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大佬Nelson Peltz呼籲分拆百事可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426

在百事屢次拒絕分拆之後,激進投資者Nelson Peltz仍然堅持要把正蓬勃發展的零食部門從軟飲料業務中剝離。 Peltz旗下的Trian Partners擁有價值12億美元的百事股票,周四他向百事董事會發布了長達37頁的公開信要求分拆。 信中稱,分拆將“創造兩個更為精練且更具商業價值的企業”:食品部門的銷售和利潤將加速增長,飲料部門則能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現金。 但是百事回應飲料和食品業務是不能分割的整體。 百事美國食品業務部門主管Brian Cornell說: “在經過方方面面的仔細考慮後,我們完全肯定保持現有的模式對公司最為有利。” 他說正是旗下飲料品牌和塔可鐘連鎖快餐的深入互動,最終促成了百事在2012年於墨西哥啟動了Doritos Locos Tacos連鎖快餐業務。 作為全球第二大碳酸飲料生產商,百事還擁有Lays, Cheetos和Doritos膨化食品品牌。  周四百事股價收漲1.2%,報每股78.01美元。 但是一些投資者和分析師仍然擔心百事以及其他軟飲料商,如何因對發達國家市場萎縮。即便是美國的消費者也開始遠離含糖或者添加人造甜味劑的飲料。 百事最新的財報表明零食業務支撐了業績。繼2012年下滑1%之後,2013年百事北美軟飲料銷售下滑了3%,盡管其全球軟飲料銷售去年上漲了1%。而2013年百事全球食品銷售去年上漲了3%。 路透援引Gabelli Funds LLC公司組合經理Kevin Dreyer的觀點稱: “Peltz提出的觀點大部分都是合理且令人信服的,他為百事潛在的分拆提供了很好的範例。”Gabelli Funds持有價值16億美元的百事股票。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Bernstein分析師Ali Dibadj觀點稱: “我們認為百事業務有巨大的改進空間,他們也許能作為一個公司繼續成長,但是簡單的說現在這沒有發生,也許分拆是促進成長的更好辦法。” Peltz過去幾個月來一直施壓百事董事會分拆,盡管1月份他撤銷了百事與Mondelez合並的提案,後者是卡夫食品分拆後獨立的公司。 Peltz曾成功推動了大型食品公司的分拆,其中包括英國吉百利(Cadbury)2008年剝離其軟飲料品牌Dr Pepper Snapple ,以及2012年卡夫食品分拆創立Mondelez。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28

CEO自述:一家小公司如何通過爭議性營銷,在巨頭百事和可口可樂的夾縫中求生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1/144843.html

2013年美國超級碗(Super Bowl)播出的時候,我正坐飛機去參加一個商業會議,所以沒空觀看比賽。但是,在我們公司的以色列總部,SodaStream的高管們正聚在一家酒吧裡觀看,超級碗當地的播出時間是午夜到凌晨4點,我的同事們都不想錯過直播。因為SodaStream買了一個超級碗廣告,這是第一家以色列公司購買超級碗廣告,而且就我們公司當時的規模來說也是一項巨大的投入。

當時,我們正準備提高在美國的銷量,超級碗廣告無疑是增加認知度的最好方法。

有1億多觀眾看到了我們的廣告,但卻是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因為一個沒在電視上播出的廣告反而獲得了更多關注。

我們最初設想的超級碗廣告,直接針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試圖表達SodaStream的家用氣泡機,能夠讓世界每天減少填埋10億個易拉罐和瓶子。然而,CBS拒絕了這個廣告。在經過很多法律申辯之後,我們最後不得不採用一個更溫和、不太挑釁的廣告。但是,我們的這起爭議還是成為全球眾多媒體的頭條,從營銷的角度看,這是一筆非常成功的投資。

當在線視頻和社交媒體變得與傳統廣播電視一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時候,這次的經歷提供了一些更有效進行市場營銷的經驗。

有些人認為,我們故意製作了CBS會拒絕播出的廣告,但事實並非如此。不過,我們的確從這件事情的進展中獲得了好處。

新可樂戰爭

2007年,當我加入SodaStream的時候,這是一家死氣沉沉的公司。我曾經做過消費品營銷,非常熱衷於把商品送達給零售商的業務。從哈佛商學院畢業後,我在寶潔公司工作了兩年半,這是一家市場營銷的「精修學校」。

隨後,我在Pillsbury公司工作了5年,我在故鄉以色列推出了哈根達斯和綠巨人等品牌。互聯網泡沫期間,我在一家風險投資公司呆了3年時間。之後我成了耐克公司在以色列的總裁,這是一個充滿樂趣的工作,我熱愛這家公司和它的文化。

2006年12月,我的朋友尤瓦爾•科恩,一個私募公司的投資人讓我去看看一家他正在考慮購買的公司。我從耐克請了半天假和他在SodaStream的總部見面。我很驚訝他會考慮收購SodaStream,因為尤瓦爾通常只投資軟件和技術公司,而非家用電器公司。

家用氣泡機的基本原理是一個名叫蓋伊•吉爾比(Guy Gilbey)的倫敦杜松子酒商發明的,他在1903年設計了一個裝置能夠把密封的二氧化碳注入水中從而生成氣泡水,在氣泡水中加入不同的調味劑就可以做成不同味道的蘇打水。有50年左右的時間,這個裝置都是用在白金漢宮和其他英國皇室的家裡。直到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才變成流行的消費品。在1980年代的高峰期,擁有家用氣泡機的英國家庭佔到40%。

然而,接下來的20年,這家W&A Gilbey的子公司,業務大大萎縮。之後該公司被Cadbury Schweppes收購,但Cadbury Schweppes在推銷SodaStream的主要產品上毫無作為。20世紀90年代,一個以色列企業家買下了公司,可是2006年的時候SodaStream已經瀕臨破產,沒有投資,沒有產品創新,沒有國際擴張——公司沒有任何形式的增長。

我與這家公司的管理團隊交談了幾個小時之後,尤瓦爾問我是否應該買下這家公司。我認為它很有潛力,就說道:「如果價錢合適,為什麼不買呢?」然後,就回到耐克繼續工作。

三週以後,尤瓦爾說他花600萬美元買下了SodaStream,想讓我來做公司的CEO。我非常驚訝,因為我從沒想過要參與其中。但這又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與我之前所做的事情大不相同,而且尤瓦爾承諾給我股權。我的家人和朋友都不相信我要離開耐克,我兒子當時13歲,是個運動員,他知道這個消息後放聲大哭,問我:「為什麼,爸爸?為什麼?」在我的離職聚會上,耐克的同事們送給我一把古董蘇打水虹吸管,他們認為SodaStream是個笑話,但是我認為這家公司有值得期待之處。

到SodaStream之後,我僱用了全新的管理團隊,我們帶給公司最重要的東西是樂觀主義。此前,公司的經理們沒有任何願景和夢想,他們都是好人,但是喜歡吹噓SodaStream擁有「家用碳酸化行業」85%的市場佔有率——這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沒有人知道這個行業是做什麼的。我立即提出我們要參與碳酸飲料市場的競爭。我們轉換思路,開始聚焦把一家工廠變成一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組織。SodaStream的機器並不是簡單地把氣泡打進水裡,而是要創造一種更經濟的、可持續性和健康的飲品來替代常規軟飲。我們重新定義了產品類別,決心要在全球2600億美元的碳酸飲料市場提高份額,而不是在所謂的「家用碳酸化行業」中做老大。與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競爭的這個想法我非常喜歡,在公司的裡裡外外,我們都在談論一場新的可樂戰爭。

「籠子」營銷

我們的戰略之所以能夠行得通,是因為顛覆碳酸飲料這個品類的時機已經成熟。既有產品並不是消費者真心想要的——它們含糖量太高,而且包裝廢棄物對環境造成很大危害。它們並不方便:既然你可以在家幾秒鐘就用自來水做出口味絕佳的飲品,為什麼還要從雜貨店把沉甸甸的箱子搬回家?我認為,現有碳酸飲料品牌與消費者的情感聯繫正在消失。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新的氣泡飲料出來,其中包括能量飲料、天然蘇打水和風味水等等。消費者想要一些其他的東西。

於是,我們立即開始專注產品創新。因為我們的機器是放在廚房檯面上的,這是家裡最珍貴的地方,所以它必須好看而且經常用到——它必須在廚房裡佔據一席之地。我們請了一位有才華的創意主管,並與傑出的工業設計師伊凡•巴哈爾(Yves Béhar)合作,他最著名的設計產品包括多款Herman Miller椅子和Jambox音響。

接下來,我們聚焦銷售渠道。7年前,SodaStream產品在13個國家的2.5萬個商店銷售。現在,我們在45個國家的6萬個商店銷售。這些商店中的1.6萬個都在美國,包括Bed Bath & Beyond、沃爾瑪、塔吉特、威廉姆斯•索諾瑪、梅西百貨和史泰博等等。

一旦新產品和銷售渠道準備就緒,我們就需要讓消費者知道SodaStream。因為規模不大,所以我們的營銷必須非常巧妙。SodaStream的年度營銷預算大約有7500萬美元,而2012年可口可樂的營銷預算大約為110億美元。因此,我們給自己的挑戰是花1美元的錢產生20美元的效應,並試圖在其他產品製造的雜音和混亂中脫穎而出。我們開始這項工作之後,想了很多關於如何產生口碑、讓廣告實現病毒化傳播、建立品牌大使以及引發話題的事情。 我們最大的營銷成果是一個稱之為「籠子」的活動。公司比利時分部一個初級市場營銷員想到了這個點子,她計算了一個比利時家庭每年平均扔掉的易拉罐和瓶子數量,然後從垃圾箱中揀出了同樣數量但品牌各異的瓶瓶罐罐,並把它們放在了像籠子一樣的大盒子裡,以此展示傳統飲料造成的巨大廢棄物。在比利時,這個籠子大概有一個小型貨車那麼大。在美國,一個家庭平均每年會扔掉2000個易拉罐和瓶子,所以籠子大小是比利時的三倍。我們把這些籠子放到了25個市場進行展示,都是些人流量很高的地點,比如說機場,很多人都會停下來閱讀,由此提升知名度。

後來,有一天我們接到了來自可口可樂的禁止通知函,因為可口可樂的一個高管在南非約翰內斯堡的機場看到了這個籠子展示,該公司認為我們在誹謗它的品牌,並宣稱它擁有展示中可樂罐的商標權。為此我們諮詢了律師,只花了5分鐘就發現這個聲明在法律上完全不成立:根據南非法律,一旦產品被售出,生產商就不再擁有商標所有權,這稱之為商標權耗盡。而且,我們的罐子是從垃圾箱裡撿來的,如果可口可樂宣稱擁有它們的商標所有權會顯得非常愚蠢,因為它不可能宣稱擁有世界上所有人扔掉的全部瓶罐的所有權。

我們也沒有做任何誹謗的事情,只是陳述了有多少易拉罐和瓶子當成垃圾被扔掉的事實(很多人以為大部分罐子和瓶子都能被回收,事實上,它們中的70%被填埋,或者扔在公園裡、海裡和焚化爐裡了)。我們並沒有刻意製造爭議,但是可口可樂公司通過給我們發禁止函引發了爭議,而很多媒體都進行了報導。當然,我們一旦看到機會就會加以利用,我們不會被嚇到。我覺得,正是我們敢於對抗大公司這一點吸引了全世界媒體的注意力。

遊戲顛覆者

多年來,SodaStream的美國業務負責人傑拉德•梅耶(Gerard Meyer)一直在開玩笑,說能證明我們公司真正成功的有兩件事:一是我們買了架商務飛機,另外一個是我們能在超級碗上做廣告。現在,我們仍然還沒有商務機,但是2012年底傑拉德建議公司購買超級碗的廣告,他是認真的。我們查看了一下價格,在超級碗做廣告大概要花400萬美元。在我看來,這個戰略非常有意義。這是一個告知美國市場,SodaStream將變身軟飲業嚴肅參與者的機會。超級碗一直以來都是發佈大的新產品的平台,可口可樂是超級碗的廣告常客,百事可樂贊助了當年的中場休息表演(碧昂斯演出),我們將在它們的地盤上作為顛覆者的形象出現。我思考得越久,就越發確定。我甚至沒有與董事會成員商議就下了決定,這讓其中一些董事感到驚訝。

我們立刻與才華橫溢的亞歷克斯•博古斯基(Alex Bogusky)接洽,他創作了我們之前的廣告。超級碗的廣告需要提供娛樂,最好有幽默感。所以,亞歷克斯想到了一個他稱之為「遊戲顛覆者」的點子。我看到故事腳本的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個廣告:讓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卡車停在超市前面,當《Dueling Banjos》這首決鬥音樂響起之時,兩個卡車司機會把裝滿飲料瓶的箱子搬到手推車上,爭先恐後地往商店裡運。當他們快進門的時候,塑料瓶會炸開並消失,然後畫面切換到一個人在櫃檯上展示SodaStream氣泡機的操作,最後他會喝一杯自己做的可樂。這時廣告的畫外音響起:「SodaStream讓我們在超級碗這一天就少用5億個瓶子。」這則廣告看起來很完美,它突出了碳酸飲料產生的塑料垃圾和卡車的運送過程,也凸顯我們產品的環保效應。當時,我迫切希望看到廣告的播出。

可是,CBS卻有其他想法。他們的高管看過廣告腳本後表示反對,說我們在嘲弄卡車司機,讓他們看起來很傻,還說我們讓飲料瓶爆炸並溢出,飲料淹沒停車場的情節過於誇張。於是,我申請與CBS的CEO面談,他們卻把我打發給律師。我說,我們不會嘲弄任何人或者誇大任何事。我們想要一個既輕鬆又真實的廣告來表達觀點。我還說,我們會在廣告的呈現中設法解決他們的顧慮,然後提交腳本以獲得他們的最終認可。所以,我們一面開始拍攝廣告,一面為了防止CBS的最後拒播,雇了世界頂尖的法律專家和廣告人士來協助。

在看到廣告成品後,我確信它沒有問題。廣告中沒有任何刻薄或者嘲諷的地方,我們提交了它,但是CBS仍然拒絕播出。這次連理由都沒有給,我們的律師團隊對此也沒有辦法。根據我們的研究,這是一家美國的廣播公司首次因為商業理由,而不是語言或者猥褻的原因拒絕一個廣告(當被問及對此事的意見時,CBS的一位發言人說:「通過製造爭議獲得免費宣傳的戰略總是屢試不爽。在這家公司之前就是這樣,之後也同樣如此。」——編者注)。

在我看來,CBS拒絕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廣告批評了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而這兩家公司都是非常大的廣告商。對此,我感到非常沮喪。

亞歷克斯•博古斯基則更加惱火。他在接受一家廣告業的報紙採訪時提到了這次事件。隨後,突然間這個故事的報導就變得到處都是。我們立刻把被禁的廣告放在了網上,無數的人開始觀看它(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這個廣告在YouTube上已經被觀看了500多萬次)。甚至在一些不轉播超級碗的國家,當地報紙也開始報導這件事情。

由於我們已經買下了廣告時間,從合同上講仍然有義務在超級碗播出一個廣告,所以我們提交了一個已有的名為「效應」的廣告。它表現的是當未知品牌的碳酸飲料瓶蒸發的時候,很多人都在用我們的機器。其實,它的基本思路與被禁的廣告相一致,只是沒有那麼有趣,當然也沒有那麼直接針對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廣告在比賽的第四節播出,反響還不錯。一些人擔心廣告播放的時間太晚,因為如果比賽是一場大潰敗的話,收視率可能會降低。但是,我們認為很多人看超級碗,並不是為了看比賽而是為了看廣告。賽後的第二天,一個廣告評論家對比賽期間播出的30個廣告進行排名,我們的廣告排在第7位。

毫無疑問,我們通過被禁廣告獲得了更大的曝光率。我們的一家代理公司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因為爭議廣告報導和視頻播出頻繁,我們得到了60億的公關印象。艾爾•裡斯和羅拉•裡斯(Al and Laura Ries)寫過一本非常精彩的書叫做《廣告的沒落,公關的崛起》,它是我的聖經。公關比廣告更可靠,我寧願投資公關而不是廣告,因為公關是由別人來說,而不是我說。另外,數字化媒體完全改變了消費者獲得信息的來源和質量。作為一個試圖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建立認知度的品牌,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品牌布道者和大使,而不是去購買很多廣告的觸及率和頻率。被禁廣告的成功,既源於曝光率的數量,也源於它的質量。這則廣告的故事傳達了一個理念,那就是我們在出售一個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不想讓人們知道的產品。

2013年秋季,我們已經決定要在2014年的超級碗上投放廣告。因為我們今年做決定的時間更早,所以我們有時間與零售商更好地配合互動,我們會在店內做展示並確保店內有現貨。 我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雖然還沒有確定具體廣告的內容,但是我們決定把廣告推進到下一階段:強調SodaStream並非僅僅只是個小眾產品。當年尤瓦爾花600萬美元買下的小公司,現在的市值已經超過了10億美元。我們仍然很小,可我們是飲料領域增長最快的公司。今年,我們的超級碗廣告傳遞的信息是:SodaStream將會在美國市場落地生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52

百事可樂PK可口可樂,誰佔上風?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463054

世界上最大的飲料公司$可口可樂(KO)$ 日前發布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可口可樂公司三季度營收119.76億美元,與去年120.3億美元的數字幾乎持平,凈利潤21.22億美元,同比下降14%。@今日話題

  不盡人意的業績很快反應在資本市場上,財報發布後可口可樂(NYSE:KO)股價大跌6.03%收於40.68美元。這讓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損失掉10億多美元,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4億股股票。

  過去五年時間里,隨著健康意識日益強烈的消費者開始選擇更健康的產品而非含糖的軟飲料,整個碳酸軟飲料行業的銷售額均有所放緩,2012年,碳酸軟飲料全球人均消費量從2005年的50多加侖降至42加侖,由於可口可樂對軟飲料高度依賴,業績易受到較大影響。

  可口可樂旗下品牌有:健怡可樂、零度可樂、芬達、雪碧、維他命水、動樂、美汁源等。2011、2012、2013年,碳酸軟飲料在可口可樂集團總銷量中的所占比例分別為75%、75%和74%。



  競爭對手百事可樂的情況就好多了。10月8日,百事發布的最新季度財報顯示,三季度,公司凈營收同比增長3.1%至172.2億美元,每股凈盈利則由去年同期的1.24美元增至1.36美元。財報發布後,百事(NYSE:PEP)股價盤前漲2%。




  $百事(PEP)$ 的財務表現優於可口可樂主要得益於公司的多元化策略。百事是全球第二大飲料和食品公司,1965年由百事可樂和食品巨頭菲多利(Frito-Lay)合並,旗下主要品牌有:百事可樂(Pepsi-Cola)、菲多利 (Frito-lay)、純果樂(Tropicana)、桂格(Quaker)、佳得樂(Gatorade),產品覆蓋燕麥、稻米、谷類食品以及碳酸和非碳酸飲料。2013年,飲料在百事總營收中占52%,食品占48%。




  百事的運營業務由百事美洲食品(PAF),百事美洲飲料(PAB),歐洲(PE),亞洲中東及非洲(AMEA)等四個主要業務部門運營,其中百事美州食品包括菲多利北美(FLNA),桂格北美(QFNA),拉美食品(LAF)。2013年,百事來自百事美洲食品、百事美洲飲料、歐洲和AMEA的營收分別為37%、32%、21%和10%。

  2014年三季度,菲利多北美、拉美食品部分凈營收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3%和6%,百事美洲飲料部門凈營收與去年同期持平,桂格北美部分同比減少3%,AMEA地區業務增長最快,同比增幅達11%。

  2013年,百事來自美國地區的營收比例為51%,其他地區為49%。相比之下,同期可口可樂在美國地區的銷量只占集團總銷量的19%,其他地區占據了81%。

  在美國本土,可口可樂在碳酸軟飲料市場仍保持領先地位。可口可樂公司旗下的可口可樂和健怡可樂兩個品牌占據了美國碳酸軟飲料市場的27%,加上其他品牌,可口可樂公司一家獨占了美國軟飲料市場42%的份額,遠高於百事集團的28%。

  且近幾年,可口可樂加強了在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的業務力度,2013年,可口可樂分別占據了中國和印度碳酸軟飲料的15%和54%,都超越了百事可樂。得益於海外市場的高比重,三季度,盡管全球碳酸軟飲料市場增長停滯,可口可樂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增長了1%,但北美地區銷量減少了1%。


  相比之下,三季度,全球非碳酸飲料市場保持了2%的同比增幅,其中茶飲料貢獻了4%的增長,水和能量飲料均貢獻了7%的增長。另外,2009-2013年,美國零食市場以3.8%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增長,目前規模超350億美元,百事則以36.6%的份額領跑鹹味兒零食市場。

  這樣來看,1998年收購純果樂的品牌和產品線,2001年收購桂格麥片(Quaker Qats)公司收購,2002年投入研發力量開發健康型產品,對百事公司大力推廣健康食品和飲品非常重要,不僅最大程度降低了碳酸軟飲料市場的下滑風險,又開發了新的盈利點。這點也表現在百事近兩年的股價走勢上。




百事公司過去五年股價變動


可口可樂過去五年股價變動


欲看【一周財報速覽】微軟、亞馬遜、蘋果等悉數登場
歡迎點擊如下鏈接: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447942

閱讀財說更多精華文章歡迎一下目錄鏈接: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70964
主題投資、新股解讀、熱門個股剖析、投資知識補習等等一網打盡,為您開啟海外投資之路

上財說,給您一張財富綠卡,讓您暢享財務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69

去哪兒投資旅遊百事通 從易

來源: http://xueqiu.com/6313049521/34490586

$去哪兒網(QUNR)$ 投資旅遊百事通(http://www.517best.com),打造中國旅遊第一020平臺!這是去哪兒網投資金額最大的一個項目,兩者的投資整合,是旅遊行業內朝著O2O發展的標誌性事件。同時標誌著國內第一家旅遊020體系成型並進入高速發展期。



    旅遊百事通,則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線下旅遊連鎖渠道,擁有超過3500家實體門店。雙方表示,前者作為線上平臺,後者作為實體渠道,在供應鏈資源共享、渠道用戶聯合推廣層面有非常高的契合度。雙方日後增強線上線下的互動,兩者的結合,會極大拉動傳統旅遊企業O2O的轉型。

    去哪兒網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線搜索旅遊平臺,擁有4,190家旅遊代理商網站、國內外77萬余家酒店等豐富的旅遊供應商資源,同時,是用戶在線預訂旅遊產品的重要入口。

    去哪兒網投資旅遊百事通後,將就供應鏈資源進行整合,共享雙方優質的跟團遊、自由行旅遊產品、以及機票酒店等單向服務庫存。從而給去哪兒網及百事通的用戶均帶來更豐富、更高性價比的產品。

    同時,去哪兒網也將引入旅遊百事通強大的供應鏈資源和豐富的門店服務商資源,從而給消費者帶來更豐富、更高性價比的產品,以及提供更本地化的售後服務體驗。

    旅遊百事通作為最大的的B2B2C平臺,在B2B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源,今年還開通了旅景B2B平臺,這將拉動去哪兒網在B2B業務端的延伸,給旅遊供應商帶來更大的商機和市場提升。

    本次交易由投中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來源:http://www.517best.com/About/show_2309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38

為何百事不要可口可樂配方?


2015-10-12  TCW

全球狂銷七百萬冊、最有趣的蘋果橘子經濟學「腦袋」回來了!

這次兩位作者,要用招牌式創意思維,挑戰你看世界的方法。

十年前,《蘋果橘子經濟學》即將出版之際,我們兩位作者決定成立一個官網,最後取了一個沒啥創意的名字,就叫作「蘋果橘子經濟學網站」(freakonomics.com),而那個網站恰巧提供網誌功能。

偶爾會有讀者建議我們,何不把部落格文章集結成書?但我們覺得不太好吧,直到不久前,我們突然不這麼覺得。是什麼改變了我們?那天,杜伯納送孩子去參加夏令營,在荒山野嶺中,他們看到一間巨大的波蘭泉瓶裝水工廠。

杜伯納生長在鄉下地方,他一直不懂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花錢買瓶裝水,金額是驚人的一年一千億美元左右。

突然間,集結部落格文章出書的點子,似乎不那麼莫名其妙了。我們決定仿效波蘭泉、依雲(Evian)礦泉水,也就是包裝原本免費供應的東西,然後向你收錢。

不過,我們也不是什麼都沒做,就等著數鈔票。我們的確花費好一番工夫,把整個部落格從頭到尾再讀一遍,挑出最好的文章。

在讀這本書時,各位將被迫知道我們兩位作者腦子裡不停打轉的東西。過去幾年,我們把自己稀奇古怪的念頭化為文章,享受到莫大樂趣。希望大家也會喜歡一窺我們腦袋,透過蘋果橘子的視野來看世界。

如果有一件事是經濟學家認為自己嫵所不知的,那就是價格。

對經濟學家來說,萬事萬物皆有價,每樣東西上都貼了一個價格。

恢復徵兵制

為何是個爛點子?

《時代》(Timc)雜誌刊登了一篇很長的報導,標題是《恢復徵兵制並非萬靈丹》。

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如果聽到要恢復徵兵制,一定會激動到從墳墓裡跳起來。如果問題出在自願到伊拉克打仗的年輕人不夠多,合理解決辦法是:一、從伊拉克撤軍;或是二、調高軍職人員的待遇,讓民眾願意當兵。

徵兵制完全是在走回頭路。

首先,徵兵制會讓軍隊出現「錯誤」的人:一、對軍旅生活沒興趣的人;二、缺乏軍事能力的人;三、覺得做其他事比較有價值的人。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這三者都是不想當兵的合理理由。

市場機制,定義徵兵效率市場的作用之一,便是透過薪資讓不同人做不同的事,所以我們應該付軍人很高的薪水,以補償他們承擔的風險!

對於被徵召的人來說,徵兵是一筆很大很密集的稅。經濟理論告訴我們,這對我們想達成的目標來說,是十分缺乏效率的做法。

當然,評論者很可能會主張,把經濟條件不好的孩子派到伊拉克去送死,本質上不公平。我同意,這確實不公平,但美國是個收入不均的國家,說徵兵制比募兵制合 理的人,是低估志願役軍人選擇的能力。加入國軍的男男女女,是在衡量過自己的選項之後,才做出這種抉擇。徵兵制或許是想減少不平等的情形,但在一個充滿不 平等的世界,讓人們選擇自己的出路,勝過強制規定他們該怎麼做。

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美國陸軍最近提供兩萬美元的「立刻出發」(quick ship)獎金,願意在簽約後三十天內接受基本訓練的人,就可以得到這筆錢。美國陸軍已經有好一陣子募徵不足每個月的募兵人數,最近第一次達到目標,這筆獎金很可能是原因。

如果政府還得在戰爭時期支付優渥薪水,那就更好了!換言之,就是讓上戰場的薪水由市場來決定,軍人還可以選擇離開軍隊的時間,就像大部分工作那樣。如果政 府必須這麼做,打仗成本將直線上升,更精確反映出戰爭的真正成本,我們也就更能評估軍事行動的奸處是否真的勝過成本。

評論者還說,如果有更多有錢白人當兵,我們大概就不會出兵伊拉克了。這大概是真的,但並不代表徵兵就是個好點子。徵兵將大幅降低打仗效串,理論上會減少戰爭次數。

但如果能有效打一場戰爭,那 那場戰爭就值得打,即使不值得用無效率的方武打。

百事可樂願付多少錢,得到可口可樂配方?

最近可口可樂(Coca-Cola) 有幾個不肖員工,被逮到試圖把公司機密賣給百事可樂。

百事可樂舉報壞人,還跟警方合作,一起演戲抓住他們。

百事可樂的高階主管是否為了「做正確的事」,放棄這次對可口可樂有害、對自己十分有利的機會?

昨天,我和朋友兼同事凱文.墨菲(中(KevinMurphy) 起吃午餐,他提出一個有趣的論點:對百事來說,可口可樂的秘密配方一文不值。

拿到配方,反而害到獲利他理由如下:假設百事可樂知道可口可樂秘方,還公布出去,讓所有人都能做出喝起來像可口可樂的飲料,情況就很像是處方藥專利過期、學名藥問世的時候。正牌可口可樂的價格將大跌,但大概不會完全跌到山寨版可口可樂的價格。

如果真的發生這種事,可口可樂就糟了,但對百事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可口可樂變得非常便宜,喝百事的人會改喝可口可樂,所以百事的利潤也會下滑。

那麼,如果百事得到可口可樂的秘密配方,但不讓大家知道配方內容、自己留著,做出跟可口可樂喝起來味道一模一樣的飲料呢?

如果百事真的說服民眾,讓大家認為他們的新版可樂,喝起來跟可口可樂的一模一樣,那麼新版百事可樂和真正的可口可樂,就會變成經濟學家口中的「完全替代品」。

在消費者心中,如果兩樣商品完全一樣,通常會導致激烈的價格競爭,以及極低的商品利潤,所以不論是真正的可口可樂,或是百事新版的可口可樂,都不會獲得多少利潤。

可口可樂價格下跌後,原本喝百事可樂的消費者可能會改喝可口可樂,或百事新版的可口可樂,不論哪種結果,利潤都會比原本百事可樂低很多。

所以,如果百事可樂獲得可口可樂的秘密配方,還採取行動的話,兩家可樂公司的營運狀況都會變糟。也許百事高層交出偷可口可樂秘方的嫌犯時,的確是秉持著良心與誠信在做事。也或者,他們只是優秀的經濟學家。

想幫助環保?

那就去開車吧!

環保這件事,往往沒有乍看之下那麼簡單。不過,有一些事該怎麼做才環保,就比較沒有爭議了。例如為了環境好,用「走的」到轉角商店買東西、不要開車比較好,對嗎?

即使看起來很明顯的結論,克里斯.古德(ChrisGoodall) 目前也透過約翰.堤爾尼(John Ticrney)的《紐約時報》部落格來挑戰大家的常識。

古德並不是右派的瘋子,他自己也是環保人士,還寫過《低碳過生活》這本書。

堤爾尼寫道:古德先生計

算,如果你走一.五英里(約二.四公里)的路,然後喝了一杯牛奶,補充剛才消耗的卡路里,那杯牛奶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乳牛場排放的甲烷,以及運送牛 奶的貨車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大約等同開普通車輛前進一.五英里會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如果是兩個人一起走一.五英里的話,開車絕對會對地球比較好。 (本

文摘自第一章、第三章)

不論欺騙是否為人類天性,在任何人類行為中,的確幾乎都可以明顯看到它的蹤影。

欺騙是一種本能的經濟行為,想以更少的代價獲得更多。

書名:蔭里櫺子創意百科

作者:李維特(StevenD.Levitt)、杜伯納(StephenJ.Dubner)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8曰

李維特簡介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現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2003年獲頒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2006年獲《時代》雜誌遴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

杜伯納簡介

得獎作家、記者,同時也是廣播及電視名人。定期為《紐約時報》、《紐約客》雜誌、《時代》雜誌等知名刊物撰寫文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93

百事手機眾籌折戟,掛靠“金牌”為何淪落無人問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22/153916.shtml

導讀 : 雖然百事手機是百事品牌授權的公司代工生產(俗稱:貼牌機),但300萬眾籌失敗難免讓人唏噓。由此可見,除了知名度,一款產品或服務更應該被人記住的是文化和價值觀。

11月30日,百事手機被曝於當月18日在京東眾籌上線的眾籌進展遇到瓶頸,十余天過去百事手機眾籌金額僅達135萬元,距離百事手機眾籌結束僅剩四天,離其300萬的目標差距尚有一半有余。最終果不其然,百事手機在京東眾籌發起的眾籌以失敗告終。有關媒體甚至稱將持續關註百事手機京東眾籌進展,將特別註意百事手機眾籌失敗後有關用戶退款保障權益問題,雖然都知道百事手機是百事品牌授權的公司代工生產(俗稱:貼牌機),但淪落至如此境地還是難免讓人唏噓。

作為一個經常和創業者打交道的人,很了解創業者對品牌知名度鐘愛,然而百事手機眾籌或將折戟的案例給了我們不同的答案?為何在知名度就是效益的商業社會,百事手機卻慘遭被用戶遺棄?創業者從這件事中應悟出什麽道理?在企業日常宣傳中除了註重擴散品牌知名度外,提高消費轉化更應該註意什麽?

“百年老店”百事金字招牌緣何失效了?

提起百事兩個字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就算是從不喝碳酸飲料的老人,也早被超市、商場甚至家中冰箱里的百事可樂“洗腦”。百事可樂從成立之初到現在已發展一百多年,行銷幾乎全球每個國家。在中國百事可樂銷量占到碳酸飲料市場的四成左右,同可口可樂一起幾乎霸占了中國碳酸飲料整個市場。

作為知名快消品,百事可樂特別註重營銷,曾借助包括邁克爾傑克遜、張國榮、布蘭妮、王菲、羅誌祥、蔡依林、郭富城、陳慧琳、鄭秀文、趙晨浩、熱力兄弟、貝克漢姆、里瓦爾多、卡洛斯、範誌毅、李瑋峰、祁宏perfume等一大批明星作為品牌代言人。百事可樂紅白藍相間的Llogo幾乎成為一種符號,百事可樂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已不再是單純的消費品。

可以說,百事可樂的知名度用人所盡知形容不過分,但就是如此強大的金字招牌,掛著百事兩字的百事手機卻折戟沈沙,幾乎無法完成區區300萬的眾籌目標。這讓人十分費解,而且早在數月前,百事手機就做足了話題營銷,代工的企業深圳玩瘋科技有限公司曾註冊“百事手機”新浪微博賬號公布百事可樂做手機的消息,吸引了媒體和業內人士的廣泛關註,最後百事可樂中國公司也給與外界正式回複。

百事可樂中國公司回應全文:“百事可樂與一個特許合作夥伴正在計劃於未來幾個月內向中國市場推出手機及配件。此項工作僅限於在中國市場,與百事可樂近期在全球發布的特許經營的產品相似,包括服裝及飾物。”而文中特許合作夥伴指的就是上文的深圳玩瘋科技有限公司。

從百事手機制作話題營銷到後來百事可樂中國公司回應可看出,首先,百事可樂為百事手機品牌背書的意願幾乎沒有;其次,可推測百事手機做話題營銷,引導輿論眼球關註百事出手機事件上來並未得到百事可樂首肯,否則也不會有百事可樂中國公司暗示劃清界限的回應。最後,深圳玩瘋科技雖然花了大價錢(具體價格未透露,但授權費應該高的嚇人)招來百事手機這塊金字招牌,卻並不懂營銷,剛一出手就得罪了百事可樂一方,搞得對方緊急與其劃清界限,隨後輿論失控媒體集體發布百事手機為貼牌機相關消息。

三方面因素,讓本來占盡優勢的百事手機陷入極端的被動,至今主流媒體曝光百事手機仍然以對待山寨機口吻報道。喪失百事可樂品牌背書後,百事手機幾乎就放棄了宣傳,時機流逝,最終淪落眾籌300萬而不得的落魄境地。

創業者除了追逐品牌知名度更該做什麽?

百事手機坐擁百事可樂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品牌影響力,竟然落得個媒體頻繁唱衰,用戶幾乎不買賬。這種結果除了智能手機產品在消費者心中,功能性是品牌重要組成部分,單純的“知名”並非構建智能手機品牌的絕對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百事手機代工企業落後甚至“幫倒忙”的品牌宣傳思路所致,急於求成在未談妥情況下,私自拿百事可樂品牌“開涮”。雖然提高了一時的知名度,卻惹的品牌方不滿,換來一紙劃清界限的回應後,又無意識品牌公關,導致如今悲慘的境地。

從這件事上創業者應該清楚一個問題,在註重品牌文化的現代商業社會,單純的追捧出名已經落後時代,灌輸品牌文化、用價值觀吸引用戶才是正途。以科技巨頭蘋果為例,喬布斯離開蘋果期間的1980年代就曾出產過服裝品類,不過那些還算不錯的服裝產品幾乎被人所遺忘,而在此幾年前由喬布斯和 Steve Wozniak出產的Apple-1卻大名鼎鼎,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代名詞。

可見,一個品牌和其產品只有文化內涵上有共通之處,才會產生品牌促進產品銷量的化學反應。如果企業推出同品牌文化無關的產品,往往並不能帶來1+1=2的效果。這也是為何頂尖的科技企業推出不同服務的時候都會選擇多品牌戰略,寧可多花些錢打造不同的品牌,也不是一張金字招牌隨處亂用。

因為除了知名度,一款產品或服務更應該被人記住的是文化和價值觀。例如,蘋果電子產品中的藝術品形象,讓其多點開花,推出從MacBook、Mac、iPod、iPhone、iPad及Apple TV。這些產品同蘋果品牌文化產生很好的相互促進作用。除了品牌價值反哺產品,產品的品質也在強化品牌價值。這是品牌和產品或服務相互促進的最好例子,而科技巨頭也有反面案例,例如曾經科技企業頂尖代表的微軟,IE瀏覽器的失敗及Windows Phone系統的乏力,對微軟品牌的傷害極大。雖然在科技含量上,微軟的實力未必落後蘋果、谷歌等新興科技巨頭,在形象上卻因品牌被持續弱化而遭受影響。

然後再以百事手機事件來講,創業者除了註意比品牌知名度更重要的是文化和價值觀。在出產品時也要註意品牌旗下的任何產品都是重要組成部分,百事可樂中國公司雖然收了對方費用,仍然要同百事手機劃清界限的原因,就是防止品牌受未知的百事手機的傷害。所以,當創業者打造一個好的品牌一定註意產品與品牌的互補性,雖然打造一個新品牌所花費的金錢和精力讓人心有余悸,大部分創業者如小米,會把品牌付諸繁多的產品線來促進短期銷量,這種做法無疑殺雞取卵。

掛靠品牌如何讓知名度換成美譽度

其實類似品牌授權在國外很普遍,比如很多大型百貨公司自己本身無法生產產品,而授權其他企業產出產品,俗稱OEM,並在其平臺上售賣。當然百事手機的合作更簡單,百事可樂中國公司只是授權品牌使用權,但並不參與其他合作。這種方式又稱品牌許可,是指授權者將自己所擁有或代理的商標或品牌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授權者使用;被授權者按合同規定從事經營活動(通常是生產、銷售某種產品或者提供某種服務),並向授權者支付相應的費用———權利金。

首先,最適合做的事是不挑明品牌授權事實。品牌授權自有品牌授權的好處,比如對於一些用戶來說對某些品牌情感較好,一般看到品牌產品都會下意識買來使用,即使知道是品牌授權產品,一般也不會討厭,畢竟品牌授權產品也是品牌旗下的一部分。互不挑明是一種微妙的關系,如果刻意去宣揚貼牌往往會產生消費者逆反心理。畢竟,中文語境里貼牌並不是特別榮耀的詞。百事手機錯就錯在急於求名,未獲得品牌方許可,擅自話題營銷,結果知名度打出來卻毀了美譽度。

其次,包裝產品或服務同品牌文化和價值觀同步,也就是說即使品牌授權事實被捅出來,也要有好的應對策略。畢竟品牌授權是合法的也是品牌方官方行為,所以在被媒體爆料品牌授權事實後,不要消極應對,更不能被動,應主動亮出自身產品和服務同品牌方的共性。這樣可以很快獲得消費者認可,只要不是造假品牌方也樂見授權企業做這方面的努力。

最後,推動品牌授權產品同品牌方主打產品的互動,以國外大型百貨公司會合作OEM產品定期做促銷活動,這些互動行為會讓雙方文化價值互相輸出,以品牌方的美譽度帶動產品的美譽度提升。比如說百事手機未來可同百事可樂聯合推出一些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向外傳遞有好信息,培育品牌授權產品美譽度。百事手機的悲慘遭遇值得同情,但所犯的錯誤更值得創業者引以為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099

百事、阿里16年資深HR,提創業公司7項用人心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6/154420.shtml

導讀 : 員工就像在拉弓,但拉不開,能力不夠會射不到。所以既要保證前面有靶,結果拿的到,人還要練臂力、腦力、視力、精準度。練組織能力這個過程,通常由HR來主導。

口述:謝燕芳(馮蘅)16年人力經驗,曾先後任職於百事、阿里等

 

我進淘寶的時候,公司還沒有自己的管理體系,也沒有管理培訓。怎麽辦?

創業公司最容易遇到的情況就是“趕鴨子上架”,實際能力比崗位低,無人可用。後來想了一個辦法,挑出公司里面五年以上的,有豐富管理經驗的資深管理者、高管,讓他們做內部講師,給下面團隊的人上課。

做了這個項目之後,滾雪球效應非常明顯。一來下面的人能力得到了提升,二來本來基礎的培訓讓高管去聽不可能,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很強了,還要忙業務。但是讓高管給下屬講課,當他複習的時候,去學習該怎麽講的時候,能力也同時得到了提升。

HR要根據業務目標來評估學習和培養的需求。創業團隊主要有兩種發展能力的方法:一是花錢買已具備能力的人進入公司,那自己公司的這項能力就可以迅速建立;第二種就是內部培養。這兩種方法都要有,即便在創業早期。因為如果都是從外面買,內部員工就沒有機會成長了。

HR所有體系都是一環扣一環。設計、實施等,要做的比看到的早。

員工不是完成目標的工具,如果他感覺到了,很快就會走

有一家公司1000余人規模的CEO跟我說,我下面直屬的幾個負責人每年跟我談目標,我都很難受,他們總是討價還價。

這個本質是什麽?

其實談目標不是為了一個數字,而是在過程里面,相互確認對目標已經達成一致。至於如何完成這個目標,作為下屬懂得主管將如何支持,作為主管懂得下屬將如何去做;協同的部門彼此知道,在什麽地方該兩肋插刀,這個部分才算完成。這不是一個動作,而是一個過程,從談話里面知道怎麽支持下屬,而下屬得到信心和力量的時候,心情會很不一樣。

再舉個例子。我曾就職的某公司收入的最大部分曾經是廣告業務。但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廣告營收可以那麽大,比如說定了一年完成1個億,對應有績效獎金發放方法。結果一個季度就完成了!如果按照原定的發放獎金方法,到年底得給N倍的錢,意味著一個普通的員工,一個月也可以拿十幾萬的收入。但事實是,我們在第一個季度結束的時候,就進行了調整,最終只付了前3個月的。因為那個承諾是要付的,但剩下的九個月,就可以重新按照新的目標來實施了。總結一下,我們一旦發現目標完成狀況有異常,就要立刻進行調整。

還有一個關鍵是,員工不是我們完成業務目標的工具,如果他這樣感覺,很快就會走。所以不但要拿到業務結果,還要幫助他們團隊成長,這也是HR促使發生的事情,這樣團隊整個組織能力才會上升。目標相當於團隊前面的靶。員工就像在拉弓,但拉不開,能力不夠會射不到。所以既要保證前面有靶,結果拿的到,人還要練臂力、腦力、視力、精準度。練組織能力這個過程,通常由HR來主導。

現實:人才的能力跟薪酬並不一定是完全匹配的

從人的問題來看,要先做診斷:看業務、組織以及基本的框架體系結構;框架體系里面包括薪酬、股權、人才發展通路等;再根據這個框架去看找什麽樣的人進來,以及人進來了之後,要做設計評估、晉升等等。整個過程里面每一個環節都是跟整體文化相關的。

現在創業公司非常多,而人才市場競爭是非常的激烈的,勞動力成本很高,挖角也很快。整個互聯網行業的人才,對企業基本沒什麽歸屬感——哪里給我的錢多,我就去哪里。有個CEO跟我講,一個還不錯的技術人才,他說要多少錢,我就給他多少,但是我都給了,他還不來。因此我們也看到這里面,人才的發展速度、自身的能力,跟崗位、薪酬,並不一定是完全匹配的。這是互聯網人才發展的實際情況。

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是企業不願意在人才發展方面投入更多。但市場上真正好的人才其實非常有限。怎麽辦?

首先要判斷我們在招聘上有什麽優劣勢,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舉個例子。比如我加入某家早期的互聯網公司時,當時還沒有很多人真的理解它的業務。它跟一般的金融公司相比很不一樣,具有互聯網的開放性、包容性,同時具有金融行業的嚴謹性。所以我覺得這個公司很好玩,什麽都有可能做,但是在四大銀行或者其他金融行業就會感覺到很多的束縛。總結下來,這家公司對我來說有很強的吸引力,當時公司規模也不大,所以人才的發展通路也很好,效率可以很高。換句話說,在傳統行業里一直中層基層很多年的,在這個公司可以有大的多的發展機會。

從上面的分析例子可以看出,基於它的優劣勢,與之匹配的策略是:吸引願景導向的人才,而不是靠錢。我們如何吸引合適的人才?首先得確定“什麽是合適的”。這個問題建議HR跟CEO討論一下,到底什麽樣的候選人是我們需要的。

一個人才會帶來更多人才,讓CEO也動起來

再舉個例子。雷軍在創建小米的時候,最初階段80%的時間都花在組建核心團隊上。全國的飛,飛幾次就為見一個人。這說明了什麽?——真正的人才不是“成本”。一個人才進入公司的時候,他給公司帶來的收益一定超過他的年收入。所以他不是“成本”,而是公司的“投資”,這才是真正的人才。

大家可以想想,CEO最關心的是什麽?業務、營業額、利潤是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團隊怎麽樣,團隊士氣怎麽樣?所以一個是業務、商業的,一個是團隊的。一個好的人才進來,他不但給公司帶來前面營收的部分,他還會帶很多的人才進來,而且會使團隊氣氛變得更好。

擒賊先擒王;創業團隊可以因人設崗

在招聘的配制方面,有一個很重要的門道:擒賊先擒王——把公司里面重要的、對業務影響最大的崗位先抓住。這個人進來就會像葡萄串一樣的,拎到上面,一下就可以出來一串葡萄。

創業公司招聘,跟一般大公司招聘有一個很不同的地方——“因人設崗”。HR的傳統理論是不可以因人設崗,但對創業公司來說,因為業務理念邊界比較模糊,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如果一個候選人非常有激情,且個人能力有特別之處,就可以讓他進來,給一個可能做的崗。比如本來打算是1的崗位做A的範疇,2的崗位做B的範疇,這個人有1+2的一半,那就可以把A和B都給他做。在創業團隊就是要大膽。

初創公司沒法談盈利收入,如何判斷他是人才?

其實HR有一個目標選材的方法,就是根據你的目標來選擇人才。我們要分析清楚“我是誰”,優勢在哪兒。如果這一步做得好,就相當於畫了一張人才畫像,然後照著這個去找就好。人找到後,再判斷是不是要的人。這時候有很多面試的方法。

假設這個人才畫像里面,有一項 “創新突破能力”特別重要,那就根據這個來提問。從過去的經歷推斷他未來做這件事情的可能性,這是一個趨勢。因為人的思維模式,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改變,除非發生重大事件。因此有一個小技巧是,不問如果這樣的話你會怎麽做,而是問“你有沒有過這樣的例子”,用STAR方法結構問當時遇到的情形(situation),要解決的問題(task),采取的行動(action),達到的結果(result)。如果收集到的STAR很多,意味著這個人說的是真話。

另外,人才畫像一定要跟老板以及業務搭檔一起畫。我在做HR咨詢過程中,有個CEO跑來跟我講,說HR經常是一個孤獨的狂歡者。我作為HR出身的,很替他們難過。HR有時候很自娛自樂,招各種人,其實招的根本不是公司想要的人。

HR不能沒有業務視角,了解業務,才能畫準人才畫像。之後招進來的人其實很容易判斷,因為面試是我們的強項,前面往往不是,而且畫像經常變。今天講招UED,明天講招一個美工。有時候畫像已經變了,但HR不知道。

初創階段對HR的要求是,保持極其密切的溝通,做一個貼身的HRBP (HR Business Partner)。只有貼身,才會在老板的想法還沒有從嘴里說出來的時候,已經提前感知到了。上市公司也是這樣,今天踩油門,明天踩剎車,更何況創業團隊。所以這真的是對HR工作巨大的挑戰。

還有一個給用人部門、主管的建議。HR在招聘里到底是什麽樣的角色?在不符合公司文化時是否擁有一票否決權?這其實是由公司文化來決定的,特別在面試環節,要打配合戰。但擁有錄用候選人最後的決定權是在業務leader,並且業務leader要幫助人才在公司落地、留住。

好不容易招到一個,但不讓進,怎麽辦?

第一,把溝通放在事前,而不是事後。也就是說,在畫人才畫像的時候,就定好什麽樣的人是我要的,什麽樣的人是我不要的,一票否決權肯定在底線里面。

不過很多時候可能是面試過了,但回到人才畫像才發現當時這個地方沒談好。這時候你得反思,跟業務主管的信任關系是不是已經足夠?他是不是確信你在為這個業務長遠考慮?另外,你的專業能力是不是得到了他的信任?這兩個是HR要繼續修煉的內功。

第二,再看這件事情我們怎麽處理。其實一票否決權不是所有公司都要的,比如說戴爾招聘就不是HR說了算。在戴爾,HR只是招聘的流程部門,不是真正負責部門,所以不是每個公司都一樣。如果是特別強勢的業務搭檔,而且信任關系還沒來得及建立得很好,可以采取“策略性等待”的方法(這個不可以隨便用)。意思是有一個坑我已經告訴你跳下去會摔,你還一定要跳。那好,你跳吧,我把能做的事準備好(比如創可貼)。如果他不聽你的,跟你吵半天,一定要碰,那就碰一下好了,起個泡也沒關系。在公司可以承受的範圍內讓他試一下。

我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業務非要讓一個候選人當leader,我判斷會影響整片團隊,但還是進來了,之後果不其然發生這樣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已經幫他找好了後備的處理,很快把這個人替換掉了,這樣他也知道下次還是要聽HR的,這就是“策略性等待”。

薪酬留人是短期的;90後要的不是加班工資

我們做員工的幸福指數調查、滿意度調查,很多數據顯示,員工離職的最重要原因是企業文化工作環境,以及同事間的合作。對於員工來講,文化留人是長期的,職業發展通路的需求也是長期的,而薪酬留人是短期的。

在文化推動這個事情上面,要了解公司期望和員工期望,配套有一些工具和系統。比如說要執行力很強的人,就要有配套流程和機制實現,如果沒有在規定時間里面完成任務,會有什麽樣相應的體制。

然後是薪酬,這是大家很關心的問題。其中我們通常講的薪酬是貨幣薪酬,即資本工資獎金。其實薪酬還包括了非貨幣薪酬,範圍非常廣,比如高端醫療保險,解決掛號排隊的麻煩;比如有五星級酒店的遊泳卡;比如思鄉假期,回鄉探親補助之類。很多非貨幣薪酬往往不需要花很多錢,只要解決到痛點就可以。

還有內在的薪酬,如學習、職業發展、工作氛圍,彈性工作時間,企業文化等等。現在很多90後來應聘的時候,會問你們加不加班。我們講,會按照勞動法付加班工資的,他頭低了一下說,這不重要。所以他問這個關心的是什麽?可能不是錢,而是要彈性工作時間,自由的空間。每個人有不同的需求,要看他適合做什麽。現金和福利在我們現階段不一定要給的特別高,所以薪酬制定也是有很深的門道的。

其中最關鍵的是——薪酬理念。比如說我服務過的一家公司,理念是更高績效,更高回報。那麽可以設想,如果是創新項目,當我為結果付薪,為過程鼓掌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這塊新業務沒有做起來,這個人再努力也沒錢給他的情況。所以所有的設計要圍繞薪酬理念來。

薪酬策略要看外部公平性和內部公平性。外部要看我們是要什麽樣的業務,這個業務核心競爭力是什麽,對業務進行分析,評估這個能力在市場上是否稀缺。因此就會出現一個公司里,同樣層級的人,因為在不同的崗位上,薪酬可能是不同的。還會出現即便是兩個公司從事一樣的業務,同樣崗位的人,可能薪酬也是不同的,原因是這個崗位在這兩家公司里,重要程度不同。

這里要得出的結論是,某些崗位需要用很高的薪酬,甚至比市場上75%的都好的薪酬吸引對公司業務發展最重要的那部分人——即錢要花在刀刃上。確定策略之後,就要收集數據,在競爭對手公司里這樣的人是什麽薪酬?這樣的人在全國市場里,水平是什麽樣?有多少這樣的人?公司需要多少人?如何搶到?該用什麽樣的理念去搶?是用錢,還是用股權?這些是需要就公司當下能力去具體分析,最終明確的,不能一概而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958

百事公司大中華區回應阿斯巴甜質疑:產品安全

據《法治周末》報道,百事公司近期宣布,將在美國市場輕怡可樂系列中將重新使用甜味劑阿斯巴甜。而就在去年8月,百事宣布停用這一人造甜味劑,理由是部分消費者擔心阿斯巴甜的安全性。

雖然次此調整不涉及中國市場產品,但是百事公司大中華區發布了聲明回應:

我們一直致力於為全球消費者提供最佳的百事可樂產品。在中國市場上,我們為消費者提供多種百事可樂產品的選擇,產品系列組合沒有任何變化,都是消費者所喜愛的百事可樂產品。當然,我們嚴格遵循所有相關的所在國法規和標準,所有百事產品都是安全的,消費者可以安心享用。

有關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問題,請參閱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網站上登載的有關國際組織的聲明。

1、國際甜味劑協會專家:甜味劑警示標簽“完全沒必要”

http://www.chinabeverage.org/news.php?id=3528

2、歐洲食品安全局評估結果證實阿斯巴甜食用安全

http://www.chinabeverage.org/news.php?id=4843

3、國際甜味劑協會發表聲明阿斯巴甜食用安全

http://www.chinabeverage.org/news.php?id=4845

4、卡路里控制委員會聲明阿斯巴甜食用安全

http://www.chinabeverage.org/news.php?id=4846

阿斯巴甜是代糖的一種,其甜度為蔗糖的150-200倍,但卻幾乎不含熱量和碳水化合物,因此也被百事可樂、可口可樂等碳酸飲料企業用來制作低糖產品。

據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雲無心介紹,雖然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早在1981年就批準在某些食品中使用阿斯巴甜,並且許多研究機構探索十幾年都沒有找到阿斯巴甜的罪證。但由於被貼上“人工合成”的標簽,美國部分消費者始終認為阿斯巴甜具有引發癌癥、焦慮、苯酮尿癥等潛在風險。

多年來阿斯巴甜也始終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都由於產品中含有阿斯巴甜而承受了不少輿論的壓力。可口可樂旗下的零度可樂甚至由於“含有有害健康成分”曾被委內瑞拉趕出國門,當時阿斯巴甜就是輿論懷疑的首要對象。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也一直在尋找阿斯巴甜的替代品。

2015年8月,“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百事公司曾宣布正式在美國輕怡可樂系列中停用甜味劑阿斯巴甜,轉而用三氯蔗糖代替。然而從停用阿斯巴甜到宣布恢複啟用,前後僅相隔不到一年的時間。

目前據公開信息顯示,在碳酸飲料市場整體不振的情況,百事公司上半年總收入下降3.1%,除去匯率影響,有機增長為3.4%,凈利潤為29.4億美元,下降8%。

 

(綜合來源:法治周末、新華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46

打造時尚形象、棄用致癌糖,顧客反而說不 垃圾食物衝高股價 打臉百事轉型

2016-07-25  TCW

百事變健康了?它想跟天然食品風潮,市場卻追捧其垃圾食物,儘管近日股價創新高,執行長盧英德的轉型路依然迂迴。

公司想轉型,消費者卻想它重操舊業,這是百事(PepsiCo)執行長盧英德(Indra Nooyi)的處境。近來百事轉做健康食品,消費者卻仍追捧它的可樂碳酸飲料與零食,這意味著盧英德想治好百事的「碳酸依賴症」將困難重重。

百事日前公布財報,今年第二季淨利(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四十億元)高於市場預期,股價創歷史新高(見第六十八頁圖),盧英德功不可沒。身為印度裔女性的她,過去只當過策略顧問,十年前被提拔為百事執行長時,曾引起諸多質疑。然而公司在她治下股價漲近八成,營收亦領先對手可口可樂(Coka Cola)。如今盧英德已是《富比世》(Forbes)「全球商界最有權力的女性」第二名,僅次於臉書營運長桑柏格(Sheryl Sandberg)。

CEO行銷跨界

聘設計長,與精品、手機合作

自稱「叛逆分子」的盧英德,年輕時爬樹、玩搖滾。她執掌百事後展現的第一個特色是「重視細節」。她每週巡視產品在門市架上的陳列狀況,某次她親自試搬超市裡一箱旗下品牌的礦泉水,發現頗為費力,將降低女性購買誘因,她立刻要下屬設法減輕包裝重量。連超市飲料架上少一瓶百事可樂、冰箱門擋住百事的商標這種小事,她也不放過。《財星》 (Fortune)引述她的話:「我們要突破極限,追求執行的完美,最終目標是毫無瑕疵。」白天她在芝加哥發現問題,當晚專機降落紐約時,她就要求下屬「(當天)九〇%的問題必須已解決。」

她的第二特色在於跨界經營。二〇一二年盧英德找來在3M負責設計的波西尼(Mauro Porcini)擔任首席設計長—過去百事從沒有這個職位。如今有稜有角的AxL百事瓶子,就出自紐約曼哈頓蘇活區的「百事設計與創新中心」。她還將百事帶入時尚圈:在米蘭時裝週時,百事推出一個「可樂屋」(Kola House)時裝展示會,讓旗下洋芋片與精品結合。她推出Spire冷飲販賣機,這個仿效iPhone的裝置,以純白或純黑的簡約外型,搭配著展示一千種口味的觸控式螢幕。她還將百事品牌,授權給中國一家手機製造商,於是有了「百事手機」(Pepsi PI)。她想減少百事零食裡的鈉含量,又保持顧客喜歡的口味,最後從一家骨質疏鬆研究所裡找到解方。

企圖「改邪歸正」

聽輿論棄代糖,卻不被埋單

表面上看,盧英德似「不務正業」,但此乃環境所逼。健康意識抬頭,百事從碳酸飲料到洋芋片等主力產品,皆被視為垃圾食物。從美國費城課徵汽水稅,到巴西小學禁賣汽水,大環境對百事日漸不利。因此盧英德除了跨界經營,也推出茶、果汁、乳製品,「若顧客想追求健康,百事就須轉變。」她說百事轉型後,將生產更多「沒有罪惡感」的產品。

但百事轉型的第一個挑戰來自對手。近年來崛起的澤維亞(Zevia),打著「汽水大廠的替代選擇」旗號,標榜其飲料無熱量且用天然糖分,如今澤維亞的碳酸飲料在美國超市占有率六成,年營收破一億美元,該公司執行長史潘斯(Paddy Spence)表示:「人們不相信百事可樂或可口可樂的成分。」他稱挖掘越深,將會發現這些大公司用了「不可告人」 (nasty)的原料。

第二個挑戰來自自己,表現在「阿斯巴甜」(aspartame) 事件上。阿斯巴甜是一種高甜度代糖,輿論懷疑它有致癌風險,去年八月百事因此宣布其健怡百事可樂(Diet Pepsi)棄用該成分。新產品雖標榜「無阿斯巴甜」,消費者卻抱怨它不夠甜,不少顧客改暍對手可口可樂含阿斯巴甜的飲料。眼見市況不利,今年六月底百事又宣布重新使用阿斯巴甜。

抓不準顧客面貌

全因健康、垃圾食物都想做

百事出爾反爾,是消費者不同選擇的結果。例如人們擔心柳橙汁太甜而減少消費,百事旗下的「純品康納」品牌因此遭打擊。但百事另一款富含糖分的Mountain Dew飲料,卻在年輕男性裡廣受歡迎。盧英德稱消費者對非基因改造、天然成分趨之若騖,卻因此吃下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我們從未見過消費者的概念像目前這樣混亂。」

但根本原因是百事想魚與熊掌兼得。消費者本就有不同面貌,垃圾食物與健康食品各有所好,百事卻想將它們一網打盡。其實盧英德近年來雖力推健康食品,現實是百事大多數利潤仍來自垃圾食物:今年第二季百事旗下「菲多利北美」(Frito- Lay North America,生產洋芋片等零食)的營業利益,占整體超過三分之一。去年六月《財星》指出,百事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二〇一二年至二〇一四年間,從七%升至九%,「大多數都是舊產品的延伸。」

某次盧英德受訪時談到家庭,自承因工作繁忙而無法當個稱職母親,她自我解釋:「我們不能什麼都想要!」然而她掌管的百事,卻想做健康食品又做垃圾食物。百事能找到兩全其美之路嗎?這將是她留給世人的最大疑問。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83

度假業務整合開始!攜程與去哪兒、旅遊百事通完成對接

11月30日,攜程宣布與去哪兒、旅遊百事通實現度假產品庫和系統的實時對接,打通產品與銷售體系,同時,通過攜程也可以預訂到其他幾家的產品。三方還將聯合為消費者提供行前、行中與行後的服務。

“CBQ組合”形成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近日,攜程與去哪兒、旅遊百事通度假團隊齊聚上海召開季度管理會,推進在產品、技術、銷售、營銷等各方面進行對接。系統對接的上線,也意味著攜程對去哪兒、旅遊百事通戰略投資之後,國內三大線上線下旅遊企業在度假領域開始全面整合。

目前,攜程已經與去哪兒度假系統實現對接,超過10萬條攜程自營和代理的自由行產品、5萬條跟團遊產品,通過客戶端和網站向去哪兒用戶銷售。

攜程、旅遊百事通雙方還在聯合打造“攜程旅行顧問”,將在12月初上線試運營。目標在於創造這樣一個新渠道:攜程開放共享平臺上的旅遊產品,有不同需求的遊客,能在“旅行顧問”的專業推薦下,做出更完善的出行計劃;“旅行顧問”付出自己專業服務的同時可以獲得平臺一定比例的獎勵。

攜程CEO孫潔表示,去哪兒的加入使得攜程在度假業務上“如虎添翼”,去哪兒在年輕族群中具有強大的影響力,相信兩個團隊強強聯手把度假的產品做到第一。

攜程近日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旅遊度假業務營業收入為8.13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72%,同比增長37%。這一收入水平這也是攜程度假板塊合並以來的最高紀錄。

勁旅咨詢發布的《2015-2016年中國在線旅行社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在度假市場,攜程旅遊以25.5%的份額位居第一,領先第二名10個百分點。

在線旅遊正回歸盈利

業界認為,三大企業有所互補,合作後會有力促進旅遊板塊的業績。攜程在度假市場占有較大份額,在產品、服務、技術等方面具有業內領先優勢,在一線城市具備強大的品牌號召力;旅遊百事通是國內最大的旅遊組團機構和線下渠道運營商之一,在二三四線城市提供廣泛的線下銷售渠道;去哪兒有巨大的用戶和線上流量,在二三線市場和年輕休閑用戶中具有影響力。

值得註意的是,攜程也是唯一持續盈利的OTA(在線旅遊商)。2016年第三季度凈利潤5.81億元超華爾街預期。去哪兒也實現季度盈利。攜程旅遊管理層還表示,與“燒錢”模式不同,三方在度假領域的整合,希望“建設一個以效率和創新為核心的旅遊生態圈”。

業界指出,從攜程的“生態圈”可以看出,當前攜程和資本市場需要的是高效率、能盈利、會創新、有技術的公司。不少在線度假市場多家公司虧損持續增大,盈利能力不斷下降,營收增速大幅下降,說明燒錢高增長模式實際上已經破滅,行業已經面臨轉折點。

旅遊百事通TDS、攜程系統對接示意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5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