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來毛估估一下TCL應該有的市值 小石頭2007

http://xueqiu.com/6615553088/28603576
$TCL集團(SZ000100)$拿了那麼久,我對TCL的滯漲的情況愈發糊塗。
來毛估估一下TCL應該有的市值,靜態的看一下今天的TCL到底值多少錢。
查看原圖多媒體、通訊和通力電子都是港股上市的公司,假設港股是有效地,市值查出來乘以相應的持股比例和匯率就好。
華星光電
華星光電的估值較為困難,因為國內沒有完全的可比公司,畢竟與@京東方 的業務還是有很多區別。但是假使使用市盈率法,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155.31億元,盈利22.62億元。按10倍市盈率,也是226.2億,保守給200億市值,8.84倍市盈率。
家電集團
家電集團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93.23億元,同比增長21.52%,實現淨利潤1.18億元,連續三年保持高於行業的增長速度。
按照0.65倍市銷率為93*0.65等於60.45億,按照10倍市盈率估值為1.18*10=11.8億,考慮到家電板塊連續三年的增長速度在30%左右,在增長階段淨利率偏低是普遍現象,因此我最終給家電板塊30億估值。可對比主營冰箱洗衣機和空調的美菱電器,2013年收入101億,淨利潤2.76億,其市值45億。
其他業務給與20億市值不算多,加上集團下可以共用很多銷售渠道、有較強的議價能力,整合各業務的情況,給與20億的整合能力估值。

合計是310億,減去增發的30億和現在市值216億,至少有64億即30%的空間,市場為什麼看不到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274

從雪茄頭到氫動力汽車概念股-一隻雪茄股的完美蛻變 南方的石頭

http://xueqiu.com/1355949874/30051747
Hamai Industries(日東交所JASDAQ板上市,股票代碼 6497)系日本LPG(液化石油氣)閥門的第一大生產商,擁有本國市場約40%的佔有率。雖然Hamai在LPG閥門這個小行業裡只能算得上是隱形冠軍,但LPG在整個日本的應用卻還是非常廣泛的。根據日本LPG協會統計,2011年日本約44%的LPG被供給了家庭用戶(日本有將近一半的家庭使用LPG作為熱水器、火爐等的燃料),21%的LPG被供給了工業用戶,另有16%的LPG被用作化工原料生產丙烯、乙烯等,剩餘的則被用作運輸燃料(LPG的士、貨車的燃料)、發電以及為城市供氣公司改採購。不過,由於日本LPG需求的逐年降低(見下圖,其中最上面那條線是日本的國內LPG總需求)以及受日元貶值能源進口價格上漲影響,Hamai所面對的是一個飽和的終端市場,而其營業額在過去兩年裡也幾乎停滯不前。不過即使是這樣,Hamai的閥門還是有著比較穩定的終端消耗更換需求。

查看原图另一方面,受這一年多來日元持續貶值的影響,Hamai的生產主要原材料(進口銅)的價格也出現了上漲,這也導致了公司的毛利空間受到了進一步的擠壓。下圖系Hamai過去10年的業績以及2014/12財年的管理層業績指導,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十年裡除了2008年公司由於證券投資造成了財務虧損外一直都有著比較穩定的盈利歷史。然而,畢竟在證券市場上要獲得基金與投機者的親暱,增長是一個必要因素之一,而Hamai似乎缺少的就是增長性。查看原图

也許正是由於缺少增長性,這家公司才最終淪為了一隻雪茄頭股。我們大約是在去年年初將這家公司正式納入了我們的雪茄股投資標的清單裡並開始建倉的,而由於流動性的關係我們的建倉時間大約延續到了今年5月份,平均建倉價格約為823日元每股,合市值58億日元。相比較下,截止上季度結尾(2014/03),公司賬面供有流動資產淨值(NCAV)加長期金融投資(LT Investment Securities)約81億日元,未扣除負債公司共有79億日元的現金,同時公司在過去10年平均年歸屬股東淨利潤為5.3億日元,相當於10-11x市盈率(未扣除淨現金)。或許我們買早了,因為除了那3%的分紅在最初的這一年裡這只股票沒給我們帶來任何的回報,但同任何沒有潛在催化劑事件的雪茄頭都一樣,投資者在這時需要的是足夠的耐心與等待。在投資期間,至少有兩個因素讓我們肯定了自己選擇:1)、公司在今年5月曾近做過一次股票回購,當時以795日元每股的作價回購了約佔總股本3%的股票;2)、公司從去年年初開始就公佈自己在氫動力加氫槍上面的產品研發成果並且多次在本國參展(見公司英文官網:http://www.hamai-net.com/en/)。當時雖曾有預感因素2)會在未來的某一時段增厚公司的業績,但作為雪茄頭投資者,我們更看重實實在在的因素1)。然而,我們還是萬沒想到因素2)才是真正讓公司股價回歸價值的催化劑,這是一個意料之外的收穫。

6月25日,豐田正式公佈了一款新的氫動力汽車FCV並計劃在2015年將這款車推廣到北美與歐洲市場,公司也透露會請求日本政府在購車上給予相應的補貼。這個消息公佈後沒多久,氫動力產業鏈相關個股便相繼爆發,而Hamai也收益於其去年開發出來的氫站加氫槍從而成為了一隻名副其實的氫動力汽車概念股。下表系日媒公佈的概念股清單與上週五股票走勢一覽:
查看原图


短短不到兩週,Hamai Industries的股價從豐田FCV發佈前的840多日元每股攀升到了上週五最高的1401日元每股,漲幅超過50%。氫動力汽車市場的前景固然很大,但是否時常過於樂觀了?根據數據顯示,日本共有40,000多個加油站(2009年末數據),而如果我們非常樂觀的假設其中有一半的加油站都採購了Hamai的加氫裝置以及配套的閥門等(售價未知,假設每個加氫站總加氫槍+銅閥總採購值$500美元或約50,000日元),這也僅僅意味著額外10億日元的一次性銷售(公司2013財年的銷售額69億日元),對比起當下業績影響並不十分大。另外,加氫槍這塊究竟有多高的技術含量我不是內行無法判斷,但僅僅從自己對一般製造業的認識來講似乎也不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行當,所以很難說未來這個細分市場會全歸Hamai獨攬。

在股價短時間內大幅上漲並且流動性窗口已經打開的前提下,我們認為估值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FCV行業的遠景並且股價亦達到了雪茄股出貨的標準也就是賬面流動淨值加長期金融資產投資總和(見下圖)。這次的出貨平均價格1132 JPY/share,部分持倉出貨略早所以拉低了均價,但幸運的是還是趕上上週五下午的暴漲把尾貨幾乎出淨。剩下的獲利空間,決定流給投機者。
查看原图

最後一言:
對比起A股中小板創業板,日本的中小板尤其是JASDAQ在最近這兩三年裡可謂是雪茄頭投資者的天堂,出現過大批像Hamai這樣"生不如死「的公司,其中不乏所謂的細分行業隱形冠軍,也不乏一些擁有一定核心技術的日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25

進口奶真的檔不住了?$伊利股份(SH600887)$ 瘋狂_de_石頭

來源: http://xueqiu.com/4080074145/32207329

乳畜業、乳業、乳制品。這三個詞中,乳畜業大家一看就是知道是偏重畜牧養殖,乳制品則是偏向食品制造,而乳業是大家使用頻率最高,但是卻查不到任何權威性概念的一個詞,也就是因為有這個詞,把絕大多數人把整個與奶有關的公司全部劃在了一起,在我看來,乳業這個詞根本就是一個混淆性極強的詞匯,其嚴格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統稱,是乳這個產業鏈從頭至尾。翻看了許多乳業公司,有的是乳畜業為大頭的公司,有些是乳制品為大頭的公司,這就造成了群眾的根本性認知錯誤,認為國外的低價奶來了之後,全中國的乳業都將遭受巨大打擊,也就有了進口奶沖擊會影響伊利、蒙牛等公司的說法。

現在,先列出一般研報分析認為的影響不大的幾點原因:
1.進口常溫奶保質期一般為9~12個月左右,通關時間需要2個月左右,到上架之後,新鮮度沒有任何優勢。
2.目前進口常溫奶在傳統渠道利潤率偏低,可持續性不強,電商渠道只有在促銷的時候才有客觀銷量,利潤率也偏低。
3.進口常溫奶品牌效應差,品牌種類多,價格戰嚴重,一旦有公司形成一定規模開始要利潤,價格會有明顯升幅。
4.進口常溫奶占整個乳制品消費量的比例非常低,僅僅是一種補充而非替換性需求。

然後,再列出一般機構認為的影響較大的幾點原因:
1.進口常溫奶品質有保障,價格目前與國產奶相差無幾,國人崇洋媚外心里會讓國人優先購買進口常溫奶。
2.進口常溫奶增長速度異常迅猛,和08年時候的進口奶粉有相似之處。嚴重威脅國產奶的生存空間。
3.進口常溫奶觸網最為積極,互聯網時代下,傳統渠道沒有任何意義,進口奶也會因電商銷量越來越大。
4.2015年國外配額制放開,原奶產量會大幅增加,會大規模傾銷給中國,造成中國本國乳業的危機。

這幾條都已經被投資者爭論爛了,我在這里也不想再做過多的糾纏。下面我重點說明一下低價進口牛奶進來後受影響的到底是什麽?

在我看來,受沖擊最大的其實是原奶,也就是乳畜業,更進一步說,就是奶農,伊利、蒙牛、光明等這些乳業公司,說白了其實基本是一個乳制品公司,大部分的原奶其實是從奶站收購而來,價格也基本上是隨行就市,收的量基本上是各個公司自己控制。

首先我們可以推理一下乳畜業始遭受低價進口奶沖擊後的演變邏輯:
1.低價進口奶大量傾銷進入中國;
2.國產高端白奶開始不好賣了;
3.國內乳制品廠商降低國內高端原奶收購量;
4.國內原奶價格開始下滑,特別是高端白奶;
5.奶農無利可圖,開始殺牛,奶價下行遭遇抵抗,進口奶更加顯得便宜,銷量持續停止增長,如此惡性循環。

相信這個邏輯毋庸置疑,我也十分認可,相信大家也應該非常認同,但是這和伊利、蒙牛等公司有關系麽?這分明就是乳畜業的血淚史啊[虧大了]

下面我再來推理一下乳制品公司(拿伊利作為例子)遭受低價進口奶沖擊後的演變邏輯:
1.低價進口奶大量傾銷進入中國;
2.國產白奶特別是高端白奶在一二線城市銷售出現下滑;
3.高端白奶重心移至三四五線城市,保證總量的基本穩定,並且加大促銷力度,為了維持產品的銷售額,單品凈利率出現明顯下滑;普通白奶由於進口和高端白奶的擠占供應量也隨之停止增長;
4.其它乳類衍生品QQ星,舒化奶,谷粒多,伊利雪糕、奶粉等,大舉進口低價奶粉進行生產,由於受到的威脅較少,凈利率出現明顯上升,銷量保持正常增速;
5.當發現進口常溫品確實勢不可擋之後,大旗一揮,大舉進口常溫奶進行線下渠道銷售,全面替換高端白奶的堆頭位置(只是堆頭換個產品,廣告換個產品),高端白奶的銷量和利潤出現大範圍下滑,進口常溫奶進行彌補。
6.國產原奶幾乎只有普通白奶使用,滿足最低消費需求。

下面我們來做一下大致測算
按伊利2013年年報來統計,伊利金典銷售額25~30億,液態奶收入371億,高端液態奶按40%比例計算,收入148.4億,金典占高端液態奶的比例大約為20%左右,而冷飲+奶粉收入為97.54億,國產奶粉已經被進口奶粉沖擊的七零八落,再次放大的沖擊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而冷飲的沖擊基本為0,因此遭受沖擊的部分主要為金典+普通白奶,銷售額占比大約52%,利潤占比大概為10~20%左右。

在不考慮伊利大舉進口常溫奶來進行線下銷售的情況下,金典就算腰斬,其它高端液體乳繼續保持10%左右增速,伊利的高端產品收入增速依然可以維持正增長!再加上超低價格的進口乳粉,其它80%的高端液態奶以及全部的冷飲、奶粉產品的凈利率會出現明顯上升!

這才是乳制品公司和乳畜業公司的本質區別,因為其根本不是一個賣奶的公司了,而是幾乎是賣休閑飲品的公司了,其賺錢的產品——味可滋、優酸乳、QQ星、谷粒多、伊利雪糕、安慕希等,哪里還是單純的奶?進口奶能沖擊這些“奶”麽?

目前的中國機構,絕大多數分不清乳畜業,乳制品和乳業的區別,而是簡單的把伊利、蒙牛這類公司按乳業進行分析,放大乳業中乳畜業的風險,忽略乳制品行業甚至是休閑飲品行業的穩定性。僅僅一水之隔的香港,國際機構給予乳畜業的估值常年沒有超過15PE的,而給予乳制品的蒙牛常年維持30PE左右,就知道國際機構的分類和態度。

PS:1.伊利把60%的伊利牧業賣給馬雲,高明的很,明年開始畜牧業寒流不斷。
      2. 蒙牛收購現代牧業,不太明智,為了特倫蘇下了血本,但是明年開始特侖蘇和現代牧業都將正面遭受進口常溫奶的沖擊。
      3.金典明年開始確實會十分難受,管理層應該適當對費用進行調整,重點扶持安慕希、味可滋等和進口1L常溫奶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大笑]
      4.光明沒有一個產品受到進口常溫奶的沖擊,股價接近腰斬,我個人認為拿進口常溫奶說事的人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邏輯是否完全正確。
      5.奶粉業目前被國家整的亂七八糟,伊利底子確實厚實,但是未來不報太大希望。

@不明真相的群眾 @不明覺厲的小夥伴 @雷公資本 @徒步十公里 @價值at風險 @天天靜心課 @掘金王 @晉春雷 @O_Livia @閑來一坐s話投資 @舍得 @定位理論做投資 @影武者 @二線牛牛 @i投資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43

雙匯的產品真的賣不出去了? 瘋狂_de_石頭

來源: http://xueqiu.com/4080074145/32743606


這是我統計出來的雙匯三季度從06年到現在的銷售額情況,由於資產註入我們可以分為11年前和11年後,第二列是總收入,第三列為單季收入。

我看到其中有兩次異常,一次是11~12年的單季負增長,而另一次就是最近的單季負增長,下面我們來溫習一下這兩次負增長,11年3月,雙匯爆發“315危機”其收入情況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在3.31日的報表反應不太明顯,而到了二季報,收入暴降,但是到三季報,收入居然完成了10%的增長,這是為什麽呢?我相信是補貨的原因!

再來看看2012年呢?收入為何下降了?那時候高溫肉已經不行了麽?很顯然不是,一個信息讓我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氣溫,搜索“2012年 高溫”百度第一頁僅有一條是實用信息,而是發布日期是2012年7月2日,也就是說,這一年高溫來的較早!因此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組數據:

2012-09-30             29,058,100,000.000                     ↑9,307,800,000.000

2012-06-30             19,750,300,000.000                     ↑9,888,720,000.000

沒錯,二季度比三季度收入還要高!

再來看看2013年,搜索“2013年 高溫”出現了一個網易2013年8月20日的新聞匯總:http://news.163.com/special/2013quanguogaowenroll/ ,意思就是全國大面積高溫!而這個高溫來的很晚,幾乎全部是在三季度來!因此我們看到了另一組數據:

2013-09-30            32,501,400,000.000                      ↑12,194,900,000.000

2013-06-30            20,306,500,000.000                      ↑10,598,350,000.000

沒錯,環比大幅增長了15%,這也是為何很多研報無腦輸出,認為三季度是旺季的原因,因為他們只會看前一年季度的報表[滴汗]

很多人認為是巧合,那麽我們再來看看2010年,搜索“2010年 高溫”直接出來一個網易2010年8月25日的新聞專版: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4IPT/2010gaowen.html ,意思又是全國大範圍高溫,再看兩季度收入,又是環比增加17%。

2010-09-30           26,522,800,000.000                      ↑9,946,000,000.000

2010-06-30           16,576,800,000.000                      ↑8,456,030,000.000

最後我們來看看2014年,搜索“2014年 高溫”出來的是5月28日的新聞。這次高溫更加提前了,並且大家都知道,今年夏天不太熱,因此三季度收入肯定不會太好,但是2014年的數據為:

2014-09-30           33,153,900,000.000                     ↑12,110,800,000.000

2014-06-30           21,043,100,000.000                     ↑10,800,600,000.000

三季度繼續環比增加了12%,在我看來是一份非常不錯的環比增速了,但是不足之處是,居然都不怎麽增長了[大笑]

其實根據我自己的推理分析,我個人認為,雙匯最差的是今年的二季報,而非今年的三季報,雙匯目前遭受了需求回落和冷夏的雙重夾擊,導致收入停滯不前,而又由於產能的增加導致開工率不足,噸利潤下降。

產品老化,拐點聲音不絕於耳,在我看來沒有任何的問題,雙匯目前體量大了,2013年三季報本來就是“虛高”,我個人判斷,今年四季度雙匯的收入大概率上125億(由於小年因素可能又會低於預期一點,雙匯09年一季報因為小年+經濟下滑後周期性反應,銷售額暴跌7%)今年完成利潤增速10%~15%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PS:1.不要忘記今年是超級小年[俏皮]留給我們建倉雙匯的時間可能只有3~4個月,你們準備好了麽?

         2.本人目前持有5%倉位雙匯,未來大概率提高至10%,暫時虧損9%左右。

         3.其實文章的意思是,肉制品銷量和氣溫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如果有人球友有天氣資料,我們可以一起研究一下[贊成]

        4.雙匯今年應該是四殺——估值殺、氣溫殺、大小年殺、消費下臺階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665

雙匯發展價值幾何 瘋狂_de_石頭

來源: http://xueqiu.com/4080074145/33046947

註:本篇文章首發於《證券市場周刊》第85期


僅僅是本人一點拙見,如果不對之處,請見諒,也望批評指正。

雙匯發展價值幾何

雙匯發展(000895.SZ)是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每年的高股息率和高回報率讓其成為了投資者眼中的白馬股。但是2014年年初開始,雙匯遭遇到了一系列挑戰:母公司萬洲國際第一次IPO失敗,第二次IPO大幅調低估值;豬肉需求持續疲軟,豬肉價格連續下挫,原來的“豬周期”不再管用;產品結構老化,內生增長乏力。二級市場上,股東也是用腳投票,錄得年內38%的跌幅。

雙匯發展怎麽了?

盈利大頭來自高溫肉制品(小標題)

雙匯主要由下面三大業務組成:其一是肉制品業務。目前國內主流肉制品公司主要業務集中在西式肉制品,根據流通溫度大致分為高溫肉制品、低溫肉制品以及中溫肉制品。雙匯主營中高溫肉制品業務,高溫肉制品收入占比35%左右,毛利潤占比50%。

其二是冷鮮肉業務。冷鮮肉是目前市場最為看好的品類,被認為是豬肉產業鏈中天花板最高的一個細分品類, 2012 年國內冷鮮肉消費占比僅 13.70%,遠低於美國81.31%的占比,因此市場普遍預計未來國內冷鮮肉市場空間巨大。

其三是屠宰業務。2012 年國內定點屠宰率僅 51%,行業前三名屠宰量占比僅4.6%(美國、荷蘭分別為 60%和 75%),因此市場也普遍認為這一業務可整合的空間非常大。雙匯業務有著非常強勁的頭均利潤,很多研究也指出,雙匯的肉制品加工能力超強,可以消化屠宰業務中的很多輔料來產生利潤。因此,雙匯的高溫肉制品毛利潤實際有一部分是補貼給了屠宰業務部門。

目前來看,雙匯的最大問題就是——盈利大頭來自高溫肉制品,現在屠宰業務要靠高溫肉缺口業務反哺。而目前的研究報告中都沒有正面回答過這個問題,而是一味的認為雙匯未來屠宰和低溫肉兩塊業務有大量的上升空間,但高溫肉業務到底能反哺多少屠宰量?是否會有極限?低溫肉到底能否賺錢?這都是橫在雙匯頭上的巨大不確定性。

雖然冷鮮肉和屠宰業務都是非常好的陽光產業,但是這兩個行業都有很大的劣勢,即毛利率低、品類無差異化,更傾向於農產品的零售商,而非制造商。在國外成熟市場中,沒有大型肉制品公司能夠依靠屠宰和冷鮮肉業務獲得高凈利率,一般對於這類公司的估值也都是大打折扣。

根據筆者估計,若算上高溫肉業務反哺屠宰業務的利潤,雙匯高溫肉制品的毛利可以占到整體毛利的60%,而如果考慮低溫肉制品和冷鮮肉高昂的冷鏈建設和維護費用,那麽可能實際雙匯高溫肉制品的凈利潤占比可能達到70%。也就是說,雙匯的主要利潤主要靠高溫肉制品,換句話來說,高溫肉業務的天花板決定了雙匯的估值。

那高溫肉的天花板真的到了麽?

華泰證券研究報告稱,“中國肉類消費需求仍處在穩步增長階段,特別是農村的肉類消費市場,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2013 年中國豬肉消費量達到5425 萬噸,占世界豬肉總消費量的50.6%”,“豬肉消費中肉制品占比僅為15%,和發達國家50%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國目前以西式肉制品消費為主,西式肉制品占比為55%,其中又以西式高溫肉制品為主,高溫肉制品在西式肉制品消費中占比60%以上。”通過換算我們大概知道,高溫肉制品占中國豬肉消費比例大概為4.95%(15%*55%*60%)的市場份額,而雙匯就算市占率超過60%,也僅有3%左右的占比。

以這個市場份額來看,筆者認為高溫肉業務遠遠沒有到達天花板。首先,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遠低於國際均值,豬肉類消費量為同樣飲食文化的香港地區的一半。其次,城鎮化還有巨大的空間可以釋放,農村高溫肉制品的人均消費量遠低於城鎮,有較大的改善空間。第三,中國肉類轉化率太低,目前僅為16%左右,遠低於成熟市場的30-50%轉化率。第四,高溫肉制品目前受眾面較小,主要集中在流動人口和學生上,未來通過產品組合拓展,可以增加潛在消費人群。最後,高溫肉制品未來大概率向雞肉、牛肉擴充,增加品類,將豬肉高溫肉制品擴充至整個肉類高溫肉制品。

目前市場的視角過度集中在需求增量上,而忘記了需求人群的結構性調整,也就是所謂的消費升級和結構升級。而現在雙匯在高溫肉制品上面臨產品組合單一、受眾面萎縮的困局。未來如何突圍呢?筆者認為有如下五個方面可以提升。

一是渠道下沈,目前火腿腸等高溫肉制品總產量的 60%以上消費在城鎮市場,只有不足 40%消費在在農村市場,雖然渠道方面,雙匯是業內第一,但其實渠道下沈進展較為緩慢。

二是渠道深耕,雙匯火腿腸多年來都是處於自然銷售狀態下,公司根本沒有運用快消品類的很多營銷手段,更多類似於休閑中“剛需”的自然購買。

三是廣告投入,雙匯可能是目前中國消費行業中少有的低投入高產出的大型消費類公司,其2013年全年廣告費用僅有2.35億元,遠低於同為消費品龍頭伊利股份(600887.SH)的39.17億元,也低於青島啤酒(600600.SH)的6.89億元。

四是消費升級,國內目前火腿腸的制造水平和原材料都屬於粗放式,澱粉含量較高,營養水平較差,高端消費者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雙匯在1998年推出王中王系列一直暢銷至今,而後續再無賣座的高端產品,更多的是低端衍生化產品,造成整體品類定位過低。

五是結構升級,原有產品可以通過二次開發重新定位或者包裝來進行結構升級,而持續的新品加入也可以推動產品的結構升級。雙匯曾經成功推出過玉米腸、Q趣腸等新品,但從2012年以來,新品的力度和賣座程度確實有所下滑,公司未來需要註重高端衍生品的研發。

綜上所述,高溫肉制品的需求天花板和運營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筆者對於其肉制品特別是高溫肉制品的空間還是持樂觀態度。

估值雙面性(小標題)

雙匯發展目前對應2013年靜態市盈率16.31倍,2014年動態市盈率14.5倍左右, 市銷率1.4倍,市凈率4.3倍,股息率5%(以筆者撰寫時股價28.61元為基準),由於萬洲國際債務問題,可以預期雙匯未來一段時間內分紅率還將維持高位。

但是,由於雙匯目前涉及上遊業務的比例已經很高,不能像資產註入之前,將公司單純地按食品深加工類企業來看待,它已經是一個集豬肉分割、零售、深加工為一體的公司。因此,雙匯的估值中樞可能出現下滑。即向成熟市場中肉制品粗加工及零售企業靠攏,最悲觀的表現就是向萬洲國際靠攏。

這也恰恰體現出了雙匯估值兩面性,即在市場悲觀的情緒下,機構完全有可能將雙匯當做一個非常普通的大型肉制品粗加工及零售企業來進行估值,特別是在萬洲國際上市一波三折的背景下。但是反過來看,一旦市場樂觀情緒開始上升,那麽市場也完全有可能將雙匯當做一個具有絕對壟斷品類的大型消費類公司來進行估值,特別是在肉制品增速開始恢複的時候。

另外,萬洲國際上市之後的股權結構,也會導致投資者對於雙匯的預期發生改變。萬洲國際持有史密斯菲爾德100%股權,而僅持有雙匯發展約73%的股權,在未來發生大比例關聯交易的時候,投資者會擔心萬洲國際為了自身業績最大化,過度侵占雙匯發展的利益,而增厚史密斯菲爾德的利潤,這樣也間接的造成了投資者對於雙匯的不信任感,導致估值下降。

但筆者認為這一模式也可能存在波動,因為史密斯菲爾德是一個類似於養殖類的豬肉廠商,其估值中樞常年維持較低位置,而且時而發生虧損,但是雙匯的利潤主要還是來自於深加工肉制品業務,估值中樞也較史密斯菲爾德高,因此,大股東如果為了維護市值,會根據兩家的現有估值體系,決定將利潤放在哪一端,從而加劇雙匯估值波動的可能性。

如果不考慮估值的波動性,單純的靜態對比,雙匯的業務模式、利潤構成、企業規模都與美國的荷美爾食品(Hormel)較為類似。

表1:荷美爾業務構成比例                   單位:%




荷美爾目前靜態市盈率已經超過25倍,2013年收入約540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約37億元人民幣,整體估值較雙匯高出不少。

表2:雙匯與荷美爾靜態估值對比

 


可以看出,雙匯的綜合運營能力要比荷美爾強,但是產品結構較荷美爾單一,抗風險性稍差,估值確實明顯較低。過去十年是荷美爾增長最為平穩的十年——收入年均增長 7.7%,利潤年均增長 9.7%,而股價上漲8 倍,成為慢速增長中估值、業績、分紅三升的“三好公司”,證明公司在低速增長階段,一樣可以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短期來看,雙匯可能是一個爭議較大,估值波動幅度較大的公司,在其匯維持高分紅,穩定收入、利潤增長的情況下,投資者可以利用這樣的預期差來進行獲利。

    (作者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98

天下銷售,唯快不破 瘋狂_de_石頭:

來源: 瘋狂_de_石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99

天下銷售,唯快不破 瘋狂_de_石頭:

來源: http://xueqiu.com/4080074145/33054797

註:本文發表於《摩爾金融》,轉載請註明。該文章僅僅是理論模型的一個探討,為了讓文章較為易懂,有較多假設和未考慮的細節,還望見諒。

在今年7月底的時候,我發表了一篇《快消品的思考》的文章,該文章簡要闡述了快消品行業的一些特性和投資要素,而這一篇文章,我會著重講解快消品的利潤到底從何而來,而且為何會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寡頭遊戲。

有悖於絕大多數機構投資者的看法,在我看來,快消品的核心思路並不是銷量,而是銷售速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動銷,只有銷售速度上來了,渠道周轉率上來了(註意,不是公司自己的存貨周轉率或者總資產周轉率),其利潤才會是有競爭力而且真實的,其未來的銷量增長才能是可預測、可放心的。

下面舉例解釋一下這一個問題:

假設有A、B、C、D四家公司,共同銷售同一類產品X,該產品保質期為Y個月,我們假設, A、B、C、D四家公司每一批貨物在生產後Y-1月時銷售率是100%、90%、80%、70%,由於產品臨近銷售日期,公司的產品必須進行大規模促銷,在這里我們將該類促銷直接變成買一送一的方式方便後面計算,假設該產品X理論毛利率為50%,凈利率15%(即A公司100%銷售的理想狀態下),剩下的所有費用即為30%,渠道加價率30%,渠道凈利率為產品出廠價的10%,即出廠價的20%為渠道費用。

如果A、B、C、D四家公司這一批貨物總共生產了出廠價格100萬,渠道加價率30%即130萬的銷售產品,那麽在Y-1月的時候,A、B、C、D四家公司分別剩有0、13萬、26萬、39萬(出廠價格0、10萬、20萬、30萬,成本價格0、5萬、10萬、15萬)的產品沒有賣出,假設最後一個月四家公司都可以將自己的尾貨全部以買一送一的形式清倉,那麽,這些產品的真實銷售額為0、6.5萬、13萬、19.5萬,實際廠家毛利為0、1.5萬、3萬、4.5萬。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正價銷售額的產品,四家公司一共有出廠價100萬、90萬、80萬、70萬是正價賣出,那麽其正價產品的凈利潤依次為,15萬、13.5萬、12萬、10.5萬元。渠道獲得的毛利為,30萬、27萬、24萬、21萬。

下面分三種情景進行假設:

(1)如果廠家不對渠道進行補貼,即銷售整體費用依然為出廠價的30%,那這些剩下的產品均攤下來的費用即為0、3萬、6萬、9萬,產品實際利潤變成了0、-1.5萬、-3萬、-4.5萬。為了銷售臨近保質期的產品,四家公司實際凈利潤變成了,15萬、12萬、9萬,6萬。

而由於沒有對渠道進行補貼,產品渠道費用均為20萬(出廠價20%,前面有假設),然而臨近保質期的產品,渠道實際獲得毛利0、-3.5萬、-7萬、-10.5萬,加上之前正價銷售的產品毛利為30萬、27萬、24萬、21萬,總毛利為30萬、23.5萬、17萬、10.5萬,減去渠道費用後即為渠道利潤:10萬、3.5萬、-3萬、-9.5萬。

此時,產品實際銷售額為130萬、123.5萬、116萬、110.5萬元,產品出廠價格依然為100萬、100萬、100萬、100萬。四家公司全部實現盈利,但是C、D公司渠道出現虧損,公司和渠道總凈利潤為25萬、15.5萬、6萬、-3.5萬。

(2)如果廠家對臨期產品的渠道費用進行一半補貼,即降價銷售中的一半差額由廠家承擔,那麽廠家將多負擔0、3.25萬、6.5萬、9.75萬的費用,那這些剩下的產品均攤下來的費用即為0、6.25萬、12.5萬、18.75萬,產品實際利潤變成了0、-4.75萬、-9.5萬、-14.25萬。為了銷售臨近保質期的產品,四家公司實際凈利潤變成了,15萬、8.75、2.5萬、-3.75萬。

而由於有一半對渠道進行補貼,產品渠道費用為20萬、16.75萬、13.5萬、10.25萬,然而臨近保質期的產品,渠道實際獲得毛利0、-3.5萬、-7萬、-10.5萬,加上之前正價銷售的產品毛利為30萬、27萬、24萬、21萬,總毛利為30萬、23.5萬、17萬、10.5萬,減去渠道費用後即為渠道利潤:10萬、6.75萬、3.5萬、0.25萬。

此時,產品實際銷售額為130萬、123.5萬、116萬、110.5萬元,產品出廠價格依然為100萬、100萬、100萬、100萬。四家公司渠道全部實現盈利,但是D公司出現虧損。公司和渠道總凈利潤依然為25萬、15.5萬、6萬、-3.5萬。

為方便大家查看,我直接列出表格:

 



在第一種情況下,B、C、D公司通過犧牲渠道的利潤來粉飾報表,如果僅僅通過財務報表來看,大家可能不會發展有任何的問題,除了凈利潤差距較大之外,甚至可能和A的各項財務報表都基本一樣,很多財務類投資者可能得出的結論是:D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而現實中D的經銷商已經苦不堪言了,這就是財務分析的缺點所在。長期如此下去,C、D的大部分經銷商甚至會轉作A、B某些細分品類的子經銷商,以謀求生存空間。

在第二種情況下,B、C、D公司通過犧牲一部分自己的利潤來保住渠道,但是自身公司的盈利能力已經大打折扣,特別是D公司,自我造血能力已經很差,與其說他在生產快消品,不如說他在疲於賣要過期的產品,這樣的公司很多時候都是在走鋼絲,而且企業的心思全部花費在了如何賣過期的產品上,而無暇顧及生產組織的優化和甚至不敢大規模組織生產。但是通過報表,僅僅看到利潤比其他公司差很多,而收入和A公司完全一樣,毛利率、費用等也都不是非常離譜,這讓很多投資者還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價值窪地。

大家看看以上A、B、C、D企業,是不是很像伊利、蒙牛、光明、三元?

同樣是賣奶,為何三家公司利潤差距如此巨大?根本的原因就在於:

Y值不同,即保質期,伊利蒙牛的產品平均保質期是6個月,而光明大約在3個月(因為有莫斯利安),三元在1月左右。後兩家Y值較短,因此Y-1銷售達成率普遍偏低,造成被動快銷。這是消費行業,特別是快消類行業中的大忌,即自己的產品始終處於被動快銷中,公司的費用,公司的精力基本上都在如何賣出自己要過期的產品上了。

光明和三元就是被動快銷中的悲哀,這也是我一直在說,巴氏奶搞不贏常溫奶的根本原因所在!不是因為營養,不是因為品牌,而是因為保質期的先天劣勢。快消品公司在沒有做到足夠強大之前,全國化範圍內的動銷速度不可能僅在1個月內,又或者說,不可能保證一年的每個時間段都可以滿足超高周轉,因此保質期的先天性劣勢讓其在還沒成為巨頭以前就大概率夭折,特別是遇到了更加有銷售周旋余地的常溫奶的市場搶奪之後。

在我看來,一個品類的Y值最好是介於6~18個月之間,太短容易造成被動快銷,而太長則又會造成抵觸快銷,渠道過於冗長和混亂。

A、B、C、D企業,又或者很像是青啤、燕京、重啤、惠泉?

他們Y值相同,但差距還是如此之大?說白了還是Y-1的銷售達成率的問題,也就是公司自身市場掌控力的問題,同理,伊利和蒙牛也是如此!

在Y值相同的情況下,你的渠道掌控力越好,你的生產組織方式越優,你的區域覆蓋面積越合理,你全中國的平均銷售達成率就會越高,而不是很多人理解的依靠品牌就能制勝。如果你的品牌在當地非常強勢,但是你的渠道掌控力較差,渠道內串貨嚴重,很多貨品和補貼不知道流向了哪些銷售地點,你的產品自然會在有些地方低價傾銷,而又在某些地方高價滯銷,反過來又會損害你的品牌形象,從而讓固定期限內的整體銷售率一路下降,這說明一味的提高品牌是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的。因此,在我的理念中渠道的地位特別是渠道的掌控力是大於品牌的,但我從來不否定品牌的作用,而是分出主次,品牌對於相同渠道建設水平的公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不同渠道建設水品的公司來說,很可能沒有預想中的效果。



通過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快速銷售對於快消類企業來說是有多麽的重要,在銷售率90%的情況下,總利潤就會比銷售率100%的A企業少了40%,而銷售率80%的C公司,總利潤幾乎只剩A公司的零頭,而銷售率為70%的D公司,則直接面臨著公司和渠道一起虧損的困局。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這個行業是一個絕對的寡頭競爭的行業,小公司想依靠自己狹窄的渠道、薄弱的品牌、緩慢的動銷,是無法和強大的單寡頭、雙寡頭競爭的。在長期動銷慢於龍頭公司的情況下,就算收入端沒有被拉下來,但是利潤也已經完全跟不上了,而且差距會越來越大,最終不得不放棄市場,將剩下的市場份額交給龍頭公司。

以上就是快消品因為動銷較慢而付出的代價,此外,我還沒有計算出廠至銷售之間的渠道資金占用成本(如果是保質期24個月的產品,可能最大渠道占用資金成本超過15%,數額非常巨大),也沒有考慮由於壓貨而造成的渠道混亂現象,更加沒有考慮低毛利率產品的痛苦去庫存過程(低毛利率產品對於銷售達成價格更加敏感,根本不可能進行買1送1的活動,可能最後一個月還不能銷售完那些即將過期的產品,又或者逼不得已進行買1送1,直接爆虧,這里面最好的例子就是雙匯和雨潤)。因此,在同樣銷售額的情況下,實際A公司和B、C、D公司的總利潤差距會更加恐怖。

最後,再強調一下,在投資快速消費品公司的時候,關註收入增長固然重要,但是不要過於沈迷於收入的增長,以至於忽略利潤,因為一個快銷企業好不好的決定性因素是你的動銷,也就是你的動銷能否時刻超出競爭對手,因此,在擁有合理利潤的情況下,強大的渠道掌控力+良好的動銷+合理的渠道公司利潤比才是有質量的增長,才是快消品公司應該追求的增長,也是投資者樂於看到的增長。

@今日話題
$伊利股份(SH600887)$  $雙匯發展(SZ000895)$  $青島啤酒(SH600600)$  $白雲山(SH600332)$  $上海家化(SH600315)$  $雲南白藥(SZ000538)$  $洽洽食品(SZ002557)$  $光明乳業(SH600597)$  $承德露露(SZ000848)$  $涪陵榨菜(SZ0025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500

對石頭彈琴

2014-11-10  TCW
 
 

 

一位女性朋友日前去買保養品。售貨員親切的招呼:「這位阿姨想買些什麼?」素來重視保養的友人聽到被喊「阿姨」,不由怒中生:「我用你們的化妝品,用到容貌變成阿姨!」然而,售貨員沒意識到踩到中年女性的地雷,「青阿?」的又喊了一聲阿姨,想推銷商品。但,他再沒說話機會。我朋友扭頭便走,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聽完這位女性友人的抱怨,一旁的男性不解她的怨氣從何而來?我猜這是多數男人的困惑。因為男人習慣以「陳兄、李兄」尊稱對方,於是常沿用到女性,也是××姊的尊稱,不管對方是否‧比‧你‧年‧紀‧輕。男人完全無法理解,多數女人對青春的敏感指數;不止如此,多數年輕女性也無法理解中年女性,對被稱呼「大姊」、「阿姨」即等同被暗示「你老了」的心情。

多數女人就算已到當大姊、當姨的年紀,還是樂於當小姐。否則,她為何會年復一年去買保養品?這是人性。不諳人性的售貨員少了同理心,只專注於事件──「成交」,忽略客戶心理。誤以為「稱姊、稱姨」能拉近距離,孰料平白激怒一位高消費力的顧客。

話要說得好,不容易吧。老祖宗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聽來權謀,然而若換一個角度想,是有其深意。溝通前,多一些同理心,多一些理解,話才能說得進去他人的心,亦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商場、職場、家庭,都有其需要。

我初當主管時,很不懂此,跟部屬溝通直指缺點,言語犀利,自己是正直敢言的主管。然而,時有對石頭彈琴的沮喪。全然不知,沒有同理心的溝通,是廢話連篇。現在想想,當了二十年主管,說了二十年的廢話,還挺佩服自己的耐心。我對人的真誠,這從出社會的第一天起都沒變過,但若不得法,不足以成事。

感謝這位「彬彬有禮」售貨員的負面案例,給我再次的反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94

滾動的石頭

2015-01-08  NM

 

亞視就執,仍然靠重播《大地恩情》、《鱷魚淚》、《浮生六劫》等電視劇苦苦掙扎吃老本,三十多年前寫下這些經典的蕭若元,與亞視的黃金年代,都在八十年代。蕭若元自言最擅長人物描寫,他甚至教導來訪的記者如何描寫人物,說人生就像由山上滾下的方形石頭,途中遇障礙碰撞磨擦,人物性格便產生各種改變,捕捉到這些改變,就是一篇好看的人物訪問或好的電視劇本。佔領期間,他每週也會在網台,發表對運動的看法和預測,由於觀點獨特,吸引不少三十歲以上的佔領者追捧,與鼓吹本土化政治旨在吸引年輕人的陳雲,在佔領運動期間各有捧場客。上月尾,他又忽然自爆,已靜悄悄去了警署自首,等候當局行動。從自首,到佔領期間坐駕遇襲,以至在旺角被貼大字報,縱使蕭若元不常親身落場佔領,但他的言行身影,時刻在場內縈繞。石頭滾動,蕭若元一生在變,從新聞報導員到編劇到生意佬,再到從政和評論時局名嘴,不斷變化。性格有咩變化?他一生自負聰明絕世,以前會覺得啲人好蠢,但他正不停改進自己,盡量避免憎人蠢。即是始終覺得其他人蠢?他說因此要落場評論政治,教曉人思考方法,不要被香港政客愚弄。原來石頭滾動一生,其實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外貌上不同,core沒變。

六十五歲的蕭若元,氣定神閒地坐在大班椅上,邊做訪問,邊緊盯着眼前電腦中的股市,談話中途,會突然向下屬說︰「剔走117、118。」之後又有他經營的投資公司下屬入來報告︰「今天放了兩百四十萬。」蕭若元的枱上,放了一個寫着「The Boss」的名牌。呷一口茶,蕭若元臉上仍是一貫揚眉招積表情︰「我好多時間都是在做生意,但不是一個生意人的nature。我前半生最大的成就,仍是在電視劇,夠膽說往後幾十年拍電視劇的人,都是學我的。」蕭若元自認寫人物,獨步香港,他講出了一套獨特理論︰「人其實是個cube,一個四方形石頭物體,他滾下山,去到某一處,撞到一塊石,就會崩了一個角,磨了一些地方走,所以在故事的經過,會留下烙印。在他後面所做的事當中,你要顧及這些,這才是好的人物塑造。」好,我們就由這塊滾動石頭開始,去了解蕭若元一生。

約見郭得勝

蕭若元畢業於香港大學歷史系,同年畢業的都去了做大學博士、教授,他選擇做世界仔,從事股票買賣,「如果揀嗰條路,一世都是academic,一世都窮。」後來他與同事合資做建材生意,為拓展生意,他忽出奇招,去無綫及麗的電視(亞視前身)報導新聞,透過提高知名度,令他可直接約見新地創辦人郭得勝,成為新地唯一瓷磚供應商。在亞視前身麗的期間,蕭若元認識了編導麥當雄,合作為電視劇度橋,先後創作了多部經典,包括《鱷魚淚》、《浮生六劫》、《大地恩情》、《天蠶變》及《IQ成熟時》等,經典之作數到口軟。在蕭若元眼中,他就是當代電視劇的鼻祖,「我在電視劇的成就,幾乎是無人可比,你舉不到第二個人,學我對電視劇,有那麼大影響。」自負的人,每做一件事,他都會認為後無來者。「我寫《鱷魚淚》時,廿七歲,之後我創作了以前香港沒有的懷舊電視劇《浮生六劫》。鄉土劇亦是我創作出來的,就是《大地恩情》,所有鄉土劇,都是由《大地恩情》演變出來的。在我之前,沒有人創作長篇武俠劇,《天蠶變》是全香港第一部,然後無綫、亞視,跟住嘅十幾廿年,都是根據我講的原理,來創作長篇武俠劇。」

360度睇人

蕭若元認為戲劇是來自人性的體驗,不懂得人情世故,劇本不會寫得好,人物亦只會淪為平面人物。由古論今,說起HKTV,「譬如(《選戰》中的)李心潔,就是一個平面人物,你可以三百六十度去睇這個人,不只是正面看到李心潔為正義奮鬥,你在背後看到,其實她的老公死了,她都會想鍾意第二個,都會有情慾、弱點,你明白嗎?那個才是活生生的人。」換言之,在網上掀起風潮的香港電視劇集,在蕭若元眼中,仍未夠好,他說病根源於班底始終是TVB出身。「TVB的編劇問題,是他們缺乏人生經驗,寫股票唔識股票,每次敵意收購後萬梓良就冇晒錢,要即晚瞓街,其實人哋出錢買晒你啲股票,應該好多錢先係,點會冇晒錢,哈哈哈。」《鱷魚淚》播出後,蕭若元嫌當時編劇都不夠班,於是開班授徒,希望把他引以為傲的寫人物方法「傳開去」,如今仍活躍於電視圈的編劇,包括劉家豪、徐正康和王心慰,都是他的徒弟。石頭年輕時沒有遭遇阻礙,倒是滾動時把其他人打磨了。

我開創傳記片

八一年,蕭若元離開麗的,隨麥當雄轉戰電影界,合製了多部經典電影,包括王晶即將翻拍的《跛豪》。蕭若元斷言《跛豪》是人物傳記片的先河,他豪氣地說︰「《跛豪》、《上海皇帝》等傳記片,都是由我開創,之前沒有的。所有人都知道,傳記片一定是我首屈一指。」後期出產的傳記片,當然被蕭若元鬧爆,「大陸那些《開國大典》、《建黨偉業》、《春秋》,都是斷朝爛報,即是將一個人的生平,變成了幾百個snapshots,然後串Q埋,拍出來完全冇戲,沒人有我那種歷史的滄桑感,對時代的敏銳。」又回到那嚿石頭,重點要放在性格轉變。「你要捉到人物的階段性變化,我只寫一個人的幾個period,每個階段都是具代表性、完整的,你明唔明呀?」九十年代,蕭若元認識了永盛老闆向氏兄弟,合製出一大堆以文學為藍本的搞笑片,包括《鹿鼎記》、《武狀元蘇乞兒》及《唐伯虎點秋香》,每套票房也勁收三、四千萬,至今逢年過節,電視仍會不斷重播。他指出寫劇本另一要訣︰「拍戲要好看,就要用細路仔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 在電影界,蕭若元亦有一堆徒弟,包括金像獎最佳編劇陳文強及鄭丹瑞等,多年來,他都有開設各種編劇課程,繼續打磨其他人。

承認自負

為打理已上市的建材生意,蕭若元於九三年停拍電影,交棒給兒子蕭定一。建材生意愈做愈大,試過包攬全港七成瓷磚、雲石生意,在大陸設有五間廠。蕭若元一直扶搖直上,沒經歷過大失敗,「去到四十歲,就是好有錢的境界,擁有最多時,計賬面值,有八十億,九七年時,(身家)與邵逸夫是爭幾名。」他承認當時自負,「以前孭住幾間公司,個人好焦躁,容易發脾氣鬧人。最經典一次是我開車回家,有個人開車出來,我們互不相讓,坐着對峙兩個小時。我老婆見我咁耐未返,落樓睇我,我就大聲跟她說︰『老婆,你現在上去,幫我拿枕頭及被下來,我今晚預備在這裡睡覺。』那個人立即投降退車,哈哈哈。」

網絡先行者

九九年科網股熱潮,蕭若元把旗下的友暉雲石,化身成網股,改名為天網國際。他形容自己領導全行,「天網好多競爭對手,但我搞的Hong Kong Stock(股壇追擊網)是Number One,另外《Cyber日報》同Gameplayer,rating都好犀利。」幸好股壇專收叻仔,使他不再自我膨脹,科網股爆破,蕭若元因瞓身炒股而蝕入肉,「我當時心雄,用了很多錢去買一隻股票,後來買到無錢輸晒。」石頭終於遭遇人生最大撞擊,○一年,他賣掉所有公司抵債,「所有錢也沒了,等於由頭出發,其實很大打擊,令我反省,之前總想要爭取自己沒有的東西,現在懂得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包括家人,人就會快樂。」網絡令蕭若元一鋪清袋,但他卻堅持繼續搞。靠經營纖體整容生意翻身後,蕭若元於○五年捲土重來,創辦香港人網,其後又創立了謎米,走上論政之路。

思想傳播

蕭若元開咪論時政,佔領運動期間,憑藉具前瞻性的分析及預測,成功吸引更多人收聽,每集點擊率由數千,激增至數萬。「我的特點是unique,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都有三、四個不同的角度去看,沒有人如此講話的,所以吸引到好多人,原來件事可以這樣思考。」蕭若元的另一個賣點,就是經常預測時事發展,他指重點不在結果是否準確,而是引導其他人去和他一起思考。「我spread的不是政見,更多是思想方法,大家不一定要聽我的結論,你是聽我怎去arrive at呢個預測。我希望大家的思考方法,可以進步,就不會為人所惑。」他說在電視界,開班授徒,電影界也桃李滿門,如今論政,也是有感香港民主派太蠢,所以要出來教一教人,這種喜歡改變其他人的性格,始終沒變過。歸根結底,記者研究他的人物性格,其實一直都覺自己太聰明,對此他承認,「以前會覺得啲人好蠢,但我不停在改進自己,盡量避免憎人蠢。」石頭如何碰撞,自負的本性不會變,看來電視劇和真實人生始終是兩回事,坐在大班椅上,蕭若元仍然是揚眉招積表情。「外貌上變了,core沒有不同。」

與蕭若元對話

和他對話,人生以外還有其他疑問,藉此訪問,看看他的想法。壹︰壹週刊蕭︰蕭若元壹︰外傳你熟悉黑社會,點睇現時黑社會淪為政府打壓工具?蕭︰我不是黑社會,但黑社會問題從來都是如此,在國民黨時期,已經是這樣。香港以前的社團,很多都是同台灣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如14K葛肇煌,全部都是軍統。向華勝先生曾經亦有幫過黃雀行動。黑社會現在全部都歸晒大陸,以前全部都是最反共的。旺角黑夜(十月三日)很多都是(勝和猛人)上海仔搵返來的,大陸放行上海仔去澳門撈,我估是有些事要他在香港幫手。旺角黑夜第二支水,其實好黑色梁粉的,就是梁志祥,因為他們搞丁屋。殺入去旺角,好多都是梁志祥的人,梁志祥的手段好黑,這個是立法會黑議員。對於早前我的坐駕遇襲,我知道是哪一個幫派做的,但我不能說,不想再惹麻煩。壹︰網媒的發展方向是?蕭︰我認為盡量下放權力俾人做,instead of中央機構去做。網媒賺大錢,就是user contribute content,全世界賺大錢的,Facebook、YouTube都不會自己做新聞落去。等於我批評壹傳媒,只不過是將傳統傳媒的方法放上網,根本不懂得經營網上傳媒,不知道網民自發的重要性。你不應該請好多人、好貴去做動新聞,當你自己去做Q晒所有嘢,而用自己的頻寬去播時,根本是夸父追日,收入高了,支出更高。

壹︰你怎看電影圈反佔中?蕭︰我相信王晶、李力持,是天生建制派。這個世界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是天生建制派,總之政府說什麼,都是對的,生出來就是這樣,是genes(基因)的問題。以前我們還是馬騮、猩猩時,有一種博弈的生存策略是,凡是大佬說什麼,就跟,對於你生存是最有利。他們很多不是為了利益,他本身就是這樣,覺得你們搞事。不過,做藝人最好少一點出聲,你是吃四方飯的,一講這些事,你就得罪人。即是莊思敏反佔中,無謂的,你以為會多了大陸人看你嗎?不會,有一部分香港人不看你,已經是蝕底了。壹︰你怎看本土意識興起?蕭︰政治很難不本土,因為你很難不去維護當地人的權益,甚至我是更加徹底的,我主張香港的政府及政黨,不過問大陸的事,即是不要再刺激大陸,來換取大陸不過問香港的政治,即是河水不犯井水。城邦(論)是一個包裝,是很幼稚的事,陳雲傻傻哋,如果你覺得弄出瘋瘋癲癲的東西,就可以吸引到人,你跟在旺角大叫幾聲非禮,然後脫光衣服,是一樣的,你這些東西,當然能吸引到人看,但是好是壞?煽動族群矛盾、仇恨,利用人的天性,達到政治目的,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61

石頭剪刀布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acx.html

    近日,中國專家團隊共花費了4年時間、20萬的科研基金,研究出“石頭、剪刀、布”的制勝原理,入選了“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2014年度最優”,成為了中國首次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社科領域成果。據說,其中包含了物理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內容。這項此前被譏為“吃飽了撐的”研究,引起廣泛熱議。

    這讓我突然想起一道“石頭剪刀布”題目:

    一對情侶落入殺人狂手中,面臨雙亡。但殺人狂給了一個機會:兩個人對決“石頭剪刀布”,贏者獲釋。這對情侶約定,都出石頭,一起死。結果,女的死了,因為男的出了剪刀,女的出了布。

    問:你能斷定兩人誰好誰歹嗎?

    (其實,不管出現哪種結局,都有4種解釋的答案:男女都善、男女都惡、男善女惡、男惡女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9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