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培勇:警惕智庫性研究中“跨界歌王”現象

“大約是3、4個月前,我在家里吃完晚飯,電視屏幕正好展現出一個畫面,好多電影明星、體育明星和各路名人在那里唱歌,我聽著聽著就坐不住了,站起來說唱的什麽亂七八糟、南腔北調。我女兒提醒我,你註意這個節目叫‘跨界歌王’,不是歌手來唱歌,是非歌手來唱歌。我立刻意識到一件事:跨界就不夠專業。”28日,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說。

在當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的“財經戰略年會2016”上,高培勇提出了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就是目前正越演越烈的智庫研究中的跨界現象。

“智庫研究究竟和一般的學術性研究有何不同?”高培勇說,經過5年多的思考,大家越來越達成一種共識,起碼從最淺層認識上,智庫的產品和實踐當中的距離相對於一般的學術性研究而言是最近的,也就是說,智庫性產品隨時都有可能被付諸於實踐。

所以他認為,智庫產品需要被謹慎看待,因為它具有人命關天的性質。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攝影/章軻

高培勇說,比如一般的學術性研究,就主張一種觀點,而且研究者從事學術研究到退休,一生一世就堅持一個觀點就可以了,不管這個觀點是什麽。但是,做智庫研究,提出的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政策性主張,當它有可能被決策層所采納,被管理層所重視,以至於最終付諸實踐的時候,能不小心嗎?所以他提出,“凡屬於智庫產品的,一定要建立在精準的專業分析基礎之上”

就學界熱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高培勇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去年11月份到現在一年多的時間,大家圍繞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麽,發了一段很長時間的聲。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家特別警惕跨界發聲現象。

高培勇舉例說了“財政赤字率”的問題。伴隨著經濟下行,人們特別關註經濟增長速度。為了穩增長,就需要有財政赤字的刺激。但問題是這種財政赤字的刺激率達到一種怎樣的地步,這是需要研究的。

高培勇說,中國的赤字率歷來有名義赤字率和實際赤字率之別。原因就在於中國的政府預算從改革開放以來就不是一本,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四本了。比如2015年認定財政赤字率是3%,講的是名義財政赤字率,沒有包括政府性的基金、社會保險基金、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等等。加總折合的結果,會發現中國2015年的財政赤字率不止於3%,甚至遠遠高於3%,是3%的倍數。

高培勇表示,“當你主張要提高赤字率或擴大財政赤字率達到什麽樣水平的時候,你首先要說想擴大的是名義的赤字率還是實際的赤字率,如果不加區分的話,很可能誤導民眾,誤導決策。如果沒有對這個領域長期的跟蹤,你是說不清它的來龍去脈的。”

高培勇又舉了一個減稅降費的例子。他說,減稅降費是2017年政策主張的高頻率詞匯,所有人都熱衷於減稅降費,為了減稅降費就提出各種各樣的政策主張,甚至把減稅降費當做一個基本目標。但是殊不知不管是稅還是費,從來都是和政府的支出綁在一起的。很多人的分析繞開了政府支出,而直接談論減稅降費,或者至多談論到以擴大赤字的辦法去支撐減稅降費。

“政府支出不變,政府的稅收和收費減少,與此同時是財政赤字的擴大,財政赤字擴大是必須用發行國債的辦法去彌補的。”高培勇說,在政府支出規模不做變化的條件下,彌補政府支出的融資方式之間相互替代,也就是說一手減了5000億的稅,另外一手又發了5000億的債。實質層面的資源配置格局還是老樣子,只是融資方式變化了。對企業而言,原來交的5000億的稅,現在變成購買政府的5000億的債,原來是強制納稅義務,現在變成了持有政府的債務憑證。

“所以,國策關人命,跨界發言要有敬畏之心。”高培勇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224

跨界、開源、政企聯合...人類未來的創新之路 | 歐美新書推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3/160846.shtml

跨界、開源、政企聯合...人類未來的創新之路 | 歐美新書推介
紅杉匯 紅杉匯

跨界、開源、政企聯合...人類未來的創新之路 | 歐美新書推介

現在,真正重要的已經不再是你掌握了哪些資源,而是你可以利用哪些資源,或者說你可以隨時調用哪些資源。

本文由紅杉匯(微信ID:Sequoiacap)授權i黑馬發布,編輯洪杉。

“線性的世界已分崩離析,平臺的時代來臨,“連接”才是這個時代的烙印。重要的已不再是你掌握了哪些資源,而是你可以利用哪些資源。

Linux誕生之初,“開源”的理念飽受爭議,但在20多年後的今天,Gooogle也選擇走上開源之路,因為這能將全球數以萬計的優秀工程師聯系在一起。

政府、高校、企業間的合作在未來將更有價值。同時,諸如大數據與醫療、環境氣候領域的跨界合作等將為人類解決癌癥或全球變暖等重大問題。”

布斯一直被創新者們奉為學習的榜樣。他一方面盛氣淩人並固執任性,另一方面卻一直堅持著自己的視野與看待世界的方式,勢不可擋地碾壓所有攔路者。於是喬布斯也就成為了人們心中“創新者”的代表形象。

當Greg Satell在為新書《Mapping Innovation》做調查的時候,他發現絕大多數偉大的創新者跟史蒂夫·喬布斯一點都不像。W·布萊恩·亞瑟在《科技的本質》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創新必須是多種因素結合的產物。

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追求線性價值是20世紀商業戰略的關鍵,而如今,線性的世界已經分崩離析,平臺的時代來臨,“連接”成為這個時代的烙印。現在,真正重要的已經不再是你掌握了哪些資源,而是你可以利用哪些資源,或者說你可以隨時調用哪些資源

即使最強大的公司甚至政府在這個時代也無法單槍匹馬的戰鬥,因此在制定戰略時,效率已不再是唯一的目標,應當把註意力集中於發展廣泛而深入的連接。

世界無處不「開源」

1991年9月17日,隨著李納斯·托瓦茲發布第一版Linux系統,“開源”一詞正式走入歷史。

與微軟這些公司開發的收費版操作系統不同,Linux對所有用戶免費開放,並且用戶可以根據他們的需求做出改動。Linux鼓勵用戶為自己編寫代碼提供改進的意見和方案。可以想象這個“異類”初現時行業的反應。

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將Linux比作癌癥,揚言任何使用開源軟件的人都是將自己事業置於風險之中,他也敦促政府不要扶助開源項目的開展。對像微軟這種大公司來說,Linux的到來標誌著一個致命威脅的開始。

6a4ea139f163e406cd640560eec0132e

Linus Torvalds是Linux之父,被譽為活著的傳奇。

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開源還是被整個行業接受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IBM開始將安裝有Linux操作系統的硬件推向市場。而就在最近,特斯拉也開源了自己的專利技術,即使是微軟也開始說他們熱愛Linux了。

開源社區為什麽變得如此重要?不妨去查一下谷歌開源旗下機器學習工具庫TensorFlow。盡管谷歌的能力和技術已經十分強大,但開源能夠使它接觸到世界上數以萬計有才華的工程師。

“自從我們決定開源後,我們的代碼跑得更快了,系統可以同時處理更多的事情,操作也變得更靈活、方便了”,谷歌的一位高層如是說。

如果連Google都無法單槍匹馬地戰鬥,誰還可以?

政府、高校、企業的合作將更加必要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在日本的沖擊下難逃厄運,連同汽車與電子產品,幾乎成為美國衰落的象征。

如此慘淡的景象給美國的國家競爭力和國家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後果。1986年,美國政府建立了由政府、研究機構以及私營企業組成的半導體制造聯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來之前,美國的半導體企業終於重新占據行業領導權,直至今日。

受這一案例影響,最近幾年,美國通過這種合作模式孕育出大批的優秀創新者,例如正在研發下一代新型電池的阿貢國家實驗室所建立的能源儲存研究聯合中心(JCESR)以及正在農村地區建立高級制造中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即使沒有政府的介入,私企也正在建立聯盟來應對重大的問題。最近谷歌、IBM、微軟、亞馬遜和Facebook五家企業就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以深化人工智能的研究等課題。還有一些企業建立起工作小組來解決量子加密的問題。

我們目前面對的各種挑戰,無論是規模還是複雜程度都在增加。正因如此,這些整合了政府、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的聯盟將發揮重大的作用。

跨界合作

在二戰之後的數十年里,我們見證了原子能的威力,研制出噴氣式發動機,破解了遺傳學的原理,創造了晶體管和微芯片......這些都是里程碑式的發明成果,並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們大多是在以前的基礎上擴張,比如我們提升了飛機速度,讓電腦變得更小從而走入尋常百姓家。但事實上,我們直到20世紀末都還在使用這些早已存在的技術,而它們也開始要達到發展的極限。

在未來10年里,摩爾定律將不再適用。我們現在所有用來為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提供電源的鋰電池的發展速度也會減慢,直到完全停止。世界將越來越承受不住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風險,癌癥、糖尿病和帕金森癥這些慢性疾病將會給我們的經濟帶來崩盤的威脅......而跨界合作將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手段。

當量子科學和神經學等學科結合在一起時,它將為人類帶來全新的想象力,新的機器和技術將會誕生,從而將人類帶上新的高度。正如IBM負責雲技術與架構的副總裁Angel Diaz博士所說,“如今,要想真正改變世界,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聰明的代碼,我們需要電腦專家與癌癥科學家、氣候科學家等其他各領域專家一起合作,以解決這些巨大的挑戰,再一次為世界留下深遠影響。”

跨界 開源 政企聯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258

【2017亞洲金融論壇】金融科技跨界:創新與監管並進

2016年,全球經濟風雲變幻,經歷了30多年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也開始進入新常態。舊的產業大浪淘沙、新的產業亟待孵化,金融業作為中國經濟的血脈,也同時承受著風險與挑戰。與此同時,全球資本也在尋找新的投資方向。

繼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科技手段被廣泛運用於各領域之時,“互聯網+”、“萬眾創業、全民創新”、“供給側改革”隨之應運而生,中國經濟新增長點來自於何方,成為舉世關註的焦點。與此同時,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金融科技(Fintech)在西方發達國家正方興未艾,Fintech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麽根本的變化?Fintech技術如何被廣泛運用到社會各個領域?一系列圍繞Fintech的話題正成為產業新的焦點而備受矚目。

2017亞洲金融論壇期間,由第一財經主辦的專題及行業領域工作坊暨2017第一財經(香港)金融峰會,1月17日在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峰會以“金融科技的未來:跨界、融合、重塑”為主題,辨析互聯網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區別,探討兩者在業務、渠道、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和運營理念,解釋行業繁榮表象下的風險和監管。

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周健工主持了昨日峰會,對於金融科技,他認為,金融創新和監管需要齊頭並進,在保護科技金融寶貴創新基因和維持金融安全秩序之間找到有效平衡。

區塊鏈應用在探索中推進

目前,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已相繼列入我國相關信息化發展規劃之中。其中,區塊鏈作為重要技術創新之一,其巨大的發展潛能和應用前景,引起全球極大關註,聯合國、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組織,主要發達國家政府及國際金融機構,紛紛發表研究報告或投入研發資源,探索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昨日的第一財經(香港)金融峰會上,與會嘉賓分享了各自對區塊鏈落地應用的觀點。

香港交易所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將區塊鏈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啟蒙和探索階段”、“加速發展階段”以及“商業應用階段”。“啟蒙和探索階段”是技術極客用社區的方法來發展區塊鏈的技術,“加速發展階段”是優秀的技術公司開始介入,加速推動區塊鏈技術的成熟,而“商業應用階段”則表現為在真實的生產環境里面出現區塊鏈技術的產品化和工程化。巴曙松認為,今年將陸續在全球主要的金融市場開始出現真實環境里區塊鏈技術的商業應用。

1月1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與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IBM),宣布推出基於區塊鏈的資產托管系統。該系統於2016年10月上線,已在真實業務環境中順利執行了上百筆交易。通過與IBM的合作,郵儲銀行采用超級賬本架構(Hyperledger Fabric)將區塊鏈技術成功應用於真實的生產環境。

近年來,匯豐、花旗、巴克萊、中國平安等金融巨頭和全球各大央行紛紛加入區塊鏈“陣營”。根據穆迪研究報告,全球對區塊鏈的創業資本投入已經超過14億美元,已有800多家從事區塊鏈技術發展的企業。

區塊鏈的未來應用將極其廣泛,包括點對點交易,P2P的跨界支付、匯算、結算,也可以作為登記可靠的數據庫數據,記錄各種信息應用在存儲、反洗錢、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確認等方面。巴曙松教授舉例稱:“區塊鏈技術也可成為存儲永久性記錄的理想解決方案,比如土地所有權、股權真實性的驗證和轉移、智能管理,也可用於自動付息、自動分紅等。”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一旦技術成熟和被全面采用,將會徹底改變現有金融體系結構和基礎設施。然而,區塊鏈技術在發展和應用過程中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技術挑戰,對於區塊鏈的落地及在主流金融服務中的廣泛應用並創造價值,尚無法預知。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咨詢主管合夥人張立鈞表示,區塊鏈技術就像當時的互聯網,從產生到認知再到全面應用,大範圍的商業化應用至少還要五年。

平安普惠副總裁、首席產品官倪榮慶亦表示,中國的市場、客群特征和客群基數大幅變化,網絡行為活躍給小微金融提供了發展契機。“然而,小微金融、普惠金融沿用傳統金融機構中、大額放款的技術模型,存在信用評審局限性小、經營成本高等原因,困難重重。金融科技的出現,改變了普惠金融的信用評審方式、成本架構和客戶溝通方式,擴充了業務種類了邊界。”

大數金融創始人兼CEO柳博亦認為,金融科技的技術在傳統金融機構中仍相對邊緣化,同時因涉及外部環境和法律問題等諸多難點,短時間之內恐難廣泛落地。

監管機遇與挑戰並行

一方面,VC/PE看中Fintech模式龐大的市場想象空間,全球掀起Fintech投資熱潮。根據麥肯錫的數據,2015年,全球投入“金融科技”領域的資金高達191億美元,是2011年的近8倍。花旗集團研究報告顯示,金融科技近5 年來吸引的投資額累計達到497 億美元,從2010年的18 億美元增長至2015 年的191 億美元,增幅超過10倍。畢馬威和CB Insights 共同發表的《金融科技行業脈動》季報數據顯示,僅2016年一季度,由風投支持的中國金融科技公司便吸引了24億美元投資。在強勢資本的支持下,全球已有超過20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

另一方面,Fintech存有幾大挑戰,如Fintech創業公司估值下降(去泡沫化);Lending Club醜聞爆出後P2P跌入谷底;行業繁榮表象下的風險暗湧,大量打著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口號的金融欺詐和跑路事件,給互聯網金融發展帶來陣痛,科技金融的監管已經成為國際議題。

2016年9月,G20杭州峰會首次將數字經濟列為一項重要議題,並通過了《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2016年8月8日,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規劃》提出促進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等,預示著金融科技以數據和技術為核心驅動力,正不斷改變金融行業的生態格局。

張立鈞在峰會上談到,監管的理念、手段和方式都需要與時俱進,從分業監管轉向跨界混業監管。對於金融科技監管,柳博提出了三點解決辦法,首先,監管者不應畫地為牢,需要快速地理解新的技術,以及這些技術會給行業帶來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其次是必須透明,金融科技公司透明以贏得公眾的信任,而監管透名以幫助公司預判未來公司發展方向;第三是保證銀行穩健經營的同時保護消費者利益。

“中國的監管機構對於傳統機構的監管已經逐漸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辦法,監管總體而言有效,金融科技的創新提速之快,使得世界範圍內的金融監管都面臨挑戰。”柳博稱。

巴曙松表示,中國的互聯網監管在起步階段,相較國際趨勢,整體環境相對包容和寬松,因此也為市場提供了更多探索的機會。他進一步強調,國際層面對金融創新產品和創新服務的實質性界定、對微觀金融和宏觀層面穩定的影響,金融科技的系統性風險和全球監管問題正在逐漸達成共識,對中國極具借鑒意義。“在加強市場自律性、堅持監管一致性原則的前提下,如何參與國際合作、參與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構建是未來的重要課題。”巴曙松強調。

周健工認為,中國不僅用戶基礎龐大,且滲透迅速,未來一定會引領金融科技的發展,“在不脫離經濟的基本面的前提下,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給金融消費者提供優質體驗的商業邏輯不會改變。”他總結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783

聚焦金融科技未來:跨界、融合、重塑 2017第一財經(香港)金融峰會成功舉辦

巴曙松教授做主旨演講

2016年,全球經濟風雲變幻,經歷了30多年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開始進入新常態;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經濟運行的血液,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圍繞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成為新的產業也備受矚目。

2017亞洲金融論壇期間,由第一財經主辦的專題及行業領域工作坊暨2017第一財經(香港)金融峰會,1月17日在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峰會以“金融科技的未來:跨界、融合、重塑”為主題,辨析互聯網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區別,探討兩者在業務、渠道、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和運營理念,解釋行業繁榮表象下的風險和監管。

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周健工先生主持此次工作坊論壇。他表示,第一財經作為中國最重要也是最大的財經媒體集團,對於金融科技的發展動向非常關註,金融創新和監管需要齊頭並進,在保護科技金融寶貴創新基因和維持金融安全秩序之間找到有效平衡。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做了題為《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評估與趨勢展望》的主旨演講,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咨詢主管合夥人張立鈞先生,平安普惠副總裁、首席產品官倪榮慶先生,大數金融創始人兼CEO柳博,深入探討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和挑戰。

巴曙松教授指出,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電子貨幣、網絡借貸、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顧、智慧合同等很多的領域,正在對銀行、保險和支付這些領域的核心功能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對中國科技金融的發展現狀,巴曙松教授表示,中國傳統的金融服務供給自身存在不足,科技類公司迅速發展,填補空白占領先機,傳統的金融業吸納科技人才和技術方面顯得並不很積極主動。“這時候需要引入新的競爭主體,比如給金融技術企業發放牌照。”

周健工、張立鈞、倪榮慶、柳博(從左至右)

倪榮慶先生亦表示,中國的市場、客群特征和客群基數大幅變化,網絡行為活躍給小微金融提供了發展契機。“然而,小微金融、普惠金融沿用傳統金融機構中、大額放款的技術模型,存在信用評審局限性小、經營成本高等原因,困難重重。金融科技的出現,改變了普惠金融的信用評審方式、成本架構和客戶溝通方式,擴充了業務種類了邊界。”

因普惠、便捷等特點,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當前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然而,風險事件的爆發同時解釋了行業繁榮表象下的風險暗湧,出現了大量打著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為名的金融欺詐和跑路事件。

“中國的監管機構對於傳統機構的監管已經逐漸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辦法,監管總體而言有效,金融科技的創新提速之快,使得世界範圍內的金融監管都面臨挑戰。”柳博先生提出三點解決辦法:首先監管者不應畫地為牢,需快速地理解新的技術,以及這些技術會給行業帶來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其次是必須透明,金融科技公司透明以贏得公眾的信任,而監管透名以幫助公司預判未來公司發展方向;第三保證銀行穩健經營的同時保護消費者利益。

張立鈞先生也表示,監管的理念、手段和方式都需要與時俱進,從分業主體監管轉向跨界混業監管。

目前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已相繼列入我國相關信息化發展規劃之中。其中,區塊鏈作為重要技術創新之一,其巨大的發展潛能和應用前景,已引起全球極大關註,聯合國、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組織,主要發達國家政府及國際金融機構,紛紛發表研究報告或投入研發資源,探索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隨著經濟日益數字化趨勢的延續,金融服務領域的數字化發展迅速,在不脫離經濟基本面的前提下,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給金融消費者提供優質體驗的商業邏輯亦不會改變。”周健工先生總結稱,中國不僅用戶基礎龐大,且滲透迅速,未來一定會引領金融科技的發展。

從移動支付技術的創新,到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拓展,從金融產品的創新,到國家金融體制的突破,互聯網金融的成長正改變著未來金融的形態,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融合發展,成為推動中國金融改革的重要力量。根據美國商務部報告,中國將會在今年成為支付服務與出口的最大出口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的亞洲金融論壇,是亞洲財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作為中國最大的財經媒體集團,第一財經已連續五年應亞洲金融論壇之邀在香港舉辦大型專業論壇。第一財經(香港)金融峰會每年吸引數百位中外嘉賓出席,內容聚焦亞洲最為關註的熱點金融議題,探討金融業發展趨勢,並以此為契機,搭建金融合作與交流的平臺。

第一財經(香港)金融峰會現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789

跨界輸血樂視 融創150億元“打水漂”?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20/1071680.html

近日,陷入資金鏈窘境的樂視獲得多路資金馳援。其中,尤以房地產“土豪”融創最為引人矚目。此次救活樂視的融資共計168.71億元,僅房地產企業融創中國就出資150.41億元,占融資總額的近9成。

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表示,這是該公司首筆跨出地產圈的投資。“2016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金額已突破10萬億元,今後再增長挺難的。房地產行業發展已觸碰‘天花板’,融創此次投資樂視也是探索轉型。”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在國內房地產市場布局空間已經有限的市場環境下,大多數品牌房企勢必將面臨多元化轉型。

但從目前來看,開發商在探索房地產上下遊產業之外的投資基本以失敗告終。如恒大近期剝離糧油、乳制品及礦泉水等非主營業務,放棄近三年來的快消領域拓展。不少做社區商業的房企也跟記者表示,“做商業前三年根本沒打算賺錢。”

但就連孫宏斌自己都坦言,“對樂視生態沒完全看懂,對其汽車板塊基本沒看懂。”

記者采訪的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融創此次投資150億元“打水漂”的可能性更大。張宏偉認為,“融創註資雖緩解了樂視的燃眉之急,但因樂視生態模式的資金缺口巨大,融創的投資極可能造成其多元化轉型失敗,更可能重蹈順馳擴張過速失血覆轍。”

事實上,融創中國在市場上激進的擴張步伐和作風備受市場質疑。孫宏斌在發布會上宣稱,截至2016年年底,融創中國賬上有現金600億元左右。

然而,2016年融創中國的拿地金額超過千億元,加之近期融創總斥資近500億元接連收購萊蒙國際、融科、金科、鏈家以及樂視等公司的股權。其資金來源引發市場質疑,從而進一步引發了投資者的集體“差評”。

招銀國際重申“維持融創中國賣出評級”。招銀國際認為,融創中國債務負擔沈重,大量的投資和收購將公司的財務杠桿水平推向新高。此外,中金、花旗等機構也擔憂,孫宏斌的“機會主義”舉措將令融創未來戰略非常不清晰。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普和惠譽也相繼下調融創評級,其理由無一例外是融創負債率太高。

據高盛高華證券計算,融創中國目前的負債率高達117%,已“資不抵債”。對此,孫宏斌的回應是“投資者可以把入股樂視視為拿地”。但有評估機構認為,拿地是購買不動產資產,從目前來看,土地價值處於單邊上漲趨勢。而投資前景不明的樂視股權卻是風險極高、波動極大的資產,此次“慷投資者之慨試融創之錯”,未來或使其公司財務狀況惡化。

記者查閱融創財報發現,融創部分借款以竣工物業以及融創及其子公司股權進行抵押。融創2016年業績中報同時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凈利潤約為1.0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91.8%。用自有資金購入樂視股權顯然遠遠不夠。

融創巨額的收購資金從哪里來?融創公告中解釋稱,“長期流動資金的來源包括貸款、股東註資及股份發行。”也就是說,融創入股樂視實際上采用“以債養股”模式。這與當年孫宏斌的初創企業“順馳”擴張過速、資金鏈斷裂,“十個瓶子2個蓋子”的資本遊戲如出一轍。值得註意的是,孫宏斌曾在發布會上表示,“沒想到樂視用這麽少的錢,做了這麽多事。”

“這足以讓監管部門警惕。”有業內人士提醒,融創把左手的負債變成了右手的股權,這無異於在金融杠桿之上再加杠桿。在中央定調繼續深化“去杠桿”之際,監管部門應警惕融創和樂視的合作模式淪為“靠無限使用金融杠桿和利用高頻率、高廣度、高滲透率的關聯交易帶來的規模擴張假象。”

記者註意到,在宣布150億元入股樂視後,融創市值三天內縮水超過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97

人工智能跨界泛娛樂產業 探求解決人類“孤獨感”

近日,傳媒大亨、華人文化控股集團董事長黎瑞剛向第一財經記者分享了他在美國洛杉磯考察的一家小型技術公司的感受:“這是一家從事VR(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的公司,VR技術的發展也許可以很好地提升個人娛樂的體驗效果,但是無法解決現代人都面臨的一個巨大的困擾——孤獨感。這家公司創造性的引入了人工智能技術,將你的設備與你的好友設備聯網,當你在使用VR設備時候,一旦你的好友上線,這家公司會將好友虛擬成像在你身邊並即時交流,讓你可以得到與眾多好友一起在玩的群體感受。”

誠然,VR等技術手段的發展帶來了娛樂體驗的提升,然這些技術都只解決了個體化的需求,但人終歸是群居物種,具有很強的交流、分享、互動需求,人工智能正在嘗試解決這問題。

近年來,人工智能一直成為熱門話題,特別是在政策扶持以及一些帶有技術突破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出現,推動了該產業的快速發展。大家都相信,人工智能正在也即將代替人類完成很多工作,特別是在情感陪護上,人工智能大有可為,並且情感陪護方面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受到資本、技術、消費者多方青睞,在美國大片里面常常出現的用於人機交流的陪伴型機器人在中國的發展日漸顯出雛形。

目前,在陪伴型人工智能領域,國內人工智能泛娛樂化趨勢非常明顯。Gowild公司合夥人、市場VP張立強向記者表示,這背後主要由於技術困境等原因,需要跨界泛娛樂,將人工智能產品IP化來更好的解決用戶接納度、使用習慣、以及暫時技術上不成熟的問題。當然,需要吸引一批用戶才能幫助產業進行改進,因此,人工智能特別是情感陪護型機器人往往與明星IP或者娛樂內容包裝,來吸引用戶。

人工智能發展進入快車道

人工智能正在得到政策層面的扶持。在2017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科技部部長萬鋼在介紹2017年科技發展改革工作時指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將盡快編制完成實施方案,並編制完成人工智能專項規劃,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等重大項目的立項論證。在政策的規劃和指引下,人工智能有望帶動多個產業的發展,逐步打開萬億級別市場。

隨著從“互聯網+”向“人工智能+”升級的大趨勢以及政策的支持,2017年人工智能將迎來的春天。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發布的《2016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演進及投資價值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1683.9億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2697.3億元,複合增長率達到17%。

2017年初始,阿爾法狗升級版橫掃圍棋界,百度大腦迎戰最強大腦,無人駕駛閃耀CES,這些都預示著人工智能已經走到爆發臨界點。目前人工智能在各領域進入應用落地階段,在汽車、機器人、家居、可穿戴設備等涉及制造和消費領域,而由人工智能帶動的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產業的叠代與發展規模更是不可估量,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帶動多個產業的發展,逐步打開萬億級別的市場。

工智能也正在成為創業者眼中的新的”風口“。其中,情感陪護型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受到風投公司、科技巨頭、制造企業等的極大關註。隨著我國二胎政策放開,我國兒童將以每年2000萬的速度增長,現有的4.5萬億兒童消費市場繼續擴張,加之我國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而延遲退休政策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針對小孩、老人的家庭教育和陪護機器人市場將成為未來熱點。

可以看到的是,在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雲宣布推出人工智能ET。科大訊飛之前也推出了具有智能對話與情感表達功能的智能語音機器人小柔、Gowild公司的情感社交機器人Gowild公子小白。情感陪護型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興起。

情感陪護人工智能泛娛樂化

目前市面上看到的情感陪護機器人,幾乎全部紮堆集中在幼童市場,這一方面固然是看到情感陪護機器人在兒童市場的前景,但另一方面,情感陪護型人工智能技術還不夠成熟。

“既然大人很難被‘撩’,那就先‘撩’小孩子。”張立強表示,“但包括Gowild在內的很多人工智能公司並不滿足於此,我們希望能夠生產出成年人能夠接受的情感陪護型機器人。”

事實上,在面向成人情感陪護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有了突破。“人類情感雖然複雜,甚至我們自己都很難搞懂,但好在發現了一條路徑——我們不需要弄懂人類情感的本質,只需要讓機器對情感表達的各種信號(面部表情、語言、語音等)進行分析並輸出結果就可以了。就像我們目前雖然無法完全破譯大腦,但我們依然能夠從功能出發研發出智能化的機器一樣,目前這方面技術正在加速。”人工智能產業分析師劉坤表示。

張立強表示,即便如此,想要打動“聰明”的消費者並非易事,Gowild找到的路徑是將年輕人喜歡的娛樂內容跨界引入人工智能領域,用IP來包裝產品,泛娛樂業開始跨界進入AI領域。

據悉,由於看中目前年輕人比較宅,缺乏足夠的情感交流,Gowild公司開始開發面向年輕人的情感社交機器人,由於面向年輕人,其價位也定在了千元左右。為了讓其人工智能機器人更易被年輕人接納,Gowild采取了“IP+AI”的做法。“我們已經先後找了王大陸、好妹妹樂隊、《超能太陽鴨》、《致青春2∙原來你還在這里》等明星或娛樂內容IP,以IP定制的方式,進行深度內容合作、外觀合作。植入到產品中。”張立強表示,“選擇IP也並不是可以隨意挑線,需要根據你的產品定位,例如我們公司投資方有歌手羽泉組合,但我們考慮到我們產品主要面向90後的年輕消費者,羽泉的粉絲主要是80後,因此我們對於羽泉這個IP的使用也會比較謹慎。”

不過張立強並未對記者透露Gowild情感陪護機器人的銷量情況。

“自然語言理解”、“知識圖譜”是人與機器人進行有效溝通,理解用戶的意圖,執行命令或回答問題的關鍵所在。而AI與泛娛樂跨界融合絕非兩個行業簡單相加,而是以“人”為核心,構建遊戲、文學、動漫、影視、戲劇等多個文創業務領域的互動娛樂知識圖譜和上層智能應用。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周明認為,人工智能加泛娛樂有非常廣闊的前景,但是從哪里切入是需要動腦筋的。對於強大的計算機來說,理解人類語言並非易事,需要機器翻譯。未來,機器翻譯將會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機器人有望在大數據、機器學習和互聯網的推動下更加巧妙的與用戶相連。

“人工智能發展至今,已漸漸由初創期走向成長期,原來非常少見的機器人,開始頻繁出現我們的日常生活,並極大地改變我們的娛樂方式。人工智能與泛娛樂的結合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而了解這種趨勢,洞悉人工智能的下一個風口,對人工智能產品技術的研發,以及如何更好地進憲市場化運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狗尾草智能科技CEO邱楠向記者表示,“我們還在開發具有人工智能的虛擬養成偶像,通過AI+泛娛樂的玩法,賦予了虛擬偶像人的特性和虛擬生命,希望其成為一款橫跨娛樂、文學、遊戲三界的超級IP。”

可以預見,我們的未來世界,機器人會在各行各業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情感陪護型機器人要能”撩“人,情感識別與計算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現在出現越來越多具有“情感”的產品,並且通過泛娛樂化實現一定的市場突破。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面對人類情感這個異常複雜且人類自身都沒有完全弄懂的問題,人工智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51

明星跨界,別只想著“圈錢圈粉”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06/1074024.html

原標題:明星跨界,別只想著“圈錢圈粉”

【見仁見智】

近年來,“跨界”成了娛樂圈的熱門詞。隨著娛樂節目品類的豐富和多樣化需求,越來越多的明星不滿足於自己擅長的領域,而是以另一種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比如歌手跨界去主持,主持人跨界去表演,演員跨界去唱歌,你來我這里比劃一下,我去你那里嘗試一把。咱們有句老話叫“文體不分家”,體壇明星在文娛界大展拳腳的也不乏其人。跨界激發了明星們多才多藝的潛能,讓他們的形象在觀眾面前更加豐富多面,也讓不同文藝領域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交流更加頻繁。

跨界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其需求首先來自於觀眾對明星單一、固化形象的不滿足。無論是歌手、演員還是主持人,當明星在本職領域擁有了一定建樹,其個人形象往往走向標簽化,在觀眾中的印象停留在某一種風格或樣式。這時候當他們選擇在另一領域小試牛刀,往往能夠讓個人形象為之一新,給人以新鮮感。面對本職領域,明星藝人或許還有些嚴謹矜持,但跨界到另一領域更多帶有“玩票”的態度,心態更為輕松自然,也易於表現其真性情。

從明星的角度來說,跨界嘗試也是對個人事業上的一種突破。實際上無論表演、主持還是歌唱、舞蹈,並沒有如鴻溝一般的界限,往往能夠觸類旁通。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地區娛樂圈,常有影視歌“三棲”明星之說,日本、韓國等娛樂產業發達的國家對於新人的培育上也都要求兼有歌唱、舞蹈、表演、主持等多種能力,以期在以後的個人發展中有更為寬闊的選擇空間。而且,許多觀眾所熟知的明星,或曾經有過某種才藝的教育經歷。對於他們來說,所謂的跨界,實際上是對既有能力的重新煥發,隨著多樣化的平臺搭建起來,跨界的表演便是水到渠成。

但跨界不宜被濫用。隨著越來越多明星藝人走上跨界之路,跨界的水準也變得良莠不齊。有的歌手、演員在一些大型演出中客串主持,但不過是念一念寫好的主持詞,或者與主持人打打哈哈、隨聲附和,並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跨界。有些晚會熱衷於邀請熱播電視劇的男女主角演唱主題曲,以達到借勢和宣傳“一石二鳥”的效果,但演員現場演唱效果不佳,演出總是以“假唱”替代,反倒丟掉了誠意。跨界應有一定的門檻,對於跨界也需要一些標準。誠然,不能要求跨界明星能夠快速達到該領域專業級的表現水準,但至少應當傳遞給觀眾的是,你的跨界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表達著對自我的大膽突破和對跨界領域的真誠熱愛,而非借著高漲的人氣,急著、忙著在多個領域“圈錢圈粉”,消費自己的知名度。

今年北京衛視跨年環球歌會就圍繞著跨界發力,在各大跨年晚會中獨樹一幟。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申辦,北京已進入冬奧時間,文藝與體育的跨界就成為北京衛視獨特的資源。在這場以“奧運之城,冰雪邀約”為主題的歌會中,北京衛視將奧運元素與歌會演出相融合,不少亮點讓人印象深刻。比如郎平領銜五位各時代女排隊員同臺亮相,與解說員宋世雄的重聚,去年曾在里約奧運備受矚目的體壇健兒脫下戎裝,在舞臺上華麗轉身,乒乓球冠軍丁寧、女排冠軍惠若琪跟其他明星藝人搭檔演唱歌曲串燒,展現出不為人知的一面。秦凱、何姿這對情侶健兒,也回歸水立方跳水臺攜手完成了愛情一跳。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北京衛視就通過一系列節目的推出,將“跨界”由一種明星行為打造成為品牌,無論是《跨界歌王》中劉濤驚艷的音樂秀,還是《跨界喜劇王》中李玉剛突破自我的喜劇表演,都顛覆了他們此前在熒屏上展現的標簽化形象,其意義在於激勵他們突破其事業的“邊界”,在挑戰自我的同時,也展現出性格的本真。隨之而來的《跨界冰雪王》則又是一檔由電影導演張藝謀操刀、文娛明星跨界冰雪運動的節目。可見,跨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客串”“玩票”,當其孵化成節目形態時,需要找尋巧妙的結合點,在不同領域之間構建融合的方式。而觀眾所需要看的,不僅是明星跨界表演的外在形式,還有他們對自我挑戰與改變的內在精神。

(作者系媒體人 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42

Bhanu的跨界人生

Bhanu脫離泰國廣告圈的時候(他是Leo BurnettCD),當時仍然未有Greyhound Cafe,,佢家姐在Shukumvit 31街經營一家叫Homework Cafe,入便啲芝士蛋糕十分好味,我一直認為他是受到姐姐的啟發,才有日後的Greyhound Cafe

Greyhound1980年創立以來,一直引領泰國時尚潮流、見證泰國時尚興起和發展歷程,它是曼谷時尚生活的代表。“Simple but never boring”是品牌的主打理念。

201110月,Greyhound餐廳正式邁進國際市場,拉姑把Greyhound帶過來,打開海外大門的第一家店就坐落於中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商場, Greyhound Café在香港可以說儼然成了城中名人的最愛,謝霆鋒、蔡卓妍、房祖名、狄波拉、鍾楚紅等名人都是這裡的常客。香港分店的設計風格與曼谷主店鋪的風格是100%統一,牆壁壁畫都是由曼谷主店鋪的設計師飛往香港親自執手設計的。

從服裝店到西餐廳再到生活館,很多朋友都愛死這個泰國品牌。

Greyhound成立35周年時,一個好好的時尚服裝品牌能夠怎麼玩跨界呢?Greyhound就是玩餐飲。隨著Greyhound在時裝領域的不斷發展,品牌旗下的餐廳式咖啡館Greyhound Café1997年亮相於曼谷,美國的《Fortune》雜誌都把它評為曼谷最熱門餐廳之一,名聲享譽國際。餐廳主打泰式Mix義大利菜式,是首家打造時尚餐飲概念的創新式悠閒咖啡館,每一個到此用餐的客人都很享受並捨不得離開。

至今為止,Greyhound Café已在香港開設5家分店,不只如此,在北京和上海也各有2家, 北京的開在了SKP和三星屯,基本上吃飯時間都要排隊。



從時裝到西餐,Greyhound完美完成了首次跨界。接下來它簡直是一發不可收拾。Greyhound推出了高端餐廳品牌Another Hound Cafe,菜品依然是主打亞洲菜式和義大利餐飲的概念,但餐廳的定位要比先前的Greyhound Cafe更高級一些。餐廳進階高端,副線甜點品牌問世。2010年, Sweet hound作為副線的甜點品牌甜蜜登場。

我過去30年見證了Greyhound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跨界與創新,就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品牌旗下的第一家生活館Everything houndSiam Paragon正式營業。店裡涵蓋了許多有趣的家居單品,比如環保袋、香薰蠟燭、野餐墊、T恤等等,這種新的混合零售方式,可以滿足Greyhound粉絲們日常生活的需要。

整個生活概念館呈現的感覺就像是一個家的公寓,公寓裡包含了泰國設計師的一系列精選產品,設計師更是把臥室、廚房、浴室全部搬了進來。睡房內部更是設有一個走入式的衣帽間,裡面收集了Greyhound時裝品牌成立至今的所有經典款服飾。廚房,從餐具到冷櫃,再到圍裙、家居服,這儼然就是一個超完美的現代風廚房。浴室,高品質的陶瓷衛浴,大理石展示台,各種精油產品的集合站,你能想到的一切創新潮流的時尚產品,在這裡你都能找得到。


通過Greyhound這個品牌的迅猛發展我們不難看出,深化品牌+品牌創新已經成為推動品牌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這個品牌在短短的三十年給予了消費者太多的驚喜,一次次跨界一次次創新,讓它穩穩佔據泰國品牌一哥的地位,在海外市場也是名聲享譽。

所以,因為跨界,所以陌生!儘管沒有經驗,倒也沒了包袱。藝術、創意的完美結合。我問Bhanu,你仲有什麽想玩?「起樓。」「好喎,買塊地一起玩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16

直播+時尚跨界掀起新玩法,傳統時裝行業變革在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221/161352.shtml

直播+時尚跨界掀起新玩法,傳統時裝行業變革在即
劉曠 劉曠

直播+時尚跨界掀起新玩法,傳統時裝行業變革在即

移動直播與時裝周的成功跨界,實則是新科技與新潮流的碰撞。

本文系劉曠(微信ID:liukuang110) 對i黑馬投稿。

過去,我們觀看時裝要麽就是在電視上,要麽就是花費昂貴的旅途費用跑到紐約、巴黎等國際都市的時裝展現場去觀看時裝盛宴。而今天,在紐約、倫敦、米蘭、巴黎的T臺上,新技術對時裝行業的入侵和改變愈演愈烈,Burberry、Tommy Hilfiger、Ralph Lauren和Tom Ford等眾多國際品牌都開始通過秀場直播開啟即看即買的新商業模式,Facebook、Twitter、Instagram、Snapchat等國外主流社交平臺都加入了時裝周的直播。

而在國內的移動直播市場,騰訊旗下的NOW直播也率先加入了這場直播+時尚的跨界合作當中,日前NOW直播全程直播紐約時裝周的95°黑時裝展成功地引來了眾多95後用戶群體的圍觀。

直播+時尚的跨界新玩法,是新科技與新潮流碰撞

移動直播與時裝周的成功跨界,實則是新科技與新潮流的碰撞。回顧2016年,整個國內的移動直播經歷了爆發式的發展,可謂冰火兩重天。上半年數百家新的直播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下半年卻又是另一番景象,用三個關鍵詞能恰當地總結整個2016年的移動直播發展。

“洗牌”

隨著越來越多的移動直播平臺加入到這場混戰中來,面對著主播、寬帶成本的水漲船高,多數平臺盈利遙遙無期,最終只能默默出場,被淘汰出局。洗牌之後,整個移動直播市場主要形成了三大陣營,一類是YY、鬥魚等傳統的秀場、遊戲類直播陣營;另一類是映客、花椒、美拍等創業直播平臺;還有一類則是騰訊Now直播、微博一直播、陌陌哈你直播為代表的社交直播。

“監管”

與此同時,國家對於直播平臺的監管也越發嚴格。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直播平臺直播一些低俗、暴力的內容,以此來吸引用戶關註,國家開始全力整頓違規直播內容,先是針對六間房、酷我(聚星)、花椒、在直播、映客、69秀(玖秀)、陌陌、黑金等直播平臺進行了審查,隨後又直接封殺了多個直播空間和多名主播。面對著直播監管力度的逐漸加強,一些安全管控實力較弱的中小平臺直接被清場出局。

“直播+”

盡管政府監管不斷加強,行業洗牌也不斷加快,但這依然沒能阻擋移動直播的迅猛發展,移動直播正在全面向醫療、電商、教育等眾多領域快速蔓延。如今時裝行業也開始進入了直播時代,最新的紐約時裝周也因為有了NOW直播的加入,增添了幾絲“黑科技”元素,被更多的中國年輕用戶所關註。

直播+時尚為何能跨界成功?

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國外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Snapchat等社交平臺的直播,還是國內基於微信、QQ社交基礎之上的NOW直播,他們與國際時裝展的跨界合作都獲得了較大的成功,並吸引了更多的年輕用戶開始關註時裝展,劉曠個人認為主要由以下四大因素決定。

其一,時裝展與移動直播平臺的用戶定位都是以年輕用戶群體為主。關註時裝展的用戶都是追求時尚、潮流的用戶群體,而移動直播平臺的用戶同樣也是以追求時尚、潮流的年輕人為主,在NOW直播這樣的泛娛樂直播平臺上,2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到了大部分,95後是這些用戶群體的中堅力量。

而在紐約時裝周,中國著名設計師張馳發布了以95°黑為靈感的新系列。此前《AI+時尚:中國95後流行色報告》發布了“中國95後最喜歡的顏色為95度黑(95°黑)”等一系列年輕流行趨勢與洞察,同時報告還發現,95後常穿的顏色中,排名第一的顏色為黑色,RGB值為:22、20、24,並不是100%的純黑(RGB值:0、0、0)。這種黑色代表了95後年輕人最真實的穿衣色彩喜好,與95後用戶為主的NOW直播平臺有著高度的吻合。

其二,對於大多數的用戶來說,去現場觀看時裝周並不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想法,需要花費昂貴的費用、漫長的時間和長途的奔波。但是看新聞、圖片或者是看電視、看網絡視頻,都難以體驗到時裝周的現場感受,而直播卻能夠給用戶帶來最真實最直接的用戶體驗,這也是直播與時裝周能夠碰撞出火花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相比看電視看視頻,直播能夠給時裝周帶來更好的用戶互動效果,甚至很多互動效果是在現場也難以感受到的。用戶除了能夠觀看現場直播外,還可以對時裝模特們、服裝進行評論點贊,還可以給自己最喜歡的模特送禮物,能夠大幅提升時裝展的氛圍。

其四,不論是國外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Snapchat直播,還是國內打通微信、手機QQ社交分享的NOW直播,用戶通過直播觀看時裝展,都能直接通過其社交平臺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粉絲一起來觀看時裝展,並由此帶動更多的人前來圍觀。

在時裝品牌和社交直播平臺的共同推動下,時裝秀直播將常態化

過去,在紐約、倫敦、米蘭、巴黎的T臺上,人們談論最多的是時裝和設計,而今天人們討論的內容卻正在發生變化,新科技成為了他們最熱衷探討的內容。對於時裝周和時裝品牌來說,移動直播的加入能夠給他們帶來多重好處。

一方面,借助移動直播平臺,能夠獲取更多的年輕用戶,同時也大幅擴大了時裝秀的影響力,尤其是紐約時裝周此次借助國內的NOW直播平臺,用戶通過NOW直播可以直接分享到微信和QQ,這就相當於直接打通了微信QQ超過8億的龐大中國用戶群體。

另一方面,對於時裝品牌來說,在獲得品牌巨大曝光的同時,移動直播即售即買的商業模式也大大提升了用戶購買時裝品牌的便利性,將大幅提升時裝品牌的銷量。

當然,對於移動直播平臺來說,定位時尚、潮流的時裝周也能夠給直播平臺用戶帶來他們最喜歡的直播節目,為平臺增添更多的人氣,提升平臺的用戶活躍度,移動直播們也樂意推動這件事情。因此,在時裝品牌和移動直播的共同推動下,時裝秀直播將成為一種常態化。

直播+時尚還將給整個傳統時裝行業帶來巨大變革

在時裝周的移動直播中,Burberry、Tommy Hilfiger、Ralph Lauren和Tom Ford等眾多國際品牌還開始通過秀場直播開啟即看即買,這吸引了眾多觀看直播用戶當時就直接購買了自己最心儀的最新時裝。而國內的NOW直播此前在“直播+IP”的電影宣發模式中,也采取過右上角入口可直接購票的模式,未來他們開啟時裝即看即買也只是時間早晚問題,這種直播+時尚開啟的時裝展即看即買對於整個傳統時裝行業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和變革。

一、時裝周展覽的變革

借助移動直播平臺,時裝秀能夠更直觀生動地展現給全世界的所有手機用戶,尤其是一些沈迷網絡的年輕用戶,那麽這對於直播周的現場展覽也將會帶來變化。首先每一個去現場觀看時裝秀的用戶都能夠拿起自己的手機進行現場直播了;其次現場還將會有更多VR等直播科技設備元素的加入。

二、時裝銷售的變革

今天時裝行業傳統的銷售模式正在被徹底顛覆,用戶邊看直播就能邊購買,甚至還能帶動更多的刺激性消費,在第一時間滿足了消費者對於時尚新品牌的渴望。另外,直播平臺也將為品牌提供有效的用戶導流。在直播界面直接展示商品購買入口,比用戶看完了秀再去官網搜索下單便捷許多。因此,邊看直播邊購買的模式會帶來不錯的用戶轉化率。尤其是很多女性,他們往往看到自己喜歡的新服裝,都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在第一時間擁有它,即看即買正在成為整個時裝周的流行銷售模式。

三、時裝供應鏈的變革

而在時裝展上直接開始通過直播銷售,這意味著整個傳統時裝的設計、生產環節都將發生改變。首先,服裝品牌廠商需要精確地預估這款新品的產品,然後設計時間也開始提前,在時裝展覽之前生產就必須要開始跟上,需要趕在時裝秀之前有充足的貨源供用戶購買。

新技術的發展正在悄然改寫每一個傳統行業,移動直播對於傳統時裝行業的改變也已經開始,它將顛覆整個傳統時裝行業過去數年來的傳統思維和商業模式,一場新技術與新潮流的碰撞運動正在快速運轉……

直播 時尚 時裝 變革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45

照明巨頭掘金智慧城市 跨界合作的新博弈

街道兩旁的路燈可以監測空氣溫度和濕度預告空氣質量,也可以在檢測到犯罪或違規停車時自動調亮光線,進行更清晰精準的監控攝像,甚至還能夠掃描道路和人行道,向自動駕駛車輛提供標準化的場景信息,輔助車載傳感器,共同提高行車安全。

這是飛利浦照明對2030年智慧城市照明場景的構想,屆時每一個路燈不再是單純的照明工具,而是化身為一個個路燈物聯網+應用的載體。“LED技術提供可更多節能的機會,同時物聯網技術也能夠應用到智能照明系統和服務的發展,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定義自己。”飛利浦照明首席執行官洪岸禮告訴第一財經。

百億規模市場蛋糕

當全球都在探索“智慧城市”之際,照明企業也意欲從中分一杯羹。具體到中國市場而言,智慧城市建設已經上升至引領城市發展的核心戰略,根據《“十三五”城市綠色照明規劃綱要》目標來看,中國將以46%的增速新建1200萬盞LED燈,並改造50%的已有路燈,總規模達到290億元。

作為第一家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的品牌,中國市場是飛利浦照明業務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市場,也被洪岸禮稱之為“第二故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近些年的定價調整還是組織架構及銷售產品變動,都有發力中國市場的意味,而其中智慧城市更是尤為關鍵的一環。

“中國的城鎮化在加速,預計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人口將達到10億,人均光源需求從10個將上升至20到30個。其次,資源消耗大背景下,需要更節能的照明系統,提供可持續性的照明解決方案,LED以及物聯網在電力節能方面的貢獻遠超過其他行業。”洪岸禮強調。

而反觀近幾年LED照明行業的發展,企業數量急速增加,產能過剩,低價競爭現狀導致LED照明出現“紅海”困局,粗略統計僅2016年LED照明行業的整合並購事件約40起,同質化競爭下行業加速洗牌。在洪岸禮看來,“數字時代的新場景和新應用層出不窮,智能互聯照明系統可以采集更多不同類型的數據,為行業帶來更多業務機會和新的商業模式。”

巨頭的角逐

覬覦智慧城市這一大蛋糕的並非飛利浦照明一家,去年11月,歐司朗收購荷蘭一家軟件公司Tvilight,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提供傳感技術和智能光管理軟件,提升其在城市智能戶外照明系統方面的能力。國內雷士照明也將智慧城市放在智慧化的第一位,在此前媒體采訪中雷士照明首席品牌官曾表示“智慧家居代價非常高,和消費者支付代價有關系,智慧商業會不一樣,公司有能力支付這個成本,智慧城市則會帶來更多的效益。”

在飛利浦照明的戰略規劃中,智慧城市集中於四大場景,首先是智能互聯的道路,即智能互聯LED道路照明系統成為信息高速路上的傳感器節點一角,到2030年,智能互聯的路燈可以在數以百萬計的設備間傳輸數據。智能互聯的照明基礎設施通過先進的通信技術采集、傳送數據,可以改善照明、交通、空氣質量、公共安全、停車等市政服務及其他基於位置的新興服務。

其次是互動的公共空間,空間的稀缺性迫使城市向地下拓展,能夠模擬自然光、提升舒適度的照明產品使得各類空間之間的無縫銜接成為可能;同時,智能互聯照明系統發送的位置信息能夠引導無人機遞送貨物。

此前飛利浦照明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提供了智能互聯照明服務,整個大樓僅傳感器就安裝了近1000個,具備日光感應、人員動靜感應等,在該建築內,員工能夠根據個人需求對工作空間進行個性化設置。

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運行數據來看,照明能耗在示範樓各項能耗中占比僅為16%,該建築單位面積照明能耗為同類建築的四分之一。

除此之外,個性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可持續的城市農業也是重要應用場景,自2013年起,飛利浦照明與位於倫敦東部工業區一個閑置倉庫內的GrowUp城市農場合作,該農場是一個垂直型城市農場,也是英國第一個商業化養殖與水耕複合型農場。據介紹在飛利浦GreenPower LED照明系統的支持下,該農場每年可以生產20,000公斤新鮮蔬菜。

跨界合作新博弈

雖然前景看好,但智能照明在智慧城市大規模落地仍有一段距離要走。當前的通信網絡基礎是否成熟到足以支撐智能照明系統在城市中的落地仍是一個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飛利浦照明首席創新官邱戎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企業采取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針對現有網絡基礎來滿足現有應用,另一方面無線通信的確在標準化過程中,也在嘗試和產業鏈上下遊,例如和中國移動探索對智能互聯照明的蜂窩物聯網標準。”

“照明企業入局智慧城市需要具備足夠的資金和資源協調能力,還要具有技術儲備。”奧維雲網(AVC)張彥斌告訴記者。此前飛利浦照明參與了洛杉磯市的智能互聯道路照明試點項目,系統可以利用現有移動網絡和雲技術,監測並控制路燈運行,分析每套路燈的運行能耗。而在此過程中還需要部署哪些傳感器,數據流轉至哪個中樞,數據如何分析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等都是新的挑戰。

“由於目前還沒有非常成熟的智慧城市智能平臺,照明企業在研發方面要保持靈活性,以便能快速適應不同智慧城市系統的特性,更快地入局。”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向第一財經表示。

“作為智慧城市的參與者,通過和來自其他行業的企業(如互聯網、IT企業等)的合作可以幫助照明企業有效擴張。在智慧照明市場,除了利用原有的銷售渠道,如何通過和政府的合作以及和其他信息技術企業的合作來進一步拓展企業的銷售渠道是照明企業攻占市場的關鍵。” 王昕建議。

這也是當前照明企業一直在重點發力的領域,例如飛利浦、雷士照明都在尋求和小米、華為等互聯網科技企業合作,研發智能互聯LED產品,與不同物聯網平臺實現無縫對接。“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東西不能完全靠自己。”邱戎紅表達了同樣的看法。

同時在智慧城市的智能照明系統中,LED 將不再是單個產品的形態,而是以系統解決方案的形式出現,這需要照明企業擺脫智能照明單品的誤區,在研發方面有很強的系統思維。“照明是由許多不同種類、不同形式的燈具和光源組成,照明企業在生產研發過程中要以系統性思維來制定產品策略,才準備把握住客戶的需求。”王昕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6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