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奀時代:財演形象越來越廢
1 :
GS(14)@2017-01-05 07:59:382016年投資難,股評更難,2017年難度,看來只會進一步提升,因現時股市已經不是好與唔好,抵抑或唔抵的時代,而是信定唔信,like定dislike的時代,用傳統方法去判斷走勢,太過容易錯到七彩。
市場情緒主導大勢
英國脫歐,市場認為全球日本化,低息環境永續,於是債券升、美股升,到特朗普當選,預期經濟復蘇、通脹重臨,債券暴跌但美股又升。債息升、美元升,對大批美國跨國企業其實相當不利,借貸成本回升而海外利潤受壓,如果美股整體是下跌的話,同樣是大條道理,屆時市場評論員的面口肯定和現時大大不同。升抑或跌,不在於基本因素,而是繫於大勢,大勢則由市場情緒所主導。資產價格市價的高低,是由一個很低百分比的部份之買賣來作決定,香港樓市是最好例子,點計都係貴,但由於供應少,只要有少數人接受市價肯去追,已經足夠托住在高位。港股情況同樣差不多,20幾萬億元市值,每日平均成交額不外乎600幾億元。市值攀升但轉手率跌,因經歷過去七年環球量寬,股市兩極化,財富大轉移之後,一批醒目投資者已經上岸,對於手持剩餘的資產一兩成的波動,未必太過在意,只是長期持有,至於不幸買錯衰股,斬倉就太遲,惟有死心痴痴地等。那小量的成交,則由一批職業操盤人所主宰,營造出所謂市場氣氛。他們近期的行徑偏離以往準則,有幾個理由,第一是行家之間競爭越來越激烈,寸步不能讓之下,一定要更加急功近利;第二是平日波動細,大家用槓桿短兵相接,令衍生工具影響力提升,一旦出現突破,便容易激化短期趨勢;第三是社交媒體崛起,接收資訊主要渠道有變,like者越like,人就比以前容易變得偏激,跟紅頂白。由於行動會影響市場走勢,往往自我實現,形成漩渦效應。這種大環境之中,做股評之難,是因為讀者大部份都是業餘投資者,本身有份正職,所以需求和以前一樣,想有隻好股長揸,又或者簡簡單單短炒一下。可是判斷like還是dislike,市場信甚麼不信甚麼,已經並非上一代做一個估值模型那麼簡單,正確的做法是管理好風險之後,trial and error,摸着石頭過河且戰且走,嘗試去摸索市場的口味,但讀者卻未必會明白股市權威已死,一片混沌之下,立場經常要變才是真理的無奈,何況就算明,也不會跟得到,於是股評人形象只會越來越廢。阿飛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3/1988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