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門+倒債,驢像你們是要鬧哪般? 分析師徐彪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5664427
作者按:關心國際市場波動的同學,美國政府的債限和停擺問題幾乎是邁不過去的坎。除非遠離市場,否則只要參與,就離不開美國二字,也逃不開由驢象博弈引發的市場波動。咱們從今天開始,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問題的前世今生,希望能憶古知今,為未來指明方向。

滿大街都在談論美國政府債務上限,那麼,啥叫債限呢?

美國債務上限就是美國國會批准的一定時期內美國國債最大發行額[1],我們都知道,所謂國債就是國家給你打的白條,帶利息的那種。當一個國家國債發行總額隔三差五碰到天花板,動不動就說要引發一系列危機的時候,反映出一個很容易令人忽視的事實:這個政府,賺的錢沒有花的多,並且長期如此。我們把美國政府自1983年以來美國債務上限的歷史數據翻出來瞅瞅,你會發現,那位喜歡漂亮實習生的美國總統在娛樂之餘還是頗有建樹的。至少,1983年以來,美國政府最長的一次不上調記錄就出現在他的任期內:維持了近5年時間,拉開第二名近兩年時間!對克林頓同志讚歎之餘,我們不禁發出感慨:嫁人要嫁開發商,做人要學山姆大叔。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幾十年如一日借錢度日,外債越滾越高,從幾千億美元一路飆升至十幾萬億美元。就這樣,還幾乎不倒債!歷史上美國政府僅有的幾次問題,要麼屬於技術性違約,要麼屬於變相違約。反正主觀故意直接倒債的事情,還沒發生過。[2]

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如何實現的呢?美國人能幹的事情,咱們能不能做到呢?如果可以,誰也別再吐槽什麼地方政府債務,後面的好日子還長著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歷史開始談起,從佈雷頓森林體系開始談起。

在佈雷頓森林時代,儲備貨幣國家發行貨幣受到最終等價物—黃金的制約,鈔票這種好東西不是你想印多少就能印的。但是,自從1971年美國總統宣佈佈雷頓森林體系作廢以來,人類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進入信用貨幣時代。信用貨幣時代最大的變化體現在哪兒呢?王建對此有一段很清晰的解釋「一般而言,本國儲蓄不足會導致貿易逆差,如果沒有足夠的外資流入就必須動用外匯儲備,如果外匯儲備告罄就必須限制進口,強制實行貿易平衡。但對於擁有國際貨幣地位的國家來說卻並非如此,因為從理論上講,只要世界各國接受本國貨幣作為交換和儲備貨幣,即便是本國的淨儲蓄為負值,只要在全球範圍內儲蓄是穩定和增長的,就可以通過增發貨幣來滿足進口需求,而不會由於本國過度發行貨幣而引發本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通貨膨脹,實際是利用本國硬通貨的國際地位,向接受這些貨幣的國家徵收「鑄幣稅」。 [3]」

這意味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國際貨幣發鈔國開始具備長期逆差的條件。在金本位和金匯兌本位下,你敢長期逆差搞印鈔票換商品的把戲,就要做好接受懲罰機制的準備:黃金儲備被兌換得一乾二淨。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你的貨幣將像垃圾一樣被清掃出國際市場。而在信用本位下,只要沒有其他貨幣可以取代你的國際貨幣地位,其他國家再難受,也得捏著鼻子眼睜睜看你收鑄幣稅。

美國人是這麼想的,他們也是這麼幹的。1971年以前,美利堅合眾國基本上屬於順差國,通用福特什麼的都是美國製造的名片。經過大約5-6年的過渡,上世紀70年代下半葉以後,美國搖身一變成為長期逆差國,勞模早到男變身油子遲到男。不僅長期逆差,而且逆差規模每過十年就上一個台階。伴隨逆差規模的持續擴大,美國製造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入老齡化階段。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通用集團依然矗立,但這時候與其稱之為製造業帝國,還不如稱其為金融巨擘,因為它的主要利潤來源早已轉變為通用金融。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2009年美國人開始過緊日子,這種狀況持續了多久呢?答案是一個你很可能沒想到的數字:1年!沒錯,從2010年開始,用經常貿易差額來衡量,美國社會重新走向了舉債擴張的道路。逆差從09年3837億美元穩步上升至去年的5546億美元。

考慮到住戶部門資產負債表修複比較緩慢,企業部門受制於產業轉移的大趨勢,雖有貢獻但幅度有限。為了保證一定的增長速度,政府必須扛起經濟擴張的大旗,發國債加槓桿成為唯一的出路。

如果我們將債務擴張比作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加強護理病房)病房裡特護的話,任何一個病人,哪怕他腰纏萬貫根本不CARE住院這點小錢,只要身體逐漸恢復,都深深渴望從ICU裡走出去,誰不想做個正常人呢?美國政府的確具備債務擴張的能力,畢竟美元的地位擺在那兒,畢竟美國國債依然廣受追捧。但誰都知道,當前這種超常規的政府擴張,隱患多多。美聯儲印鈔票借錢給財政部花的事情,終有一天會走到盡頭。

再瘋狂的鴿派也不敢說將量寬進行到底直至永遠,再狂熱的美債粉絲也不敢支持美國政府將債務擴張進行到底直至永遠,所以呢,這種一年一萬多億的赤字擴張,早晚需要慢下來。而最適合踩剎車的時機,無疑是經濟加速復甦期。

天不可能一直黑下去,美國哪怕遭遇了「二戰後力度最弱的一次經濟復甦」 [4],也終將逐漸走出坑底,等啊等,在經歷了兩輪量化寬鬆之後,我們終於跨入了2011年。在前一年恢復性增長的基礎上,老百姓消費慾望更上一層樓。2011年美國零售和食品服務銷售額總計同比高達7.92%,創下2000年以來的新高。



而我們都知道,美國和中國GDP構成中最大的差別在於,人家居民消費才是決定經濟增速的最大變量,佔比高達7-8成。所以,很自然的,經濟開始呈現加速增長的勢頭。所以,很自然的,美國決策層開始討論是否要從ICU病房裡退出。這一討論,問題就出現,麻煩也隨之而來。兩黨格局下,美國府院之爭由來已久,在內鬥已成習慣的環境下,哪怕僅僅為了在選民面前表現的「在政治上更男人」 [5],從1977年到1996年19年間,聯邦政府就被折騰的關門17次,幾乎平均每年關門一次,最短1天,最長21天。你想,如今面對如此重大的路線選擇,他們還能消停的了?所以,圍繞」退出ICU」路線之爭,發生了一系列令人側目的博弈:

2011年4月,導火索點燃期,焦點:下一年度財政預算案

如同萊剋星頓之於美國獨立戰爭,任何大型歷史事件,都會有點燃導火索的煙頭。筆者相信,許多年後,當我們系統梳理這些年美國政府一系列危機式博弈的時候,你會發現,2011年4月圍繞財政預算案的風波,打響了「退出ICU」戰役的第一槍。

按照慣例,奧巴馬總統在2011年2月第一個星期一之前,將2011.10-2012.09財年聯邦預算草案提交國會。正常來說,兩院的各專門委員會在收到總統預算案的六週內,應該提出關於預算收支的意見和評估,商定相應的預算決議案。但是,由於府院思路的分歧,流程就恰恰卡在了這一步。奧巴馬政府向國會提交的2011財政年度預算案一直沒有獲批。由於美國政府2011財年赤字高達1.65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雖然奧巴馬政府屢次修改,但卻在國會屢屢碰壁。

2011年4月5日和6日,奧巴馬與國會眾議院議長博納和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裡德舉行了兩次徹夜長談,不改僵持狀態。

2011年4月6日,白宮決定通過媒體施壓,眾多白宮新聞官員通過新聞媒體開始大肆「宣傳」政府預算案無法通過會引發的「災難性後果」。

2011年4月7日,奧巴馬再次召集博納和裡德在白宮開會,一個多小時候,奧巴馬陰沉著臉宣佈雙方未能就財政預算案達成一致。

2011年4月9日,4月9日,美國國會共和、民主兩黨議員終於達成妥協,2011年財政預算案之爭落幕。

點評:絕大多數人包括筆者並沒有意識到,這僅僅是開胃菜。

2011年5月-8月,第一次債限危機。焦點:調整債務上限

普通老百姓看問題,一般來說都是線性的,永遠不會擁有政客們的老謀深算。4月上旬,正當美國社會各界為渡過新財年財政預算案危機歡欣鼓舞的時候,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刻絕非結束,而僅僅是開始。在未來的幾年裡,共和黨議員、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將和奧巴馬總統一道,進入「退出ICU」劇組,分別擔任一號和二號男主角,反覆出現在聚光燈下。而悲催的金融市場,將隨著劇情演繹表演一場又一場過山車。

2011年4月13日 美國總統奧巴馬提議成立一個由副總統拜登領導的專門委員會,就削減赤字和提高債務上限進行談判。該委員會在5月初舉行首次會議。但兩黨在是否增稅、是否接受短期解決方案等焦點問題上爭論激烈,難以達成共識。

2011年5月16日,美國聯邦政府欠債抵達14.29萬億美元的「法定債務上限」。債務規模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0%,如果國會不在8月2日前提高上限,美國將面臨主權債務違約的風險。美國財政部更是放出風來:「要是未能提升債務上限,將導致政府違約,這是美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事件。」[6]

2011年6月27日 奧巴馬與國會參議院領導人就提高債務上限舉行會談。此後,奧巴馬就債務上限問題多次會見國會兩黨領導人,但成果有限。

2011年7月25日 國會兩黨分別提出各自提高債務上限的方案。由於共和黨方案主張實行「兩步走」,即分兩次提高借債額度,這意味著奧巴馬政府在2012年大選前將再次面臨談判。相比之下,民主黨一步到位的方案更符合白宮利益。

2011年7月29日 美國眾議院就共和黨方案進行投票表決。雖然方案以微弱優勢通過,但在當天交付參議院表決時遭到否決。

2011年7月30日 由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投票否決了民主黨方案。

2011年7月31日 經過艱苦談判,兩黨終於在提高債務上限方面取得共識。根據協議,美國債務上限將至少被提高2.1萬億美元,但要求政府在未來10年內將削減赤字2萬億美元以上。協議同時滿足了兩黨的核心要求,即換屆選舉不受債務上限問題困擾且不向美國民眾額外徵稅。

2011年8月1日 美國眾議院通過提高美國債務上限和削減赤字的法案。

2011年8月2日,參議院也通過了這一法案。此後,法案交由總統奧巴馬簽署。

至此,全世界長出一口氣,美國政府關門和違約的擔心至少在眼前不會成為事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蒂娜• 拉加德女士發表聲明慶祝:「美國提高債務上限避免了一次嚴重的經濟動盪;同時達成的赤字削減協議是朝著財政整頓邁出的重要一步。鑑於復甦的脆弱性,將適當地分階段實施擬定的支出削減措施,並避免過度前置式操作,以免破壞經濟增長。決策者當前面臨的挑戰是,架設一個包含清晰中期債務和赤字目標的整頓框架。為了把公共財政置於可持續軌道,將需要找到更多的福利支出節省以及發現新的收入來源。」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說,我們注意到8月2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了2011年預算控制法案,在提高債務上限和制定長期減赤計劃方面取得了進展。我們對此表示歡迎。對於該法案的具體內容和分階段實施過程,我們將進一步研究並保持密切關注。近年來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框架下,中美財經官員保持了有效溝通,促進了相互理解。

「退出ICU」戰役的第一個小高潮拉下帷幕,緊接著是相對平緩的減赤談判。

2011年8月至11月,減赤談判。焦點:《預算控制法案》

2011年8月達成的妥協中,有這麼一條尾巴:政府在未來10年內將削減赤字2萬億美元以上。這兩萬億任務分解成兩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在十年內削減赤字9170億美元,同時將公共債務上限提高9000億美元,該部分內容已經啟動;第二部分是在國會成立一個減赤特別委員會,由12名兩黨議員組成,負責在11月23日前就第二部分債務上限以及削減1.2萬億美元以上赤字的具體內容提出建議。如果「超級委員會」未能達成妥協方案,美國將在2013年啟動自動削減赤字機制,即在十年內對等削減國防等安全開支和國內其他項目開支共約1.2萬億美元。[7]

1.2萬億削減赤字計劃如何達成呢?無非開源節流,一方面增稅,另一方面削減開支。無論哪一塊,共和黨和民主黨都無法輕易取得一致意見。增稅方面,共和黨堅決反對給年收入百萬美元以上的富人增稅。減支方面,民主黨堅決不同意大幅削減醫療等社會福利領域支出。

三個月後,美國時間2011年11月21日,美國國會減赤超級委員會聯席主席宣佈,委員會未能就削減聯邦政府預算赤字的計劃達成一個協議。

時鐘滴答滴答向前走,既然大家無法達成妥協,自動減赤計劃將在2013年自動開啟。

2013年1月   財政懸崖。

大家一定很奇怪,2011年鬧得如此不可開交,留下無數尾巴,為何整個2012年,共和黨和民主黨不約而同地在減赤問題上閉嘴了呢?原因很簡單,2012年是大選年。誰會那麼傻挑起一場注定會被輿論狂批的戰爭呢?

兩黨都不提,財政懸崖(Fiscal Cliff)的提法從何而來?

只能是超脫於財政政策之上的機構:美國貨幣政策決策者聯邦儲備委員會。2012年2月7日,伯南克參加國會聽證會時,第一次指出美國將在2013年1月1日同時出現稅收增加與開支減少局面,亦即「財政懸崖」。自動減赤計劃和布什政府的刺激計劃到期相疊加,其威力將達到8000億美元的規模,相當於2013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

按照慣例,又是三步走:

第一步,白宮表態,輿論跟進,大夥兒開始聚焦財政懸崖;

第二步,兩黨開始眨眼睛大賽,直至最後一刻;

第三步,最後一刻來臨,雙方互相妥協,同時留好尾巴。

2013年10月   美國政府關門。焦點:財政預算案+債務上限

經過兩年多的洗禮,咱們作為圍觀者也已經基本摸清兩黨在」退出ICU」戰役中的愛好,無非那麼幾個熱點:要麼在債務上限上做文章,要麼在下一年度預算案上作為文章。回頭看看,幾乎每一次將遊戲推向高潮的小決戰都圍繞這兩個關節點展開,其餘事件,如財政懸崖和超級減赤談判之類的,都只能算由此衍生出來的後續戰鬥。

遼瀋戰役的規模取決於東北野戰軍的家底,2013年美國兩黨圍繞減赤能鬧出多大動靜,取決於經濟復甦的強度和韌性。而毫無疑問,財政懸崖帶來的自動減赤成為測試美國經濟的最好試金石。2013年1月1日兩黨達成的協議包括以下三項內容:

1,           提高個人收入40萬美元及家庭收入45萬美元以上的收入稅;

2,           從2013年起,工薪階層繳納的薪資稅率將從4.2%回調至6.2%;

3,           2013年3月1日開始,啟動1100億美元自動減赤計劃;

從內容上看,兩黨達成的妥協大概只能算「財政深坑」,相比財政懸崖的確有所改善,但哪怕再樂觀的人都同意該協議會將美國經濟復甦蒙上一層陰影。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復甦,美國經濟的韌性超越了市場大部分預期。經過短暫的年初衝擊後,無論需求端的零售數據還是生產端的PMI數據,都開始持續上行。



這是好事麼?

如果沒有兩黨的」退出ICU」戰役,的確是的。

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政治家們是這個星球上最精於計算和冷酷的一個群體,想睡覺正好有人送枕頭,豈能不珍惜?這一次,他們決定玩把大的。大到什麼程度呢?大到將美國政府關門+違約風險一鍋燴的程度。

在美國的體制下,政府的錢袋子控制在議會手中。按照1921預算與會計法案及1974美國國會預算暨截留控制法案等的要求,任何全權預算支出(discretionaryspending)必須通過相應的年度政府歲出預算案(appropriation bill)的支持方有效。在歲出預算案因故延遲的情況下,政府可通過持續決議案(continuing resolution)對預算進行授權。[8]當兩種授權都沒取得的時候,政府無法維持正常的運作,就會被迫關門。

2013年10月1日,2013財年最後一天,恰好也是新財年的開始。從這一天開始,如果兩黨無法通過新財年的預算案,也未能通過臨時預算案,聯邦政府將被「斷糧」,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政府關門。說起來,美國政府關門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自1976年自美國國會預算程序於1976年正式執行以來,美國政府一共停擺過18次。[9]

最長的一次,不過關門21天。沒什麼大不了的,21天後,山姆大叔又是一條好漢。但是,這一次,情況似乎遠沒老油條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因為,還有一個要命的坎在前面等著大家:債務上限。

屋漏偏逢連夜雨,用美國財政部長傑克·盧(Jack Lew)的話說:「美國政府10月17日前便將達到債務上限,國會需要在此之前上調債限;在17日之後,美國政府所持現金將只剩下300億美元,料難再足以償還此後即將到期的各項債務,一旦這一狀況發生,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如果說,政府關於屬於階級內部矛盾的話,政府倒債則屬於典型的階級矛盾。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可以調和,反正一家人,再怎麼鬧,日子終歸要過下去。後者則不可調和,因為債券這東西,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信用,只有我相信你會還債,才會把錢借給你。截至2013年10月5日,美國未償國債總額達16.7萬億美元,其中大約5.6萬億為國際投資者所持有。美國政府倒債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嘗試臆測一下:

第一步, 山姆大叔賴賬,市場開始出現國債拋售潮;

第二步,國債利率暴漲,美國房地產市場受重創;

第三步,房地產發動機熄火,國際投資者不再看好美國經濟前景,資金撤出美國。更大的資產拋售潮初現;美聯儲被迫入場救市,動用千億級別資金買入各類資產。由於人心浮動,國債利率在資金外逃的影響下,繼續攀升;

第四步,基於利率以百億規模計的衍生產品開始出現剛性兌付,規模遠勝次貸危機(基於次貸的衍生產品規模相比利率產品小整整一個量級);美聯儲啟動緊急融資計劃,但在天量規模的違約面前,難以力挽狂瀾。

第五步,華爾街成為一片廢墟;

當然,以上臆測純屬往最壞裡想。樂觀一點的話,美國政府和美聯儲裡有的是人才,咱能想到的結局,人家一定早早就做好了對策。哪怕無法根治毛病,至少可以緩釋吧?

但無論如何,美國政府倒債的後果不堪想像,應該屬於共識。向後看,筆者猜測最大的可能性:

短期看,無論關門如何折騰,債務上限應該會被上調以避免違約。

長期看,這或許是迄今為止鬧的最凶的一次,但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在美國政府年度赤字從目前這種動輒萬億的規模大幅回落至5、6000億範圍之前,在「退出ICU」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前,圍繞預算案和債務上限的博弈,會隔三差五跳出來,進入大家視野。

結論:指望全球風險偏好在短時間內回升,似乎不大現實。相應地,全球風險資產承壓的態勢或將持續。



[1]摘自《什麼是美國「債務上限」》

[2]數據來自百度百科

[3]摘自《世界資本主義的新階段與貨幣制度危機》,作者王建

[4] Gluskin Sheff的首席經濟學家羅森博格(DavidRosenberg)語

[5]華爾街日報

[6]http://www.politifact.com/truth-o-meter/statements/2011/jul/26/barack-obama/obama-says-reagan-raised-debt-ceiling-18-times-geo/ 

[7]百度百科-美國國會超級委員會

[8] U.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FederalFunding Gaps: A Brief Overview(RS20348; Sept. 23, 2013), by Jessica Tollestrup.

[9]維基百科 -美國政府停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463

為何要鬧爆公務員?

先提一提有關上一篇文章《加稅以創造價值》探討透過電動車加稅以賺取轉賣車價,有blog友留言提醒這要注意運輸署條文,其中有談及轉售價錢不得高於牌簿上的車價連首次登記稅,因此賺錢理念不能與「走水貨」相提並論。

我已在上一篇文章加入備註解釋,幸好這篇文章只談論一個不能實現的想法,因為4月1日已經過了,所以不會有人因為看到這篇文章跑去Tesla廠「入貨」。

其實今天想寫的這篇文章也和這個想法有關,很多時我們自覺高手,大話西遊,甚至鄙視身邊人和事,或許皆因未能掌握一些知識。想講的是近日小弟不時收聽的網台主持,有些罵公務員的言論實在有點兒那個。

由於該主持平日在網台講好多生意、創意的點子,我很喜歡收聽,令我的眼界闊了很多。做網台的,很多時都是偏黃的,這也是正常,如果有大機構、政府背景的,又何需搞網台呢?

該主持很多論點都很有道理,雖然有時聽起來感到這人有點自負,對挑戰他的人總是罵得狗血淋頭,但感覺上他的確有料,說話時亦瀟洒非常。可惜,當中有一些言論,我聽起來實在不敢苟同,那並非政見問題。

其中是主持經常痛罵公務員,指全部都是廢物、垃圾,沒有為香港服務的心。在他眼中,薪高糧準的公務員全都只是讀書怪物,是沒有創意的一群,大部分都持有物業,只顧自己的資產,既得利益者。他們奉承「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理念,似機器多於似人。

網台主持又指於97年前,真正厲害的公務員都移民了,如今留港的公務員都是次一等,能力差一點的一群,當中包括曾蔭權與林鄭,他們的工作表現令民怨如何沸騰,大家可見一斑。

我部分同意該主持所言,公務員體系當中也的確有不少這樣的現象,但又未能完全同意所有論點。身邊也有不少朋友進入政府,現在內裡一些部門都開始出現不同景氣。老一代的公務員的確不會趕工,按章工作,但新力軍的一批,部分思維也會在法規的框架下想點法子去解決問題。

不過這都不算什麼,或者大家遇到的公務員朋友不一樣,所以得出不一樣的感覺吧。另一個令我感到不應該的是該主持經常指罵不少高官作演說時只會讀稿,近日更指國家領導人張德江發言時也只是照稿讀。

主持人自命不凡,指自己一個多小時的網台節目,紙上只草草寫出幾個重點,拿著咪就錄,按自己的記憶、經驗、邏輯去發揮,認為這才是叻人所為,高手演說的要素。或許他只想借這個觀點帶出演說的技巧吧。然而,高官照稿讀是有其原因的,他未必明白代表個人與員工代表一個機構的分別。當然,如果機構的話事人是自己的話,這又差不多等同代表個人。

以我所知,國家、政府、大機構,對外發言是非常嚴謹的,每次都開會多次,講稿又要預先傳閱,上司、老闆、PR部門都會給予意見,一字一眼都要相當精準。

嚴謹程度如何呢?以前聽聞表達對事件的看法也有好幾十多個等級,最高等級是「深表遺憾」,可惜我找不到這個詞彙等級表,blog友有的話不妨分享一下。

大家是否還記得2001年4月一架美國與中國軍機擦撞迫降海南島事件,中美雙方在言詞上的過招,就是非常經典的例子。

當時中國要求美國一定要「道歉」(apologize)。美國只用了「抱歉」(sorry)與「遺憾」 (regret)。中文「遺憾」二字並沒有認罪的意思。

就當日的事件,一般市民才認真學習這幾個字的意思,原來「道歉」才是正式謝罪之詞,更有法律責任,需要向對方作出賠償。

試想想,如果官員代表了國家說出了一個詞彙,作了一個道歉,認了錯,這是多麼嚴重的事情呢?因此,每次大機構或政府高層對外發言時,可以說多少?說什麼?用什麼字眼?差不多都定好了,不能回應的就只能答「不能回應、無可奉告」。

認識一位工程公司的高層,與他接觸時,他談笑風生,生鬼有趣,腦筋轉數非常快。相信這也是他今天能在大公司當高層的原因,我估計他的位置大概年薪300萬元以上。

這位高層曾因一些大工程而被傳召上立法會答辯,其表現簡直判若兩人,全程被議員質問,他只是來來去去答出預先寫好的稿件中幾個論點。

我們看其表現或者會想:「這位高層的聰明才智被一眾立法會議員比下去嗎?」我不這樣認為,但為何有如此挨打現象呢?因為公司只授權他這樣回應,他並不是代表個人,而是代表公司,而這家公司不是他的,所以他智慧高超如何也沒有能力反駁。曾經說過有關黎明事件,也有提到這個概念,見《關公災難》。

近日見Starman兄在不同電台雜誌報章的訪問(見其中一個訪問於《新城財經台》),多麼的談笑風生。小弟也試過不少訪問、分享會,當中所分享的也是十分輕鬆,覺得對的,覺得有意思的,想講就講。假若代表公司發言的,一定不會這麼輕鬆了。

做生意的,所承受的風險與練歷的確非一般,但由於身處這樣的獨立環境,有時欠缺打工的經歷與制肘,所以可能對一些事情的認知不足,才會經常看不起自己以外世界的人。其實,打工仔甚至公務員之中也有非常多叻人,尚若你不懂欣賞別人,事事以自己為中心,自負自大地輕視其他人,這就會慢慢走向井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435

【男女之間】戀情點保鮮最好?鬧交要鬧得精

1 : GS(14)@2016-08-21 08:11:39

很多時情侶分手,未必因為炒大鑊,而是因為日常生活之中的相處,隨着二人長時間的相處而漸漸變質,於《The100 Simple Secrets of Great Relationships》一書,作者David Niven認為一段好戀情,是基於雙方每天的相處之道,想和另一半長期處於保鮮狀態?大可能要從態度開始。

1.對戀情持好態度

另一半並不是「老奉」,幫忙開門、拿手袋,甚至遞張紙巾這樣芝麻綠豆的事跟對方說聲「唔該」其實無傷大雅。


2.偶爾突破常規

口裡雖說其實平淡也不錯,可是隨兩人相處日子愈長,平淡或者成為關係破裂的致命傷。平淡會令人覺得悶、無新意甚至對於這段關係採取散漫的態度,不妨主動計劃好約會日程,於約會加入新元素,例如試新餐廳,穿一件平常很少會穿的衣服,打點好一切,無失驚無神開口講聲「I love you」其實都可以好驚喜。


3.鬧交都要鬧得精

拍過拖相信都一定試過鬧交,又好怕鬧交會令關係出現裂痕,所以有人話從不鬧交就是最好的關係,非也,其實在乎大家識唔識得鬧交。因為鬧交也是一種溝通方式,想清楚甚麼原因而嘈,忌衝動、尊重對方的理據,假如真的憤怒了就自己先冷靜一下,不然講多錯多,然後分析雙方為何會開火,因為一隻手掌永遠拍不響。


4.保持各自的社交關係

雙方都應該要有個別的社交圈子,有各自的朋友,發掘各自的興趣,然後與另一半分享,以維繫良好的關係。


5.拍拖不忘扮靚

雖說對方看過自己毫不修飾的樣子,可是保持衛生和扮靚也是基本尊重,其實內衣褲也要穿得講究。就算是家中也要常清潔,一個混亂不堪的環境也會間接破壞雙方關係,在家中點燃香薰也有幫助。資料來源:health.howstuffworks.com/記者:畢慧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821/197441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771

特朗普「無惡不作」犯十誡仲要鬧教宗可恥

1 : GS(14)@2016-11-10 07:57:45

贏得美國大選的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商界及娛樂界打滾多年,屢有出位行為,更常因說話口沒遮爛而與人結怨。與他交惡的名人無數,除了商界同行外,更有名嘴及主持,但並非每人都恨不得他飽受抨擊的,一位電台主持人就非常厚道,決定不重播他曾說過的「騎呢事」。特朗普2007年與世界摔角娛樂CEO麥馬罕(Vince McMahon)以頭髮作賭注,最後與對方口角繼而動武。特朗普財大氣粗,比賽當天「踩場」,到格鬥場館派狂幾千美金炫富,搶盡麥馬罕風頭,他更招積地向對方說:「你是有錢人,但我比你更有錢」,最後甚至撲倒對方向他拳打腳踢,又親自押對方上台剃掉他的頭髮。甚為小器的特朗普亦與荷李活名嘴露絲奧當奴(Rosie O'Donnell)積怨10年,更在初選辯論嘲笑她是「肥豬」。事緣2006年美國小姐康納(Tara Conner)因酗酒吸毒醜聞幾乎被褫奪后冠,但作為選美會老闆的特朗普決定網開一面,露絲奧當奴當時便嘲諷地稱:「他(特朗普)是道德權威?同第一任妻子離婚,因為婚外情;同第二任妻子離婚,亦因為婚外情,他兩次都令對方懷孕了。」露絲奧當奴批評特朗普的髮型、嘲笑他破產,又指他是二世祖等等,通通「捅中」特朗普的弱點,令他從此懷恨在心。特朗普後來更動用所有平台批評對方,他在Twitter及總統大選辯論中,都趁機挖苦露絲奧當奴,連對方都忍不住說:「這是我人生中所經歷到最多的欺凌。」選前一個月深陷下流錄音風波的特朗普,又被指在其主持的電視節目《飛黃騰達》中,性騷擾參賽者。2006年季度參賽者澤禾斯(Summer Zervos)被淘汰後,翌年聯絡特朗普找尋工作,她聲稱對方2007年在比華利山一間酒店被特朗普強吻摸胸,最後將他推開,最後在特朗普旗下的高爾夫球場做一份低薪工作。特朗普曾接受「三級名嘴」斯特恩(Howard Stern)訪問,兩人多次在節目中公開談性,這些對話顯然不屬於「儲物室閒談」,但斯特恩卻決定不會在節目上重播舊訪問片段,非常厚道,與特朗普的小器量成強烈對比。斯特恩多年來大約訪問特朗普50次,他表示:「我認為特朗普說這些話只是想娛樂大眾,與大家開玩笑。當所有人都在攻擊他的時候,如果我坐在這裡重播舊錄音,我覺得是背叛了我每一位嘉賓。」美聯社/Vox網/《蘋果》資料室



緊貼選情 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10/198293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8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