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小企業面臨人才供應寒冬 人才供應呈現兩級分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120/152872.shtml

導讀 : 無論企業規模如何,都有一半以上的企業人才供給情況基本能滿足當前企業運營的需要,但企業規模越大“人才供給良好”的情況越多,“人才供應不足”的情況越少。

i 黑馬訊  11月20日消息,北森發布了《2014-2015中國企業人才管理成熟度調查報告》。總體來說,大多數企業對核心人才的定義仍模糊,並局限在小範圍內,但經營效果卓越的企業對關鍵人才定義範圍更廣,高層對人力資源工作的參與度更高,用人部門與HR部門的配合度更深。

對於2016中國企業人才管理的最新趨勢,報告指出:內部人才供給壓力帶來的挑戰,促使HR開始由外而內的思考;企業越來越重視職業發展,人才吸引和保留策略更多元化;人才流失率已成為企業評估人才管理效能最重要的標準;人才評估技術使用的深度和廣度將不斷加強;企業對“建立外部人才儲備庫”的偏愛回歸理性,招聘系統更受青睞;建立一體化人才管理體系已成為卓越企業的首要任務,一般的企業仍在績效管理上補課;卓越的企業更願意加大人才管理的投入,拉大一般企業的追趕差距。

當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新一代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重塑各個行業, 無論是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還是在迅猛崛起的二三線城市,“人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凸顯其作為企業發展引擎的價值。面對不斷攀升的人力成本和激烈爭奪的人才市場,HR從業者及管理者面臨空前挑戰。人才管理已進入雲計算時代,企業需要將人才管理技術與雲技術有機融合,構建持續的內外部人才供應鏈。

以下為報告節選:

對人才管理成熟度和人才供應情況進行相關分析,發現二者呈顯著正相關,即人才管理成熟度越高,其人才供應情況越好,反之則越差。

5.pic

註: ** 表示P<0.01,即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相關

數據顯示,人才供應現狀呈現兩級分化的趨勢:2014-2015年人才供應基本滿足當前運營需要的企業比兩年前減少了10.4%;而處於兩端狀態中人才供應良好的情況(包括“人才供應不僅能夠滿足於現在的需求,還能夠未雨綢繆服務企業未來幾年內的發展”和“人才供應是良好的、隨需而變的,並加速了企業的發展,甚至影響到企業未來戰略方向”)和人才供應不足的情況(包括“人才供應經常出現較大的斷檔,使得公司運營陷入停滯”和“公司總覺得缺人,運營受到影響”)的企業分別增加了4.9%和5.5%。

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人才正在統一向某一類企業流動的趨勢而導致。具體情況,我們以下將通過對不同經營效果、不同人才管理效能、不同行業和類型的企業人才供應的情況來分析得出。

15.pic

15.pic

(一)人才向經營效益更好的企業流動加劇,人才門檻變得更高統計發現:財務表現好的企業“人才供應良好“情況更多。財務表現卓越組中“人才供應良好”的企業比基準組多20.5%,“人才供應不足”的企業比基準組少14.7%。人才在流向經營效果好的企業。

 

14.pic

(二)敬業度不僅預測組織績效,更促使人才供應形成正循環

註:由於與人才管理效能相關的三個指標得分呈現高度相似性,因此我們僅選擇其中的“員工敬業度”指標來代表人才管理效能。

數據顯示,人才管理效能卓越組“人才供應良好”的企業比例較基準組多31.3%,而“人才供應不足”的比例較基準組少21.0%,這說明人才流動明顯傾向於前者。

16.pic

(三)快速發展的中小企業面臨人才供應寒冬,大企業依然是人才聚集地

數據顯示,無論企業規模如何,都有一半以上的企業人才供給情況基本能滿足當前企業運營的需要,但企業規模越大“人才供給良好”的情況越多,“人才供應不足”的情況越少。例如,10000人以上的超大型企業中有27.6%的企業“人才供給良好”,而1-99人的小型企業僅有11.0%的企業處於這種狀態。由此可見,人才向大型企業流動的趨勢較為明顯。

 

17.pic

 

      (四)民營企業發展迅速,但人才供應遠不能滿足其發展需要

數據顯示,超過60%的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和國有企業表示人才供應能基本滿足當前運營,民營企業的這一比例略低,為53.3%;各種類型企業中“人才供應良好”的比例相差不大,在15%到20%之間,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相對較高;但民營企業“人才供應不足”的情況較為嚴重,比例達30.2%,其次是國有企業,達22.3%。總體看來,外資/合資企業的人才供應情況相對良好,相比之下,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雖都有較大的用人需求,但尤其是民營企業有近三成面臨人才供給不足的窘境。當然,這種情況除了說明人才向外資/合資企業傾斜之外,也可能是由於更多的外資/合資企業處於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用人需求比民營/國有企業偏少所導致的

18.pic

19.pic

20.pic

21.pi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71

阿里重新定義展會O2O 或助力中小外貿企業困境突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898.html

阿里重新定義展會O2O 或助力中小外貿企業困境突圍

一財網 關健 2015-12-10 19:06:00

能否獲得阿里巴巴平臺的信用擔保,是這一流程中的重要一環。

外貿不景氣已經不是一兩年的現象,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14年進出口數據創下了近幾年外貿增速的新低——2.3%,遠低於去年年初制定的7.5%目標,這已經是中國第三年未能完成外貿目標。大量外貿公司在這個宏觀背景下掙紮。

為解決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外貿公司的出路,互聯網+的力量開始滲透到國際會展領域。12月10日下午,阿里巴巴B2B事業部和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的會展公司亞洲博聞(UBM)簽約合作,後者每年在全球舉辦大量商貿展會,覆蓋16個垂直領域。

這種合作會給外貿公司帶來什麽?首先,絕大多數中小外貿公司是沒有能力參加國際展會的,也無法給海外買家提供信用保障,對海外買家的拓展接洽上就少了一個重要的中介渠道,阿里巴巴相當於給平臺上的外貿商家提供背書,幫助它們拿到這些展會的入場證。另一方面,會展公司掌握了大量垂直領域的流行動向,比如今年國際家具市場流行什麽木材的家具等等,這些風向標式的寶貴信息可以通過阿里帶回來,給國內外貿公司做參考。

此外,雙方正在針對展會開發一款App,阿里通過多年做賣家交易匹配的一整套底層數據和技術系統,提高參展的買家買家之間的匹配效率。比如,海外買家不用再像過去那樣逛展碰運氣,而是在手機輸入需求,讓後臺推送匹配的參展賣家。上述這種O2O式的展會方式將從明年3月份前後開始試水。更重要的是,通過線上平臺,商家可以不再局限於展會承辦那幾天去洽談生意、開拓買家。

不難看出,能否獲得阿里巴巴平臺的信用擔保,是這一流程中的重要一環。長期以來,阿里巴巴的出口批發業務(即阿里巴巴國際站,alibaba.com)扮演的是一個貿易信息平臺的角色,而非交易平臺角色。也就是說,國內的中小商家和海外買家在該網站上撮合交易,而實際交易環節在線下通過傳統貿易方式進行。這樣帶來的一個結果是,B2B平臺沒辦法像淘寶、天貓C2C平臺那樣掌握交易數據。

從去年開始,alibaba.com大力推進線上交易,線上交易的規模在迅速提升。與此同時的一個背景是,與阿里B2B業務合作多年的深圳外貿服務公司一達通被阿里全資收購。一達通的業務範圍是幫助外貿公司做通關、退稅、國際物流、金融等一系列進出口工作。這樣,除了在alibaba.com平臺進行線上交易的外貿公司選擇一達通的服務外,越來越多的非線上交易外貿商也開始找一達通合作。

為吸引更多外貿公司入駐,阿里和一達通此前推出過“一美元補三分”的出口補貼,以及“一美元貸一元”的純信用流動資金貸款。同時,各地政府也在推廣一達通,它目前在深圳總部之外已經建立了山東和浙江兩家分公司,外貿數據是各地政府爭相搶奪的信息資源。

這樣,與過去線上完成撮合、再通過傳統線下交易的模式相比,一達通可以幫助alibaba.com沈澱大量出口數據,這是阿里給中小外賣企業提供信用背書的基礎。去年,阿里B2B平臺上線信用保障體系,根據各種維度的外貿交易數據給優質商戶提供擔保,像淘寶商戶的“星冠鉆”一樣獲得金盾標誌,阿里給這些商戶授信,最高可提供數百萬美元的擔保,一旦發生延期發貨等行為,平臺會先行提供賠付。

阿里巴巴B2B事業群負責戰略投資及商務拓展的董錚12月10日下午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alibaba.com線上交易環節不是最重要的,平臺方最看重的其實是數據和金融。也就是說,外貿交易線上化的目的是讓平臺方掌握更多數據,以此為基礎針對海量外貿商家建立一套動態的信用體系,再以此提供更豐富的外貿和金融服務。

可以預見的是,在阿里出口批發業務不斷向海外拓展的進程中,UBM不會是唯一一家合作方。類似這種在國際線下商貿業務中的領先者都可能是潛在合作方,是O2O中的第二個O,alibaba.com扮演的是前一個O和中間的2,跨國界的線上線下結合會愈發頻繁。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28

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刪除革命傳統教育相關課文的言論嚴重失實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012

8月25日,江蘇省連雲港市某小學教職工對新教材進行整理歸類。 (新華社 張開虎/圖)

12月18日,據新華網消息,近日網絡有傳聞稱,教育部把選自有關叢書中毛澤東、魯迅、雷鋒、黃繼光等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的課文從中小學教材中全部刪除。教育部17日發出公告稱,上述言論嚴重失實。

教育部表示,革命傳統教育歷來受到高度重視。據統計,現行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反映老一代革命家的篇目共115篇,其中有關毛主席的篇目37篇,魯迅作品18篇,有反映狼牙山五壯士、江姐、黃繼光、董存瑞、雷鋒等革命英雄人物的選文多篇。這些篇目收錄在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40

減息浪接浪 中小企仍乾塘 信貸要鬆綁 明冬始有望 (10 Nov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全球央行近期史無前例聯手減息,奈何出拳卻像打空氣似的,這邊廂中小企繼續告急,那邊廂美息減3次,港息才勉強跟一次,關鍵依然是銀行收縮信貸之過,無奈這個痛苦的緊箍咒,可能要捱到明年底或後年方能鬆綁。

銀行少做少錯 盼理順財政

銀行收縮信貸,是去槓桿化(deleveraging)的必經之路。所謂去槓桿化,是指銀行減低風險的過程。在信貸危機前,銀行就像過度擴充及冒險的公司,進行大量高風險的業務,但當市況逆轉時,公司自然因為這些虧本生意元氣大傷,固本培元的方法,自然是少做少錯,慢慢理順財政。

這與銀行今次的做法並無二致,環球金融機構在今次海嘯中已出現近7,000億美元(約5.46萬億港元)虧損,這些虧損要直接在股本中扣除,由於銀行做的每單買賣,都需要一定的股本來支持,這些寶貴的股本的流失,意味銀行要相應減少貸款或投資來降低風險。高盛經濟師Jan Hatzius早前便估計,單單美國的信貸收縮,已導致貸款減少達1.96萬億美元。

銀行收縮業務的結果,分分鐘導致百業蕭條,企業及消費者未能取得所需融資,又或需要付出高昂息口,都會令經濟嚴重收縮;更甚者是金融機構的去槓桿化,會令中央銀行的減息政策,未能發揮應有的刺激作用,減息雖令銀行的資金情況改善,但明哲保身的銀行,卻不願把資金拆借出去。

若不想銀行大舉收縮生意,可以怎樣?其中一個有效的途徑,便是補充銀行的股本,讓銀行有更大的風險及錯誤承受能力。事實上,過去一年,銀行向私人機構爭取注資入股的金額已達到4,200億美元,連同美英政府承諾注入銀行的近3,000億美元資本,已足以抵銷7,000億美元虧損(見表)。

向國庫打主意 補虧損缺口

既然銀行的股本在注資後,已回復風暴前水平,為何信貸緊縮的情況仍未解決?這是因為在樓市及經濟低迷下,銀行未來的壞帳仍繼續擴大,市場目前預計銀行將出現7,000億至9,000億美元的虧損,這些虧損若得不到填補,銀行依舊要收縮業務。

不過,過去1年入股的主權基金或投資者,莫不以損手收場,這7,000億美元的缺口,很難說服他們再慷慨解囊,除非各地政府肯身先士卒,但這筆資金是英美政府已承諾出資的一倍有餘,意味銀行仍要向國庫打主意。

現時市場的共識是,美國樓市及經濟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有望見底,則銀行的傷亡點算屆時才結束。信貸緊張的情況,亦要到那時才得以紓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61

6月份月結:中小型股重新上路

目前組合:

 
股份
比重
買入重點
Hutchison (13)
14.0%   業務國際化,能受惠環球經濟復甦,資產價值尚未被充分反映
China Gas (384)
10.7%   燃氣股中盈利預測獲上調動力較強者、
俄羅斯向中國達成供應天然氣恊議,是最大受惠者;剛公佈的年度業績理想
Sinotrans (598)
10.0%   物流及重組概念、首季業績理想
Launch Tech (2488)
9.1%   車聯網概念
China Animal Health (940) 8.6%   疫苗生產商,國際龍頭 Eli Lilly入股並成主要股東;給予投資者信心及增長憧憬
Singyes Solar (750)
7.6%   能直接受惠國家對光伏安裝目標的提升、13年業績理想、今明兩年的光伏安裝量續會大幅增長、加強對下游發電的投資
Manulife (945)
6.9%   美國退市及加息的受惠者、首季業績理想
Huadian Fuxin (816)
5.3%   首季業績理想;多元化的發電項目、核電會 是未來看點
Le Saunda (738)
5.3%   其業務受自由行倒退影響較少,剛公司的年度業績優秀,且估值吸引
Beijing Water Enterprise (371)
5.1%
水務及北京市政府背景
FE Consort (35)
5.0%
剛公佈的業績理想,股價對資產淨值仍有大額折讓;澳洲房地產資產仍可令人憧憬
Sunny Optical (2382)
4.8%
近月公佈的付運量理想、新的鏡頭應用如remote touch screen及車蛓鏡頭等
Cash
7.5%


6月份回報: 5.7%
6月底year to date回報:6.9%
最新year to date回報:9.0%

經4個月的整固後,投資組合於6月份終有較佳表現;除了選股及買賣決定大致正確外,期內二、三線股重拾上升動力也是重要因素。
 
至於選股監測名單方面,老實說近日沒有什麼靈感;不外是在現有的持股名單中增持,以及從近月買過的股票中,再行買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138

盤點2015:中小股民人均僅僅賺1700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videos/2015/12/4733080.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83

中小企業突圍:專利申請成競爭的重要手段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328.html

中小企業突圍:專利申請成競爭的重要手段

第一財經日報 王思琪 2016-02-15 06:00:00

2015年國內專利申請量突破200萬件,其中發明授權專利達到26.3萬件。中興、華為兩家手機廠商去年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就達到了5086件。

有言道“物以稀為貴”,在科技世界當數核心專利最貴。

專利申請被公司看作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大公司通過專利布局打造核心技術優勢,這種優勢為其圈定一批忠實的用戶;而小公司申請專利技術更多是為了獲得與大公司對等的合作關系。

近年來出於技術提升、布局海外市場等需求,專利布局情況有所增加。

1月份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專利申請量突破200萬件,其中發明授權專利達到26.3萬件。截至2015年底,在各個省市中廣東發明專利擁有量最多,作為高科技產業集中地深圳占據其中大部分的專利技術。中興、華為兩家手機廠商去年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就達到了5086件。

同時,隨著深圳國際知名度提升,越來越多的創新公司布局國際專利,它們的布局也吸引了大企業的合作。

雖然國內TFP(全要素生產率)並不理想,創新能力或許還在起步階段,但專利數量上的突破對專利質量也有一定影響。隨著民營企業對專利技術越發重視,在其中的布局程度也逐漸加深。

專利意義:合作與競爭

根據蘭德公司發布的《中國專利和創新報告》,Zuniga等學者研究發現,近20%的授權專利是為了阻礙競爭對手。這尤其體現在醫藥、點子等行業,大量的專利技術能夠限制對手研發進程同時促進企業之間的談判,而大公司之間會對互補的專利技術進行合作整合。

大公司專業化、產業化的投入能力較強且具有足夠影響力,高校小公司主要是研發上,專業化和產業化相對較弱,所以先天性存在分工協作。在歐美,除了有良好的金融機制支持小公司在細分領域有一些專業的研究之外,大公司也設立基金支持小公司或者院校研發。

“等這些公司有比較好的突破之後,大公司就會進行收購並購戰略協作,共同推動技術產業化,美國這方面做得挺好的。”從事裸眼3D技術研發的深圳企業超多維迄今為止在中國大陸、日本、美國、中國臺灣、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有500多項專利,其知識產權總監李偉這樣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側重計算推算的谷歌公司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後,彌補了通信專利領域技術的空缺,“為谷歌創造出一個更加強勁的專利組合”。

而對於小企業來說,加強技術研發與專利突破,是獲得大公司合作機會的方式。這些合作無論從資源還是資金上都能進一步促進企業發展。

李偉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些是根據當地市場情況來布局的:“(我們布局專利)考慮到各個國家產業狀況、主要客戶和競爭對手的分布情況,以及各個國家在相關領域產業的實際情況,除了中國之外,一些核心的專利會在美國進行布局,日本和中國臺灣主要布局涉及面板的技術設計和工藝方面的技術;歐洲我們主要布局核心算法和芯片的專利,主要是歐洲這邊有一些比較強的半導體公司。”

而這些專利布局是公司能與國際企業談合作的“資本”。超多維與東芝、索尼都有戰略合作,在日本本土推出裸眼3D個人PC電腦,這些硬件背後所用的是超多維在面板上的專利技術。“因為有這些專利,才能得到跨國公司的尊重,跟超多維探討技術。”李偉說道。

除了與跨國公司合作,專利布局也有助於企業在新市場中拓展知名度。據了解,除了國內市場,美國是全球科技中心,核心技術是戰略高地。中國大概20%的專利會在美國布局,其中民營企業占據這些專利的大部分。根據檢索,成立於2006年的無人機企業大疆創新在美國已經申請並獲準授權的專利達到15項,其中除了其核心雲臺技術之外,還包括無人飛行器、遙控器等整機或者配件專利。這些專利保障了其核心技術在美國市場的地位。

“中國創新剛剛起步,含量可能與美國有一定差距,但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做技術研發,像中興、華為、大疆這些企業走在行業前列,擁有核心專利也將越來越多,未來會出現更多核心專利和價值。”知識產權相關專業人士說。

中小企業專利重集成應用

創新技術研發以及專利申請都是一筆龐大的成本。一個手機里涉及的專利技術可以達到上萬件,不算技術研發成本,光是專利申請費用都不菲。

在國外,除了政府之外,大型企業會投入資金補助專利研發。而國內政府也會出資支持企業進行專利研發。

“超多維最初的專利研發資金來自大股東投入,後續是政府支持,很多項目研究得到政府的項目經費支持,地方政府專利申請政策獎勵。”李偉說道。

對於中小型企業技術研發來講,註重細分領域的鉆研投入能夠達到更大的效率。谷歌、蘋果這種量級的跨國企業技術上的積累時間較長,而中小型企業在基礎性研究和創新上都有所欠缺。但是在集成創新和應用環節上,中小企業專利數目卻並不少。

手機行業的集成創新更多。“大部分的手機行業都是集成創新,基礎研究此前並不多,主要是將很多已有的技術重新整合起來,根據市場需求,形成新的技術和產品。”上述專業人士告訴記者。

目前國內專利技術主要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類,日本、德國同時沿用這種區分方式。

實用新型也叫小發明,創新程度略低於發明。在美國專利技術中不具備該專利門類。

發明和實用新型之間沒有具體劃分,有些技術可以申請實用新型,也可以申請發明,一般說實用新型保護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性創新,發明除實體創新外,還可以保護計算機程序、生產方法等。

從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來看,2014年,發明與實用新型的專利布局幾乎成平均分配的態勢,實用新型專利量略低於發明專利。

其中這部分專利技術主要是個人和民營企業。

美國專利只有發明一個大類,部分申請的專利可能只是一種設想,對比而言,涉及應用層面的專利,在國內可以通過實用新型申請專利。因此也有一些如扭扭車一樣國外的理念最後到中國實現技術落地的例子。

“中國企業有自己獨特的東西,這一方面體現在專利數量上,另一方面也體現在產品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上。互聯網技術產生於美國,但應用最好的是中國,這個領域公司每年上萬件技術創新都是屬於應用層面。”李偉說。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70

2016平臺巨頭整合加速,中小創業將出現井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4/154544.shtml

導讀 : 不到一年的時間,多家互聯網公司迅速從勢不兩立轉變為抱團取暖。

1月11日,蘑菇街與美麗說聯合發布聲明,宣布兩家正式達成戰略合並協議,被稱為2016年第一起合並案。經過2015年合並潮,很多耳熟能詳的競爭對手都走向了整合之路。從滴滴快的合並,到58同城趕集網結盟,美團大眾點評聯姻,攜程“牽手”去哪兒,還有世紀佳緣百合網“合並同類項”等,不到一年的時間,多家互聯網公司迅速從勢不兩立轉變為抱團取暖。

2016平臺巨頭整合加速

滴滴快的整合趨近尾聲

2015年情人節滴滴和快的聯合發布聲明,正式宣布了兩家戰略合並,雙方將組建一家新公司,采取聯合CEO的架構,快的呂傳偉、滴滴程維,將同時擔任新公司的聯合CEO。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滴滴和快的逐漸加快整合之路。雖然從人員上看快的創始人團隊逐漸淡出視野,但合並後雙方80%的市場占有率,證明了該合並的意義和價值。

從2014年燒錢大戰的惡性競爭,過度到2015年攜手開發市場。在品牌方面,滴滴打車轉型為滴滴出行,集合了快車、順風車、專車、出租車等幾大業務線,快的打車、一號專車則被弱化,而快的團隊將更多地將精力放在孵化創新業務之上,比如滴滴快的推出的代駕、順風車業務都是由杭州團隊負責。

之後的滴滴快的已經連續完成兩輪共計30多億美金融資,新公司估值達165億美金,已有同全球競爭對手Uber一爭高下的實力。

58趕集十年恩怨終成一家

2015年4月17日經過10年競爭之後,58同城和趕集網終於走在一起。雙方的合並第一個好處,就是結束了長達十年的惡性競爭。從成立之初雙方在背後的資本力量下,各自為此付出居高不下的營銷、推廣費用。從4月份宣布合並距今,雙方的業務進行了大量的整合,2015年11月,58趕集結束聯席CEO制,楊浩湧出任分拆後的瓜子二手車CEO。

自2014年開始,58同城和趕集網紛紛開始了擴張之路,從分類信息業務逐漸延伸至上門服務、房產、二手車交易等新業務。合並之後,雙方在具體業務方向上出現了分叉,58專註到家、房產,趕集專註招聘、二手車。姚勁波和楊浩湧在面對媒體時曾一起發聲,雙方合並之後每年會節約大量的市場投放,以及在渠道競爭的費用,這些錢將會投入到創新業務的發展。

美團大眾合並結束多年混戰

10月8日,美團和大眾點評正式宣布了合並,成立了新公司新美大。在新的公司構架里,美團原有的T型戰略在新公司繼續保持,下設的事業群與事業部人員無變動。而新公司的平臺業務由原大眾點評的總裁鄭誌昊負責,最為核心的到店餐飲事業群由原美團COO幹嘉偉負責,原點評COO呂廣渝負責到店綜合事業群。

不過雙方的合並相較其它幾起情況更複雜,首先是百度承諾200億扶持百度糯米成長,未來或威脅到新美大合並後的老大地位。而合並前阿里投資60億重啟口碑網也給新美大新增了一個對手。但從市場占比上新美大優勢已經十分明顯,11月10日,比達咨詢發布了《2015中國互聯網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新美大在團購市場份額已經超過85%。加之騰訊微信對其開放接口,老大地位愈加穩固。

但由於美團和大眾點評業務重合度太高,雙方的整合還需要大刀闊斧。2016年來臨,這對於新美大非常關鍵,能夠快速的完成整合蛻變,雙方力量合到一處抵抗外來威脅,才是其能否完成小巨頭夢想的最好保障。

據清科集團旗下私募通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 中國並購市場再創新高,活躍度與規模量雙雙突破歷史記錄。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並購市場共計完成並購案例2110 起,同比上漲60.0%;披露金額的並購案例總計1,716起, 共涉及交易金額1,392.88億美元,同比提高53.0%。其中 ,國內並購案例共完成1,890起,較2014年同期上漲64.3% ,披露金額的1,543起交易共涉及並購金額1,087.14美元 ,同比微增0.3%。

2015年發生的合並潮非常有意義,以OTA行業為例,惡意競爭造成的預定到店無房,無法出票等現象愈發嚴重,行業信息嚴重不對稱,大量景區資源以及所在城市酒店資源被當地旅行社手掌握,以三四線城市尤甚。價格透明化倒逼酒店航空公司價格體系改革,甲方利潤受損,乙方讓利消費者,而企業基本家家虧損。之所以有燒錢行為就是互聯網企業在追逐行業第一的發展模式使然,這種模式不僅會讓自己元氣大傷,而且平臺裹挾商家造成多方利益受損,而消費者體驗在這種環境下也難以受到有效保證。顯然合並之後,拋開競爭成本,平臺可以更從容的調整發展基調,商家免去被挾持參加惡性價格戰,並以此獲利也願意提供更好的服務給消費者,三方共贏才是商業最該有的最終形態。

2016中小創業將井噴

2015年資本寒冬的恐懼開始蔓延,曾經不可一世的互聯網企業紛紛合並,抱團取暖的聲音隨之而出。在年末甚至有一個O2O死亡名單在網上廣為流傳,很多中小創業者也表示,2015年下半年的錢越來越不好拿了。然而在2016年隨著合並潮的逐漸落幕,平臺整合加速給予創業帶來了新希望。

首先,隨著平臺型企業合並後的整合接近尾聲,縮緊拳頭後企業可以將目光放在更多的業務領域,為中小創業者帶來了更多的機遇。以滴滴和快的合並為例,由於雙方合並最早很快渡過整合期。滴滴打車轉型為了滴滴出行,由於最大的敵人消失,開始大踏步布局快車、順風車、專車、出租車等幾大業務線,產品的擴張為旗下的中小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賺錢機會,司機也擁有了更多選擇增加了對平臺的忠誠度。

其次,從競爭中脫身後,合並企業有更多的精力投資有潛力的領域。如58同城和趕集網合並之後,姚勁波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放在發現新的創業項目上。2015年以來,58同城投資並購涉及金額超過15億美元,姚勁波對自己的投資成績很滿意。除了自建58到家子公司,駕校一點通、安居客、魅力91、土巴兔、中華英才網的投資並購名單上,都寫下了姚勁波的名字。另外,一直和58同城爭鬥不休的楊浩湧,在雙方合並之後將精力放在了瓜子二手車之上,之後卸任58趕集集團CEO一職,專心負責瓜子二手車,以個人投資者身份投資6000萬美元。

最後,由於合並後相似業務的整合及宣傳費用支出的縮減,讓平臺可以騰出更多資金扶持平臺上的中小創業者。今年8月,優酷土豆集團更名為合一集團,這起最早的互聯網合並企業終於有了正式的名字,董事長兼CEO古永鏘宣布將投入百億元資源,打造三大計劃:“新人計劃”——產生10萬個擁有千人粉絲團的自頻道,“萬萬計劃”——產生1萬個月收入過萬的自頻道,“颶風計劃”——產生100個估值過億的自頻道。該消息振奮了在優酷上依靠原創視頻生存的中小創業者,而隨著2016年合並潮後平臺整合加速,更多平臺會有類似的激勵措施,這對於缺乏融資能力的中小創業者是個非常好的消息。

2016年,創業創新的難度不會比2015年更容易,但創業創新的大潮不會比2015年更差,加之許多平臺型公司從合並中恢複元氣,還有整合紅利釋放,對中小創業都是個好消息,就像當初淘寶做大後,催生了數以千萬計的創業大軍。隨著滴滴快的、58同城趕集網、美團大眾點評、攜程去哪兒會在2016年結束整合,將為廣大司機、本地生活服務中小商戶、旅遊周邊市場的中小創業者們帶來更好的生存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739

2016平臺巨頭整合加速,中小創業將出現井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4/154544.shtml

導讀 : 不到一年的時間,多家互聯網公司迅速從勢不兩立轉變為抱團取暖。

1月11日,蘑菇街與美麗說聯合發布聲明,宣布兩家正式達成戰略合並協議,被稱為2016年第一起合並案。經過2015年合並潮,很多耳熟能詳的競爭對手都走向了整合之路。從滴滴快的合並,到58同城趕集網結盟,美團大眾點評聯姻,攜程“牽手”去哪兒,還有世紀佳緣百合網“合並同類項”等,不到一年的時間,多家互聯網公司迅速從勢不兩立轉變為抱團取暖。

2016平臺巨頭整合加速

滴滴快的整合趨近尾聲

2015年情人節滴滴和快的聯合發布聲明,正式宣布了兩家戰略合並,雙方將組建一家新公司,采取聯合CEO的架構,快的呂傳偉、滴滴程維,將同時擔任新公司的聯合CEO。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滴滴和快的逐漸加快整合之路。雖然從人員上看快的創始人團隊逐漸淡出視野,但合並後雙方80%的市場占有率,證明了該合並的意義和價值。

從2014年燒錢大戰的惡性競爭,過度到2015年攜手開發市場。在品牌方面,滴滴打車轉型為滴滴出行,集合了快車、順風車、專車、出租車等幾大業務線,快的打車、一號專車則被弱化,而快的團隊將更多地將精力放在孵化創新業務之上,比如滴滴快的推出的代駕、順風車業務都是由杭州團隊負責。

之後的滴滴快的已經連續完成兩輪共計30多億美金融資,新公司估值達165億美金,已有同全球競爭對手Uber一爭高下的實力。

58趕集十年恩怨終成一家

2015年4月17日經過10年競爭之後,58同城和趕集網終於走在一起。雙方的合並第一個好處,就是結束了長達十年的惡性競爭。從成立之初雙方在背後的資本力量下,各自為此付出居高不下的營銷、推廣費用。從4月份宣布合並距今,雙方的業務進行了大量的整合,2015年11月,58趕集結束聯席CEO制,楊浩湧出任分拆後的瓜子二手車CEO。

自2014年開始,58同城和趕集網紛紛開始了擴張之路,從分類信息業務逐漸延伸至上門服務、房產、二手車交易等新業務。合並之後,雙方在具體業務方向上出現了分叉,58專註到家、房產,趕集專註招聘、二手車。姚勁波和楊浩湧在面對媒體時曾一起發聲,雙方合並之後每年會節約大量的市場投放,以及在渠道競爭的費用,這些錢將會投入到創新業務的發展。

美團大眾合並結束多年混戰

10月8日,美團和大眾點評正式宣布了合並,成立了新公司新美大。在新的公司構架里,美團原有的T型戰略在新公司繼續保持,下設的事業群與事業部人員無變動。而新公司的平臺業務由原大眾點評的總裁鄭誌昊負責,最為核心的到店餐飲事業群由原美團COO幹嘉偉負責,原點評COO呂廣渝負責到店綜合事業群。

不過雙方的合並相較其它幾起情況更複雜,首先是百度承諾200億扶持百度糯米成長,未來或威脅到新美大合並後的老大地位。而合並前阿里投資60億重啟口碑網也給新美大新增了一個對手。但從市場占比上新美大優勢已經十分明顯,11月10日,比達咨詢發布了《2015中國互聯網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新美大在團購市場份額已經超過85%。加之騰訊微信對其開放接口,老大地位愈加穩固。

但由於美團和大眾點評業務重合度太高,雙方的整合還需要大刀闊斧。2016年來臨,這對於新美大非常關鍵,能夠快速的完成整合蛻變,雙方力量合到一處抵抗外來威脅,才是其能否完成小巨頭夢想的最好保障。

據清科集團旗下私募通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 中國並購市場再創新高,活躍度與規模量雙雙突破歷史記錄。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並購市場共計完成並購案例2110 起,同比上漲60.0%;披露金額的並購案例總計1,716起, 共涉及交易金額1,392.88億美元,同比提高53.0%。其中 ,國內並購案例共完成1,890起,較2014年同期上漲64.3% ,披露金額的1,543起交易共涉及並購金額1,087.14美元 ,同比微增0.3%。

2015年發生的合並潮非常有意義,以OTA行業為例,惡意競爭造成的預定到店無房,無法出票等現象愈發嚴重,行業信息嚴重不對稱,大量景區資源以及所在城市酒店資源被當地旅行社手掌握,以三四線城市尤甚。價格透明化倒逼酒店航空公司價格體系改革,甲方利潤受損,乙方讓利消費者,而企業基本家家虧損。之所以有燒錢行為就是互聯網企業在追逐行業第一的發展模式使然,這種模式不僅會讓自己元氣大傷,而且平臺裹挾商家造成多方利益受損,而消費者體驗在這種環境下也難以受到有效保證。顯然合並之後,拋開競爭成本,平臺可以更從容的調整發展基調,商家免去被挾持參加惡性價格戰,並以此獲利也願意提供更好的服務給消費者,三方共贏才是商業最該有的最終形態。

2016中小創業將井噴

2015年資本寒冬的恐懼開始蔓延,曾經不可一世的互聯網企業紛紛合並,抱團取暖的聲音隨之而出。在年末甚至有一個O2O死亡名單在網上廣為流傳,很多中小創業者也表示,2015年下半年的錢越來越不好拿了。然而在2016年隨著合並潮的逐漸落幕,平臺整合加速給予創業帶來了新希望。

首先,隨著平臺型企業合並後的整合接近尾聲,縮緊拳頭後企業可以將目光放在更多的業務領域,為中小創業者帶來了更多的機遇。以滴滴和快的合並為例,由於雙方合並最早很快渡過整合期。滴滴打車轉型為了滴滴出行,由於最大的敵人消失,開始大踏步布局快車、順風車、專車、出租車等幾大業務線,產品的擴張為旗下的中小創業者提供了更多的賺錢機會,司機也擁有了更多選擇增加了對平臺的忠誠度。

其次,從競爭中脫身後,合並企業有更多的精力投資有潛力的領域。如58同城和趕集網合並之後,姚勁波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放在發現新的創業項目上。2015年以來,58同城投資並購涉及金額超過15億美元,姚勁波對自己的投資成績很滿意。除了自建58到家子公司,駕校一點通、安居客、魅力91、土巴兔、中華英才網的投資並購名單上,都寫下了姚勁波的名字。另外,一直和58同城爭鬥不休的楊浩湧,在雙方合並之後將精力放在了瓜子二手車之上,之後卸任58趕集集團CEO一職,專心負責瓜子二手車,以個人投資者身份投資6000萬美元。

最後,由於合並後相似業務的整合及宣傳費用支出的縮減,讓平臺可以騰出更多資金扶持平臺上的中小創業者。今年8月,優酷土豆集團更名為合一集團,這起最早的互聯網合並企業終於有了正式的名字,董事長兼CEO古永鏘宣布將投入百億元資源,打造三大計劃:“新人計劃”——產生10萬個擁有千人粉絲團的自頻道,“萬萬計劃”——產生1萬個月收入過萬的自頻道,“颶風計劃”——產生100個估值過億的自頻道。該消息振奮了在優酷上依靠原創視頻生存的中小創業者,而隨著2016年合並潮後平臺整合加速,更多平臺會有類似的激勵措施,這對於缺乏融資能力的中小創業者是個非常好的消息。

2016年,創業創新的難度不會比2015年更容易,但創業創新的大潮不會比2015年更差,加之許多平臺型公司從合並中恢複元氣,還有整合紅利釋放,對中小創業都是個好消息,就像當初淘寶做大後,催生了數以千萬計的創業大軍。隨著滴滴快的、58同城趕集網、美團大眾點評、攜程去哪兒會在2016年結束整合,將為廣大司機、本地生活服務中小商戶、旅遊周邊市場的中小創業者們帶來更好的生存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755

港中小股真的能走自己的路?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0147034

6月已經過了一大半,港股的好淡信號看似混亂,實際卻非常明顯。MUPI 隨機指數在65日下跌3.3%,當日市寬(升跌比)為近期罕見的1:9,是轉勢信號;恆指於69日跌穿272xx點,更確認高位橫行告一段落,拾級而下亦已成定局,最終目標至少見12個月移動平均線(紅線,目前處於25048點),最差狀況見24個月移動平均線(黃線,目前處於23870點)。當然,目前這兩條平均線趨勢皆向上,若指數動能維持「溫水煮蛙」模式,「到8月或9月以一次中度調整完成這個調整浪」的預期達到時,這兩線數值屆時肯定在更高水平。

然而,代表大量中小股的MUPI 隨機指數自4月初起升至近期頂點,累計升48%;當中,創業板更累計升65%。相對來說,恒生指數及國企指數同期升至近期頂點,累計升14%20%。至於A股,深證成份指數自4月初起升至近期頂點,累計升37.5%;上證綜合指數亦累計上升35%;深創業板則累計升70.5%。由上述數字可見,港股的安全邊際僅在恒指,甚或國指,MUPI及創業板並不包括在內。

我們再比較調整力度,港股中的恒指(hsi.hk)及國指(hscei.hk)由頂點分別回落了6.5%11%MUPI及創業板回落了4.5%3.8%。相對來說,A股中的深證(399001.sz)及上證(000001.sh)分別回落了11%11.5%,深創業板(399006.sz)更回落了16.8%

以上述回落幅度相對本輪(4月起)升幅計,港股中的恒指及國指的調整幅度為升幅的52.8%65.8%MUPI及創業板的調整幅度為升幅的14%9.5%。相對來說,A股中的深證及上證的調整幅度為升幅的48%44.5%,深創業板的調整幅度則為升幅的40.6%。上述數字再一次反映,港股的安全邊際僅在恒指及國指,而MUPI及港創業板的現水平回落風險,甚至可能比A股的深創業板更高。

港股MUPI及創業板的強勢,很大程度源於莊家股的相對強勢;因為莊家在其主導的股份上有絕對的資訊優勢及價格控制權。然而,我說過,市場氣氛最終會影響莊家的取態,在較長期的牛皮甚至下跌市中,散戶自然變成莊家的獵食對象。因此,相對其他指標的急速回落,MUPI及港創業板未來「追落後」的可能性非常高。事實上,當前港中小股的鑊氣,據說是炒起等「大媽」接棒;如是者,A股急回豈有不拖累港中小股之理?

另一方面,讀者宜留意,本輪A股調整的導火線並非基於估值考慮,而是來自市場資金緊絀。例如除了管理融資融券,傳遞降低資金槓桿的信號之外,本輪IPO凍資規模創出新高的5~7萬億,僅僅「巨無霸」國泰君安就凍結資金3萬億,對市場資金面的心理衝擊極大。事實是,基於內地股民的羊羣心理傳導性,過去兩日A股皆出現人踩人情況。

然而,上述資金緊絀不是出於甚麼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反倒是另一次人為的「狼來了」劇目。事實上,基於半年結因素,每年6月,內地金融市場皆會出現資金特別緊絀狀況,而A股亦普遍在此月份走低。因此,管理層利用這個時機,加多一招兩式功夫,試圖將快牛變慢牛的可能性不低。

面對這種局面,如果A股情況沒有改善,港中小股必受牽連。然而,只要內地市場資金不再進一步緊絀,又或羊羣的恐慌心理找到轉折點,那麼,根本就不需要甚麼合理估值支持,調整也可以隨時無疾而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8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