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建立SOP 從台灣複製伺候竹科新貴的成功經驗 佑生讓上海產婦體驗豪華月子


2010-8-2  TWM





一輩子只「生」一次,讓上海女人這二、三年來越來越懂得善待自己,流行到「月子會所」坐月子。佑生如何搭上這波新風潮,將台灣月子中心的整套服務,引進上海發揚光大?

撰文‧林孟儀

這二、三年,具經濟基礎的白領八○後(一九八○年後出生)中國女性,流行到專業的「月子會所」坐月子,光大上海地區就出現了十多家月子會所。

商機驅使下,台灣相關業者、大醫院的婦產科醫生,紛紛投石問路,準備西進!目前上海地區就有兩家:喜洋洋和佑生,前者幕後金主為台灣婦產科醫生,後者主要股東和團隊來自竹北知名的佑康月子中心。

坐月子中心設在五星級飯店後發先至的佑生,去年九月三十五間房的徐匯店才開幕,預約就已滿到今年底;緊接著有六十六間房的普陀區店,即將在七月底開張。佑生如何掌握月子會所這門方興未艾的生意呢?

熱鬧程度可比台北忠孝東路的上海徐匯區,佑生就隱身在華美達新園酒店十三樓。電梯門一開,有駐衛警和門禁管理把關,內部裝潢時尚雅致。再來到普陀區,附屬五星級明捷萬麗酒店的高級出租公寓,佑生占了三層樓;時尚的大廳、樓中樓套房,宛如精品旅館,很難相信這裡是月子會所。

沒 錯,上海高檔的月子會所都開在飯店裡,佑生總經理曾曉萍解釋,中國這幾年為了奧運和世博,飯店如雨後春筍般興建,而月子會所需要配有衛浴的標準套房,剛好 可以去化飯店和地產開發商多餘的空間。「消費者的心理是:『我在五星級飯店坐月子!』上海人很愛面子的。」曾曉萍笑說,這樣的組合,是三方各取所需的結 果。普陀店就是新加坡開發商邀請進駐的,嬰兒室、游泳池等,完全配合佑生需求裝修。

不過,佑生二個會所每月租金各要新台幣二百萬元,並不便 宜,幸好人力成本只要八十萬元;算一算,單店成本只略低於台灣每月經營成本三百萬元。她提到,台灣人事成本高,約占二百萬元,一位台灣護士的薪水,可抵 七、八位當地護士。幸而佑生收費約三到五萬人民幣,單日收費一四五○元人民幣,比台灣貴,依然很有獲利空間。

比裝潢、比硬體,砸錢就有;比軟體,台灣人的服務標準,極具競爭優勢。

有SOP才能快速複製

「我發現拿台灣五成的實力,真的只要施力五分,這邊的媽媽就很滿意。來中國開月子中心,只會成功不會失敗!」親切爽朗的曾曉萍突然大膽表示。她曾是竹北兩大頂級月子中心惠生和佑康的創辦人之一,去年帶著佑康的團隊和經驗,到上海找商機。

上海當地的月子會所,喜歡找知名醫生站台,但實際照顧產婦的「月嫂」,往往只是幫傭打掃的「阿姨」,不具護理專業、對月子照料的知識也欠缺標準化;產婦只能碰運氣,看遇到什麼樣的月嫂。

所 以,曾曉萍將佑康在台灣服務竹科新貴的經驗複製到上海:除了六位直系親屬,其餘訪客都不能進房探視,且只能在育嬰室隔著玻璃看寶寶;育嬰室二十四小時不拉 窗簾,不怕家長隨時監看。另外,室內的感染控制採取高標準,護理人員要接觸嬰兒,必須消毒雙手。而佑康在台灣已獲得國際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認證,「服務產業的SOP等於ISO,表示我們有複製的能力!」曾曉萍說。

這些服務超乎上海產婦們的預期,儘管不做廣告,醫生、律師、企業白領客層都自動口耳相傳、營造口碑。不過,入鄉得隨俗,上海人不喜歡吃麻油雞,而且產婦們連上完廁所,也會請護理人員來幫忙擦屁股!畢竟她們認為花了錢,就是來被伺候的。

竹北佑康一年營收台幣五、六千萬元,毛利三成,稅後純益一千二百萬元。在上海,佑生資本額人民幣一千萬元,雖一床難求,但前半年都得看虧。「別先看獲利,要先看媽媽的需求,只要把每位上門的媽媽月子做好,自然會有盈餘。」曾曉萍堅信。

為 了想讓更多人體驗佑生的專業服務,曾曉萍大膽採用先體驗再付費,免訂金、前金的特殊戰略,甚至還祭出入住後三天內不滿意免費無償退房口號,讓人為她捏一把 冷汗。「坐完月子,最後不付錢沒關係啊!只要媽媽們還是很讚賞我們,總比硬跟她收費,但從此不肯介紹朋友來還好吧?」她不以為意。

新穎的服務模式,讓成立一年多的佑生快速闖出一片天,目前來談加盟的案子就有十二件,最遠來自四川。但上海月子會所的倒閉率高達三成,消費者挑剔刁鑽,一個負面評價,就足以讓月子會所倒閉。

在這個如履薄冰的新興市場,已搶得先機的台商,仍得靠專業服務才能勝出!

佑生 Profile

總經理:曾曉萍(中)

中國成立時間:2009年9月店數:上海 徐匯區嘉匯店、普陀區品尊店共二家

佑生成功心法

1.大膽祭出先體驗後付費的行銷策略,吸引消費者上門2.不看商機,先看需求,把上門的產婦月子做好,盈餘和口碑隨之而來3.將服務竹科新貴的最高標準SOP,全數複製到中國,高於消費者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29

淘寶商城推首家線下家裝體驗店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20784.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65

蘇寧易購的一次的體驗 旭日東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w19.html

從罈子裡經常看到有從易購和京東等網購的對比體驗,比較多的壇友說過易購的服務比較差,速度比較慢。我也有一點蘇寧電器的股票,希望易購的問題不是大面積的問題,上個月體驗了一把,不幸中標!!
 

   是我老婆操作的,要買一個卡帶機,她同學向她推薦京東,我說用易購吧,以後使用過程中有問題可以找實體店維修,遂採用易購。
 
   7月25號左右下單,易購客服說6天能到貨,8月1號未到貨,打電話查了一個小時才找到我們的單號,說是沒貨,已把我們訂單歸納為不正常單,要等到8月 18號才有貨,8月22號能收到貨,8月22號還未到,又詢問,只告知貨已發,從哪裡發的,什麼時候發的都不知道,23號又聯繫客服,回覆說22號才發的 貨,要26號左右到。今天8月24號,離下單正好已過一個月時間!我們還在等待我們的卡帶機!
 
   這個過程總結的幾點問題:
 
   1- 產品總類少,同樣卡帶機,京東上有5款,而當時易購只有1款。
 
   2- 訂單系統和倉庫信息銜接不好。但是庫裡貨很少,而且補貨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我們下單時根本沒有警示提示。(或許訂單系統和倉庫信息是同一個系統也可能)
 
   3-補貨時間慢。七月底發現庫裡沒貨,要8月18號才能補上貨。
 
   4-信息追溯查詢不方便。為了找回我們的訂單,整整用了一個小時。
 
   5-信息反饋服務不好。在我們長時間等待沒有收到貨中,從沒有客服主動聯繫做出解釋,而是一等再等後好不容易才查到訂單情況。
 
   最後我老婆說了:沒貨了連個信都沒有,以後再也不用易購了。
 
   不管後天能不能收到貨,這次易購體驗基本上是:不可思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62

體驗當賣點 建立品牌口碑

2011-10-03  TCW




Q:替家裡彈簧床工廠加設網路拍 賣,但不像衣服、鞋類,彈簧床是單價較高的商品,請問網路這塊該如何經營?到國外申請品牌回來可行嗎?要行銷品牌,該做怎樣的活動?(恩蒂那斯床業林店長 問)

A:現代人重視睡眠,賣一張能讓人一夜好眠的床,絕對是一門好生意。

像彈簧床這樣的商品,最重要的是消費者的親身體驗,如何協助顧客找到適合的床墊,是品牌核心任務,也是行銷活動重心所在。因此,只要能建立易識別的中英文 品牌名,不一定得去國外註冊品牌。

基於此,可以考慮找知名連鎖旅館合作,提供免費床墊給旅館的方式,交換自家彈簧床品牌曝光的機會,從入住房客的真實體驗,開始建立口碑,搭旅館的順風車打 響知名度。

至於一般消費者,最好可以將床墊免費宅配送府,等試睡滿意後再付款,訴求體驗的創新銷售模式。好處是,不必付昂貴房租開設大型門市,傳統的彈簧床賣場,就 算顧客願意上門試躺,也未必能在短時間內,找到最適合的好床。

實體門市則應把店面縮小,移到精華商圈精品店隔壁,整家店只要擺一張床就好,彰顯品牌的價值感與時尚感。

但要成就一個品牌,這樣還不夠,還要給足消費者服務的承諾。以我自己經營王品集團為例,可以放手把營運交給各店店長,但過去十幾年來,我一定每天至少花兩 小時親自看客訴,掌握顧客對第一線服務的看法。

其實,網路並不等於商品拍賣場,也是提供顧客服務的理想平台。你需要建立的應該是品牌形象網站,網頁上提供床與睡眠的專業資訊和諮詢,豐富消費者選購好床 的知識,更可讓顧客寫下體驗心得,從中了解不同消費群對商品的偏好。最重要的是,透過網路,定期追蹤、管理賣出去的每一張彈簧床,提供到府維修的持續服 務。

試想,如果顧客買一張床還能享受服務,怎能不感動、主動透過臉書幫你的品牌宣傳呢?

當然,這樣做的前提,一定要產品品質禁得起考驗。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行銷的「本」,來自產品要夠「好」,給顧客的服務要夠「深」。店長學堂 歡迎讀者提問:[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3

在浮躁的投資世界裡體驗安寧 流水白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b1d06701011mam.html

(一)

 

有些時候,確定性只需要1分鐘就能理解。

 

中國的上市公司一直存在3種狀態,A股、B股、H股(此外,還有美股中的中概股);同股同權是確定性的。A股的大多股票,在B股和H股卻是長期以打折的方 式在交易。因此,過去十年,同樣的公司,在H股平均上漲了4倍---即使如此,大多H股的股票還遠遠比A股便宜---而A股卻一無所獲;同樣的公司,B股 的獲利也是A股的數倍。折扣就是一種確定性。(反之,如果同樣的股票在境外只有一半的價格或者三分一甚至五分之一的價格在賣,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類似的還有當年的封閉式基金,當他們以5折的方式在交易的時候;也就意味著當你的收益翻倍也不過和其他人的成本相同。(當年我推薦封基給朋友,他們說,太慢,沒意思。)

 

搖新股的確定性存在於長期的統計中。過去十年,有新股搖的時候,新股年均回報是年化15左右……而搖新股,只需要申購,開盤賣出兩個動作罷了。

 

(二)

 

過去十年機會騰湧,對股市完全不瞭解的人,可以通過搖新,通過買封閉式基金,還有些時段通過0風險的可轉債,通過購買H股,通過購買B股……輕而易舉獲得非常好的收益。但大多人卻說,中國的上市公司不值得投資,投資機會非常少……

 

遍地黃金的股市已經過去或正在過去。未來,我們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回歸到研究公司本身。

 

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討論往往是在一個系統內討論的,比如說中國經濟。如果中國經濟崩潰,你原先思考確定性的前提都將毫無價值;更不要說核大戰等等。看完《2012》裡的房子和紙糊了一樣的消失,並不會阻止人們去買房子,道理也一樣。

 

(三)

 

股票短期的漲跌,一年股市的牛熊,這是不確定的。但公司長期的經營,所特有的戰略目標,企業文化,人才觀念,經營模式等等,這些是確定性的。因此,當我們投資的時候,我們會儘量排除不確定性的方法,轉而去尋找已知的可知的東西,從而增加確定性。我們每天都努力瞭解,每天就增加了投資成功的確定性。

中國石油是一家高度確定性的公司,因為他必然是:政府扶持、保守經營。同時,中國石油的確定性也表現在戰略上:在戰略上模糊不清,國企傲慢不思進取甚至腐敗的企業文化,人才觀念上的看中關係。這些構成了企業最核心的內容,你知道中國石油就是如此。

 

大公司的確定性高於小公司,因為大公司經過長期的經營,經歷了市場的風風雨雨,也經歷過了前進過程中的對對錯錯。正如一個成年人的行為是容易預測一樣。而 小公司正如小孩,可塑性強,但不確定非常高。歐美市場,大公司溢價,給小公司折價,(修改:大公司和小公司的估值差不多)因為小公司成為大公司的概率非常 低,大多一兩年就夭折了。(而一些小公司成長了百倍千倍)市場是殘酷的,只有經過無數次殘酷的考驗,才能成為蒼天大樹。同時適者生存的哲學適用於叢林競爭 中。大多人盯住小公司的成長性,看到那些大樹都是從小樹生長而來,卻忘記了,能成為大樹的,永遠只是一個小概率事件。

 

(四)

 

沒有人每天看自己的存摺,因為存摺的利息是確定的,同時存摺是安全的。


對於一個人來說,當他說一個企業確定性不高的時候往往因為對這個企業不夠瞭解。當然,另外一個方面,任何一個企業同時具有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雙重的特徵。我 們尋找出它的確定性,同時意識到它的不確定性,構成了購買一個股票的基礎。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這個問題主要是啟發人們去思考什麼,去做什麼,最終讓自己敢於 投資,同時通過不斷增加對公司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瞭解,讓自己增加投資的勝率。

 

(五)

 

關注投資,經常要問自己,不是市場波動我們該怎麼辦,而是我們對自己持有的公司又多瞭解了幾分。當你認識深入研究之後,就會有夜夜好眠的收穫感和滿足感。

 

在時間匹配、複利認識、摩擦成本控制、注重上市公司內在的價值的關注等確定性的邏輯確立後,巴菲特跳著舞去上班了,這是農夫般的快樂,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後的人生境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28

每一代人都要創造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2388d0102e8jd.html
每一代人都要創造

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中國企業家》雜誌  2008年3月  作者 黃鐵鷹

 

 

  1987年香港股災:

  從千萬富翁到街邊小販

 

  1986年,我在深圳見到了十幾年沒見的小學老師。他是出生在印尼的廣東華僑,上個世紀50年代他剛從雅加達大學金融系畢業,響應祖國號召,同一大批東南亞華僑的知識青年跑到中國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於是,他成了我在長春市安達小學讀書時的語文和數學老師。

 

  經歷了中國的反右、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這個老師從愛國青年變成了三個孩子的父親。為了孩子能吃飽飯,1977年他帶著老婆和孩子來到香港。不愧是學金融的,他先從建築工人開始,幾年後就開始自己在家裡裝電子錶往大陸賣,後來深圳開放了,他跑到深圳辦了手錶廠。

 

  在深圳第一次見面,他給我一張名片,上面寫著深圳(香港)環亞電子集團公司董事長,他在深圳的工廠有一千多名工人,是深圳當時最大的電子裝配工廠之一。

 

  之後三年,我們沒再聯繫。1990年我在香港油麻地逛街,突然聽到一個很熟悉的聲音:十元兩件啦!十元兩件啦!我一回頭,有些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的老師站在三輪車上在大聲叫賣日本的二手衣服。怕他尷尬,更怕自己尷尬,不知怎的我沒敢上去跟他打招呼。正在一邊猶豫,突然有人大叫:「走鬼啦!」只見我的老師和其他幾個同樣賣東西的人,像瘋了一樣把衣服用任何人類都想像不到的速度塞進包裡,推著車子跑了。原來是市政管理人員來了,香港無照小販專門請人給他們把風放哨。

 

  從油麻地回來後,連忙找名片給老師打電話,所有電話都變成別人的了。第二個星期天我又去了,那天沒有市政的人來,老師的生意也很冷清,我鼓著勇氣上前跟他打招呼,本以為他會尷尬,可是老師畢竟是老師。老師跟我說:「我破產了,現在只能做這個生意了。見到你真好,如果沒事陪我聊聊天。」

 

  我問:「那麼大的工廠,是怎麼破產的?」

 

  老師說:「嗨!都是一個貪字。(19)86年香港股市瘋了,我看不少人賺錢,我這個學金融的雖然知道股市風險大,但還是忍不住進去了,結果越炒越大,最多一天能賺一千萬,我把工廠也抵押給銀行借錢炒股,哪承想(19)87年股災一來,我的資金一下子轉不動,房子和工廠都給了銀行。」

 

  我問:「師母怎麼樣?」

 

  「她現在在新蒲崗的一件製衣廠剪線頭,我們還借了一部分私人錢,這個錢總是要還的。好在這是香港,人只要勤勞就餓不死;只要餓不死,總會有機會。這就是人生。」快60歲的老師說。

 

  老師永遠是老師。從此我明白香港人說的:馬死落地行是什麼意思了。

 

  1987年的股災是香港人經歷的第一次股災,那是由美國股災引起的。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股市一天跌了22%,年輕的香港股市一個跟頭倒下了,連關了四天市,當香港股市重新開始後,香港股民的錢少了三分之二。有一大批香港股民像我的老師一樣破了產,其中大部分人永遠也沒有機會再回到股市。

   (評論:只要拿著好公司的股票,譬如匯豐控股、恆生銀行,即便當時賠了90%,賠得慘不忍睹,堅持不賣,熬到1990年也解套了,熬到1994年起碼賺100倍。笑到最後的都是極端樂觀主義者,不怕天塌下來的人。歷史不能重演,但規律可以重複。)

 

 

  1992年日本股災:

 

  跳樓的野村證券員工

 

  1990年,我到日本公出,順便去日本最大的證券公司——野村證券參觀。由於當時日本股市和樓市如日中天,股市比2007年中國股市還火,市盈率到了100倍,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經濟學家紛紛說,傳統經濟理論對日本不實用,日本正在創造新的經濟規律。日本房地產更是不可一世,一個東京市的地價就可以買一個半美國。日本商人在全世界可牛了,到哪兒都像闊佬逛菜市場,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於是,日本人買了美國金融帝國的象徵——洛克菲勒大廈,買了美國電影的象徵——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買了加拿大的森林,買了澳洲鐵礦,買了香港半山上最貴的房子,日本女人買了70%法國生產的LV手袋,日本男人成群結隊飛去泰國打高爾夫……

 

  接待我的是一個野村證券的年輕經理,他把我送出野村大樓時,站在大廈旁邊的台階上,指著那座新落成的60多層的花崗岩大廈,不無驕傲地說:「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經濟,這個大樓裡儲存著全球客戶的經濟信息,野村證券為了保證這些信息的安全,在這個樓下100米處有一個發電站,它可以保證野村證券在世界上發生任何事情都能正常運作。」

 

  可是不知怎麼回事,到了1992年日本經濟就不能正常運作了。日本股市從33000點,不到兩年跌到了11000點。房地產更是一落千丈,1990年還能賣一個半美國的東京,1993年竟然連一個紐約都買不起了。於是,日本企業紛紛從海外抽錢回國救急,不僅把洛克菲勒大樓折了一半價賣回給美國人,還把日本好幾個大銀行和保險公司也賣給了外國人。

 

  1995年,那位接待我的野村證券經理到香港出差,我請他喝酒,他很沉重地告訴我:現在日本企業也開始裁員了,自殺的人很多,特別是證券界,他手下一個前年才從早稻田畢業的人上個月跳樓了。電視台現在最熱門的電視節目是教人們如何省錢,比如教日本家庭主婦如何用燒飯的餘熱煮雞蛋。

 

  那一段時間,香港大街上的日本遊客少了,到高檔餐館吃飯的日本商人也少了。「經濟泡沫」這個詞第一次在我腦袋裡有了真實的感受。從此,這泡沫就經常跟著我了。

    (評論:大漲伴隨著大跌,這也是規律。)

 

 

  1997年香港股災:

 

  成為負資產的女秘書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了,香港哀聲一片。本來1997年上半年形勢還好好的,樓市股市不斷創新高,人們排著隊去酒樓吃飯。我們公司開發的一個樓盤開盤賣樓花,買房的人需要前一天晚上去排隊。國內一個家喻戶曉的大歌星為了走後門買我們公司的房子,陪我們唱了一晚上卡拉OK。我公司兩個秘書近水樓台先得月,不用去排隊,每人花80萬港元交了三分之一首期買一棟房子,可是房子還沒住進去,泡沫就來了。樓價一口氣跌了三分之二,這兩位小姐那幾個月臉色難看得很,眉頭之間總擠出一個大疙瘩。原因是她們把已交了80萬首期的房子白白送給了銀行,為什麼?因為市場上同樣的房子,只值80萬;如果她們繼續供當時買的房子,就要再付160萬。

 

  那個剛來香港還不大懂香港規矩的明星火急火燎地找我退房,我說:「你看到門外那兩個小姐了嗎?她們是我們公司的秘書,在這個公司已工作10年。她們跟你一樣,也買了我們公司的房子,因此她們這10年算給公司做義工了。」

 

  我看大明星有點不明白,就解釋說:「她們工作10年,除去吃喝也就攢了80萬,交了這套房子首期後什麼都沒剩下,可是現在房子又沒了,這不等於白白給公司幹了10年。如果能退房,她們早退了。你沒看這幾天報紙討論嗎,很多人賣了李嘉誠的房子,現在變成負資產。有人說在這種特殊時期作為香港首富的李嘉誠應該網開一面,不要再追這些負資產的人所欠的房子餘款了。你猜這位首富李先生怎麼說?他說:香港是個重合同守信用、風險自擔的社會,你沒看到金融泡沫只能自認倒霉,因為所有人都沒看到。如果這個泡沫不破,你的房子賺一倍,我也沒理由跟你分利潤。」

   (評論:李嘉誠的話經典啊。賠了錢誰也怨不得,怨自己。)

 

 

  2000年互聯網泡沫:

 

 從3億元到有行無市的總經理

 

  亞洲金融風暴還沒過去,互聯網又來了。1999年末和2000年初,全香港的商人都好像瘋了。這次不同於以往,越是大商人越瘋狂,不管是搞地產,還是搞百貨;不管是生產電子,還是生產水泥的;不管是辦學校的,還是開夜總會的;總之全同互聯網幹上了,紛紛辦起了網站,紛紛註冊了名字帶有Cyber.com、Information.net的公司,紛紛向那些常青藤大學畢業生發出高薪聘書,紛紛與IT公司聯姻。我當時打工的華潤創業公司自然也不能免俗,雖然公司每年有十幾億淨收入,但因為同互聯網沒有關係,股價還不如一個剛創辦兩年的互聯網公司高。股東不干了,說:如果你們再不進入IT,就要找人收購。於是,我們只能絞盡腦汁往互聯網上靠,先是付了一筆天文數字的諮詢費,請世界最大的諮詢公司出主意,可是那些從美國飛來的高級腦袋除了給我們寫了兩大本資料外,任何問題也沒解決;其實他們也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不是互聯網裡的蟲,我作為公司總經理當時連上網都不會。

 

  可是商場是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遊戲。當時許多如雷貫耳的經濟專家都說:互聯網技術會創造一個全新的經濟,誰跟不上,誰就會被淘汰。想想看,誰不害怕呀?於是,我們也拚命想找一家美國技術公司「結婚」。經過投資銀行的朋友介紹,美國一家大公司的副總裁來香港,期間可以跟我們談談。可是時間約到早上8點,這在香港是非常罕見的商務見面時間。我當時有點納悶:看來互聯網的人就是不一樣,可能都是超人!第二天早上,7點50趕到人家香港分公司,一進接待室我差點暈了,原來在我們前面已有兩批人,一批人正在會議室裡同那個副總裁談著,另外一批人還在會議室裡等著。8點45分,輪到我們,30分鐘談完,結果就不用說了。

 

    2000年初正當我被互聯網搞得暈頭轉向時,一個朋友找到我,他與一個美國基金創辦了一個互聯網公司,在香港買了一個上市公司的殼,市值一下子升到200億。他請我加盟。我說:我可不懂互聯網。他說:你只要懂上市公司運作就行。於是,他開出了我不可拒絕的條件——3億元的公司股票,外加7位數的年薪。做著億萬富翁的美夢,我在新公司上班了。可是上班的第一個天,互聯網泡沫破了,第一個月我的3億元變成2億元,第二個月變成了1億元,第三個月……。第10個月,我的股票變成3000萬,而且有行無市了。

    (評論:把2.7億元錢一張張撕掉恐怕也得需要一年的時間,要不咋說互聯網燒錢呢?)

 

 

  2008年中國股市:

 

  罵「基金經理都是騙子」的基民

 

  互聯網泡沫滅了。金磚四國又冒出來了,特別是中國,進入21世紀後,雄起得不得了。中國轉眼之間成了世界的加工廠、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第二大汽車生產國、世界第三大經濟發展國。2007年中國這頭昏睡的獅子,終於徹底醒了。深圳的樓市開始超過香港的新界,上海北京的寫字樓也開始趕紐約,開戶炒股的人到了1億。於是,一下子創造了世界第一大銀行、第一大石油公司、第一大房地產公司、第一大保險公司……這一年全世界500強排名亂了,因為那些老牌500強紛紛被突然變大的中國公司擠出去了。中國商人在世界上開始揚眉吐氣了,腰裡揣著大把股民的錢,也能想買誰就買誰了。於是,中亞和非洲的油田,拉美的銅礦和鋁礦、澳洲的鐵礦和煤礦頻頻被來自中國的買家問價。澳洲有些人小心眼,看中國人要收購澳洲最大礦業公司,竟提出將會威脅本國民族經濟。中國外長婉轉講話了:「中國對澳洲的投資,還不及澳洲對中國投資的一半,我們希望澳洲繼續對中國增大投資。」真是富國風範,以柔克剛。

 

  2007年世界經濟的焦點放到了中國,全球的經濟天才都在討論中國股市和樓市,一派說泡沫太大了,另一派說中國正在改寫世界經濟,潛力遠遠還沒發揮出來。

 

  可惜世界經濟還沒改寫完,美國那邊次貸泡沫又碎了。中國股市進入2008年,少了近三分之一。記得2007年9月我回長春度假,碰到我母親一位老同事。一個當了一輩子會計的75歲老頭,成了中國第一代「基迷」。他把報紙上所有有關基金的報導用剪子剪下來,釘成三本半大書,還跟人學會了在坐標紙上畫圖表。他把家裡所有閒錢都買了基金。我問他現在買股票是不是風險太大?老頭說,他買的不是股票,是基金,基金是由金融專業人士管理、抗風險能力最強的綜合投資工具。他剛買的QDII是走了銀行後門才買到的,現在不到一個月就賺了5%。春節後母親打電話告訴我:老頭投到基金的20萬元,只剩了10萬元,現在有些精神不正常。老伴治病需要病,他捂著就是不賣,整天到銀行管人家要錢。見誰跟誰說:基金經理都是騙子。

   (評論:唉......)

 

  後記

 

  我是1955年出生的,以上是我活到現在親身經歷的經濟泡沫。其實,所有學經濟的人都知道人類歷史上這樣的泡沫比比皆是,比如:19世紀英國的南海金礦泡沫、荷蘭的鬱金香股票泡沫,20世紀初的美國鐵路泡沫、造船泡沫、槓桿併購和垃圾債券泡沫……

 

  讓我奇怪的是:人類怎麼一點都沒有學聰明?儘管每一次泡沫都有過去的影子,可是人類還是一次次重蹈覆轍。諾貝爾經濟學獎快有一個世紀了,那麼多聰明過人的腦袋得了這個獎;計算機在百萬里的星空中,就能算出你把鑰匙藏在家門口的第幾塊磚頭下;人類也能把羊變成人、把人變成羊,怎麼人類就是不能避免這些如此相似的泡沫?

 

  一些歷史上的泡沫故事往往讓我們匪夷所思。比如在英國南海泡沫中,一個騙子註冊了一個叫南海投資的公司,在他的招股書上寫道「本公司在拉美有一個誘人的投資項目,現在需要融資,這個項目的具體內容暫時不能透露」。第二天,當他打開辦公司的大門時,外邊擠滿了給他送支票的股民。第三天,這個騙子拿了錢就消失了。

 

  我相信我們的子孫,讀到今天杭蕭鋼構這樣的故事一定也會忍俊不禁,但是他們依然避免不了被他們的後代貽笑大方的命運。

 

  我認為「以史為誡」和「讀史明志」對人類不靈,人類是不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的。就像公元前歐洲種族之間的屠殺在二戰猶太人的集中營依然上演、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文化大革命」中完整複製一樣,不論發生過多少次泡沫,泡沫還會再發生。

 

  為什麼?

 

  因為人類就是人,人類就是由每一代的你和我組成的。儘管我們的父母都會告誡我們,不要玩火,火會燙手!可是有哪個人沒有被火燙過?!人只有被燙過,才成熟;人成熟了,就是離開舞台的時候了;舞台永遠是新一代人玩火的地方;每一代人只能從自己的經歷中長大;每一代人都要創造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這就是黑格爾說的:歷史能給我們提供的惟一借鑑就是我們從歷史不能得到任何借鑑。

 

  有人可能說:經濟泡沫中損失的是不太懂經濟的大眾,經濟領域的專業精英——經濟學家、銀行家、基金經理……他們是應該能比一般人更早知道泡沫的,從而更多地避免損失。可是大量統計研究證明:這些精英作為一個整體,他們在預測泡沫的水平上一點也不比老百姓強,因為他們在股市中的平均收益同股民大眾一樣,他們比普通股民惟一多賺的只是手續費。

 

  難怪誠實的格林斯潘一再說:「泡沫是很難確定的,除非它破了。」

 

  (作者係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現居墨爾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29

扎克伯格稱改善移動和廣告體驗是今年首要任務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13/226931.html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的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週五向投資者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戰略,他聲稱公司2012年的首要任務是改善移動和廣告體驗。

他在Facebook為IPO鋪路而進行的全國巡迴路演的第一週對投資者說,將各種網絡應用更緊密地整合到Facebook之中是今年的主要目標。

Facebook的IPO融資規模為106億美元,超過了當年的谷歌;Facebook目前的市值達到960億美元,超過了亞馬遜。

扎克伯格稱,Facebook今年的關鍵任務是改善移動應用,在社交網與其他網絡應用之間建立起更強的聯繫,進而改善廣告體驗。

身穿灰色t恤衫和黑色長褲的扎克伯格在帕洛艾爾托市的CrownePlaza酒店的演講台上說,公司的移動應用才剛剛起步。Facebook的首席 運營官謝瑞爾桑德伯格(SherylSandberg)和首席財務官大衛艾博茲曼(DavidEbersman)也參加了路演。

扎克伯格稱:「在未來的十年裡,每一個消費者類別都應該轉向以人為中心的模式。人們可以通過Facebook與其他人一起聽音樂和看電視。」

華爾街一直擔心Facebook能否從移動用戶中獲得收益,分析師普遍認為這對Facebook的長期成長至關重要,因為Facebook的核心廣告業務的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減慢了。

但那並未影響投資者追捧Facebook股票的熱情,Facebook不僅僅是一家公司成功的案例,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據知情人士稱,Facebook在最終確定IPO發行價的前一週已經達到了超額認購的狀態。

Facebook週四宣佈其IPO發行價區間在每股28美元到35美元之間,對應的公司市值在770億美元到960億美元之間。

扎克伯格和桑德伯格稱,Facebook的整體廣告業務發展良好,大多數廣告客戶都增加了開支。他們兩人稱,社交廣告是Facebook開拓移動業務的重要工具。

扎克伯格還談到了Facebook以10億美元價格收購移動應用廠商Instagram的交易。雖然媒體報導聲稱這項交易只用了一個週末的時間就敲 定了,但他解釋說,在達成交易之前,他已經考慮了1到2個月的時間。扎克伯格稱,自從4月初宣佈這項交易以來,Instagram的用戶數量已經由 3000萬人增加到5000萬人。

Facebook的IPO標誌著新一代網絡公司挑戰老牌互聯網公司如谷歌和雅虎的一個分水嶺,新老兩代互聯網公司目前正激烈爭奪消費者的在線時間和廣告開支。

Facebook的股票將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為FB,該股可能會從5月18日開始掛牌交易。

據一位參加了Facebook路演的投資者稱:「他們解決了各種難題,他們有著明確的遠景規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86

如果你體驗了20年前的日本

http://songwenzhou.blog.caixin.com/archives/42342

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往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20年前,不光日本人,就連中國人也不會想到日本會失去以後的二十年。

當時的日本旭日東昇,有凌駕美國的勢頭。感到不安的美國人走到街頭抵制日貨,用錘頭砸爛日本家電。有一本美國人寫的名為《日本作為世界第一》的書風靡全球,尤其在日本銷量特大,著實地讓日本老百姓飄飄然了一陣子。

我永遠也忘不了當時房價居高不下的理論,那就是「土地不能生產」,意思說它只會越來越少,也就變相說它會越來越貴。很多人現在還在為當時的投資埋單,因為他們恐懼將來更買不起房子,就硬著頭皮貸款買房,而那一刻正是最泡沫的幾年裡的一刻。

我也忘不了日本政府刺激經濟的常用手段,那就是「加大公共投資」。GDP成長率稍微下降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是公共投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高興,利益鏈上的公司和個人也高興,大家都說應該修路,他們都個默認一個前提:人口會不斷增加,經濟也會持續增長。

最火的時候,我的日本同學都買了股票,很多主婦都成了投資名人。到了1989年,東證股指在接近4萬日元後,就開始跌跌不休,每況愈下,一時返回2萬多點之後,再也無利返回2萬大關。

我國2007上證股指達到6千多點時,股民也是一片瘋狂,學生上課炒股,退休大媽排隊買基金。後來股市一洩千丈,一時返回3千以上後,再也難碰3千大關了。用倍數算算,你會發現這些拐點數據相似的多麼驚人。

不動產又怎樣了呢?當時的日本人見了外國人就嘆氣,說我們日本人拚命勞動讓經濟復甦了,可是我們的老百姓卻沒地方住了。他們也想了很多壓制房價的政策,也 蓋了好多公共房,連我都住過呢。不過最後房價還是被房價自己壓垮了,尤其是那些地方城市和大城市的郊區,如今房價是當時十分之一也不算稀罕。

我岳母當時就因扛不住壓力,為了我妻子的將來,在福岡買了塊地,現在那塊地長滿了雜草,恐怕白給都沒人要。日本實際上從90年代就開始了人口減少,現在老 齡化已經非常嚴重。年紀大的人不喜歡不方便的郊區,寧肯擁擠點,也願住在市內,醫院近,購物方便。房間少點,更便於清掃打點。過去繁榮嘈雜的郊區小區,現 在都成了鬼城,只剩下些沒有去處的老人。

我們再看看汽車。我在北海道大學讀書時,正是日本泡沫經濟加深加重的幾年。家庭富裕的大學生們開始有車,和女朋友約會時有車是非常光彩的事。很多年輕人都省吃儉用攢錢買車,車是當時年輕人談話的焦點之一。週末你能常能看到一邊吃方便麵一邊擦車的年輕人。

可現在的日本呢,很少有人把車當做顯示身份的道具,只是當做移動工具,很多情侶們寧肯坐公交出遊,省心省力,更有情致。也許在我們看來他們缺乏熱情,老成愛靜,但我們中國的年輕人真的活得舒服嗎?他們是不是為了很多不必要的攀比而活得很累?

很多人以為日本產品原來就是安全精細,其實不然,20年前日本也很不規範。撕不破的包裝袋,噴射果汁的包裝盒,我都記憶猶新。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個食品公司,那裡的職員就告訴我他從不吃自己公司生產的東西,因為他知道用料和生產過程。

我不認為當時的日本食品質量就和現在的我國一樣,但起碼是現在的日本不可想像的。日本是一個不斷改良的國家,也是消費者輿論非常給力的國家。當發現某個企 業作假或摻入不當成分時,這個企業必須及時向消費者道歉,賠償損失,並保證今後不再發生同類問題,不然這個企業必死無疑。因為它的產品再也無人問津,代理 商也不會將其放到貨架上。

北海道的「雪印」公司,是日本最有歷史和影響的食品公司之一,比我們的某個奶製品公司有名多了。就是因為一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混進了毒菌,而且處理不當引 起民憤,就破產了。儘管看起來好好的一個老牌企業就為一件事倒產有點可惜,但是對整個產業卻起到了最好的示範作用。儘管倒產了一個公司,但一個產業得救 了,老百姓的健康得救了,一個國家的形象也得救了。

有人說,不讓作假公司倒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因為國家是大股東,我不知是真是假。但是無論誰持有這樣的公司,都應該讓其倒閉,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後代,也為了我們的國家。

告別高速成長之後,日本已經走過了20多個年頭,這期間日本產生了很多問題,經濟成長率一直很低,為此有人說這20年是日本失去了的20年。但是這20年 又是日本走向成熟,走向精細的20年。當今我們為之誘惑的產品和服務,都是經過這20年的進化而產生的,你說我們能說他們失去了20年嗎?

我通過自己的經營和生活體驗覺得,我們現在的處境和20年前的日本相似的地方太多了。我國今後的20年如何發展,我不得而知,但吸收日本的經驗是讓我們20年後活得更好的捷徑。如果你體驗了20年前的日本,你會對此深信不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56

客戶體驗最重要 土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176hf.html

轉自財富中文版,僅以自省。

實業經營中,質量就相當於投資中的「價格」,質量最重要;

對投資則是另外一碼事,老巴和芒格可以把投資標的「質量」當做安全邊際,

我可不行。。。

 

客戶體驗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們都處於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公司,服務於不同的崗位。每家公司的領導者都知道強調銷售對於實現出色的銷售額至關重要。所有公司也知道優化運營、壓縮成本可以極大地推動利潤增長。

    但很多企業在改善客戶體驗方面並沒有明確的計劃和策略。它屬於「軟」經營。(客戶體驗就)是客戶服務? 培訓?理念?應該有一位員工專門負責客戶體驗?改善客戶體驗的投資回報是什麼?為什麼一家公司應當在不同的客戶互動領域(網絡、面對面、電話)進行大量投 資來讓客戶「感覺」更「滿意」一點(很多公司都難以接受「感覺」這個概念)?

    事實上,只要看看那些真正關注客戶體驗的公司是怎麼做的就能明白。

關注客戶的公司更賺錢

    在美國航空業,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的公司戰略中並沒有在客戶體驗或運營方面投入最多的錢這一條。事實上,他們熱衷於成本控制,推崇效率。他們對旗下航班的周轉之迅速引以 為榮,他們甚至要求乘客下飛機的時候就隨手清理自己的座位。他們也不提供選座服務。但西南航空在美國航空業的客戶滿意度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年年如 此。他們的員工滿意度也異常高。猜猜看還有什麼一直保持高水平?利潤。西南航空是唯一一家過去十年每年都盈利的美國航空公司。他們的競爭對手要麼在虧錢, 要麼申請了破產保護。

    那麼,西南航空的秘訣是什麼?他們有一些方法或理念,我們將在今後的專欄中詳細探討,這裡先講一點:要贏得高滿意度,提供的客戶體驗必須超出客戶的預期。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明確客戶的預期是什麼

    另一個同樣有說服力的例子是酒店行業的麗思卡爾頓(Ritz-Carlton)。它以不懈追求世界一流的客戶服務而著稱。如 果客人有疑問或遇到困難,告訴了一位員工,這位員工就要對此負責,直到問題解決。無論這位員工是總經理,還是門童,都是如此。每個人都要為客戶體驗負責。 它的一線員工無需審批就可以動用高達2,000美元(甚至更多)的錢來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或者拿這筆錢來讓顧客開心。你沒看錯,無需審批

    我們都知道麗思卡爾頓的管理團隊中有一些聰明人。他們沒有簡單地制定條例了事,因為客戶滿意度屬於「軟」實力。事實上,他們幾年前心裡就有了一本帳,麗思卡爾頓客戶的人均生命週期價值約為25萬美元!(應該是統計數據在說話,dcf在這裡靠譜)

    這些對你和你的企業意味著什麼?你們不是西南航空,也不是麗思卡爾頓。為什麼還要重視改善客戶體驗?到底該怎麼做呢?

    不管從事什麼樣的業務,改善客戶體驗可以提高客戶保持率(也就是說能留住多少客戶),節省資金,提高銷售額,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能推動利潤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63

那些嚷嚷中國銀行亂收費的人,應該到美國來體驗體驗 夜空守望者

http://xueqiu.com/1596564712/22175443
這幾天開了一張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卡。只用了幾天,就開始懷念起俺們的銀行了。國內的同胞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來告訴你們美國銀行是怎麼收費的。

1.       櫃檯辦理業務

櫃 檯辦理業務是要收費的。具體看你辦理業務的難度而定。幫我辦理業務的客戶經理說貌似一筆要5美元左右。想想吧同學們,你如果像在國內那樣,存一筆錢取一筆 錢轉一個帳都要跑櫃檯的話,很快就被銀行榨乾了。另外還有一種高級卡,要求資產在5000美元以上,手續費打折。注意是打折,不是免費。只有最NB的私人 銀行客戶(資產100W美元以上)手續費是全免的。也就是說你如果想去買什麼理財產品或者投資產品之類的,銀行都要扒一層皮。

2.       ATM取錢

本 行的ATM取錢是不要錢的,跨行的是收費的。這點跟國內的銀行一樣。但是不一樣的是,這裡的ATM除了銀行網點的以外,其他地方遍地的ATM都是由三方公 司開立的。所以如果想要在ATM取錢,要麼跑網點,要麼就乖乖給人家手續費。一筆在1-3美元(我見過最黑的是小唐人街的一個ATM,3.75美元)左 右。而且一筆最多取200美元。這倒是也符合資本主義的精神——我給你提供服務,讓你少走路,你就得給我交錢。而且,他們銀行的網點非常之少。在紐約網點 最多的銀行是chase銀行(摩根大通),密度大概和國內交行網點密度差不多。我的美國銀行網點比招行網點都少。像國內那樣走幾條街就看到一家工行的情 景,在美國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簡單,這裡的銀行都是為了賺錢而生的。既然一個地方開一家網點就能賺那麼多錢,何必開兩三家?

對了,還有一個特別髮指的經歷——一個同學是美國銀行的卡,跑到花旗銀行ATM取了100美元,不但花旗收他3美元,連美國銀行也要收他1美元。真是有種店大欺客的感覺。

3.       賬戶管理收錢

國 內的卡一般都是10塊錢年費。這裡的高級卡,如果資產達不到標準,要收錢。普通的卡,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況,也要收管理費。我開戶的時候,一個人名下掛 了兩個賬戶(不是兩張卡),一個是支票賬戶(checking account),另一個是儲蓄賬戶(saving account)。要求saving account最低存25美元。我就存了25美元。後來ATM機取200美元,是從支票賬戶上扣的,但是1.5美元的手續費是從儲蓄賬戶裡扣的,我也不清 楚。後來因為儲蓄賬戶餘額達不到要求,只能眼睜睜看人家繼續扣賬戶管理費。

4.       轉賬的問題

有很多朋友喜歡 倒騰,弄百八十萬在各種銀行間來回倒騰。有時候跨行轉賬晚了一個小時都不爽。但是在美國的跨行轉賬需要多久呢?最短一天。如果是現金轉賬的話,是即時到帳 的。但是他們規定現金交易每天不能超過1萬美元。超過的話因為有洗錢的嫌疑,要申報,很麻煩。所以只能用支票轉賬。雖然方便,但是最快也要一天才能到賬。 慢的話拖個兩個星期都是可能的。拿錢在各種銀行間閃轉騰挪的絕技,在這裡是玩不了了。

5.       存款利息

走在街 上看到一家小銀行,外面貼著存款利息很高,猜猜這個「很高」是多高?年化是1%!在國內遍地4%的理財產品,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不過他們貸款利息也很 低,15年的房貸利息年化是2.5%;如果要貸款的話,銀行是需要查看信用記錄的。信用記錄如果不好的話,很難拿到貸款。這就意味著——你這一輩子不能犯 大錯誤。犯了就完蛋了。

先寫到這裡。總之下次再碰到嚷嚷國內銀行亂收費的,就應該把他扔到美國來,讓他見識見識什麼叫做「合理收費」。我們的銀行真是太仁慈了啊。

最後再說一句,剛寫完這篇文章,打開自己的賬戶查了一下流水,發現在ATM機上查餘額都被收了2美元手續費。真心要瘋啊啊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