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趣味科普】人腦越來越小 又關facebook事?

1 : GS(14)@2016-07-06 08:13:16

現代人的腦部比之二萬年前竟然縮少了10%



這個年代人人做腦細,因為原來比起二萬年前,我們的腦部已經細了10%,而且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腦認知發展研究中心(Cognitive Development Centre at the Univeristy of Bristol)的總監Bruce Hood所指,人類的腦還會繼續變小!原因係乜?竟然係同我們日碌faceoook夜望Instagram的原因一樣!


這個原因就是我們變成住家動物。人類是在兩萬年前開始發展耕種技術,而生活方式開始有徹底轉變,變成整個族群開始長期定居一處。由這個轉變開始,人類開始有穩定的糧食供應。然而人類的腦部會進化成如此大,本來是因為日夜需要在野外覓食克服危險,而我們的身體結構相對弱,所以需要更強大的認知能力。不過既然我們都沒有了這樣的需要,自然不需要再變大,反而會慢慢變小,減低身體的消耗。那為甚麼我們會變得如此容易網上癮呢,亦是因為我們開始了住家生活,我們日夜都要與他人接觸,了解其他人的特質和需要亦變得更為重要。因此我們的腦會演變成更八掛和喜愛社交活動。而社交媒體的出現,正正切合了我們這方面的需要,甚至乎有研究發現,我們用社交媒體時,腦部會分泌多巴胺,如同我們看見了美食的反應。他日再有說你的腦細又話你網上癮,你就答大家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記者:黃力資料來源:Hood, Bruce M. The Domesticated Brain. London: Penguin Group,2014. Print.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706/196830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752

財經評論:越來越吃香的行業

1 : GS(14)@2016-09-13 00:17:37

阿里巴巴主席馬雲去年來港演講談創業,有句話想分享給剛大學畢業的弟弟,「你的第一份工作未必是最後的,但對你的影響是最大的」。他建議年輕人隨自己興趣去闖。怎樣闖,卻沒詳談。英皇(163)執行董事張炳強去年某日指現在最吃香的行業是「驗樓」。「驗樓」既不成學科,也沒有專業執照,完全靠口碑。近十多年很多業主全副身家買層樓,層樓卻甩皮甩骨,驗樓師才漸漸應運而生。驗樓這行,很多人一講就想起「詹sir」詹濟南,過去數年紅霸各大媒體的入伙盤報道。有人幫詹sir作這樣的猜想:平均每個單位收費2,000元,一日驗兩個,天天驗,驗足一年,年賺100萬元不是夢。土木工程畢業的詹sir,起初做工程監督,移民美國返港,重操故業,遇正97金融風暴,兩年被炒3次魷魚,後來開公司做驗樓第一人,起初路難行,一個月3、4單生意。一路走來,更得罪不少發展商、裝修判頭,威脅相信不比朱凱廸少。同行的「明哥」賴達明,當年城大讀公共行政畢業後,賣建築工程儀器,開始涉足驗樓。近年開了間公司叫公正行,同樣是驗樓,還兼顧各類涉及工程的民事訴訟,努力耕耘公司品牌,始為人熟悉。詹sir建立個人品牌,明哥建立公司品牌。同在新血路,各自有出路。做到今日的口碑和業績,是當初勇敢地賭一鋪,押下追不回來的時間和機會成本。馬雲的建議,我想作個備註:隨自己興趣胡混數年後,開拓屬於自己的道路,一路殺殺殺。堅持不一定成功,堅持到底才會成功。弟弟,共勉之!記者:陳家雄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2/197678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726

黑客思維:只顧效率 成功會越來越遠

1 : GS(14)@2016-10-10 04:26:04

我們常把「效率」掛在嘴邊,特別是在香港,凡事也講求效率,彷彿只要有效率,就代表會有出色的表現,但提高效率其實是個常見的陷阱,當我們忙着提高效率,成功只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效率﹙efficiency﹚即是運用時間和精力的有效程度,與效能﹙effectiveness﹚不同,效能指能否達到理想成果。舉例說,廚師一小時能煮多少碟菜,是效率,而顧客再次光顧的機率就是效能。當一間餐廳人客很少的時候,你會做甚麼呢?改善食物質素?還是提高烹調的效率?答案顯而易見,當食物都留不住人客的時候,加快煮食速度又有何作用?可是,當類似的問題出現在一般公司時,我們都很容易聚焦效率,忘記了效能。這也不難理解,效率往往比效能更易提升,而當我們被繁瑣的工序每天纏擾着,很自然就會希望簡化程序,提高效率,卻遺忘了提高效率後會否真的提升公司整體表現。效率當然也很重要,要提高效率,前提是效能要有保證。舉例說,網媒如果想擴大讀者群,令更多人喜歡他們的內容,要做的不只是顧着增加出文數目,而是在增加數量前,首先確認讀者喜歡哪類內容。試想像,若讀者群茹素,你不斷給他們煮牛肉的食譜,無論你找食譜的工序多有效率,努力豈不也付諸流水?雖然了解哪類內容適合需時,但成效可觀,證實了後就可以想辦法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回想你聽到「效率」的次數,總比「效能」多吧,謹記每次想提升「效率」時,先想想效能是否達標,別讓提升效率成為你拖延解決真正問題的藉口,妨礙你做些更具意義、更能提升表現的事情。
Leon Ho
Lifehack創辦人
http://lifehack.org/caree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09/197951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236

港股越來越依賴北水力撐

1 : GS(14)@2016-10-17 08:07:41

【本報訊】港股越來越依賴「北水」。9月初北水開始加快湧入港股,驅使港股通9月份錄得逾580億元人民幣淨流入,該月港股成交額按月增加3.3%至約1.55萬億港元,為1月以來最多。恒指該月累積升320點。然而,北水南下情況近日有變,港股通上周二假期後重啟首日僅錄得15億元人民幣淨流入,之後逐漸放緩至上周五的5.2億元人民幣,佔全日使用額度由9月初高峯時期的近六成,大幅減少至上周五的不足半成。由於北水暫停南下,恒指上周每日成交額萎縮至720億港元,有別於9月每日742億港元成交額,而恒指上周因缺乏北水支持,而累積錄得618點跌幅。值得留意的是,工行(1398)、招行(3968)及中石化(386)上周成為北水主要沽出對象。另外,前周乃內地「10.1」長假期,港股通暫停交易,而港股該周每日成交額僅有534億港元,遠不及上月每日742億港元,這反映在缺少北水情況下,大市成交何其淡靜,港股越來越須依靠北水。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7/198034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368

細奀時代:財演形象越來越廢

1 : GS(14)@2017-01-05 07:59:38

2016年投資難,股評更難,2017年難度,看來只會進一步提升,因現時股市已經不是好與唔好,抵抑或唔抵的時代,而是信定唔信,like定dislike的時代,用傳統方法去判斷走勢,太過容易錯到七彩。


市場情緒主導大勢

英國脫歐,市場認為全球日本化,低息環境永續,於是債券升、美股升,到特朗普當選,預期經濟復蘇、通脹重臨,債券暴跌但美股又升。債息升、美元升,對大批美國跨國企業其實相當不利,借貸成本回升而海外利潤受壓,如果美股整體是下跌的話,同樣是大條道理,屆時市場評論員的面口肯定和現時大大不同。升抑或跌,不在於基本因素,而是繫於大勢,大勢則由市場情緒所主導。資產價格市價的高低,是由一個很低百分比的部份之買賣來作決定,香港樓市是最好例子,點計都係貴,但由於供應少,只要有少數人接受市價肯去追,已經足夠托住在高位。港股情況同樣差不多,20幾萬億元市值,每日平均成交額不外乎600幾億元。市值攀升但轉手率跌,因經歷過去七年環球量寬,股市兩極化,財富大轉移之後,一批醒目投資者已經上岸,對於手持剩餘的資產一兩成的波動,未必太過在意,只是長期持有,至於不幸買錯衰股,斬倉就太遲,惟有死心痴痴地等。那小量的成交,則由一批職業操盤人所主宰,營造出所謂市場氣氛。他們近期的行徑偏離以往準則,有幾個理由,第一是行家之間競爭越來越激烈,寸步不能讓之下,一定要更加急功近利;第二是平日波動細,大家用槓桿短兵相接,令衍生工具影響力提升,一旦出現突破,便容易激化短期趨勢;第三是社交媒體崛起,接收資訊主要渠道有變,like者越like,人就比以前容易變得偏激,跟紅頂白。由於行動會影響市場走勢,往往自我實現,形成漩渦效應。這種大環境之中,做股評之難,是因為讀者大部份都是業餘投資者,本身有份正職,所以需求和以前一樣,想有隻好股長揸,又或者簡簡單單短炒一下。可是判斷like還是dislike,市場信甚麼不信甚麼,已經並非上一代做一個估值模型那麼簡單,正確的做法是管理好風險之後,trial and error,摸着石頭過河且戰且走,嘗試去摸索市場的口味,但讀者卻未必會明白股市權威已死,一片混沌之下,立場經常要變才是真理的無奈,何況就算明,也不會跟得到,於是股評人形象只會越來越廢。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3/198845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196

高C9手記:新股越來越慳水慳力

1 : GS(14)@2017-01-18 08:02:47

阿飛在財經專欄提到「上一代炒殼還會花心思編織故事,今日慳番,直接炒供求」,對於這種「慳得就慳」深有同感。好似以前每逢有新股上市,係人係鬼,公司管理層總會在上市前後跟傳媒做訪問,好讓投資者知道公司做乜東東,近年上市的公司連這個動作都慳番,許多管理層在敲鑼儀式舉起手指公影張相,純綷證明「到此一遊」,從此與股民不相往來。一般而言,新股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程序,公開招股前有記者會、投資者推介會,上市前後,公關會安排公司管理層跟傳媒做訪問,提高曝光率,好歹讓市場知道有多一隻新股面世。但近年啤殼成風,尤其是創業板新股,大部份是全配售形式上市,保薦人搵齊人認購便成事,根本不需要顧及大眾投資者,省卻公關門面工夫。創業板新股上市後,股價爆升幾十倍,無人深究原因,久而久之,爆升是常識,散戶若然跟入,請貴客自理,輸錢唔好喊。許多新股又充滿勵志故事,副學士空姐變行政總裁,護士轉型做主席,地盤工人升呢為建築公司主席,取得會計文憑便可以成為財務總監,可見創業板世界多美好,絕對是錢途無限。高淑嫻
https://www.facebook.com/koc9nine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17/198993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886

全智賢喬妹Out?韓劇女主角越來越後生

1 : GS(14)@2017-06-18 22:07:15

劇迷追睇韓劇除咗個故仔吸引外,多數都會因應邊位做男女主角而睇劇,有時嫌男主角唔夠靚仔,女主角唔夠靚,可能就會放棄追劇。而近日韓國三大電視台播出嘅劇集中,就有趨勢顯示女主角嘅年齡越來越來年齡。之前韓劇搵大牌女主角孭飛,好似住全智賢、宋慧喬、崔智友、金惠秀、李英愛、高賢貞等,佢哋全部都年過30,有啲甚至年過40,佢哋因為喺亞洲各地都具有知名度,賣埠價亦相對可以加碼,不過隨住內地「禁韓令」、「限韓令」之後,唔少電視台就寧願將啲資源放喺製作方面,所以會選擇年紀較輕但又有優秀演技嘅女主角。當中根據韓國《文化日報》日前發佈嘅統計資料,現在喺韓國電視台播出嘅六部劇迷你劇中,月火劇MBC嘅《君主-假面的主人》女主角金所炫年齡只得18歲,係六部劇中年紀最少嘅一位,而KBS嘅《七日的王妃》女主角朴敏英年齡為31歲,SBS嘅《奇怪的搭檔》女主角南志鉉只得21歲。至於水木劇方面,就以MBC嘅《守望者》女主角李詩英年紀為35歲,係六部劇中年紀最大嘅一位,KBS嘅《三流之路》中嘅金智媛亦只得24歲,SBS《我的野蠻女友》中嘅吳漣序下周先踏入30歲。當中呢六位女主角嘅平均年齡只得26.3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617/200588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011

人大五次釋法干預 衝擊法治堡壘余若薇嘆港人越來越難反抗

1 : GS(14)@2017-07-01 10:09:36

■余若薇相信北京重視香港法治優勢。



【香港20年】【本報訊】法治是20年前回歸時港人自豪的核心價值,20年後卻面臨不同方位及程度的衝擊。人大5次釋法,有推翻法院判決、有僭建政改步驟、連「未審先判」都有。回歸時任大律師公會主席的余若薇雖擔心法治的堡壘終會變弱,但勸勉港人要有「永恒嘅警惕」。記者:呂浩然談起20年來香港法治的變化,余若薇先指,「如果你要安慰自己或者覺得冇問題嘅話呢,純粹睇表面,你會覺得20年落嚟法治都係咁」,只是法治觀念已進入港人的血、肉和思想中,不會因數次衝擊而一下子散掉。不過余續指,「任何一個堡壘,你幾堅固、建咗幾多年都好,你咁砰砰砰砰咁砰佢好多次,佢都會弱喇」,她指的是人大釋法。「每一次人大釋法,加上對於法官嘅壓力,我相信其實係有嘅」,她察覺到每次釋法,社會反應是變得越來越難反抗,「因為好多嘢好容易都係嚟得多就會變咗一種習慣、或者一種無奈」。


郭榮鏗:宣誓案最損法治

法政匯思任建峰和立法會法律界議員郭榮鏗都抱有同感。任覺得,每次釋法不一定帶來很大傷害,但累積起來就不同,「好似一個人咁,身體OK,但係有幾聲陰魂不散嘅咳」。郭則形容5次釋法對法治「蒙上一個頗大嘅陰影」。而5次的釋法,余若薇和郭榮鏗都不約而同指,最損害法治正是去年宣誓案的釋法,郭說:「佢喺法院審理緊一單案件嘅途中去釋法,好明顯係嘗試影響法庭嘅判決。」他亦提到,99年居港權案的首次釋法,同樣有很大影響,因為當時終院已有判決。北京多次釋法,難免令人質疑中央是否還珍惜香港具有法治這優勢。余若薇憶述,回歸時她因為出任大律師公會主席,時常要受訪或致辭講述香港法治的未來,那時她總會在結尾提出一些積極、正面、「向前看」的言論,特別是當時很多人都想着,中國會走向現代化,香港就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窗口,現在回想實在有點幼稚,「中國係現代化咗,但係咪等如佢開放咗呢?其實唔係喎」。話雖如此,余仍然相信北京重視香港有法治這優勢,「不過佢唔係太鍾意香港嘅人嘅人心冇崇拜共產黨嗰一套啫」。相比起來,郭榮鏗和任建峰較為樂觀。郭相信法治會否變質,主要視乎港人和法律能站得穩,任建峰更強調不能杞人憂天,始終香港「爛船都有三斤釘」,「香港唔應該自視過高,亦都唔應該睇小自己」。展望將來,他們3人都寄語港人要繼續發聲。余強調,港人要為守護法治而有「永恒嘅警惕」,不能太過保守,否則自由度會越縮越小,而發聲時又不能過激,「你太過偏激呢,喺香港嘅社會亦都至少目前嚟講,好難接受,效果會弄巧反拙」,因此爭取民主的人要懂得恰到好處。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28/200712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267

指市民越來越難負擔樓價陳啟宗籲政府多推地

1 : GS(14)@2017-07-29 03:37:06

■陳啟宗寄望政府多推土地,令樓價回復至較正常水平。 李潤芳攝



【本報訊】樓價居高不下,連恒隆地產(101)董事長陳啟宗亦認為市民「越來越負擔唔到」,籲政府多推土地,助樓價回復正常水平。他又「恭喜」中資企業屢以天價投得港地,「搵唔搵到錢?你問佢啦,時間會解答好多問題」。記者:黃翹恩

恒隆系昨公佈業績。恒隆地產截至6月底止錄得收入63.58億元,按年增1%,撇除物業重估後,股東應佔基本純利倒跌4%至30.4億元,每股派中期息17港仙,與去年中期息持平。恒隆集團(010)上半年基本純利按年跌3%至18.11億元,派中期息19港仙。恒隆地產昨收市跌0.103%、恒隆集團全日無升跌。陳啟宗昨稱,樓市短線仍因樓宇供應少而企穩,但市民明顯越來越不能負擔樓價,寄望政府多推土地,令樓價回復至較正常水平,「唔係想益行家,而係要中間落墨,社會先可以向前。」


「恭喜」中資天價投地

面對中資屢次以破紀錄價錢投得香港地皮,不少港資發展商都不以為然,陳啟宗昨稱每塊地皮都會研究競投,但承認「有勝算嘅唔多」,暗批中資「有咩唔好?應該無任歡迎」,天價投地「咪恭喜佢囉……你話佢搵唔搵到錢啊?我點知,你問佢啦,時間會解答好多問題。」現時恒隆尚有2,500萬平方呎為在建面積,多位於內地。陳稱全數開發手上土儲需數百億元資金。近兩年恒隆曾入標競投美利道、鴨脷洲兩塊商業、住宅地王,惜雙雙無功而還。


內地零售寒冬或已過

恒隆旗下經營Fashion Walk、山頂廣場和內地多個商場,零售市道近年疲弱對「包租公」恒隆感受最深,但陳啟宗昨認為內地零售寒冬或已過,過往數年最受壓行業復蘇會最快,如經歷「完美風暴」的奢侈品市場,但二線城市復蘇比一線城市慢,惟長遠仍對內地居民消費帶動的經濟樂觀。恒隆地產期內物業銷售收入升5%至25.23億元;租金收入則減少2%至38.35億元,若撇除人民幣貶值5%的影響,租金收入升1%。公司解釋,基本純利下跌4%,主因利息收入減少及利息支出資本化金額減少。若日後租金上升,陳啟宗指有可能增加派息,但「可見將來唔應該太樂觀」,但未來一兩年料不減派息。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28/201040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000

摸魚手札:當楊偉雄越來越似吳克儉

1 : GS(14)@2017-10-09 03:49:47

Uber在倫敦被禁,香港邊個最高興?答案可能係創科局的楊偉雄。因為香港不能引入共享,Uber不能名正言順地確立,香港創科環境搞到一團糟,楊偉雄已經萬箭穿心。今次國際首屈一指的先進城市,居然帶頭反Uber,楊局長大可用此做擋箭牌,幫自己除罪化:「人地倫敦咁勁都搞唔掂,何況我哋?」批評政府政策,通常兩個角度切入,一是意識形態對立,另一就是事務上搞唔掂,簡單來講,即係做唔到嘢,交唔到貨。意識形態的對立,有時是不對事,也有點情緒、民粹主導。因為公民社會總是存在住一班「乜乜主義者」,無論你做甚麼,只要不合他們眼中的乜乜主義的教條,佢就一定會反對你。總有一班人是反政府的,因為公民社會共存不同價值觀嘛。事務上的爭議,則簡單好多。好似前朝遺臣吳克儉、陳家強等,輿論對他們的批評不是因為他們建制、親中,而是因為他們真係太廢、太無用。好似吳克儉咁,「無能」和「無公關」是他不稱職的主因,在可見的將來,楊偉雄很可能成為繼吳克儉後另一庸人。楊偉雄的「無能」,出自我口不夠公允,連同樣愛國愛港的馬化騰、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都不客氣,你就知佢真係幾無用。馬化騰說他要「問責」,徐小平說他「零分」。乃念同為「自己友」,商人對官很少這麼不客氣,除了反映楊偉雄的政治後台不夠硬,真實的原因是楊偉雄真的太廢了。楊偉雄跟推崇共享概念的欄友李兆富多次筆戰,反映他對「共享」概念的了解多麼膚淺。同樣的邏輯,為甚麼GoGoVan得,但Uber唔得,楊偉雄解不通。歸根究柢,楊偉雄不了解投資者、創業家的心態,所以營造不了良好的創業、創投生態。錢不嫌多,創新科技署推出20億元「創科創投基金」是好開始,但終歸搔不到癢處。香港隱形的有錢人很多,有好計劃去sell他們做Angel investor不算難。好像副刊友欄的陳思銘,做英國教育生意做到有聲有色的他,第一筆創始資金卻是來自一位低調的、非親非友、很不關事的人,而不是甚麼創投基金。拿政府錢的代價不低,除了申請要過五關砍六將之外,很多時仲要做不必要的行政、公關工作。行政是因為要跟政府交代,公關卻很無謂。有時政府為了sell市民自己的政績,總會捉一班收了政府投資的創業家做「動物園的獅子」,在公眾場合「遊街」吹噓,為自己的政績和基金做marketing。坦白講,真正的創業家一定要終日埋首搞自己生意,邊得閒做show應酬咁多。楊偉雄「無公關」,是自栽的。他見過Steve Jobs是自己的事。另一問題,係楊偉雄的創科局跟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投資推廣署可謂完全獨立,毫無協作。講Startup、請Elon Musk來香港搞小圈子,竟然係由投資推廣署搞,卻完全唔關創科局事。高處不勝寒,為了香港創投着想,不如楊偉雄早日退下吧。



渾水專業投資者、上市公司執行董事、90後
http://www.fb.com/muddydirtywate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24/201625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