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家看來,美元指數見頂回落,特朗普上臺後預期回歸理性,企業外幣貸款顯著增加以及對購匯真實性、合規性審核力度加強等多重因素,使得1月跨境資金流出壓力明顯緩解。
2月17日外匯局公布的銀行結售匯數據顯示,2017年1月,銀行結售匯逆差192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59%和65%,其中,企業、個人等非銀行部門結售匯逆差156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64%和77%。
另一方面,今日央行公布的資產負債表顯示,1月末外匯占款降幅環比收窄了1090億元。外匯占款如果降幅很大,說明央行動用了外匯儲備滿足市場供需平衡。反之則說明動用外匯儲備幹預的幅度縮小。
招商證券分析師閆玲對第一財經表示,結售匯逆差收窄、外匯占款降幅收窄,都說明一月資本外流顯著放緩。此外,結售匯逆差與央行外匯占款降幅之間的差距,相比去年7月-11月顯著收窄,這與監管部門加強真實性合理性審核有關系。
談到跨境資金流出壓力減小的原因。閆玲指出,一方面從國際因素看,美元指數近期見頂回落,表現了市場對特朗普上臺後對美國經濟的預期更為理性。
另一方面,從國內看,經濟數據形成了強支撐。“進入2017年後,我國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1月份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第6個月處於“榮枯線”以上,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連續第5個月正增長,我國貨物出口和進口同比均較快增長。”外匯局新聞發言人表示。
閆玲指出,從國內看,外匯市場的購匯需求在今年也更趨於穩定。1月份企業購匯主要是償還外債,但我們看到1月外幣貸款反而增加,是8.11匯改以來外幣貸款增加最多的一個月份,這說明企業不需要償還外債,相應購匯需求降低。
監管部門對對外直接投資真實性、合規性加強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機構購匯需求更加穩定。數據顯示,企業、個人等非銀行部門結售匯逆差156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64%和77%。閆玲認為,居民整體購匯規模比較穩定,並且對外匯市場的供求影響較小。此外,閆玲指出,1月貿易經常項目順差擴大,為外匯市場提供了來源。多個因素相加使得跨境資本外流壓力在2017年第一個月呈現放緩態勢。
外匯局新聞發言人表示,近期我國外匯供求中的積極變化是多方面的:首先,市場主體結匯意願回升、購匯意願減弱。1月份,銀行客戶結匯與涉外外匯收入之比為62%,環比增加4個百分點。
其次,企業跨境外匯融資規模穩步提升,國內外匯貸款償還規模進一步下降。1月份,企業海外代付、遠期信用證等進口跨境外匯融資余額環比增長41億美元,已連續11個月增長;企業償還國內外匯貸款購匯規模為2013年3月以來最低值,環比下降45%。
外匯局發言人表示,境內主體購匯需求更加平穩。例如,1月份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資本金購匯環比下降8%,投資收益購匯環比下降20%;以個人境外旅遊、留學等為主的旅行項下購匯環比下降28%。
外匯局2月17日消息,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月,銀行結匯8383億元人民幣(等值1216億美元),售匯9704億元人民幣(等值1408億美元),結售匯逆差1321億元人民幣(等值192億美元)。
其中,銀行代客結匯8069億元人民幣,售匯9146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1077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結匯314億元人民幣,售匯559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244億元人民幣。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534億元人民幣,遠期售匯簽約1084億元人民幣,遠期凈售匯549億元人民幣。截至本月末,遠期累計未到期結匯978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售匯9753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凈售匯8775億元人民幣;未到期期權Delta凈敞口-3812億元人民幣。
2017年1月,銀行代客涉外收入15079億元人民幣(等值2188億美元),對外付款15748億元人民幣(等值2285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669億元人民幣(等值97億美元)。
3月16日,外匯局公布的2月銀行結售匯數據顯示,2月銀行結售匯逆差101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47%和70%。
對此,外匯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月份我國外匯供求基本平衡。主要渠道的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均有所好轉。貨物貿易項下跨境資金保持凈流入,企業外匯融資繼續恢複,境內主體購匯意願更為理性。
2月一系列外匯數據表明,2月跨境資本流出壓力緩解。2017年2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較1月末上升69億美元,重返3萬億美元。而央行公布數據顯示,中國央行2月外匯占款減少581.19億元人民幣,至21.676萬億元人民幣,創去年5月以來最小降幅。
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閆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公布的2月結售匯情況與此前央行公布的外匯占款降幅收窄一致,顯示出跨境資本小幅外流,但比一月顯著好轉。外匯儲備的上升的原因是由於估值因素,利息收入以及外匯儲備資金運用方面原因造成,並不能理解為跨境資本流動情況。
外匯局相關負責人指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開局良好,進一步增強了市場信心。例如,2017年2月份,官方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環比上升,且連續7個月處於擴張區間;進口同比明顯增長,映射出國內經濟活力。隨著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不斷取得新進展,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入將更加均衡,抵禦和適應外部環境調整的能力不斷增強。
不過,昨日美聯儲加息靴子落地——加息25個基點,聯邦基金利率區間就此上升至0.75%-1%。對此閆玲認為,從三月初以來,國內一些領先指標例如美元指數、人民幣在岸、離岸價差可以看出3月資本外流規模可能較2月有所上升。
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2月,銀行結匯7474億元人民幣(等值1088億美元),售匯8168億元人民幣(等值1189億美元),結售匯逆差694億元人民幣(等值101億美元)。其中,銀行代客結匯7046億元人民幣,售匯7738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692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結匯429億元人民幣,售匯430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2億元人民幣。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844億元人民幣,遠期售匯簽約523億元人民幣,遠期凈結匯321億元人民幣。截至本月末,遠期累計未到期結匯1185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售匯9422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凈售匯8236億元人民幣;未到期期權Delta凈敞口-3894億元人民幣。
2017年1-2月,銀行累計結匯15857億元人民幣(等值2304億美元),累計售匯17873億元人民幣(等值2597億美元),累計結售匯逆差2015億元人民幣(等值293億美元)。其中,銀行代客累計結匯15114億元人民幣,累計售匯16883億元人民幣,累計結售匯逆差1769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累計結匯743億元人民幣,累計售匯989億元人民幣,累計結售匯逆差246億元人民幣。同期,銀行代客累計遠期結匯簽約1378億元人民幣,累計遠期售匯簽約1606億元人民幣,累計遠期凈售匯228億元人民幣。
2017年2月,銀行代客涉外收入14352億元人民幣(等值2089億美元),對外付款14219億元人民幣(等值2069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順差132億元人民幣(等值19億美元)。
2017年1-2月,銀行代客涉外收入29431億元人民幣(等值4277億美元),對外付款29967億元人民幣(等值4354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536億元人民幣(等值78億美元)。
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4月20日公布,2017年一季度銀行結售匯逆差409億美元,較此前大幅收窄。央行此前公布的3月外匯儲備也連續兩個月止跌反升,顯示跨境資金流出壓力已經明顯緩解。
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王春英在同日上午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一季度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好轉一方面得益於國內經濟企穩,提振了市場信心;另一方面是因外部環境尤其是美元匯率相對穩定。與此同時,美聯儲加息對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的影響逐漸減小。
知名外匯專家韓會師認為,2017年結售匯逆差萎縮的態勢比較清晰,這導致外匯占款下滑速度變慢以及外匯儲備下降步伐的放緩,說明居民在2017年接替企業,繼續對人民幣施加壓力的後勁似乎不足。
跨境資金流出壓力明顯緩解
外匯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銀行結售匯逆差409億美元,其中3月逆差116億美元,1月和2月分別是192億和101億美元,逆差規模較此前大幅收窄。2016年四季度銀行結售匯逆差943億美元,一、二、三季度分別為1248億美元、490億美元和696億美元。這一數據說明我國外匯供求逐步趨向基本平衡。
與此同時,售匯率同比明顯下降,結匯率同比有所上升。前者表現為,企業外匯融資規模回升;後者體現在個人境內外匯存款由升轉降。2017年一季度,售匯率68%,較2016年同期下降12%;結匯率62%,較上年同期上升3個百分點。
王春英解釋稱,前者說明“企業購匯更趨理性,購匯償還外匯融資的情況減少”;後者體現為“市場主體結匯意願有所增強”。
韓會師表示,在結售匯實需原則下,企業層面能夠對人民幣施加的貶值壓力是有限的,在2014~2015年的外債償還高峰之後,源自企業的購匯壓力從2016年明顯下降,人民幣穩定最大的威脅來自普通民眾手中的“冷錢”變“熱錢”。如果個人購匯在2017年的擴張動力不足,則人民幣貶值壓力有望大幅緩解。從現實情況看,2017年結售匯逆差萎縮的態勢比較清晰,這導致外匯占款下滑速度變慢以及外匯儲備下降步伐的放緩,說明居民在2017年接替企業,繼續對人民幣施加壓力的後勁似乎不足。
“總體來看,一季度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明顯緩解,外匯供求趨向基本平衡。”王春英表示。
分析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好轉的主要原因,王春英認為,一方面得益於國內經濟企穩,提振了市場信心;另一方面外部環境尤其是美元匯率相對穩定。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7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為6.9%,較去年四季度提升0.1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把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測值調高0.1個百分點到6.6%。
同時,多項經濟指標均有好轉,3月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1.8,創2012年5月以來新高,連續8個月處於擴張區間;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8%,比去年全年的增速加快0.8個百分點;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2%,比去年全年增速加快了1.1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增長7.7%,加快4.5個百分點。
從外部環境來看,一季度美元匯率保持了相對穩定。3月美聯儲再次加息,但是美元指數窄幅波動,一季度總體回落1.8%。國際金融市場運行也比較平穩。
王春英指出,國內和國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對美元匯率呈現雙向浮動,匯率預期進一步趨穩。從未來看,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總體仍會朝著均衡的方向發展,跨境收支仍具有良好的穩健基礎。
美聯儲加息對我國影響漸弱
值得註意的是,用來衡量人民幣貶值預期的一項重要指標:銀行遠期結售匯逆差下降。
2017年一季度,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匯簽約同比增長153%,遠期售匯簽約下降25%,遠期結售匯簽約逆差34億美元,下降91%。其中,1月份遠期結售匯逆差80億美元,2月份轉為順差47億美元,3月份基本平衡,“說明今年以來人民幣貶值預期明顯減弱。”王春英稱。
美聯儲預計2017年內還會有2~3次加息,並且會考慮縮減資產負債表,這對我國的跨境資金流動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王春英表示,從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看,美聯儲此前三次加息的影響是逐步減弱的。
從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至今,美聯儲已加息三次。2015年12月份首次加息時,美元指數在加息前的最高漲幅為7%左右,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當年四季度我國外匯儲備余額下降了1838億美元;2016年12月份第二次加息前,加息預期與美國總統大選效應共同推動美元指數最高漲幅為9%左右,當年四季度我國外匯儲備余額下降了1559億美元;今年3月份美聯儲第三次加息前,美元指數最高上升了2.7%,一季度外匯儲備余額略微下降了14億美元,其中,1月份下降123億美元,2、3月份分別上升69億和40億美元。
王春英稱,美聯儲三次加息的不同影響,充分說明當前我國的應對能力和適應能力大幅提升。首先,與2015年底美聯儲首次加息時相比,當前國內經濟運行更加穩定;其次,外匯市場供求狀況明顯改善。隨著境內主體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調整逐步到位,近期變動趨向平穩,例如,2015年四季度我國本外幣外債余額累計下降1724億美元,但從2016年二季度開始逐季回升;再次,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有所提升。特別是外資流入渠道進一步拓寬、便利化程度逐步提高,2016年以來境內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等改革措施的效果逐步顯現;最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預期大幅減弱。
“通常我們會以期權市場風險逆轉指標的變化來看人民幣匯率預期,風險逆轉指標是指看漲美元/看跌人民幣期權與看跌美元/看漲人民幣期權的波動率之差,差額為正值,表示市場看多美元、看空人民幣,且正值越大,這種預期越強。近期境內外市場的這一指標較2015年末和2016年末均大幅下降,說明目前人民幣匯率預期趨向穩定。”王春英稱。
她強調,從長期看,匯率本質上是由經濟基本面決定,我國經濟基本面繼續支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但短期走勢可能會受到預期、金融市場突發事件等影響,在一個比較短的周期內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貶值,這都是正常的。
不會走資本管制老路
此前市場有傳聞認為,一季度外匯儲備的企穩主要是因為外匯局實施外匯管制的結果。王春英在發布會上重申,從我國跨境資本轉向流出以來,外匯管理部門未對匯兌和跨境收付等采取新的措施,但要求銀行遵守現行外匯管理規定,切實履行展業原則,加強真實性合規性審核。與之前相比,外匯管理政策法規連續一貫,沒有任何變化。
她稱,外匯局在制定和執行外匯管理政策時,始終堅持兩項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改革開放,支持和推動金融市場的雙向開放,進一步提升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服務實體經濟;二是堅持防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防止跨境資本無序流動對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帶來沖擊,維護外匯市場穩定,為改革開放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基於上述兩項原則,外匯管理政策有幾個基本內涵:第一,“打開的窗戶”不會再關上。中國外匯管理不會走回頭路,不會再走到資本管制的老路上。1996年,中國實現了經常賬戶完全可兌換;本世紀初以來,資本賬戶可兌換程度已逐步提高。
第二,審慎有序推動中國資本賬戶開放。2016年,中國資本賬戶開放有很多亮點,包括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進一步開放和便利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等。資本賬戶開放進程應與經濟發展階段、金融市場狀況以及金融穩定性相適應。在不同時期,應該充分考慮內外部多重因素,找準資本賬戶開放重點、節奏和步驟等。
第三,構建跨境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市場監管體系,維護健康、穩定、良性的外匯市場秩序。
第四,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
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3月,銀行結匯9998億元人民幣(等值1450億美元),售匯10798億元人民幣(等值1566億美元),結售匯逆差800億元人民幣(等值116億美元)。其中,銀行代客結匯9545億元人民幣,售匯10028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483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結匯453億元人民幣,售匯770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316億元人民幣。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930億元人民幣,遠期售匯簽約939億元人民幣,遠期凈售匯9億元人民幣。截至本月末,遠期累計未到期結匯1301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售匯9180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凈售匯7879億元人民幣;未到期期權Delta凈敞口-3936億元人民幣。
2017年1-3月,銀行累計結匯25855億元人民幣(等值3755億美元),累計售匯28670億元人民幣(等值4163億美元),累計結售匯逆差2815億元人民幣(等值409億美元)。其中,銀行代客累計結匯24659億元人民幣,累計售匯26912億元人民幣,累計結售匯逆差2253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累計結匯1196億元人民幣,累計售匯1759億元人民幣,累計結售匯逆差562億元人民幣。同期,銀行代客累計遠期結匯簽約2308億元人民幣,累計遠期售匯簽約2546億元人民幣,累計遠期凈售匯237億元人民幣。
2017年3月,銀行代客涉外收入17225億元人民幣(等值2499億美元),對外付款18425億元人民幣(等值2673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1199億元人民幣(等值174億美元)。
2017年1-3月,銀行代客涉外收入46656億元人民幣(等值6775億美元),對外付款48392億元人民幣(等值7027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1736億元人民幣(等值252億美元)。
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19日表示,2018年一季度,全球經濟繼續穩步複蘇,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有所增加。我國經濟運行延續穩中向好態勢,轉型升級深入推進,質量效益持續提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向波動並保持基本穩定,匯率預期合理分化。外匯局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推動跨境資本流動均衡管理。總體來看,2018年一季度,我國跨境資金流動保持平穩,境內外匯市場供求自主平衡。
從銀行結售匯數據看,2018年一季度,銀行結匯2.76萬億元人民幣(等值4342億美元),售匯2.88萬億元人民幣(等值4525億美元),結售匯逆差1155億元人民幣(等值183億美元)。從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看,銀行代客涉外收入5.38萬億元人民幣(等值8456億美元),對外付款5.31萬億元人民幣(等值8349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順差707億元人民幣(等值107億美元)。
2018年一季度,我國外匯收支狀況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銀行結售匯逆差大幅下降,涉外收付款呈現順差。2018年一季度,按美元計價,銀行結匯同比增長16%,售匯增長9%,結售匯逆差183億美元,同比下降55%;銀行代客涉外收入同比增長25%,支出增長19%,涉外收付款順差107億美元,去年同期為逆差252億美元。
第二,外匯市場供求繼續呈現自主平衡格局。從銀行結售匯數據看,2018年1至3月份逆差分別是9億、82億和92億美元。如果再考慮遠期結售匯、期權等外匯供求影響因素,2018年以來我國外匯供求仍呈現基本平衡。例如,一季度由期權交易形成的外匯供給為99億美元,其中3月份增加外匯供給41億美元。
第三,售匯率同比小幅下降,外匯融資規模回升。2018年一季度,衡量購匯意願的售匯率,也就是客戶從銀行買匯與客戶涉外外匯支出之比為64%,較2017年同期下降4個百分點,說明企業購匯意願有所下降,借用外匯貸款的情況增多。2018年3月末,我國銀行的境內外匯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加118億美元,企業海外代付、遠期信用證等進口外幣跨境融資余額較上年末上升77億美元。
第四,結匯率同比保持穩定,近期市場主體持匯意願有所下降。2018年一季度,衡量結匯意願的結匯率,也就是客戶向銀行賣出外匯與客戶涉外外匯收入之比為62%,較2017年同期上升0.1個百分點,說明市場主體結匯意願基本平穩。2018年2、3月份,我國銀行的境內外匯存款余額分別下降49億和65億美元,改變了1月份的上升局面。
第五,銀行遠期簽約結售匯逆差逐步收窄。2018年一季度,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匯簽約同比增長71%,遠期售匯簽約增長103%,遠期結售匯簽約逆差178億美元,呈逐月收窄態勢,1至3月份遠期結售匯逆差分別為113億、44億和20億美元,說明人民幣匯率預期更趨穩定。
第六,外匯儲備余額總體回升。截至2018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1428億美元,較2017年末增加29億美元。
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4月,銀行結匯9911億元人民幣(等值1574億美元),售匯9241億元人民幣(等值1467億美元),結售匯順差669億元人民幣(等值106億美元)。其中,銀行代客結匯9320億元人民幣,售匯8395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順差924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結匯591億元人民幣,售匯846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255億元人民幣。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1690億元人民幣,遠期售匯簽約1373億元人民幣,遠期凈結匯317億元人民幣。截至本月末,遠期累計未到期結匯3644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售匯9694億元人民幣,未到期凈售匯6050億元人民幣;未到期期權Delta凈敞口-1636億元人民幣。
2018年1-4月,銀行累計結匯37533億元人民幣(等值5916億美元),累計售匯38019億元人民幣(等值5992億美元),累計結售匯逆差486億元人民幣(等值76億美元)。其中,銀行代客累計結匯35560億元人民幣,累計售匯34752億元人民幣,累計結售匯順差808億元人民幣;銀行自身累計結匯1973億元人民幣,累計售匯3267億元人民幣,累計結售匯逆差1294億元人民幣。同期,銀行代客累計遠期結匯簽約5329億元人民幣,累計遠期售匯簽約6147億元人民幣,累計遠期凈售匯819億元人民幣。
2018年4月,銀行代客涉外收入16723億元人民幣(等值2656億美元),對外付款17348億元人民幣(等值2755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逆差625億元人民幣(等值99億美元)。
2018年1-4月,銀行代客涉外收入70529億元人民幣(等值11112億美元),對外付款70447億元人民幣(等值11104億美元),涉外收付款順差82億元人民幣(等值8億美元)。
此外,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就近期跨境資金流動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發言人表示,4月份我國外匯市場運行保持穩定。一是4月份銀行結售匯順差106億美元,1-4月累計逆差76億美元,近期外匯市場供求持續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二是4月份企業等非銀行部門涉外收支逆差99億美元,1-4月累計順差8億美元,今年以來相關市場主體的跨境資金流動總體均衡。其中,4月份涉外外匯收支順差9億美元。三是4月份我國外匯儲備余額有所下降,主要受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回調等因素影響,外匯市場運行平穩。
外匯市場供求主要項目繼續呈現平穩有序態勢。一是貨物貿易仍是主要的外匯供給項目,4月份企業等非銀行部門貨物貿易結售匯順差306億美元,環比增長84%,與海關進出口差額及其變動趨勢大體一致。二是資本和金融賬戶結售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4月份,非銀行部門資本和金融賬戶結售匯順差23億美元,環比下降42%。三是企業、個人等服務貿易結售匯逆差穩中有降,4月份為178億美元,環比下降19%,同比略降2%。其中,個人購匯規模保持平穩。此外,4月份遠期結匯和售匯簽約額同比分別增長1.6倍和3.1倍,遠期結售匯簽約順差50億美元,顯示企業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下,匯率避險意識明顯提升。
4月份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性上升,美元匯率、利率均有所走高,新興市場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壓力增加,但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保持穩定,說明我國經濟基本面發揮了穩定外匯市場預期的根本性作用。未來,在國內經濟持續平穩運行的基礎上,我國外匯市場將能夠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總體延續合理均衡的跨境資金流動格局。
記者 徐燕燕 發自北京
國家外匯管理局8月17日發布最新外匯收支數據,7月份,銀行結售匯逆差94億美元,同比下降39%。跨境資本流動依然穩定。尤其是對外開放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等項下跨境資金流入總體上升。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在答記者問中表示,我國外匯市場供求保持總體穩定,未來,我國跨境資本流動的活躍度和穩定性會進一步增強。
境外投資流入顯著
7月份,銀行結售匯逆差94億美元,同比下降39%,其中,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4億美元;銀行代客涉外收支逆差120億美元,同比下降45%。
跨境資本流動依然穩定。尤其是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等項下跨境資金流入總體上升。
7月份,直接投資項下涉外收入345億美元,同比增長46%,今年以來累計增長87%;證券投資項下涉外收入230億美元,同比增長1.6倍,今年以來累計增長1.5倍。
與此同時,市場主體在主要渠道的購匯穩中有降。7月份,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投資收益項下購匯均表現為同比下降,個人凈購匯同比和環比分別減少12%和13%。
實際上,今年以來,每個月銀行結售匯差額數據都體現出小幅的波動,總體趨於穩定。1–6月分別為–9億美元、–82億美元、–92億美元、106億美元、194億美元和20億美元。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北京專家認為,盡管6月中旬以來匯率波動明顯加大,但外匯儲備連續兩個月實現正增長,也反映了整體外匯供求趨於穩定,同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基礎未變和韌性增強。
人民銀行此前公布的外匯儲備規模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外匯儲備31179億美元,較6月末上升58億美元。
新聞發言人稱,未來,我國經濟韌性好、適應能力強、回旋余地大的基本面保持不變,將繼續成為外匯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同時,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目標不動搖,隨著相關措施的穩步推進,以及跨境資本流動管理框架的日臻完善,我國跨境資本流動的活躍度和穩定性會進一步增強,有利於維護國際收支自主平衡格局,也有利於適應市場環境的發展變化。
人民幣匯率波幅仍屬穩定
外匯專家指出,在美元走強的全球匯市背景下,人民幣貶值屬正常波動。
2018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經歷先升後貶的雙向波動。年初以來貶值5.2%,同期英鎊、歐元對美元匯率分別貶值5.9%、5.2%,新興市場貨幣指數貶值10.9%,美元升值4.9%。8月以來,人民幣中間價貶值1.1%,低於美元指數漲幅(2.3%)和新興市場貨幣指數跌幅(4.7%),人民幣走勢趨穩。以期權價格指標衡量,未來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預期波動率為6.6%,低於英鎊(9.3%)、歐元(7.8%)等主要貨幣水平。
“人民幣匯率波幅在全球貨幣體系中仍屬穩定。”一位上海資深外匯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當前我國外匯市場形勢保持基本穩定,人民幣匯率變化主要反映了美元走勢等因素的影響,是市場自主、正常變動的結果。
在他看來,與前幾年相比,當前我國外匯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更加穩固。一是美元匯率中長期升值預期相對較弱。2016年以前,美國經濟增速連續四年快於歐元區,IMF在2015年時預計美國經濟將在2015年至2020年持續好於歐元區,而且2015年底美聯儲剛剛進入加息通道,市場上關於美元持續升值的預期較強。實際上,2016年以來美國經濟“一枝獨秀”局面有所改變,美歐經濟表現的差異出現波動,2016年和2017年美國經濟增速低於歐元區,根據IMF預測,近兩年美國經濟會好於歐元區,但隨後兩者差異將明顯收窄。此外,歐央行可能在2019年啟動加息,與處於加息中後期的美聯儲貨幣政策之間的差異也會收斂。
二是目前的國內經濟基本面更加穩定,人民幣匯率預期也更趨平穩。2016年底之前,我國經濟增長正處於從高速向中高速轉換時期,經濟增長速度逐步回落,2016年底經濟企穩回升後結束這一趨勢,近期雖有所波動但依然處於經濟“L”型走勢的平穩運行期。而且,目前國際市場上看空中國的情緒明顯低於2015年和2016年,如在國際市場交易的中國國債信用違約掉期價格(CDS,越高說明市場認為違約風險越大),近期基本在70以下,2015年和2016年為110以上。在此情況下,近期境內外期權市場反映人民幣預期的相關指標(境內外風險逆轉指標,越高說明人民幣貶值預期越強)遠低於2015年和2016年。
三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完善,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對市場理性預期的培育作用有所顯現。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的不斷完善和各方適應,當前市場總體認為匯率政策相對透明,匯率對國際收支的價格調節機制日益完善,不會積累匯率大幅超調風險,而且市場也認為我國有能力防止無序調整,使得當前回落變化尚未明顯助漲市場緊張情緒。同時,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後,企業匯率風險套期保值的意願提升,外匯衍生品交易量增加,有助於企業減少風險暴露。此外,前幾年一些個人“跟風”性質的購匯,在2017年的人民幣升值中受到損失,相關行為更加謹慎理性。
四是國內市場對外開放的拓寬,以及跨境資本流動管理制度的完善,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衡收支、穩定市場的作用。一方面,當前境內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在吸引境外投資者方面均取得了較大進展,境外投資者投資的便利性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對外直接投資等方面的真實性合規性要求更加明確,打擊虛假貿易、地下錢莊等外匯違法違規的力度不減,前幾年打擊離岸人民幣投機性空頭的舉措仍具有警示和威懾作用,各類宏觀審慎政策工具充足,應對經驗也更加豐富。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