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窮人創業指南:簡潔 創新和反叛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anwu/228974.html

這裡談論的是創業公司(Startups),不適用於成熟企業,也不適用得到巨額創投資金的公司。創業公司(Startups)多數缺乏資源,唯一擁有的是創意和迅速的執行,產品的成敗足以決定公司的生死,所以,速度是關鍵。

為了快速執行,你唯一的選擇就是選擇儘可能小的細分市場,設計足夠小的產品,這是為了用有限的時間和金錢,建造出能夠讓潛在用戶耳目一新的產品,對互聯網產品來說,如果不是用戶看到你的產品,情不自禁地WOW叫出聲來,那就基本失敗了。

1. 簡潔的產品(Super Simple Product)

產品簡單有兩個好處,第一,更有可能建造一個儘可能完美的產品;因為任何創業公司都缺乏資源;如果能夠把有限的資源集中於一個儘可能小的領域,更有 可能做出優秀的產品。第二,一個簡單但是建造完美的產品比較容易得到用戶的理解和採用,甚至推薦,從而增加流行的可能,而流行是低成本擴大銷量的最強有力 保障。

2. 簡潔的商業模式(Simple Business Model)

複雜的商業模式包含更多的環節,而每一個環節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錯誤,都可能導致整個商業模式全面崩潰。而簡潔的商業模式更有可能成功,即使失敗,也可以節省寶貴的時間和金錢。

3. 可擴展性(Scalability)

一個簡潔的產品,簡潔的商業模式往往是不夠的,除非這個產品或者服務具有高度的可複製性,比如微軟開發一次辦公軟件,理論上可以銷售出幾十億份拷 貝,即使每份授權的價格非常之低,也是一個相當大規模的市場,而且,還可以每隔幾年升級一次,迫使客戶從新購買新版本的授權。另外,谷歌的關鍵詞廣告也具 有這個特徵,可以銷售的關鍵詞幾乎是無限的,可以涵蓋世界上任何字典,而且服務客戶的成本非常低,因為可以使用軟件,讓客戶自助服務,這同時大大降低了商 業成本,極大低提高了交易速度,結果就是前所未有的增長。

4 破壞性的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s)

這個詞彙的意思基本上是,如果你的產品或者模式成功,有人可能因此而失敗。比如,如果有人開發出一種低成本甚至免費的替代石油的方便能源,那些富可 敵國的石油公司就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破產,甚至退出能源市場;又比如,如果移動電話的價格和服務費用更低,並且穩定性更好,那固定電話的用戶基數肯定會持 續下降,而這也正是過去10年裡在全世界所發生的事情。

它可以讓你輕鬆擊敗那些看起來不可能的對手,比如Google或者騰訊。條件就是,你必須用自己的規則來贏得這場戰鬥,而不是對方的規則。

5 全新的產品概念(Completely New Concept)

也就是世界上不曾存在過的產品或者服務,恰好足夠幸運被證明是可行的(這個詞的意思是受到人們的歡迎),那不用說,你就是新的世界之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32

成長股估值的簡潔公式 淡泊明志 岩棲谷隱

http://hi.baidu.com/yeboyan/blog/item/2a84137fe42cc10028388a3b.html

格雷厄姆在《聰明的股票投資人》中提到一則成長股估值的簡潔公式,

我們可以用來作為日常心算,例如瞭解某一個市盈率對應的期望盈餘增幅是多少。

這個公式是:

價值(true value = 當期(正常)盈餘 × 8.5 + 2倍預期年成長率 )

其中,成長率是指:未來710年的預期成長率。

例如,對於成長型公司,我們預期他今後710年能保持10%的利潤增幅,

True Value的對應的市盈率是28.5倍。

(註:保持10%利潤增幅,表示10年後的盈利是當前的2.59倍,這並不是一個容易達到的目標。)

最後別忘了,對於保守的投資人而言,要用True vlue60%的價格買進,才算有安全邊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78

尋找「中國好生意」——給大家介紹一種簡潔有效的選股思路 ProfessorWenger

http://xueqiu.com/1948636079/25585598
題外話:本人自08年畢業入行以來迄今已進入第六個年頭。中間有過很多成長的喜悅,有過理念不成熟被市場教訓的痛苦,更深刻感受到大熊市下來自投資者和公司領導方面的壓力對投資經理身心的摧殘。所幸入行前就已抱定了堅持價值投資的信念,一直未有動搖,從未有過打聽消息或根據圖形買賣的衝動。真的是性格決定命運呀,什麼樣的性格和價值觀就決定了採用什麼樣的投資理念和方法。也許價值投資就像某些人說的,你要麼接觸的第一眼就接受它,要麼永遠都不會接受它。台灣大學有門很受歡迎的課程是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其實要理解投資,何嘗不是要站在整個人生的角度去理解更為合適呢。本人仔細拜讀過幾乎每一個價值投資大v們的博客,平時也天天泡在雪球上吸取大家們的思想精華,本文僅以自身的些許感悟,希望能給注重基本面研究的同仁提供一點借鑑。

股市成立以來,關於投資的書籍汗牛充棟,裡面涉及的範疇也極廣。其中價值投資者最關心的,莫過於如何找到優秀的成長公司。「阿理」有句話說的好啊:投資就是要找到幾個能長期持有的「複利機器」,其他時間只要讀書、思考、調研就可以了。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投資的本質難道不就應該如此簡單快樂嗎?筆者一直認為,企業分析的起點應該是分析它的生意屬性和商業模式。但是如何找到這些可以長期持有的「複利機器」呢?如何能練就一雙慧眼,像巴菲特一樣能在三五分鐘內就能判斷一門生意的好壞呢?

在碰到一本書以前,筆者也是一直在苦苦思索,卻不得甚解。

在管理學的意義上,擁有競爭優勢的行業(企業)在很大程度上等同於我們要尋找的「優秀的成長公司」。關於競爭優勢,邁克爾·波特做了恢弘的敘述,但在筆者看來,波特的理論體系雖龐雜,但缺少定量方面的描述,實戰指導意義不強。你用他的「五力模型」做了一通分析下來,往往仍然沒法弄清楚這個行業屬性到底好不好,有多好?布魯斯·格林沃德和賈德·卡恩發現了這個問題,試圖提煉出判斷一門生意好壞的簡單幾條黃金法則。這是一個質飛躍。這本書叫《企業戰略博弈》。

兩位作者用的方法是不承認五力模型中的五個維度(即供應商和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來自在同一行業的公司間的競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只有進入壁壘是最重要和具有支配性的。如果一個行業沒有很高的進入壁壘,那麼這個行業裡面的公司就都沒有競爭優勢,只能面對兩種選擇:要麼積極追求極度的運營效率,要麼退出目前市場進入可以創造並充分運用競爭優勢的其他領域。

作者認為能夠幫助統治市場的競爭優勢不是普遍或廣泛的,其本質上是區域性與特殊的,必須能體現在具體的產品或者地理區域上,往往這一點更容易在較小的的領域而不是在巨大廣闊的地方找到。

作者認為,除了政府管制以外,只存在三種真正的競爭優勢:

1、供應。能夠比競爭對手更便宜地生產和交付產品或服務的嚴格的成本優勢。成本優勢應主要來源於受專利保護的專有技術或由經驗積累起來的技術訣竅,或者是兩者的組合。

2、需求。擁有對手所沒有的市場渠道。這種渠道不是靠簡單的產品差異化或樹立品牌獲得的(因為對手也可以進行產品差異化和樹立品牌),這些需求優勢應來源於因習慣、轉換成本、搜索替代商品的難度與費用而產生的顧客忠誠度(粘性)。

3、規模經濟。最好是固定成本在總成本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平均成本就會隨著產量的上升而下降,因此即便是使用同樣的技術,在位企業也能夠通過大規模經營而享有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優勢。與直覺相反,大多數基於規模經濟的競爭優勢都是在區域性和細分後的市場內取得的。

以上幾種競爭優勢中,生產優勢是最弱的進入壁壘,規模經濟和消費者忠誠度的結合則是最強的。

介紹完上面關於競爭優勢的背景知識以後,接下來就要重點介紹直接檢驗一個行業是否存在競爭優勢(進入壁壘)的兩條黃金法則。

1、企業間市場份額的穩定性(以及企業的相對市場地位的穩定性)

如果各個企業經常會相互從對方那裡奪得市場份額,那麼它們就不大可能享有競爭優勢。相反,如果每個企業都長時間地保有自己的市場份額,那麼它們可能得到了競爭優勢的保護。(也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在受到進入壁壘保護的市場內,兩三個在位企業相互爭奪市場份額,但是如果市場份額變化很大,那就意味著客戶忠誠度很弱,因而新的進入者打破市場壁壘也就為時不遠。)

企業的相對市場地位的穩定性的關鍵指標是在位企業在此市場領域內的歷史狀況。如果主導企業維持了它的地位達數年或數十年之久,那麼市場中極有可能存在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如果你很難說出誰是主導企業,或者佔據第一位的企業經常變更,那麼就可能沒有哪家企業享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在某個市場區域內進入和退出的歷史狀況也是一個有用的線索。進入和退出越頻繁,留著市場內的企業相對地位的變動越劇烈,競爭者的數量越多,就越不可能存在進入壁壘和競爭優勢。相反,市場內企業越少,越穩定,在位企業更可能得到進入壁壘的保護並且從競爭優勢中獲益。

2、市場區域內企業的利潤水平

在沒有競爭優勢的市場內,新企業的進入會最終消除超出資金成本的回報。如果市場中的競爭者保持著高於正常水平的資本回報率,那麼很可能它們享有競爭優勢或進入壁壘。這些可持續的超額回報可能僅限於主導企業,也可能由少數擁有相對其他小企業和潛在進入者的競爭優勢的企業所分享。

最好的衡量利潤率的指標是稅後投資回報率(ROIC),ROIC在10年以上的時間內平均超過15%-25%,這就清楚地表明存在競爭優勢,假如長期的ROIC在6%-8%,那就表明不存在競爭優勢。

通常我們談有效市場,談利潤率終將會回歸社會均值,往往忽略了這些都是在缺乏進入壁壘的假設下才會實現。歷史上ROIC長期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行業多的是,比如黃毒賭產業、拍賣行、評級機構、律師(會計師)事務所、PE、煙草、醫藥、食品飲料等等。那些長期大牛股也大多誕生在這些領域,這也就是很多牛人強調「能力圈」、「less is more」的背景基礎。一個最簡單的投資策略就是長期持有這些行業的龍頭企業,收益率肯定是不錯的。歷史也證明,投資確實可以簡單到如此地步,剩下的只是堅守紀律和保持耐心。翻看價值投資大師們的傳記,他們也的確把大部分籌碼都押在了這些地方。加拿大股神加里斯洛夫斯基持有雅培60年的故事更是傳為佳話。

那麼,如果在上述的基礎上做的更好呢?筆者從選股的角度,結合國內的情況,對作者文中用來判斷競爭優勢的法則做了拓展,以指導實戰中的投資:

1、進一步對行業(或者區域)進行細分

在對某個大的行業進行分析時,可能會得出該行業無進入壁壘的結論,但不能排除某個細分行業或產業鏈的某個環節存在競爭優勢的可能。比如家電行業作為一個整體,利潤率指標並不突出,但空調子行業的表現卻是可以通過兩條黃金法則的檢驗的。此外,電腦硬件行業作為整體可能通不過法則的檢驗,但是其中的芯片、鏡頭、聲學部件等製造環節很可能就能通過檢驗。

2、其他條件都具備,只剩下其中一個指標還不能通過檢驗,但該指標未來幾年改善可能性很大且國際上有成功先例的行業,可能是能出大牛股的領域

這裡舉幾個筆者非常看好的行業或公司,給大家提供一點思路。一個是華測檢測,所有的指標都沒問題,就剩一個行業集中度沒上來,國際的經驗表明這是一個寡頭市場且幾個在位企業都是超級大牛股,所以長期看,華測是個大牛股的概率很大。另一個是啤酒行業,經過多年的征戰,市場格局基本穩定下來了,只剩下利潤率還不達標,國際上的經驗也表明是一個寡頭市場和容易出牛股的地方,值得重點關注。最後是統一企業中國,行業是明顯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只是目前國內市場這種優勢體現在康師傅身上),母公司在台灣已樹立牢固的地位,懂得如何迎合消費者,只要能在大陸市場繼續擴大市場佔有率,利潤率隨時會上來,值得重點關注。另外還有惠理集團、歐舒丹等等。筆者喜愛的醫藥股如光動力領域的復旦張江、肝病領域的中國生物製藥、人體介入器械領域的微創醫療等也屬於此類。

再應用上述模型來檢驗下雪球達人們最關心的兩個行業:銀行和白酒。

國內的銀行業是屬於政府管制的,管制也是一種進入壁壘(競爭優勢)。只要管制不放鬆(目前來看放鬆的跡象較明顯),通過市場份額相關指標檢驗是沒有問題的。大家的爭論焦點在於利潤率,表面看這個指標沒問題,但是很多人覺得這個利潤率是不真實(嚴重低估了壞賬風險)或不可持續的。如果你認為未來幾年管制不會大幅放鬆(即息差不會下降等),壞賬計提不足為慮,則銀行是非常有投資價值的。

另一個是白酒,這裡要對行業進行細分,高端白酒顯然是可以通過相關指標的檢驗的,因為這麼多年來高端白酒品牌還是茅台五糧液那麼幾個,利潤率也一直很高。中低端酒如果再進行地域細分的話很多也是可以通過指標檢驗的。因此拋開大家的激烈爭論,筆者認為上市白酒公司長期具有顯著的配置價值。

最後想申明的是,儘管我個人非常推崇用判斷是否存在競爭優勢(進入壁壘)的方法來選股,並長期持有的投資策略,因為其非常的簡潔、有說服力,但單靠某一本書或者某一個觀點就想成為股市常勝將軍是不可能的,如書中作者所言,簡單和明晰對於戰略分析而言是重要的優點,只要我們不忘記愛因斯坦的忠告:「任何事物都應該儘量簡化,但是不要過分簡單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33

一沙一世界——讀《深奧的簡潔》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es2r.html

Deep Simplicity: Chaos, Complexity and the Emergenceof Life, by John Gribbin
深奧的簡潔——從混沌、複雜到地球生命的起源, 約翰·葛瑞本

 

兒時曾做過一個夢,至今記憶猶新。我和幾個小夥伴開始了星際旅行,逐漸飛出地球、太陽系、銀河系。。。我們繼續向黑暗的遠處飛馳,看著銀河系在身後越變越小。突然,前面有一個門,打開門後外面是亮的,父親站在那微笑著對我們說:「都出來吧,差不多要吃飯了!」在跨出門的那一刻我回頭一看,發現我們剛才經過無限遙遠飛行的太空其實是家裡一間屋子裡的星系模擬儀。我頓時很困惑,這個世界的「我」和剛才那個世界的「我」是不是同一個人呢?如果我繼續飛出這個世界,會不會在一個更大的世界裡發現另一個「我」,而我們當前的世界只不過存在於更大世界的一個屋子裡甚至於原子裡?如果繼續飛呢?

 

小時候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最喜歡看《奧秘》、《飛碟探索》等雜誌,不知道何時自己變成一個滿腦子塞滿了工作和賺錢的成年人。這本書為我找回了那種久違的興奮感,因此強烈推薦一下。作者從基礎數學、經典物理、化學、生物學、進化論,逐漸引申到現代量子力學、分形、混沌學、複雜理論、基因遺傳學,真可謂融會貫通,令人震撼引人思考卻又絕不故弄玄虛。雖然很多學科我都學過,而且上學時隨導師參與了書中SantaFe研究所的一些項目,對分形、混沌學、複雜系統、自組織、自適應系統等都有所瞭解,但書中很多觀點仍讓我很震撼。由於涉及跨學科,總結起來很有難度,我這裡只挑其中幾個小點,建議大家還是完整閱讀本書。


大系統的複雜性
近代科學起源於西方的「還原論」,即研究一個複雜系統時,先把它不斷分解/簡化為小的部分,等每一部分研究明白了,再把他們拼裝回來。比如我們用簡單的齒輪和槓桿,可以製造出複雜的變速自行車。這種方法一直很好使,但近來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即大系統的複雜性。簡單來說,如果每個零件的可靠性為99.99%,那麼由十個零件組成的系統的可靠性只有99.9%,一萬個零件只有36.8%。我們知道單個零件的可靠性是不可能無限提升的,那麼對航天飛機這樣的大系統怎麼辦呢?只能增加備用系統,一個零件的可靠性為99.99%,加一個備用零件,可靠性就變為99.9999%,但備用零件會使系統更加複雜。大系統的複雜性符合冪次律,是以指數增長的,寫一個100萬行代碼的程序的工作量遠大於10個10萬行的。

 

這因為這樣,近年來「複雜」理論迅速興起,它借鑑了東方人的「整體論」思維,認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整體具有單獨所不具備的很多特性。比如分開看是平淡無奇的骨頭、肌肉、皮膚、內臟等,但合在一起就成為一個活色聲香的美女。


分形
分形(Fractal)通常被定義為「一個粗糙或零碎的幾何形狀,可以分成數個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體縮小後的形狀」,即具有自相似的性質。從數學來看容易讓人暈,比如一條分形線的緯度可能是1.5維(不像直線是一維,長方形是二維),但看過分形圖案後絕對不會忘記。下面是一些經典的例子,大家可以上網搜索更多更炫的圖:

一沙一世界鈥斺敹痢渡畎碌募蚪唷一沙一世界鈥斺敹痢渡畎碌募蚪唷一沙一世界鈥斺敹痢渡畎碌募蚪唷一沙一世界鈥斺敹痢渡畎碌募蚪唷

分形的特點是表面上極度複雜的東西可能可以用極簡單的規則生成。還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自相似,在這裡面無窮和反饋有著重要的作用。生物體的結構有分形的特徵。這使得構建的原則可能很簡單——也就是說DNA並不需要存儲生物體發育成以後的形態信息,而只需要若干簡單規則和對這些規則的重複使用。比方說動脈和靜脈分佈的形態本質上就是分形,它使得血液能夠到達身體的每一處,同時避免動脈、靜脈本身佔據太多空間而使其他器官無容身之地。正是潛藏於碎形結構之下的簡單規則,使得生物可以變得非常複雜,來應世界的變遷以進行演化。

 

如果宇宙也是分形的,那麼一粒沙裡會不會真的有另一個世界呢?


冪次律(powerlaw)
冪次律大家都很熟悉了,諸如都市人口、網站規模、博客關注人數、字彙出現頻率等,均呈現冪次法則現象,不過書中很多例子很有意思。

 

地震的尺度和發生的數目遵循冪次律——相對於每一千次的五級地震,大約會發生一百次六級地震、十次七級地震等。這個現象現被稱為「蓋坦堡-裡克特定律」(GutenbergRichter Law)。

 

再如城市人口,很明顯地,少數城市擁有非常多的人口,而大部分城市的人口較少。我們都依個人自由意願決定居住於何處,但令人意外地,我們遵從了與地震發生的同一法則。不論以整個世界或特定區域,無論過去還是今天,結果都一樣。

 

如果你考察暢銷書作家的成績,或者富人財富的分佈,你會發現每4個身價超過1億美元的富人中,會有一個身價超過10億的,而每4個身價超過10億的人中,又會有一個超過100億的。100億級別富人看10億級別富人,就好想10億級別富人看1億級別富人一樣。

 

最後舉一個著名的冰凍馬鈴薯試驗。用冰凍馬鈴薯朝牆上扔使其碎成小塊,將碎片依照重量放入不同箱子(像之前統計地震一樣),也會找到冪次律。之所以用冰凍馬鈴薯,是因為它碎裂的方式與大石塊相撞後碎裂的方式相似,因此我們可以更深入瞭解,像火星和地球等被小行星撞擊後的效果。這表示,如果你像只螞蟻一般大,在這些碎片中周遊,你看到的景象(以統計而言)與你變成瓢蟲般大小在其間行走看到的並無二致!


混沌理論
「相對論消除了關於絕對空間和時間的幻想;量子力學則消除了關於可控測量過程的牛頓式的夢;而混沌理論(Chaostheory)則消除了關於決定論式可預測的幻想」。混沌理論解釋了決定系統可能產生隨機結果。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村民抱怨過去一年停電了好幾次,電力公司則對每一次停電都有完全合理的解釋,一次是因為鳥飛進高架電線,一次是因為強風把樹吹到在電線上,一次是因為閃電......。但村民還是深信電力系統本身有問題。現在混沌理論告訴我們,這一連串的區域性災難,必然發生於電力網路上,但我們無法知道何時何處。

 

恐龍滅絕只是五次類似災難的一次,而且也不是最大的。地球上生命的滅絕,似乎不都是太空來的撞擊造成。某些滅絕可能因隕石撞擊造成,某些可能由冰河時期引發。但我們知道,並不需要一次重大誘因,便能引發重大事件,任何尺度的滅絕可能由任何尺度的誘因導致。我們完全無法預測下一次橫掃生態網路的滅絕程度的大小,正如無法預測一下舊金山地震的規模。

 

在某些狀態下,由幾乎相同狀態發展出的系統,由於初始條件的微小差異,或偶爾一個小小誘因,將造成最終現象的極大改變,並很快地演變出完全不同的結果,我們無法計算系統隨時間產生的變化,特別是面對處於混沌邊際的發散系統。前者的小誤差,會造成後者極大的錯誤。預測將成為不可能的事,我們面對的是偶發現象。這類由初始條件造成的天氣(以及其他系統)的敏感性,常被稱為「蝴蝶效應」。生命與無生命系統,都遵循著同樣深奧的宿命。在各式各樣的可能性中,無論初始狀態如何,也無論所選定對生命系統的衝擊如何,都將會到達位於混沌邊緣、自我組織的臨界狀態,此時偶爾一個小小誘因,都可以使整個系統發生巨大改變。而生命也確實如此。唯一能詳盡描述宇宙的系統,就是宇宙本身。除了看著它演變,我們也完全無法預測未來。

 

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了時間的方向性。十九世紀中期,所有物理科學所知的現象,都可用牛頓定律與馬克斯威爾電磁方程式來處理,但這兩者沒有時間方向性(即運動是可逆的)。在真實世界中,封閉系統的混亂度隨時間增加(東西會衰敗),所以熵(entropy)的必然增加可以定義出時間的方向,也就是從有秩序的過去指向混亂的未來。在宏觀的尺度上,宇宙以不可逆的方式運作——你永遠不能把事物變回過去的狀態。這也是我們的印象中為什麼總是看到玻璃杯從桌子上掉下摔個粉碎,而從來沒見過碎掉的玻璃碴在返回到桌面重組成。所謂"覆水難收"不過時人類對時間箭頭的無意識的慨嘆吧!


生命誕生於混沌的邊緣
先看一下著名的「沙堆模型」:桌上每次滴一粒沙,形成沙堆,並開始有沙滿出桌面,掉落到地上。系統此時處於臨界的自我組織狀態,依賴落下的沙粒帶入能量。每加入一粒沙可能引發一次大規模沙崩,或一系列小沙崩,或讓新沙粒巧妙地平衡於沙堆上,但沙堆一直處於接近臨界狀態。

 

秩序和平衡體現的是熵增加的世界末日規則,本身沒有太大意思,因為什麼都沒發生,生物體最接近平衡狀態的時刻是「死亡」。而混沌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一切都不能穩定,一切都不可預測。在秩序和混沌的邊緣,會出現一種自我組織的臨界狀態,一種奇妙的複雜方式繁衍、生長、分裂和重組的規則,一種相變行為,這也被稱為複雜系統。宇宙間有趣的事物,都是處於混沌邊緣不斷變化、自我調整的系統,包括了最複雜的人類生命。生命正是誕生於這樣一種從底層冒出來的,沒有中央控制的湧現現象。這就是生命出現的途徑——在具有足夠數量連接(各化合物)的化學系統網路中,以相轉移的方式發生。如果網路連接得不夠,生命不會存在,但多加入一兩個連接,生命不但可能而且是無可避免地出現。如考夫曼所言,「生命因為催化回路本身在某一臨界多樣性的分子回路中形成而產生」。人體細胞運作的網路可以將每個基因當成一個節點,而其間的關聯就像串接鈕釦的線。涉及的基因數介於3萬到10萬,即使用最先進的電腦也無法描述這個網路的行為。當然,雖然利用身體中流動的能量(與食物)保持穩定的身體狀態可達數年之久,但穩定狀態終究會被不可知的原因打破。

 

即使像我們這種宇宙間最複雜的生物,也是從簡單的規則中產生。我們在周圍世界所見到的複雜行為——甚至在生命世界中——只是「從深奧的簡潔中所浮現出的複雜表象」,宇宙間任何有趣的事情,包括各種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儘管看起來很混沌,很複雜,但實際上都遵循背後深奧而簡單的規則。混沌和複雜遵循簡單法則。對簡單法則長久積累出的科學認知能成功地解釋(雖然無法預測)看似無法解釋的天氣系統、股票市場、地震,甚至人類。


遠方的生命
在探索火星生命時,有科學家提出以熵衰減來判斷(不同的)生命跡象。銀河(與其他螺旋星系一樣)是熵衰減的區域,利用流入能量、經由反饋來維持非平衡狀態的自我組織系統,從這個意義上星系應該被視為有生命的系統。

 

地球大氣層保持在一個似乎穩定的狀態已經幾億年,「大氣必定受到某種規範,使其保持固定的組成。而且,若大部分的氣體是來自生命組織,地表上的生命必定主控調節」。地球有「自我調節」的功能,硫的循環,鐵的循環,二氧化碳的波動,以及與生物、微生物的互動——如此錯綜複雜、卻又如此相互呼應;如此殘酷的爭奪資源,卻又如此相互契合。毫無生命主觀意識的地球,憑藉附著其上的那些生存利益糾纏敵友莫測的生物圈,可以如此「智慧」的調節、繁衍甚至進化,同時也保障了地球上生物和基因的延續。我們通常習慣談一個物種的進化,當我們更進一步,將會發現許多理由讓我們應該將進化對象視為整體系統(生物加系統)。這也讓我不由懷疑地球其實是有生命的。雖然它不能自由移動,正如地球上的「植物」。

 

當人們能操作地球移動,或者建造一個巨大的「動球」,從而脫離銀河系四處獵食,吃地球這樣的「植物星球」(植食性),或者其他「動球」這樣的「動物星球」(肉食性)。這時有一個巨人通過他的顯微鏡觀察這些「動球」,正如我們現在觀察微生物一樣,他可能會認為「動球」是生物,但人只是其中一個細胞或組件——雖然我們自認為是萬物之靈,擁有有自由意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67

最到位的"一帶一路"介紹,簡潔直觀!速度收藏! iamiam

來源: http://xueqiu.com/8669913407/35858018









來自“啃金融(kenjinrong)”對“一帶一路”的介紹,雖然說不上是最全,但絕對是史上最清晰明了的,沒有之一。而且還是圖片,讀起來不那麽枯燥。強烈推薦給各位客官,覺得好就請擴散。好東西一定要分享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443

華裔婚紗設計師打入美國市場:簡潔最重要

1 : GS(14)@2017-07-01 10:29:20

美國有句俗語「六月結婚,新郎好運、新娘歡喜」(Marry in June, good to the men and happy to the maid),很多女藝人也選在最近完婚,希望成為美麗的六月新娘。但不論幾月結婚,只要穿上一襲美麗婚紗,女孩們就是自己人生大事最美的主角。而在很多講求自我風格的現代人心中,若能在這天披上設計師的特製婚紗,更是顯得獨特又浪漫。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看準這樣的趨勢,近年美國業界也出現許多新銳華人婚紗設計師。其中成立近一年、由華人建立的「Sebastian Luke」,透過客製化手法搶攻婚紗市場,俐落時尚的風格,也讓它在四月的紐約婚紗大展上引起矚目。「Sebastian Luke」是由來自香港的陸少江與中國的羅丹尼攜手打造。雖然是共同創業,兩人的背景卻是截然不同。不到20歲就投入設計領域的陸少江,早已經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相較之下,大學才開始投入時尚業的羅丹尼,則是充滿想法的新銳女性。一個是累積了半甲子經驗的資深設計師、一邊是對時尚充滿熱情的女孩,卻不約而同對於對於白紗有極為相似的想法──「簡約」,也因此碰撞出充滿火花的化學效應。「我們主要的設計靈感是利用一些復古的元素,用現代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羅丹尼說:「Sebastian Luke」對於流行的最大要求就是「不追流行」。她強調婚紗設計的整體概念還是要簡潔並且適合新人,才能夠歷久不衰,「我們希望設計出來的成品,是那種多年後再看照片,還是能讓人喜歡的禮服」。她分析,相較於亞洲女孩往往偏好隆重公主風的婚紗,美國新娘更喜歡簡單的款式,「因為她們對禮服的概念就是要適合自己」。而陸少江顯然也很同意這樣的精神,「有很多新人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因此我們設計的重點都放在如何錦上添花、突出新人本身的優點」。陸少江分析,很多人往往希望禮服好看,卻忽略了穿在身上的感覺。他強調,一件好的婚紗穿起來應該要有「人穿禮服」的感覺,而非把重點放在禮服身上。「很多婚紗設計者往往強調本身做工的華麗,但如果無法凸顯出新娘本身的優點,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而說到設計師品牌,很多人都認為高貴遙不可及,陸少江也希望扭轉這樣的形象。他表示,很多知名的高檔品牌,的確會在質料以及做工上面投入很多心力,因此造成人工支出十分高昂。「但婚紗的價差可以取決於很多不同的因素,端看客戶的需求」,他強調,一個好的設計師,便能在手工與機器之間達到完美平衡,做出一件美麗、卻又讓新人能夠負擔的禮服,便是他的想法。羅丹尼也說,並非名牌的婚紗就好,重點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白紗。「挑選婚紗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必須先了解自己到底想要怎麼樣的一場婚禮?」羅丹尼認為,場地其實影響婚紗的選擇,像是舉辦在海灘或是室外的婚禮,就應該挑選簡便的婚紗;若是舉行於神聖的教堂,那新人就可以選擇較為隆重的禮服。至於身材方面,婚紗的挑選原則還是要放在遮蔽缺點、突顯優點,「例如臀部有一些需要掩蓋的部份,那選擇澎裙可能就比較適合新娘......或是身型較矮小的(女性),可能就選擇前短後長的禮服比較適合」。不過講到最重要的大原則,陸少江認為新人本身的心態還是最重要的。「新娘本身最想要甚麼?妳希望自己是甚麼樣子,這些都是新娘應該要問自己的問題」。他表示,披上白紗的女孩,就該是自己與新郎心中的女神。「不要隨波逐流、做自己才最重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8/200715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345

代表作「Billy」書櫃 簡潔價廉

1 : GS(14)@2018-02-04 23:14:37

平實的「Billy」書櫃(圖)可說是宜家代表作,用料是低密度刨花板,勝在價錢相宜而尺寸繁多,令它可以面世不足40年已在全球賣出6,000萬個,入屋度之高令彭博也將之作為比較各國購買力的工具。
Billy是1978年在一張紙餐巾上「降生」,而「父親」則是宜家第4名員工隆格倫(Gillis Lundgren),他亦為宜家想出一個更妙的點子。1953年隆格倫加入宜家後不久,有次跟老闆坎普拉德把多款家具送去拍產品目錄。費盡心思都無法把東西全部塞進車子後,他有感而發:「桌子太佔位了,我們該把螺絲鬆了拆下枱腳。」,平壓包裝自組家具的概念就此誕生。買家自組家具,可省回裝嵌程序減人手,扁平包裝令存放和運送都更省地方更容易更有效率。從此宜家產品設計以省空間為原則,梳化扶手可拆,連咖啡杯形狀亦是因應窯的大小而決定。這一切都有助售價壓低,推高銷量,產量提升進一步壓低成本。現在在瑞典廠房,全機械生產的Billy是每3秒就有一個。低價、量產是宜家方針,卻不用犧牲質素。隆格倫曾說設計目標「簡單實用不過時」,好像Billy的簡潔,就獲室內設計師讚賞是百搭兼可能性無限的「白畫布」。英國廣播公司



來源: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 ... e/20180129/202888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7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