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問題:
剛好最近也在思考自由現金流的問題,請教:
1、廣告費支出,算不算是未來「維持」企業的競爭力,而必須的支出?
2、如果算,那麼,你能分清楚那些廣告費是「維持」企業競爭力的支出,哪些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支出嗎。
————————————————————————————————————————————————
我的回答:
1.算。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雖然實際上僅僅為了維持競爭力,只需要多個領域中總體投入的效果能達到就行(假如在科研,銷售渠道等)不是必須要廣告。
光說影響銷售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講:
B2C需要大量廣告投入。
C2C靠口碑。(直銷有這種傾向,淘寶開店也是)
B2B靠產品質量和功效。(假如是生產工業零件或是工程機械的企業,客戶只關心你產品的質量和是否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即不看廣告看療效。)
但是總體上來講:在這個充滿了各式各樣商品的時代,無論最終是靠口碑還是質量和功效,你還是需要讓消費者找到你。
雖然好酒不怕巷子深,但是在巷子口上掛個廣告,無疑可以提高銷量。(銷量,市場佔有率。是競爭力的一個表現)
所以歸根結底廣告還是很重要的。
2.這個問題十分複雜。
一般來講企業高管自己也說不太清.不過還是有辦法的。
但凡 廣告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即品牌價值。
1)論品牌的效果:
對於煙酒等產品十分重要。相同的質量,品牌強勢的一邊可以賣出好幾倍的價格來。
對於鋼材,煤炭,水泥等行業。我只能說:一分貨,一分價錢了。(一分價錢一分貨) (質量>品牌)
產品同質化,標準化的行業。繼續價格戰。
奢侈品。看的就是品牌。價格越貴越有人買(當然也要有質量做基礎)
................
不同的產品,廣告的效果大不同
2)論廣告的投放方式
廣告投放的時候需要考慮投放方式,即不同媒體的成本,和受眾。
簡單地說:
大眾消費品:適合電視廣告。
體育運動產品:適合戶外廣告。
汽車:適合路邊廣告。
日常生活用品:電視劇軟廣告。(家庭主婦不但負責採買日用品,也愛看連續劇)
時尚品:時尚雜誌。
...................................
正確的投放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3)論廣告的主旨。這個最重要。
凡是廣告總是要宣揚一個主旨,一種企業理念。即企業形象,產品形象的塑造。
看看成功案例:
腦白金:年輕態,健康品。
王老吉: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不要小看這一點。廣藥經營王老吉幾十年都沒起色,加多寶就靠這一句廣告,幾年就做到家喻戶曉了。(雖然廣告費也沒少花,但是如果選錯了主旨,就事倍功半了)
看看失敗的案例:
某乳製品企業(我就不說是誰了)。廣告的內容是:窗明几淨的加工車間,帶著白色手套和口罩的工作人員,站在巨大的現代化的不鏽鋼容器和機械設備前。牛奶正從無鏽鋼容器中通過一條條的管道緩緩流出,灌裝到一個個玻璃瓶中。。。。。
看出問題來了嗎?
消費者看過以後首先覺得:
這多麼像 一家化學品工廠啊。天知道你們在那間密不透風的車間中,往牛奶裡添加了什麼不可告人的東西!
而企業的高管想要展現的是:他們的車間是多麼的現代化,多麼嚴密的質量把關,有多麼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
但是消費者對這個完全不感興趣。他們關心的是你的原料是否健康,是不是純天然。
他們想看到的是:藍藍的天空,青青的草地,美麗的奶牛在悠閒地吃草。
所以不能把握消費者需求的廣告,勢必悲劇!
當然你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啤酒企業繼續宣傳他們的車間。。。。。。。
一些白酒企業繼續宣傳他們的窖泥。。。。消費者根本就不關心你的窖泥。
請客吃飯,喝高檔白酒,要的是排場,要的是夠面子!關窖泥啥事?
國酒茅台,人民大會堂專用!足以~
------------------------------
至於:那些廣告費是「維持」企業競爭力的支出,哪些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支出。
這個確切是多少,誰也不知道,企業的高管自己也不清楚。但是能估計。
不過正如看病說不清吃多少藥能好。
這個問題,只能按療程吃藥,直到恢復健康。
公司的高管進行持續的投入,直到能夠維持競爭地位。(到此為止都可以看做是維持品牌,所必須的)
如何估計呢?
一般認為在沒有出現巨大技術革新,產業結構變化,較大價格變化,較大質量變化的情況下。
恰好保持市場佔有率,所需要的廣告費就是必須的。即:在此基礎上為了提高市場佔有率所需要的部分就是非必需的。
所以通過市場佔有率可以大概的判斷。
如果沒有大的變革的話可以假設廣告的效率不變。即廣告費用/銷售收入 的比值不變。
(廣義的來講就是 銷售成本/銷售收入 不變)
也可以用競爭對手的數據來推算。
這樣用歷史數據就可以大概的判斷。即維持現有市場佔有率大概需要多少廣告投入。
(不過 有時成本減小,收入不變是由於市場開拓已經成功。)
實際上來講:
報表上的東西必須和實際相吻合。就如同年報上銷售收入很高,調研的時候卻發現它的產品根本就賣不出去。這樣是不行的。
廣告是:不看報表,看銷售情況的 (實際銷售情況——即療效)
有些軍官看不起政客(政治家),說他們膽小,怕打仗。
"我衝鋒陷陣,拋頭顱灑熱血,眼看勝利在望。你說停就停,這怎麼能行。"
但是戰爭從來都是個政治問題。是為了政治服務的。
首先,是敵是友本身就是個政治問題。你去打的是敵人,而不是盟友。對吧。
而哪些是敵人,哪些是盟友呢?這是個政治問題。
戰爭是外交的一種。是最終的外交手段,也是效率最低的一種。
能在談判桌上解決的問題能達到的目的,就不要用戰爭來解決。戰爭勞民傷財,而且風險巨大。
只有為了達成談判桌上無法達成的目的,獲得巨大的利益時,才有必要發動戰爭。
桌子在戰爭中是十分重要的。戰爭從桌上開始,在桌上結束。
戰前:試探對手,分析情報,拉攏盟友,鞏固自己,迷惑對手,分裂敵人都需要在桌子上談判。
絕大部分戰爭都在這個階段就分出勝負了,雖然有些真的打了起來,有些沒有。但多半是沒有,自知實力不足的
一方會讓步。俗稱看不見硝煙的戰爭。
戰爭的原因:為了達成談判桌上無法達成的目的,獲得巨大的利益時,才有必要發動戰爭。
在桌子上談不攏,才打。
戰後:無論是停戰協定,受降儀式。都是需要桌子的。
戰爭不能不顧及政治因素,首先戰爭就是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手段。手段不能代替目的。
一個人不能同時與全世界為敵,戰爭雖然可以不擇手段,但是不能完全不擇手段。(盟友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所以戰爭從屬與政治,不能離開政治說戰爭。
失敗的例子:
薩達姆自認為幾十個小時就能吞併科威特。沒有正確估計美國的態度。
事實證明,科威特的確不堪一擊。但是美國不但讓他把科威特吐了出來,而且在幾十年後還絞死了他。
(這一切都是因為沒看清美國的臉色,進而和美國交惡的結果)
例2
在美國看來:薩達姆拚命造原子彈。你和他談判,他不和你談。
你不敢扔他,他可敢扔你。而且很可能會迫不及待的扔你。
國際制裁只能延緩他研製成功的速度,但他總有研製成功的那一天。
那你就只好打他了。
1.男人的問題多半都來自於一個簡單的原因:他們不能老老實實的呆在屋裡。
2.你通常不必擔心這個世界,因為沒有你,世界依然運轉的很好。你只需管好你自己。
3.投機就像走鋼絲,不在於你已經走了多遠。當你失去平衡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4.很多投機大師都破過產,有的還不止一次。我可不想在我60多歲的時候,再富一次。
5.錢,究竟只是錢而已,還是錢之上的什麼東西呢?
這篇文章有感而發,略有調侃。換個角度講講價值投資。
說到莊家,有幾年炒股經驗的老股民,都能給您講上一大段。
坐在茶樓裡,一邊磕著瓜子,一邊品著清茶。手裡端著茶杯,夾著香煙。在雲霧繚繞中,娓娓道來。
想當年,與莊家鬥法的歷程都一一道來。那些年,我們跟過莊,殺過莊,抬過轎子,進過莊。。。。。。。
那一幕幕都如同武松打虎,智取威虎山,一樣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聯翩。
在老一輩的股民心中,技術分析都是假的,莊家才是真的。
不論它是金叉銀叉還是死叉,莊家讓它咋叉,它就咋叉。股價想讓它漲它就漲,想讓它跌它就跌。
莊家才是市場的主力,他們控制著主力資金的運作。有錢啥都漲,沒錢啥都不行。
每隻股票都是一個山頭,被莊家用資金和籌碼(股票),牢牢的控制住了。
想賺莊家的錢,無異於與虎謀皮。還是老老實實的跟莊吧。
我們繼續分析:
莊家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它包括:社保基金,國際投行,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民間游資。。。。等等。
這個股市就像一片汪洋大海,也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
既然說到跟莊,跟哪個莊就十分重要了。
千萬別跟了小魚,被大魚一起吃了。
那麼誰才是最強的莊家呢?
過去我聽說過一句話:「在股市裡掙錢的人是極少的,只有那些和上市公司有關係的人才能掙大錢。」
那些天天和上市公司搞關係,套消息的人,才能掙大錢。說不好聽話就是靠內幕消息。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想到了,跟上市公司老總有關係的人能掙大錢。
人家為啥告訴你消息呢?為啥不告訴我呢?你不得投桃報李嗎?
你想知道的事,大股東實際上都知道。
所以想賺錢就得和他們穿一條褲子,賺了錢大家一起分。
說白了還是和控股股東合作炒股。
很多人口中說的莊,指的是民間的牛人,民間游資,熱錢。
實際上他們只是條小魚。
想一想
你有錢,哪家上市公司老總搞不到幾十億?
你手上籌碼多(股票多),能比控股股東還多?
你知道內幕消息,能有他們知道得多?
你籌碼不夠不得在二級市場上買?人家搞個定增就有了。(沒有籌碼自己造)
你能操縱上市公司的信息發佈嗎?人家就能。
你能操縱上市公司利潤嗎?人家就能。
。。。。。。。。。。。。。。。。。。
你花了好幾千萬的成本,終於把股價炒起來了,人家減持了(大小非)。
你想讓股票漲,要花真金白銀,冒著巨大的風險。人家發個利空公告,你就白搞了。
你被套了,還得提心吊膽。人家就當是增持了。哪天搞個利多公告,涉礦什麼的立馬就翻身了。
那些所謂的民間莊家,還不是被人家翻過來倒過去的玩?
那些公募基金的經理,還不是要千方百計的和他們搞好關係?
所以說,在全流通時代,最強的莊家就是炒自己家股票的控股股東。
————————————————————————————————————————————
以下兩個小問題不想看可以略過。
1手段
說到這裡,有個小問題。
控股股東為啥不自己出面炒呢?為啥還要和公募基金合作呢?
這不還是法律的原因嗎?畢竟控股股東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限售股解禁需要很長時間,還要避免在敏感時期買賣。換個方法很必要。
平時多告訴基金經理點消息,把關係搞好。等到要增發的時候,基金經理,證券分析師投桃報李,多買點股票,多發點看多的研報,把股價拉起來多圈點錢。合理合法,合規合矩。舒舒服服,快快樂樂,把錢攬入懷中。
一次就賺好幾十億。你好,我也好。為什麼不呢?
2估值
但是增發,套現什麼的遇到一個問題。如果這樣做了,會降低自己的持股比例。
總這樣做,最終將會喪控股權。企業也就變成人家的了。——這是控股股東所不願看到的。
問題很快變成「賣1%的股權,套20億。或是稀釋1%的股權,融20億。」是否合適?
當然假如股價過高,當然是合適的。但是「過高」是多高呢?
「假如貸款利息為5%
那麼問題就簡單的多了,即「為了搞到20億,是出讓1%的股權,還是每年付1億的利息哪個更合適呢?」
因為對於控股股東來講,企業的實際利潤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假如他需要錢,就能讓企業分紅。(這是和散戶不同的)
一家盈利能力很差的企業比起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對於控股股東來講必然不如後者值錢。(因為失去了後者的控股權,損失更大)
那麼對於盈利能力強的企業來講:控股股東必然傾向於債務融資,而不是股權融資。(估值和利率有很深遠的關係)
而更少的再融資和套現,使市場上股票的供應增長放緩。最終使股價上漲。(想一想市場融資總量和股價的關係就知道了,為啥暫停IPO股市就會大漲呢?是一個道理)
——————————————————————————————————————————————
想套現,想減持。但是價格要合適。
控股股東腦袋裡想的是「我的企業能值多少?我多少錢願意賣?」
為啥,那些70倍,80倍市盈率的創業板股票解禁了以後,大股東和管理層拚命減持呢?
因為他們很清楚,他們的公司值不了那麼多錢!
反過來說要是只有7到8倍的市盈率他們才不會賣呢,他們反而會買。
所以說,便宜了就買,跌了也不要怕。等到大股東想圈錢的時候必然把股價拉到價值以上,你那時候賣掉就成。
想到這裡,我猶然起敬,那些拚命減持創業板股票的人,才是真正心中時刻裝著企業價值的價值投資者!
終於讓我找到價值投資的大部隊了!
價值投資這個莊,我是跟定了!
公司究竟值多少錢,必須自己去研究。道聽途說,全都不准。
註:雖然本文一直影射部分大股東炒作自家股票。但是便宜的時候買,貴的時候賣,本身沒有什麼道德問題。
本文只是想說明:價值投資,即使在充滿股價操縱的市場中依然有效。
知道托賓Q理論的人實際上都知道
現在都在講經濟學帝國主義,經濟學家成為時髦,請問,我該怎麼做,才能在談吐上更像一個經濟學內行,或者經濟學家呢?
來,告訴我,你喜歡哪些經濟學家?
郎咸平?你也太庸俗了!哈耶克?天哪,這年頭誰還不知道《致命的自負》!
沒錯,這些耳熟能詳的名詞都過時了,在21世紀,要把自己偽裝成新一代的經濟學家,你應該喜歡的人是羅斯巴德(「維克賽爾和米塞斯是奧地利學派的先驅,改變了這個學科的定義,可惜他們還是太古典主義了」)、布蘭查德(「我上次看他的文章中一個範式,太精彩了!讓我懷念起了丁伯根的風格」)或者是綱納·繆達爾(「瑞典學派的貢獻一直被忽視了!唉,經濟學家就是這樣一直在做著「創造性的毀滅」的工作」)。
如果你想要在和別人談話時把自己變成一個與眾不同、格調高雅的經濟學家,我們強烈建議,一定要記住以下有關名詞:
【經濟學家】記住,馬歇爾要和邊際革命一起說出來,凱恩斯與管制和社會主義是親家,而馮·哈耶克與自由主義是命中注定的情人。考慮到這篇文章面向的讀者是中國人,我們還建議你背熟下面這段話:「其實CCP的御用學者/西方自由主義學者一直深深地誤讀了卡爾·馬克思和他具有時代意義的《資本論》,你知道麼,其實科斯定理沒有考慮時間這個重要變量,但是馬克思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科斯是誰?別擔心,只要你的同伴也看過這篇文章,就不會問出這麼愚蠢的問題。
【經濟學術語】時刻提醒自己,你從不說「貨幣」,你更喜歡用M1或者M2;你不使用通貨膨脹這樣大眾化的字眼,反之,你的口頭禪是「流動性」和「量化寬鬆政策」(「狗娘養的美聯儲!」——記住,在任何時刻這句話都是對的)。你不說」壟斷經營「或者是」人們喜歡購買某種商品「,你應該用的詞句是」制度性的租金加上價格歧視導致了我們買不起PSP「以及」人們被觀察到的偏好和顯示的偏好不一定一致,所以商家才會需要市場反饋和廣告調查「。
此外,為了保持住高貴的、真正的經濟學家氣質,你不應該喜歡:
任何有中國名字的經濟學家,除了楊小凱和張五常,當然,我們更建議你使用Steven N. S Cheung來稱呼後者。
博客日訪問量超過5000的經濟學家,包括但不限於曼昆、克魯格曼、弗裡德曼。
流行的大學經濟學教材的作者,比如保羅·薩繆爾森、羅伯特·巴羅以及斯蒂格里次。
那些在媒體上大出風頭(本文作者願意以尼古拉斯·卡爾多的名義發誓,我不是出於嫉妒才這樣說的)的經濟學家,伯南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相反,你最好喜歡:
一個非西方的經濟學家,例如「嘿,你知道大阪大學的秀野克仁嗎?他在上個月的一個討論會中提出了對凱恩斯理論的一個新的見解」,或者是「我不明白人們為什麼一直忽視拉丁美洲的貢獻,聖保羅大學略·胡恩薩教授在新制度經濟學上的貢獻完全配得上諾貝爾獎」。放心吧,沒有人會關心大阪或者聖保羅究竟在哪兒,你只需要引起別人崇拜的目光就行了。
要不然,一個死了150年以上的經濟學家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魁奈、馬爾薩斯、密爾或者戈森(斯密和李嘉圖太出名了,當然不在此列)。在這個時候,你不需要對他們的理論作出評論(因為「太陳舊了」,實際上你也根本不知道),那麼,講一點八卦和趣事就自然可以使談話氣氛變得活躍起來,比如」嘿你知道麼,李嘉圖死的時候給馬爾薩斯留了一大筆錢,因為他擔心馬爾薩斯因為生活費不夠導致不能專心學術。他們的朋友老密爾的兒子小密爾不僅在經濟學上有著傑出的成就,還順便收養了後來的諾獎文學獎得主羅素。「
萬一,萬一你遇到了真正的經濟學人,不要慌張!記住,正如剛剛所說的,先狠狠地痛罵一遍狗娘養的美聯儲(你的同伴一定會表示贊同,這就為你整理思路贏得了時間),接著,你可以再痛罵一遍宏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家(你的同伴會再次表示贊同,並開始和你一起痛罵宏觀經濟學家們),然後,在無意中憤憤地表示」我覺得數學的引入已經毀了經濟學這個學科「之後,你可以用「方法論的演化和行為心理學的革命」來結束這個話題,畢竟每個人都知道這是必然的趨勢——當然了,至今仍沒有人知道該怎樣去做。
相信我,讀到了這裡,你已經成為一個卓越的經濟學家了。
由黑貓警長、葫蘆娃等中國經典動漫IP(內容知識產權)改編的手遊上線後屢遭市場冷落,而美國好萊塢經典作品漫威英雄等影視IP開發成的手遊卻被玩家持續熱捧。國內外經典影視IP冰火兩重天的背後根源是什麽,手遊企業該如何選擇IP?
9月17日,美國收入榜第九、與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有著多年深入合作的美國手遊開發商Kabam COO Kent Wakeford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公司的成功很大因素是善於利用好萊塢經典電影IP改編手遊,好萊塢優質電影IP對手遊具有巨大推廣作用,而一款成功的IP手遊同樣也會推動其IP電影票房大賣。”對於如何選擇電影IP,Kent Wakeford認為,諸如漫威英雄系列、《星球大戰》、《速度與激情》等系列化的電影會更適合開發成手遊。此外,對於目前國內對IP的熱捧,Kent Wakeford強調,不應過於迷信IP,遊戲技術含量同樣重要。
“黑貓警長”難敵“漫威英雄”
借著《黑貓警長》電影版8月上映的熱度,由《黑貓警長》改編的手遊也於電影上映前上線。由於配合同名電影的宣傳,黑貓警長手遊在推廣前期一度受到廣泛關註,上線之後業內給出了較高的評分,但隨著電影降溫,這款手遊也迅速淡出了玩家的視野。
與此相反的是,近期由Kabam公司利用好萊塢漫威英雄IP開發的一款手遊《漫威英雄格鬥賽》,開創了歐美手遊市場格鬥內容的先河,並且在收入榜的收入已經從發布當天的第29名增長至美國iPhone收入榜的第9名。
同樣是借助經典影視IP開發的手遊,黑貓警長的手遊跟漫威英雄的手遊著實讓人感受到了兩國動漫IP手遊的冰火兩重天。事實上,本土手遊公司多次嘗試將經典動漫IP改編成手遊卻總是難獲成功。此前也有一款由《葫蘆兄弟》改編的同名手遊,在諸多爭議過後,逐漸淡出了玩家視野。是什麽原因導致這些老牌的國產動畫手遊如此“短命”?一家專業遊戲網站展開的調查結果顯示,在關於“你覺得國產動畫片改編的手遊好玩嗎”的投票中,僅有23%的手遊玩家表示手遊改編得不錯,高達77%的玩家對於此類手遊並不滿意或者漠不關心。
隨著手遊產業的快速發展,眾多Facebook社交遊戲加速轉型手遊開發商,其中,以好萊塢影視IP改編手遊為特色的Kabam公司迅速崛起。從其出品的遊戲在美國區的表現來看,Kabam的試水好萊塢IP手遊已經成功。無論是Kabam最初與派拉蒙影業合作推出的《教父》遊戲,還是隨後與華納兄弟合作推出的《霍比特人》手遊,與環球影業合作推出的《速度與激情6》,以及近期與漫威合作推出的《漫威英雄格鬥賽》等遊戲,這些基於好萊塢影視IP開發的手遊屢屢獲得市場追捧。僅《霍比特人:中土王者》一款手遊就已經為Kabam帶來了1億美元以上的收入。
好萊塢如何開發IP手遊
Kent Wakeford向記者表示,細心的玩家會發現,我們已經被市場熱捧的《霍比特人》、《漫威英雄》、《速度與激情》,還是還在繼續開發的《饑餓遊戲》等好萊塢電影IP手遊,均是系列電影,這些電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續集產生,每部作品都是持續熱映多年系列化的強IP作品。“Kabam在尋找適合的IP時,會傾向那些以成功的電視節目或電影題材為基礎產生的IP,它們本身在全球就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另外,我們傾向於選擇已經系列化的IP,它們更容易獲得市場認同,這是我們在此方面的幾點考量。”Kent Wakeford表示。
而縱觀國內這些年原創的那些經典的動漫作品,諸如《黑貓警長》、《葫蘆娃》,也僅僅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火過一段時間,隨後出現了較大的斷層,這些作品更多地成了80後腦海中的回憶。以《黑貓警長》的動畫片為例,本身動畫版也就區區幾集;大電影2010年、2015年各出了一版,時間跨度太大,劇情跨度更是突兀,市場反響也一般。對比日本、歐美的動畫,短則數十話,長則幾百話,不定期還出個劇場版,無論是在情節還是角色上,甚至是粉絲關註度上,都更適合改編手遊。
為何好的影視IP對手遊來說如此重要?Kent Wakeford表示,授權IP最大的幫助是可以縮減用戶的購買成本,可以讓你的投入更加有效。有了這些知名IP,你可以獲得更高的用戶自然增長率、更好的曝光率、更大的吸引力。你可以更有效地投入營銷資金,因為這些IP本身就有很高的認可度。如果你的遊戲可以獲得這個IP的‘真愛粉’,他們就很容易參與到遊戲中來。他們會投入時間,會邀請好友一起玩。
近年來,國內遊戲公司也開始意識到影視IP對遊戲的積極作用,影視IP開始受到熱捧,IP價格也一路飆升。《中國手機遊戲行業趨勢綠皮書2015》顯示,在2014年中,下載量排名前100的手機遊戲,擁有手機IP的比例從2014年第一季度的33%,猛升至2014年第四季度的52%。IP已經成為廣大手遊的標配。在2013年,一部熱門小說IP的價格在100萬左右,而到了2014年,價格迅猛提升至300萬元以上。小說況且如此,熱門電影、漫畫、卡通人物、綜藝節目等勢必漲勢更加驚人。暢遊還曾把1.5億元砸向《秦時明月》,創造了目前最貴的手遊IP。就在最近,國內知名遊戲公司心動網絡斥資6000萬元簽下《仙境傳說》手遊的發行權。算上廣告成本,僅IP上面的投入已經達到億元級別。
業內人士紛紛擔憂,巨資購買IP的手遊能否真的盈利?事實上,IP價格的飆升不僅加大了大型遊戲公司的業務風險,同時也擠壓了中小遊戲公司的生存空間,必然會引起一場行業洗牌。Kent Wakeford強調,好的影視IP改編成手遊只是成功了一半,企業不應該過於迷信IP,擁有優秀的遊戲開發團隊去開發技術含量高的精品遊戲同樣重要。以Kabam為例,雖然有好萊塢IP背書,但研發團隊的建立也沒有絲毫掉以輕心,團隊成員都是手遊行業頂尖的美術、遊戲設計或故事設計人才,以及來自視頻遊戲界的技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