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下來,AppWorks 共輔導了由 350 位創業者所組成的 150 個 Startups。
這些創業者許多原先是朋友,一起創業之後才學習著當夥伴。我常用婚姻去比喻這樣的關係,除了因為共同創辦人總是朝夕相處,黏在一起的時間甚至比男女朋友更多之外,也因為他們必須在學習與彼此相處的同時,花很多心力去照顧一個新的生命,他們共同創造的結晶 ── 產品 ── 根本是「奉子成婚」來著!
所以過程中你發現很多人因為相愛而結合,最後卻因為「教育理念」而分開。當然如果價值觀真的相差太大,那的確是分開好些。但假如只是小地方的差異,我想必須要去擁抱這樣的不同。畢竟這世上或許有天生的完美配對,但碰到的機率實在太小,等你找到人都老了。
關於如何經營夥伴關係,今天到一則故事,相當受到啟發。兩個來自不同背景的陌生人 Melissa Joy Kong 與 Nate Bagley,在共同朋友的介紹下,發現彼此有著相同的熱情 ── 證明真愛的存在。於是他們決定一起跑遍美國 50 州,寫下 100 則最感人的故事,在明年二月集結成書,讓所有人重新體會愛的真諦。
兩個完全不認識的人,為了相同的目標而組成團隊,被迫要在一起生活一年,並且在過程中探索什麼是愛,這個設計實在是太巧妙了。從 Melissa & Nate 的網誌看來,這件事情似乎已經進行了一年。當 Fast Company 訪問 Melissa 在過程中學到了什麼,她分享了六點夥伴關係的真諦,我認為非常精確到位,以下加上我自己的感想,供大家參考:
1. 決定 ALL IN
在美國,婚姻被稱為一個 Commitment,而不是 Relationship。Relationship 比較順其自然,雙方一起嘗試看看它會不會 Work。但一旦你決定要升級到 Commitment,那就不能只是嘗試,必須要下定決心,每天都盡力讓這個結合越臻完美。創業的夥伴關係也是一樣,要有最棒的夥伴關係,必須要先 All In。當你把所有心力都放在讓這個團隊 Work,所有的夥伴都會感受到那個能量,也因此才有機會激發出生生不息的正向循環。
2. 把自我留在門外
重點不是大夥覺得你有多了不起,重點是大夥一起做出了怎樣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在進入夥伴關係前,你必須先拋棄自我,才能夠共同追求全體的成就。
3. 嘗試「瞭解」而不是「被瞭解」
爭執不會起因於相互瞭解,而往往從誤解、不瞭解而來。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過分急於被瞭解,而花太少力氣去瞭解。所以要擁有好的夥伴關係,當然是要從深入的彼此瞭解開始。
4. 跳脫自己的世界
我們每天有 6 萬個想法,但其中 90% 都是重複的。我們有與生俱來眾多的神經突觸,重新學習善用它們,深刻感受當下的情況,並且做出最適切的反應,才能跳脫思考的框框,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類。
5. 勇敢承認自己的脆弱
讓你的夥伴進到你心裡,告訴他們你需要的是什麼,承認你也會緊張、不知所措、感到脆弱。當夥伴脆弱時,讓他們知道無論如何,你都會在這裡支持他們。
6. 以身作則
當然,如果你只是拿以上五點要求夥伴,自己卻什麼也做不到,那講再多也是白搭。孔子說先誠意正心,之後才能齊家,最後才有治國平天下。好的夥伴關係要從自身開始,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但就像婚姻一樣,真的開始經營了,你才會發現這中間是極大的人生智慧。
以上一些提醒與大家分享,希望有幫助你用更正確的擁抱夥伴,創造最堅強的創業團隊。
| ||||||
十九歲創業、二十五歲那年公司股票掛牌,村上太一成為日本史上最年輕的上櫃公司社長,身價超過百億新台幣。 這位永遠笑容滿面的大男孩,憑什麼在群雄並起的網路世界殺出一條血路,締造二十倍的成長率? 「這位笑容滿面的大男孩,就是身價上百億元的社長?」這是多數人見到日本網路服務業者Livesense公司社長村上太一的第一印象。成立於二○○六年的Livesense,一一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新創板掛牌,去年轉到第一類股;十月七日總市值約六四○億日圓。現年二十七歲的村上太一持股五三.五五%,身價已達三四三億日圓︵約合一○四億元新台幣),成為日本新一代的網路創業英雄。 走進位於東京目黑區的Livesense辦公室,眼睛為之一亮,彷彿步入未來的時空走廊。明亮的空間內,沒有門禁,沒有櫃枱小姐,迎面而來的是看似問號又像水滴的企業標誌;再往裡走,是一道由天花板滴下的涓涓水流,注入石頭裡。門口的設計充分表達了村上太一創設Livesense的初衷—─ 永遠抱持懷疑的態度,同時相信「滴水穿石」,只要努力不懈,終究有成功的一天。 原本認為二十七歲的百億電子新貴,應該是一位時髦、帶點凌人盛氣的自滿;沒想到,像Livesense辦公室讓人印象深刻一樣,村上太一本人也和刻板印象中的社長有天壤之別。他的笑容真誠,不只在寒暄時臉上堆滿了笑,訪談之間,也總是笑成瞇瞇眼;在如鄰家哥哥一樣親切、謙卑中,透露獨有的自信。 簡單、無欲的百億身價社長即使身價上百億元,村上太一現在住的四坪大房子裡,除了床、書桌、衣櫃、電腦等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之外,不僅不見多餘的擺設,甚至連冰箱、微波爐等家電也沒有。「在家我只喝常溫的飲料,更嚴格來說,就是黑烏龍茶和健康水。」生活簡單又沒有消費欲望的他,大一就選擇創業,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要實現他當社長的童年夢想,而且對於改善社會盡一己之力。 村上讀小學時就想創業,「我在小學時看過司機開車來接祖父上班,也曾經在報紙上的人事異動欄上看到祖父的名字,可能因此產生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當社長的念頭。」村上的祖父雖然只有中學畢業,卻從基層做起,最後當上一家東證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也許沒有人會把小學生的志願當一回事,但村上自己卻十分當真:這不只是一個童稚的念頭,而是一個始終如一的初心。 有了明確的目標,村上就開始預做準備。為了讓自己多一點技能,高中就考取簿記二級和錄取率不到三成的系統管理員證照。此外,他原本想讀理工科系,但想到希望盡早創業,沒辦法花太多時間在做實驗和研究上,再加上相較於商學部,政治經濟學部似乎有更多優秀又有趣的同學,因此選讀政經學部。 不只職場能力的安排,就連籌措創業資金,村上也展開行動,他利用暑假去打工,積蓄資金。找打工機會時,村上發現路上很多商家都貼著徵人的紙條,可是在網站上都搜尋不到,而且求職者非得走好多路,一家一家找才能去應徵;於是,他心中不禁浮現出一個疑問:這些店家為什麼不在網路上登徵人廣告? 將觀察到的商機付諸行動 有一次,村上花了許多時間,好不容易在自家附近的鬧區找到烏龍麵店打工的機會,於是他問店長:「為什麼不上網找人?」店長回答:「在網路上登廣告找一個打工的人就要花好幾萬日圓,太貴了!」這樣的不便,讓村上發現了一個商機,而這就是Livesense的起點。 ○五年二月,︽朝日新聞︾刊登了一則報導:早稻田大學將舉辦創業比賽,第一名可以免費使用校內辦公室一年。村上的母親看到這則新聞,把它剪下來,用圖釘釘在廁所牆上的軟木板上。村上看到這則剪報,立刻決定參賽,把打工時觀察到的商機付諸行動,而他的命運也從此改變。 做事注重效率,按部就班,是村上一貫的作風。他設定的參賽內容是:想打工的人輸入希望的工作地點和可工作的時間,匿名登錄自己的條件;想徵才的企業則從資料庫中挑選,若發現適合人選,就寄信給這個人,這時候才向商家收手續費。 為了確定這個事業計畫是否符合市場需求,村上在東京澀谷車站忠犬八公前、餐廳裡等學生大量聚集的地方,做打工相關的問卷調查,人數超過兩百人。自己的設想畢竟只是紙上談兵,聽打工者的心聲,才最能反映現實狀況。 但要贏得比賽,不只內容要扎實,其他每個細節也都要做到位。由於參加這個比賽的前提條件,是要出席大和證券集團的講座課程一個學期。講座的老師輪流來上課,村上每次上課都坐第一排認真聽課,而且課後找講師討論問題,讓講師對他的用功程度印象深刻。而且他在聽課時發現,講師們似乎不把利潤視為第一考量,重點在於對社會有幫助,於是他也微調自己設定的事業計畫。 腦筋動得快的他,認為簡報力也是攸關成敗的關鍵。簡報中,印象分數的占比很高,所以「我在應答時特別強調年輕人應有的機靈和幹勁」,靠「清新」加分。此外,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所以村上還不露痕跡地打聽其他競爭者的狀況,「事先了解對方會端出什麼菜,是必須的策略。」○五年七月確定拿到優勝,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制訂具體時程,為開始營運做準備。事實上,村上從小做事就很有計畫,例如讀中學時,平常忙社團,沒時間讀書,考前兩周,他就會制訂嚴謹的讀書計畫,確認每一科的難易度和所需的讀書時間,每次都拿到高分。 從母親的做菜哲學中練效率他把這個特質歸因於「看媽媽做菜」。「我小時候常看媽媽做菜,她總是告訴我,做菜要先想好步驟,效率才會高。例如切菜的同時煮開水,或先將材料煮到半熟,炒菜時才會更順手。」看來是小事,無形中卻養成他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到事半功倍的習慣。 做菜還可以磨練耐性。村上說:「我很會做菜,連殺魚都難不倒我,不過這也是嘗過苦頭換來的。小時候不會處理魚鱗,覺得它很麻煩,乾脆直接丟下去煮,結果只好吃整盤都帶魚鱗的魚。」從此他就知道,有些事馬虎不得,一定要經過某些繁雜的程序才有好結果。○六年二月公司成立前,村上把時程寫在兩張A4的紙上,包括哪位創業夥伴要在哪個時間點負責哪個項目,而且巨細靡遺,例如「成立公司」下面包括登記成立公司的準備、申請網域名稱等;「打工網站」下面包括製作網站、製作吉祥物、討論內容等。 目前負責Livesense宣傳和投資人關係部門︵IR︶的真鍋順子,看到當年村上擬的計畫不禁說:「一個學生在創業時就能想到股票投資人可能問的問題,實在不容易。」一起創業的桂大介和吉田健太郎對村上的第一印象,都是「很認真,看起來不像是會半途而廢的人。」Livesense創業的資本額是三百萬日圓,除了另兩位創業夥伴各出五十萬日圓外,村上負責籌措二百萬日圓。扣除自己打工存的五十萬日圓,村上向父母開口求助。回想當天的情況,村上非常感謝父母對他的信任:「我提出請求幾天後,有一天晚上爸爸在客廳叫我過去,把裝了錢的信封袋交給我。那一刻,我覺得父子彼此心裡都有話要說,但兩人卻都沒多說什麼。彼此的心意非常清楚,他對我充滿信任,希望我用這筆錢好好做事,而我當然感謝他對我的無條件支持。」公司成立後 嚴苛考驗才開始成立公司後,考驗才真正開始。創業夥伴回憶公司剛成立時,要兼顧課業,還要把想法具象化,每天都睡不飽,而且他們必須去跑業務,但一家沒沒無聞的小公司,其間當然遇到許多挫折。公司不只發不出薪水,員工只支領交通費,並依靠村上父母送來的冷凍食物度日。 無法吸引人潮,又沒錢打廣告,以至於營業額始終無法成長,村上終於也不得不考慮是否要賣掉公司。不過,村上冷靜思考,自問:「如果賣掉公司,我以後一定會再成立新公司,因為我創業就是要讓更多人開心;我要讓人開心,就只能靠創業。」既然目標明確,就沒什麼好猶豫的了,唯一的一條路,就是繼續努力,尋求解決之道。 ○七年三月,村上將網路服務區域由原本的關東都會區,擴大到全國,沒想到Livesense業績呈爆炸性成長,九月營業額已達一千萬日圓。全會計年度,營業額達到七千萬日圓,是前一年度的二十倍。這時,村上才敢大方發薪水,月薪從五萬日圓調高到二十萬日圓;吃怕冷凍食品的一群人,才到一家八千日圓吃到飽的高級燒肉店慶祝一番。「我們大夥兒第一次去那家店時,還因為太好吃了而感動不已。」村上如今回憶起來,依然可以感受到辛苦得來的果實有多甜美。 ○八年,Livesense增資為一千五百萬日圓,一二年在東京證交所創業板上櫃,村上也以二十五歲的年紀,成為日本史上最年輕的上櫃公司社長。 堅持﹁滴水穿石﹂信念 迎來甜美果實創業夥伴桂大介與吉田健太郎兩人分析Livesense成功的關鍵說:「大家一起創業到現在,始終保持著同樣的信念:一、自己思考,自己行動;二、不找做不到的理由,而找做得到的方法;三、遇到問題正面思考,相信自己一定辦得到;四、選擇適當而合理的解決方案,腳踏實地經營;五、小組推動計畫,因此制訂決策或修正軌道都非常快速。」從Livesense草創到艱辛維持,到一度考慮出售,最終跨越困局,迎來甜美的果實。對這樣如戲劇般的發展,村上則是自謙地說:「不知變通反而成了優點吧,我們不夠機靈,所以只知道埋頭苦幹。」的確,如果還有其他選擇,人們的心情或許就會隨波逐流;如果還有其他熱中的事,或許他們就不會堅持到底了。村上說:「愈能幹的人,愈喜歡一心多用;愈機靈的人,選擇也多;但選擇一多,人就會變得軟弱。」「弄錯市場的話,再怎麼努力也不會得到成果,因此挑選、進入市場的方式都很重要。之後只剩一古腦地繼續下去,沒有其他辦法。我因為不夠機靈,所以只懂得做好自己的工作。」這就是村上太一「滴水穿石」的信念,只要努力不懈,終究有成功的一天。 村上太一真心話: 能力是漸進的,不必自我設限! 我想對年輕人說,請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世界上絕不可能沒有想做的事。 一個人大約從20歲開始,面臨很多選擇,上哪所大學、去大城市還是留在地方、要進哪家公司、要不要打工、要進哪個社團……?如果實在不清楚想做什麼,不妨回頭檢視自己做過的各種選擇,就會發現自己其實一直在做想做的事,因此這些選擇應該都有共同的價值觀。 或許與我被教育的方式也有關係,例如決定要不要進社團前,如果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而進社團可以幫助自己達到目標,當然二話不說,進社團就對了。 有些人進大學以後,發現不喜歡現在讀的科系,如果有明確的目標,知道想做什麼,那麼休學也可以。但社會上還是會把有沒有大學文憑當作重要標準,所以如果讀書不會讓各位太痛苦,還是好好讀完大學比較好,而且也可從中探索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儘管在網路時代,念文科的人創業比率似乎低於理工科系,不過任何科系都有成功的可能,當今多數企業的社長也畢業於文法商科。能力是漸進的,不必自我設限,就算自己不會設計程式,廣結善緣,與會設計程式的朋友一起創業就好了。 總而言之,更重要的其實是發想。看到任何事情,不要把它當作理所當然,而是凡事存疑,一直問為什麼,自然會有創新的想法,為生活帶來新刺激。 村上太一 出生:1986年 現職:Livesense社長學歷: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日本網路新傳奇──Livesense版圖全貌 成 立:2006年 公司規模:正式員工75人(非正式員工84人)年營業額:22.64億日圓 總市值:640億日圓 人力資源 Jobsense(打工)‧營業額:11.98億日圓‧使用人數:每月300萬人Jobsense Link(正職轉業) ‧營業額:5.1億日圓 Jobsense派遣(派遣)‧營業額:1.91億日圓 創新模式 依區域、工作環境等個人條件搜尋 【求職者】 可拿到祝賀金 【企業】 免費刊登 不動產 Door租賃 ‧營業額:2.45億日圓 ‧刊登物件:255萬件 創新模式 依電車沿線、租金、寵物等條件搜尋 【使用者】 可拿到祝賀金 【屋主】 免費刊登 商業實驗室 轉職會議 ‧企業數:34萬家 創新模式 求職者可從薪資、穩定性、職場氣氛等了解企業評價撰文‧孫蓉萍 攝影.吳東岳 |
| ||||||
原台灣大哥大行政總經理許婉美,接任富邦金總經理讓不少人跌破眼鏡,但其實她的大半職涯都在金融圈打滾,而且深受國泰蔡家、和信辜家、富邦蔡家三大家族重用;在台灣大期間,還讓momo親子台從虧損上億元轉為獲利逾七千萬元。 十月一日,富邦金控發布重大訊息,台灣大哥大行政總經理許婉美接任總經理,原總座龔天行轉任富邦產險董事長。兩天後,許婉美第一次以總座身分出席公開場合,並分享自己心情:「套用一句陳邦仁(原富邦證董事長,現任台灣大執行董事)的話:『人生如棋』,每一次職涯的轉換,其實常不在預期中。」事實上,人事案公布後,最震驚的應不是許婉美本人,而是各大金控高階主管,紛紛打聽「這是誰啊?」甚至連富邦金控內部不少主管也說,之前根本沒與這號人物互動過。 財務管控 不容一毛誤差幾位曾與許婉美有過一面之緣的金控、銀行高層,對她的評價也多半只有「感覺滿親切、隨和,但沒有深入接觸過。」其中一人說:「因為許婉美實在是太低調了。」事實上,低調的許婉美早自一九七八年開始就踏入金融圈,在交通銀行從小小的辦事員做起;先後擔任和信電訊、國泰金控、台灣大哥大財務長,成為少數縱橫和信辜家、國泰蔡家與富邦蔡家等三大家族的人物。每個認識她的人,談到她對財務、預算控制的精準程度,都豎起大拇指。台灣大公共事務處處長阮淑祥形容:「就算只有一毛錢的誤差,都逃不過她的眼睛!」許婉美不只專業能力深受推崇,工作態度也無懈可擊,與她共事多年的台灣大哥大技術長王鴻紳,讚許她是個「使命必達、效率高的人」。據了解,許婉美幾乎每天都忙到晚上九點後才下班,把工作帶回家做更是家常便飯,堪稱「拚命三娘」;舉例來說,每回公司編製例行財報時,她必定會把資料帶回家審查,連睡覺前都要躺在床上再三翻閱,「等她再與同事討論財報時,她會完整的一一指出需要修改之處。」許婉美不僅在金融界累積了漂亮的資歷,在電信圈也是一片好評。談到她在電信領域的成就,不能不提到前台灣大哥大總經理、現任TVBS台董事長張孝威。 張孝威是許婉美職涯中的頭號貴人,兩人曾在大華證券、中華開發共事,後來張孝威被台灣大挖角擔任總經理,也提攜許婉美擔任財務長,而且是張孝威名正言順的職務代理人。一名知情人士指出:「台灣大內部的人,都把她視為Harvey(張孝威)的分身。」某位與她共事逾十年的台灣大高層回憶許婉美:「不但認真又專業,處理事情也很fair(公正),EQ非常高,而且沒什麼架子。」比方說,許婉美在台灣大任職期間,與另一名女同事的英文名字皆為Vivien,「雖然許婉美位高權重,是張孝威的代理人,但同事們都毫無忌諱的給她取了一個『大V』的外號,不少同事見到她也直稱大V,許婉美全不在意。」另外,台灣大員工普遍畏懼張孝威,一旦他休假,許婉美代理職務,員工們心情就輕鬆愉快許多。「Harvey個性非常嚴厲,如果部屬表現讓他不滿意,他會毫不留情責備,相較之下,大V個性溫和多了。」不只個性受到歡迎,許婉美在台灣大的期間,也的確憑藉專業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最為人樂道的,一是購併台灣固網之後超高難度的整帳工程,另外則是讓momo親子台(優視傳播)成功轉虧為盈。 跨足金融、電信、媒體產業二○○四年,許婉美擔任台灣大財務長,負責整理子公司、孫公司交叉持股,當時台灣大與台固複雜的交叉持股關係相當混亂,連內部帳務人員都理不出頭緒,甚至被外界戲稱「簡直像積體電路圖」,但她卻逐步清理。一直到現在,台灣大集團持股變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她被視為最大功臣。 ○六到○九年,擔任台灣大財務長的許婉美,銜命兼任momo親子台董事長,一腳踏入先前從未涉足的媒體領域。momo親子台某高階主管透露,當時為了轉虧為盈,內部團隊曾經提出一份改革計畫,雖然包括部分縮減人力等降低成本動作,但也同時建議提高卡通節目的採購金額。 這對當時被視為集團錢坑的momo台來說,堪稱重大且艱巨的革命;內部員工也以為,許婉美是財務背景出身,對預算錙銖必較,而且才剛上任不久,點頭答應「砸錢買節目」的機率不高。 「我們有提醒她,引進卡通新片初期,授權金就算是分年攤提,反映到財報上仍然不會太好看;大V雖然沒有那麼了解媒體,但她把我們提的計畫看得一清二楚,請我們仔細估計收視率會提升多少?對於廣告收入的長遠效應有多大?她評估後,就大膽接受我們建議。」決定方向之後,許婉美全盤讓同事放膽去做,momo電視台快速從中國大陸引進︽喜羊羊與灰太狼︾等膾炙人口的卡通節目,同時通過台灣固網投資案,挹注六億元資金給momo親子台,撐過燒錢的過渡期。終於讓親子台從二○○七年仍虧損一.四二億元,到○九年轉為獲利七二○○多萬元。 一○年,張孝威辭掉台灣大總經理職務後,身為代理人的許婉美,順利升上行政總經理;於此同時,原個人用戶事業群營運長賴弦五,也升任營運總經理。董事長蔡明興當時公開表示,採「雙總經理制」是考量到賴弦五擁有行動、固網及媒體業務長才,許婉美善於財務規畫、行政管理,兩人適合密切合作、相輔相成。 不搞派系 重視專業與邏輯從此之後,賴弦五成為代表台灣大枱面上的人物,在公開場合中看到許婉美的次數,寥寥可數。某電信業資深人士分析,台灣大購併有線電視系統凱擘後,電信與有線電視的匯流更形重要;又逢4G執照競標大戰白熱化,對台灣大來說,電信、媒體人才的重要性,早就超過財務專才。加上許婉美生性謙虛低調,不願搞出「一山不容二虎」的尷尬局面,才會形成這種此(許婉美)消彼(賴弦五)長的局面。 據了解,這次許婉美之所以能坐上金控總經理寶座,一來是大董蔡明忠器重她在金融、電信兩大領域皆表現傑出,二來也是因為她默默耕耘的水牛精神,讓二董蔡明興激賞不已,決定加以重用。 部分外資法人解讀,與龔天行相較,許婉美雖然使命必達,卻不如龔天行的敢言,對富邦金的未來不見得有利,「而且龔天行幾乎可以罩住富邦金內部所有人,這對新任總經理來說也是一大挑戰。」但曾與許婉美共事者認為,若論「對下溝通」的身段,許婉美與龔天行類似,都屬於拿著便當與下屬一起用餐開會的高層主管;至於「對上溝通」,她其實也有擇善固執的一面。走過各大家族事業的許婉美,最大特色就是絕不結黨營派,也從未刻意挖角自己過去的團隊人馬;在做決策或提供意見時,她沒有人脈或派系的包袱,只相信專業與邏輯。 無論如何,富邦金控家大業大,總經理的一舉一動均動見觀瞻,又得同時擔任發言人角色,許婉美未來受到的注目只會多、不會少。這對習慣沉潛低調的她來說,恐怕也需要適應。誠如她自己所言:「我很需要大家再給我一點時間。」至於她需要多少時間,把自己調整到最佳狀態,將是所有金控業者持續關注的焦點。 許婉美 出生:1956年 現職:富邦金總經理 經歷:台灣大行政總經理、台灣大財務長兼優視傳播董事長、國泰金控財務長學歷: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企研所、政大企研所、政大國貿系 撰文‧張舒婷 |
| ||||||
十個月前,中華職棒聯盟會長黃鎮台才在六十天的高壓下,化解了興農轉賣危機,成功引進義集團,創下中華職棒二十四年來的榮景,沒想到一轉頭,又有球隊說不玩了,而且還是歷史最久、人氣最高的兄弟象隊。 自十八日傳出兄弟象可能轉賣的訊息後,《商業周刊》記者就不斷嘗試約訪黃鎮台,但均以「不方便針對球團的決定發言」為由遭婉拒。直到二十日晚上,記者趁其在家附近遛狗時,上前攀談了四十分鐘,終於獲得深入訪談機會。 即使訪談時間約在深夜十一點,學者出身的他,非常嚴謹的準備好資料,先是表達「絕不談論個別球團」的立場,接著又跟記者說:「等一下,你先讓我思考一下,」然後就在紙張上整理起重點與筆記來。這一等,又是二十分鐘過去。 令人意外的是,明明眼前擺著大難題,他看起來卻無苦惱之情,即便是深夜長達兩個半小時的訪談,他始終精神奕奕。 這位有史以來最受球迷愛戴的會長,上任不到兩年,遇上的難題早已超過二十四年來的總和。別人光是處理簽賭案就焦頭爛額,他卻能一再克服聯盟瓦解危機,還能左打經典賽、右辦冬季聯盟。這一次,他要怎麼在兄弟象衝擊下再次化險為夷?各界都睜大眼睛在看。以下是訪談摘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中職好不容易才回春,兄弟象隊又撒手不玩,對你來說是不是個震撼彈? 黃鎮台答(以下簡稱答):季初開始的那個榮景,大家都嚇到了,以去年的低迷情況來看,誰想得到今年會一下子整個回春?但當時我就說現在談成果還太早、太奢侈,中職還有很多亟待改善的空間,不能因此就放慢腳步。一時的火花看似燦爛,但更要加快腳步、自我警惕、督促。 對得知兄弟象出售??我六月就知道,還能因應 你說是不是震撼彈,當然是,但沒有像去年興農牛那麼讓大家措手不及:十月二十二日告知,十二月就要解決,壓縮在兩個月內,那挑戰真的很大。不像這次,至少還有一年兩個月的時間。 這次我是六月中旬被告知這個消息的,我們也一直在研商可能的解決方案,但他們還是決定退出。兄弟象對中職的貢獻這麼大,人氣這麼旺,對中職實在是一大損失。真的很遺憾,很可惜。不過,他們也真的辛苦了。 問:但是花了這麼多心血,卻還是有球隊要退出,難道不會覺得挫折? 答:我只能說任何狀況都可能發生,但我們不應該只去看表面,更重要的是去思考背後的因素。事情來了就面對、用心處理,實在沒有時間去擁抱挫折。 說真的,我還是個棒球門外漢,還有太多東西要學。推動中職的工作就像在攀登一座永遠無法登頂的山、一條沒有盡頭的登山步道。 對吸引球迷回籠??要設目標去做,別靠機運 問:所以做法要怎麼改變?答:如果聯盟、球隊的經營只以現況及既有思維,來制約眼前的行動,那和遠古時期看天(種)田有什麼不同?機運好,球迷回籠了,就回春了;機運不好,就勒緊褲腰帶。這樣被動的做法不會有前途,世上也不會有白手起家的企業主了。 我們應當用「滾動性思考」的方式來想問題,不拘泥於現況的困境。先多方討論、研商,主動設立更積極、有前景的目標,而後擬訂可行的策略。作為當然不可莽撞,但要大膽的擺脫目前的桎梏,向目標邁進。目標達成後,則是另一波滾動性思考的開始。 比方像Lamigo桃猿隊,他們在今年開季之前絕對不會想到會這麼夯,對吧?可是他們不是等到票房上來了才去想辦法應對,而是在去年那麼低迷的時候就投入資源,徹底改造桃園球場的經營方式,把球場周邊的商品販賣部弄得跟精品店一樣,設計很多與球迷互動的親子遊戲等,讓看球不只是看比賽,而是變成一種享受。球迷來到球場,還有很多歡樂的互動、體驗,是坐在電視機前感受不到的,這樣才有誘因讓球迷進場啊!球團應該要花更多心思去找出球迷要的是什麼。 中職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不論是一、二軍間流動的制度、二軍的健全、對球員的尊重、聯盟本身財務的健全。現在我們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募款,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另外與棒協的合作模式、與社區棒球、業餘棒球界的互動等等。中職還有很大很大的發展空間,亟待我們去拓展。 對推動職棒向前??季後活動和二軍都是關鍵 問:說到發展空間,你上任後一直有一些很突破性的做法,例如舉辦亞洲職棒大賽、籌組冬季聯盟等,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去做這些事? 答:這兩項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中華職棒跟國際接軌。對球員來說,可吸收不同的國際元素,以戰代訓,提升技術成長;對球迷來說,可以看到豐富的國際賽事。我們也一直在想該如何引進亞洲之外的棒球元素,促成棒球運動全球化。 問:今年的亞洲職棒大賽,除了日、韓、澳洲之外,還找來了義大利? 答:這是個意外的插曲。本來我們在七月三日就與各個國家聯盟談好賽程,連贊助轉播都已經找到,結果九月二十三日,中國棒球聯盟來信委婉說有困難,無法出賽。六隊少了一隊,這該怎麼打?時間迫在眉睫,經聯繫日職等又無法再出一隊,我只好去找歐洲棒球聯盟,兩天半內就敲定讓冠軍隊義大利職棒聯盟的波隆那隊參與,反而讓亞職的多元性再提高。這個引進亞洲區之外棒球元素的作為,得到所有參賽聯盟一致且熱烈的支持。現在只差美洲球隊就是個小世界盃了(笑)。 問:去年你首創冬季聯盟,找來日本與多明尼加跟我們的二軍對打,這個的目的是? 答:提升二軍的素質。目前全世界只有三個地方有冬季聯盟,南美洲、澳洲,另一個就是台灣。但他們是在區域內將各球隊打散的對戰方式,我們是用聯軍的方式對戰,訓練方式強度不一樣,同時還可以吸收到日式細膩與南美洲豪放兩種不同的球風。 去年我們舉辦的效果非常好,今年更進一步,將冬盟視為二軍季賽、總冠軍賽之後,專門為二軍舉辦的年度國際賽事,明確表達聯盟對球團健全建置二軍的重視。這一點已取得各球團的共識,球團將在二軍的球員組成、訓練上更健全、制度化。 中職聯軍由郭源治擔任總教練,加上各球團推薦的八位教練組成教練團。在開賽前找來六位日籍投、打、守備等教練講習、集訓。各隊推選出來打冬盟的也是真正有潛力的二軍、受期待的新秀、季中選秀的高中球員、非一軍主力的一.五軍球員等,每場比賽後都進行?球員紀錄卡評比做記錄,檢討、改進。相關資料都會提供給各球員的母球團。 我們也應建立一、二軍間上下流動的制度。 對票房追20年前高峰??力抗科技搶人,已創紀錄 問:對於這一年中職的成績單,你感到滿意嗎? 答:這絕對不是我一個人能夠做到的,是所有人盡心盡力投入的結果。中職今年確實破了好幾個紀錄,你看光是球季末,一場無關成績排名的消化性賽事,竟然還有八、九千人買票進場。 今年我們的平均票房僅次於中職史上最高的職棒三年,而且差別不到八百人,但你要想,我們今天有這麼多科技、影音、娛樂等多元化的選擇,票房數竟然可以追上二十年前的歷史高峰,球團和聯盟同仁的努力應已經創紀錄了! 問:你怎麼看待兄弟象轉賣這件事? 答:嗯……(沉默三秒)就如同我前面說過的,是很遺憾,也很可惜,他們真的很辛苦。但凡事也有其正面的思考角度。以財力來看,如果有更大的企業能接手,我想……未必是一件壞事吧。 【延伸閱讀】靠比賽和「作媒」,替職棒加熱—黃鎮台上任來歷次創新 內容:首度籌組冬季聯盟,找來日本、多明尼加等強隊比賽效果:健全二軍制度,刺激二軍成長 內容:請高雄市長陳菊出面,找來義集團總裁林義守接手興農牛隊效果:成功化解中職瓦解危機,義大犀牛成為今年人氣最旺球隊 內容:首度以中職取代棒協,幫中華隊組訓效果:經典賽打入8強,創歷來最佳戰績 內容:找回郭源治擔任中華職棒首席顧問,兼任冬季聯盟中華隊總教練效果:提升中華職棒一、二軍整體素質與實力 內容:找來刑事局主秘擔任中職諮商顧問,警局與球團密切合作效果:預防簽賭集團滲透球員 內容:規定有意退出職棒者必須提前1年告知效果:避免兄弟象成為另外一個興農牛,維持聯盟的穩定 內容:改革傑出旅外球員條款效果:大聯盟級投手郭泓志順利返台打球 內容:籌備亞洲職棒大賽,首開歐洲球隊參賽紀錄效果:大幅增加球賽國際化元素,僅差美洲球隊就能比擬世界盃 |
| ||||||
「兩岸最大」、「全球第一」、「股王寶座」……,這是企業經營者的第一張成績單,它有清楚的數據,能說明打敗多少競爭對手,並標識出領導人鶴立在商場上的絕對高度。 但企業經營者往往要被考核的,還有另一張成績單。這張成績單上,既非所有股東都關心,也沒有阿拉伯數字,卻是長遠獲利的保證書,它顯示這家企業的「信任資產」,亦即人心的凝聚程度。 若要問,這張信任成績單,值多少錢?威力多大? 可以這樣回答:這張成績單,曾讓全球第三大的航空公司日本航空(JAL),這家成立超過半個世紀的恐龍企業,在被法院宣告破產的兩年多後,不但轉虧為盈,更在去年九月,重新回到東京證交所上市,創下日本企業史的奇蹟。 在稻盛和夫接手前,日本航空二○○九年度還背負著一千三百三十七億日圓赤字,但是到了二○一一年度,卻創下二千零四十九億日圓的利潤。以當今匯率換算,「信任」的價值,兩年相當於新台幣一千億元!由虧轉盈,其中固然有景氣好轉、銀行團支持等大環境因素,但各界對稻盛和夫的信任,是核心關鍵。 互信,沒有分數卻是保證獲利的「第二張成績單」 讓日航起死回生的關鍵人物,是高齡七十八歲、與航空業素無淵源,卻被日本政府委以重任,出任日航董事長力挽狂瀾的稻盛和夫。 在日本,有「經營之聖」美名的稻盛和夫,是日本京瓷集團(Kyocera)、第二電電的創辦人。其中,全球員工人數超過七萬人的京瓷集團,二○一二年,總營收達一百四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三百億元),稅後淨利為十億美元,締造立業以來,連續第五十三年獲利的紀錄。 日航重整成功之後,外界問稻盛和夫,究竟讓一家破產老企業獲得重生的秘密是什麼?他說,許多人認為,企業的經營,最重要的是確立經營戰略,但在他眼中,最重要的,是那些看不到的公司風氣。 日航之所以能夠走出困境、重新上市,是因為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裡,公司風氣改變了,更因為人心凝聚,讓員工的意識也改變了。他也提醒,以高槓桿操作賺取暴利,是一種欲求,終將導致經濟崩潰。 技術員出身的稻盛和夫認為,綜觀歷史,王朝帝國的興衰崩解,皆繫於人心,企業也是如此。而如果說,善變、無法確定的是人心,與此相對的,一旦彼此信任而互信互賴,「最堅固且最可靠的,也是人心!」 相信人心、凝聚人心,是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核心,也是人生觀。正是這張看不到分數的「第二張成績單」,帶來輝煌且令人尊敬的「第一張成績單」高分。 同樣的,面對當下台灣社會,陷入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企業誠信備受考驗、人際互信快速崩解等多重困境的泥淖,不只員工、股東和消費者,廣大的社會公民,也正以高標準,期待企業領導人如何交出「第二張成績單」。 倫理,無法量化卻是全球化結構下企業的必修學分 那麼,「第二張成績單」的學分,該如何修呢? 「它不只是管理的學分,同時也是倫理的學分,」主持今年九月起,首開國內各商學院風氣之先,成立「企業倫理講座」的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別蓮蒂,指出倫理學分,在當前企業經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企業倫理講座」講者之一的知名管理學者許士軍指出,新經濟下的管理典範,是處處都有倫理因素,每個工作者經手的每個流程、把關的每個決策,都要把倫理擺在中間,而不是擺在企業賺大錢之後。 這是因為,在全球化的新經濟環境裡,特別是知識工作者,工作內容無法標準化,因此,過去那套層層節制、分工細膩,一切照SOP(標準作業流程)走的管理典範,早已行不通。 尤其是,越來越多公司,也讓工作者自己發現工作方法,員工比上司更了解專業;網路關係更建構起外包、授權、策略聯盟的全球生態體系,合作夥伴取代過去單向的上下游關係。這時,光靠勞力、土地、資本,傳統的企業生產要素還不夠,還要有「信任」,成為核心生產要素。 「在新的公司治理典範下,要靠信任。信任是多數成功企業,具備的最重要維他命!」許士軍說。 許多企業家,講一套做一套,但稻盛和夫卻強調:「要做好工作,就應該消除工作與自己之間的距離,要悟到『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這兩者密不可分。」他這裡講的「自己」,指的就是良心、善念。 在京瓷、日本航空,以及稻盛和夫所義務輔導的許多中小企業,都應驗了善念的力量,比技術層次的經營手法,更能讓企業獲利、市場信任。在當今黑心廠商充斥的台灣,這看似抽象、實則具體的理念,格外值得深思。 |
管理結構:雙層設計
台塑組織結構跟大陸企業有顯著的區別。大陸企業採取直線職能制,總部下面是各個職能部門,母公司下有若干子公司。這一設計的弊端在於,企業各種制度均由各職能部門自己制定,比如財務部制訂財務制度、人事部制訂人事制度,每個職能部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而且,每個職能部門都力圖擴大自己的權力和利益,結果就是職能設計交叉重複、多頭管理、矛盾衝突,這是目前大陸企業的通病。
況且,職能部門之上還有分管副總,於是副總之間打架,最終還要一把手出面協調,因為一把手沒屁股,其他人都有屁股。但當一把手協調完之後,後面還得出事兒,因為根本上是企業內部關係不順,也就是說我們企業的頂層結構設計出了問題。台塑管理架構最大的特點是雙層架構。
第一層叫總經理室,由15個機構組成,叫做專業事務幕僚,第二層架構由總管理處直接設立了各個職能部門,也是15個,叫共同事務幕僚。
為什麼要設雙層架構?它是這麼考慮的,總管理處內設總經理室,下設15個職能部門,負責企業制度的制定和制度執行的監督,以及制度的改善和完善,稱為「後台」;而總管理處下設15個部門,負責制度的執行,相當於大陸企業的各個職能部門,可稱「前台」。兩層架構的本質在哪兒?把「前台」與「後台」分開,裁判員與運動員分開;立法與執法分開。統一制訂製度,對制度的整理合理性負責,對整體目標負責,避免部門立規、利益衝突,減少內耗和管理成本,前台和後台的職責分工非常明確,這是台塑管理架構的最大意義。
大陸企業很多問題出在哪兒呢?不是當事人的問題,而是企業頂層設計出了問題。什麼是企業內耗?就是不該支出的成本、無形之中消耗的成本。人與人之間本來10分鐘能解決的問題,弄得一個月也解決不了,這不就是成本嗎?
我曾經給中央企業提出建議,借鑑台塑做法,如果雙層架構的組織結構調整太大,至少要把企業中制訂製度的權力統一交給「企業管理部」。這個企業管理部歸誰管呢?一定要歸一把手管,不能歸任何副總管。這個部門統一負責制度的制訂,其他部門僅負責制度執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已經開始這麼做了。
有人問我,「後台」這些人不執行制度,他們知道怎麼制訂製度嗎?我說不存在這個問題,我問過台塑的人,後台製定製度的人都是些什麼人?他們說都是集團各個領域的「老油條」!薑還是老的辣,所以不存在不懂行的問題。
我建議,如果大陸企業把各個職能部門制訂製度的人集中到「後台」,「企業管理部」實質上就建成了。
權力分配:條條與塊塊的軟硬關係
我們看台塑,麥寮工業區和高雄工業區生產同樣的產品,但它們的事業部是垂直管理的,統一投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核算,所以不存在內部競爭。這又在另一層面上體現了其雙層架構的優勢:集權與分權。
台塑雖然沒有母公司,但像大陸企業集團一樣,執行的也是集權與分權的關係。總體部署是由集團高層決策,具體投資管理由各公司事業部負責,而某地、現場的管理機構只負責公共事務管理,比如說水電氣運輸等,不允許他們想幹什麼幹什麼。比如麥寮基地,這是一個超大型的石化基地,有47座工廠,但這47家工廠由不同公司事業部投資並垂直管理:台塑公司12座,南亞公司15座,太化公司9座,台塑石化6座,其他企業5座。
歸納起來其實就是:「條條」管投資、管生產、管經營;「塊塊」管服務、管協調。大陸某些央企則不同,下面那些「塊塊」都是實體,裡面所有的生產單位都由它管,因此不同的板塊之間就容易形成競爭關係。
流程管理:不達標,衛生間都出不去
日本飲料企業的車間,衛生標準是嚴格按照製藥廠的GMP標準執行的。某中國老總去考察時就遇到了難題:進得去,出不來。因為洗手間的門是電動的。他進去之後,按照國內的習慣洗手、烘乾,可是出不來,電話也沒找到,有日本員工給他指示牆上貼著的流程圖,一共四張:洗手、消毒、再洗手、烘乾。他重做了一遍,還是出不去,為什麼?不是門壞了,是消毒環節時間不夠,必須10秒以上。
故事很簡單,但是把企業內控的四要素都包括了:
一是管理準則,車間是GMP標準,因此衛生間要有相應配置,不能是隨便的衛生間,這就叫做管理準則。二是業務流程,這個順序是不能變的,不能說我先烘乾後洗手,那你還出不去,這人家有要求。三是關鍵風險控制標準,這「10秒鐘」保證的是產品質量、工作質量的控制點。四是信息化,你想投機、想不按流程執行,那你就永遠在廁所裡待著。那麼,台塑做到什麼程度了呢?
1968年,台塑已經開始搞信息化了。台塑管理具體體現出來,就是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單化、流程表單化、表單信息化。台塑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叫做「異常管理」,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現。
什麼叫異常?計算機裡面設有標準值,標準值和執行值的偏差就叫異常。「10秒鐘」輸入計算機,沒有消毒是異常,消毒時間不夠也是異常。這種偏差是兩方面的,左右都是偏差,超過和不及都是偏差。
我用「合理工期」來說明這個問題。企業都搞項目建設,都會請設計院設計,比如說12月31號竣工,這就是標準值(這裡假設沒有彈性)。那麼拖期一天算異常;提前一天也叫異常,這才叫真正科學的理念。但我們不是,我們現在普遍的做法是:1月1號肯定不行,越早越好,最好頭一年的1月1號就完工。好傢伙!這種理念是違反科學的,在台塑是不允許的!在台塑,異常一旦發現,就有人跟蹤,主要是信息化手段跟催。每個作業都有時限,如果沒有按時完成電腦系統就跟催,如果逾期再沒辦理,系統會自動向高一級主管發出跟催報警,一直到任務完成。
財務管理:「剝五層皮」,追根究底
財務、採購管理之所以深受重視,是因為最後的效益得從這裡體現。
台塑總管理處有一個財務部門,負責整個台塑的集中管理,開展對旗下所有公司對內結算、對外採購、消費等資金業務,並在各公司之間籌劃、運作融資業務。集團各公司不設財務處,只設會計處。會計處幹什麼呢?負責財務會計信息的收集、核算,參與預算及執行情況。值得一提的有這麼幾個特點:
一是一日結算。每月1號和每年元旦上午9點前,前一月(前一年)全集團的三張報表和考核結果、異常情況、改善方案和收入,全顯示在王永慶的電腦裡了,而數字截止日期是頭天夜裡24點,中間只有9個小時。大陸一般公司快的也得7天,達到4天就很不錯了。
在台塑,不是國內通行的合併會計報表,一層層往上報,而是上面統一出報表,整個集團信息系統幾個小時就處理完了。至少我知道,我們的企業極少能達到這個標準和效率。
很難想像,在1997年,台塑的結算週期還是9天!當年,王永慶把CFO找來,問他能不能做到一日結算,CFO搖頭。王永慶說:「好吧,我給你一年時間,你提前一天行不行?今年9天,明年8天?」總會計師哪敢說不行,誰知王永慶緊跟著就說:「一年一天,給你8年時間,第9年總能做到吧?」實際上只用了三年,台塑就做到了一日結算。
在王永慶看來,財務一日結算是整個企業管理水平的最終體現。能否做到一日結算,是一個公司管理制度是否上軌道,各環節是否全部計算機化,管理制度是否合理、是否環環相扣、計算機化管理制度是否正確與有效運作的重要指標。它是管理水平高低的一個結果。
二是設置成本中心和利潤中心,也就是我們講的核算單位。台塑不斷地劃小核算單位,全集團有1000多個利潤中心,利潤中心分幾級,包括上百個一級利潤中心,利潤責任一直分解落實到各個工廠和車間班組;全集團設1萬多個成本中心。台塑10萬員工,意味著100個人就是一個利潤中心,10個人就是一個成本中心。
台塑利潤中心的概念跟大陸不一樣。我們的利潤中心通常是看有沒有法人的身份,但台塑要看一個對象能夠成為利潤中心,還是只能成為成本中心。比如一台堆垛機就是一個成本中心,就要給這台堆垛機下達每月的費用和每年費用,包括人工費、燃料和各種消耗等等,而且分解到無法分解為止。
三是成本管理。包括目標成本管理:將目標分解落實到各公司、事業部、廠等各級成本中心,並與績效管理結合;以及單元成本分析:根據目標成本,逐月及時跟蹤實際成本與目標成本之間的差異,對成本差異形成原因,追根究底並找出主要矛盾。
台塑採取「剝五層皮」的辦法,來開展層層成本分析:第一層是總成本分析;第二層是各公司層面的成本分析與控制;第三層是事業部層面的成本分析與控制;第四層是單個產品的單位成本分析與控制;第五層是單位成本的分析。成本控制就是要「追根究底」,用王永慶的話說,「我們台塑就是靠這一點吃飯」。
這一點從台塑的採購管理上也能看出端倪。
採購費用是「誰使用誰支付」。如果因為採購過量而形成庫存超標,台塑的處理辦法是首先調庫存給別的兄弟企業用,但使用方只負責60%的費用,積壓庫存方需承擔40%的費用。這樣一來,採購的申請就變得精打細算。
四是資金管理。台塑全集團只在一個銀行開戶,這個賬戶實施各公司內部資金的集中收付。與之相應,台塑非常強調集中採購,集中採購比例達到95%,且非常有特色,分為「前台」、「中台」和「後台」。
「前台」是生產第一線的需求方,要按照台塑集團的統一表格、統一要求、統一規定時間,將需求上報到集團總部。集團總部有一個採購部,所有的需求都報到採購部,由「中台」採購部負責彙總、詢價。但這些工作都做完後,採購部在確定採購商並草簽採購合同後,送「後台」資材審核組審核,審核完以後,整個採購計劃報到行政中心,由王永慶、王永在終審。審查、批准之後再返回到採購部,採購部這個時候才能實行採購。
這樣一個流程是互相制衡的,任何個人、部門都不能從頭到尾決定這件事情。而大陸某些企業,一個部門,甚至一個人就能決定這一件事情,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企業文化:寧拙勿巧,「甘蔗沒有兩頭甜」
早年台灣有一批民營企業家經不起誘惑,衝進了股市、金融衍生品和房地產市場,剛開始也掙了錢,但是後來主業很多都垮了。原本為了錦上添花,實際結果卻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王永慶意識到「甘蔗沒有兩頭甜」,於是很早就給台塑制定了三條戒律:不炒股票、不做複雜結構性金融衍生品交易、不做房地產。
戒律保證了台塑到今天是穩定的,沒有出現災難性的後果。那麼多餘的錢做什麼?做慈善。王永慶在大陸捐了上千所希望小學,但非常低調,很少宣傳。
他做慈善也跟一般人不一樣,確定項目之後,從設計、採購、施工到監理全是自己公司的人做,希望小學建好之後才交給當地政府,也不去剪綵。
當然,企業總得賺錢,而台塑的理念是:追求合理化利潤,而非利潤最大化。這從台塑對待上下游的態度——共生共榮就能看出。在台灣,台塑會給下游企業留下一定的利潤空間。王永慶說:「如果下游沒有合理的利潤,他們死了我們就活不了。」
台塑自己消化漲價的成本對策有二:降低成本;削減自己的利潤,只要在合理的利潤區間就夠了。這種「合理化」的思路貫徹在台塑的方方面面。
王永慶很早買的一塊山地後來建成了養生村,類似我們的養老院,其結構合理,設計人性化,深得老年人好評。其中有兩個小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下。
一是關於沙發的。台塑養生村裡的沙發坐下去舒服,但坐兩個小時後就不舒服了,逼著人一定要站起來。為什麼?擔心老人們坐得太舒服之後就不起來活動,影響身體健康。我到現在都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設計出來的,這是台塑的專利。
二是老人在衛生間洗澡突然暈倒後,怎麼能在不驚動老人、不加重傷害的情況下進行救助?解決之道是在衛生間的門下裝了一塊虛掩的木板,只有服務員知道。
大家都知道文化是最高層次的體現,決定著人們的理念和行為。那麼台塑的企業文化是什麼呢?四個字:勤勞樸實。這是王永慶母親傳授給他的,勤勞就是勤於用腦,樸實就是儉樸的生活習性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
王永慶請人吃飯,對招待所所長的要求是:客人要吃好、吃飽,但是不能剩,剩了就是你的責任。只要你去那吃過一次飯,你當時吃飯的所有信息電腦裡全有了,下次你再來,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飯量多大,全知道。
台塑很多年前投資了一家保健品公司,產品做好以後,王永慶先吃半年,台塑員工免費再吃半年,最後才能給台灣老百姓吃。
我接觸了不同層次的台塑員工,其行為方式特別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用一個字概括就是「拙」。台塑藏龍臥虎,隨便拽個人出來問下教育背景都可能嚇你一跳,可都非常樸實,看不出來傲慢的東西。
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我詳細調查過,是因為台灣人選擇職業的理念中首要條件就是文化、價值觀。個人的性格跟哪個企業接近,就去哪個企業,而非僅僅考慮薪酬因素。相對應,企業選員工最重要的標準也是文化、是價值觀。
這就容易理解了,因為留下的人都被既定的企業文化熏陶得越來越相近。因為價值觀相近,溝通成本就低了;溝通成本低,管理成本、交易成本也都大幅度降低。這種文化是發自內心的、內生的,不是一個標語或口號。
王永慶在總結台塑企業發展時曾說,如果台灣不是幅員如此狹窄,發展經濟深為資源所苦,如果不必這樣艱辛地經營就能求得生存及發展的話,台塑是否能做到今天這樣還是個疑問。但無論如何,台塑就是做到了。「合理化」的進一步發展正是止於至善,我們都該心嚮往之。
| ||||||
你能相信,一家公司成立三十年,沒虧過一塊錢,毛利率還能有四○%,股價四年大漲四八○%?它是工業電腦龍頭廠研華。 撰文‧顏雅娟 有一個人,用三十年的青春,將市場占有率做到第一,還創造公司零虧損,營收規模達到三百億元;他賣的不是消費性筆電,也不是智慧型手機,而是藏在每家公司裡的工業電腦。他是研華董事長劉克振。 十一月初,中國蘇州空氣中已帶著一絲涼意,陽光卻依然刺眼。隨著車子緩緩駛進昆山工業區,一片工廠林立的單調風景中,採簡潔現代風格建成的大樓,格外顯眼。這裡是劉克振一手打造的祕密基地——研華協同創新研發中心(Advantech Plus Technology Center;A+TC)。 問起研華三十年零虧損的傲人成績,劉克振有些謙虛:「這沒什麼,研華比較幸運的是,碰到機會都有把握到。」對於劉克振來說,三十年前,他找上在惠普做業務的老同事創業,沒想那麼多,「那時的我們才二十七、八歲,也沒這麼大能耐可預見未來三十年的產業變遷。」研華總經理何春盛話說得實在。 不是預見未來 而是抓到趨勢 改變未來儘管如此,劉克振一路走來,他的信念卻從未變過。「只有那些瘋狂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會真正改變世界。」站在全球三百多位經銷商面前,劉克振這麼說著。 對劉克振來說,從工業電腦起家,到今年喊出的「智能服務」,他都堅信自己能做到。比起其他大廠做的是消費性電子產品,容易被市場看見,研華做的工業電腦,卻藏在你我的生活裡。 「我們走這條路,是沒有石頭摸的。」何春盛說。 確實,比起筆電、智慧型手機,大量又多樣,工業電腦不僅少量、還得多樣,甚至客製化、整合能力,難度都比消費性電子高出許多。這條路,是孤獨的、是冒險的。 「別人問我們為什麼做自動化測試?但我們就是做這個起家的啊。」劉克振笑了。 三十年前,個人電腦剛興起,台灣電子產業正醞釀爆發,劉克振、何春盛與黃育明,三位在惠普電子儀器測試部門的同事,決定出走創業。草創之初,賣的產品不是別的,正是「自動化測試系統」,替每台即將出廠的PC做系統及軟體檢測。 對那時年紀輕輕的他們來說,他們不是預見了未來,而是做他們會做的,就是「自動化測試系統」;而劉克振異於他人之處,就在於他堅信自動化系統能夠改變未來,三十年來沒放棄過這塊市場。 洞見趨勢也無用 得把趨勢變成可掌握的未來「拼湊趨勢,是(研華)做得還不錯的一點。」只見劉克振拿起紙筆,在紙上畫出一個橢圓形,往下拉了數個箭頭,這就是他帶領研華三十年的成功祕訣:讓趨勢變成可以掌握的未來。 為了捕捉對的趨勢,每兩年舉行一次的研華全球經銷大會,成了劉克振挖寶的好時機。為期三天的經銷大會,只見劉克振穿梭其中,抓到機會就與人聊天,為的就是想知道客戶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從產業發展方向,到創新研發中心的噴水器裝設位置,劉克振都能和客戶聊上幾句。 「領導者必須永遠站到第一線,傾聽客戶的聲音,他們就會告訴你該怎麼走;領導者要做的就是,把客戶需求掌握住,加以整合。」這些話從劉克振口中說出來,似乎輕描淡寫,背後卻藏著極大的專注力與執行力。 劉克振把他看見的趨勢,變成可以掌握的未來,第一步,就是要讓客戶知道,研華想做什麼。「一定要說明很久,把我們想做的事說清楚,然後把所有資源往這裡集中。」例如研華喊出「智能服務」的口號,看準了未來許多家電、汽車都會連上網路控制的新趨勢,訂下五年營收成長一倍的目標,二○二○年還規畫在上海以A股公開發行上市;劉克振必須把研華的每顆螺絲釘都鎖到最緊,從醫療、物流、零售等每個事業下手,確認他們的核心業務都得繞著這個目標走。「拼湊願景、確認分工,我就是不斷做這些事情。」劉克振說。 在劉克振的藍圖裡,智能服務的商機,每年市場規模有一五%的成長空間;因此,今年研華連續購併POS廠鈞發科技、工業控制器廠寶元數控,還有英國嵌入式顯示器大廠GPEG,都是為了抓住這塊高達三十兆元的智慧城市大餅。 雖然目前智慧城市的商機,還像天邊彩虹般模糊,但何春盛很篤定,「若等到市場成熟再投入,那就太慢了,因為研華總是先做好準備,在產業趨勢爆發前,先在下個十字路口等待。」 記錄工作事項 讓未來接班人有跡可循 回首研華走過的三十年,因為專注如一,一路從台灣小公司做到世界第一,不僅營收規模翻漲十倍;金融海嘯至今,股價更從三十四.一元來到近日最高的一九八元,漲幅高達四八○%,讓外界對劉克振的零虧損經營手法,有著不少讚美之辭。 這些話聽在劉克振耳裡,他卻不以為意,「當別人說你不好,不要以為自己太壞;同樣的,大家都說你好,也不要以為太好。」而在員工眼裡,劉克振這位掌舵者有些偏執,也異常專注,只要下屬事情做不好,劉克振會不客氣地直接說:「你腦袋壞啦!」劉克振對每個細節的要求,幾近苛刻,從每張簡報、海報到便條紙,劉克振全都要掌握。作為一位這樣高標準的老闆,對於把公司規模做大,卻有獨特的想法,「太想擴張就會亂,所以我一直沒把『變大』這件事作為目標。」這樣的想法,來自於一則希臘神話,故事是這樣的:狡猾的狐狸懂得很多,想出無數策略來偷襲刺蝟;而刺蝟則到處覓食,忙著照顧家裡,遇到危險時,立刻蜷縮成長滿尖刺的小球,抵禦狐狸的攻擊。 對於劉克振來說,如何帶領研華成為刺蝟「做小」,比善於攻擊的狐狸「做大」,更重要。 就像劉克振出身自惠普,研華的企業文化也承襲自惠普,即使研華已是工業電腦龍頭,員工數超過五千人,但在研華,無論是董事長、總經理,還是一般職員,全都在同一處員工餐廳吃飯;就連辦公的地方也都很陽春,就是一張辦公桌,根本沒有獨立辦公室。 認識劉克振超過三十年的何春盛便形容,劉克振就像是《從A到A+》書中的「第五級領導人」,苦幹、實幹、謙虛和對專業的堅持,對事業雄心勃勃,宛如一匹耕作馬,而不是擁有明星風采的企業主。 「企業的成功,不是創造一位明星企業家,企業的責任也不只是賺錢而已,而是搭建一個平台,讓員工與股東都能創造美滿人生。」這些書上的金科玉律,劉克振嚴格地落實在工作與生活。 以接班為例,將屆耳順之年的劉克振,也開始面臨這個課題。「前三十年,董事會只要想著如何支持我們就好;但未來三十年,我們可能不在了,所以更要留下紀錄,留了,(接班人)可能不會照做,但我至少留下來了。」因為對劉克振來說,比起強化自己的光環,如何讓這個自己一手拉拔的公司,往下個三十年走,更為重要。所以,研華從○八年開始,各部門主管便將部門內工作事項逐一記錄下來,不僅要讓工作更制度化,更為了日後的穩健交班。 在新落成的研發中心水池中,劉克振擺了一座銅牛雕像,上頭刻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像他過去三十年在研華所做的,低調、樸實、做小,是為了讓研華再往下個三十年走。 劉克振 出生:1954年 現職:研華科技董事長 經歷: 惠普工程師 學歷:交通大學電信工程系 研華科技 成立:1983年 董事長:劉克振 資本額:新台幣60億元 主要業務:工業自動化產品、產業及通訊用電腦產品、嵌入式電腦產品近三年每股盈餘(EPS):6.22元(2012年)、6.44元(2011年)、5.51元(2010年) |
| ||||||
撰文‧梁任瑋 中華職棒兄弟象隊終於以四億元出售,雖然金主是中信金控旗下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實際上「買下兄弟象隊股權、參與經營球隊」的,卻是華翼育樂公司,中信金則將長期贊助華翼,並取得兄弟象隊的十年冠名權及廣告合作權。 然而,在十二月三日兄弟象舉行球團轉手記者會對外說明後,外界反而冒出了更多問號。到底是誰買了兄弟象?華翼育樂董事長林逢春究竟是何許人物?這樣的交易內容、這位新老闆林逢春,真的可以讓兄弟象隊永續經營,甚至一改過去「縮衣節食」的營運格局嗎? 儘管外界有人認為林逢春的角色類似於為中信金控「代購」球團,但依規定,中信金控確實不能與兄弟隊的盈虧掛鉤,自然也不能介入管理。於是,球迷最關心的「兄弟能否永續經營」問題,在這樁交易案中,最終的確必須回到林逢春的經營心態、管理能力與財務實力。 林逢春在記者會上表明自己不是受中信金控大股東辜家委託「代購」,華翼育樂是他獨資成立的公司,也強調「十年後(中信)就算不保證(繼續贊助),我們自己也一定會做下去。」但外界畢竟對他毫無所悉;記者會後,外界甚至必須以「藝人郭雪芙的老闆」來形容這位台灣最高人氣球隊的新老闆。
本土最大媒體購買商董座 今年四十三歲的林逢春,真正的身分是宏將廣告董事長,本業是媒體代理商,為企業客戶提供廣告行銷服務;以公司的廣告承攬額計算,二○○七年宏將已躍升為台灣第八大媒體服務公司,亦為台灣前十大媒體代理商中唯一本土公司,一二年公司營業額達三十三億元,公司主要客戶除了中信金控,另一大客戶就是頂新集團旗下的味全。 一位廣告業者透露,相較外商媒體代理公司擁有雄厚財力、各種專業性分析工具,在國際性集團大者恆大的夾攻下,這幾年本土媒體代理商逐漸式微,宏將可以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逆勢生存,顯見其實力不容小覷。 林逢春的綽號是「貝貝」,這個暱稱原本是媽媽叫的,後來熟識他的朋友也都這麼稱呼他。出生外省家庭的林逢春,父親林登飛曾任中影總經理、華視總經理,母親吳林林是《時報周刊》前副董事長,父母除了具有一定的黨政關係,媒體圈人脈也相當豐沛,這對林逢春經營媒體代理業,或許能有如魚得水的加分效果。 不過,在廣告同業口中,也有人提到林逢春的人脈略微「複雜」;關於這一點,或許與他已故的哥哥有所關聯。在二○一○年票房破億元的台灣本土角頭電影《艋舺》中,導演鈕承澤在片尾打出字幕「獻給好友林小明」,這位林小明,就是林逢春在○七年罹癌過世的哥哥。 女子團體Dream Girls老闆在《艋舺》電影官方網站的「導演片場日記」中,鈕承澤寫了這樣一段文字:「十七歲那一年,我交了一個朋友……,從那時起,他就立志要成為一個大哥,後來,他做到了……;我真的很想你,我在天上的兄弟──林小明。」而林登飛與吳林林在電影上映期間也曾表示,因怕勾起喪子之痛,遲遲未看過《艋舺》一片。 據友人指出,相較於﹁闖盪江湖﹂的哥哥,林逢春似乎更有「讀書的頭腦」,因此父母也頗用心栽培,他和泰山、遠雄集團第二代是小學同學,後來林逢春還到美國念大學,一九九七年回國後就成立宏將廣告,經營媒體購買生意,林登飛目前也從事戶外媒體廣告業務,父子兩人在媒體圈勢力不小。 雖然,本業是廣告發稿公司,但林逢春卻對演藝事業有濃厚興趣,他不僅曾在○六年與父親一起合資買下MTV音樂頻道台(一一年已賣給三立電視),一○年又成立多利安演藝經紀公司,旗下簽了不少年輕藝人,包括女子團體Dream Girls等。 巧合的是,Dream Girls團員之一郭雪芙,今年三月早已替中信銀行代言,她穿著中信制服的巨幅人像廣告,被貼在中信金控位於台北信義計畫區的松壽總部大樓外牆,是全台灣尺寸最大的代言人看板。
幫辜仲諒喬事情的好幫手 至於林逢春為何會與中信辜家結識,據了解,是在辜仲諒○六年因「紅火案」留滯海外時,「請託林逢春代為出面處理了許多事情。」友人指出,由於林逢春的父母與兄長、甚至自己,都各有不同領域的豐沛人脈,讓林逢春逐漸成為朋友眼中「喬事情」的好幫手。「當時林逢春替辜大少處理了不少事情,因此獲得信任,兩人也建立一定的關係,連已故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過世時,林逢春也出了不少力。」其實從這一回華翼育樂的公司成立時間,也可看出林逢春似乎帶有一些「臨時出手相助」的味道。十一月二十六日外界已傳出中信金買下兄弟象,但直到十二月四日,華翼才正式拿到經濟部商業司核准設立,資本額僅五百萬元,由林逢春親自出面擔任負責人,而他也是董監事唯一名單。 事實上,宏將廣告身為本土最大媒體購買商,林逢春的名字甚少在媒體曝光,對外皆由專業經理人出面,「如果不是為了幫辜仲諒出面,林逢春根本就不想成為鎂光燈的焦點;但這次林逢春為了辜仲諒,可以說是情義相挺到底了。」林逢春的朋友說。 據了解,辜仲諒買兄弟象之所以找上林逢春幫忙,重要的考量之一,就是避免假球事件再現。過去職棒屢傳打假球事件,過程少不了黑道分子脅迫控制少數球員影響賽事,以林逢春豐沛的人脈,或許能夠鎮住各方牛鬼蛇神的不當介入。 至於林逢春未來要如何經營兄弟象?《今周刊》試圖約訪他,林逢春僅稱,「目前正忙於規畫未來相關事項,暫無意願對外多作表示。」在這樁交易案後,長期虧損的兄弟象隊自此是否更有想像空間,且看林逢春如何漂亮揮灑自己的人脈實力與中信金控的資金挹注吧!
林逢春(左)
出生:1970年 現職:宏將廣告董事長、宏將多利安演藝經紀公司監察人學歷:上海復旦大學EMBA 家庭:已婚 每年贊助6000萬元?
中信:逐年評估 中信金控副董事長薛香川表示,此次中國信託是以中信銀行透過華翼育樂公司,贊助兄弟象隊10年,先期贊助4億元,未來每年再贊助5000萬或6000萬元,總額約10億元,帳列行銷費用。 對於中信金開啟以集團名義贊助棒球隊的先例,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表示,《金控法》和《銀行法》皆有針對金融業者的投資上限做出規範,但這次中信金僅是基於廣告行銷、業務推廣的考量,「贊助」兄弟象隊,並未直接投資或持股;至於贊助效果的評估,屬於公司治理的一環,不必受到任何法規限制。 中信金控高層也向本刊強調:「中信金不會參與投資、經營管理,單純掛名贊助而已。」該高層並指出,根據合約內容,兄弟象每年仍要提出當年度計畫、雙方廣告合作的細節,公司根據其計畫內容,深入評估掛名贊助的效益後,才會確定是否從整體行銷廣告費用中,撥出5000萬到6000萬元贊助經費給兄弟象。 換言之,雖然中信金取得兄弟象的10年掛名權,但身為上市公司,為了對股東交代贊助球隊的效益,這10年內,雙方的掛名贊助和廣告合作內容,基本上仍採取「一年一約」的方式辦理,華翼能不能每年都拿到5000萬至6000萬元贊助經費,取決於年度計畫能否通過中信金控的效益評估。
(張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