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6463&time=2011-04-09&cl=115&page=all
電影投資已經成為最新的「投資神話」,儘管風險巨大,但各類投資人如飛蛾撲火一般不斷湧入。
![]() |
中影集團主導的《建國大業》作為票房上最成功的主旋律影片之一恰恰說明了電影投資的風險。鄭帥/CFP |
「已經突破大數定律」的增長速度使電影投資界「熱錢」迅速增加起來。
「來自其他行業的錢越來越多了,即使不能盈利,投資者也把這種投資看作增加自己知名度的好辦法。」一位電影投資人表示。
名利光環
「上映的電影中,大約只有20%左右是賺錢的,10%打平,剩下的70%都是虧損。」一位資深人士介紹說。
根據2010年廣電總局公佈數據,全國城市影院總票房達到101.72億元,較2009年62.06億元增長63.9%。
「票房與七年前相比增長了10倍,幾乎沒有任何一個行業達到這樣的增長速度。」中影集團前CFO、廣電總局電影資金辦主任姜濤表示。
但在這樣的高速增長背後,扣除院線分成、宣傳成本、製作費用後,能歸屬於製作方的利潤不多,且約有70%至80%的電影處在虧本狀態,但這依然擋不住投資者的熱情。
網遊界,盛大、非常完美、麒麟三大網遊公司已經進軍影視投資;網絡巨頭如樂視網等也不甘其後,投資了《機器俠》等項目;湖南廣電、江蘇廣電等依託自己的渠道平台優勢,成功加盟《建黨偉業》等影片。除此以外,傳統的PE、VC投資者、個人投資者等也逐漸增多。
藝恩諮詢發佈的研究報告稱,2011年中國電影產業規模將達到217億元,同比增長率為40.9%。
電影投資一般分為三個環節,電影項目、電影公司和影院。三個環節的投資者並非截然分開。負責發行的院線往往介入電影項目的投資,與製作人利益綁定;電影製作者如華誼等公司上市募資後,也開始投資建設自己的影院;演員和導演個人也不乏拿出片酬投資其所參與的項目的情況。
姜濤介紹說,在中影集團拍攝《赤壁》等影片過程中,不斷會有新的投資者要求加入。因此製片方在製作此類熱門影片時往往預留10%至15%的投資份額,但到最後,連預留的部分都已經不夠分,「只好調整原來定好的投資比例,比如中影自己降低一點」。
姜濤認為只有來自政府補貼的資金來源是穩定的,每年都有,尤其是對於一些配合政府宣傳需要的主旋律影片。而其他資金則是來源於不同動機的入場者,想博取知名度者有,被「吸金」光環所迷惑的投資者也不在少數。這些投資者往往輪換頻繁。
2010年,熊曉鴿主導的IDG資金現身《山楂樹之戀》。該影片票房過億元,成為歷史上最「高價」的文藝片。然而對於大多數PE、VC來說,電影依然是一個盈利模式不明確的行業。「波動太大,這一部影片成功,下一部就可能失敗。」一位PE投資者表示。
儘管華誼等公司年報、季報業績可觀,但在風投、私募這樣的逐利高手們看來,依然不能算是最吸引人的高回報行業。
「進入電影投資界是要交學費的。目前國內缺少專業化的投資團隊。」達晨文化旅遊創投董事、執行總裁趙小兵介紹說。
交學費者不乏其人,如麒麟參與投資的《刺陵》,投資9000萬元,而票房僅有6700萬元;樂視網投資《機器俠》過億,票房尚不足以打平投資。但並非所有投資者都不知道電影投資的深淺。
「這是一個名利場。」趙小兵評價說。不少電影投資者認為,在這一領域內,投資求利者雖然居多,求名者也同樣不在少數。之所以「熱錢」湧入,除了 電影票房和國內大片票房上升趨勢明顯的原因,還有不少的其他行業為了擴大知名度而選擇在電影行業投資,包括房地產、網絡遊戲等公認的利潤率較高的行業。
資金追逐電影的同時,製作方同時也在挑選投資者。如江蘇廣電這樣有宣傳平台或者發行渠道的投資者,最容易獲得製作方青睞。在《赤壁》最後選定的 投資者中,除了中影集團作為頭名出資者,北京紫禁城影業和上影集團並列第二位,分別佔有15%的份額,原因就是因為這兩家均有自己下屬的發行公司。通過合 作,製作方在「一南一北」的宣傳渠道上已經有了保障。
對於投資回報率的要求,則又進入出資者與製作者的博弈階段。姜濤表示:「如果製作團隊比較優秀,往往議價能力較高,投資者只能讓價。如果是新導演,投資者冒的風險大,那麼要求回報就高,還會要求優先回報。」
即使是現在電影製作市場的領軍人物華誼兄弟,當年也嘗盡「資金拼盤」之苦,影片的票房收益要先回報給銀行和其他投資者,留給製片方的寥寥無幾。
銀幕後的風險
在藝恩諮詢公開發布的報告中,提到電影投資的11種風險,其中包括政策風險、費用超支風險、撞車風險、盜版風險等,林林總總。「電影是一個最具有不確定性的行業。」趙小兵認為。
中影集團主導的《建國大業》作為票房上最成功的主旋律影片之一恰恰說明了電影投資的風險。
據瞭解,製片方在《建國大業》上僅投資3000萬元,就得到將近4.2億元票房的驕人成績。據藝恩諮詢統計,投資回報率達595%,這在電影投資上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但無論是《建國大業》還是《建黨偉業》,其模式幾乎都不可複製。據業內人士介紹,演員和導演的片酬一般是一部影片的主要成本所在。而在《建國大 業》拍攝前,應邀出演的明星們就紛紛提出「零片酬」出演。和江蘇廣電等電視集團的合作,更是借助了合作方的宣傳平台,在宣傳費用上節省不少。
姜濤口頭算了一筆賬,近4.2億元票房中,有約50%根據國家規定分給了院線,剩下的約50%中還要扣除15%的宣傳費用。「這還是在央視給了 優惠條件的前提下。」姜濤介紹說,由於是國家重點關注的主旋律影片,央視很多應收的宣傳費都給了優惠,不然這部分支出將更為巨大。如此扣除之後,落到製片 方手裡的不過30%左右,即1.4億元。「如果沒有宣傳費用上的節省,估計收入也只能翻一番,而不是增長幾倍。」姜濤表示。
2008年底,廣電總局以下髮指導意見的形式建議國產影片的製片方分賬比例提升至43%,放映方不得超過57%。而此前,製作方能拿到的票房分 賬比例一般僅在35%左右,僅有《非誠勿擾》《十面埋伏》等大片,由於製作團隊的強勢議價能力,而達到了40%的水平。業內人士介紹,這與國外市場有很大 不同,例如在美國,票房分賬經常採用「時間分段計算法」,如果影片上映的第一週達到了一定票房數額,製片方甚至可能取得高達90%的分賬比例。「當然國外 製片方做的宣傳等工作要更多一些。」這位業內人士表示。
除了在政策規定的分賬比例上佔不利地位,製作方還要面對影院的「特殊伎倆」。「經常有影院在售票時出售套餐。如原價70元兩張票,現在賣68 元,外加一份爆米花和飲料。消費者自然都選套餐。而影院就會把68元中的38元都算作爆米花和飲料的銷售收入,僅僅拿出30元來與製片方分賬。」一位電影 界資深人士無奈介紹。
在博弈過程中,儘管製片方處於整體「弱勢」,也不乏有議價能力的團隊。「對於馮小剛等這樣的知名團隊來說,在影片上映前就會和放映方說好,製作方取得的分賬收入不得低於某個數字,這樣影院也只能讓步。」上述資深人士表示。
業內人士介紹說,由於電影界遵循「二八定律」,即只有約20%的片子是賺錢的。為了避免風險,在影片製作前,製作方往往會先和院線達成一致意 見,而院線也經常做「回溯投資」,即在影片中佔有較少的投資比例,從而實現利益綁定。但這種「回溯投資」一般要求優先回報,由於有後期的票房分成,在這一 部分利潤回報上,院線要求並不高。
華誼兄弟CFO胡明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正是由於這種盈利模式和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導致電影製作公司取得銀行貸款和其他資金都並非易事。且對於投資能否收回成本、電影拍攝是否會發生費用超支等,目前在中國缺乏後續的保險制度,使得投資者更為忐忑不安。
同時,中國電影市場面臨的一個巨大風險就是國外大片的衝擊。在2010年超過100億元的票房中,國外大片票房逾40%,這還是在沒有完全對外開放國內電影市場的情況下。
業內人士介紹說,美國方面曾提出,要求中國按照WTO的規定,逐步放開中國電影市場,時限是今年的3月。這一消息曾經一度讓包括中影在內的製作公司都開始擔憂。「一旦國外大片無限制『殺入』,整個電影市場格局可能都會被改變。」一位電影投資者表示。
看重院線
相對於電影項目來說,影院收入無疑要穩定許多,票房分賬上的優勢地位更加使得影院收入有了保障。
「很多製作公司現在開始發展影院,投資者也看中影院投資,也是出於這一點考慮。」一位電影投資者介紹。
業內人士估計,一家影院預計三至七年即可回本,而華星國際影城由於拿地價格便宜,兩年即已經收回成本。如萬達等院線,依託自身旗下的房地產建設影院,形成更為有利的競爭地位。
除了一線城市,不少投資者開始發掘二三線城市的影院投資。「據我們調查,有的縣城的有錢人也開始在本地投資影院。」姜濤表示。這些新影院衝擊原國有放映禮堂的同時,也帶來了電影市場鏈條上另一個環節的繁榮。
據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統計,2010年,中國銀幕每天以超過4.3塊的速度遞增,截至12月底,中國銀幕總數突破6200塊,僅次於美國和印度,居世界第三。
除了影院投資,影視公司上市大潮也成為投資者矚目的焦點。此前據媒體報導,電視劇製作公司小馬奔騰在最後一輪上市融資過程中,竟然吸引了40餘家投資者的關注。
華誼兄弟上市以來的業績也受到了投資人的肯定和追捧。然而電影界亦遵循「二八定律」,即有八成的公司都有可能是虧損的。
在電影市場上,「單片公司」不在少數,即拍完一部電影,公司就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像華誼兄弟這樣成功的電影公司,也存在過於依賴單一團隊的風 險,不得不發展影院等綜合經營模式。然而對於絕大多數電影公司來說,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和成熟度。對投資者來說,在電影投資界面臨的風險比例之高、風險種 類之多,是在其他任何行業都罕見的。一位投資人士認為,電影界是一個「清零行業」,沒有人能保證下一部影片是否賺錢,更不可能有人做到每一部影片都成功。
即使對於中影這樣的影視界巨頭來說,依然存在巨大的不可掌控因素。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和去年《阿凡達》帶來的高利潤相比,中影今年第一季度利潤下降了8億元。無論是《建國大業》還是《阿凡達》,都可能無法再複製,成為「可遇不可求」的吸金神話。
本刊記者陳慧穎對此文亦有貢獻
|
||||||
十姑娘於五十年代末加入何東公司工作,除處理地產、酒店等業務外,亦負責為戲院買片,更試過為睇試片,被迫抽煙提神。(以下內容節錄自何婉琪即將出版的《回憶錄》)拖字訣 澳門賭權開放後,各大賭場相繼落成開業,生意興旺,○六年澳門博彩總收益更超過五百四十億元,創下歷史紀錄,但澳娛賴以翻身的新葡京卻仍未建成,開幕日期一再延遲,失卻賺錢的黃金機會。 十 姑娘感慨地說:「就算二月真係開得成都係得下面四層,上面未有耐起得成,到時下面賭緊錢,上面開工嘈生晒啲客都唔高興啦,賭錢最忌俾人騷擾,佢咁樣嘅做事 方法同啲美國佬鬥死梗啦!人哋一年半載起好晒啦,上個世紀都知賭權會開放,會有競爭o架啦,佢竟然叻到家陣都未起好四層,咁唔專業,叫佢同佢啲馬仔早啲退 休,交俾啲專業人士做,唔好留喺度繼續失禮人啦。」 有沒有猜想新葡京為何這麼久仍未完工? 十姑娘答:「我諗其中一個原因係佢 樣樣都鍾意拖,欠股東錢拖住唔還,唔見咗股東名冊又拖住唔重造。新葡京係佢最後一個希望,依家生意唔好都重有得賴,話新葡京開咗會搶番啲生意,等人哋信佢 繼續同佢做生意。係,新葡京開張嗰時,新屎坑都有三日香,啲客會多番嘅,但以佢咁樣嘅管治手法,過咗氣之後生意一定跌,到時就咩西洋鏡都穿晒啦,仲有人會 信佢咩?所以咪拖吓拖吓咁遲起囉,其他賭場『嗱嗱臨』起好晒做生意啦,澳娛間旗艦店就起幾年都未起好。擺明冇信心!」 扮雞宣傳 十姑娘繼續說:「人哋新場開張,大手筆搵影帝明星做代言人宣傳,定期又有明星嚟表演,幾有聲勢呀,新葡京開幕佢又會做啲咩?我估咪又係送叉燒飯、大包……或者新年應節送煎堆年糕咁囉,再唔係又自己出嚟扮雞宣傳囉。唔好話我唔關心公司,佢唔換過個腦都好難同人爭!再咁落去公司有金山銀山都唔夠啦,仲話上市集資同人鬥!唔係淨得個講字就得,要有腦有本事先至得嘅……得閒無事放風話搶到啲直升機業務就算搞好公司喇?有幾大件事啫?連個妹啲錢都呃!咁『丟架』,好心佢唔好成日出嚟講咁多嘢啦。」 五十年代末期,十姑娘加入何東公司工作,每天大清早就要回公司處理股市、出入口、地產、建築、酒店、戲院(包括東樂,現址為太子聯合廣場、樂宮,位於尖沙咀,為當時最大最豪華之戲院)等業務,當時十姑娘雖然未有直接參與電影之製作,但仍負責戲院的運作及買片(電影版權)事宜。因為何東公司實力雄厚、聲名顯赫,自己又擁有大戲院,所以當時每天總有七八個片商在寫字樓等候十姑娘,希望可以洽談合作。 抽煙提神 但十姑娘實在太忙,每每處理完日常公司業務已到傍晚時分,晚飯仍未吃就與片商們趕往中環大象行試片室觀看新片,之後還要巡視戲院業務及回公司看文件,接近十時才可回家,隨便吃點東西就睡,免得翌日沒有精神。 因 時間緊迫,十姑娘沒可能把所有電影看上一遍,唯有每本片(一部電影通常有九本片)抽取段落觀看,看到第三本仍未有精彩橋段就會拒絕買片,所以十姑娘睇片 時,各片商就密切留意十姑娘面色,看看她是否欣賞自己的電影,有沒有機會合作。有一次十姑娘倦得實在沒法支持,沒有吸煙習慣的她被迫要抽煙提神,但尼古丁 仍未能阻止睡魔侵襲,在試片室悠悠入睡,又累又餓中夢見自己在燒烤,美食當前,肉香四射 ……突然驚醒,才發覺燃點的香煙掉在身穿的皮褸上,怪不得有陣陣燒焦味……(待續) |
|
||||||
剛過去嘅周六,阿里巴巴(1688)舉行股東會,華華見到主席馬雲,傾起佢月初減持喺深圳創業板上市嘅華誼兄弟權益,原來5年前佢入股華誼有個宏大理想。 馬 雲話,中國經濟已經高速發展咗30年,人民賺咗好多錢,但文化意識如果唔能夠同時提升,只會變成暴發戶,咁嘅社會始終有一日會倒下。不過,當佢見到華誼近 幾年出品嘅電影,好似《唐山大地震》、《集結號》等咁出色,佢引以為傲,認為中國需要更多呢啲電影,將中國文化提升。就係因為呢個原因,佢就入股華誼。 |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414
为什么周末票房超过2300万美元的《功夫熊猫2》和周末票房不到70万美元的《大象的眼泪》要卖同样的票价?
|
|||
假如你在美国时间6月13日晚上7:30去Pacific Theaters位于加州的Sherman Oaks 5看一场《功夫熊猫2》的票价是8.75美元,同一个影院晚上7:20看一场《大象的眼泪》的票价也是8.75美元。《功夫熊猫2》北美周末(6月3日 -6月5日)票房是2389万美元,而《大象的眼泪》仅有69万美元。
品牌。1970年代美国电影票价分级制度之所以垮掉,很重要的一点是电视的普及。作为一个新的媒体,电视提 供了能够和B、C级电影类似的观看体验,所以在院线上映的电影逐渐集中到电视无法替代的A级电影。这使得电影院线成为一个发行高品质电影的渠道。假如院线 将某部电影降价销售的话,这样的举动很可能会得罪制片方,尤其是那些电影巨头们,因为降价意味着品质不佳。
不确定性。按照供需原理,只有确定电影成功,才能确定需求旺盛,然后提价获利。但电影成功与否具有很大的不 确定性。虽然制作成本、大牌影星、大牌导演或者高额的推广费用都能提高一部影片成功的几率,但这些都不是必要条件。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特色,是否成功有 赖于消费者的感觉以及他们的口口相传。有时候小成本电影也会票房高企,而大制作也会遇到票房悲剧。而且电影不是iPhone那种具有持久吸引力的产品,即 使质量明显高出其他影片,过了热播期,消费者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大片可以选择。
供需原理。当一部电影大受欢迎的时候,我们通常都认为这是需求大涨,所以应该提高价格。实际电影院线还有另 一个选择—增加供应,这是一个风险非常低的选择。如果一部电影证明在放映期间很火,有更多人想看,那么这部电影可以选择更多的院线放映,每个院线可以选择 每天多放几次。过去十几年美国电影业的现状是逐渐下降的电影上座率以及院线、座位的膨胀。也就是说,相对于提高票价,院线座位的供给是更有弹性的。
当然,美国电影票价一致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大众消费。在美国,看电影被定位于大众消费,德勤去年有个报告说中国电影票价收入比为美国的9倍。 既然定位于大众消费,电影票价相对便宜,提高价格和降低价格的空间实际上都不大。这个大众消费的定位是有其基础的,一部电影的院线收入仅仅只是开始,通过 更多的发行渠道和衍生品,电影公司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如除了院线,美国还有有线电视“单片付费”、有线付费电影频道、家庭录像发行、无线电视网等多个发 行渠道,这些渠道的整体收入通常都高过票房收入。
文|CBN记者 董晓常 联系编辑:[email protected]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6/3MMDcyXzM2NTM3MQ.html
國內電影市場正進一步駛進增長的快車道。
根據藝恩諮詢統計的票房數據,2011年暑期檔(6月1日至8月31日之間)的國內票房總 數高達41.5億元,較去年同期大漲76.9%。而這個數字,幾乎約等於2008年全年的票房總數。「國內影院數量增加,好萊塢進口大片的引進,以及3D 電影票房增加等因素成為暑期檔票房爆發的重要原因。」9月13日,藝恩諮詢總裁郜壽智稱。
然而,在全國票房劇增的背後,是國產片的弱勢。根據統計,在整個暑期檔之中,國產影片的票房只佔到總數的33%。郜壽智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在影院上映的國產電影中,70%都是以虧損為結局。
2011 年暑期檔票房的爆發,或將打破長期以來「賀歲檔」的壟斷。2011年中國電影暑期檔總票房數高達41.5元,這個數據相較2010年的23.5億,增幅超 過75%。而相較去年年底賀歲檔近30億的票房,也要高出近50%。考慮到今年賀歲檔電影中進口大片較少,今年賀歲檔的票房將很可能不如暑期檔。
具體到影片而言,《變形金剛三》、《功夫熊貓二》以及《哈利波特7(下)》成為今夏的票房大贏家。其中,《變形金剛三》以近11億元的票房成為今年暑期檔的票房冠軍,其一片的收入就佔據了整個暑期檔的26%。
「國 內影院數量強勁增長是電影票房總數上升的重要原因。」郜壽智分析。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地影院建設提速,全國新開影院多達298家,全國影院數已達2298 家,新增銀幕總計7674塊。同時,3D電影的高票價亦增加了電影的總票房數。在暑期熱映的幾部進口大片中,無一例外均主要以3D的形式播放,而通常一部 3D電影的票價,要高出普通2D電影近20%。在美國最新出爐的暑期檔票房報告中顯示,儘管觀影人數出現了下降,但由於3D電影的強勢,美國今年暑期檔的 票房總收入還是超過了去年。
多家機構都預測,2011全年的票房總收入,將達到創紀錄的130億。但國產影片的份額,卻呈現大幅度下降。
2011 年暑期檔中,國產影片的票房僅佔暑期檔總數的33%,只有《建黨偉業》和《武俠》兩部電影,進入了暑期票房排行榜的前六。而相比之下,2010年的暑期檔 中,國產影片一共得到了15.76億,佔67.62%,其中《唐山大地震》的票房達到了6.4億。一度刷新了國內電影票房的最新記錄。
事 實上,整個電影行業都呈現出「明星導演的現象」。以民營電影巨頭華誼兄弟為例,2011年上半年報顯示,儘管華誼兄弟上半年電影業務實現了同比增長 133%的好成績,總收入達到了1.41億,但馮小剛一人的貢獻就超過了30%,除了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熱賣,華誼兄弟的另一部自制的動畫片,卻遭遇 了票房的「滑鐵盧」。
同時,由陳可辛執導,金城武等人參演的《武俠》的票房,也未達到預期的票房成績。僅以1.7億名列暑期票房排行榜的第六名。相比其近1.8億的投資總數,製作方或並未收回投資成本。
|
||||||
上週,友人余湘在台北梅花戲院包 場《賽德克.巴萊》,我因此有機會先看了上下集,很過癮。最近碰到人,大家的話題都不脫離這個議題。我們的員工福利-商周電影院九月份片子也是挑選《賽德 克.巴萊》,也將上下集包場。同事小馬問我,這樣安排可好?我說,百分之百支持。今年初我們就宣布了要支持國片,這不是口號,而是行動。從編輯部的選材到 商周電影院的選片,我們都盡量朝此方向。我跟同事說,現在國片的平均水準還不能跟國際大片相提並論,但是先不要嫌棄,要支持這塊土地的原創文化,給它們長 大的空間與養分。 除非,你不在乎這塊土地是否有原創作品,你也不在乎我們的孩子是喝別人文化的奶水長大。 我是看雙林雙秦電 影、聽蔡琴、李建復民歌長大的。還有,楊麗花與史艷文。我高中時候就讀國樂班,主修革胡。我的成長記憶,若刪除台灣的娛樂文化,不管是通俗或小眾,絕對無 法變成今日的我。我與在美國紐約長大的人,思考與行為不同,儘管小時候的教科書對於霧社事件等台灣歷史的紀錄寥寥數語,但我對這塊土地的認同感還是深。影 響至今,我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時,總是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誰」,根在哪裡? 曾幾何時,我們孩子的電影院記憶,變成《哈利波特》、《變形金 剛》。他們的童年偶像崇拜,當時也不會是台灣人。因為父母、同儕不看國片,所以,他們的成長記憶是沒有國片。因為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較多,所以他們的飲食與 價值觀,也在童年已然西化,可樂與麥當勞、披薩是他們的天堂。 他們將如此長大,變成一個沒有自己的電影的世代嗎?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台灣的唱片產業已然沒落,台灣的電影工業也是如此,我們還有多少自己的原創作品?我們的孩子將成長於一個沒有自己電影、歌曲,甚至閱讀物的環境嗎? 我 不希望如此。 我人微,但還是想螳臂當車,希望號召更多的「螳螂」跳出來,共同阻擋全球化的浪潮吞沒我們的電影-這個社會的文化發聲權。你最 近看了國片嗎?在《海角七號》的影響下,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又回來了,推出不錯的作品。使得今年暑假的國片放映數量之多,多年不見。這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你 可以有兩種支持的行動:一,到電影院買票看國片,一張首輪電影票只要二百五十元;如果你是老闆,更棒了,企業支持包場國片。一場不過數萬元,就能夠兼顧員 工同歡與支持國片。 你我都可以讓這件事情發生:讓下一代可以唱我們的歌、看我們的電影。 |
|
||||||
對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而言,今年是事業大躍進的一年,華誼兄弟與美國傳奇影業合資成立公司,在蘇州蓋電影主題公園,還要推動類似張藝謀「印象」系列的實 景演出,再創事業的高峰。 撰文‧楊方儒 八月二十一日,五十一歲的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線條剛硬的臉頰上一直漾著笑意,這天是華誼兄弟、好萊塢傳奇影業(Legendary)、香港保華建業合 資成立的傳奇東方(Legendary East)電影公司,在香港借殼上市,三天內股價大漲三成。 傳奇東方上市,不僅更穩固王中軍「中國電影之王」地位,也幫他推向國際舞台。因為與王中軍合作的傳奇影業,是好萊塢近年成績最好的獨立製片公司,代表作包 括「蝙蝠俠之黑暗騎士」、「醉後大丈夫」,以及去年全球票房高達九億美元的「全面啟動」。 推動中國電影進軍海外市場「我的想法一直被追趕,從未被超越!」王中軍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強調,大陸電影同業一直都在向華誼學習,華誼可能領先他們 只有半年,但這麼多年下來,卻從來沒有被超越。 的確,如今中國老百姓能夠叫出口的電影公司,真的只有兩家:中國電影集團(中影)、華誼兄弟;中影由國家支持,華誼則是純粹市場化經營。二○一○年,華誼 搶占全中國電影票房的三○%,王中軍被美稱為「中國電影之王」!然而,中國電影卻僅占全球票房的五%,這迫使企圖心強烈的王中軍進軍英語片。 華誼兄弟與傳奇影業合作,更證明王中軍的腳步永遠比別人快。中美雙方強強連手,未來每年會拍攝一到二部,以中國歷史、神話或文化為主題的英語片,每部電影 預算約達五千萬美元。 這數字,是「賽德克.巴萊」的一倍以上,更是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四十倍。面對崛起中的中國電影市場,難怪台灣導演鈕承澤、香港導演徐 克,紛紛投入華誼兄弟麾下,畢竟形勢比人強,這裡有錢、有人、有市場,現在還有國際能見度。 就現階段來說,當台灣電影剛成為投資亮點,正準備成為一個「產業」時,王中軍一人帶動的完整產業鏈,已經走出中國,準備征服全球。「成立傳奇東方,就是要 打造中國的電影傳奇!」王中軍的弟弟、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語氣興奮地說,「真想快點把第一部電影拍出來,和大家一起到影院做夢!」「全面啟動」中的李奧納 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非誠勿擾」裡頭的葛優與舒淇,確實都把影迷們帶進一個個夢想空間,忘記現實中的煩憂。將來在傳奇東方主導下,可望複製更多成龍、李 連杰、章子怡,讓中國明星登上國際舞台,也會有更多東、西方巨星共演對手戲。 除了藉傳奇東方走向國際舞台之外,王中軍還積極走出電影院。拍一部電影要多少錢?蓋一座電影主題公園又要多少錢?對於王中軍來說,第一個問題,十多年來再 熟悉不過;第二個問題,正是他當下心頭的煩憂。 跨足主題公園等多角化經營拍一部「唐山大地震」,成本就已相當華誼兄弟資本額一.二億人民幣。但他準備在蘇州蓋一座電影主題公園,相當於十五部大片、超過 二十億人民幣預算。相較於自家資本額,華誼兄弟主導的這筆大投資,風險仍不可謂不小。 電影主題公園占地一千畝地,在江蘇省蘇州陽澄湖畔,是王中軍嘴裡「上帝安排的好地方」!未來這主題公園將與迪士尼樂園一起,成為大上海旅遊圈的新焦點,預 計五年後開幕。 不過,走出電影院的王中軍,還能維持過去的不敗戰績嗎? 「風聲」、「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這些華誼兄弟的暢銷大作,每一齣主題都不一樣,甚至歷史時間點也不一樣,比不上迪士尼的普世價值。這些電影,又 要怎麼樣轉化成一座座遊樂園設施,恐怕不是簡單任務。 華誼兄弟走多角化經營,除了主題公園,王中軍也推動類似張藝謀「印象」系列的實景演出,預計在北京與上海推出。此外,華誼也跟大股東騰訊共同開發遊戲,希 望電影與遊戲的互動,能夠產生綜效。 這些銀幕外、不熟悉的新生意,王中軍團隊還需要很強的執行力來完成。作為中國電影圈的「點子王」,他又要如何跨越這些新挑戰?以下即為他接受《今周刊》採 訪的精華摘要:《今周刊》問(以下稱問):電影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王中軍答(以下稱答):在今天來講,從現在已經出現的藝術形式來講,電影始終是社會影響力最大的一種藝術形式! 對於社會大眾的影響,電影是其他藝術形式,或者說其他傳播領域產品都不能比擬的。因此,電影的業務,永遠是華誼金字塔塔尖的業務。華誼是電影起家的公司, 電影給我們帶來的品牌基礎是其他的公司很難去比較的。 問:華誼的電影,憑什麼成功率比較高? 答:因為我們對電影的謹慎程度非常高,華誼拍片的態度是最嚴格。一個關鍵是預算,很多導演經常是報五千(萬人民幣),拍八千(萬人民幣),我們不敢恭維! 華誼在成本控制上和過片上,是有自己獨特的紀律,來保證我們現在大多數電影的獲利能力,是非常強的。 嚴控預算、掌握人才三矩陣至於人才,我們則分為三個矩陣,第一個是我們的創作人才,以製片人團隊和導演團隊為核心的創作人才。第二個矩陣是我們的演藝人 才,我們的演員、歌手。第三個矩陣是運營管理人才。 三個矩陣經過最近五年的磨合,已經在我們內部形成非常好的,就是高手過招的平台。這個平台放眼中國,也只有華誼才有。 問:騰訊是華誼的第一大法人股東,你未來和騰訊的合作有什麼計畫? 答:我們跟騰訊的合作,肯定不是資本層面的。我跟馬化騰(騰訊董事長)兩個人談的時候,就要想到互相的拉動!騰訊給華誼帶來的價值,像是線上遊戲,大家都 知道騰訊是中國遊戲最大的品牌。 問:華人電影缺乏好的劇本,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答:在中國,我們「過」的劇本太多太多,爛的劇本常讓我讀得焦頭爛額!(大笑)但是這樣的爛劇本,過了幾天,竟然有人開機了,常常讓我非常震驚。 我讀劇本的時候,感覺細節上確實打動我,就把我融進去了,所以我做這個工作時,態度特別的簡單。最近「變形金剛3」上映這麼短時間,就已經奔十億人民幣 了。我們中國的國產電影只有一部過了三億人民幣,你不能說是觀眾沒熱情,我覺得是片子沒拍好。 問:所以大家都會問,華誼沒有了馮小剛怎麼辦? 答:馮小剛為華誼貢獻三○%的收入,我覺得一點兒也不丟人,因為他就是我們的核心產品之一。 我們現在也有很多馬上要上映、正在拍攝中,沒有馮小剛的電影。像「畫皮2」、「太極拳」、「LOVE」、「星空」、「全球熱戀」、「楊家將」、「十二生 肖」。像「太極拳」是一個投資非常大的戲,完全是新演員、新導演;「畫皮2」用的也是新導演。 常有人問我怎麼看馮小剛這個人?他是一個很有創意和想像力,就像一隻大鳥突然從後面飛出來的人。我覺得馮小剛他就有這個才氣。我甚至覺得全中國的微博,他 寫得最好。 問:這麼多電影本業外的策略,你心裡究竟怎麼想的? 答:大家都會問我們在做什麼?我的理想是做一個綜合的娛樂集團。 華誼兄弟具備打造綜合娛樂集團的基礎。這個基礎不是說誰都可以做,品牌、產業鏈和人才、融資能力這四個方面,是華誼主要的競爭優勢。最近有很多的電影公司 在上市和融資,大家都在學習華誼的格局。 隨著我們在電視劇、藝人經紀、音樂、時尚內容的增強,以及在電影院通路、新媒體、實景娛樂、遊戲、娛樂行銷等九大板塊之間,全產業鏈布局,已經形成非常良 性的互動,產生了很多的協同效應。 對於王中軍這位電影圈的「點子王」來說,每一步都是新嘗試、新挑戰。誠如他自己所言,永遠都走在產業前面,他從未被追隨者超越。王中軍是否能保持紀錄,大 家拭目以待。 王中軍 出生:1960年 現職:華誼兄弟董事長 經歷:中國國家物資總局出版社攝影記者、中國永樂文化廣告部經理學歷:紐約大學大眾傳媒碩士 |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23/100341813.html
電影分級制的缺失和內容審查的嚴厲化,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兩大敗筆
2011年12月15日公佈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對電影市場秩序的各個環節做出了規定。但是,各界矚目的電影分級制卻未見蹤 影。並且,與2002年2月施行的《電影管理條例》相比,電影被禁內容由10項增至13項,包括:違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煽動抗拒或者破壞憲法、法律、 行政法規實施;宣揚宗教狂熱,危害宗教和睦,傷害信教公民宗教感情,破壞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團結;宣傳吸毒,渲染恐怖;傳授犯罪方法;侵害未成年人合法 權益或者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
這是一部成功的法案嗎?它將促進中國電影業繁榮嗎?我不以為然。電影分級制的缺失和內容審查的嚴厲化,是兩大敗筆。
先談談電影分級制。其核心是:為了保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審察電影內容中的暴力、情色等因素,劃分電影等級,以年齡限定影片的觀眾範圍。國際通行的電影分級制內容不涉及政治因素,審查標準透明化、確定化、技術化、可預測、可計量。
電影分級制是否適合中國?需要雙重分析和判斷。因為它對電影監管部門帶來的將是棘手難題,對中國的電影發展帶來的卻將是清新氣象。
首先,電影分級制中審查標準的透明化、確定化、技術化、可預測、可計量,將大大壓縮監管部門的自由裁量權,並將降低電影投資人的風險,吸引資本進入。
分級制是電影審查法治化的基礎,因為它有細如纖毫的分級標準,與中國政府的監管習慣不同。例如,新加坡電影分級制對PG13級電影涉及「性」的 內容的具體標準是:允許性幽默,允許中度的性暗示和手勢等,並附有詳細的解釋和案例,看上去像是一部法醫鑑定操作手冊。包含細密標準的分級制將使中國電影 審查從審批制變革至準則制,監管部門也將告別自由裁量而依法裁量,其意義如1993年《公司法》開創公司設立之準則制一樣。
除權力縮水,令監管部門更為麻煩的是,電影分級制將導致電影審查決定的司法審查。在美國,製片人不服定級,可上訴到設在紐約的「定級上訴委員 會」。中國如果實施電影分級制,分級結論由政府部門作出,分級標準又清晰確定,必將產生紛繁的行政訴訟,監管部門將疲於奔命,威嚴大減。
風險的不確定性是電影投資動力的最大的殺手。分級制引入降低風險,對電影投資人與製片人是福音。在分級制國家,製片人對審查結果有相當準確的預 測。在英國,1973年電影在審查中被拒率最高,為33.8%。但此後,極有規律地逐年降低,到本世紀,被拒率一般在1%-2%,說明電影製片人與分級審 查委員會(BBFC)之間已經形成穩定的預期,投資效率極高。這是英國電影業繁榮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次,分級制將使電影審查中的政治因素裸露出來。監審部門對於政治敏感的電影的處理將失去隱蔽與修飾,減少電影審查中的政治閹割與政治風險。
電影審查包括政治審查和分級審查。二戰時期,英國電影的政治審查權在政府的內政部(Home Office),而不在電影業自律組織「電影分級委員會」(BBFC),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政治審查取消,BBFC才成為英國惟一的電影審查機構。
中國電影審查中的政治學很玄奧,電影審查的標準一向將政治因素與暴力情色因素混同一起,無論2002年的《電影管理條例》第25條,還是2011年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第22條,皆是如此。
在審查實踐中,真正反動的電影是不可能送審的。令審查者頭痛的是那些「觸及政治敏感神經」的優秀電影,若單純以第22條規定的政治條款為由禁 映,有政治壓迫之嫌,所以要求審查人須有高超的審查技巧。分級製為電影中的色情元素打分精確到小數點後,色情審查就無法成為其他內容審查的藉口和幫兇,其 審查也將收斂。
也許,這過於樂觀了。
中國的電影審查傳統悠久而頑固,越是優秀的深刻的影片,審查的風險越是險惡難料。這是為什麼十年來,中國幾乎沒有一部深刻反映現實社會變遷的影 片的原因。在中國的銀幕上看不到中國的現實社會,這是時代的悲哀。這種局面在新法案中不僅沒有改變,並且更加嚴重。《電影促進法》第22條給予審查者太多 的武器,雖然每一條款都冠冕堂皇,但由於沒有「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在實施中它們將變形成為一把把鋒利的刀,規訓中國的導演和電影,淘汰有良知的有深度 的現實主義影片。
廣電總局十年磨一劍,卻成就一部失敗的法案,部門利益使然也。通過立法加強自身權力,這是政府的天性。
我們還記得,在網絡世界,政府關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積極推廣「綠壩」軟件,醉翁之意在控制網絡;現在,在電影世界,政府罔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拒絕引入分級制,醉翁之意在控制電影。
至於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說:「我們如果實行分級制度,那麼渲染色情、兇殺、暴力的三級片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內地上映。」這是他對分級制的樸素認識,不是立法背後的真正玄機。
電影分級製為什麼不適合中國?因為它不適合政府監管部門的需要。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財新傳媒法學諮詢委員會委員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129.html
「吳彥祖現身酒店執行任務,卻遭黑衣人追擊,他從樓上縱身躍下,終在凱迪拉克SLS賽威2.0T SIDI的幫助下化險為夷……」好萊塢式的情節在90秒內上演,由凱迪拉克投資,中影集團製作的微電影《一觸即發》2010年在全國公映,從最初被視為噱 頭的零星作品,到後來各方湧入的蔓延態勢,微電影也走過了被稱之為微電影元年的2011年。
與過去故事類短視頻的草根身份不同,微電影在誕生之初就已具備電影專業化的高端氣質,從《一觸即發》的世界級導演Frank Vroegop到《看球記》的導演姜文,以至《不跟隨》的主演范冰冰皆是如此,精良的製作團隊與一線明星協作,作品一經上映便會在微博和視頻網站上掀起點 擊高潮。這使得各方利益都不得不為之動容。
看到《一觸即發》為凱迪拉克積聚的高人氣,三星、百事等一線品牌也相繼投資拍攝品牌微電影,網易於2011年4月份啟動國內首屆微電影節之後,多方舉辦的微電影節就在各地相繼展開。新浪借微電影大賽謀劃佈局,鳳凰、百度等門戶網站更爭相開通了微頻道。
面對微電影的蓬勃之勢,掌握豐富資源的影視製作公司當然不會等閒而觀,小馬奔騰等已與新浪合作開始涉足微電影項目,盛大集團旗下文化傳播公司華影盛視也將微電影視為其戰略重點。微電影的味道已隨處可見,成為愈發炙手可熱的詞彙。
微電影在一年內乘風而起,令無數人措手不及,業內尚且沒有微電影的標準化定義,但是用拍電影的方法講述品牌的故事、並實現品牌的商業訴求已經成為共識。微電影身上有電影與廣告的雙重基因,因此專業製作和社會化傳播也成為它的固有特質。
微電影自然脫離不了它名字裡的「微」,3分鐘以內抑或10~15分鐘都屬於微電影的時長,這也決定了微電影較短的製作週期,在微電影製作人的經驗 中,一部片子的拍攝週期在一週以內,而從前期策劃到後期製作的整個週期也僅需一個月左右,用30萬~50萬元的成本便足以完成製作。
微電影成為落在電影與廣告重合處的新事物,在新浪全國銷售總經理李想看來,「微電影是一個更偏重於營銷和商業的概念」,然而在電影的品質限定下,它似乎也不再只是長篇廣告那麼簡單。
沒有什麼是完全出於偶然的發生,微電影的出現也同樣如此。廣告與電影的結合早已有過,影片放映之前的貼片廣告抑或植入廣告都屬此類嘗試。然而傳統電 影的廣告成本通常以年計算,但在影片數量迅速增長的當下,影片的上映週期通常不會超過一個月,因此,看到較長的預算週期和有限的植入效果,很多企業都會對 此敬而遠之。
其實,網絡和各種移動終端早已將集中在電視機前和電影院裡的人群打散。在媒體多樣化的當下,人們的關注習慣也經歷了明顯的碎片化過程,有更多的年輕用戶流入網絡,星傳媒體最近的一項研究數據表明,中國的4億多數字媒體用戶通過移動設備和電腦看視頻的時間已經多於電視。
因此,企業的推廣策略也需隨之做出調整,企業過去是講給所有人聽,而他們如今則需要講給想聽的人聽,如李想所說,「廣告投放的精準化走到最終,廣告則會變為內容」,因此由內容和品牌組合而成的微電影在當下時代的興起實為必然。
可是倘若沒有遇到2011年10月份的「限廣令」,微電影或許還不會像如今這般大紅大紫,這一紙限令成為微電影成長道路上的貴人。取消插播廣告自然 會帶來收視率的提升,更優質稀缺的廣告時段遇到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廣告費用也被自然的推高,多家衛視2012年的廣告招標總額都達到多年來的最高點,據 業內人士稱,「2012年的廣告價格平均有10%的價格漲幅」。因此面對有限的天價廣告時段,眾多企業只能選擇另謀他途。
在2011年央視刊例價格表中,黃金時段30秒的廣告價格已接近30萬元,這足以拍一部10分鐘的品牌微電影,因此微電影在這個節點上才開始被更多的企業看到,被他們放在可選之列。
其實在「限廣令」中受傷的不只是企業,有業內人士估計,「此規定一旦實施,全國各地電視台的損失預計不少於200億元」。電視劇中取消插播廣告以 後,電視劇前後的廣告時間可能會增長,而密集的短廣告勢必會影響觀眾體驗,如何調整廣告策略也成為電視檯面臨的難題。中央電視台廣告經營管理中心策略總監 佘賢君認為,「微電影按照拍電影的方式來拍廣告,這或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微電影最初因受眾信息接收習慣的改變而產生,又被企業和電視台推動著一路走紅,微電影走到現在似乎也是眾望所歸,只是寒冬走入深處往往都會在另一處萌發出生機。
在微電影四周,多方利益寄託其上,從內容創意到最終播出,他們在微電影的價值鏈條中實現重新組合。
在原尼爾森互聯網研究高級副總裁馬旗戟看來,「所有具有品牌效應和文化內涵的企業無疑是適合微電影的」。而大部分微電影則是以品牌為核心來講故事。 因此當下處於資金鏈最源頭的是企業,他們會根據製作成本的各項指標付費,微電影也由此逃離不了品牌塑造的商業使命。而對於廣告商來說,能夠看到視頻網站上 動輒幾百萬的點擊量,發行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的製作費用無疑是物有所值的。
與資金源頭的單一相比,微電影的製作者則顯得龐雜很多,影視製作公司、視頻網站、廣告公司等各種勢力都在以微電影製作者的身份出現,由於廣告公司和視頻網站的電影製作資源相對薄弱,而本已掌握專業影視製作團隊的影視製作公司在微電影的出品中具有天然的優勢。
從微博上徵集故事是當下微電影製作方普遍使用的方式。例如已有「一週一部微電影」計劃的華影盛視擁有自己的導演和後期製作團隊,並在全國召集了 100個編劇與公司合作。公司在製作團隊拿到客戶的項目之後,客戶和明星都會在微博向粉絲發佈任務,請粉絲為他們撰寫品牌故事」,華影盛視CEO趙雨潤介 紹說,「我們會保證將100個以上的故事呈現給客戶」,在同客戶商定故事之後,華影盛視的編劇團隊將之改編成微劇本,並拍攝製作完成。而華影盛視這類影視 製作公司則扮演了資源整合的角色。
在走完製作環節之後,免費上傳到各大視頻網站成為多數微電影的下一站。然而在經過幾個月的沉澱之後,微電影的版權點擊率的增長中已經開始幻化出商業 價值。華影盛視的最新音樂微電影《我多麼懷念》便是以公開報價的方式出售,酷6網買下了首播權,華影盛視等微電影出品方也從廣告商之外的下游獲得了資本回 報。
其實視頻網站在各自的自制戰略中早紛紛以微電影製作者身份示人,面對5年間超過千倍的版權費用,視頻網站也急於脫離這種殘酷的巷戰。2011年9月 30日,土豆網希望借由微電影《麥霸英雄》掀起另一波網絡觀影熱潮,而優酷也再次聯手《筷子兄弟》原班人馬打造新的微電影《父親》。在優酷和土豆新一輪的 版權戰爭中,雙方也由此陷於兩敗俱傷的境地,微電影成為視頻網站無法放棄的救命稻草,短視頻所附帶的貼片廣告成為他們最重要的賭注。
然而在視頻網站進行一級傳播的過程中,微電影同樣在微博上完成二級傳播,微博由此也成為貫穿於微電影內容來源到傳播互動的綜合性角色。在李想看來,「微博本身可以參與從內容生產到內容傳播這一條完整的商業鏈條,這是我們想要扮演的角色」。
對於一直苦於尋找廣告渠道的新浪微博來說,微電影似乎攜帶有效的盈利模式而來,並將之拱手奉上。新浪微博作為出產內容的源頭,可以從內容製作環節直 接參與分成,而在傳播環節,企業則會投放廣告以協助推廣自己品牌的微電影。因此正如李想所說,「微電影本身不是一件產品,而是一種營銷的概念,而且它一定 會讓新浪受益」。
微電影的廣告效應正在不斷吸引外部資本的加盟,然而微電影對於電影似乎有更深層的含義。導演和編劇在國內電影行業中都屬於稀缺資源,在影評人張小北 看來,「現在知名的一代導演大多從場記開始做起,導演是需要從實踐磨煉出來的,而現在所謂電影院校的教育體制已經很難生產出優秀的導演」,然而處於另一端 的電影審查和專業運作又擋住了優秀原創者走出來的路。
微電影因此成為創作者最完美的夢想舞台。「任何題材都可以與它的形式相結合」這是作家郭丹在撰寫微電影劇本時的感受,而當下零審查的微電影為人力資源和產業資本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在趙雨潤看來,「這才是微電影最長久的價值」。
微電影脫離了院線侷限和票房壓力,脫離了電視廣告時段的侷限,已被各方看好,微電影已經逐漸成為企業品牌策略的標配。在企業影視廣告、體育、戶外等 多個方面的品牌計劃裡,很多企業會拿出一部分很小的預算來拍微電影,現服務於紐約廣告節的中國首席代表吳金君也看好微電影的前景,「如果一兩年之內微電影 這個概念還沒有定論的話,會有一個新的概念取代它,但概念是什麼無所謂,只是我相信它會一直存在」。
華影盛視在2012年的微電影戰略則計劃製作50部微電影,「視頻網站的可選擇渠道太多了,他們現在缺少的就是流量,這個市場幾乎是無限大的」。趙 雨潤預測,2012年的微電影產量會從2011年的二三十部增長到100部。而且微電影可以超脫網絡這唯一的生存空間,凱迪拉克將90秒的微電影《66號 公路》剪輯成30秒的電影片花放在電視台播出。並以此將觀眾帶入互聯網,在不同媒介用戶中實現效果整合。
微電影似乎剛入世就被給予厚望,然而尚未完全閉合的價值鏈卻是微電影無法迴避的障礙。在馬旗戟看來,「企業投資、渠道收費、用戶收費、三者形成穩定 的價值循環鏈才是未來微電影真正走向市場化的標誌」。雖然已有華影盛視對《我多麼懷念》的版權出售先例,然而視頻網站購買版權的獲益空間尚未明確,市場的 未來尚無法預測。
微電影基因裡濃重的廣告氣質更增加了用戶收費的難度。「吸引觀眾主動觀看,借人際之間完成轉發」,這是企業的美好期待,而在用戶自主選擇內容的微博 和視頻網站上,影片內容繞過一圈終究還是打動用戶的唯一籌碼,或許真的如趙雨潤所說,「沒有不好看的故事,只有不會講故事的人」,但是看到《金陵十三釵》 這種傾注創作者心力的作品在國內市場上的失落,迎合觀眾的品味再也不是如此容易的事。
電影和廣告通常是為人所詬病的組合,好萊塢導演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接受將兩者以隱晦的方式結合,而微電影則恰恰需要既需要把故事講好,又需要把產品植入進去,在李想看來,「這種品牌內容的構建是比拍電影本身更加困難」。
將微電影視為有情節的長廣告,抑或附帶廣告的故事短片,站在哪種角度來詮釋它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只是在企業、廣告主、影視製作者、視頻平台等各方 勢力都可受益的當下,微電影已借風而起。「微電影的投資猛漲,但收入回報的渠道依然有限」,劇角映畫創始人梁巍似乎說出了微電影的痛處,然而倘若廣告主要 懂得如何講消費者愛聽的故事,電影導演想懂得如何更智慧的與廣告結盟,這卻是一個最完美不過的時機,市場充分競爭的浪潮褪去,優秀作品的商業價值定會漸漸 裸露出來。
按: 他問天行國際(993) 高息借了錢。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752
於冬當發行員賣的第一部電影,是徐克的《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主演李連杰。十七年後,於冬當了老闆,徐克找他投資3D版《龍門飛甲》,主演還是李連杰。
從北影廠一位普通發行員,到一個美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把只有幾個人的民營小公司,做成國內第一的民營電影公司,出生於1971年的於冬,用了18 年時間。「我從業18年,中國電影改革進行了18年。博納的發展和我個人的成長,是個挺艱難的過程,也是電影產業艱難崛起的過程。」
喝出「副科長」
1993年,於冬在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讀大三,去北京電影製片廠發行科實習。發行科楊科長領著他們去吃羊肉泡饃,拿了瓶二鍋頭。一頓酒下來,於冬沒倒,處長指著他說:「這小子不錯,可以跑發行。」
中國電影發行體制的改革剛起步。以往的發行方式是「統購包銷」——電影製片廠拍完電影全部賣給中影公司,中影每個電影預付100萬,根據賣拷貝的數 量給製片廠結賬,一個拷貝10500元,多退少補。如果賣了500個拷貝,中影結賬時再給片廠400萬;如果只賣了20個,等於片廠欠了中影80萬,會從 下一部電影的預付款裡扣除。
在這樣的體制下,出現了大批粗製濫造的小成本電影。「大家都是二三十萬拍個電影,交給中影,拿回的錢基本上發工資了,沒錢再拍片。整個製片業都陷入惡性循環。」於冬回憶。
1992年末的全國電影廠長會上,以韓三平為代表的廠長們集體炮轟中影的統購包銷,提出製片廠自主發行。呼籲得到了廣電部支持。1993年4月,電影局發佈「3號文件」,電影製片廠獲得了自主發行權。大聲呼籲改革的韓三平們得到重用。
於冬第一次出差,跟著楊科長坐火車沿著京廣線先到了河南。國產片不好賣,北影給港片《獅王爭霸》搭上另外3部國產電影一起賣,給河南省發行公司開價150萬。對方幾個代表誰都不肯接,沉默了5分鐘,一位老發行科長說:「楊科長太瞧得起河南了。」所有人都笑了。
談判陷入僵局,河南公司只是一個勁地灌酒,於冬的任務是替領導喝酒。接下來的兩天,北影一行人所到之處,省發行公司都是領導全程陪同,全程埋單。「我當時感覺北影真牛。」於冬說。
北影廠當時的確是老大。全國電影廠大多開不出工資時,北影靠一批香港合拍片,突破了賣拷貝的發行模式,嘗試票房分賬,利潤近2000萬。後來於冬才知道,省公司全程陪同是不讓他們接觸鄭州和各地市發行公司。
這之前《獅王爭霸》在上海上映10個拷貝,按價格,北影頂多拿20萬。票房分賬後,北影拿到600萬。但影片在江蘇談判時,遇到江蘇省發行公司強烈 抵制。當時的電影版圖上,江蘇是全國「諸侯」裡的老大,連續10年佔據電影製片廠10%的發行收入。江蘇省公司堅持要買拷貝,單價加到15000元,不搞 上海式的票房分賬。談判破裂後,北影繞開了省公司,直接向蘇州、無錫、南通、常州四個地市電影發行公司供片,放棄江蘇其他地市市場。
河南省發行公司的收入主要依靠省會鄭州,如果北影複製「江蘇模式」,搞鄭州突破,那省公司多一半的收入就沒了。離開鄭州前一天晚上,河南和北影達成 了最後協議:4部電影打包價38萬。如果按照改革前的方式,《獅王爭霸》在河南賣6個拷貝,3部國產片每部賣2個拷貝,北影最多拿到13萬。接下來的湖 北、湖南,北影如法炮製。
半年實習結束,酒量好加上是黨員,家在北京又不用分房,於冬通過了發行處的鑑定。1994年夏天,於冬成為北影廠正式員工。1996年,韓三平簽署了任命書,26歲的於冬成了北影廠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科長。
弄不好就是「推銷員之死」
作為北影廠的發行負責人,於冬幹勁十足,天天在全國跑。
香港電影和進口大片一統天下,國產電影日子難過。作家陳染的《與往事幹杯》,由導演夏鋼拍成電影,片子很好,但屬文藝片,不好賣。全國跑了一圈,山 西省就要了一個拷貝,於冬不甘心,跑到山西各地做了很多宣傳,最後「往事」在太原一個影院放了兩個月,票房拿了40萬,一戰成名。
1999年2月,廣電總局將原中國電影公司、北影廠等7家國企合併,組建中國電影集團。於冬和13位同事被北影的人事處長帶著移交給了中影,負責國產片發行。忙活一年多,業績不好,於冬所在團隊被合併到發行大區。
副科長位置沒了。大區副經理是自己的師弟。「特別沒面子,算了下崗吧。」於冬狠心出了北影廠大門。
出來以後賣誰的片子呢?於冬想起在中影看過《說出你的秘密》,黃建新導演,王志文主演。電影拍完3年,在中影擱了一年多沒人理。他私下約黃建新:「當時中影給你的60萬太低了,我現在出來單干,給你保底120萬,先給你30萬作定金。」
黃建新不願電影放在倉庫裡,說服了投資商浙江電影製片廠,把片子給於冬做發行。
於冬找了幾個親戚組建博納文化交流公司。這時博納還沒有電影發行資質。公司註冊資金30萬元裡,有7萬是合作夥伴的,20萬是從親戚那裡湊的。30 萬匯票給了浙江廠,付了第一筆定金,拿著授權書、文件、合約,於冬開始周遊全國。十幾個省轉一圈回來,靠以往的老關係,100萬現金到手。加上北京、上海 等幾個城市分賬發行,最後《說出你的秘密》總票房1000萬元。於冬淨賺五六十萬。
陳凱歌為《和你在一起》做宣傳發行,和於冬一起跑遍了主要城市。他嘆道:「於冬,你每天背著個拷貝,到了哪都是一頓大酒,你這弄不好叫『推銷員之死』。」
2001年,博納公司獲得了電影局頒發的《電影發行經營許可證》,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家持有電影發行許可證的民營公司。
港片愛上博納
至今《我的兄弟姐妹》仍被於冬認為是博納最重要的電影:「它考驗了我的眼光和判斷力,營銷策劃都對路。」導演俞鐘是新人,最知名的演員是崔健、梁詠琪。投資人是香港電影人文雋。
於冬同時在二十多個城市媒體上做宣傳,號稱該片是「2001年的催淚核彈」,並且協調各地發行公司同一時間上映。《我的兄弟姐妹》最終在內地獲得了2000萬元票房。
文雋200萬的投資,獲得了700萬利潤,回港後到處給於冬做廣告,還拉他參加香港金像獎「亞洲新力量」論壇。
於冬在論壇上認識了施南生。「施南生當時是寰亞的執行董事,知道我是《我的兄弟姐妹》發行人,願意給我合作機會。」於冬還碰到了老朋友鐘再思,他正在製作《天脈傳奇》。競爭這部電影發行權的還有他的老東家:中影集團。
為了拿下「天脈」,於冬第一次提出了「保底分賬」:「500萬保底再分賬。我當時手上的錢都不夠500萬,但如果這個電影成功,將是博納的一個飛躍。」
沒想到中影安排了《蜘蛛俠》在同期上映。「鬧到電影局去協調,最後他讓了我一週的檔期,就這一週,我搶了2000萬票房。」於冬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
「天脈」總票房近3000萬,超過香港的1700萬港幣票房,在當年內地票房排行榜上排名第七。多賺的利潤中,又給了寰亞近100萬分賬。劉德華、張柏芝主演的寰亞賀歲片《老鼠愛上貓》,施南生主動建議給博納發行。
從「愛上貓」開始,於冬按國際慣例,將全國票房做成日報,詳細列出各地電影院的名字、銀幕數、觀看人數、票價,每天傳真到香港。許多香港電影公司找 上了於冬。博納靠專髮香港電影,成了電影發行業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博納發行的港片中,成龍主演的《神話》利潤是最高的。「保底700萬,但當時發了近1億 票房,我賺了800萬,還給英皇又分回了1000萬。」
再與香港電影公司合作,於冬採取全年整包的方式:把電影包下來,預付定金。等影片完成,再根據具體陣容、投資規模定出價格。緩解了香港公司資金周轉問題。
參與投資,交出學費
2003年,於冬給博納戴上了一頂叫「保利」的紅帽子。國有大型企業保利集團入股北京博納,成為「保利博納電影發行有限公司」的大股東。於冬和管理層的股份稀釋到49%。
這次融資實非得已。那兩年,有兩部香港大片的發行權博納沒有拿到:成龍的《寶貝計劃》給了華誼兄弟,因為華誼參與了前期投資;徐克的《七劍下天山》,投資商北京慈文把發行權給了另一家公司。
在《英雄》巨額票房的刺激下,眾多投資公司介入電影製作。民營機構逐漸取代國營機構,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力軍。
於冬很受刺激:「這樣下去,很多電影我就拿不到了。我算了筆賬,票房保底加上後面的分賬,足夠前期買你的成本。我參與投資,除了分紅外,還可以優先獲得發行權。但資金是一個制約槓桿。」
於冬希望保利增資,但此時分管領導更換,無意增資,還要每年利潤分紅。「這種破壞性分紅對公司發展很不利。」於冬回購控股權,2007年,博納開始大規模參與電影投資。
《竊聽風雲》是博納全額投資的電影,成本不到3000萬,內地票房近億。2008年,博納在香港成立電影發行公司,把內地公司投資的「港片」賣回香港。「版權是我的,還賣香港和東南亞市場,我實現了香港電影的反銷,這是對以前『合拍片』的顛覆。」
《十月圍城》是當年投資最大的一部電影。「這個電影讓我經歷了以前沒有經歷的事,比如外景地的超期、反覆,製作費超支,導演陳德森和監製陳可辛創作理念的衝突……這些是我在發行領域碰不到的。」
計劃投資8000萬的《十月圍城》,最後總成本達1.05億。影片光行政管理費用就高達五百多萬。
《十月圍城》票房2.93億,各方算是略有盈餘。但合作傷了臉面,博納與陳可辛合資成立的人人電影公司宣告解體。
「打入好萊塢內部」
2009年,博納引進新投資者,融資1億人民幣,開始投資國產片,結果賠了不少錢。「姜文的《太陽照樣升起》,何平的《麥田》,如果單從生意上考慮,可能不會投。」
於冬開始放大博納的品牌,從《新警察故事》開始,博納發行的所有電影都掛上博納的標識。至今於冬已經成為二百多部電影的出品人。
2010年,博納影業集團完成上市重組,於冬成為最大股東。2010年12月9日,博納在納斯達克上市,融資近1億美元。但由於對資本市場的陌生和操作失誤,股票上市當天破發。
「美國人不瞭解博納的電影發展模式,只要我業績好,股票還會回去的。」於冬很從容,「2011年我們總票房如果包括《大魔術師》,應該超過15億,佔了中國國產電影總票房25%。」
於冬很樂意講他的「上下游垂直整合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發行、製片、電影院建設。影院建設是重中之重。「未來十年,如果中國電影銀幕達到三萬張,票 房接近600個億,就是全球第二大市場。中國一線城市的影院已經快建完了,再建肯定是二三四線城市,我們現在已經去北京順義郊區了。」
博納現在看好的下一個潮流,是和好萊塢合拍。於冬打算在洛杉磯的比弗利山莊開博納美國分公司,「打入好萊塢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