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立:《避開股市的地雷》讀書筆記 天天有進步
http://xueqiu.com/8678879518/22310260讀書筆記一
投資這玩意,巴菲特和芒格一直在強調,長進水平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他人(尤其是牛人)的失敗和成功經驗。畢竟自己不可能經歷如此之多,
也不可能坐在那裡把投資的真諦想出來。絕大多數人喜歡坐在那裡思考股市投資的真訣!對這種人,我總是嗤之以鼻——就你我這個智力水平以及股市人生經歷,還
在意淫呢。
受張化橋師兄上一本書《一個分析師的醒悟》的影響,開始並沒有對這本書《避開股市的地雷》保抱有很大的希望,沒想到,這本書竟然是今年讀過的最有價值的一本書。嗨!
一
般從巴菲特的投資觀念出發,然後衍生出一些自己的投資看法,這類文章,我基本上不感興趣。一是對於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掌握,我自認為不比任何一個人差——我
質疑懷疑辯駁他人投資理念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用巴菲特芒格和格林佈雷特的一套東西來去質疑懷疑和辯駁。二是,很多人連半瓶子醋都不是,就去質疑巴菲特等大
師的投資看法——我到現在還沒看出巴菲特的哪一個觀點不對的——通盤接受絕對比其他的任何都要好。
張師兄這本書裡面,也有不少篇章談起這
類話題,比如,通脹是股市的大敵、比如要分析但不要預測,比如不要投資新股,再比如宏觀經濟研究對做好投資幫助很小,等等。張師兄就是新加坡畢業後做了四
年宏觀分析師,堅決要求轉行到行業分析師從頭起步。我自己受巴菲特影響很深,也極度討厭這個職業,最後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沒有能力也再無興趣到一個賣方去
做一個行業分析師,我還是滾蛋吧。
這本書,未來閒時還會把部分章節拿出來揣摩(不一定是吸收,也可以是批判)。
主要在於四個方面:
一、投資觀點;
二、失敗的案例;如果能避免未來的一個錯誤,那就不得了了。何況,不止一個。
三、潛在港股線索;
四、思考:用巴菲特、芒格、格林佈雷特的投資理念和角度來看,不讚成張師兄的地方,原因何在?張這麼聰明,也熟讀不少這類書,經歷比國內的只有更長更跌宕起伏,為何某些地方與他們三個相違背?誰對誰錯(我認為正錯的答案只有一個,沒有誰都正確的道理)
讀一本投資方面的書籍,我總是會用巴菲特、芒格和格林佈雷特的角度去質疑它們、去判斷他們的正確,如果一有不同,總會思考它問題在哪裡,是作者淺薄自以為是,還是因他的經歷帶來他的不同的看法。
關於價值陷阱:
淨資產10元,3元的時候買了,結果跌到1元。算不算低估很嚴重?敢不敢再加倉?還是價值陷阱?這個問題,張師兄的討論很多,好幾個案例,他的結論是估值不重要(不是說不要估值,而是放在次要的地位上)。要看前景,看其他的。如果管理層一直守著資產不動,跟你沒屁關係。
這個問題,開始的時候,我沒有答案,也很困惑,也不知道怎麼解決。等我坐下來的時候,弄了一個下午,才有眉目了。
答案仍然在喬爾·格林佈雷特的投資理念中。喬爾認為最重要的是,一是便宜不便宜,也即這個價值;其次是,資產收益率。如果資產收益率低,那麼再便宜也不行,因為它沒有用。它還是一堆資產放在那裡,不創造價值。除非清算,而這個是不可能的!那麼價值就應該是很低的。
當然,沒有統一的答案,但分析這類公司,超低的貌似很有價值的,比如港股的百仕達,整個上市公司,就1元的現金,現在賣0.5元,便宜不便宜,值不值得投資?問題都是一樣的。
經典例子是三林環球,張師兄自己一個很經典的失敗案例。
衍生:礦業公司。一定要當心礦業公司的估值。
必須給自己永遠提一個醒:做價值的一定要擔心價值陷阱。
價值陷阱二:假設並不成立
如果公司淨資產遠高於市價,是不是低估?
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如果清算,那就是嚴重低估。但遺憾,這個假設僅僅是假設!從理論上就錯了。因為假設不成立,沒有企業會清算的(除非你完全控股,然後申請清算)。不會,永遠不會。
國美的例子:國美現在就清算就是最好的結局,或者賣給蘇寧!陳曉會把大中賣掉,但如果大中上市,他就不會賣。
百仕達的例子。
張師兄提及一家體育用品公司,最好的結局就是手拿50億元現金的時候清盤,結束企業的生命,但它不會,它會消耗現金,50億40億30億元10億,現在是變成了淨負債。
以琳達·格林佈雷特的思想,她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她不會同意,她認為其中一些企業會翻身,會回到正常經營的路上,回到正常的利潤率上。我不知道答案。
但是如果我有能力,我相信琳達和格林佈雷特的看法,如果是因某種意外事情導致的話。
燃氣股和葡萄酒股帶來的思考
張推薦了兩三個燃氣股,很看好,但是張很有勇氣反思當時對燃氣股的看法和選擇。
這麼多燃氣股,大約三隻很不錯,但另外五六隻幾乎全軍覆滅。
那問題是:當時你怎麼知道就中油燃氣和華潤燃氣、中裕燃氣會勝出?當時看起來都都差不多哦。又豈能肯定這三隻裡不會有一隻最後也死掉?
還有十年前的葡萄酒:張裕、長城、王朝。怎麼就肯定張裕勝出?
研究出張裕勝出,需要多大的功力?多大的深入才能避開這類地雷?因為現在知道答案,是後視鏡,這個容易。
不問估值,行業為先?
張師兄認為,先選行業,次選行業中的好公司。對不對?為何他會有這樣的結論?
他從巴菲特的一個觀點出發:it is far better to buy e good company at a fair price than a fair company at a good price.
張對不對?是不是有點理解歪了?他標題就是,不問估值,行業為先。
老巴是說合理的價格買一個好企業勝過一個好價格買不好的企業。喬爾認為,價格要便宜,但企業還得好,這個好,不一定要優秀(也就是EBIT/(nfc+nwc)。
張這個觀念,還是買入好企業然後長期持有,對不對?當然對。但你看它手裡有近20只個股,好企業有這麼多?顯然沒有。
具體操作上,我還是認為唯有喬爾的方法最可行。買入比較好的企業,價格要低估,一旦回歸合理價格後,立即走掉去尋找下一個個股。
老巴其實內心對價值評估很有一桿秤的,他一定是知道公司的價值的。
不過張師兄和他們幾個都同意一點:不要買很便宜的差公司,即使極度便宜,那很可能是一個價值陷阱。
為何不私有化?
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包括我打電話問寶業集團的人:你們老闆為何不私有化寶業。這麼便宜,你們只要拿出一塊地抵押給銀行,抵押個七八個億,就足夠私有化了。
張師兄以前也納悶,直到他遇到一個高級遊艇協會的朋友,給他解了疑惑,我也解了疑惑。
讀
一本書,解了一個疑惑,價值真大。不讀書的人不會明白的,就會坐在那裡瞎掰,什麼我認為你認為如何如何。跟張師兄兩個人坐在一起喝茶,他給你開了一竅,沒
什麼區別。難道不值錢麼?為何眾多V友要去參加那個會議。張化橋想要講的不都在書上了麼?而且一個會,能講多少東西,弄不好講的你早就知道。
利潤增長很快,但為何股價很乏善可陳?
利潤率跟利潤增速的關係。二者缺一不可。這點喬爾一定深表同意,而且是最早最有深刻體會的的人。喬爾一下子就點到了主題!一下子抓住了問題的實質。
《Value: The Four Corners of Corporate Finance》這本書,我會找時間通讀一遍的。
所以張師兄的結論:公司壯大,不等於你股民賺錢。太對了。但,如果是無融資的增長,那就等於賺錢。
民企的陷阱,中國企業家壞是正常的,不壞是不正常的,要留一個心眼。
昨天的南方週末專題報導無錫尚德的問題,其中有一篇是《誰在掏空尚德》:尚德把IPO募集來15億美元,全部逐年以購買款的形式付給亞洲硅業,而且還預付很多,亞洲硅業當然就是施正榮的私人企業。
讀書筆記二
牛股線索
格
林佈雷特搞了一個valueinvestingclub網站,誰推薦一隻嚴重低估的個股,獎勵5000美元,如果我有閒餘資金,也是願意為一個好股票付出
5000人民幣。所以這本書對於我而言,價值超過上萬。年初開始介入港股,尋找港股中的好股票時,一時無頭緒,忽然看到高盛的一篇報告,題目是「我們最看
好的十大港股」,有點如獲至寶,立即著手研究其中的個股,越看越不是味道,忽然醒悟,這是頂級垃圾報告,因為下一個月高盛又要出一份「我們最看好的十大港
股」,裡面的個股,完全不一樣。跟國信研究所的金寶典一樣:每個月出一份報告,推薦十大個股,然後下一個月又推薦另外十大個股。
害人不淺
呀。浪費我時間呀。V友裡也推薦了幾個給我,也是一樣,跟我說嚴重低估,我一看,日,是嚴重高估。所以只有張化橋、格林佈雷特和卡拉曼推薦的個股,才值得
深入研究,即使(老張此張非彼張,張志雄),V友很多很想知道他推薦什麼個股,但老張推薦的個股,實在不值得花時間去研究他說的是不是那麼回事:他不是專
心做投資的人,如果是朱南松的推薦,那還值得一看。比如老張推薦的合生創展,確實是低估,但一大堆的內房股中,大家都低估的很,而合生其他方面,顯然不是
首選,但老張應該沒時間把這麼多的內房股都研究一遍吧。
第一無疑是新天綠色能源。張化橋師兄在裡面提供了不少的潛在投資個股的線索,有好幾隻是燃氣股。之前想尋找一個行業,有前途的行業,完全像地產股一樣深入及有洞察力,現在可以肯定,下一行業應該就是燃氣股。
新奧能源、華潤燃氣、中油燃氣、中裕燃氣。
就這四個個股+燃氣業,足夠兩三個月來深入瞭解的。
金融股:民生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差點把這個給忘記了。
寶業集團:張師兄的分析和看法和結論,跟我完全一致;
中集安瑞科;
茂業國際;
金榜(0172);
天安(0028);
建業地產。我一直關注ing;
中國信貸(8207);
港交所也是我一直關注,祈禱有一天因某種原因它暫時被拋棄。
對分析師行業的抨擊
張
師兄說他投資信仰發生問題,不願繼續做這個無聊的分析師工作。我一個首席同事抨擊張從中獲得了足夠的財富和名譽後,然後回頭來抨擊分析師這個職業,很卑
鄙。猶如中郵基金的那個老總離開公募後抨擊基金從未幫基民賺到錢。對不對?也許屁股決定腦袋。但我作為一個分析師,絕對有資格抨擊這個行業,因為我從事這
個職業的時候就一直大力抨擊分析師這個行業的價值取向。我甚至在2011年寫了一篇PPT,題目就叫做《股市下跌與宏觀經濟無關》,主要內容是展示巴菲特
對宏觀經濟和股市的觀點。
但國信不少分析師也知道自己的工作對客戶無任何幫助,還在從事這個行業。國信的所長jb新說我最不喜歡你們說自己是忽悠,但jb新不明白一點,忽悠就是忽悠,自己裝作很純潔就很純潔?不會的。
持股比重
張
師兄公佈他的持股名單,我發現一個問題:大多數持股比重在5%左右,甚至更低,他也說太分散了,我認為,每個個股,在15-25%之間最妥當。也即4-8
只個股。如果低於10%,寧願不買!也許未來我持股會低於4只,但絕對不會高於8只。低於四隻,是因為對自己的絕對估值有100%的信心,就如格林佈雷
特。比如港交所這樣的,有一天因某種原因暫時被拋棄,我就敢全倉。
張化橋和喬爾·格林佈雷特的實際操作區別。
張師兄,通篇來看,就是行業第一個股第二,估值第三。對不對?但對比喬爾的方法,有很大的侷限。
侷
限在哪裡?喬爾其實是天才,跟巴菲特一樣領悟投資的實質。對於優秀的企業,喬爾也是首選,但關鍵是,這類的企業,很少很少,而且事先很難判斷,所以喬爾很
多操作都是選擇企業質地也不錯,但因某種原因暫時被市場拋棄的個股。既然質地也就一般,那麼對估值就要求極高。張的方法不是不行,而是很行,只是可選的個
股,實在太少。而且如果價格買貴了,犯錯的成本大大增加。
鄉村基的案例
鄉村基後來跌的很慘的時候,我曾經動過念頭要開始研究,因為門店的擴張,就像星巴克一樣,利潤直上,股價直上,但實際情況?
張師兄的觀點:很簡單。餐飲業沒有任何護城河,味千拉麵當年火的一塌糊塗,現在也不行,這是必然的,原因就是很簡單:沒有護城河的,就是這個結果。肯德基和麥當勞是意外,是小概率事件,不要意淫其它的也會這樣不斷地發展。
我很難明白為何要這樣。好好地把尚德搞上去,不是效果更好麼?為何一開始就預謀要這麼做。
平生不遇老千股,縱稱股神也枉然——讀《避開股市地雷》 502的牛
http://xueqiu.com/2751308955/22338392該書可謂為作者的多年經驗,而我作為初入港股市場剛一年的投資者深表認同。初入港股市場,放眼望去感覺黃金滿地,好似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等真正踏了上
去,原來都是垃圾、地雷或者是爛狗屎!我經歷過最誇張的跌幅是前兩天每天跌10%,第三天一天跌掉30%,還有其他悲慘的故事,不過也不怎麼值得提了。花
錢買教訓,進入港股市場把財務分析能力和交叉驗證的能力都給提升了,也讓我深刻認識到公司治理是估值的實現因素,差的公司治理會制約著估值。下邊是該書的
一些觀點,也可見港股風險之大。
一、不要買新股,新股太貴。我想說即便新股跌下來了也儘可能不要買,因為新股的財務指標都太好了,可能過度包裝,財務持續性和公司治理未經過時間檢驗。另外某個行業出現多家新股上市,未來可能造成資本的迅速湧入,反而是競爭加劇,利潤下滑。
二、審計師問題也明顯:由擬上市公司在有競爭情況下聘請,審計依靠的是抽樣調查,較小比例的誇大不容易查出。
三、集團把較好的業務包裝上市,較差的業務留在外邊,但業務之間存在關聯,上市前又差業務補貼好業務,上市後反向操作。
四、大股東暗補上市公司,推高利潤,推高股價套現。
五、有的房地產企業上市前把較好的樓盤賣掉,剩下的樓盤難賣,後續開發能力差,但給股民的預期太好,定價過高。
六、小心沒有自由現金流的公司,需要不斷投資和融資。
七、通過資本支出偷竊公司資產。
八、小心邊融資邊分紅公司,這是個龐氏騙局。
九、零售和餐飲行業沒有護城河。
十、制度使張裕在同王朝、長城的競爭中勝出。十年前三家差不多,但因為王朝估值便宜而買的話,股價原地踏步。
十一、把產品推到銷售通道里,降低庫存。
十二、淨現金不能說明問題,它可能不斷被支出,直到變成淨負債。
十三、公司整體估值低於公司物業價值,但物業價值與小股東無關,已經被低效的運營計算到了業務價值裡。
十四、頻繁動作,太有作為把公司價值折騰完了。
十五、行業或商業模式走下坡路明顯時,不要留戀過去的輝煌。
十六、夕陽行業公司和不思進取公司是價值陷阱。
十七、把公司變成私人公司,吃喝玩樂都在公司報銷。
十八、政府通過稅收、環保、資金、土地補貼公司,一旦停止,打回原形。
十九、回購與增持是陷阱,因為已經圈走了大筆的錢,只是返點零頭回來。
二十、誇大前景,高股價減持,業績變爛,股價低時大折讓供股增持甚至私有化。
不過,我也不認同張化橋的觀點。張認為中國實際利率高,因而中國股市估值應該低。但我認為事實上存在兩個市場的利率,一個是企業利率或者稱企業家利
率,另一個是居民利率,因為管制、信息、風險偏好等原因,這兩個市場利率並不完全打通。我們一面看到中小企業很缺資金,但又看到天量的居民存款躺在銀行裡
忍受低利率,中國股市也長期享受著較高估值。股票市場消除了一些管制(投資者在幾千家上市公司愛投哪家投哪哪家,不受限制),而信息又相對透明(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遠比非上市公司高),風險上,流動性充足一定程度降低了風險。而股票市場上的投資主體由居民組成,即便是基金資金也來自居民,市場上得企業投資主
體很少,因而股票市場是由居民所要求的報酬率來決定貼現率,而這個報酬率會比張所說的中國實際利率要低得多。所以中國股市估值理論上不會低。
對於我自己而言,以我淺薄的經驗如何避免碰到老千股呢?一、較高的盈利能力和長期收入、利潤至少略有增長。二、比較經營性現金流與淨利潤情況,現金
流太小的股票不要。三、派息率與所得稅率,一般而言這兩個率相加不超過40%不要。四、籌資現金流裡的股本融資融資額太大或者太頻繁不要。五、大股東減持
股票不要。六、有息負債率太高不要,避免的是總風險過高和資本支出過大的企業。當然最好還要和其他的事件信號、報表分析、同行對比、動機分析、調研等做交
叉檢驗。
不去投資港股的人生是缺憾的,但去投資港股的人生是心酸的!
讀張化橋《避開股市的地雷》感 陳浩健
http://xueqiu.com/9431824753/227596501、「股票估值實際上是一個很寬的區間」:某高手言:這個股票只有在低於5元和高於70元的時候才看(需要買入或者賣出)雖然此言過矣。但側面印證出股票估值在正負30%的區間內,是沒有太多合理性而言,更多僅僅是市場波動。另外也再次說明了,價值投資,必須能夠承受高達-30%以上的波動。
2、週期類的股票(增長不穩定類股票)長期平均估值肯定打折扣,或者相對於穩定增長類股票打較大折扣。
3、選行業重要過選個股和選管理層(形勢比人強!)(如2012年選擇了券商、液晶面板、光伏、海運等幾大板塊,以一年為週期的話,行業內部差異遠低於行業之間差異)
書上只說了選行業的基因,但個人認為選行業的含義包括了2個:選行業的基因(需要深入理解行業的盈利模式),選行業的景氣時機
4、ROE是企業的基因,估值是企業的衣服,ROE決定了這個企業每年以多少利率回報你,而估值(PB)只是給你什麼價格進入。
投資收益率=ROE/PB。銀行漲?或因18%/0.9=20%!
龍頭地產16%/2=8%
龍頭家電30%/3=10%
龍頭汽車25%/2.5=10%
龍頭券商15%/1.5=10%
5、價值陷阱:煙蒂頭的股票少碰,少量碰。仍然可能燒到手。類似很多商業公司擁有「高折扣」的資產,但由於不創造利潤,而公司無法「清算」,市場直接屏蔽掉該估值。市值只在乎永續業績。甚至,對於一些消耗利潤的淨資產,應該進行負減
6、好公司的財務特徵:長期的,穩定的高於15%的ROE,自由現金流持續的、充足的,生意不需要太多資本開支的、分紅不錯的。簡單說就是不耗太多資本的業績增長。業務不太複雜的(看不懂的直接看分紅率)
7、創業、生意,本來就是一贏九輸,認真、有信心也敵不過風險。
8、資本開支過多拖累很多亞洲公司,高融資,高負債、高資本支出「三高症」拖累很多亞洲公司,錢左手進(融資或借債),右手出(或還債或支出),留不下來。公司壯大不代表股民賺錢,就算暫時賺到錢,後來的股民還是還債人。反而,什麼都不做,守著錢罐生錢的企業可能就是錢罐子。我們更需要「喂草就能擠出奶」的自由現金流高的奶牛
9、護城河:消費類的公司實際上也沒有太多擁有護城河。競爭太多的行業要規避。做生意最高境界就是避開競爭。
10、預測一個行業,一個公司的未來形勢和利潤時,儘可能模糊的正確,而非精確的錯誤。方向對了即可。
11、關於增長:《價值:企業財務的四根支柱》一書將增長歸納為好的中的壞的三類:好的包括用新產品打開新市場或增加現有可能購買量。中的包括在快速成長市場擴大市場份額或收購中小規模競爭者。壞的包括促銷,或者進行大併購,或投入資本進行技術革新(殺敵一千自損三百)
12、儘量只買空間大的股票:投資就是以小博大,不是以小博小,也不是以大博大。
13、永不長大,或者落後於GDP的公司可能有問題,有需要你去發掘的問題
14、一般不選擇PB過高的企業,PB過高企業一旦停止高增長或高ROE下滑,則股價不僅跌業績,而且跌估值(戴維斯雙殺)
15、先看行業,後看企業,再看估值,最後看增長。
16、但A股目前的邏輯好像更多是:先看增長,後看行業(板塊),再看企業,最後才看估值
17、長期利率決定長期市盈率
如何避開股市的地雷 張化橋
http://xueqiu.com/4035610190/23771593公司因為做假賬而出問題。常見的地雷包括如下幾種:
1. 企業的大股東暗中「補貼」上市公司,推高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和淨利潤,從而推高股價,並從股價中獲益(倍數效應)。
2. 在結賬日(比如,6月30日和12月31日),通過跟銀行和關聯公司的巧妙安排,降低實際的負債率數字。過了結賬日,再反向操作。
3. 在結賬日,把企業的產品推到銷售信道里,以降低庫存數字。
4. 隱瞞負面消息和「或有風險」。
5. 偷竊企業資產,比如通過資本支出(基建、維修、擴建工程)把錢從公司偷走。
6. 直截了當地做假賬。
有朋友問我,如何從企業的報表中發現問題。我回答,那是不可能的。報表都是專業人士做的,怎麼會有問題呢?為了發現問題,你必須到企業去,跟上下游談,跟競爭者談,跟監管部門談,用點常識和堅持懷疑的態度(寧可信其102 | 避開股市的地雷 壞,不可信其好)。
中國企業做假賬的比例非常高。所以上述地雷我們誰都可能碰到。而且,你信不信:絕大多數假賬永遠不會曝光。也就是說,我們股民長期被騙,還在誇獎公司管理層。他們聽了誇獎都悄悄地臉紅。那麼,假賬最終如何被消化呢?我發現,它們中有些企業是通過對未來業績的人為降低來消化的(比如撇賬、減值、重組、重列、出售、併購)。有些年份,生意本來很好(利潤增長了40%),但是,企業報告出很一般的業績(利潤增長只是10%而已),讓股民驚詫。不少受人尊敬的公司也曾經在某個階段做過假賬。不敢相信?但是千真萬確。做假賬的公司有民企,也有國企。
如何避開地雷?長期以來,我太相信公司報出來的數字,現在我的笨辦法是先把官方數字砍一半,再分析。如果企業說,去年的利潤比前年增加30%,我把它當成是差不多沒增長。也許去年還不如前年。
負債太多的危險
我們學經濟學或財務的人一般有個信仰:負債比較便宜,股本太貴,要把生意做大,就必須提高槓桿率。在「正常情況下」,這是對的,因為負債利率大大低於股本應有的回報率。而且,財務成本可以在稅前抵扣。不過,當你的貸款利率或者發債的利率超過10%甚至15%的時候,傳統的理論就開始有點問題了。
你想想,你的負債減少了你的企業的很多自由(借債的條款限制)。在借款和發債時還有費用。融來的錢並不見得馬上能用上(閒置),海外籌集的錢還有匯入境內的麻煩,還款之前半年,你又必須想辦法籌集新錢歸還舊債。如果你把這些費用、焦慮和自由度的喪失加以量化,借款和發債實在不值得。
我做個事後諸葛亮:我們國內地產公司的負債率都太高。國內信託資金的成本(15%以上)太高。到海外發債的成本也太高(普遍10%以上)。如果地價房價不能大漲,這種負債很傷害企業的內涵價值。雖然它不至於把公司弄垮,但是,它很容易把千億市值的公司變成百億市值的公司。
基於這種想法,我這幾年一直持有一家淨現金的地產公司(手持現金多於銀行負債):寶業(2355.HK)。它是紹興的一家地產和建築公司,我一直仰慕它們,自從2003年上市以來,它的股價上升了210%,加上分紅,股東的回報率大約高達3倍。現在的息率還有5.5%左右,市盈率3.5倍。有另外兩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地產公司雖然也是3倍左右的市盈率,但是它們的負債很多:不僅危險,而且,當你把淨負債加上市值以後,你發現它們的「企業價值」(Enterprise Value,EV)很大。也就是說,它們的股票很貴:10倍以上。
雖然地產行業形勢不好,但是,如果寶業地產現在突然決定用目前的股價退市,我依然很樂意做小股東。我信任管理層的人品和能力。如果一家公司突然決定用目前的股價退市,我依然很樂意做小股東,那才是真正的、沒有焦慮的投資。
增持壟斷行業的股票
2012年元旦時,我說過要增持新奧能源(2688.HK)。我做了。我還買入了華潤燃氣(1193.HK)。直到它公佈2011年的業績,我一直不相信華潤燃氣,原因是它們做燃氣業務的時間較短,二是它們收購城市燃氣的特許經營權時,付出的價格較高。三是我認為國企不宜做細活。現在,我變卦了。我感覺到它有些成本在母公司孵化期間,被消化掉了。而且,這種壟斷行業如果有30%甚至50%的年增長時,你只好乖乖地投降:天底下哪裡去找這樣的好生意?!
基於類似的推理,我增持了中油燃氣(0603.HK)。壟斷行業加上高增長。如果又碰上很不錯的管理層,你還期待什麼呢?
民生銀行(1988.HK)是我的至愛 !這幾個月,股價沒怎麼大漲,不過,它2011年的業績實在太好了。我明白,這樣的高增長(59%)難以持續,但是這樣的低估值也同樣難以持續。否則,再過幾年,它的市盈率就到了1倍上下。息率也還可以。配股集資我不怕:只要集資款能夠派上用場,那不是挺好嗎?我有耐心等待。
茂業百貨(0848.HK):現在的股價比四年前的IPO價格還要低30%。當然,這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也許當初的IPO價格太貴?也許它現在的前景堪憂?但是我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否定的。4年來,它的業務改善了很多,壯大了很多。雖然它也許不是行業中最好的公司,但是也相當
不錯。它花錢買地蓋商場,這種重資產型的商業模式肯定犧牲了短期利潤,但是我是個長期投資者。茂業像一個地產公司,區別是,普通的地產公司的房子最怕賣不掉,而茂業的房子有一個肯定的買家(或者用戶)。另外,茂業的地皮一般都在不錯的位置。茂業收購的很多小股份終究會很有價值。如果你用「穿透計算」的辦法來評估茂業,你會發現它超值。
摘自《避開股市的地雷》
《避開股市的地雷》讀書摘錄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14bdu.html《避開股市的地雷》,張化橋
一個市場的市盈率大概相當於市場利率的倒數。
金融脫媒(理財產品的增長)會導致居民選擇的多樣化,利率會趨升,不利於股市。
一邊分紅,一邊發行新股融資很不正常。分紅來自高價配股圈來的錢的一小部分。
當一個企業長期業績不振,又不分紅,只是將自己的資產如何優秀,對股民沒有意義。
開礦賺錢是小概率事件。
餐飲和商場沒有護城河,從一家店子走到另一家店,太容易了。
有些國企的高管並不希望把公司的生意做好,或者他們不知道怎樣做好。或者他們的能力施展不開。
成功的地產公司基本上是資金周轉比較快的公司。其他的公司基本死守著幾塊土地和樓房,基本不行。
如果公司長期持有物業,又不變賣,對於小股東而言,它的實際意義就只是租金收入。
好公司:
1. 企業最好有高增長,但是一定不要那種耗費太多資本的高增長。
2. 如果業務沒有增長或者增長慢,如果ROE很高,現金分紅率高,依然可以有很高的股票回報率。
我們常人沒有能力在一個行業或者商業模式走下坡路之前得出正確的判斷。但是在下坡路已經很明顯時,我們有能力判斷the game isover, 不留戀過去的明星,可以避免很多錯誤。
工廠需要研發和資本投入,但是由於科技的進步,替代品的出現或者消費者口味的變化,工廠的前期投入有可能會泡湯。
價值陷阱有兩類:一是夕陽行業的公司,二是不思進取的公司。
辨別一個公司是否不思進取,看看他的銷售額在最近幾年的變化,也看看毛利額的變化。
少上價值陷阱當的方法是看過去3年的平均市盈率,而不是只看當年的數字
有淨現金的公司如果不分紅,和股民何干?重置成本很高的公司,或者資產升值了的公司如果不處置資產並最終分紅,和股民何干?
如果一家小公司在打拚了十幾年或者二十幾年後還不能長大,也許行業有問題,商業模式有問題,或者管理層有問題。
巴菲特說,股票其實也是債券,只是它的期限為永遠。
巴菲特說,利潤率高的公司並不需要太多的負債,而利潤率差的公司永遠缺錢。
公司的價值在於長期的分紅。
分紅的能力、分紅的意願和分紅的現實可行性是決定股票基本價值的基礎。
國有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它們有多少收入,就會有多少支出。結果是股東回報率永遠高不起來。
投資要避開不利行業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2.html跟一位朋友討論航空業, 他認為國泰等大企業應該很高利潤, 止凡表示不認同, 航空業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難做的行業, 員工又有工會, 又受油價影響, 同業競爭又大。當朋友說出一個他的論點時, 我發現我說教的時候又到了。
這位朋友似乎相當肯定地說 :「航空業一定賺啦, 她們有燃油付加費嘛, 油價加多減少都不會影響她們, 只會轉嫁客戶。除非有空難賠償出現, 這才會令她們賺錢能力減少。」
聽畢朋友的「偉論」, 立即知道他對做生意及商業世界沒多大深入研究及瞭解, 才會說出這些論點。首先, 一盤這樣規模的生意一定不會怕空難等事件發生, 因為都會買足保險, 留給保險公司計算機會率及保費吧。
另外, 航空業的公司都不是壟斷行業, 有飛香港的都有十多家公司, 客戶在同一條航線上可以有多個選擇, 因而每家公司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 哪會必賺呢? 燃油付加費能全數轉嫁客戶嗎? 你全數轉嫁, 另一家沒有的話, 生意就此流走。
航空公司之間的分別能否很大呢? 答案是在這一行業的同業之間很難做出很大分別。服務好一些? 一分錢一分貨, 好服務公司的員工成本又會高一點。安全度高一些? 多家航空公司之間的安全度相差很微, 較安全的公司, 其飛行員的訓練又要花多點成本。
單是這些因素實在很難作出很大分別, 因而在價格上很難作出大的分野, 沒有質素上的大分別, 只能靠價格爭鬥市場, 這是一個非常難過的結果。行內龍頭「國泰」, 全球多個地方有業務, 擁有百多家飛機, 上年也只是賺8億多, 這跟內銀的2000億盈利, 甚至本地發展商的一二百億實在沒法比。
股神巴菲特亦曾在航空業投資損手, 當時美國地區航空業低迷, 多家公司股價便宜極了, 股神就對這些便宜貨大感興趣, 評估過多家公司, 之後就買下盤數最好的一家。誰知之後的發展竟是除了股神入股的一家航空公司外, 其餘的公司都向政府申請破產保護, 美國政府不想多人失業及航空事業癱瘓, 於是接受申請及臨時補助這些公司。
後果如何? 只有股神投資的還是私人公司, 其餘的突然變成「公營」公司, 她們都不計成本, 不求回報, 無限資源之下展開行業減價戰, 大減票價。在這樣的環境, 毫無成本效益及價值考慮可言, 私人公司必死無疑, 這是股神也感到意外的一個結果。
並不是每一個投資人都值得信任:請避開融資的這14大誤區
http://news.iheima.com/show-9-144129-1.html
1、高估幫忙的價值
大家都知道好的投資人應該是幫忙不添亂。有些投資者尤其是戰略投資者,最喜歡羅列他們擁有的資源和幫助。但往往到最後發現,資源是共用的,派過來幫忙的人是外行,其他訴求石沉大海,最好還得靠自己。
2、低估添亂的影響
業內有一些老資歷公司,是公認的害蟲,儘管在被投資公司中佔小股,但發號施令,天天騷擾,董事會上從不配合,讓你日日胸悶。就因為他最早找到你,就因為他不斷引誘你,就因為不拿白不拿,就因為錢快燒完,總之你拿了缺乏共識的投資人的錢。最終,聽他的可能把公司搞成四不像,不聽他的他又去外面放話,讓你陷入人間煉獄。
3、把投資人等同於身後的機構
不靠譜的機構,人多半不靠譜;但靠譜的機構,不一定各個都靠譜。有的人雖然在產生過很多明星公司的機構,但完全水貨一個,好的案子跟他無關,坑爹的案子幹過不少。擦亮眼睛,去評判投資人的專業程度,而不要被所謂品牌蠱惑。
4、寧做鳳尾,不做雞頭
這指的是孵化器的情形。很多團隊一窩蜂往明星孵化器鑽,也不肯加入一個新開設的孵化器。然而,孵化器的好壞區別在於它資源的大小,好的孵化器,能支持數十個團隊都得到支援,單薄的孵化器則只能支援數個,甚至一個。即便你假如一個不知名的孵化器,但如果你表現得最好,起碼你可以得到再次融資的機會。至於只提供辦公場地的孵化器,我只想說:我很幸福。
5、過早稀釋股權
因為不熟悉融資的遊戲規則,因為你聽信了「重要的是賺錢了以後分錢」 ,你在第一輪或者第二輪融資中就稀釋了40%、60%甚至80%的股權。被別人控制公司導致失敗、分裂或難以發展倒不算痛心,萬一發展得很好,結果前面稀釋的越多,後面融資的選擇就越少,當你被稀釋到只剩10%、5%,這還算是你的公司嗎?
6、用錯誤的結構融資
為了趕快把錢拿進來,跟投資人簽誇張的分成方式、管理機制、對賭條款、完全不平等的清算條款等非常另類的合同,或是用非國際慣例的結構設計特別股。這裡面的道理很簡單,沒想過共贏做大的投資人也沒能力讓公司發展壯大。亂七八糟的資本結構和合同,只會嚇跑後面想投資的機構。
7、早期融資輕視投資人
很多人融了天使資金以後,悶頭封閉,再也不和投資機構接觸。如果你選擇了一家優秀的投資機構,這是大大的浪費。投資機構積累了大量成敗案例和商業判斷以及其他企業的友好關係,如果不去交流和利用,和拿土壕的錢有何區別?
8、後期融資高估投資人
公司發展起來之後,很多人在選擇下輪投資的時候,總傾向於大牌、知名的機構,但越大牌的機構,手中積累的優秀公司越多,他絕不會為你的生死去賭上身家。發展方向是否一致,反而是唯一的判斷標準。
9、選擇不靠譜的戰略投資
但凡投資部門沒有獨立於業務部門的戰略投資方,都是耍流氓。有一些大公司(不點名)投資了一堆團隊,不要說成功,連產品影子都沒看到。為何?因為負責投資部門的高管是無實權的存在,或者兼任著其他業務部門。投資的成敗要麼無足輕重要麼只是他匯報業績時候的錦上添花。你們的死活,與他們無干。
10、選擇關注自己多於創業者的投資人
總在說自己多牛逼、公司多牛逼,卻不細細詢問創業者情況的投資人,是典型的投機者,一旦談成投資,他多半人間蒸發,忙著另外一些讓他「更牛逼」的事情。於是,你不過是他投機過程中的問路石或者墊腳石。
11、選擇一頭熱的投資人
當然投資人必須對你的團隊、產品,或商業模式有一定的熱情,但投資畢竟是很理性的工作,如果他過分熱情,卻沒有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投資你的公司,那也是非常危險的結合。 新創公司往往必須醞釀多年才能到達被收購或上市的彼岸,在這漫漫長路上,創業團隊的財務狀況常常是忽高忽低。 現在一頭熱的投資人,未來隨時可能會受不了這雲霄飛車,轉而成為難搞的恐怖股東。
12、選擇內部權力結構不穩定的投資人
有一種投資人,投資的時候都很好,剛開始成為股東時也合作非常愉快。但突然間股東的公司內部出現鬥爭、權力大幅轉移,導致股東代表換成了當初反對這樣投資的一方,接著便開始處處找團隊麻煩。碰到這樣情況新創公司當然是啞巴吃黃蓮,不過如果一開始對方的權力結構就不太穩定,那麼拿他的錢之前恐怕還是要三思。如何評價一個公司亂不亂,看高管是不是走馬燈就知道了,我也不多說了!
13、選擇沒有投資過同樣業務的投資人
這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但當小白鼠的人總是風險比較大。我的經驗是,第一次投資某業務的股東,投資後在董事會上大概要12-18個月才能真的上軌道,到了第二次投資以後,情況就會好很多。所以有選擇的話,還是儘量傾向於已經投過相關業務公司的人。
14、選擇基金將要到期的投資人
最後,這指的是中後期融資所發生的情況。基金通常有7-10年的壽命,因此到了後期,負責管理基金的投資人(所謂GP)會受到他們的股東(所謂LP)越來越大的壓力,要趕快出脫持股、獲利了結。所以假設他投資你時基金還有4、5年壽命,那你可以想像2、3年後,他會開始感受到壓力,因此推動你往退出方向走的力度會不斷的增加,這時可能會讓公司陷入困難的抉擇。
對俄制裁殃及英國 俄羅斯資金避開倫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184
歐美討論對俄羅斯開展進一步制裁,英國則成了被殃及的“池魚”。(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自從馬航MH17被擊落事件發生後,歐美威脅對俄制裁將擴展到經濟領域以來,俄羅斯寡頭富豪就忙著將巨額財產遷出倫敦。
因懼怕“資產逃離”加速,英國首相府拒絕透露究竟哪些俄羅斯富豪將成為被制裁目標。在被問及外國富豪們是否已經開始將資產轉移出倫敦時,首相府新聞發言人表示:
包括倫敦在內,整個歐洲大陸都出現了一些個人和企業的資金流動。這是可以肯定的。
歐盟官員周四召開會議,討論是否采取“第三級制裁”,這可能涉及金融服務、包括能源出口在內的貿易和國防三大關鍵領域。
華爾街見聞網站剛剛獲悉,歐盟對俄制裁名單草案上共有15名個人和18家企業,其中包括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特工主管Bortnikov。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並不在歐盟制裁名單草案上。
實際上,俄羅斯資金不僅是逃離倫敦,而且新資金還不願進入。今年上半年,由倫敦金融機構經辦的涉及俄羅斯企業的並購規模暴跌39%,下降至166億美元。
倫敦被視為全球避險天堂,也是非常安全的投資地區。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及,仲量聯行歐洲公司首席執行官Christian Ulbrich認為,由於將倫敦視為美國和亞洲往來的門戶,大範圍的境外投資者將充當倫敦房價的推手,明年倫敦住房均價將突破50萬英鎊。
《心法分享》運用聯想與推理 找出財報上看不到的優勢祕密 避開地雷 專挑有機會衝刺的長跑股
|
|
在雅雯的選股哲學中,挑中好股票不是重點,重點是能不能在好股票漲勢發動前,漂亮地卡位進場。牛市可能是好股票上漲的重要原因,其次,則在於好股票本身有沒有衝刺的動力。 撰文‧謝富旭 自認數學不好的雅雯說:「數學好絕對不是投資能贏的關鍵。」「投資股票最重要的是聯想、推理與形成看法。」「有看法,還要堅持不動、有耐心。」她分享了一則從《一個投機者告白》一書中讀來的故事:在一個西班牙小鎮裡,一個夜班警衛在市場的崗哨值夜班,漫漫長夜讓他不禁打起盹來。突然,有一道刺眼光線使他醒來,睡意仍濃的警衛,仍捨不得睜開眼睛,心裡開始想著……。 是街燈的光線嗎?警衛直覺這樣想。想想不太可能,因為街燈光線不太可能強到照進屋子。警衛接著猜測會是月光嗎?但這時還只是新月,月光應不可能那麼刺眼。接著警衛把手伸出窗外,外面正下著雨,所以星光也不可能讓他醒來。他腦中一直過濾這些想法,想著想著,突然蹦出一個字:火。發生火災了! 雅雯說,面對詭譎多變的市場,絕大部分投資人的「能見度」,就像那名西班牙警衛一樣是有極限的。「一件事發生時,我總是在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推理正確時,很有成就感。」即使如此,數字分析對雅雯而言,也不能說不重要,因為透過財報數字選股,可以大大降低踩到地雷股的機率。就像一個成績一向優秀穩定的好學生,因某些內、外在因素,偶爾會考差,但最差就是從九十幾分,變成六、七十分,突然考不及格或抱鴨蛋的機率就小得多。 好學生股:獲利要維持、配息率六成以上雅雯挑「好學生股」的數學原則很簡單:獲利維持一定水準,即每年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稅後純益÷公司淨值)過去五年平均值能維持在一五%以上,可以有波動,比如有時候一○%、有時候二○%,但不宜過於劇烈。其次,在賺錢之餘,對股東也不能太小氣,配息率要能在六成以上。她對產業沒有偏好,只要財報數字符合上述兩原則,當過老師的她都會給予「好學生股」的評價。 判斷是不是「好學生股」只是最基本的功課,而且這項功課也不困難。如同她在演講所言:「有些投資人喜歡短跑衝刺型的股票,有些則偏好長跑毅力型的股票,而我專挑有機會衝刺的長跑型股票!」準備衝刺的長跑型股票正是雅雯挑選股票的核心所在,挑這種股票,單看財報數字是選不出來的,而是需要上述所提到的聯想力與推理力。而財經新聞與資訊就是發揮聯想力與推理力的最重要素材來源。 雅雯舉二○一二年曾經投資過的信義房屋指出,中古屋房市因受到一一年政府推出的奢侈稅嚴重衝擊,加上歐債危機風風雨雨,即使ROE一向表現優秀且配息大方的信義房屋,股價在一一年與一二年亦大幅走軟。 然而,當她讀到奢侈稅閉鎖期(一一年推出奢侈稅,購入須持有二年以上,賣出才不用課徵奢侈稅)將在一三年六月到期,房屋供給將大量釋出,可能令房價雪上加霜的新聞時,她反而認為這是長跑型股票信義房屋,獲利在一三年有機會衝刺的好消息。 她的推理是這樣的:奢侈稅閉鎖期一到,或許兩年前購入的房屋大量釋出會導致房價進一步下跌,但是,信義房屋獲利是以中古屋買賣仲介費為主,房價漲跌並不是其獲利消長重點,重點在於中古屋的成交量能不能放大。因此應該這樣推理:閉鎖期二年到期↓房屋釋出↓房價可能會跌↓但成交量會增↓信義房屋獲利會提高。 從推理獲得結論的雅雯,正好遇到信義房屋股價最疲軟的時候,一二年以僅三十八至三十九元的成本,抱到隔年五十元以上,因奢侈稅出現閉鎖期可能從二年延長至三年的雜音而獲利了結。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推理式投資。 衝刺機會:找出營收增加或成本下降的線頭過去幾年來,雅雯能成功投資,聯想力與推理力扮演重要角色。如一○年以六十幾元投資的正新輪胎,當時她住上海,看到新聞上對中國汽車年產量衝破一千萬輛,以及中國汽車銷售量超越美國等報導,據此判斷汽車產業將有幾年不錯的光景。經研究後,發現正新輪胎是深耕中國市場最久的台灣輪胎公司,其ROE與配股也是屬好學生股等級,而決定大力買進,並持有至一一年的八十幾元,基於大勢可能轉空原因獲利了結。 導致長跑型股票有衝刺機會,有兩大原因:第一是新市場或新產品,上述的信義房屋與正新輪胎是屬於這一類。第二個原因則是,或許營收表現平平,但因某種原因導致成本下降,獲利提升上來,○九年投資的大統益則屬後者。 ○九年雅雯從保單質借出來的現金,押寶的第一檔股票即是沙拉油大廠大統益。大統益除了具有ROE穩定與配息大方的好學生股特質外,當時外資大舉湧入台股,新台幣兌美元匯價由貶轉升的趨勢明朗,是讓大統益有機會進行衝刺的重要原因。 大統益的主力產品是沙拉油與黃豆粉,黃豆占了總成本九成以上,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從國外進口。如果新台幣兌美元升值,代表大統益可以用一樣的金額,買進更多的黃豆製成沙拉油與黃豆粉,成本得以降低,公司利潤就會提高。 ○九年新台幣兌美元從三十四元一路升至三十二元出頭,大統益獲利明顯提升的同時,股價亦水漲船高,從雅雯買進的二十五元一路漲至隔年的五十幾元(目前已來到七十幾元),雖然賣在四十幾元,錯失後面漲幅,但這是靠自己挑股、聯想、推理而成功的第一檔股票,對雅雯而言別具意義。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聯想與推理都會成功,過去五年來,她曾因看好經濟復甦,推動鋼價回升而投資中鋼;推論石化原物料下跌有助成本下降,而投資南帝化工;推論中國租賃前景佳而投資中租,但均以虧損認賠收場。不過因秉持挑好學生股的原則,又堅持在多頭走勢中操作,即使誤判情勢,虧損也有限。「我總是把虧損視為成本,而且相信下次會贏!」正面思考的性格讓雅雯得以從容面對虧損。 目前雅雯投資重心轉移至上海A股,除了大勢多空原則,更順著以往投資推理脈絡,押寶中國汽車市場大躍進概念的福耀玻璃與寧滬高速、預期煤價跌深後可能止穩而受惠的中國神華,以及打貪導致中小型白酒廠出現倒閉潮,未來可望受惠的貴州茅台等股。一位國文女老師,證明只要有聯想力、推理力、邏輯思考清晰,即使數學不好,也能在股市創造獲利。 如何挑選與操作「衝刺」績優長跑股? 步驟1.兩大標準判斷是否為長跑股1.獲利好:過去5年股東權益報酬率維持在15%且表現穩定的個股2.配息好:配息率6成以上,以現金為主步驟2.兩大面向觀察獲利短期上 是否有「衝刺」跡象 1.成本因某種原因大幅降低(可能是原物料價格、匯率、製程改善等)例如:大統益因2009年新台幣升值,進口黃豆成本大幅降低2.業績因某種原因可以顯著增加(可能是新市場或新需求、競爭對手 退出、政策等) 例如:正新輪胎因中國車市需求大躍進,業績獲利跟著起飛步驟3.不往下攤平,而是採用60%、20%、20%向上加碼法★即使因上述兩項原因鎖定的個股,買進價格仍須嚴守低於過去3年平均EPS的12倍以下原則★先拿計畫買進金額的60%做第一波買進後,股價如預期上漲5%~10%,再加碼20%資金;如再上漲,再加碼20% 發現衝刺跡象,大膽押寶——雅雯目前所投資的長跑股 股票 名稱 股東權益 報酬率(ROE) 過去5年平均 (%) 2014年股息 殖利率 (%) 投資理由 (衝刺跡象) 股價 (9/16) 信義房屋 (9940) 26.0 8.9(含配股2.2元) 布局中國房仲市場積極,配息好,股價便宜 38.55元 新台幣 貴州茅台 (600519) 39.0 2.8 中國打貪政策導致中國中小白酒廠出現倒閉潮,有利大廠後市 157.46元 人民幣 寧滬高速(600377) 13.4 6.3 中國車輛增長快速,高速公路使用更趨頻繁 6.05元 人民幣 福耀玻璃(600660) 27.6 5.0 中國車輛增長快速,福耀的擋風玻璃業績後市看好 9.98元 人民幣 中國神華(601088) 19.4 5.9 煤炭價格重挫走勢後,跌深反彈有利獲利提升 15.21元 人民幣 |
定製旅遊,可以避開在線旅遊的混戰嗎? 從易
來源: http://xueqiu.com/6313049521/33578871
中國在線旅遊這兩年是一片混戰,藝龍和攜程的酒店對戰還沒結束,去哪兒與攜程的平臺大戰已經開始;這兩天同程和途牛又在度假領域掐起來了。結果弄得整個行業除了攜程沒有一家盈利;現在倒好,攜程也宣布說第四季度要大幅虧損了;整個行業都不盈利了。那在線旅遊還有沒有哪個細分市場可以避開這樣的混戰,不依靠打價格戰可以發展壯大的領域呢?今天與6人遊的創始人賈建強交流一番之後我看到了些希望。
一個行業打價格戰一般需要同時具備幾個要素:首先,產品是大眾消費的標準品,並且供給充足或者過剩;其次,行業要還有很大的空間;第三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現在的在線旅遊行業剛好具備了所有這些要素:旅行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整個行業在快速發展,現有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都還很低;資本市場都非常看好,一二級市場都有大把的錢往里砸。同時,旅遊中最大的兩塊--機票、酒店、門票是非常標準化的產品;一架飛機上的座位、一家酒店的客房、同一個景區的門票都是非常標準化的同質產品。度假雖然標準化程度相對低許多,但是對於擠在熱門景點或旅遊目的地的中國人來說,去同一個城市、玩同樣的熱門景點的相似線路也沒有什麽區別。於是乎大家一塊講一個大市場的故事;一級市場的投資人也喜歡這樣花錢就可以買來流水的行業,和創業公司一起燒完錢然後再去融下一輪的錢;見效快,增長高,都想著燒個兩三年就上市去了。(這對於用戶來說倒是很好,大家可以乘著這幾年多出去旅遊幾次)
一個行業里的所有企業都虧損肯定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虧錢之後的結果肯定是少數企業在燒完錢之後變寡頭了,而大多數的企業錢燒完之後就死了。一個還在創業中的企業,如果選擇了正在價格戰之中的細分領域;和巨頭一起燒錢是找死,不燒錢相當於是等死。那有沒有一種選擇是可以不燒錢,又可以不等死的呢?6人遊的創始人告訴我說,就是把產品做成非標準化;當我聽到這個答案時頗有些驚訝。
通常企業做產品時都會想著如何把產品做到標準化,這樣可以節省成本提高效率。6人遊反其道而行之正式為了應對行業目前混戰的狀況。他們選擇的是自由行和組團遊之間的定制遊市場,讓用戶自己提交需求,6人遊幫忙完成規劃和產品采購。這樣,每一個消費者的產品都是不同的;公司提供的重點也變成了其中的服務;其他競爭對手自然也就很難跟他打價格戰了。
當然,成本也是個重要問題;6人遊之所以能這樣做跟度假旅遊的行業特性有很大關系。定制旅遊和組團遊一樣,大多數用戶都不熟悉目的地;所以購買前都需要電話問很多的問題,定制一個線路和購買一個團隊有產品的售前成本不會差別很大;只是在產品采購端因為量少價格會高一些,這可以通過與地接社合作部分解決;另一方面,定制旅遊在其中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服務是有溢價的,在銷售價格方面可以高一些。相對自助遊而言,定制旅遊可以省去用戶做攻略的大量時間,而且在產品的采購上與地接社的合作會比用戶自己購買零售產品價格有優惠一些。
定制旅遊還有個好處是不需要控制庫存,也就沒有了銷售壓力;所以不需要燒錢去搶用戶。6人遊現在通過微信和線下活動營銷的方式獲取了20萬用戶,慢慢積累做出品牌來發展壯大。聽了賈建強的介紹,我總算看到了旅遊行業中還有不打價格戰的細分領域。旅遊這麽大的市場,只要找到一個可以慢慢發展的細分領域都會活的不錯。以6人遊現在5-10萬的銷售單價計算,只需要獲取1萬個用戶就有5-10億的市場,2-4萬個用戶就可以達到途牛上市時的規模了。而且,通過定制旅遊出行的用戶感受到的公司服務更多;更容易建立品牌意識;從而提高用戶的忠誠度和重複購買率。這樣也可以部分緩解現在的在線旅遊企業長期花大量的錢購買用戶的問題。
但願旅遊行業能出現越來越多這樣不依靠價格戰成長的公司,在線旅遊行業的價格戰也就可以盡早結束目前這種混戰的局面;二級市場的投資人也就能享受到行業增長的果實!
文/i美股資產管理 吳桑茂
聲明:本人及本人所在機構未持有
$攜程(CTRP)$ $去哪兒網(QUNR)$ $藝龍(LONG)$ $途牛(TOUR)$ 任何倉位;文章所述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