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殼】
一個半月沒有更新書稿,不少朋友發私信給我,問我為什麼不接著寫,我回答說「卡殼了」。我是有初稿的,很完整的一部初稿,花了我一年時間寫成。發到網上前,我做了修改,修改花的氣力比寫初稿大。
在初稿裡,幾乎沒有寫擔任董事會秘書的經歷,也是因為卡殼。那是去年春節前,當時想,乾脆節後再說,然後去云南、四川旅遊。遊玩回來,坐在書房,還是沒法下筆,就把那兩年的經歷略過,開始寫辭職,寫下海經商的種種遭遇……
這一次卡殼,也在春節前。正好碰到IPO重啟,我一口氣寫了十篇有關IPO重啟的評論。我知道這些評論寫了也白寫,而且,文章的好壞常和網上的點擊量成反比,可還是憋不住地寫。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因為卡殼,想找條出路。
為什麼卡殼?我很困惑。我一直是好學生,我的父母和老師總把「開卷有益」掛在嘴邊,我被塑造成對文字尤其是鉛字的崇拜者。閱讀的時候,我會對文字反覆琢磨,為的是弄清楚作者的用意,甚至還能讀到作者都沒想到的意思。可近一年多的寫作徹底摧毀了我的崇拜偶像,我發現,文字也就是人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而已,而且,很多時候,這種表達極不準確,甚至完全背道而馳。
三石是一個直言的朋友,她看了我寫的東西,對我說:「你的寫法有問題。《平凡的世界》影響了一代人,人家路遙用的是小說手法,小說嘛可以隨便寫,寫出來的壞人再壞都沒問題。不過啊,老鬼的《血色黃昏》也是小說,可他把主人公的原型給透露出來,小說一出版,他和那個原型變成了仇人。你呢?強調真實,必然有人對號入座,結果呢,你要不準備和某些人結仇,要不就不可能入木三分。事實上也是這樣,剛開始幾節你寫得還不錯,可到後面顯然你不敢寫得太深入,變成了記流水賬。」
是啊,我們每天都會接受到許多信息,其中,真實的有,虛假的更多。很多本來真實的信息,傳來傳去,最後反而變得虛假。嗯,要說造假,文學、電影以至於所有的藝術,都是專門幹這活兒的。自古以來,多少經典文學作品,都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呵呵,說白了,假的。在經典文學作品中,仙女、王子、女巫、魔鬼的生活跟現實中的人差得太遠,動物會說話、灰姑娘一夜之間變成王妃……這些,都是假的。
電影《驚天魔盜團》裡的那句台詞很有意思,「你看得越仔細,越是看不清楚」(原話記不清楚,這是大意)。中國有句古話,「假作真時真亦假。」信息爆炸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太快,而且極不對稱,給制假販假的人帶來很多機會。不少人利用這一點,靠說謊一舉成名,獲取了很大利益。作為普通老百姓,處在信息傳播最不利的位置,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輕信。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虛假信息呢?
1、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本來就不同,在描述的時候難免帶有主觀色彩。形象一點說,人們總喜歡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而每個人帶的眼鏡顏色還不一樣。
2、我們從小學習作文,是在學如何用文字征服讀者,其實是學如何誇大其詞、譁眾取寵,同時讓人感覺不到在說謊。現在的文章都是如此學習的人寫出來的,自然不可能都是真東西。
3、人對世界的認識很多時候本來就是瞎子摸象、井底望天,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剛觸摸到大象的時候總是激動地以為知道了整個大象,憋不住就想告訴別人。
4、作為人,總是帶有種種意圖,包括我自己,追逐名利,喜歡自我表揚,不喜歡自揭傷疤,所以,很多時候會說假話。
記得巴金曾感嘆講真話難,當時看到他這樣的感嘆我很奇怪,那時我還是學生,不諳世事。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談及香港巨賈發家史,說他們白手起家只是童話。雖然這篇文章也不可信,但至少讓我們明白,那些成功人士公開的成功史是不真實的。所謂的成功人士,不管是出於商業目的,還是出於人性中自我表揚的心理,說出來的話虛偽成分很多,說到自己的成功史,常充斥著傳奇色彩。嗯,歷史是人寫的,但我們所讀的歷史,有多少是真的?
拿王石來說,別人提到他父親是局長,他馬上出來澄清說父親是處長不是局長,順帶還要表揚一下自己的父親,而當別人提到他的岳父是個什麼高官時,他沒了任何反應。在他的自傳《道路與夢想》中,也沒見他提到父輩對自己事業成功的幫助。我覺得王石這樣處理自己的歷史,還情有可原。至少,他比那些公開否認父輩對自己蔭庇的人要好,也比那些學歷造假、還總把自己打扮成青年導師的人要好。
話說我做房地產顧問的時候,每逢樓盤開盤,就會請一些記者來,每個記者給一個信封,信封裡除了裝上那個玩意兒外,還會裝一個「開盤新聞通稿」。第一次做顧問時我沒經驗,把「新聞通稿」裡的開盤銷售數據空著,等開盤活動結束後再如實填上去。結果是,同一天開盤的樓盤好幾個,我做顧問的樓盤賣得最好,可第二天見報的消息是我們賣得最差。
開車去買房,不知你有沒有發現,路邊的樓盤指示牌,就是那個用箭頭指示方向的牌子,箭頭旁標的樓盤距離99%是不準確的,一般而言,實際距離要用這個數乘以2。嗯,「營銷」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把賣點放大,迴避弱點,客戶問起來弱點來,一定要用事先醞釀好的最好的「說辭」來解釋。所以,巴菲特總是說,需不需要理髮,一定不能聽理髮師的。
喝可樂是我十來年養成的習慣,無論夏天和冬天,我幾乎每天都會喝一罐凍可樂。我喝可樂的水平很高,只喝可口可樂,灌裝的。幾年前,朋友不信我能喝出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差別,還測試過我,背著我倒了三杯可樂,讓我喝了說出每一杯可樂的名稱,我輕鬆過關,而且指出其中一杯既不是可口可樂也不是百事可樂,他們說那是把兩種可樂混在了一起。原先很相信巴菲特,老巴在公眾場合總喝可樂,說可樂好,他大把年紀天天喝可樂,身體還那麼棒,我年紀輕輕,怕什麼?這幾年老感覺喝了可樂不舒服,順帶看了一些關於可樂的資料,然後才突然頓悟:在可樂這個問題上,老巴是在做秀。呵呵,巴菲特也不可信!
我算是明白了什麼叫「智者無言」!難怪歷史上那麼多優秀的人都不寫回憶錄,原來,真實的歷史過去了就永遠過去,尤其是用文字寫的歷史,真實的一面完全被包裹了起來,無人能真正解開。我能做的就是少些包裹,這,是需要膽量和技巧的。
唉,這本書就這樣了。要是有機會再寫下一本,我一定不會這樣寫,我會寫成小說,或者專講大道理。
作者為毛線團,系豆瓣博主,現居紐約
美國的貧富差距的確是一個非常大的社會問題。與歐洲福利社會的理念不同,中國和拉美的發展無處不可見到其母版——美國的影子。
打開電視,無論是新聞電視直播,還是電影電視劇,你常常能看到美國普通老百姓的身影:身材肥胖,啤酒肚,膚色黑黃,皮膚褶皺,衣著邋遢。開著一輛舊車,長年從事體力勞動或者服務業,數學不好,勉強讀完高中,十七八歲開始就開始做售貨員收銀員,或者當地工廠當工人,拿著政府的救濟糧食劵(foodstamp),在超市裡只買最便宜的轉基因食品和大量垃圾食品如薯片、汽水,不喜讀書,自我感覺良好。這樣的人佔到了美國人口的50%以上,與在曼哈頓見到的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精明能幹、品味考究的白領,以及常青藤大學裡英俊帥氣、穩重禮貌、經歷豐富的學生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不用說那些長島坐直升飛機的巨大的老闆和富豪。(which我很少有機會接觸到。)
黑人解放運動在法律上賦予黑奴平等,但事實上,社會上仍舊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將這些底層人民、有色人種、一代移民與主流社會用「看不見的手」進行分化隔離。
分離的第一個手段是教育。
美國在福特流水線做工人就可以過上好日子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隨著中端就業崗位流向海外,美國就業市場開始兩極分化:一邊是高端的研發設計、管理、資本運作(約佔30%左右),另一邊是低端的服務業,例如理髮超市飯店。而大學教育是能決定大部分普通人能在哪一端立足的決定性因素。
然而,一道道無形的手阻止這些黑人、窮人上大學。首先是昂貴的學費,頂級學校一年5萬美元以上的學費,就可以將大部分黑人擋在門外。在美國,家庭平均年收入不過53,000美元。低收入家庭更傾向於生更多的孩子,一個小孩尚可砸鍋賣鐵拼一把(先不論黑人、拉美是否有亞洲這種重視教育的文化),如果有好幾個小孩的話,希望他們享受這樣的私立教育無非是天方夜譚。
其次,父母素質和受教育水平低下,理念的落後更是阻止這些小孩進一步努力的根源。除了少數學生能被名校錄取,得到獎學金資助,出身貧困家庭、自身又不算非常拔尖的學生,只能去讀州立大學、社區大學,甚至輟學。其他的怎麼辦?去超市賣菜,去食品店送外賣,去當服務員等,這一輩子大概就這樣,前途渺茫,他們必然是失落的一代,他們的孩子也難逃他們命運的重複。
美國不同族群家庭收入中位數變化
分離的第二個手段是知識。
知識需要用兩點論述:一個是美國的反智主義,一個是知識產權。
先說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保護了資本家的利益,也對知識進行了一定程度與財富掛鉤的壟斷。無論是買課本,聽歌,還是看書雜誌電影,都需要花錢購買。例如一本新的課本售價一般200美元左右。一本普通的流行讀物20美元左右,一張CD12美元左右,一本雜誌5美元左右,不像中國,sinai share,qq音樂,快播什麼的一鍵搞定。
這樣導致窮人無緣接觸(購買)許多知識,於是,他們只能尋找替代途徑獲得免費信息:電視、網絡的免費資源。電視充滿腦殘娛樂的節目,美國尤甚(因為好頻道是要付費的)。網絡上更是只有信息,沒有知識,受眾缺乏系統性指導,盲目探索,學無所成。
與此同時,他們的同齡富人小孩在做什麼呢?他們享受著昂貴的私立教育並迅速成長,變成了視野開闊、全面發展的學生,獲得諾貝爾獎級別大師的指導,閱讀大師高水平的著作,在與同樣優秀的同齡人交流中獲得各種信息,去著名公司實習,去國外交流,甚至有機會參與做國家政府的項目。隨著時間推移,知識階層不可避免發生分化。
再說反智主義。如果稍對電視劇加以留意,就會注意到美國主流思想是「反數學」、「反書呆子」的。而受這種影響毒害最深的,恰恰是那些經常看電視的中下層階級。因此,他們的行為很容易受媒體洗腦的影響。而那些富有的小孩在私立學校裡拚命學文法,學拉丁語,學數學,學自然科學,參加SAT補課,去發展中國家做志願者,看古典名著,考大學預備課程。
可想而知,那些中下層的小孩SAT成績自然不好,因為電視告訴他們:學習好,數學好是件很不sexy的事情,是書呆子做的事情。當SAT考試成績一塌糊塗,他們回想人生的時候,誰也不能怪只能怪自己,更不能怪政府了:是你自己不學數學的,上升的路就在那裡你自己不走又不是政府逼你不走的。
反智主義的奇效在於,那些年輕無知的小孩會說:哈,讓那些書呆子去成功吧,爺是不在乎數學的,whatever!喝下了一瓶自我麻醉的奇效藥,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走路也有勁了。讓他們去學精算、統計、金融、數學、計算機?更是想都不要想,貧民的孩子沒有技術,很難和那些富家子弟競爭。改變命運更加無從談起。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從來沒有像在階級社會中那樣切實過。平民階層只有依靠技能,才能獲得通往上一個階級的門票。然而,當頂層設計希望把這些人排除在門外的時候,就用反智主義媒體洗腦等手段對這些「無腦」貧民下猛藥。
這幾個猛藥一下,基本上大部分比較初級的小怪獸就已經成批倒下了。剩下的一些頑強的雜草,要麼有思想,要麼聰明,要麼有其他機會接觸信息、知道上進(例如家族有成功人物,有個牛逼的舅舅,有個墜入凡間的朋友等)。這些人,也就是階級流動成功的那一批人。他們的才智思想和不服大流的精神,讓他們對得起這樣的成功。
最後,美國通過媒體歌頌這些小人物,歌頌美利堅合眾國,歌頌民主,再用習慣的自信教學法讓人們對自己白痴的言行建立起無比的自信,用一些腦殘的電影和電視節目讓這些民眾獲得感官娛樂不求上進,再用垃圾食品摧毀這些人的健康和智識。隨著中國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快中國的中產階級及知識精英將會過上比美國大部分老百姓更好的生活。
【風月俏佳人】
2012年夏天,我徜徉在好萊塢星光大道,腦子裡回想的是電影《風月俏佳人》。二十二年了,美國確實沒有中國變化大,這裡的一切和電影中的鏡頭幾乎沒有差別,路上的行人腳踏一顆顆寫著明星名字的五角星,驚喜的神態和電影中完全一樣。我很想看看路邊是否也有從事女主角職業的濃妝豔抹女人,可沒看到,也許她們換地方了,或者隨著物換星移,人們更喜歡自然妝扮。
《風月俏佳人》是經典之作,由李察·基爾和茱莉亞·羅伯茨主演。1990年我第一次到香港,這部電影正熱映,我和厚生看過後,坐著「叮叮噹噹」的有軌電車回酒店,一路上就在議論電影中李察·基爾從事的買收合併職業。厚生學的是美國經濟,對買收合併比我熟悉。他跟我說,生意做到極致,就是做投資、買賣企業,這是商業社會食物鏈最高端的鏈條,他還說,做投資的,金錢、美女都不在話下,那是人上人過的日子。
準確的說,1999年離開華商文化後,我就職的單位是華商地產的母公司,一家老牌上市公司。從1998年開始,這家公司通過幾次跟大股東的資產置換,把原有業務剝離,實現了華商地產的借殼上市。我是在它控股華商地產70%股份時進入這家公司,並參與了它和華商地產的合二為一。
二十六年前,我在江州市計經委工作,計經委主任在人代會上念了我寫的報告後升任副市長,沒有讓我做他的秘書,我酸酸的,心想,自己不是做秘書的料。所以,當領導跟我說讓我做董事會秘書時,我心裡很忐忑,同時又十分驚喜,我知道,這是我進入商業社會最高端食物鏈的最好機會。
劉曉慶有句名言:做女人難,做名女人更難。我想套用一下:做秘書難,做董事會秘書更難。我有好幾個做秘書出身的朋友,私下聊起來都覺得很不易。有個朋友總找我要發票,他跟我說,他的領導沒有帶錢的習慣,還特別能花錢,他幫領導化錢很多沒發票,只好找發票沖賬。這個朋友幾乎沒有自己的休息時間,開會領導總是空著手去,他要先幫領導把茶杯和筆記本放到會議桌上,跟領導出差,連領導的內褲都要他整理。
高級領導一般有兩個秘書,大秘相當於工作助理,小秘相當於保姆,大秘一般由秘書長或副秘書長擔任,小秘就叫秘書,前面再加一個級別,比如處級秘書、局級秘書。不管是大秘還是小秘,都是伺候人的工作,既然是伺候人,就要讓被伺候的人舒服,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那時候,知道董秘是干嘛的人不多,還鬧過一些笑話。我接待一個政府官員,當我掏出名片給他時他很不屑地說了一句:「哦,你們公司的秘書怎麼是個男的?」他顯然覺得我們公司小看了他,沒有安排職位高的人來對等接待。平時公司開會,有人會叫我「秘書長」,他們知道我管的事情比較多,認為叫董秘對於我來說名不副實。
董事會秘書跟一般的秘書不同,但終究還是秘書,干的也是伺候人的事,而且伺候的人很多:董事長、監事會主席、總經理、所有董事、所有監事、證監會和交易所等監管部門、券商投行、新聞媒體以及公司大小股東。從事這份工作,每天神經都高度緊張。比如,到北京路演,需要帶公司簡介錄像帶,那一定要準備兩份,一份託運,一份隨身攜帶;路演之前,要把現場可能提的問題事先寫成文字交個領導,裡面的敏感問題如何回答、由誰回答都要事先安排好;還有,不管是路演還是開別的會,領導的座次千萬千萬不能排錯……
這是一份閒不下來的工作,我做董秘時剛開始要求出季報,季報很簡單,主要是財務報表,那是財務總監的事,我需要斟酌,但工作量不大,年報、半年報費的功夫則很大,我們公司有B股,年報還要翻譯成英文。只要涉及對外公開的資料,我肯定要一一過目,甚至要親自起草。公司處在重組階段,要和券商和監管部門接觸,商議重組方案,方案出來,要去說服機構投資者,獲取他們的支持。除此之外,還要接待投資者來訪和媒體採訪,小的投資者讓下屬去應付一下,不太重要的媒體也儘量推掉,重要的機構和媒體來了,董秘不出面肯定不合適。
在華商地產工作的兩年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忙的兩年。我參與了華商地產借殼上市最難的一個階段,算是對《風月俏佳人》裡李察·基爾干的事情有了親身體驗。當然,中國和美國不同,加之我是打工的,電影中的李察·基爾是老闆,差異很大。不過,體驗之後,我發現,上帝很公平,有所得必有所失。
《風月俏佳人》中,李察·基爾是個有錢人,可他活得沒有茱莉亞·羅伯茨快樂。很多有錢人,都不是正常人,甚至有嚴重的精神障礙,其中不少人小時候受過欺負,長大後總想出人頭地。電影中的李察·基爾就是一個被父親拋棄的人,他總想報復父親,可他收購了父親的公司,報復父親之後,反而很失落。茱莉亞·羅伯茨活在社會底層,活在社會底層快樂的成本也要相對低一些,在認識李察·基爾前,她很難想像傍晚坐私人飛機去舊金山看歌劇,當晚再返回洛杉磯的豪華酒店。對於有錢人來說,遠隔千里去另一個城市看演出,就如普通人到市區看電影,兩者成本相差萬倍,收穫的快樂卻差不多。電影裡有幾個富人吃飯的鏡頭,叉子要準備四五個,吃不同的食物用不同叉子,呵呵,有錢人也不好當啊!
【西裝革履】
昨天晚飯後,我散步到海上世界。海上世界新裝面世,晚上有噴泉和表演,遊人如織,好熱鬧!突然,幾個西裝革履的人出現了,他們簇擁著一個人,明顯是個大官,大官目不斜視不苟言笑,其他人小心翼翼、神色緊張又透著傲氣,這幫人的著裝和表情與遊客格格不入。呵呵,裡面有幾個挺面熟,他們是這個地盤的領導,顯然在陪重要客人。
回到家,我脫下外套,打開衣櫃拿換洗衣服。我的服裝很簡單,平時換洗的衣服除了內褲多一點外,上衣和長短褲各有三件,但衣櫃被裝得滿滿的,大部分空間被我以前的職業裝佔領。我是一個不願扔東西的人,這個習慣很不好,想過要改,但改不了。西裝五套,其中皮爾·卡丹兩套,觀奇洋服三套,長袖襯衣八件,短袖襯衣八件,還有一件黑色風衣,一件呢子大衣,都是西裝樣式,外加領帶十幾條。十二年來,除黑色風衣冬天偶爾穿一下、做房地產顧問時穿過一天西裝外,其他衣服都沒穿過,襯衣都發黃變色了,還是沒扔。
在華商文化工作時,著裝隨便一些,上市公司董秘是伺候人的工作,代表公司形象,我必須每天精神抖擻出現在別人面前,買了不少好衣服,連戴的眼鏡都是三千多元。早上被鬧鐘吵醒,一秒也不敢耽誤,起床洗漱,要是沒睡好,趕緊用熱水沖個澡,尤其要多沖臉,最好沖得臉上冒出紅暈,讓別人看不出睡眼惺忪。在辦公大樓地下停車場把車停好,上電梯就會碰到熟人,不停地跟人說「早上好」。到了辦公室,先理一下當天的工作,就去跟人談事情,一天下來,幾乎沒有停歇……
其實,在國營企業工作,不光是做董秘,所有人都是在干伺候人的活兒。把別人伺候好了,自己才能舒服,當然,關鍵是要把領導伺候好。我們的辦公樓有個慣例,上級領導來公司檢查,要把電梯設置為專用電梯,在其他樓層都不停,只供領導和陪同人員使用。要是碰到上下班高峰期,電梯門口排著隊,那就在專用電梯外放一個維修牌子。這種時候會有排隊的人抱怨,但大多數人都不會說什麼,也許是司空見慣吧。
一個總伺候別人的人,又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伺候。記得有一次我上廁所,小便,旁邊站著剛到公司上班的大學畢業生,他討好地對我說:「領導好!領導您親自來上廁所了啊。」我損他說:「我不親自上你幫我上啊。」搞得小夥子滿臉通紅。小夥子雖然不太會說話,但他討好的口氣還是讓我很受用。
被人伺候確實很舒服,但久了會讓自己缺失基本的生活技能。我買車好幾年,都是司機幫著辦年審、維護、加油、洗車。辭職後,我就蒙了,趕緊向師傅請教,才學會做這些事。我總是想,要是真的可以幫忙上廁所,估計好多領導真的不會自己撒尿。
作為董秘,我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滿,與券商談合作,與基金公司溝通,接受媒體採訪,跟其他上市公司董秘切磋,給公司法律顧問打電話,我碰到的難題幾乎都跟法律有關,呵呵,難怪《風月俏佳人》裡李察·基爾的搭檔是個律師……白天的工作幾乎排滿,文字方面的工作只好熬夜做。業餘時間還要完成MBA學業,作為班上英語水平最差的學生,要讀英文原版教材,我必須花比其他同學更多的時間,常常熬到凌晨一點才睡覺。
MBA畢業後,2001年初,同學們辦去歐洲母校考察的申根簽證,我也辦了,但工作太忙,他們去歐洲轉了一大圈,我只能讓簽證作廢。那兩年根本騰不出時間出去旅遊,除了一次去廣州長隆動物園。印象最深的是裡面的白虎表演,這是長隆動物園的重頭戲:大鐵籠裡,十來只白虎在馴獸員的指揮下做各種動作,整齊有序。我看這樣的表演,會去注意馴獸員的一個不起眼動作,相信大多數觀眾不會留意:白虎完成一次跳躍,馴獸員會拿出一塊肉喂到虎嘴裡。兇猛的白虎為了一塊肉,每天重複他們的表演,我們為了名和利,每天起早貪黑伺候人。呵呵,沒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