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米二代發佈再受質疑 生態系統構建成關鍵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22/0NNDE1XzUwMzA0NA.html

8月16日,北京798藝術中心,小米公司CEO雷軍揭開了小米手機二代的面紗。當他在現場念出關於小米二代的一串數據時,現場米粉一片喝彩。

與米粉的熱情高漲相反的是,媒體依然對小米充滿了質疑。

與上代機型一樣,小米二代售價為1999元。此次雷軍公開表示,小米二代的生產成本為2350元。對此雷軍解釋,「生產成本是估值,即預計的最高銷量平攤成本所得。隨著產量增加,實際成本會逐漸下降。」

此前雷軍曾對外表示,上一代小米手機出貨超過30萬台就已經打平成本,而小米二代大概要出貨300萬台才能保證硬件不虧損。小米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小米一代已累積售出352萬台。

質疑聲隨之而來。業內認為,小米二代現在已經開始接受預定,但工程機要9月中旬才推出,正式版10月才發售,這是一種變相的期貨模式。由於手機的芯片、配件的價格下降非常快,小米手機鎖定了用戶的預付款,用一兩個月後的價格來和其他手機現在的價格相比較。

「前期虧損少賣掙人氣,中期大賣掙利潤,後期甩賣清庫存。」業內人士認為,小米的這一銷售模式為其帶來了可觀的利潤。

對此,小米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黎萬強表示,消費電子產品都存在產能爬坡週期,這是手機生產的基本規律所決定的。

隨 著小米二代的發布,雷軍對小米的生態鏈建設有了新的想法。據他透露,從MIUI4.1開始,小米開始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統,未來將發佈網上書城、軟件市場、 主題商店等,為內容提供商提供平台。但通信專家陳志剛認為,生態鏈構建的前提是用戶基礎,以目前小米的用戶數來說,規模還不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34

「生態系」盟主 強勢主導或共治分利好?

2012-8-27  TCW




商業生態體系(business ecosystem,以下簡稱生態系),是一九九○年初期提出的概念,強調企業之間彼此透過合作、共同演化(co-evolution)過程,產生有價值 的終端產品或服務,是一種「打群架」的概念;現在又因為數位科技匯流,以及商業環境複雜度提高,以生態系為主體的競爭趨勢越趨明顯。

如,蘋果(Apple)與其線上市集中逾五十萬個應用軟體的廠商,就是一個陣營。蘋果的成功,讓台灣企業更看到生態系的殺傷力。

然而,生態系,也正演化出南轅北轍的模式。如英特爾(Intel)與微軟(Microsoft)及成千上萬軟硬體廠商形成的Wintel生態系,和以安謀 (ARM)為中心的應用晶片開發社群;前者,強勢主宰產品規格,後者,只負責建立產品架構,收取授權費,把產品創意主導權留給合作夥伴。

一個獨裁主導,一個共治分利;前者,生態系盟主握有資源和技術,清楚掌控終端市場需求,缺點卻是,缺少差異化;後者,盟主本身沒有資源,只提供技術,且得讓利給夥伴,並要仰賴眾多夥伴才能分散研發風險,但卻能讓創新像種子一樣,遍地發芽。

現在,全球逾九成的手機和平板電腦都得用安謀架構的晶片,安謀不僅近五年營收成長逾五成,更將直接威脅英特爾。安謀營運長巴德(Graham Budd)與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國企系教授李吉仁對談兩種生態體系的優缺點與未來勝負,精彩內容摘要如下。

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國企系教授李吉仁(以下簡稱李):技術多元化的今天,建構並運用產業生態系力量將是趨勢,因為在各自專精的前提下,可以槓桿運用不同 公司的技術與資源優勢。但生態系類型卻有不同,過去看到有中心廠商主導、甚至主宰整個生態系的發展與競爭力,如英特爾。安謀發展生態系的觀念有何不同?

建生態系,不必當強勢領導經營社群,夥伴逾九百五十個

安謀營運長巴德(以下簡稱巴):我們是滋養和協助的角色。不強迫或限制生態系,因為這麼做的話,會讓創意窒息,安謀模式很棒的地方是,透過處理器的授權, 新創公司不須為既有的IP(智慧財產權)付出一大筆錢才能進入市場。創造和維護像這樣的處理器架構,需要上億美元,新的公司將很難有機會。

李:你們之所以選擇不一樣的策略,與公司成立時的資源限制有關。但你們不做終端產品,如何才能成功發展生態系?有何關鍵因素?

巴:我們的經營模式建立在由超過九百五十個夥伴形成的社群。透過鼓勵生態系創新,我們也鼓勵市場更多元。很多公司都有他們自己專攻的領域,他們可以自由創 新、區隔市場。你把過去十年行動電話市場的發展和PC市場的發展拿來比較,你會發現,很有趣,(安謀專攻的)行動電話市場都有很大的改變,但PC市場 卻……。

李:都一樣。

巴:對。因為我們的生態系不需要有一個標準的核心。

李:創新的自由固然很好,但,另一方面,你們也不容易強制你們夥伴合作的方向。你們如何讓安謀的平台可以成為產業的標準規格(de facto standard)?

賺權利金,不限一種「寬度」成本分攤,減低新品上市風險

巴:當我們二十年前成立時,願景就是要成為數位世界的標準架構。當時公司資金很少,我們利用生態系的模式,也就是我們授權技術給半導體公司,半導體公司付 我們授權費,同時他們每賣出一個晶片,也會付小額的權利金。與其他公司結成夥伴,他們幫忙我們分攤(研發)成本,也讓運用安謀處理器架構的新產品上市風險 降低。這個模式最棒的就是,為了源源不絕的權利金,我們和半導體公司共同被驅動著,要讓商品上市又快又成功。

李:你怎麼看兩方未來的技術競爭?

巴:我們的模式讓產業能有很多元的選擇。英特爾沒有的,就是這種「寬度」,像在處理器,我們有不同的架構。讓夥伴可以創造多元產品。

李:但生態系完整建立前,任一個客戶對你們會有很大影響,因為你們對終端產品的影響力沒有英特爾大。剛成立的時候,你沒有這麼多夥伴可以分散風險,怎麼管理風險?

巴:安謀成立第一天時就針對很多市場需求來分散風險,我們授權這項處理器的技術給很多公司,現有超過二百七十個公司。同時,我們持續進入不同新市場,五年前都是微處理器,近來是雲端伺服器,永遠在看新機會,讓IP應用多元化。

李:你如何看未來產業不同生態系模式的發展?

巴:我覺得這兩者是會共存。但我相信以IP為主的生態系模式,還是會在未來科技產業扮演關鍵的角色。

客戶分級,不怕選錯了搭檔傾聽需求,技術永遠領先五年

李:每個生態系都有優缺點,你如何確保這樣的合作關係長久?因為只做產品的公司可以把技術包在產品裡,較容易保護其IP,而你們只授權技術不做產品,如何確保技術不會外溢?

巴: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很複雜(不易模仿)的技術,隨時有很強的產品規畫。只要我們能持續做到這樣,合作夥伴沒有必要自行研發。我們會發展出未來五年需要的技術。

李:但很關鍵的挑戰是,如果你選錯夥伴,如果你的夥伴不成功,你將沒法攤銷合作過程中投入的成本,你能否分享一下如何選擇好的合作夥伴?

巴:新產品開發階段初期,我們會廣泛從市場蒐集資訊,也會找一小群被稱為「領先夥伴」,這也是和生態系合作很重要的方式,讓我們更聚焦(在未來的技術)。 基本上,所有客戶都是使用我們的標準IP,差別只在於,你在研發的什麼階段開始使用它,而領先夥伴會在一開始就接觸到。

李:你讓你的領先夥伴有先行者優勢,當兩家競爭廠商都想成為你的領先夥伴,你如何處理他們的需求?

巴:大部分有興趣成為領先夥伴且我們可支援的,(每個領域)只有三到四家。當然有些公司的確投資在我們身上比別人多,這自然影響我們和這些公司合作、支援的程度。

李:要協調這麼多生態系裡重要的夥伴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你如何確保你的技術符合每個的需要?

巴:這和維繫「關係」有關。安謀很小,只有兩千位員工左右,要對上九百五十位夥伴。這些夥伴公司,從高階主管到研發人員,我們都要有效聽取他們的計畫和未來想看到的技術,再把這些放進我們的產品裡。傾聽,而非獨裁。我們了解後,用彈性來回應。

李:你怎麼能正確掌握客戶賣出去的產品數量,從而收取適量的權利金?

巴:我們也會看晶圓廠出貨,但主要還是看外部會計師財報審核。

李:另一方面,你們授權金或權利金制度也很有彈性,像新創的小IC設計公司永久授權金低,但權利金就高,而大IC設計公司有成本規模,可攤提高權利金,除了確保每個公司都有公平競爭機會,你也是用這模式來降低風險?

巴:對,因十個客戶不會都成功,可能只有兩個成功,六個還不錯。而我們也需要分攤研發費用。但有趣的是,我們只收幾分錢的權利金,客戶有很大空間創造附加價值,也有更大毛利空間。

李:另外一個問題是,你們要如何抓到終端市場各種需求?因為應用很廣;和英特爾不同,它是主導技術發展,也直接創造終端產品需求?

巴:透過傾聽,我們和市場不同區塊溝通,了解市場發生什麼,把訊息帶回產品部門。但也必須小心不要創造太多產品,因授權是要大家都能用我們授權的技術,產品太多,授權模式就不會成功。我們必須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李:Cool,很有趣的模式。

【延伸閱讀】分散式創新,附加價值更高

做為移動載具中央處理器的先進技術提供者,安謀不提供標準的關鍵零組件,而是採取智財授權與協作開發收取權利金的模式,驅動中下游合作廠商的創新應用能量。這種以無形資產為獲利基礎的商業模式,具有低資產投資風險、以及與客戶分享市場成果的好處。

要能夠驅動此種生態系,不僅需要兼容標準的技術核心與創新的彈性需求,更需要動態平衡與合作夥伴間的策略利益。不同於過去PC的生態系,由中心廠商集中投資並控制標準架構的發展方向,安謀的生態概念傾向於分散式創新、共創價值與分利。

台灣廠商過去習慣於在標準化關鍵零組件的架構下,進行快速終端產品的應用創新,但附加價值相對有限。與安謀這種智財授權模式合作,廠商有機會因差異化創新 獲得較高的價值,但台廠還需要有較高的內在創新能量與差異的合作思維才行。口述: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國企系教授李吉仁

【延伸閱讀】安謀產業生態系合作夥伴超過950家統計至2012年,安謀生態系合作廠商逾950家,從做汽車儀表板、電子恐龍到智慧型手機等都是夥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92

基於生態的投資選擇 星在那

http://xueqiu.com/3449769110/22236199
我們知道一個好的社會是,每個公民都有獲得成功的平等機會。對於企業也一樣。我之前寫了一篇文章探討企業生態。今天來探討一下,作為投資者,如何基於生態來做投資選擇。

前幾天拜讀了任正非的一篇文章《任正非在2012實驗室的講話》,裡面大談開放系統。對於企業來說,你是不是保持開放性非常重要,因為閉合系統總會耗盡自己的能量。開放系統,對整個生態敞開,兼收並蓄,吸納生態中最優秀的能量,為我所用。

卡 耐基的墓誌銘上寫著:「這裡躺著一個擅用比自己更優秀人才的人」。而奧美的大衛.奧格威說:「僱傭比自己強大的人,奧美才能成為巨人公司,反之則會變成侏 儒公司」,這是開放系統在人才機制上的體現。而開放系統的巨大能量遠不止於此。對於技術性公司,比如IBM採用一種兼容思想,橫向整合了當時紛雜的行業格 局,從而獲得巨大成功。而微軟也是靠兼容使自己騰飛。手機系統安卓能這麼成功,也跟他的開放分不開。淘寶這麼成功,也是因為開放。只有你足夠開放,你才能 最大範圍的吸納生態中的能量,才有活力。我瞭解過匯豐銀行的發展史,匯豐的成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該銀行吸納了香港最優秀的企業作為公司股東,參股但不 控股,從而達到優秀銀行和優秀企業的互動,企業的發展帶動銀行的發展,銀行再反哺。到最後匯豐成為香港第一銀行,匯豐的合作企業李嘉誠的長江,包玉剛的會 德豐等也都成為香港最優秀企業。

我們再來看一些例子。民生銀行是一個怎樣的生態呢?這個公司像匯豐一樣,吸納民企中最優秀最有活力的企業 作為公司股東。通過民生銀行這個平台獲得儲蓄資金。把錢貸給更廣泛面積的眾多中微民企。其實民生銀行就是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優秀民企生態圈。我們再來看 看上海復星集團,他們做的是什麼事業呢?公司的表述是全球資本匯聚中國成長。在資本端,吸納全球資本。在投資端,把握中國的成長機會。其實就是一個開放的 資本和投資對接的平台。

看了這麼多例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作為投資者,我們要努力去尋找那種可以對接生態中最強能量的企業。

根 據中國的國情,國內的資源往往集中於國企,但是他們的機制天生缺乏活力。如果在國企注入了民企的機制,比如管理層MBO或則授予購股權,則可能形成有效激 活。比如深圳控股自從張化橋進去後,大搞購股權,激活公司機制。有活力的機制加上國企本身的豐富資源,公司就很容易獲得成功,深圳控股在張化橋的改造下股 價也順勢增長了10來倍。所以,我想提醒各位投資者,我們可以密切注意那種效率低下但生態資源豐富的國企,在注入民企機制後的投資機會。如果各位有興趣, 可以去看看張裕MBO之前的報表,可以說極其平凡,但MBO之後,張裕業績和股價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那些沒有注入這種活力的企業,比如王朝酒業,從當初的 行業第一,到如今一直無所作為,被張裕逐步超越並甩得很遠。

除了關注那種國企注入民企機制的自身蛻變的機會。我們亦可關注那些佔用了大量 資源的國企引入優秀民企的投資機會。比如國藥控股,在引入復星集團之前,兩百多億的銷售額,幾千萬利潤。復星入股後,銷售額增長到一兩千億,利潤幾十億。 公司價值自然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類似國企在民企的改造下,業績發生激變的太多了。很多企業家因為看到了其中無限的商機,在這個事情上做得太激進了,可能 動用了一些不合規的手段或者不夠低調從而激起了一些社會情緒。比如顧鄒軍不是剛出獄嗎,當初就是郎咸平把他送進監獄的。為什麼張五常說郎咸平是半吊子水, 不懂經濟。事實也確實如此。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是一個很迎合國內憤青胃口的提法,對於剛來內地混的郎咸平,很重要。但他並不懂經濟規律,不懂民企進入國企之 後的價值再造,也對國有企業存在而不創造價值甚至毀滅價值的現象視而不見。

我們再來看民企中缺什麼補什麼的投資機會。有些民企在長期經營 過程中,積累了很好的資源,但因為某些單方面的能力缺乏,如果認識並改進之,或者引入這方面優秀的合作夥伴,就容易獲得巨大成功。比如達芙妮,有很好的品 牌資源,全國性的渠道資源,但是公司的管理並不強,公司的資本市場溝通能力並不強。導致公司效益並不特別好,市值定價並不高。這時候通過引入TPG,因為 這些洽洽是TPG的強項,合作的效果很快就體現出來。

以上幾種投資機會其實都是一種再造機會。而最好的機會是尋找偉大企業。偉大企業就是 華為那種,把自身打造為一個開放系統,讓這個系統可以最廣泛的吸納生態之中最強大的能量。這種企業比如華為,匯豐,民生,復星,TPG。他們往往在扮演上 述再造機會中的改造者。比如復星改造國藥控股,匯豐改造交通銀行,TPG改造深發展,聯想,廣匯,達芙妮,李寧。也有一些企業本身的發展還有巨大的空間, 暫時可能並不需要參與改造他人,只需做好自己,比如華為,民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55

iPhone5與它的生態追隨者:後喬布斯時代的符號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1/xNNDE1XzUyNzAxNA.html

諾蘭的電影《致命魔術》,開頭就是一位老道具師講解魔術的三個步驟,他說,每一場魔術表演都有三個部分:第一步是「以虛代實」,魔術師展示了看似平 常、實則已經動過手腳的表演道具;第二步叫「偷天換日」,魔術師手中看似普通的事物,瞬間變得與眾不同,你想找出魔術背後的秘密,但又渴望看到炫目的表 演,渴望被騙;第三個步驟叫「神奇」,魔術師要把消失的東西變回來,要你看到你此前從未看到過的東西。

Tech Crunch網站的專欄作家斯格勒(MG. Siegler)說,他看iPhone5的發布會之後,就想起了諾蘭的這部電影,蘋果手機所做的就是一場魔術表演,他先讓人看到普通的手機,然後賦予其神 奇的功能,這東西就被徹底改變了。這就是蘋果公司2007年推出第一款手機後發生的事情,他們「重新發明了電話」。蘋果公司有許多戲法,但蘋果手機是其中 最成功的一個,這個戲法變了多次,以至於有些觀眾都感到厭倦,他們還想看到更刺激的東西。「如果你覺得iPhone5這個魔術變得還不夠好,別忘了你以前 看過好幾次類似的表演了。」

斯格勒說,喬布斯是最適合表演「神奇」那個步驟的,如今這家公司的表演停留在「偷天換日」這部分。如果蘋果還想給觀眾帶來些娛樂,這些娛樂也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它在今天顯得「不夠神奇」。

但是,他們是否把普通的智能手機再一次做到「不那麼普通」呢?

科技專欄撰稿人蒂爾南·雷(Tiernan Ray)9月12日在《巴倫週刊》網絡版撰文稱,他對iPhone5的第一印象是,更加光滑也更加華麗,試用以後,他想要一部這樣的手機。他寫道:「新款 iPhone5薄得多也輕得多,而在發佈會上看幻燈片時是無法意識到這一點的。這款手機的光滑觸感是很好的工業設計,顯示屏更長,能給用戶帶來與以前不同 的瀏覽體驗,但手握和打字的感覺仍舒服。在與擁有4.5英吋和5英吋顯示屏的其他手機展開的競爭中,這些特性是否足夠還有待證明,而我們要做的只是等待和 觀察。」

蒂爾南·雷在陳列室裡試用這手機,他在發佈會後遇到的一位同行說:「所有展示出來的特性都被預料到了,這令人感到失望。」沒錯兒,在這場魔術表演前,許多 科技網站已經把這款手機的外貌和特性都透露出來,這有點兒像觀看一部懸疑電影之前,觀眾已經將所有懸念了然於心。蒂爾南·雷還對「表演」有點兒不滿,他說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沒能像喬布斯那樣把「細微之處的觸感」表達出來,如果是喬布斯,他會慢吞吞地解釋何為「形狀係數」,帶著一種真正的愉悅讚美手中 的產品有多麼薄。

最偉大的那個魔術師已經死了,接下來的表演者要是按照喬布斯那樣演出,只會被說成「拙劣的模仿」,繼任者也沒有喬布斯的那種魔力。偉大的表演者有氣場、有 光暈,或者叫「現實扭曲力」,這東西不是誰都能有。在喬布斯死後,他變成了「神」,有許多人以為自己理解神,有資格闡釋「神的旨意」,他們會說,喬布斯如 果活著,絕不會把新iPod設計得這麼難看,絕不會讓iTouch有那麼多顏色。《福布斯》雜誌說,沒有喬布斯的蘋果,已經褪下神奇的光環,成為一家普通 的科技公司。蘋果在原有的成績上修補和優化。蘋果並不差,只是不再那麼鶴立雞群。iPhone5沒有以往Retina屏或者Siri這樣的「神奇時刻」, 沒能說服消費者為什麼應該購買iPhone5而不是三星或摩托羅拉的最新手機。

9月14日,蘋果股價在iPhone5發佈會後再創歷史新高,報收於682.98美元,創下歷史最高收盤價;盤中曾觸及685.50美元,創歷史新高。截 至目前,股價上漲了66%,這一漲幅相當於標普500指數的4倍以上。摩根大通分析師馬克·莫斯科維茨發佈報告稱:「無論是從硬件規格還是從上市的速度來 看,iPhone5的發布都超出我們的預期。我們認為,我們對蘋果股價的預期應該有進一步的上行空間。」蘋果iPhone5發佈會的一個重大消息是這家公 司計劃開始出售這款最新手機的速度前所未有地快。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計,今年Android手機在全球智能手機銷售市場上所佔份額將為 60.3%,高於去年的46.5%;蘋果份額將為22%,高於去年的18.9%。與此同時,三星的出貨量也已超越蘋果,其最新款智能手機GalaxySⅢ 相當成功;諾基亞也正準備在未來幾個月中開售基於微軟Windows Phone8系統的新款智能手機。

斯格勒分析,目前的智能手機市場,蘋果和三星是最賺錢的公司。蘋果剛剛贏得了和三星的專利官司,即便某些人認為蘋果的戲法已經「老套」,但也沒有辦法與之 競爭,甚至還在拷貝蘋果的做法。很多公司關注「以虛代實」步驟,想著「神奇」的表演,但蘋果專注於「偷天換日」的部分,他們更注重細節,他們花三年的時間 重新設計耳機,他們的攝像頭有了更好的變化。

那些對iPhone5感到失望的人,多半是說,新手機看起來和以往變化不大。蘋果設計師喬尼·艾夫(Jony Ive)在iPhone5發佈視頻中這樣說:「iPhone可能是你這輩子用得最多的東西,是長久陪伴著你的東西,我們徹底改變的是手機與使用者之間這種 獨特的關係。我們不只是要做一款新的手機,我們要做的是一個更好的手機。」斯格勒說,在「創新」與「改變」的喧鬧聲中,蘋果並沒有為了改變而改,他們知道 這樣一個悖論,如果真做出了什麼重大改變,很多人可能也接受不了。許多人並不想要真正的改變,只是尋求那種可察覺到的價值——外觀上的新鮮感。是的,發佈 會舞台上的那種「神奇」不在,但你走進蘋果商店,拿起他們的產品的時候,看在眼中拿到手裡,還是會感到神奇,蘋果依然把一些普通的東西變得不那麼普通,這 比一些看起來「神奇」的表演擁有更為直截了當的力量——你想要這個東西,你需要這個東西,這就是為什麼蘋果依然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36

香港政治生態短評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9/blog-post_27.html
被關蛇兄的留言引發, 止凡突然想討論一下政治。近年香港的政治可謂大混戰, 民主派入中聯辦, 人民力量及社民連比較激進, 又在立法會用拉布戰, 公民黨又常常私法覆核政府政策, 保皇黨就繼續為政府護航, 功能組別繼續存在, 總之混戰連連, 到2012立法會選舉就變成泛民鬥建制。

個人認為建制派的票源多數來自老人家及師奶團, 一直在下降中 (雖然不停找阿婆阿伯登記選民), 而泛民的票就來自年青及中產一群 (大部份比較政治冷感), 選舉臨近竟然有國民教育問題, 令投票率急升, 泛民得票亦高。

facebook亦流傳過一個票數結果的總結圖 (可惜我找不到), 泛民在2012年的選票是比建制派多的, 尤其是功能組別的票比建制得票多 10倍上下, 但所得的議席就少很多, 問題當然出在選票所選出一席的效率當中, 加上多個功能組別都是自動當選, 根本就沒有選舉動作。



而大家所講的配票, 泛民所推動的民主思維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而建制派就很容易, 只要叫阿婆投邉個就投邊個, 完全可以控制結果。

事情發展至今, 建制實在隨便放幾個後生仔女出來選都可以成為票王票後, 這個無可奈何。但有支持建制派的人就會認為, 如果沒有建制, 把香港命運放到這些泛民的手上, 一定所有政策都不能通過, 他們只會什麼都反對, 有破壞、無建設。

可是, 建制的不談道理的盲目支持, 又得到阿爺無限資金支持, 自然反對的一方一定會變得相對野蠻起來, 中庸之道很難有立足之點, 因為對手已經歸邊, 你也只好歸另一邊跟他對抗。

在這個時候, 抽走任何一邊都很危險, 但問題是這樣的角力只會消耗香港的發展動力, 對誰都沒有好處。在這個時候, 實在懷念鄧小平的遠見, 香港政治要平衡, 極左的有一點點, 極右的有一點點, 中間立場的就要最多。

香港政府及中央都很怕建制失勢, 因而大力及財力支持, 因為建制失勢的話, 香港的行政立法就一定被反對黨玩死, 因為大部份自由思想選民都會選泛民, 所以只好玩弄選舉制度保住議席, 尤其是死也不廢除功能組別, 從而控制議會。

但其實再想一步, 如果沒有阿爺幫手, 沒有盲目支持的建制, 建制失勢後, 反對黨會有市場嗎? 到時火爆型的議員都會失勢, 因為沒有憑政府必反的必要, 70個議席都是民選的, 沒有配票, 沒有無限資金, 沒有蛇齋旅餅糭的票, 大部份的選票都會回覆到選出最理性、最有料的議員, 而真正有料的人也會從政起來, 政府的政策也不會打橫來, 好像推出來才中招要收回 (因為現在實在推塊屎出來都一定能成功通過的)。

要有這個改變需要很大的勇氣, 可能要建制犠牲一下, 令政府混亂幾年, 到時市民會發現原來班泛民只懂反對, 但卻不懂認真政務時, 下一次立法會選舉就能真正選到人才, 但短期內都很難有機會見到這個真正成熟的政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98

微博草根大號愈發艱難 營銷生態陷惡性循環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9/wMNDE1XzU1OTEwMg.html

自「刷微博」完勝刷牙,成為大多數人早晨醒來第一時間做的事情,微博品牌營銷能力被越來越多的企業認可,微博營銷也成為了企業預算清單裡獨立的一項。可當你醒來打開微博,發覺各式各樣的廣告衝擊著你的眼球,原來的新鮮、有趣、生動的微博卻零星的散落在廣告之中,是否感覺它失去了原本的模樣。

轉發費標準不一致使微博大號惡意競爭

2010年,微博開始熱鬧起來,這也讓依附於微博的草根大號們看到了發展契機。或是興趣所致,或是有意為之,他們開始用心的經營自己的帳號,至此草根大號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機——越來越多的廣告撲面而來。

曾有消息透露,2011年上半年,草根大號的廣告報價每週都在變化,每過一週價格上漲30%。當時一個擁有300萬粉絲的賬號,轉發一條微博的報價高達3萬~5萬元。草根大號的廣告報價從幾百元漲到一千多元只需短短一個月時間。2011年僅一個「微博搞笑排行榜」的年利潤便是1500萬元。

據瞭解,現在一條廣告的直髮報價1000~3000元不等,100萬粉絲量的大號報價800~1000元/條,100萬一下粉絲的草根大號報價為500~800元/條,100萬~500萬的1000~2000元/條,而轉發則都在1000元/條以內,很多草根大號還要視內容而定。

有網友稱,最多時候他曾關注過20多個草根大號,但現在卻將很多大號拉黑。原因則是草根大號發的那些亂七八糟的廣告,不但沒有讓他看到想看的新聞、資訊,反而干擾了視野。

據瞭解,冷笑話、冷笑話精選、微博搞笑排行榜、全球時尚等等微博草根大號是很多微博用戶在註冊不久第一批關注的微博帳號。可隨著微博時代的到來,這些草根大號開始轉發各種各樣的廣告,從生活用品到化妝品應有盡有。據瞭解,某私處護理產品曾一度充斥在微博之中,令很多微博網友哭笑不得,不堪其擾。

微博大號的背後運營體系

傳言,如此龐大數字背後的草根大號們並非一群無組織的烏合之眾,而是專業的運營團隊在管理。天使投資人蔡文勝擁有某微博平台草根大號50強中的25個賬戶,至少控制了1/8微博用戶,擁有至少2000萬粉絲。

其次則是杜子建掌門的北京華藝傳媒,被傳擁有草根微博前50名中的15個。另外15個草根大號是屬於「酒紅冰藍」(真名肖俊麗)的。據相關資料顯示,其大概控制了100多個賬號,手下掌控著「全球時尚」、「歐美街拍」、「精選語錄」等多個高質量時尚小號,保守估計粉絲數目也已超過2000萬。

但觸電網創始人龔文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杜子建並非像外界傳言的擁有如此多的草根大號,他名下只有一個「冷笑話精選」。三大流派的說法是誇張了的。但華藝傳媒集團創始人杜子建曾對外表示,公司接單一般都是300萬以上,300萬以下的單不會考慮。另一草根大號持有者「酒紅冰藍」也曾談及盈利問題時稱,2011年的營收目標是每天1萬元純利潤。另據瞭解,企業微博代運營價格從每月3000-30萬元不等,更有坊間傳言某公司以1800萬元/年的價格將可口可樂官方微博代理下來。

據傳,最初杜子建將自己的公司轉變為微博營銷公司,帶著僅剩的12個員工養大號,是最早提出了微博營銷概念的人,「微博搞笑排行榜」就是屬於他公司所有。而他的收購的策略也乾淨利落:排名靠前、擁有十幾萬粉絲的草根大號都被他連人帶號「一鍋端」——賬號買斷,人進入公司工作。據行業人士透露,當初每個草根大號的收購價格僅在6萬元左右。

微博平台加快商業化進程

當你達到頂峰也就意味著下坡路即將開始。

2012年3月初,新浪大範圍對微博上的殭屍粉進行清理,草根大號的掉粉率基本在10%以上,多的高達30%到40%;4月,新浪宣佈要將草根大號上的廣告徹底肅清;緊接著5月,「微博搞笑排行榜」、 全球經典」等一部分草根大號遭到新浪禁言,原因則是內容抄襲。

微博草根大號排名第一的「冷笑話精選」曾經隨便一張圖片的轉發量就是上萬,而現在的轉發量僅停留在2000~3000條,有的甚至只有幾百條轉發量。截至到2012年11月,「冷笑話精選」,粉絲數達到了1046萬人,但據知情人士透露,其廣告單卻正在逐漸下降,每天僅保持數條左右,與黃金巔峰期的每天三四十條相比,明顯退燒了很多。

這些都源於微博的全面商業化進程的加快。微博一方面維護自身的廣告系統,對草根大號實施嚴格的管制措施。對草根大號發的廣告和色情圖片進行清除、禁嚴、封號;另一方面正式上線微博廣告和企業微博2.0,推出各類APP、微遊戲等新功能,推出「微任務」微博營銷平台,甚至發佈基於微博話題與內容的廣告報單。資料顯示,微訪談7.5萬元/次,微直播15萬元/次,微博iPhone客戶端頂部Banner廣告報價為140萬元/周。這一系列舉措都透露出平台想要收回廣告權,迫切尋找盈利點的心態。

銳馬傳播總經理、微博營銷專家黑馬良駒表示,隨著微博商業化進程的加快,除了前十位的草根大號還保有一席之地,更多的中小草根微博已經到了強弓末弩之地。但他認為,還是會有一部分草根大號能夠在微博商業化中找到平衡點的。

艾瑞諮詢高級分析師由天宇同樣認為平台的商業化跟草根大號的商業模式上還是有區別的,草根大號還是有發展的空間。

平台商業化應保障用戶體驗

有網友向記者反映,微博的用戶體驗越來越差,被垂直內容分流的厲害。而微博的內容越來越勁爆,愈發大尺度,刺激著讀者早已疲憊的神經末梢,真正有價值的新聞卻埋沒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商業化,難免淪為門戶廣告的替代品。

由天宇稱,商業化永遠是在用戶體驗跟商業化價值實現中找到平衡點。微博的廣告平台相對來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用戶體驗,但如何在規模化商業效益的實現同時平衡用戶體驗,保證用戶的活躍度,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作為電商資深人士,龔文祥也表示草根微博未來可能會朝區域化和垂直化方向發展。但他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或許微博未來會成為一個純粹商業化的媒體,變成政府、企業和高端專業人士的言論圈,喪失了原本的草根性和娛樂性,對於普通的用戶來說,可能會轉向其他朋友圈氛圍濃郁的平台。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李雙龍博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微博應該是一個意見交互的平台,要區別於商業化的媒體平台。不管是平台還是草根大號,迫切的商業化道路是不可取的,微搏應該保持初創期的特點,成為網民收集和發佈信息的集散地,切不可因商業利益而喪失了本身的用戶黏性,降低用戶體驗。「網民是媒體的受眾,儘管微博空間下的受眾已經具備很大的自主性,但仍擺脫不了作為被動者或受者的命運,不管是行業大佬還是網站平台,都不該利用網民的信任,為自己牟利。」

廣告之於商業化、用戶體驗之於網民,如何在兩者中找到平衡點,尋求一條適合中國互聯網民情的商業化道路,是微博平台未來無以避免的難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33

如何讓用戶留在生態系統裡?

http://xueyuan.cyzone.cn/moshi-moshi2/235179.html

來自於競爭對手的創新活動正在鼓勵消費者脫離蘋果的生態系統,但蘋果則繼續成功地讓消費者難以從其產品和服務的整體「隊列」中抽身而出。

通過剛剛推出的iPad mini,蘋果已經進入了小尺寸平板電腦市場。對於蘋果來說,這既是防禦性的舉措,同時也是攻擊性的舉措。亞馬遜的Kindle Fire和谷歌的Nexus 7都是很好的小尺寸平板電腦,擁有相當可觀的內容生態系統、Android操作系統獨有的操作系統特性,以及消費者有好的200美元的售價。在此以前,由於蘋果沒有小尺寸平板電腦的關係,這讓其容易受到亞馬遜和谷歌的「攻擊」,從而導致其用戶被後兩家公司所「竊取」。毫無疑問,蘋果將iPad mini視為一個吸引更多消費者進入平板電腦領域的機會,使其能夠進一步享受其生態系統所帶來的利益。iPad mini是來自於蘋果的另一種將會進一步吸引消費者,並將他們「鎖定」在增長中的生態系統中的產品,這個生態系統是由產品、服務和內容構成的。

雖然iPad mini面臨著來自於分析師的批評,但許多消費者都將很有可能話費329美元的入門價格來購買iPad mini,而不是花費200美元去購買其他小尺寸平板電腦,從而享受留在蘋果生態系統中所能獲得的利益。這不僅是因為消費者認同蘋果的產品,同時也表明蘋果的生態系統擁有十分強大的力量。事實上,有21%的iOS用戶表示,他們永遠都不會退出蘋果的生態系統。大多數iPhone機主都很享受由iPod、蘋果電視機頂盒和Mac個人電腦等蘋果其他設備構成的整體生態系統。iCloud允許消費者在各種蘋果設備之間無縫分享媒體,蘋果電視機頂盒的Airplay則允許來自於iPhone或iPad的音樂或視頻毫不費力通過WiFi進行分享。此外,用戶還能很方便地將媒體文件傳送到亞馬遜Cloud Player或Google Play,這也讓iOS用戶不願轉換生態系統。

這種「威懾力量」被稱為「轉換成本」,也就是當消費者轉換產品或服務時所將面臨的負面後果。轉換成本以很多種形式出現,公司會創造這種成本來留住用戶。舉例來說,移動運營商會通過收取提早終止合同費的方式來將消費者與一份兩年期合同綁定在一起。雖然這種措施能阻止消費者換運營商,但同時也在許多消費者中間創造出了一份針對其移動運營商的怨恨情緒。

但蘋果則已經採取了不同的戰略。這家公司已經創造出了令人滿意的產品和特性,從而構建了消費者綁定和轉換成本,但這並非是由於蘋果在多年以前推出的總體規劃所致——也就是說,並非是已故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十年以前就已經構建了一種經過精心計算的產品路線圖,而是他為蘋果設定了一個戰略目標,內容是讓這家公司成為消費者的數字中心。後知後覺的說,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十年以前蘋果在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問題上只有很少的想法;其餘的東西則來自於一系列長時間的實驗,才創造出了這家公司想要的生態系統效果。iTunes最初允許消費者播放CD,並將其轉為能在iMac上播放的MP3格,。這為iTunes與iPod的合併奠定了基礎,從而創造出了具有破壞力的蘋果數字音樂商店。iMovie和iPhoto這兩種軟件產品能允許消費者在自己的設備以及朋友與家人的設備之間分享視頻和照片,蘋果電視機頂盒的人氣度也正在日益上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蘋果電視都被視為喬布斯所看好的東西;對於蘋果來說,蘋果電視機頂盒並非一種能帶來龐大利潤的產品,但這種產品確實充分利用了蘋果的內容協議,向消費者提供了電影和音樂等服務,同時還與Netflix和Hulu等其他內容提供商整合在一起。此外,蘋果電視機頂盒還擁有著名的Airplay功能,允許蘋果產品用戶很方便地使用iPhone或iPad來播放視頻和音樂。

不過,蘋果也有許多嘗試最終是以失敗告終的。在2000年,蘋果推出了iTools,這種產品能向消費者提供互聯網服務,隨後變成為.Mac,最終則成為了MobileMe這種失敗產品。但是,這些失敗的服務為蘋果的iCloud產品提供了基本的知識。為了提高音樂銷售量,蘋果推出了社交音樂服務Ping,但這種服務也已經遭遇失敗,最近已經被關閉。在蘋果為構建生態系統而推出的產品和服務「名單」中還有其他許多失敗的東西,但這揭示了蘋果走向成功的漫長道路;更重要的是,這揭示了「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任何想要把用戶留在自身生態系統中的公司都能從蘋果這樣的公司身上學到東西。

1、制定集中的、戰略性的目標:許多公司都面臨著難以帶有一種觀點來創造戰略性目標的困境,也難以創造像「移動性」或「健康」等一般性的目標。梅賽德斯奔馳不是這樣的一家公司,在整個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破壞性的變革——比如說汽車的數字化、新的驅動機構選擇、自動化汽車和全球城市化等——的形勢下,這家公司需要作出相應的回應,否則就會落後。梅賽德斯奔馳已經制定了戰略性的目標,例如賦予駕車者以更多的准入自由、信息自由和能源自由度等。梅賽德斯奔馳已經推出了一種名為Car2gether的P2P(點對點)駕車共享服務,利用社交網絡來讓駕車者能在選定的美國城市中進行通話。此外,梅賽德斯奔馳還已經與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Motor)達成了合作,將使用後者定於2015年推出的汽車電子驅動機構系統。而且,梅賽德斯奔馳還在實驗新的數字特性,這些特性能允許駕車者從周圍的汽車那裡共享實時信息和路況信息。

2、創造一個實驗組合:像蘋果或者梅賽德斯奔馳那樣,一旦擁有了集中的、戰略性的目標,那麼接下來就要創造一系列實驗。一種普遍適用的經驗法則是所謂的「7-2-1」準則,也就是有一個實驗應該是規模較大且相對安全的,兩個實驗應該是略帶風險和規模中等的,七個實驗應該是風險較高但成本較低的。這些實驗可以在各個團隊、業務部門和整個公司中進行相應的規模調整。3M就是最早這樣去做的公司之一,讓其員工花20%的時間去構想現有業務以外的想法,這也就是Post-It Notes誕生的基礎——3M一位名叫亞特·弗萊(Art Fry)的工程師想要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來管理他週日在教堂裡唱讚美詩時所做的筆記。

3、利用學到的東西來構建新的實驗。Facebook以其黑客文化而著稱,這家公司的員工一直都在進行實驗,推出新的解決方案來改良和商業化自身服務。此外,Facebook也以其經常都會失敗而著稱;但是,另一點很可能並不那麼廣為人知的是,這家公司也經常都會把那些失敗轉換為成功的特性。Facebook Groups是失敗的產品,人們不想要把時間花在創建群組上;因此,這家公司就推出了Facebook Lists,自動為用戶創建群組。Facebook推出了類似於地理位置社交網站Foursquare的Facebook Places服務,但隨後很快就放棄了這種服務;但不久以後,這家公司就迅速為用戶推出了地理位置更新服務。

對於解決當今的混亂形勢來說,傳統的戰略性規劃是不夠的,原因是現在的市場正在迅速發生變化,而且競爭狀況正在日益變得模糊不清。耐克和阿迪達斯等體育用品公司正在與數字娛樂服務提供商展開競爭,原因是這些公司都在爭奪人們在工作或上學以外的時間。汽車製造商認為,Facebook是這些公司的競爭對手,傳統的交通運輸服務公司更是如此。對於年輕一代人來說,汽車的重要性已經有所下降,其原因在於他們會通過Facebook等數字服務與好友取得聯繫。在當今的這種混亂環境中,制定和實現戰略要求公司擁有機敏性,而如果想要做到這一點的話,那麼進行實驗會是一種優良的工具。

這三種策略也能幫助公司構建一個能讓人們不願退出的生態系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74

單車鋪新玩法生態遊吸金


2012-11-22  NM
 
 

 

傳統單車鋪的生意不外乎賣車﹑租車及維修,來到原職生態旅行社經理的何偉成(Sam,四十一歲)手上,兩者結合,便變成一樣新噱頭——「單車遊」,這也是他的公司名,開在元朗錦上路的跳蚤市場。Sam是單車發燒友,本來負責籌辦生態團,間中做領隊帶團,熟悉旅遊業界運作。眼見單車旅遊日漸流行,便拉攏公司領隊蔡大楨(Andy)離巢,於一年前,投資萬多元開設單車鋪,以籌辦本地及境外單車團為招徠,主攻貪方便、愛享受的中產客。但其實,生態遊是「搵客工具」,生意的主要收入仍是靠賣單車﹑配件,以及維修、訓練服務,老闆袋了人工,仍月賺五萬多元。所以說,傳統生意只要花點心思,一樣有發圍。

記者首次致電Sam,他正於桂林七星岩帶團,惟有約定上週五回港時,在香港機場見面。當日下午一時多,Sam突然來電,指團友「唔夠喉」,決定轉往廣州繼續玩,他和拍檔Andy亦改搭飛機往深圳,預計下午四時抵達。最後,記者在深圳機場呆等逾四小時,Sam和Andy才出現。Sam一臉疲憊地解釋﹕「有團友臨上機發現漏咗好貴嘅單車零件,要幫手處理,所以遲到,帶團真係好多變數。」經過一番折騰,二人回到位於錦上路的鋪頭時,已是晚上九點,立刻與員工商討週日南生圍單車團的安排。

安全重要過行程

上週日,早上八點多,二十名團友帶同單車在元朗錦上路單車遊門外集合,Sam連同兩名領隊先帶領眾人做熱身,再講解行程,工作人員則在一旁為團友檢查單車。啟程時,由領隊Andy開路,另一名兼職領隊在馬路及分岔口負責指揮車隊,Sam殿後。一行人先騎車到鄧氏祠堂及樹屋,再到農場吃豆腐花,稍事休息後便踩車至南生圍觀鳥,之後便到魚塘主人家中吃私房菜。飯後,眾人浩浩蕩蕩乘搭街渡,再踩往邊境路段。沿途Sam及Andy落力講解濕地生態及文化古蹟,但只有少數團友專心聆聽,部分團友更走到一旁拍照及聊天,原來當中不少人已來過數次。團友Jessica笑說:「參加過幾次南生圍團,唔想聽佢講喇!我鍾意有人編排好路線,唔使成日都係沙田、大埔,架車有問題,或唔好彩發生意外,都有領隊睇住,好安全,包埋午餐先係百幾蚊。」團員技術有高低,為免影響整體速度,Sam會要求客人報名時試踩單車,評估其能力。路線設計先易後難,剛學懂踩單車的團員陸太中途力有不逮,Sam即聯絡後備支援車前來送她離開。活動由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玩足八小時,團員盡興而歸,部分人更邀約Sam等一同食晚飯。

賣車維修最賺錢

單車團每人收費一百六十八元,扣除交通(如街渡)﹑小食﹑午膳及兼職領隊的人工,盈利僅兩成多。問到公司從何賺錢,Sam指着身旁的單車,招積地說﹕「我賺咩?啱啱有兩名團員預訂咗兩架山地車,加埋成四千蚊!」他解釋,公司雖可租車予團友,但他帶團時主張「最好有自己單車」,活動後,會游說客人先購買標價較低的入門級單車。不過,鋪內不見其他單車店常見的大牌子,如Giant及Merida。Sam表示,大牌子要經本地代理商取貨,限制多多,「要跑數,一定要入好多貨,積死晒啲貨又壓住流動資金,我先唔會咁戇居。」他多番強調,單車不講求牌子,質素取決於零件,因此鋪頭只代理內地單車入門級品牌,如GUB、維可特及狼途等。內地品牌的廠商並無規定入貨量,甚至可以「賣一架先訂一架」,一部單車來貨價低至幾百元,最高不過數千元,與坊間大牌子動輒數千至過萬的單車相距甚遠。Sam指單車的毛利不足四成,希望可薄利多銷,零件則為水貨。記者質疑內地產品品質參差,又擔心零件沒有原廠保養,Sam反應甚大﹕「無原廠保養?我保囉!永久免費保養,換零件另計。」

周邊服務本小利大

鋪頭本來不設租車服務,但開業後,在顧客多番要求下,他才於半年前用五萬元購入四十部入門級山地車,以日租五十五至七十元租予報團的客人。Sam規定團員必須佩戴頭盔,顧及衞生,店內頭盔只賣不租。表面標榜安全,其實亦是賺錢手法。頭盔標價二百三十九元,Sam表示「大減價」一百三十九元售予團員,但來貨價只是六十元。另外,公司提供單車訓練,三百元包學識,不限堂數,另技術精進班則每小時收費一百元。他笑說:「計唔到有幾多堂,總之每日至少教兩至三小時。」Sam選鋪時一早捨棄沙田、大埔等傳統單車鋪旺區。「唔識踩單車嘅人先去單車徑,人多車多。」家住元朗的Sam睇中錦上路沒有單車鋪,附近多村屋,且鄰近多條單車路線,如南生圍及屏山文物徑,方便編排路線。這個位於錦上路西鐵站外的跳蚤市場,由港鐵管理,共有一百六十個檔位,每檔月租二千元,只限於週六、日及公眾假期營業。Sam租下四個鋪位,共六百多呎。「睇落租金好平,但每月只能經營八至十日,其實係貴租。」Sam另外花一萬二千元在塘頭埔村租用單位作貨倉及辦公室之用,處理團務及入貨等行政工作。

境外團吸中產客

Sam以中年的中產客人為目標客戶,他笑說:「年輕人就話要電波少年,肯孭背囊捱辛苦,但中年人使得起錢,想享受,鍾意俾人服侍嘅感覺。」因此,單車遊會為本地團旅客購買團隊保險及意外保險,將踩單車納入保障範圍內,每人保費約十三元,吸引着緊安全的客人。開業個多月後,Sam即籌辦境外團。他和領隊Andy已考取外地領隊牌照,開團前會先前往考察。早前,內地電影《讓子彈飛》大旺,他們便開發電影拍攝場地廣東開平碉樓的路線。為配合中產人口味,酒店都是四星級以上。每日踩單車的時間只佔約三至四小時,途中加入參觀景點及品嘗美食等環節。現時,本地團有十二條路線,逢星期日開辦,十五人成團。境外團亦有十二條路線,包括開平﹑桂林及泰國等,不定期舉辦。不論境內境外,都明碼實價,不另收任何小費或導遊費,團費收入佔生意額逾四成。採訪當日,九成團友都是「翻頭客」,大部分經朋友介紹而來,或在報章雜誌看到單車遊的報導。Sam指從沒花錢賣廣告,更得戚道:「做生意最緊要與眾不同,好多人都羨慕我咁發!」

開業資料

(10/11)營運成本$7,500租金*$4,000入貨$2,000裝修$500雜項$1,000總投資$15,000*一個月上期,一個月按金

營業資料

(10/12)營業額$200,000營運成本$20,000租金$20,000人工$50,000入貨$50,000考察$5,000雜項$2,000盈利$53,000三名老闆,一名全職及一名兼職

搞境外團要有牌

根據《旅行代理商條例》,境外旅行團必須由本地持牌旅行社舉辦。若旅行社倒閉,旅客可以從「旅遊業賠償基金」獲得團費九成的特惠補償。另外,外遊時遇意外傷亡,基金亦會提供緊急經濟援助。Sam及Andy已有外地領隊牌照,但辦境外單車團,還要委託本地持牌旅行社承辦機票、酒店及保險等,並代為與境外旅行社接洽團務。本地及外地旅行社的收費,約佔團費的三成。申請旅行社牌照手續繁複,公司要投放五十萬註冊資金在旅遊業議會,同時必須是其屬會會員,有獨立辦公室,管理層在五年內要有連續兩年相關工作經驗。因此,今年初Sam邀請旅行社老闆蘇健成(Ricky)入股,近日正收購一家本地旅行社,「收購價唔使一百萬,自己有牌,就可減省中介人費用。」Sam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17

移動設備的另類生態圈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301/t20130123_401299.htm
 移動設備「氾濫」,除了保護套、貼膜等「基本保障」級周邊產品外,越來越多的公司攜帶觸屏手套、智能背包等五花八門的周邊產品,分享並創造移動設備市場的精彩。

  

  王陽/文

 

  在大街上,想找到一個沒有隨身攜帶移動設備的人,已經越來越難。至少,手機早已成為了路人「標配」。而移動設備不僅自己紅得發紫,也在有意無意間,帶旺了周邊產業。除了保護套、耳機、充電器、數據線、支架、貼膜等為人所熟知的「基本保障」級周邊產品外,越來越多的廠家攜五花八門的產品加入到這一行業中來。例如,可直接操作觸摸屏的觸屏手套、可攜帶大量移動設備的服裝、可為移動設備充電的智能背包、讓iPhone變身單反相機的配件等,它們在分享移動設備市場精彩的同時,也在以「錦上添花」的方式創造著精彩。

 

  觸屏手套,寒冬迎「春」

 

  2007年iPhone面市,觸摸屏開始大行其道,三星、摩托羅拉、HTC、諾基亞等廠商相繼推出觸摸屏產品,手機、手持式遊戲機、平板電腦甚至是電腦,紛紛被其俘獲。DisplaySearch諮詢公司在其出具的年度觸摸屏市場分析報告中預計,2012年手機觸摸屏出貨量將達到12億片,平板電腦觸摸屏出貨量將達到1.3億片。

 

  縱然觸摸屏產品市場異常火熱,但在寒冷的冬天裡,觸摸屏還是暴露出了其不便之處。電阻式觸摸屏靠壓力感應,因此無論是否戴著手套,只要用力就能夠操作。而如今更為流行的電容觸摸屏採用多點觸控,手指進行操作時,人體同時承擔著導體和溫度感應的作用。當人們在寒冷的冬天裡為了保暖而戴上普通手套時,作為絕緣體的手套將手指跟屏幕隔絕起來,無法導電,也無法感應溫度,也就不太可能實現操作。

  觸屏手套應運而生。其將導電紗植入手套的指尖部分或整個手套,起到導電的作用,再加上羊毛、腈綸等其他普通手套所需材質,可以恰到好處地兼顧操作電容式觸摸屏和保暖的需求。早在觸摸屏剛剛面世的2007年,就已經有中國企業看到了觸屏手套的市場前景,開始涉足這一領域,但當時,國內的觸摸屏產品尚未興起,觸屏手套主要銷往國外。北京歐立信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觸屏手套市場規模約為1700萬美元,但國內的市場規模僅為1000萬元,預計2012年國內市場規模將大幅增長至7800萬元。

 

  目前國內主要的觸屏手套廠商有美觸、觸族、以路、GDARLING等。美觸走中高端路線,邀請法國資深服裝設計師參與指導,用戶包括法國、德國、美國等市場高端人群。GDARLING主打中高端女性市場,觸族主要針對成熟女性市場,注重產品的特色,而以路則以價格優勢快速佔領低端市場。即使各個品牌定位不同,但國內的觸屏手套產品仍以實用功能為主,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除此之外,奢侈品牌也盯上觸屏手套的生意,博伯利(Burberry)推出了具有觸控功能的羊皮手套,價格高達數千元。

 

  除了觸控之外,手套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意大利Hi-Fun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Hi-Call的高科技藍牙手套,內置藍牙接收器、麥克風和揚聲器,用戶可以直接戴上手套進行通話,手套腕部還有接聽和掛斷電話的快捷鍵,其工作距離達到12米,一次充電可以使用24個小時。該款手套可用USB充電,可乾洗,售價50歐元(約合400元)。

 

  電子設備「穿」起來

 

  電子設備越來越多,出門如何攜帶成為很多人的困擾,而Scottevest公司的產品或許可以幫上忙。它推出的夾克、風衣、背心、襯衫、褲子等產品都擁有隱藏式的口袋,口袋數量最多超過30個,手機、相機、平板電腦等設備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專屬位置,而夾克、風衣中,甚至還可以放下水瓶、領帶、眼鏡等。如此大的容納量幾乎可以與小型手提袋相提並論,因此非常適合短途旅行。

 

  不僅讓電子設備各歸各位,Scottevest在細節設計上也十分貼心。例如附帶可拆卸的清潔布,用來清理電子設備;ZIP-PIP??專利技術允許用戶把相鄰的口袋合併或者拆分;巧妙隱藏的耳機線通道,保持服裝的外觀形象;口袋具有特殊的導電設計,對於有觸摸屏的設備,用戶可以通過透明的口袋直接操作。雖然功能出眾,但Scottevest產品的價格並不昂貴,一件男士標準夾克135美元,經典背心100美元,與普通服裝大體相當。可想而知,其產品是移動設備發燒友們的最愛,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不僅為產品設計提供建議,還親自擔任起了模特。

 

  除了像Scottevest這種想把移動設備統統「穿」上身的「大嘴」服裝外,也有一些公司專注於耕耘更小的細分領域,同樣也能為移動設備用戶帶來便利。如何解決耳機線的纏繞問題就吸引了不少公司的目光。Tooks Hats專門製作內置耳機的帽子,防止在跑步過程中耳機被不斷拉扯,並且耳機可以水洗;HoodieBuddie推出了一款連帽衫,耳機穿過衣服內部,從領子伸出來。

 

  方便歸方便,這些產品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即都有一定的季節性,例如夏天戴帽子、穿風衣就很不靠譜。而且,它們也不能解決移動設備的最大難題—充電。

 

  早在2005年,Scottevest就曾與GlobalSolarEnergy合作推出了太陽能充電夾克,當時只是把太陽能電池板縫入外套當中。隨後,科學家們努力開發可以直接利用太陽能發電的服裝材料。2012年4月,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宣稱,他們正在開發一種用天然纖維製成的太陽能供電的衣服。12月,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研製出了世界首款光導纖維太陽能電池,直徑比髮絲還要細的電池可用來製作衣服,而來自日本的科學家也在同時推出了一種由極薄的小球狀太陽能電池織成的布料。

 

  目前,可充電服裝基本處於概念階段,用戶仍需依靠電源為移動設備充電。而全球首款智能背包Phorce將成為一個新的選擇,除了可變身單肩包、雙肩包、公文包裝下移動設備之外,其還能為移動設備充電。Phorce自身只需4個小時即能充滿,電量足夠為iPhone 5充電超過8次,Galaxy S3約6次,iPad mini 2.5次。Phorce的防震物填充設計可以保護充電設備免受擠壓和顛簸,並且採用防水材質。USB版和Mac版Phorce的零售價分別為349美元和449美元,預計2013年一季度開始批量生產。此外,Phorce還計劃推出自己的App—通過藍牙與智能手機相連,可以進行電量管理等。

 配件助力,設備變身

 

  無論是觸屏手套、藍牙通話手套,還是可容納移動設備的服裝、可充電的智能背包,都是為了讓人們使用移動設備更便利,但其功能依然相對基礎。與它們相比,一些新奇的配件可輕鬆實現移動設備大變身,從顯微鏡到單反相機,從機器人到萬能遙控器,移動設備似乎無所不能。鑑於iPhone目前在移動設備領域的市場地位,大部分公司都選擇了iPhone作為自己的試驗田。

 

  2011年7月,美國加州大學自主研發出將iPhone 4變成顯微鏡的CellScope系統,但主要應用於醫療領域。2012年年中,蘋果周邊產品配件製造商Skylight推出了一款可供iPhone使用的顯微鏡操作配件,使其變成真真正正的醫學顯微鏡,並把手機的顯示屏作為顯微鏡的主顯示屏,方便多人同時觀看,可用於教學演示等公開場合。使用者可以在觀看的同時將其錄製成視頻發送給好友。與通常售價昂貴的顯微鏡相比,該款配件的價格僅為200元。

 

  對於追求成像效果的發燒友而言,讓iPhone 「一秒變單反」的配件滿足了他們的願望。2011年推出的拍照輔助產品The iPhone SLR Mount,主體是一個鋁製的外殼和連接單反鏡頭的適配器,可以將尼康、佳能的鏡頭直接連到iPhone上,達到升級的目的。但升級的費用較高,約為1600元,與實用性相比,「拉風」的作用更強。2012年年末,SnappGrip推出了一款具有藍牙功能的相機適配器,適用於iPhone和三星Galaxy S3。

 

  玩得更高級一點,手機甚至可以變身為機器人。兩位工程師 Peter Seid 和 Phu Nguyen設計出智能手機機器人Romo,其硬件包括輪子、電板、智能手機接口和鋰電池,而軟件則由一系列手機應用構成,通過軟硬件的配合,機器人可以完成指定任務,例如RomoRemote應用可以遙控機器人,通過手機上的攝像頭查看周圍情況,頗有幾分「間諜」的味道。2012年10月,這個機器人項目獲得了紅杉資本領投的500萬美元投資。

 

  上述產品以「耍酷」為主,而讓iPhone變身一個萬能遙控器則顯得更為現實。一家名為Satechi的公司推出了一款適配器,它其實是一款能支持iPhone的紅外線收發器,把它插在iPhone的耳機插孔上,再與配套的應用程序相配合,便可以實現對於電視、空調等家用電器的遙控。目前,這款產品的售價僅為40美元。而Equinux公司開發的Tizi Remote套件不僅可以讓iPhone變成電視遙控器,更能利用Siri實現語音換台等功能。

 

  另一個實用級的iPhone配件是升級版的「蘋果皮」。曾經的「蘋果皮」可以幫助iTouch實現通話功能,而升級版的「蘋果皮」則讓iPhone變身為一部雙卡雙待的手機,避免了用戶攜帶兩部手機的麻煩。「蘋果皮」是一個可以套在iPhone上的外殼,包含一個額外的電池和卡槽,在相關應用程序的配合下,用戶可以進行撥打電話等操作。

 

  為移動設備「錦上添花」如火如荼,但並非沒有風險。以蘋果為例,當手機從iPhone 4S向iPhone 5升級時,配件廠家不得不對其產品進行調整,原有產品可能面臨著被退訂的風險。並且,得到蘋果的授權是相關配件合法性和銷量的保證,而在推出iPhone 5之後,蘋果要求重新審查周邊產品廠商的資質,但審查進度十分緩慢,蘋果此舉在於收縮授權數量,加強控制。而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有利於行業的規範;另一方面,卻也增加了周邊產品廠商命運的不確定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83

Google Reader的生態世界是如何被顛覆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164.html

i黑馬 導讀:作為一個資深閱讀控,Google Reader的死忠粉,對於它將「離世」的消息,深表不震驚!作為一個靠前沿趨勢吃飯的科技blogger,作者@龍真 以前平均每天花在上面的時間是18小時!毫不誇張的說,Google Reader就是我的飯碗,就是我的全部,對我來說意義極其重大!如果這個事發生在三年前,我相信它會激起很多人的強烈反彈,因為它直接損害了太多人的利益,至少對於我來說,這就是滅頂之災!但現在,大家所做的只是哀悼。三年的時間,世界已經發生了太多的變化。但Google Reader對於世界的的貢獻,不容抹殺。

Google Reader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生態世界,也是一個長期走在潮流最前沿的孤獨的世界。儘管它所倡導的RSS最終沒有成為主流,但它留下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不容抹殺。如果談閱讀革命的形式創新,我會把它和報紙,門戶的出現相提並論。如果談閱讀模式創新,我會把Google reader,digg,summly,stumbleupon並稱為閱讀領域的新四大發明,並會把它放在第一位。在龍真看來,Google Reader的巨大貢獻在於:

第一,自主式聚合閱讀。第一次讓人們離開了被門戶,被報紙們瘋狂推送內容的媒體時代,開啟了個性化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的時代。使用Google reader後,我就再也沒有去看各大門戶的習慣了。因為一切的內容基本在這裡都可以搞定了。閱讀在這裡,分享在這裡,收藏在這裡,互動雖然難用但也在這裡!現在的Flipboard,Zaker,網易云閱讀,搜狐新聞客戶端,無覓,指閱等社會化閱讀工具其實都是Google Reader的形式上的變種,它們的出現都離不開對Google Reader的借鑑和參考!

第二,互聯網訂閱模式。第一次真正做到了"內容為王",小媒體有了與巨無霸們競爭的機會。個人也可以作為發生源產生與媒體巨頭們一樣的力量!國外幾大新興科技媒體Techcrunch,Mashable,thenextweb,allthingsd,readwriteweb等莫不是在沒錢,沒人,沒太多內容,沒推廣資源的窘困境況下,借助於Google Reader的平等的對待內容的態度,依靠眾多GR死忠粉絲的力量而衝到了主流的行列。而國內情況也驚人的相似,36Kr,Tech2IPO創見,云科技之所以在今天有強大的影響力這跟他們之前已經滾動了上萬的各種reader訂戶密不可分。Google Reader的關閉也會對國內外這些靠Reader起家的知名博客們的用戶造成不小的影響。這點值得嚴重關注一下。說到了現在,您不覺得現在的微博,尤其是微信背後都有著深深的google reader的影子嗎?都是訂閱,都是內容驅動,規則的改變都帶動了大量屌絲逆襲的機會!

Google Reader的生態世界裡核心在於那些「志同道合」的「與世隔絕」的「神奇」用戶。經過了多年的大浪淘沙,你會發現GR的用戶驚人的一致!他們的群像可以描繪的清清楚楚:年齡18歲到40歲之間;本科以上學歷,很多都有留學經歷;休閒和簡約風格;互聯網或技術工作者;非常講究個性化;特別強調獨立思考能力;忠實的蘋果粉或Google粉;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第一批用戶;對最新的科技潮流有強烈的渴望;信仰技術和產品可以改變世界;郵箱用Gmail;聊天只聊產品和技術或這個圈子;有強烈的表達慾望等等。這是一個小的世界,就跟中國互聯網洪荒時期那些混論壇的人創造了了中國互聯網的騰訊、網易和新浪一樣,這些Google Reader的用戶們開啟了中國最原始的科技博客的大門。但儘管如此,他們的根據地依然是Reader。因為這群人更喜歡聚合的內容,更喜歡看到不一樣的觀點,它們苛刻的追求內容品質,是真正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趨勢的追隨者,是真正的分享者和研究者。以致於我不管是在Tech2IPO還是現在的i黑馬面試作者的時候,第一要求就是:你用不用Google Reader?你都訂閱了什麼內容?這是第一要求!

為什麼會離Google Reader越來越遠?其實對於我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只是呆的時間越來越少。翻牆的原因就不說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Google自身對於Reader產品的破壞。Reader的核心邏輯其實非常明確,就是讓大家儘可能的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最有價值"的"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Reader的團隊他們一直在努力。不管是在相關推薦上還是在朋友內容分享推薦上都做的非常可圈可點,這都極大的方便了用戶的使用,甚至在很困難的互動交流上他們也都在不斷的研究方法。但似乎萬惡的Google公司管理層完全不是這麼想的。他們更傾向於把這個不賺錢的產品廢掉。最突出的表現是對PostRank的態度。Postrank是一個Google reader裡最有價值的第三方插件,它可以自動為每篇文章打分,我們在閱讀時可以直接按分數來篩選文章,直奔主題,這是Google reader對我這樣每天要瞄上數百篇文章的閱讀控的最致命的吸引力。時間不長,就傳出了Google二三千萬美金收購postrank的消息,我本以為這是好事,但馬上postrank就被移出了Google reader!然後產品被廢掉,技術融入了Google分析。還有很多例子,Google Reader的產品不能跟Google的其他重點產品發生衝突,不能加上有衝突的功能,只能作為其他產品的推廣渠道。這種種束縛住Google Reader手腳的種種惡意,讓我們普通用戶都看的出來,除了心酸和同情,我們能做的了什麼?!要知道,在這個競爭已經推進到了極致化的時代,如果你不能做到更好為用戶篩選內容,用戶就會有其他家備選!

第二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社會化媒體Facebook,twitter,國內微博,微信和人人的興起。它們一方面擁有比Google reader更多的用戶,一方面擁有更開放的內容源頭,更重要的是它們的產品形式更容易分享和互動。"更好的內容",加上"更便捷的分享",再加上"興趣相投的朋友推薦",以及"更強大的交流互動形式",Google reader完敗於社會化媒體。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龍真個人也傾向於這或許是Google下定決心,關掉Google reader,而把它的使命放到Google+去完成的核心動因。

第三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開放性和移動端興起的交叉作用。Google reader在移動領域基本沒佈局。由於Google reader一直保持著強烈的開放性,給了很多基於Google reader的產品機會,從這點上我們也應該心酸的為GR叫聲好。貢獻出它的用戶及內容,來成就其他的閱讀器,共同推動RSS的發展,這是一種什麼精神?!從PC端的鮮果閱讀到網易閱讀,從移動端的reeder到mobilerss,數不清的Google reader的徒子徒孫們:一方面,在言談和高度上把GR捧上了天;另一方面,又在不聲不響的瘋狂搶奪它的陣地。到目前為止,它也僅在android上有一個已經被淹沒在各種閱讀器裡體驗一般的簡易應用。而Google新出品的被稱作可能會代替GR的"新鮮匯"應用,更像是迎合出版商們的在線圖書館的公關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