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忠:貿易盈餘傷己傷人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5063&time=2011-08-26&cl=115&page=all
建立在貿易失衡基礎上的經濟模式,宛如龐氏騙局。如果一個國家無法在國外明智投資,那麼它首先就不應該賺取貿易盈餘
謝國忠
要使全球經濟運行正常,一個不知道如何對貿易盈餘進行明智投資的國家就不該有貿易盈餘;一個不知道如何處理利潤的企業就不該有高額利潤;一個不知道如何理財的人就不該存錢。除非能夠明智投資,否則賺錢的能力對世界就是一種傷害。
由於通脹、資產通縮或違約,資金囤積者在這個十年將會遭受困難。這是過去20年資金積累的必然終點。
龐氏騙局
德國人抱怨希臘人是騙子,竄改賬本來借錢。中國抱怨美國欠債成癮。但是,孤掌難鳴。若非有人響應,希臘人和美國人是無法維持這些壞習慣的。
人類為了以後的安全或是不時之需而攢錢。但從整體來看,錢還是要花的。如果每個人都想攢錢,那麼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了。通過假設工作的人攢錢, 退休的人花費積蓄,經濟學解決了這一問題。利率讓這兩者達到了很好的平衡。這種模式正常運行的條件是人是理性經濟人,管理其經濟的制度都是相同的。然而假 設與現實大相逕庭。一些人攢錢的慾望要比其他人強烈得多。這種人通常會集中在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這些錢必須從這些民族或國家流動到其他民族或國家。否 則,全球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
然而,如果資金從前者到後者的流動效率低下,也就是說後者沒有建立賺錢的能力,那麼危機就不可避免。因為人總是本性難移,所以危機總是在所難免。
從2000年到2010年,德國積累了1.64萬億歐元的貿易盈餘,中國為1.35萬億美元,日本為5120億美元。79%的德國貿易盈餘直接 來自其他歐盟國家。由於中國對德國有貿易赤字,而對其他大多數歐盟國家都有貿易盈餘,因此,所有德國貿易盈餘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其他歐盟國家。現在情況仍 然如此。
德國累積的盈餘跟其他歐盟國家主權債務規模差不多。對於問題重重的歐盟各國,其來自國外的資金基本上都是德國的累積盈餘。
歐元的發行在歐元區創立了一個新的貨幣環境。資本市場假設成員國經濟體不會違背1997年《穩定與增長條約》。市場在條約簽訂之前便做出如此假 設,並使意大利和西班牙這些國家的利率降低到德國的水平。由於存在其貨幣貶值的預期,這些國家的利率原先都很高。進入歐元區以後,這種風險似乎已經消失 了,因此降低利率是合理的。
儘管《穩定和增長條約》限制了財政赤字額,這些國家的私有部門還是可以繼續以高利率借錢。高利率使得借錢給它們的人就像消費者看到了大減價一 樣。當歐元區經濟低迷之際,幾乎所有人都會違背赤字限制。借貸熱潮所引發的高需求,導致從德國進口商品。德國則通過銀行體系將盈餘轉移到借錢的國家。
這是一場龐氏騙局。只要德國相信其他國家最終會還錢,騙局就可以維持。而一旦市場信任感消失,騙局就無法再繼續。如果沒有歐元,這些國家不可能會借到這麼多錢,德國也就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貿易盈餘。
德國最好的出路就是由歐洲央行發行貨幣將損失貨幣化。這樣至少會將損失蔓延給歐元區的所有人。如果德國拒絕這麼做,那麼欠款所造成的大部分損失 都將由德國承擔。德國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會挽救歐元,他們也希望歐元能像德國馬克一樣堅挺,債務人最終也會還錢,但是最終,德國可能還是會選擇犧牲歐元。
到目前為止,德國一直是最大的貿易盈餘國。中國、日本和石油輸出國的貿易盈餘也相當可觀。德國的貿易盈餘主要通過循環回到其他歐盟成員國,而中 國、日本和石油輸出國的貿易盈餘卻進入美國的國債市場,因為其貨幣與美元掛鉤,而不是歐元。這些國家貿易盈餘主要來自美國,所以其貿易盈餘要投回美國,以 支持本國的匯率政策。
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對美國國債市 場來說是有利的。市場不會像以前那樣向歐元區國家提供貸款。這些資金轉移到了國債市場。儘管美國的財政赤字比所有遭受債務危機的歐元區國家要高,國債收益 率卻有所下降。因此,上述這些國家似乎比德國擁有更多財富。但是,這些國家和美國的動態關係,恰如德國和其他飽受債務危機所累的歐元區經濟體的關係。建立 在貿易失衡基礎上的經濟模式,宛如龐氏騙局。德國現在的命運可能是中國未來的寫照。
盈餘困境
如果一個國家無法在國外明智投資,那麼它首先就不應該賺取貿易盈餘,否則就會傷及自己和其他國家。首先,很可能在國內產生泡沫,因為貿易盈餘對 貨幣供應會造成影響。其次,這會讓人們獲得傻錢,造成其他國家的泡沫。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貿易順差較大的國家做出過明智的投資。
如果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那麼儲蓄率高的國家最後會擁有另一個國家。但事實上,一個主權國家不可能由另一個主權國所擁有。主權國家總是可以通過 將外企國有化和拖欠外債來解決問題。因此,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永遠賺取較大貿易盈餘,那麼它並不聰明。所有為獲取貿易盈餘付出的努力最後都會化為烏有。
對外投資要取得很好的收益,前提是其所投資的國家經濟增長,並且不介意與外國投資者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但是這兩種條件很少同時滿足。這也是長期貿易失衡會造成經濟危機的原因。
如果中國要維持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中國的投資必須要推動美國經濟增長。但是投資於國債不會達到這一目的,因為政府支出效率沒有那麼高。中國應該進入美國股票市場,以獲得更多機會,維持中國與美國的經濟關係。股市資金可以為公司所用,促進美國經濟增長。
否則,美國經濟蕭條不可避免地導致美聯儲印鈔量越來越大。儘管美國政府可以還清債務,投資者卻只會獲得貶值嚴重的美元。
貨幣不會停滯,需要流通。一群人或一個國家積攢下很多資金時,這些資金將通過再循環轉移到願意消費這些錢的人手中。積累的資金就成了白紙一張,只不過證明了前者是股東或者債權人。長期貿易盈餘會導致失敗的投資,通過泡沫來創造需求。
因此,如果有誰想儲存資金,前提是其必須是非常優秀的投資者。比如,巴菲特就有資格囤積大量的資金,因為其投資富有成果,通過投資促進了經濟增長,而且遠超過其投資回報。同理,如果一個國家一直持續保持較高水平的貿易盈餘,那就必須捫心自問,是否能像巴菲特一樣優秀。
患在不均
世界經濟正經歷二次探底。金融市場一片恐慌,造成2011年8月的市值減少了10萬億美元。許多權威人士必將提出許多方法,恢復世界經濟。但這 些辦法肯定不會奏效,因其都在刺激需求的臨時增加。世界經濟的問題在於有錢人不想花錢,想花錢的人卻沒有錢,比如,貿易順差國和貿易逆差國,富裕家庭和貧 困家庭,現金充足的公司和無業工人。
世界上有很多錢,低利率就證明了這一點。但是,資金分配過於不均,世界經濟因此而無法正常運行。增加貨幣量無法解決這一問題。
在大部分經濟體中,企業現金充足,但失業率也是居高不下。如果企業對未來預期悲觀,不願投資,其預期就將自我實現,因為高失業率會讓經濟持續衰弱。全球化加劇了收入不均。僅憑刺激政策是無法解決的。
陷入困境的全球經濟終將通過摧毀賬面財富並重新分配給大眾的方式來實現再平衡。這些方式主要包括違約、資產虧損、通貨膨脹或稅收。全球經濟在 20世紀30年代曾經經歷相似的挑戰。各國都採用自己的方式來實現再平衡。德國經歷了惡性通貨膨脹,美國則經歷了資產虧損和債務違約。
當前債務危機的後果是通脹和在未來幾年內出現負利率,同時資產價格將會保持不變或下降。隨著時間流逝,通脹會緩解債務人的壓力。在某個時間點上,他們可以有更多的錢來消費。我不知道這個過程會持續多久,可能需要十年。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央企民企「貿易融資」案對決最高法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1452.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錢峰】9月22日,央企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旗下的河北物流中心(下稱「中儲河北」)與河北金鯤商貿有限公司(下稱「金鯤公司」)「票據付款請求權」糾紛案再審一案,在最高人民法院開庭。
身為央企子公司的中儲河北,跟民企金鯤公司通過貿易融資的方式,進行高達月利率3%的交易。蜜月之後,金鯤公司資金鏈斷裂,中儲河北捲入了漫長的詐騙官司之中,最終官司打到全國最高人民法院。一場2008年金融危機前夕的交易終於揭開面紗。
黃粱夢中的資金交易
馬拉松一樣的官司令中儲河北猶如黃粱一夢,對手金鯤公司的老闆曹連英在面對河北省石家莊公安局詢問時,揭開了央企跟民企之間的資金隱秘交易。
金鯤公司總經理曹連英說,經營鐵精粉生意需要大量流動資金,到了2008年初,金鯤公司出現流動資金緊張的局面。為瞭解決資金問題,曹連英經人介紹,與時任河北中儲副總張堪勇(張於2008年底擔任中儲河北物流總經理)認識。
曹連英夫婦與河北中儲根據業務特點設計了特殊的操作流程:曹連英全資持有的金鯤公司月初抵押給河北中儲2000萬元的鐵精粉,河北中儲將2000萬 元打入金鯤公司;月底,曹連英任法人代表的奇石麟公司加價60萬元從河北中儲將2000萬元鐵精粉原封不動買回。如此,曹連英夫婦每月可獲2000萬元資 金。如此周轉下去,河北中儲通過年化36%的收益率,一年就可以獲得720萬元的收益。
為防範風險,河北中儲堅持要求每月一簽,即先與河北金鯤簽購買協議,同日再與河北奇石麟簽下銷售協議,同時要求曹連英保證貨場內存有足夠2000萬 元的鐵精粉,並派駐場人員監管,確保場內庫存的鐵精粉貨值不低於借出去的資金數額。之前的5筆雙方合作得順風順水,河北中儲在月初付出2000萬元,月底 順利從奇石麟收回2000萬元的貨款和60萬元的價差,除依法繳納的增值稅外,還剩40多萬元。
合作初期運行平穩,2008年4月份,金鯤公司在邯鄲郊區「黃粱夢」租新貨場,老貨場「花開富貴」中的存貨,陸續倒入黃粱夢,貨場將鐵精粉運往自己 的鋼廠客戶。36%的年化收益率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4倍,屬於高利貸,河北中儲自然擔心合作方賴賬不還,則派出監管員駐守貨場,以保證場存貨價值不少於 2000萬元。
最後的空頭支票
2008年6月底,金融風暴來了,曹連英無法如期從鋼廠結賬,奇石麟也就難以如期支付本息,曹連英希望延期半個月,並安排奇石麟公司支付「違約 金」。7月初,曹連英要求改變交易習慣,即河北中儲先開下一輪2000萬元的支票,待驗明真偽和存款餘額後,奇石麟才償還上一輪本息。河北中儲意識到曹連 英的資金出了問題。為確保資金安全,用計「暗度陳倉」。
石家莊中級法院的判決書顯示,2008年7月10日,曹連英給一個杜姓高利貸者打了借條,稱借其2000萬元後於次日上午10點前便歸還,日息千分 之二。然後,曹帶放高利貸的杜某來到中儲河北。幾家打定主意「不見兔子不撒鷹」,杜某要看到中儲河北真開出2000萬元支票,並且要看到中儲河北賬上有 錢;中儲河北要先收進奇石麟公司拖欠了半月的第六輪貨款,才肯把新支票交給曹連英,還要把到期日開成次日,並且派財務持票陪同辦款交割。銀行下班前,三方 來到石家莊某銀行翟營大街支行,中儲河北財務眼看奇石麟公司借來的高利貸2000萬劃進了賬戶,才將次日到期的2000萬支票交給曹連英。
稍後,河北中儲將該2000萬元轉走並將支票掛失,通知留守黃粱夢貨場的監管員「業務結束馬上撤離」,兩員工生怕被打扭頭就走,遺留在現場的「監管 日誌」和「貨物進出入庫日報表」,竟成為後來的官司物證。杜姓高利貸跟曹次日早上趕到銀行劃款,才得知知河北中儲的支票已成空頭。
遭遇「空頭支票」的曹連英,以河北中儲詐騙為名向石家莊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報案。
一女三嫁贏了官司
曹連英在報案時的詢問筆錄中,不否認金鯤公司和奇石麟公司同屬自己的公司,這幾輪生意的目的是貿易融資。
張堪勇亦稱,雙方沒有實際的鐵精粉交易,「我們處在她的倆公司中間做,只出錢加價不對鋼廠銷貨,這種生意除非是為融資,否則對她沒價值。」
2009年3月6日,石家莊經偵支隊偵查終結,認定中儲河北不構成詐騙,決定不予立案。
2009年9月14日,曹連英以「票據糾紛」為由將中儲河北訴至石家莊中級法院,請求判令對方支付票據款及利息等近2300萬元。庭審材料顯示,一 審中金鯤公司沒能提供向河北中儲供貨2000萬元貨物的交貨單證據,但中儲河北派駐監管員留下的「監管日誌」和「貨物進出入庫日報表」等重要物證,法院由 此認定了雙方構成了真實交易關係。
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採信了金鯤公司的證據判令河北中儲支付本息2300萬元,並通過強制執行將該款從河北中儲賬上劃給金鯤公司。
敗訴後,中儲河北試圖拿回被「購買」的鐵精粉。然而存儲貨物的貨場要見購銷合同才能驗貨,且該鐵精粉所剩無幾。
在進入該系列案的第二宗案件後,更多細節表明,曹連英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因資金鏈緊張,無法安排奇石麟公司按期償還「貨款」本息,從5月29日起,便另外向幾名債權人借了2000萬元的債務,用於抵押的恰恰就是這堆鐵精粉。
據曹連英的債權人講述,2008年7月11日晚,曹連英丈夫李永平曾對他們說,他們在邯鄲貨場有幾萬噸鐵精粉,欠的錢一分少不了,並說二人可以找買主賣貨收賬。
隨後,兩位債權人在貨場守了近3個月,留下了進出貨的詳細記錄。此間,曹連英陸續向文豐鋼廠等用戶發貨,債權人陸續從奇石麟公司等賬戶上索回2000萬元中的1294萬元。
「這意味著曹連英夫婦一直控制貨場,事發後自己銷貨收款,卻編造事實向公安局報假案,未得逞還提民事訴訟要求中儲河北付款,通過法院判決拿到了 2300萬元。這還不夠,得逞後繼續就相同事實要求中儲河北返還貨物,這就意味著金鯤公司就同一批鐵精粉『一女三嫁』。」中儲河北一位代理律師屈振紅說。
假戲真做的貿易陷阱
連一粒鐵精粉都沒拿到的河北中儲,在2300多萬元被強制執行給金鯤公司後即向最高法院申請了再審。但就在2010年7月15日,金鯤公司又以「2000萬元票據款不足支付購貨款,中儲河北還欠3400多萬元貨款本息」為由,向石家莊中院提起了「買賣合同糾紛」。
曹連英在起訴書中稱,截至2008年7月10日,中儲河北總計收到金鯤公司供給的鐵精粉31589萬噸,因對方開具的2000萬元支票空頭,經河北 省高級人民法院判令對方償還了2000萬元貨款,但該款對應的只是12870噸貨物,還有價值2909萬元的20719噸鐵精粉至今未予歸還,訴請判令退 還鐵精粉或相應貨款。金鯤公司的證據依然是在2008年7月10日中儲河北撤場後遺失的「監管日誌」和「貨物進出入庫日報表」。
中儲河北認為,這些憑證只是監管過程中,現場監管員用於掌握庫存數量的貨場過磅單,目的是計算得出存貨不低於2000萬元,多餘部分可任由曹連英 「出貨」,並不能證明金鯤公司向自己「交貨」。「合同約定得很明確,貨物交接憑雙方蓋章的『貨物交接單』,這些榜單不是交割證據。而且,更關鍵的問題是, 根據合同約定,在收回奇石麟支付的第六輪貨款後,場內貨物的『監管權』瞬間釋放,復歸到奇石麟手中。」中儲河北另一位代理律師浦志強說。
2010年10月18日,石家莊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一審宣判:中儲河北退還金鯤公司19489噸鐵精粉,如不能退貨,須賠償與貨物價值相符的貨款。」與金鯤公司主張完全一致。」蒲志強說,對於中儲河北的辯護,石家莊中級人民法院並未採納。
張堪勇坦承,正是為了規避法律風險,所涉每單「交易」雙方不僅簽訂了合同,還對所得60萬元依法開具了增值稅發票。而且,為確保資金安全,中儲河北 派人監管記錄進出貨物數量,並加蓋「中儲河北物流」的收貨和出貨印章。「這種假戲真做的操作,就是為了從表面上看起來具有鐵精粉貿易的合法形式」,張堪勇 悔恨不已:「哪知最後弄巧成拙,這些設計現在都成了『真實交易』的證據。」
一個法官的判決書?
巧合的是,兩起訴訟均由石家莊中級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長程建玲主審,隨著中儲河北律師的調查,一些微妙的細節開始浮出水面。
「第二起訴訟中,我的所有程序申請都被當庭駁回,甚至枉法為金鯤公司安排四次開庭。」浦志強認為,「程建玲始終在明目張膽偏袒原告。」
在第一個案件判決下達後,浦志強到航空公司查到合議庭成員張國順法官的飛行記錄,證實他在中儲河北提交代理詞的當天早上飛往上海,在判決下達的當天 下午兩點40分飛回石家莊,並直接乘車回家,數日後才到法院上班,但中儲河北收到的快遞憑單上顯示,程建玲在當天下午4點整就已寄出了判決。
中儲河北認為主審法官程建玲違反合議制度的規定,判決是在合議庭成員張國順出差上海期間作出。浦認為這是典型的未經合議即下達判決。
更蹊蹺的還有,在第二場訴訟中,金鯤公司起訴的案由是買賣合同糾紛,訴訟請求是要求支付一萬多噸鐵精粉的款項,9月6日第二次開庭時,金鯤公司口頭 提出變更訴訟請求,按照證據規則第34條規定,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應該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金鯤公司的請求明顯已經超過期限,再加上律師沒得到曹連英 特別授權,其申請被合議庭當庭駁回。
一週後,浦志強居然得知程建玲又發了傳票通知再開一次庭,「曹連英變更了訴訟請求。變成了『返還原物糾紛』。」浦向法院行文表示不同意對方變更訴訟請求,但法官程建玲置之不理。
二審開庭前的11月24日,浦前往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閱卷,看到了9月13日程建玲與金鯤公司律師範浩楠間的「釋明」筆錄。
案卷記載,程問金鯤代理律師,「經合議庭合議,認為本案的法律關係性質與你們訴稱的不一致,認為買賣合同成立、讓被告付貨款證據不足,你們是不是要變更訴訟請求?」次日,將金鯤公司的訴訟請求變更為「河北中儲返還非法佔有金鯤的貨物」。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蕭瀚等法學專家認為,法官需要謹慎適度合法消極行使釋明權,否則便是偏袒原告損害對方權益。原告主張的訴訟請求既然「證據不足」,依法就只能承擔不利後果,就是通常所說的敗訴。偏偏金鯤公司再次打敗了中儲河北。
中儲河北最後的轉機
更有意思的是,同一主審法官基於相同的證據,認定的事實卻截然相反:在已經生效並執行的票據付款請求權案中,程建玲認定雙方交易性質為買賣合同關 係,認定雙方「第七單」鐵精粉交易真實履行了,故以2000萬元票據存在基礎法律關係為由,判令中儲河北支付票款本息;而在第二案中,她卻認定雙方不存在 買賣合同關係,並且沒有查明貨物去向和中儲河北是否屬於「非法佔有」的情況下,便判令中儲河北退貨或者支付等額「貨款」。
曹連英本人和她名下的金鯤公司、奇石麟公司,則因為黃粱夢貨場內所存貨物發往鋼廠後,結回來的貨款僅僅1294萬元,不夠償還其他債權人2000萬 元本息,在第一案「完勝」中儲河北後執行所得的款項,又拒絕償還其餘的欠款,也已經被另外的債權人訴訟起訴到了石家莊裕華區法院,其中一起案件判決已經生 效,正在執行過程中;第二起案件則尚在審理中。
案件出現了轉機。2010年12月29日,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亦認定第二起案件「認定事實不清」,裁定撤銷一審判決,並發回石家莊中級人民法院重審。2011年6月14日,全國最高人民法院裁定,已經執行完結的第一起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在9月22日提審。
記者在庭審現場瞭解到,曾經承認是貿易融資交易的曹連英,在最高人民法院庭審中矢口否認跟中儲河北的貿易融資行為,一口咬定鐵精粉是賣給中儲河北的,至於3%的利潤是讓利中儲河北的。法官對於曹連英的說法表示不可理解。
貿易商錢緊 稀土永磁產業鏈或臨危機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79315820/
曾經輝煌的稀土王國正面臨崩塌危機。
10月19日起,包鋼稀土(600111.SH)所屬冶煉分離企業(包括直屬冶煉廠、華美公司、和發公司、山東靈芝公司)停產一個月(包鋼全南晶環、包鋼信豐新利已停產)。公司稱,此舉是為進一步穩定市場、平衡供需。
包鋼稀土並非第一家停產企業。今年8月,五礦有色向全國稀土分離企業發出倡議,號召行業立即主動停產,理由是為嚴格執行工信部有關稀土生產指令性計劃的要求,確保稀土市場的平穩運營。而五礦旗下的稀土冶煉分離企業已經全面停產。
根據本報記者瞭解,近期稀土產品價格持續下滑、下游需求不旺、供過於求的形勢下,稀土永磁全產業鏈正遭受價格瘋漲後的重壓。然而,停產並不能穩定市場、平衡供需。
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受溫州高利貸風波影響,之前囤貨推高價格的稀土貿易商們,因資金鏈緊繃,已不惜代價出貨。不過,「目前稀土氧化物市場報價意義不大,無論價格高低均無成交發生」,這是10月14日某稀土專業網站給出的價格日評結論。
業內人士指出,大量依靠貸款支撐的稀土貿易商,或成為溫州企業之後的又一資金斷裂者。
價格暴跌
今年以來,稀土價格經歷快速暴漲暴跌,以釹鐵硼主要原材料金屬鐠釹的價格為例,每噸由今年初的28萬元,漲至年中168萬元的新高,漲幅達7倍多。另一類稀土金屬——氧化鏑則由每公斤1400元,漲至14542元,上漲10倍有餘。
6月份起,稀土價格風雨突變。金屬鐠釹由高點跌至目前的每噸107萬元,氧化鏑則跌至每公斤9250元。
「稀土價跌,中間貿易商甩貨只是導火線。」一位長期跟蹤稀土行業的研究人士透露,「根源在於稀土產業鏈一直繃緊的神經,特別是隨著溫州現象之後,越發明顯」。
該人士告訴記者,「『稀土王國』贛州及內蒙古中間貿易商,大多是借貸囤貨,而目前借貸資金鏈已出現潛在風險,各貿易商都存在甩貨抽離資金的現狀。」
價格暴跌的另一原因則在於,價格暴漲後,下游大規模的成本壓力,導致需求嚴重萎靡。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風電行業。
根 據直驅風電的成本測算,1.5MW的風電直驅永磁電機的釹鐵硼消耗量為1.3噸,如果單純以市場的低端N35報價算,每台1.5MW風電直驅永磁電機的材 料成本,上半年普遍上升4倍(N35年初的市場報價為90萬元/噸,6月初的報價為400萬元/噸,7月份則已上漲為635萬元/噸)。
如果直驅的價格不上漲,則其釹鐵硼的材料成本由15%漲至50%(1台1.5MW的直趨風機的報價大概在800萬-1000萬元),這也是金風科技上半年淨利潤下滑45%的重要原因。
湘電股份下半年則停產直驅,根據公開資料來看,其下半年中
標的風電合同基本都為雙饋式機組。
不僅如此,其餘下游需求終端也相繼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以節能變頻空調為例(直流變頻),受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推動,其每匹的永磁材料成本由60多元漲至300元,成本佔比直接上升10%-15%,使利潤大幅下滑,而空調漲價極其艱難。
「我們從最近的跟蹤發現,美的、格力等大型空調廠商對直流變頻都進行原材料結構調整,大面積開始替代,有消息稱,格力規定1.5p以下不再使用釹鐵硼。」該研究人士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傳統VCM行業。VCM多用於機械硬盤、光驅驅動器、各種光盤播放器等,這塊市場與PC出貨量息息相關,「從我們得到的IDC數據看,PC出貨量呈負增長格局。近年興起的平板電腦、輕薄筆記本,都是清一色的NAND FLASH及SSD,這對機械硬盤跟光驅都不同程度的造成打擊。拿希捷來說,其最大出貨硬盤為500G單碟及1T/2T的盤,而我們發現,其中大部分為市場所言的『倉庫盤』,其轉速只有5900轉,轉速下調對磁性能也是相應的下滑。」前述研究人士強調。
實際上,稀土及永磁材料價格的暴漲,已影響到部分新興產業的正常發展。
一位科學院院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其曾花費大量心力在瀋陽設立節能永磁電機工業園,去年進入良好運行狀態,卻被稀土原材料暴漲給卡住脖子,而胎死腹中。「再這樣下去,中國電機行業就沒法發展了,至少節能電機領域,需要重新思考」。
永磁開工率僅30%
下游大部分行業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乃至更改原材料,直接導致稀土及永磁材料需求的快速萎縮。而上游稀土採選及冶煉行業,則因價格暴漲大量超額度開採,私采嚴重;並有眾多貿易商囤貨待價而沽。
貿易商錢緊 稀土永磁產業鏈或臨危機
據江西省稀土行業協會統計表明,今年1-8月,贛州地區的稀土礦產品產量及生產指令性計劃與實際開採量差距巨大。粗略估算,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原礦系私采。
因提前用完國土資源部確定的全年全國稀土礦開採9.38萬噸總量控制指標,今年8月,五礦集團下子公司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即提議全國稀土分離企業「8月初立即主動停產,確保稀土市場平穩運營」。
但因價格高漲,貿易商持續跟進收貨,開採分離企業訂單充足,使得一些企業不願停產。「稀土價格飆升,賣原礦的利潤是往年十倍以上,這樣難得的好日子,誰願意停產!」彼時,內蒙古一位小民營貿易商表示。
上游暴利助長之下,稀土行業上下游脫節日益嚴重,導致大部分稀土產品有價無市,最終大跌回落。如今,內蒙古稀土價格已滑落到60萬元/噸,遠低於90萬元/噸的收儲價。
「現在,內蒙古已停止收儲,貿易商早就不收貨,因為賣不掉,情況不好,只能停產,」19日,包鋼稀土方面表示,「公司所屬分離企業都已停產,僅採選開工。」包鋼稀土人士指出。
不過,停產也難以穩定價格,有稀土貿易商稱,「浙江的釹鐵硼需求不好,就算大企業都停產,市場庫存還可維持好幾個月。」
「我們調查瞭解到,目前釹鐵硼全行業開工率僅30%。」 據前述研究人士透露,「從簡單的量價關係算,其實如果單純按產量不減少,各公司營業收入一般是隨稀土價格至少漲7倍。拿一個1000噸全部為最低牌號 N35產量的公司來說,按照今年的銷售均價算,其全年銷售收入在4億元以上;以中高端產品為主的公司的銷售均價可能是最低牌號N35的數倍。全行業如是一 個1000噸產能且是最低端產品為主的公司,假定銷量不下滑,則其正常營收應為4億,而中高端為主的企業,其1000噸營收,一般在10億-15億元。但 從上半年釹鐵硼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長明顯落後於產品價格漲幅看,永磁行業隱藏著產品銷量大幅萎縮的暗象(詳見本報8月2日《5稀土上市公司井噴背後三隱 憂》),與我們調查的全行業只有30%開工率的狀況相吻合。」
陳德銘談貿易博弈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06/100376691_all.html 對商務部長陳德銘的採訪,從今年中國
出口的嚴峻形勢開始。
身為中國對外經貿交往及內貿的主管官員,商務部長陳德銘時常處於媒體聚光燈下,卻較少接受專
訪。他做而不說。
這一次,全國「兩會」閉幕不久,他與財新記者在長安街旁的商務部會議室敞開話題「聊」——有關
中國貿易不平衡的指責,貿易環境是否惡化,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度,人民幣匯率的均衡水平,勞動密集型企業如何轉型,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否機遇來臨,多哈回
合能否推進,中國的多邊、諸邊貿易協定能否穩固中國已有的國際貿易話語權⋯⋯
「經濟均衡的增長是相對的、短暫的,非均衡增長是絕對的、長期的;中國快速發展打破了舊有的均
衡,但也實現了新的均衡。」
陳德銘對金融危機以來國際間盛行的世界經濟「失衡論」作出自己的闡述。他認為,所有的力量都產
生在不均衡中,有矛盾才有對立面,才有動力。
這樣的思考,委婉回應了國內對中國與其他國家貿易摩擦趨於加劇的擔憂。不過,陳德銘話語肯定:
由於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的存在,貿易摩擦是可控的。
在他看來,全球是一個擁有70多億人口的大市場,沒有人傻到只要他自己本國那一點市場。同時,
只有把企業放到這個大市場中,參與全球的競爭,中國企業才能獲得競爭力。對於中國企業、產品的成長及貿易額的持續增長,他認為正是跨國公司全球化帶動及信
息技術突破等因素的結果。
而中國這一新生力量的出現,舊的均衡打破了。「採取遏制、限制的態度,都可能招致失敗」,以開
放、包容的態度參與這種競爭,看到新的市場機會,才能跟上潮流獲得發展。
外界對中國訴求不斷。中國以極大勇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十年過去,中國也履行了當初
的承諾,但進一步的市場開放仍然繞不過去。對此,出任商務部長四年有餘的陳德銘表示:有的國家要求中國繼續開放,那麼對方也需要做出開放的新承諾。他還覺
得,開放和改革是互相促進的。下一步擴大開放,首先是人的觀念開放。
在強調中國與世界的互聯、共通後,他又對財新記者說,要以中國的進一步開放,推動全球對中國的
開放。「這可能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博弈過程,但還是要堅持走下去。」
出口地位正名
外貿實現10%的增長目標是艱巨的,但也是有希望的
財新記者:你說過,中國從來沒有把出口導向作為國家的一項
基本政策,從長期看,如何定位出口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中國貿易不平衡一度很嚴重,我們會不會試圖限制出口?
陳德銘:從統計上看,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消費這兩駕國內「馬車」的作用,歷來都遠遠
大於出口。如果不區分國際國內市場,「三駕馬車」又可歸為消費與投資兩類。消費既包括國內消費,也包括出口,出口是國外的消費。而投資不是最終消費,它會
轉化成生產力,形成新產能。在「三駕馬車」中,投資拉動過大是最需要研究和調整的,直到去年,投資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仍超過50%。
當前,我們要繼續下大力氣提高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就出口而言,外需在中國需求結構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於有效利用現有產
能、充分吸納就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全球有70億人口,中國只有13.5億,我們不能關起門來只發展十幾億人的市場,放棄其餘50多億人的市場。
從貿易平衡的角度看,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進出口總額佔世界的比例僅為0.8%,2010年這一比例上升到9.7%。中國在打破了世界貿易原有
均衡的同時,又在創造新的均衡。30多年中,中國的進出口最初出現過比較大的逆差,以後又出現過比較大的順差,但最近幾年逐漸走向平衡,而且越來越平衡。
去年中國出口是世界第一,進口是世界第二,貿易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處在國際公認的合理區間。根據G20提出的參考性指南,經常項目收支餘額
與GDP之比應在4%以內,中國去年這一數字是2.8%,而美國則為-3.1%。中國貿易順差與GDP之比是2.1%,而美國達到-4.8%。
所以無論從對內、對外的角度看,中國都不應該用任何政策去限制出口,至於中國企業能在國際市場上佔多大份額,則完全要靠其自身的拚搏。
財新記者:去年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為負,今年出口
形勢比較嚴峻,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不會越來越小?
陳德銘: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並不會小。按進出口淨值來計算其對GDP的貢獻率,只是計算其對GDP增長數
值的作用,是從統計學角度來看的,並沒有考慮到出口對就業、企業競爭力提升等的貢獻,不能因貿易順差回落就誤以為外貿對國民經濟有負作用。
進出口對經濟最大的貢獻,在於它將企業推到了國際市場前沿的競爭之中。世界上有20億人口的人均GDP超過中國,他們對商品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中國產品要進入這些市場,需要適應遠比國內市場更激烈的競爭,在這一過程中凝聚著企業的不斷創新。不能簡單地用淨出口對GDP數值的貢獻度來衡量外貿對國
民經濟的作用,而要用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的提升來衡量。
財新記者:今年外貿增長目標確定為10%,這一目標能否實
現?如果出口放緩,會不會出現2008年那樣工人失業返鄉的情況?
陳德銘:今年預計10%左右的貿易增速,是考慮到國際市場變化和各種要素成本上升後提出的比較低的增長目
標,出口增速可能會比10%低一點,進口會高一點。實現10%的增長目標是艱巨的,但也是有希望的。
從國際市場結構看,現在人們普遍把歐洲經濟形勢看得很糟,其實有些誇大。歐洲的私人消費還在增長,只是略受影響。美國居民消費正在加速,但下半
年如何還需要關注,因為美國目前的經濟增長,部分受益於競選中黨爭因素採取的臨時措施,也有補庫存的因素,能否持續還待觀察。另外,新興市場國家、周邊市
場都在增長,所以,今年實現外貿增長10%左右是有可能的。
我認為,今年即使局部或者個別產業出現調整中的陣痛,總體也不會再現類似2008年那樣大量工人失業的局面。
結構調整之道
出口退稅是長期的政策,不能把出口退稅當做平衡財政收支的手段,它是貿易政策,應該堅持下去
財新記者:去年以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明顯放緩,製
造業利用外資也出現下滑。這是否意味著,隨著國內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上升,中國傳統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已日薄西山?
陳德銘:產業結構要與勞動力結構相匹配。中國目前有7億到8億勞動力,其中沒有受過高職和大專以上教育的還
佔多數。這意味著,勞動密集型產業仍是我們當前的主業。中國作為世界製造基地,大量勞動力在加工、代工領域就業的狀況還要維持很長時間,否則就業就會成為
問題。
即使在發達國家,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也只佔了一部分。美國、法國近期都要求製造業回歸,原因就是他們也有一批適合製造業的工人,這部分就業要靠
製造業來解決,不能都靠服務業。
我們現在提出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如果理解成要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全部往高技術產業調,這是誤解。結構調整應該是各行各業在各自領域
內往高端調,而不是輕易換到一個陌生的產業。我們的紡織、服裝、製鞋、箱包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往高端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要通過研發提高品質,通過營銷培育
品牌,增加附加值,而不是去搞別的,甚至放棄實業,都去追逐房地產等短時間內看起來回報更高的行業。這是目前要解決的認識誤區。
財新記者:去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增速低於總體增速,這是不
是說明機電行業在往高端走的步伐還比較慢?
陳德銘:外貿的趨勢光看一年的情況是不准的,要看長期的變化。過去十來年,機電產品一直是增長最快的領域,
佔出口的比重已超過50%。中國機電產品正在從一般產品發展到中高端產品。問題在於,機電產品出口中,跨國公司佔據六成以上份額。品牌是別人的,我們主要
做加工。像大家熟悉的iPhone等蘋果產品,它一家台灣代工企業在大陸每年就能解決100多萬人的就業,出口額達700多億美元,超過大部分中小國家的
出口總量。蘋果產品上面寫著加州設計、中國組裝,不是中國製造。按照傳統的原產地規則,一個產品在某個國家的增值率達到50%以上,就可以認為是這個國家
製造的。但全球化發展到現在,已經難以界定產品是哪個國家製造了,只能標上組裝地、零件產地。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看貿易統計數字意義不大,因為貿易的流量
並不決定各國實際利益的分配。所以我們總強調中國是貿易大國,但還不是貿易強國。
財新記者:外貿發展的目標是「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
出口退稅政策是否會影響「促平衡」?
陳德銘:出口退稅是國際通用的政策。因為商品進入另一個國家要徵稅,所以在出口國要退稅,而且要退盡,否則
將對產品重複徵稅,加重消費者負擔。中國也是如此。這是長期的政策,不能把出口退稅當做平衡財政收支的手段,它是貿易政策,應該堅持下去。
中國的出口退稅政策將保持基本穩定,事實上,由於出口增加,實際退稅額也會增加。
財新記者:「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優化對外貿易結
構,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如何評價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陳德銘:中國服務貿易起步晚,在對外貿易中佔比較低,約為10%,僅相當於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且長期處於
逆差狀態。
但近幾年服務貿易發展迅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服務外包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中國服務外包已經處於世界前三位,在承接非英語系國家的服務外包中,
中國的份額甚至高於印度。服務外包每年解決60萬到70萬大學生的就業,佔當年畢業生總量的10%以上。
承接來自境外的服務業務,也就是所謂的離岸服務外包,也會帶動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帶動國內服務外包市場的發育。我們可以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支
持服務業從製造業中分離出來。不是每個大型製造企業都要擁有自己的服務業部門,它完全可以將業務外包給社會化的更加專門的服務公司。分工的深化會整合資
源,提高效率。
中國的服務貿易要有更大的發展,歸根到底是要依靠國內的服務市場的發育和服務業水平的提升。
貿易摩擦可控
未來數年貿易摩擦可控是大概率事件,但也不能排除顛覆可控性的小概率事件出現
財新記者:最近幾年,中國遭遇的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摩擦
正在增加,是否可以理解為中國的貿易環境在惡化,未來貿易摩擦會增加?
陳德銘:這種說法並不完整。由於多邊貿易規則的制衡,儘管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總量增長了六七倍,
但總體上面臨的貿易摩擦是可控的。這些年來,國外對我貿易摩擦涉及的金額,佔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不到1%。但在當前的世界經濟環境下,國際貿易摩擦確實在
上升。比如最近美國成立了主要針對中國的跨部門聯合執法機構,國會也修改法律,允許對中國繼續進行不合理的反傾銷、反補貼合併調查,中美雙方的貿易摩擦可
能還會增加。中國仍然希望,未來數年貿易摩擦可控是大概率事件,但也不能排除顛覆可控性的小概率事件出現。比如美國去年討論的《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一
旦成法,大規模的貿易摩擦就會發生。中國必須就不可控和大規模摩擦這種小概率事件做好充分應對的準備。
財新記者:今年貿易摩擦的重點是什麼?中國如何應對?
陳德銘:使用最多的貿易救濟措施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反傾銷,一類是反補貼。前者是針對每個企業經營行為的個
案,後者則是針對出口國政府對企業的補助,涉及面更廣。過去這些年,反傾銷是主要的形式。但今後反補貼將成為貿易摩擦的主要方面,一些國家已經在這方面頻
頻對我們發起挑戰。
從國別上看,新興國家在與中國產品同質化的競爭中也會有摩擦,但主要的摩擦還是來自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由於國內選戰等政治因素的干擾,針對中
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情緒上升。
我們從來不願打貿易戰,願意以合作來化解摩擦。對於新興市場國家,中國更多的是採用磋商的方法。
當然,我們也會運用規則來維護國內企業的正當權益,比如將國外針對中國的不公平不合理的貿易救濟措施訴諸世貿組織。作為政府部門,維護企業的利
益是我們的職責所在。貿易摩擦可能只佔貿易總量的不到1%,但對具體涉案企業則可能造成100%的傷害,我們必須更有效地幫助他們來應對。
社會上有一種片面的說法,認為美國將中國告上世貿組織後,中國總是敗訴。實際上,中美兩國在世貿組織的爭端訴狀中,中美雙方基本各贏一半,而在
中國起訴美國的案件中,中方大多數是勝訴的。
人民幣匯率接近均衡
人民幣匯率基本上處於一個均衡區間,今後應該增強雙向浮動彈性,升值還是貶值要看市場的供求情況
財新記者:外貿企業對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適應能力怎樣,匯率
有沒有對外貿結構升級起到倒逼作用?
陳德銘:2005年匯改以來至2011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累計升值31%左右,再加上物價上漲因
素,實際升值幅度更大。
人民幣升值對企業來講,是一個嚴峻的倒逼過程。雖然我們不想用升值來倒逼企業,但是客觀上形成了倒逼壓力。人民幣升值擠垮了一部分競爭力不強的
外貿企業,也有一些企業特別是加工貿易企業轉移到國外,比如耐克(Nike)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已經從東莞轉移到了越南。但總體來講,大部分企業在這個過
程中逐步調整結構,適應環境,向加強研發創新、培育自主品牌、提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最近一年,中國出口產品結構調整很有成效,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增強。
財新記者:最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央行行長周小川,還有你
本人在內的政府官員,紛紛表示人民幣匯率逐漸接近均衡匯率水平,理由是什麼?
陳德銘:首先,人民幣匯率是由人民幣買賣市場供求機制決定的,我們正朝這條路上走。去年8月、9月到現在,
國際上人民幣買賣基本是平衡的,有時還是在拋人民幣,並不是像過去那樣,大量「熱錢」預期人民幣升值,拚命進來,造成人民幣更大的升值壓力。
其次,中國的貿易平衡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最近兩個月還出現了逆差。這也說明從貿易上看,人民幣基本上處於一個均衡區間。今後人民幣匯率應該雙
向浮動,升值還是貶值,要看市場買賣的供求情況。
財新記者:但是,國外的看法似乎並不這樣認為,國際上要求
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一直不斷,世貿組織3月底也召開專家會,討論匯率與貿易的關係。對這一問題,你如何看待?
陳德銘: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外匯收支餘額主要由兩塊構成,貿易項下的盈虧和資本項下的盈虧。目前中國貿易盈餘
與GDP之比已經降到了2%左右,資本項下的盈餘則更小,當然資本項下的問題不能用貿易的方法來解決。
世貿組織3月底的討論,核心是討論匯率與國際貿易的關係,中國派專家參與。此次研討會不涉及匯率相關的規則問題。因為匯率問題不在世貿組織的職
能範圍內。這只是一次學術性的研討會,更不是為專門去攻擊某一個國家的匯率政策而組織的。
匯率對貿易有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整體性的,對所有的貿易夥伴都會產生影響,不能拿匯率來解釋單獨與某個國家的貿易平衡狀況。美國的一些人常常把
匯率和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扯在一起,這是很不客觀的。因為中國與世界的貿易是基本平衡的,但與美國不平衡,怎麼會是匯率的問題呢?
經濟學上有一個「特裡芬悖論」,實際上就描述了美國現在的處境。在單一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情況下,這個國家永遠無法擺脫大量逆差,否則這種
貨幣不會流到世界各地。所以美國長期有大量的貿易逆差,去年達到7372億美元。美國經濟學家也認同這一理論。
從中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首先,人民幣若要從貿易項下可兌換走向資本項下可兌換,就需要建立足以抵禦國際金融風險的防
火牆,所以開放應當是漸進的。至於人民幣要不要成為國際結算貨幣,我們已經在貿易和部分資本項下開展了人民幣結算。但如果一個國家結算人民幣有盈餘後,卻
沒有充分的人民幣投資渠道,就會出現不平衡,這就回到了資本項下實現完全可兌換的問題。總的來看,人民幣成為真正的國際結算貨幣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跨國併購時機
對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商業賄賂行為,「緊箍咒」正在收緊,中國政府已經明確,海外商業賄賂行為亦在打
擊之列
財新記者:從2011年11月起,中國實際利用外資
(FDI)連續四個月負增長,主要是製造業投資低迷。這主要是什麼原因?中國如何應對?
陳德銘:去年FDI總的是增加的,四季度有所下降。各主要FDI來源地中,美國下降較大,台灣有所下降,歐
洲基本持平,日本增長超過50%。今年前兩個月,出現另一種情況,來自美國的FDI沒有下降,歐洲下降比較大,但總體下降幅度較小,預計今年FDI還是會
有所增加。
中國確實存在各種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包括勞動工資、企業融資、原材料成本等,這給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帶來困難。但中國吸收外資的優勢正從單一
的成本優勢轉向長期的綜合優勢,從沿海地區局部的優勢轉為東、中、西部的全國範圍的優勢,從製造業的優勢轉為各行業、各領域的全面優勢。中國仍然是世界上
投資環境最好、增長潛力最大的國家之一,這是不可替代的。
中國仍會進一步開放市場,包括服務業。這些部門逐漸開放,會彌補要素成本上升帶來的影響。未來中高端製造業、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對外資
的吸引力會增強。
財新記者:去年中國出台了外資併購安全審查制度,今年年初
又修訂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國對外資的關注點是否出現一些明顯變化?
陳德銘:《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是動態的。1995年發佈以來已先後修訂了五次。此次修訂,總體方向是支
持利用外資推動製造業改造升級,鼓勵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雖然有的西方投資者認為收緊了一些,但我認為這次修
訂還是體現了進一步擴大開放的精神。有一些調整是正常的,因為國內的市場供求和環境保護情況發生了變化,有些領域不再鼓勵了,各國都會這樣做。
至於外商投資安全審查制度,是通行做法,對此最擔心的那些國家,其本國也有這樣的制度,執行起來比我們更缺乏透明度而且更嚴厲。他們只是有些擔
心,但我們卻碰到了現實的阻礙,一些中國海外投資的項目被卡住了。
財新記者: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規模越來越大,影響也越來
越大,既有國企也有民企。你如何評價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現狀?
陳德銘:總的來看,中國的「走出去」還剛剛起步。目前中國對外投資佔全球總量不到2%,僅相當於美國的
6.5%、英國的18.8%、法國的20.8%、德國的22.3%。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2005年以前,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每年
不足100億美元,去年已有600多億美元。
與此同時,我們引進了116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從長期看,中國會逐步走向「引進來」和「走出去」、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比較平衡的狀態。但最近
十年可能還是「引進來」要多一些。
財新記者:相對於危機或疲弱增長中的歐美國家,中國的情況
要好很多,現在是不是進行一些跨國併購的較好的時機?
陳德銘:這一兩年確實有一些很好的機會,因為歐美有些企業遇到困難,原來不容易談的項目現在可以談了。而中
國國力增強,外匯收入盈餘,中國企業可以借此機會,收購一些品牌和比較前沿的技術,逐漸提升自己的競爭力。2009-2011年,中國企業通過併購實現的
直接投資每年平均為200多億美元。這是一種雙贏的投資。
在看到「走出去」機會的同時,還要更多地看到風險。我覺得還要強調穩重、慎重,要穩一些。因為國內外體制不同,中國企業還不太瞭解地緣政治的變
化,不太瞭解東道國的法律、文化,特別是工會組織等運作方式,也缺少國際化經營的專業人才。
商務部作為主管對外投資的部門,要給企業更多的服務,比如提供投資環境信息、投資保護交涉等。同時,我們也鼓勵在海外的中國企業設立境外中資企
業商會,發揮集體力量,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相應也起到行業自律作用。
財新記者:一些中國企業在不發達國家的投資行為,也招致了
很多批評,你如何看待?在規範中國企業海外運作上,商務部有什麼能做的?
陳德銘:總體來講,這兩年中國企業在欠發達國家的形象大大改善。由於我們的宣傳還跟不上,所以也碰到一些誤
解。但「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情況確實存在,個別企業在境外搞金錢開道、商業賄賂,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現在我們上了很重的「緊箍咒」,《刑法》修正案將跨境商業賄賂行為定為犯罪,中央紀委、監察部、商務部、國資委等已經明確,中國打擊商業賄賂行
為包括海外,並正在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一些欠發達國家的法律可能不太健全,但不等於我們就可以放任那些不正當行為。中國企業在海外如果搞商業賄賂,今後
要受到中國法律的追究。
要改善中國企業的海外形象,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更多地僱傭當地勞工,加強環境保護,支持當地改善民生。這不僅僅是個形象問題,也是關係中國
企業在海外長遠發展的客觀要求。
貿易自由化的多邊、諸邊與雙邊道路
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應該是「條條大路通羅馬」,TPP可能是一條路,「10+3」以及
「10+6」也是一條路,而且這條路已有了好的基礎
財新記者:中國入世十年,受益良多,但也有不少爭議。中國
怎麼利用世貿組織來實現自身發展?在多哈回合連續遭遇挫折的背景下,中國對世貿組織有何期許?
陳德銘:世貿組織的規則是有約束力的,如果某個成員不遵守世貿組織規則,其他成員可通過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
制解決。如果某個成員不執行爭端解決機制的裁決,是會受到報復的。正因為如此,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貿組織在監督各國貿易政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使世界上
沒有出現高強度的貿易保護主義。
對中國這樣的貿易大國來說,世貿組織的多邊規則對維護穩定的外部環境,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入世當年同時啟動的多哈回合談判迄今也已十年了。十年來,中國從一個新成員,逐步成為多哈談判的核心七成員之一(其餘六成員是美國、歐
盟、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巴西)。經過艱苦努力,談判完成了80%以上,但目前陷入僵局。
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機發生後,發達國家經濟遭受重大衝擊,面臨多重難題,面對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心態失衡,試圖拋棄已談成的結果,推出新的談判方
式和議題,拋開削減農業補貼,轉向服務業開放。
但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多數成員認為,應在尊重談判授權、維護已有成果基礎上,盡快達成一攬子協議。有關新議題的討論,應以實現多哈回合談判
為前提。
我們認為,在各方存在較大分歧的情況下,應重點討論推進部分分歧較少、技術上相對成熟的議題,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關注議題。如果目前的條件無法
迅速達成一致,也不能輕言放棄多哈回合,另起爐灶。我們應當耐心等待新的時機,比如一些國家選舉結束之後,可能會為重啟談判創造契機。
財新記者:多哈回合徘徊之時,世界上出現了很多雙邊、諸邊
貿易協定,中國在這方面進展如何?
陳德銘:對中國和絕大多數國家來講,世貿組織是維護世界貿易秩序的主渠道,所有諸邊、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FTA)都是其有益補充,我們不能推翻這個主渠道。在此基礎上,中國積極推進雙邊、諸邊貿易協定談判。
我國自2002年開始對外商談自貿區。特別是十七大提出「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以來,步伐明顯加快。目前,中國已簽署10個自貿協定,正在商談
的5個,涉及五大洲28個國家和地區。從已經實施的自貿協定情況看,產生了良好效應。2011年,中國對新西蘭、巴基斯坦、秘魯等15個自貿夥伴出口增長
29.1%,高於同期對全球20.3%的平均出口增速。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以來,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目前,我們正在繼續有步驟、有重點地加快推進自貿區談判。中國與澳大利亞自貿區談判已經舉行了17輪。中國與海灣六國(GCC)的合作也在推
進。中韓自貿區談判即將啟動,中日韓自貿區官產學研究已經結束。我們要像下棋一樣佈局投子,爭取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競爭中佔得先機。
財新記者:對美國正在積極推進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
夥伴關係協議),是否針對中國,各方看法不一,你怎麼看,中國是否會考慮加入?
陳德銘:中國認為,所有的自貿談判都應該是開放的、透明的、包容的。亞太地區經濟的自由化和一體化應該是
「條條大路通羅馬」,多渠道走的。TPP可能是一條路,「10+3」(東盟+中日韓)和「10+6」(東盟+中日韓、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也是一條
路,而且有了很好的基礎,因為目前東盟已分別和上述六國達成了自貿協議。
我們對TPP正在研究和評估。總的來講,中國感覺TPP的標準比較高,目前中國國情與其制定的標準差距比較大,目前沒有加入談判的計劃。中國會
密切觀察其進展。
以開放促改革
以自己的進一步開放,換來全球對中國的開放,這可能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博弈過程
財新記者:中國金融業尤其是資本市場,被認為競爭力不夠
強,是否因為開放不足?美國希望中國能進一步開放金融領域,你怎麼看?
陳德銘:最近幾年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後,中國金融業發展迅速。目前全球規模最大、資金利潤最好的銀行,不少都
是中國的。中國已經允許外資銀行進入,但是中國的銀行不能在美國單獨設分公司,只能設立獨立的子公司。證券承銷領域,中國有專門的專家委員會審批,也是逐
漸開放的,而美國對中國仍然沒有開放。
十年前,中國做出相應的承諾,換得加入世貿組織,此前承諾的,中國已經做到了。現在,有的國家要求中國繼續開放,那麼對方也需要做出開放的新承
諾。只有在對等、平衡的基礎上,我們才可能做出抉擇。
財新記者:今年「兩會」上,你提到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如何
看開放與改革的關係?過去十年,加入世貿組織是擴大開放比較明顯的行動,今後以擴大開放來促進改革,應當做哪些事情?
陳德銘:改革和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的重要內容。我們歷來認為改革和開放是互相促進的。開放,實際
上是要把自己國家民族的經濟、企業放在全球視野裡去思考、去比拚。開放才會找到差距,感到壓力,並把壓力變成動力,促使自己改革,而開放需要改革來提供製
度保證,我認為兩者是互相促進的。
我個人覺得,下一步擴大開放,首先是人的觀念開放,要在思想理念方面意識到,中國是國際社會的一員,與世界是相互關聯的。其次,在國際交往上,
要使中國的經貿管理體制與國際銜接,以自己的進一步開放,推動全球對中國的開放,這可能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博弈的過程,但還是要堅持走下去。
開放是全球化下的必然選擇。落後的時候,我們要通過開放來學習追趕先進,將來我們更加發展了,許多指標可能躋身世界第一,但也仍然要堅持開放,
與其他國家和民族和平相處,相互借鑑。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要有包容和豁達的胸懷。
本刊記者邢昀對此文亦有貢獻
陳德銘
1949年3月出生,上海市人,1969年4月參加工作,1974年9月入黨;南京大學國際商學院管理系企業
管理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管理學博士。
現任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商務部部長、黨組書記;
1985年10月至1993年6月任江蘇省商業廳副廳長、黨組成員;
1993年6月至2002年5月,歷任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江蘇省蘇州市委
副書記兼代市長、蘇州市委副書記兼市長,蘇州工業園區工委書記,蘇州市委書記兼蘇州工業園區工委書記,江蘇省委常委兼蘇州市委書記,蘇州工業園區工委書
記;
2002年5月至2006年5月,歷任陝西省委常委、副省長,陝西省委副書記、代省長,陝西省委副書記、省
長;
2006年5月至2007年11月,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
2007年11月至2007年12月任商務部黨組書記、副部長;
2007年12月任商務部部長、黨組書記。
鐵礦石貿易商預警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10/100422351_all.html隨著鋼鐵生產商步入低谷,作為上游的鐵礦石貿易商也舉步維艱。「目前不論大型貿易商還是中小型貿易商,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經營都很困難,大部分在虧損,這幾年根本就很難掙錢。」山東華信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拜文匯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
進口鐵礦石的港口庫存數據印證了這一點。根據鐵礦石諮詢機構聯合金屬網統計,截至8月3日,中國進口鐵礦石庫存已經突破1億噸,全國34個港口鐵礦石庫存量為10240萬噸,已經連續兩個月出現遞增。
鐵礦石庫存不斷增加,價格遠景看跌,意味著囤積鐵礦石的貿易商面臨的風險也在積聚。中小貿易商可以轉行,但是對於一些大型貿易商來說,轉行並不切實際,已然被深套在其中。
在中國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海民看來,鐵礦石貿易商的困境與現在的鐵礦石貿易環境有直接關係,「鐵礦石傳統年度定價機制被打破,導致礦石價格調整越來越頻繁,掙差價空間越來越小」。而另一方面,鐵礦石供需格局在改變,鐵礦石的需求沒有前幾年那麼緊張。
貿易商被套
在目前中國上億噸的壓港鐵礦石中,有將近40%為貿易商所有,而其中絕大部分是大型貿易商所囤之貨。
一位不久前到日照港做調研的分析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在目前港口庫存中,鋼廠的進口量主要是滿足生產所需,小貿易商也會囤積一些礦石,但囤積量一般不超過幾十萬噸,「更多的是那些不差錢的大型央企貿易商,比如五礦、中鋼、中建材、中鐵物資,他們拖得起」。
大型央企貿易商囤礦被套早有先例。其中典型者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時,中鋼集團囤了上百萬噸鐵礦,虧損達到上億元。雖然此後礦價有所上漲彌補了一些損失,但是有些高價庫存依然還未被消化。
五礦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鐵礦石貿易商。財報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其庫存達268.77億元,計提跌價準備14億元,庫存產品中鐵礦石佔第二位。
不過,對於這次能否消化庫存,財大氣粗的央企貿易商也沒有底氣。
「現在我們已經不再想著掙多少錢了,我們加大了代理業務。」五礦集團一位中層人士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做代理業務可以每噸穩掙幾美元。」
代理業務指與沒有進口資質的用礦企業簽訂鐵礦石進口代理合同,由五礦這樣的貿易商為其代理鐵礦石進口業務,約定雙方責權利。代理費用參照國際國
內商貿規則慣例,經雙方協商確定。代理業務和此前賺取鐵礦石差價模式的不同之處是,簽約代理合同減小了鐵礦石貿易商的風險,同時也降低了套利的空間。這種
貿易方式在前幾年鐵礦石價格不斷上漲時並不受貿易商青睞,現在卻日益受到重視。根據上述五礦集團人士透露,目前代理業務的收入比重上升到49%,此前在
30%左右。
另一家央企貿易商——中鐵物資集團有限公司也加大了代理業務。
根據中鐵物資財報,2011年該公司進口鐵礦石為2041萬噸,其中有93%屬於代理業務,比2010年增加了兩個百分點。加大代理業務之外,大型央企貿易商也在力爭提高自身的服務含量,包括為鋼廠提供資金支持、提供礦石混裝配礦服務等。
「由於目前鋼廠的資金壓力比較大,我們會幫助一些鋼廠進口鐵礦石,和代理制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會收取部分利息。」上述五礦人士稱。
一直以來,鋼鐵企業向鐵礦石供應商購買礦石後,要自己配礦生產。五礦集團希望混合配礦能成為新的增長點。但這一系列轉型收效甚微。根據五礦集團下屬上市公司五礦發展財報,2011年鐵礦石毛利率僅為0.92%,而在2010年和2009年分別為3.9%和3.99%。
格局之變
鐵礦石貿易商今天面臨的挑戰,是過去兩年來鐵礦石定價機制不斷演變的結果。在年度長協機制沒有打破之前,中國鐵礦石貿易市場分工比較明確——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三大鐵礦石廠商主要供應長協礦;貿易商主要做現貨礦貿易,其中現貨礦以印度礦為主。
從2010年開始,鐵礦石貿易商就開始遭遇挑戰。當年4月,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強硬地用季度定價取代了年度長協定價,同時開始加大現貨投放。
進口到中國的印度礦在不斷減少。「金融危機以來,印度政府通過上調鐵礦石出口關稅和上調鐵礦石運費,限制印度礦的出口。」劉海民表示,這直接導致了印度礦在中國市場份額的下滑。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11年中國從印度進口鐵礦石0.73億噸,同比下降24.36%,佔進口鐵礦石市場的10.65%。印度鐵礦石在中國市場佔據份額最多時是2005年,一度高達25%。
「印度礦減少,三大礦山的現貨礦不斷增加,這些本來都不是大問題。關鍵的問題是,三大礦山投入現貨後採取了招標的方式銷售現貨。」上海一家中型
鐵礦石貿易公司執行董事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所謂招標,就是礦山發出一船礦石,邀請鋼廠和貿易商都來參加競標,出價高者得。
隨著年度長協定價機制被打破,力拓和必和必拓也開始嘗試著將一部分現貨礦石以招標形式出售,淡水河谷後來也加入這種模式。
「招標前,一般採取一船一議價。採用招標後,現貨市場、鋼廠和礦山直接對接,貿易商操作的空間小了。」上述上海貿易商人士稱,貿易商的很多客戶就直接對接三大礦山了。現貨招標給貿易商帶來的另一個不利之處。由於招標使價格透明,貿易商不好隨便加價。
「以前一船一議價,價格只有貿易商和礦山知道。貿易商要倒手給鋼廠時,貿易商可以根據當時的行情隨意加價。」北京鋼聯資訊總監徐向春在接受財新
記者採訪時表示,採用現貨招標後,價格比較透明,即使最後是貿易商拿到貨,加價也不是那麼容易。此外,業內還有看法認為,現貨招標方式價高者得,變相推高
鐵礦石價格。「比如現貨市場價格是160美元/噸左右,如果看好未來市場,競標者就會出價到164美元/噸,這樣比一船一議價的價格高出不少。同樣,貿易
商最後掙到的差價幅度減少,利潤也就減少。」徐向春稱。
拜文匯總結現貨招標給貿易商帶來兩個不利結果:客戶減少和利潤下降。
誰能逃離
招標方式帶來的格局變化,使貿易商無法像2008年以前那樣獲取暴利。眼下,鐵礦石貿易商頭疼的是鐵礦石根本賣不動了。王磊是山東一家鐵礦石貿易商負責人。他於2006年進入行業。「我趕上了鐵礦石貿易好時光的尾巴。」王磊戲稱。
2006年到2008年上半年,進口鐵礦石價格一路飆漲。2006年鐵礦石均價在60美元/噸,隨著全球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對鋼鐵產品需求的增長,鐵礦石價格2008年攀升到了近160美元/噸。
「金融危機前,鐵礦石價格一直上漲,只要有鐵礦石,囤在手裡一兩個月後再賣,每噸掙個二三十美元並不難。」王磊表示。
金融危機到來後,王磊和其他鐵礦石貿易商一樣,眼看高價礦石在手中迅速貶值。2009年進口鐵礦石價格一度跌破60美元/噸。「當時礦價下跌,但我們並不悲觀。」王磊表示,因為隨著政府刺激政策出台,需求肯定在,「有需求,價格就會上漲」。
果不其然,由於2010年鐵礦石談判前景黯淡,三大廠商縮量限供,礦價從2009年底就開始有強烈上漲預期,2010年進口鐵礦石價格一度達到近200美元/噸,讓鐵礦石貿易商再次嘗到暴利滋味。
「我們2010年賣了幾十萬噸,掙了1000多萬元。」王磊表示,雖然當時也曾遇到囤貨後價格下跌,但沒過兩個月價格又開始上漲,而且幅度不小。「其實做貿易只要價格有漲有跌,就有錢掙」。
如今是鐵礦石價格從去年10月開始一路下跌,看不到上漲預期,短短兩個月就下降了20%。到今年開工旺季的4月,鐵礦石價格並未上漲,仍在下
跌。截至到目前,鐵礦石價格已跌到近八個月以來的新低,品位62%的粉礦到岸價已經跌破120美元/噸。價格越跌,賣貨就越困難,導致港口鐵礦石庫存持續
增加。拜文匯坦言:「我們公司的庫存和目前港口庫存一樣,處於高位。」
「庫存高,因為鐵礦石根本賣不動,鋼廠接貨意願不強,應該說鋼廠根本不願進貨,現在都在消耗庫存。」聯合金屬網鐵礦石分析師張佳賓告訴財新記者,唐山一帶中型鋼廠的庫存維持在20天左右,「現在大型鋼廠主要是消耗協議購買的礦石,貿易商的礦石根本不買」。
王磊也證實了上述說法:「我們採購進來的鐵礦石價格在135美元/噸左右,現在想虧本甩貨都沒有人接盤。」
他預計,鐵礦石價格可能跌破100美元/噸,主要原因是全球經濟都不景氣,很難復甦。由於對後市悲觀,王磊也想急於出手手中的鐵礦石。
「現在能出手,也就意味著可以減少虧損。」他說,「我有朋友在今年年初全身而退,已經投資電影了。」■
貿易保護主義來襲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2/100446286.html全球經濟現在深陷滯脹。寬鬆的貨幣政策並非對症下藥,很可能會引發通脹危機。隨著滯脹到來,貿易保護主義很可能會抬頭,威脅到以出口為導向的東亞經濟。
中國是最容易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傷害的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再加上存在大量過剩產能,貿易增長疲軟將會延長其商業利潤的下行期,造成中國銀行系統大量壞賬。允許實力較弱的企業破產,可能是解決當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的惟一途徑。
滯脹導致貿易保護主義
全球化已經迅猛發展了20年。在過去20年間,貿易增速幾乎是全球GDP增速的2倍。WTO體系雖然存在很多缺陷,但還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
用。反傾銷案件在2001年達到頂峰,為372起,去年則減少到155起。中國現在面臨49起反傾銷案件,相當於十年間的平均水平。考慮到中國出口增速是
全球貿易增速的2倍,反傾銷案件的數目保持在穩定水平,可謂差強人意。WTO體系對於發展中國的貿易是有益的。
最近發生的一些事件表明,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還將會遇到更多顛簸。奧巴馬政府已經就中國補貼汽車及零部件行業向WTO提起了申訴,並且否決了三
一集團在美國的一個風電投資項目。歐盟和美國都在考慮對中國的太陽能設備出口實施制裁。美國國會剛剛判定華為和中興通訊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可能會
禁止其向美國出口。
有人認為這些事件是選舉政治的一部分,一旦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就會回到常態。但我認為情況剛好相反。經濟增長疲軟比選舉政治更能助長貿易壁壘,
除非全球經濟很快重回高增長狀態,貿易保護主義勢必會迅速增長到足以永久破壞經濟增長的程度,從而形成保護主義抬頭和經濟增長疲軟之間的惡性循環。
在一切發展順利的時候,沒有人質疑自由貿易的理念。經濟學理論解釋了自由貿易的優勢。兩個人之間進行貿易,必然能使兩個人都收益,否則,交易雙
方不會達成一致。將這個理論擴展到兩個國家時,就需要對理論做出必要的調整。顯然,在工作外包到其他國家的情況下,失去工作的工人生活將不如從前了。但
是,如果工人能夠找到工資相同的其他工作,那麼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就是受益的。不幸的是,當貿易佔GDP的比重巨大並且發展迅速之時,這一理論就站不住腳
了,被替代的工人需要大幅降低工資要求才能找到新的工作。勞動者收入的減少可能遠遠大於商業利潤的增加。
即使商業利潤的增加大於勞動者收入的損失,收入再分配也十分困難。在美國,很少有政界人士敢於討論提高稅率。在法國,政府對100萬歐元以上的
收入徵收75%的邊際稅率,嚇壞了有錢人。倫敦似乎正在削減稅率,把很多大企業總部從瑞士吸引過來。中國的很多高收入金融專業人員都居住在香港。在一個全
球化的世界裡,很難對資本或流動性從業人員徵稅,而他們恰恰是從全球化中受益最多的人群。因此,對全球化增長的益處實施再分配是很難實現的。
儘管全球化在過去20年裡也造成了大量的失敗者,但是由於泡沫掩蓋了其消極面,所以還是一派繁榮。在美國,華爾街創造的金融工具讓一般人可以從
通脹的資產價值中獲得現金。在歐洲,金融泡沫使南歐國家政府能夠以低利率借款來分配給本國人民。泡沫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給由於全球化而失業的人們創造了
新就業機會。
高失業率是隨著西方國家金融泡沫的破裂而出現的,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至此真相畢露。不可能再通過泡沫創造就業。想要通過正常的經濟活動提供如此多的就業機會,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每當經濟困境顯而易見而又曠日持久之時,對待全球化或貿易的態度必定會發生變化。
就業危機延長
全球經濟近乎處於衰退狀態,未來許多年裡仍將如此。美國的GDP增長率一直徘徊在2%左右,根本無法為勞動力增長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更不用說
降低現有的失業人數了。歐洲也處於衰退之中,在可預見的未來,經濟也不可能走出衰退。日本經濟很可能也處於衰退狀態。新興經濟體已經從2010年至
2011年的高增長率上冷卻了下來,今年增長率很可能會徘徊在3%至4%之間。根據過去的標準,這些就是接近衰退了。
經濟學相信市場經濟有自我痊癒的能力。每當泡沫破裂,價格機制就會重新分配經濟資源達到新的平衡,從而實現包括勞動力在內的資源充分利用。因
此,失業率會自然而然地下降。當高失業率存在時,經濟學家傾向於指責福利制度,認為高額的失業救濟阻止人們找工作,這種看法未免一葉障目。
在西方國家有兩個因素會延長就業危機。首先,全球競爭可能會導致均衡的工資不能滿足生活基本需求。世界各國的生活成本差異很大,當工資是全球統一決定,而支出由地方因素決定的時候,就會出現這個問題。
如果一個國家想要解決就業問題,就必須降低生活成本。這就是德國的優點。德國的工資,尤其是年輕人的工資,低得驚人。僱員可以接受低工資的原因
就是他們不用承擔高額的學生貸款,房屋租金或醫療保險。但是,要改革醫療衛生、教育和住房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高失業率會持續很長時間。
其次,信息技術將會繼續取代發達國家的白領工作,給全球化和金融危機下的勞動力市場創造更多的麻煩。技術從長遠來看是個好東西。總體上會提高生
產力。但是,當它取代了有著幾十年工作經驗的員工的工作時,問題不是通過再分配就可以輕易解決的。發達國家的大多數中產階級的工作都將在信息化的發展過程
中變成多餘的,信息化帶給勞動力市場的衝擊需要一代人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被消化。應對當前的經濟危機,需要實施困難的結構性改革,不能坐等價格機制的調
整。
WTO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WTO體系給全球化提供了平台,跨國企業是全球化的領導者。跨國公司極大地受益於全球化,它們在西方國家的政治影響力是WTO體系成功的關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已經演變成政治危機。通過稅收實施再分配成為近來西方國家選舉的重要因素。但是,企業反對提高稅率。他們可以通過像瑞士
和新加坡這樣的避稅天堂在世界各國重新分配利潤。當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受損時,這些活動就會被視為負面活動。政治舉措相對於商業反應緩慢,但最終會趕上
來。因此跨國公司很可能會在本國失去政治影響力。
比如,在可預見的未來,歐盟一定會協調稅率。如果英國不接受這種做法,就必須脫離歐盟。利潤計算的規則很可能會收緊,從而抑制在避稅天堂的消費。
通過提高稅收解決全球化帶來的不平等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政治家會轉而直接關注貿易。未來管理跨國貿易活動的規則將會更加複雜。外包壁壘也會增
加。進口稅會上漲。反傾銷手段將會更加頻繁地用於保護現有行業。WTO的黃金時代正在走向終點。實際上,貿易爭端加起來足以打敗WTO。
上次全球化的黃金時代終止於大蕭條。經濟學家指責西方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要麼導致、要麼加劇了大蕭條。但是現實情況很可能更加複雜。勞動力市場應對全球化的能力有限,在後者發展過於迅速的情況下,政治因素將會不可避免地牽扯進來,阻擊全球化。
過去20年裡,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是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2倍。這種關係不可能長期持續。最佳情況是兩者的增長速度互相協調。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會徘徊在2%至2.5%左右,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也將是如此。
如果中國可以維持其全球平均速度2倍的出口增長,這意味著出口增長速度將為4%至5%,通脹會讓名義數字更高。這就意味著中國無法通過出口走出
目前的經濟困境。現在製造業過剩產能的總產值可能達到1萬億美元,相當於總出口量的50%。如果中國提高對出口的刺激,貿易爭端必定會增加。
當前中國解決產能過剩的辦法實在不靠譜。大多數地方政府很努力地在維持生產水平,推高庫存。這種拖延戰術只會增加最終調整的成本。地方政府和銀
行應當停止對市場調整的干預,對於效率低的企業應當允許其破產。只有當供求實現平衡以後,經濟才能恢復增長,銀行體系才能安全運行。
當前一些解決產能過剩的流行觀點都是十分愚蠢而且是有害的。比如,投資刺激可能在短期增加需求。但是會導致未來的產能增加,造成更大的危機。通
過政府法令「撤退低效產能」,將會使所謂的「高效」產能迅速取而代之,結果還是產能過剩。除非通過市場力量導致投資下降,否則產能過剩問題只會不斷加劇。
全球環境已經發生巨變。中國經濟的解決方案不能一成不變。任何對現實的幻覺都會帶來災難性影響。■
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124
以去年全年的進出口商品總額計,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
彭博稱這是二戰結束後亞洲國家對美國全球貿易主宰地位發起挑戰過程中的全新里程碑。
美國商務部上週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去年全年進出口商品總額合計3.82萬億美元。而中國上個月的海關數據顯示商品貿易的總和為3.87萬億美元。
高盛奧尼爾在電話採訪中向彭博表示:「對於全球許多國家而言,中國已經快速成為最重要的雙邊貿易夥伴。以目前的速度,到這個十年結束的時候,許多歐洲國家與中國進行的貿易將超過歐洲內部的雙邊貿易夥伴。」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Nicholas Lardy表示:「中國的經濟規模是美國的一半,卻在商品貿易上超過了美國,這很了不起。中國超越美國並非是偶遇人民幣大幅低估所帶來的出口熱潮。」她指出自2007年以來中國的進口增速已超過出口。
日本財閥系貿易公司介紹(二) 三菱商事 rekcufrehtom
http://xueqiu.com/6015053029/23033664歷史上,三菱財團同上一貼的三井財團起家就是貿易和礦業不同,三菱以船運起家,在19世紀末達到了逐漸壟斷的地步,甚至通過敵意收購收購了當時排第一的三井財團的船運公司。(世界第一起敵意收購?)起先只進行有限多元化(倉庫,船運保險),20世紀開始向無關多元化全能商事轉變。
自然,二戰後被美國人解散成139家獨立公司,朝鮮戰爭後開始放鬆管制,同其他財閥一樣趁機又開始逐漸合併。著名的泡沫高峰花14億美元購買洛克菲勒中心的就是這家財閥沒合併進來的地產公司。目前三菱財團企業中的旗艦——這家貿易公司合併報表範圍子公司402家,其他母公司報表參股公司212家,其規模應該是財閥系貿易公司中最大的。
同三井物產一樣,三菱商事也是個你能想到的活他都要插手的公司,從戰鬥機、藥品、石油礦產到羅森便利店、時裝展、牛奶,而且集中度比三井更低,範圍更廣。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分部門來看,又同三井一樣,雖然什麼都做本質是個強週期的資源公司,過半利潤來源於能源礦產。資產中很大一塊的消費品貿易部門利潤率非常低。
查看原圖事實也是淨利潤圍繞大宗商品價格波動。
先看大頭資源部門。下面是各個資源品種的年權益產量。
鐵礦石:
查看原圖銅:
查看原圖鋁:
查看原圖石油天然氣:
查看原圖同這方面大力投資的三井不同,三菱的年產量基本保持穩定。大多數資源產量已經低於三井,特別是鐵礦石,有巴西淡水河谷作參股公司,6000萬噸的產量藐視這裡的600萬噸。不過三菱產品很多,甚至包括鈾。
機械部門主要是大型中型小型工業設備、船隻、軍用戰鬥機和艦艇、三菱汽車和五十鈴汽車的貿易。
化學部門主要是各種化學品貿易加上一點新進入的藥品行業。
生活消費品部門包括羅森便利店、炸雞店、超市,手機賣場、營銷公司、醫療外包,糧食肉蔬菜水果,咖啡可樂果汁牛奶,衣服鞋家具纖維時裝展,輪胎紙水泥石英。
全能到這種地步的公司有救麼?自然也不會有什麼活力了。
查看原圖公司10多年有息負債和股本規模保持穩定,靠內生增長一步步把淨資產翻了3倍多,這一點做得很不錯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從ROA和ROE來看,還算說得過去。
查看原圖股價充分體現了日本的熊市,同三井物產一樣PE一步步降低到如今6、7倍的樣子。彈簧壓得越深,彈得越高,日本股市近期的強烈反彈是有估值根基的。
查看原圖股息率上,同樣是20-25%的派息政策,3-4%的股息率。
查看原圖股東榜上還是一大幫關聯企業,前三名中又有兩個身份不明的信託賬戶。注意這個「SSBT OD05」,在三井物產股東榜裡也看到了,其實在其他任何日本大公司股東榜裡幾乎都能看到,持股大多約2%,這個賬戶被普遍認為是中投的。
新興市場將改變國際貿易流動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504週三的一份報告顯示,未來幾十年裡,主要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出口將驅動全球增長,並改變國際貿易流動。
FT援引匯豐和牛津經濟機構(Oxford Economics)的聯合報告稱,預計一直到2030年以前,新興市場之間的貿易都將迅速增長。
報告稱,印度、越南和中國的出口增長將最為強勁,未來7年裡的平均增速預計都將達到兩位數。
同時,發達經濟體出口增長將更為平緩。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出口對象都是其他工業國,而鑑於它們整體仍處於掙扎中,因此未來數年進口需求料將疲軟。
新興市場的技術創新也將使得特定行業競爭加劇。譬如,中國貿易將越來越依靠工業機械、信息技術等行業增長驅動,而目前這些行業由發達經濟體主導。
匯豐的James Emmett指出:
新興市場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並將在未來20年裡重塑世界貿易格局。
在一些增長更快的新興市場,其正從穀物、糖類等基礎商品貿易轉向基於這些原材料的精煉商或生產商。在發達市場,隨著企業追求更高收益,它們會越來越傾向於生產化學品和藥品等更專業化產品。
報告指出:
● 發達經濟體方面:對於美國而言,在那些技術創新起到重要作用的行業,如機械、汽車、飛機、航空航天設備、計算機等,出口料繼續強勁增長。對於德國和法國,上述行業應該也會有不錯表現。
對發達經濟體而言,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快速工業化和工資上漲也將給它們帶來機遇,它們將能夠擴大對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出口。
● 新興經濟體方面:隨著中國等國家轉向高附加值行業,工資水平更低的國家將迎來機遇,如越南、孟加拉國等。
而在各國之間的貿易流動方面,報告提到:
- 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仍將是美國的最大出口貿易夥伴。
- 中國仍將是巴西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巴西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將是印度和越南。
- 印度不像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那樣依賴出口。但印度在亞洲內部的貿易也將顯著增長,與中國貿易的聯繫將變得更重要。
- 到2030年,印度將成為阿根廷的5大出口貿易夥伴之一。
- 到2030年,阿根廷與韓國、越南、中國、馬來西亞等其他亞太國家之間的貿易聯繫也將加強。
- 由於身處歐洲、中東和亞洲接壤處,波蘭和土耳其等新興經濟體將因此獲益。
貿易金融業務的餡餅與陷阱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153作為針對中小企業的一種創新型金融服務模式,貿易金融是近年來商業銀行業務拓展的一個重點領域。在這一業務模式下,銀行通過整合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為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組合和解決方案。
從積極的方面講,貿易金融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小型貿易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無核心資產抵押、准入評級不達標的難題,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對於商業銀行而言,通過貿易金融業務的拓展,也能有效培育潛在客戶群體,增加交叉銷售機會,帶動中間業務和低成本結算性存款的發展,並進而形成新的盈利增長點。
不過,應該看到,作為一種新的業務模式,貿易金融在給商業銀行創造商機的同時,也帶來新的風險和挑戰。貿易金融業務涉及鏈條環節長、參與主體眾多、操作程序複雜、成員關係動態變化,而且各個環節之間高度關聯,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貿易鏈的正常運行。所有這些,意味著貿易金融業務的風險形態和風險特徵有別於傳統的信貸業務。在積極拓展市場的同時,商業銀行如果不能及時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風險管理制度,必然會引發不少風險隱患。鋼貿業務目前的境況,多少反映了這樣一個現實。
從未來看,要實現貿易金融業務的長期健康發展,商業銀行應從目前的實例中吸取經驗教訓。從簡單的市場份額擴張,轉向質、量兼顧的發展模式,並切實建立起與貿易金融業務相適應的風險管理方法,需要強調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貸前調查。商業銀行應立足貿易金融業務特徵,加強對授信主體和交易信息的並重調查,在加強對主體承貸能力、經營情況、財務狀況及還款能力調查的同時,還應深入調查貿易交易的基礎背景、核實購銷合同的真實性、分析交易的連續性,全面、客觀地反映客戶真實的經營情況。
第二,準確評估貿易金融業務風險。貿易金融業務通過交易結構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將授信風險與企業主體信用進行了分離,以降低授信業務對中小企業資信或抵押品的依賴。但是,這種分離並不意味著實際風險的消除。銀行不能單憑其自償性和核心企業的信用增級而盲目地降低相關的准入要求,而應該將主體信用與債項評級相結合,通過綜合考察授信申請人的綜合實力、財務報表、經營效益、交易活動、自償程度,全面客觀地評價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
第三,注重對貿易背景真實性的審核。貿易金融的風險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貿易活動本身的自償性,也正因為此,在相關業務的開展中,貿易背景的真實性至關重要。在業務實踐中,銀行不但要審核買賣雙方交易合同協議及其提交的相關交易單據的真實性,而且要結合企業實際經營情況客觀分析交易發生的合理性。切實防範授信主體通過偽造或虛構交易合同、交易單據或提交不實的稅務發票以套取銀行融資的風險。
第四,加強對抵質押資產的動態管理。抵質押資產作為銀行授信的物質保證,其變現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標。具體到貿易金融業務中,銀行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管理:一要注重對抵質押資產的選擇。特別的,應嚴格核實質物權屬,避免重複質押可能導致的權屬糾紛;二要加強對抵質押資產的價值管理。應建立質物價格實時追蹤制度,完善逐日盯市操作和跌價補償操作要求,設置價格波動警戒線,等等,以及時、有效地控制抵質押資產價值波動可能產生的風險。
亡羊補牢,未為遲也。希望在基於目前實踐教訓基礎上的反思,可以讓貿易金融業務發展步入更為理性和健康的階段,在充分發揮這種創新模式優勢的同時,使風險得到更適當的管理和控制。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