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輩子靠寫文章過活,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寫文章,變成我生存的必要方法。 年輕時當記者,每天寫文章,多的時候每天四、五千字,少的時候也有兩、三千字,而且都要在晚上十點前限時完成,計算每天寫稿的時間,最長從晚上七點到十點,不過三個小時,要在三個小時中,完成當天的稿量,寫稿的速度變成極重要的關鍵。 剛當記者時,我的寫稿速度約每小時一千字,看到老記者一晚上動輒三、四千字的稿量,頗覺不可思議,但我沒有質疑,只當作是學習的目標:我要用最快的速度,達到此一標準。從此提升速度,變成我每天檢視的目標。 首先我把所寫的文章分成兩類:一是報導,寫的是當天所見所聞。二是專欄論述,寫的是報導後的分析。報導較簡單,看到什麼寫什麼,這是我必須立即提升寫作速度的方向。 我首先縮短下筆之前的準備時間,我要先找到全篇報導的破題導言,只要想好導言,就立即動筆,接著全文就按照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次第展開。我把下筆前的準備時間從剛開始的十幾、二十分鐘,縮短為三、五分鐘。 接著我就用每天的練習來加快寫作速度,我大概花了半年就把寫作的速度提升到每小時兩千字,再花半年的時間,再提升到每小時三干字。 在提升的過程中,我也為自己立下了寫作品質的要求,放棄文字的優美,只強調文章的通順達意,畢竟報紙的壽命只有一天,讀者只要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即可。 至於專欄論述,則要先確定論述主題及兩、三個次要論點,即可下筆,我也為專欄找到最佳化的寫作方武。 我就是用寫作方武的最佳化及每天不斷的重複練習,讓我達到每小時可寫三干字的寫作速度。 這就是我終身奉行的習慣,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工作,用反覆練習及流程的最佳化,提升工作速度,讓自己變成一個手腳俐落的人。 每一項工作,都存在著既成的工作方法與智慧,這些都是前人留下來的。當我開始學習一項工作時,我總是先按前人的方法做,然後不斷的反覆練習,先讓自己能順利上手,反覆練習本身就已經可以快速提升速度。 在經過反覆練習之後,我會按自己的實作經驗,嘗試提出進一步改善速度的方法,這就是最佳化。經過最佳化之後,還要再經過反覆練習檢驗,證實這個方法是可行的,新的工作方法才算確定。 做任何事,時間與品質是永遠的績效指標,而時間又是最容易檢視的指標,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工作,是每個工作者必須學會的技能。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 何飛鵬自慢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撰文者何飛鵬 |
20歲的李智凱曾經是紀錄片《翻滾吧!男孩》中天真的「菜市場凱」,當年他不是團隊裡最亮眼的一個,卻靠苦練拿到奧運門票;好累、好痛,不止一次出現放棄的念頭,但他始終記著,家人告訴他的:「痛,只是一天而已。」李智凱深深吸了一大口氣,把體育館裡的空氣灌到肺葉。兩眼盯著眼前的鞍馬,緩緩向前跨了一步,雙掌緊緊扣住馬上的把手。他上馬,架式沉定。臂膀瞬間就像陀螺似地轉了起來,穩、準、俐落。接著併攏雙腿,先做一個湯瑪士迴旋,倒立轉體三百六十度,再張開雙腿繞馬一周,來回八趟湯瑪士迴旋,精神全貫注在身體每寸肌肉上。 轉得快,接得緊,李智凱的重心從左手轉到右手,再從右手換回左手,從馬首撐到馬尾,然後一個倒立旋轉,下馬。高舉雙手謝了觀眾,收起式,好似滿園亂舞的蜜蜂一下子全歸了巢。 苦練型選手,體育館常剩他「別人練一次,我練幾十次」李智凱日前在奧林匹克運動會測試賽上,扎扎實實地以總分八十二.四三一拿下奧運參賽資格。對台灣體操界來說,這事非同凡響。畢竟自雪梨奧運後,台灣已十六年沒半個選手能闖進奧運了。在鞍馬上,李智凱凝神正色,手臂筋肉繃著,儼然一副練家子的模樣。 他在鞍馬上的動作八○%以上都是湯瑪士迴旋,最高難度G級加分動作連珠砲似地翻騰,放眼世界體壇也難得一見。 然而下了馬,發現這小子不過是剛滿二十歲的年輕人,稚氣就從他質樸的臉孔透了出來,「那鞍馬,就像我的生命,有時候,我真的覺得它就是我的全部!」他傻傻地笑了兩聲,眼睛望著前方,不太知道要說什麼,「湯瑪士迴旋要更大、更優美、更流暢、更華麗。」他又傻傻地笑。 其實李智凱早在二○○五年就已經闖出名號,當年導演林育賢拍了部紀錄片《翻滾吧!男孩》。 林育賢的哥哥林育信是體操教練,那時他帶著一群宜蘭的小蘿蔔頭練體操。 李智凱正是片中被記錄的一員。他綽號叫「菜市場凱」,從小就跟著在市場賣菜的母親穿梭在市集的魚攤肉販之間,他露出牙齒微笑時,簡直和十一年前那個國小二年級的孩子沒有兩樣。 然而十一年的時間,一點也不短,「他不是那種天才型的選手。」林育信從《翻滾吧!男孩》時,就已開始訓練李智凱,到現在還拉拔著他,「比起紀錄片中另外一個小選手黃克強,他頂多可以稱之為『苦練型選手』,鑽石與石頭不一樣。」李智凱的成功之道別無他法,只有「練」。 黃克強外號「臭屁強」,現在也還在體操界,天賦異稟,李智凱卻能甩開他,其來有自。 「別人練一次,我要練好幾十次。」李智凱笑說,「好幾次,體育館就剩我一個人在訓練,其他人都練完離開了。我心裡只想著『除了體操,我沒有別的。』」練體操是條漫長的天堂路,要成功,吃過的苦,旁人幾乎無從想像。「小時候,我因為筋骨很軟,從小就能把自己塞進箱子裡,所以被教練挖掘。」林育信找上他後,李智凱一開始只想玩一玩,體操在市場可好用了,「我家人很得意我練體操,而且我倒立就可以跟其他攤商換來養生奶、魚丸、零食,偶爾還能換到水果。」菜市場之光,陪媽辛苦擺攤「我從小知道,為生活要放棄一些事」然而一練下去,李智凱才發現,體操哪是翻翻滾滾這麼簡單?「小時候,我們要拉筋,劈腿劈不下去,教練從後面輔助,一壓超過一百八十度,很痛很辛苦!」「菜市場凱」和其他小朋友每天在館內苦練,其他同學卻在外頭奔跑遊戲,「我回家就會哭著跟爸爸媽媽說,『我不要練,好累!真的好痛,你們都騙我!』」林育信當年嚴厲出了名,「教練總是在罵:『為什麼要偷懶!』」李智凱的爸媽都是辛苦人,「可能我會比較吃苦耐勞,也是受他們影響。」他說,「我從小就知道,為了生活你必須放棄一些事,媽媽擺攤,凌晨三、四點就要去準備,一直做到晚上八點才能回家,捨棄了睡眠,也幾乎沒有休閒。」「菜市場凱」看在眼裡,「吃苦」這事簡直是家常便飯,「我爸是開怪手的,小時候我去工地看他,好熱,好辛苦,但爸爸從沒怨言。」李智凱想放棄體操時,家人也總笑著跟他說:「痛只是一天而已。」咬著牙,李智凱繼續練下去,林育信說:「智凱的態度比別的小朋友好,跟他年紀一樣的孩子,常常有態度上的問題,智凱卻懂得尊師重道,追隨教練腳步,以奧運夢想為目標。」林育信笑說:「以前黃克強早早就練完,坐在旁邊吃冰棒、喝汽水,李智凱卻依舊在練,練到會為止。」黃克強不太甘心地笑說:「國中時,有一次在全中運上我輸給他。」他停了幾秒,「訓練的積極度有差。他很容易進入備戰狀態……,我卻要花很久時間才能專心。」黃克強當然不想輸:「很多人都唱衰我,『被幹掉了!』我告訴他:『我總有一天會超越你!』但現在一看就知道,動作很明顯有差,他是第一人!」李智凱每次聽到黃克強說:「有一天我會超越你,」就會回嗆:「來啊!」他笑說:「我們從小又是宿敵,又是摯友,一起在體操館打混長大的!」兩人關係像「龜兔賽跑」,但李智凱知道,哪天忘了苦練的初衷,他就會成為那隻失敗的兔子。 李智凱即使變強,體操這條路仍不好走,「有一次,我雙槓下把沒做好,倒栽蔥掉到地上,胸椎就受傷了,這麼一傷,至少要躺個四、五個月。」李智凱動作扎實,大傷不多,但當他穿著短褲時,腳上每一寸,都布滿黑藍色的瘀血。 湯瑪士迴旋速度快,他每撞到鞍馬一次,傷就多一個,「而且無論練習、比賽,就算傷了,都還是要把整套動作完成。」李智凱說得平平淡淡,彷彿那些傷不存在似的。 輸給心魔,兩次國際賽失手「像小時考試,明知答案寫出來卻錯」儘管小傷不斷,但真正讓李智凱困擾的卻是「心魔」。「我沒有拿過任何國際賽事的獎牌。」他質樸的臉孔露出不甘心的神情,「每次比賽,我都在緊要關頭挫敗。在韓國世大運,我的動作如果成功就有奪牌機會,但我失誤了,在亞錦賽也一樣。」從最熟悉的鞍馬上掉落,痛苦可想而知,「我知道自己要從馬上掉下來了,抬頭看,天花板那麼高,身體很痛,心裡更失落!」李智凱很小就跟著林育信到桃園訓練,一個人住在幾坪大的小套房中,「每次回到家,整個晚上都會很安靜,不想說話,腦袋一直問:『為何始終沒辦法達成?』」林育信說:「只有他自己才能突破心魔。」李智凱雙手一攤,「我可能太患得患失,比賽前一天睡不著,一直在模擬比賽,做意向訓練,最後卻反而表現更差。我回想起小時候,每次考試也是這樣,我明明都知道答案,寫出來卻寫錯。」擠進奧運,師徒都是第一次實現當年約「流著淚也要去」李智凱即將前進巴西,參加奧運,巨大的心魔是李智凱最難克服的阻礙,「現在我有個心理輔導師,他告訴我,『要讓自己專注,只在意眼前的動作!』」比賽前,李智凱總戴著耳機、聽著音樂,「腦袋什麼都不想,無論旁邊有多少人,我也要覺得只有自己。」這天,李智凱在桃園小巨蛋,準備參加桃園城市邀請賽。 賽程還沒開始,許多選手鬧哄哄地在偌大的體育館裡練習。當李智凱上馬練習時,旁邊卻瞬間安靜,光也好像暗了下來,全世界如同只剩一人一馬,「這是我最感動的時刻!」儘管林育信認為這次愛徒去奧運,只是去磨練長見識,但李智凱卻信心滿滿,抱著奧運奪牌的目標高歌奮進。 林育信平常在選手面前常板著臉孔,態度嚴肅,但談到得意門生,他忍不住透露:「我們的角色不允許給選手太多讚美,他看不到我每次的喜悅,我要演給他看。」但他眼神中掠過一絲溫柔,「我每次出去喝酒或跟朋友聊天,都講得超爽的!」林育賢曾拍過電影《翻滾吧!阿信》,談的就是林育信的故事,他以前也是體操選手,卻一直沒機會去奧運。 看到徒弟有機會帶著他一起擠入奧運窄門,那種感動不可言喻,「我也是第一次去奧運。我在他們小時候,就曾跟孩子們約好:『流著眼淚,都要去奧運!』」林育賢又著手拍攝新紀錄片了,這部片叫《翻滾吧!男人》,或許當李智凱、林育信一起踏入奧運體育場的那刻,灑下來的光,會是金黃色的,比獎牌還要燦爛。 李智凱 出生:1996年 現職:國立體育大學就學中成績:全國大學運動會全能項目金牌、101年全中會4金1銀2銅、101年全國體操錦標賽2金3銀1銅等獎 |
創業有「坑」,「坑」多小心,過來人會這樣說。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 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張震。
1 高榕資本的機緣
我在2013年離開IDG資本,創辦高榕資本。現在看,當時出來是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
第一個「天時」是什麽呢?那時互聯網創業和投資的上半場已經結束了,解決的主要是基礎設施和純粹互聯網應用的問題。互聯網下半場要解決什麽問題?我覺得有兩大關鍵詞。一是產業互聯網。二是新興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機器人應用、AR/VR等概念。我們當時創辦基金時,瞄準的正是產業互聯網和新興技術。
還有第二個「天時」互聯網+。90後、95後成為主流消費人群,相應要求創業者年輕化,投資人也要有變化,更靠近創業者,這是對VC新生代的需求。
「地利」指的是,中國的創業新富階層逐漸產生了財富管理的需求。在中國主流的VC,如紅杉資本、IDG資本,它們本身是海外品牌,管的是來自美國或者歐洲的錢。高榕資本作為獨立品牌,錢來自中國互聯網大佬們,通過互聯網起來的一批中國企業家成為我們的出資人,VC領域我們是第一家這麽做的。「人和」很容易理解,就是我們擁有廣泛的人脈。
「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具備,你再不做就會錯失良機。當這樣一個時機到來時,敏感的創業者都會做出判斷。我們出來做基金也是一種創業。
2 VC的門檻
創業做基金和做企業是有很大區別的。做企業,你想成為第一,一統江湖,這是王道。但永遠不可能有哪家VC可以一統江湖,每家基金就這麽幾個合夥人,每個人每天只有24個小時,你的資金永遠處於有限狀態。所以,對VC來說,要有自己的風格,不是跟別人去比,是跟自己比。很多時候項目不是被別人搶走,是放在你面前你沒能夠做出判斷,錯過了。
按照我的理解,一個合格的風險投資人應該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你必須在行業幹滿十年,有足夠多的項目積累。
第二,經你手投夠一億美元。
3 入坑
投資是一門學科,你要積累學習的時間,要交學費。我剛入行的時候,有前輩跟我講:「這里是一個坑,你要當心」。我當時覺得這都是經驗主義、教條主義,怎麽可能嘛,我運氣也不差,我可以大步邁過去。
在 IDG 資本的時候,投資過一個項目,當時投了大幾百萬美金,還做了對賭。那個創業者之前的經歷很成功,綜合看我們認為這個項目的表現很值得期待。
結果後來這個公司完全不在狀態,公司經營失敗,投資的錢很快花光了。我當時真的每晚都做噩夢,夜里醒來,遲遲無法入睡。
但我後來還是從各種角度分析、嘗試,找到了解決方案。最終這個公司並給了IDG資本投資的另一家企業,後來那家企業上市,投資也給IDG資本帶來了可觀的回報。
我覺得年輕創業者應該去經歷這樣的折磨。很多坑,如果你沒有掉下去過,沒有真正體會過那種徹骨之痛,你就不可能從里面提煉出經驗與教訓。只有你經歷過才能變得淡然,再遇到各種困難,會覺得沒什麽大不了的。
4 練習「挫商」
年輕的團隊成員必須鍛煉出一個非常強的能力,叫「挫商」,大家都說情商、智商重要,我覺得「挫商」也很重要。
VC是一件苦逼的事情,可能有四種情況會讓你痛苦。第一個是你都沒機會去接觸那個項目,就被別人投了;第二個是你看到一個項目,把它 pass 了,結果這個項目成長為獨角獸了,你開始懷疑自己;第三個是你看到一個好項目,也做出了正確判斷,但你發現如狼似虎的前輩同行們都在,沒拼過他們,最後你沒能拿下它;第四種是你好不容易拿下了一個項目,結果發現它完全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麽美好,實際情況可能與你想象的相去甚遠。即使做了很多盡調,依然會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很多問題,你只有真正進到項目里面才會發現。所以,對於年輕的投資人而言,每一步都是巨大的挑戰。失敗並不可怕,你要去擁抱失敗,不要懼怕挫折。
5 懂得剎車
高榕決策很快。有的我們看好的項目,上午見了,下午就簽TS,晚上直接打款。你都看好了,幹嘛還要折騰創業者?
我們也是創業者,我們也融資,同樣的哪個人要折騰我們,我們就不要他的錢。誰爽快、條款友好,我們就拿這個錢,一樣的道理,將心比心。
想要獲得高質量投資項目,必須把握投資節奏。對於一個經驗豐富的一級市場投資人來說,他會清楚看到,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存在一個」反周期性」,具體表現在:當二級市場特別火爆的時候,會帶動一級市場投資價格上漲,使得一級市場創業項目估值偏高。作為一名有經驗的投資人此時應該降低投資節奏;當二級市場表現疲軟的時候,此時創業項目估值也會大幅降低,這恰是一級市場的投資機遇。
當投資人心態形成的時候,會有一種慣性。巴菲特講,在所有人貪婪的時候,你要恐懼,在所有人恐懼的時候,你要貪婪。逆向思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你是不是有經驗、有紀律的投資人,就看你能不能在關鍵時刻剎住車。2015年我們團隊比2014年增長了一倍,管理的基金規模比2014年增加了不止一倍,但投的數量卻比2014年減少了一半。
投資的本質是賺錢,當它已經不能賺錢的時候,你為什麽要投它?比如上門美甲、阿姨上門、我們都沒投,我們覺得這個經濟賬算不過來。不管你叫什麽概念,商業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我就看你的收益和成本是不是相匹配,用戶的留存周期里產生的價值是不是可以覆蓋掉你的獲客和運營成本,如果這些達不到,我們就為了概念,等著別人來接盤麽?
VC創業有非常大的挑戰:
首先,你得募資。別人為什麽把錢給你,你是要有能力實現投資回報的,而不是光有一腔熱情。
第二,一定要機構化。你面對的都是最優秀的創業者,作為投資機構,你能給他們什麽支持?在這方面,我們的CFO、法務總監、HR總監等,教育背景和工作履歷都很牛,這樣才能給被投企業提供更好的投後服務。
第三,建立生態體系。今天公司與公司的競爭,是綜合能力的比拼。我們也會布局媒體、天使投資基金、融資顧問公司、人力資源服務公司等,投他們不是為了掙錢,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被投企業,幫我們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第四,基金的個人屬性不能太強。當一個基金與某個人的個人品牌連接過於緊密的時候,風險是很大的。我們是想把高榕打造成一個可傳承的事業平臺,讓年輕的投資團隊成員在這個平臺上也可以獲得沒有玻璃屋頂的發展空間。
6 「盯人」和「盯事」
對於所有VC機構而言,最大的挑戰都是未來你如何複制你過去的成功經驗,我們通過在行業里十幾年的磨礪,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高榕資本的「雙引擎策略」,它包含兩個維度——「盯人」和「盯事」。
「盯人」就是尋找最優秀的精英創業者。目前的市場環境與10年前大不相同,10年前正值互聯網發展的第一波浪潮,很多草根創業者參與其中,並獲得巨大成功;而眼下市場對創業者的要求更高,我們更需要「精英創業者」,他們的特點是:管理過大的團隊,操盤過大的戰略,有融資能力又有行業資源。相比草根創業者,他們成功的概率會更大一些。
我們最關心創業者兩個方面的特質:有沒有大格局,創業者的格局決定他的作為;有沒有執行力,很多人都看好互聯網的某個發展方向,但是你能不能擁有足夠的資源並快速建立起競爭壁壘,是決定你能否成功的關鍵。
我們會在各個細分領域中選擇最優秀的創業者。例如「拼好貨」的創始人黃崢就是我們喜歡的創業者類型,我們在對拼好貨進行投資以後,公司發展速度很快。短短一年內,日訂單峰值超過100萬單。
當然,要做好「盯人」,還少不了系統性工作的支持。我們與中國約30家最牛的互聯網企業中高層保持密切聯系,當他們有離職創業的計劃或投身到創業型企業的打算時,我們會第一時間知道。通過以上幾層渠道,能夠保證我們與最優秀的創業者保持零距離。
「盯事」就是指自上而下地研究、梳理行業資源,找到最優秀的公司。目前高榕資本組建了5、6個人的專職分析師團隊,每周都在進行行業動態研究。我們希望通過比對發現一些顯示「哪些行業/方向可能成為重點」的最新線索,從重點當中找到最優秀的被投企業標的,進而與它們接觸,達成投資。
我們通過「盯人」「盯事」的雙引擎策略使我們找到最優秀的項目,複制過往成功經歷,這是為什麽我們截至2016年1季度,投資約80個項目,其中約30家都成為細分行業翹楚的原因。
7 合夥人精神
許多基金管理團隊對合夥人精神強調得不夠,喜歡搞個人英雄主義。在高榕資本,我們堅決不會說這是某一個人的項目,而強調這是所有人的項目。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企業文化的討論和制度建設上。在進行個人業績評估、考察能否晉升的時候,我們會把「合夥人精神」作為一個最重要的衡量指標。
首先,尋找價值觀相同技能互補的人共事。
公司的決策往往要一言九鼎,CEO說了就算,而基金不是。基金管理者是一個知識聚集體,一起討論來避免風險,不可能一個人說了算。
在我們公司,我和高翔、嶽斌就比較互補。我是個典型的雷厲風行的人,高翔是一個比較文藝、逗比的人,很柔和。嶽斌是技術宅男,對技術的敏感性極高,求知欲和學習能力非常強。
其次,建立傳承機制。
我們希望將高榕資本做成一個可傳承的平臺,讓年輕人的發展沒有屋頂,從而留住最優秀的人才。消費者在更叠、進化,現在的主流消費者已經是90、95後,創業者大多是85、90後,年輕的投資人會更了解消費者需求和痛點。
最後,我們還希望在團隊內建立起互相信賴的感情紐帶,讓大家找到「家」的感覺。
思考問題: 怎樣分析盈富基金(2800)/ETF? (9/6/2016):魔術師這「等待被後生仔打倒的老鬼」看後,「如獲至寶」,事關又可當成係思辨練習題捉下 fallacy(不過要有少許財務知識作為輔助),看看能否為其 debug。
:
:
講番正題, 好多時候我作為投資新手/或價值投資新手都會到書局/library打書釘睇投資書, 很多投資書作者都教人買盈富基金/月供盈富基金作長綫投資...
月供盈富加上平均成本法對於普羅大眾(冇乜投資理念的人)係相對穩健的做法, 透過月供盈富, 投資者可以在低位買入較多2800, 高位買少一點, 長遠而言可以拉勻/拉低買入價格, 加上股息再投資以增加買入股數, 從而增加股息收入
但hutchison小子有一個具爭議性的想法: 買盈富/買ETF並非一個良好的投資方式, 至少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 (好似同股神打對台, 但我認為在投資理念上作多思考永遠是好事, 如果大家有具建設性的意見大可提出來, 真理永遠是越辯越明的)
盈富/ ETF的好處係投資於一大堆公司分散風險, 但壞處係非常難去分析盈富, 導致投資者唔知買左d乜, 更加遑論用便宜價錢買入好公司, 我相信買/月供盈富的人十個有九個都唔記得自己買左邊50隻股票(鬼記得啫, 50隻咁多, 標普500 有500隻就更加唔使旨意)
但價值投資要求投資者對其上市公司有一定認識, check股價圖(3-5年), check派息紀錄(3-5年), check公司近年業績新聞, check PE, PB已經係非常基本的要求, 某些公司倘若近年表現欠佳或者投資者不太了解其業務的話就需要睇年報
我們無理由叫價值投資者睇50本年報wor, 根本無可能睇得曬, 就算係全職的基金經理都唔得la既然我地唔了解盈富既50隻股票, 就冇可能為其估價從而得出盈富的合理估值, 如此一來買盈富就變左估大市了, 股市變估市當然買盈富(一次性投入)未必有理想回報, 月供盈富會好一點的:"透過月供盈富, 投資者可以在低位買入較多2800, 高位買少一點, 長遠而言可以拉勻/拉低買入價格, 加上股息再投資以增加買入股數, 從而增加股息收入" quote番呢樣野先, 好多投資書/ 投資者教育都係採用呢個講法或者近似既講法, 句statement初初睇起上黎冇問題, 但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我認為問題在"低位"度, 咩叫低位先? 假設滙豐平均每年(每股)賺1蚊, 平均股價10蚊, 如果有股災滙豐股價跌到7蚊, 但滙豐仍然每年賺1蚊, 呢個時侯就係買平貨, 但如果
股價跌到7蚊, 滙豐每年賺少左40%得番6毫, 我地就買貴貨了
將上列HSBC既例子擺番落盈富度, 如果盈富嗰50間公司平均每年(每股)賺1蚊, 平均股價21蚊(21000點), 如果有股災盈富股價跌到14蚊(14000股), 但平均每年賺少左50%得番5毫, 我地就買貴貨 (月供就會供多一半[21000/14000=1.5], 即係買左好多好多貴貨) 月供法既"低位入多d貨"似乎係too good to be true, 撈低成功係運氣多過實際, 所以買2800有良好投資回報係運氣多過實際長期買盈富就等於長期估市, 估呢50間公司能夠幫你賺錢買盈富係唔係估市? 好大程度都係, 不過比我諗左成個星期終於諗到個好少少既方法, 由於恆指係weighted average的, 唔同成份股有不同比重, 仲有唔少係金融地產股, 一個板塊抽一至兩隻具代表性個股+ 分析權重股應該可以用作估計盈富價值首先滙豐(5), 騰訊(700)報紙日日都賣, 因為佢地係權重股, 一定要分析
電訊有中移動中聯通之類的, 求其揀一隻
內銀有建行工行+一大堆, 建行/ 工行揀一隻
地產股分內房及本地, 本地有四大地產商+信和九倉...很多的, 㨂一隻算了, 新地(16)較具代表性? 內房唔清楚, 但成日聽到/睇新聞睇到中海外, 用一隻中海外代表住內房先
其他野有公用股, 但中電煤氣電能長建各有特性, 勉強揀隻做分析冇乜代表性
至少而家由分析50隻cut到6隻, 而呢6隻野應該代表左恆指一半股票(即一半的點數)
但滙豐同tencent, 建/工行的盈利每年都大幅變動(銀行股涉及槓桿, tencent涉及增長率), 唔易分析, 至少唔適合新手玩
而家睇落新手應該買d穩定收租收息股, 好似港鐵(66), 希慎(14), 中電(2) 之類會比較好, 至少從股價股息表現來看佢地比較穩定, 加上業務比較簡單, 適合新手睇年報學習
好長氣, 但我認為學習股票投資之前㨂d唔使點令人輸錢既股票係好重要 (即使分析出錯都無咁大鑊)呢個係我年初學價值投資買滙豐換來的血的教訓,而個人認為買盈富做唔到使點令人輸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