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承諾將交出外國人銀行賬戶資料 不再保密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20140507/094719026843.shtml?bsh_bid=401487144 中新網5月7日電 據英國《金融時報》7日報導,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承諾,將自動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賬戶的詳細資料。這是全球打擊逃稅舉措的最重大突破之一。
在6日於巴黎舉行的歐洲財長會議上,瑞士同意簽署一項有關自動交換信息的全球新標準。這是一次決定性的舉措,象徵著瑞士告別幾百年來堅持保護銀行客戶隱私的做法。
這對各國政府而言是巨大的進步。在全球金融危機和一連串稅務醜聞後,它們發起了一場聯合打擊逃稅的行動。
如果要「撬開」納稅人的隱秘賬戶,瑞士的配合至關重要,因為該國為銀行客戶保密的傳統由來已久,而且它的財富管理行業也很龐大,總共管理著2.2萬億美元的離岸資產。
這份在巴黎經合組織(OECD)簽署的宣言要求各國收集並交換銀行賬戶信息、公司的實益擁有權及其他法律結構(如信託)。瑞士政府表示,協議突顯出它整治稅務欺詐和逃稅的決心。
瑞士銀行家協會(Swiss Bankers Association)表示:「只要所交換信息僅與稅收目的有關,瑞士的銀行願意與其他金融中心自動交換信息。」
與瑞士一起簽署協議的還有至少44個國家,其中包括其他經合組織國家、G20成員國以及開曼群島和澤西島等離岸中心。這項全球性標準由經合組織制定,並得到G20支持。
其他離岸中心預計將面臨施壓,被要求配合。經合組織今年可能列出一份不簽署信息透明協議國家的黑名單。
據信,一些離岸賬戶戶主已將資金轉移到少數幾個抵制透明舉措的離岸中心,如巴拿馬和迪拜。
背景資料:
瑞士的銀行號稱世界上最安全的銀行,在其他國家的絕大多數銀行,只要有調查人員來調查儲戶的各種信息並出示了相關證件,這些銀行都會透露。但是瑞士銀行沒有,3個世紀以來,瑞士銀行一直堅持著為儲戶永久保密的原則。
對許多投資者來說,奉行銀行保密制度的瑞士絕對是一個理想之所。「因為(銀行業上)遵循不歧視慣例,瑞士一直以來都是很吸引人的地方。」
延伸閱讀:
瑞士保密法:
依據瑞士銀行業保密法,瑞士的銀行不得向政府或第三者透露客戶的任何資訊,就算是家屬都絕不可以,除非案件涉及成案的犯罪調查,在法律機關要求下,銀行保密制度則遵從於法律。 美國法律視逃稅為犯罪,瑞士法律只視為嚴重違法。
另外,瑞士銀行亦曾經因為拒絕在客戶逃稅向各國交出客戶資料的問題上引起歐盟各國的不滿,因而令歐盟各財長達成協議,對瑞士銀行實行金融制裁,因而令瑞士銀行作出了相應的措施以改變自身的形象。他們對銀行機製做了更新,參加打擊黑金、配合搜查,退還別國家貪污贓款等。
由於任何銀行或其僱員或代理機構不正確地洩漏任何客戶的保密信息將可能面臨剝奪人身自由的刑事處罰。故此,這一法律規定只有在特殊和嚴格界定的情況下才可能獲得有限的例外。
由以上資料可見,除了案件涉及犯罪調查和嚴重的金錢犯罪行為,瑞士銀行在一般情況下是絕不會向第三者提供客戶的資料。
紐約房地產——新形式的瑞士私人銀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542
全文原載於New York Magzine,作者為Andrew Rice。本文有所刪節。
美國人口普查局估計,在紐約第五大道和中央公園之間的那些豪宅公寓,有30%在一年中有10個月都是無人居住的。這些空無一人的豪宅背後,閃現著中國、俄羅斯等眾多外國投資者的身影。
美國房地產咨詢公司XL Real Property Management首席執行官Dylan Pichulik直言:“外國投資者才是當前紐約樓市的主要驅動力。”
實際上,作為一種資產來講,紐約房地產具有顯著的缺點:資金占用量大,維護成本高昂。然而,紐約的房地產所有權和銀行帳戶編號一樣,僅從一串數字,人們難以知曉其所有人的真實情況。這些房產還受到嚴格的離岸司法轄區保密法律的保護。如此一來,在全球多國監管愈加嚴苛的大環境下,紐約就可以稱得上外國人的“避稅或者洗錢天堂”了。房地產咨詢公司Prodigy Network總裁Rodrigo Nino稱:
迫於國際監管壓力,瑞士逐漸增加了其外國賬戶的透明度,人們被迫繳納資本所得稅。而(紐約)房地產就是很好的替代品。
當然,在多數情況下,購買紐約房地產的資金和動機是合法的,但有時候不是。總部位於華盛頓的非盈利機構國際記者調查聯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調查顯示,很多紐約房地產交易涉及國外金融和政治貪腐醜聞。房地產咨詢公司Wire International Realty的負責人Luigi Rosabianca說:
這種事情從來不拿上臺面談論。但是,它就像一個房間里的大象。(你很難忽視它) 房地產是洗錢的極佳途徑。一旦你買下了一所房屋,購買資金的來源就會被忘記。
不過,中國或者俄羅斯富人購買豪宅不一定是以自己的名義。為了掩蓋真實身份,多數時候是以公司名義進行交易的。
公開紀錄顯示,著名豪宅紐約中央公園西15號中,其中一所公寓的所有者是Jolly Star控股公司,它的註冊地在著名的避稅天堂英國維珍群島。絕密文件顯示,該公司實際控制人為一對名為Sun Min和Peter Mok Fung的中國籍夫妻。兩人經營著航運生意。根據香港一家法庭近期的一份判決顯示,Sun Min被指控涉嫌卷入可口可樂於2008年對一家中國橙汁企業競購失敗的內幕交易。就在同一年,Sun Min和她丈夫控制的Jolly Star公司出資1500億美元購買了中央公園西15號的豪宅。
正因如此特殊的目的,出售豪宅就比出售普通房屋簡單的多——只需一個電話。房地產經紀人Gennady Perepada在介紹完豪宅是多麽巨貴無比之後,隨手指著其中一所豪華公寓就說了一句:“這所公寓是在電話里賣出去的。”只要與客戶建立起融洽的關系,Gennady Perepada就有80%的概率將豪宅在電話里賣出去。他饒有興趣地說:
這些來美國的有錢人都很忙的。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麽?節省時間!我可不會帶著客戶東奔西跑看房子,或者讓他們看電腦上成堆的豪宅圖片。我直接帶他們去Jean Georges用餐(紐約的一家高檔法國菜餐廳),打曲棍球,去百老匯看戲,租直升飛機或者馬車出遊,預約整形醫生。
這在紐約房地產行業已司空見慣。數百萬美元的公寓通常都是通過電話完成交易的,客戶從來不去現場看房子,而只是看看平面圖,或者看看視頻介紹。紐約最熱門的房地產代理律師Martin Jajan稱,他代理了眾多豪宅交易,但有很多客戶他從來都沒有見過。
超級富豪們的神秘不僅體現在從不露面,甚至連他們的購房資金也是經過一番複雜的包裝之後才最終進入紐約房地產市場的。
富豪們的海外資產典型的隱藏方式(或者說洗錢方式)是這樣的:某家公司名為“特拉華州有限責任公司”,但主要商業活動卻在紐約,而管理權則歸屬於避稅天堂英國維珍群島的某家殼公司,這家殼公司的所有權則屬於國際離岸商業中心英屬馬恩島(Isle of Man)某只信托,而這家信托基金則擁有列支敦士登銀行賬戶,其運營管理權由瑞士一家私人銀行控制。至於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資產結構背後的真正主人,只有這家私人銀行和上帝知道了。
在美國,從匿名的離岸銀行賬戶匯款到美國購買房地產完全合法,沒有絲毫破綻。這也是為何紐約房地產成為新的洗錢天堂的重要原因。烏克蘭前女總統季莫申科和一位被趕下臺的總統就曾互相指責對方利用黑錢在美國購置房產。
我們可以列舉一個真實的案例,看看前臺灣領導人陳水扁的夫人吳淑珍是如何洗錢的。
2010年,美國開展的一項針對涉嫌卷入國外貪腐的美國房地產的調查結果顯示,距離麥迪遜花園廣場僅三條街的Onyx Chelsea豪華公寓樓中,有一座價值160萬美元的公寓屬於臺灣前領導人陳水扁的夫人吳淑珍。這座公寓是怎麽成為吳淑珍的資產的呢?具體過程請看下圖(點擊小圖查看高清大圖,或者可以看小圖下方的說明):
1 賄賂
2004年,有五六個塞滿了鈔票的水果箱子運載著整整600萬美元被送給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的夫人吳淑珍,目的是幫助一家公司在一宗競購案中成功。
2 中轉站
這筆錢藏在臺北一家銀行的金庫里,隨後被塞進一個旅行箱,並被轉運至一位競購標的公司的高管家的地下室。
3 離岸殼公司
吳淑珍指使一名政府特工在英國維珍群島成立了一家殼公司:Asian Piston投資公司。該公司所有權就掛在上述企業高管名下。
4 置換
這位高管將地下室這筆賄賂資金中的一部分取出,裝進自己的口袋,再將他自己的海外資金註入到Asian Piston投資公司的香港銀行賬戶。
5 瑞士銀行
Asian Piston投資公司的香港銀行賬戶資金流向瑞士銀行賬戶,而這個賬戶則由屬於註冊地在英國維珍群島的另一家公司Avallo公司。Avallo公司的所有人正是吳淑珍的女婿。
6 邁阿密中間人
進入Avallo公司的資金接下來會被轉移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只信托中,這只信托由財富顧問Stefan Seuss打理。
7 “掛名公司(the front company)”
Stefan Seuss在紐約註冊一家公司“西28街”,控股人是Avallo公司。
8 紐約Chelsea公寓
2008年5月29日,這家紐約公司動用157.5萬美元佛羅里達信托賬戶資金,買下位於紐約西28街的Onyx公寓。
9 最終結果
在對當前已經落馬的陳水扁夫婦進行調查之後,美國監管當局沒收了這座Onyx公寓。去年4月,經過公開拍賣,這座公寓以150萬美元的價格被出售。作為訴訟了結的一部分,拍賣所得的其中22.5萬美元被判決歸屬Avallo公司。
博彩興旺 澳門人均GDP全球第四超瑞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537
在中國賭客和旅行者的貢獻下,澳門在人均GDP超越瑞士,成為全球第四富裕的地區。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澳門2013年人均GDP 91376美元,僅此於盧森堡、挪威和卡塔爾。澳門人均GDP躥升18.4%,超越了傳統富國瑞士(80528美元)。
在1999年回歸大陸後,澳門成為世界博彩中心。14年間,這個60萬人口的地區GDP上漲557%。
博彩業的興盛使得澳門的失業率持續走低,跌至1.7%。盡管部分澳門居民擔憂博彩繁榮將推高房價租金,但澳門政府致力於以補貼的方式公平社會財富。2014年,澳門永久居民將可以領到相當於1200美元的補貼。
分析師預計隨著澳門金光大道地區新建賭場酒店的相繼開業,澳門博彩業將繼續強勁增長。里昂證券預計,受高鐵及港珠澳大橋開通影響,更多的大陸遊客將前往澳門,預計2018年澳門博彩業收入將達到900億美元。2013年,澳門博彩收入450億美元,超過拉斯維加斯7倍。
但也有跡象顯示澳門博彩業增長正在失去動能。今天6月,澳門博彩收入同比下降,為2009年來首次。分析師認為,這是因為世界杯賭球分流了部分資金。然而,中國的反腐行動也減緩了澳門博彩業的增長。
永利澳門(Wynn Macau)主席Steve Wynn近期表示,反腐行動對澳門的影響有限,但表示奢侈品零售銷售小幅下跌。
Wynn說:
我確信國家主席習近平能對中國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在澳門,我們的感受是,一切照常。
避稅天堂的末日:瑞士銀行業警告將凍結逃稅美國客戶賬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160
美國嚴打海外避稅的許多法條從本月起生效,多家瑞士銀行近日發出警告,要求美國客戶證明合法納稅,否則凍結其賬戶。在美方大力懲罰逃稅的壓力下,這是瑞士私人銀行業主動繳械、告別“避稅天堂”稱號的最新跡象。
知情者向英國《金融時報》透露,去年美國司法部設定美國客戶務必通報合法納稅的截止期是本月底,上述瑞士銀行業舉動正是在配合美國司法機構行動。
近年來,在美國打擊海外逃稅的行動中,管理2.2萬億美元離岸資產、且多為“隱秘賬戶”的瑞士私人銀行業首當其沖。美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瑞士政府施壓,要求瑞士放棄其私人銀行業的保密傳統。去年,瑞士與美國達成了稅務信息共享的政府間協議,該協議在去年9月得到瑞士議會批準。
截至今年5月,美國已經與包括瑞士、新加坡在內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了類似的政府間協議。美國政府全球布網,重拳打擊海外逃稅。一方面是由於美國公民利用海外賬戶逃稅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美國政府希望借此增加稅收,緩解財政赤字。
今年7月1日,美國的《美國海外賬戶稅收合規法案》大部分條款開始生效。
該法規定,在海外擁有5萬美元以上資產的美國納稅人必須向美國國稅局申報這些海外資產信息。銀行等外國金融機構必須向美國國稅局提交這類美國納稅人的賬戶信息,未遵從要求的外國企業在美國投資收益將被征收30%的預扣所得稅,甚至可能被美國資本市場徹底拒之門外。
在上述合規法案正式實施以前,美國已經格外“關照”瑞士銀行。
2009年,瑞銀承認協助數千名客戶逃稅,接受罰款7.8億美元。今年5月,瑞信又對合謀幫助客戶逃稅的指控供認不諱,支付罰金26億美元。
自1934年制定西方首部銀行保密法以來,瑞士銀行業就將“為客戶保密”奉為立業之本。但近兩年隨著歐美徹查偷稅漏稅,全球最大離岸金融中心、避稅天堂瑞士已經在保密方面節節退讓。
去年10月,瑞士政府15日在法國巴黎簽署《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成為該公約第58個簽約方,確認了瑞士參與全球打擊逃避稅的承諾。
今年5月6日經合組織年會期間,瑞士同意與各國簽署一項自動交換銀行賬戶信息的全球新標準。此協議還包括其他經合組織國家,G20成員國,以及開曼群島和澤西島等離岸中心。
避稅天堂遭圍攻 瑞士最大銀行須向法國繳納11億歐元保證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056
被譽為“避稅天堂”的瑞士正遭遇歐美國家重拳打擊偷逃稅款的圍攻。(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
周三,瑞士最大銀行瑞士聯合銀行集團(UBS,簡稱瑞銀)稱接到法國政府開出的11億歐元保證金通知函。自去年年中開始,瑞銀因涉嫌幫助法國客戶實施稅務欺詐和洗錢而被法國政府調查。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這筆11億歐元的巨款是一種保證金:如果瑞銀被認定有罪,這筆錢就會作為預付款;如果罰金數額少於11億歐元,那麽差價將退還瑞銀。
全球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四面楚歌,不斷遭遇來自歐美國家的壓力。由於歐美公民利用海外賬戶逃稅愈演愈烈,而歐美政府希望借此增加稅收,以緩解財政赤字。金融危機以來,部分歐美國家頻頻出手加強打擊偷逃稅款等金融犯罪行為,目標很多都指向瑞士。
路透報道就稱,本次瑞銀被指控的非法行為還包括以開立法國稅務當局查不到的銀行賬戶為噱頭,吸引法國富裕客戶。
不僅歐洲重拳出擊逃稅和洗錢犯罪,美國的打擊逃稅行動更是聲勢浩大。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及,為打擊美國公民海外偷逃稅款行為的《美國海外賬戶稅收合規法案》已於今年7月1日生效。
美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瑞士政府施壓,要求瑞士放棄其私人銀行業的保密傳統。去年,瑞士與美國達成了稅務信息共享的政府間協議。為配合美國調查,多家瑞士銀行要求美國客戶證明其已合法納稅,否則將凍結其賬戶。瑞士的私人銀行業管理著2.2萬億美元的離岸資產、且多為“隱秘賬戶”。
實際上,今年5月,瑞士信貸集團就對合謀幫助客戶逃稅的指控供認不諱,支付罰金26億美元。
瑞士銀行業顯然為此不悅。據路透社報道,針對這份保證金通知函,瑞銀提出了措辭異常嚴厲的譴責:
在今天巴黎的一場聽證會上,我們被告知要為正在進行的瑞銀法國跨境調查案繳納一筆11億歐元的保證金。這麽高的金額前所未有,且毫無根據。
我們認為不管是保證金的法律基礎,還是其計算方法,都存在嚴重缺陷。我們將提起上訴...這場調查變成了一個高度政治化的過程,對此我們無法接受。
避稅天使變魔鬼 瑞士銀行業全面向美國提交客戶資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391
為了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瑞士銀行業將向美國提交美國公民的離岸賬戶信息。(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
7月31日是美國司法部設定的提交相關信息的最後期限。
多達106家銀行已參與了美國司法部的一個主動坦白項目,參與該項目的銀行將主動提供他們是如何幫助客戶從美國稅務系統中偷逃稅款的。這將為他們換取美國司法部的寬大處理。彭博新聞社聯系了其中的34家銀行,有20家銀行表示他們將提交相關信息。
瑞士銀行之所以這麽積極,是因為威格林私人銀行(Wegelin & Co.)的覆滅震驚了瑞士銀行業。威格林銀行的存在時間超過270年,是瑞士歷史最悠久的私人銀行。去年初,該行承認曾協助上百名美國客戶逃稅12億美元。為此,該行不僅向美國賠付了巨額罰金,且在此後關門倒閉。
此事件發生後,瑞士多家銀行開始積極與美國檢方合作,並向對方提交美國客戶的瑞士賬戶信息。瑞士是全球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總規模高達2.3萬億美元。
這一結果表明,除了少數例外,瑞士銀行業將遵守美國司法部上述項目的嚴苛條款。盡管這將令他們坐牢並支付高額罰金,但卻可以避免威格林銀行的倒閉命運。
德勤會計師事務所駐蘇黎世合夥人David Fidan評論稱:
在揭發項目中,多數瑞士銀行今年將與美國達成和解,並將繼續與對方合作交流帳戶信息。
星巴克全球化的幕後功臣:在瑞士小村裡的設備生產商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9/144807.html當星巴克加強在中國市場攻勢時,它的不為人知的秘密武器之一是一個位於寂靜瑞士村莊中的家族企業。
被鬱鬱蔥蔥的養牛牧場所環繞,Thermoplan AG的總部位於瑞士靠近盧塞恩人口只有4,400的小鎮韋吉斯(Weggis)。不過這家公司所生產的自動卡布奇諾咖啡機卻是大名鼎鼎的星巴克全球近21,000家店舖所必備的。
「全自動機械非常具有德國和瑞士特點,」Thermoplan首席執行官、為該公司服務17年的電機工程師Adrian Steiner表示,「這種咖啡機能與這些國家的技術相吻合。正如製表行業,你能找到包括教育、人才、質量、價值和可靠性在內的幾乎所有元素。」
Thermoplan只有員工230人,其產品98%用於出口;該公司也正是瑞士諸多具有全球視角、並依賴於精湛工藝推動業務發展的中小企業的一個縮影。
瑞士和中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以及奶味咖啡在這個亞洲巨人內部的逐漸盛行----中國料將成為星巴克除美國以外的最大市場----給了Steiner樂觀的理由。
Thermoplan也因此加入了斯沃琪等製表商和Mikron Holding AG等精密工具生產商的行列,與它們一道逐鹿北京和上海市場。
星巴克上月表示,計劃2015年財年在中國和亞太地區新增800家咖啡店。
生奶油

Thermoplan挺進世界咖啡機市場的汪洋大海可以追溯到30年前該公司製造生奶油機器的時候。
到了1999年,這家當時只有20名員工的小作坊由於贏得星巴克全球獨家供應合同,其財富開始火箭般飆升。星巴克當時決定將需要咖啡調配師準備奶泡等物料的傳統濃縮咖啡機替換為全自動咖啡機。
有了這個合同,Thermoplan的咖啡機成為星巴克從紐約到巴黎到北京所有連鎖店無處不在的標準配置。
Thermoplan的基本款自動咖啡機起售價為7,000瑞士法郎(7,700美元),帶有自我清洗功能的更大型號機器售價高達17,000瑞郎。Thermoplan專為星巴克生產的Mastrena機器於2008年正式推出。要沖泡一杯卡布奇諾咖啡,操作者只需在一個電腦菜單上點選一下就行。
手工裝配

Thermoplan與星巴克的合同明年就要到期續簽。兩家公司都拒絕評論續簽可能性問題。
Steiner表示,他的公司高效並且創新工作的能力是鎖定該交易的保證。他將與星巴克的合作稱為「巨人的力量和小個靈活性的結合」。
組裝一台咖啡機---主要是通過手工操作---需要花費六到八個小時。Thermoplan曾經每天向這家世界最大咖啡店連鎖企業交付84台咖啡機。如今星巴克佔Thermoplan銷售額的比重為三分之一。該公司的其它客戶還包括雀巢、谷歌和Costa咖啡連鎖店。
Thermoplan的營收去年達到1.3億瑞郎,高於五年前不到1億瑞郎的水平。該公司目前還沒有上市打算,不過Steiner不排除未來上市的可能性。
吳曉波:拒絕轉型的瑞士鐘錶匠做到了哪三點?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2/144850.html侏儸山脈汝拉山谷在瑞士西南部,比鄰法國普羅旺斯地區,人類學家在此地發現過恐龍化石,因此將這一階段稱為侏儸紀。
十七世紀初,蘇黎世等城市的鐘錶匠避難至此,漸漸成為歐洲最著名的表匠聚集地,竟而構成為一種「血統」。今年 4 月,我受邀到巴塞爾(尼采在這裡的大學當過教授)參加 2014 巴塞爾國際鐘錶展,之後專門到汝拉山谷去「朝聖」。
汝拉山谷呈狹長狀,僅寬數百米,長十餘公里,內有一個雪山大湖,坡頂小屋遍佈四野,一眼望去,是一個完全不起眼的瑞士村莊。
出生於汝拉山谷的青年人有九成以上加入鐘錶學校學習技藝,鐘錶有四十多個工種分工,漸漸地形成為了一個製造生態。當今的世界級豪表中,愛彼、寶珀、寶璣以及江詩丹頓等都在此地設有工廠,超過一半的豪表機芯出產於此。
風景如畫的侏儸山脈汝拉山谷
瑞士是一個山地小國,幾無任何獨有的礦產資源,卻成全球最富有的國家,這自然有國民性格的因素在內。在歐洲諸族中,瑞士人以固執死磕出名。
中世紀時,瑞士人貧窮潦倒靠當僱傭兵謀生,1527 年 5 月 6 日,德國和西班牙軍隊進攻羅馬教廷,守衛教皇的各國僱傭兵全都作鳥獸散了,只有瑞士人留下拚死護衛聖彼得大教堂,189 人僅有42人生還,後來梵蒂岡教皇只保留一支私人武裝,那就是著名的瑞士侍衛隊。
自此,瑞士人以忠誠和專注聞名,這兩個國民性格也強烈地滲透到商業領域,瑞士的銀行業和鐘錶業獨步天下,應該得益於此。
鐘錶業是前工業革命時期最為精密的手工業,無任何自然資源的瑞士人在這一幼掌大的天地裡死磕打磨,硬是開出一片自己的江山。
19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初是瑞士高檔鐘錶業的黃金時代,蕭邦、伯爵、百達翡麗、愛彼、名士、勞力士、茨尼特等一批耀眼的品牌相繼創業奠基,構成瑞士高檔鐘錶生產的主力。
這一次到巴塞爾和汝拉山谷,引起我極大興趣的,除了瑞士表的工藝精湛,更有一個頗可以拿到商學院課堂上去分享的故事:在過去的三十年裡,瑞士表是如何抗擊了日本表的衝擊。
鐘錶業曾是最為精密的手工業
20 世紀 70 年代,同樣以固執死磕、忠誠專注著稱的日本人發明了石英手錶,它以超級廉價和輕便的優勢,對傳統的機械表構成致命的打擊。在短短的六、七年裡,瑞士鐘錶遭遇了一場滅頂之災,其產量在全球的比例從45% 陡降到 15% 。
一度,有上千家手錶工廠倒閉,超過 10 萬名鐘錶工人失業,這對於只有 700萬人口的瑞士來說難以承受,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瑞士手錶——特別是機械表的末日已經降臨。
然而,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艱難轉型之後,瑞士手錶居然奇蹟般地走出了低谷,甚至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繁榮時刻,在當今的世界級豪表名單上,幾乎清一色是瑞士人的天下。這正是我此次瑞士之行試圖揭開的謎團。
廣告
簡單歸納,瑞士人做到了三點。
其一,拒絕轉型,專注升級,堅持製造手工機械表。
二十多年裡,瑞士鐘錶工廠偏執於機械表的功能升級創新,開發出諸多極其複雜的工藝,譬如升級版的陀飛輪、卡羅素、萬年曆、月相、兩地時,甚至還有中華年曆表。
在琺瑯工藝、深潛防水、金屬表面處理等方面,瑞士人利用當代最先進的新材料進行了革命性的創新。在機芯工廠 Manufacture 裡,我們看到很多獨有的模具,據介紹,它們都是當地工匠自主研發而成的,每一個模具的價值約為 3 萬到 20 萬瑞士法郎,機芯工廠擁有超過 10 萬架模具,這在無形中構成為一道長長的「技術護城河」,讓其他國家的鐘錶工廠望塵莫及。
瑞士機械表的精密度愈來愈高,在寶珀公司,有一款名為「 1735 」的機械表,內有 744 個零件,最小的細如毫髮,一位頂級表匠全心投入,一年只能製造出一隻。
其二,強勢資本併購,形成超大型鐘錶集團。
隨著數以千計的中小型錶廠的破產,瑞士人展開了大規模的同業併購。1983 年,瑞士鐘錶工業公司( ASUAG )和瑞士鐘錶總公司( SSIH )率先合併、並於 1998 年易名為斯沃琪集團( Swatch Group ),旗下擁有歐米茄、雷達、浪琴、天梭、卡文克萊、雪鐵納、美度、哈米爾通、皮巴曼、斯沃琪等手錶品牌,同時擁有自己的裝配系統生產企業、鐘錶機芯生產企業以及鈕釦電池廠等多家配套生產企業,迄今已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鐘錶工業集團。
此次邀請我赴瑞士考察的寶珀公司誕生於 1735 年,是瑞士最早註冊品牌的機械表,它也是在 1983 年正式併入瑞士鐘錶總公司的,到2010 年,斯沃琪集團將汝拉山谷裡最大、也是最先進的機芯工廠 FP 更名為寶珀機芯工廠( Manufacture Blancpain ),歸於寶珀旗下,由此讓這一古老品牌形成了新的核心競爭優勢。
到今天,瑞士形成了斯沃琪、勞力士、Vendome 三大鐘錶集團,控制全球八成的豪表品牌和生產能力。
其三,實施全球化品牌戰略,引領世界奢侈品消費浪潮。
從 20 世紀70 年代到 80 年代,在美國和日本的強力壓迫之下,歐洲製造業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兩方面幾乎完敗,以致於眾多行業分崩瓦解。相反,一些傳統行業,譬如服裝、鐘錶、化妝品等則守正出奇,以文化為背靠,趟出一條高附加值的品牌營銷之路。
20 世紀 90 年代之後,這些老枝新發的品牌進一步開拓全球市場,特別是徹底地激活了中東和東亞市場。在鐘錶領域,我們目前所熟知的豪表品牌幾乎都是這一輪全球化營銷的結果,那些跟上了潮流的,煥然一新,那些固守於既往的,則銷聲匿跡。
瑞士手錶這一段絕地復活的歷程,頗可以為當今中國製造業所借鑑。
行走於汝拉山谷,在寂靜的機芯工廠參觀考察,屋內是一個個坐在特製高桌前埋頭打磨的工匠,窗外是幾百年風景不變的瑞士高山草甸,而從這個偏僻村莊生產出來的手錶在不久後將被陳列在世界各地最昂貴的櫥櫃裡,穿戴在那些趾高氣昂的時尚人士的手腕上,聯想起這些,常常會讓人有一種很奇特的穿越感。這種感覺,我在硅谷的那些簡潔明亮的咖啡館裡有過,在日本京都的那些低矮潔淨的器皿小店裡有過。
所謂的商業之美,就本質而言,是人們對自然與物質的一種敬畏,並在這一敬畏之上,以自己的匠心為供奉,投注一生。
歐元區複蘇乏力 瑞士央行料將維持瑞郎歐元1.2上限至2016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455

一項調查顯示瑞士央行對瑞郎匯率設置上限的做法,至少還要再延長兩年。歐元區複蘇乏力迫使瑞士長期幹預市場。
彭博新聞社對23名經濟學家調研顯示,超過四分之三受訪者認為,至少到2016年年底前,瑞士央行必須保證歐元/瑞郎匯率不低於1.2水平。
在上一次調研中,有39%的受訪者預計瑞士央行最早在2016年退出幹預,44%預期最早不會2017年前改變政策。
三年前歐元區債務危機高峰期時,瑞士央行宣布為瑞郎設定1.2的上限,瑞士認為本幣大幅升值將造成通縮風險並影響瑞士出口競爭力。
二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長再度停滯,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此前表態,歐元區利率仍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保持目前創紀錄低的水平。
Zuercher Kantonalbank銀行經濟學家David Marmet告訴彭博新聞社:“只要歐洲央行不加息,瑞士央行就不會放棄匯率上限。”
今年瑞郎對歐元上漲了1.3%,8月15日歐元對瑞郎跌至1.20864,自2013年1月來首次跌破1.21關口,周二交易在1.2111附近。
打破200年沈默 瑞士私人銀行首度披露財務數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310

瑞士兩家規模最大的私人銀行準備對外披露盈利狀況。在此前長達200年的時間里,他們對財務數據秘而不宣。(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彭博新聞社援引知情人消息稱,始建於1796年的Lombard Odier & Cie銀行預定於8月28日公布財務數據。瑞士第三大私人銀行Pictet & Cie. Group SCA也準備在本月披露盈利情況。
受海外監管機構的壓力,今年1月,這兩家銀行放棄了長達幾個世紀之久的夥伴關系結構,被要求公開發布財報。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隨著歐美正對本國公民開展前所未有的稅務審查,諸如美國之類的國家不斷通過外交手段施壓,整個瑞士私人銀行業和曾經享譽世界的為客戶保密的傳統已被打破。
瑞士咨詢公司Helvea SA分析師Tim Dawson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這些人最先嘗試適應已經改變了的瑞士銀行產業環境。
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為了免於被美國司法部指控,多達106家瑞士銀行將主動說出他們是如何幫助客戶從美國稅務系統中偷逃稅款的,並將向美國提交美國公民的離岸賬戶信息。
此前,因協助美國客戶逃稅,瑞士歷史最為悠久的、存在時間超過270多年的Wegelin& Co.私人銀行在遭遇美國巨額罰金後黯然倒閉,令整個瑞士銀行業震驚。
Lombard Odier & Cie及Pictet & Cie. Group SCA並未透露將公布哪些財務數據。業內預計,這兩家銀行為全球客戶打理的財富約為6300億美元。
Next Page