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紫金矿业造富术


From


http://www.p5w.net/newfortune/caiji/200906/t2399179.htm


 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以紫金矿业为代表的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企业的可开采储量和开采成本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在传统体制下,这些企业的重估 价值未能及时得到体现。陈景河等掌握行业和企业信息更充分的内部人士,通过先改制入股,再将资产按照新技术重新评估并上市,释放出资源的潜在价值,个人财 富也实现爆发性增长。此后,紫金利用H股上市和A股上市募集资金积极并购,在全国范围内开发类似储量被低估的资源,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黄金股”。?

  解禁股账面利润惊人
  2009年4月27日,紫金矿业49.25亿股限售股正式解禁,当日股价波 澜不惊,报收于9.43元。由于紫金矿业以每股0.1元面值发行的A股,这些解禁股东们的成本几乎也就在面值左右,若以紫金矿业当日收盘价计算,这 49.25亿解禁股将会给股东带来465亿元账面利润。
在紫金矿业此次近50亿解禁限售股中,公司现在第三大股东、陈发树旗下的新华都实业集 团股份公司(简称“新华都实业”)获利最为丰厚,该公司持有17.29亿解禁股,市值高达163亿元。此外,厦门恒兴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厦门恒兴”)和 上杭县金山贸易有限公司(简称“金山贸易”)分别持有4.75亿股和3.34亿股。而陈发树、柯希平、李荣生、胡月生、邓干彬、陈小青、谢福文、林宇以及 陈景河9位自然人持有的解禁股数均超过了1亿股,其中陈发树持有量最多,达到4.49亿股。这些自然人股东的账面收益最多的高达43亿元,最少的也有11 亿元。
紫金矿业董事长兼总裁陈景河持有紫金矿业1.15亿解禁股,以当日收盘价9.43元计算,陈景河的账面收益达10.84亿元。资料显 示,其持有的1.15亿股来自金山贸易转让和新华都百货对其为紫金矿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股权激励,而当时陈景河支付的股权转让款合计仅为735.28万元。
相比陈景河约11亿元的账面收益,公司非执行董事柯希平的获益更为可观。资料显示,柯希平于2007年1月25日受让新华都工程2.61亿 股,经过公司2007年实施每10股转增2.5股后,柯希平的持股数达到了3.26亿股,以紫金矿业当日收盘价计算,其账面收益达30.74亿元。此外, 吴文秀等170名自然人持有首发限售股合计4.36亿股。其中163人为公司职工,共计持有1.51亿股,按照紫金矿业当日收盘价计算,他们平均账面收益 约890万元。
紫金矿业股价之所以如此坚挺,是因为紫金身上有着诸多的光环—公司是中国金产量最大的企业,作为中国黄金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代表了国内黄金行业勘探、采矿和选矿的最高水平。自2003年在香港上市以来,公司盈利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而且盈利增速屡次超出市场预期:2000年至 2007年,紫金矿业矿产金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76%。无论从行业地位、业绩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上来看,紫金矿业都可称为 一家优秀的蓝筹公司。
不过,了解不可再生资源行业的投资者都知道,矿业公司的估值主要取决于矿产资源的储量和该资源的市场价格,在无法左右黄 金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紫金矿业的市值攀升主要取决于储量的扩大,而对于国内黄金行业来说,由于国家长期实行货币化管理,优质黄金资源基本都掌握在国有黄金 矿山企业手中。作为国内矿产金产量最大、2008年被中国黄金协会评为“中国第一大金矿”的企业,紫金矿业的股东们何以能够成为例外而分享如此丰厚的资源 价值?更让人疑惑的是,紫金矿业十年前仍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型矿山,是如何在短短时间内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产金基地的?


  深谙技术玄机,陈景和接手紫金矿业
根据公开报道,1982年,从福州大学地质系毕业的陈景河被 分配至闽西地质大队,参与紫金山探矿工作。1992年,紫金山主体部分勘探报告完成。报告中,陈景河等地质勘探人员的结论是金矿品位比较低、变化比较大, 可采储量仅为5.45吨,属中小金矿,但底部铜矿是一个大矿。当时,金价与铜价均处于历史低位。因此,福建省地矿部门认为开发价值不大,下放给紫金山所在 地上杭县。一时间,无人愿意投资、开采该矿。最终,时任福建闽西地质大队分队长的陈景河接下了这一“鸡肋”。1993年8月19日,上杭县矿产公司更名为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矿业总公司,经济性质为全民所有制,公司主要业务为开发建设紫金山金矿,陈景河担任总经理。1994年10月,公司改制为福建省闽西紫金 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性质为国有独资,陈景河担任董事长及总经理。
事实上,紫金山金矿被定义为低品位,是因为开采难度大,在传统的开发方法 下难以实现经济效益。但是,如果能找到低成本开发的手段,它的价值就完全不同。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堆浸生产工艺的试验成功使得低品位氧化矿的开发利 用成为可能。1990年,在地矿部低品位金矿堆浸技术研究咨询中心的组织实施下,中国第一座10万吨级低品位黄金堆浸矿山萨尔布拉克金矿在新疆富蕴县建 成。显然对于紫金山金矿而言,堆浸生产工艺的意义不言而喻。
1998年7月,针对紫金山铜矿矿床赋存特点和矿石性质,紫金矿业与北京有色金属 研究总院合作,对当时国际上最受青眯的湿法炼铜工艺“细菌堆浸—萃取—电积”在紫金山铜矿的适用性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进行试验室探索试验。1999年10 月,完成了试验室小型试验、柱浸扩大试验和流程试验,均获得成功。
陈景河也曾表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技术神秘化了。其实,有些看似很复杂的东西,把它弄明白了,与生产一结合,就显得很简单。”显然,正是基于自己对技术的了解和把握,陈景河接手了紫金矿业。

  低价改制,民营资本群体进入
  1998年12月,紫 金矿业由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上杭县财政局作为国有控股股东拥有86.80%股份(后将股份转让给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兴杭国投),紫金矿业工会 委员会、上杭县旧县乡政府、上杭县才溪镇政府和上杭县才溪镇同康村委会成为4家外部股东,其中紫金矿业工会委员会出资780万元,拥有10.17%的股 份,股份拥有者是包括陈景河在内的紫金矿业职工。此后,紫金矿业工会委员会逐步从国有股东手中收购股权,持股比例上升到12.19%。
2000年8月,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紫金矿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东兴杭国投持有的股权占总股本的48%。而原4家外部股东的股权被集中到了一家新 成立的融资载体—金山贸易,占总股本的18.01%(图1)。公开资料表明,金山贸易共有14个股东,第一大股东是由公司现任董事柯希平实际控制的厦门恒 兴,其余股东包括陈云岚、陈志勇、陈作祥、陈志腾、李明杰、谢福文、胡月生等个人。此外,厦门恒兴还以现金出资,直接持有新公司5%的股权。



值得注意的是,陈发树旗下的“新华都系”在此次改制过程中一举成为紫金矿业的第二大股东, 系内新华都实业、新华都工程和新华都百货三家公司以现金出资,合计认购了紫金矿业27%的股份。公开资料显示,陈发树自1997年起从事工程业务,在寻找 土方工程中,找到紫金矿业,结识了陈景河,由此成为紫金矿业的重要股东。
根据厦门联盟资产评估事务所有限公司厦联盟评报字(2000)第32 号资产评估报告书,截至1999年10月31日,股份制改造前的紫金矿业(福建省闽西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拥有的净资产仅为约9776万元,其中探矿 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仅为约3901万元(表1),国有股东兴杭国投持有的股权仅被评估为6862.8万元。


  巧妙运用资源评价体系,
实现低价改制与高价招股
   根据公开信息,2000年紫金山金矿的产金量已居全国第二位(表2),而且1997年12月17日,紫金山金矿成功实施了千吨级定向抛掷揭顶大爆破,拉 开了金矿露天开采的序幕。1999年11月20日公司停止地下开采,全面转入露天开采,因而开采成本极为低廉。拥有如此低成本大矿的采矿权,紫金矿业改制 时的评估值却仅约9776万元,而且包含探矿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仅为约3901万元。内里玄机就在于新旧资源评价体系的差异。



相比其他行业,中国黄金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1999-2000年间,中国有关矿产 资源和矿石储量的统计体系和方法也正值转变时期,黄金企业的信息披露普遍不透明,来自不同渠道的资源储量统计偏差很大。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起源于前苏联 的体系,根据地质可靠程度,用五个种类来加以区分,即A、B、C(有时区分为C1和C2)、D和E级。199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了新的分类体系。该体系 是根据联合国提交给全球使用的分类框架来重新制定的,采用三维距阵方法,以经济的、可行性的矿山设计和地质可靠程度为基础。国土资源部要求,所有的新项目 必须根据新的分类体系来分类,但在1999年以前完成估算和可行性研究的矿山仍可采用旧的分类体系。从紫金矿业的公开资料看,其1999年已经拥有了紫金 山金矿的采矿权,因此,可以按照旧的分类体系进行统计。
根据公开资料,在1994年闽西地质队提交的详查报告中,共圈定了紫金山矿体 C+D+E级(B、C和D级矿体分别相当于“探明的资源”、“推定的资源”和“推测的资源”类型)矿石量8823901吨,金18900.2公斤。其中表 内矿体C级矿石量378024吨,金1532.1公斤,平均品位4.05克/吨,D级矿石量908879吨,金3919.0公斤,平均品位4.31克 /吨。在传统的工业技术下,矿石含金量(品位)低于每吨五克的黄金被认为“不具备商业价值”。按照传统的方法开采,紫金山矿体的商业价值很低,因而,紫金 山金矿被国家地质部和中国黄金协会论证为“低品位、无开采价值”。可资佐证的是,在2000年前国家性的黄金资源统计中,紫金在从未被列入储量大矿,福建 省也一直未进入黄金大省之列(表3)。


  新的黄金资源评价系统是
高价招股的前提
   在股份制改造顺利完成之后,紫金矿业开始筹划海外上市。而如前所述,要吸引国际投资者给予矿业企业高估值,就必须有丰富的资源储量。根据公开资料,在此 期间,紫金矿业采用新的黄金资源评价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补充勘探,对矿床重新进行圈定和计算,计算出表内保有矿石量7000万吨,金金属量109.6 吨,平均品位1.57克/吨,表外保有矿石量4500万吨,金金属量28.6吨,平均品位0.63克/吨。紫金山金矿由此成为特大型金矿。2001年8 月,紫金山金矿新的勘探报告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评审,确认紫金山金矿储量达138.4吨(表4),是陈景河等地质人员当初给出的5.45吨探明储量结论的 25倍,从而使原先认为价值不大、规模较小的紫金山金矿床,一跃成为国内著名的特大型金矿床,潜在商业价值从几亿元上升到百亿元。对此,公司董事长陈景河 曾对香港媒体解释说“集团旗下各金矿所含黄金储量其实是动态的、有变数的”。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



为了尽可能扩大上市前的资源储量,紫金矿业还在全国范围内四处收购金矿。2002年收购了 贵州水银洞金矿的21.8吨、安徽抛刀岭金矿的6.3吨黄金资源,2003年收购了吉林珲春金铜矿的27.5吨及安徽焦冲金硫系矿的14.8吨黄金资源。 从而使上市前的探明及推定储量达到187.8吨(表5)。



如前所述,紫金矿业的资源储量是按照旧的“ABCDE”五级分类体系进行统计的,而国际其 它地区广泛使用的是JORC规范和USBM/USGS系统范畴。要想让国际投资者认可紫金的资源储量,还必须用国际通用的规范进行测算。但是,黄金资源储 量的确定很大程度上是以取样、探槽、地下隧道和钻孔间距为基础的,重新测算所需的时间和工作量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紫金矿业聘请的上市独立评 估机构澳大利亚的史帝芬·罗伯逊和柯尔其尔顿咨询公司(简称“SRK Consulting”)进行了创造性的安排。在国际通用的JORC体系中,矿产资源种类按照确定性分为“探明的资源”、“推定的资源”和“推测的资源 ”,SRK分别将紫金矿业的B、C、D、E四级矿体与“探明的”、“推定的”和“推定的和推测的”、“推测的”类型相对应。SRK在评估报告中称:“每一 矿床或矿产在开发之前,其可行性研究使用的资源和储量均必须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国土资源部)或相等的权威机构核准。紫金每一矿床的资源和储量估算都已由 SRK审阅过。”这说明,SRK只是核实但没有重新估算紫金的任何资源或储量,但这一表达相当巧妙,既认可了紫金自己测算的资源储量结果,又没有承认紫金 的资源和储量估算都符合JORC规范。
在评估报告中,SRK称:“紫金山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单体黄金矿山,紫金山金矿是紫金的主要矿产,它为紫 金100%拥有。”事实上,根据国内《矿产资源法》,所有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矿业企业拥有的只是采矿权和探矿权,而且无法保证采矿权在到期后可以续 期。在公司上市前夕,根据香港联交所的要求,公司从招股书上删去了紫金山拥有138.3吨金矿藏量的说法。财报显示,紫金矿业至上市前2003年6月末的 有形资产净值仅为2.79亿港元,无形资产仅为9069万港元(其中各区块采矿权的有效期分别为2-30年),而通过发行H股,募集资金高达10.76亿 港元。

  收购扩张、复制创富模式
  2003年12月,紫金矿 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成为首家境外上市的国内黄金生产企业。此后,公司充分利用金价大幅上涨的有利时机和发行H股募集的资金优势,在国 内中西部地区大规模实施收购兼并黄金矿产资源,通过并购、合作开发、新设等方式控股、参股了数十家公司,规模迅速扩张(图2)。公司管理层在公告中明确表 示:“收购兼并是本公司控制更多矿产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国黄金企业多为小型矿山,比例高达75%以上,这些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技术装备水平落 后,竞争力不强,矿山生产成本偏高。比如,国内矿山的综合成本平均在380美元/盎司以上,与国际综合成本(337美元/盎司)有40多美元左右的差距。 此外,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矿业公司只负责矿床的开采,从不需要考虑探矿和资源的问题,探矿和寻找资源都是地勘单位的事,因而中国多数矿业企业都是依靠 一个矿山,从起步做到闭坑,等资源枯竭时,要么关闭破产,要么转产。由于紫金矿业较早地专注于矿产勘查和占领资源,因而在竞争中获得了有利的位置。通常情 况下,紫金拿到的这些矿山都有些“毛病”,换句话说,它们大多和当年的紫金山一样,因为低品位难选冶、资源面临枯竭而被其他公司忽略。紫金矿业获得这些矿 山的探矿和采矿权后,运用新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使其潜在价值得以释放。
如2001年12月紫金矿业收购的贵州水银洞金矿就是如此,当时加拿大丹 斯通公司对贵州水银洞金矿投资了2000万元却依然难以选冶,最终将采矿权退给了当地地质部门。而紫金矿业接手该矿的4个月后便克服了选冶难题,18个月 完成原计划4年半的任务,2003年7月生产出第一桶金。现在,水银洞金矿已成为紫金矿业的主力金矿,2007年生产黄金2.47吨,利税达到2.47亿 元。
2004年,《黄金年鉴》列举的年度全球黄金生产商产量15强中,中国黄金集团、山东招金集团双双入选,分列第十三位和第十五位,紫金矿 业仍然榜上无名。但到了2006年,随着紫金矿业多个金矿项目陆续投产,黄金集团、招金集团等老牌黄金企业突然发现,这家南方山区的黄金企业已经在采选规 模、产金量、销售规模与利润等各项指标上超过自己—2007年,紫金矿业黄金产量排名居世界第十,比2006年排名上升了7位,且成为中国控制金属矿产资 源最多的公司。截至2007年末,紫金矿业投资设立及控股、参股了100多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分布于中国内地18个省区以及中国香港、加拿大、英国、蒙 古等国家和地区。
不过,随着黄金价格的飞涨和其他黄金企业对该模式的关注,紫金矿业越来越难以在黄金领域找到“洼地”。因此,2005年以 后,公司开始向海外大规模扩张,先后参股加拿大矿业企业Pinnacle Mines Ltd.、英国矿业企业Ridge Mining P.L.C,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从2006年开始,除了黄金之外,紫金还把自己的模式延伸到铜、锌、铁、钼、锡等金属领域。先后并购或参股了青海德尔尼铜 矿、西藏玉龙铜矿、黑龙江多宝山铜矿、新疆蒙库铁矿等一批矿山,所控制矿产资源迅速增长,成为国内控制黄金及有色金属资源最多的企业之一。
2008年4月,紫金矿业在国内A股成功上市,公开发行14亿股,募集资金超过98亿元,从而进一步扩大收购规模。截至2008年末,公司拥有的矿产资源 量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以及蒙古和秘鲁等国家和地区,保有矿产资源储量达到金701.5吨,银1700吨,铜964万吨,钼39万吨,铅+锌528万吨, 钨10万吨,铂+钯151吨,锡10万吨,镍66.75万吨,硫铁矿1.35亿吨,铁1.68亿吨,铝土矿4397万吨,煤3亿吨,成为国内矿产金产量最 大、黄金资源占有量最多的生产企业,同时涉足多种金属的采选和冶炼,其业务构成模式在国内独一无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97

紫金矿业海外并购无疾而终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3/HTML_LMQ7598QP9CE.html


2009年7月10日9点30分,市场盛传即将注入哈萨克斯坦黄金资产的紫金矿业(601899.SH,02899.HK)仍然未见任何动静,不过以11.19元高开的A股股价却似乎暗示着当日其将有不凡的表现。

或许,市场猜对了过程,却猜错了结局。

当日开盘后,紫金矿业不断向高位进军,10点左右便以11.96元的价格创下其今年以来的最高价,大有涨停之势。

不断挂出的大买单和大卖单轮番上阵,在经过一番激烈的盘内交易搏杀后,到上午11时许,紫金矿业的股价终于在11.50元处相对企稳,而此时当日交易时间仍未过半,但其成交量已近400万手,与前一交易日全天的交易量持平。市场对该股的热捧可见一斑。

但 当日13点38分,紫金矿业发布的一则公告则让紫金矿业追高者的希望瞬间化为泡影。据该发布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公告称,就近日传媒报道该公司收购哈萨克斯 坦某黄金公司股份的有关交易已经终止,不过其后仍表示,公司一直致力于寻求海外资源并购,且中介机构持续向本公司推荐项目,其也对众多海外项目进行前期考 察和调研,但截至公告之日,尚未签署具备法律约束力且须予披露的相关协议。

一路徘徊在11.50元处的A股股价瞬间失去了支撑,在当日 13点51分便从11.63元附近开始下跌,至14点40分,更跌至11.06元的当日最低价,不到一个小时,跌幅超过5%。其后股价虽略有回升,但回天 乏术,最后以11.10元结束了其当日交易,盘内振幅达8.14%,当日也以高达10.73%的换手率刷新了其除上市当天外的最高单日换手纪录,日K线则 留下了一根长长的“墓碑线”。

港股方面,紫金矿业受并购终止的消息刺激,午后急速回落,几乎完全丢失早盘逾2%的涨幅,最终报收于6.66元。

海外并购无疾而终

“没什么好说的,无可奉告。”2009年7月10日下午3点左右,当记者拨通紫金矿业董秘郑于强的电话时,他的心情明显烦躁,“我们有很多类似的并购案,终止就终止了,没有原因,也没必要解释。”

在郑董秘看来没必要解释的并购案,却充满蹊跷。

“市场传言传得很多也很广,我们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才不得不发公告的。”郑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实际上,市面上有关紫金矿业并购哈萨克斯坦黄金公司(以下简称:哈黄金)的消息,真正开始在市场流传,却是从7月9日午后开始的。

2009年7月9日午后,从包括中金、国泰君安、申万等多家券商机构纷纷流出消息,建议关注紫金矿业,并称紫金矿业并购哈黄金事宜将于近两日内有明确说法。

7月9日午后,超大资金开始出动,截至下午2点20分,据有关监测数据显示,紫金矿业以4.94亿元的资金净流入排名当日个股主力净买入第一位,而排名资金净流入第二的中国太保却仅仅只有不到其一半的1.959亿元。

“目前我们怀疑的不是是否有资产注入,而是该注入的资产是否有其传闻中的储量。”当日,某券商研究员如此向记者表示其担心。

但就在市场期待“近两日内将有明确说法”时,该“明确说法”的确出现了,不过,几乎让所有投资者失望的是,等来的不是好消息,而是该并购已经终止。

7月10日上午10时许,一接近于紫金矿业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此次紫金矿业与哈黄金的并购案前景并不乐观,并称该交易早已终止。

“既然紫金矿业此次并购早已终止,为何不在今日(10日)上午开市前发布临时公告,而是直到下午1点38分才发布,而且仅仅在港交所发布,到当日A股市场已经交易完毕也未见其有任何信息告之。”一位此番追高紫金矿业的投资者愤怒地向记者表示。

“我没必要告诉你我们的交易案终止的时间。”紫金矿业董秘郑于强告诉记者,“前期的确是有并购的计划,终止了就终止了”,“我们也是按规定发布公告而已。”

那么是否是在昨天(9日)或是今天(10日)才临时决定终止该计划的呢?如果不是临时终止该收购案,为何并购海外黄金矿产的消息会在昨天突然爆发?

“我没必要回答这个问题,也没必要解释。”郑面对记者的追问称:“你有权利追问,我有权利不答。”

紫金矿业的特例?

或许,对于紫金矿业来说,这并不是什么特例。

自 从其2008年4月25日在A股市场上市以来就充满了“特殊”性,无论是当初发行时每股1毛钱面值,还是在2009年4月27日近49.25亿股解禁后批 量制造亿万富翁,演绎出10年投资猛涨近700倍的神话,也无论是2009年6月,在其股东大肆套现抛售的情况下,紫金矿业却创造出了不跌反涨的神话,皆 是独树一帜。

众所周知,大股东和高管大规模减持,首要原因就是公司股价已经远超出了公司价值。而就在距其第二大股东陈树发上一次大幅套现不到10天时间,紫金矿业便传出将有优质资产注入的传闻的确有点匪夷所思。

虽 然表面上看,由于陈树发在2009年5月10日接盘由英博公司所持青岛啤酒7.01%的H股,需要2.3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亿元,这笔资金来自于 陈树发的个人资金,陈为筹措这笔钱,其套现的动机存在与紫金矿业基本面好坏无关的可能。但是记者发现,陈自5月以来,两个月内共减持近3亿股,套现金额粗 略估算则接近27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其收购青岛啤酒H股股权所需要的资金。

谁才是真正的踏空者?

紫金矿业上市以来在创造了无数财富神话后,在7月10日当日盘内划出的“长墓碑阴线”之下,谁又在为那些财富神话买单?

7月10日当日,从紫金矿业资金流向上看,超级资金在早盘大幅做空后,午后资金有小幅回流。前一交易日还稳坐资金净流入头把交椅的紫金矿业一夜之间又成为资金做空的对象,据当日有关资金监测的数据显示,紫金矿业当日,资金净流出达3.438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0

转型矿业 侨兴环球断臂止血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4/HTML_OHY64QVRQSYQ.html


计划之中的侨兴环球(Nasdaq:XING)剥离低端电话业务的战略,终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北京时间9月2日,侨兴集团旗下上市 公司侨兴环球对外宣布已与Dragon Fu Investment Limited (以下简称“DFIL”)签订意向书,计划将其实际控制的子公司Qiao Xing Communication Holdings Limited.(以下简称“侨兴通讯控股”)100%权益出售给DFIL。

侨兴通讯控股为侨兴集团主要从事室内电话和低端手机制造的公司,此番转手出售,再度彰显侨兴淡出传统手机业务的决心。此前7月底,侨兴环球副董事长吴志阳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亦表示:“我们(侨兴环球)计划把手机、电话机业务剥离出来,转做矿业。”

公开资料显示,2008财年,侨兴通讯控股亏损达2.91亿元人民币(约合4270万美元)。

关于此项交易受让方DFIL公司详情,侨兴环球方面并无更多披露,仅表示:“DFIL是一家独立第三方控股公司,该公司计划进军中国消费电子市场。”截至目前,此项交易的具体金额尚未对外公布。

DFIL执行董事表示,已经获得广泛认同的COSUN品牌和侨兴通讯广泛的分销网络是这一收购交易中最吸引该公司的因素。

但对于该项交易的出让方——侨兴环球。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其为转型矿业,断臂止血之举。

正是在7月27日,侨兴环球(NSDAQ:XING)首次对外宣布,公司计划进军炼焦煤行业,并启动规模较大的炼焦化工项目。与此同时,侨兴环球董事会已批准管理层放弃室内电话和低端手机业务的提议。

对于侨兴环球转型矿业,吴志阳解释原因之一,是原有的电话机、手机业务的产值、盈利规模有限,难以让投资人满意。

侨兴环球2009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期内营收5.133亿元人民币,相比较去年同期7.64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48%。净亏损达2150万人民币。其收入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即“受累于产品出货量锐减,及产品均价下滑。”

本报记者从多位熟悉侨兴手机销售的经销商了解到,受国内手机市场持续低迷和海外经济衰退的影响,近年来侨兴手机面临着较大的利润压力。

侨兴环球2008年财报显示,旗下COSUN品牌手机2008年净营收下滑61.7%,毛亏损达到2030万元(约合300万美元)。而此前的2007年,COSUN 品牌手机毛利润为人民币6000万元。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交易中侨兴环球欲出售的侨兴通讯控股,去年巨亏2.91亿人民币。其年报中披露,正是由于侨兴通讯控股出现重大亏损等因素,导致侨兴环球2008年净亏损人民币1.368亿元(约合2000万美元)。

在此背景下,作为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一度声名大噪的侨兴环球正式开始淡出手机制造业务。

“ 大约从2004年、2005年开始,侨兴就在全国各地陆续收购一些矿产。”一位接近侨兴集团高层的人士透露。公开资料显示,侨兴集团董事长吴瑞林,在新 疆、内蒙古等地有多处矿产。今年2月,吴瑞林旗下主营金矿的瑞金矿业(00246.HK)在香港成功上市,募资约10亿港元。

此前,据吴志阳介绍,将置入侨兴环球上市公司的包括部分金矿、钼矿、铜矿等资源。而据本报记者从侨兴集团内部获悉,侨兴环球转型矿业或许仅是侨兴集团战略转型的开局:“整个集团都将陆续从手机业务抽身,转型矿业等资源行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5

鱷兄:瑞金礦業的雲南古道交易


鱷兄寫的東西一向都較筆者專業,今天,他又再向我們講解一下瑞金礦昨天購入金礦的交易:


-----------------------------------------------------------


我又一次假冒礦業專家。其實我以往曾經試圖找些這方面的書一看,但始終找不著,於是作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8/LTN20090908668_C.pdf

瑞金礦業早前披露了一個交易,是收購雲南古道的95%股本權益。
這篇通告的質素算是不錯了,至少睇完也能明白大概,也披露了一些頗實在的資料,睇完不會令我有一種充滿水份的感覺,更放上技術顧問的報告。不過技術顧問的報告提到「BDASIA未曾對該資源和潛在資源估算的詳細情況進行評估,因此,估算值的準確性並未得到驗證。」

雲南古道的業務範圍是「銷售礦產、採礦機器設備及標準設備;
出租採礦機器及配件;種植蔬菜及花卉(僅取其分枝)」。範圍不包括自己開礦也算了,反正「銷售礦產」也算相關,不必執著細微的字眼,但是業務包括「種植蔬菜及花卉」是有點怪怪的。

賣家是王振生先生(95%)和栗建強先生(5%)。
兩人的資料不祥,但見到王振生的名字,就令我聯想到瑞金前主席王振田。王振田是被大股東踢出局,如果他與王振生有關係的話就會很離奇。


王振田為瑞金前主席的資料:

http://www.ezcap.cn/Person/Person_Show.aspx?ID=Si05ZDzePSoCYl20Ao8v59xo019asSmH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210/00246_484910/C119.pdf


(在第4頁(招股書p.185))


主席辭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30/LTN20090430645_C.pdf


合資格會計師辭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06/LTN20090406004_C.pdf


踢出局新聞: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090506/News/ec_ecb1.htm


澄清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6/LTN20090526122_C.pdf

勘探許可面積只有7.99平方公里,
而富源勘探許可證指定範圍內之總黃金資源量估計超過14噸,合乎常理,這種金礦要是能年產一千萬噸才沒有人相信,但這種細礦場將來可能會有被整頓的風險。現在擁有的是「勘探許可」,而非「採礦許可」,但以這兩者的分別來確認價值是不正確的,雖然不了解監管法規,但得到「勘探許可」後再取得「採礦許可」是有種例行公事的感覺。

「根據賣方報告,富源金礦之黃金儲量估計約為4,112公斤;
而按平均價格及近期可資比較項目計算,黃金之單位價格估計為每克人民幣23元。」金價每盎司剛升破1000美元。1盎司約等於28.35克,那麼黃金之單位價格就是大約人民幣652元,但緊記所謂的黃金儲量其實是資源量(resource),而並非儲量(reserve);開採出來的不是9999千足純金,而是礦石。

魔鬼總是在細節的。


「雲南古道現時正申領勘探許可證,以勘探富源金礦附近地區三幅土地(「三項富源許可證」)。有關三項富源許可證的申請已提交相關中國政府機關。估計該三幅土地之金屬儲量為15,983公斤。............


此外,根據協議,赤峰富僑「同意於雲南古道取得三項富源許可證之情況下,額外支付人民幣349,228,550元,作為協議部分代價。」


金額較少的頭盤就寫那麼多,但交易的最昂貴部份,披露的資料卻近乎零!


既然仍然在申請勘探許可證,可以想像到賣家沒有作過任何勘探工作,究竟金屬儲量為15,983公斤從何而來?金銀銅鐵等等也是金屬,金屬是指何物?買賣金額又是如何訂定?還有目標公司是在那個時候開始申請勘探許可證,申領勘探許可證的費用是多少,由那一方支付?

------------------


總的來說,這項收購尚算較為合理,但公司點隱瞞需要更多資金的事實,以避過港交所對於收購的技術規定。


另外購入礦產是並無勘探、且並無取得許可證,另外細節亦不詳,看來港交所必需加強礦業資產的專家資源,以使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小股權權益未致受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5

第三者紫金矿业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22/150638.html


“只要合法合规,我们就不会退出。”10月21日,就金川集团反对紫金矿业入股大陆矿业一事,紫金矿业(601899.SH)董秘郑于强向本报记者表示。

10月20日,大陆矿业发布公告,称紫金矿业以1.07加元/股获得大陆矿业约2336万股,占大陆矿业总股本的12.8%。

通过此次增发,紫金矿业以金川集团一半的成本成为大陆矿业大股东,并且还获得了一个大陆矿业的董事席位。

紫金矿业董事长陈景河则直言此番入股大陆矿业是拓展国内资源的大好机会。

但此前一日,金川集团向外界表示,坚决反对大陆矿业对紫金矿业进行定向增发,称大陆矿业的此次定向增发没有征求金川集团的意见,由于大陆矿业突然定向增发股份,引入紫金矿业,使得它的要约收购受到重大影响,金川集团将保留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权利。

金川与大陆的婚约

2009年4月28日,金川集团称向大陆矿业发出股份收购要约,希望全面收购大陆矿业。

金川集团表示,大陆矿业经营管理存在问题,严重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因此金川集团希望通过收购要约收购来改变这一局面。

事实上,对于金川集团来说,4月底是一个十分美妙的时机,当时大陆矿业在TSX-V(加拿大多伦多TSX创业交易所)的价格仅为0.6加元/股,这仅为金川集团此前购股的价格的30%。

根据2007年金川集团与大陆矿业达成的协议,金川集团以2加元左右/股的价格获得大陆矿业1800万股。

金川集团近些年大力发展铜产业,根据有色金属协会的统计,金川集团的铜冶炼规模位列国内前五。

但由于金川集团铜冶炼原料绝大部分需要从国内外购入,再加之金川集团地处甘肃,铜冶炼原料的运输成本高,因此对于铜矿资源的需求特别迫切。

而大陆矿业主要资产谢通门多金属矿位于西藏,距离相对较近,且资源丰富,已探明铜金属含量近86万吨、金金属含量111吨,属于国内大型的铜多金属矿。

金川集团看到了这一点,在2007年与大陆矿业达成的协议中,特别规定其拥有谢通门矿产品的包销权。

金 川集团称大陆矿业在谢通门的矿业建设滞后,“多次向其提出建议,希望大陆矿业能尽快转变思路,解决问题,加快项目建设,然而大陆矿业管理层仍固执己见,一 意孤行,甚至发生不该发生的事件,致使出现项目所在地的吾间村至今不准许大陆矿业进入的局面,从而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大陆矿业的问题,金川集团选择在4月底进行要约收购,但遭到大陆矿业董事会的反对。

后来者紫金矿业

5月1日,大陆矿业公告称,其将实行股份增发计划,增发对象不仅包括现在股东还包括外部投资者。

这为紫金矿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郑于强坦诚,在此次定向增发交易被披露前,其与金川集团并无就此事进行接触,“这是一个单独的谈判,我们只需和大陆矿业董事会谈,并不必告知金川集团,至于大陆矿业董事会是否应该告知金川集团是大陆矿业的事”。

虽然金川集团是大陆矿业的第一大股东,但却没有获得董事会席位,因此除非大陆矿业董事会主动告知,否则其将难以获知相关事宜。

大陆矿业董事会也不必告知金川集团,根据TSX-V相关规定以及大陆矿业公布的增发计划,大陆矿业董事会有权增发不超过总股本20%的股份。

事实上,据郑于强透露,大陆矿业曾与金川集团进行谈判,但由于在某些条件上无法达成一致,所以失败,“大陆矿业董事会之所以接纳我们,也仅是因为其认为我们的条件比金川集团的好一些而已”。

郑于强认为大陆矿业遇到的困难主要是资金问题,谢通门铜多金属矿处于建设期需要大量资金,而全球金融危机使其难以获得融资,以致工程建设陷入困境,而“我们能够以较优的条件提供大量资金”。

大 陆矿业的资金问题或许也拉大了其与金川集团的矛盾,根据2007年大陆矿业和金川集团达成的协议,金川集团在获得购买大陆矿业股权的同时,还将在谢通门铜 多金属矿项目上帮助大陆矿业,包括为其中一个矿产项目提供60%的所需资本融资,并提供整个谢通门铜多金属矿项目30%的资金。但金川集团称大陆矿业股东 所投入的资金消耗殆尽,谢通门多金属矿项目处于停顿状态。

大陆矿业与紫金矿业的交易披露后,金川集团曾向紫金矿业致函询问交易事项,并表示大陆矿业管理存在问题,希望紫金矿业“慎重”对待此次交易。

“但我们觉得大陆矿业的管理没什么问题。”郑于强表示,紫金矿业也复函给金川集团,并说明了收购的情况。

金川集团称由于大陆矿业没有咨询现有主要大股东的意见,就向紫金矿进行定向增发,其要约收购受到严重影响,并将保留下一步行动的权利。

“我们并没有损害金川集团。”郑于强认为此次定向增发并没有搅金川集团要约收购之局,因为“或许,本来就没有要约收购这回事”。

本报记者查阅大陆矿业的上市公告,并没有发现金川集团要约收购的信息。

据郑于强介绍,要约收购首先要获得董事会的同意,之后才能公布,如未获得同意,要约收购就会被取消,“从发出要约到董事会裁决也就两周时间,现在都已经过去快半年了,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公开的要约收购信息”。

不过,要约收购如未获得董事会同意,也可转为面向股东的敌意收购。郑于强表示,对于金川集团如何处理其提出的要约收购并不知情。

郑于强认为基于这一特殊规定,金川集团不会使此次交易搁置。“当然,如果金川集团通过合法维权阻止了此次定向增发,那也无话可说,但大陆矿业董事会应该不会如此荒唐。”

他表示,应告知而未告知,应征求意见而未征求意见,是严重违规,将会受到TSX-V及相关监管部门的重罚,“大陆矿业董事会应该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40

鱷兄:Indophil Resources 迷局-紫金礦業(2899)、高誠資本(8088)(更新@2009/12/2)


 


(註: 這篇文部分結構及內容有所調整,敬請留意。)


這陣子味皇兄在forum談過福建股,想起紫金礦業都是根正苗紅的福建股票,不過今日主角不是紫金礦業,主要是談紫金礦業今日公佈購入的一件標的-Indophil Resources。鱷兄對這次收購之前的事做了一些研究,發現原來另一家香港創業板上市公司-高誠資本(8088,前亞科網、亞科資本)曾經和其他公司爭奪過這家公司。

福建股: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0&tid=3350

紫金礦業造富術: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897

就讓我們開始這段故事呢。

全文: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367


(1)

2009年11月29日,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或「本公司」)與Indophil簽署《收購履行協議》,根據澳大利亞2001年公司法((the Corporations Act 2001 (Cth))),本公司以有條件場外現金收購方式,以每股1.28澳元的價格(約合人民幣7.91元/股)收購Indophil全部已發行股份及在收購期 間將予發行的股份,包括Indophil於收購期間因權利人根據相關條款行使現有期權或績效期權而發行的任何新股份,及Indophil為收購 Alsons在SMI所持有的A類股份3.27%的權益而發行的任何新股份。


本次收購金額約為5.45億澳元(約合人民幣33.68億元)(按收購 100%股權計算)。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01/LTN20091201025_C.pdf


(2)


Xstrata和Crosby Capital(8088)去年展開收購戰,爭奪的對象正是Indophil Resources。Xstrata同時在英國和瑞士上市,是全世界第四大的銅生產商。


2008年3月,Indophil提出以發行股份收購Lion Selection Ltd,Lion本身擁有25.7%Indophil的股權。5月,Xstrata打算向Lion收購Indophil的17.7%股權,每股作價 A$1.00,同時又以每股A$1.00向Indophil提出全購,但被Indophil拒絕,向Lion收購的17.7%股權也失敗。


2008年6 月,高誠資本(8088)組織財團,提出以每股A$1.28收購Indophil,並得到Indophil獨立董事的推薦,之後Xstrata決定提價 至A$1.28爭奪。8月,8088再提高出價,除了每股現金A$1.28外,更附送New Exploration股權,New Exploration打算是由Indophil菲律賓銅礦,撇除Tampakan34.23%權益組成。


Tampakan銅礦是雙方爭奪的目標,由 Sagittarius Mines Inc(SMI)持有,Xstrata擁有62.5%權益,Indophil擁有34.23%權益,Alsons Corporation擁有3.27%權益,但有協議會將這權益賣給Indophil,Alsons也是(8088)財團的成員之一。


9 月,Xstrata突然宣佈成功向Lion收購Indophil的17.83%股權,令它擁有Indophil的19.99%股權,令高誠資本(8088)的全購計劃 無法取得90%的股權支持而失敗。不久高誠資本改變策略,改為支持Alsons Corporation,不對Indophil作出全購,而是與Indophil簽訂備忘錄,出價每股A$1.28收購菲律賓銅礦 Tampakan34.23%權益,並最後取得Indophil股東大會通過。


公司網頁資料:
http://www.indophil.com/history.asp

收購詳情: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rbssPreciousMetalsMinerals/idUSSYD4276920080820

(3)


雖然Alsons Corporation取得收購戰的最後勝利,但可能由於金融海嘯關係,備忘錄並沒有成為真正的交易。紫金礦業的收購價,明顯是參照收購戰時的出價。


一年 前Xstrata堅拒高誠資本的每股A$1.28的出價,更願意以這代價全購Indophil,又反對Alsons以每股A$1.28代價加 Tampakan34.23%權益,如今卻願意接受紫金礦業每股A$1.28出價。

紫金是冷手執個熱煎堆,還是做了老襯要將來才知道,需要留意預計的投產 年份是2016年。

(4)


這場收購價格不少,價值約33.68億人民幣,折合港幣37-38億,以當時高誠資本市值約2-3億而言,無論如何,這次收購肯定屬於非常重大收購。


但筆者翻看多個高誠資本公告,卻看不見有一個公告講述這場收購,是不是港交所失職呢,或是上市公司特意隱瞞事實,我就不知道了。


筆者認為,港交所應和其他交易所合作,促進上市公司間的披露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中國綠色事件一樣,如不看新交所公告,根本不知道這回事,這就導致資訊不流通的問題。


中國綠色事件: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1045

後記:


鱷兄:


New Exploration應該是Indophil Resources減去菲律賓銅礦Tampakan34.23%權益,即是財團打算要了Tampakan,其餘的打包送回原來股東。

greatsoup:


我找過公司網頁,公司的項目包括全部都在菲律賓,而看來Tampakan是公司最大的項目,其價值所在亦繫於此礦。


在上文Reuters文稱:


The new offer includes one share in a wholly-owned subsidiary of Indophil called New Exploration.

If the bid succeeds, New Exploration will hold Indophil's interests in mine prospects across the Philippines, excluding Tampakan, which the consortium values between A$10 million and A$15 million.


至於計劃中的New Exploration,資產包括以下公司網頁所稱:


http://www.indophil.com/philippines_ex.asp


所以你說得對的,財團打算要了Tampakan,其餘的打包送回原來股東。關於你的文章,我理解錯誤,真抱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75

回归A股被罚 紫金矿业遭“黄牌警告”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30/159764.html


回归A股上市20个月,紫金矿业(601899.SH,2899.HK)首次被监管部门责令整改。

根据12月29日公布的整改报告,证监会福建监管局对紫金矿业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包括公司治理和规范运作、信息披露、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等4个方面18个问题。

引人注目的是,紫金矿业不仅存在信息披露多处不实,而且关联交易相关金额也出现多次少报现象。

整改报告列举的披露不准确事项,皆来自紫金矿业2008年年报。其中,紫金矿业向合营公司山东国大实际销售金额14881万元,却只披露9776万元,少了5105万元,关联方往来余额为实际预收山东国大1200万元,但只披露482万元,多达718万元没有披露。

而年报公布,公司已向上杭县宏利工贸有限公司全额支付探矿权转让费用19800万元,但实际仅支付17500万元。

更有甚者,紫金矿业提出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年限为5-10年,可在实际核算中部分项目的摊销年限却为5-50年,并且合并报表编制采用的存货会计政策为移动加权平均法,与披露的先进先出法不一致。

紫金矿业表示,上述问题将在2009年度报告中予以更正。

令人疑惑的还在于,紫金矿业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面亦存在明显错误。

2007年5月,公司上交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873万元,根据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相关文件规定,该项保证金的本金及利息所有权归采矿权人,本应作为长期债权核算,却将其列入生产成本,造成公司帐面少确认一项债权。

与之相对应的是,2007年度和2008年度,应列营业外收入的1100万元和300万元环境专项资金补助,公司却直接冲减生产成本。

同时,2008年6月,公司下属子公司向自然人支付的咨询费700万元,并不属于各项可辨认资产购买日的公允价值,公司又将其列入无形资产,而应归集在职工薪酬科目核算的高管人员期权奖励金,却列入长期应付款中。

对于募集资金存放、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紫金矿业称,按照监管意见,已安排会计师事务所对募集资金使用进行专项审计,并要求保荐人进行专项核查,对尚未使用完毕的募集资金安排签署三方监管协议。

紫金矿业表示,整改工作计划于2010年1月30日前完成。

不过,尽管存在诸多问题,证券研究机构却对紫金矿业青睐有加,目前,共有21家机构对紫金矿业2009年度业绩作出预测,平均预测净利润为40.97亿元,平均预测摊薄每股收益为0.2818元,照此预测,其2009年度净利润相比上年增幅为33.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6

中国铁钛5.2亿买矿“矿业黑马”现身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205/20100205043604499.html


每经记者  郭新志  实习生  魏文琦  发自成都

        2月4日,四川最大私营铁矿商中国铁钛(00893,HK)的一则公告,让低调的四川富豪罗洪友浮出水面:一个月内,他转手两处矿产,入 账5.2亿元。“他生意做得很大,但很低调,如果你只做1亿元的生意,他还得考虑考虑……”四川矿业界一位资深人士称,罗洪友已经被同行贴上了“矿业黑 马”的标签。

矿业黑马

30天内抛出两笔大买卖

        据了解,中国铁钛是四川省第二大铁矿石矿场运营商,同时也是四川省最大的私营铁矿商,实际控股人为川威集团掌门人王劲。该公司于去年10月8日在香港上市融资近20亿港元,并称融资所得中的大部分都将用于矿山的收购。

        使罗洪友首次站到公众面前的,是中国铁钛在2月4日发布的一则收购公告。该公告称,旗下控股公司会理财通于2月3日与会理县海龙矿产有限 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会理海龙)签订资产转让协议,会理财通将收购会理海龙出让的茨竹箐矿场的探矿权以及位于四川会理县小黑箐乡一个铁精矿的生产厂房和 相关资产,收购总价为3.1亿元。

        这是近一个月来,中国铁钛完成的第二笔收购。今年1月18日,中国铁钛还收购了会理县阳雀箐铁矿资产,涉资2亿元。中国铁钛称,茨竹箐矿 场位于会理县,探矿面积2.3平方公里,估计资源量为2557万吨(总铁平均品位为21.41%、氧化钛为9.03%,五氧化二钒为0.15%)。截至今 年1月31日,此次收购的茨竹箐矿场的探矿权及其他资产总的资产净值为3.2244亿元。上述资产2009年亏损额为56万元。而会理县阳雀箐铁矿探矿面 积为0.25平方公里,估计资源储量9952万吨(平均品位23.14%)。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铁钛完成这两笔收购需要5.2亿元,都与一个叫罗洪友的人有关。根据公告,罗洪友是会理阳雀箐铁矿的独资经营者,并持有会理海龙76.69%的权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调查确认,罗洪友真正的身份是盐边县宏缘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宏缘矿业)的实际控制人,宏缘矿业注册资本2000万元,主要从事铁钛矿产的选洗、加工、销售。

        “他生意做得很大,是四川矿业界的一匹‘黑马’……”,四川省矿业商会一位负责人称,尽管罗洪友比较低调,但他的名气在圈内是很大的。

财富神话

下海搞工程赚第一桶金

        能够一口气卖掉5.2亿元家当,背后操盘的老板是何方神圣?

        四川省盐边县某矿业公司老板2月4日说:“他是攀枝花的名人,企业很大,生意做得很好……”他告诉记者,罗洪友今年40多岁,起初在盐边县林业系统工作,后辞职下海,靠搞工程赚得第一桶金,之后步入矿业,“目前旗下有很多矿产”。

        前述四川省矿业商会负责人亦证实了上述说法。该负责人称,罗洪友的大本营在盐边县,在当地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多处铁矿、煤矿。

        上述矿业公司老板说,“他与我是好朋友,他的资产接近50亿元,如果你只做1亿元的生意,他还得考虑考虑……”

        记者注意到,罗洪友旗下的宏缘矿业频频现身四川工业名企之列。由四川省经委依照企业利税评选出的  “2009年四川工业企业行业最佳效 益30强”中,宏缘矿业跻身“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第13位;按销售收入排序的  “2009年四川工业企业行业最大规模30强”中,宏缘矿业列“黑色金属 矿采选业”第20位。

        倘若真如上述盐边县矿业老板所言,凭借近50亿元的身家,罗洪友将位列2009年胡润百富排行榜四川富豪第10位,而在2009年胡润矿业富豪榜中,他甚至能与复星集团掌门人郭广昌平起平坐,超越川威集团王劲,仅次于宏达集团掌门人刘沧龙。

        至2月4日收盘,中国铁钛报收4.39港元,当天涨幅为0.688%。从2009年10月8在港交所上市以来,该股累计涨幅约为25.43%。

(每经记者李凌霞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闻链接

福布斯:前40香港富豪超3成在内地“炒房”

每经记者  朱蔚淇  发自深圳

        经济复苏没能将香港富豪们的身家拉回至2007年的港股神话时代。

        在美国财经杂志  《福布斯》最新公布的香港富豪榜上,81岁的“超人”李嘉诚再度雄踞榜首,他的身家为2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5%,但相比2008年巅峰时的320亿美元仍缩水33.4%。

        在本次上榜的前40大香港富豪中,所有人的财富都较去年有所增长。具有“亚洲股神”之称的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以190亿美元身家力压新鸿 基地产的郭氏家族(身家170亿美元),成为榜眼。第四名则为周大福集团和新世界发展的主席郑裕彤,身家70亿美元。第五名刘銮雄身家60亿美元,第六位 米高嘉道理身家50亿美元。九龙仓集团主席吴光正家族财富为42亿美元,排名第七。

        8张新面孔出现在了榜单上。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的父亲唐翔千以8.5亿美元身家跻身第40位。得益于春天百货的上市,宝姿集团的陈启泰 及陈汉杰以12.9亿美元身家排名第27位。其他新面孔还包括,伟易达集团的创始人黄子欣(第32位,身家10.6亿美元)、来宝集团 (NobelGroup)副主席邦加(第37位,身家8.9亿美元)。

        “赌王”何鸿燊家族财富增长至21亿美元,位列第17名。他的名次在去年为第19位,身家缩水89%至10亿美元。

        该杂志说,在这40大富豪中有超过12人在中国内地拥有大量房地产投资,而内地因素对香港富豪的财富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包括内地访港澳 游客的作用。40人身家总计1350亿美元,这个数字较2009年的820亿美元增长64.6%,但仍较2008年的1790亿美元下降24.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22

紫金礦業低賣國大黃金?-佳訊控股(30)、駿科網絡訊息(8081)(少許補充,更新@13-2-2010)





(註: 請留意,該股票是屬於一位股壇聞人劉夢熊先生為主席的股票,故這只僅作研究用途,並不是建議買入的股票,況且在劉先生作為主席,已經提出沽售建議,敬請留意。如有買入此股輸錢後,恕不負責。)



由於我很快要睡覺,現在只簡單說幾點。


(1)


今日,佳訊宣佈已在2009年10月12日購入向陳錫榮先生購入金廣控股有限公司的黃金冶煉業務,作價3.8億,其中1.8億以現金支付,剩下2億以每股4元發行5,000萬股支付。


金廣控股有限公司透過Marigold Time International Limited (金盞時代國際)接持有中國黃金開發集團 (香港) 有限公司,該公司持有國大黃金50.05%股權,主要從事黃金冶煉業務。


 


http://www.sdguoda.com/newEbiz1/EbizPortalFG/portal/html/index.html


其中有三年盈利保證,分別為5,000萬、8,000萬及1億元,不足數以現金支付,並附有另外盈利保證,若三年平均盈利不足76,666,667元,不足數即以5倍補足,惟以3.8億為限。


另外,陳錫榮授予佳訊認購權,以5億元購入山東礦權,全以換股價4元不計息可換股債支付,可換1.25億股,亦授予礦源80噸,及兩年分別1億及2億的盈利保證,不足數(包括虧損)以現金補償,並以1.7億及3.3億的可換股債券作押,賠償亦以5億為限。


(2)


根據香港查冊資料,中國黃金開發集團 (香港) 有限公司前身如下圖,奇怪的事,竟然前身可能是賣紅酒的。





(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621/LTN20060621136_C.pdf


2006年6月,紫金礦業以2,000萬美元(1.56億港元)向4家離岸公司購入該公司70%股權,據稱其持有國大黃金股份50.05%股權。


(4)


在收購後,國大黃金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持續增加。




公告稱:

(a) 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國大黃金之資產總值及資產淨值分別約為人民幣849,000,000元(965,000,000港元)及約人民幣376,000,000元(427,000,000港元)





(b) 截至二零零七年及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兩個財政年度,國大黃金錄得除稅前純利分別約人民幣63,000,000 元(72,000,000 港元)及約人民幣103,000,000 元(117,000,000 港元);







(c) 截至二零零七年及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兩個財政年度,國大黃金錄得除稅後純利分別約人民幣52,000,000 元(59,000,000 港元)及約人民幣85,000,000 元(97,000,000 港元)。


(5)



 網友hierro的三文魚財記稱,這單收購也許和駿科網絡訊息(8081)的一單已取消的收購有關。 
據之前和三文魚財記溝通後,其稱有一位網友告知,這單收購約在2009年6-7月開始進行,為一單大型注資,那為何紫金礦業在9月才公佈事件,這是否有披露訊息上的問題?


現在更補上駿科網絡訊息的公告。



(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915/GLN20090915026_C.pdf

2009年9月15日,駿科網絡訊息大股東宣佈配股。配股分為兩部分:


(1) 第一批為36球,配股價為$0.65-0.85。


(2)第二批為15球,配股價$0.49333(咁多個3,有咩意思呢?係唔係一早已經傾掂數?)。


第一批配售代理為供股代理Convoy。同時,另一名前大股東調任為非執董,現在他只持貨9.35%,即1,475.6萬股。

(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917/GLN20090917021_C.pdf

兩日(即17日)後駿科網絡訊息配股完成,德銀同埋Galaxy Fund(專炒垃圾股那隻基金)各持股1,200萬(即7.6%),Galaxy申報的成本為每股$0.7;另有不知名人物陳漢平以每股$0.8買入1,500萬,即9.5%。



(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0/LTN20090920016_C.pdf


2009年9月20日,佳訊介入,宣佈配售1.5億元不計息可換股債券,換股價為2元,共可換7,500萬股,佔已擴大股本約13.84%。


(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1007/GLN20091007066_C.pdf

2009年9月23日,駿科網絡訊息提供1,500萬貸款予購入標的賣方,次日改為提供2,250萬按金。


該購入標的和紫金礦業在1日後售出的標的非常相似,公告稱:



目標公司為一家於英屬處女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即Marigold Time International Limited (金盞時代國際)),主要從事投資控股。目標公司已與另一名獨立第三方訂立一份協議,待完成後,目標公司將間接持有一家於中國成立之共同控制實體(即國大黃金)之主要權益,該實體主要在中國從事黃金冶煉業務。


(10)


據(1)段佳訊收購公告稱:


賣方及Marigold Time 之代表夏先生乃由中國律師郭先生於二零零九年九月下旬介紹予本公司執行董事陳家松先生認識。郭先生為陳先生之私友,過往從未出任陳先生或本公司之法律顧問。據董事作出一切合理查詢後所深知,郭先生及夏先生為獨立於本公司及其關連人士之第三方。


(1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5/LTN20090925720_C.pdf


2009 年9月25日,紫金礦業離奇以1.925億人民幣(約2.1875億港元)代價,向域佳出售中國黃金開發集團 (香港) 有限公司100%股權,即以約6.24億港元(2.1875/0.7/0.5005)的作價出售國大黃金所有股權,折約6.46倍市盈率,無論如何看,作 價都較紫金礦業估值低。




賣出的原因語焉不詳:







本公司的主要業務在中國境內經營勘探,採礦,生產,冶煉及銷售黃金及其它礦產資源。此項交易令本公司有機會出售非受控制的冶煉業務(持有50.05%稱非受控制?)及得到該投資的合理利潤(6.46倍P/E,簡直低估,何稱合理利潤?)


作價支付方法:

根據買賣協議,金盞時代國際同意以人民幣192,500,000元的總代價(「代價」)分期付款如下;





1.於協議簽訂日付款其中的人民幣20,000,000元作為定金予域佳集團,不予退還;及







2.於交易完成日或之前(任何情況下不遲於2009年12月30日)以現金支付域佳集團人民幣172,500,000元之餘款及不超逾人民幣100,000,000元之仍未解除的或然負債。




請留意,佳訊在9月20日開始配售1.5億可換股債券,駿科網絡訊息在9月23日及9月24日和是案賣方達成協議,提供2,250萬資金予公司投資,和紫金礦業的2,000萬人民幣(約2,280萬港幣)非常配合,這是否巧合?也許不必。

(12)




如(10)段附公告,9月28日,駿科網絡宣佈配售計劃,對此次收購提供資金。



(1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05/LTN200910051155_C.pdf


10月5日,佳訊宣佈以13億向金廣控股有限公司向佳訊附屬Global Force,出售目標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及全部股東貸款,總代價不超過1,300,000,000港元,目前預期將由佳訊以現金以及發行代價股份及可換股債券支付。

購入標的:





(a) 中國黃金開發集團 (香港) 有限公司之70%股權。







(b) 持有覆蓋面積合共約5.09平方公里之開採許可證,及覆蓋面積合共約69.69平方公里之勘探許可證,全部均位於中國貴州省(「貴州礦場」)。


(14)

如(10)段公告,107日,因佳訊截糊,駿科網絡宣佈收購失敗,訂金亦已退回,並取消配售計劃。


(1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2/LTN20091012236_C.PDF


應佳訊自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二日暫停買賣,以待有關屬價格敏感之須予披露交易公告刊發。



(1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21/LTN20091021507_C.pdf


10月21日,佳訊公告稱:


於 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二日早上交易時段結束後,本公司就建議收購事項訂立正式買賣協議。董事會預期建議收購事項將構成本公司之須予公佈交易,屬股價敏感資料。 本公司會致力取得更多有關目標集團及相關業務之詳情,並將於取得有關詳情時隨即另行刊發公佈。本公司股份將繼續暫停買賣,以待有關公佈刊發。



(1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02/LTN20091202847_C.pdf


紫金礦業更改收款方法。

交易對價(「對價」)為人民幣192,500,000元(或等值之外幣),其中人民幣20,000,000元已於簽署第一協議時,由金盞時代國際支付域佳集團,餘款按下列方式支付:


於2009年12月15日前,金盞時代國際支付域佳集團現金人民幣50,000,000元(或等值之外幣)及金額為人民幣30,000,000元(或等值之外幣)的到期日為2009年12月31日之前的銀行匯票。





對 價之餘款人民幣92,500,000元(或等值之外幣),於2009月12月31日之前,由金盞時代國際將用域佳集團絕對酌情權並以書面確定認可的足額面 值之債券質押給域佳集團作為支付的保證;域佳集團有權要求金盞時代國際在2010年2月25日前以人民幣92,500,000元(或等值之外幣)加該等金 額自債券質押之日起至贖回之日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計算的利息總和之現金贖回此筆債券,超過此期限,於無損域佳集團的其他權益下,則域佳集團將 完全享有此筆債券之本金及全部收益。







根據補充協議,金盞時代國際已承諾於2010年2月25日前必須無條件解除由本公司為國大黃金所作的全部貸款擔保,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00,000,000元。



(1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09/LTN20091209217_C.pdf


佳訊宣佈可換股債券配售完成,成功籌集資金作收購之用。



(19)


很多對數藝術及財技,幾日內使人變成10億富翁,稍後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58

紫金礦業低賣國大黃金(2)-佳訊控股(30)、駿科網絡訊息(8081)


前文: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4258

很簡單談一談這件事的評論,鱷兄細心翻閱公告後稱,和紫金礦業的出售完全未完成,只在走過程。

(1)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4017

「據此,Global Force 將向賣方收購目標公司於完成時之全部已發行股本及所有股東貸款(不包括除外資產),總代價為380,000,000 港元,」

(p.3),「目標公司為於英屬處女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根據賣方提供的資料,目標公司擁有Marigold Time 100%股本權益。

根據中國黃金收購事項,Marigold Time 現正:?向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之全資附屬公司域佳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中國黃金之70%股本權益。中國黃金之唯一資產為共同控制實體國大黃金之50.05%股本權益,國大黃金主要在中國山東省從事黃金冶煉及精煉業務。」

(p.8 ),「董事注意到Marigold Time 正在:?向域佳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中國黃金之股本權益70%。董事特別注意到Marigold Time承擔中國黃金收購事項之總代價為(其中包括)


....

(p.9),先決條件包括「賣方或Marigold Time 確認及承諾妥善並及時進行中國黃金收購事項o.O,而中國黃金收購事項並不需要任何第三方同意;」

(2)

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次收購。

向紫金礦業的收購的賣方是Marigold Time(金盞時代),據佳訊公告稱代表是一位夏先生,但最終賣方是陳錫榮先生控制金廣控股有限公司。我們幻想過程如下:

最初,在9月23日,駿科網絡訊息提供2,250萬予夏先生作付出2,000萬人民幣按金之用,但是其後因佳訊的介入,這筆按金已在10月7日退回駿科網絡訊息。

是誰代他付回對駿科網絡訊息的款項?因為陳先生的身份成疑。


雖然有介紹他是大商人,但是也許只是收購的人頭,據佳訊收購公告稱:

夏先生乃由中國律師郭先生於二零零九年九月下旬介紹予本公司執行董事陳家松先生認識。郭先生為陳先生之私友,過往從未出任陳先生或本公司之法律顧問。據董事作出一切合理查詢後所深知,郭先生及夏先生為獨立於本公司及其關連人士之第三方。

很顯然地,律師郭先生是撮合這次的交易的人,陳先生只是出現作收購之用,又或是他才是真正向紫金收購的買方,但後者應可以排除可能性,因為他們兩者估計應是互不相識,如果相識,又何須經介紹?


況且,因為夏先生完全可以賣給駿科網絡訊息,但他沒這樣做,卻賣給了佳訊,肯定條款上更有利於他才這樣做,但是公司公告中,卻完全沒有披露這次向夏先生收購的費用,甚有可能是平價轉移,但陳先生變成一個完全受益人,道理上說不過去。

但為何陳先生作為受益人?也許他有提供部分資金作向收購之用吧。


(3)

另外,除此外,鱷兄亦質疑作價:

付出總代價380,000,000 港元,得到了甚麼?

山東採礦權不買,貴州採礦權又不買,得到的原來只有國大黃金旗下的冶煉及精煉業務,以及認購期權,認購期權給它權利十二個月期間內用500,000,000 港元收購山東採礦權。

重提一下,目標公司承擔中國黃金收購事項之總代價為人民幣192,500,000元(218,181,818港元),中國黃金就只擁有50.05%的國大 黃金,而佳訊付出380,000,000 港元,就只得到50.05%的國大黃金當中的冶煉及精煉業務,並不包括任何採礦權。


在 現金上,他們在現金上只付出2.18億加上承擔1億人民幣的債權,就向紫金購入部分股權,但佳訊卻支付1.8億給他們,中間的3,800萬,應是金主支付 了,雖取得5,000萬股,現值1.395億的佳訊股票,但是他們或有機會要支付盈利保證代價最多3.8億,但是首年業績應可達到,但未來兩年或成疑,加 上承擔1億人民幣負債,故可能面對大量資金壓力,如再售出礦權,或許能獲得2億可換股債,扳回損失,但只剩下一個未開發的金礦,利益成疑。


所以這也是場危險的賭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