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手作品牌壯大秘訣:小題大做

2013-10-21  TCW
 
 

 

你我正處於被在地故事包圍的世界。除了微熱山丘和阿原肥皂外,果醬品牌在欉紅,清潔用品薑心比心,賣米的掌生穀粒,一時,在地品牌在台灣各鄉鎮點亮了一盞盞燈。

旗下通路販售台灣兩、三百種在地產品,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徐璐稱此為「微型文創」,特色:資本額小、連結在地情感、懂得用故事行銷。

歷經九二一、金融海嘯到八八風災,人心對於「真實」、「幸福」的渴望,手感品牌正好迎合這股心靈商機。

肯默設計總監黃信彰認為,在經濟越被壓迫時越想找出以前的味道。這些品牌賣的是消費者對於土地的謙卑與尊重,吃鳳梨酥、果醬不是在吃食物本身,而是吃一口手做的人情味和懷舊。

社會風氣也支持這股微型創業潮,最明顯的是在企業伴手禮市場,專門販售台灣在地品牌的「台灣好,店」,來自企業購買禮品的營收,五年內由二%成長到二五%。

然而,有理念顯然不夠,和通創投董事長黃翠慧觀察,新台幣一億元營收是這些文創品牌的成長門檻。

文化部統計數據反映這個現實,二○一○年文化創意產業的家數為五萬二千多家,在八年間成長約一七.四%,但其中,年營收能達新台幣一億元以上者只占總家數的○.七%,說明成立容易,成長難。

但現在有一群人卻開始由鄉間走入國際。

微熱山丘將前進甜點一級戰地東京、阿原肥皂賣入亞洲最大的市場──中國,還有國際生意「不請自來」,讓觀光客走進來購買。世代陶瓷公司創辦人周奕成開設民藝埕,則把改裝的大稻埕老屋引入台灣在地陶器品牌──台客藍,讓賣南北雜貨的大稻埕出現不少自由行的年輕日本面孔,現在,民藝埕有兩成營收來自這些日本客。

成功者如何結合生活信念與生意點子?

避免流於風潮賣故事也重量產能力

徐璐分析,這些品牌出發點都是熱血,如果要做大,光有行銷故事不夠,背後得厚植一定的量產能力。

微熱山丘營收新台幣十億元的背後是把賺來的錢投入打造唯一的台灣土鳳梨醬工廠,讓他可以控制成本;阿原則選擇做藥草萃取研究,擴展產品線,做為阻擋後進者的競爭門檻。

周奕成選擇大稻埕當作是民藝埕開店的地點,除了歷史背景外,另一個優勢是大稻埕老屋難以取得,也是其他同類型品牌想要複製時的門檻。

在熱血與善心外,必須要取得量產能力或特殊性,多一道門檻,否則僅流於一時風潮,例如,原本搭著海角七號起來的蜻蜓雅築,當競爭產品出現時就會很辛苦。

訴求在地情感溝通產品也溝通精神

智榮基金會微笑品牌發展中心執行總監陳柏憲指出,創辦一個label(標籤)容易但是做「品牌」很難。好品牌要跟導演一樣能換位思考,想到怎麼跟消費者從溝通「產品」到溝通「精神」。

阿原賣的不是肥皂,而是「洗滌心靈」,日月老茶廠賣的是有機不受農藥恐懼的安心感。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江明修觀察,這些品牌都有很強的抓地力,訴求在地情感,營造的是種國民幸福感。

黃信彰打趣說,就是要有「小題大做,強辭奪理」的能力。

原料、製程、精神都得沿著品牌精神說出所以然,徹底以品牌精神為每一步的取捨,阿原肥皂強調手工,因此即便能引入機器代替人工攪拌,機器作業兩天可解決,但是寧願雇用四到五人,為了符合品牌精神,須在效率上妥協。

打造品牌信仰分利照顧共生體系

他們都在營造共生體系,在別人眼中看似成本的投資,回饋的是品牌對於消費者的心占率。微熱山丘創辦人許銘仁認為,「品牌就是打造信仰,」微熱山丘打造村民市集就是把花了新台幣四千萬元的建設投資,無償給農民擺攤;台灣好基金會即便開了通路上架台灣商品,抽成比率是與品牌業者一起商量決定為一○%到三○%。

這種分利制度和過去科技業,不斷擠壓上游價格的邏輯大異其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于卓民指出,過去企業是以賺錢為目的,但是現在有股風潮,希望找出兼顧理念和利潤的經營模式,照顧生態體系的每個成員。

然而當國內市場飽和時,他們就得選擇是否走向國際布局?也將遇到兩種挑戰:第一是資金,這讓創業者徘徊於企業化或乖乖當個家庭手工業。

掌生穀粒剛談定了讓和通創投入股,也談了一年半,創辦人程昀儀認為,雖然一度告吹,但是要傳達在地的價值,他堅信企業化一定是得走的路。

第二更重要的挑戰,在地情感是扶植品牌成長的第一道奶水,能否被文化背景不同的國際市場埋單,增添不確定性。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別蓮蒂建議,解套方式就得像歐舒丹或美體小舖,他們萃取出普世價值,才可能打開市場。

微熱山丘到東京,一改過去都談八卦山土鳳梨的故事,日本味十足,將所有包裝,門店設計全都交由日本設計師。阿原每年都面對四、五個上門要求代理的供應商,仔細挑選適合者,一步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但是一塊在台灣原本賣新台幣三十五元的鳳梨酥,過海到日本得漲價到二百五十日圓(約合新台幣七十五元),一塊肥皂透過代理到中國,價格提高了二五%,是否能再次讓消費者跳脫價格,埋單品牌價值,將成為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80

【文化籽】舊街市復興 聯和墟手作天堂

1 : GS(14)@2015-09-24 01:50:45

Benny在大澳設計環保山系時裝,獲邀與「午後市集」、「在地生活」等團體合作,將這裏翻新成聯和手作村。



【文化籽:舖仔小店】得悉有80年歷史的三級歷史建築、碩果僅存的單棟式騎樓大押同德要被拆走時,心裏好難過,屬於我們的香港,正一點一滴被鏟去。在香港,有要求淘汰電車的儍仔,亦有很多「儍仔」努力救亡自己的社區。粉嶺聯和墟舊街市早於2002年停用,向街坊問路,他們說:「現在是廢墟嚟!」這座荒廢已久的三級歷史建築,原來一直有人在裏面做環保工作,更邀來遠自大澳、從事環保時裝的Benny策劃「聯和手作村」,找來20位手作人陪佢癲,拿起鏟子油漆,將一格格檔口翻新成個人工作室。這裏做的,與數十年前的本地行業一樣是香港製造,雖然不再售賣熟食,街坊進來,彷彿仍嗅到四眼仔的腸粉、廣記的油條。


帶我們參觀舊街市,Benny恍如生於斯,長於斯。他邊走邊說:「從前這邊是賣菜,那邊是賣肉類。中央位置是出口,街坊買完菜後就從這裏走,外面是一個很大的半露天墟市。」這些都是從舊照片得知。抬頭看看天花,鋪上一層麻布,他說:「這是我鋪的。因為聯和墟從前出名做麻繩,還有種蘑菇等行業。」因此,他以手作村復興聯和墟「香港製造」的傳統精神,「設計師、藝術家是一個行業,新興的手作人卻沒有一個被認同的身份,才要每周在不同市集擺檔。」「我心底裏默默堅持一個信念,要死守這個地方。」以為Benny在聯和墟長大?錯了。他成長於大埔,卻因喜愛「買嘢可以後數」這種人情味濃厚的社區而搬往大澳居住。他原本對聯和墟了無認識,初來粉嶺,更要街坊帶路。接手這個爛攤子,他卻當成珍貴的「熱煎堆」,騎着單車遊走聯和墟,就突然想到手作村除了搞市集外,還可來一個單車導賞團,順道讓大眾認識附近圍村的歷史文化。「我們向附近小店介紹手作村,同時訪問了他們和聯和墟的故事。」收集後印成小冊子,於市集當天派發,手作村內亦有一幅聯和墟的小店地圖。「我們訪問過差不多20間小店,其中一間隱世鞋店,原來曾風光一時,這裏原是軍營所在地,手造軍靴是店主的拿手好戲;有次肚餓在附近找吃,才知有一對日本夫婦一直堅持製作地道的北海道拉麵。」



聯和市場於1951年啟用,2002年停用,其後古物古蹟辦事處對墟市的牌坊有興趣,令這座建築獲暫時保留。該歷史建築更獲專家評為香港獨一無二的設計。

手作人落手落腳翻新舊街市,成為自己的工作室。

在聯和墟舊街市的另一邊,還能看出舊日的痕迹。



由下而上的平民創作基地

聯和墟於五十年代落成,由一眾粉嶺鄉紳組織而成,是第一個由基層群眾主動發展、「由下而上」的市場。當時亦有不少避難到港的國民黨人聚居此處,演變成國民黨的基地,每逢中華民國國慶日,就會揚起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今天,一群手作人沒有資金,落手落腳鏟灰髹牆建立自己的工作檔攤,地面更建起一層地台,以防漏水,「這正是活生生由下而上的社區計劃。我們會每周定期開放,讓街坊進來參觀。我們不希望借用他人地方後閉門造車,這亦是由政府等上層組織推動、『由上而下』計劃的壞處。」別以為這裏風涼水冷,雖說設計通風,炎炎夏日難頂至極,“Soapstone”的Stella,主要製作石雕,她隻身從港島的家抬着電風扇來到這裏,汗水沒有打消她在這裏工作的念頭,「往日在家裏磨得全屋是灰。」但石灰反而與這裏的環境不謀而合;訪問期間,我、攝影師與另一攤檔「紅腮子」的手作人因一隻癡纏的「巨蜂」而腰斬訪問。在舊街市的另一邊,還能看出原來的痕迹,牆壁剝落,到處都是雜草,外面的樹根延伸至窗內,幸好陽光仍盡它的本份,從小小的縫隙中竄進來。Stella說:「當初的環境很惡劣,我從未拿過一個鏟子,只是跟着別人學做。」



Stella在台灣讀書時,同窗好友教她石雕,因而愛上。平日在家磨得全屋是灰,寧願老遠搬來這裏工作。

五金和晶石所做的頭飾、羊毛縫製的飾品,都是非常獨特的手作。





土生土長設計師辭職進駐

大部份手作人都是進駐後才認識聯和墟,惟獨“Untitled”首飾設計師Gaile,她住在舊街市對面。她的爸爸在聯和墟開五金店,原本辭去設計工作回五金店幫手,卻難捨老本行,認識聯和手作村後,決心於此開設自家品牌,設計更以五金和母親所愛的晶石為主,製作高貴的首飾。她說:「雖然對這裏的印象模糊,但畢竟有感情。知道有人要在我的社區做保育,對自己、對社區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剛進來時看見空空如也,心情有點失落。」Gaile憶述舊市場的外面,就像一個左搭右搭、很熱閙的地方,小販盡情地攤開乾貨濕貨,她那時還小,覺得眼前就像滿地含香的珠寶;建築物內檔與檔之間很親密,「重回此地,還記起從前討厭市場的濕漉漉,卻最愛那檔廣記粥店。嗱!就在那個檔位。」最難忘某天放學回到爸爸的五金店,爸爸說:「今天陳奕迅在舊街市拍戲,他坐在屋頂上吃西瓜。」那種興奮,猶如今天有人要復興舊街市一樣,「有人要在我的地方做一些事情,有種難以言喻的興奮。」她說。臨近中秋,倍感思念,「從前中秋節這裏都掛滿五彩燈籠。」今年的中秋,便可以參與聯和墟市集「秋月小聚」,相信不少街坊必會送上大大小小的聯和墟故事。



首飾設計師Gaile是眾手作人之中唯一在聯和墟長大。

"Upsidedown"的Karen和Clara覺得在這裏工作很舒適。

「紅腮子」手作人害怕昆蟲,卻欣賞手作村的保育理念而留守。



「聯和小墟——秋月小聚」日期:2015年9月26至27日時間:中午12時至黃昏6時地點:聯和手作村(粉嶺和豐街46-48號聯和市場)內容:手作攤位、單車導賞、髮型義剪、講故仔導賞、民間美食、音樂導賞
Facebook查詢:聯和手作村



單車導賞內容:導賞龍躍頭文物徑,途經松嶺鄧公祠等傳統建築及圍村。日期:2015年9月26至27日時間:下午1時至3時;4時至6時



講故仔導賞導賞講師:區偉熊(木棉教育)日期:2015年9月26至27日內容:述說聯和墟自立墟以來一直走過的足迹,走訪今日尚存的小店,感覺在急促改變步伐下的社區,訴說當中的人、物故事。費用:每人$30(包一份民間美食)



記者:陳芷慧攝影:鄧鴻欣編輯:李寶筠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923/193052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561

【專題籽】小情侶死過翻生 手作無限可能

1 : GS(14)@2015-11-11 08:52:18

這對九十後情侶,甘於平淡,終日窩在北葵涌工廈的工作室埋頭苦幹做手作,樂天滿足。



【專題籽:舖仔小店】青春,是年輕的本錢。年輕人追夢的故事,不是甚麼新鮮事,一個招牌跌下來,可以壓死幾個。但這間網上手作小店「鍋花華」,由一對拍拖近五年的九十後情侶創立,他們沒有甚麼驚世之作,每日營營役役,只為尋找惜花人。手作之路不易走,但歷經一場嚴重車禍,二人闖過鬼門關後頓悟,「今日唔知聽日事,唔好咁容易放棄自己人生中有機會的可能。」康復後遂執意以傷腳續走我路。如果成就要用數字量化,他們也許一文不值,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份堅持絕對值千金。


初見店主蕭家文(Emerson),心裏或有點悸動,因其頭部右側的C形疤痕,最少縫了幾十針,甚是顯眼;左腳膝蓋多處蜈蚣狀的瘡疤在張牙舞爪,暗暗地與這間小店的起源互相輝映。店名Wallflowers.Bowtie,中文名鍋花華,源自電影《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港譯:《少年自讀日記》),講述患有社交恐懼、背負着童年創傷的少男,在朋友的扶持下衝破心魔,在又笑又喊中創造海闊天空。青澀的小情侶最愛戲裏對白“We are infinite”(我們有無限可能),更對“Wallflower”一字情有獨鍾,Emerson說:「“Wallflower”其中一個意思,係指派對裏不善社交、被人冷落在一角的人,但原來你走埋去撩佢傾偈,就會發現佢原來好正好多嘢講。正如我哋嘅手作,望落去好似好唔起眼,但如果你埋嚟睇吓,可能同樣發掘到有趣一面。」決意取為店名,映照心意。小店在面書正式成立,可是兩口子總學不會在面書宣傳這門生意,不善以深情句子呃like吸引關注,結果每個讚好,都得來不易,份外珍惜。
Emerson與女友林欣欣沒有設計背景,兩年前Emerson家姐結婚,四處張羅別緻煲呔無果,索性自製而踏上手作路。一切由零開始,自學衣車縫紉、重拾畫筆,多麼即興,卻發現越做越起勁。本來欲當幼稚園老師的欣欣,決意與男友做個全職手作人,由設計特色煲呔,再轉型售賣自家出品、具本土風味的小袋子。靠手作市集及寄賣為生,雖然收入不穩定,但今年二月,他們熱血當頭,以月租三千多元在工廈裏租下百多呎工作室,生意好時整天窩在陋室裏日夜趕工,又遇創作瓶頸,三月尾推出新產品略有起色,四月卻迎來另一場人生挑戰,思想從此大翻天。



汕尾遇車禍 執番條命活在當下

小情人永遠記住四月三日這個日子。那天二人忙裏偷閒,回大陸汕尾海豐遊玩,膽粗粗隨當地友人乘電單車遊車河時,遇上車禍,被另一輛電單車迎面撞倒,坐於尾座的欣欣被拋出車外,回過神來慌張四望,驚見Emerson躺在血泊中,不僅頭破血流,左腳膝蓋也血肉模糊,「嗰一刻,整個世界就好似停止咗咁,我就喺度諗,究竟我係咪發夢呢?」原來情急真的會智生,欣欣笑言自己平日很差很爛的國語突然流利起來,成功喚來路人幫忙,「好似所有人都聽得明我講乜,自己都估唔到。」你以為急召了白車,人送了入院,就能保命嗎?在強國先付後醫是常識吧!比保住一條人命更理直氣壯,「其實只係需要畀十一蚊『人仔』,就可得床位,但嗰陣我哋出去玩,根本冇帶銀包,院方卻堅持畀咗錢先,好在之後個朋友啲親戚趕到咋。」徬徨無助的事陸續有來,Emerson當時頭部重創,痛楚難耐,護士竟對他倆發脾氣,威脅罷醫,「話佢周身亂動,唔肯幫佢照腦掃描,結果要哀求佢,畀多次機會我哋。」初步診治後得到的照料又令人汗顏,「照到佢個腦入面骨裂,醫生話瞓吓就冇事……佢係咁嘔又冇人理。」
Emerson在病榻上昏昏睡睡,旁人則只能乾着急。過了兩天,醫生的一句再令他們陣腳大亂,「話佢好大機會要做手術,叫我哋去廣州,但路程中好可能捱唔住。」同時還是清明拜山潮,原本三小時的路程,卻花了五小時才抵埗,那種與死神近得絕對可以揮手的距離,讓人喘不過氣,「嗰陣真係好驚,始終嚴重嘅程度係可以失去呢個人!」欣欣偷瞄了身旁的他,再輕輕吐出這一句。Emerson在手術室待了三個多小時,開了頭骨紓減腦內壓,手術後卻又肺感染,生命在鬼門關來回又折返。今日回想,實是執番身彩。現在,Emerson頭上有道深而長的疤痕外,喉嚨亦因手術添了一個洞,這些都是他戰勝死神的真實印記。



多款手繪小袋,繡有火柴盒、軟雪糕等本土味濃的圖案,讓人會心微笑,各$250。

兩人最愛“We are infinite”的人生觀,套用於手繪主題袋上,左為全男班芭蕾舞蹈團《Men in Tutus》,只要愛芭蕾,麻甩男也圓舞台夢;右是傷健運動員,靠着堅毅意志,終成功參加2012年倫敦奧運,各$250。

手繪金屬手鈪,圖案概念源自旅行時看過的好風光(上圖左),例如伊斯坦堡日落(下圖),各$300。



日常慳住使 為做背包客找靈感

Emerson住院近月後,需時休養,返港後手作生意只能暫時擱置,而欣欣父親又突患急性中風,更令鍋花華完全停工,兩人沒有收入,更欠落一大堆「街數」,「之前接落啲定單,總共欠廿幾、三十個袋未整。」沒貨交,惟有逐個客人誠懇地賠不是,慶幸獲體諒,「客人全部都好好人,我話可能要等好耐,佢哋都冇詐型,話要退錢嘅都好少。」雖然獲客人體諒而暫時解困,但四月至九月一直零收入,使費卻如流水,交租、醫藥費,兩人銀行積蓄由五位數至幾近清袋。他們仍然樂觀,沒想回頭,「其實都會有壓力,但唔會對其他人表現出嚟,只要唔使捱窮捱餓,搞到連底褲都冇得着,應該冇問題嘅。」欣欣則在旁點點頭,「係呀,免得家人擔心。」兩個九十後可以豪得起,是因為家中有大水喉支援嗎?Emerson說自己是屋邨仔,家庭經濟未差到要取綜援過活,但亦非衣食無憂,我問屋邨家庭也可以活得如此任性嗎?他笑笑口說:「事在人為嘅啫!」為了手作事業,他們的花錢原則是慳住使和量入為出,更告別了昔日對靚衫雙眼發光,月花二、三千元置裝的豪華生活,穿衣之道變成簡約至上,「而家都只會買幾十蚊淨色T-shirt,冇再逛大牌子的店舖。因為人大咗就發覺,就算係一件好喜歡的恤衫,最多兩年就會着厭。」欣欣也理念一致,亦認為外出消費很奢侈,寧願儲多幾個錢傍身,平日兩口子的午餐、晚餐,自家下廚搞掂,拍拖活動亦從簡,最愛在工作室煲碟,節儉為上,但有一種愛好,兩人異口同聲說與手作同樣重要,那便是當個背包客,四處遊歷旅行,感受世界之大和找尋創作靈感,但旅途絕不大花筒,買最特惠的機票,到埗後入住廉價旅舍,亦甚少消費、午餐吃個香蕉蘋果、晚餐親自下廚,亦同樣快樂,全因他們嚮往自由,賺盡眼前風光已心滿意足,毋須靠物質生活享受。活得逍遙,但現實始終是現實。論收入雖是蠅頭小利,但遭逢大劫後兩人更學懂活在當下,「有些好想做嘅事情,就要盡力去做,唔好驚呢樣、驚嗰樣。」欣欣若有所思,「有時都會諗,自己畀唔到家用,都會好內疚。但我又會覺得,而家搵唔到,唔代表以後搵唔到,或者遲啲會碰到一個機遇,大家會好鍾意我嘅作品,而家就只欠機會……嗰一刻可能隨時都來,又或者好耐都唔會遇到。」今年九月,他們已經重出江湖,復擺市集接生意。你可能會批評這兩個年輕人,欠缺經驗,沒有全盤大計及清晰藍圖,便橫衝直撞,但換個角度看,他們勝在有青春和時間,沒有成年人的畏首畏尾,至少敢踏出第一步。



鍋花華最初以自家設計的煲呔起家。

人生有無限可能,所以他們勇於發掘,去年曾嘗試製造聖誕燈飾木盒。

Emerson原本不懂操作衣車,在欣欣的教導下,現時總算有板有眼。



Emerson撞車後沒了當刻記憶,問他何解記得過程,他指指旁邊的女友,「佢成日講吖嘛!」欣欣張嘴就說:「咁嗰陣成日有人問起,你幾時做手術吖嘛!」

自家手作,一針一線一筆一畫,也是心血。

二人最愛於手作市集擺賣,可以與客人直接對話,亦能與一眾手作人交流。



facebook:Wallflowers.Bowtie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記者:陳淑霞攝影:徐振國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1111/193673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19

廢木手作藝術 重新體驗生活

1 : GS(14)@2016-07-05 02:41:19

2016-06-30 NM

究竟生活是甚麼一回事?擁有金錢名利、物質享受便是生活的全部?今年29歲的Wan Ho,本來在澳門賭場任職市場推廣部門,生活非常安穩,上司更給予晉升機會,不過因為工作非常困身,導致他迷失了方向,為了找回生活的意義,毅然辭去工作,伙拍同樣放棄本身工作的朋友,開辦了「土丘」這個地方,給自己以及前來的客人回歸自然,重新體會真正的生活。

以一座村屋、一個花園所組成的「土丘」,位於上水華山村,與梧桐河一河之隔,遠離了充斥水貨客的上水鬧市,每逢週末都會舉辦一天的木工或陶瓷藝術工作坊,參加者更可以享受由本地材料炮製的「粗食」,體驗自給自足的生活。Wan Ho說:「呢度除咗係一個生活體驗外,亦希望以藝術工作坊宣揚社區保育,感受一下重金錢唔係生活嘅全部。」前年,Wan Ho任職澳門賭場,主要負責賭場宣傳工作,因為工作時間長而重複,令到生活非常乏味,剛巧他認識了一位電影廣告平面設計老闆,大家一拍即合。Wan Ho:「我每日公式化返工返到悶,所以每日都會諗生活究竟係乜嘢一回事。而我朋友就仲得意,廿年前入行做電影廣告平面設計,負責本土電影由頭到尾嘅平面設計同攝影,即使公司業務唔錯,但佢話本土電影開始息微,合拍片成為主導,就算有生意,都覺得生活失去人生意義,加上佢生活都好混亂,又煙又酒,忙到一星期都返唔到屋企一次,直到身體、情緒開始頂唔順,先開始諗其實工作為咗錢之外,仲為咗啲乜呢?14年、佢結束公司,同我一齊尋找新嘅生活方向。」

由朋友教班開始

離職後,Wan Ho未有具體方向,後來跟朋友學耕種,再經朋友介紹下,14年租下「土丘」現址,但Wan Ho直言當時還未開始運作「土丘」,「當時只係想入去過吓寧靜生活同做吓藝術教育,不過自己乜都唔識,咪畀朋友喺度教吓陶瓷,之後經朋友介紹,認識埋教木工嘅導師同志同道合嘅伙伴,就成為而家呢個規模嘅『土丘』啦!」Wan Ho跟一眾「土丘」的導師伙伴,都祟尚自給自足的理念,所以木工及陶瓷藝工作坊的材料,都是來自附近一帶。Wan Ho表示,最初陶瓷班的泥土材料是來自附近泥坑,可惜後來發現取土有可能做成生態破壞,所以最近減少開班,現在則主打木工班,「我哋用嘅材料希望以最友善嘅方式得到,上年我哋發現咗附近有廢木場,用嚟棄置市區開發所砍落嚟嘅樹木,收集一定數量後就會送去堆田區,所以我哋利用人哋棄置嘅資源去活化。」

工作坊包3餐

上木凳班的學員,經導師指導,由切割到最尾上油,需要分兩次完成,Wan Ho說:「造木凳花最長時間,要燒又要上油,一日搞唔晒,但又唔想咁趕,所以會分兩星期進行,兩堂收費$1,400,如果整餐具只需1日,收費$800,包早餐、午餐及下午茶。」採訪當日的木凳班,便有8名學員參加,Wan Ho表示,3個月前在facebook開post,兩個星期已有十多人報名,「我哋冇話幾多人先成團,最少試過3、4位,最多18人都有,今次因為落雨延期先少咗人。參加客人都幾得意,有啲係崇尚文青生活、有啲嚟取保育經,亦有啲係被迫陪朋友嚟玩。不過無論想上workshop又好,被迫嚟都好,大家一到食嘢時間就好雀躍,令我考慮擴充食呢個部分搞吓餐廳。」

找平衡唔賺盡

現時「土丘」每星期只開一日工作坊,每月營業額平均為$30,000,除去大本營租金及雜費後,盈利只有約$20,000,再與導師分拆,雖然只要開多幾日工作坊、經營餐廳業務便可提升收入,但Wan Ho不想為賺盡,而破壞了「土丘」一帶的平衡。「我哋平時要落田,又要去砍柴,附近乜都冇,好多嘢都要自己一手一腳做,都好忙!嚟緊就算開餐廳,都唔會日日開,我哋反而想造多啲木工,用廢木造吓餐具、擺設賣街,有收入之餘,亦可以減輕浪費,再用錢去帶動一個生活嘅完整,即係去補償生活所造成嘅破壞。」

廢木變身靚凳速睇

當日負責導師是范師傅,他熱愛藝術,指導學員非常細心,究竟一塊廢木如何煉成一張靚凳?就由范師傅講解及示範。

粗菜食啲乜?

當日記者都有品嘗過「土丘」午飯,全素食菜色用上本地食材,米更用上台灣池上米,健康又好味!

開業成本

器材:$50,000裝修:$10,000租金:$22,000(2個月按金)

總投資:約$82,000

每月收支

營業額:約$37,000租金:$11,000雜費:$5,000

盈利:約$21,000(導師分拆)

facebook@土丘

撰文:黃德禹攝影:劉宇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443

【好去處】露營季節到 撐手作營具市集

1 : GS(14)@2016-10-30 14:37:26

秋風起,露營季節又來了,大家都煩惱添置新營具。近年港產手作營具有如雨後春筍,約廿多個主要來自香港的手作單位和裝備小店,本周日在赤徑來個大晒冷,擺市集讓營友觀賞或購買,裝備包括背囊、斜揹袋、木枱、爐具等,參加者還可把握機會,與一眾手作營人交流。



另外,八十後男生王維寶,更會分享自己用五個月時間,步行4,286公里的美國西部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簡稱PCT)之經歷,愛好大自然的你,不容錯過。



本地手作營人孔劍剛(Jason),設立自家品牌「PiCharPaK WorkSHop.」,推出防水背囊、營釘袋等。(蘋果日報)

野炊士多最新研製柴火爐,只重48克,十分輕身,適合有意用柴生火的營友。(facebook專頁「野炊士多」圖片)

八十後男生王維寶,會分享步行美國西部太平洋屋脊步道的經歷。(facebook專頁「重行人生 Walk Thru The Planet」圖片)

Make Your Own Gear Market日期:10月30日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4時(王維寶分享會:下午1時至4時)地點:西貢赤徑小溪營地(赤徑公廁旁)如何前往:-黃石碼頭坐船前往赤徑,步行約五分鐘-坐94巴士前往北潭凹,往赤徑方向步行約半小時查詢:facebook專頁「GO OUT」記者:梁慧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30/198165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155

【微模型】1:12活現老香港 手作男:歲月痕迹最難做

1 : GS(14)@2016-11-06 15:50:43

安泰自2012年開始接觸微型手作,題材多是以老香港為主。



籠屋、公屋、揮春檔,看似是真的,其實是比例1:12的微型世界。戴佑安(安泰)2012年開始接觸微型手作,做的作品題材主要是六七十年代香港的童年回憶,「例如樓下米舖、賣蝦米舖、飛機欖、在鐵閘等人經過賣的啄啄糖等等,那個年代的東西令我很懷念,亦覺得是香港經典,所以才會造出這個題材。」



七層公屋作品就是記錄他和婆婆的相處點滴。

籠屋作品是他受社區組織邀請而製作的,希望可以揭示香港住屋問題的獨特性。(受訪者提供圖片)

七十年代的舊舖最令安泰懷念,揮春檔是其中之一。(受訪者提供圖片)


紀念婆婆故居倒模雞寮七層公屋

為了紀念曾經與婆婆住的家,安泰第一個作品就做雞寮七層公屋,認真的他還訪問了身邊的老人家,「他們說原來紅地磚是舊時有錢的人才會買來鋪。經濟能力差的人無錢,就用英泥加紅粉再用麻繩在地上拉線,印出一個個的格仔,實在不得不佩服前人的智慧。」不過,最花時間和心機,原來是把嶄新的手作進行舊化,他解釋:「舊化是重要的一環。例如看電視劇場景是舊的,但看的人會覺得有說不出的奇怪,正正欠了舊化。」例如要做出籠屋的生鏽效果,他曾試把老鼠籠浸在鹽水兩日,再拿出來曬乾,再用沾上醋的紙巾侷着它,反覆做了一個星期後再上色。連看似簡單的灰塵效果,常人會以為塗上黑色就可以,其實是用幾種彩色顏料堆壜,花足七八小時才做出來的。後來有次他出席台灣一個微型佈展(展前佈置過程)時,巧合遇上一個製作模型人的師傅。看畢他的示範,他連開幕禮也不去,跟他學足整個行程。回到香港,他嘗試在作品加入人的元素提升真實感,「例如籠屋作品中角色年紀老邁,不是和家人一起住,我會代入他們的處境,做一些舊照片和他子女的畢業證書在他的床頭。不過最難的,是做出人的歲月痕迹。」為了突顯人的肌膚感,血管和皮膚會用半透明顏料和幼細的筆逐筆畫上去。至於頭髮紋理,則需要用工具刻劃,再用不同灰度的黑色逐層壜上去,出來效果才像真。過程中因為用的物料很快乾,所以要15分鐘內完成,與時間競賽。



手作多是根據1:12的比例而造的,而紅色地磚是安泰用老人家說的方法仿做而成。

安泰會專登用刮刀,再塗上灰黑色顏料令報紙更有又舊又殘的感覺。

特製的幼細筆和透明顏料,可繪畫出人的肌膚感。


籠屋公屋被評負面 堅持「香港的經典」

雖然作品很細緻,甚至被邀請在海外展出,但主辦單位最後只選了揮春檔,並建議他做多些正面點的香港題材。安泰無奈地說:「但我絕不覺得籠人和七層公屋是負面,反而是香港的經典。外國人眼中看到籠人的相和作品,他們會用欣賞的角度去看,很可惜本地人反而不懂得欣賞。」他直言做這類題材偶爾碰壁難免想放棄,例如做雞寮的香爐時在現實找不到那麼幼的東西,「本身放棄了,但當我一有時間不論坐下來、乘車,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解決辦法。後來忽然想到拆家裏的電線芯,再為它上色,真的很開心。雖然現在流行立體印刷,畫得到就列印得到,但當你看到一個微型作品,你會驚嘆如何做得到。猜想做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樂趣來。我會繼續透過微型創作,表達我對香港的意念。」就是這份熱誠和滿足感,令他一直堅持造微型手作的原因。



製作頭髮雖是複雜的過程,但因樹脂黏土會硬化,所以需時十五分鐘內完成。(受訪者提供圖片)

雨傘運動的微型人不論造型和身體比例都是超現實的,亦是安泰打算之後再研究的題材之一。(受訪者提供圖片)

facebook:On Tai Mini Workshop記者:鍾藹寧攝影:許先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06/198239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288

一年得一次機會美食手作齊集紐約聖誕市集

1 : GS(14)@2016-11-20 23:52:00

「我們只有在這兩個月才會生產它,就是聖誕季!」來自「入口即溶」(No Chewing Allowed)的朱古力烘焙師對《蘋果》記者說。17日,紐約聯合廣場的聖誕市集正式開鑼,作為全紐約最負盛名的聖誕市集,今年又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50間店,這些一年只會出現一次的精品和美食到底有哪些?讓記者帶你看看吧!駐紐約記者:王筱辰洋最受歡迎的攤檔之一便是「入口即溶」朱古力,店員說,「由於對品質的極高要求,我們的朱古力只會在一年中的這個時候供應,因為它在超過21.1℃的氣溫下就會融化」。「入口即溶」朱古力又叫「禁止咀嚼」(No Chewing Allowed),只有放在口中融化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味。而由於由一半可可和一半牛奶構成,它的口感比普通朱古力更加濃滑。今年的聖誕市集匯聚了超過150個攤檔,許多美食一年都只會現身一次。例如來自德國的特製聖誕餅乾、法國的芝士等等,都只在每年的聖誕季受邀來參加展售。不僅如此,這裏的飾物、玩具店也只會在聖誕季來到紐約,手工藝人們會在假日結束后回到南美、非洲、中東等地,大部份在這裏銷售的商品都是手工製作、匠心獨運,世界僅此一份,種類囊括皮具、布藝、首飾、陶瓷工藝品、藝術畫作等等。有些是固定每年都會參加市集的老牌面孔。銷售天主教裝飾品的店主Joe對記者說,自己來參加聯合廣場的聖誕市集已經第十五年,「讓我每年都回來的原因是這裏的人!我很愛講故事給他們聽!」。Joe說,十五年前市集的店租只有現在的一半,雖然自己商品的價格也隨着租金水漲船高,但因為每年只來一次,他已經積累了一大批「返頭客」,「我每年都只來一次,以前的客人都記得我,每年這個時候跟我碰面!」。聯合廣場的聖誕市集已經有超過20年歷史,從每年的十一月中旬開到平安夜(12月24日)。想提早感受聖誕氣氛的朋友,不要錯過!詳情可閱: http://urbanspacenyc.com/union-square-holiday-market/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9/198390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56

【周末搵食】台灣人主理!何文田隱世手作珍珠奶茶店

1 : GS(14)@2016-12-11 14:13:19

抹茶拿鐵,茶味挺濃,不會太甜,重點是瓶子很美,$23。



珍珠奶茶店密密開,雖然每間各有特色,但店員為了應付成千上萬的客人,也只能像工廠般調出一式一樣的飲料。然而何文田最近卻開了一間珍珠奶茶店,台灣人老闆陳富瑞堅持手作珍珠,好讓客人喝到不一樣的珍珠奶茶。



店裏有黑糖、桂花、櫻花、紫薯、抹茶五款口味的珍珠,但因為製作時間有限,所以每天只會供應兩款。「我們平常都是收工以後揉麵糰,隔一夜後再用機械切割。」陳富瑞說,麵糰是用抹茶粉和薯粉揉成。他把放了一夜的麵糰放到機械裏壓成條狀,再切成小珍珠。「客人問我為甚麼賣小珍珠,其實沒特別,就是我老婆喜歡吃。」他羞羞的說。抹茶珍珠煮好以後,必須立即加冰沖水,然後再加特製的糖漿調味,不然就不夠Q彈。



抹茶珍珠奶綠(左),奶味比較重,珍珠的抹茶味比較淡,但軟軟的很好吃,$20。洋甘菊花茶配黑糖珍珠(右),花茶很香,但可能配桂花珍珠會比較好,$22。

冬瓜檸檬茶,甜味比較重,反而檸檬的味道更突出,$18。

我先嚐了抹茶珍珠奶綠,珍珠的口感剛好,煙煙韌韌的,不像外面吃到的橡膠珍珠。抹茶味就淡淡的,奶綠反而有點蓋了它的味道。店裏除了珍珠,也有吸睛的分層飲料,像抹茶拿鐵,沉在下面的就是濃濃的抹茶,上面就是雪白的牛奶,喝下去茶味挺濃,不會太甜,卻因為用碎冰融得比較快,所以一定要現喝。記者:黃映嫚攝影:周芝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11/198616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227

【心機手作】三唔識七換禮物 參加者:送畀陌生人冇壓力

1 : GS(14)@2016-12-25 13:44:09

年年聖誕交換禮物都叫人頭痛,偏偏香港就有facebook群組發起交換禮物活動,把自家手作裝飾跟陌生人交換,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送東西給陌生人是沒壓力的,因為你不會理會對方喜歡甚麼,你會弄一些自己有心機製作的東西,也會更投入。」聖誕交換禮物群組MAKE and SWAP參加者Rocky說。



年年聖誕交換禮物都叫人頭痛,偏偏香港就有facebook群組發起交換禮物活動,把自家手作裝飾跟陌生人交換,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MAKE and SWAP搞手Gigi Tang愛好西洋書法,今年自製了寫上祝福字句的字條跟大家交換禮物。

Gigi作品。

參加者Rocky第一年參加時製作了一隻小木鴨,「它像小孩的木鴨玩具。裝飾品對我而言是一個回憶,每次看到一件東西,都會記着一個時刻。傳統來說,聖誕裝飾每年都會拿同一批來放,每一年朋友送新的給你,下一年、以後的每一年聖誕,你都會看到。」

在加拿大成長的MAKE and SWAP搞手Gigi Tang說,從前每到節日,大家便會交換禮物,在乎的是心意多於實際價格,希望把這種習慣也帶來香港。翻看Gigi往年收到的禮物,有松木墊製成的聖誕球形掛飾,也有紅白藍膠袋摺成的星星,以為一顆懸在樹上不起眼的果實只是普通街邊玩具,她卻說「其實是陶瓷燒出來的。」嘩!一顆拇指頭般大的吊飾,原來落足功夫。但她最欣賞的,是你估佢唔到的up-cycling裝飾,「我曾經收到一個圓形框框,它是用一些剪紙,很多層地疊出一幅雪景,很漂亮,而它的外框是用了雪糕盒的蓋子造的。」



參加者Jessica以再造紙製成排飾,成個活動最正之處,她說是「最過癮是郵寄出去,很久沒試過寫一封信或寄東西出去給別人。」

一顆紅白藍膠袋摺成的星星,是由居港的外國人設計的。

驟眼看會忽略了的果實拆飾,原來由陶瓷造成。

但這個活動透過大家在網上登記,還要提供個人地址,怕不怕泄露個人私隱?「除了他們的地址和全名外,是沒有其他資料會外傳的,他們會用電郵登記,而我把交換者的資料發送時,也不會透露他人電郵。」由第一年只有十多位圍內朋友響應,今年踏入活動的第五年,來自不同界別參加者越來越多,「當中會有專業設計師去玩,也有媽媽孩子的組合,甚至非手作人,我們也很歡迎。」本身從事環保設計的Jessica,今年便製作了混合種子的環保紙吊飾,把廢紙加水搞爛再倒模成星形,中間混和了種籽,「有時候聖誕裝飾都是浪費的,可能用完今年,來年便買一批新的。我今年的作品,希望大家用完別丟掉,它可以長出小幼苗。」正宗一物二用,「其實每年聖誕都是出外買禮物,或是很多廣告讓大家覺得要出外消費,但其實聖誕節的意義是甚麼?」



Gigi:「這是一位媽媽把孩子的恐龍玩具,噴成金色而成的。」

話明交換裝飾品,Gigi卻收過沒有打孔的設計,靚但掛唔上樹,可惜啊!

記者:黃樂雯攝影:伍慶泉場地提供: Three Keys Craft Space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25/198762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126

【實用片】垃圾手作版主示範 收納好物你都做得到

1 : GS(14)@2017-01-18 22:22:54

Facebook專頁「垃圾手作」版主方奕恆(阿恆)。



常人眼中的垃圾,其實還有價值,只是缺了一雙協助重生的巧手。「垃圾手作」版主方奕恆(阿恆)在幾個月前創立這個facebook專頁,將「垃圾」如水樽,清潔劑瓶,舊牙刷等化身成一件件實用小家具,正正是抱着一個這樣的想法,「我小時後喜歡做勞作,當時會用硬卡紙,但長大後發現香港人製造越來越多垃圾。」他搖搖頭。「我樓下的回收箱常常爆滿,到底這些東西真的會否回收?我有時也很懷疑。」



於是,他創立「垃圾手作」,一方面為了記錄自己創作垃圾的過程,另一方面,他希望家中正好有這些「垃圾」的人,可以作為參考。專頁暫時有十多款作品,最新力作是用金莎盒,酒塞和萬字夾做的國際象棋盤,連記者都大呼過癮。他笑說,這個專題最大好處是沒有壓力,想到就做,「我開設這專頁只是業餘興趣。」而他絕對歡迎大家「盜用」他的創意,專頁開首便寫明「歡迎偷圖或偷換概念自行發揮」,歸根究底,都是為了環保。但阿恆卻說自己絕不算是環保人士,「如果出街太久,帶不夠水又口渴,我也會去買樽裝水。」唯一他提及的的環保習慣,是平日只用肥皂洗頭洗面,不過太太和女兒卻有一瓶瓶的洗頭水護膚素,無形中增添了不少所謂「垃圾」,這些垃圾便通通成為他的創作材料。「我太太常常用火酒,每兩個月家中便會多一個火酒樽!所以我最常用火酒瓶創作物品。」他走到廚房,在「垃圾堆」中翻了一會,便拿出一個大樽火酒瓶。以下兩款收納工具,遙控座是為「果籽」特別製造,大掃除後找出一堆「垃圾」,又正好缺了個收納工具?何不試試親手製作?記者:胡可欣攝影:鄧鴻欣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阿恆為作品取名為「隨機攞襪器」,如果有選擇襪子困難症,交由死物決定也不錯。

遙控座是他特地為「果籽」製作的,可放三個遙控器再加手機。

他提醒,用鎅刀時安全第一,一定要戴上手套,有些膠樽比較硬身,要更加小心。


製作需要的工具不多,剪刀、鎅刀用作鎅開膠樽,油性筆標示位置、砂紙磨滑邊緣、間尺量度位置,還有手套。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18/199001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1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