天。

當年十一月藍天公告,依IFRS評估後,投資性不動產公允價值將提高每股淨值,從十三元大增至六十五元,增幅接近四倍。消息發布後,股價果然在兩天內大漲六%。

這個案例,後來讓金管會出面喊話,表示公司揭露IFRS相關影響時,必須將有利、不利的資訊共同揭露,避免「報喜不報憂」。觀察這個三年前的經驗,可見小股東除了觀察損益表呈現的獲利高低,還得留意資產負債表的資產品質,以及附註內揭露的資訊,才能確認公司財務狀況。

令人玩味的是,潤泰集團公告訊息隔天,在香港掛牌的高鑫零售,股價並未受到前三季稅後純益增長近三成的利多消息支持,反而以大跌六.五六%作收;而且,當日高鑫成交股數多達三千五百萬股、創二個多月來最大量,與台股市場中潤泰全、潤泰新爆量漲停、受到追捧的境況,恰恰相反。

市場人士解讀,這個現象可能來自投資人擔心,潤泰集團認列轉投資獲利的動作,無形中宣告,高鑫的主導權將劃歸歐尚;而在董事長黃明端帶頭衝刺下,中國大潤發每年開出兩位數新據點的好成績,日後或許無法重現。

無論如何,此案已經讓市場充分感受到,財報適用於不同會計準則時的「震撼教育」,未來投資人應多關注企業資產負債表,才不會被數字迷惑。

高鑫零售股權結構

公眾 17.90%

歐尚 9.89%

51.00% 吉鑫控股 51.94% 高鑫零售 95.00%歐尚中國大賣場潤泰 49.00% 95.26%大潤發中國大賣場

16.60%

個人股東 3.67%

註:數字代表持股比率 資料來源:高鑫零售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