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财网 » 第三维 » 正文 砸钱“买人” 寿险业“聘才”黑幕重重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6099.html

尽管目前寿险业正在不断创新各种销售渠道,但是以“人海”战术为基本原则的个险销售渠道依然被各家寿险公司所倚 重,于是“聘才”这种发展销售团队的模式出现。不过,据《第一财经日报》从相关渠道了解,“聘才”背后暗藏重重黑幕。
畸形

“聘才”是近年来我国寿险业较普遍的一种人员引进手段,主要针对新加盟的营销员,在一定时期内给予高额财务支持(俗称“聘才费”),其目的是在短期 内迅速扩张营销队伍,实现保费快速增长。这一模式引起部分地区保监部门的关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业内“聘才”行为日渐普遍,且有畸形发展趋势,突出表 现为聘才费用飞涨、人员流动频繁、公司经营短期化、投保人利益遭受侵害等。

甚至有部分地区的保监部门直言不讳地称,对机构而言,畸形化的“聘才”就像“兴奋剂”、“强心针”,虽能实现人员和业务的快速膨胀,但“聘才”过后 大都迅速归于沉寂,有的甚至经营陷入瘫痪。对整个行业而言,畸形化的“聘才”更是破坏了有限的行业资源,动摇了发展根基,遗患无穷。

说到“聘”,自然就要有“聘礼”,现在的“聘礼”行情是多少呢?本报记者从某发达省份保监局了解到,据初步统计,该地区各寿险公司“聘才”费用两年 间平均上涨了近2倍。以2007年度和2009年度业内平均“聘才”水平看,2009年机构引进一位营销总监要一次性给付“聘才”费用5万元及各项后续财 务补助,比2007年度的成本增加近4万元。与此同时,“聘礼”费用名目繁多,有“握手费”、“启动费”、“特殊人才费”等,而且开价越来越高。

据介绍,“聘才”活动原先常见于新公司、小公司。这类公司处于发展初期,为快速站稳脚跟,通过“聘才”大量引进同业搭建队伍,实现快速成长。但从现 行情况看,“聘才”活动已延伸至整个行业,老公司、大公司为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弱体机构较多等问题,也都竞相开展各类“聘才”活动,用 以扶持弱体机构,帮助其充实营销团队。如某家寿险公司开业已5年多,从去年起又重新推出大规模“聘才”政策。

而值得注意的是,“聘才”活动已呈现出从个险渠道向其他销售渠道渗透发展的趋势,尤其在银保渠道,“聘才”活动似乎更趋激烈。

恶果

某地保监局在一份交流材料中用“行为混乱不堪”、“积重难返”等词语来形容当前的“聘才”情况。并称,早在寿险行业起步初期,“聘才”对于公司吸引 优秀人才,实现业务快速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行业整体经营水平不高和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下,当前各公司“聘才”模式已偏离了预想的轨道。

对于“聘才”的恶果,在上述这份交流材料中,该保监局的分析并非危言耸听:一些机构特别是新进入市场的主体,根本没有耐心自主培养营销队伍,而是完 全倚重“聘才”政策,使“聘才”行为不仅带有明显的短期化性质,而且对行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也没有任何贡献。部分公司甚至以投机心理开展“聘才”活动,沿 用大进大出模式,而非深耕细作,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据统计,该地区近几年新进入市场的寿险公司,其营销人员90%以上均为“聘才”。其次,公司间通过“聘才”相互挖角,有的甚至将同业公司营销团队整 个端走,严重冲击了同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其结果是钱越花越多,人越挖越少,素质越聘越差,没有赢家只有输家。

本报了解到,一些保险公司在制订“聘才”政策时动机不纯,一些基层公司旨在招人而非选材,未把好“进人关”,导致“聘才”人员的低素质和高脱落。部 分职业“跳蚤”拿到“聘才”利益后就主动离司。有的引进人员实际能力偏弱,远达不成协议要求的业绩,导致被动脱落。

另外,由于方案制定不合理,部分机构出现聘才费用、佣金、现金价值、方案激励总和高于保费的结果,导致“聘才”人员中短期经营行为和自保件套利问题 严重,影响保单继续率,给公司造成后续经营管理压力。此外,“聘才”人员的高离司率使公司经营成本加剧。如某公司对“聘才”引进人员给予5000元到 30000元不等的一次性津贴,虽然协议注明,服务未满两年离司的,应退还该津贴,但实际未有成功追回案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28

政府打商辦 讓壽險業變外資肥羊

2012-9-3   TCW




俗諺:「人兩腳、錢四腳」,指四隻腳跑得比兩隻腳快,所以兩隻腳的人自然追不到四隻腳的錢。其實,不只追不到,兩隻腳的人也管不住四隻腳的錢。

八月二十日,金管會業務會報通過,為防止炒樓,壽險業投資不動產收益率,將從先行規範的中華郵政二年定儲機動利率加兩碼,提高至加三碼,日後國內壽險業者出手買商辦,租金收益率必須高於二‧一二五%,防堵滿手銀彈的壽險業,不斷拉高商辦成交行情。

不過,趕在政策實施前空窗期,八月二十三日,國泰人壽卻以七十二億餘元,較標售底價高出逾兩成金額,搶下台北市信義路上的三商美邦宏遠大樓,該物件目前的租金收益率雖不及二%,但顯然並非買方出價的考量。

主管機關:防壽險業抬價,規範趨嚴

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劉學龍指出,這顯示國內壽險業資金部位充裕,在投資海外不動產受到主管機關高度監管,加上精華區優質投資標的供給有限情況下,北市商辦的成交行情自然居高不下。

事實上,這波商辦價格飆漲來自市場游資氾濫,政策打房非但不見壓抑房價之效,卻已打擊了本國壽險業的競爭力,更管不住外資進場套利。

國內壽險業:預售、興建建案都不能買

八月十七日,富邦人壽以六十七億元買下西門町萬國大樓,創下每坪土地逾一千七百萬元的超高價,該筆物件賣方私募基金亞太置地,二○一○年七月,才以三十億 五千萬元購入,兩年即獲利逾倍出場,但像這樣外資吃貨在先、本國壽險法人高價埋單,萬國大樓並非單一個案。換言之,無視政府打房不斷,外資長期以來,早已 把台灣房市當提款機。「反正,(國內)壽險業一定接最後一棒,這是進場外資,心照不宣的獵屋策略。」劉學龍表示。

「(金管會)過度干預、管制、保護,反讓本國壽險出手買樓,處於不利地位,成為讓外資順利出場的肥羊。」劉學龍分析,在政府管制思維下,本國壽險不但受限 越拉越高的收益率,也不能買預售、興建中,甚至出租率不到六成的商辦,就連最近熱門的國際旅館,亦不能直接經營,形同讓出給外資進場套利的空間;再者,金 管會不樂見壽險業投資不動產的籌碼外流,鎖在國內的結果,就是大型資產價格被迫水漲船高。

一位不願具名的壽險業者指出,外資近年從內湖廠辦買到市中心商辦,獲利動輒五成以上,並非其眼光神準,而是贏在操作彈性大。以萬國大樓為例,兩年前產權複 雜,部分樓層還有租約爭議,壽險業根本懶得出手,兩年前外資買三十億多元還被認為買貴;內湖的亞太經貿廣場,還沒完工就被外資里昂買走,里昂轉售給花旗地 產進行招租,待進駐率過半之後,才以最高價賣給新光人壽。

另外,近期港商豐泰地產斥資二十六億元,一口氣向興富發買下士林夜市旁、原「金雞廣場」新建案「圓山1號院」八間店面,經營零售購物商城,待創造良好的租金報酬,日後亦可能再脫手轉售給壽險業者,「錢全都被外國人賺走了!」本身也是外商的劉學龍說。

外資:擅長重整建物,高價脫手

主導這回宏遠大樓標售案的第一太平戴維斯董事長朱幸兒認為,外資屢能在台北商辦市場,低價獵屋、高價脫手,除凸顯政府管制思維造成的市場扭曲,本國壽險業者對於商用不動產的價值創造能力,不如外資團隊,也是不爭的事實。

朱幸兒指出,外資進場搶商辦,未必搶贏滿手銀彈的壽險業,但由於擁有人才團隊,以及全球豐富的零售市場經驗,有本事透過租戶重整、建物重整,以及增加新收益等途徑,重新包裝商用不動產賣點,獲利靠的是經營地產項目的專業,而非完全來自對於進場時機點的判斷。

例如,萬國大樓即是在亞太置地手上,找來日商優衣庫(Uniqlo)進駐,也成為該品牌全台坪數最大的店面,其他樓層則招租給大型餐飲品牌,即便富邦人壽 以六十七億元高價買進,仍享有三.五%以上,優於市場平均水準的收益率。此外,外資吃下大型商辦後,經常透過拉皮整骨的建物內外改裝,創造流行感吸引品牌 進駐;或新增外牆大型廣告、出租給電信業設基地台,創造大樓租金收入來源,都是熱中物件交易的本國壽險業,較少思考並嘗試的做法。

不過,能力來自鍛鍊。並非本國壽險業者建立不了這方面的專業,而是長期以來,缺乏走進海外市場參與競爭的機會,無從累積對於全球零售市場發展的理解與敏感度,主管機關的重重管制,更讓壽險業者既無意願、也沒有培養相關經營人才和團隊的必要。

管制思維的框架,讓壽險業爛頭寸被迫鎖在國內,持續推升不動產價格暴漲,更讓你我保戶的新台幣百億元保命錢,淨流入外資口袋。台北商辦市場的現況,正是台灣經濟的縮影,競爭力不如人,問題從來不是出在對手太強。

【延伸閱讀】賣樓給國內業者,外資輕鬆賺——近年來外資脫手大型商辦獲利

時間:2012年第3季商辦物件:新萬國廣場商業大樓買方/成交金額:富邦人壽/67億元賣方/獲利金額:亞太置地/36.5億元

時間:2011年第3季商辦物件:B&Q特力屋內湖大樓買方/成交金額:采旺興業/80億元賣方/獲利金額:花旗地產投資/25億元

時間:2010年第3季商辦物件:HCG總部大樓買方/成交金額:四季商旅/10億元賣方/獲利金額:通用地產/3億元

時間:2009年第4季商辦物件:內湖亞太經貿廣場買方/成交金額:新光人壽/115億元賣方/獲利金額:花旗地產投資/25億元

時間:2008年第1季商辦物件:ABIT總部大樓買方/成交金額:台灣世曦/22.3億元賣方/獲利金額:德意志銀行/5.3億元資料來源:第一太平戴維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43

壽險業手腳綁住 蔡鎮宇輕鬆標下起家厝

2013-03-04  TWM  
 

 

元宵節過後,台灣商辦市場傳出「蜂炮」級的成交好消息,手中現金滿滿的前國泰金控副董事長、寶豐隆興業大股東蔡鎮宇,以八十八億元標下敦南金融大樓(原新光敦南大樓),引起房地產業關注。

這件標案有趣之處主要有兩項:第一,蔡鎮宇所標下的雖然僅有三七%所有權,但哥哥、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在第一次標售時即標下六三%產權,使得「國泰蔡家兄弟再度聯手」的說法不脛而走。

其實新光敦南大樓所在地是蔡家「起家厝」,蔡鎮宇不只一次對外提及,「當時我們蔡家小孩子都會在頂樓搭臨時游泳池玩水!」這是他永遠無法忘記的童年回憶。

第二,這次新光敦南大樓標售採私下邀約制,共邀集國泰人壽、富邦人壽、頂禾開發及寶豐隆興業等四家出價,但國泰與富邦卡在壽險業「金八條」、也就是投報率不能低於二.八七五%等限制,致使價格能出到多少,早已讓老先覺的蔡鎮宇「看破手腳」;也就是說,投資無限制的蔡鎮宇,真正對手只有頂新魏家。

開標結果出爐,果然僅有寶豐隆一家出價,讓蔡鎮宇輕鬆以溢價二.一%拿下敦南金融大樓,「神準」程度不禁讓房地產業界豎起大拇指說讚!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18

金管會掐住壽險業 商仲度小月 各顯神通

2013-07-15  TWM
 
 

 

自從金管會祭出壽險業投資國內不動產最低收益率不得低於二.八七五%的緊箍咒,全台商用不動產市場頓時從天堂掉到地獄,連過去靠壽險業獵樓佣金為生的外商商仲業者,也跟著度小月。

根據統計,今年第二季商用不動產買賣金額創下過去十二個月以來單季最低交易量,只有一○四.九億元,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調侃,市況如「夏天穿毛衣」冷到不行,仲量聯行總經理趙正義甚至預期,只要壽險業投資禁令未除,下半年市場也不樂觀。

但日子再苦,生活還是要過,商仲業者現在也不得不開闢新財源。第一太平戴維斯去年下半年就成立一支五十人的豪宅部門團隊,竟成為該公司上半年最賺錢的部門,董事長朱幸兒說,「客戶不能買商辦,但還有買賣住宅的需求,今年上半年已成交三十餘億元。」此外,高力國際近一年,也將業務重心移往服務費較低的政府地上權標售案,因為切入得早,在國營事業圈建立起口碑;包括台電、台灣菸酒公司、國防部都紛紛委託高力當顧問,竟成為高力今年上半年成長率最高的業務。

看來商仲業不景氣,大家不僅要比氣長,還要比誰的腦筋轉得快。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90

併龍邦、取台壽保、放眼中信金 賭王何鴻燊之女入主台灣壽險業?

2014-04-24  TCW  
 

 

四月七日,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川盟金融突然宣佈停牌(暫停交易),市場盛傳,這家由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女兒何超蕸擔任董事長的公司,即將入主台灣壽險業,可能因此撼動一五○萬張保單、八十七萬名保戶權益?

撰文‧劉俞青、周岐原

初春,三月十日,港股創業板的一家上市公司—川盟金融的董事會上,正在熱烈討論一件併購台灣上市公司的案子;一個多月後,四月七日開盤,川盟金融突然宣佈停牌(暫停交易),停牌原因是:非常重大收購,消息一出,本刊第一時間立刻掌握這項重大購併案訊息。

因為川盟即將購併的公司,很可能大大影響台灣一五○萬張保單、八十七萬名保戶的權益,重要性不言可喻。

根據可靠消息指出,川盟正在洽談購併的公司,就是台灣上市公司:龍邦國際,因為龍邦的大股東,正打算將其手上一九%龍邦的股票,以每股約二十五元、總價約二十六.七五億元的價格,賣給川盟;如果後續一連串的收購動作順利,這家港股掛牌的川盟公司,有可能入主龍邦國際,再透過龍邦持股三七.二%的台灣人壽,成為台灣人壽八十七萬名保戶的新老闆。

台灣人壽花落誰家?

何鴻燊家族引人注目

川盟究竟是何等角色?竟能如此輕易入主台灣保險業?事實上,這家公司最引人注目的,是董事長何超蕸正是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女兒。

根據資料顯示,川盟金融其實是一家剛成立未滿三年的公司,二○一一年十月在香港創業板掛牌,主要為企業擔任融資顧問。然而在香港這個金融中心,光是擁有同類資格的同業,就有二百多家,可見這類顧問服務業競爭相當激烈,想脫穎而出並不容易;在四月七日停牌之前,川盟的股價僅僅○.七港幣。

川盟在港股創業板的能見度並不高,以其在停牌前規模來看,市值約新台幣六十億元,相較於這次意圖買下的龍邦市值逾一百億元、台壽保市值近二四○億元,這次川盟跨海來台、以小併大,企圖心很大。

而這次交易的標的物—龍邦國際,則是朱炳昱一手創立的公司,目前由兒子朱博瑋擔任董事長,名下的董事除了朱家父子外,還包括正新橡膠第二代羅銘鈴、美利達董事長曾崧柱、富安德堡投資董事長林峻樟、代表昇恆昌公司的法人代表朱子慶,以及代表國寶服務的興發投資二席、大慶證券董事長莊隆慶等共九席。

對此,本刊求證龍邦國際發言人蔡德夆,他表示對此交易一無所悉,本刊並請他轉達求證朱炳昱本人,但到截稿前尚無回應;而另外龍邦的大股東之一、國寶人壽大股東朱國榮特助王化宇也表示如果有,也簽有保密協定,因此無可奉告。

近幾年來,龍邦逐步轉型為控股公司性質,而名下最具價值的轉投資,就是持股三七.二%,相當於市值約九十億元的台灣人壽股票。換句話說,誰買了龍邦國際,就等於持有九十億元價值的台灣人壽。

但這筆交易弔詭之處就在於,台灣人壽在去年十月底才剛剛賣給中信金控,當時中信金控以每一股台灣人壽股票換一.四四股中信金控的價格,購併台灣人壽,並已經過雙方股東會通過;雖然這個購併案後來因為中信金控風險控管的重大缺失,遭到金管會處分,因而暫時擱置,但金管會表示,只要中信金控未來改善,購併案仍可以繼續;換言之,如果一切順利,川盟甚至可能以台灣人壽大股東的身份,晉身成為中信金控的大股東。

龍邦大股東提早下車?

台壽保購併案一度後悔

偏偏就在購併案暫時卡關的尷尬期,卻傳來龍邦的大股東提早從這樁交易中「下車」的消息,如果大股東如願出清手上所有龍邦的股權,未來,台灣人壽與中信金控的購併案究竟成不成,卡不卡關,都與朱董無關了。

不過在此之前有段插曲,據瞭解,當時中信金控與台灣人壽歡歡喜喜宣佈結親之後,市場傳出台灣人壽董事長朱炳昱對此交易曾經一度後悔,甚至私下表示「金管會不一定會通過」云云,後來還驚動保險局長曾玉瓊親自詢問朱炳昱本人。而如今龍邦大股東亟欲提前「下車」,力求和台灣人壽購併一案脫鉤,是否與當初「後悔」有關,不得而知。

事實上,根據︽今週刊︾所掌握的資訊,川盟目前規畫第一波先買下一九%股權,但之後龍邦其他股東也會承諾把投票權交給董事長朱博瑋一併處理,川盟將在龍邦未來的股東會上掌控超過一半的股權,並且川盟將在龍邦的董事會上,提名六名董事,全面掌控董事會。

不過,據悉川盟的最後目標是要掌握六成股權,除了第一階段的一九%之外,後續四一%來自哪些股東?令人好奇。

但無論是台灣人壽或中信金控,川盟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是否真能如此長驅直入,這麼簡單就成為台灣金融業的大股東?恐怕還有好幾道難關要闖。

首先,是「保險業大股東適格性」的問題,本刊去電詢問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曾銘宗表示,目前這個案子尚未送進金管會審查,「連溝通都沒有,金管會並不知道有這個案子。」但曾銘宗也強調,台壽保的大股東是龍邦國際,如果龍邦國際的股權結構發生重大變動,「金管會會追溯到更上一層的股東(指龍邦國際的股東)去認定適格性」。

不過金管會也強調,根據WTO(世界貿易組織)的國民待遇原則,如果是單純的港資入主台灣壽險公司,並無不可。

股東適格性是第一關

中信金購併也卡變數

至於這次交易案的主角——「何鴻燊的女兒」是否就是單純的港資?今年四十七歲的何超蕸,是「賭王」何鴻燊與二太太藍瓊纓所生的第三個女兒。這一房除了小女兒何超儀投身影劇圈,其餘一子三女都在家族事業任職,本身有房地產代理執照的何超蕸,自○一年起就在父親的信和集團擔任董事,掌管物業管理部門,以及零售部門的行銷企畫工作。

相較於常登上媒體的胞姊何超瓊,何超蕸的知名度似乎較低,這次因為川盟與龍邦交易,正式在台灣資本市場亮相。

原來何超蕸個人,就持有川盟約四%股權,在一二年,由何超蕸持股三六%、專門研發愛滋病藥物的Refulgent Sunrise Limited公司,出售二成股權給川盟金融,何超蕸的名字才在財經版見報。後來,她又向川盟大股東陸續購買股權,目前何超蕸持股比率已達二六%,同時兼任董事長。

另外有資深市場人士表示,何超蕸早就流露對台灣資本市場的興趣,尤其是小型上市公司;例如日前差一點認購一家台灣小型半導體上市公司的可轉債,但後來因故未能成局。

除了適格性問題之外,目前金管會卡住了台灣人壽與中信金控之間的購併案,也是川盟買下龍邦之後的重大變數。

根據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陳泰明律師表示,通常購併案合約中都會約定,該購併案一定要主管機關核准始得生效。如果購併最後未能成局,那麼川盟就在「台灣人壽」這關止住,成為台灣人壽的股東;但如果金管會放行,川盟將一路闖關,最後有機會成為中信金控的大股東,這家香港公司甚至可能對今年中信金控的董監改選,產生關鍵性影響。

無論如何,川盟這一記變化球,已經驚動了台灣金融圈,究竟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女兒能否順利踏入台灣金融業,就看主管機關金管會的態度了。

何超蕸

出生:1967年(澳門賭王何鴻燊二房藍瓊纓三女)現職:川盟金融董事長、信德集團執行董事、中國政協遼寧省委常委

經歷:東華三院副主席

學歷:美國Pepperdine大學大眾傳播系、心理系雙學士

川盟金融

成立時間:2011年4月20日港股上市:2011年10月12日

董事長:何超蕸(右三)

股價:0.7港幣

市值:15.54億港幣

(約合新台幣61.3億元)主要業務:為香港及中國的上市及非上市公司提供企業財務顧問服務香港公司川盟將成台灣金融業大股東?

川盟金融 市值61.3億元

持有 19~60%

龍邦國際 市值103.9億元

持有37.2%

台灣人壽 市值239.4億元

併入

中信金控 市值2788.1億元

龍邦轉投資橫跨多產業

被投資公司 持股比例

(%) 帳面金額(億元) 主要業務台壽保 37.2 69.2 人身保險保勝投資 100.0 15.8 各種生產事業投資龍衛健康 100.0 4.7 醫療器材批發瑞助營造 35.3 3.8 營造工程

廈門國金

中心開發 30.0 8.8 不動產開發、

經營管理

未來資產

投信 9.5 1.3 投資國外房地產

及進出口貿易

台壽保資融 37.2 4.8 分期付款、租賃

及應收帳款買賣

台壽保產險 37.2 7.31 產物保險君龍人壽 18.6 2.81 人身保險九鼎創投 14.0 2.3 創業投資註:僅列入金額逾1億元之轉投資,且合計間接持股比率。

資料來源:龍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17

國泰金開第一槍 擋不住《保險法》修正 壽險業聲音從此在董監改選上絕跡

2014-05-26  TWM  
 

 

無視業者反彈,五月二十日,《保險法》修正案依然強勢通過;未來壽險業對被投資公司的董監改選案,將沒有投票權,金管會鐵了心修法,就是不願看到「上市櫃公司被壽險業買光光」的亂象。

撰文‧張舒婷

五月二十日早上,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保險法》修正案,確定保險業持股單一公司維持一○%現況,但未來保險業投資單一公司,就是「純財務性」投資,不得參與董監改選投票。保險業在行使股東權利時,亦不得與被投資公司或第三人以信託、委任或其他方法進行股權交換或利益輸送。

事實上,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曾多次公開表示,目前壽險業有超過十五兆元資金,且以平均每年增加一到兩兆元的速度成長,若業者不斷加碼投資,可能不久後,許多上市櫃公司都將成為壽險公司可控制的轉投資公司,這個現象,恐怕「不符合社會期待」。

金管會統計,目前壽險業者持股比重超過五%的上市櫃公司,共有八十一家,其中近三十家今年股東會將進行董監事改選。也就是說,原本這些公司若掀起經營權大戰,且壽險公司「選邊站」的話,極有可能決定公司經營權花落誰家。

殷鑑不遠!

金管會急推「中信金條款」政府大動作修法固然其來有自,二○○四年,中國人壽投資開發金控,最後協助中信辜家取得開發金的經營權;去年也曾發生國寶人壽差一點拿下龍邦國際的經營權大戰,最後還是金管會出面才制止。

而近期最受矚目的案子,當然是南山人壽投資中信金控一事;據瞭解,南山人壽持股中信金四.八九%,是法人第一大股東,讓中信辜家高度警戒;因此,這次金管會在今年股東會旺季已起跑一半,卻急呼呼修法並趕在今年執行,也讓業界戲稱為「中信金條款」。

「拿保戶的錢去投票進行董監改選,決定許多上市櫃公司由誰主導經營,這樣究竟適不適合?我認為很有爭議。」前金管會委員、交大財金所教授葉銀華如此表示。未來,這股「保險業」的影響力,自然是不復以往了。

但另一方面,這次修法一通過,可能引起的業者強烈反彈,可以想見。事實上,早在五月六日,長期茹素、個性溫和的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就罕見地在上百名法人代表和媒體記者面前,抨擊金管會政策,只因為曾經有業者利用壽險資金搶奪公司經營權,竟然主張修法廢除所有壽險資金的投票權,「因噎廢食,就要大家以後都不要吃飯了!」業者不爽!

雙重標準 與國際脫軌

不只國泰人壽,另一家知名壽險業的一級主管也抱怨:「其他先進國家的保險業都可以拿保戶的錢來投資,為何只有台灣不行?而且按照WTO(世界貿易組織)規定,外資來台灣買股票可以行使投票權,但全台的保戶卻不能,為何要對內資外資雙重標準?這個政策顯然與國際脫軌!」金管會保險局官員聞言後,卻反問:「國外的壽險業者投資公司,通常不會去投票,更不會涉及經營權,但台灣的壽險業呢?」葉銀華指出,國外雖無類似限制,但因國外的壽險業者投資其他公司,都是純財務投資,即使持股可能超過五%,也只是純外部股東;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也說,國外壽險公司的背後股權普遍分散,基本上就是以專業經理人的思惟來經營,而台灣的壽險業,多半是家族企業,背後被單一大股東主導;兩者從股權結構到經營思惟,確實不太相同。

在雙方拔河的過程中,為了拉近官方與壽險業者的差距,有業者退而求其次建議,金管會可採取「限制」而非「禁止」,也就是規定保險業行使投票權時,只能支持被投資公司的既有經營團隊,若不支持則直接棄權。

不過,針對這個提議,保險局官員回應:「這樣還是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壽險業每年五%、一○%買進上市櫃公司股權,未來把上市櫃公司買光光了,對整個資本市場來說,是不健康的。」如今修法已通過,更凸顯主管機關與壽險業者看待此一政策,有極大落差;壽險業者認為,正是因為慎重地管理保戶的錢,才更需要以「投票權」來確保保戶權益,未來一旦失去投票權,反而使這些資金成為「啞巴錢」,保戶權益被漠視;在主管機關眼中,此修正案是為了防堵壽險公司拿保戶的錢,直接干涉被投資公司經營權,是為了捍衛保戶的權益。

雙方都拿出「保戶權益」為盾牌,但無奈修法迅速三讀通過,情勢底定,未來,壽險業者雖然被取消董監改選的投票權,但對其他議案仍可行使投票權;保險局官員私下指出:「有業者說,修法通過,會使董事會無法運作、甚至連股東會都不用開了,根本是危言聳聽,因為持有(股份)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勢力了!」由此可見,即使壽險業者的投票權被取消,但主管機關仍忌憚手握大筆資金的業者,勢力太過龐大,成為資本市場背後的巨獸。至於日後壽險業者對被投資公司還能發揮多少影響力,從今年開始,勢必成為股東會焦點之一。

十年內,上演三次經營權大戲——壽險業資金影響公司股權結構事件

事 件 內 容

2013年

南山人壽插旗中信金 傳出南山人壽對中信金控的持股拉高,威脅到中信辜家的經營權。

結果:目前南山人壽並未再加碼。

2013年

龍邦集團和大股東國寶人壽爭奪經營權 龍邦進行董監事改選,國寶人壽罔顧金管會警告,參與董監事投票。

結果:火速遭金管會重罰,不但被禁止投資股票、海外基金等高收益商品,更不得介入股東會表決投票。

2004年

中國人壽投資開發金 中信辜家持續透過旗下的中國人壽,大舉買進開發金股票。

結果:遭輿論強烈抨擊,動用保戶的資金購併公司,漠視保戶權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40

耽擱近兩年 中信人壽「登陸」終於成功 台資壽險業西進 參股比合資吃香?

2014-09-08  TWM
 
 

 

中信金控旗下中信人壽宣布參股中國的農銀人壽,這是繼中國人壽參股建信人壽後,第二家以參股型態切入中國保險市場的台資壽險業者;而從過去經驗來看,要揮軍中國保險市場,參股的確比合資更吃香。

撰文‧張舒婷

八月二十九日,中信金控董事會通過子公司中國信託人壽以每股四.二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二○.六元)價格,取得中國農業銀行子公司農銀人壽一九.九九%股權,總金額為十七.一億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八十四億元),同時將取得農銀人壽一席董事、一席獨立董事及一席非職工監事席次。

事實上,要不是購併台灣人壽破局的耽擱,早在二○一三年上半年,中信金控就有機會一舉入股農銀人壽,儘管幾經波折,且因為中信金控今年三月曾被金管會開罰,一年內不得進行任何轉投資,該案必須等到明年三月十一日之後始能核准,但目前進度至少也算塵埃落定。中信人壽也成為繼辜家次子辜仲 主導的中國人壽,在一○年底參股建設銀行子公司建信人壽之後,第二家以參股方式登陸的壽險業者。

引發國內金融圈熱烈討論

同為辜家相關的壽險公司,且參股對象都是中國五大國銀的壽險公司,也引發國內金融圈熱烈討論:若以結果論,是否台資壽險業者西進,「參股」的效果優於「合資」?

按規定,中國允許外資、中資持股各五成成立保險公司,但外資業者必須符合「五三二條款」,意即總資產至少五十億美元、成立超過三十年、在中國設立辦事處兩年以上。

由於門檻不低,目前國內壽險業者與當地業者合資的,只有國泰人壽與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的陸家嘴國泰人壽、台壽保與廈門建發集團的君龍人壽、新光人壽與海南航空成立的新光海航人壽三家。

至於國內其他不符合門檻的壽險業者,只能以參股方式(持股比率不得超過二○%)參與中國市場,像是中國人壽與這次的中信人壽。

十年耽擱 中壽記取國壽教訓由兩岸業者合資成立的保險公司,雙方持股比率皆為五○%。好處是,股權達到一半說話可以大聲,但也因為沒有一方能直接取得絕對主導權,一旦雙方意見分歧,就窒礙難行。

以最早搶進中國的國壽來說,○四年與東方航空合資成立「上海國泰人壽」,孰料竟從此陷入泥淖。

根據財報,上海國泰人壽從○五到一三年,累計虧損達到約新台幣四十億元。國壽提出增資計畫,但東方航空無此意願,只能分道揚鑣,直到今年四月,國壽才宣布,合資對象改由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接手,並更名為陸家嘴國泰人壽。

只是這一回首,已十年之久;以各大外資壽險在中國廝殺的情況,有幾個十年可以耽擱?

而台壽保在中國的君龍人壽,如今也遭逢同樣困境,其陸資大股東建發集團,日前也確定退出,目前正由台壽保積極尋覓新對象。

「主控權真的很重要。」壽險公會理事長暨台壽保董事長許舒博感嘆,根據兩岸「金證會」協議,兩岸合資的全牌照證券公司,台資持股最高已來到五一%,但目前壽險業者卻依舊只有五○%,僅僅「一%」之差,就讓壽險業合資公司的主控權不在台灣人手中。

「如果無法在股權上取得絕對優勢,就必須有強大的銀行通路作後盾。」一位壽險業資深人士一語道出其中的「眉角」。

以此來看,以「參股」建信人壽方式「登陸」的中壽,在建信人壽近八十個據點的優勢下,建信人壽上半年總保費收入共人民幣一一九億元,年成長一八五%,獲利也大幅成長五成至人民幣九千六百萬元,成為目前台資壽險業者登陸的成功範例。

「在中國,與其出資五○%,在當地成立一家小規模的保險公司,不如直接尋找有力的合作夥伴。」中壽某高層表示,世界級壽險公司早已進駐中國市場多時,身為相對不熟悉市場的後進者,與其砸下重金,重新整頓資源,不如與當地「地頭蛇」合作,依賴其既有的客戶和通路基礎,發展業務,中壽則除了提供資金外,也提供壽險業務、投資等專業知識或指派人才到建信人壽。

另一方面,保險是相當注重「本土性」的產業,「想要更深入接觸當地民眾,就與在當地有公信力的業者合作。」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也說,中壽之所以成功,必須歸功於「找對合作對象」。「一來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二來在建設銀行的金字招牌下,保戶對建信人壽比較放心。」這次,中信金控的參股對象農銀也是五大行之一,農銀人壽坐擁三百個據點,也讓中信金控對這樁參股案信心滿滿。中信金控總經理吳一揆表示,預計參股後,將從二○一六年開始為金控挹注獲利。只不過,中信金控這次雖然搶下門票,也僅是成功的一半,能不能克服來自中國市場的種種挑戰,仍有待時間證明。

合資好還是參股好?

——台資壽險業者在中國的布局方式 業者 子公司或參股對象 合作對象 成立時間 2013年中國合資(參股)公司獲利(新台幣)

合資

(持股50%) 國泰人壽 上海國壽 原為東方航空,今年改由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接手 2004年 -0.82億元台灣人壽 君龍人壽廈門建發集團,目前已退出 2008年 -2億元新光人壽 新光海航人壽 原為中國海南航空,目前已退出 2009年-4.09億元參股(持股19.9%) 中國人壽 建信人壽 中國建設銀行 2011年 1.01億元中信人壽 農銀人壽 中國農民銀行尚等主管機關核准 ——資料來源:各業者 製表: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77

2015年保險業逆市而上 未來壽險業將走向價值創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3093.html

2015年保險業逆市而上 未來壽險業將走向價值創造

一財網 楊倩雯 2016-01-22 23:43:00

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近日表示,2015年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2.43萬億元,同比增長20.02%。同時凈利潤創歷史新高,預計增長幅度接近73%。

2015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保險業“一枝獨秀”,逆市而上。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近日表示,2015年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2.43萬億元,同比增長20.02%。同時凈利潤創歷史新高,預計增長幅度接近73%。

然而,一些“資產驅動型”的保險公司在二級市場上頻頻舉牌以及背後高現價產品的“熱賣”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不過,業內專家表示,依然看好未來保費增長趨勢,但未來中國壽險業將走向價值創造,而價值創造的天平將更傾向於負債風險管理。

看好未來保費增長

2015年保費收入已呈現出逆市而上的氣勢,對於未來保費收入趨勢,業內專家仍舊看好。

由複旦發展研究院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聯合《中國保險報》對眾多業內專家、學者、以及公司高管進行調研之後最終發布的中國保險景氣指數(下稱“景氣指數”)顯示,2016年1-3月的總保費收入景氣指數為92.65,高於上年第四季度1.47點,揭示了2016年我國保險業的開門紅。

“盡管我國2016年仍然存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保險開門紅卻為開年的保險業發展註入一支強心針。開門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觀上國家陸續加大對保險行業的支持力度,中觀上保險公司按照業務經營的傳統通常會將部分業務放至開年承保,微觀上我國民眾對保險的需求逐漸上升。除此以外,國內外對於保險周期理論的研究普遍認為保費收入與前一年GDP的負相關性,在整體低息環境下理財產品的較低收益率也助推了資金流向保險產品。加之我國加大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亞投行、一帶一路等,都進一步推動了社會對保險產品的需求。” 複旦發展研究院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許閑表示。

但未來3個月與未來6個月的預測數據中,壽險和健康險的景氣指數均顯著高於財產險,以未來3個月保費收入景氣指數為例,壽險、健康險和財產險的景氣指數分別為90.91、89.06與70.59。對此,許閑分析稱,去年底稅優商業健康險的出臺,以及全面二孩的實施,都使得保險公司進一步重視“以人為本”的傳統人壽保險業務。

而據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壽險業的年均增長或將達到15%,並將成為全球保險業增長的主要引擎。

壽險業將走向價值創造

雖然壽險業保費收入被一致看好,但麥肯錫研究發現,在數據向好的背後,價值創造卻沒有跟上步伐。

“中國的人壽保險市場在經歷了20年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之後,大有成為世界第三大市場之勢。若論價值創造,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過去十年,行業總回報超過股本成本僅0.5%。”麥肯錫在近日發布的《中國壽險業:走向價值創造》報告中表示。

該報告數據顯示,目前為止,中國12家最大的保險公司的價值創造能力存在巨大差別。2004 到 2013年間,處於前四分位的公司的年價值增長達 30 —45% ,而位於最後四分位的公司的價值增長則為 -15 — -5%,按調整後賬面價值增長看,其中最優者和最差者的差距近55%。

“在未來五年,從業者應重新思考不同的分銷渠道、利潤點,以及風險控制等問題,”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石磊說,“能夠迅速適應市場趨勢,進而創造價值的壽險企業將把競爭對手遠遠甩在後面。”

分析顯示,管理負債風險的能力是決定中國壽險公司業績優異與否的主要因素。根據麥肯錫的研究數據,2004年-2013年盈余增長水平處於第1三分位的壽險公司,其非投資利潤僅比行業水平高出1個百分點,而處於最後三分位的壽險公司雖然投資回報率與行業平均水平持平,但其非投資利潤比行業平均水平低了4.8個百分點,致使其盈余增長落後。

“負債風險管理和投資能力均有助於推動收益,而風險管理是推動中國壽險業價值創造差異的主要驅動因素。而且,根據全球壽險市場類似的調研結果,隨著中國經濟的日漸成熟,價值創造的天平將更傾向於負債風險管理。”麥肯錫全球董事陳蕾說。

石磊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些中小險企選擇高現價產品作為“主打”是基於自己戰略的選擇,但是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要維持高收益壓力非常大。

麥肯錫表示,要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壽險市場上獲得成功,保險公司必須側重於三大領域的商機:首先是新興—城市化的中產階級。在持續的經濟增長推動下,戶均可支配收入達1.6萬—7.9萬美元的家庭數量迅速膨脹。估計到2020年,這一“大眾富裕”群體將貢獻壽險總保費的一半,遠高於2013年的25%。其次,醫療保險將是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2007 到 2013年間,醫療保險總承保保費每年增長 20% 。估計未來幾年仍將保持兩位數增長。最後,養老意識的增強,加之退休人員儲蓄的增多,對於能打造養老品牌且提供全面養老計劃的壽險機構是重大機遇。2013年,中國企業年金的資產管理規模達到了940億美元,過去5年的年增長率為19%。考慮到2013年出臺的稅收優惠,估計未來3-5年間資產管理規模將以20 —30% 的速度持續增長。

“充分抓住機遇,尋求價值增長,要求從業者充分運用數字化工具和分析打造新的客戶關系和經銷商關系,培養風險和資本管理能力,擴展分銷能力並降低分銷成本,以及利用好有效賬戶和現有客戶關系。”石磊強調。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