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他山之石 全球最普及荷蘭社會宅飆出豪宅價

2015-03-23 TCW
 
 

 

無殼蝸牛的居住正義,對上有房族資產貶值的疑慮,社會住宅帶來的兩難與對立,真的沒有兩全其美的解方?

解方一:荷蘭GWL社區善用政策優勢,社會住宅也能變豪宅

你相信,現在被台灣人視為「嫌惡設施」的社會住宅,能成為帶動當地房價翻倍的指標豪宅,想住還得排上十年?

在全球社會住宅最普及的國家——荷蘭,這件事天天都在發生。

在當地,社會住宅普及率超過三四%,因此,社會住宅不只是尋常風景、與私有住宅無異,在首都阿姆斯特丹,還出現全球最成功的社會住宅典範。

位於阿姆斯特丹西邊的GWL社區,改建自廢棄的自來水廠。在占地六公頃(約大安森林公園四分之一)的社區裡,低矮的紅磚建築,與前衛的玻璃帷幕公寓相互錯落,沿路上,不時穿插手工藝品小店、工業風裝潢的咖啡廳與小型花園等,乍看之下,整體氣氛和台北松菸文創特區、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沒有兩樣。

想成為這裡的住戶,要付多少錢?三十坪的公寓,一個月租金不到兩萬元,是當地行情的三分之一。若是想買,落成已十七年的中古屋,一坪仍要價超過六十萬元,約是同區類似物件的一.五倍。

價格如此天差地別,原因就在GWL共六百個住宅單位中,一半規畫為社會住宅,供年所得在四○%分位點以下的家庭承租,四分之一為補貼式自用住宅,讓中所得家庭可以較低房價購買。剩下的四分之一,則是對外公開販售的高級住宅,售價隨市場機制浮動。

當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倡的混居,在台掀起階級對立時,豪宅與社會宅「混搭」的GWL則是供不應求,高級住宅售價十七年間翻漲一倍,想承租社會宅,還得排上十年。為什麼,這裡能讓有錢人、中低收入戶的需求同時獲得滿足?

荷蘭人、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客座教授羅斯曼(Jurgen Rosemann)認為,關鍵在GWL的特殊性,即善用政府權限,提供一般社區沒有的「獨家」誘因。

除保留具歷史特色建物、營造社區特色外,受政府支持,GWL也是全球最早實施無車化的社區之一,被釋放出的車道空間,轉化為八十個大小不一的花園,出租給住戶種植花草作物。由於整個社區只開放腳踏車通行,非常適合育有幼兒的家庭,對有錢人來說,這可是用錢都買不到的居住條件。

解方二:香港藍田?抓違規扣分,九年間只有六戶遭驅趕

華人崇尚「有土斯有財」,將房屋視為資產、商品,導致大多數華人社會的房價皆居高不下。但是,這並不代表社會住宅就因此窒礙難行。

在和台灣背景相似的香港,當地人稱為「公屋」的社會住宅普及率達三○%,為亞洲最高。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辦公室主任林育如認為,背後原因,除香港面積狹小、高房價,導致公屋發展較鄰國早之外,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是避免公屋遭污名化的關鍵之一。

二○一○年,港星劉德華出席位於香港九龍的公屋、「新藍田?」重建落成儀式,他年少時曾在此居住,也是香港無數出身公屋的名人中,最知名的例子。

與台灣人對「貧民窟」的刻板印象相反,香港公屋能成為許多成功者的搖籃,在於經過六十年發展,管理制度日漸成熟,讓公屋租金雖然只有市價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但透過二十八條禁令,約束承租者的行為,讓居住環境還是能維持在一定水準之上。

這二十八條禁令,小至吐痰、於窗台上放置拖鞋、冷氣機滴水,大至亂丟垃圾、非法賭博、寵物隨意便溺等,全都要管,並交由民間物業管理公司執行稽查。這等於在香港七十八萬戶公屋中,設置糾察隊,依情節嚴重性,區分為三、五、七分,逐次扣分。若租戶在兩年內扣分累計達十六分,則租約中止、必須立刻走人。

但即使如此,自二○○三年起九年間,香港公屋超過兩百萬居住人口中,扣分累計達十六分、遭強制驅趕的,只有六戶。

不過,林育如強調,香港公屋制度,早期也曾因管理不善、帶給社會負面觀感,歷經不斷修正而來。才要開始的台灣,因可直接吸取鄰國經驗、縮短摸索期,相對有利。或許,社會住宅,有一天,會成為你意想不到的好鄰居。

【延伸閱讀】台灣社會宅又貴又少!—亞洲各國公營住宅比較

台灣˙普及率:0.08%(最低)˙主導單位:地方政府˙出租對象:家庭年收入水平最低40%者(台北市)(門檻最低)˙租金:月租約1萬~2萬元(最貴)

新加坡˙普及率:4.5%˙主導單位:建屋發展局自行興建˙出租對象:家庭月收入不超過新台幣3.6萬元˙租金:依承租者條件,月租約在新台幣624~6,600元間

韓國˙普及率:5.1%˙主導單位:政府擬定政策,公法人執行˙出租對象:依住宅類型,分家庭年收入水平最低10%以下、20%~40%兩種)˙租金:低收入戶租金在市價30%以下,中收入戶為80%以下

日本˙普及率:6.1%˙主導單位:中央政府立法、地方政府執行˙出租對象:家庭年收入水平最低25%者,弱勢者放寬至40%˙租金:依據區位條件、住宅面積、家庭收入等係數來計算

香港˙普及率:30%˙主導單位: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自行興建˙出租對象:家庭月收入水平最低30%者˙租金:月租約新台幣6,000元。對收入更低、年長者家庭再減免

資料來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整理:郭子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83

背後推手 上任一百天 踏遍十二行政區老舊住宅 單挑最難搞的都更、社會宅

2015-04-13  TWM
 
 

 

林洲民:我不信台北做不到

撰文‧鄧麗萍

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市政白皮書」,主張公辦都更及社會住宅,而這兩項最棘手的政策,交付給一位重要推手,他就是都發局局長林洲民。

為了勘察和敲定公辦都更與社會住宅基地,上任僅一百天,林洲民的足跡已踏遍台北十二個行政區的老舊住宅,且一再重返,就連當地住戶都已認得他,碰面時會親切地和他打招呼。

三月二十八日周六下午,一身輕便裝扮的林洲民,再次來到萬華區南機場公寓勘察。這裡是半世紀以來,台北南區被公開遺忘、亟待改善的社區,通常是選舉時,才有人來關注它。過去,市政府是有幾次派人視察,寫成報告,放到書架上,從此又塵封了。

林洲民還記得,一九八三年他出國到美國紐約念書之前,曾到南機場公寓做攝影紀錄。沒想到,過了三十年,這裡仍原地不動。雖然位於台北市的精華區,南機場公寓卻像一本「違章建築的百科全書」。

「一定要面對它!」

看不下去蘭州國宅、南機場公寓爛品質「這些都是求生存當中的不得已。這是全台灣人的共業。」林洲民感慨說,南機場特殊的六角形旋轉樓梯,當年是台北最時髦的公寓,如今卻沒落到只有瓦斯桶、沒有瓦斯管的老舊社區;六層樓高的住宅,沒有電梯,住戶卻大多是年老長者。

「台北作為首善之都,不應該有這種品質的集合住宅,讓人看了不忍,一定要面對它。」於是,三天後,林洲民又來到南機場,主持公辦都更的公聽會。現場來了三、四百人,他親上火線,聆聽當地住戶的心聲,坐了整整三小時。

公辦都市更新(編按:該地區具有大面積公有土地或有阻礙都市發展、影響公共安全須急迫改善的特性,由政府主動推行都更)的推行曠日廢時,首先要處理的就是複雜的利益分配。林洲民直言,唯有親身站在現場,才能體會到,要改善南機場公寓,不僅須花費很大的心力,更需要超強的EQ,才能進行協調溝通、整合和推動都更。

「老實講,如果我只是輕鬆地去南機場夜市榕樹下的百元快炒吃個消夜,多愉快啊。」雖然他如此打趣著說,但出任都發局局長後,他卻選擇面對和執行兩大最困難的政策—公辦都更和社會住宅。

不僅如此,一向被視為都更最困難的南機場公寓,以及被喻為「台北市貧民窟」的大同區蘭州國宅,也優先納入公辦都更的規畫。對他來說,把這兩件事做好的成就感,遠超過設計台北一○一大樓。

為推動社會住宅,面對捷運聯開宅管委會代表強烈反對,他忍不住在臉書上直言:「台北人瘋了嗎?!怎麼會有可以負擔全額支付房價的人(他們應該自我欣慰)抗議暫時支付折扣租金的人(他們不應該自覺渺小)成為他們的鄰居!」雖然「自私的台北人」言論引發波瀾,但他未因此退縮,持續帶領團隊規畫更多公共住宅。

「我要開闢30個戰場」

八年內要蓋五萬戶社會住宅「我們現在的目標是,開闢三十個戰場。」林洲民堅定地道出,台北市要在四年內達成二萬五千戶、八年五萬戶社會住宅,「好地蓋好宅,一天都不能等」。

林洲民的辦公室有一面牆,貼著巨大的台北市地圖,上面有各色標記,標誌著一個個改造計畫。他還把原本的辦公桌撤掉,換上長型工作桌,擺放著各種開發案模型以及建築草圖。改造台北市的決心,一覽無遺。

曾在美國工作十二年,是貝聿銘聯合建築事務所建築師的林洲民,被柯文哲形容為「浪漫的局長」,其實,他早有豐富公共工程經驗,包括二二八紀念公園、台灣博物館景觀改善工程,都出自他手。

蓄著及肩長髮,穿著隨興的林洲民,渾身藝術家特質,和西裝筆挺的官場有些違和感。當他名字出現在首波台北市局處首長名單時,就被視為柯文哲團隊的一個亮點。

回想當時,林洲民說,他在選前即被徵詢,但仍未點頭。在縣市長投票日當日,林洲民早上八點投完票,十點就搭飛機到紐約,準備重新啟動他在紐約建築師事務所的運作。到達紐約時,他打開手機,已是開票之後的十二個小時。

當時,越洋電話不斷打來,最後他決定取消所有的行程,提前返回台北。五十九歲的他,相信柯文哲「改變台北」的理念,毅然放棄美國籍,投入公部門,站上另一個人生舞台。

林洲民是國內少數能夠在六年內連獲六個美國紐約建築師協會年度設計獎的建築師,也是唯一得過三次德國iF傳達設計獎金獎的人,是台灣建築界在國際獲獎的常勝軍。

但對他而言,當建築師是在一個既定舞台上表演,他更想做的是,創造一個很大的舞台,跟大家一起表演。「和大家一起讓台北的公共環境變得更好,是我很感興趣的挑戰。」從建築界跨入公部門,林洲民的感想是,在私人事務所,把事情做好是天經地義;在公部門要把事情做好,挑戰非常大。他說,「我很尊敬負責把事情做好的公務員,因為體制使然,在公部門要把事情做好,不容易。」柯文哲上任百日,都發局同事利用公餘之暇製作的「二○五○年台北大改造」影片,引發外界矚目。影片中,闡述了都發局的三大平行工作軸線,包括公共住宅、公辦都更、以及台北二○五○年願景。

「這是集體成就的事業!」歸功都發局千人團隊,打造宜居台北「這是一個集體成就的事業。」林洲民坦言,帶領都發局的千人局處,還有很長的學習過程,「我很幸運,有個很重要的工作夥伴,就是林欽榮副市長。」他形容,林欽榮有地方和中央的豐富歷練,為二○五○年台北的架構和願景「準備了一輩子」,而打造宜居的台北,林欽榮帶領的經建小組,六個局處缺一不可。

許多人對於台北市計畫在八年蓋五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仍抱著懷疑和觀望,負責推動這項計畫的林洲民,卻顯得意志堅定。「我一輩子念書做事,不相信理想國的境界只存在課本和論文裡。我看到世界上許多大城市的確有類似的願景被實現,所以我不相信台北做不到。」去年十二月底上任以來,他就沒休過假,連春節假期也自費到歐洲五座城市,考察社會住宅和都市營造,他笑說,「其實我用特殊材料做的。」上任屆滿百天,對林洲民來說,這一百天內,他釐清了所有問題的來源,「真正的工作要開始了。」

林洲民

出生:1955年

現職:台北市政府都發局局長

經歷:

美國紐約Moshe Safdie & Associates設計師、Araldo Cossutta & Associates 設計師、貝聿銘聯合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在台灣主持仲觀設計顧問公司、仲觀聯合建築事務所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淡江大學建築系這批青年軍,

是林洲民都更的最好幫手

周六下午3點,有一群年輕人仍窩在台北市政府西南區九樓的小小辦公室,與滿桌的建築草圖和模型為伍。他們隸屬都發局底下的「都市更新推動中心」,董事長是副市長林欽榮,執行長為林洲民。

這個年輕團隊,涵蓋法律、財務、建築、規畫以及社會服務等專業,裝備完整,準備迎戰艱難的任務,負責實施公辦都更和社會住宅的計畫,堪稱「青年居住正義復仇者聯盟」。

都市更新推動中心目前新聘的23人,今年初以公開海選的方式徵才,吸引逾200人應徵。除了來自台灣的面試者之外,還有海外留學和工作的台灣年輕人,在日本東京、中國北京、蘇州、法國巴黎等地,以視訊方式進行口試,也有人從美國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專程回台北面試。

「我全程參與,看到了一群頭戴光圈,兩眼發光,走路有風的台北小孩!」面對這些年輕的工作夥伴,林洲民信心滿滿,「這些新朋友,他們很厲害的,和市府團隊一樣厲害!」林洲民和團隊的工作夥伴們有基本共識,就是「先做難做的,把難做的做到最好」。未來,林洲民表示,都市更新推動中心還會再繼續招人,「人數無上限,看工作量而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91

全台10萬戶 它讓無殼蝸牛期待、投資客害怕、鄰居擔憂 完全解析社會住宅

2015-04-13  TWM
 
 

 

房價過高、租屋市場不健全、社會住宅過少,是台灣居住正義的三大禍源。

未來8年,全台至少將推出十萬戶社會住宅,其中一半坐落在居住壓力指數最高的台北市。

它,影響的將不是一戶一樓,還將改變台灣人每一代渴望安身立命的命運。

無論你是無殼蝸牛、房東、投資客、想買房子的人,或者屋主,社會住宅政策都與你息息相關。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鄧麗萍 研究員‧黃家慧從台北圓山捷運站下車,過一條街,不消三分鐘就走到大龍峒公營住宅。這裡,是台灣最大的整棟社會住宅,也是台北目前戶數最多的社會住宅。

落成三年多,大龍峒公營住宅看起來依然乾淨新穎,雖然沒有健身房、閱讀室等公共設施,卻有一片公園綠蔭,只見小朋友在這裡騎腳踏車,成群玩樂。這裡,讓許多沒有自有住宅的年輕人與中低收入者,找到了一個安身立命的小窩。

「我真的很幸運,能夠抽中社會住宅,至少有五年時間,可以在台北安心生活和工作。」七十五年次的廖小姐,是大龍峒公營住宅的承租戶。

她目前是師大附中代課老師,月薪約四萬元,社會住宅每月一萬一千二百元的房租,占薪水約四分之一,仍在可負擔範圍內。

出生在台北的她,從小父母離異,她一歲多時就和妹妹跟著姑姑住,搬到大龍峒之前,姊妹倆和姑姑、爺爺在南港區福德街租房子,四人擠在二十二坪、兩房的老舊公寓,租金一萬元,一住十年。

二○一一年,她幸運地抽中了大龍峒公營住宅,那一年,妹妹考上新竹市特教老師,她和姑姑則搬進這裡。四十九歲的姑姑,過去在貿易公司上班,靠著三萬多元薪水養大兩個姪女。三年前,公司結束營運,她頓時失業,所幸兩個姪女都已長大,而且抽中社會住宅,讓她鬆一口氣。

「很難抽到吧?」這是大多數人對社會住宅的印象,總覺得「看得到、吃不到」。的確,四年前全新落成的大龍峒公營住宅,一一○戶住宅招租,吸引逾一二七○人申請,平均中籤率僅八.六%,其中,廖小姐抽中的一房型最搶手,中籤率僅二.七%。

不過,這樣的「超低中籤率」可望開始改善。在一四年底縣市長選舉時,六都之中十二位候選人都承諾大力推動社會住宅政策。而根據台北市政府最新民調,柯文哲就任台北市長百日,卯足全力推動社會住宅,成為他最受市民肯定的作為。

四月七日起,柯文哲推動公共住宅首部曲,把捷運聯合開發案中,台北市所分得的五七○戶轉作社會住宅,以「只租不售」的方式、租金打八五折出租給年輕人,以解決民眾買不起房、住不起房的問題。

現況》釋出聯開宅,轉作社會宅五七○戶只租給年輕人,租金打市價八五折這五七○戶,僅僅是柯文哲提出五萬戶社會住宅目標的百分之一。而若放眼全台,據各地方政府規畫,未來八年,全台至少將推出十萬戶社會住宅,其中一半、五萬戶,坐落在居住壓力指數最高的台北市。從無殼蝸牛、房東、投資客、想買房子的人,以及屋主,社會住宅政策都與你息息相關。

在形態上,除了捷運聯開宅之外,社會住宅還有多種形態,包括整棟興建的公營住宅、都更分回戶、出租國宅,以及中繼住宅(編按:都更住戶暫時安頓之地,後轉為社會住宅)等。在名稱上,前市長郝龍斌時代叫作「公營住宅」、柯文哲時代叫做「公共住宅」,無論怎麼稱呼,都是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

走進廖小姐位於大龍峒的家,虛坪面積二十六坪,室內約十五坪,一房一廳,有相當寬敞的廚房和陽台,採光良好,市府還提供衣櫃、床架、窗簾等基本家具。更重要的是,交通便利,鄰近捷運圓山站,信義線通車後,她搭一班車就能到師大附中教書。

「社會住宅的政策很不錯,尤其在台北工作、面對高房價的人,很需要這項政策,來讓自己安心拚未來。」廖小姐說的「安心」,不只是有房住、租金相對便宜等層面,還包括了居住環境。

「以前住的南港老舊公寓,環境較複雜,缺乏管理,晚上不時聽到有人在街頭吵架,而且,和隔壁棟之間沒有防火牆……。」如今,同樣是付一萬元出頭的租金,居住品質卻大不同。

大龍峒公營住宅管理良好,不僅門禁森嚴,進出電梯都要刷卡,踏進家門,須先把鞋子收進屋內鞋櫃,走廊顯得乾淨整齊,完全顛覆了一般人刻板印象中「社會住宅造成居住品質下滑」的迷思。

里長說:我挺社會宅政策!

現在年輕人薪水低,若沒有政府幫忙怎麼辦「政府作為房東,執行住戶公約比一般民間更有執行力。」台北市政府委託管理公共住宅的物業管理公司督導吳明智說,社會住宅有計點扣分制度,讓生活環境維持得很好。

轄內包含大龍峒公營住宅、有四個小孩的大同區至聖里里長王清標感嘆說,現在的年輕人薪水低,若沒有父母幫忙,根本買不起房子。「雖然有些里民擔心影響房價,但我很支持社會住宅政策。」大龍峒公營住宅租約屆滿三年後,最近開始辦理續約,只要年所得仍符合申請條件,原住戶就能再住兩年。讀教育研究所的廖小姐,一直努力考正式老師,她正準備要去台南應考,社會住宅為她提供了五年的安心居住空間,能專心準備考試。

「希望政府蓋快一點、蓋多一點。」廖小姐這麼說;因為她知道,像她一樣需要社會住宅政策支持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很多。

根據內政部一一年三月底進行的調查,全台社會住宅的需求量達三十三萬戶,其中,大台北地區就有八萬三千多戶,占了四分之一。然而,全台現有的社會住宅僅七三四一戶,以全台近八百四十萬家庭戶數計算,比率僅○.○八%。

即使未來全台興建十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達陣,比率也僅一.二%,距離歐美二○至三○%、香港逾三○%的水平,仍然差很遠。

雖然台灣自有住宅率高達八成五,但這項數據是以「每戶」為單位,並非以「人」為單位;換言之,如果年輕人與父母同住,就不會被納入「無殼蝸牛族」行列。事實上,根據《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公司在三月底進行的「青年居住大調查」顯示,全台二十五歲至四十歲的青年族群,有高達五○%的人與父母同住,二四.四%的人租屋而居。

本刊調查發現,這些青年當中,有四四%想申請社會住宅,其中,租屋者逾五五%有申請意願,台北市和新北市的受訪者,有意申請者亦高達五二%。

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租金便宜是選擇社會住宅的首要考量,其次是交通方便、生活機能完備。其中,八七.四%的受訪者表示,能接受的租金水準是一萬元以下,其中更有五四.六%希望租金水準在七千元以內,若以租金不超過薪水三分之一的理財建議來看,也是月薪22K者較能負擔的範圍。

學者說:這是社會福利!

提供經濟弱勢者,暫時安身立命的過渡期調查也發現,超過八成五的受訪者認為,擁有自己的房子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夢想;從交叉分析來看,大多數夢想擁有房子的人認為社會住宅的租期是三至六年,其次是三年以下。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分析,調查結果符合社會住宅的基本定位,「是一種社會福利,是年輕人在準備買房過程中一個短期的過渡階段。」對許多人來說,社會住宅是「住一陣子,而非一輩子」,讓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和經濟弱勢者有安身立命的地方。但在台灣,建社會住宅,為何那麼困難?

三月三十一日傍晚七點,台北市忠義國小舉行了一場「公辦都更及中繼住宅計畫」公聽會,都發局、教育局、都更處等北市府官員一字排開,聆聽南機場公寓住戶的想法。

在這之前,台北市政府已舉行過四十九次公聽會,但漫長的時間過去,二千多戶的南機場公寓都更案,依舊躺在市府書架上的報告裡,任由這些五十年老舊公寓,成為被遺忘之地。

柯文哲上任後,公辦都更案重新動起來。從九二一地震後被列為危樓、學生僅約二百人的忠義國小,被選為中繼住宅預定地,是推動社會住宅和公辦都更的「活棋」。中繼住宅在都更完成後,住戶搬離,市府會逐步規畫成社會住宅出租。

然而,當地居民對忠義國小併校、興建中繼住宅及都更的容積率、貸款等問題,看法相當分歧。從南機場公寓的公辦都更,到忠義國小改建為中繼住宅和社會住宅,一場又一場的公聽會,在協商、溝通的過程所遇到的困難,就是歷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推行住宅政策時,停滯不前的縮影。

一名市府公務員感嘆說,「由於涉及土地、資金、設計、施工等複雜議題,各方的意見很難統合,公部門往往碰到困難就只是開個會、做了會議紀錄,但從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過去三十年,全台灣只蓋了五萬戶社會住宅,而且大部分都賣掉,剩下約七千三百戶。相比之下,亞洲最晚推行社會住宅政策的韓國,在短短二十年內,就蓋了一百多萬戶,平均一年蓋出五萬戶,是全球每年蓋最多社會住宅的國家。

困境》執政者沒魄力、社會阻力大牽涉龐大利益,「喬」了幾十年也談不攏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彭揚凱指出,即使韓國政黨輪替,住宅政策仍會延續,社會住宅頂多是換個名稱,卻是韓國歷任總統和首爾市長最重要的政績。反觀台灣,從二○一○年五都選舉拋出社會住宅議題之後,地方和中央的進度緩慢。

「過去幾年,看不到執政者的決心。社會住宅淪為政治口號,而非國民基本權益。」彭揚凱指出社會住宅政策停滯不前的原因,在於掌權者缺乏執行力。

曾旅居台灣十二年、目前定居在新加坡的《蘋果日報》前執行副總編輯王德寶感嘆,台灣遲遲無法推行社會住宅政策,原因在於缺乏專責的統籌部門,也缺乏強大的政府作後盾,「台灣可學習新加坡模式,成立專責部門,主導公辦都更和社會住宅推行。」政府魄力不足的另一面,是社會阻力。當台北市政府釋出捷運聯開宅作為社會住宅,卻面對聯開宅的管委會主委和住戶跳出來反對,擔憂這項政策會讓房價狂跌。反對者的思惟是:「會去承租社會住宅者一定都是沒錢的,沒錢的人素質都很低,他們住進來,會破壞現有的居住品質」、「社會住宅會拉低房價,造成我們的房子貶值」。

對此,德明財經科技大學不動產投資學系副教授花敬群直言,「房價本來就正在下跌中,不必牽拖或怪罪社會住宅。」他指出,提高社會住宅的供給,對房價不會有影響,租金可能稍有影響,但社會住宅戶數很少,且符合申請資格(家庭年所得在四十分位點以下)的民眾不到半數、中籤率低,造成租金比價效應的影響偏低。對透過租金養房的投資客,利率的影響大於租金,即使社會住宅供給量達十萬戶,占全台總戶數也僅一.二%,不致成為壓垮房市的最後一根稻草。

相反的,他認為,興建社會住宅,政府將會投入大量資源,例如設立托兒和育老中心等社區營造,對鄰近地區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機能,反而是加分。「台北市民以後一定會搶著求柯P蓋社會住宅。」台北市前副市長、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也指出,「租屋和房屋買賣是兩個不搭軋的供需市場。」真正造成房價上漲和需要有房子住的人,基本上是不同的兩群人。「現在是弱勢的人沒叫,有錢人卻在叫。」張金鶚認為,這種扭曲的現象,造成社會住宅被汙名化,政府在推行政策時,宜先做好溝通。

住宅不是商品,居住是人權。誠如台北市都發局局長林洲民所說的,「這些社會住宅的承租戶,是我們的親人、朋友、鄰居,他們在人生過程中的特定階段,需要這樣的支持。」未來》四年內蓋2.5萬戶要落實居住正義,得靠全民的同理心除了解決基本的居住功能外,林洲民指出,「興建社會住宅真正的企圖心在於只租不賣、屬於市府世代經營的智慧綠建築,目標是做良好的社區營造。」未來四年,台北市政府決心要蓋兩萬五千戶社會住宅,以過去十倍的速度,解決居住問題。林洲民坦言,完成這項目標,要涉及的人力龐大,要推動的決心是超乎想像的困難。但是,「政府用公有的土地和資源去興建公共住宅,是天經地義的事。」林洲民說,一個城市的房價飆漲十倍,是病態社會下的不當現象,因此,從公共居住原則下,推動社會住宅是「一天都不能等!」台北市地政局日前也已完成全市公有土地清查,其中約有四.八公頃、一○二筆土地未來將可無償提供作為興建社會住宅使用。

從現在開始,各縣市政府正跨出落實居住正義的第一步;倘若失敗,台灣的住宅政策恐將又走回老路;如果成功,影響的將不是一戶一樓,還將改變台灣人每一代人渴望安身立命的命運。而成功與否,正考驗著執政者的決心,以及,全民的同理心。

小辭典

租屋、抱屋的 都該關心社會宅● 社會住宅是什麼?

由政府興辦或獎勵民間興辦,採「只租不售」模式,以低於市場租金或免費出租給所得較低的家戶或特殊弱勢對象的住宅。

● 社會住宅有哪些?

由於來源不同,社會住宅有各種形態,包括:1.公營住宅(整棟出租,也稱公共住宅)2.聯開宅(捷運聯合開發住宅分回一部分,用作社會住宅)

3.都更分回住宅

4.出租國宅

5.合宜住宅(政府招商投資興建的平價住宅,其中5%~10%用作社會住宅)6.中繼住宅(提供民眾短期、急難或都更的居住需求,部分或全數轉作社會住宅)7.其他如青年住宅、勞工住宅、老人住宅、原住民住宅等8年內,全台要蓋10萬戶社會住宅—— 各縣市社會住宅分布圖過去30年,全台僅蓋了5萬戶社會住宅,且大部分出售,僅剩7341戶,比率只占全國家庭戶數0.08%。如果扣除老人、原住民、婦女等特定對象的出租住宅,社會住宅的實際戶數更少。2014年縣市長選舉,各縣市共喊出10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選舉支票未來能否兌現,全民都在關注!

台北市 6230戶 目標5萬戶新北市 844戶 目標7000戶

桃園市 目標2萬戶

新竹市 目標1500戶

台中市 目標1萬戶

高雄市 267戶

花蓮縣 目標1000戶

註:

1. 台北市的6230戶中,也包含即將出租的聯開宅如美河市等570戶,另外也包含其他類型住宅如婦女中途之家、老人住宅等。

2. 新北市的844戶中,除了已出租的永和青年住宅(11戶)、即將出租的板橋浮洲(440戶),也包含其他如老人、原住民等社會住宅等。

3. 高雄市的社會住宅主要為原住民住宅、老人住宅及勞工租賃住宅等。

整理:黃家慧

能省錢,44%青年想住進社會宅—《今周刊》青年居住大調查發現1 無殼蝸牛,對於社會宅的需求最高請問你想申請社會住宅嗎?

想 44%

不想 27.1%

不確定 28.9%

交叉分析居住狀態

% 想 不想 不確定

租屋者 55.6 16 28.4 與長輩同住者 40.6 25.1 34.2 自有住宅者 40 41.1 18.9 發現2 便宜、交通方便是首要考量你選擇社會住宅的主要考量是?(複選,最多3個) (%)

租金便宜 75.9

交通方便 51.2

生活機能完備(學校、醫院等) 42.2

環境單純 27.7

住宅設備及管理良好 23.1

緊鄰市區 12.8

其他 1.4

發現3 87%認為租金1萬以下最優你能接受的租金水準是?

7001元~10,000元 32.8% 7000元以內 54.6% 10,001元~13,000元 8.9% 13,001元~16,000元1.8% 16,001元~20,000元 1.1% 20,001元~25,000元 0.4% 25,000元以上 0.4% 發現489%同意在家附近蓋社會宅如果你家附近蓋社會住宅,同意嗎?

非常同意 17.9%

同意 71.7%

不同意 8.8%

非常不同意 1.6%

發現5 讓弱勢優先入住是共識社會住宅的承租門檻,最重要條件是?

無自有住宅(包括本人、配偶、戶籍內之直系親屬及其配偶) 37.9% 家庭年收入限制 32.8% 特殊情況及身分(如身心障礙者、低收入戶、單親等) 23.2%

申請者年齡 5.6%

其他 0.5%

發現6 46%認為3至6年租期最好你會建議社會住宅的租期是幾年?

3~6年 46.1%

7~10年 16.5%

10年以上 15.7%

未滿3年 21.7%

說明:《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公司執行調查,對象為25歲至40歲的台灣人,調查期間為2015年3月30日至4月2日,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99份,在95%之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96個百分點。

台灣社會住宅比率偏低

—主要國家社會住宅現況 占住宅總量比率(%)荷蘭 34%(240萬戶)香港 30.4%(78萬戶)韓國 6.5%(116萬戶)日本 6.1%(346萬戶)新加坡 4.5%(5.3萬戶)台灣 0.08%(7341戶)

整理:黃家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94

关注社会生活发展,寻找身边的牛股 春空

http://xueqiu.com/5687202133/41839807受雪球的工作人员(@枭申客不是客)邀请,参加雪球的采访活动。先介绍一下自己,本人70后,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最大的愿望是财务自由,现正在财务自由路上前行。


1.      第一次买股票是什么时候?第一笔是亏是赚?

春空:本人父母1997年开始炒股,那时我才高中,所以耳闻目睹,感兴趣啦。不过父母的第一笔投资是ST琼化侨,牛市中买入理由就是价格便宜,结果遇上主力挖坑,亏惨了。(当时不懂的,后来才知道那叫黄金坑。)父母亏了后,账户不操作,那就归我来操作,乱买一气,有赚有亏,全给证券公司打工了,熊市来后很快账户由一万二千亏到二千左右。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开始学习研究,那时市场中技术分析满天飞,看了许多,觉得效果不大,最后向台湾股市学习(当时中国大陆与台湾股市金主做庄相类似),买了一本繁体版的《股票操作学》,才初见成效,后又买了一套《股票操练大全》(附习题),技术分析算过关啦;可收益还是一般,大起大落,所以基本面财务分析,行业趋势,政策导向等都需要跟踪分析。(小散成长血泪史,心酸不多说了。)

2. 您目前是职业投资人吗?如果不是,是从事什么职业呢?你觉得你的职业对你的投资帮助大吗?
春空:不是职业投资人。从事过财务会计,取得相应会计师资格,财务报表分析还过得去;从事过中学教师,取得相应中学教师资格与职称,对在线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感兴趣;联想到了会计教育的中概股正保远程教育(美国上市)。每一种职业都是一种锻炼,帮助挺大的。

3. 入市以来,整体收益率怎么样?在投资这条路上,受谁影响或者帮助比较大?
春空:去年在雪球写年度收益总结写了400%,大概吧,肯定超过400%。受林奇影响较大,多关注身边事物,大家都熟知的内蒙君正就是沾了余额宝的光,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啦,例如:易信上线红了当时的号百控股;微信红包带来的移动支付概念股;本地的风俗结婚生孩子都喜欢送哆来A梦系列大嘴猴系列首饰(年轻人喜好),事后一查,都是潮宏基(上市公司)的系列产品。

4. 最近比较关注哪些行业和个股?目前持仓情况怎样,前5大持仓股是什么?
春空:今年看好基因(实盘重仓达安起锁仓不动,这与老婆的工作有关,也算身边事),互联网+,国企改革,军工,一路一带(北车已清光)。现仓位满仓持有达安基因,万向德农,银泰资源。(感谢泰子)

5. 你是怎么选公司的?主要是看哪些方面?有什么评判标准吗?
春空:以前是技术选股后结合基本面下手,现在是基本面行业政策确定板块,技术买点抓龙头。今年3月以来各项改革政策密集出台,肥了相关板块的主力小散们。

6. 刚建这个组合是什么时候?当时买了哪几个股票?是亏是赚?
春空:雪球刚推出组合功能,不怎么会用也不用,后来实盘买了北车后就跟着在组合里也买入了,北车开板后清仓,买入掌趣,康美,瑞泰,现换入银泰,换仓比较频繁,运气好,组合冲到了前十。

7. 组合目前的收益如何?哪一段时间收益最高,为什么?
春空:近200%吧。持有北车时收益最高,当时博鳌会议之前一路一带媒体天天吹风,当时选了南北车,中国铁建、中国中铁,最后选择北车是因为当时技术上觉得北车比南车强势,且南北车比其他两票有高铁技术上的优势,所以优先选择了北车,主要还是运气好。

8. 组合创立以后收益出现过较大的回撤吗?出现在什么时间?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春空:操作时间比较短,没有出现较大的回撤,另外也与自己的交易体系有关。

9. 组合在最近30天中能获得如此高的收益,有什么秘诀吗?
春空:行业政策是风口,看准龙头技术找买点。北车如果没有一路一带、亚投行及两车合并等多种利好,光靠技术很难获取如此大的收益;最近介入银泰是抱马云大腿啦,就是不知抱对了没有?拜拜马道长,俺要板板板板板。

10. 什么时候开始关注雪球,雪球上最粉哪几位球友,为什么?
春空:去年下半年开始关注雪球,最粉@童思侃@一生一世百元三泰,有问必答,解我心中疑惑,也对我帮助最大。此次实盘买入万向德农及组合的操作,均受泰子启示,在此向两位一并道谢。

        最后要说,牛市赚钱,一定要心态平和,追涨杀跌不是不可取,那是技术高手玩的游戏;组合取名本金安全,那就是出手一定要本金安全,也可以理解为出手的准确率,不在乎赚多赚少,有赚就好,见好就收,以本赚利,以利博利,积小胜为大胜,而这就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交易体系。
市场发展已与之前大不相同,我们小散更要与时俱进,大家共同努力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79

李稻葵:牛市是改革的機遇,社會的風險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92

李稻葵:牛市是改革的機遇,社會的風險
作者:李稻葵
導語

久違的牛市刺激著大眾的神經,從宏觀層面看,牛市為推進資本市場的各項改革帶來了重要機遇,但由於中國直接融資比例過低,通過股市拉動消費和樓市、修複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運行機制並不成熟,牛市對穩定經濟的作用非常有限,政府扶持股市以穩經濟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誤讀。在企業盈利下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下,股市還可能遭遇“多事之秋”,參與各方需做好預案。

自從2014年下半年蘇醒並爆發,到目前為止,A股指數累計漲幅已經超過80%。久違的牛市不僅吸引了一大批被稱為“新韭菜”的80後、90後入市,也讓“沙發男”、“周末煩”、“股票寡婦”、“廣場無人舞”等現象成為人們新的談資。

在互聯網對股市種種財富效應的加速傳播下,當前普遍的輿論是:牛市還將繼續,股市雖有風險,但仍需抓緊入市。支撐這一分析的,是一個經常被引用的邏輯:政府急於穩定經濟,而其他傳統的穩經濟手段如財政擴張、信用擴張等,都在下滑的各種經濟數據面前蒼白無力,唯一的亮點就是繼續推動股市的上升,從而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帶來一輪新的經濟刺激。

對這一觀點,本人並不認同。我認為,股市上漲是推動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機遇,但在當前的形勢下,持續上漲的股市已經開始蘊含不斷上升的波動風險。這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風險,因為股市持續、非理性的上漲以及隨後可能出現的暴跌將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沖擊,這種沖擊並不亞於高通脹所帶來的風險。如果說高通脹所影響的是許多依賴固定收入過日子的廣大家庭,那麽,股市的大跌則會影響持有大量資金的上億股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對於這種風險,股民應該事先做好心理準備,政策和監管部門也必須牢記在心。

股市上漲是資本市場改革的機遇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所缺乏的,是一系列相關的配套管理辦法和體制,而許多A股亟需的制度改革必須在股市上漲的過程中加以推進,在熊市中則比較困難。

比如,新股上市實行註冊制而非審批制,在股市上漲的過程中推出顯然是順應民心;而在股市下跌時則往往被理解為雪上加霜,很難推行。

同樣,各種做空機制是股市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因為其中包括的大量金融工具是數量化投資的重要基礎,而做空機制也只有在牛市中推出才順理成章。同時,關於融資融券的各種杠桿管理辦法,在牛市中也相對容易推出。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一大批高凈值人群不斷湧現,他們往往需要極其專業但管理費用較高的財富管理產品,私募基金、對沖基金正可以提供這類產品。這一類基金在牛市中也最容易發展,盡管它們並不一定能跑贏大盤,但在牛市中更容易引起關註,所以,當前的牛市是私募基金、對沖基金發展的大好機遇。

總的來說,牛市是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機遇。

牛市對穩定經濟的作用非常有限

有一種觀點認為,牛市能夠穩定經濟,拉動經濟發展。這種觀點是經不住分析的。

首先看一下中國通過股市所獲得的融資總量。2014年的牛市開始以來,A股市場的新股發行加快了步伐,即便是在這種發行熱潮中,通過股市融得的資金也僅僅占到社會融資總額的5%。而5%基本上也是目前中國股權融資所能達到的非常高的比例了。

事實上,債券市場融資所占的社會融資總額比例,也僅僅達到15%。比較債市與股市,短期內增長潛力最大的依然是債市。長期來看,債市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社會融資的最大頭。縱觀世界各發達國家,不管是英美式股市為主的經濟體或者是日歐式銀行為主的經濟體,債券都是企業外部融資的重頭戲。因此,牛市大舉融資對實體經濟本身所帶來的直接影響相當有限。

經常有人講,股市的上漲能夠刺激消費,因為它能夠帶來財富效應。這一說法在當前中國的經濟環境下也並不準確,因為中國主要的消費仍然集中於中低收入階層,而他們與整個金融體系的關系其實並不密切,持有的股票數量也不是很多,在股市上漲之時,中低收入階層從中獲得的收益往往非常有限。

更重要的是,與美國的情況不同,中國並沒有家庭通過股票抵押獲得銀行貸款、放大消費能力的機制。事實上,在中國,與股票相關的金融產品遠遠沒有像發達國家那樣深入到貸款、保險、住房等各個經濟環節。因此,我們看到,在英國和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政府通過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拉動了股市的發展,而股市的發展又拉動了房地產市場的複蘇,修複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而這一系列運行機制在中國並不成熟。

而且,在中國,股市與樓市往往負相關,因為在股市上漲時期,百姓的投資興奮點集中在股市,住房投資的需求會有所下降,置業的需求得到抑制。這種情形下,房地產開發企業不被社會所看好,房地產企業上市融資的浪潮反而受到抑制。

同時,由於銀行資金並不能夠直接入市,所以,銀行的資產與股市的上漲也沒有直接關系。日本的情形則正好相反。日本的銀行可以購買股票或者交叉持股,這對於日本銀行負債表中的資產一方極其重要。

中國經濟體系中,與股市相關的兩大部門無非是保險與證券。保險業目前相當一部分利潤來自於投資的資產溢價,在許多保險公司甚至占到一半以上,證券公司的業務又取決於股市。這兩類機構的發展對於實體經濟的穩定毫無疑問有用,但是作用有限。

當前股市蘊含著不斷上升的風險

從個體的角度來看,牛市不言頂,個人投資者必須跟著大勢走,這的確是一個投資的基本規律,個人難以違背。但是,就整個宏觀經濟來看,必須分析股市上升的趨勢和風險,因為股市不可能長期完全脫離實體經濟,市盈率的計算是具有基本指導意義的。

首先看一張歷史圖(附圖),其中列出了2003年以來A股的市盈率與上證綜指的走勢。根據我們的估算,2015年4月底,A股歷史可比市盈率為21.9倍。我們計算歷史可比市盈率考慮了兩個因素。第一,未來企業收益很有可能下降,因為中國工業品出廠價格已經連續35個月出現下降,同時勞動工資率的增長速度已經超過名義GDP增長速度,這對於企業盈利是一種侵蝕。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企業的盈利增長將放緩,乃至出現負增長,我們假設一年內上市公司平均盈利會萎縮5%。第二,中國的名義利率在下降,無風險貸款利率即銀行的理財收益約為4.5%,假設未來一年,這種無風險利率在央行政策幹預下會下降100個基點,那麽根據最簡單的假設,有風險的股市投資回報率也應該下降相應的點數。這一信息應該已經反映在目前的股市價格中了。歷史上股市預計利率下調和上調的時候都有,為了便於比較,我們把目前利率下調的這一利好信息剔除出去。綜合以上兩個因素,我們計算出的歷史可比市盈率是21.9倍,比一般的計算低一點。


分析歷史可比市盈率數據可以發現,A股近13年(2003-2015)的市盈率在10-70倍之間浮動,中位數是19.3倍,標準差是12.3。市盈率在10-30倍之間的月份占總體的78%,在10-40倍之間的占總體的90%。當前市盈率21.9倍對應的指數是4400點,而如果股指升到6000點,其對應的歷史可比市盈率為30倍,這將超出過去13年78%的月份。如果股指升到8000點,其歷史可比市盈率為40倍,這將超出過去13年90%的月份。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分析都是基於股指成分股的,因此明顯低估了當前由於小盤股飛漲所帶來的風險。

目前美國、英國股市的市盈率在20倍左右,與A股基本一致。從歷史數據分析,這是它們的上限,而成長型經濟體,由於企業盈利上升快,市盈率在30倍以上的情況時常發生。按照這些歷史經驗,目前A股市盈率基本正常,但問題是A股上升態勢極猛,按目前速度,很快就會進入高風險境地,而小盤股市盈率屢創新高,已經蘊含極高風險。

影響未來股市走勢的三大風險因素

既然根據以上分析,股市已經開始進入風險積累時期,即風險上升通道,那麽,有哪些因素會導致股市的大幅波動呢?應該說,如果股市調整,最有可能大幅下調的是創業板和中小市值股票,這些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已經創了歷史新高。

一、上市公司盈利下降的負面報道。由於企業成本不斷上漲,而工業品出廠價格連續35個月不斷下降,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盈利,尤其是刨除交叉持股所帶來的資產溢價的投資回報,在未來一段時間之內不可避免會下降。這在2014年年報以及2015年一季報中會得到反映。銀行業受到地方融資平臺、政策的調整以及經濟下行、企業不良貸款率上升的影響,增長速度也會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這些都會對股市帶來沖擊。

二、“多事之秋”的國際因素。特別值得關註的是今年一季度的全球股市大合唱,從歐洲的意大利、德國,到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羅斯,再到去年一年指數已經不斷上升的日本和美國,股市都在持續高歌猛進(附表),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極其少見。不過,這種全球性的股市大合唱是脆弱的,攪局的重要因素就是美聯儲加息。根據分析,美聯儲最有可能在今年秋天開始加息,這將會是全球股市下跌的最好借口。今年下半年尤其是秋天,很有可能成為中國俗話所說的“多事之秋”,股市有可能出現波動。


三、政策誤讀。當前支撐股市的一個基本說法是,政府非常願意看到甚至鼓勵股市持續上升,且特別擔心股市下滑,所以會出臺一系列政策扶持並維系股市的發展。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更重要的是,政府手中直接拉動股市上漲的工具並不多。因此,相關的錯誤看法遲早會被駁倒,支撐股市發展的所謂政策因素遲早會消失。

總之,股市的發展對於資本市場的改革而言是重大機遇,有關方面需抓住機遇推進改革。但是,股市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可誇大,股市的參與者及相關監管部門必須認真考慮影響股市發展的基本因素,為可能的巨幅波動做好預案和功課。

來源:新財富分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430

【社會把脈】見醫生先別動感情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250

一哭二鬧三上吊,這樣給醫生過大壓力,醫生只會是“能不治就不治了”。

小孩一生病,全家都急得不得了,什麽事情都做得出來的,一哭二鬧三上吊。

首先是哭,見到醫生就哭:救救我們的孩子吧。更有甚者,直接給醫生下跪。其實這樣沒用的,醫生不是因為你求他他才救的,不求照樣救你孩子。第二是鬧,有些家長到醫院,指著醫生鼻子說:不給我們孩子治好,你小心點。更厲害的,還拉拉扯扯。這樣不行,先不說有沒有觸犯法律,就是給醫生壓力大的話,醫生也會選擇能不治就不治了。上吊也是如此,以死相逼給醫生過大壓力,無益於你的孩子。

因此,無論你用什麽樣的感情想要讓醫生給你孩子治病,都是無用功。通常,醫生從學醫開始就養成了清醒、冷靜、邏輯、果斷。如果你想讓醫生又快又好地治療你的孩子,就該好好學習如何跟醫生溝通。

針對在兒童門急診常見情況,我建議首先要溝通事實。什麽是事實?就是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摸到的、量到的,等等。譬如發燒,你看到小孩很煩躁,動來動去,手一摸,額頭發燙,體溫計一量,39℃。千萬別靠猜,說我覺得怎樣怎樣;也別說保姆怎麽說的,保姆還沒來。溝通事實不要那麽啰嗦,按照癥狀加時間的方式說,譬如說小孩發燒了,什麽時候發現的,當時體溫多少,用過什麽退燒藥或其他處理方式,燒有沒有退,什麽時候又量過,體溫多少。如果還有其他癥狀,要分開說,先說最重要的,再說其他的,譬如發燒說完了,可能醫生也會問,有沒有咳嗽或拉肚子,你就可以補充,剛開始沒有咳嗽,昨晚有了,今天咳得厲害就來看病了,最後想想有沒有遺漏的沒說。最好就是當你帶孩子看病的路上,就要想想有哪些情況需要和醫生說的。你想得越清楚,醫生處理起來也會更快。

其次要溝通證據。證據就是剛才你跟醫生說的那些事情的證明。譬如說孩子拉肚子,有些家長怕醫生說臟,給孩子洗幹凈送過來,人倒是幹凈了,大便給扔掉了,醫生讓家長描述大便情況,家長一會兒說黃的,一會兒說綠的,就只能讓醫生猜了,如果這時醫生讓再去化驗大便,小孩又拉不出,那要急死人的。因此,如果孩子有咳的痰、嘔吐物、大小便等這些,盡量先讓孩子吐在盆里或拉在痰盂中,然後找小的盒子或袋子裝一些帶到醫院,讓醫生看了以後聽醫生如何處理。對了,孩子在家里用過哪些藥,或者哪些藥效果比較好、孩子也樂意用的,記得保存好藥盒,帶來讓醫生看一下。同時,帶好以往的病歷本、其他醫院的檢查報告、拍的片子等等。哦,還有其他一些證明,什麽打疫苗的記錄、相關的保險證明等等,最好把以上這些都放在一個袋子里。不是我讓大家不高興,小孩6-7歲前會經常看病,把這些放在一起,省得東找西找,尤其是外地來看病的家長更要註意這些材料的完整性,否則重新再做檢查,時間就更長了。

再次是溝通期望。通常,醫生做出診斷之後,很多家長都會急著問:這個病嚴重嗎?什麽時候會好?將來不會有其他問題吧?這些問題都可歸為你有期望。可是這些問題是醫生最不願意聽的。我要給你潑點冷水,有人說醫生是天使,可我從沒看到哪個醫生頭上有光環,也沒看到哪個醫生有翅膀,他們不是神仙,不見得下了診斷就是對的,不見得用了藥後病就沒了。有期望沒錯,溝通期望是要和醫生討論接下來遇到什麽情況要怎麽辦的問題。如果孩子沒什麽大問題的話,一般醫生很少會主動和你溝通未來的事。如果醫生沒主動說,建議大家要問清楚,接下來什麽情況下要再來醫院,什麽情況不用來醫院。譬如發燒,不是用了退燒藥、抗生素,就不會再燒了,而是看燒是否有下降趨勢,有就繼續用藥,暫時不用看醫生,如果繼續高燒不退,甚者還有升高,那就要再去看醫生。有些家長急得要命,好像用了藥就不能再燒,抱歉目前還沒有這樣的藥。疾病的好轉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什麽情況下醫生會主動跟你溝通期望?往往是病情較重的,譬如腹瀉脫水,小孩沒有精神了,往往醫生會告誡你要及時輸液、及時補充水分。或者,骨髓穿刺結果出來,醫生說看情況,你們家長要有思想準備。這時大家千萬別急,認為醫生就救不了,醫生主要是讓大家足夠重視並能接下來按照他們的意思配合治療。最後,要給家長們一個建議:調整自己的期望,與醫生的期望保持一致,對治療或許更有幫助,過高過低都會有問題。

(作者為醫學人文培訓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96

主愛之家另類治療 幫成癮者擊退「心魔」 這裡,患者互相激勵 找回重返社會力量

2015-04-27  TWM
 
 

 

肉體的桎梏,並不足以斷絕對毒品的依賴,因為沒有一座監牢可以囚禁人類的心靈。

患者並不總是需要強力的治療或教化,有時候他們要的,只是一個重新證明自我,並被社會接納的機會。

撰文‧鄭閔聲 攝影‧林育緯爵士鼓聲與電子琴一同響起的瞬間,像是有人一口氣將室內電燈全部扭開,讓狹長的禮拜堂頓時明亮了起來。二十多名外形、年齡差距頗大的男子,在伴奏引導下,專心地唱起一首旋律類似流行樂的詩歌。

「不是我不想改過,任那歲月共蹉跎,是否有人肯給我機會重新再來過……」這群人的音色絕對稱不上美妙,入耳卻極為動人,因為他們用生硬歌喉訴說的,是一段又一段不堪回首,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生命歷程。當音樂靜止,有人已激動地緊捏鼻樑,也有人仰著下巴,對抗就快奪眶而出的淚水。

這是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基督教主愛之家,每天晚餐後的固定場景。這座戒治機構,目前收容了二十四位毒癮患者,其中有不滿二十歲的青澀少年、也有年屆花甲的銀髮老翁,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曾用盡所有力氣,和潛藏在靈魂深處的「心魔」對抗。這些人眼中的魔鬼面貌不盡相同,從「傳統」的酒精、海洛因,到K他命,無所不有。

「所有沾染毒品成癮的人,最困難的挑戰就是如何再次被社會接納。這裡是透過共同扶持讓弟兄建立自信,進而脫離對毒品的依賴。」主愛之家執行長張麗英解釋,戒癮患者每天一同吟唱詩歌,就像是另類的團體諮商,讓所有人知道自己並不孤獨。

他,

曾吸毒吸到被電擊救醒

來到花蓮市區一家咖啡館二樓,剛完成戒癮療程離開主愛之家的Alan望著雨後的街景,談起自己與K他命多年的糾葛。

「我從高中玩樂團開始抽大麻,喜歡那種情緒被放大的感覺,二十歲過後才第一次用K(他命)。一開始也只是少量,但就和所有人一樣越玩越大,過了六、七年,一天就要用掉十克,一個月就至少要準備十萬元『叫貨』。」理著三分頭、身材壯碩的Alan,外表雖有些江湖味,卻已看不見因吸毒過量的蒼白或虛弱。

「第一次想要戒,是因為全身莫名其妙疼痛,是那種從骨髓裡痛出來,但你完全找不到地方的痛,吃止痛藥也完全沒用,嚴重時連移動身體都很難。我有一個月幾乎無法下床。」因為被身體的反撲給嚇壞了,再加上玩在一起的朋友接連出了意外,讓Alan下定決心遠離沉溺於毒品的糜爛生活。

在家裡休養了半年,Alan身體逐漸恢復正常,因此在一位戒毒醫師的鼓勵下,到醫院擔任志工,希望藉由正常的作息與環境,讓他遠離毒品的誘惑。

Alan原以為能利用在醫院擔任志工的時間重新規畫人生,但旁人的異樣眼光,讓計畫變了樣。「常有人開我玩笑:『拉K的,你小便會不會痛?需要包尿布嗎?』我為什麼要忍受懷疑的眼神或當面的羞辱?我明明沒有拉K了,每天回家還要被檢查鼻孔,我回去混都還比較有尊嚴。」氣憤地離開醫院後,Alan原本下定決心不再沾染毒品,但因為一次失戀挫折,他又試圖從K他命尋求慰藉。這一次,他玩得比過去更瘋,覺得市面上的貨不夠「純」,他開始嘗試更刺激的靜脈注射,常因劑量控制不佳而休克送醫,也不只一次為了脫序行徑和家人發生爭吵。直到有一次倒在路邊被心臟電擊救醒,他才意識到情況失控,決定尋求外力戒除毒癮。

在家人與朋友的引介下,Alan輾轉求助過幾家戒癮機構,但都因為無法適應機構嚴格的生活管理,或是不能接受強力的宗教洗滌而半途而廢,讓家人懷疑他根本無心戒毒;最後才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在網路找到了花蓮的主愛之家。

每天閱讀、練樂器

拾回多年前開餐廳夢想

「這裡的管教比其他機構人性化很多,但剛來到這裡當然也不能適應,和人起過幾次衝突;但之後發現,這裡的人都和我一樣,有過不被社會接納的經驗,彼此開始產生共鳴,也就覺得不那麼難熬。」有了這些感觸,他興沖沖地打電話回家告訴父親,自己很快就能成功戒毒,但對他失去信心的父親冷淡地說,「我看你只想趕快出來,不是有心要戒。」就掛上電話。

為了向家人證明戒毒決心,Alan努力讓自己過得充實,利用早晚時間鍛鍊體能,藉著閱讀訓練因吸毒而退化的注意力,在吟唱詩歌時段重新接觸好久不見的吉他與鋼琴,跟著大家一起到校園做反毒宣導,在身心層面上逐步找回自信;並且重新計畫起醞釀多年的開餐廳夢想,與父母的緊張關係也因此緩和下來。

「主愛不會強迫灌輸信仰價值,還鼓勵我做喜歡的事情。只要有人能夠理解你的感受,你就不會想要逃避應該負起的責任,自然就會常常警惕自己『不要再跌倒』。」離開主愛之家後,Alan正從頭開始設計裝潢一家屬於自己的餐廳,並將照顧年紀漸長的父母,視為最重要的責任。

「毒品的『癮』,幾乎全都是來自內心,但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監牢可以囚禁心靈;想讓患者戒除毒癮,就得盡可能讓他們由內在建立自信,才足以堅強地面對誘惑。」張麗英指出,儘管患者再度沾染藥癮的比率相當高,但若能在戒治期間探索生命價值,重返社會後,就能有更多機會回歸正常人生。

他,拉K十五年 膀胱兩度手術住在主愛之家戒毒的患者,每月須繳交一萬五千元食宿費,戒治以一年為原則;若未住滿一年想提前離開,須扣留預繳的保證金。戒治一年期滿後,患者可選擇考取輔導員證照,留在機構服務,或在機構與勞動部合作成立的中途之家工作,逐步回歸社會。

因此在主愛之家的日常生活中,除了有毒癮過來人分享更生經驗的團體諮商,以及牧師講道、導讀《聖經》等宗教課程外,還情商許多講師指導西點烘焙、種植蔬果、服裝設計、樂器、電腦等技能,就是希望收容患者能視個人興趣學習,尋找生活的重心,避免因無法適應社會而再次墮落染毒。

除了毒癮戒治以外,主愛之家同時也是政府立案的輔導機構,最多可收容二十四位被少年法庭裁定安置輔導的青少年。機構除了盡可能讓這些青少年完成原有的學校教育,課餘也鼓勵他們學習實用技能。

戒治機構內的患者,會定期前往花蓮,甚至全台校園從事反毒宣導,用意除了教育年輕學子不要輕易碰觸毒品,也想透過巡迴宣講,讓患者認為自己的經驗,對社會有正面意義,強化拒絕毒品誘惑的決心。

在花蓮一所公立國中的活動中心裡,有一副娃娃臉、吸毒經驗卻超過十五年的小天,正敘述自己因長年拉K,膀胱嚴重受損,兩度接受手術的經歷。想像起手術時的疼痛感,台下數百名八年級學生,有一半以上都齜牙咧嘴、皺起眉頭。

「如果能回到十五年前,我會告訴自己,快樂有很多種,不一定要靠拉K;但我沒辦法回去,只能把慘痛經驗告訴更多人,讓大家不要和我一樣……。」小天拿出一個有刻度的塑膠杯,指著上面密密麻麻的記號說,「正常人的尿量是五百CC,我最差的時候只有五十,現在也還不到兩百。每次量有進步,我就會做記號,但進步很有限,搞不好永遠就是這樣了。」

投入反毒宣導

加強不再淪陷的動力

小天目前正在主愛之家戒除毒癮,並投入反毒宣導。他說:「到學校講反毒,除了可以幫助別人,也讓我有更充分的理由不再碰藥,因為如果又碰了,不就等於我現在說的、做的自打嘴巴嗎?」小天的家人原本因他反覆吸毒而幾乎和他斷絕關係,現在看到他出現在反毒宣導場合,也逐漸對他改觀,鼓勵他繼續努力,「向家人證明自己不是沒用的人,對我來說有很大的意義。」他說。

「這裡試著讓每一個更生人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對其他人產生正面影響;不要因為過去的自卑感,阻斷了與外界聯繫的可能性。」張麗英認為,戒除毒癮是一條漫長的旅程,路途上不只需要患者個人努力,周遭親友的支持,更是誤入歧途者重新振作的關鍵,「毒品成癮者在這裡只是尋找一個機會,一個讓他們重新找回生命價值的機會。」她說。

台灣基督教主愛之家

成立:1984年

業務:成年人毒癮戒治、

青少年安置輔導、

更生人就業輔導

三管齊下

幫毒癮患者走出深淵

正常作息

患者自身維持規律生活作息,忘卻戒毒而產生的身體不適,並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態度。

面對壓力

透過心理諮商或精神門診,理解患者是否因壓力與挫敗而沾染藥癮,進而引導他們學習面對壓力與挫敗。

親友支持

吸毒者多長期和社會脫節,且遭親友排斥,進而產生疏離感且自暴自棄。親友支持可以幫助患者重新社會化,並感受生命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81

讀書劄記150506資本17矛盾(二) 社會價值 與 貨幣價值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5/0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506%e8%b3%87%e6%9c%ac%ef%bc%91%ef%bc%97%e7%9f%9b%e7%9b%be%e4%ba%8c-%e7%a4%be%e6%9c%83%e5%83%b9%e5%80%bc-%e8%88%87-%e8%b2%a8%e5%b9%a3%e5%83%b9%e5%80%bc/

讀書劄記150506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二) 社會價值 與 貨幣價值
掌門執筆

前文述及十七矛盾中的第1項矛盾是 產品的「交換價值vs使用價值」, 指的是消費過程中,產品(與勞務)由原初為了使用目的而製造, 隨著社會分工,逐漸演變成為了交換目的而製造.**** 到了現代資本主義主宰人類社會,「市場」作為交換的系統性制度不斷擴大和深化, 所有產品最終都成為了「商品」…..
商品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牟利才製造的,*** 這項最根本性的矛盾使資本主義具有先天傾向發展成 “泡沬經濟”. (典型事例: 08年房貸危機.)

本文介紹的第2項矛盾是 勞動的〈社會價值vs貨幣價值〉.
人類透過「勞動」把自然資源製造成產品,產品最終落在消費者手上, 消費者享用生產者的勞動成果,形成一種「價值」想法. 這種價值觀念與消費行為產生的效用關係不大, 而與產品製造時付出的勞動力的性質和多寡有關.***
舉例:酒比水有價值(或貴);鞋子比襯衣貴;房子比車子貴, 主要是因為製造時付出的勞動力較精較多.

在未有貨幣之前的“以物易物經濟”中,這種與勞動相關的價值觀念構成一張網, 既編織了主要交易產品的交換關係, 也訂明了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社會關係, 作者認定這是勞動的「社會價值」.***
進入“貨幣經濟”, 上述關係成為產品「價格」的基礎判準. 根據古典經濟學,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各種產品達致的“均衡價格”便是其「貨幣價值」.***

理論上,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社會價值與貨幣價值應該互相一致. 但是完全競爭市場從來不曾出現過, 而資本家則處處刻意造成 “不完全競爭(ie獨佔與寡佔)”,以便自己的產品處於有利的市場位置.*** (例如建立 “品牌”.)
由於市場看到的只是「價格=貨幣價值」,對「價值=社會價值」盲目, 即是之故,產品「價格」恒常大幅偏離其「價值」. “高水” 形成的利潤歸於資本方, 構成資本對勞工的剝削狀態.

「市場只反應價格, 不反應價值. 」是資本社會的第二項根本矛盾. 隨著人口急劇增加,勞動力供應結構性過剩,剝削愈演愈烈, 其社會後果是貧富懸殊,和普羅階層貧窮化.****

首次兩項核心矛盾是全書的理論基石,從而推導出另外五項 “基本矛盾”; 再推導出十項 “衍生矛盾”. 「望道始驚天地寬」, 對我來說,哈維David Harvey的武功委實過於深澀, 只好摘其一二較顯淺者介紹之,餘皆割愛了.
〈無情的資本〉
在歷史上,隨著「貨幣」的形式不斷演化,其功能不斷地深化, 主宰社會的能力也愈來愈強. 最後貨幣成為了「資本」的最主要形式, 而社會受其調控,變成了我們現今身處的「資本社會」.***

從貨幣史的角度觀察, 最早的「商品貨幣」易於銷耗,難以累積, 其影響力先天上受到侷限. 隨著形式演進為「貴金屬貨幣」, 「(貴金屬本位) 紙幣」, 「法定貨幣」(無對應物紙幣,由政府任意發行.), 最終而為「信用貨幣(ie銀行結餘) 」. 每向一高階轉進, 貨幣的累積能力愈強,流動性愈高, 其威力也就愈大.****

現今的信用貨幣,及其更抽象形式「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 累積和流通能力達到 “移山倒海” “馭劍飛行” 的境界, 甚至超出了政治權力的掌控.***
以信用貨幣打造出來的當代「資本」是頭永生不死的超巨型怪物, 唯一的意誌是 “追求利潤”. 勞動力只是牠獲利的手段,其福祉是全然無關宏旨的.

當代資本的特質是:
a貨幣形式, 體現為金融工具,而非生產設施.
b高速流動, 綫短,周轉率頻密,以體重製造打擊效果,*** 運用槓桿是常態. (這是詠春拳技法.)
c全球化, 跨國遊移,唯利是趨. 以最高的效率進入任一有利可圖的政治領域, 攫取合適的資源, 而不論其為勞動力,自然資源,科技, 甚或是貨幣本身!(例如滙率或利率投機.) 獲利之後絕不戀棧,另覓戰機, 純粹獵食者作風.

〈結構性失業〉
現今全球人口73億, 人口學者估計增速行將放緩,世紀末人口預期為120億.
全球勞動力過剩已成定局, 近年工會的議價能力日趨薄弱, 勞工的福祉全靠議會和政黨伸張.***
透過立法, 社會以 “最低工資限定” “工作時間設限” “法定有薪假期” 等手段保障了實質工資水平; 又用各種福利政策進行「再分配」,以生活津貼方式把財富從資本方強行徵調往勞工方.

在於往昔,人力不足然後發明機器,以科技代替之. 今後則不然, 就算人力過剩,也照樣以科技取代,理由可從兩方面理解.
首先, 科技進步愈來愈快,成本愈來愈平宜,用途愈來愈廣泛.*** 今日非技術勞工被機器取代; 明天技術勞工也將被智能機器取代.
其次,實質工資被法例鎖定,失去彈性, 但法例無法強迫僱用,因此勞工失業狀況必然日趨普遍.

「結構性失業」現時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基本難題, 體現為失業人口龐大, 失業年齡下移, 和永久性失業等面相. 在資本方來說,煩惱不在於失業本身, 而在於由之引起的消費不足和社會動盪. 資本方對於以福利政策救濟勞工階層一向並無異議, 但是消費不足永遠是社會潛藏的大禍患.***

當今之世, 根據「凱恩斯主義」由國家宏觀調控經濟已成慣習, 這種 “踩鋼綫” 手法對於調整緩急,中和寒燥,相當收效, 但是不能解決結構性矛盾. 矛盾張力的累積最終會火山噴發, 08年金融危機是前奏曲, 當年的問題只是掩蓋起來,並沒有獲得解決…..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2014) David Harv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75

北京專訪》 趨勢大師給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大預言 約翰.奈思比:小康社會美夢必會成真!

2015-05-11  TWM  
 

 

國際知名的未來學大師約翰.奈思比堅持要和妻子桃樂絲.奈思比一起受訪、拍照;他說,過去幾年,他和妻子共同走遍了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鄉村,才敢大聲地確認,中國的小康之夢必會成真。

撰文‧楊紹華

四月九日傍晚,由於塞車嚴重,我們比原定時間足足晚了半個小時才抵達約定的飯店咖啡廳;傍晚時分了,偌大的咖啡廳裡沒有別人,只有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和桃樂絲.奈思比︵Doris Naisbitt︶這對銀髮夫妻靜靜坐著,各自看著手中報紙。

直到發現我們,夫妻倆同時起身:「你們好啊!這趟旅程還順利嗎?」兩人主動迎上前來熱情問候。在中國北京,這對來自西方、享譽全球的知名未來學者與暢銷書作家,卻像主人接待遠來訪客似的,沒有架子、沒有久候的不耐,反而忙著請店員為我們送上咖啡。

在中國,「接地氣」是個讚美詞,代表深入民間、了解民間疾苦、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北京城裡像是東道主的奈思比夫妻,顯然已經百分之百的接地氣了。

「未來學不是憑空幻想未來,我們的工作是盡可能地蒐集當前發生的事,從各種現象與事實去連結、推演未來趨勢。」奈思比解釋了「接地氣」的重要,「所以,我們夫妻倆才得一天到晚跑到中國各個城市與農村啊!」一九八二年,奈思比完成了︽大趨勢︾一書,全球暢銷一千四百萬冊,這是累積了十年「接地氣」的成果,精準預言了全球化與網路時代來臨。

二○○九年,他和桃樂絲以同樣的實地研究精神完成了︽中國大趨勢︾,兩人在○六年於天津財經大學設立了中國研究院,聘請多位本地年輕人,甚至也在天津置產。

在○九年的︽中國大趨勢︾一書中,奈思比與桃樂絲提出了中國新社會的模式,如今看來,正吻合著當前中國政策方向。像是「『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結合」,符合國家主席習近平「回應民間需求」與「支持民營企業」的指示;此外,他當時更預言中國即將加速「融入世界、影響世界」,也與眼前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等戰略相互呼應。

去年底,奈思比和桃樂絲完成新書《大變革》,書中仍有專章探討中國的未來,那麼,他們如何分析中國未來五年的社會與經濟趨勢?維持一貫風格,這對夫妻從十足「接地氣」的故事說起。

五年後的經濟:消費帶動,內需市場崛起「不久之前,我們走訪了一個北方農村,遇見一位非常開心的老農夫。」桃樂絲笑著回憶:「讓這位老農開心的事情,在我們看來好像沒有什麼:他拿到了這輩子第一筆社會保險金,金額大約只有一百歐元(折合新台幣約三千元)。」一百歐元,的確不是能讓城市居民開心太久的數字,「但對農村居民來說,這給了他們一份從來沒有過的安定感,彷彿未來不必再把辛苦賺來的每一分錢都存起來,」奈思比解讀:「他們,開始更樂意去消費了。」已經啟動研擬工作的「十三五︵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畫︶」,其終極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民生問題環節,政策重點包括解決環境汙染、醫療資源缺乏與教育機會不均等,並且改善日益惡化的貧富差距現象。

在奈思比的解讀中,這些目標的實質效果,是透過一個安定感提升的環境,讓人民的消費意願及能力提升,「也就是說,中國的內需市場將會快速崛起。」內需,不只是經濟政策的目標,奈思比與桃樂絲認為,一個壯大的內需市場,甚至已形同是中國的國家戰略目標;這一方面,他們是從中國經濟未來的難題說起:「這個國家未來五年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於內部,而是外部的經濟環境。」過去三十五年,中國的發展模式是以出口導向的製造業為成長動力,○八年金融海嘯發生後,中國經濟動能明顯受到歐美國家景氣牽制,「依我看,世界經濟仍然存在難以修復的大問題!」奈思比暫時岔開話題:「希臘倒債危機的影響會比大家想得更嚴重;法國、西班牙也有可能隨時發生債務或經濟危機,一旦出事,就會演變成全球性的經濟風暴……。」奈思比的表情愈來愈凝重,桃樂絲則說出了結論:「所以,中國正在想盡辦法,與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經濟脫鉤!」作法有兩個;其一,打造一個能與西方抗衡的國際經濟圈。

奈思比與桃樂絲的新書《大變革》有一個副標題:「南環經濟帶(包括亞洲、南美及非洲的新興經濟體)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這本書的完稿時間是在去年年底,當時,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尚未在世界各國引起風潮,但書中已預言中國將以大規模的結盟方式,在地球上打造另一個足以和歐美國家分庭抗禮的新興經濟帶。

五年後的社會:政策開放,企業活力躍升第二個作法,就是改造中國本身的經濟結構,從出口製造導向,轉骨為內需消費導向。

「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改革,某種程度上,需要的是政府放下權力,大舉開放,用市場機制刺激民間的活力。」奈思比說。而他也樂觀地認為,「中國有能力完成這項工程。」他的樂觀,首先來自於領導者。「我拜訪過很多人,從官員到市井小民,他們對現在中國領導者的看法很一致……,」說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評價是「話不多,但執行力超強﹂;論習近平,「很多人告訴我,他是一位很強悍的人,如果情勢需要,他甚至願意犧牲經濟成長率的數字也要完成改革。」聊完高高在上的大官們,桃樂絲開始談民間活力。在我們來訪前的兩天,這對夫妻正好與一群年輕的中國新創企業家聚會。

「他們的想法太特別了,滿腦子天馬行空的怪點子,比如說,有人提到想做一個App,叫作Mobil Sh……,」桃樂絲忽然要求我暫時關掉錄音機,以免錄到從她嘴裡說出的不雅文字;總之,那位年輕人想做類似「行動廁所」的服務,「就像Uber是找車主提供服務,他想盡量結合城鎮裡願意配合的民宅或商家,提供出借廁所的服務。很搞笑,但不能否認,他們真的充滿創意。」從現況來看,釋放民間活力與政府開放市場的能量已初步展現,最明顯的例子即是熱到發燙的中國股市。

然而,對於陸股泡沫化的質疑聲音也已愈來愈多,有人擔心這一輪中國拚內需的結果,會如同一九八六年到九一年發生在日本的「平成景氣」,成為長期陷入泡沫化的起點。

當時,日本的情境與目前的中國頗為類似,同樣處在改變成長模式、開放國內市場、融入國際社會的初期,大量內需型的公共投資與消費快速成長,建構了為期五年的內需擴張,但期間幾度對於利率及匯率的錯誤調整,導致了資金浮濫及泡沫瞬間破滅的硬著陸結果,引發九○年代以後的日本失落二十年。

對於這樣的潛在危機,奈思比則認為,關鍵還是在於決策者的態度。「這個國家的特色之一,就是領導人勇於認錯,能夠快速修正。」他分析中國過去三十五年來的發展過程,「你會發現,他們的特點就是不斷修正、認錯,然後分析、調整,再往前走。」簡單說,一個具有彈性且即時反應的決策過程,也是奈思比看好中國未來的原因。

五年後的地位:更加成熟精練的經濟體整體而言,對於中國未來的經濟面貌,奈思比與桃樂絲是用「更加消費導向」來形容,對於民間與社會氛圍,則是「更具開放活力」;至於二○二○年中國整體情勢究竟會和現在有何不同?兩人想了一會兒,桃樂絲給了答案:「它會是一個『更加成熟精練』的經濟體。」他解釋,在國際間,中國正在快速學習和世界溝通,「五年以內,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會比現在大幅提升,成為一個成熟的國際社會成員。」在國內,一個以提升人民生活為目標的經濟方向,也會讓這個國家走向真正的富裕社會。

「所以,你問我二○二○年中國的小康夢會不會成真,我的答案是,絕對會的︵Absolutely︶!」奈思比肯定地說。

約翰.奈思比(右)

出生:1929年

現職:暢銷書作家、管理學家、未來學家經歷:IBM董事長特助、美國教育部副部長(甘迺迪政府時代)學歷:哈佛大學、康乃爾大學政治學學位

全球大變革:

南環經濟帶如何重塑

我們的世界

作者:約翰‧奈思比、桃樂絲‧奈思比

出版︰天下文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18

社會不公、房價飆漲的結構性因素 財產稅脫序 淪為一場精密計算的炒房秀

2015-05-18  TWM

台灣的財產稅,從以前以來一直都是調降。

調降財產稅,包括遺產及贈與稅、地價稅、房屋稅等等,也造成我們這個世代最大的社會不公。

撰文•楊卓翰

為什麼,一個沒有任何學者背書的法案,卻能在不到一百天內通過?二○○九年,遺贈稅從五○%的最高累進稅率,調降成一○%的單一稅率,大幅調降八成。從財產稅如此重要的稅率決定,就可以看出台灣政治人物操作稅制的荒謬。不需要說明,從下面一連串事實,你就能看出台灣稅制竟如此兒戲!

一連串錯誤 讓賦改會建議形同虛設二○○八年十月二日,在賦改會開會之前,已傳出總統府諮詢小組對遺贈稅降至一○%做出共識,理由就是為了要吸引資金回國。賦改會副召集人曾巨威說,這是「錯誤的人、錯誤的理由、錯誤的決策」;高級顧問陳聽安還曾當場說:「若這是府院決策的話,行政院置賦改會於何地?我不會做橡皮圖章,既然工商界已進入決策,可直達天聽,賦改會不必再開會了。」負責主持研究計畫的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稅系副教授黃耀輝之後在一場論壇中表示:「我也面臨很大壓力,工商界加入諮詢委員,賦改會結構和以前不一樣,工商界跟立委當諮詢委員,這是壓力團體。」財政部的意圖很明顯,十月十四日,召集人邱正雄在同一天,召開兩場長達三個小時的會議,就是要在行政院院會前,把賦改會的建議逼出來。但黃耀輝仍堅持最後底線:稅率調整部分,提出最高邊際稅率五○%、三○%、二五%、二○%及單一稅率一○%的五個方案。而且,每項稅率調降,都有擴大稅基、增加消費稅、彌補稅收損失等七項配套措施。

結果,十月十六日,當時的財政部部長李述德不顧賦改會建議,在行政院院會上提出「遺產及贈與稅制改革方案」,將遺贈稅降至一○%,並且完全無視賦改會建議的配套措施。十月二十三日,一○%單一稅率遺贈稅修法案由行政院提出,行政院再送立法院審議。

遺贈稅調降表決前夕,國民黨立委費鴻泰在立法院當著李述德的面說:「按照你們的案子,八○%的人都不用繳稅了。六大工商團體的聲音比較大,尤其是在賦改會裡講話的囂張行徑,我認為你們一定要慎重考慮。我在這裡講,我是堅決反對的,你們真的不要做歷史的罪人。最後要通過時,我提議應該採取記名表決,看誰同意要調降遺贈稅,我們必須對歷史負責。」○九年一月十二日,國民黨以絕對多數,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遺產及贈與稅法。將現行的遺贈稅率,由最高五○%調降為一○%單一稅率,並提高遺產稅免稅額至新台幣一二○○萬元。當時國民黨立委幾乎全部贊成,全都與李述德、召集人邱正雄,一同成了費鴻泰口中的「歷史罪人」。

降低遺贈稅 卻肥了高財富族群主張1 :回歸公平,遺贈稅調升至二○%前後只花了不到一百天,遺贈稅就大幅調降了八成。手段之粗糙,連贊成調降稅率的財政部前部長何志欽都看不下去。「從五○%降到一○%,實在降太多,而且完全沒有配套。」何志欽接受專訪時痛陳:「這是對社會公平很嚴重的打擊。」事實上,國外調降、廢除遺贈稅雖成趨勢,但幾乎都有配套措施。例如高稅負的瑞典在○四年廢除遺贈稅,但是移轉不動產等財產時,仍要課徵實價的一.五%印花稅;並且調升資本利得稅至三○%。

何志欽指出,雖然遺贈稅占總稅收比率不高,但是「遺產稅和贈與稅,是達成社會公平的最後防線。﹂因為終身的財富移轉,只能靠遺贈稅才能課稅。「遺贈稅真正的目的,在於補強個人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的不足。很多遺產,其實是未實現的資本利得。﹂舉例來說,若父親三十年前買了一棟房子,三十年後過世,遺產繼承給兒子。因為繼承不是交易,所以免交土增稅,土增稅的起徵點變成兒子獲得房子當時。假設兒子在隔天賣出,等於兒子用繼承避掉土增稅。若不課徵遺產稅或遺產稅過低,就算房價三十年來漲了一百倍,稅收也寥寥無幾。

因此,要拯救台灣的財富不均,遺贈稅這個錯誤的決策,一定要補回來。何志欽與學界及︽今周刊︾獨家民調中都普遍認為,遺贈稅升至二○%,才是適當合理的稅率。

何志欽的理由很簡單:「遺贈稅作為資本利得稅的補強,設在二○%,也能讓台灣的資本利得稅更好接軌。」低房屋持有稅 讓房地產投資越來越熱主張2 :打擊囤房,實價課徵房地產持有稅過低的遺贈稅,犧牲了社會公平,換來了什麼?按照財政部的官方答案,資金的確有回流。但是資金往哪裡流?台灣並沒有增加就業,經濟也沒有欣欣向榮。因為遺贈稅調降而回來的資金,都流入房地產市場。

在國內所有的投資︵固定資本形成︶中,這幾年增加最明顯的就是「房屋住宅」。在遺贈稅調升前十年,房屋住宅占總資本形成的比率平均是六.六八%,但這個數字在一一年開始增加,從六%成長到一○%,代表國內房地產投資越來越熱烈。

財政部前部長顏慶章也認為,這個結果,「是在過程中,政府若干的行政行為,誤導了資金進到房地產。」為什麼?原因在於台灣的另一項財產稅||房地產持有稅。

在主計總處的國富統計中,台灣的資產有七成都是土地和房屋,價值高達一一二兆元。但這些資產的課稅基準,還在用「公告地價」及「房屋評定現值」來課稅。以房屋稅來說,政府定價只占市價的七分之一。

「台灣的財產稅,是全世界最落伍、最沒有效率的稅。」財政部前部長林全毫不客氣地說。他認為,「土地與房屋價格分開計算,但是現在地方政府卻用調高路段率的方式,課『豪宅』房屋稅,這是極度扭曲的制度。台灣一天不能實價課徵持有稅,財產稅的問題就一天不能解決。」在財產稅不彰的情況下,台灣七成資產等同於一一二兆元的土地與房屋,去年地價稅與房屋稅的稅收加起來,還不到總稅收的七%,只有一三六一億元。算起來,台灣房地產的實質持有稅率,只有不到萬分之一.二。元大一品苑的豪宅,每年持有稅不過四萬元,比一台四千西西跑車的燃料稅加牌照稅五.七萬元還低。

的確,台灣的財產稅早已淪為有錢人炒房的工具,整體配套應該如何?例如,房地產未來實價課稅,那麼遺產稅現有的一二○○萬元免稅額,可能就會嚴重不足,反而傷害到一般老百姓。例如市價一五○○萬元的房子,公告和評定現值可能只有五百萬元,實價課稅後,可能就產生數百萬元遺產稅,一般家庭如何負擔?未來是否要提高免稅額?像這樣的配套,政府應通盤檢討,擘畫一個完整的財產稅改計畫。

一場沒有學者背書的百日稅改—— 遺贈稅修法大事紀及後果

2008年

6/30 政府邀集全國財稅專家,組成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

10/ 6 賦改會討論遺產及贈與稅制,提出四項方案及配套共識。

10/14 賦改會連開兩場會議,最後通過10%、20%、25%、30%、50%的五項方案及配套建議,送財政部。

10/16 財政部在行政院院會上提出「遺產及贈與稅制改革方案」,將稅率從50%降至10%,賦改會建議的配套措施完全缺席。

10/28 賦改會學者不滿聲浪激烈,陳聽安與朱敬一退出賦改會。

2009年

1/12 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遺產及贈與稅法,將現行的遺贈稅率由最高50%,調降為10%單一稅率。

後果

調降遺贈稅稅率後,房地產成為資金聚集之處房屋住宅占固定資本形成比率(%)遺贈稅調降後,房屋投資大增財產稅改革規畫應該這樣做

遺贈稅

◎ 10%單一稅率過低,加深財富分配不均。

◎ 應將遺贈稅稅率

調升至20%。

配套規畫

◎ 不動產持有稅實價課徵後,遺贈稅免稅額應考慮提高。

房產持有稅

◎ 房地分離稅基扭曲,成為炒房溫床。

◎ 持有稅應實價課稅。

財產稅房地分離

讓稅收跟不上房地產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