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調漲電價,企業的競爭力馬上就比韓國矮了一截,」榮化集團董事長李謀偉邊說,雙腳還順勢蹲了一下。李謀偉九月一日出席自家舉辦的「科學教育與環保理念推廣活動」會後,對國內從十月份起要調漲電價,顯得相當擔憂。他分析,目前韓國的工業用電每度電價約新台幣兩元,台灣是二.七元,十月份價格調漲後,每度電價大約三元,比韓國貴了五成,和韓國直接競爭的如面板等產業,「光是在電價上就先輸了。」「如果我當台電董事長,一定會把離峰、尖峰時段的價差拉大。」李謀偉說。 據了解,李謀偉先後跟不同的政府單位解釋電價結構多達七次,甚至還向總統馬英九報告。「聽不進去啊。」李謀偉無奈。「馬英九不要以台電董事長角度思考電價,」向來溫和的李謀偉,罕見的以高分貝抨擊。一場活動意外成了李謀偉大吐苦水的場合,電價調漲也延伸成全球產業競爭力議題。 | ||||||
| ||||||
中電宣布明年加價3.9%,並預告之後幾年因燃料費急升,仍會大幅加價,整體電價將會超越港燈。港燈則宣布凍結收費,並估計(不是保證)之後幾年都不會加價。 中電的加幅低於通脹,港燈更決定不加價,本應令用戶感到欣慰。立法會議員林大輝大讚港燈「大發慈悲」,呼籲李嘉誠唔好撤資。若仔細分析兩電的電價調整,明顯是要確保賺到盡,並方便港燈明年初分拆上市。 兩電的電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基本電價和燃料價條款收費。基本電價是用作收回營運開支,包括員工薪酬、流動負債利息、折舊、標準燃料費、政府差餉、地租和稅項,以及應得的准許利潤。至於燃料價條款收費,主要是反映實際燃料費與標準燃料費之間的差異。預計燃料費高於標準燃料費,便會徵收額外燃料費;若預計燃料費低於標準燃料費,則會給予回扣,即表示用戶的總電價會低於基本電價。過去兩電以燃煤為主要發電燃料時,當煤價低企時(甚至低於標準價格),用戶便可享有回扣。 今次政府與兩電檢討明年電費,以及審批2014 - 2018五年發展計劃,向立法會披露詳盡資料(商業敏感資料除外),令市民較易掌握兩電調整電價的理據。亦由於有這些資料,讓市民知道政府其實是協助兩電賺到盡,而不是維護市民利益。 中電調高基本電價4.2仙,增幅為5%。這每度電4.2仙的加幅,其2.5仙是為了停止電費穩定基金於2014年因入不敷支而繼續下降,另外1.1仙是為了令電費穩定基金由2013年底800萬元結餘,增加至2014年底3.1億元。港燈更大幅調高基本電價7.1仙,增幅為7.5%,當中約1.8仙是為了將基金結餘增至1.7億元。
根據管制計劃協議,電費穩定基金的主要目的,是累積和提供資金,以減少電費的增加或在合適情況下促進電費的下降。電費穩定基金類似舊協議的發展基金,當電力公司實際賺到的利潤高於准許利潤,便要將多出的利潤撥入基金。當實際利潤低於准許利潤,便由基金撥出款項補足。過去由於本地電力需求增長強勁,加上中電大量售電給內地,八成利潤撥入基金內,故此基金累積一定款項,可以用作減價。但近十年兩電售電增長大幅放緩,甚至出現倒退,港燈的發展基金在2003年「乾塘」,連續四年賺不到准許利潤。按照協議的精神,政府審批兩電的基本電價加幅,只須足以讓兩間公司賺到9.99%准許利潤。但今次政府卻容許兩電調高加幅,美其名是讓電費穩定基金不致「乾塘」,實際是幫兩電買保險,向用戶多收近五億元放在電費穩定基金內,確保它們賺足准許利潤。倘若兩電明年售電量低於預期,基金仍有足夠款項撥出,讓它們可以賺到盡。同樣,燃料價格調整條款賬本應是用作反映預計燃料費和實際燃料費的差異,不應用作穩定電價而故意多收或少收,以致出現巨大盈餘或赤字。近年煤價大跌,中電的燃料賬已增至12.6億元,本應調低燃料費,但政府竟然還容許公司繼續累積盈餘至14億元。至於港燈,政府亦容許公司的燃料賬由5,000萬元上升至2.2億元,做到燃料費跌幅剛好相等於基本電價升幅,令多年支付高昂電費的港島區用戶,無法享受電費下降的好處。政府及兩電解釋明年額外多收基本電價和燃料費,可以減輕未來的加價壓力,幫助穩定電費。然而,若用戶日後搬遷至不同供電區,或者移民,甚至過身,兩電又是否會退還明年多付合共21億元的電費?由此可見,今次電價調整明顯保障兩電的利益,令兩電穩賺准許利潤,多於照顧用戶的利益。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 ||||||
消費者自願購買再生能源已是國際趨勢,但經濟部訂出的綠色電價竟比一般電價貴四五%,如何叫消費者產生購買動力?
撰文‧賴若函 為了讓出口導向的台灣企業跟上國際節能減碳的趨勢,經濟部將在今年九月前推出「綠色電價」(指用戶可自願購買由再生能源發電所產生的電力),於明年正式上路。不過,經濟部訂出的綠色電價每度高達四.○七元,比一般電價貴上四五%,讓各界直呼「太貴了!」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王運銘解釋,規畫中的綠色電價較現行平均電價每度多一.二七元,與澳洲綠電價格相當,採取自願性購買,收入由政府收購再生能源。由於比一般電價貴,主要需求應多來自企業,透過購買綠色電力可獲減碳證明,有利產品出口。 「根據發電成本計算,綠色電價比一般電價貴約二○%是較合理的數字。」曾研究各國綠色電力制度的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副教授陳起鳳表示,綠色電價值得鼓勵,因其收入可用來發展再生能源,但若是定價太高,恐怕會讓消費者卻步。 呼應陳起鳳的研究,台灣綜合研究院也在《主要國家綠色電價政策制度之研析》中指出,根據歐美的綠電產品發展經驗,綠色電價比一般電價高出約一○%,是消費者較易接受的價格。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用不同綠色電力的成本乘以在台灣的總發電量估算,平均下來,一度只需要一.八元,他認為能源局所訂出的每度四.○七元,太不合理。 台灣目前的綠色電力產量有多少?方儉統計,最大宗的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加起來,也不過近十六億度電;但是僅電腦業,一年就需要七百億度電,即使是把國際上納入綠色電力、台灣卻未納入的水力發電一併計算,一年所生產的綠電也不過五十五億度電,對企業需求「連塞牙縫都不夠」,若價格上又欠缺吸引力,跨國企業可能轉向其海外設廠的國家購買。 「價格應該回歸市場標售,才有競爭力。」方儉說,歐美各國作法是把綠色電力當作商品,由生產者訂價,生產不同組合的電力產品,如風力、太陽能各佔部分百分比;或是一般電力中,有部分比率來自綠色電力,用戶可從中選擇想要的組合購買,有自由競爭,就有合理價格。陳起鳳指出,德國使用綠色電力比率很高,甚至出現綠電比一般電力便宜的情況。 綠色電價的推動勢在必行;但若不回歸市場機制,只憑官方開價,導致消費者缺乏購買意願,則台灣綠色電力產量大幅推進之日,恐遙遙無期。 |
| ||||||
新電價公式出爐,台灣終於得以作廢用了五十五年的舊版電價公式,改用與國際燃料價格連動的浮動機制,讓電價能實際反映成本。有了新電價公式作基礎,將登場的全國能源會議也應將《電業法》修正列入重要議程,進一步推動電業自由化。 撰文‧何欣潔 歷經五十五年,跨越半世紀,台灣的電價費率公式,終於趁著國際燃料價格下跌、電價可望調降並發放回饋金的契機,在立法院完成朝野協商,即將進行大幅度修正。 不同於現行版本、一九六○年代的舊公式,僅將總成本加成定價、再除以售電度數的作法;新公式則將每度電價成本項目攤開透明,讓電價利於外界監督,並加入燃料成本浮動機制,未來電費可望如實反映國際燃料價格漲跌,但協商結論也同時納入緩衝機制,訂出調漲上限,避免電價大漲衝擊民生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電價公式修訂的朝野協商內容,附帶「行政院必須於半年內將《電業法》修正草案送立法院審議」,如果行政院版本草案未在半年之內送達立法院,則逕行審查民進黨版本,將電價公式審查與電業自由化同時進行,可望推進台灣延宕已久的電業自由化進程。 自一九九五年開始,《電業法》修正草案曾五度被送進立法院,均因台電內部大力反對民營化,而無法完成與電業自由化相關的修法程序。 在世界各先進國家中,台灣是極少數尚未啟動電業自由化進程的國家,由台電一家國營事業同時壟斷發、輸、配、售電等業務。由於台電長期壟斷國內電業,並負擔諸多政策責任,社會對其績效並不信任,卻也無法尋求其他廠商取而代之,導致電業市場、電價制定無法正常化,亦無法合理反映生產與外部成本。 本次電價公式修正過程中,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朝野立委均質疑,台電的經營無效率、績效令人難以放心,無法信任台電提出的新版電價公式,一度出現新公式難產危機。 應將發、售電業務開放民營 | ||||||
| ||||||
原本應該是好山好水的南投埔里,孩子望出去的天空卻是灰撲撲的,為了替孩子們解答這個疑問,我們沿線找尋答案。 根據福爾摩莎新世紀環境保護基金會調查,台中火力發電廠貢獻了南投PM2.5(細懸浮微粒)的九?四%,因此我們沿著台中烏溪一路往東向海,離出海口不遠的地方,矗立著四根約五十五層樓高的大煙囪,這裡就是隱藏著兩個「台灣第一」的台中火力發電廠:規模全世界最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卻也是全球最大;霧霾日時,台中市的PM2.5約有一一%來自於此。 發電原料為何不改用天然氣?台電:若不漲電價,光更換成本就要1,200億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詹長權認為,如果台電能夠把發電燃料全部從燒煤改成燒天然氣,問題就會解決了;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也疑惑,台電今年編列約九十二億元預算要改善部分已使用二十餘年的燃煤機組,為何不更換為燃氣機組? 若目前台中火力發電廠的十部燃煤機組全更換為六部燃氣機組,台電發電處回答至少要花九百億元;另外中油必須興建新的天然氣接收港、儲氣槽與管線等,概估也要花三百億元。 總計這兩部分的成本將超過一千二百億元,台電概算,拋棄燃煤發電的代價是,每度電價要增加至少○.六元;與目前每度電價格約兩至三元相比,漲幅約兩成至三成。 一方面要平易電價、一方面仍有累計虧損的擔子,台電發電處策畫組長金康強告訴我們,因成本考量,目前燃煤機組以使用四十年估算(意即仍再使用十五年以上),台中電廠希望能延至四十五年(仍要使用二十年以上)才退役,因此才從改良原有機組著手。 從現實而言,燃煤每度電的發電成本一.二六元,是燃氣的四成、燃油的二三%,簡言之,是目前僅略高於核能、最便宜的發電方式。 台灣人均耗電量比日本高!民生占不到兩成,三耗能產業是最大元凶 從台中火力發電廠往台中市方向開,車程約莫三十分鐘,這裡是用電大戶半導體、面板、太陽能、光電等產業聚集的中科。 電子業、化學材料製造、金屬工業是台灣三大耗能產業,合計用掉工業用電中的六五%,而工業用電又占台灣整體約五成,也因此,每一次中科有大廠如台積電提出擴廠計畫時,就會讓環保團體神經緊繃,因為這暗示台電必須增加更多發電量以供應所需。 來看幾個數字:一、台灣人均耗電量比日本高出約四成、與韓國相當,但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只有日本的約六成、韓國的約七四%,用電效益較低。 二、二○一一年石化、鋼鐵、水泥、造紙、人造纖維等使用約四分之一電力,但GDP貢獻度不到五%。 三、台灣人均每年用電量高達約一萬度,但民生用電占整體比重不到兩成,工業用電則約五成。 該做的事看似簡單,為何做不到?為空污付出的社會成本,執政者不看重 彰化基督教醫院主治醫師葉光芃認為,台灣應該要重新檢視先天限制與產業政策:沒有天然資源,發電用的天然氣、燃油等都必須從國外進口;中間有中央山脈、盆地地形,阻隔污染空氣擴散,「新加坡沒有高山阻礙擴散,有條件發展石化園區,我們沒有!」 這就好像,一個瘦子為了增加體重(經濟指標),拚命吃垃圾食物(高耗能產業的投資),結果不僅損害健康(國民健康),還可能生病(肺腺癌、心血管疾病),最後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更高。 葉光芃引用美國環保署報告指出,美國自一九九○年公布「空氣清淨法」修正案後,力減PM2.5,投入資金約六百五十億美元,但減少國民過早死亡、罹病等社會成本的效益卻高達兩兆美元,投資效益超過三十倍。 然而,這些因為空氣污染而付出的社會成本,一直不是台灣執政者關注的焦點。換個方式思考:如果,中油在北部設第三座天然氣接收站的計畫能提前,氣體儲量能擴大,台電燃煤改燃氣的風險就會降低許多;如果,台灣能重新檢視產業政策;如果,台電可以在霧霾日使用燃氣機組、而非燃煤機組,減少中部空污……。 如果不知能否成真,但如果沒有這些如果,孩子不僅將喪失享受藍天的權利,所有人的健康也會遭受威脅;擁有權力、能制定全盤政策的政府,你在關心嗎? |
焦點|電價下調方案獲批:均價下調近2分,只待公布 作者:王冰凝 4月8日,記者獨家獲悉,電價主管部門已經將電價下調方案上報至國務院並獲審批。此前的2月份,《華夏時報》記者曾報道,電價主管部門到電企進行過調研後已經制訂調整方案,預定今年二季度正式下調上網電價。 “剛進入二季度,政府已經迫不及待要公布下調電價一事了。”一位消息人士告訴記者,此次電價下調幅度預計全國平均降幅每千瓦時接近2分錢。與此同時,此次電價調整也是煤電聯動兩年多來,首次同步調整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 均價下調接近2分錢 隨著醞釀多時的新電改方案在3月底正式公布,電價也很快迎來了調整窗口。 4月8日,記者獲悉,電價調整方案已經獲得國務院的審批,目前電價下調只待政府正式公布,此次電價下調幅度預計全國平均降幅每千瓦時接近2分錢。調價將主要按照煤電聯動的規則進行。 2012年12月25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於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當電煤價格波動幅度超過5%時,以年度為周期,相應調整上網電價。此後2013年10月和2014年9月,上網電價曾兩度下調,但銷售電價未按規定隨之聯動調價。 此前記者獲悉,此次國家發改委將電價調整的權限下放到各地區,各地物價部門已經經過調研與核算,確定了各地電價調整的具體幅度。據悉,最終出臺的方案中,廣東、浙江和江蘇3個省份的下調幅度會大些,每千瓦時下調2.5分錢。 據專家預測,根據國際改革的經驗,由於電改政策均不同程度引入競爭機制,改革將促進整體電力價格水平的下降,長期而言電價水平有望降低約20%。 煤價已跌至谷底 “目前宏觀經濟形勢不好,電價下調對正處於下行壓力中的實體經濟是利好;而因為煤價走跌嚴重,幾乎已降至谷底,電價下調本身對電力企業和煤炭企業影響不會太大。”一電企高管告訴記者。 事實上,近期因煤炭企業爭相降價促銷,煤炭價格進一步深跌,已近跌至谷底。 4月8日,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發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顯示,環渤海地區發熱量5500大卡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報收於459元/噸,本報告期(2015年4月1日至4月7日)比前一報告期下降了10元/噸。截止到本期,進入2015年以來,價格指數累計下跌了66元/噸。 4月7日,中國太原煤炭交易價格指數為79.88點,較上期下跌0.05點,跌勢減弱。除長治地區動力煤價格有所下跌外,其余地區煤種價格均弱勢持穩。盡管大同、朔州地區主要煤企暫未出臺4月份價格,但隨著大型煤企陸續下調價格,電廠采購情況有所好轉。 據秦皇島海運煤炭網研究發展部分析指出,本報告期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的運行結果表明,價格下降的港口規格品數量有所增多,表明該地區動力煤價格的下降勢頭再次增強;價格指數環比下跌10元/噸,跌幅比前一期顯著放大。 該分析同時認為,大型煤炭企業4月份大幅下調下水煤掛牌價格和變相加大優惠促銷力度的定價策略,進一步打擊了市場信心,不僅使其它煤炭生產和貿易企業進一步“跟跌”甚至是“超跌拋售”,也對環渤海地區動力煤交易價格產生更大的下行壓力,是促使本期部分港口動力煤價格及價格指數在大秦線集中檢修開啟背景下,卻出現加速下跌的主要原因。 盡管電企人士認為,此次電價下調對煤電企業影響有限,但河南平煤一人士告訴記者,初步計算,電價若下調0.02元/千瓦時,電企煤炭采購成本要下降30元/噸左右才能維持之前的利潤水平,這意味著下調電價後,煤炭價格還有可能存在超30元/噸的下跌空間。“但是煤價已經降至谷底,如果再降,煤礦只能停產。”該人士認為。 誰是受益者 根據目前中國的電價機制,高負荷率的工商業用戶補貼低負荷率的居民用戶,而此次電力下降,雖然僅僅接近2分錢/千瓦時,但該成本的降低對工商業大用戶來說仍然意義重大。 據媒體報道,去年江蘇全社會用電量5013億千瓦時,居全國第二位,工業和服務業用電量占到全省總量的89%左右,電價每千瓦時下降2分5,工業和服務業企業可以減少電費成本支出111.5億元,相當於去年江蘇省“營改增”給企業減負收益的1/2。常熟蘇南重工主要生產電力、船舶等行業的高端裝備產品,去年用電量近1億千瓦時,按照這樣的下價幅度,企業年可節省成本250余萬元。 業內專家認為有色、鋼鐵、水泥、化工等均屬於高耗能行業,在電價的長期下行趨勢中盈利水平將得到改善,其中電力成本占比近40%的電解鋁最為受益。 雖然高耗能行業將能從此次電價下調中獲利,但記者了解到,政府仍將堅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完善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將會通過相關政策比如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季節性尖峰電價政策,來引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來源:華夏時報 |
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再落一子。
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近日批複了內蒙古西部電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方案。這意味著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繼深圳之後擴容,並首次在省級區域試點。蒙西試點也是新電改方案下發後出臺的第一個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方案。
蒙西試點方案總體上與深圳試點方案基本一致,主要內容是按“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對電網企業實行總收入監管,單獨核定分電壓等級輸配電價。值得註意的是蒙西試點增加了新內容,主要是核定輸配電價時需考慮交叉補貼等內容,對電網輸配電成本費用的具體指標核定標準更加明確和嚴格等。
輸配電價改革新內容
根據《深圳市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方案》,深圳輸配電價實行事前監管,按成本加收益的管制方式確定。試點推開後,有望打破原有單純依賴售電、購電價差獲利的電網經營模式,使核定後的過網費成為電網企業的收入來源。
由於電力改革的系統性,深圳還需有配套措施,包括建立獨立輸配電價體系後,積極推進發電側和銷售側電價市場化。配套改革涉及到電力體制改革的多方面,比如市場化售電主體的培育、在發電側和售電側如何監管等等。參與電力市場的用戶購電價格由市場交易價格、輸配電價(含損耗)和政府性基金組成;未參與電力市場的用戶,繼續執行政府定價。
本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的情況顯示,深圳改革試點對交叉補貼、終端電價如何承擔電力普遍服務的成本都沒有細化,同時區域電價如何與省級電網協調也遇到一些新問題。
發改委在批複蒙西試點的消息中稱,試點改革後的電網企業盈利不再與購售電差價相關。同時蒙西試點有新內容,具體而言增加了核定輸配電價時需考慮交叉補貼等內容,對電網輸配電成本費用的具體指標核定標準更加明確和嚴格,激勵企業加強管理、節約成本。
截至目前,除深圳、蒙西外,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範圍已經擴大到安徽、湖北、寧夏、雲南、貴州5個省級電網。發改委稱,通過試點“為全面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積累經驗,為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創造條件。”
蒙西試點領域更廣
內蒙古電力公司一位人士稱,內蒙古去年就開始根據國家批複在制定輸配電改革試點的實施方案,內蒙古當地電力企業已經做了充分準備,反複測算輸配電價改革後的諸多後果和利弊。
內蒙古之前就進行了一些試點,包括直購電的試點。內蒙古電力公司從2008年起就在公司電網範圍內試點直購電,2014年該公司社會責任報告預計2014年電量交易預計達到360億度,占蒙西電網輸送量的25%。通過直購電,內蒙古電力公司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多買多賣的目標。
2014年,內蒙古電網,即通常所說的蒙西電網全年發電量完成2123.48億千瓦時,裝機容量5107萬千瓦。上述內蒙古電力公司人士對本報記者稱,蒙西風電裝機量也大,在蒙西試點還有協調不同能源電力的意義。
新華社最近報道稱,截至今年6月,內蒙古西部電網的並網風電裝機已達到1274萬千瓦,占內蒙古西部電網統調機組總容量的24.8%。22014年,蒙西電網風電發電量234.8億千瓦時,占全網總發電量11.1%,同比增加6.8%;風電利用小時2090小時,最大發電負荷769萬千瓦,日電量最大1.47億千瓦時。
蒙西電網的供電區域包括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六市二盟,發電總裝機占全省一半以上,是華北電網的主要送電端,是典型的電力送出電網,電力送出問題多年來一直是內蒙電力發展的瓶頸。當地電力用戶的種類更多,售電業務放開產生的沖擊也會更大。
內蒙古4條電力外送通道正在進行前期工作,也將是潛在的試點新內容,未來也能為同為試點的電力送出省份提供核定跨區輸配電價的經驗。內蒙古電網還具有特殊性,即擁有兩張電網——屬於國家電網系統的蒙東電網與獨立的蒙西電網。此次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只在蒙西電網,不包括蒙東電網。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註意到,基於“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意義重大”,國家發改委在兩周內批複了貴州、雲南和內蒙等三個地區關於電價改革試點的請示。這進一步彰顯了對電力體制進行再次改革的決心。
10月11日,國家發改委批複了貴州省發改委報來《關於請求批準貴州省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方案的請示》(黔發改價格[2015]1450號),原則同意《貴州電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方案》(下稱《貴州試點方案》)。
10月8日,國家發改委批複了雲南省發改委報來《關於報請審定雲南省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方案的請示》(雲發改物價[2015]1158號),原則同意《雲南電網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方案》(下稱《雲南試點方案》)。
9月30日,國家發改委批複了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報來《關於核定2015年至2017年內蒙古西部電網輸配電準許收入及價格水平和相關事宜的請示》(內發改價字〔2015〕1181號),原則同意“成本加收益”方法測算的內蒙古西部電網第一個監管周期(2015-2017年)輸配電準許收入和輸配電價。
針對貴州和雲南電價改革試點方案的批複,國家發改委指出,這是“為探索建立獨立的輸配電價形成機制,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幹意見》(中發【2015】9號)、《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貫徹中發【2015】9號文件精神加快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的通知》(發改價格【2015】742號)等文件規定”,結合貴州電網和雲南電網“實際情況”而制定的。
《貴州試點方案》稱,在貴州電網建立規則明晰、水平合理、監管有力、科學透明的獨立輸配電價體系,形成符合電力行業經濟特性和貴州實際的輸配電價形成機制。按“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 的原則,核定電網企業準許收入和輸配電價水平,理順和完善輸配電價監管制度和監管方法,實現輸配電價監管的科學化、規範化和制度化,促進貴州電力市場化改革。
《雲南試點方案》則稱, 在雲南電網建立規則明晰、水平合理、監管有力、科學透明的獨立輸配電價體系,轉變政府對電網行業監管方式,健全對電網企業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形成保障電網安全運行、滿足電力市場需要的輸配電價形成機制。
另外,國家發改委還指出,“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意義重大,情況複雜,(貴州和雲南方面)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
與身處寒冬的煤炭行業不同,電力行業仍沐浴著春風,但下調上網電價的腳步正在一步步逼近。
有媒體報道稱,上網電價或在2015年年底迎來年內的二次下調,全國平均下調幅度或在0.03元/千瓦時,具體下調時間尚未最終確定。國家電網省級公司內部人士也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確實也已經知悉此事,但並不便透露更多信息。
安迅思煤炭行業分析師林曉桃告訴記者,上遊煤炭價格不斷走低,電企盈利明顯好轉的影響,為本次上網電價下調創造了有利條件;而電價下調則可以減輕企業負擔,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假設此次上網電價下調幅度為0.03元/千瓦時,若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全國火力發電數據(42049億千瓦時)進行計算,以年為計算周期,整個電力行業利潤縮減約1263億元。
煤“冷”電“熱”
10月23日,陽泉煤業(600348.SH)發布公告稱,2015年1~9月,營業收入約為133.59億元,同比下跌近2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2.68億元,相較於2014年同期5.13億元,跌幅接近48%。
然而,陽泉煤業還算是當下煤炭行業中的“佼佼者”,雖然整體業績在大幅下滑,但仍處於盈利狀態。
日前,神火股份(000933.SZ)發布公告稱,預計2015年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8.2億-8.8億元。據媒體報道,截至目前,滬深兩市有20家煤炭類企業發布了三季報業績預告,其中九成虧損。
煤企業績持續惡化的直接導火索則是跌跌不休的價格。以神火股份為例,2015年1-9月,其煤炭產品平均售價為428.07元/噸,較2014年同期523.54元/噸,下降95.47元/噸。“因煤炭產品價格下降,導致公司凈利潤同比減少5.07億元。”神火股份方面如上表示。
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電力行業卻依舊是“財源滾滾來”的景象。10月21日,華能國際(600011.SH)發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報告,今年1-9月,營業收入約為973億元,相較於2014年同期1057億元,下跌近8%;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逆增近17%,達132億元。
無獨有偶,作為大唐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桂冠電力(600236.SZ)在2015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近30億元,同比增長不到1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6.04億元,相較於2014年同期2.15億元,飆升幅度超過181%。
“從近兩年國內煤企的經營情況看,供過於求是煤價下跌的根本原因。無論電價下調與否,煤企均是夾縫求生,煤價持續低迷。”林曉桃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上遊煤炭價格不斷走低,電企盈利明顯好轉,為上網電價下調創造了有利條件。
煤電聯動機制迎重大變革?
早在2012年,國務院在下發的《關於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就規定,“繼續實施並不斷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當電煤價格波動幅度超過5%時,以年度為周期,相應調整上網電價,同時將電力企業消納煤價波動的比例由30%調整為10%”。
最近一次上網電價下調還要追溯到2015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和工商業用電價格,其中,全國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平均下調0.02元/千瓦時。
據安迅思統計,近三年歷次電價下調,除2015年4月電價的下調明確與煤電聯動動機制有關外,其余歷次調整電價的原因均非煤電聯動所致。2014年9月,電價下調0.0093元/千瓦時,是為了疏導脫硝、除塵、超低排放等環保電價的結構性矛盾;2013年9月,為了解決可再生能源基金不足,彌補脫硝、除塵成本不足,下調電價0.009-0.025元/千瓦時。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力價格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煤電聯動,目前來看,國內主要發電來源還是煤炭,這構成了電價的主要成本,而煤炭的價格是透明的。
“所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煤電聯動,一是要有一個明確的、固定的調整時間點,比如3個月、6個月,二是調整價格比較透明,就像成品油價格調整機制一樣,除了有關部門,業界也可以測算出來。”林柏強如上表示。
今年9月30日,發改委正式推出中國電煤價格指數,即反映全國各省區燃煤電廠接收5000大卡動力煤的到廠價格;業界期待,電價下調的消息緊隨指數推出的步伐,中國煤電聯動機制或將迎來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