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經濟坐標·迷局】新股改革,何時向審批權力下刀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397

新股改革無疑是國內資本市場目前阻力最大,也是觸動既得利益者最大的一場變革,是對改革者勇氣和魄力的巨大挑戰。發審制度凝結了太多人的利益,這也是新股改革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

2013年11月30日,證監會制定並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不少市場人士為此歡呼:股票發行將從核准制向註冊制過渡,並認為這吹響了「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的號角。

2013年12月,IPO各項配套措施也陸續發佈,新股重啟進入倒計時。IPO開閘也讓市場參與者的命運出現了轉機,本來面臨裁員降薪風波的券商投行精英們,在年末突然身價倍增。急於分享IPO大餐的券商們,對投行保代重新開出高薪,在各大招聘網站的投行保代類職位上,不少券商開出的最高年薪達到80萬,最低有60萬,准保代職位也有30萬-50萬的年薪。

但緊接著,2013年12月20日股市出現暴跌,浙能電力新股(由B股轉A股)上市後跌停,給正在衝刺的IPO重啟蒙上了一層陰影。招商證券一位保薦代表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如果股市持續下跌,IPO即使重啟也會面臨首日破發的尷尬局面。」

新股改革已成中國股市難解之謎。從1990年代至今,新股發行體制進行過八輪重大改革。然而,圍繞新股的各種問題,依然不能有效解決。一批批質量低劣的上市公司被「保送」到A股市場,IPO財務造假、上市欺詐也時常曝光於媒體,A股多年來惡性圈錢等積弊,依然苦求改革良方。

誰來問責發審委?

證監會在《意見》中明確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是「向註冊制過渡」。這也被市場認為是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標誌。

不過,也有不少證券市場人士對《意見》持保留態度。這些保留態度人士的觀點是:《意見》依然迴避了最核心的發審制度改革,發審制度不改,市場化改革只能流於形式。

發審制度是現行股票上市發行核准制度的核心一環。在現有發審制度下,發行權和審核權高度集中在證監會發行監管部和發審委。發審委委員由證監會的專業人員和證監會外的有關專家組成,由證監會聘任。這些專業人士主要是會計師和律師。

多年來,證監會的審批權力和發審委一直被市場人士詬病為「股市毒瘤」。證監會發行監管部曾出現王小石之流的貪腐官員。

審批權力過大,也給發審委和證監發行部門提供諸多尋租貪腐空間。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就炮轟,「證券市場已經變成了權貴尋租的理想場所」。

最近發生的發審委員顏克兵被解職事件,是最新的案例。2013年12月10日,證監會網站掛出一則公告,稱第十五屆主板發行審核委員會委員顏克兵因個人原因辭職,證監會決定解除顏克兵擔任的第十五屆主板發審委委員職務。

雖然證監會沒有說明解除顏克兵職務的具體原因,但細心的投資者還是從公開信息裡發現不少蛛絲馬跡。顏克兵是北京市天銀律師事務所律師,連續兩屆擔任證監會主板發審委委員,均為專職委員。顏克兵還承辦多家上市公司的證券業務。其中,華誼嘉信上會時在招股說明書涉嫌隱藏關聯股東,存在關聯股東代持股份的嫌疑。河南新大新材,也存在諸多問題。上述兩個項目,均由顏克兵擔任簽字律師。

顏克兵所在的北京市天銀律師事務所,也承攬諸多上市公司業務,其中,2010年因虛假陳述和隱瞞「喪失核心專利權」被撤銷IPO的蘇州恆久,以及財務造假、虛增利潤的創業板上市公司海聯訊,兩家「問題」公司的IPO法律業務均為天銀律師所負責。

事實上,對發審委和發審委員的責任認定,一直處於模糊和空白地帶。事後追責也流於形式,對造假上市公司投贊成票的發審委員,僅僅受到證監會解聘的處理。以2012年財務造假的新大地為例,參與新大地首發審核的7名發審委委員中,6名投贊成票的委員孫小波、李文祥、李建輝、陳靜茹、龔牧龍、譚紅旭,僅僅未能留任下屆發審委員,來自深交所的孔翔因為投了新大地的唯一一張反對票,而得以留任。

創業板首家造假欺詐上市的萬福生科,其IPO首發審核的7位發審委委員也均未受到任何事後追責。

發審委權力過大,為發審委員提供了可能的尋租空間,形成一長串的隱秘利益鏈條。仍以萬福生科為例,中磊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其財務報表審計,中磊所鄒宏文擔任簽字會計師,鄒在此期間正是創業板發審委委員。

「觸及靈魂深處的革命」

「發審委和證監會屬於同一層級,證監會很難問責發審委,若要處罰發審委的話,證監會等於『自己打自己耳光』。」深圳一位資深證券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證監會監審分離的第一步,是把發審權力下放給交易所。發審委可以設在滬深兩家交易所,或者滬深兩家交易所可以參考港交所的上市委員會。這樣,如果交易所層面的發審委出問題,證監會作為上級單位,可以對其失職行為進行問責。」一位深圳資深證券人士建議說。

不過,即使發審委下放到交易所,也需要改變其權責不分的混亂局面。對此,該資深人士認為:「目前,發審委負責審核,又不用承擔責任,這是權力和責任的錯配,如果證監會真的有勇氣把發審權力下放,交易所也要吸取教訓,清晰界定發審委的職務和責任,以及如何對失職行為進行問責。」

然而,讓證監會放棄審批權力,何其之難?

中國投資總公司總經理高西慶曾形容「實質性審查權力是證監會握在手中的一把利劍」。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設計者之一、曾經的證監會副主席,高西慶一直堅持自己當初的想法——證券發審權應該還給市場。

在前不久的三亞財經論壇上,高西慶公開回憶說:「我最早到證監會,證監會剛成立沒幾天,我們在開會時,我覺得證監會的發行審批這個權力不應該有,應該放出去。但有人就告訴我,不能這樣說,不然把證監會的飯碗砸了,我才知道證監會還有飯碗的問題。」

審批權力之誘人,讓人難以抵禦。高西慶說:放棄一個具有如此規模和深度的權力,恐怕需要經歷一場「從靈魂深處的革命」。他在證監會待了三年半,「據說是得罪了六組不同的利益,然後又被攆出來到社保基金理事會做副理事長」。

新股改革無疑是國內資本市場目前阻力最大,也是觸動既得利益者最大的一場變革,是對改革者勇氣和魄力的巨大挑戰。一位接近證監會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目前的發審制度凝結了太多人的利益,這也是新股改革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

「當然,也要看到,本屆證監會下放行政審批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肖鋼主席主導的資本市場的實質改革,值得期待。」上述人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67

朝鮮會進行改革開放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050

朝鮮的經濟正在崩潰,並面臨嚴重的能源短缺。從1990年代開始,朝鮮的經濟就已經停止增長,人均GDP保持在1800美元,僅比韓國的5%稍多一點。由於食物短缺,2400萬朝鮮人民出於饑餓之中,每1000個新生嬰兒中有25個死亡,而韓國只有4個。為了生存,這個全球最集權、最封閉的國家將不得不打開國門。 朝鮮經濟的繁榮發展和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不僅有利於朝鮮自身,而且有利於周邊國家和全球的穩定。畢竟,朝鮮的突然崩潰或朝鮮半島的軍事沖突將威脅到區域安全,周邊國家也將救濟數以百萬計的難民,並承擔數萬億的重建費用。 要將朝鮮從現在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並轉向市場經濟,國際社會和周邊國家需要提供大量的食物、技術和資金援助。但目前這種合作仍有重大障礙。 好消息是,朝鮮的領導層似乎明白目前經濟面臨的困境。在最近的講話中,金正恩強調有必要進行經濟改革,開放和發展農業和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 而且,為了吸引外資,政府還宣布成立了14個經濟特區。只要不損及他們的權力和國家安全,這次可能會受到朝鮮的政治和軍事領導人的支持。 據官方統計,朝鮮從1984年開始對國外投資者開放。當時主要是效仿中國的成功經驗,制定了《國外合資公司法》。1993年時,朝鮮在聯合國幫助下設立羅津-先鋒經濟貿易地帶。但以上這些舉措並沒有產生太大效果,因為國外投資者擔心朝鮮缺乏政策信用,也缺乏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 如今,朝鮮應該效仿越南和中國,放松管制,進行自由化、私有化改革,追求宏觀經濟穩定,並建立新的法律制度和體系。這樣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的,對外開放為導向的經濟政策是經濟長期發展的前提條件。 朝鮮顯然並不缺少增長潛力。雖然朝鮮缺少中國和越南改革初期依賴的農業基礎,但天然的海港和豐富的礦產資源有利於其發展出口主導的經濟。 而且,朝鮮擁有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廉價勞動力,足以和全球競爭者在密集型制造業上一較高下,比如鞋具,紡織、電子裝配等等。這些都可以形成一個以出口為主導的工業化經濟。如果相關條件都滿足,朝鮮可以利用“追趕效應”,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這需要朝鮮的鄰居韓國和日本承擔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截至目前,開城工業園區的在韓方管理下的5萬名朝鮮工人是朝韓之間唯一的經濟合作。 朝鮮和韓國是天然的貿易夥伴。2012年時,朝韓間貿易額為20億美元,僅占韓國貿易總額的0.2%,但占朝鮮貿易總額的29%。據經濟學家Marcus Noland估計,如果兩國貿易常規化,兩國間貿易額將達到朝鮮貿易總額60% 有了對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堅定承諾,再加上強大的國際支持,朝鮮將有望複制韓國的成功模式,在未來幾十年獲得5%以上的年經濟增長。 但是,朝鮮目前的狀況並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國際社會希望它實現無核化,所以在此之前都對其進行封鎖。如果不願意放棄其核武器計劃,朝鮮將面臨美國的經濟制裁,來自世界銀行和IMF的官方援助也將暫停。 考慮到近期內朝鮮無核化的可能性不大,有必要形成一個替代性方案。國際社會,尤其是韓國應該擴大貿易和投資,幫助朝鮮建立一個更加開放、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與此同時一起進行無核化的努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朝鮮經濟的不斷繁榮和開放,有可能帶來進一步的政治變革。 (原文刊於project-syndicate,作者Lee Jong-Wha為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53

中國金融改革和經濟增長的矛盾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903

如下圖所示,在過去5周裡,在中國市場出售的83%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都在5-8%之間,大幅高於2013年整年平均的32%,也高於5月末「錢荒」以後平均的46%。

鑑於銀行間市場的短期資金是大量影子銀行活動的資金來源,或存在競爭關係(暫且把銀行的理財產品歸類於影子銀行活動),所以短期資本成本的上升已經拉高了進行影子銀行活動的整體成本。

然而,單純地推高銀行間市場利率,雖然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防範金融風險,壓制高風險的影子銀行活動。但鑑於中國畸形的經濟結構,如果缺乏對經濟發展中信貸創造過程內生性動力的調整,包括放貸人、借款人甚至監管者的動力,中國的金融改革最終可能難以獲得良好的結果。

據WSJ最近的報告,在中國銀行業監管上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去年一度發生了「矛盾」,去年年底傳言中的更嚴格限制銀行影子銀行活動的「9號文」也因此「胎死腹中」。經濟學家George Magnus解讀了中國金融改革的糾結之處,特別是嚴控系統性風險底線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

儘管金融改革應該是最容易和最少政治爭議的改革,但金融改革還是顯示了中國的糾結。

一方面,人民銀行等監管機構和國務院樂於看見市場嘗試表內和表外的新融資和信貸產品,這樣就能逐步取代國家通過信貸配額、貸存比、具體的信貸窗口指導和設定固定的利率水平來分配資本。正處於蓬勃發展的影子銀行體系實際上是利率市場化的試點,為正式取消利率上限和控制做準備。(里昂證券經濟學家Andy Rothman否認影子銀行體系的存在,因為所有的影子銀行機構都是國家控制的。但我會說,如果真的如此情況將更糟。)

另一方面,銀行和它們的分支機構以及其它金融中介機構正在證明,它們除了擅長利用金融體系和金融創新以外,還擅長繞開諸如法定資本率和貸存比之類的行政和監管限制。一個例子是,金融體系越來越依賴銀行間市場來擴張對國有企業、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房地產開發商的非常規貸款。而承載了巨大融資和展期需求的銀行間市場,正是去年6月和12月貨幣利率抽緊的地方。

所以都是「雙刃劍」:金融創新和利率市場化都很好,但在銀行,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成為推高GDP代理人(主要通過信貸創造實現)的時候,這樣做就是自找麻煩了。當局還是不得不讓懲罰性的借貸利率持續,並承受其後果。這是個艱難的決定,但經濟增長更早地受到衝擊比更晚的好。

此外,雖然最近理財產品的期限實際上降低了,但同時期限少於1個月的理財產品看起來的確消失了,這可能是人民銀行推高銀行間拆借利率的一個原因——減低理財產品和潛在資產間的期限錯配。消滅了最短期的產品,起碼化解了流動性潛在風險最大的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80

全世界最窮總統 開放改革贏老美

2014-01-13  TCW
 
 

 

他曾是反政府游擊隊首領,現在是一國總統;他是左翼政治家,卻受英國右翼媒體讚揚;他是全世界最窮的總統,但《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稱他的國家是二○一三年代表。他是烏拉圭總統穆西卡(Jose Mujica)。

全世界最窮的總統,是穆西卡最鮮明的標籤:他的「官邸」是一幢搖搖晃晃的農舍,守衛只有兩名警官與一隻跛腳狗;月俸一萬二千五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七萬元),但九成都捐出去;總資產是一輛超過二十年的金龜車,他每天開著去上班。

但是,穆西卡很不滿意這個封號:「我並不覺得自己窮。窮人指的是那些只為奢侈生活工作而又需索無度的人。」他還引用古羅馬哲學家賽內卡(Seneca)的格言:「窮人指的不是擁有太少的人,而是想要更多的人。」

全球首個大麻合法化國家

穆西卡上任以來,推動好幾項改革,包括大麻合法化、同性婚姻、墮胎除罪化等,尤其是大麻合法化,連美國都不敢輕易嘗試,但穆西卡不顧聯合國警告,二○一三年十二月底正式簽署入法,成為全球第一個大麻生產、銷售和消費合法化的國家。

雖然,在毒品地下經濟圈裡,烏拉圭的影響力遠不如墨西哥、美國,但入獄犯中,每三名就有一名與毒品有關。穆西卡認為:「正因大麻只能非法交易,所以人們會不擇手段。人命甚至一文不值。」 因此他的主張沒有在國會受到太大阻力就通過。

年輕人尤其支持這項政策,因為長期以來,販毒集團威脅、利誘他們的同儕鋌而走險,為他們赴邊境偷渡毒品。如果以試行為基礎,讓「大麻產業」透明競爭,他們甚至認為:「自由植栽,烏拉圭會走向欣欣向榮。」

部分國家讚揚烏拉圭可能激勵其他政府效法,不過,穆西卡並未沾沾自喜,他的內閣官員表示,烏拉圭只想降低犯罪率,並不想成為他國榜樣或鼓勵民眾吸服大麻;根據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提案初獲議會通過時,他甚至有點後悔,因為民意若不歡迎,就不算是好政策。

穆西卡將在二○一四年年底卸任,《經濟學人》認為,他的高瞻遠矚讓烏拉圭數年間進步又開放,獲選為二○一三年度國家,實至名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21

藥價改革醞釀新方向 「讓埋單的人點菜」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757

醫保埋單的藥品佔整個市場的七八成,因此醫保機構是能與醫院博弈的強大力量。

「以強制強」,讓社保部門與醫院「談判」,是這一基準價改革方案的核心制衡機制。

如果無法同步推進其他改革,這一方案就可能導致最糟糕的結果:患者自己要掏更多錢看病。

在過去的一整年中,國家發改委正在試圖重塑中國的藥品價格管理方式。在會議、論壇等各種公開場合,官員們都在反覆釋放這一信號。

現任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巡視員郭劍英,在2013年的多次演講中,數次強調「現在醫藥體制最大的問題是政府監管者管得太多」。郭劍英是醫藥價格處處長出身,闡述的思路被業界普遍視為得到官方認可。

一個擁有最大價格管理權限的強勢政府部門,到底在醞釀一個怎樣的藥價改革政策?

「核心就是適應全民醫保體系……將現行政府控制最高零售限價的做法,逐步向以政府管理支付價格為核心的管理方式轉變。」郭劍英稱。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司原司長李鐳則在2013年11月於廣州召開的第24屆中國醫藥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就「藥品基準價改革」做了專門發言。

其所稱的「基準價」,即為「支付價格」——在當月於杭州召開的15省價格工作負責人會議上,發改委將此次藥品價格改革的叫法,統一成「基準價」改革。一位瞭解內情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名詞的變化,是因為「支付是社保的事情,由發改委提不太恰當」。

在李鐳介紹的改革思路中,基準價格會參考藥品的成本、以往招標價格和社保的支付能力確定。藥企可以自主定價,患者也可以自行選擇,但醫保只按這個基準價格埋單。

由此,政府對藥品價格的管理,就不再是制定最高零售價的直接管制,而是「我只埋這麼多單」的間接管理。

「發改委的文件已經寫好了,就等著批了。」一位與官方關係密切的資深醫藥界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不過,截至發稿時,國家發改委尚未對南方週末的採訪請求作出答覆。

藥價管制的演進邏輯

雖然最終的管制權依舊在政府手裡,但以醫保支付為出發點的基準價改革,與現行藥價管理方式有著根本邏輯上的不同。

目前,國內的藥品價格機制,是一種典型的「雙軌制」,一部分由市場形成,一部分則處於政府嚴格的價格管控之下。

被政府管制的藥品,主要是醫保目錄報銷藥品和少量具有壟斷性的藥品。在每年上市的萬餘種藥品中,有兩千餘種藥品在醫保目錄中。雖然品種比例看似不高,但在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的制度下,醫保報銷藥品每年的用藥量佔到整個市場的七八成。

對這些佔據市場主要份額的藥品,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組合拳」式的直接價格管制。最直接的是限定藥品的最高零售價。

中國的藥品市場在1980年代末放開,到1997年前後,價格飛漲,市場混亂,政府因此重新收緊管制之手。「管控藥品最高零售限價主要目的是防漲,這與當時的市場環境密切相關,當時藥品價格存在較快上漲局面。」郭劍英稱。

這個價格由發改委價格司醫藥價格管理處制定(後成立藥品價格評審中心),制定的辦法是成本加成法。

曾任湖北省物價局副局長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蔡玲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了一般的定價流程:生產廠商提出申請後,由藥品價格管理人員進行成本審核,有的藥還要加上專家評審環節,最後確定的最高零售價基本上是成本加利潤。「一定程度上講,我們的操作還是憑經驗判斷來做的。幾十個人面對著上千種藥品,想要發現其真實價格是非常困難的。」

這種方式,不僅很難知道真正的成本,因而難以準確定價,也因為「一刀切」而限制了不同藥企之間的價格競爭。

在最高限價管制下,中國藥品費用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長年保持在40%以上的水平,這一數據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一國藥品費用的指標,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認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水平是畸高的」。

最高零售限價的失靈,使政府在加強管制上又前進了一步,從管控銷售延伸到管控進貨——通過集中招標,控制藥品進入醫院的價格。

始於2000年的藥品招標制度,意在通過政府統一採購,降低藥品進醫院價格,擠掉企業和醫院之間的商業賄賂。最初招標主體是各地醫院,後來逐步發展成各地政府主管部門統一進行招標,實際上是由政府主導了醫保藥品的「進貨價」。

然而,這種靠行政力量剝奪醫院藥品自主採購權的手法,依舊在實際運轉中敗下陣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代濤等人,通過對安徽、河南和重慶三地15區縣基本藥物招標的數據統計發現,政府集中招標採購後一些地方的中標價反而大大高於市場批發價。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恆鵬的調查也顯示,政府集中招標的過程不是降低藥品費用的過程,不是減少返利回扣等不正之風的過程,而是相關政府部門參與藥品利益分配的過程。

最極端的「零差價」政策由此被逼出台,所有基層醫療機構和部分試點醫院被要求藥品零售價不得高於採購價。政府試圖以此降低藥品在醫院收入中的比重,破除「以藥養醫」和醫藥回扣。

在此之前,政策規定醫院可以在藥品進價的基礎上加價最高不超過15%銷售給患者。

但是,根據朱恆鵬的調研,「零差價」政策並未得到真正的落實,「以藥養醫」往往是以更隱蔽的方式存在。

關鍵力量:公立醫院

中國的藥價調控之難,與公立醫院長期以來的補償機制密不可分。

目前,中國公立醫院收入來源主要有財政補貼、醫療服務收費、設備檢查和耗材的收入以及藥品收入四種。因財政補貼有限、醫療服務收費被政府管制在極低水平,檢查和藥品成為醫院主要收入來源,俗稱「以藥養醫」。

藥價順加15%彌補醫院收入的做法,使醫院更樂於開出高價藥,「藥價越高,醫院留存越多」,因此,「加價率」被看作各種降價失敗的罪魁禍首。

不僅如此,據朱恆鵬的調研數據,醫院的藥品收益除了公開的15%藥品加成之外,還有約30%左右的收益以隱性返利和回扣形式存在。藥品收入佔到醫院收入的六成甚至七成。

因此,各種藥價管制措施是否以及如何發揮功效,與公立醫院在其中的收益、得失密切相關。

在中國的藥品流通鏈條中,公立醫院扮演著絕對的「渠道壟斷者」角色。

在中國,藥品由企業生產出來形成出廠價,批發給藥品流通企業,再經由招標形成招標價格,進入各地的醫院和零售藥店。中國的藥品企業,將向醫療機構推銷藥品稱為「做臨床」,相應的,賣給醫療機構的藥品被稱為「臨床用藥」;將銷售給藥店稱之為「做市場」,相應的,這樣的藥品被稱為「市場用藥」。

雖然存在兩種銷售終端,但醫療機構佔據著藥品銷售七八成的市場份額,在藥品銷售終端上享有絕對的壟斷權利,其中又以公立醫院為絕對主導。

這與許多國家極為不同。根據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陳文玲的研究數據,在美國74.9%的藥品通過零售藥店銷售,法國是84.7%,德國為84%,在日本則約為89%。

「相當一部分製藥企業在營銷上的理性選擇,就是部分甚至全部放棄零售藥店市場,全力主攻公立醫院市場。」顧昕稱。

龐大、行政色彩濃厚的13440家中國公立醫院(不包括92.1萬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及在此工作的四百餘萬名醫生,是中國藥品政策發揮作用的關鍵力場。

「行政部門可以通過各種價格管制政策,剝奪醫院的定價權,剝奪醫院的品種選擇權,還可以用藥品目錄限制醫生用什麼藥品的權力,可是行政部門卻沒有辦法剝奪醫生不用什麼藥品的權力,無法剝奪醫生決定用藥量的權力。」朱恆鵬稱。

擁有「藥品處方」的絕對權力,使公立醫院及其醫生在任何一項藥品價格政策中都擁有壟斷性力量。

以壟斷制壟斷

「新的改革方案,正是要尋找到另一種壟斷力量,以強制強,對醫院行為形成約束力量。」前述參與藥價改革方案制定的學者對南方週末記者稱。

這個力量就是掏錢埋單的醫保支付者。

「在建立了全民醫保的基礎上,在醫保付費成為公立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的情況下,醫保付費方就成為醫療醫藥市場上的壟斷購買方。」朱恆鵬稱,如果醫保付費機構能夠形成較為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醫保付費方式可以成為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一個機制。

在這個制衡機制中,保險機構(目前在中國主要是社保)以費用支付者的地位,對享有壟斷權利的公立醫院進行抗衡。

事實上,由醫保支付限制藥價的做法,在國際上並不罕見,是一些國家「間接控制藥價」的主要手段。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對於目前尚在討論中的基準價改革,德國、英國和日本模式,都是重要參考,而國務院醫改辦和發改委都曾就此組織學術機構進行過專題調研。

與目前藥價管控方式相比,新藥價管理模式如何解決關鍵力量——醫院和醫生——的問題?

上述參與藥價改革研究的專家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在基準價制度下,社保對醫院實行總額付費,結餘部分可由醫院自行支配,這是激勵。而對醫生處方行為的嚴格審計,再加上社保預算的上線壓力,則是壓力。

不過,一個細節至關重要:公立醫院中,醫院和醫生實際是兩個不同的利益主體,如何將對醫院的「結餘」激勵轉化成醫生的好處,如何對醫生的處方行為實施嚴格的監督和審計,關係政策成敗。

這套改革方案另一個被各方推崇的亮點,則是其更加強調「市場」作用,鼓勵競爭。比如,允許藥企自主制定高於或低於基準價的藥品價格,允許患者自付高於基準價的藥費。

由於企業生產藥品的品質成本各有差異,患者支付藥費的能力及意願也各有不同,用基準價格保基本,讓老百姓哪怕再窮也享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同時又能滿足中高收入群體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認為,與目前一刀切的價格管控方式相比,基準價改革將在一定程度上給醫藥企業帶來公平競爭的機會。

(顧昕 曾子穎/圖)

讓埋單的人吭聲

將一些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藥價管制方法移植到中國,必須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同步推進。「目前之所以進展緩慢,原因也在這裡。」上述藥改專家稱。

在郭劍英看來,全民醫保的初步建立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展開,已經讓市場形成價格的改革方向具備了一定的現實基礎,但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進展仍比較緩緩。

而這正是實行新藥價政策的基本條件——醫保付費方式改革的同步推進。目前醫保報銷,仍是項目累加,按比例報銷,「花多少報多少,沒有進行總額控制」。

醫保支付改革不配套,「一個很可能的結果就是出現大量誘導行為」,牛正乾分析,比如一個藥品的基準價是10元,沒有總額控制的壓力,醫生依舊會引導患者買15元的藥,因為他可能拿了5塊錢的回扣,雖然醫保只報銷10元,但高出的5元由患者埋單了,對醫生和醫院沒有壓力。

事實上,總額付費的社保支付方式改革,早在2012年就有中央文件要求推進,但一直進展遲緩。

與其他推行醫保總額支付的國家或地區不同,中國的醫保報銷方式是達到某個起付點才報銷,達到某個封頂線就不報了。這種「掐頭去尾」的報銷方式,從保險精算的角度講,可能是最穩妥最賺錢的。

「長期以來,醫保部門在中國醫改中的角色都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上述藥改參與專家對南方週末記者稱,「埋單的不點菜,也不吃飯。」在全民基本醫療體系建立後,醫保部門作為埋單者的角色更應該加強。

另一個更為關鍵的配套改革則是公立醫院的制度變革。

若想「基準價」改革真正發揮作用,就得讓醫院和醫生積極控制費用,那除非是讓節省下來的費用能增加他們的收入。但在公立醫院體系和醫生是國有事業編制的情況下,這麼做面臨著重重制度阻力。

而這樣的現實條件下,醫保和醫院能不能「談判」,也是個未知數。

「如果醫保沒法跟很多醫療服務供應商談,而只能跟壟斷性公立醫院談,價格是無法『談』下來的。」朱恆鵬說。

由此,藥價改革,牽連起整個醫改的經脈。而在每一項政策變化的背後,各種利益已經開始進行複雜博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09

2014之國企改革 ---解讀上海國資20條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f2vn.html

2014之國企改革 ---解讀上海國資20條


  2013年12月17日上海在國內率先發表關於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俗稱20條。對此文件的解讀有助於預測和判斷未來上海國資改革的趨勢。這裡主要解讀和資產證券化相關的內容共三點。


1.國資改革是政治正確且提供容錯機制。

20條中的第一條就開宗明義 國資改革是政治正確是三中精神。

中國證券市場從來都是政策市和資金市 其中政策導向是決定最用。

所以第一條非常重要 對證券市場是正面影響。


全世界的官僚體制都是以不做錯為座右銘的無論中外。哪怕老外都這樣 只要不錯就能保住官僚的位置。


這次20條中的最後一條 容錯機制在我看來是20條中最大的亮點。

因為這改變了整個官僚系統的價值取向。



把第一條和第二十條結合一起解讀就成為國資改革是政治正確 鼓勵去實施如果錯了既往不咎。

這是真實意義上的鼓勵。改變「不做錯」的價值取向。

這可以解釋為push 而非pull 。一個政策push的話是很容易成功的。


2.國企三分法


20條中的第九條創造性的指出

1.競爭類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兼顧社會效益,努力成 為國際國內行業中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企業;


2.功能類企業,以完成戰略任務或政府重大專項任務為主要目標,兼顧經濟效益;


3.公共服務類企業,以確保城市正常運行和穩定,實現社會效益為主要目標,引入社會評價


這一分類中1.3是毫無爭議。2是比較上海特色,盡在不言中。


結闔第十二條

完善市管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薪酬體系,符合條件的競爭類企業實施股權、現金兩種類型的中長期激勵,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企業完成重大任務後,經考核配套實施專項獎勵


這個對1類企業是極大利好。等於是在國資改革同時配套股權激勵機制。這對證券市場利好無疑是雙重的。 存在資產注入配套 股權激勵協同實施的可能性。

換句話說 請告訴我上海58家國企中誰是1類

用@trustno1 的話說 這已經是攤開牌和你打鳥。


3.分紅可期

第八條中寫到」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到2020年不低於百分之三十「

這點對於資本市場的意義在於,國企要分紅鳥,上交現金=國企分紅 畢竟同股同酬。這幾乎是必然的。

所以這次國資改革就是先國資股權所有制的改革 其次股權激勵 最後國企利潤分紅

這樣的三重利好我看牛市可期。


以上三點是我對20條的解讀。

其他部分其實還有一些小細節 包括董事長一肩挑,包括三個等同於(這和上市公司關係不大)等等


至於這次上海國資改革誰是第一炮誰是第一批 且聽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10

地方國企改革提速 多地以優勢產業探路混合所有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438

多個地方政府有望在今年一季度末以前出臺國資改革的路線及時間表。目前已知,多個地方首選優勢產業破冰;圈定了試點國企並限時上報改革方案;先行先試內容為設立國資投資運營公司;混合所有制是推進較快的舉措之一。 據中證報綜合報道: 在廣東,珠海有望充當改革先鋒,珠海國資改革方案落地在即。 珠海可能試水新加坡采取的“淡馬錫”模式。珠海此前明確表示,要打造高端制造業、高端服務業、金融業務、旅遊業、港口、商貿會展等平臺,支持大型企業改組為經營平臺、中小型企業整合為經營平臺。 分析人士指出,珠海並不處於國資改革的第一梯隊,其改革空間較大。優勢突出並有兩家上市平臺的格力集團有望在此次改革中擔任主力。 廈門國資委近期主導了一場開放性重組,將海天碼頭、象嶼新創建碼頭、國貿碼頭和海滄港務以新設合並方式成立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此次重組除涉及多家地方國企外,還涉及香港和黃、新世界創建、丹麥馬士基、法國達飛等集團,牽扯5家上市公司。 江蘇多地確立了今年國資改革的重點:無錫將積極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通過企業上市、增資擴股、收購資產、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優化資本結構。南京確定了加強資本和項目管理、深化改革重組、落實經營投資責任、提升國企運營能力等6類共50項重點任務。 在河南、河北等省份近期召開的兩會上,改革國資授權經營體制、開展國資投資運營公司試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河北省提出,省國資委監管的二級企業要納入股權多元化改革範圍,確保2-3年內完成70%以上二級企業的股權多元化改革任務,各企業每年吸納利用的社會資本原則上不少於上年凈資產規模的3%-5%。 新疆國資委主任邵峰在會後表示,今後國資投資項目都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力爭在石油石化、煤炭資源開發等領域與民間資本合作建設一批重大項目 江西將於一季度組織工作小組決定試點方案,內容包括:在江西銅業開展企業自主決策、自主經營的試點,在鹽業集團開展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試點,開展深化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的試點,開展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試點。 貴州要求省屬國企3月底前上報改革方案。貴州國資委將各企業3年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情況納入企業負責人任期經營業績考核,。 海南省國資委黨委書記蔡仁傑春節後調研時要求,要在一季度完成海南發展控股公司與海南水利電力集團的整合重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33

世界最大石油交易商呼籲改革布油指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963

由於北海石油產出量不斷下降,世界最大石油貿易商Vitol呼籲盡快改革布倫特原油指數。 Vitol總裁Ian Taylor在國際石油周會上稱,由於北海石油產量不斷下降、向亞洲國家的出口量增加,以布倫特原油為基準的國際石油價格指數的“有效性”日趨下降,國際原油價格指數應該囊括西非、哈薩克斯坦和阿爾及利亞石油,或許甚至也可以包括俄羅斯和美國的石油。 布倫特原油指數一直以來都爭論不斷,Vitol總裁Ian Taylor的話更是使爭論升級。 批評人士長期以來認為布倫特原油指數易被操縱。去年歐洲的監管機構就對疑似操縱事件進行了調查。 布倫特原油是出產於北海的布倫特和尼尼安油田的輕質低硫原油,作為基準交易標的,在期貨、場外掉期、遠期和即期現貨市場上被廣泛交易。目前全球65%以上的實貨原油掛靠布倫特體系定價。布倫特原油的裝運港為北海設得蘭群島的索倫佛(Sullom voe),主要用戶是位於西北歐和美國東海岸的煉油廠。 布倫特原油的定價包括布倫特、Forties、Oseberg 和Ekofisk的原油。但是,這些油田的石油產量近年來下降的速度很快。當這些油田受到破壞時,價格很容易飆升,這也就降低了布倫特原油價格指數的可信度。 主要石油定價機構Platts指出,改革是需要的,但是不會很快實現。 挪威打算增加北海石油產量,開發有20億桶儲量的Johan Sverdrup油田,但是這也要等到2019年才開始開發。 Platts市場報告編輯主管在這次會議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如果挪威的產量不是很大,我們需要把其它地區相同級別石油的價格考慮進來。問題很迫切,但是不會很快能解決。” 去年,為了方便合約交付,Platts做了一些改革,給質量更好的Oseberg和Ekofisk原油以溢價。 Platts表示,這樣的改革發揮了作用,將會對溢價的算法做一些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13

2014之國資改革---沙盤推演誰是上海第一股 Pune的碎片哥

http://xueqiu.com/2915442382/27651746
2014之國資改革---沙盤推演誰是上海第一股
本文不涉及具體代碼 只是給上海國資改革第一股畫一個肖像。這裡我一一推演

1.國資改革而非國企改革

國資改革和國企改革是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就完全變了。是資本成本的改革外加 企業話事權的改革。

所以大概會有兩個階段

1.Asset的差價(資產注入)

2.效率提升(管理層佔有公司資產後混合所有制 降維攻擊 股份制)

asset的差價是一次性的。比如隱蔽資產

效率提高是長期的 短看半年(@trustno1 說的 費用市值化導致的 費用下降導致利潤上升)

長期看三五年(最典型例子是04年附近的宇通MBO後的效率替身)

2.第一股是政治不是經濟。

上海20條 是模板是全國第一份成文發表的國資改革文件。

這體現上海的改革決心。

月初上海的國資委亦然走馬換將

臨陣磨槍不快也亮 用我口語化的說法是 帥哥 已經赤膊上陣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目前各地的國資改革都在盯著上海 比如上海的國企三分法已經得到各地的認同

競爭性 功能性 公益性。

這非常的中國特色 我覺得算上海的創新也是旗開得勝。接下來就看具體行動鳥。

國資改革中國資委的地位非常重要。因為涉及國資的重新定價 不出意外國資改革的方案都要國資委審批通過。

這和05年的股權分置還有差別 當時只要流通股股東同意即可。這票 必須國資委同意。

3.何為第一股的成功?

用常識猜測下。

就是 各方滿意 無非是 輿論和股民滿意 國資自己滿意。

那麼KPI是啥? 初期的應該是 國資委批准後 股價大漲。直接保值增值。

其次後期應該是兩點股價穩步上漲 然後分紅持續。

4.沙盤推演的結論

根據以上123的判斷為基礎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

A.2月底3月初會有 第一批或者第一股停牌。

類似05年股權分置改革的關進去。

因為國資改革按照現在的路徑都是集團做方案 報國資委審批

那麼草案出來到審批結束這段時間必須停牌。

B.前期漲幅大的股票應該不會是第一股或者第一批。

因為這是政治問題 不許吃相太難看。

其實

最近坊間其實傳聞很多

比如 某會話事人被老領導叫過去踢屁股。搞不定ipo回去陪老婆買理財產品算鳥。

比如 某副被11郎叫去說 怎麼不給我面子啊 2000都破鳥 破壞大好局面。。。

so這些坊間傳聞真假難辨但是都折射出一個事情 吃相不許難看

這裡的漲幅過大我心目中的尺度是一倍以上+傳聞出來後漲幅最大的。

也就是現在熱門的傳聞股最後不會是第一股或者第一批通過國資委審批的。

國資委沒必要授人以柄 漲幅大的讓他們停幾個月牌要麼要麼發回重新申報 這幾乎是必然的。(昌九事件重演幾乎必然)

這裡重點指出 這裡只討論第一股

以後的事情 漲多了吃相難看了 也不妨 只要皆大歡喜即可。輿論會放鬆跟蹤的 熱點 多了就不是熱點鳥。

C 速度會加快

年前的傳聞是三月底會有人出方案

我相信市場的熱度升溫會有反身性  熱度上身加速方案起草。誰都想搶首功一件 改革急先鋒。

第一個發表草案時政治資本哦

所以不出意外2月底3月初會有 第一支或者第一批股票被關進去 停牌。

以上就是我的沙盤推演

兩個月內見分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29

改革下的股市,走向何方?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27842884
漲到沒有吸引力,任何預期都難以讓後續資金迷戀的高度,自然是殺估值的最好理由。有人看到石化漲,把創業板的大跌歸結到它在拉抬指數,有人說發生了二八,但君不見,二里面大部分藍籌軍團也都跌得潰不成軍。

這些天的股市到底發生了什麼?

創業板,很多股用半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之前需要要等待一年兩年的漲幅,持倉人賺得缽滿盆滿。活在這個泡沫中不亦樂乎,但真正要開始回撤的時候,才發現,紙上財富終覺淺,一日回到解放前。當然,很多人依舊不會相信,風險來得這麼突然和毫無預兆。

殺估值,只能這麼去說了。

市場是有靈魂的。它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主張,有自己的規律。特別是在天朝,摸順了它的邏輯和規律,會讓你在很長的時間裡,合理的洞悉事態發展。

大部分人昨天糾結地產股為什麼暴跌,今天憂心創業板為什麼集體跌板,這樣的糾結和憂心於明天而言,沒有指導意義。如果只看這表現的外在,藍籌股沒有行情,創業板也開始修復估值。股市的路,瞬間迷惘,比籠罩在城市上空的霧霾更讓人窒息和無助。

當我們跳出漲跌去看市場的時候,才能去真切瞭解到它的呼吸,它的脈動。

我們都說股市是市場經濟的晴雨表,新的時期,看兩個領域,一個是改革,一個是創新。

改革是目前我朝面臨的一個緊迫而又棘手的問題,這個問題牽扯到整個國家命脈,國民民生,所以它注定是宏觀且難以一蹴而就,而創新則因為個體模式,產品, 服務的個性化的個體異同而能很好的捕捉到。

很多人是不相信改革的,認為目前的天朝利益集團已經根深蒂固,也正是因為很多的不相信,才讓這個改革顯得撲朔迷離迷離,難以觀摩。

但在天朝,目前這樣的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從去年李主導自貿區設立以來,已經明確了上層對於改革推進的力度和決心。中國目前不是要不要改的問題,而是如何迅速有效的改。整個中國經濟看似健康,實則是在各種落後的體制制約下,已經舉足難前,新的經濟產業看似蓬勃生機,實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成為整個經濟的重要載體,且他們受到傳統經濟體制的制約和影響難以發揮最大的能量。

我們很慶幸,習李在推動整個中國變革的道路路上沒有做和事老,在對老虎和蒼蠅的態度上沒有絲毫的手軟,雖然,目前很多人對事態的演變依舊持懷疑和保留的態度,但對於一輪又一輪的改革提議,習李沒有任何停滯的打算。

從資本市場而言,中國股市開始二十餘載,從最初為國企脫困到股權分置改革下分享改革成果,到允許民營中小企業上市助力發展,市場其實一直都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而近十年來,民營企業的飛速發展,散發出來的活力,讓國企體制下的各種看似擁有最優資源的大國企映襯得毫無優勢。國企的管理人員在現實環境中通過各種不光彩的手段賺得滿嘴流油,而資本市場上的股票價值卻如同雞肋。

諸如典型的兩桶油,電信聯通移動,哪一個崗位在普通百姓眼中不是肥缺,但反饋到上市公司裡,卻是公司效益的低下,淨資產收益率的停滯不前。幾十年經濟騰飛的果實,完全沒有如實反饋到上市公司裡。

這十幾年來,優質企業沒有貢獻優質收益,而且非常遺憾的,地產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產業反倒成為了推動中國GDP的支柱,而且被冠以剛需肆意掠奪著國民積蓄。於此,在改革和轉型背景下,在這個角度看地產股跌,那豈不是順應民意麼。

而國企在這個背景下,如何應對民營企業的競爭,又如何發揮優質資源的績效,真正讓企業發展作為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而不再簡單依賴出讓地皮,這應該是改革立意最原始的本意。

我們之前強調一個觀點,就是房產價格不再上漲甚至形成下探的預期的時候,便是股市思變的時候。這個思變,需要最高層去造一個能容納這麼大資金量的池子。需要引導資金去做市場配置。

所以,現在談的石化混合所有制變革,僅僅只是開始,而這個口子,也是資金窺探和攫取新一輪改革紅利的突破口。因為,混合所有制下的企業價值會重新評估,企業經營管理模式會被重新設定,企業經營績效會有新的結果,而這一切,都會積極引導,擁有優質資源的國企們真正回到企業以盈利為目的的這個要求上來。

再此之前,我們談的國企,沒有吸引力,不是他們的公司沒有吸引力,而是公司的管理模式,經營績效在舊有模式下的利潤釋放能力沒有吸引力,現在這一切,正在要發生變化,我們相信,兩會前後包括後續的時間裡,國企新一輪改革的各種細則和方向會進一步明確。

大浪之前總是天氣的詭異,動盪的行情下,顯然依然有一條明晰的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