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50216社會主義淺談(中)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2/16/sense%e9%9a%a8%e7%ad%86150216%e7%a4%be%e6%9c%83%e4%b8%bb%e7%be%a9%e6%b7%ba%e8%ab%87%ef%bc%88%e4%b8%ad%ef%bc%89/

SENSE隨筆150216
「社會主義」淺談(中)
執筆人:蟬

〈19世紀的社會主義〉
早期的社會主義由「烏托邦主義者」如Cabet和Owen等人形塑,但內容只聚焦在合作和平等的特點上面,作為一個政治體系而言顯得極為空泛。*** 直到馬克思出現後社會主義的內涵才進一步豐富起來,甚至豐富到要分裂的地步。
19世紀中葉,即使馬克思主義已經被提出和流行,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界線依然相當模糊,兩者的分歧要到19世紀後期,在「無政府主義」者的激烈批評後才逐漸浮現。

法國政治哲學家 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 (1809-1865)是第一個自稱「無政府主義者Anarchist」的人,他在1840發表What is property》一文,提出在當時極為流行的一句口號: “What is property? Property is theft.”(甚麼是財產? 財產是盜竊)。
他提出工人是社會組織的基礎,而政治是達致「自由」的科學。 無論用任何形式組成的政府去管理其他人,皆與自由的理念相違背。 人只應為自己和家庭工作並生產所需之物,不應為任何其他人工作,這樣,毫無作用的僱主便不能存在。只有透過放棄信用與交易credit and exchange,工人才能重獲尊嚴。***

普魯東在後期開始接受某種意義的「最低限度政府」,並認為一些特定設計的邦聯制是可行的。*** 他的政治倡議在1860年左右被大部份工人階級所認同,並成為當時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 歐洲的社會主義者將其理論納入信條,視為社會主義的必然部份。

然而對19世紀社會主義發展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莫過於 馬克思格斯。雖然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1867年才出版,但他早在1848已經寫下了著名的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共產黨宣言》,為「共產主義者同盟Communist League」定下綱領。 而在1864年成立的「第一國際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更是當時歐洲社會主義最大型的組織。

第一國際雖然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組織,但它的成員從來自各種不同的思想背景。當中包括來自英國Robert Owen的信眾、法國普魯東的支持者及歐洲各地不同的激進社會主義者。而在眾多成員當中,俄羅斯的無政府主義者 巴枯寧Mikhail Bakunin對於及後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分離最具影響力。

〈貌合神離的“國際”〉
俄羅斯貴族出身的巴枯寧,早在1840年便認識普魯東和馬克思,但作為一個行動派,巴枯寧相信暴力是革命的一種合法手段,*** 並積極參與了1848年在歐洲的連串革命, 因而在國際間獲得名聲。曾被俄國流放至西伯利亞的巴枯寧是第一國際其中一名創會會員,並在組織內部建立子組織,宣揚以行動為先的革命思想。

被稱為俄羅斯無政府主義之父的巴枯寧一直否認自己是一名共產主義者,並大肆批評馬克思的理論。他在1868年曾公開表示自己討厭共產主義,因為它提倡將權力集中在共產黨,並且主張以國家形式去組織社會,他相信將財產和權力集於國家手上只會令人民被剝削和勞役。***

馬克思和巴枯寧的分歧在1871年「Paris Commune巴黎公社事件」後完全表露無遺。 巴枯寧深信激進的革命手段是改造社會的唯一路徑; 而馬克思則認為應透過完善化 “第一國際”,建立以工人階級組成的政黨尋求執政才是適切的手段。「馬克思主義」從此成為當時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思想,而「無政府主義」則繼續在西班牙、意大利和瑞士等地活躍。

共產黨communist party”一詞在當時仍未出現。從1880年至一次大戰期間,以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為信條的政黨最常使用的名稱為“social democratic party社會民主黨”。在「第二國際」中最大的政黨為Karl Kautsky的「德國社會民主黨Germ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GSDP」。 當時以馬克斯主義為核心教條的政黨,如GSDP,成為第二國際的主流指導思想,令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者被邊緣化。***

另一個令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分歧激化的,是以往認為工人階級應毫無二致地對抗資本主義,對抗資本主義的鬥爭是超越國家的「階級鬥爭」,一旦革命出現,工人階級應毫不猶豫地反對自己的國家。*** 然而現實卻剛好相反,第二國際尋求透過正當的政治競爭獲得權力去改造國家,這實情與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偏離。***

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正式撇清關係始於列寧的冒起,此處將於下文詳述。

參考:
《Soci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2005) Michael Newm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08

【讀詩】社會在搞笑詩歌的時候,說明什麽?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804

余秀華在臥室里翻看以前的詩歌(1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程敏/圖)

社會在搞笑詩歌的時候,說明什麽呢?說明大眾的欣賞水平高了,覺得梨花體、烏青體呀,把詩歌寫成這樣怎麽能叫詩歌呢?

當他們自認為知道如何判斷詩歌,正好來了一個余秀華,他們認可余秀華,他們發動起來推廣余秀華,實際上是這樣的一些人推廣余秀華。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跟你談談詩歌草根時代和余秀華的草根性。

李少君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詩歌的朋友,他在主編《天涯》雜誌時,跟朋友一路開車在江蘇浙江地閑逛,很多草根詩人,從楊鍵、江非到後來的雷平陽,都是這期間遇上的。他給這些工農底層的詩人開研討會,隆重地大篇幅推出作品,篇幅都不小於現在的余秀華。

李少君也把余秀華歸入“草根”詩人之列,不想遭到不理解的人的批評。李少君仍堅持他的判斷,中國現代詩歌經過向西方學習一百年來發生了一個轉折,即從自上而下的啟蒙,到自下而上的生命噴薄。正如中國電影在1990年代的低谷時期大規模建設院線一樣,文化高速公路的詩歌基礎建設也準備好了——網絡時代的傳播方式,而余秀華,就是一個臨界點。

以下為李少君自述:

詩人是精神貴族,何來草根?

余秀華是第一次在《詩刊》上發表詩歌,她以前在別的雜誌上發表過一些,但在《詩刊》上的發表,是她被熱議的主要起因。

《詩刊》2014年9月的下半月刊,一共九首詩。配上她自己的創作談,加上劉年的一個推薦,“雙子星座”欄目主要是推年輕詩人的,前面有她的照片簡介,有六頁。發了以後當然是在一個圈里面還是引起了註意,因為當時劉年寫的這個評論比較激動,讓人比較註意這組詩,應該說看過的都還是有些印象,有些反應還比較激動。

余秀華的詩歌,還是情感的沖擊力特別強,因為我覺得她的感情比一般人要強烈,與她本身外在條件受制有關,很多積壓的情緒化為一種感情噴發出來了。再一個可能就是這種反差引起大家關註,很多人開始讀時不以為然,但讀了之後很激動。我碰到過好幾個人跟我這麽說,他們就是讀了激動。

我寫過一篇文章給《新京報》,實際上是非常客觀公正的一個視角,重點從余秀華看當代詩歌的“草根性”。一個清華大學畢業的,很不高興就批評我,說詩人本來就是精神貴族,何來草根?他說誰規定詩歌誰來寫誰不能寫,整個就把我批了一頓。我覺得這個人應該是詩歌圈外的,對詩歌界的情況本身不熟悉。

最早有一年是2003年,我當時做《天涯》雜誌的主編,當時和一幫詩人,就是杭州的潘維他們搞了一部車,我們就開著車從杭州到蘇州,一路上隨便轉一轉,就不斷地碰到一些詩人,有的詩人甚至在村里面的,有的詩人可能就是一個縣城里面一個普通的小學老師什麽的,當時很奇怪的就是這些人我完全沒聽說過,見面就送上詩稿,那個時候詩稿都是打印的。

我看到這些詩嚇我一跳,我說這個詩寫得蠻好的。最後見到了楊鍵、江非,他們當時已有一定詩名,生活很清貧,但詩歌別開生面。楊鍵當時是一個下崗工人。江非當時的身份就是一個農民,是農村戶口,在務農。

我們以前認為詩歌、詩人都是高高在上,像早期的詩人北島、芒克這樣的;但突然發現這樣一批詩人,寫得這麽好,身份卻不符合我們對詩人的想象。當時我就感覺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我們到常熟後開了一個小型座談會,我當時就比較沖動,想到一個詞,就叫“草根性”。江浙這一代當時鄉鎮企業比較發達,鄉鎮企業認同草根,我就用“草根性”命名這樣一種詩歌,從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帶著本土的、地方性的經驗,而且很有個人的那種特性的詩歌。

以前的詩歌傳統是從上而下的,詩人要啟蒙大眾,朦朧詩實際上也是一個自上而下的,你看一批高幹子弟,比較早的接受到西方現代文學,現在過程反過來了,是自下而上的。

我本身也一直在編詩歌,就有意識的推一些類似這種情況的寫的特別好的詩歌。當時在底層或者基層的這些詩人中,有一個叫雷平陽,雷平陽一次性給了我二十多首詩歌,當時我就在《天涯》給他發了,我接著開了一個關於雷平陽、潘維的研討會,研討會爭論很激烈,《羊城晚報》用了八個版來討論雷平陽的詩歌,雷平陽就開始廣受關註。余光中當時都寫了短文章,臧棣、我,也包括徐敬亞都參加了討論。後來陸續有了鄭小瓊、謝湘南這樣的“打工詩歌”。

雷平陽最早是縣里面的一個寫材料的,後來跑到昆明一個建築報當記者,慢慢寫了一些東西之後,調到《滇池》雜誌,我印象中我認識他的時候他正準備往《滇池》調。研討會對他影響特別大,當時《詩刊》下半刊用了十個版轉發有關討論,不比余秀華的規模小。

余秀華在電腦上查看自己博客上的網友評論(1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程敏/圖)

當代詩歌需要余秀華嗎?

我認為,自新世紀以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當代詩歌借助網絡及BBS、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和新媒體的力量,進入了一個全民寫詩的時代,也就是一個詩歌的“草根性”時代,人人都可自由地表達,任性地寫詩,用一句話來說,是“天賦詩權,草根發聲”。

實際上像“去睡你”這首詩,如果是一個正常的女性寫的,很可能這個女性會身敗名裂,但是余秀華那麽寫就變成一個精神的象征了。總之,余秀華這個現象是不可複制的,有一種橫空出世的感覺。

這個現象起碼有一個好處,當代詩歌第一次相當廣泛地被肯定,前面有幾次詩人和詩歌在網絡上都是被惡搞,被調侃,這次基本上還是褒多於貶。也可以說是當代詩歌終於被當代接受了。

1980年代,整個社會有一種精神的需求吧,有點像物質一樣,從一個極度匱乏到一個強烈需求,所以很多東西被拔高。當時的詩人是從上而下的一個啟蒙,像北島、芒克,他們身份本身也是工人,但他們實際上跟現在的工人、農民還真不一樣,他們都是高幹高知子弟出身。而且他們底子也不一樣,他們小時候都是在北京受到教育的,實際上那是一個跟五四時期差不多的草創階段,實際上帶一種身份的光環。北島他們作為一個詩人出現在大眾面前,顯得很高,大家都是對他仰望的。包括到了1980年代的第三代詩人,還是主要在學校里面。

1990年代突然進了一個物質化洶湧的一個時代,詩歌一下被邊緣化,大家就把詩歌這個事情忘記了,從精神需求突然轉到了物質需求。

1980年代,啟蒙時代只有精神的自我,沒有物質的自我;1990年代只有物質的自我,沒有精神的自我。可能現在到了一個新的時期,物質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兩者都需要的時候。

社會在搞笑詩歌的時候,說明什麽呢?說明大眾的欣賞水平高了,覺得梨花體、烏青體呀,把詩歌寫成這樣怎麽能叫詩歌呢?尤其經過在教育普及之後,人們文化素質和各方面的水平都提高了,他們自認為知道如何判斷詩歌,正好來了一個余秀華,他們認可余秀華,他們發動起來推廣余秀華,實際上是這樣的一些人推廣余秀華。

今天的精神需求和1980年代的精神需求不一樣了,就相當於詩歌這個市場開始有了。我拿電影來做比較,有一段時間大家不去看電影,是因為受制當時各種原因,就是大家的追求轉向了物質追求,看不看電影無所謂。就在大家不註意的時候,在低潮的時候,把電影院線建立了,相當於高速公路建立了,可以跑車了,開始填充電影產品了,詩歌也是這個情況。

畢竟教育在普及,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相對好的教育人越來越多。他們閱讀水平和各方面平均水平還是提高了一些,這些人慢慢成長起來之後,他們自認為對詩歌也有自己的判斷力和發言權,他們有自己的標準。這一次,他們找到了余秀華,他們認為這個詩是不錯的。所以在詩歌邊緣化的時候,表面上大家遠離了詩歌,但是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上,隨著教育普及,社會普遍文化素養提高,詩歌這個基礎擴大了。

請記住,我叫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南方周末每日網絡專稿。

要嚴肅,有知識;要八卦,有內幕。每天一篇,無需翻墻,盡享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們只想,讓知道成為一種享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17

上流社會無法上流 佟 若喬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3/03/%E4%B8%8A%E6%B5%81%E7%A4%BE%E6%9C%83%E7%84%A1%E6%B3%95%E4%B8%8A%E6%B5%81/

財爺呢頭話自己衫袖裡面仲有好多招,個頭金管局就出招收緊按揭成數。但呢項「辣招」令原本打算上車的人都疊埋心水轉去租樓,變相進一步推高租金;二手樓樓按收緊,但發展商照樣可以向買家提供二按,咁即是發展商一手樓可以繼續暢銷。難怪幾個Whatsapp groups中的朋友個個都叫苦連天,快要拉埋天窗的姐妹慨嘆要捱貴租,不如瞓街拎綜緩,起碼出三糧,不用做樓奴。又有姐妹話,現在要上車,就算靠屋企人有筆首期都無用,因為單靠自己的人工,供款與入息比率都超過四成半。Pringles財爺無情一句:「無錢就唔好買樓。」真是喊濕幾個枕頭都無用。

正如小妹之前所講,呢個社會太缺乏向上流的機會,要上樓、要進修都唔係話咁易。有人將呢個矛盾講成「世代之爭」,其實不無道理。

就好似上星期財經界另一焦點,長和系合併前最後一次股東大會,年屆87歲的李超人首次提及交棒時間表,就是要等長和系再上一個新臺階,此後自己或者退任做公司的特別顧問,在重要投資計劃給予意見。未知坐在旁邊的Victor聽到超人咁講,有何感受呢?其實,李澤鉅都50歲,入長實28年,仍然擔任李嘉誠的副手。超人明言現時未有退休計劃,到底他口中的「新臺階」是什麼呢?沒有交代清楚,但肯定的是,就算他日超人真的退下來,亦只會退而不休,仍然要做公司的「特別顧問」,即係繼續「垂簾聽政」,就好似國家主席退任之後,都未全身而退,黨軍政實力兼影響力猶在。對於富二代來說,他們要進一步向上流,真正當家作主一樣難。

要白手興家的大孖沙放心退下來交棒,富二代跟我們期盼樓價回落一樣,只有「癡癡的等」。四叔一樣年屆86歲,上年退任美麗華主席,交俾44歲的細仔李家誠做主席。但市場更關心的是恒地系幾時交棒呢?老人家話,重要的業務未會退任,現在還會日日番工。其實,可能不是老人家戀棧不願退,而是不能退。李超人和四叔無可否認已成為公司,甚至是上一代香港人的icons,是「精神領袖」,所以他們都不會輕言退休,怕影響投資者信心。

不過,世代更替本來就是平常不過的事,最緊要是交接順利。另一個家族上市王國新地,經歷貪汙事件之後,雖然對企業管治帶來負面影響,但並非不無好處。起碼,第三代繼承人、郭炳江之子郭基煇(Adam)由父親被判罪成一刻開始,便正式登場了。上星期還第一次陪同叔叔郭炳聯、以執董身份出席新地股東會。30有1的Adam出身名牌大學,讀過史丹福、哈佛,做過投行,profile夠哂靚仔,只是過往一直備受高度保護,低調排在長輩之後。養兵千日,三十而立的Adam臨危受命代父從軍擔大旗,AGM對傳媒對答有條不紊,而且不卑不亢,表現實在抵讚。Adam周不時到監獄,探望爸爸之後接受訪問,鏡頭前的乖仔形象夠入屋。雖然61歲的叔父炳聯話明一人擔正,暫時未退,但假以時日,相信Adam上步之路已經鋪好。

郭基輝首次以新地執董身份出席股東大會,接受傳媒提問時表現淡定
郭基輝首次以新地執董身份出席股東大會,接受傳媒提問時表現淡定

但講到最「幸運」的,可能是姐妹們最虎視眈眈的大隻仔的會德豐主席吳宗權。69歲的父親吳光正上個月中宣佈將於五月退任,Douglas以36歲之妙齡全面接掌九倉、會德豐王國。雖然有吳天海,梁誌堅等老臣子扶助,但分析依然質疑接班時機,指吳光正或「另有要事」,九倉公司股價近期都要偏軟。

與宗權BB同樣是八十後,已一躍成為上市王國話事人,關鍵在於父親「肯放手」。新世界星期一宣佈,鄭裕彤之長孫,被譽為新世界終極接班人、現年35歲的鄭誌剛將升呢由執行董事兼聯席總經理,改任為執行副主席兼聯席總經理,為進一步交棒鋪路。相信純官深明下一代想接棒的希望有多大,因為鄭家純1973年已經出任新世界執行董事,但一直等到2011年、即周大福上市前夕,才由原本的副主席升任為主席及執行董事。(當然他早年投資失利,令彤叔不得不再次出山)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信他也不想兒子經歷自己當年邁長的等待。

鄭誌剛將再升呢成為新世界執行副主席,難怪被譽為終極接班人
鄭誌剛將再升呢成為新世界執行副主席,難怪被譽為終極接班人

可能你會話富二代的世界距離你很遠,他們「成功需父幹」。你沒有有錢老豆,靠自己連車都上不到。但一個社會,上一代不肯放手,下一代沒空間向上流,也許就只有落得原地踏步的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092

PPP落地有多難?盤點那些活躍的“社會資本”(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886

本文由微信公號“掃雷小組”(saoleixiaozu007)授權發表

掃雷小組盤點了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15日期間公開報道和上市公司公告披露的PPP項目簽約情況,今日為您奉上幹貨。結尾有彩蛋,不關心基本面的,可以直接拉到最後一部分。

如需獲取簽約項目清單,請關註“掃雷小組”(saoleixiaozu007)。

 

1、簽約數

1)國家試點:

財政部12月4日公布的30個PPP示範項目,截至2月底,2個項目簽約,均為汙水處理項目:1)池州市主城區汙水處理及市政排水設施購買服務項目;2)南明河水環境綜合整治二期項目。

兩個項目引入的社會資本方分別為深圳水務和中信水務。前者是地方國企,後者是央企。需要註意的是,南明河綜合整治項目是在2014年11月,也就是財政部示範名單發布前簽約的。

2)地方:

湖南、四川是PPP項目推進較為強力的省份。四川在12月的推介會上曾推介264個PPP項目,投資額2534億元。簽約率約10%,為28個,投資額404億。

重慶則屬於步伐靠前,別的省份項目還沒發布,人2014年8月就已經落地千億,並且各領域都有所涉及。

從公開信息看,湖南長沙市長沙縣、四川宜賓市是兩個PPP推進比較活躍的市縣。當然不排除其他地方存在一些“光練不說、埋頭苦幹”的主兒。

2014年12月,長沙縣推出21個項目,投資額408億,其中5個項目簽約,簽約金額146億。

宜賓推出47個項目,投資額493.46億元,簽約6個,數量居全省之首,不過總投資僅26.51億。同樣在四川,涼州同期推出19個項目,但最終僅西昌繞城公路1個項目成功簽約。

我們來看一下西昌市財政局內部人士是如何分析原因的——“收益預期是關鍵”。“其他很多項目都詳細介紹了項目情況,但科學的收益分析內容較少,而西昌繞城公路有比較現實、客觀的收益論證。”

 

2、項目分布

1)110個項目中,特許經營類(地鐵、供氣、供熱、供水、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事業類,及高速公路等)共53個,占簽約項目總數的48%。

這一大類在過去數年中擁有大量操作實踐,模式相對成熟,也是最適合、且相對容易打包成PPP項目的。

3

2)掃雷君過去一段時間與地方政府、律所、投資機構交流發現,大家普遍對新城及園區、保障房等項目及其可拓展的操作空間有更強烈的興趣。

在上述簽約項目中,有23個項目屬於新城、園區類,3個項目屬於保障房類,占比約23.6%。

這部分項目大多暫時仍處於簽訂合作協議的階段。掃雷小組未來將保持對這一類項目的重點關註。

3)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披露的參與簽約的PPP項目共60個,具體項目分布見下圖。特許經營類項目共36個,占約60%;新城及園區項目,10個,占比約16.7%。

4

3、社會資本方性質

1)在93個社會資本確定、屬性明晰的項目中,有上市民企、央企及國企、非上市民企參與的項目數量分別為49、26和13個,具體分布見下圖。

5

2)在市政公用特許經營領域和新城、園區等領域,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程度呈現較大分化。市政公用領域幾乎以上市民企為主,占比74%;而新城、園區類,央企、國企,與上市民企分庭抗禮。具體見下圖。

6

3)非本轄區內融資平臺作為社會資本,出現在兩個保障房項目中。從掃雷君掌握的情況看,均為上一級的融資平臺。如下圖。

2

4、八一八那些活躍的社會資本方

今天為您盤點的是新城、園區、保障房片區改造領域:

1) 最霸氣:央企

除了之前在汕頭已經大幹一場、並開始進入隧道建設的中信地產,還有諸多央企兄弟:中鐵股份、中國鐵建、中國建築、光大國際、中冶。見下圖:

1

2)最專註:太平洋建設、卓達股份、華夏幸福基業

一些環保行業上市公司會將汙水處理、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包,與新區土地開發等打包簽約。比如,東方園林與北京房山合作的房山區域生態城市開發建設項目,合作內容就包括生態景觀系統投資與建設、區域土地開發建設合作、產業運營合作、生態林建設合作。

掃雷君需要簡單提一下卓達股份和華夏幸福基業。這兩家早些年就開始做新城或園區的整體運營。

卓達集團老板楊卓舒,黑龍江人,1993年創辦卓達,主業房地產,現在在往城市運營商方向發展。掃雷小組的掃描結果看,不久前卓達簽約了建德市大慈巖生態產業新城和新安江智慧健康雙半島,以及鹹寧的卓達鹹嘉生態產業新城項目。

根據公司自己的說法:

目前黑龍江樂安新城、湖北鹹嘉新城、安徽江南集中區、福建寧德屏南新城等地地方政府已經與卓達完成投融資平臺搭建。2015年2月份以前將完成邯鄲、張家口、濟南、濰坊、啟東、南京、黃山、張家界、張掖等30多個城市的融資平臺搭建。

另一家大家應該不陌生。根據掃雷小組的掃描,過去半年,作為“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基業簽約或啟動的新城項目主要有與保定整體合作建設經營白洋澱科技城。2014年5月,浙江嘉善高鐵新城啟動建設。

在白洋澱科技城的項目中,與保定市政府合資成立項目公司。掃雷君帶你簡單看一下華夏幸福基業與保定政府簽訂的這份協議是如何約定的:

核心區內可出讓建設用地的面積占核心區總面積的比例原則上不低於60%,可出讓建設用地中商業服務及住宅開發用地的比例不低於50%。

1)就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公益及公共設施建設項目,甲方應向乙方支付建設費用,具體包括建設成本和建設利潤兩部分,建設利潤按建設項目的總投資額的15%計算。

2)就土地整理投資,甲方應向乙方支付土地整理費用,具體包括土地整理成本和土地整理收益兩部分,土地整理收益按土地整理成本的15%計算。

3)就產業發展服務,甲方應向乙方支付產業發展服務費用。當年產業發展服務費的總額,按照委托區域內當年入區項目新增落地投資額的45%計算(不含銷售類住宅項目)。

4)規劃設計、咨詢等服務費由雙方按照成本費用的110%計算,具體以審計報告為準。

5)物業管理、公共項目維護及公用事業服務等按照國家定價執行;無國家定價,按照政府指導價或經甲方審計的市場價確定。

最後,掃雷君默默地曬一下9月以來華夏幸福基業的股價走勢:

華夏幸福股價

3)最不差錢:國開金融

掃雷小組掃描發現,國開金融及其旗下各子公司、基金在PPP浪潮中正悄悄布局,並且基本都是大手筆。

僅在過去半年,國開金融的國開城市交通投資發展基金就與重慶巴南區政府簽約。作為先期合作項目,雙方將對重慶巴南共2758畝儲備土地的整體開發項目進行開發建設。按照“投建協同,投貸協同,產融結合”的模式,立足巴南區城市綜合開發領域,對區域內土地一級開發、土地二級開發、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建設、產業發展等項目,進行共同投資和開發建設。這一項目預計投資30億.

2014年,國開金融旗下國開南京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中國新城鎮控股有限公司又和政府方南京軟件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南京軟件谷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南京國開雨花城市更新發展有限公司,進行“鐵心橋—西善橋地區城市更新改造暨中國(南京)軟件谷南園建設發展”,預計砸錢337億。

過去一段時間,有一些地方政府跟掃雷君交流,說正在跟金融機構談,想讓銀行之類作為主要的社會資本進入項目,但發現困難重重。

掃雷君掃描發現,在福建和廈門,一些專門針對PPP的產業基金已經設立。興業基金全資子公司興業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通過設立專項資管計劃設立“興業廈門城市產業發展投資基金”,資管計劃募集資金作為優先級、廈門軌道交通集團作為劣後方,杠桿比例3:10。

在廣東,廣州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與廣州增城政府合作設立“新型產業投融資平臺”——“南粵基金”,投資範圍包括健康養老、文化旅遊、城市基建、掛綠湖水利綜合整治工程、新農村建設、新城大道建設等。

根據基金自己的說法,南粵基金正對接大型金融機構及產業單位30余家,達成合作意向單位20家,2015年1月底簽約項目18個,第一批已到位資金55億元,1月29日當天簽約資金規模630億元。

其中,南粵基金與嶽陽市政府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涉300億資金規模,與城投集團、平安銀行等金融和產業機構的合作協議均涉及數十億至100億的資金規模。

4)最匪氣:北京東方紅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從現有公開資料看,各地區選擇PPP的社會資本方過程並不透明,結果也並非完全公開。比如四川稱已簽約28個PPP項目,但只披露了部分項目名稱,也並未披露引入了哪些社會資本方。一些項目在引入地方民企的過程中或存在灰色地帶。

以河南澗西區一拖棚戶區改造項目為例,社會資本方由一拖集團、市城投集團、北京東方紅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構成。掃雷君覺得這家遠在北京的城建公司有點突兀,於是就隨手八了一下。

這家北京東方紅有三個自然人股東:劉振敏、劉明陽、劉曉丹。掃雷君檢索發現,劉振敏正是洛陽信昌建設集團董事長,而東方紅城市建設集團的簡報也出現在信昌建設的網站上。

掃雷君在繼續八的過程中發現,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信息顯示,2003年初至2005年初,時任河南省洛陽市建委主任、洛陽市人民政府市長助理的高元池利用職務便利,收受洛陽市信昌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振敏的賄賂5次,共計18萬元人民幣。

 

如需獲取項目清單,請關註微信公眾號“掃雷小組”。


*掃雷小組 | SWEEPING ANALYSIS 是一個開放的中國政府信用研究群組。

小組提供基於城投平臺、PPP、地方債券、財政部門動向、開發性金融等系列數據庫的輕量化分析。

歡迎在微信公眾號中搜索“掃雷小組”,或掃取以下二維碼,關註我們。qrcode_for_gh_52a9b222e0f1_258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68

【觀點】喬納森 · 海特:市場發展如何改變社會認知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4/149337.html

黑馬說:3月12日14:00,北京東方梅地亞中心M劇院,“未來創客·2015春季思想峰會”暨未來創客品牌發布會盛大啟幕。9位來自科技創新、科學前沿、認知心理以及互聯網的資深專家學者現身峰會,用9場面向未來的精彩演講為近300位觀眾實現了一次超越邊界的頭腦穿越之旅。

 

作為道德倫理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通過獨特的角度研究了商業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市場社會給人類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的未來之路將走向何處?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市場發展如何改變社會認知

 

喬納森·海特

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

 

 

資本主義在本質上,到底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

 

不論在中國,還是整個世界,商業都可以給一個國家帶來繁榮,可以把人民從貧困中解脫出來。但從歷史上來講,商業一直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很多人喜歡它,也有很多人痛恨它。這正是我的研究領域,作為一個道德倫理心理學家,我研究的正是商業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一副存放於上海一家老博物館里的廣告海報,展示的是1950年時資本主義在中國人民眼中的樣子。海報里的資本家被描述成一個非常惡心的胖子,傲慢地把錢扔到政治家及其他人的臉上,並企圖用這一手段控制他們。但更引起我註意的是,這張海報下面描述的如地獄一般的景象,可以看到種族的歧視、對人民的剝削以及一些色情和下流的圖畫。這幅海報給出的消息非常清晰:資本主義是人類最惡毒的一個現象。

 

 

但是時過境遷,世界變化很快。下面是我來到中國第一個24小時所經歷的一些事。在來中國的飛機上,我在看一本書——《野心時代》(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這本書在美國非常流行,描寫中國的新一代在新價值觀的引導下努力地功成名就。而當飛機飛入中國境內時,我把這本書放下,開始看一本雜誌。其中有一篇說:“廣州歡迎所有想要致富的人來這里。”

 

然後,我開始看飛機上放映的一部電影,有一部電影引起了我的註意,名叫《分手大師》,我一邊看電影,一邊看下面的字幕,其中一個場景吸引了我,里面講了一位成功學大師在北京鳥巢講授如何讓人們成功,他說:“我有辦法讓你們比想象的更富有。”電影放完以後,我看了看我的表,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個18歲的年輕大學生,他也看了一下我的表,我以為他是想知道現在幾點了。但實際上他說了句:“這是歐米加,我知道這個牌子。”

 

這就是我剛剛進入中國後的5分鐘。之後我平安降落,去了外灘漫步,我看到一個雕塑,很顯然它是紀念為國家和戰爭奉獻自己一切的年輕的士兵們。雕塑前面橫著一個巨大的百事可樂廣告車,車頂上寫著“活在當下”。

 

 

接著,我走到了南京路,看到了好八連的雕塑,它講的是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把中國人民從帝國主義手里解救了出來。而我再看過去就發現一幢有三星標誌的大樓立於後方。我繼續行走,漫步在整個南京路,我看到的是接連不斷的各種豪華的品牌店,中國人正在里面洶湧地搶購各種國外名牌的奢侈品。

 

所以顯而易見的是,中國在這幾十年里有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人們對待資本主義的看法。但我也知道,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所以對資本主義的看法也有很大差異。

 

其實並不僅僅在中國,在我的國家——美國,同樣的故事也在發生。人們對資本主義的看法同樣非常矛盾,有人喜歡它,也有人憎恨它。在倫敦和巴黎,在首爾也上演著同樣的故事。

 

 

 

只有讓別人富裕,自己才有可能成功

 

那麽,到底什麽是資本主義,下面是一個比較官方的定義,資本主義是一個政治和經濟的系統,其中,一個國家的貿易和工業是被私人所有者所擁有的,並且它的目標是追逐利潤,而不是被國家所擁有的。

 

資本主義不僅僅指的是商業,其中的一個重點是國有要低於私有,中國目前國有企業仍占有很大的份額,但可以看到的是,中國正在向資本化方向發展。

 

我個人最喜歡的對資本主義的定義來自大衛•施密茨(David Schmitz),他認為:“最好的一點是,在自由市場社會中,只有讓別人富裕,自己才有可能成功。”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實際上並不是一場《大富翁》(Monopoly)遊戲,因為在《大富翁》中,一個人的成功是以別人的損失為代價,你必須把別人踩在腳下。

 

有一點非常重要,資本主義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可以跟我們發現和駕馭火相提並論。人類歷史自公元1年—1950年,一直到公元1500年之前,世界各地都非常貧窮,人們的生活水平維持在每天一美元以下。但到1500年以後,歐洲經濟開始出現增長,出現了富裕。而在那時,歐洲人掌握了航海技術和造船,還掌握了資本,這些商船會到各地采購最便宜最好的商品,運到歐洲販賣。

 

這實際上就是商業資本主義,正是由於商業資本主義的發達,歐洲才開始慢慢領先中國。真正巨大的變化發生在1800年,英國出現了工業革命,這時不僅有了商業,人們還學會了如何制造,建立巨大的工廠,用很低的價格制造很多的商品。而美國也在工業革命後成為後起之秀。美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富裕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的幾乎每一個人都買得起車,每一個人都買得起房子。

 

而日本成為達到整體大規模繁榮的第一個非西方國家。中國實際上也是一個後起之秀,取得了巨大的躍遷。如果觀察中國GDP總額的歷史變遷,在大躍進時期,中國的GDP幾乎沒有提升,文化大革命時也毫無起色。但在改革開放帶來的市場經濟以後,事情就不一樣了。

 

 

 

 

從貧窮到富強,從傳統價值到世俗理性

 

歷史上很多著名的思想家都有這樣一種哲學,即富有會使人腐化、墮落和變壞,比如老子就在《道德經》第12章中如是說,蘇格拉底也有類似的思想。但是,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卻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托馬斯•潘恩也表達過類似的思想,即資本主義是指,如果你想要自己發財致富,一定要給別人帶來好處。

 

錢到底對我們是好事還是壞事,這是一個經驗性或體驗性的問題,下面來看一下大家普遍的體驗真正是什麽。自1981年始便開展了一項“世界價值觀調查”,在獲得大量數據後,統計局便開始分析,在經過嚴格的因子分析後他們發現,所有調查數據都可以用一個兩維度圖像來表示。其中,北歐斯堪的那維亞在圖像的右上方,非洲國家在圖像的左下方,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地區在這個圖像的左上方。從中可以看到一個變遷趨勢:大多數處於下方的國家都是農業國家,當工業慢慢發展時,也慢慢偏離了傳統的價值觀,慢慢走向了世俗理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和生產線,和人的價值相匹配。這一變化同時也帶來了宗教的地位越來越低,家庭的價值也開始下降。

 

 

這張圖像的橫軸代表一個社會價值的變化,在左邊意味著,社會經濟很貧困,人的生存也受到很大的威脅,這時人更關註物質。向右移動意味著,社會的物質越來越豐富,產品越來越多,人也就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要求更多的權利和自由。位於圖像的左上方意味著,人們對宗教和家庭看得越來越淡,但同時也越來越重視遙遠的陌生人,重視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

 

在大多數情況下,國家的發展經歷的都是從左下方到右上方,即從貧窮到富強的過程。但這種變遷並非一條直線,而是分為兩步。一般來說,第一步是發展工業,提高其物質水平。而當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便開始從工業經濟進入服務經濟和知識經濟,也就是對個人的知識和服務有了更高的要求。

 

這一研究的作者這樣總結了其中的變化:當生存壓力越來越小時,人的思想更傾向於發展,他們覺得自由比安逸更重要、自主比強權更重要,他們會更富有創造力,而不喜歡墨守成規。

 

中國新一代的價值觀、工作方式和思想正在生成

 

那麽,未來中國將會發生什麽呢?從圖像中可以看到整個儒家文化圈,如中國、中國香港特區、中國臺灣地區、韓國、新加坡。但要註意的是日本,它是第一個進入工業經濟,並且從工業經濟躍遷到服務經濟的亞洲國家或非西方國家,它所走的曲線是從左下方向右上方運動。所以也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即所有的國家都可能遵循這樣的發展路徑,就像日本一樣一直不停地向上、向右移動。當然也有可能50年後,中國會像現在的瑞典一樣。但我認為還有另外一個更大的趨勢:中國不走右上方的道路,而直接向右移動,就像現在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一樣。

 

 

雖然我無法預測中國將會經歷的變化路徑,但有一件事我非常確定,在過去的兩個月里,我已經遊歷了6個亞洲國家,我確定從現在開始,中國的代溝以及上下兩代人的差異會越來越大。從亞洲各個國家,特別是各個城市,將會看到新一代已經產生了自己的價值觀、工作方式和思想。

 

關於中國的未來,下面是我的幾點假設。有一點顯而易見,在圖像中,中國肯定會持續向右移動,會創造出更多的消費行為,更多的價值。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管理者會發現,舊式的管理風格很有可能對新一代不適用了。而社會心理學給大家的一個啟示是,傳統亞洲文化的價值觀可能會越來越淡。為什麽?可以想象一下,當你擁有了一定的財務基礎,不再為自己的財產和未來擔憂時,你對家庭的依賴也就越來越小了。同時,在現在的亞洲城市中,家庭的規模越來越小,和過去相比,年輕一代也沒有了那麽多的叔叔、阿姨或者兄弟姐妹。

 

最後一點便是,我認為中國在不遠的將來會經歷非常巨大的變化。我鼓勵這種轉變,並希望轉變是平滑的,因為當前中國的政治與商業、消費者以及公民之間的關系,很有可能在未來不再適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790

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社會財富由儲蓄向投資轉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1585.html

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社會財富由儲蓄向投資轉移

一財網 謝丹敏 2015-03-28 11:31:00

“金融業正在進行戰略性的結構調整,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結構與比例關系在不斷優化,大量社會財富從儲蓄向投資逐漸轉移,為財富管理行業創造了巨大的需求。”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3月28的2015中國(杭州)財富管理論壇上表示

“金融業正在進行戰略性的結構調整,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結構與比例關系在不斷優化,大量社會財富從儲蓄向投資逐漸轉移,為財富管理行業創造了巨大的需求。”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3月28日在由中國證券業協會、中國期貨業協會、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等舉行的2015中國(杭州)財富管理論壇上發表了如此觀點。

“大力發展財富管理意義深遠,前景廣闊。”張育軍稱,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西方金融思想也開始引入中國,各種金融工具不斷創新,揭開了中國現代財富管理的新篇章。

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中國社會財富增長迅猛。為論證這一觀點,張育軍給出了一組數據:2014年底,中國GDP總量達到了63.56萬億元 ,邁過了4萬億美元的大關。而據瑞士信貸最新統計,截至2014年6月中國財富管理總量達到了22.2萬億美元,成年人口人均財富規模從2000年的5670美元增長到了2.13萬美元,增長了267%。同期全球家庭財產規模也從117萬億美元增長到了263萬億美元,成年人口人均財產從 3.17萬美元增長到了5.6萬美元,兩者增速分別為125%、77%。

“我國財富管理的增長速度遠快於全球增速,人均財富增長率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 張育軍稱,“我國財富管理行業正處於創新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社會財富加速積累,為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社會財富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近年來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取得了豐碩成果,各類財富管理機構蓬勃發展。張育軍稱,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銀行理財規模約15萬億,信托資產規模約14萬億,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到了9.3萬億。另一方面,證監會監管範圍內的各種中介機構規模快速擴張。證券、基金、期貨等規模從2012年末的7.2萬億規模,增長到了2014年底20.5萬億,兩年增長了185%。而從最新數據來看,已經超過了23萬億。

“實體經濟向創新驅動型轉移,需要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加快資本形成與積累的作用。”張育軍稱,財富管理行業的價值不斷凸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健全社會保障網需要財富管理行業提供跨生命周期和經濟周期的全解決方案,為養老資產管理保駕護航。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的到來為行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平臺、技術與商業模式,構建開放型經濟、金融體制將極大推動中國財富管理的國際化進程。

編輯:王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52

墓價推高讓人“死不起” 專家建議鼓勵社會資本造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0155.html

墓價推高讓人“死不起” 專家建議鼓勵社會資本造墓

一財網 章軻 2015-03-25 11:28:00

專家認為,城市人口自然死亡數增加,導致部分城市墓地緊缺,加上對於城市的公共資源過度商業化的開發,引發了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以及對於殯葬行業的種種詬病。

“殯葬暴利”、“陰間房地產熱”、“死不起”,近年來,圍繞殯葬業的種種問題,社會上的議論一直不斷。最新研究報告認為,化解“死不起”難題,需要創新墓園建設模式,探索殯葬領域投融資機制,並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

25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在京發布《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4~2015)》。

北京工業大學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研究所教授王國華說,在數千年的殯葬傳統影響下,當下漢民族的主要殯葬形式仍然是追求“一個葬禮”、“一塊寶地”、“一個墳頭”、“一座墓碑”。

調查發現,以北京為例,北京市公墓消費過高,多數居民難以承受。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究人員曾寒柳介紹,北京92%的市區消費者認為公墓消費過高,農村居民多反映辦喪吃請花費貴。

曾寒柳所做的調查顯示,市區居民中等殯葬消費的公墓消費占整個殯葬消費的87.5%,公墓消費成了壓在居民心口的不能承受之重。

近年來,北京的墓價持續上漲。曾寒柳分析,主要原因為土地資源稀缺,土地價格過高,公墓需求不減等。近年來國家推行的生態節地葬價格不高,選擇的居民卻很少,主要原因是傳統“入土為安”喪葬觀念和“孝”文化影響依然較深;生態節地葬實行時間不長,環境、服務和配套設施還不盡完善。

綠皮書介紹,去年以來,福建、江西、湖南、雲南、陜西等地結合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集中開展喪葬陋習和亂埋亂葬專項整治,清理了交通幹線兩側、風景區、耕地等重點區域散葬墳墓,遏制了亂搭靈棚、治喪擾民等不文明現象。僅福建省就整治了豪華墓224座、大墓1459座、“活人墓”170座。

王國華說,在自然死亡率相對穩定條件下,人口基數的增大必然引起城市人口自然死亡數增加,導致部分城市因制定限制殯葬用地的政策而使墓地緊缺,加上部分城市對於城市的公共資源過度商業化的開發,引發了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以及對於殯葬行業的種種詬病。

王國華認為,傳統的喪葬模式已與時代發展相違背,應當從創新殯葬模式、轉變殯葬觀念的角度入手,從建設全新的現代城市公墓體系出發,將傳統的“一塊寶地”、“一個墳頭”、“一座墓碑”的安葬模式,創新為“人文紀念公園模式”。

王國華解釋說,所謂“人文紀念公園”主要表現為:不留墳頭、不立大墓碑、不占用大面積的寶地、不使用木材花崗巖的自然材料,用綠色草坪和象征性的紀念墻、獨特的安葬儀式、優雅莊嚴的祭奠音樂以及個性化的殯葬服務來顯示每一個逝去的生命個體的價值。

曾寒柳建議,適量新增公墓,科學、合理規劃現有公墓,以新建生態節地葬方式為主,新建小型墓為輔,堅決杜絕超大墓和豪華墓的存在。

而對於網絡祭祀,綠皮書認為“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天堂網創始人黃新武稱,目前大部分祭祀網站都處於虧損狀態,直接影響了祭祀網站的運營維護,處於積極運營維護狀態的網站屈指可數。

黃新武認為,祭祀網站應該以公益為依托,在傳統祭祀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上體現社會價值,並可以借助網絡祭祀平臺的影響力打造成為生命教育的互動平臺,為社會提供一個人文關懷的社區。

長期以來,我國殯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常態化,難以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對殯葬改革成效的新期盼、新訴求。

“究其原因,除國家對殯葬公共產品投資長期短缺外,重要的是政府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殯葬投融資運營機制,沒有充分發揮好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的積極作用。”《殯葬綠皮書》主編、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長李伯森說。

李伯森認為,應探索殯葬服務公立機構分類改革和改制。打破殯葬行業壟斷和市場壁壘,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營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投資環境,適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立殯葬服務機構改革,為社會資本進入創造條件。

對於社會資本對殯葬事業投資方式,李伯森認為,可探索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租賃等途徑,采取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適度參與殯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不過,對於節簡殯葬的說法,著名作家、中國殯葬協會顧問李寬定有不同的看法。他說,墳塋是個人的最終歸屬,墓地則是眾多逝者的身後家園。“陰宅陽宅都是宅,當然得按藝術品來打造。”

李寬定說,這不僅僅是對逝者的尊重,更是對生者的關懷。“冢塋之地,孝子思慕之處也”。

李寬定說,現代人對過往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墓地考古來實現的。“不知你是否想過,一百年或三百年之後,那個時候的考古會是個什麽樣子?我們這個時代留下去的文化實證又是什麽?如果墓碑上刻的是能表現這個時代民眾生活的文字、版畫和雕塑之類,幾百年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李寬定認為,文字也好,版畫也好,雕塑也好,凡是帶有這個時代政治、經濟、思維方式、價值觀等生活印記的,把它弄上去,那就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了。

編輯:李秀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87

讀書劄記150327香港經濟史 (二) 進入封建社會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27/%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327%e9%a6%99%e6%b8%af%e7%b6%93%e6%bf%9f%e5%8f%b2-%e4%ba%8c-%e9%80%b2%e5%85%a5%e5%b0%81%e5%bb%ba%e7%a4%be%e6%9c%83/

讀書劄記150327
香港經濟史 (二) 進入封建社會
Create執筆

由原始社會步向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段,香港的經濟文化遠遠落後於中原地區。 但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與中原地區的濱海鄉村型經濟相比,香港並不遜色。這種快速增長的勢頭是由於:第一,原有基數很低;第二,遠離中原戰火;第三,絡繹不絕的移民帶來新的科技和文化。***

中土人士為逃避戰亂和異族統治而來到香港新界地區,後來子孫繁衍,形成宗族,其中有譜牒可考的共四十多家。 除 鄧、彭、侯、廖、文「新界五大族 」,與及 溫、朱、袁、黎、徐族之外,還有屯門陶族、西貢林族、九龍東頭村吳族等等。
一些大宗族人口多,擁有的土地自然也多,往往掌握著本鄉的經濟命脈,具有很大影響力。這就形成了香港的「封建制度」,其內容包括:a. 以土地私有制和土地租佃制為基礎,以宗族為單位;b.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確立田主士紳的權威;和c.各鄉事務由士紳(耆老、族長、保甲長等) 主理。***

〈新界大氏族〉
隋唐以後,香港發展成水路交通樞紐,貿易和產業興旺吸引了不少中土的鹽工和商人到來定居。 宋元兩朝北方遊牧民族長期南侵,但香港地區委實偏遠,安定得多, 這使得人口南移的規模擴大。現在香港的「圍頭人」、「客家人」不少是宋元兩朝遷來的。著名的新界五大族及其他許多大族的族譜對此都有明確記載。***

在封建時代,新界錦田 鄧族是享譽最隆的氏族。其曾祖 鄧漢黻北宋時任 承務郎,遊歷廣東,對其地風土人情十分欣賞,遂於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舉家遷居 時屬寶安縣的岑田(今新界錦田)。後人 鄧符協在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中進士,授廣東陽春縣令, 任滿後回鄉從事農業開發。以他的知識、聲名和財富,很快就成為當地士紳之首。 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寶安縣大旱,知縣下鄉籌賑,各處捐助的糧食,少者三數石,多者也不過二三十石。鄧氏後裔 鄧元勛卻捐助二千石,以是備受褒獎。 知縣見岑田一帶土地膏腴,雖受災仍”田疇如錦”,遂改名為「錦田」。

新田文族的先人 文天瑞是宋末名臣 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祥就義後,他南逃到深圳。後裔 文孟常遷居新界,成為新田文族的開基祖。河上鄉侯族的先人侯五郎也是宋朝進士,北宋末年遷入上水,後裔 侯仲猷遷到河上鄉。 羅屋村的羅子行曾被委任為甲長,可見清代曾在香港地區實行保甲制,從而把士紳處理鄉務合法化。
由於這些宗族中的耆老士紳擁有聲望和財力,又有同宗關係作為紐帶,由他們主持鄉事成為封建時代的通例,歷代皇朝的郡縣官員均給予承認和支持。****

〈封建時期五大產業〉
A農業:
農業是香港最古老的產業,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當其時由於氣候炎熱,動植物食源豐富;加以植被茂密,開墾困難,農業發展比較緩慢。入秦以後,大批中土人士到來定居,帶來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和農具,香港才脫離了刀耕、火種、遊耕等粗放型耕作方式。 宋元兩代,中原家族在新界開基立業,農業才進入飛躍發展時期。到了明清兩代,新界的可耕地已經被開墾完,一些大族開始向港島、大嶼山等島嶼發展。

香港居民所種作物歷來以稻穀、番薯為主,也有蔬菜和果樹,山麓則主要種植茶樹。杯渡山的 “蒙山茶’、鳳凰山的 “鳳凰茶”、擔竿山的 “擔竿茶”和竹仔林的 “清明茶”在嶺南頗有名氣。由於耕地偏少,農產品以自身消費和附近地區銷售為主,除名茶外,其他產品很少遠銷。

B航運業和漁業:
新石器時代晚期古越族造船出海,在中國航運史上寫下了最早的一筆。到了漢代,廣州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港市,而屯門則是廣州的外港。宋代以後,九龍成為水路交通樞紐,加上香港及附近地區有大規模的官辦鹽場和許多小鹽場,大量食鹽需要運出,官吏、鹽工、駐軍和鄉人所需的消費品也要運入,於是帶動了航運業長期興旺。

根據考古資料,妹灣仔和竹篙灣在宋元明三代已是小型港口,出土的陶瓷片顯示有大量中外商船在此停泊。這兩處的海灣面積很小,按道理停泊的船只不多,停泊的時間也不會太久,而竟堆積了大量的陶瓷片,那麼像屯門這樣的大港灣,每年停泊的船舶數量之多不難想像。***

漁業與航運業是孿生姊妹,沿海許多船戶人家往往在漁業淡季兼營航運。據記載,明代香港沿海盛產海藻、昆布和魚介,可供食用。當時大嶼山北岸的大澳是漁船集中地,水產交易興隆,是島上的主要墟市。

C制鹽:
鹽是生活必需品,人類很早就掌握了鹽的來源知識和製作方法。 香港海岸線長,秦代就開始產鹽,漢代成為重要產鹽區,直到清初「遷海」才被迫停產,前後歷時1,800多年。這可從考古發現大量與製鹽業有關的殼灰窯遺址得到證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詔開發嶺南,大批中原官吏軍民來到香港,帶來了製鹽技術,這應是香港制鹽業的開端。***

元前118年,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規定各地所產食鹽都由國家統一收購、運輸和銷售。鹽官屬中央統管,專門管理鹽政。 “番禺鹽官”和 “高要鹽官”是嶺南僅有的兩處鹽官,分別稱為”東官”及”西官”。番禺鹽官治所在今深圳市南頭鎮,緊鄰香港。「李鄭屋漢墓」推測為東漢番禺鹽官及其家屬的墓葬。
1992年在大嶼山白芒遺址發現了漢代的鐵斧、鐵鍤等鐵製生產工具,遺址附近是大規模的鹽場。近年又發現了不少軍用兵器,顯然不屬於勞動的刑徒和雇工所有。這代表了當時香港已有武裝軍隊戒備,亦有郡縣及鹽官等封建統治機構人員司職,代表了封建秩序已經確立。***

D製香:
生產和運銷「莞香」曾是香港的重要產業。莞香是土沈香樹所產香木,原產中國南方,其木材是上好的薰香料,又可製造多種香製品。
香港在明初是東莞縣內種植香樹最多的地區之一。上等香樹多出瀝源及沙螺灣等處,瀝源即今沙田一帶,沙螺灣則在大嶼山西部。沙田白田村附近有名叫 “香粉寮”的地方,就是當年產香之地。香頭(今尖沙咀)更是全縣出口莞香的口岸。

E採珠:
採珠販賣也是封建時代香港地區的一項重要產業。南中國海棚架多為珊瑚礁所組成,自然條件有利海蚌的繁殖。潮漲潮落,海蚌逐潮北湧,香港沿海一帶遂有聚集,成為生產珍珠的重要地帶。
在廣東,人們稱海蚌為”螺”。大埔海和大奚山(今大嶼山)沿海一帶育有珍珠螺與丫螺,其內壁多含珍珠,珠體圓潤明亮,可作高級飾物。同時亦有鎮驚安神、明目護膚之藥用。其大者是上貢朝廷、饋贈親友的珍品,價格昂貴;小者則賣與藥店,以供醫用。香港採珠業始自五代的「南漢」。當時大步(今大埔)到大奚山一帶沿海都是重要的採珠場。大步採珠業名重一時,其附近海域被稱為”媚珠池”。

〈遷海遺禍〉
清朝政府為了遏制臺灣鄭成功的反抗勢力,於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下詔東南五省沿海地區距海岸30-50華里劃一界限,強令界外居民遷到界內,違者處死。並將沿海船只房屋盡行燒毀,不準出海。****
這「遷海令」政策令香港區界線以南的居民落在迫遷範圍之內,使得很多產業消失,數以萬計居民飽嘗顛沛流離之苦。
七年之後,廣東巡撫 王來任力陳遷海之害。經清廷實地勘察,於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下詔「展界」,準許部分原居民遷回。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鄭克塽降清,朝廷才下詔「復界」,準許全部原居民遷回,歷時二十三年的遷海才告結束。

經歷了這次遷海,香港居民構成起了變化。復界之初,由於有些原居民已經在外地定居,無意遷回;有些則病重或死亡,無法遷回;加上耕地荒蕪太久,房屋多已倒塌,不少海盜利用遷海之機來到香港進行盤據,造成治安非常混亂,原居民遷回者不多。
其後清廷採取獎勵復居移居政策,設置軍田,由軍隊屯墾,再將其低價出售予回流人士。同時又對海盜進行剿滅或招降,以靖治安。於是回流者眾,除原居民外,這時又遷來了珠江、東江、北江、韓江流域以及福建、江西兩省的「客家人」,構成了香港居民的四個基本方言群。

《香港經濟史》(2004) 盧采受、盧冬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22

讀書劄記150318香港經濟史 (一) 由原始社會說起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1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318%e9%a6%99%e6%b8%af%e7%b6%93%e6%bf%9f%e5%8f%b2-%e4%b8%80-%e7%94%b1%e5%8e%9f%e5%a7%8b%e7%a4%be%e6%9c%83%e8%aa%aa%e8%b5%b7/

讀書劄記150318

香港經濟史 (一) 由原始社會說起

Create執筆

 

香港經濟史》(2004)  盧受釆、盧冬青

 

作者嘗試以 “經濟通史”定位本書。他以經濟學角度看待香港這個地方,由原始時代至英佔後期的發展,從而了解過去的輝煌年代,是由一連串機遇加上一系列的條件組合而成的。

 

〈由原始居民說起〉

香港最早的原居民從中原而來,但卻消失得很快。

大約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內地的先民已經遷徙到香港地區。他們在香港島的舂坎灣、南丫島的大灣和深灣、大嶼山的東灣和蟹地灣、屯門的湧浪等古人類遺址中留下了一批遺物。

 

1970年代發掘的南丫島深灣遺址三座土葬墓,墓主的門齒都是鏟形,屬於亞洲的蒙古人種,與中原地區的人種相同,證明香港最早的居民是從中原遷來的。

 

經濟活動當時並未活躍。原居民使用經過磨製的石器工具進行生產勞動,包括獵取動物、淺水捕撈,但仍未出現較大型的農漁業工具。先民尚處在采集和狩獵經濟的階段,農業和出海捕撈型的漁業還沒有出現。

先民們以十人到百人左右的規模聚居,說明仍處在原始社會中的氏族社會階段。當時生產力還很低,人們的勞動尚不能創造剩餘價值,或者創造的剩餘價值極少,所以氏族內部都是實行自然分工和產品平均分配。***

 

氏族之間經常會發生戰爭,敗方往往成批被俘。被俘者因為勞動生產率太低,做生產奴隸尚不夠資格,加上原始宗教中祭神的需要和食物的匱乏,被俘者往往難逃被殺被吃的命運。***

南丫島深灣遺址就出土了大量顱骨碎片,但沒有肢體骨骼,並有明顯的火焚痕跡。考古學家認為這些死者很可能是作為「人牲」被砍頭祭祀後,又被吃掉肢體,並將頭顱焚化掩埋。這是華南最早發現的獵首祭祀和食人習俗的痕跡。

 

這批原居民在香港地區生活了僅一千數百年。海面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000年間間歇升高,部分居民不得不遷往其他地方。加上氏族仇殺和獵首食人習俗的存在,使人口逐漸減少。另外,採集和狩獵經濟造成食物單一。魚貝類食物多,植物性食物少,加速疾病的蔓延。 這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使這批先民在香港地區永遠地消失,考古發掘再也沒有發現他們的蹤跡。

 

〈後來的古越族〉

第二批的遷入者為香港的經濟及文化帶來跳躍。

大約公元前1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相當於中原的殷商時間),從廣東省附近來了一批古越族人,成為香港的第二批居民。據史書記載,「古越族」又稱 “百越族”。”百者,言其多也”,是形容百越族的部族很多。

古越族多分布在資源豐富之地,其文化和生產技能在當時南方各民族中比較先進。來到香港的古越族同香港最早的居民相比,進化程度明顯提高,發展速度大大加快。

 

在屯門的古越族遺址,總面積達到一萬多平方米,中間有一個約兩千平方米的中心區,埋藏著一排排的殘爐竈,數以萬計的殘爐箅和陶器碎片,數百件石製工具和飾物,以及紡輪、骨針等。 遺址內已有明顯的房屋建築遺跡,是香港最早的房屋。說明古越族已有住室可蔽風雨,亦有動植物食品可資果腹,並能利用植物纖維織布縫衣,過著簡陋但卻衣食無虞的原始漁村生活。

 

在湧浪遺址以及東灣、虎地灣遺址附近,都發現了古越族的墓葬群,裏面的隨葬品似乎有一定的制度。湧浪最大的兩座墓內有10件大型石斧、石鉞出土,從形狀上看是武器。但其中石斧扁平穿孔,石鉞形體巨大,所用石料都是墨綠色泥板巖,打磨光滑,但質地軟而薄,不可能真正作為武器使用。考古學家鑒定那是代表身份的儀仗物,是原始社會領袖人物的權力象徵。***  其後更發現了製造銅器所用的石範和熔銅坩鍋,證明一部分青銅器是在香港製造的。

 

五嶺南北是華南產生原始農業較早的地區之一,這裏的古越族人有一定的耕作經驗,部分人開始採用「刀耕火種」的方式種植農作物。由於不懂得施肥和輪作,在地力減退後便不得不轉移到其他地方。這使得古越族人逐漸由濱海遷往腹地,擴大了活動範圍。***

許多古越族遺址均出土了紡輪,湧浪遺址並出土了貝針,證明族人能掌握紡織製衣技能。由採集經濟發展為原始農業經濟,由只靠採集天然產物到學會用自己的勞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的產量,這是香港居民的一個飛躍。

 

另一個飛躍是發展為近海漁業經濟。由開始時在沙灘上揀拾魚蝦貝類,發展為在內河和海岸垂釣下網,再伐木造船出海捕撈。當時只用簡陋的石器造船,據分析,造船方法是:先在木材上打入一排排石斧或石錛,迫使木材裂成大小不一的木板。然後用火烘烤使木板成為向內微彎的梭形。最後在木板邊緣刻成凹凸槽並用對接膠粘的辦法使船只成形。木板經過烘烤後能耐水浸,有可能再塗上天然塗料如樹脂、樹膠之類。

 

湧浪遺址發現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烘烤木板所用的灰坑,是迄今為止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製造木板船的設備。加上在湧浪和沙螺灣遺址發現的大型石錨,標誌著當時香港地區的古越族已經由使用木筏或獨木舟發展到使用木板船,這在中國古代航運史和漁業史上都應占有重要地位。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32

3證據破除迷思:社會宅不會拖垮房價


2015-03-23  TCW  
 

 

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釋出捷運聯開宅當社會住宅後,小碧潭站「美河市」和台北橋站「冠德美麗台北」住戶擔憂房價下跌,甚至要在出租戶與住戶間築起「貧富牆」,「築牆隔離社會住宅用戶」、「房價跌了要政府賠償」等說法讓爭議再度升溫。

「如果當初簽約時,契約上明定會做社會住宅,我不會買!」美河市住戶、三十五歲的鍾先生剛結婚,以預售價一坪三十多萬元入手,還有十年貸款在身,預計五年後換屋。但現在的他,卻擔心社會住宅「住戶素質不佳」的標籤下,導致脫手時房價比鄰近住戶低。

鍾先生強調,自己反對「貧富牆」,也不認為經濟能力與人品素養有關,但他擔憂:「只要有一個人對社會住宅有疑慮,不願意買,對我來說就是風險。」可以的話,他還是希望柯文哲喊停。

儘管聯開宅住戶對房價下跌憂心,但柯文哲聞言後,第一時間接受本刊記者訪問,淡定回應:「我沒有要把房價打下來,只是要讓它凍住,升不起來。」他說,關鍵是數量,目前規定收入分布在家庭年收入水平最低四○%者才具有申請資格,但如果量夠多,足以讓他照顧到最低的六○%到六五%族群,就能幫更多人實現居住正義。「現在我手上只有三千戶,目標是五萬戶。」

社會宅元年,開跑!普及率不到0.1%,各地首長當政見推

「所以說,有沒有比貪汙更嚴重的事?(就是)決策錯誤。」柯文哲甚至反問:「如果以前的政府有蓋出五萬戶,我現在還會有什麼問題?」

柯文哲不僅對本刊記者重申興建五萬戶社會宅的目標不變,針對美河市住戶發言,他也再次強調:「一定要混居的啦,不然會變成貧民窟。公務員又不是笨蛋,我們的設計一定會做到讓大家滿意。」

柯文哲信誓旦旦要推動的社會住宅,到底對台北市是一枚多大的震撼彈?真的會壓垮房價?首先要面對的是:五萬戶,究竟是多龐大的量體。

台大土木系教授、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分析,在台北市若要興建一般鋼骨大樓,不計土地成本,一坪造價約十萬元,假設一戶社會住宅的面積二十坪,代表一戶造價即兩百萬元,再加上室內裝潢五十萬元,一戶二百五十萬元。

「就算利用既有的(公用建築),能找出三千戶就很不錯了。」以五萬戶扣掉三千戶的四萬七千戶來計算,興建費用總計也逼近一千二百億元。此數字是最保守估算的結果,但已是今年三二九檔期全台推案總量(約三千億元)的四成左右。

更值得留意的是:社會住宅,從來都不只是台北市的政策而已,而是與全台灣民眾皆切身相關的議題。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的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的社會住宅數七千一百多戶,僅占全國住宅總量(約八百三十二萬戶)的○‧○八%,明顯偏低。有鑑於此,去年內政部宣布將大力推廣社會住宅,並發下豪語:未來十年內,也就是在二○二三年時,全國社會住宅來到十萬戶。

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住宅類建照核發數量達十二萬四千戶,換言之,十萬戶已達去年一整年新案量的八成,只不過不會一口氣釋出。若如期完成,是否形成排擠建商推案的潛在效應,也是業界關注焦點。

李鴻源解釋,這十萬戶指涉「廣義」的社會住宅,包括興建社會住宅達到三萬四千戶、租金補貼將達到六萬五千戶,但他坦言,內政部無法獨力完成,必須由地方政府提供土地或房舍。

換言之,在各地方執政首長一一兌現的前提下,全台灣的社會住宅,可能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十萬戶落成之前,各界爭論也將因此一發不可收拾。以這次美河市的爭端來說,最主要就是擔心社會宅的租戶素質會影響房價。

倘若有一天,你居住的社區突然成為未來社會住宅預定地,或社會住宅就在你家隔壁,你是否也會產生「房價可能波動」的疑惑;甚至說,如果「反對社會住宅等於製造階級衝突」輿論再起,由於全台人民皆置身其中,勢必掀起比現在更尖銳、更無解的一波對立。

三大證據支撐房價,安啦!族群不同、低利率、租金高,難打房

台北市聯開宅與周遭房價下跌是否應該畫上等號?訪問過一輪專家、學者後,答案都是否定的。理由是,以供需面而言,即使社會住宅價格便宜,「看得到、也吃得到」的民眾仍占相對少數,對市場影響有限,再者採取「只租不售」方式,更不會直接衝擊到民眾既有的購屋需求。

長期關注房市議題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強調,社會住宅的存在,目的從來就不是打壓房價,而是讓住不起房子的人多一個選擇,舉世皆然。

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則說,政府若大量興建銷售用的平價住宅,確實可能衝擊房價,但「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鎖定的是現階段無意買房、打算暫時賃居者,目標族群截然不同,也就無所謂影響既有購屋需求的問題。

實價登錄數據也指出,「社會住宅會影響房價」的說法無法成立。自二○一二年到二○一四年期間,台北市每一處公營住宅周邊房價,皆呈現上漲趨勢,甚至有漲幅超過兩成。

綜觀上述因素,加上低利率政策短期內難改變,市場預估,即便美國展開升息循環,至多升息一碼,利率還是處於低檔,定存依舊無利可圖,為了尋覓高於定存報酬率的去處,仍有大量資金回流至房市,在這種大環境下,房價本來就不易來到下跌走勢,更不會因為政府祭出相對少數的公營住宅就反轉。

另一方面,雖然北市府的社會住宅租金號稱是市價七到九折,但不少專家認為價格並不便宜,莫說社經地位弱勢者無法負擔,就連柯文哲也公開表示,對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價格仍偏高昂。

這就牽涉到住戶高分貝抗議的另一個問題:社會住宅的居民素質良莠不齊,可能「劣幣驅逐良幣」,嚇跑原本居民。

事實上,以北市府第一波開放申請的捷運共構宅來說,當中不少是新成屋,租金本就高於周圍中古屋,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舉文山區為例,每月二萬元五千元以內,可租到二十五坪中古公寓,同坪數新成屋則在二萬五千元以上,就算此價格再打個八折,對一般年輕上班族而言,也未必便宜。

再以北市府都發局提供的案例試算,位於龍山寺站、面積二十六坪的共構宅,以市價打七折後租金約二萬一千七百元,確實和一般北市新成屋租金相去不遠,並非刻板印象中的「老弱殘窮」所能負擔的。

徐佳馨則是基於市場買賣氛圍的因素提醒社會宅原住戶:若一直對外宣稱房價將因此走跌,久而久之,即便未來有買方來接洽,也會懷著「你自己都說你房子會跌價」的心態來殺價,得不償失。

政府、業者、民眾,求三贏!住戶應有同理心,北市府須加強溝通

「現在的社會住宅又不是管理不好,或給髒亂的低收入戶住的。」六年級前段班的Cindy,年薪近百萬元,在行天宮共構宅賃居約兩年半,房間約十坪,每月房租一萬二千元,對住處的整體品質尚稱滿意,她認為反對興建者是「有錢的天龍國人」,太過自私,應多為年輕人設想,也大力支持政府釋出更多社會住宅給一般民眾。

但這次引發爭議,也有不少聲音指出:如果台北市政府一開始能先進行更細膩的溝通,或許不至於掀起這軒然大波。

住在美河市的鍾先生坦承,自己一開始根本不知道社會住宅是什麼,只能上網查詢,或和鄰居討論,搜尋片面資訊。這讓他忍不住質疑:「為何市府處理得這麼粗糙,說上路就上路?我們都來不及了解。」

其實,不論是這次的聯開宅或二十二處公辦都更,在張金鶚眼中,柯文哲的做事方式傾向「我先講再說」,之後各界再慢慢討論,供市府參考、修正,但也因為在尚未成熟階段即公布,反而容易引起爭議。徐佳馨也認為,因為住戶對細節不夠了解,才造成今日所有誤解。她建議北市府官員拿出官方數據(如實價登錄網站),證明房價並未受到直接影響,並安排參訪成功的公營住宅案例,或與其住戶交流。

柯文哲曾說,台灣就是對的事情沒辦法做,錯的事情一直做,才會積弊叢生。如今既然北市府對社會住宅勢在必行,當務之急就是用對的方式,做出公營住宅的成績單,甚至樹立起全新的典範,打造政府、業界、民眾的三贏局面。

【延伸閱讀】全台遍地開花!10年內推出10萬戶社會住宅˙新北市市長朱立倫喊出5年內7,000戶(2-3年內1,600戶)˙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喊出8年內5萬戶˙桃園市市長鄭文燦喊出4年內2萬戶(每年3千到5千戶)˙新竹市市長林智堅喊出4到8年1,500戶˙台中市市長林佳龍喊出4到8年1萬戶˙台南市市長賴清德將在公辦都更計畫保留公住宅,或出租鐵路地下化專案照顧住宅餘屋˙高雄市市長陳菊已選定閒置國有地,並適度結合TOD(公共運輸引導城市發展)高雄 好厝計畫˙花蓮縣縣長傅?萁喊出4年1,000戶

【延伸閱讀】3大公營住宅,租購條件一次看懂國民住宅˙興建方式:由政府主導,於公有地上興建平價住宅˙對象:以軍公教、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人士為優先˙承購╱承租方式:出售為主,申購民眾多時,以抽籤決定花落誰家˙所有權:屬於買方民眾˙價格:市價8~9折

社會住宅˙興建方式:政府利用既有土地、房屋,直接或補助興建˙對象:現階段無力購置住宅的民眾,或社經弱勢族群˙承購╱承租方式:只租不售˙所有權:屬於政府˙價格:市價7~9折

合宜住宅˙興建方式:政府提供土地並規定售價上限,採BOT方式,由得標建商出資規畫、興建、銷售˙對象:家庭年收入在台北市水平最低50%(低於158萬元)、無自有住宅者,優先申請˙承購╱承租方式:以出售為主,保留5%~10%做社會住宅。規定的持有年限內不得轉讓˙所有權:出售部分屬於買方,社會住宅屬於政府˙價格:市價7折

資料來源:各首長競選政見、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