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50318香港經濟史 (一) 由原始社會說起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1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318%e9%a6%99%e6%b8%af%e7%b6%93%e6%bf%9f%e5%8f%b2-%e4%b8%80-%e7%94%b1%e5%8e%9f%e5%a7%8b%e7%a4%be%e6%9c%83%e8%aa%aa%e8%b5%b7/

讀書劄記150318

香港經濟史 (一) 由原始社會說起

Create執筆

 

香港經濟史》(2004)  盧受釆、盧冬青

 

作者嘗試以 “經濟通史”定位本書。他以經濟學角度看待香港這個地方,由原始時代至英佔後期的發展,從而了解過去的輝煌年代,是由一連串機遇加上一系列的條件組合而成的。

 

〈由原始居民說起〉

香港最早的原居民從中原而來,但卻消失得很快。

大約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內地的先民已經遷徙到香港地區。他們在香港島的舂坎灣、南丫島的大灣和深灣、大嶼山的東灣和蟹地灣、屯門的湧浪等古人類遺址中留下了一批遺物。

 

1970年代發掘的南丫島深灣遺址三座土葬墓,墓主的門齒都是鏟形,屬於亞洲的蒙古人種,與中原地區的人種相同,證明香港最早的居民是從中原遷來的。

 

經濟活動當時並未活躍。原居民使用經過磨製的石器工具進行生產勞動,包括獵取動物、淺水捕撈,但仍未出現較大型的農漁業工具。先民尚處在采集和狩獵經濟的階段,農業和出海捕撈型的漁業還沒有出現。

先民們以十人到百人左右的規模聚居,說明仍處在原始社會中的氏族社會階段。當時生產力還很低,人們的勞動尚不能創造剩餘價值,或者創造的剩餘價值極少,所以氏族內部都是實行自然分工和產品平均分配。***

 

氏族之間經常會發生戰爭,敗方往往成批被俘。被俘者因為勞動生產率太低,做生產奴隸尚不夠資格,加上原始宗教中祭神的需要和食物的匱乏,被俘者往往難逃被殺被吃的命運。***

南丫島深灣遺址就出土了大量顱骨碎片,但沒有肢體骨骼,並有明顯的火焚痕跡。考古學家認為這些死者很可能是作為「人牲」被砍頭祭祀後,又被吃掉肢體,並將頭顱焚化掩埋。這是華南最早發現的獵首祭祀和食人習俗的痕跡。

 

這批原居民在香港地區生活了僅一千數百年。海面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000年間間歇升高,部分居民不得不遷往其他地方。加上氏族仇殺和獵首食人習俗的存在,使人口逐漸減少。另外,採集和狩獵經濟造成食物單一。魚貝類食物多,植物性食物少,加速疾病的蔓延。 這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使這批先民在香港地區永遠地消失,考古發掘再也沒有發現他們的蹤跡。

 

〈後來的古越族〉

第二批的遷入者為香港的經濟及文化帶來跳躍。

大約公元前1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相當於中原的殷商時間),從廣東省附近來了一批古越族人,成為香港的第二批居民。據史書記載,「古越族」又稱 “百越族”。”百者,言其多也”,是形容百越族的部族很多。

古越族多分布在資源豐富之地,其文化和生產技能在當時南方各民族中比較先進。來到香港的古越族同香港最早的居民相比,進化程度明顯提高,發展速度大大加快。

 

在屯門的古越族遺址,總面積達到一萬多平方米,中間有一個約兩千平方米的中心區,埋藏著一排排的殘爐竈,數以萬計的殘爐箅和陶器碎片,數百件石製工具和飾物,以及紡輪、骨針等。 遺址內已有明顯的房屋建築遺跡,是香港最早的房屋。說明古越族已有住室可蔽風雨,亦有動植物食品可資果腹,並能利用植物纖維織布縫衣,過著簡陋但卻衣食無虞的原始漁村生活。

 

在湧浪遺址以及東灣、虎地灣遺址附近,都發現了古越族的墓葬群,裏面的隨葬品似乎有一定的制度。湧浪最大的兩座墓內有10件大型石斧、石鉞出土,從形狀上看是武器。但其中石斧扁平穿孔,石鉞形體巨大,所用石料都是墨綠色泥板巖,打磨光滑,但質地軟而薄,不可能真正作為武器使用。考古學家鑒定那是代表身份的儀仗物,是原始社會領袖人物的權力象徵。***  其後更發現了製造銅器所用的石範和熔銅坩鍋,證明一部分青銅器是在香港製造的。

 

五嶺南北是華南產生原始農業較早的地區之一,這裏的古越族人有一定的耕作經驗,部分人開始採用「刀耕火種」的方式種植農作物。由於不懂得施肥和輪作,在地力減退後便不得不轉移到其他地方。這使得古越族人逐漸由濱海遷往腹地,擴大了活動範圍。***

許多古越族遺址均出土了紡輪,湧浪遺址並出土了貝針,證明族人能掌握紡織製衣技能。由採集經濟發展為原始農業經濟,由只靠採集天然產物到學會用自己的勞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的產量,這是香港居民的一個飛躍。

 

另一個飛躍是發展為近海漁業經濟。由開始時在沙灘上揀拾魚蝦貝類,發展為在內河和海岸垂釣下網,再伐木造船出海捕撈。當時只用簡陋的石器造船,據分析,造船方法是:先在木材上打入一排排石斧或石錛,迫使木材裂成大小不一的木板。然後用火烘烤使木板成為向內微彎的梭形。最後在木板邊緣刻成凹凸槽並用對接膠粘的辦法使船只成形。木板經過烘烤後能耐水浸,有可能再塗上天然塗料如樹脂、樹膠之類。

 

湧浪遺址發現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烘烤木板所用的灰坑,是迄今為止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製造木板船的設備。加上在湧浪和沙螺灣遺址發現的大型石錨,標誌著當時香港地區的古越族已經由使用木筏或獨木舟發展到使用木板船,這在中國古代航運史和漁業史上都應占有重要地位。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